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演講】Rogério Miguel Puga:The Early British Presence in China and Anglo-Portuguese Relations in Macao, 1635-1793

標題:

【演講】Rogério Miguel Puga:The Early British Presence in China and Anglo-Portuguese Relations in Macao, 1635-1793

時間:

2013年11月1日(週五)9:00-11:00

地點:

臺灣大學樂學館205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主講人:

Dr. Rogério Miguel Puga (New University of Lisbon, Portugal)

聯絡人:

陳珀愉,Tel: 02-33669698

內容簡介:

※本演講以英文進行、自由入席

系統號:

A-002194

【演講】謝聰輝: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

標題:

【演講】謝聰輝: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

時間:

2013年11月1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1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禮俗宗教研究室

主講人:

謝聰輝(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內容簡介:

【禮俗宗教研究室專題演講】
討論人:胡其德(健行科技大學教授)

系統號:

A-002064

【演講】宋廣波:胡適——20世紀最有影響的紅學家

【演講】宋廣波:胡適——20世紀最有影響的紅學家

標題:

【演講】宋廣波:胡適——20世紀最有影響的紅學家

時間:

2013年11月1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特展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胡適紀念館

主講人:

宋廣波(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胡適研究會秘書長、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胡適與紅學》作者)

系統號:

A-002109

【演講】Susan Shirk:Ca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Sustain its Peaceful Rise?

標題:

【演講】Susan Shirk:Ca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Sustain its Peaceful Rise?

時間:

2013年11月1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Munk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208N, North House, Munk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 1 Devonshire Place,Toronto,Canada)

主辦單位:

Asian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Toronto、Centre for the Study of the United States

主講人:

Susan Shirk(謝淑麗,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聯絡人:

Lori Lytle,E-mail: asian.institute@utoronto.ca

內容簡介:

After more than a decade of sophisticated diplomacy designed to reassure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n neighbors that it wasn’t a threat, Chinese foreign policy became more confrontational in 2009. The obvious impetus for this change was China’s rapid recovery from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United States appeared to many to be in decline. As a result, Chinese citizens and elites started to demand that their leaders take tougher international stands especially in making territorial claims and pushing back against Tokyo and Washington. But what does this shift in approach tell us about the underly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Why didn’t China’s consensus based decision-making and its high degree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with other Asian countri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keep China on a prudent foreign policy path? And will China be able to exercise restraint in its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future as it grows in economic and military power?

Susan Shirk is the Chair of the 21st Century China Program and Ho Miu Lam Professor of China and Pacific Relations at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acific Studies (IR/PS) at UC San Diego. She also is director emeritu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stitute on Global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GCC). From 1997-2000, Shirk served as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in the Bureau of East Asia and Pacific Affairs, with responsibility for China, Taiwan, Hong Kong and Mongolia. Shirk's publications include her books, China: Fragile Superpower;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How China Opened Its Door: The Political Success of the PRC's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Reforms; Competitive Comrades: Career Incentives and Student Strategies in China; and her edited book, Changing Media, Changing China.

系統號:

A-002141

【演講】程章燦:時間標準與歷史位置:讀〈新刻漏銘〉

標題:

【演講】程章燦:時間標準與歷史位置:讀〈新刻漏銘〉

時間:

2013年11月1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一館A207會議室(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東華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程章燦(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程克雅(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2154

【演講】鄭麗榕:戰爭與動物園:圓山動物園的例子

標題:

【演講】鄭麗榕:戰爭與動物園:圓山動物園的例子

時間:

2013年11月1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821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文化史研究群

主講人:

鄭麗榕(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

內容簡介:

~~歡迎參加~~

系統號:

A-002105

【演講】湯熙勇:明清中國與琉球:航海、船難及貿易

【演講】湯熙勇:明清中國與琉球:航海、船難及貿易

標題:

【演講】湯熙勇:明清中國與琉球:航海、船難及貿易

時間:

2013年11月2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湯熙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本次演講將從航海、船難及貿易的不同角度,述說明清時期中國與琉球的關係,並藉由國史館館藏琉球國貿易船模型,帶領大家一同想像昔日琉球發展海上活動的樣貌,追憶與比較大航海時代來臨時,明清中國的航海與貿易的盛況及限制。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2075

【演講】服部隆行:インドシナ戦争における中国のベトナム支援と「国際主義」

標題:

【演講】服部隆行:インドシナ戦争における中国のベトナム支援と「国際主義」

時間:

2013年11月2日(週六)16:00-18:00

地點:

東洋文庫2F 講演室1(東京都文京区本駒込2-28-21)

主辦單位:

東洋文庫超域アジア部門現代中国研究班 国際関係・文化グループ

主講人:

服部隆行(愛知学院大学文学部・非常勤講師)

聯絡人:

村田雄二郎教授,E-mail: murata@ask.c.u-tokyo.ac.jp

內容簡介:

東洋文庫超域アジア部門現代中国研究班 国際関係・文化グループ
2013年度第3回研究会のお知らせ

【概要】
中華人民共和国は、建国直後よりインドシナ戦争のさなかにあった、ホー・チ・ミンが率いるベトナム民主共和国への軍事支援を開始し、それはベトナム軍がフランス軍に対して抵抗力を増強するのに大きく貢献をした。

中国がベトナム支援に乗り出した背景には、単なる国境防衛としてではなく、共産主義者による国際的な紐帯を基礎とした「国際主義」の実践という側面もあった。だが建国後最初の「国際主義」の実践は、現実のベトナム支援のなかで、中国とベトナムとの間に確執や対立を生み出すものとなった。

本報告では、そうした確執や対立が本格化した1950年中盤から1951年にかけての中国のベトナム支援の情況に即しつつ、その「国際主義」の実態を検討する。

系統號:

A-002061

【演講】葛曉音:關於唐詩體式研究的思考

標題:

【演講】葛曉音:關於唐詩體式研究的思考

時間:

2013年11月4日(週一)10:30

地點:

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葛曉音(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中文系學術專題演講】
主持:鄭毓瑜(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02133

【演講】陳鴻圖:日治時期臺東的私營移民村

標題:

【演講】陳鴻圖:日治時期臺東的私營移民村

時間:

2013年11月4日(週一)10:30-12: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72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殖民地史研究群

主講人:

陳鴻圖(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敬備餐點,歡迎報名參加~~

系統號:

A-002106

【演講】呂筱渝:演變中的女性氣質:以母性系譜學與道家生成論之

標題:

【演講】呂筱渝:演變中的女性氣質:以母性系譜學與道家生成論之

時間:

2013年11月4日(週一)14:30-16: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館三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呂筱渝(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婦女研究所博士)

內容簡介:

對許多性別研究的學者而言,「女性氣質」(femininity)已經是一個過時的字眼;它不只隱含對女性的一種生理本質的歧視,同時暗示了男女有別的性別刻板印象。然而,對這個「古老」問題──女性氣質研究——的恐懼或厭棄,並沒有因為性別研究界的多元化或主張反對性/別認同而獲得解決,反而變換不同形式不斷地回返性別主體、刺探性別多元的底線。

研究者認為,與其說女性氣質是一個負面多於正面的意象總和的字彙,毋寧說它是一個多重扭曲和錯誤定義下的結果,但無論如何,它都迫使女性必須選擇以自我異化或是以潛抑的方式,面對與處理這些源自自身生理構造而來的負面意象。本研究將稱這類型的女性為「無母之女」(motherless/法語:amatride),該詞由法國精神分析師沛希耶(François Perrier)發明,筆者將藉之探討這些在缺乏母系世系的參照、亦無法為它庇蔭的狀態下進行自我建構的女性,是無法免除因認同陽具秩序所帶來的壓迫和焦慮——而母性系譜學的建立即是解決「無母之女」問題的開端。

本研究旨在如何妥適地定義女性氣質,使其成為一個正面性的詞語,賦予它不被固定流動的意義。這也是本研究將援引道家老子的概念:以「空」(Emptiness)當作陰與陽兩者間的第三項元素,而使得女性氣質具有開放的、正面的意象,處於一種不斷變化、演變的流動狀態。

系統號:

A-002045

【演講】鄭嘉勵:明南宋六陵對北宋皇陵「祖宗故事」的繼承與突破

標題:

【演講】鄭嘉勵:明南宋六陵對北宋皇陵「祖宗故事」的繼承與突破

時間:

2013年11月4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鄭嘉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許雅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2139

【演講】羅富寬:黑膠唱片的時代記憶—日本演歌對臺灣流行樂的影響

標題:

【演講】羅富寬:黑膠唱片的時代記憶—日本演歌對臺灣流行樂的影響

時間:

2013年11月6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羅富寬(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幹事)

聯絡人:

林音秀,Tel: (02)2652-3484;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還記得臺語歌謠「孤女的願望」日語:花笠道中、「墓仔埔也敢去」日語:戀をするなら,在民國60年代轟動武林的布袋戲歌曲「苦海女神龍」日語:港町ブルース,這些早期紅遍臺灣社會大街小巷的臺語歌曲嗎?在沒有智慧財產權的年代,不用高成本及完備企劃,翻譯歌曲迅速成為人們娛樂的選項之一,許多日本演歌旋律也就進入我們臺灣人的生活當中。

隨著政策改變,日本演歌也漸漸被翻譯為國語歌曲,例如:鳳飛飛的「喝采」日語:喝采、「姚蘇蓉的負心的人」日語:女のためいき、餘天的「風悽悽意綿綿」日語:淋しき旅人,都是紅極一時的歌星所演唱。早期的日本演歌反映出當時的日本社會文化,酒場、故鄉、旅情、港町、季節,都是詞曲創作者發揮的題材。或許是臺灣走過日本時代,也或許是同屬亞洲區域文化背景比較接近的緣故,這些作品成了臺灣社會生活重要的時代記憶。

早期撥放音樂都是透過黑膠唱機,但複雜的操作方式與音質上的變數,加上臺灣氣候潮濕,使得唱片保存不易。當CD工業技術的產生,簡易的遙控及穩定的播放,讓愛樂者漸漸遺忘了寶貴資產—黑膠唱片。本次演講將由主講人準備黑膠唱機和唱盤,藉由黑膠唱片來重新聆聽原唱者當時的情感及用心,並試著勾起您往日的印象及記憶。

注意事項:
1.即日起至 10/27(星期日)23:00為止。
2.錄取與否通知:將於 10/30(星期三)統一回覆錄取與否通知。
3.錄取名額:錄取名額為50名,並保留錄取與否的權利。
4.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5.請自備環保餐具。
6.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7.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8.聯絡資訊:林音秀 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2082

【演講】朱曉農:語音、聲樂及其他

標題:

【演講】朱曉農:語音、聲樂及其他

時間:

2013年11月6日(週三)15:30

地點:

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朱曉農(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中文系學術專題演講】
主持:李存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02134

【演講】李兆良:明代環球航行測繪、開拓美洲──600年世界史錯案的偵破

標題:

【演講】李兆良:明代環球航行測繪、開拓美洲──600年世界史錯案的偵破

時間:

2013年11月7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李兆良(前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坤輿萬國全圖解密》作者)

內容簡介:

主持人:範毅軍(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

系統號:

A-002158

【演講】吳瑞文:從比較的觀點看閩東方言處置式標記的來源及語法化

標題:

【演講】吳瑞文:從比較的觀點看閩東方言處置式標記的來源及語法化

時間:

2013年11月7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語言所5樓5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語言所

主講人:

吳瑞文(中央研究院語言所副研究員)

聯絡人:

劉佳玟,Tel: 02-26525013;E-mail: ilacdmaffrs@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余文生(中央研究院語言所副研究員)

本文根據閩東北片方言第一手調查的語料,探討閩東北片方言處置式標記的來源,進而說明該標記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的歷程。從地理分區來看,閩東方言內部還可以分為兩區,一是以福州方言為代表的南片(侯官片),一是以寧德方言為代表的北片(福寧片)。根據我們目前所見,閩東方言發表的語法材料主要以南片為多,特別集中在福清(馮愛珍1993)與福州(陳澤平 1998),較少涉及北片。

所謂處置式標記,指的是與漢語普通話「把」相當的語法成分。簡言之,在[NP1-把-NP2-VP]這一線性結構中,「把」的功能是用來引介受事者NP2。(朱德熙 1999:185)本文以閩東北片的寧德與柘榮這兩個方言為主要取材對象,描寫兩個閩東方言中與漢語普通話處置式標記「把」相當的功能成分的用法,進一步探討並比較柘榮與寧德處置式標記的語源(etymology)及其語法化的過程。

從目前我們蒐集到的書面材料來看,閩東北片方言處置式標記與南片方言使用不同來源的標記。閩東南片多用共(福州køyŋ6),北片方言是使用 puoŋ1(柘榮)、pɔŋ1(寧德)及kak7(寧德)。例如:
福州 汝共 køyŋ6 飯食裏咯。(你把飯吃了)
柘榮 i1 puoŋ1 maŋ5 tshiaʔ8 lɔ0(他把飯吃了)
寧德 pɔŋ44 tsa55 uaŋ42 puŋ332 sia21 tie42 ɔ32(把這碗飯吃了)
寧德 ua3 kak7 muoŋ2 kuoŋ1 khi3 i0 lɔ0(我把門關起來了)
由以上可知,與南片比較起來,北片的處置式標記中:(1) puoŋ1/pɔŋ1 都是雙唇聲母且帶有鼻音韻尾的陰平字,是否屬於同源的成分有待音韻論證。(2) kak7 為舌根聲母的入聲字,其語源也有待研究。整體而言,閩東北片不論是puoŋ1、pɔŋ1或 kak7,音韻上的表現在在顯示它們與南片的「共」køyŋ6並不同源。

總的來說,本文的研究目的是:
1. 提供閩東北片方言與處置式標記相關的第一手田野調查材料。
2. 根據正確的音韻對當關係,說明閩東北片方言 puoŋ1 與 pɔŋ1的語源。
3. 從正確的語源出發,透過閩東語法史與漢語語法史的參照,探究 puoŋ1與 pɔŋ1 如何從一個實詞演變為一個語法成分。
4. 展現閩東方言內部處置式標記的多元性,並說明閩東方言處置式在漢語方言比較及漢語語法史上的若干重要啟示。

關鍵字:閩東方言、介詞、處置句、比較方法、語法化、歷史語言學

系統號:

A-002189

【演講】連玲玲:全球化與在地化:民國時期的上海百貨公司

標題:

【演講】連玲玲:全球化與在地化:民國時期的上海百貨公司

時間:

2013年11月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連玲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聯絡人:

邱小姐,Tel: 02-77341507;E-mail: naphing@ntnu.edu.tw

報導者: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秀鳳(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歡迎各界人士蒞臨聽講

系統號:

A-002091

【演講】宋怡明:明代東南沿海地區的衛所和軍户:國家制度與日常政治

【演講】宋怡明:明代東南沿海地區的衛所和軍户:國家制度與日常政治

標題:

【演講】宋怡明:明代東南沿海地區的衛所和軍户:國家制度與日常政治

時間:

2013年11月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宋怡明(Michael Szonyi,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

內容簡介: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02097

【演講】邱建一:造像藝術的典型——釋迦牟尼金銅佛

【演講】邱建一:造像藝術的典型——釋迦牟尼金銅佛

標題:

【演講】邱建一:造像藝術的典型——釋迦牟尼金銅佛

時間:

2013年11月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邱建一(藝術史學者)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蠹魚的說書時間】
金銅佛像是佛教造像的一個種類,它的背景故事與長途旅行的商賈旅人有關,由於要隨身攜帶以便利崇拜,所以製作為堅固的金屬製品。早期的製品由於要攜帶方便,所以傾向於小型化,但隨著時代變遷,金銅造像越來越華麗,體積也隨之變重變大,最後就成為現今所看到的標準樣貌,雖然已無法再隨身攜帶,但更好的製作技術使得它成為寺院裡最顯著的注目焦點與崇拜的對象。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2113

【演講】朱雲漢:對二十一世紀世界秩序的探索

標題:

【演講】朱雲漢:對二十一世紀世界秩序的探索

時間:

2013年11月7日(週四)1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政治所會議室B(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政治所

主講人:

朱雲漢(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所特聘研究員)

系統號:

A-002204

【演講】朱曉農:聲調的類型

標題:

【演講】朱曉農:聲調的類型

時間:

2013年11月8日(週五)10:30

地點:

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朱曉農(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中文系學術專題演講】
主持:李隆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02135

【演講】王健文:書寫「故鄉」:外省第二代的「隔代鄉愁」與「隔代書寫」

標題:

【演講】王健文:書寫「故鄉」:外省第二代的「隔代鄉愁」與「隔代書寫」

時間:

2013年11月8日(週五)11:00-13: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王健文(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聯絡人:

張小姐,E-mail: cute421@hotmail.com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化思想史研究室」──「述‧故‧事」系列演講】

主持人:邱仲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中午敬備便當,限於名額,請於11月6日前報名:張小姐:cute421@hotmail.com

系統號:

A-002178

【演講】Gonçalo SANTOS: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Hygienic Modernity: Reflections on Toilet Practices in Rural South China

標題:

【演講】Gonçalo SANTOS: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Hygienic Modernity: Reflections on Toilet Practices in Rural South China

時間:

2013年11月8日(週五)12:30-14:00

地點:

Room 401 Humanities Building, New Asia College, CUHK(香港新界沙田區馬料水新亞坊)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主講人:

Gonçalo SANTOS (Hong Kong Institute for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內容簡介:

Feel free to bring your box lunch or sandwich to eat during the talk.

ALL INTERESTED ARE WELCOME

系統號:

A-002098

【演講】鄭嘉利:浙江省現存南宋墓誌概況

【演講】鄭嘉利:浙江省現存南宋墓誌概況

標題:

【演講】鄭嘉利:浙江省現存南宋墓誌概況

時間:

2013年11月8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長庚大學

主講人:

鄭嘉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蔡慶郎,Tel: 02-2361-9132#351;E-mail: ccstcc@ncl.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寬重(長庚大學講座教授)

本次演講主講人鄭嘉勵(本名鄭嘉利)研究員目前任職於中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長為宋元文物考古,並曾多次參與大陸重要文物之考古發掘工作,著名發掘工作如2001年杭州雷峰塔地宮發掘,發現《華嚴經》跋文及《慶元修創記》殘碑,以及大量珍貴石刻文獻及佛教文物。近期對宋代研究重大考古工作為南宋理學家徐邦憲之子徐謂禮墓的發掘成果,最重要的出土文獻定名為「武義南宋徐謂禮文書」,內容豐富記錄南宋中級官員從中央到地方、基層到中階歷官及其政務職責等全部過程的細節,全面反映了南宋中後期政治史乃至其它相關領域的第一手資料。本次演講將結合講者長久以來進行浙江考古文獻整理工作的經驗,分享南宋墓誌中呈現的議題。

有意參加本演講者,請逕至國家圖書館活動報名系統(http://activity.ncl.edu.tw/Evn_list.aspx)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2092

【演講】鄧國光、張弘學術專題演講

標題:

【演講】鄧國光、張弘學術專題演講

時間:

2013年11月8日(週五)15:00-17:30

地點:

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鄧國光(澳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張弘(陝西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內容簡介:

【中文系學術專題演講】
主講人一:鄧國光(澳門大學中文系教授)
講題:體用:《五經正義》對佛學判教之容攝

主講人二:張弘(陝西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
講題:漢譯佛典中的蓮花色尼故事類型考述

主持人:蕭麗華(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系統號:

A-002136

【演講】張光宇、朱曉農專題演講

標題:

【演講】張光宇、朱曉農專題演講

時間:

2013年11月9日(週六)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第20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臺灣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張光宇(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朱曉農(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

聯絡人:

E-mail: lintm@ntu.edu.tw

內容簡介:

【2013年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一日型專題演講】
第一場
主講:張光宇(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講題:比較法:中國篇
時間:2013年11月9日(六)09:00-12:00

第二場
主講:朱曉農(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
講題一:釋清濁
講題二:四聲與詩律
時間:2013年11月9日(六)14:00-17:00

地點:臺灣大學文學院第20教室

合辦: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臺灣大學中文系

報名方式:
一、請至臺大中文系首頁「線上報名系統」報名。
二、或填妥附檔報名表後,於11月4日(週一)前以E-mail方式將報名表回傳至臺灣大學中文系lintm@ntu.edu.tw,或傳真至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02-23636496。

註:因場地座位有限,本次演講報名限額60名,以教師與研究生優先,本系保留錄取與否之權利。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網頁:http://www.cl.ntu.edu.tw/
中華民國聲韻學會部落格:http://blog.udn.com/phonology

系統號:

A-002040

【演講】Ethan Harkness:Timing is Everything: The Role of Day Books in Early China

【演講】Ethan Harkness:Timing is Everything: The Role of Day Books in Early China

標題:

【演講】Ethan Harkness:Timing is Everything: The Role of Day Books in Early China

時間:

2013年11月13日(週三)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主講人:

Ethan Harkness (Assistant Professor, Gallatin School of Individualized Study, NYU)

內容簡介:

In recent years,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of excavated Early Chinese manuscripts has revealed that texts known as rishu 日書 (“day books”) circulated widely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sphere during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Qin, and Western Han periods (ca. 3rd – 1st centuries BCE). While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practical methods of selecting auspicious times and places for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in daily life – activities such as travel, marriage, planting crops, seeking an audience, or burying the dead – the manuscripts also tended to incorporate a range of other miscellaneous contents with the result that no two day books are precisely alike. In this talk, I will introduce select passages from day-book manuscript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links and divisions they imply between different forms of knowledge circulating in the formative years of the Chinese Empire.

系統號:

A-002142

【演講】劉士永:從人到非人:現代醫院裡理學檢驗的興起——一個醫學史的考察

標題:

【演講】劉士永:從人到非人:現代醫院裡理學檢驗的興起——一個醫學史的考察

時間:

2013年11月14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劉士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邱小姐,Tel: 02-77341507;E-mail: naphing@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秀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歡迎各界人士蒞臨聽講

系統號:

A-002187

【演講】吳景平:風雲際會:宋子文與抗戰時期的外交

【演講】吳景平:風雲際會:宋子文與抗戰時期的外交

標題:

【演講】吳景平:風雲際會:宋子文與抗戰時期的外交

時間:

2013年11月15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吳景平(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抗戰時期,中國遇到自鴉片戰爭以來最嚴重的外敵入侵,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但中國的外交取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成就,一度躋身四強和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之列。在戰時外交風雲之中,宋子文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他代表中國政府與美英等國洽商,直接為中國贏得重要的財經與軍事援助;他代表中國簽署了《聯合國家共同宣言》,使中國一度躋身四強;他主持了對英對美平等新約的談判交涉;他與英國首相邱吉爾等政要商談,堅持中國對於西藏的主權不容干涉;他是1945年出席舊金山聯合國制憲會議中國代表團團長;他在同年的莫斯科會談中曾反對外蒙古獨立。在戰時外交風雲中,宋子文既秉持民族主義立場,反對任何對日妥協;又善於周旋折衝,努力使中國利益最大化,其相關思想主張和踐行史事,值得深入研究並為後人記取。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2112

【演講】謝世維:大梵彌羅—中古時期道教經典中的佛教

標題:

【演講】謝世維:大梵彌羅—中古時期道教經典中的佛教

時間:

2013年11月16日(週六)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禮俗宗教研究室

主講人:

謝世維(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系統號:

A-002175

【演講】Vincent Goossaert:The Religious Question in Modern China

標題:

【演講】Vincent Goossaert:The Religious Question in Modern China

時間:

2013年11月18日(週一)14:30-16: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館三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Vincent Goossaert (Professor of Daoism and Chinese Religions at 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

內容簡介:

The Religious Question in Modern China, coauthored with David Palmer, and published by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in 2011 is a synthesis of the 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world from the late Qing to the present. The talk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 book, its aims and some of its findings, and then explore the role of history in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religious situation.

系統號:

A-002044

【演講】蘇席瑤:從「臺」一詞看語言態度與性別意識型態

標題:

【演講】蘇席瑤:從「臺」一詞看語言態度與性別意識型態

時間:

2013年11月18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正大學文學院文144國際會議廳(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一段168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正大學語言所

主講人:

蘇席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2169

【演講】蔣紹愚:先秦漢語的動賓關係和及物性

標題:

【演講】蔣紹愚:先秦漢語的動賓關係和及物性

時間:

2013年11月18日(週一)14: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語言所5樓5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語言所語言結構和類型研究群

主講人:

蔣紹愚(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聯絡人:

張美鳳,Tel: 02-26525000#6138;E-mail: typology@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2190

【演講】郭忠豪:Terroir, Technology, and Meat-consumption in Early Modern China

標題:

【演講】郭忠豪:Terroir, Technology, and Meat-consumption in Early Modern China

時間:

2013年11月19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

郭忠豪(美國紐約大學歷史學博士)

內容簡介: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歡迎報名參加~~

系統號:

A-002107

【演講】游子安:大道南行:1930年代以來世界紅卍字會在港、星、馬地區的推展

標題:

【演講】游子安:大道南行:1930年代以來世界紅卍字會在港、星、馬地區的推展

時間:

2013年11月19日(週二)19:00

地點:

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206會議室(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游子安(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02086

【演講】Michael Loewe:Protest and criticism in China's Early Empires (221 BCE-220 CE)

標題:

【演講】Michael Loewe:Protest and criticism in China's Early Empires (221 BCE-220 CE)

時間:

2013年11月20日(週三)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主講人:

Michael Loewe(魯惟一,英國劍橋大學名譽教授)

內容簡介:

【9th Annual F.W. Mote Memorial Lecture】

系統號:

A-002143

【演講】林清財:平埔族群知多少?來自第一線田野工作者的報告

標題:

【演講】林清財:平埔族群知多少?來自第一線田野工作者的報告

時間:

2013年11月20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林清財(臺灣平埔原住民族文化學會理事長、臺東大學音樂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林音秀,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講綱:
一、謎樣的平埔族群

二、從部落到族群 :土番、野番、歸順番、化番、生番、熟番與原住民

三、文化的歷史圖像:從番歌、賽戲、番曲、番戲到番俗

四、社群的辨識:牽田、牽曲、走鏢、趒戲與嗎喔嘮

五、平埔族群的聚落現況:分佈、認同、人口

六、當前的問題:語言迷失、平埔文化何在?

七、平埔聚落再現活力曙光

注意事項:
1. 報名網頁: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 11/10(週日)23:00為止。
3. 錄取與否通知:於 11/13(週三)統一回覆錄取與否通知。
4. 錄取名額:錄取名額為50名,並保留錄取與否的權利。
5. 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 請自備環保餐具。
7. 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 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 聯絡資訊:林音秀 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2160

【演講】陳昭揚:金代的入仕之途及其遷轉之道

標題:

【演講】陳昭揚:金代的入仕之途及其遷轉之道

時間:

2013年11月27日(週三)8:30-10:0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陳昭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邱小姐,Tel: 02-77341507;E-mail: naphing@ntnu.edu.tw

報導者: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健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歡迎各界人士蒞臨聽講

系統號:

A-002138

【演講】趙全勝:美國戰略團隊與美日中三邊關係的動盪(アメリカの戦略チームと日米中関係の変動)

標題:

【演講】趙全勝:美國戰略團隊與美日中三邊關係的動盪(アメリカの戦略チームと日米中関係の変動)

時間:

2013年11月27日(週三)16:30-18:00

地點:

東京大学駒場キャンパス18号館4階コラボレーションルーム2(東京都目黒区駒場3-8-1)

主辦單位: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Tokyo

主講人:

趙全勝(アメリカン大學國際関係學部教授兼アジア研究所所長)

內容簡介:

【現代中國研究拠點セミナー(第8回)】

コーディネーター:王雪萍(東京大學)

言語:中國語(質疑応答時、日中通訳が付く予定です)

キャンパスマップ:http://www.u-tokyo.ac.jp/campusmap/cam02_01_17_j.html

講者簡介
米國アメリカン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國際関係學部教授、アジア研究所所長。
1999年から2008年まで同大學比較地域研究學科長。また、ハーバード大學フェアバンク東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研究員、北京大學、復旦大學、高麗大學客員教授。中國政治學者グローバル・フォーラム・コーディネーター。

北京大學國際政治學部卒業。カリフォルニア大學バークレー校で政治學博士號取得。その後、ハーバード大學でポストドクター(post-doctoral)として一年間研究。タフツ大學フレッチャー・スクールとオールド・ドミニオン大學で教員を務める。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客員研究員(東京大學)、ハーバード大學太平洋地域研究員、米國平和研究所上級研究員、香港科學技術大學客員教授、ハワイの東西センター・リサーチ・フェローを歴任。短期間の研究と教員(2週間から4ヶ月間まで)を、日本(青山學院大學、立命館大學、島根大學、創価大學、中央大學、宇都宮大學)、中國(復旦大學)、香港(香港城市大學)、臺灣(國立政治大學)、シンガポール(シンガポール國立大學)、ヨーロッパ(オックスフォード大學、ストックホルム大學、ライデン大學、ヨーロッパ日本研究所)等で行う。主要な研究領域は國際関係及び比較政治學。専門は中國と日本における內政と外交、東アジアの國際関係。

その他、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in Modern Asiaの編者、雑誌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China Review,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香港社會科學』(中國語)の編集委員、フルブライト・プログラム、ウッドロー・ウィルソン國際學術センター、米國平和研究所、國家安全保障教育プログラムにおける奨學金・研究助成金ピア・レビュー顧問パネルのメンバーを務める。加えてグロマイヤー賞の世界體制を改善するためのアイデア部門の國際審査員を務める。さらに米國議會公聴會において、中國経済発展に関する證言も行った。また、國連のコンサルタントも務める。

系統號:

A-002131

【演講會】寺田貴:東アジアとアジア太平洋:競合する地域統合

標題:

【演講會】寺田貴:東アジアとアジア太平洋:競合する地域統合

時間:

2013年11月27日(週三)16:30-18:00

地點:

早稲田大學26號館大隈記念タワー125記念室(東京都新宿區戸塚町一丁目104番地)

主辦單位:

早稲田大學アジア研究機構、早稲田大學日米研究機構

主講人:

寺田貴(同志社大學、日米研究機構客員教授)

內容簡介:

パネリスト:吉野孝(日米研究機構長、政治経済學術院教授)、青山瑠妙(教育・総合科學學術院教授)、浦田秀次郎(國際學術院アジア太平洋研究科教授)

言語:日本語

対象:學生・教職員・一般

申し込み等 入場無料 當日直接會場へお越し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02140

【演講】史書美:文學傳播與離散認同——華語語系文學論

標題:

【演講】史書美:文學傳播與離散認同——華語語系文學論

時間:

2013年11月28日(週四)14:00-17:00

地點:

中興大學綜合大樓904室(臺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主辦單位: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主講人:

史書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比較文學系與亞洲語言文化系教授)

內容簡介:

【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學術研習營」】

系統號:

A-002083

【演講】LAN Shanshan:Transnational Business Networks and Circumscribed Mobility Among Undocumented African Migrants in Guangzhou

標題:

【演講】LAN Shanshan:Transnational Business Networks and Circumscribed Mobility Among Undocumented African Migrants in Guangzhou

時間:

2013年11月29日(週五)12:30-14:00

地點:

Room 401 Humanities Building, New Asia College, CUHK(香港新界沙田區馬料水新亞坊)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主講人:

LAN Shanshan(香港浸會大學David C. Lam Institute for East-West Studies研究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Feel free to bring your box lunch or sandwich to eat during the talk.

ALL INTERESTED ARE WELCOME

系統號:

A-002099

【演講】中央アジア・キルギス族の世界

標題:

【演講】中央アジア・キルギス族の世界

時間:

11月30日(週六)13:00-15:00

地點:

麗澤大学(千葉県柏市光ケ丘2-1-1)

主辦單位:

麗澤大学

主講人:

金丸良子(麗澤大学外国語学部教授)

聯絡人:

Tel: 04-7173-3664

內容簡介:

シルクロードの中枢にあたる中央アジア・キルギスには、今も遊牧生活の名残の伝統文化が色濃く息づいています。遠く天山山脈を望み、イシク・クル湖、ソン・クル湖のほとりで、フェルト製のユルタ(天幕)で過ごし、民族楽器・コムズを奏でる生活文化の一端をご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002027

【演講】「萬里長城」が「ワンリー長城」とはこれいかに?――社會科教材中國地名カタカナ表記の怪

【演講】「萬里長城」が「ワンリー長城」とはこれいかに?――社會科教材中國地名カタカナ表記の怪

標題:

【演講】「萬里長城」が「ワンリー長城」とはこれいかに?――社會科教材中國地名カタカナ表記の怪

時間:

2013年11月30日(週六)13:30-15:30

地點:

交通大學人社中心(新竹市大學路1001號)

主辦單位:

中京大學文化科學研究所、多治見市學習館

主講人:

明木茂夫(中京大學國際教養學部教授)

聯絡人:

多治見市學習館,Tel: 0572-23-7022

內容簡介:

社會科の教科書や地図帳では、中國の地名が漢字ではなく、中國語読みのカタカナになっていることをご存じですか? こんな表記をいつ誰が何のために始めたのでしょうか? 學校教育はもとより、入學試験にも影響を及ぼしかねない中國地名カタカナ表記の問題に鋭く斬り込み、その由來を説き明かし、今後のあるべき姿を模索します。

▼入場無料・定員200名(要整理券、10/2より配布開始)

系統號:

A-002096

【演講】汪暉:聲の善悪:啓蒙とは何か:魯迅『破悪聲論』再読

標題:

【演講】汪暉:聲の善悪:啓蒙とは何か:魯迅『破悪聲論』再読

時間:

2013年11月30日(週六)15:00

地點:

一橋大學東キャンパス國際研究館4階大教室(日本〒186-8601 Tokyo, Kunitachi, Naka, 2−1)

主辦單位:

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

主講人:

汪暉(中國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聯絡人:

鈴木將久教授,E-mail: m.suzuki@r.hit-u.ac.jp

內容簡介:

使用言語:中國語(日本語通訳あり)

系統號:

A-002094

【演講】徐斌:明清兩湖水域所有權及水上社會變遷

標題:

【演講】徐斌:明清兩湖水域所有權及水上社會變遷

時間:

2013年12月3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

徐斌(中國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

內容簡介:

~~敬備餐點,歡迎報名參加~~

系統號:

A-002108

【演講會】中國出土資料學會平成25年度第2回例會

標題:

【演講會】中國出土資料學會平成25年度第2回例會

時間:

2013年12月7日(週六)

地點:

成功大學歷史系館2樓大型會議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中國出土資料學會

聯絡人:

名和敏光教授,Tel: 055-224-5276;E-mail: nawa@yamanashi-ken.ac.jp

內容簡介:

漢代畫像石に見るふくろうの表像——その機能と地域的特徴
報告者:矢島明希子(慶應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

上博楚簡『成王為城濮之行』の內容と構成
報告者:草野友子(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PD)

淺談淸華簡的發現、價値及其影響
報告者:張光裕(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教授)

本研討會歡迎非主辦單位會員參加,參加費用等資訊請逕與主辦單位聯絡。

系統號:

A-002132

【演講】張隆志:複眼看臺灣--從十九世紀的幾本「臺灣島史」談起

標題:

【演講】張隆志:複眼看臺灣--從十九世紀的幾本「臺灣島史」談起

時間:

2013年12月14日(週六)10:00-12:00

地點:

國立臺灣圖書館4樓4045教室(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圖書館參考特藏組

主講人: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聯絡人:

陳先生,Tel: 02-2926-6888#4221

內容簡介:

【臺灣學系列講座(87)】

有意參加本演講者可逕至官網線上報名,或演講當日現場報名。

註:凡使用線上報名系統者,視為已同意本館公開使用報名者之「姓名資訊」;倘若報名者不願公開「姓名資訊」於本館網站中,則請勿使用線上報名系統,並請於講座舉行當日現場報名,謝謝。

系統號:

A-002070

【演講】王宗瑜:「天府之宝庫」――明治大正期における日本人の対四川地域調査活動

標題:

【演講】王宗瑜:「天府之宝庫」――明治大正期における日本人の対四川地域調査活動

時間:

2013年12月20日(週五)16:00-18:00

地點:

東京大学駒場キャンパス18号館4階コラボレーションルーム1(東京都目黒区駒場3−8−1)

主辦單位:

中国社会文化学会

主講人:

王宗瑜(東京大学外国人客員研究員,四川外国語大学日本学研究所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中国社会文化学会12月例会】

言語:日本語

司会:村田雄二郎(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

報告要旨
四川地域は古来物産豊富で,「天府之国」と言われてきた。ただ,中国の奥地に位置し,交通の便に恵まれなかったため,海外との交流は少なかった。1891年の重慶税関設置,さらに1895年の『下関条約』の締結によって,重慶は開港場となった。1896年の領事館設置後,日本人は次第に重慶に入り込み,物産の宝庫たる四川に対する調査活動を展開するようになった。

例えば,1903~1905年において村田省蔵は大阪商船会社の指令で重慶に赴き,宜昌-重慶航路開設の可能性について,1906年に長沙府遊学予備科の日本人教習小林久平は自流井の塩井と油井について,それぞれ調査を行った。さらに,1902~1904年に京都帝国大学教授山田邦彦が外務省の費用で,1914年には農商務省技師小林儀一郎が同省の指令により,四川地域に対し地質・鉱産資源などの調査を実施した。そのほかに,豊岡茂夫や神田正雄など四川で勤務していた日本人教習も同地の教育事情や天然・地理・住民・歴史・制度・宗教など様々な調査活動をしていた。

本報告では,各図書館や外務省外交資料館所蔵の資料を手がかりに,上記の明治・大正期における日本人の対四川地域調査活動の経緯と結果,さらにその背景にある日中関係との関連について検討してみたい。

系統號:

A-002032

【工作坊】「重構歷史教材──挑戰與契機」工作坊

【工作坊】「重構歷史教材──挑戰與契機」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重構歷史教材──挑戰與契機」工作坊

時間:

2013年11月1日至2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國家教育研究院臺北院區10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 179 號)

主辦單位: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發展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聯絡人:

廖小姐,Tel: 02-3322-5558#658;E-mail: peaceeducation2013@gmail.com

內容簡介:

11月1日
9:15-10:45
【專題演講】
Joint History Textbooks Reconsider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rom a European Perspective
主講人:Prof. Dr. Simone(Lässig/GEI國際教科書研究所所長)
主持人:柯華葳(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11:00-12:30
【專題演講】
Students’ Activ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An Essential Consideration for History Education
主講人:Prof. Keith C. Barton(印第安那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
主持人:甄曉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任)

13:30-16:00
【教科書議題分組座談】
第一組 民族或多元文化的議題
引言人:王雅玄(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與談人:
陳惠珠(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莊珮柔(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洪慧檣(新北市立竹圍高級中學)

第二組 主權/領土的爭議
引言人: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與談人:
許全義(國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
洪碧霞(高雄市立前鎮高級中學)
黃惠貞(新北市立板橋高級中學)

第三組 戰爭的敘寫與解釋
引言人:陳麗華(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藍適齊(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
與談人:
汪栢年(國立蘭陽女子高級中學)
吳榮鐘(國立東石高級中學)
王治平(新北市立雙溪高級中學)

第四組 宗教的成見與誤解
引言人:林慈淑(東吳大學歷史學系)
與談人:
戴麗桑(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
黃麗蓉(高雄市立明華國民中學)
謝家嫻(高雄市立福誠高級中學)

11月2日
9:00-10:30
講題一:新史學與新教材
主講人:周樑楷(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講題二: 教科書問題面面觀
主講人: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主持人:陳麗華(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

10:45-12:25
【成果發表、總結】
評論人:
Prof. Dr. Simone、Prof. Keith C. Barton、周樑楷、許雪姬
主持人:曾世杰(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系統號:

A-002137

【研習營】漢字與詩文學術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漢字與詩文學術研習營

時間:

2013年11月2日(週六)

地點:

逢甲大學人言大樓地下 1 樓「分鹿演座」(臺中市西屯區文華路100號)

主辦單位: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絡人:

蕭美杏,Tel: 04-24517250 Ext.5352;E-mail: mhhsiao@fcuoa.fcu.edu.tw

內容簡介:

9:00-12:00
【專題演講暨綜合討論】
漢語節奏與詩歌體式的形成(葛曉音,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主持人:廖美玉(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13:30-15:30
【專題演講暨綜合討論】
「文學」是如何「現代化」的?(李奭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合聘教授)
主持人:李浩(西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教授兼副校長)

系統號:

A-002128

【工作坊】2013 IOS - Hokkaido University (Sociology) Joint Workshop on Contemporary Social Change in Taiwan and Japan

【工作坊】2013 IOS - Hokkaido University (Sociology) Joint Workshop on  Contemporary Social Change in Taiwan and Japan

標題:

【工作坊】2013 IOS - Hokkaido University (Sociology) Joint Workshop on Contemporary Social Change in Taiwan and Japan

時間:

2013年11月4日(週一)

地點: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日本北海道大學

聯絡人:

王子阜,Tel: (02)2652-5078;E-mail: susana081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9:20-10:40
【Session I Education】
Chair: Fu-Chang Wang(IOS)
1.Kazushi Hirasawa(HU)
“Educational Credentials and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in Japan”
2.Ying-Hwa Chang(IOS)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and Educational Aspiration for Children: A
Comparison of Taiwan and Southeastern China”

11:10-12:20
【Session II Employment】
Chair: Yoshihide Sakurai(HU)
1.Jun Imai(HU)
“Labor Union Movements in the Gap Society of Japan”
2.Chin-Fen Chang(IOS)
“Changes of Determinants of Employment Status of Married Women in Taiwan: Comparing 2002 and 2012“

14:00-15:20
【Session III Aging】
Chair: Kazushi Hirasawa(HU)
1.Isamu Kaneko(HU)
“Aging Society with Declining Birthrate in Japan“
2.Wen-Shan Yang(IOS)
“Life Trajectories and Life Quality of the Elderly in Taiwan“

15:40-17:30
【Session IV Religion and Social Network】
Chair: Mau-Kuei Chang(IOS)
1.Yoshihide Sakurai(HU)
“Religious Movements in Japan for the New Century“
2.Pen-Hsuan Lin(national United University)
“The Current Religious Movements in Taiwan”
3.Chyi-In Wu(IOS)
“Co-evolution of Adolescents’ Dynamic Network and thei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17:30-18:00
【General Discussion and Future Plan】
1.Yoshihide Sakurai(HU)
2.Hsin-Huang Michael Hsiao(IOS)

系統號:

A-002066

【工作坊】「間與勢」: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對中國思想的詮釋

標題:

【工作坊】「間與勢」: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對中國思想的詮釋

時間:

2013年11月7至8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內容簡介:

11月7日
10:00-12:30
【間(一)】
間距與之間(朱利安,巴黎狄德羅大學特級教授)
何謂「間」文化哲學?在比較研究與跨文化批判之間(何乏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由間距與之間到共同與共通(林志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朱利安的「間距」與「之間」vs. 莊子的「兩行」與「渾沌」──中西跨文化流動的批判與回響(賴錫三,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
主持人: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14:00-16:00
【間(二)】
以外部解構?──對朱利安教授的一點回應(伍曉明,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中文系教授))
之間或交織?風景、生命與想像的場所論反思(黃冠閔)
Deleuze, François Jullien and the concept of difference in comparative studies(何重誼,東華大學社會系客座教授)
一場地理與文化政治的變形──間距開採了什麼?(黃雅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博士後研究員)
主持人:鍾振宇(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員)

16:20-18:20
【間(三)】
誰怕朱利安?一種不合時宜思想的政治與哲學意涵(馬愷之,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間白:在「爭」與「讓」之間(夏可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無為與效力:朱利安道家功效論的探討(鍾振宇)
Des pistes apophatiques menant de l’Europe en Chine: En cheminant avec François Jullien(William Franke,澳門大學英文系教授)
主持人:劉滄龍(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

11月8日
9:00-10:40
【對談】
氣論與形上學:論「中國思想」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
與談人:朱利安、楊儒賓(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主持人:何乏筆

11:00-12:30
【勢與美學】
書畫理論上的動勢與部署觀念(宋灝,國立中山大學哲研所 教授)
「勢物之徒樂變」──朱利安勢思維中的書法(林俊臣,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當代東亞茶空間的美學向度(何心鵬,浙江大學博士後研究)
主持人:賴錫三

14:00-16:00
【勢與政治】
淡勢之間與力量美學——氣化美學的文化轉化(劉滄龍)
勢與法的政治性悖論:朱利安的問題(劉紀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定律與傾向:東/西方世界觀對比的再省思(鄭凱元,陽明大學心智哲學所教授)
情境的潛能與轉化的效力:與朱利安探討另一種主體性(薑丹丹,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主持人:楊儒賓

16:20-17:50
【論翻譯】
引言人:卓立(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圖書館書目與期刊部主任,翻譯家)、朱利安、林志明、何乏筆
主持人:伍曉明

系統號:

A-002163

【工作坊】日本統治下臺灣・朝鮮の學校教育と周辺文化

標題:

【工作坊】日本統治下臺灣・朝鮮の學校教育と周辺文化

時間:

11月9日(週六)13:00-18:00

地點:

こども教育寶仙大學4號館401教室(日本〒164-0011 Tokyo, Nakano, Chuo, 2−33−26)

主辦單位:

日本統治下臺灣・朝鮮の學校教育と周辺文化研究會

內容簡介:

司會:玄善允、佐藤由美

13:15
植民地朝鮮における不就學児童と夜學(李正連)
コメンテーター:佐野通夫

14:15
植民地期臺灣における幼児と日本文化——國語保育園を中心に(宮崎聖子)
コメンテーター:弘穀多喜夫

15:15
ラジオが教えた日本語——學校教育の周辺での日本語教育(上田崇仁)
コメンテーター:前田均

16:15
日本統治下臺灣における書房と公學校——1933年~1945年までを中心に(呉宏明)
コメンテーター:磯田一雄

17:15
総合討論

※參加費無料、要申込不要。當日直接會場にお越し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02028

【座談會】Two Mini-Symposia: The Social Lives of Dead Bodies

【座談會】Two Mini-Symposia: The Social Lives of Dead Bodies

標題:

【座談會】Two Mini-Symposia: The Social Lives of Dead Bodies

時間:

2013年11月14日至15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Wilson Hall, Brown University(90 George St, Providence, RI 02912,USA)

主辦單位:

Brown University

聯絡人:

Prof. Rebecca Nedostup, E-mail: rebecca_nedostup@brown.edu

內容簡介:

【Part 1: How to Be a Corpse in a Chinese World】
A Mini-Symposium Supported by the Framework in Global Health Program and by the Program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November 14, 2013, 16:00-18:30
►Wilson 102
“Breaking Dead: Corpse Donation for Education Purposes at a Buddhist Medical School in Taiwan”
C. Julia Hua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Taiwan Visiting Schola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rafting Corpses: Between the Dead Body and the Body Politic”
Ruth E. Toulso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Wyoming)

Moderator: Sherine Hamdy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nd Kutayba Alghanim Professor of Social Science Brown University)

The 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ists C. Julia Huang and Ruth Toulson chronicle how the boundaries between dead and living are being stretched in unexpected way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nd Singapore. Huang explains how the successful efforts of the Buddhist Tzu Chi University to break cultural taboos on corpse don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not only plays with the supposed importance of somatic integrity, but also revises the very ways a body undergoes the ritual stages of death. Toulson describes how state-mandated cremation in Singapore has increased rather than obviated corpse embalming. The visible, tactile physical body interacts with global technologies, local practice, and emotional registers to produce something “highly unnatural” yet also resistant to state power.

【Part 2: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Dead】
A Mini-Symposium Supported by the Framework in Global Health Program and by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Lecture Series

November 15, 2013, 15:00-17:20PM
►Wilson 101

“Dead bodies in personal and political histories”
Stephan Feuchtwang (Professor Emeritus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Why do we care about the dead body?”
Thomas W. Laqueur (Helen Fawcet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Moderator: Harold Cook (Professor of History, Brown University)

Thomas Laqueur is a historian of medicine and of early modern and modern Britain. He has written the influential Making Sex: Body and Gender from the Greeks to Freu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and Solitary Sex: A Cultural History of Masturbation (ZONE BOOKS, 2003), among many other publications. He is completing new book entitled The Work of the Dead, and co-teaches a seminar on “Death, Dying and Modern Medicine”.

Stephan Feuchtwang is the author of numerous works on Chinese religion and politics, and on comparative civilizations. His After the Event: the Transmission of Grievous Loss in Germany, China and Taiwan (Berghahn, 2011) brings together the histories of state violence in Europe between 1933 and 1945, in China between 1959 and 1961 (the Great Leap famine) and the Taiwan during and after the civil and Cold wars.

Contact: Rebecca Nedostup,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Brown University rebecca_nedostup@brown.edu

系統號:

A-002182

【研習營】「漢字與出土文獻」學術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漢字與出土文獻」學術研習營

時間:

2013年11月21日(週四)

地點:

中興大學綜合教學大樓十三樓1308室(臺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及通識教育中心

聯絡人:

湯碧珠,Tel: (04)22857078-801

內容簡介:

9:15-11:15
兩周青銅器的重要新發現、新啟示與新課題(朱鳳瀚)
主持人:陳昭容

11:30-12:30
綜合討論

14:00-16:00
秦簡牘所見的文書制度(陳偉)
主持人:林清源

16:15-17:15
綜合討論

有意參加此研習營者,請逕至報名網址(http://chinese.nchu.edu.tw/actnews/actnews.php)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2129

【工作坊】「再現過去:歷史的多重形式」工作坊

【工作坊】「再現過去:歷史的多重形式」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再現過去:歷史的多重形式」工作坊

時間:

2013年11月23日至24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聯絡人:

李孟珊,Tel: 02-3366-9315;E-mail: mengshan@ntu.edu.tw

內容簡介:

11月23日
9:00-9:30
引言:歷史書寫與其他(孫大川、童元昭)

9:30-11:30
史料的文學形式:巴代歷史小說的結構分析(巴代)

11:40-12:30
參訪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12:30-13:30
午餐&紀錄片放映《從新幾內亞到臺北》

14:30-16:30
從儀式語言看歷史:以排灣人的祭儀為例(巫化‧巴阿立佑司)

11月24日
9:00-10:30
【新興議題座談會(一)】
荷蘭文史料在地方的意義與變化——以大龜文王國為例(蔡宜靜)

9:30-11:30
從古調到林班歌:排灣歌謠的社會意涵(周明傑)

12:40-13:40
午餐&紀錄片放映《光影中的旋律》

13:45-14:30
參訪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14:40-15:30
【新興議題座談會(二)】
鍾興華、羅素玫、蔡政良等

系統號:

A-002193

【讀書會】《大智度論》漢傳佛典解讀研習會

標題:

【讀書會】《大智度論》漢傳佛典解讀研習會

時間:

2013年10至12月,每月各1場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水源校區哲學系館(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8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漢傳佛學研究室」

聯絡人:

Tel: +886-2-3366-3396

內容簡介:

參加對象:凡對研讀佛教典籍、探討佛教法義有興趣者皆可參加。

11至12月活動時間:
2013年11月16日(星期六)14:00∼17:00
2013年12月14日(星期六)14:00∼17:00

活動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水源校區,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8號)哲學系3樓301研討室
ps.10月19日於臺灣大學水源校區哲學系館三樓302室

研讀書目:
《大智度論》一百卷,龍樹菩薩著,鳩摩羅什譯,收錄於《大正藏》第25冊,no. 1509,p.57a-p.756c。

【研習活動說明】
一、活動主題:《大智度論》研讀

二、活動緣起
針對佛教要典《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智度論》是其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注釋書之一。相傳為龍樹菩薩所造,而由後秦鳩摩羅什法師譯為漢文,全書共有一百卷。

此部論書,上承阿含經教,下啟大乘佛學,揭示般若學說源流,分析般若思想內容,對於般若學說的重要概念,一一詳細解說,不但引用大量佛教經、律、論,而 且運用豐富的故事、譬喻等文學技巧,而使得本書除了義理深刻之外,也富涵文學性,可供閱讀者採取多方面向或進路深入探討,實為進探佛法寶藏的一大要典。因 此,本研究室籌辦此一讀書會,深盼能與學界內外同道共享論中法味。

又,本研究室另有蔡耀明老師主持之「大般若經的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讀書會,解說《大般若經》要義,所以本讀書會可與之相互搭配,共映佛光。

三、主要導讀員
  厚觀法師(福嚴佛學院)
  慧峰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涂艷秋(政治大學中文系)
  嚴瑋泓(東海大學哲學系)
  李志華(華梵大學佛教學系)
  黃敬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陳平坤(臺灣大學哲學系)
  尤其期待、以及歡迎學界內外同道與會共襄盛舉。

四、進行方式
本讀書會進行方式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大智度論》研讀,每次由一位導讀員帶領讀書會成員研讀經論原文,然後開放讀書會成員提問,一起商量法義。

第二個階段,則將由讀書會主要導讀員提出一篇論文,報告其中要義,然後開放討論。

第三階段,讀書會結束或進行到某個階段後,召開一場小型學術研討會。

亦可至研究室網站查詢:http://homepage.ntu.edu.tw/~d01124001/index.html

系統號:

A-002071

【工作坊】「1950年代の中國」國際ワークショップ

標題:

【工作坊】「1950年代の中國」國際ワークショップ

時間:

2013年12月7至8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北白川分館大會議室(京都市左京區北白川東小倉町47)

主辦單位: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附屬現代中國研究センター、現代中國地域研究京都大學拠點、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當代史研究中心

聯絡人:

Tel: 075-753-7091

內容簡介:

報告者・報告タイトル(予定)
【日本側】
高橋伸夫(慶應義塾大學教授)「タイトル未定」
田中仁(大阪大學教授)「1980年代黨史研究制度的重建和展開」
大澤武司(熊本學園大學准教授)「建國初期中國的対日政策機構:從「指委會方式」到「外辦方式」 的展開過程」
泉穀陽子(中央大學講師)「20世紀50年代前半期代耕工作與農業合作化」
仁欽(學振外國人特別研究員PD、愛知大學)「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畜牧業集體化再探──以內蒙古畜牧業社會主義改造為中心」
和田英男(大阪大學博士課程院生)「當代中國政治史中的「公民」──以反右派闘爭與其改正工作為中心」

【中國側】
楊奎松(華東師範大學教授)「1960:中共中央糧食躍進政策剎車経過與原因」
馮篠才(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家產、親情與「階級」:公私合営前後的家屬改造」
王海光(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魯南T縣「一打三反」運動資料解読」
満永(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農業社裡的「現行犯」——20世紀50年代皖西北郷村的社會主義規訓」
常成(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從志願軍戦俘囚的戰場表現探討中共思想工作的效能」
張放(上海外國語大學講師)「紅領巾榮譽的塑造:象徵,儀式與地方實踐」
趙晉(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課程院生)「新中國初期私営工商業的調適與生存(1949—1952)——以上海劉鴻生家族章華紡績公司為個案的考察」

使用言語:報告、討論ともすべて中國語を使用(通訳なし)

參加(傍聴)申し込み:
・氏名(フリガナ)、所屬、聯絡先(メールアドレス&電話番號)を明記のうえ、下記あてにe-mailでお申し込みください。
・申し込み先:genchu@zinbun.kyoto-u.ac.jp
・申込期限:2013年11月30日

*申し込みはe-mailのみ受け付けます(電話申し込み不可)。
*參加費は無料ですが、必ず事前に參加登錄をお願いします。
*會場の収容人數に限りがあるため、予定人數を超えた場合は申し込みをお斷りすることがあります。

系統號:

A-002031

【研習營】第二十三屆歷史研習營——「歷史、記憶、遺忘」

【研習營】第二十三屆歷史研習營——「歷史、記憶、遺忘」

標題:

【研習營】第二十三屆歷史研習營——「歷史、記憶、遺忘」

時間:

2014年1月22至26日(週三至週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聯絡人:

陳小姐,Tel: (02)2782-9555#286;E-mail: ihpcamp@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1月22日
19:30-21:30
從中國近代史看歷史記憶的問題(王汎森)

1月23日
9:30-11:30
歷史記憶中的結構與符號(王明珂)

13:00-15:00
歷史記憶與國族建構想像(楊瑞松)

15:30-17:30
歷史記憶的地方差異——以唐朝為例(廖宜方)

19:00-21:00
綜合討論

1月24日
9:30-11:30
何謂歷史?從霧社事件的記憶、遺忘與話語權談起(周婉窈)

13:00-15:00
世代、敘事與「去流亡」: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記憶重構與文化政治變遷(蕭阿勤)

15:30-17:30
歷史記憶與轉型正義(王丹)

19:00-21:00
綜合討論

1月25日
9:30-17:00
戶外參訪

19:00-21:00
綜合討論

1月26日
9:30-11:30
歷史、記憶、遺忘──法國學界的相關討論(戴麗娟)

13:00-15:30
誰是壞女孩?納粹、性別與歷史記憶(影片欣賞與討論)(李貞德、伍碧雯)

15:50-17:30
綜合討論

系統號:

A-002114

【系列演講】「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經典導讀巡迴講座及校園講座

【系列演講】「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經典導讀巡迴講座及校園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經典導讀巡迴講座及校園講座

時間:

2013年10月至11月

地點:

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臺灣中文學會、中正大學、宜蘭大學、南臺科技大學、臺中教育大學、臺北大學

聯絡人:

黃文德,Tel: (02)2361-9132#429;E-mail: wende@ncl.edu.tw

內容簡介: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經典導讀巡迴講座】
11月11日(週一)10:00-12:00
柳宗元\蘇軾心靈會通與圖書利用問題(謝佩芬,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地點:臺北大學圖書館(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聯絡人:莊小姐,Tel:02-86741111#66523;E-mail: itchuang@mail.ntpu.edu.tw

※本活動將提供各場次全程參與者公務人員2小時終身學習時數或教師研習時數。


【「百代存風雅,唐宋八大家」經典導讀校園講座】
11月20日(週三)14:00
半山夕照:王安石與南京(程章燦,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臺大中文系客座教授)
地點:臺灣大學普通教室301(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持人:鄭毓瑜(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11月28日(四)15:00-17:00
柳宗元研究與佛教學術(孫昌武,天津南開大學中文系教授)
地點:東華大學文學院A207教室(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17號)

校園講座聯絡人為臺灣中文學會,E-mail: tacs2011.10@gmail.com

系統號:

A-002196

【系列演講】政治大學〈哲學領航〉系列演講

標題:

【系列演講】政治大學〈哲學領航〉系列演講

時間:

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共6場

地點:

政治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哲學基礎研討室研究大樓250102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聯絡人:

Tel: 29393091#62361

內容簡介:

演講時間均為週三14:10-16:00

2013年11月6日
莊子研究(詹康)

2013年11月20日
海德格所帶給我們的哲學問題(汪文聖)

2013年12月18日
佛性、知覺與觀念論--漢傳佛教哲學一些核心議題與未來展望(耿晴)

2014年1月8日
德性倫理理論與道德心理學(王華)

系統號:

A-002053

【系列演講】臺北保安宮「2013年文化歷史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臺北保安宮「2013年文化歷史系列講座」

時間:

2013年3至12月,共10場

地點:

大龍峒保安宮一樓雲衷廳(臺北市哈密街61號)

主辦單位:

臺北保安宮

聯絡人:

Tel: (02)2595-1676

內容簡介:

大龍峒在早期文風鼎盛,保有豐富宗教信仰文化,隨著時代改變及居民外移,已漸隱沒。為推廣宗教信仰文化,保安宮特別舉辦多場文化信仰講座,帶民眾深入探源。

演講時間:每月一次,均為週六14:30-16:30

11至12月場次及講題如下:
11月16日
龍王信仰在臺灣的歷史考察(蘇全正,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12月21日
佛教信仰與生活世界展趨勢(林建德,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系統號:

A-002054

【系列演講】典藏‧鑑古知新藝術欣賞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典藏‧鑑古知新藝術欣賞講座

時間:

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共8場

地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B1遵彭廳(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主辦單位:

典藏創意空間、國立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560-2220#325、371

內容簡介:

11月16日
南北宋山水演變與小景畫的關係(林柏亭,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

12月21日
乾隆丙寅──鑑藏書畫的豐收年(傅申,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中國書畫藝術史專家)

2014年1月11日
書法的時代風格與經典意義(侯吉諒,詩人、書畫家)

※本演講需購票,相關事宜請參見:http://artouch.com/space/

系統號:

A-002055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下半年「府城講壇」

標題: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下半年「府城講壇」

時間:

2013年7月至12月,共7場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演講廳(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本系列演講時間均為週六的14:30-17:00,共有網路登記及現場索票等兩種報名方式,有意參加者洽詢官網。

本系列演講11月至12月場次內容如下:
11月2日
生命之歌(彭廣林,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

11月23日
閱讀的人生‧人生的閱讀(傅月庵,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

12月7日
府城4年(李瑞騰,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系統號:

A-002056

【系列演講】「跨界道學與文學:『眼』『精神』與『身體』」系列演講

標題:

【系列演講】「跨界道學與文學:『眼』『精神』與『身體』」系列演講

時間:

2013年10至12月,共3場

地點:

紫藤廬(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主辦單位:

紫藤廬

主講人:

高榮禧(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副教授、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博士)、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美學策進會會長)

聯絡人:

Tel: 02-23639459

內容簡介:

本系列演講主要著眼在以東方經典思想家(流派)的文本,和西方理論進行對話與比較式跨界考察。以「眼」「精神」與「身體」為主題,石計生十月份將以主張「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的黃帝《陰符經》為主要文本,比較馬丁‧杰(Martin Jay)的《俯視之眼》(Downcast Eyes)裡的對於視覺(vision)的當代支配性的懷疑與歷史考察。涉及後現代的德波(G. E. Debord)、福科(M. Foucault)和巴塔耶(G. Bataille)等西方後現代社會理論家所觸及的城市空間的外在地景奇觀、其中人的內在身體意識與潛意識活動和兩者所共構交織呈現的人在城市中和空間相關的日常生活(無)意義呈現,陰符經的「眼」解如何?十一月份由高榮禧系列演講之「紅樓夢如何做精神分析?--問題與架構」上篇。從早期石頭記各抄本出發,結合拉康(J. Lacan)派文本分析,進一步檢討曹雪芹創作與社會心理史之關係。十二月份石計生以日本東京大學峰屋邦夫(はちやくにお)的《金代道教の研究:王重陽と馬丹陽》(汲古書院 1992)為本,講授全真派道家身體的實踐之道,比較後殖民思想家德勒茲的慾望機器與逃逸線論點,探究身體的先行性與精神證悟意義。

11月16日(六)早上10:30-12:20
紅樓夢如何做精神分析?——問題與架構(上)(高榮禧)

12月14日(六)早上10:30-12:20
後殖民逃逸線與道家身體當代實踐(石計生)

系統號:

A-002057

【系列演講】2013年臺灣文化大學週末文化講座

【系列演講】2013年臺灣文化大學週末文化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2013年臺灣文化大學週末文化講座

時間:

2013年6至12月,共4場

地點: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保存中心B1國際會議廳(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1號)

主辦單位:

臺南市政府、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

聯絡人:

簡小姐,Tel: (06)632-4453#6607;E-mail: doceuvas@mail.tainan.gov.tw

內容簡介:

本講座已進行三場,12月場次如下:
12月14日(六) 09:30-11:30
講題:「臺南的文學與地景」
講師:施懿琳(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

壹、辦理目的與宗旨:
臺南是全臺首屈一指的歷史文化古都,戰後迄今,本土意識逐漸抬頭,相關的區域性研究日益勃興。臺灣文化大學週末文化講座旨在以探討大臺南地區文化為切入點,進而綜觀臺灣文化發展的各個面向。希望藉由系統化的課程講座安排,深入淺出的教學方式,提升並深化地方文史工作者與民眾對臺南歷史的認知,進而探索其在臺灣歷史發展脈絡上的意義。

貳、辦理單位:
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
承辦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參、活動內容:
臺灣文化大學週末文化講座以針對大臺南文化相關議題之專題講座探討為主;本年度規劃講座四場,分別以歷史(產業)、宗教、地理、文學為主題,於6月15日、8月10日、10月12日、12月14日辦理。

肆、辦理時間與地點:
(一)日期:2013年6月15日、8月10日、10月12日、12月14日。
(二)時間:9:30-11:30
(三)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保存中心B1國際會議廳(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1號)

伍、報名須知:
(一)報名資格:對臺南文化抱有興趣之年滿18歲以上民眾,每場次以招收100人為原則(報名以先後次序為準、額滿提前截止)。
(二)費用:免費。
(三)報名辦法:
1.每場講座辦理前3週開放報名(報名以先後次序為準,額滿為止)
2.網路報名
請至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官網(http://culture.tainan.gov.tw)→便民服務→線上報名專區填寫報名表。
3.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文化研究科 簡小姐
電話:(06)632-4453分機6607;E-mail:doceuvas@mail.tainan.gov.tw
(四)研習證明:參與本講座之公務人員,每場次核給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02058

【系列演講】傳教士漢學講堂

標題:

【系列演講】傳教士漢學講堂

時間:

2013年10月31日至2014年1月2日

地點:

輔仁大學(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德國華裔學志漢學研究院、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

聯絡人:

曾小姐,Tel: (02) 2905-2732;E-mail: 090911@mail.fju.edu.tw

內容簡介:

【「傳教士漢學國際會議:傳教士對認識中國與臺灣的貢獻」相關學術系列活動】

I.傳教士漢學講堂(華裔學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跨文化研究所共同舉辦)
2013年10月31日
9:00-12:00
康華倫(Prof. Valentino Castelazzi)、黃渼婷(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主任)
講題:利瑪竇與天主實義
地點:輔仁大學外語學院LC502(限15人)

2013年11月7日
9:00-12:00
顧彬(Prof. Wolfgang Kubin,波昂大學)
講題:如何理解傳教士的歷史--以衛禮賢(Richard Wilhelm , 1873-1930)為例
地點: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DG 420(限30人)

2013年11月14日
9:00-12:00
康華倫
講題:禮儀之爭的歷史背景
地點:輔仁大學外語學院LC502(限15人)

2013年11月21日
9:00-12:00
康華倫
講題:馬國賢研究
地點:輔仁大學外語學院LC502(限15人)

2013年12月5日
9:00-12:00
黃渼婷
講題:衛匡國對於道家/道教的認識
地點:輔仁大學外語學院LC502(限15人)

2013年12月20日
9:00-12:00
顧孝永(Prof. Piotr Adamek,德國華裔學志)
講題:The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and China: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Present Day
地點: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DG410(限80人)

2013年12月23日
13:30-16:30
張省卿(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講題:十八世紀歐洲傳教士之中國風景圖像對德國自然風景園林之影響
地點: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DG420(限30人)

2013年12月26日
9:00-12:00
顧孝永
講題:Three Polish Jesuits in 17th c. China: Boym, Smogulecki and Rudomina
地點: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DG420(限15人)

2013年12月27日
9:00-12:00
鐘鳴旦(Prof. Nicolas Standaert,比利時魯汶大學)
講題:Methodology of Contacts between Cultures: The China Cas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地點: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DG410(限80人)

2013年12月27日
13:30-16:30
潘鳳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系副教授)
講題:法國耶穌會士韓國英與《孝經》翻譯
地點: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DG410(限80人)

2013年12月30日
9:00-12:00
鐘鳴旦(Prof. Nicolas Standaert,比利時魯汶大學)
講題:Chinese Voices in the Rites Controversy
地點:輔仁大學谷欣廳(限109人)

2013年12月31日
13:30-16:30
費樂仁(Prof. Lauren Pfister,香港浸會大學)
講題:比較理雅各(1815-1897)和衛禮賢(1873-1930)翻譯及詮釋儒教古典經文中所得之啟迪
地點: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DG410(限80人)

2014年1月2日
9:00-12:00
費樂仁
講題:China’s Missionary-Scholars / Missionary-Sinologists
地點: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DG410(限80人)

2014年1月2日
13:30-16:30
梅謙立(Prof. Thierry Meynard,北京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
講題:關於傳教士的西文著作及相關研究
地點: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DG410(限80人)

II. 小型學術發表會(華裔學志主辦)
2013年12月23日
9:00-12:00
華裔學志歷屆受獎助者研究成果發表
地點: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DG410(限80人)

※本系列活動一律採取線上報名,報名網址:http://ppt.cc/6yw5,相關訊息亦可詳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www.mssrc.fju.edu.tw)或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www.fjac.fju.edu.tw)網頁。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德國華裔學志漢學研究院、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

補助單位:于斌樞機主教天主教人員培育基金管理委員會

聯絡電話:(02) 2905-2732曾小姐

傳  真:(02) 2905-2165

EMAIL:090911@mail.fju.edu.tw

系統號:

A-002172

【系列演講】口語文化與音聲文化論壇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口語文化與音聲文化論壇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口語文化與音聲文化論壇系列講座

時間:

2013年9至12月,共5場

地點:

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及力行校區(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第2場內容簡介】
關於「閩南」作為一個研究分野,過往難脫地域性與歷史學研究的範疇。但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已朝向去領域化與多元化的當今,若重新思考「閩南」相關研究在臺灣的意義時,從「文化」的角度切入不失為跳脫地域疆界與歷史性的最佳取徑。在具體的議題設定上,本研究中心更希望著重口語文化(oral culture)與音聲文化(audio culture)的側面,以彌補過往僅僅重視文字材料的缺憾。

【主題】
1930年代的留聲機文化(古董留聲機現場原音重現)

【時間】
2013年10月31日(週四)14:00~17:00

【地點】
光復校區修齊大樓3樓多媒體教室

【講者及講題】
黃士豪(臺灣留聲機音樂協會會長):樂在30年代的旋律
林太崴(78轉唱片黃金比例頂級玩家):轉動中的氣質臺客:當我們不在那裡

【後續演講】
第3場 閩南語的經典讀誦與詩歌吟誦
時間:2013年11月25日(一)15:00~17:00
講師:張清泉(彰師大國文系)
場地:光復校區修齊大樓3樓多媒體教室

第4場 通俗音樂作為臺灣歷史研究在方法論上的展開
時間:2013年11月28日(四)15:00~17:00
講師:何東洪(輔仁大學心理系)
場地:光復校區修齊大樓3樓多媒體教室

第5場 原住民口語文化的混語與跨界
時間:2013年12月12日(四) 14:30~16:30
講師:lalan unak(拉藍‧吾那克、馬太鞍文史工作室)
場地:力行校區臺文系館88154教室

系統號:

A-002043

【展覽】異趣•同輝——館藏清代外銷藝術精品展

【展覽】異趣•同輝——館藏清代外銷藝術精品展

標題:

【展覽】異趣•同輝——館藏清代外銷藝術精品展

時間:

2013年8月16日至11月25日

地點:

廣東省博物館三樓展廳三(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東路2號)

主辦單位:

廣東省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0-38046886

內容簡介:

廣東地處南海之濱,峽灣良港眾多,漢代以來就一直成為中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樞紐。明清時期,伴隨環球貿易航線的不斷拓展,從這個樞紐出發,中國的絲、瓷、茶三大名產和工藝美術源源不斷地傳播到歐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一口通商」御旨的頒布,廣東十三行成為清政府特許的唯一經營管理自海路而來的中西貿易的商行。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政策,廣東壟斷海路中西貿易近一個世紀,成為清朝全盛時期世界市場的重要環節,也成為中國外銷藝術品的生產基地與中轉基地。

在廣東生產並銷往海外的廣繡、廣彩、廣雕、外銷畫、外銷壁紙、外銷銀器、外銷漆器、外銷扇、名片盒等,無不洋溢著中華民族的傳統風格、廣州本土的審美趣味,又散發著西洋的異國情調,異域生輝、異趣盎然的中國外銷藝術品在西方掀起了「中國風」的社會時尚。

開放時間:廣東省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9:00-17:00,逢週一閉館(法定節假日和特殊情況除外)。

系統號:

A-002059

【展覽】大展身手:館藏舊籍體育運動類書展

【展覽】大展身手:館藏舊籍體育運動類書展

標題:

【展覽】大展身手:館藏舊籍體育運動類書展

時間:

2013年8月9日至12月1日

地點:

國立臺灣圖書館6樓臺灣學中心(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圖書館

聯絡人:

Tel: (02)2926-6888

內容簡介:

「體育」係指透過身體的活動來達到教育目的,屬於教育的一環;「運動」則以競技居多,屬於文化的一部分。戰前臺灣民眾的身體活動偏重農務,或是與傳統、宗教有關之活動,如:划龍舟、登高等即是,僅西方教會學校較重視學生的體育活動。

之後,總督府透過體育課、運動會、收音機體操等學校體育,使民眾養成健康和衛生之觀念,普及體育活動。之後,配合解纏足等女子身體解放的潮流、各種體育團體的推廣,以及交通條件陸續整備,為臺灣體育活動塑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舉凡棒球、網球、游泳、登山等運動,都是戰前臺灣蓬勃發展的體育活動。至於相撲、劍道、柔道等日本武術活動,雖在日治時期隨日本人來臺而傳入臺灣,但仍多屬在臺日人間的體育活動,未見普及。

此外,隨著體育活動的興盛,各種體育雜誌陸續發刊,美津濃等體育用品品牌,當時已十分知名。至於競技運動的發展,戰前臺灣培養多位優秀的體育選手,在各項運動賽事中創造亮眼的成績。本次館藏舊籍體育運動類書展旨在透過爬梳各項體育活動的發展,讓讀者認識臺灣庶民生活精彩的面貌。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五9:00-21:00

系統號:

A-002060

【演講】魅惑の清朝陶磁

【演講】魅惑の清朝陶磁

標題:

【演講】魅惑の清朝陶磁

時間:

2013年10月12日至12月15日

地點:

京都大學東南アジア研究所稲盛財団記念館2階東南亭(京都市左京區吉田下阿達町46)

主辦單位:

京都國立博物館、読売新聞社、読売テレビ

內容簡介:

古來「やきもの」の王者として名高い中國陶磁の中でも、その形・質の多様性と色鮮やかさにおいて、他を圧倒しているのが清時代の陶磁器、清朝陶磁です。ヨーロッパの王侯貴族に愛されたばかりでなく、明治維新後の日本でも美術愛好家たちによって賞玩されていたことはよく知られています。ところが、「鎖國」していたという歴史観の影響もあって、江戸時代の日本へもたらされていた清朝陶磁には、これまであまり注意が払われてきませんでした。

しかし、江戸時代の日本は世界の中で決して孤立していたわけではありません。近年、遺跡の発掘調査や古社寺・舊家の伝來品の調査が進められる中で、既に江戸時代からかなりの量の清朝陶磁が日本へもたらされていたことが判ってきています。江戸時代の日本へ輸入されていた清朝陶磁は、基本的に民間工房(民窯)の作品が主流でしたが、今日のように自由に海外渡航できる時代ではありませんでしたから、多くの日本人にとっては見知らぬ異國からの渡來品として隨分と貴重視されたのです。とりわけ、粉彩とよばれる極彩色の清朝陶磁は、當時の日本の〈やきもの〉にはない華やかなピンクの色がとりわけ人目を引いたらしく、日本の陶工たちもそれに迫るものを作ろうと、涙ぐましいまでの努力をしています。

また、歐米をはじめとする諸外國への輸出産業育成が急務であった明治時代の日本では、既に歐米諸國で高い評価を得ていた清朝陶磁に負けない〈やきもの〉を作ろうという機運が高まりました。明時代から清時代の中國では、皇帝をはじめとする宮廷での使用に特化した陶磁器を生産する工房として官窯が設置され、最高級の陶磁器が生産されていましたが、近代日本の陶工たちはその官窯にも負けない〈やきもの〉作りを目指したのです。

この展覧會では、清時代と同時代の日本人が、どのように清朝陶磁を賞玩してきたのかという歴史とともに、そこからどのような発想を得て、どのように新しいものを生み出そうとしてきたのか、その足跡を辿ります。

江戸時代の日本人が愛した民窯製品のおおらかさや、近代日本の陶工たちが好敵手と認めた官窯製品に代表される高級品の精巧さを、伝世の名品はもちろんのこと、出土品や沈沒船からの引き揚げ品も交えて紹介する、日本と中國の陶工たちが織り成す百花繚亂の「やきもの」世界。どうぞお楽しみください。

開館時間:午前9時30分から午後6時まで(入館は午後5時30分まで)
※ただし會期中の毎週金曜日は午後8時まで(入館は午後7時30分まで)

※本展覽展品輪替及相關活動資訊請參見官網。

【関連土曜講座】
11月9日
煎茶と清朝陶磁
大阪市立美術館學芸課長 守屋雅史

11月30日
出土資料からみた清朝陶磁器の國內需要
東京大學埋蔵文化財調査室准教授 堀內秀樹

12月7日
清朝陶磁と日本人
京都國立博物館工芸室長 尾野善裕

※午後1時30分から3時まで、京都女子大學J校舎5階J525教室にて開催。聴講無料。定員190名。

往復はがきに、聴講希望日・住所・氏名・年齢・職業・電話番號を明記の上、京都國立博物館「土曜講座」係(〒605-0931 京都市東山區茶屋町527)までお申し込みください。

10月1日より受け付けます。定員になり次第締め切ります。往復はがき1枚につき、1名様1講座分のお申し込みとなります。

系統號:

A-002076

【展覽】時空旅行——Traveling in time

【展覽】時空旅行——Traveling in time

標題:

【展覽】時空旅行——Traveling in time

時間:

2013年8月29日至12月25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展示中心(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2樓)(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聯絡人:

林玉雯,Tel: 02-26525277

內容簡介: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以及特別開放日9:00-17:00(每月第一個週六,9/7、10/5、11/2、12/7)
導覽預約信箱:betty168@gate.sinica.edu.tw
導覽預約網址:http://digiarch.sinica.edu.tw

2013年適逢中研院臺史所成立20週年,為呈現臺史所典藏史料的數位化成果,介紹臺灣史研究資料的多樣性,本所與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共同精心規劃「時空旅行」特展,選擇清代至戰後初期的部分人物資料,包括原散藏於各地的民間文書,如家書、老照片、日記、藝術創作手稿、證件等。藉由靜態檔案展品與數位多媒體展示,述說1860年臺灣開港後直至1960年代,居住與來往臺灣的人群,所經歷的精彩故事。

十位旅人的資料包含清代官員沈葆禎、鹿港郊商許志湖家族、長崎泰益號陳氏家族、貿易商堤林數衛、茶商三好德三郎、藝術家陳澄波、鋼琴家高慈美、民族運動家林獻堂與楊肇嘉,以及臺灣總督長穀川清的檔案。藉由各方人士提供或捐贈珍貴檔案文獻,使得這些屬於臺灣人的歷史記憶得以被重新認識,當中有島內外經貿網絡、知識人的革命抱負、海外遊子的思鄉情懷等。邀請您跟隨著百年來旅居與原住島嶼的十位旅人的足跡,踏尋不同時空點的臺灣,並放眼世界,發掘屬於這塊土地與人民的珍貴回憶。歡迎蒞臨參觀!

系統號:

A-002014

【展覽】「鑿破鴻蒙」紀念特展

【展覽】「鑿破鴻蒙」紀念特展

標題:

【展覽】「鑿破鴻蒙」紀念特展

時間:

2013年10月16日至2014年3月29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聯絡人:

Tel: (02)27829555

內容簡介:

自2006年開始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的舉辦,往後每兩年舉辦一次,每屆與會者皆超過二百位,是古文字領域重要的學術活動。第四屆將邀請二十餘位國內外古文字或古代史學者專家發表學術論文,進行利用出土古文字材料,研究古代歷史,「古文字」的範疇下及秦漢隸書。

本次會議兼以紀念董作賓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將於11月23日(六)下午2:00舉行「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另舉辦「鑿破鴻蒙」紀念特展,歡迎踴躍參觀。包含:
1.
2.董作賓書法、檔案展

展期:2013年10月16日至2014年3月29日

每週三、六,上午9:00~下午4:30

開幕時間:2013年11月23日(星期六)下午

地點: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系統號:

A-002015

【展覽】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

【展覽】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

標題:

【展覽】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

時間:

2013年7月19日至2014年2月16日

地點:

香港藝術館中國文物展覽廳(香港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主辦單位:

廣東省文化廳、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

聯絡人:

E-mail: enquiries@lcsd.gov.hk

內容簡介:

為促進粵港澳地區的文化合作,落實第11次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的工作計劃,廣東省博物館、澳門博物館及香港藝術館由2012至2014年聯合舉辦「海上瓷路 ─ 粵港澳文物大展」。這個巡迴展覽首站已於2012年5月在澳門舉行,第二站亦於今年5月中旬在廣州完滿結束。最後一站將於2013年7月19日至2014年2月16日假香港藝術館展出。本展覽以外銷瓷作為主線,精選三館一共170多套展品,以探討中國外銷瓷器的重要性及影響力,及講述中國瓷器對東南亞、中東及歐洲等地的重要影響。

本展覽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五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下午7時
逢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休館
聖誕節前夕及農曆年除夕提早於下午5時休館
農曆年初一、二休館

系統號:

A-002016

【展覽】鏡觀寶島山‧河──攝影家眼裡的臺灣大地特展

【展覽】鏡觀寶島山‧河──攝影家眼裡的臺灣大地特展

標題:

【展覽】鏡觀寶島山‧河──攝影家眼裡的臺灣大地特展

時間:

2013年6月4日至11月24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G200室(臺北市中正區100襄陽路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臺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

聯絡人:

Tel: (02)2382-2566

內容簡介: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與臺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聯合主辦的「鏡觀寶島山‧河──攝影家眼裡的臺灣大地」特展(The View of Formosa's Landscape from Photographers),自2013年6月3日起至11月24日於臺博館二樓迴廊展出。

該展特別展出1871年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到臺灣時,用玻璃版底片記錄下的南臺灣月世界、荖濃溪及平埔族人等地形、地貌與人文風土,以及光復前後,臺灣前輩攝影家方慶綿、陳耿彬、李鳴鵰、蔡高明、余如季、阮榮助等人所拍攝到半個世紀前的玉山和淡水河,還有當代臺灣攝影家董敏、莊靈、莊明景、徐仁修、陳敏明、陳加盛、洪世聰、齊柏林等共計15位攝影家的作品,總計展出94幅,其中69張作品為第一次對外展出。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點30分到下午5點,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則照常開館。

休館時間: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02017

【展覽】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

【展覽】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

標題:

【展覽】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特展

時間:

2013年10月8日至2014年1月7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3、105、107、202、208、210、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乾隆,滿文的字義是「得到上天的扶佑」,清高宗乾隆皇帝的確是受到上天特別眷顧的天子,他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幾乎貫穿十八世紀。在位六十年間(1736-1795),文治武功俱臻高峰,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最有福、親見七代、享有「五福五代堂」,可謂洪福齊天的皇帝。他一生追求「十全」,自號「十全老人」。嘉慶元年(1796),高齡八十五歲的乾隆皇帝禪位予皇十五子顒琰,在御製文中,宣誓「十全」是成為全方位君主的理想;既彰顯了康乾盛世,也期勉後世子孫繼往開來。

乾隆皇帝天資聰穎,好古敏求,自幼學習滿、漢、藏、蒙多元文化,且得天獨厚坐擁豐富的皇室收藏,培養出深厚的人文素養,影響及於他對藝術愛好,讓他同時成為詩人、作家、收藏家、鑑賞家、創作及園林設計主導者等多重角色,格局恢宏。特展以乾隆皇帝的藝術品味為展覽主軸,藉由他的文物收藏、品評鑑賞、整理編目,以及創製監造,具體而有系統的呈現清高宗的藝術品味。為了能完整詮釋展覽,除了精選本院典藏外,也特別向北京故宮博物院商借四十五件乾隆皇帝收藏及當朝文物共襄盛舉。

展覽分三單元,第一單元「品味養成」,旨在探究皇祖、皇父、帝師對乾隆皇帝的啟迪,以及詞臣、畫師、能工巧匠與豐富典藏的環境對他藝術品味的影響。第二單元「鑑藏製作」,主要呈現乾隆皇帝大規模且有系統的整理清宮典藏,編輯各種圖錄,並對文物進行品評,將宮中典藏文物分為「上等、次等」、「神、妙、能、逸」或「甲、乙、丙」等級別,直接指導當朝製造式樣,影響及於清宮內外藝術風格。第三單元「生活藝術」,主要呈現清高宗長達一甲子主宰天下,他六次南巡,深入江南;十全武功,開疆拓土;西風東漸,萬國來朝;再再地豐富了他人生閱歷,開拓了他的丘壑與視野,轉化為獨特豐富而多元的藝術品味,並實踐於幾暇怡情樂志的生活情趣中。

乾隆皇帝遍覽宮中典藏,留下鑑賞印記;他經常吟哦歌頌,寫下賞析詩篇;他引經據典,考證校異,修正己見;他博覽古今,兼容異域,引領清宮製作;他情不自禁,進入畫境,悠遊於所嚮往的文人生活;他的博學、他的多元、他的好奇、他的時代、他的喜惡、他的帝王思想,形塑出他以古為貴、仰慕文人、勇於創新、追求奇趣等多元集錦式的藝術品味;他雄視古今、卓爾不群,成就了乾隆時代的藝術風格,迄今仍令世人嚮往。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2041

【展覽】高句麗壁畫古墳寫真展

【展覽】高句麗壁畫古墳寫真展

標題:

【展覽】高句麗壁畫古墳寫真展

時間:

2013年6月4日至2014年2月2日

地點:

九州國立博物館4F文化交流展示室南側ギャラリー通路(福岡県太宰府市石阪4-7-2)

主辦單位:

九州國立博物館、共同通信社

聯絡人:

Tel: 092-918-2807

內容簡介:

高句麗とは、現在の中國東北部から朝鮮半島の北・中部にかけた地域に今から1500年ほど前に存在した古代國家です。領土拡張のため、當時は倭と呼ばれていた日本をはじめ、近隣諸國や異民族との間で繰り返し爭う好戦的な面を持つ一方、朝鮮半島諸國の中ではいち早く仏教を受容するなど、高い文化を育んでいました。

そのひとつが、平壌(北朝鮮)や集安(中國吉林省)などの都に築造された壁畫古墳群です。これらは、故平山郁夫畫伯らの盡力によって、2004年に國連教育科學文化機関(ユネスコ)の世界文化遺産に登録されました。

このたび九州國立博物館と共同通信社が「世界遺産:高句麗壁畫古墳寫真展」を開催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した。世界遺産登録直後の2004年および2010年、2011年に朝鮮社會科學院考古學研究所とともに合同調査を実施した際、共同通信社が高精彩デジタルカメラで撮影した多數の壁畫をご紹介いたします。荘厳な儀式に臨む王と高官、當時の人々の日常生活-などを精緻に描いた色鮮やかな壁畫の數々に出會うことで、高句麗文化への親近感のみならず、飛鳥や九州の裝飾古墳との類似性や相違點をも感じとっていただければ幸いです。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9:30-17:00,月曜日休館。

系統號:

A-0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