出版訊息

故宮文物月刊367期

故宮文物月刊367期

標題:

故宮文物月刊367期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睥睨古今‧卓爾不群——清高宗的藝術品味(馮明珠)

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介紹(余佩瑾)

清內廷陳設檔冊中的乾隆朝竹絲纏枝番蓮多寶格圓盒(嵇若昕)

乾隆皇帝與竹茶爐(廖寶秀)

皇矣陪都‧實惟帝鄉——乾隆皇帝與滿、漢文《御製盛京賦》(林士鉉)

乾隆年間所造藏文泥金寫本《御製甘珠爾》之特色(劉國威)

林逋二札所附乾隆帝及其文學侍從題詩(顏子楠)

鼻煙壺與藥瓶(侯怡利)

乾隆皇帝與玉扳指(吳偉蘋)

清宮西洋錦——以乾隆二十三年大閱圖中所繪鞍韂與橐鞬為中心(梅玫)

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前置評量規劃及施行(鄧欣潔)

系統號:

P-002042

新史學第24卷第3期

標題:

新史學第24卷第3期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史學》雜誌社

內容簡介:

「殖民治理與日治臺灣社會」專號

【論著】
日治時期新竹地區招贅現象的歷史人口學分析(莊英章、張孟珠、楊文山)

殖民政權對臺灣民間自主性的放任與收編──以日治初期斷髮運動為例(許時嘉)

殖民地的產業治理與摸索──明治末年臺灣的官營日本人漁業移民(林玉茹)

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地方青年教師的「發達之路」及其限制──以張式穀的軌跡為中心(許佩賢)

【研究討論】
近二十多年西周青銅禮器與金文研究之課題與檢討(許雅惠)

系統號:

P-00207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1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1期

標題: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1期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翻譯政治及漢學知識的生產:威妥瑪與英國外交部的中國學生譯員計畫(1843-1870)(關詩佩)

工部局主導下近代上海電力照明產業的發展,1882-1893(楊琰)

國共內戰期間國軍的指揮權問題:南麻戰役的個案研究(劉熙明)

社會主義進山村:閩西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革及其困境,1949-1965(陳耀煌)

【書評論文】
網絡與漣漪:李尚仁,《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劉士永,《武士刀與柳葉刀:日本西洋醫學的形成與擴散》(傅大為)

【書評】
王柯,《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1930年代至1940年代》(王大剛)

系統號:

P-002110

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5期

標題:

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5期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晉唐法書中的節筆現象與摺紙文化(何炎泉)

試探曹雪芹在乾隆朝書畫界的人際網絡(黃一農)

乾隆朝粵海關成做之「廣琺瑯」(施靜菲、王崇齊)

照相複製年代裡的中國美術:《神州國光集》的複製態度與文化表述(劉宇珍)

系統號:

P-002152

臺灣文學學報第22期

臺灣文學學報第22期

標題:

臺灣文學學報第22期

時間:

201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三六九小報》在本字研究上的貢獻(楊秀芳)

揚風與楊逵:戰後初期大陸來臺作家與臺灣作家的合作交流(黃惠禎)

新興殖民都市的真相——以〈新興的悲哀〉與《濁流》為探討對象(崔末順)

真杉靜枝的「故鄉」/「異鄉」:〈女兒〉、〈某個女人的生平〉中的「殖民地臺灣」記號(吳佩珍)

另一種群眾想像:現代性與殖民時期的劇場(汪俊彥)

「布農文學」的形成及構造的初步考察(魏貽君)

系統號:

P-002034

中國文學研究第36期

標題:

中國文學研究第36期

時間:

2013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大般涅槃經》「常樂我淨」觀的兩重面相及其與「佛性」說的交涉(謝獻誼)

「她」的典範──論《玉臺新詠》宮教讀本與詩歌選本的雙重性(朱先敏)

陸游晚年人生志趣新探(何映涵)

且行且止──論話本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與〈范鰍兒雙鏡重圓〉中的時間敘事(季雯婷)

愛、流離與家──阮慶岳〈無良人居所〉、〈上兵廖崇基〉、《重見白橋》中的同志敘事(莊家瑋)

系統號:

P-002191

日本臺湾学会報第15號

標題:

日本臺湾学会報第15號

時間:

2013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日本臺湾学会

內容簡介:

【論説】
戦後臺湾山地社会における原住民族言語の維持と継承——キリスト教会が果たした役割に注目して(森田健嗣)

日本統治期臺湾における仏教留学生の学知・思想——臺湾人仏教青年曽景来を中心として(大野育子)

臺湾ポストニューシネマの日本表象——『悲情城市』(1989年)から『海角七号』(2008年)へ(赤松美和子)

【研究ノート】
宜蘭県の住民の環境意識の計測(陳周渝、石橋健一、王鴻濬)

日本統治時代の臺湾における大成火災の事業展開(曽耀鋒)

【日本臺湾学会第15回学術大会記念講演】
臺大哲学系事件の回顧(趙天儀主講,松永正義訳)

系統號:

P-002033

中國史研究第85輯

標題:

中國史研究第85輯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大邱:中國史學會

內容簡介:

【Articles】
A study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Ten Chanting Law in Gangnam (An, Sun Hyeng)

A Study on Personalia in Xuan He Shu Pu (Lee, Jung Mi)

The Operation of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Emperor's Learning in Zhengde Period(1506-1521) (Yoon, Jung Bun)

A Reasearch on the 3rd Central Committee of CCP Determined its Station at and the Political Impact: And disscussed the 3rd central commitee of CCP's initial response to the first congress of Kuomintang (Li, Lei Bo)

'Modern' Shanghai and Korean's Understanding of Shanghai 'Modern' (Lee, Byung IN)

A Study on Labor Market Management by the Empire of Japan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 Focused on Chinese Laborers (Kim, Seung Wook)

The "Holy Water" Incident in Rural China, 1957 and its Social Backgrounds (Ku, So Young)

【Research Note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Procuratorate (Liu, Zong Zhen)

系統號:

P-002039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一套3冊)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一套3冊)

標題: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一套3冊)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衛城出版

作者:

陳翠蓮、吳乃德、胡慧玲 合著

內容簡介:

從一八九五年成為日本殖民地到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臺灣用不到百年的時間,跨越了民主的門檻,擁有了合法反對黨的存在和公平競爭的選舉。這是民主轉型最核心的關鍵。

臺灣第一波民主運動發生於日本殖民統治之下。這一波民主運動是臺灣人追求現代性的起步,臺灣人透過殖民者,睜開了眼睛,認識了世界。隨著殖民者戰敗,臺灣第一波以啟蒙為主的民主運動也宣告結束,且在政權轉換的階段中,發生了二二八事件。國府來臺後的獨裁統治,開啟了第二波民主運動。初期以外省籍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為中心,透過《自由中國》雜誌,對蔣介石的威權獨裁提出言論挑戰。後來更與本土菁英合作企圖成立反對黨,可惜這次的匯流最後以遭整肅宣告失敗。

然而隨著戰後世代的成長,第三波民主運動很快到來,以「黨外」的身分繼續挑戰威權體制,黨外人士繼續辦雜誌,並開始參與選舉。不同於上一波民主運動,全面性的整肅和處罰未能讓民主運動消逝,反而讓獨裁政權失去正當性。更多人的參與讓民主運動更為茁壯,而人民的支持也更熱烈。當強力壓制無效,獨裁政權只有讓步。

和其他民族相較,臺灣的民主運動並不特別壯烈,不特別曲折,也不特別艱難。不過這卻是我們自己的故事。

卷一:自治的夢想(陳翠蓮)
一九二○年代日本大正時期,解放的思潮影響著亞洲各國青年,在那個臺灣識字率只有三.九%的年代,已有一批在日本留學的知識青年,喊出「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成立臺灣文化協會,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從日治到二戰後的二二八事件,是臺灣追尋自治之夢的時期。

卷二:自由的挫敗(吳乃德)
這個運動的外省籍知識分子和政治人物,在自由主義於中國潰敗後,試圖在臺灣新領域中做最後的嘗試。思想的敵人共產主義雖已阻隔於海峽對岸,可是卻為蔣氏父子的法西斯主義所籠罩。本土政治人物則是日據時期反殖民運動的殘存。殘酷的二二八事件剛過不久,記憶猶新。他們一直努力在地方政治中維持最起碼的、有尊嚴的存在。兩群人多已過生命中最熱情、進取的階段。這個運動或許可以視為,他們在生命晚期共同寫下的政治遺囑。

卷三:民主的浪潮(胡慧玲)
一九三一年臺灣民眾黨遭總督府下禁止結社令,一九六○年中國民主黨尚在籌組階段,組黨人士就被國府逮捕,直到一九八六年九月,在一波波的黨外運動中,臺灣第一個合法的反對黨終於成立了,組黨人士準備三梯次「待補名單」,表明前仆後繼的決心。當時的總統蔣經國發表談話,「世事在變,局勢在變,潮流也在變」,要像美麗島事件一樣全面逮捕,確實已經不可能了。

系統號:

P-002048

國際魯迅研究輯一

國際魯迅研究輯一

標題:

國際魯迅研究輯一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作者:

黎活仁 主編

內容簡介:

黎活仁
序之一:現代中國文學史的窮困

方環海
序之二

特稿

葛濤
魯迅自擬的雜文文集編目手稿考釋

魯迅的小說

汪衛東
何謂「吃人」?—〈狂人日記〉新讀

文藝思潮

徐紀陽
臺灣「解嚴」以來的魯迅出版、傳播狀況概述

潘世聖
嘉納治五郎:魯迅的弘文學院院長

古大勇
魯迅前期文學創作與西方表現主義的潛在影響

梁偉峰
「殖民政策是一定保護,養育流氓的」—論魯迅對上海租界「流氓氣」的剖析

魏巍
魯迅的當代價值及其意義—對世紀之交兩次「魯迅風波」的思考

延安文藝座談會與魯迅

田剛
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魯迅」

宋穎慧 李繼凱
延安傳媒及符號世界中的「魯迅」—魯迅與延安文藝的結緣及其他

《故事新編》與韓國歷史小說

嚴英旭
《故事新編》和李光洙的歷史小說比較

王英麗 嚴英旭
中韓近代作家比較—以魯迅、丹齋、春園為中心

系統號:

P-002049

臺灣近代兒童文學史

臺灣近代兒童文學史

標題:

臺灣近代兒童文學史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作者:

邱各容 著

內容簡介:

微曦——臺灣近代兒童文學研究的曙光:自序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臺灣近代兒童文學史的定義與定位
第二節 殖民主與被殖民者建構共生的歷史
第三節 史料是建檔勾微的礎石
第四節 作家身分與作品的符碼
第五節 臺灣文學與臺灣兒童文學同歌同行
第六節 臺灣近代兒童文學的發展歷程

第貳章 日治初期的臺灣兒童文學:獨角唱戲
第一節 時代背景
第二節 開墾者素描
第三節 臺灣歌謠與風俗的採擷
第四節 影響深遠的刊物
第五節 良好基礎的奠定

第參章 二○年代的臺灣兒童文學:花開並蒂
第一節 時代背景
第二節 童謠編輯者:宮尾進
第三節 方興未艾的兒童文化活動
第四節 兒童文學作品出現
第五節 創作性作品的大量出現

第肆章 三○年代的臺灣兒童文學:黃金時期
第一節 時代背景
第二節 推動者行止
第三節 兒童文化活動與兒童讀物出版
第四節 百花爭艷的雜誌刊物
第五節 果實累累慶豐收

第伍章 四○年代的臺灣兒童文學:繼往開來
第一節 時代背景
第二節 傳承者身影
第三節 共生共存的文學刊物
第四節 承先啟後的臺灣文化協進會
第五節 皇民化時期的尾聲

系統號:

P-002050

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書志:經部

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書志:經部

標題:

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書志:經部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作者:

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書志編纂小組 編著

內容簡介:

傅斯年圖書館珍藏古籍善本約四萬冊,收藏雖非甚豐,然其中包含頗多罕見祕籍,素為國際漢學界所矚目,亦為研究學人經常取資的寶庫,然完善的館藏書目編修和典籍內容、版本的介紹,將使研究者更為便利。有鑑於此,傅圖著手於善本書志的編纂,今完成首部書志──經部的刊行。

本書志收錄傅圖經部善本書志463部,包含宋刊本4部,元刊本6部,活字本3部,稿本41部,鈔本105部。其中40種典籍及6種版本未見他館著錄。茲舉珍稀典籍二冊為例,一為元刊本《大學或問》,全書以元朝公牘紙印行,保存了元朝江浙行省一帶的諸物時價、民田土地、司吏履歷、地方雨量等第一手史料;一為明弘治會通館銅活字本《會通館集九經韻覽》,現僅見傅圖藏有全帙。另外,還有黃宗羲、朱彝尊、黃丕烈等名家批校、題跋,前賢遺墨風雅,雖寸紙隻字,亦彌足珍貴。

本書全彩印刷,每種典籍均附有卷端書影,以及節選部分重要的刊記、扉頁等,故亦兼具圖錄性質,不僅讓讀者能藉由觀賞圖像了解傅圖的藏品,更便於研究者比對其他各館藏的版本,有利於從事各方面的研究,吸引更多人來挖掘傅圖的寶藏。

系統號:

P-002063

西遷與東還——抗戰時期武漢大學編年史稿

西遷與東還——抗戰時期武漢大學編年史稿

標題:

西遷與東還——抗戰時期武漢大學編年史稿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作者:

張在軍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以編年的形式演述抗戰時期國立武漢大學西遷四川樂山的辦學歷程,力求真實生動地展示武漢大學成為「堪比西南聯大」(李約瑟語)的輝煌歲月。正編起於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序編溯至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止於一九四六年武大復員武昌開學。樂山八年,是國難的八年,艱苦的八年,抗爭的八年,錘煉的八年。八年煉獄,八載輝煌。編年內容並不局限於學校課堂教學情況,也關注師生的業餘生活、衣食住行,以及蜀中地方的風土人情,外部世界的風雲變幻。

本書與秀威出版的《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堅守與薪傳: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兩書互為補充,讀者可參照閱讀。

作者簡介
張在軍,筆名張弩弓。鄂中京山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早年美術科班出身,長期從事營銷策劃。先前喜寫雜文隨筆,近年醉心文史研究。著有《文化苦語》、《滿天星》、《花香筆不香》、《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堅守與薪傳: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等文集十餘種。

系統號:

P-002081

彰化一九〇六:一座城市被烙傷,而後自體再生的故事

彰化一九〇六:一座城市被烙傷,而後自體再生的故事

標題:

彰化一九〇六:一座城市被烙傷,而後自體再生的故事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大家出版社

作者:

青井哲人 原著,張亭菲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日文題名為"彰化一九○六年〜市区改正が都市を動かす"

彰化,臺灣最早的漢人移民聚落之一。華南風格的有機聚落,彎曲的道路沿水邊而行,有如一座迷宮般的有機城市。但一九○六年,一紙市區改正公告降臨該城!日本殖民的都市計畫強橫覆上這片豐饒土地,簡直就像把燒紅的網子烙在肉片上一樣,為城市深深刻下了明顯的雙重性,既有的巷弄、廟宇、屋舍被截斷,繁華大街成了小巷,嶄新的筆直道路氣燄高張。而彰化這座城市,在碎裂的血肉上繼續增生,似乎正進行著自我修復。

一九○六年的市區改正,啟動了這座城市荒謬又頑強的生存意志!

作者某次在彰化走動時,無意間看到「城市癒合的疤痕」──元清觀,突然直覺領悟到那是城市活著的證據!那標示著兩種城市形態的交界,也是遍布城市全體的雙重創傷。現在,就讓青井哲人帶領我們穿梭在彰化現存/倖存的巷弄與廟宇之中,觀察有趣、怪異、匪夷所思的街景,抽絲剝繭,一步一步,推敲出那個在百年前被湮沒的──已逝的未來。

《彰化一九○六》不是都市計畫史,也不是市民生活史。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城市本身,就是「彰化」自己。

城市是活著的!從以前到現在,從過去到未來。城市擁有宛如人的臉孔跟身體,不論受到什麼樣的外力驅使,城市往往都會在當下做出必要的改變,繼續存活下去。這些復原的「方法」跟「規則」是這塊土地的珍貴質素,是臺灣本身的力量,而非殖民者強加灌輸所致。若能辨識這股力量,或許能解開這塊土地的歷史,一個關於傷害與重生的故事。

系統號:

P-002093

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

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

標題:

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賴錫三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莊子》的生存美學與政治批判――重省道家型的知識分子論
一、前言:知識分子何必專屬儒者
二、格格不入的鵷鶵形象――《莊子》首先突顯生存美學的抉擇
三、遊牧於權力之外的道家型知識分子――生存美學隱含的政治批判
四、入遊其樊的庖丁形象――「在方內中遊乎方外」的綜合智慧
五、庖丁解牛的權力解剖――遊刃有餘的微型權力批判
六、結論:洞察局勢之變與遊牧於權力空隙來化導政治暴力――從牟宗三的「察事變」與余蓮的「勢思維」再進一解

第二章 《孟子》與《莊子》兩種氣論類型的知識分子與權力批判――「浩然之氣」與「平淡之氣」的存有、倫理、政治性格
一、前言:氣論的內聖面與外王面之連結
二、「氣」在《孟子》中的「存有」位階
三、「氣」在《莊子》中的「存有」位階
四、「氣」在《孟子》與《莊子》中的存有論與倫理學的統合:冥契體驗、存有開顯、倫理實踐的三位一體性
五、「氣」在《孟子》與《莊子》中的公共倫理之「外王」意義:浩然之氣與平淡之氣的批判性
六、結論:《孟子》與《莊子》兩種知識分子的批判性比較

第三章 差異、離心、多元性――《莊子》的物化差異、身體隱喻與政治批判
一、身體觀研究視域的辯證複雜性
二、將《莊子》放入中國古代「身體政治論」脈絡的考察意義
三、同一性形上學與大一統政治論的合謀共構:畢來德對中國整體論的疑慮
四、《莊子》對同一性形上學的返下解構:「氣化」(一)與「物化」(多)的相即
五、《莊子》對心君和國君的身體解構和國體解構
六、結論:「後形上學、後傳統、重視差異、重視身體」的《莊子》當代性

第四章 身體、氣化、政治批判――畢來德《莊子四講》與〈莊子九札〉的身體觀與主體論
一、道家的美學體驗是純粹「心知」?還是身心一如的「體知」?
二、畢氏解《莊》方法的體驗與覺知性格
三、畢氏的身體思維突破牟宗三與徐復觀的心靈思維
四、畢氏著重在技藝層面的身體經驗
五、畢氏以身體思維取代形上思維
六、畢氏的身體思維缺乏氣論支援:從何乏筆看畢來德與余蓮的異同
七、畢氏缺乏梅洛龐蒂「獻身於世界而存有」的「世界」向度
八、畢氏嚮往的嶄新主體(語言主體)未必與氣論相衝突
九、畢氏缺乏傅柯、德勒茲式的域外思考,拒絕海德格的存有思維
十、結論:道家身體觀的三面向—禮教規訓、技藝融入、氣化交換

第五章 《莊子》的雅俗顛覆與文化更新――以流動身體和流動話語為中心
一、商代之「神話身體」與周代之「禮教身體」的雅/俗轉變
二、《山海經》的「怪誕身體」與春秋時期君子的「威儀身體」
三、《莊子》的流動身體與流動語言之支離策略:醜怪、技藝、卮言
四、巴赫金的雅俗顛覆之狂歡文化理論:廣場空間中怪誕身體與流動話語
五、結論:《莊子》與巴赫金對文化的批判與更新――脫冕與加冕的帽子戲法

第六章 莊子與羅蘭.巴特的旦暮相遇――語言、權力、遊戲、歡怡
一、前言:巴特〈法蘭西就職講演〉與莊子〈齊物論〉的旦暮之遇
二、巴特要的是快樂而非榮譽:語言、權力、主體的網羅與逃逸
三、莊子的「逍遙之樂」與老子的「寵辱若驚」
四、生命之流(不斷流變的內容)與我之虛構(不變的亞哥號艦艇之名)
五、巴特要在權力之中活出權勢之外:無所不在與永久長存的權力揭露
六、既無所逃於權力廚房,那麼便得學會庖丁解牛的技藝
七、巴特看出語言結構的法西斯主義,從此走向符號的離心遊戲
八、莊子說:與其落入是非二元的爭辯耗損,莫若以明而走向兩行之道
九、結論:巴特與莊子在文學力量與文本空間中的旦暮相遇

第七章 《莊子》的文學力量與文本空間――與羅蘭.巴特「文之悅/醉」的互文性閱讀
一、貶謫哲學/重返文學:文哲一體新景觀
二、謬悠、荒唐、無端崖:虛位、漂浮、差異化的書寫策略
三、環中是第三條路:解構「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語言法西斯主義
四、無何有之鄉與夜總會:語言遊戲中的烏托邦
五、弔詭之夢:書寫是為了「改變主體」並創造「夢的文本」
六、為女妄言,女且妄聽:理想的書寫與理想的讀者
七、水可以裝壺蘆外面:想像虛構對意識型態的顛覆力量
八、「支離」其形、其德,還有支離「文本」:插科打諢的轟然力量
九、巴特文學符號學的文學力量與文本空間:〈法蘭西就職講演〉的再分析
十、《莊子》對巴特深層文學力量的迴響:修辭、遊戲、欲望、批判
十一、巴特與莊周在文本中旦暮相遇:氣韻生動的文本與庖丁解牛的空間
十二、永未完成的結論

第八章 氣化流行與人文化成――《莊子》的道體、主體、身體、語言、文化之體的解構閱讀
一、前言:「以道觀之」的省察視域
二、從「道體」到「體道」的詮釋轉向與後續發展:牟宗三與海德格
三、道體的初步解構:《老子》的「道沖而用」與「有無玄同」
四、道體的徹底解構:《莊子》的「氣化流行」與「物化差異」
五、「造化無主」與「變化常新」
六、空虛、流變、多元、日新的「非主體之主體」
七、支離、流動、氣化的身體
八、流變之文:氣化流行的卮言書寫與氣韻生動的文本空間
九、《莊子》式的人文化成:統合結構與非結構的文化更新
十、結論:儒、道人文觀的差異兩行

系統號:

P-002115

對等:遼宋金時期外交的問題

對等:遼宋金時期外交的問題

標題:

對等:遼宋金時期外交的問題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作者:

陶晉生 著

內容簡介:

本書重點有三:一,探究十至十二世紀,宋朝受到遼、金、夏的競爭和壓迫,不得不面對現實,採取理性和務實的外交政策來因應,先後與遼金建立大致對等的關係。二,除簡短討論宋朝的外交機構和重要外交文書外,重點在分析兩朝間地方層次的交涉和所用的文書。三,討論金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系統號:

P-002159

當代中國哲學的知識論

當代中國哲學的知識論

標題:

當代中國哲學的知識論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吳汝鈞 著

報導者:

紀淑玲

內容簡介:

知識論在傳統的中國哲學中未受到重視,一直到了近現代,才有學者加以鑽研、開拓。作者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吳汝鈞教授,本書論述主要集中在當代中國哲學知識論的三位代表人物:張東蓀、金岳霖和牟宗三。

張東蓀的體系是「多元主義的知識論」,重點在認知對象方面,把後者由實質的、固定的物體作出架構性的轉向。他視對象為一種架構、橫造,是虛的,不是實的。他傾向以事件來說認知對象,而不以質體來說。

金岳霖的理論則是「實在主義的知識論」,到處都貫串著一個原則:把得著於所與還治所與。「所與」即是認知的對象,特別是經驗對象。我們對於種種對象加以抽象,把其中的共同的特性抽出來,形成概念。日後當遇上具有這共同的性格的對象時,便可以這個概念來描述、概括它們。

牟宗三的理論是「存有論的知識論」。其思路是我們的知體明覺自我坎陷而成為識心,由感性、知性與想像構成。感性與知性在知現象時,把知體明覺的感應作用中的東西推出去,挑縐起來,而成為現象。即是,識心有執著的功能,能把物體思解地加以執縐,同時現起一些存有論的概念亦即是範疇來決定這現象,使之成為「對象」。

吳汝鈞不僅對張東蓀、金岳霖、牟宗三的知識論有全面、客觀且準確的論述,也有相當深入的分析與評論,同時也藉此表達他個人所欲建立的「純粹力動」之說,具有創發且獨到的思維見解。他將上述三人的知識論置於西方哲學唯識學的背景來考量比較,以彰顯他們的知識論思想之特色與貢獻,勾勒這三位現代思想家的知識論特徵,可說相當精闢醒豁,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本書反映出作者深厚的學術背景,具有相當高的學術水準。

作者簡介
吳汝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哲學組特聘研究員,李遠哲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早年留學日本大阪外國語大學、京都大學、德國漢堡大學,分別研習日本語、梵文、藏文及方法論。獲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哲學博士,博士論文“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ādhyamika”由美國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又在印度加版。在學術研究上受益於中、日、德、法、美諸方學者,但學無常師,擇善而從。研究領域涵蓋佛學、儒學、先秦道家、京都學派哲學、現象學、歷程哲學,皆寫有專書。近十年開始造論,開拓純粹力動現象學,寫有《純粹力動現象學》、《純粹力動現象學續篇》、《純粹力動現象學六講》。目前致力於純粹力動現象學之量論(知識論)之構思與撰著,已出版《西方哲學的知識論》一書。另外,二○一一年又出版了近七十萬言的《佛教的當代判釋》一書,以十一分教判釋全體佛法。已發表學術專著三十餘部,各類論文兩百餘篇。

系統號:

P-002183

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

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

標題:

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謝聰輝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北宋前「玉皇」概念之相關構詞意涵
一、 前言
二、 玉皇可指三清尊神
三、 高上玉皇相關神格意涵
四、 玉皇作為其他仙界高真或唐皇帝代稱
五、 結語

第二章 北宋玉皇崇拜與祭祀析論
一、 前言
二、 玉皇之命:新出天命的繼承與宣傳
三、 玉皇之祀:宮觀聖像的建鑄與迎奉
四、 玉皇之位:禮制神譜的建構與定序
五、 結語

第三章 南宋中期以前傳統道經出世的類型與特質
一、 前言
二、 接遇降傳類型
三、 石室示現類型
四、 真手傳譯類型
五、 其他類型
六、 結語

第四章 南宋道經中「飛鸞開化」出世類型的認知與特質
一、 前言
二、 飛鸞的傳統意涵
三、 道教飛鸞的轉化運用認知
四、 梓潼帝君在飛鸞過程中的地位與職能
五、 飛鸞記錄中侍鸞者身分特質與道壇地點
六、 結語

第五章 《玉皇本行集經》出世的背景與因緣
一、 前言
二、 「蜀罹敵難」背景與《玉皇本行集經》出世的關係
三、 《玉皇本行集經》與梓潼帝君的關係
四、 《玉皇本行集經》和劉安勝道壇系統的關係
五、 結語

第六章 《正統道藏》中三卷本《玉皇本行集經》時間考定
一、 前言
二、 張良本早於白文本
三、 誦經感應改編自《金剛經報應》相關故事
四、 成書時間早於南宋前證據薄弱
五、 四、《正統道藏》三卷本《玉皇本行集經》成書於南宋中期
六、 結語

第七章 故宮黃綾本《玉皇本行集經》在道教經典史上的貢獻
一、 前言
二、 故宮黃綾本的結構、版次與刻校者
三、 南宋程公許〈玉皇本行集經跋〉的重要價值
四、 故宮黃綾本對《玉皇本行集經》版本流變的貢獻
五、 結語

第八章 《道藏輯要》中三個《玉皇本行集經》註解版本解析
一、 前言
二、 合註本《高上玉皇本行集經》
三、 周玄貞編註本《高上玉皇本行集經註解》
四、 《太上洞玄靈寶紫微金格高上玉皇本行集經闡微》
五、 結語

系統號:

P-002146

俠客行:傳統文化中的任俠思想

俠客行:傳統文化中的任俠思想

標題:

俠客行:傳統文化中的任俠思想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暖暖書屋文化事業公司

作者:

林保淳 著

內容簡介:

從游俠、少俠、劍俠到義俠──中國古代俠義觀念的演變
以武犯禁──《韓非子》論「俠」
從貶抑到游揚──司馬遷論「游俠」
遊俠,德之賊也
遊俠的分化──少俠與劍俠
俠客的最後造型──義俠

古典小說中的「女俠」形象
俠客與當代社會
女性形象的拓展
「俠女」的嶄露頭角
「俠女」的生命世界
走出閨閣的「佳人」
俠客的感情世界
「女俠」出現的意義
【附錄】各本「劍俠傳」對照表

儒家思想與俠客精神
〈儒俠〉糾謬
「仁義」與「氣義」
儒家思想的困境與俠客的「發明」
「儒俠」完成的可能

唐代的劍俠與道教
歷史之「俠」與文學之「俠」
唐代劍俠之異軍突起
唐代劍俠的源流與特色
唐代的劍俠與道教
結論

俠客與酒
儒家酒文化——飲酒政治學
飲酒的心理作用
文人的酒文化
歷史上的俠客與酒
酒與武俠小說中的俠客
文士化的俠客──武俠小說

系統號:

P-002147

華人的心理與行為:全球化脈絡下的研究反思

華人的心理與行為:全球化脈絡下的研究反思

標題:

華人的心理與行為:全球化脈絡下的研究反思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作者:

葉光輝 主編

內容簡介:

華人心理學本土化運動在楊國樞院士的帶領與積極推動下,於臺灣心理學界紮根,歷年來透過多元形式的學術交流、分享,其研究成果與影響力已在當代華人甚至亞洲心理學術社群中,形成不容小覷的一股學術領導力量。全書收錄九篇「華人本土心理學」相關論文,內容涵括:方法論與相關研究典範引介與評析、本土化理論建構與發展過程實例分享,以及對本土社會特定焦點議題深度剖析等不同層次的內容。不僅彰顯出本土心理學在當代全球化脈絡下的自我反思、重新定位與相應於未來趨勢的潛力議題,更可視為華人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發展迄今的回顧與前瞻。對有志從事本土心理學研究,或以「文化」作為切入角度的學術工作者而言,本書各篇論文皆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系統號:

P-002161

戰後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察

戰後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察

標題:

戰後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探察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印刻文學

作者:

魏貽君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戰後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力系問題――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形成的認識、定義與構造的辯證脈絡

第二章
敘事性族語歌詩及其族裔意識認同的線索――巴恩‧斗魯、吾雍‧雅達烏猶卡那、巴力‧哇歌斯的生命敘事

第三章
儒漢意理凝視之下的櫥窗洋娃娃――林班、工地歌謠以及漢語文學形成的影響效應

第四章
受傷的「阿基里斯肌腱」?――原運的生成因素、原權會的價值再探

第五章
「莎赫札德」為什麼要說故事?――「原運世代作者」的形成,及其書寫位置的反思與實踐

第六章
原住民族文學的建構運動與典律形塑――《山海文化》的原漢族群接合、文化意理結盟的實踐意義

第七章
書寫的文字政變或共和?――臺灣原住民文學混語書寫的意義考察

第八章
少數文學與數位書寫的建構及共構──戰後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的超文本書寫

第九章
「布農文學」的形成及構造的初步考察

第十章
花蓮地區原住民的漢語文學初探──以阿美族拉黑子、布農族沙力浪的作品為例

附錄
地牛踩不斷的番刀──試論九二一地震前後的瓦歷斯‧諾幹部落書寫策略轉折

系統號:

P-002047

胭脂簪花:中國戲曲容妝

胭脂簪花:中國戲曲容妝

標題:

胭脂簪花:中國戲曲容妝

時間:

2013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家書店

作者:

邢源琳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對於中國戲曲容妝的特殊性,從化妝的基本訓練與化妝用品談起,介紹了俊臉、油彩臉、彩旦臉的化妝技法,並針對大頭、古裝頭、旗頭等頭飾的梳妝程序與技巧有完整的分析與圖示,詳細說明點翠頭面、水鑽頭面、銀泡頭面的組成及功能。

書中強調戲曲容妝可根據不同演員的臉型特點,利用旦行的「貼片子」技法,施行必要的面部「整容術」,從梳妝髮飾和頭面點綴妝扮,將技法、風格、形貌之差異性,進行對照,呈現容妝之「美」的藝術表現手法。為讀者提供了一條理解京劇之美的參考途徑,期許喜愛戲曲容妝的讀者能獲得啟發。

作者簡介
邢源琳

學歷:
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第八期)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
國立臺灣藝術學院
私立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

現職: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容妝造型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兼任講師

系統號:

P-002120

五百年來的中國與世界:一場嚴酷而漫長的國家轉型革命

五百年來的中國與世界:一場嚴酷而漫長的國家轉型革命

標題:

五百年來的中國與世界:一場嚴酷而漫長的國家轉型革命

時間:

2013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如果出版社

作者:

韓毓海 著

內容簡介:

【上篇】--漫長的十六世紀

導言
第一節 「無發展的增長」與「科學發展」
第二節 歷史與迷信
第三節 「當中國稱霸海洋」
第四節 回首射雕時,萬里暮雲平
第五節 「隆慶元年」(一五六七),世界史的大轉折
第六節 重寫《甲申三百年祭》
第七節 黃仁宇為什麼要講毛澤東的好話
第八節 中國資產階級的歷史命運
小結 「中國道路」與世界史問題

【下篇】--漫長的十九世紀

導言
第一節 重新思考十九世紀
第二節 中國為什麼被打敗?
第三節 國債與資本
第四節 從康德到列寧
第五節 作為「中國方法」的《大同書》
第六節 「出乎意料」的現代性及其後果

系統號:

P-002121

三姑六婆˙妒婦˙佳人:古典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標題:

三姑六婆˙妒婦˙佳人:古典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時間:

2013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暖暖書屋文化事業公司

作者:

林保淳 著

內容簡介:

市井婦女撼綱常——古典小說中的「三姑六婆」
「三姑六婆」解
「三姑六婆」的特色
「模式化」的「三姑六婆」與小說情節
「三姑六婆」與中國文化

河東獅子胭脂虎——明清戲曲、小說中的「妒婦」
宋代以前的妒婦與相關背景
明清的妒婦戲曲與小說
明、清戲曲、小說處理妒婦問題方式的分析與相關
中國古代男人的「馴悍記」

春濃花豔佳人膽——古典小說中的「佳人」
「新佳人」的時代
「才子佳人」小說
才貌鍾佳人
情德世所重
理想化的佳人
受局限的「佳人」

系統號:

P-002148

清代縣域民事糾紛與法律秩序考察

清代縣域民事糾紛與法律秩序考察

標題:

清代縣域民事糾紛與法律秩序考察

時間:

2013年4月

出版單位:

北京:中華書局

作者:

吳佩林 著

報導者:

吳佩林

內容簡介:

緒論
第一節 三十年來的清代法律史研究
第二節 概念、基本資料與研究路徑

第一章 基層社會的秩序規範
第一節 南部縣的歷史與社會
第二節 國家對宗族組織的管理
第三節 宗族組織的內部管理
第四節 國家對鄉里組織的管理
小結

第二章 基層社會的糾紛解決
第一節 糾紛起訴與解決程序
第二節 糾紛處理場所
第三節 糾紛調處主體
第四節 糾紛處理方式
小結

第三章 訴訟到衙門
第一節 訴訟成本
第二節 何以成訟
第三節 訴訟實態
第四節 訴訟策略
小結

第四章 訴訟文書程式
第一節 狀式
第二節 差票
第三節 戳記
小結

第五章 民事案件受理的官方規制與司法實踐
第一節 案件管轄
第二節 案件受理
第三節 佐雜司法
小結

第六章 特殊人群的訴訟與抱告制度
第一節 婦女訴訟權利之限制
第二節 婦女訴訟與抱告
第三節 抱告制度的「反利用」
小結

第七章 衙門審理民事訴訟案件的基本思路
第一節 關於傳統司法的論爭
第二節 衙門判案的基本思路
第三節 影響衙門判案的因素
小結

結語
第一節 對利用清代州縣檔案的思考
第二節 兩個法律體系的糾紛解決特徵
第三節 傳統社會法律秩序的當下意義

作者簡介
吳佩林,西華師範大學三級教授,四川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首席專家。出版有《清代南部縣衙檔案研究》(中華書局,合著)《清代南部縣衙檔案目錄》(中華書局,副主編)等3部,在《歷史研究》《法學研究》《史學理論研究》《中國史研究》(韓國)《法制史研究》(臺北)等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

系統號:

P-002205

転形期における中国と日本:その苦悩と展望

転形期における中国と日本:その苦悩と展望

標題:

転形期における中国と日本:その苦悩と展望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国際書院

作者:

飯田泰三、李暁東 合編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苦悩の共有から信頼の醸成へ(李暁東)

基調報告
1 中国外交の進歩と転換――希望と挑戦(王逸舟)

2 転形期日本の苦悩と展望――「高度成長」終焉の後(飯田泰三)

第1部 市場経済下の光と影
3 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政府と社会ガバナンス――日本の経験と中国への示唆(董昭華)

4 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における格差社会の構造――転換期における中国と日本の課題(唐燕霞)

5 社会主義市場経済体制における所有権改革と基層社会の変容 ――物権法と転形期の政治社会(江口伸吾)

第2部 北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国際秩序のゆくえ
6 近代以降の東アジア国際体系変革の示唆(初暁波)

7 中国の東アジア地域一体化戦略 ――限度、方式とスピードの再考(宋偉)

8 華夷秩序をめぐって ――国際関係史的考察(石田徹)

総括報告(宇野重昭)

系統號:

P-002085

都市の公共と非公共:20世紀の日本と東アジア

都市の公共と非公共:20世紀の日本と東アジア

標題:

都市の公共と非公共:20世紀の日本と東アジア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

作者:

高嶋修一、名武なつ紀 編著

內容簡介:

序章 試論・都市の公共と非公共──20世紀の日本および東アジア都市を手掛かりに(高嶋修一)

第1部 西洋統治下の中国都市社会
第1章 ドイツ統治期の青島経済にみる「公共」と「非公共」──山東農産品輸移出の流通を中心に(浅田進史)
第2章 公衆衛生をめぐる都市の社会関係──20世紀はじめ上海(福士由紀)

第2部 エスニック・マイノリティと日本
第3章 近代大阪の都市形成と朝鮮人移民の構造化(岩佐和幸)
第4章 戦後日本における公共性とその転回──1970年代を起点とする川崎・在日朝鮮人の問いを中心に(加藤千香子)

第3部 東京にみる非公共
第5章 近代日本における生存・生活と「都市小経営」──戦間期東京市の中小商工業者を中心として(谷本雅之)
第6章 食料品小売業における販売「合理化」の限界──戦間期東京市の掛売・御用聞きに着目して(満薗勇)

終章 都市経済史研究の現在──「非公共」論によせて(名武なつ紀)

あとがき(小野塚知二)

系統號:

P-002116

現代中国政治外交の原点

現代中国政治外交の原点

標題:

現代中国政治外交の原点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

作者:

国分良成、小嶋華津子 合編

內容簡介:

序論(国分良成)

第一部 中国政治の原点

Ⅰ 中国共産党の権力掌握
第一章 「党の指導」をめぐる歴史的連続と変容――政党組織、リーダーシップ、ナショナリズム(鈴木隆)
第二章 党軍関係と軍の近代化――一九五〇年代の議論を中心に(山口信治)
第三章 党を保衛する公安組織――公安組織の設立過程(岩谷將)
第四章 党報体制の構築――既存メディアの接収と改造を通して(林秀光)
第五章 発展する国有企業――一九九〇年代国有企業改革再考(佐々木智弘)

Ⅱ 重層的支配構造と権力
第六章 連邦制の否定と地方保護主義――高崗・饒漱石事件と中央・地方関係の定位(磯部靖)
第七章 「大衆路線」と「抗争政治」――「大飢饉」後における農村統治様式の変容、一九六〇年~六二年(角崎信也)

Ⅲ 党の社会統制と覚醒する市民
第八章 人民から「市民」へ――臺頭する維権運動とその変化(呉茂松)
第九章 公権力に挑む弁護士たち――「中華人民共和国弁護士法」の制定(小嶋華津子)
第一〇章 「自治」をめぐる民族紛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の制定と展開(星野昌裕)

第二部 中国外交の原点
Ⅳ 国家統合と外交
第一一章 現代中国ナショナリズムと外交政策――「改革開放」と「愛国主義」のリンケージ(江藤名保子)
第一二章 両岸関係の力学と中国の臺湾政策――中臺両岸関係における三角矛盾構造の形成を中心に(兪敏浩)

Ⅴ プロパガンダと現実主義外交
第一三章 協調と対峙の米中関係――未解消の冷戦構造(阿南友亮)
第一四章 対日政策としての大衆動員の原点――六〇年安保闘争と中国(杉浦康之)
第一五章 胡錦濤政権の対日政策――対日関係推進のインセンティブの低下とその要因(飛鳥田麻生)

Ⅵ グローバル化への対応
第一六章 外資利用と国際社会への参与――一九七〇年代末の大型プラント輸入と日中経済協力を中心に(李彦銘)
第一七章 中国外交における国際協調の流れ――中国とスーダンの関係を中心に(青山瑠妙)

系統號:

P-002117

古代の都城と東アジア:大極殿と難波京

古代の都城と東アジア:大極殿と難波京

標題:

古代の都城と東アジア:大極殿と難波京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大阪:清文堂出版

作者:

積山洋 著

內容簡介:

第Ⅰ部 大極殿の研究
第一章 中国古代都城の軸線プランと正殿
軸線プランの成立/軸線プランの衰退/軸線プランの再生と展開/中軸線プランの確立と変容

第二章 大極殿の成立と前期難波宮内裏前殿
大極殿の成立をめぐる研究史抄/難波長柄豊碕宮(前期難波宮)の内裏/難波宮の逆凸字形内裏と隋唐の宮城プラン/内裏の方形化と正殿/中軸線のプランと大極殿/大極殿の成立をめぐって

第三章 大極殿の展開と後期難波宮
後期難波宮の大極殿/宮室正殿の分類とその変遷/大極殿の成立と展開

第Ⅱ部 難波京の研究
第一章 中国古代都城の外郭城と里坊の制
外郭城における里坊の成立と展開/里坊制の起源と特徴

第二章 難波京研究史
難波京研究史/研究史の整理

第三章 難波京条坊研究の課題と方法
条坊地割研究の課題/条坊地割研究の方法

第四章 初期難波京の造営〈孝徳朝の難波宮と造都構想〉
難波長柄豊碕宮の規模/孝徳朝の造都構想

第五章 前期難波京の造営
難波京Ⅱ期の地割に関わる調査/難波京Ⅱ期の地割/天武朝の複都制と難波京

第六章 後期難波京の造営
副都建設の再開/副都再建の背景/奈良時代の副都建設/京域東部の様相/京内寺院の展開/八世紀の東アジアと日本の複都制

系統號:

P-002118

東アジア流行歌アワー――越境する音,交錯する音楽人

東アジア流行歌アワー――越境する音,交錯する音楽人

標題:

東アジア流行歌アワー――越境する音,交錯する音楽人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岩波書店

作者:

貴志俊彥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帝国圏」と「華語圏」の流行歌

第一章 東西音楽の融合――ダンス音楽とレコード歌謡の幕開け

第二章 ラジオとトーキー映画――抵抗と啓蒙から生まれた流行歌

第三章 一九三〇年代――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流行歌の時代

第四章 戦争と流行歌――「軍歌」「戦時歌謡」vs. ジャズソング

第五章 戦争の残影――戦後直後の流行歌の光と影

第六章 植民地と革命の継続――香港と中国

終章 「歌」の解放? それとも分断?

系統號:

P-002119

激流に立つ臺湾政治外交史: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の25年

激流に立つ臺湾政治外交史: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の25年

標題:

激流に立つ臺湾政治外交史: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の25年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

作者:

井尻秀憲 著

內容簡介:

Ⅰ 李登輝時代――1988~2000年
 1 蔣経国の死去と李登輝総統の誕生
 2 改革を迫られる李登輝政権
 3 李登輝の対中政策とその国内環境
 4 平和的民主化の達成と両極化する臺湾政局
 5 中国のミサイル演習と臺湾の総統直接選挙

Ⅱ 陳水扁時代――2000~08年
 6 陳水扁総統の誕生
 7 陳水扁総統の再選
 8 陳水扁による宋楚瑜の中国への派遣
 9 陳水扁ファミリーの汚職と総統選挙

Ⅲ 馬英九政権時代――2008年~現在    
 10 流動化する臺湾内政と日米中臺関係
 11 馬英九政権に突きつけられた代表制矛盾
 12 中臺経済連携枠組み協定提携が投げかけた波紋
 13 臺湾をめぐる安全保障 
 14 2012年総統選挙前夜と馬英九再選の要因
 15 総統選挙で問われたものと臺湾の国際法的地位

終 臺湾政治外交の行方と日本の役割

系統號:

P-002069

中国唯識思想史研究――玄奘と唯識学派

中国唯識思想史研究――玄奘と唯識学派

標題:

中国唯識思想史研究――玄奘と唯識学派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大藏出版

作者:

吉村誠 著

內容簡介:

緒言/凡例

総論
 第1章 中国唯識諸学派の展開
 第2章 中国唯識諸学派の称呼

本論
第1篇 玄奘の修学と地論・摂論学派の教学
 第1章 摂論学派における玄奘の位置
 第2章 地論学派の心識説
 第3章 摂論学派の心識説
 第4章 摂論学派の三性三無性説
 第5章 摂論学派の九識説
  Ⅰ 真諦の阿摩羅識説と摂論学派の九識説
  Ⅱ 三論文献に見られる摂論学派の九識説
  Ⅲ 天臺文献に見られる摂論学派の九識説

第2篇 玄奘の翻訳と唯識学派の形成
 第1章 唯識学派の三転法輪説
  Ⅰ 玄奘の大乗観と三転法輪説
  Ⅱ 唯識学派における三転法輪説の解釈
 第2章 唯識学派の一乗観
  Ⅰ 唯識経論における「一乗」の観念
  Ⅱ 唯識学派における「一乗」の解釈
 第3章 唯識学派の仏性観
  Ⅰ 五姓各別説
  Ⅱ 理行二仏性説
 第4章 唯識学派の心識説
  Ⅰ 種子説
  Ⅱ 熏習説
 第5章 唯識学派と仏性論争

系統號:

P-002038

西魏・北周政権史の研究

西魏・北周政権史の研究

標題:

西魏・北周政権史の研究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前島佳孝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官制より見た政権構造
第一章 西魏宇文泰政権の官制構造について
第二章 西魏行臺考
第三章 いわゆる西魏八柱国の序列について――唐初編纂奉勅撰正史に於ける唐皇祖の記述様態の一事例
第四章 柱国と国公――西魏北周における官位制度改革の一齣

第二部 対梁関係の展開と四川獲得
第一章 西魏・蕭梁通交の成立――大統初年漢中をめぐる抗争の顚末
第二章 西魏前半期の対梁関係の展開と賀抜勝
第三章 梁武帝死後の西魏・梁関係の展開
第四章 西魏の漢川進出と梁の内訌
第五章 西魏の四川進攻と梁の帝位闘争
第六章 東魏・北斉等の情勢と西魏の南進戦略総括
第七章 西魏・北周の四川支配の確立とその経営

第三部 人物研究
第一章 李虎の事跡とその史料
第二章 北周徒何綸墓誌銘と隋李椿墓誌銘――西魏北周支配階層の出自に関する新史料
第三章 〔補論〕隋末李密の東都受官に関する一試論

系統號:

P-002068

北東アジアの市民社会:投企と紐帯

北東アジアの市民社会:投企と紐帯

標題:

北東アジアの市民社会:投企と紐帯

時間:

2013年5月

出版單位:

東京:国際書院

作者:

大賀哲 編

內容簡介:

序章 アジア市民社会論の構想――問題設定と課題(大賀哲)

第I部 投企――アジアにおける市民社会
第1章 〈東洋的民主政〉の概念のために――その思想と小史(與那覇潤)

第2章 総統をめぐる理想と現実――臺湾に現存する民主主義と市民(松本充豊)

第3章 「悪しき市民」と立憲主義アイデンティティ――韓国における民主化と民主主義体制の持続と憲法(浅羽祐樹)

補論 公民の政治学――中国における市民社会と公民社会(孫歌)

第II部 紐帯――アジア市民社会
第4章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地域市民社会――沖縄ジュゴン保護運動を中心に(ボホロディチ・ベアタ)

第5章 地域からアジア市民社会への眼差し――九州の国際協力 NGO活動から(渡邉智明)

第6章 アジア市民社会と都市の国際化――福岡市における「ハードの国際化」と「ソフトの国際化」(大賀哲)

終章 北東アジアの市民社会における「投企」と「紐帯」(大賀哲)

系統號:

P-002084

Return: Nationalizing Transnational Mobility in Asia

Return: Nationalizing Transnational Mobility in Asia

標題:

Return: Nationalizing Transnational Mobility in Asia

時間:

October, 2013

出版單位: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Edited by Biao Xiang, Brenda S. A. Yeoh, Mika Toyota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Return and the Reordering of Transnational Mobility in Asia / Xiang Biao

1. To Return or Not to Return: The Changing Meaning of Mobility among Japanese Brazilians, 1908–2010 / Koji Sasaki

2. Soldier's Home: War, Migration, and Delayed Return in Postwar Japan / Mariko Asano Tamanoi

3. Guiqiao as Political Subjects in the Mak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1979 / Wang Cangbai

4. Transnational Encapsulation: Compulsory Return as a Labor-Migration Control in East Asia / Xiang Biao

5. Cambodians Go "Home": Forced Returns and Redisplacement Thirty Years after the American War in Indochina / Sylvia R. Cowan

6. Rescue, Return, in Place: Deportees, "Victims," and the Regulation of Indonesian Migration / Johan Lindquist

7. Return of the Global Indian: Software Professionals and the Worlding of Bangalore / Carol Upadhya

8. Ethnicizing, Capitalizing, and Nationalizing: South Korea and the Returning Korean Chinese / Melody Chia-Wen Lu and Shen Hyunjoon

系統號:

P-002077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Post-Socialist China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Post-Socialist China

標題: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Post-Socialist China

時間:

October, 2013

出版單位: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作者:

Alvin Y. So

內容簡介: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Post-Socialist China traces the origins and the profound changes of the patterns of class conflict in post-socialist China since 1978.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the field of China Studies that offers comprehensive overviews and trac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s of different patterns of class conflict (among workers, peasants, capitalists, and the middle class) in post-socialist China, the book provides comprehensive overviews of different patterns of class conflict. It uses a state-centered approach to study class conflict, i.e., study how the communist party-state restructures the patterns of class conflict in Chinese society, and brings in a historical dimension by tracing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s of class conflict in socialist and post-socialist China.

系統號:

P-002079

Tang China in Multi-polar Asia: A History of Diplomacy and War

Tang China in Multi-polar Asia: A History of Diplomacy and War

標題:

Tang China in Multi-polar Asia: A History of Diplomacy and War

時間:

September, 2013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Wang Zhenping

內容簡介:

Using a synthetic narrative approach, this ambitious work uses the lens of multipolarity to analyze Tang China’s (618–907) relations with Turkestan; the Korean states of Koguryŏ, Silla, and Paekche; the state of Parhae in Manchuria; and the Nanzhao and Tibetan kingdoms. Without any one entity able to dominate Asia’s geopolitical landscape, the author argues that relations among these countries were quite fluid and dynamic—an interpretation that departs markedly from the prevalent view of China fixed at the center of a widespread “tribute system.”

To cope with external affairs in a tumultuous world, Tang China employed a dual management system that allowed both central and local officials to conduct foreign affairs. The court authorized Tang local administrators to receive foreign visitors, forward their diplomatic letters to the capital, and manage contact with outsiders whose territories bordered on China. Not limited to handling routine matters, local officials used their knowledge of border situations to influence the court’s foreign policy. Some even took the liberty of acting without the court’s authorization when an emergency occurred, thus adding another layer to multipolarity in the region’s geopolitics.

The book also sheds new light on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Tang China’s foreign policy. Appropriateness, efficacy, expedience, and mutual self-interest guided the court’s actions abroad. Although officials often used “virtue” and “righteousness” in policy discussions and announcements, these terms were not abstract universal principles but justifications for the pursuit of self-interest by those involved. Detailed philological studies reveal that in the realm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irtue” and “righteousness” were in fact viewed as pragmatic and utilitarian in nature.

Comprehensive and authoritative, Tang China in Multi-Polar Asia is a major work on Tang foreign relations that will reconceptualiz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ies of diplomacy and war in imperial China.

系統號:

P-002067

The Shaman and the Heresiarch: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 sao

The Shaman and the Heresiarch: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 sao

標題:

The Shaman and the Heresiarch: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 sao

時間:

July, 2013

出版單位: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作者:

Gopal Sukhu

內容簡介:

1. Wang Yi and Han Dynasty Classical Commentary

2. Wang Yi and the Woman Who Commissioned the Chu zi zhangju

3. The Intergendered Shaman of Li sao

4. The Realm of Shaman Peng: Floral Imagery in the Li sao

5. The “Philosophy” of the Li sao, Part I

6. The “Philosophy” of the Li sao, Part II

7. Shaman Xian’s Domain: The First and Second Journeys

8. Conclusion

系統號:

P-002080

Dunhuang Studies: Prospects and Problems for the Coming Second Century of Research

Dunhuang Studies: Prospects and Problems for the Coming Second Century of Research

標題:

Dunhuang Studies: Prospects and Problems for the Coming Second Century of Research

出版單位:

St. Petersburg: Slavia

作者:

Edited by Irina Popova and Liu Yi

內容簡介:

Akagi Takatoshi 赤木崇敏
The Genealogy of the Military Commanders of the Guiyijun from Cao Family(曹氏歸義軍節度使的譜系)

Chai Jianhong 柴劍虹
The Culture of Athletic Sports and Seasonal Festivals in Ancient Dunhuang(敦煌古代體育與歲時節日文化)

Cheng A-tsai 鄭阿財
The Buddhist Sutra Lectures in Dunhuang: Text and Reality of the Exposition. Manuscript 0-109 on ‘Eight Precept Retreat,and Popular Lectures(敦煌佛教講經資料輯考與實況重建——從俄藏0-109寫卷論八關齋與俗講之關係)

Chou Hsi-po 周西波
Untitled Taoist Manuscripts in the Russian Dunhuang Collection(俄藏失題敦煌道經略考)

Chu Feng-yu 朱鳳玉
The Provenance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of bianwen and Oral Literature(從原生態論敦煌變文之抄寫與閱聽問題)

Deng Wenkuan 鄧文寛
The Importance of Dunhuang and Khara-Khoto Calendars from Russian Collections for the Research of Printing Technique(俄藏敦煌和黑城漢文曆日對印刷技術史研究的意義)

Desmond Durkin-Meisterernst 杜爾金
Current Work on the Sogdian Texts in the Berlin Turfan Collection(
柏林吐魯番收集品中的粟特語文獻整理和研究現狀)

Enami Kazuyuki 江南和幸,Sakamoto Shoji 坂本昭,Okada Yoshihiro 岡甶至弘,Kohno Masuchika 河野益近
Approach to the History of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in Medieval China and Central Asia through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Paper(中國中亞社會文化生活史研究——通過古文書用紙質料科學分析)

Feng Peihong 瑪培紅
Notes on the Document Дx-1335 from Russian Dunhuang Collection(Дx-1335(《歸義軍都虞候司奉判令追勘押衙康文達牒》考釋)

Imre Galambos 高奕睿
A Forgotte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Preliminary Report of Aurel Stein’s First Expedition(斯坦因作品最早中文翻譯的發現)

Gao Qi-an 高啓安
On the Sheep Husbandly Terms in Dunhuang Texts (Focusing on guyang)(敦煌文獻中羊的稱謂研究——以「羖羊」為中心)

Frederic Girard 佛徳力•吉海
The Trinomial Substance (ti 體),Signs {xiang 相)and Activity (yong 用)in Some Dunhuang Manuscripts Related to the Dilun School and the Treatise on the Act of Faith in the Great Vehicle(大乘起信論)(敦煌地論宗文献中的三名法的體、相、用和《大乘起信論》)

Cordula Gumbrecht 高杏佛
“Beyond all praising” - a Letter of Thanks from the German Turfan Explorers(至高無上之讚譽——德國吐魯番考察隊成員的一封致謝信)

Isabella Gurevich 伊莎貝拉•古列維奇
Dunhuang Manuscripts as Source-material for Studies on the Historical Grammar and Vernacular Literature (bianwen) of the Tang Epoch(敦煌寫本對研究唐代歷史語法和通俗文学(變文)的價値)

Hao Chunwen 郝春文
Comments on Some Dunhuang Documents(讀敦煌文獻札記二則)

Hyun Heangja 玄幸子
俄藏敦煌文獻錄文與定名--整理過程中發現的幾個問題(On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e Identific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nuscripts in the Russian Dunhuang Collection)

Iwao Kazushi 岩尾一史
The Purpose of Sutra Copying in Dunhuang under the Tibetan Rule(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的寫經目的)

Kasai Yukiyo 笠井幸代
The Outline of the Old Turkish Commentary on the VimalakTrtinirdesa Sutra(一種古突厥語《維摩經》注疏概觀)

Sergei Klyashtornyj 謝爾蓋•克里昂什多爾内
Manichaean Motives in the Turkic Runic Texts from Dunhuang and Tuva(敦煌及圖瓦突厥古文本中的摩尼教主)

Kuo Liying 郭麗英
Dunhuang Sutras' Copies and Associated Elements: Case Studies of the Foding zunsheng tuoluoni jing(從《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談敦煌寫經壁畫及相關石刻史料)

Evgeny Kychanov 葉甫根尼•克恰諾夫
Dunhuang as Part of the Tangut Empire (982-1227)(敦煌作為西夏王國疆域的一部分(982-1227))

Lin Jen-Yu 林仁星
Textual Variability and the Reason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Buddha s Mother Sutra in Dunhuang(《佛母經》的類型與流行意義研究)

Liu Hui-Ping 劉惠萍
Loan and Crossing: the Sun and the Moon Pictures in Dunhuang Buddhist Art and Chinese Mythology(假借與嫁接:敦煌佛教藝術所見日、月圖像與中國神話)

Liu Yi 劉吃
On the Second Section ofTaiping (S.4226) and the Problem of the Composing of the Taiping jing(S.4226《太平部卷第二》與《太平經》的「再出說」)

Matsui Dai 松井太
Uighur Almanac Divination Fragments from Dunhuang(敦煌出土回鶄文曆占書殘片)

Meng Sihui 孟嗣徽
A Study on the Origin of the Eleven Planet Deities. Xi-Xia Painting of the Tejaprabha Buddha and Eleven Planet Deities in the Heavenly Palace(十一曜星神圖像考源--以西夏時期《熾盛光佛與十一曜星神宮宿圖》為例)

Vladimir Myasnikov 弗拉基米爾•米亞斯尼科夫
The Role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i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unhuang Complex(俄羅斯科學院在敦煌考察與研究中的作用)

Nagata Tomoyuki 永田知之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unhuang shuyi and the Medieval Japanese Sources(敦煌書儀語言淺析——以與日本傳世書簡、 詩序的比較為中心)

Nie Hongyin 最鴻音
Tangut Version of the Chinese Medical Treatise Ming tangjiu jing(《明堂灸經》的西夏譯本)

Ochiai Toshinori 落合俊典
The Authenticity of Li Shengduo’s Old Corpu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李盛鐸舊藏敦煌本的真偽)

Nikolas Pchelin 尼古拉•普切林
The Symbolism of the Murals from the Buddhist Monasteries of Turfan
(吐魯番佛教寺院壁畫之象徵意)

Irina Popova 波波娃
The Chinese Documents of the “Serindia Colle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Manuscripts, RAS(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西域收藏品中的漢文文獻研究)

Simone-Christiane Raschmann 孜莫娜-克里斯特娜•拉施曼
The Old Turkish Fragments of 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十王經 Shiwangjing)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Manuscripts, RAS(聖彼得堡東方文獻研究所所藏古代突厥語 《十王經》殘片)

Sakajiri Akihiro 坂尻彰宏
An Order of the Governor-General of Guiyijun about an Attack of Upland Nomads: P.3835v7(戊寅年五月十日歸義軍節度使下壽昌副使等防御南山攻擊帖)

Kira Samosyuk 基拉•薩瑪秀克
The Artistic Style Paintings from the Xi-Xia and Yuan Dynasties in Khara-Khoto, Mogaoku and Yulinku(西夏及元朝的黑水城、莫高窟、榆林窟繪畫藝術風格)

Kirill Solonin 索羅寧
Tangut Documents of Chan-Buddhism(西夏文禪宗文獻及其內容特色)

Sun Bojun 孫伯君
A Preliminary Study of Didactic Genre bian in Tangut Popular Literature(西夏俗文學「辯」初探)

Sun Jimin 孫繼民
The Documents in the Russian Collection of the Jintang Garrison Settlement of the Protecting Army of the Song Empire(俄藏宋保安軍金湯城文書研究)

Takata Tokio 高田時雄
Phonological Variation among Ancient North-Western Dialects in Chinese(古代西北方言的下位變體)

Stephen F. Teiser 太史文
A Codicological Study of Liturgical Manuscripts from Dunhuang(敦煌齋文文書形制研究)

Tsuji Masahiro 迁正博
A Preliminary Study on Identification of the Дx-8467 Legal Document of the Colle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Manuscripts, RAS(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藏《唐名例律》殘片淺析——關於办-8467的考證為主)

Liliya Tugusheva 莉莉姬•圖古舍娃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Written Form of the Word on its Pronunciation (According to Early Medieval Uighur Texts)(單詞的書寫形式對其發音的影响——以中世紀早期的回鶄文獻爲例)

Margarita Vorobyova-Desyatovskaya 馬爾卡利塔•沃羅比約娃霞托夫斯卡婭、Safarali Shomakhmadov撒法拉利•索瑪赫馬多夫
The Fragments of the Diamond Sutra in the Russian Dunhuang Collection: Description, Dating, Comments(俄藏敦煌收集品中的《金剛經》殘片:描述、定年、注解)

Wang Peipei 王培培
On the Tangut Version of the VimalakTrtinirdesa Sutra(《維摩詰經》的西夏譯本)

Wang San-ching 王三慶
The Writings for Practical Use in the Russian Dunhuang Collection(《俄藏敦煌文獻》應用文書研究)

Wang Su 王素
Concerning the Recent Results of the Study of the Document Дx-2670v “Yi-wang enters Gaochang” from Russian Collection(關於俄藏《揖王入高昌城事》Дx-2670v文書的幾個問題)

Wu Liyu 吳麗娱
Reports zhuang 狀 and Supplementary Notes biezhi 另紙 among the Dunhuang Private Letters(再談私書中的「狀」與别紙)

Xu Quansheng 許全勝
Villages of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People with Central Asian Names: Some Notes on the Newly Discovered Turfan Documents(西陲塢堡與胡姓家族--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的若干問題)

Abdurishid YAKUP 阿不都熱西提•亞庫甫
Old Uighur Translations of the Fu-Vajracchedika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ritical Chinese Edition(《傅大師頌金剛經》的回鶄語譯文與同經漢文校勘本的立)

Yamabe Nobuyoshi 山部能宜
An Analysis of the Guanjing bianxiang Focusing on Дx-316: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Text(以Дx-316為中心的《觀經變相》的分析——再探美術和文献的關係)

Yan Tingliang 顏廷亮
A New Look at Dunhuang Literature under Tibetan Rule(關於吐蕃佔領時期敦煌文學的新思考)

Yang Fuxue 楊富學
The Dissemination of Master Mahayana's Chan Buddhism in Tibet(摩訶衍禪法對吐蕃佛教的影響)

Zhang Huiming 張惠明
A Study of the Story of the Penance and Elimination of Sins in the Golden Light Sutra Illustration from the Bezeklik Caves (Focusing on Ty-575 Fragments of the Hermitage Collection)(柏孜克里克石窟《金光明經變圖》中的《懺悔滅罪傳》故事場面研究——兼談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所藏奥登堡收集品Ty-575號相關繪畫殘片的拼接)

Zhang Naizhu 張乃翥
Some Manuscript Fragments from the Russian Dunhuang Collection and the Westward Spread of the Culture of the Chinese Central Plain(俄藏敦煌遺書若干殘卷與中古中原文化之西漸)

Zhao Heping 趙和平
On Wu Chao’s Prefaces to the Diamond and the Lotus Sutras(武則天「御制」《金剛般若經序》及《妙法蓮華經序》再研究)

Zhu Tianshu 朱天舒
Dunhuang Cave No 272 and the ruixiang ‘One Buddha and Fifty Bodhisattvas’(敦煌第272窟與「一佛五十菩薩」瑞像)

Zhu Yuqi 朱玉麟
Exiles to the Western Regions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Dunhuang Studies (Focusing on Xu Song and His Xiyu shuidao ji)(清代西域流人與早期敦煌研究——以徐松與《西域水道記》為中心)

Peter Zieme 茨木
A Chinese Chan Text from Dunhuang in Uighur Transcription and in Translation from Turfan(吐魯番地區回鶄語中關于敦煌發現的禪文献的音譯及翻譯)

Alexander Zorin 亞歷山大•佐林
The Collection of Dunhuang Tibetan Texts Kept at the IOM RAS(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的藏文手卷收藏情況)

系統號:

P-00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