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4本第3分

標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4本第3分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唐宋嶺南南部沿海的雷神崇拜及其影響:以唐人房千里所撰《投荒雜錄》為起點的考察(王承文)

幫丁聽繼:明代軍戶中餘丁角色的分化(于志嘉)

《明夷待訪錄》〈題辭〉中的十二運(王汎森)

北洋海防經費收數考述(1875-1894)(陳先松)

系統號:

P-001983

漢學研究通訊第32卷第3期

漢學研究通訊第32卷第3期

標題:

漢學研究通訊第32卷第3期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研究綜述】
「唐宋變革論」在新興的全球史中如何定位?(孫隆基)

漢語學界道經語言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劉祖國)

【漢學人物】
倫敦會來華傳教士馬禮遜與近代漢語教學(卞浩宇)

【新書評介】
Alexander C.Y. Huang., Weltliteratur und Welttheater: Ästhetischer Humanismus in der kulturellen Globalisierung

Mahlon Meyer., Remembering China from Taiwan: Divided Families and Bittersweet Reunions after the Chinese Civil War

Tong Lam., A Passion for Facts: Social Survey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tate, 1900-1949

【會議報導】
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提要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
漢學研究中心消息

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2014年訪問學人獲選名單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消息

臺灣漢學學位論文彙目──101學年度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
※有意訂購本中心出版品者,請逕洽以下代理展售處。

※政府出版品展售處:
三民書局國圖門市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Tel: 02-2361-9132#819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地址: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Tel: 02-2518-0207
國家網路書店:http://www.govbooks.co.tw

五南文化廣場
地址:臺中市中山路6號
Tel: 04-2226-0330#20、21

※定價:
漢學研究通訊(季刊),每期定價NT$150元。

漢學研究(季刊),每期定價NT$200元。

※本中心出版期刊亦會在出刊1個月後將電子全文置於「漢學中心出版品全文資料庫」(http://ccs.ncl.edu.tw/g0107/expertdb7.aspx),歡迎前往瀏覽。

系統號:

P-001989

臺大中文學報第41期

標題:

臺大中文學報第41期

時間:

201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黃組卜辭綴合十六則(張宇衛)

鄭玄《三禮注》「之言」訓詁術語析論——兼論其術語意義之演變(劉文清)

毀滅的城市:論南朝辭賦中的城市書寫與毀滅故事(祁立峰)

《中原音韻》「的本」與「翻切圈注」本考辨——兼談對元明填詞度曲之意義(李惠綿)

晚明「情種」說之文化意涵及多重向度(黃莘瑜)

《聊齋誌異》的仙凡流轉:劉、阮再返之思與情緣道念之辨(陳翠英)

刻在石上的遺民史:《宋臺秋唱》與香港遺民地景(高嘉謙)

系統號:

P-001840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9期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9期

標題: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9期

時間:

201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專論】
金代宮中承應人的選任制度(陳昭揚)

清朝的繙譯科考制度(葉高樹)

清末旗人的齊民化(劉世珣)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之造林學研究(謝明如)

神創規律與物種不變:伏爾泰的自然觀與阿爾比諾族(楊彥彬)

1950年代馬來亞的華校學生運動之研究(曹淑瑤)

【研究討論】
關於宋代「重文輕武說」的幾點反思(宋彥陞)

【書評】
評介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林佑儒)

系統號:

P-001903

漢字學研究創刊號

漢字學研究創刊號

標題:

漢字學研究創刊號

時間:

2013年3月

出版單位:

京都:立命館大学白川静記念東洋文字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

創刊の辭(加地伸行)

【論考】
「漢字」という熟語は、いつ作られたのか(大形徹、陳建明、橫大路綾子)

殷代武丁期卜辭に見える「帝」と「下上」(末次信行)

琱生三器釋讀(木村秀海)

【金文通解】
引簋蓋(佐藤信彌)

克盉・克罍(齋藤加奈)

史密簋(村上幸造)

子犯鐘(三輪健介)

【字説】
釋——藝の異體字(木村秀海)

古文字學研究文獻提要(村上幸造等)

系統號:

P-001901

東吳哲學學報第28期

東吳哲學學報第28期

標題:

東吳哲學學報第28期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東吳大學

內容簡介:

【研究論文】
「沒有拒絕」是否即是「同意」:藍騰及傑克森論「拒絕不可說」(鄭光明)

由身體現象學談書法功夫論(宋灝)

費希特與作為方法的「人類精神的實用歷史」(史偉民)

天道與界域——牟宗三與海德格論「超越」(劉保禧)

【書評】
封閉的多元文化論——評汪榮祖著《章太炎散論》(蔡志棟)

系統號:

P-001956

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18期

標題:

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18期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華軍史學會

內容簡介:

【抗戰時國軍重要戰役之研究學術討論會】
從野戰戰略觀點論抗戰初期的淞滬會戰(郭春龍)

豫西鄂北會戰西峽口之役致勝探討(孟興華)

抗戰時期海軍長江之佈防與抗敵(韓祥麟)

抗戰時期「美國第14航空隊及中美空軍混合團」貢獻與影響(蔡明叡)

淺談對日抗戰中第三次之長沙會戰(龔建國)

從常德會戰看國軍統帥部的政略與戰略(張世瑛)

鄂西會戰研究(金智)

對衡陽會戰的認識與評價(王逸之)

系統號:

P-001908

中華佛學學報第26期

標題:

中華佛學學報第26期

時間:

2013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Beyond Lineage Orthodoxy: Yongming Yanshou’s Model of Chan as Bodhisattva Cultivation (Albert Welter)

Rebirth in the Lotus: Song Dynasty Lotus Sūtra Devotion and Pure Land Aspiration in Zongxiao’s Fahua jing xianying lu (Daniel Getz)

Zhongfeng Mingben and the Case of the Disappearing Laywomen (Natasha Heller)

Dependent Co-evolution: Kropotkin’s Theory of Mutual Aid and Its Appropriation by Chinese Buddhists (Justin R. Ritzinger)

Revisiting the Notion of Zong: Contextualizing the Dharma Drum Lineage of Modern Chan Buddhism (Jimmy Yu)

Humanizing the Study of Late Ming Buddhism (Jennifer Eichman)

系統號:

P-001894

臺灣人類學刊第11卷第1期

臺灣人類學刊第11卷第1期

標題:

臺灣人類學刊第11卷第1期

時間:

201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文】
科技與文化的現代性交會/引言(劉紹華、林文玲)

臺灣有機農業的發展及其限制:一個技術轉變史(黃樹民)

中國麻風病治理的科學主義與政治儀式(劉紹華)

生產中的現代性:科技信仰與科技侷限的競技場(官晨怡)

地方、認同和想像地理:高雄大眾捷運系統的文化政治(李安如)

臺灣凍頂烏龍茶之工匠技藝、科技與現代性(余舜德)

製作「原住民」:轉換中的技術載體,轉化中的文化身分(林文玲)

【書評】
Appropriation as Practice: Art and Identity in Argentina(張珣)

Burning Money: The Materi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Lifeworld(丁仁傑)

L'Archéologie comme discipline?(吳秀琪)

系統號:

P-001811

國史研究通訊第4期

國史研究通訊第4期

標題:

國史研究通訊第4期

時間:

201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內容簡介:

【學術演講:「從《郭量宇先生日記殘稿》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早期的發展」座談會】
座談紀要(趙席敻)

對近代史研究所正式成立前後的一些回憶(張玉法)

郭量宇先生與《大陸雜誌》之創刊(王爾敏)

【研究概況】
近三十年日本中華民國史研究概觀——以日本學界的自我評述為依據(鹿錫俊)

【研究討論】
大時代與小女子——論張愛玲與《太太萬歲》(傅葆石)

【國史叢談】
國史瑣談(三)(王爾敏)

【人物傳記】
朱故副館長重聖先生事略(何智霖)

【口述歷史】
臺灣漁業人物口述訪談——余正雄先生口述訪談錄(薛月順)

「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行誼口述訪談」訓練座談會紀實(許秀孟)

【史料與文物】
介紹香港地區所藏英國殖民地部檔案(吳淑鳳)

印度所藏近代中印關係史料暨工作坊簡介(廖文碩)

《王叔銘日記》的史料價值(倪孟安)

【史料看歷史】
兩廣事變前夕陳誠呈蔣中正電文解析(何智霖)

【檔案管理】
數位人文趨勢與「21世紀的史家技藝」工作坊(陳詩沛等)

國史館數位寶庫簡介(黃汎如)

【書評】
讀王汎森、潘光哲、吳政上主編《傅斯年遺札》

系統號:

P-001839

華岡哲學學報第5期

標題:

華岡哲學學報第5期

時間:

201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

內容簡介:

【論文】
形上學與理論:徹底閱讀亞里斯多德(甘海寧)

德勤茲的重複概念與詩歌語言(柏曼琪)

論孟子的「四端之心」及其內在結構--以唐君毅的相關論述為中心(廖曉煒、朱燕玲)

奧古斯丁的記憶理論(羅月美)

方東美《人生哲學講義》美學思想芻議(宛小平)

【書評】
曼恩《女性的解放與崇高:女性主義,後現代主義與環境》(劉亞蘭)

系統號:

P-001914

語言科學第65期

標題:

語言科學第65期

時間:

2013年7月

出版單位:

北京:科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漢語否定詞「不」的句法地位(陳莉、李寶倫、潘海華)

複數標記與量詞同現現象的研究(伍雅清、胡明先)

英、漢語關係結構的合格條件(楊彩梅、楊豔)

「一量名」不定指名詞主語句允准條件計量研究(周思佳、陳振宇)

類型學視野下的漢語方言「量名」結構研究(王健)

表述途徑的介詞短語及其介詞的內涵表達(岳中奇)

「(如)X許」比擬式與「許」的助詞化(馮赫)

朱熹部分葉音聲母古音性質試擬之理據例釋(汪業全)

受變與自變的融合——一種特殊的歷史層次(戴黎剛)

廣州話溪母字的歷史層次及音變(郭沈青)

安陽方言的兒尾——兼論漢語方言化合式兒尾韻的形成次序(史豔鋒)

系統號:

P-001958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總162期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總162期

標題: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總162期

時間:

2013年3月

出版單位:

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內容簡介:

【文獻研究】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當有東方朔代撰《序略》考論(梅顯懋)

《史記·天官書》作者、取材考(趙繼寧)

王肅《聖證論》體例及論說考(程浩)

也論《金樓子》在唐初的存佚問題——兼與廖銘德先生商榷(孫鴻博)

清代東北流人方志文獻資料特點分析(馬麗、李德山)

【古籍輯佚】
蕭綱詩歌補遺(夏冬梅)

劉伯莊《史記音義》考評——以《史記索隱》、《正義》所存佚文為例(牛巧紅)

曾慥《類說》引《玉泉子》佚文辨正(夏婧)

祝允明詩文集輯佚——以明清至今書法藝術類、地方類文獻為視角(孫寶)

【校勘標點】
《史記》校點商榷(張亞玲)

《明史》標點勘誤(陳浩)

《爾雅註疏》標點本標點訂誤(熊昌華、張顯成)

《馮惟敏全集》點校獻疑(張秉國)

【歷史與文化】
新舊《唐書》所載唐與四鄰交往事蹟拾誤(余恕誠、鄭傳銳)

《梁書‧扶桑傳》史學價值新認定(姜維公、姜維東)

清初經學復興與李光地倡導的科舉改革(王寅)

《遼史‧食貨志》所載遼代海事證誤(田野)

【人物研究】
呂祖謙易學著述考略(朱天助)

李如圭生平事蹟考(宋燕)

宋學者度正生平著述考辨(何忠盛、鄧聲國)

楊慎對焦竑之影響考釋(韓偉)

「蕉園詩社」首倡者顧之瓊考論(鄧妙慈)

【世紀學人】
白壽彝論研究史學遺產的路徑和方法(朱露川)

【研究綜述】
近三十年的晚出古文《尚書》及《孔傳》研究述議(陳以風)

系統號:

P-001824

Toegye Studies and Confucian Culture Vil. 53

標題:

Toegye Studies and Confucian Culture Vil. 53

時間:

August, 2013

出版單位:

大邱:慶北大學校退溪研究所

內容簡介:

A study of HyangSarye(享祀禮) Standard in Seowon(書院) of Toegye(退溪)(Han, Jae-Hoon)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of Seowon in the Age of King Myungjong Identified by Lee Huang(李滉)'s Letter(Kim, Hyeong-Su)

Visit to Dosan Seowon(陶山書院) and Its Meaning Around the First Half of the 18th Century through 『Shimwonrok(尋院錄)』(Kim, Myung-Ja)

The Composition and Chracteristics of the Heads of Dosan Seowon in the Late Joseon Dynasty(Woo, In-Soo)

A Study on Narration Shown at the Letter of Toegye - Focusing on the Letter Sent to Ando Lee, His Grandchild(Jeong, Si-Youl)

Neo-Confucian Thought of Sungwa Lee Yin-Jae - Centered on the Analysis of Treatise of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Lim. Jong-Jin)

Dongmu Lee, Jea-Ma's the Thinking System of Sa-Sang and Mencius(『孟子』)(Lim, Byeong-Hak)

A Study on the Connection Method Between Confucianism General Education and School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Kim, Kwang-Seub)

An Ivestigation of Tasan's Allegorical Poems(Kim, Na-Hye)

The Study on Symbol of I-Ging about the Notation Method of Changgo(Chung, Har-Im)

系統號:

P-001957

穆藕初與崑曲:民初實業家與傳統文化

穆藕初與崑曲:民初實業家與傳統文化

標題:

穆藕初與崑曲:民初實業家與傳統文化

時間:

201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作者:

朱建明 著,洪惟助 編

內容簡介:

前言
第一章 從療癒習曲到鍾情崑曲
一、曲折的人生歷程
二、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三、習曲療疾
四、唱曲老師
五、築韜盦唱曲休養

第二章 創辦崑劇傳習所
一、全福班在上海最後幾次演出
二、商議籌備崑劇傳習所
三、滬蘇曲家聞風而動
四、籌措資金

第三章 崑劇傳習所概況
一、傳習所中的教戲老師
二、提倡素質教育
三、傳字輩學員坐科學習
四、學員出科前的幾次演出
五、杭州第一臺事件
六、幫唱(實習)時期的公演

第四章 崑劇保存社與粟社
一、成立崑曲保存社之宗旨
二、夏令匹克戲院的曲家會串
三、穆藕初粉墨登場
四、崑劇保存社的其他活動
五、別具一格的粟社
六、重慶唱曲活動

第五章 穆藕初與現代社會崑曲
一、與吳梅、俞氏父子的關係
二、與徐凌雲之比較
三、對崑劇的貢獻
四、傳字輩演員對穆藕初的評價

第六章 研究穆藕初的相關資料
一、穆藕初與戲曲改良
二、周傳瑛崑劇生涯六十年質疑
三、從孤兒到崑劇演員──上海孤兒院至蘇州崑劇傳習所的幾位孤兒

系統號:

P-001947

大梵彌羅:中古時期道教經典當中的佛教

大梵彌羅:中古時期道教經典當中的佛教

標題:

大梵彌羅:中古時期道教經典當中的佛教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謝世維 著

內容簡介:

導論
第一章 首過懺罪:中古時期罪感文化之探討
一、前言
二、罪與解罪
三、承擔與懺悔:從自身、家族到國家
四、懺悔與罪的流動性
五、真文與轉經:首謝與禳災、救度儀式
六、結論

第二章 太陰練形:六朝道教經典當中的死後修練與亡者救度
一、前言
二、宋代「鍊度」的轉變與發展
三、太陰練形的觀念
四、靈寶經當中的鍊度觀
五、結論

第三章 破暗燭幽:靈寶經中的燃燈儀式
一、前言
二、佛教經典當中的燃燈儀
三、首謝與禳災、救度儀式
四、古靈寶經當中的燈儀分析
五、結論

第四章 真文開顯:《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研究
一、前言
二、《五篇真文》的經名與結構
三、《五篇真文》對《五符經》等傳統的改造
四、災劫與救度
五、齋法與八節日修齋
六、《五篇真文》中齋的觀念與佛教齋儀
七、《五篇真文》的「功德」觀
八、結論

第五章 元梵恢漠:道教靈寶經典中的「梵」觀念
一、前言
二、梵書
三、梵音
四、《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中的「梵」
五、大梵隱語无量音
六、結論

第六章 大乘玄宗:論中古時期道教經典型態之轉變
一、前言
二、佛教翻譯經典中的「大乘」
三、靈寶經中的大乘觀念
四、古靈寶經的救度觀
五、結論

系統號:

P-001851

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

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

標題:

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作者:

喬以鋼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傳統婦女文學向現代女性文學的轉型
第二節 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的精神指向
第三節 女性意識與女性文學內在意蘊的關聯

第二章 奏響女性青春的序曲――「五四」女性創作主題的質變
第一節 女性文學誕生的思想文化語境和歷史土壤
第二節 對傳統婦女創作的批判與超越
第三節 「五四」女性文學的婚戀主題
第四節 「五四」女作家對女性命運的探尋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時代回聲與性別探索――三四十年代的女性文學實踐
第一節 民族關懷:為了中華的獨立與尊嚴
第二節 性別批判:文化夾縫中的性別抗爭
第三節 人性剖析:「醜陋國民性」的深入挖掘
第四節 生命探索:內在心靈世界的追尋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女性創作與「準女性主題」――「十七年」的單一調式
第一節 「十七年」與女性文學
第二節 女作家筆下的「準女性主題」
第三節 女性筆致的自然流露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女性文學的多重音響――中國女性現代精神的高揚
第一節 新時期女性文學的演進
第二節 九十年代的歷史寓言
第三節 女性文本中的日常敘事
第四節 女性寫作與女性神話
參考文獻

第六章 海峽彼岸的華麗樂章――色彩紛呈的臺灣女性文學
第一節 臺灣女性文學發展概貌
第二節 當代女性文學主題新景觀
第三節 九十年代臺灣女性小說發展特徵
第四節 女性主義與「後現代」的共舞

系統號:

P-001852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標題:

意識的現形:新詩中的現象學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作者:

劉益州 著

內容簡介:

自序 意識在表述中的現形

意識的表述形式:葉覓覓詩集《越車越遠》中的「自我」表述

自我與他者的呈現:隱地《詩歌舖》中主體際性敘述之研究

他者的綿延:向陽《歲月》中自我與生命時間意識的表述

空間與行動:蕭蕭《毫末天地》中空間意識的呈現

愛與主體的澄明:林婉瑜《索愛練習》中的意識呈現

身體與表述:白靈《愛與死的間隙》中的存有見證

空間與他者:黃河浪《香江潮汐》中「香港」的空間表述

空間的想像與詮釋:論黃河浪《披黑紗的地球》旅遊詩中的時空想像

表述的視角:張默旅遊詩中「物我」視角的開展──以《獨釣空濛》為討論中心

系統號:

P-001853

臺灣中醫發展史:醫政關係

臺灣中醫發展史:醫政關係

標題:

臺灣中醫發展史:醫政關係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葉永文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中醫與西醫相遇

第二章、近代中醫科學化的問題

第三章、中醫發展的方法建構

第四章、國府大陸時期的中醫醫政發展

第五章、臺灣日治時期的中醫醫政發展

第六章、臺灣戰後初期的中醫醫政發展

第七章、國府威權時期的中醫醫政發展

第八章、臺灣民主化時期的中醫醫政發展

第九章、百年來臺灣的中醫醫政發展

第十章、新世紀的臺灣中醫發展

參考書目

系統號:

P-001854

真杉靜枝與殖民地臺灣

真杉靜枝與殖民地臺灣

標題:

真杉靜枝與殖民地臺灣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吳佩珍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私」小說與「私小說」書寫
第一章  真杉靜枝的自傳小說與「臺灣」記號的反覆:論〈女兒〉、〈某個女人的生平〉及其衍生文本

第二章  殖民史?羅曼史?:真杉靜枝、武者小路實篤、中村地平與臺灣的文學交涉

第二部  臺灣書寫的黃金期:「國策文學」的明與暗
第三章  言與不言之間:「國策文學」的協力與隱喻

第四章  皇民化時期的語言政策與內臺結婚問題:以真杉靜枝〈南方的語言〉為中心

第五章  臺灣皇民化時期官方宣傳的建構與虛實:論真杉靜枝「沙韻之鐘」翻案作品

第三部  帝國與帝國之間
第六章  鄉關何處?:真杉靜枝「花樟物語」的臺灣再現與變化

第七章  日本帝國崩壞與美國霸權君臨:真杉靜枝的戰後書寫(一九四六──一九五○年代)

系統號:

P-001885

現代主義及其不滿

現代主義及其不滿

標題:

現代主義及其不滿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陳芳明 著

內容簡介:

未完的美學在地化──《現代主義及其不滿》序

艾略特與余光中的詩學對話──以一九六○年代《現代文學》為平臺

《現代詩》與早期現代詩學的引進──紀弦詩論的再閱讀

葉石濤與陳映真──八○年代臺灣左翼小說的兩個面向

鍾肇政小說的現代主義實驗──《中元的構圖》的再閱讀

朱西甯的現代主義轉折

瘂弦詩中的靈與肉

翻譯艾略特──余光中與顏元叔對新批評的接受

吳濁流與戴國煇

生死愛慾的辯證──以楊牧《年輪》與《星圖》為中心

《殺夫》事件與女性書寫

系統號:

P-001886

出外:臺日跨國女性的離返經驗

出外:臺日跨國女性的離返經驗

標題:

出外:臺日跨國女性的離返經驗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邱琡雯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女性與移動

第一章  離返與性別規範:一九六○至七○年代沖繩諸島的臺灣女工
一、緣起
二、離返與性別規範
三、臺沖人口移動相關論述
四、臺灣女工移出的背景:中琉文化經濟協會
五、關於嘉義大林
六、大林女工的離返經驗
七、結論

第二章  東方主義的再思考:南大東島島民與大林女工的雙向凝視
一、楔子
二、《魚群記》中的臺灣女工
三、東方主義的再思考
四、引進臺灣女工的背景:從缺工到補工
五、南大東島島民眼中的臺灣女工
六、臺灣女工回望的南大東島島民
七、尾聲

第三章  展演與認同:臺北縣市國小多元文化週的女性移民
一、序曲
二、文化展演、移民與認同
三、多元文化週的女性移民
四、我演故我在
五、展演過後:自他關係的變化
六、後跋

第四章  從國際理解教育看女性移民的社會參與:川崎市的民族文化講師
一、國際理解教育中的移民
二、女性移民的社會(政治)參與
三、關於川崎市
四、參與動機
五、參與形態:「近的遠方─遠的在地」
六、參與回饋:社會變革的可能與不能
七、末語

第五章  「移民區病理─網絡集結點」的衝突與克服:在臺越南女性的店家
一、開端
二、「移民區病理─網絡集結點」的衝突
三、越女、所緣與地緣
四、在臺越南女性的店家
五、結尾

女性與觀光
第六章  過剩與闕如:千禧年後日本女遊書寫下的臺灣意象
一、前奏
二、觀光社會學中的「女遊」與「女遊書寫」
三、觀光意象建構與性別
四、日本女遊在臺灣
五、日本女遊書寫下的臺灣意象
六、書後

第七章  過猶不及:千禧年後臺灣女遊書寫下的日本意象
一、引首
二、臺灣的女遊書寫論述
三、女遊特質概觀
四、個人風格強烈的旅遊資訊書:從眾與獨走
五、若即若離:從凝視到互動
六、小結

第八章  觀光業原住民女性的勞動身影:太魯閣族解說員對主客互動的詮釋
一、導言
二、原住民女性與觀光的相關論述
三、主客互動論
四、太魯閣族女性解說員
五、原住民解說員的誕生
六、勞動條件:成為原住民女性解說員
七、勞動現場:主客衝突與化解
八、勞動成果:主客互動的收穫
九、結語

系統號:

P-001887

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

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

標題:

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崔末順 著

內容簡介:

第一輯  從啟蒙論述到左右分離
第一章  文學現代性的建立:一九二○年代臺灣文學論的啟蒙內容及其結構
第二章  治時期臺韓小說的他者性經驗與後殖民視角:以賴和與廉想涉小說為例
第三章  日據時期臺韓左翼文學運動及其文學論之比較  
第四章  日據時期臺灣左翼刊物的朝鮮報導:以《臺灣大眾時報》和《新臺灣大眾時報》觀察對象
第五章  一九三○年代韓國文壇對現代主義詩的受容
第六章  日據時期臺灣小說所反映的現代性接受樣態
第七章  封建性與現代性的衝突:日據時期臺韓小說中的女性處境

第二輯  戰爭論述與文學動員
第一章  殖民下的精神荒蕪:日據時期臺灣小說中的殖民性接受過程
第二章  戰爭時期臺灣文學的審美化傾向及其意義
第三章  日據末期小說的「發展型」敘事與人物「新生」的意義
第四章  法西斯美學的小說形象化:以吳漫沙《大地之春》為例
第五章  日據末期臺韓文壇的「東洋」論述:「近代超克論」的殖民地接受樣貌
第六章  皇民化時期臺灣與韓國的戰爭動員體制和女性論述
第七章  無窮盡的資源與原住民的土地:日據末期朝鮮的南方論述,兼與臺灣對照

系統號:

P-001888

香港道教與扶乩信仰:歷史與認同

標題:

香港道教與扶乩信仰:歷史與認同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志賀市子 著,宋軍 翻譯,志賀市子 譯校

報導者: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在香港市區林立的唐樓中,分布著一批俗稱「道堂」或「道壇」的宗教組織,從事「扶乩」這一中國古老的降神術以及誦經活動。這類屬於道教系統的宗教團體,由於並沒有十分明顯的外部特徵,歷來不太為人所知。本書作者前往道堂實地參與觀察、訪談調查,結合道堂發行的刊物以及在香港、廣東、日本所收集的地方志、文史資料、筆記、善書等文獻資料,從信仰、功能、歷史背景與展開過程四個層面描述道堂的全貌。本書通過具有歷史視域的民族志的敍述方式,揭示出香港道堂和近現代香港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宗教、社會、歷史等各種因素間的錯綜關係。

作者/譯者簡介
作者
志賀市子,日本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科博士,現任茨城基督教大學教授。主修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國華南地區的道教和民間信仰、東南亞華人宗教文化。

譯者
宋軍,曾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長期研究明清宗教結社歷史、基督教會史。

系統號:

P-001893

萬象小報:近代中國城市的文化、社會與政治

萬象小報:近代中國城市的文化、社會與政治

標題:

萬象小報:近代中國城市的文化、社會與政治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

連玲玲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論:從小報看近代中國城巿(連玲玲)

【文化建構】
環球樂園導覽:上海遊戲場小報和近代中國城市娛樂文化的創發(葉凱蒂)

出版也是娛樂事業:民國上海的遊戲場報(連玲玲)

戰後初期上海的特殊性別現象──以「方型週刊」為觀察對象(1945-47)(楊佳嫻)

【社會行動】
吳趼人:矛盾的小報作家(汪涓)

筆記傳統與現代媒體:包天笑在《晶報》的撰述活動(孫慧敏)

阮玲玉「新女性」事件與上海新聞界──兼論小報在其中的作用(高郁雅)

【政治運作】
議政與馴化──上海小報發展史的一個側面(林美莉)

細審新聞記事:《越華報》與廣州日常生活(1927-1938)(包利威)

從地方報看江南市鎮社會在1920年代的嬗變:以新南社的活動為中心(佐藤仁史)

系統號:

P-001895

臺灣昆蟲學史話(1684~1945)

臺灣昆蟲學史話(1684~1945)

標題:

臺灣昆蟲學史話(1684~1945)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朱耀沂 著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臺灣,雖為面積僅3萬6千平方公里的蕞爾小島,但從平地到高山,卻呈現熱帶、亞熱帶、溫帶及亞寒帶不同的氣候帶,造就複雜多樣的植物相及昆蟲相,目前已知昆蟲種類已超過兩萬種以上。本書作者朱耀沂以其豐富的昆蟲學及歷史學知識,透過輕鬆、漫談的說故事方式,娓娓道出臺灣昆蟲學將近四百年的發展。

全書以恢弘雄偉的氣勢呈現臺灣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將臺灣的自然史上溯至億萬年前的洪荒時期,並且從臺灣早期漢人在地方志留下的昆蟲記載切入,娓娓道出十九世紀中葉西方博物學者斯溫侯、傳教士馬偕等的採集行蹤,以及日本治臺後素木得一、大島正滿、一色周知對臺灣產昆蟲帶有殖民性格的研究歷程。

本書藉由科學史的角度,勾勒出臺灣昆蟲學以害蟲之研究和防治為主的發展脈絡,描繪另類的臺灣史書寫面向,更論及臺灣博物館、臺北帝國大學、臺中農林專門學校的創設,揭櫫「臺灣昆蟲學的興起與近代臺灣的命運息息相關」的事實。

作者簡介
朱耀沂,日本九州大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名譽教授,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植病系系主任、中華昆蟲學會理事長 、中華植物保護學會理事長、亞太昆蟲學會理事長、高考典試委員、農業國家標準起草委員、臺灣省通志審查委員、臺糖評議委員、農林廳評議委員等職,除學術著作外,著有多本昆蟲科普書籍。

第一章 臺灣的自然環境──昆蟲王國的由來
第二章 記載臺灣產昆蟲的地方志
第三章 臺灣昆蟲學的曙光
第四章 臺灣昆蟲學的開拓(I)──昆蟲的採集與昆蟲相的調查
第五章 臺灣昆蟲學的開拓(II)──關於森林昆蟲學
第六章 臺灣昆蟲學的開拓(III)──關於甘蔗害蟲的研究
第七章 臺灣昆蟲學的開拓(IV)──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與素木得一
第八章 臺灣昆蟲學的開拓(V)──衛生昆蟲學的萌芽與發展
第九章 關於昆蟲的專題
第十章 有用昆蟲的利用與昆蟲保育
第十一章 業餘的歐籍昆蟲專家
第十二章 臺灣博物館與臺灣博物學會
第十三章 關於植物檢疫工作
第十四章 臺中農林專門學校、臺北高等學校與臺北帝國大學的研究人員
第十五章 與臺灣有關的愛蟲人士
第十六章 結語

系統號:

P-001946

府城醫學史開講

府城醫學史開講

標題:

府城醫學史開講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公司

作者:

朱真一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戰前臺南的歐美醫師

第一章 戰前來臺南服務過的歐美醫師
第二章 比馬雅各更早到南臺灣的醫師及宣教師
第三章 第一位到南臺灣的醫師:馬雅各醫生
第四章 從〈西方醫學在臺灣〉節目談正視正確的臺南醫學史
第五章 戴仁壽醫生與臺南
第六章 安彼得醫生的府城生涯
第七章 南臺灣的歐美醫師對臺灣語言的貢獻
第八章 1860、70年代南臺灣的族群問題:馬雅各及萬巴德的觀察

第二部 戰前出身臺南留學歐美的醫界人物

第一章 第一位美國醫學院的臺灣畢業生:劉清風醫師
第二章 第一位赴美的醫師前輩:林炯東(安息)醫師
第三章 第一位留學加拿大的顏春輝前輩
第四章 其他早期留學歐美的臺南醫界人物

第三部 《臺灣教會公報》中的寶藏

第一章 《臺灣教會公報》中的南臺灣醫療文獻
第二章 南臺灣早期護理史
第三章 顏振聲的〈南部教會醫療傳道史〉
第四章 林燕臣先生:第一位臺灣人「醫學教授」!!

第四部 寄生蟲症與臺南

第一章 肺吸蟲症與臺南
第二章 薑片蟲(肥大吸蟲)症與臺南

後記  「溫故知新」與感謝

系統號:

P-001855

黨國與象徵——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

黨國與象徵——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

標題:

黨國與象徵——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作者:

周俊宇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以學術角度探討中華民國國定節日歷史的研究專著,現行國定節日的基礎,大多在國民政府黨國體制下形成,走向憲政及政治轉型民主化後,制度上、象徵層次上仍複雜糾結。

本書分別就節日的誕生:北伐完成以前(1912–1928)、節日的重整:北伐完成以後(1928–1949)、節日的獨佔:戰後遷臺威權統治時期(1949–1987)、節日的紛然:民主化與臺灣化後(1987-2008)、來描述、解釋。

中華民國成立已屆百年,在歷史長流下,國定節日如何呈現變貌?亦針對現下課題與今後展望進行討論。

系統號:

P-001876

晚清臺灣番俗圖

晚清臺灣番俗圖

標題:

晚清臺灣番俗圖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作者:

陳宗仁 著

內容簡介:

臺灣歷史上原住民的圖像與文字描繪在中外文獻上並不少見,文字部分不論,圖像方面,大家都知道乾隆年間出現的「番社采風圖」最具代表性。杜正勝院士編撰《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一九九八年)一書,殆為迄今有關該系列圖冊最為人們熟知之解說性著作。此一圖像版本出現於清朝統治臺灣前期,所描繪的臺灣原住民不少是現今通稱的平埔族。清末另有一套三十六幅臺灣番俗圖,久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知之者極少,完整呈現其全部圖像,或深入加以題注解說之圖冊與專論,則尚未得見。兩年前因偶然機緣,我們有機會看到這一圖冊的完整風貌,經初步瞭解,判定應係完成於清末同治、光緒之交的作品,圖中所繪原住民,多屬當時所謂的「生番」,代表清代晚期時人對臺灣「番俗」認知的圖像化,應有進一步研究之價值。

系統號:

P-001883

中國思想史講義

中國思想史講義

標題:

中國思想史講義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錢新祖 著,鍾月岑等 合編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為錢新祖先生極具個人見解的中國思想史,不同於一般哲學史或思想史教科書機械式的綱舉目張,書中每講都直接進入哲學問題,展開討論分析,盡顯洞見。例如論中國思想的起源,直指人文主義的稱說所涉及的是中西對天人關係構想的不同。作者有紮實的中西學術基礎,又能跳出各自的思考局限,從對比中彰顯中西思想傳統的特色,在書中發展為一種自覺的跨文化比較分析措辭手法,在現今全球化的語境中,特別值得參考。

作者簡介
錢新祖,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博士,曾於美國芝加哥大學、新竹清華大學、臺灣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等校任教,並協助創設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與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一九八○年代率先將當代西方思潮批判性地引介進入專業的中國思想研究領域、廣泛影響及於中文世界人文社會學圈。其文章經常發表在也是他幫忙建立的《當代》、《臺灣社會研究》期刊上,所譯鑄的「時空性」、「相互主體性」、「比較分析的措辭」等重要觀念用語至今仍膾炙人口。

第一講 人文主義在天(神)人關係中的問題性:韋伯黑格爾式論中國歷史文化之解體性批判(上)
第二講 人文主義在天(神)人關係中的問題性:韋伯黑格爾式論中國歷史文化之解體性批判(中)
第三講 人文主義在天(神)人關係中的問題性:韋伯黑格爾式論中國歷史文化之解體性批判(下)
第四講 《論語》中的「仁」及對話文學
第五講 孟、荀論心、情、性(上)
第六講 孟、荀論心、情、性(下)
第七講 墨子:「兼愛」說所比喻呈現的客觀化思想模式
第八講 老子:道與「無為」
第九講 莊子:「齊物」與「兩行」
第十講 老莊的「道」及其語言觀
第十一講 《大學》與《中庸》:「修身」與「本性」
第十二講 《易經》中的「生生」觀念與共鳴式思想
第十三講 印度的佛學(上)
第十四講 印度的佛學(下)
第十五講 佛學的來華與華化(I)
第十六講 佛學的來華與華化(II)
第十七講 佛學的來華與華化(III)
第十八講 佛學的來華與華化(IV)
第十九講 佛學的來華與華化(V)
第二十講 周敦頤與新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上)
第二十一講 周敦頤與新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下)

系統號:

P-001945

胡適與現代中國的理想追尋──紀念胡適先生120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胡適與現代中國的理想追尋──紀念胡適先生120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標題:

胡適與現代中國的理想追尋──紀念胡適先生120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作者: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 編

內容簡介:

[胡適的人際世界]
當胡適遇到蔣介石:論自由主義的挫折 / 汪榮祖
乘桴浮於海:論1949 年胡適的抉擇 / 陳三井
徐復觀與胡適 / 黎漢基

[胡適與現代學術思想的建構]
胡適詮釋杜威的自由主義—以新發現的杜威在中國演講殘稿為案例 / 江勇振
溯源與開展:再探自由主義者胡適的初期禪學史研究問題 / 江燦騰
名同實異:胡適的「整理國故」與大陸當代「國學熱」比較 / 雷頤

[胡適與理想政治社會秩序的追求]
關於胡適國家政治體制思想的考察—為紀念適之先生誕生120 周年而作 / 萬昌華
新生活的觀念及實現:以五四時期胡適及《新生活》雜誌為討論中心 / 陸發春
胡適對「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回應(1949-1952) / 潘光哲

[胡適與自由主義傳統]
胡適光焰不熄 / 周質平
中國自由主義者的分岐:1930 年代的胡適和羅隆基 / 水羽信男
冷戰時期胡適的反共自由主義路線的形成(1941-53) / 吳炳守

[ 胡適與臺灣 ]
胡適晚年在臺灣 / 陳儀深
一位「保守的自由主義者」:胡適與《文星》雜誌 / 黃克武

[附錄]
淺論胡適的自由思想 / 呂實強

系統號:

P-001948

面對挑戰:臺灣與香港之比較

面對挑戰:臺灣與香港之比較

標題:

面對挑戰:臺灣與香港之比較

時間:

2013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作者:

楊文山、尹寶珊 合編

內容簡介:

臺灣人保守嗎?世界價值調查的國際比較(瞿海源)

宗教信仰與主觀心理福祉:臺港比較(范綱華、蕭新煌)

越出社會化:學校脈絡性壓力與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力(鄭慧婷)

變遷中的擇偶與家庭價值觀:臺灣和香港的比較(伊慶春、饒雨涵)

香港華人家庭功能在親職壓力和管教方式間的中介效果:社會工作的啟示(馬麗莊、賴樂嫣)

香港夫妻的性別觀念與感情關係(丁國輝)

因應經濟危機與評估政府效能:2009年臺港民意比較(蕭新煌、尹寶珊)

臺灣兩岸政策態度的世代差異(陳志柔、于德林)

香港與臺灣民眾的主觀貧富差距及政治後果:2003至2009年(黃子為、葉國豪)

香港「發展型」社會模式的終結和社會政策的發展(施維恩、王卓祺)

ECFA之後的中國效應:兩岸貿易對臺灣貧富差距與階級政治的影響(林宗弘)

系統號:

P-001881

蘇府王爺:臺灣素民史之一例

蘇府王爺:臺灣素民史之一例

標題:

蘇府王爺:臺灣素民史之一例

時間:

2013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前衛出版社

作者:

陳玉峰 著

內容簡介:

「每逢癸亥年,王爺代天巡狩」這流傳民間的俚諺傳奇,其背後的意涵為何?臺灣神明繁多混淆,神佛不分、神佛雜處如何成為臺灣廟寺的特有現象?臺灣素民何以在不同外來政權的統治下,始終實踐著觀音法門無功用行的特質,保有其圓融無爭與善良熱情?本書以一位王爺信仰者為例,深層解剖臺灣傳統宗教史。

「蘇府王爺」:蘇振輝先生是嘉義縣布袋新塭人,1957年10月出生。在那段清貧年代,這個成長於嘉義鄉下的子弟是如何突破貧困與父權文化的枷鎖,迸發其青雲志,終成一傑出企業家;又是如何透過自省與自覺,無悔地投入藝術推廣、關懷臺灣山林生界,更活躍於環境保護運動的支持之路?這可從人類學的角度說起。

本書以人類學的訪談法,全貌地將蘇振輝先生放進歷史和社會環境的大脈絡中。作者先從人文與歷史背景詮釋孕育蘇先生的奧蘊:藉著走訪蘇先生的故鄉與其母親母土的搖籃,發掘一向被誤解扭曲的「迷信」,正是臺灣「善根」的內涵;接著直溯臺灣人格、精神的總根源,實乃明鄭王朝所寄寓的應現媽祖信仰的隱性文化,而這套隱性文化,造就出蘇先生等謙卑自牧的臺灣素民。之後貫穿民族到個人:描述蘇先生的家世與家庭背景,更以蘇門八代從海向陸,再由陸向海向全球的世系繁衍,點出山海子民跨越世代的泱泱格局,由是可瞭解臺灣人勇於從傳統走向新局的人格趨勢。

「禪門的觀音法理所應現萬神的造神原則,是臺灣民俗信仰的主軸與臺灣人格的終極底蘊。」作者表示,他是藉書寫蘇振輝先生這位王爺信徒,嘗試挖掘臺灣人深沉的內在。他做到了,而這只是臺灣素人中的一位。原來還有許多默默無聞的芝蘭玉樹般的素人們,在生活中隨處可遇。

作者簡介
陳玉峰,1953年生,臺灣雲林北港人。曾任大學教授、大學副校長、總統文化獎得主、保育運動草根先鋒等等。

系統號:

P-001884

中國農民反行為研究(1950─1980)

中國農民反行為研究(1950─1980)

標題:

中國農民反行為研究(1950─1980)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高王凌 著

報導者:

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以包產到戶取代集體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前六十年歷史的一個分水嶺。一般認為,農村改革是黨的恩賜所致。這是一個誤解。事實上,包產到戶一多半是被農民「拱」出來的,黨只不過承認和接受了這個事實而已。對集體經濟的安排,中國農民只是表面上接受,實際上一直有著自己的「小動作」,本書稱之為「反行為」。「反行為」不是「反」,而是「不反之反」,是農民在日常生活中悄悄的「自行其是」。除了各種制度性變革的追求,農民還靠著他們的智慧,用各種手段,拿走了糧食產量的百分之二十,維持了自己的生存。本書的「反行為」研究,將為讀者呈現一群令人驚歎的農民形象,一個令人震撼的農村社會。

作者簡介
高王淩,1950年生,北京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教授,專攻18世紀和20世紀歷史,在研究中國農村改革及相關歷史問題上卓有建樹,著有《十八世紀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政府政策》、《租佃制度新論——地主、農民和地租》、《人民公社時期中國農民反行為調查》、《乾隆十三年》,以及論文近百篇。

系統號:

P-001898

日本右翼勢力與東北亞國際關係

日本右翼勢力與東北亞國際關係

標題:

日本右翼勢力與東北亞國際關係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

王希亮 著

內容簡介:

序 章 日本右翼運動的源流
  第一節 從「民權主義」到「國權主義」
  第二節 右翼勢力在侵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節 日本右翼運動的林林總總

第一章 美國佔領時期的右翼勢力與反共排華活動
  第一節 冷戰形成,美國對日佔領方針的轉換
  第二節 反共右翼團體的抬頭
  第三節 舊金山條約與右翼的復甦
  第四節 右翼勢力的反蘇反華浪潮與中蘇兩國的對日政策

第二章 新安保體制及右翼勢力促進運動,東北亞冷戰格局的僵持
  第一節 新安保體製出臺的國際國內背景
  第二節 新安保體制的確立與右翼促進運動
  第三節 安保鬥爭後右翼勢力的恐怖活動
  第四節 韓日談判與製造朝鮮半島「危機」
  第五節 岸政權時期的中日關係及右翼的作用力

第三章 「反YP體制運動」、「昭和維新運動」及其影響
  第一節 新右翼登場與「反YP體制運動」
  第二節 1970年代右翼的「昭和維新運動」
  第三節 右翼對《韓日基本條約》及領土爭端的負面影響
  第四節 中國對日政策的演變與佐藤內閣敵視中國的政策

第四章 新保守主義時代的右翼及其影響
  第一節 中曾根內閣的新保守主義
  第二節 新保守主義時代右翼運動的新動向
  第三節 中日恢復邦交後的蜜月期及第一次波折

第五章 1990年代知識界右翼團體的出現及其影響
  第一節 日本政治總體保守化及右傾化趨勢
  第二節 知識界右翼團體的形成及其活躍
  第三節 「正論派言論人」的出場及其謬說
  第四節 知識界右翼與上層社會及傳統右翼的關係

第六章 圍繞歷史問題右翼運動的攻擊矛頭及其影響
  第一節 第三次攻擊教科書逆流
  第二節 知識界右翼否認南京大屠殺罪行的謬論
  第三節 小泉參拜靖國神社風波及右翼勢力的催動

第七章 中日關係的不穩定因素及右翼的作用力
  第一節 為「大東亞戰爭」正名的戰爭觀和歷史觀
  第二節 戰爭遺留問題與民間被害訴訟
  第三節 「中國威脅論」與日本「價值觀外交」
  第四節 圍繞臺灣與領土糾紛問題的右翼論調及其行動
  第五節 借題發揮和製造矛盾,右翼的仇共反華活動
  第六節 日本政權更迭與中日關係展望

結 語 日本右翼問題的思考

系統號:

P-001842

九巴同行八十年(1933-2013)

九巴同行八十年(1933-2013)

標題:

九巴同行八十年(1933-2013)

時間:

2013年7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三聯書店

作者:

高添強 著

內容簡介:

人口流動與城市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九巴由上世紀初至今服務香港八十年,在香港市鎮發展中擔任怎樣的角色?作者高添強搜集二百幅歷史圖片,部份更是首次曝光,由二十世紀初的九龍開發說起,簡述八十年來巴士服務如何配合香港的城市發展。包括二十年代香港政府曾興起在九龍半島興趣電車,後打消念頭的因由;巴士剛投入交通服務時期,政府的招標條件;二十年代立法局對巴士服務的討論等歷史資料,均是鮮有公開。

作者簡介
高添強,香港歷史及歷史照片研究者,香港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夕譽研究員,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曾任皇家亞洲孚會(香港分會)幹事。著有《香港今昔》、《香港日佔時期》(合編)、《九龍城區風物志》(合著)、《益善行道:東華三院135周年紀念專題文集》(合著)、《街角。人情:香港砵甸乍街以西》(合編)等。

系統號:

P-001900

異体字の世界:旧字・俗字・略字の漢字百科

異体字の世界:旧字・俗字・略字の漢字百科

標題:

異体字の世界:旧字・俗字・略字の漢字百科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河出書房新社

作者:

小池和夫 著

內容簡介:

常用漢字の変遷、人名用漢字の混亂、ケータイからスマホへ進化し続ける漢字の現在を、異形の文字から解き明かした増補改訂新版。あまりにも不思議な、驚きのアナザーワールドへようこそ!

作者簡介
小池和夫,1958年、岐阜県生まれ。日本規格協会符号化文字集合調査研究委員会で、JIS X 0213(第3・第4水準漢字)の開発、「表外漢字字体表」とJIS規格票との整合性調査を行う。

系統號:

P-001849

東北アジア共同体の研究

東北アジア共同体の研究

標題:

東北アジア共同体の研究

時間:

2013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明石書店

作者:

黒沢惟昭 著

內容簡介:

第Ⅰ部
 第1章 いま愛国心を考える
 第2章 東北師範大学との交流そして ハルピン紀行
 第3章 平和教材研究、日本、韓国の共同研究授業
 第4章 浅川巧、全州そして群山の旅
 第5章 韓国ドラマに見る光州事件

第Ⅱ部
 第6章 東北師範大学集中講義、中国市民社会論への関心
 第7章 中国の市民社会論、政治的民主化、所有論
 第8章 現代の市民社会構築の立場
 第9章 満州建国大学の夢と現実
 第10章 「満州国」研究への序章
 第11章 「満州国」の夢と現実

第Ⅲ部
 第12章 筑豊の炭鉱画世界記憶遺産に――快挙の意義を考える
 第13章 延辺朝鮮族自治州への旅
 第14章 サハリン・旅の思い出
 第15章 「支柱」としての沖縄
 第16章 韓国全北大学(全州)における生涯学習研究集会

 終章 ポスト原発・新しい社会の形成――東北アジア共生を視軸にして
 付章 ベネズエラの憲法と教育基本法を読む

 補論 1.社会主義市場経済と「市民社会」の創造――中国の現実と未来
 補論 2.辛酸佳境に入る――濁流「恥ずかしい国へ」のなかに見る科学者の清流

系統號:

P-001897

東アジアとアジア太平洋:競合する地域統合

東アジアとアジア太平洋:競合する地域統合

標題:

東アジアとアジア太平洋:競合する地域統合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作者:

寺田貴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統合に向かう東アジアとアジア太平洋――理論的アプローチと問題提議

第1章 アジア太平洋地域概念と開かれた地域主義のAPEC

第2章 差別的通商政策規範の導入――2国間FTAの拡散と日中競争

第3章 EAECとASEAN+3――「東アジア」地域概念の起源と金融協力

第4章 「拡大東アジア」地域概念の形成と東アジアサミット(EAS)

第5章 閉じられた「アジア太平洋」地域概念と米国――FTAAPとTPP

第6章 金融における大国間競争――東アジア概念の規範変化

第7章 アジア安保地域主義と大国間競争――米国と拡大東アジアの規範変化

終章 東アジアとアジア太平洋

系統號:

P-001828

対立と共存の歴史認識:日中関係150年

対立と共存の歴史認識:日中関係150年

標題:

対立と共存の歴史認識:日中関係150年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作者:

劉傑、川島真 合編

內容簡介:

はしがき(劉傑・川島真)

第1部 日本の中国像、中国の日本像

1章 1880年前後の日中ジャーナリズム論争――琉球併合・アジア・相互イメージ(塩出浩之)

2章 清末駐日使節団の日本理解――琉球・朝鮮・条約改訂(戴東陽)

3章 亡国、亡省、亡人――1915年から25年における中国の3回にわたる反日運動の変化(王奇生)

4章 戦火での映像と人生――日中全面戦争時の重慶映画と映画人(汪朝光)

第2部 日中共存への試み・相互認識と期待
5章 中国青年将校の日本陸軍留学体験――蔣介石の高田時代を例として(川島真)

6章 第1次世界大戦中の「戦後」構想――講話準備委員会と幣原喜重郎(加藤陽子)

7章 日本の中国統治と中国人顧問――関東州・劉心田を事例として(松重充浩)

8章 相反する日本憲政観――美濃部達吉と張知本を中心に(中村元哉)

9章 1950年代における戦争記憶と浅い和解――元日本軍人訪中団を中心に(楊大慶)

10章 中国の改革開放と大平正芳――第1次円借款を中心として(王新生)

第3部 対立・断絶のなかの交渉
11章 日中関係のなかの「中国通」外交官――芳沢謙吉・有吉明の時代(劉傑)

12章 日中戦争初期における中国の対日方針――トラウトマン工作をめぐる孔祥煕の活動を中心として(岩谷將)

13章 周恩来と日本――人的ネットワークと対日外交の展開を中心に(李恩民)

14章 高碕達之助と戦後日中関係――日本外交における「政治」から「経済」への転換(加藤聖文)

15章 廖承志と中国の対日「民間」外交(王雪萍)

16章 「紅い貴族」の民間外交――西園寺公一の役割と機能(馬場公彦)

系統號:

P-001829

中国宋代の地域像——比較史からみた専制国家と地域

中国宋代の地域像——比較史からみた専制国家と地域

標題:

中国宋代の地域像——比較史からみた専制国家と地域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岩田書院

作者:

伊原弘等 合編

內容簡介:

序説 専制国家と地域(伊原弘)

第Ⅰ部 地域史研究の視座
日本の宋代「地域」史研究が具有する「足枷」——視点と史料の問題(須江隆)
宋代地域社会の概観——1950年以降の欧米における研究と文献分析(ハリエット・ズンドファー撰,吉田真弓翻譯)

第Ⅱ部 地域史研究の実際
<地域社会の実像>
地方都市を囲む地域社会——南宋時代の臺州を事例に(伊原弘)
宋代における紹興新昌県社会の変容と地方史の紡がれかた——「石家風水」伝承を手がかりとして(山口智哉)
分権統治下における在地社会と広域地方——宋代四川を中心として(陳松撰,津坂貢政翻譯)

<帝国のなかの地域像>
地域講学から王朝の学びへ——「学」としての朱子学の形成をめぐって(市來津由彦)
南宋の民事裁判——地域性か、超地域性か(柳立言撰,山口智哉翻譯)

<地域研究の史料>
刻石された地域の言説——寧波の民間信仰の世界を探る(須江隆)
ボトムアップとトップダウン——中国史における地域史について(ピータ・ボル撰,高津孝翻譯)

第Ⅲ部 地域史研究の比較
地域史の射程と課題——日本史の立場から(河西英通)
中世末期イタリアの地方領域国家と地域エリート——比較史の観点か地域エリートのあり方を考える(徳橋曜)

系統號:

P-001850

雲南省ハニ族の生活誌:移住の歴史と自然・民族・共生

雲南省ハニ族の生活誌:移住の歴史と自然・民族・共生

標題:

雲南省ハニ族の生活誌:移住の歴史と自然・民族・共生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

作者:

須藤護 著

內容簡介:

1 ハニ族の故地

2 ハニ族の移住にみる民族の抗争と和解

3 父子連名制と家譜

4 昆明から少数民族の領域へ

5 雲南省元陽県のハニ族

6 ムラの開発とクザザ節

7 アマトゥ節と寨神林

8 暮らしのサイクル——紅河県壩美村ハニ族の節令表

9 稲の収穫と棚田の補修——元陽県全福庄村の節令表

10 十月年——新しい年を迎える儀礼

11 霜雪神祭から山のカミの祭りまで

12 開秧門から排鬼節まで

13 新米節

終 世界文化遺産の登録にむけて

系統號:

P-001922

ワードマップ現代中国――複眼でみるその歴史・政治経済・文化

ワードマップ現代中国――複眼でみるその歴史・政治経済・文化

標題:

ワードマップ現代中国――複眼でみるその歴史・政治経済・文化

時間:

2013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新曜社

作者:

大沢昇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時代別(縦軸)で見る現代中国
中国〔チョングオ〕中国 中国とは何か?「中・華・人民・共和・国」を分解して読む
西力東漸 西洋の衝撃 「大清帝国」から「中華民国」へ
東亜病夫 東アジアの病人 戦争と革命の時代
翻身・洗脳 生まれ変わる・洗脳する 建国から社会主義建設へ
整風 気風の健全化 双百から反右への大転換
大躍進 大いに躍進する 〈三枚の赤旗〉から三年の自然大災害へ
紅衛兵 共産主義の守護兵 文化大革命前期
奪権 権力を奪い取る 文化大革命中期
不倒翁 起き上がりこぼし 文化大革命後期
実事求是 事実に基づき真実を求める 華国鋒vs.鄧小平
改革・開放 「改革と開放」政策 繰り返される「放」(自由化)と「収」(引き締め)
暴乱 反革命暴動 民主化運動の挫折と流血の惨事
振興中華 中華を盛んにする 経済大国・政治強国への道
大国崛起 大国の臺頭 WTO加盟から北京オリンピック・上海万博へ
太子党 世襲権力者たち 新たな闘争の始まり
コラム 宗教 
コラム スローガン・流行語に見る時代の移り変わり

第二部 テーマ別(横軸)で探る現代中国
地大物博 広大な土地、豊かな物産 地理・地政(「国の形」)
八〇後〔パーリンホウ〕 八〇年代生まれ 人口(「一人っ子」政策)
社会主義市場経済 経済(高度成長) 
先富論 一部の者が先に豊かになる 経済(社会格差)
蟻族 高学歴のワーキングプア 教育(大衆化と就職難)
網民〔ワンミン〕 ネットユーザー メディア(商業主義とIT化)
人民幣〔レンミンビー〕 中国人民元 金融(世界基準通貨への挑戦)
中南海 党=国家体制 政治(「第五世代」指導者)
維権〔ウェイチュアン〕 合法的な権利を守る 政治(民主化運動と治安維持)
中華民族 民族問題(文化・宗教の断絶)
核心的利益 国家の中核となる利益 外交(岐路に立つ国際戦略)
党指揮槍 党が鉄砲を指揮する 軍事(国の軍隊か、党の軍事力か)
海洋強国 海を支配する国 外交・軍事(資源戦略と海上紛争)
一衣帯水 帯のように細い海で隔たっている 日中関係(緊迫する情勢)
中国特色社会主義 中国独特の社会主義 展望(中国はどこへいく?)
コラム 戸籍
コラム 独特な中国政治用語と政治家の文章

系統號:

P-001923

「作家」茅盾論――二十世紀中国小説の世界認識

標題:

「作家」茅盾論――二十世紀中国小説の世界認識

時間:

2013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白井重範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幻滅』論

第2章 『動揺』論 〈資料〉『漢口民国日報』鍾祥県に関する記事(一九二七年五―六月)

第3章 茅盾小説における運命認識――『動揺』論補遺

第4章 『追求』論

第5章 茅盾と銭杏邨――革命文学論戦再考

第6章 『子夜』私論

第7章 茅盾小説の世界構造――一九三〇年代の都市・農村イメージ

第8章 「作家精神」の特質――「疎外」と「不能」男性

系統號:

P-001899

In the Land of the Eastern Queendom: The Politics of Gender and Ethnicity on the Sino-Tibetan Border

In the Land of the Eastern Queendom: The Politics of Gender and Ethnicity on the Sino-Tibetan Border

標題:

In the Land of the Eastern Queendom: The Politics of Gender and Ethnicity on the Sino-Tibetan Border

時間:

October, 2013

出版單位: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內容簡介:

The story underlying this ethnography began with the recent discovery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remnant of an ancient "queendom" on the Sichuan-Tibet border. Recorded in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this legendary matriarchal domain has attracted not only tourists but the vigilance of the Chinese state. Tenzin Jinba's research examines the consequences of development of the queendom label for local ethnic, gender, and political identities and for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bout the Author
Tenzin Jinba is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at Lanzhou University.

系統號:

P-001959

Wronged by Empire Post-Imperial Ideology and Foreign Policy in India and China

Wronged by Empire Post-Imperial Ideology and Foreign Policy in India and China

標題:

Wronged by Empire Post-Imperial Ideology and Foreign Policy in India and China

時間:

August, 2013

出版單位: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Manjari Chatterjee Miller

內容簡介:

Although India and China have very different experiences of colonialism, they respond to that history in a similar way—by treating it as a collective trauma. As a result they have a strong sense of victimization that affects their foreign policy decisions even today.

Wronged by Empire breaks new ground by blending this historical phenomenon, colonialism, with mixed methods—including archival research, newspaper data mining, and a new statistical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to explain the foreign policy choices of India and China: two countries that are continuously discussed but very rarely rigorously compared. By reference to their colonial past, Manjari Chatterjee Miller explains their puzzling behavior today. For example, she demonstrates why in important cases (such as India going nuclear in 1998 or China's fraught relationship with Japan) their foreign policy behavior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security explanations that are dominan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ore broadly, she argues that the transformativ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a large category of actors—ex-colonies, who have previously been neglected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n be used as a method to categorize stat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In the process Miller offers a more inclusive way to analyze states than do traditiona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hich usually focus on the material power of states, meaning inevitably that they mostly discuss the behavior of states that have power enough to matter—in effect Western states.

About the Author
Manjari Chatterjee Miller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Boston University.

系統號:

P-001960

Contestation and Adaptation: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China

Contestation and Adaptation: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China

標題:

Contestation and Adaptation: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China

時間:

August, 2013

出版單位: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Enze Han

內容簡介: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1: National Identity Contestation and Adaptation in China

Chapter 2: Politics of Nation-Building in China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hapter 3: National Identity Contestation Among the Uyghurs

Chapter 4: Emigration and Fragmentation of the Chinese Koreans

Chapter 5: Ambiguities of National Identity among the Mongols

Chapter 6: Cultural Revival and National Identity Adaptation among the Dai

Chapter 7: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of the Tibet Question

Chapter 8: Conclusion

系統號:

P-001953

Wu Song Fights the Tiger: The Interaction of Oral and Written Traditions in the Chinese Novel, Drama and Storytelling

Wu Song Fights the Tiger: The Interaction of Oral and Written Traditions in the Chinese Novel, Drama and Storytelling

標題:

Wu Song Fights the Tiger: The Interaction of Oral and Written Traditions in the Chinese Novel, Drama and Storytelling

時間:

July, 2013

出版單位:

Copenhagen: Nias Press

作者:

Vibeke Børdahl

內容簡介:

The focus of Chinese literary studies has long been on the written word even though Chinese fiction and drama have strong oral roots and have been shaped by an interplay between oral and written traditions. The culmination of decades working on this issue – and using as its lens the story about how the legendary hero Wu Song killed a tiger with his bare hands – this volume explores Chinese oral professional storytelling and its relations with literary culture in the past and present.

About the Author
Vibeke Børdahl, Ph. D., Dr. Phil., senior researcher at NIAS, specialises in Chinese oral literature and dialectology. Her recent resear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terplay of oral and written traditions in Chinese popular literature and performance culture.

Her book-length studies and edited volumes include Along the Broad Road of Realism. Qin Zhaoyang's World of Fiction, The Oral Tradition of Yangzhou Storytelling, The Eternal Storyteller, Oral Literature in Modern China, Chinese Storytellers- Life and Art in the Yangzhou Tradition, Four Masters of Chinese Storytelling- Full Length Repertoires of Yangzhou Storytelling on Video, The Interplay of the Oral and Written in Chinese Popular Literature.

系統號:

P-001995

Screen of Kings: Royal Art and Power in Ming China

Screen of Kings: Royal Art and Power in Ming China

標題:

Screen of Kings: Royal Art and Power in Ming China

時間:

July, 2013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Craig Clunas

內容簡介:

Screen of Kings is the first book in any language to examine the cultural role of the regional aristocracy – relatives of the emperors – in Ming dynasty China (1368–1644).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ir patronage of architecture,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other art forms, and through a study of the contents of their splendid and recently excavated tombs, this innovative study puts the aristocracy back at the heart of accounts of China’s culture, from which they have been excluded until very recently.

Screen of Kings challenges much of the received wisdom about Ming China. Craig Clunas sheds new light on many familiar artworks, as well as works that have never before been reproduced. New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have furnished the author with evidence of the lavish and spectacular lifestyles of these provincial princes and demonstrate how central the imperial family was to the high culture of the Ming era.

Written by the leading specialist in the art and culture of the Ming period, this book illuminates a key aspect of China’s past, and will significantly alt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ing. It will be enjoyed by anyone with a serious interest in the history and art of this great civilization.

About the Author
Craig Clunas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of art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系統號:

P-001843

China's Contested Capital: Architecture, Ritual, and Response in Nanjing

China's Contested Capital: Architecture, Ritual, and Response in Nanjing

標題:

China's Contested Capital: Architecture, Ritual, and Response in Nanjing

時間:

July, 2013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Charles Musgrove

內容簡介:

1 The Capital Established: Sun Yat-sen, Nationalist China, and Nanjing

2 Visions of Grandeur in the Capital Plan

3 Administrative Aesthetics and Architectural Revolution in the Capital

4 The Necropolis of Nanjing: The GMD’s Ceremonial Center and Cosmological Microcosm

5 Lessons in Allure: Celebrations of State in the Capital

6 Views from the Street: Development, Defiance, and Discipline in Nanjing

Conclusion

系統號:

P-00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