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訊息

漢學研究通訊第32卷第2期

漢學研究通訊第32卷第2期

標題:

漢學研究通訊第32卷第2期

時間:

201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研究綜述】
百餘年來漢賦與《詩經》學關係研究回顧與反思(王思豪)

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檔案知見錄(游博清)

邱菽園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王兵)

【漢學人物】
衛禮賢中國觀和傳教活動的影響因素(蔣銳)

【研究機構】
網路平臺、無牆交流——談馬華文學電子圖書館的功能(許文榮)

【資料介紹】
新近出版論文集彙目

【會議報導】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
漢學研究中心消息

臺灣書院消息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消息

臺灣各大學漢學課程彙目──101學年度第2學期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系統號:

P-001387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8期

標題: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8期

時間:

2013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內容簡介:

《紅樓夢》中的情/欲論述——以「才子佳人模式」之反思為中心(歐麗娟)

華語語系的跨國連結:臺灣——馬華文學(詹閔旭)

朝向「後人類詩」——陳克華詩的科幻視域(劉正忠)

論西田幾多郎中期「絕對無」的意義——以〈睿智的世界〉為線索(黃文宏)

美與真之間:馬里旦與吉爾松的論辯(何佳瑞)

器樂曲的「兩個事實」:Franz Brendel的標題音樂美學(劉彥玲)

女性口舌病原論:診斷《馬克白》(林熒嬌)

蘇珊‧葛列絲貝的《瑣事》與《女性的名譽》中的地方與性別(施懿芹)

系統號:

P-00132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9期

標題: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9期

時間:

2013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論文】
「人」與「民」語意的撕裂與誤導:孫子兵法的敵、我之辨(朱文章)

早期航路及南海島礁之發現(陳鴻瑜)

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期間日軍在朝鮮半島的殺掠及朝鮮俘虜在日本的生活(羅麗馨)

戴季陶的社會革命觀,1919-1920(施純純)

政權轉移下的消費空間轉型:戰後初期的公共食堂與酒家(1945-1662)

系統號:

P-001300

福嚴佛學研究第8期

福嚴佛學研究第8期

標題:

福嚴佛學研究第8期

時間:

2013年4月

出版單位:

新竹:福嚴佛學院

內容簡介:

初期佛教婦女的證悟解脫——四眾弟子與比丘尼僧團的建立(無著比丘 原著,蘇錦坤 翻譯)

初期佛教「捨受」(Vedanupekkhā)之研究(釋見直)

說一切有部觀四諦十六行相減行減緣入見道之修道次第初探(釋長慈)

初期漢譯佛典疑難詞釋義(蘇錦坤)

關於MBSR 的起源、善巧方便與地圖問題的一些思考(Jon Kabat-Zinn 撰,溫宗堃 譯)

系統號:

P-001312

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4期

標題:

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4期

時間:

2013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遺珍與楷模:宋元時期孔裔族中及書院中的孔子「遺像」之研究(孟九麗)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畫意新解(陳韻如)

吾心似秋月:中日禪林觀畫脈絡之省思(巫佩蓉)

以相機為武器:蒂娜.摩多提的革命攝影(劉瑞琪)

系統號:

P-001323

中國學術年刊第35期

標題:

中國學術年刊第35期

時間:

2013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內容簡介:

王弼《周易注》對「天」的詮釋與轉化(劉昌佳)

論《埤雅》及其在宋代《詩經》專著中的傳播(楊晉龍)

凡軀與真身:王喆對傳統道教身體觀的詮釋與轉移(陳盈慧)

論三袁至交黃輝在書法史上的無影響(黃明理)

系統號:

P-001402

臺灣文獻第64卷第1期暨別冊44期

臺灣文獻第64卷第1期暨別冊44期

標題:

臺灣文獻第64卷第1期暨別冊44期

時間:

2013年3月

出版單位: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內容簡介:

晚清西方人對宜蘭的紀錄及其史料價值(李信成)

日治前期臺灣公學校的經費籌措與財務運作(1898-1920)(李鎧揚)

從軍用到民營:日治初期臺灣輕便鐵道的發展(1895-1909〉(陳家豪)

日本時代集團移住對原住民社會網絡的影響:新高郡的案例(葉高華)

彰化定光佛廟調查與研究:其歷史、信仰與文物(李建緯、張志相)

別冊第44期篇目
諸羅山社紅毛井小考(蔡榮順)

民國《連城縣志》所記臺勇史事(林文龍)

臺灣縱貫鐵路擘劃史話(蕭呈章)

深堀大尉探險遇難事件(陳文添)

淺談金面大觀碑(劉澤民)

系統號:

P-001332

早期中國史研究第4卷第2期

標題:

早期中國史研究第4卷第2期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早期中國史研究會

內容簡介:

【論文】
論隋代東宮十率的角色及其地位(古怡青)

唐前期王府僚佐與地方州府關係考——以墓誌資料為中心(孫英剛)

【研究札記】
〈謝溫墓誌〉誌文釋錄補正(林宗閱)

北魏元融墓誌小札(徐沖)

唐代明氏墓誌二則略考(蔡宗憲)

唐代文獻中里胥的用法與職能(林楓玨)

【書介】
朱繼平,《從淮夷族群到編戶齊民》(陳珈貝)

呂宗力,《漢代的語言》(傅揚)

【學術社群介紹】
日本「六朝史研究會」簡介(林韻柔)

系統號:

P-001311

人間佛教研究2013年第4期

人間佛教研究2013年第4期

標題:

人間佛教研究2013年第4期

時間:

2013年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報導者: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論文】
支那内學院佛學教育初探——呂澂的五科佛学思想(何金強)

教觀雙美的民初天臺佛學教育初探(黃英傑)

略論五乘佛教的教育次第(孫勁松)

On the Tradition of Dana: From Ancient India to Contemporary(覺明法師)

以人爲本、契機創新——佛教戒律精神探討(學愚)

從《壇經》的自心自性說看佛耶修行理念之差異(李思凡、徐弢)

智顗所制懺法的整合特質及其當代應用思考(黃國清)

【書評】
學愚《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如是説、如是行》(韓煥忠)

系統號:

P-001334

中國文學學報第3期

中國文學學報第3期

標題:

中國文學學報第3期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報導者:

中文大學出版社:陳蓁

內容簡介:

中國三十年代現代派小說的都市風景修辭(鄺可怡)

《西線無戰事》與三十年代的「非戰小說」(吳曉東)

戰門文藝與聲音政治──《大公報‧戰線》與五零年代臺灣的「朗誦詩」(梅家玲)

1940、50年代之交香港《星島日報》「學生園地」版的青年文化教養(樊善標)

少年永鬼月漫遊──李永平《大河盡頭》的閱讀筆記(危令敦)

女性、歷史與戲曲:清傳奇中王翠翹故事對史傳與小說的改寫及其意涵(華瑋)

乳與香:《女世說》初探(錢南秀)

女性主體的掩映:《眉語》女作家小說的情愛書寫(黃錦珠)

贈序的流美與妙月──朝鮮女子金三宜贈序七篇書後(曹虹)

齊梁饗宴文學論(王力堅)

富而教之,太古可復:王通教代思想芻論(張沛)

子弟書作者考(黃仕忠)

丘逢甲的臺灣情結與廣東認同(左鵬軍)

民間傳說改建的人群關係及其歷史對應陳泳超

系統號:

P-001335

東洋古典學研究第35集

標題:

東洋古典學研究第35集

時間:

2013年5月

出版單位:

廣島:東洋古典學研究會

內容簡介:

嘉興藏目錄に處つて見た密藏道開の刻藏成績(中嶋龍藏)

顧廣圻と《毛詩釋文校勘記》——《十三經注疏校勘記》と分校者の關係(水上雅晴)

荻生徂徠『政談』の世界(中村春作)

岡本韋庵の人脈(有馬卓也)

支遁詩譯注稿(六)(望廬會)

『朱子語類』卷一二二「呂祖謙」譯注(牛尾弘孝、森宏之)

王畿『龍溪王先生會語』譯注其の十四(吉田公平等)

『淮南萬畢術』譯注(二)(有馬卓也)

朱熹『朱文公文集』跋文譯注稿(十二)(市來津由彥)

系統號:

P-001301

東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紀要第21號

標題:

東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紀要第21號

時間:

2013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洋大學文學部

內容簡介:

【吉田公平教授、山岡景行教授退休紀念號】
謫仙の構造(山田利明)

天地を生みだす良知について——王畿良知心學原論(三)(小路口聰)

楊萬里の「喜雨」詩について(坂井多穗子)

中國庭園における見立の表象——拙政園を例にして(有澤晶子)

張文環文學の原鄉——出水坑から考える(野間信幸)

海保青陵『經濟話』にみる「情」と「法」(坂本賴之)

中江藤樹の「明明德」について(伊香賀隆)

朱熹哲學における感應と理(辻井義輝)

明末天主教における「靈」と「理」に關する一考察(播本崇史)

一九三〇年と三一年の丁玲——第一次作風變化を巡つて(馬雪峰)

蘇清と『古今』(田中路子)

『博物新編』に見る日本の近代科學教育(中村聰)

系統號:

P-001294

The China Review: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n Greater China Vol.13 No.1

The China Review: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n Greater China Vol.13 No.1

標題:

The China Review: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n Greater China Vol.13 No.1

時間:

May, 2013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報導者: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ARTICLES】
Sources of Regime Legitimacy and the Debate over the Chinese Model (Yun-han Chu)

The Emerging New Middle Class and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Xiaogang Wu and Jinhua Cheng)

What Analyses of Factional Politics of China Might Miss When the Market Becomes a Political Battlefield: The Telecommunication Sector as a Case in Point (Wing-Chung Ho)

Inhabiting the City: Tropes of “Hom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Haiping Yan)

The Political Logic of Changes in Local Fiscal Capacity in China (Jing Ye)

【BOOK REVIEWS】
Democratizing Taiwan. By J. Bruce Jacobs (James D. Seymour)

Transforming History: The Making of a Modern Academic Disciplin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Edited by Brian Moloughney and Peter Zarrow (Yusheng Yao)

China 2012: Strategizing Sustainable Growth. Edited by Hu Shuli (Yan Zhang and Zhongfa Ma)

Feichang yu zhengchang: Shanghai wenge shiqi de shehui shenghuo (Abnormality and Normality: Social Lif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Shanghai). By Jin Dalu (Fei Yan)

Chinese Indonesians and Regime Change. Edited by Marleen Dieleman, Juliette Koning, and Peter Post (Chang-Yau Hoon)

系統號:

P-001393

電影鏡頭下的性別越界

電影鏡頭下的性別越界

標題:

電影鏡頭下的性別越界

時間:

201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葉尚祐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性別二元體系
第二節 電影與性別越界

第三章 電影鏡頭下的性別越界
第一節 另類的美學發微
第二節 鏡頭背後的特定意識形態
第三節 社會議題的焦點分延

第四章 電影鏡頭下性別越界所涉及的政治議題
第一節 社會性別平等
第二節 社會地位的變遷
第三節 社會的規範與限制

第五章 電影鏡頭下性別越界所涉及的經濟議題
第一節 中性選擇
第二節 新經濟
第三節 東西方的接受度

第六章 電影鏡頭下性別越界所涉及的教育議題
第一節 歧出性的道德與倫理
第二節 完美的性別教育
第三節 性別的自我認定與體制的磨合

第七章 電影鏡頭下性別越界所涉及的性文化議題
第一節 與創造觀型文化有關的性態度與性喜好
第二節 與氣化觀型文化有關的性態度與性喜好
第三節 與緣起觀型文化有關的性態度與性喜好

第八章 結論

系統號:

P-001381

明代名賢尺牘集(共3冊)

明代名賢尺牘集(共3冊)

標題:

明代名賢尺牘集(共3冊)

時間:

201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

作者:

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 編

內容簡介:

《明代名賢尺牘》簡介
一、全套分三大冊,編纂三年,收錄二百五十二通尺牘,共二百一十六位作者, 附有八百餘條人名索引,方便讀者查考尺牘中所涉及的相關人物;也附有印鑑款識,可瞭解明代尺牘的書體、格式與鈐印特色源流。

二、作者包含學者、名臣、東林人士、復社成員、文人、書畫家和方外人士等七大類,有作品圖版、作者小傳、釋文和解題文字。圖版與釋文,同頁呈現, 方便閱讀、對照,另有解題文字,單獨成冊,針對尺牘內容的人、事、時、 地、物,進行深入考證,近三十萬的文字,深入淺出。

三、尺牘即信札,明代尺牘,為明朝文人、官宦、軍旅、社會賢達人士等的書信往來,古人雖以毛筆書寫,但尺牘所承載的除了有書法之美,亦是窺見明代社會生活、官宦心聲、文人見識及其詩詞唱和的第一手資料,饒富興味,有社會、生活、文學、書法藝術等史料意義,收納的信札,時間跨越近三百年, 完整紀錄明代的社會狀況。

四、七大類作者內容如下:
1. 學者:王陽明、顧炎武、黃宗羲、陳獻章、方以智. . . 等二十四位
2. 名臣:楊一清、陸深、申時行、張璁. . . 等四十二位
3. 東林:左光斗、楊漣、高攀龍. . . 等十四位
4. 復社:張采、張溥、吳偉業. . . 等三十位
5. 文人:屠隆、王思任、袁宗道、王世貞. . . 等五十九位
6. 書畫:文徵明、徐渭、八大山人、石濤、王鐸. . . 等三十四位
7. 方外:隱元隆琦、東皐心越、澹歸今釋 . . . 等十三位

五、尺牘集中的人物特色介紹
1. 文徵明家族,橫跨前後六代,展現蘇州文氏家族的家風與藝術成就。

2. 東林與復社人物,包括高攀龍、楊漣、魏大中、周順昌、左光斗、張溥、張采、楊廷樞、夏允彝等人,是研究晚明黨社史的第一手史料。其中嘉善魏大中、魏學洢、魏學濂父子,一門英豪同列史冊,至為寶貴。

3. 明代奇書《金瓶梅》可能的作者王世貞、李開先、徐渭、屠隆。《西遊記》可能的作者朱睦挈。

4. 明代狀元︰羅洪先、鄒守益、焦竑、申時行、韓敬、朱國祚、文震孟、余煌。

系統號:

P-001425

史學與思想

史學與思想

標題:

史學與思想

時間:

2013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Airiti Press

作者:

劉家和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篇 《史記》與漢代經學

第二篇 對於中國古典史學形成過程的思考

第三篇 三朝制新探

第四篇 論古代的人類精神覺醒

第五篇 先秦儒家仁禮學說新探

第六篇 關於戰國時期的性惡說

第七篇 論先秦時期天下一家思想的萌生

第八篇 關於殷周關係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第九篇 歷史的比較研究與世界歷史

第十篇 史學的求真與致用問題

第十一篇 儒家孝道與家庭倫理的社會化

第十二篇 論司馬遷史學思想中的變與常

第十三篇 史學在中國傳統學術中的地位——與古代印度、古代希臘的比較思考

第十四篇 論通史

第十五篇 論歷史理性在中國古代的發生

第十六篇 關於歷史發展的連續性與統一性問題──對黑格爾曲解中國歷史特點的駁論

附錄一 對於歷史的敬意

附錄二 「豈非天哉」的三重解讀

系統號:

P-001288

時間‧歷史‧敘事

時間‧歷史‧敘事

標題:

時間‧歷史‧敘事

時間:

2013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Airiti Press

作者:

李紀祥

內容簡介:

何謂歷史:「史學導論」之教學與提問

以「史」為學與以「歷史」為學

時間‧歷史‧敘事:可逆性、可斷性、轉述及其他

《春秋》中的「空白」:「闕文」與「不書」

「言」與「文」:《史通‧言語篇》中的歷史語言觀

「編年」論述:時間之鏤刻

趙氏孤兒的「史」與「劇」:文述與演述

中國史學中的兩種「實錄」傳統:鑒式實錄與興式實錄

劉知幾的史體論與備體觀

袁樞《通鑑紀事本末》與「紀事本末體」

歷史與不朽:論時間中的「在」與「逝」

系統號:

P-001289

朝鮮戰爭再探――中蘇朝的合作與分歧

朝鮮戰爭再探――中蘇朝的合作與分歧

標題:

朝鮮戰爭再探――中蘇朝的合作與分歧

時間:

2013年5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三聯書店

作者:

沈志華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依據大量的確鑿史料,探討了蘇聯的亞洲政策以及中蘇同盟和朝鮮戰爭之間的廣泛聯繫,進一步分析蘇聯、中國和朝鮮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後各自的作用、立場及三國間的博弈。

本書作者是國際學術界冷戰史研究領域最受人們關注的學者之一。他以中俄兩國的大量第一手資料為基礎,對朝鮮戰爭起源及中國參戰等問題作了縝密的分析和探討,不僅顛覆了曾為人們所熟知的種種敍述與結論,也在一個更為深入的層次揭示了中蘇同盟及中國入朝參戰這兩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邏輯。

本書史料詳盡,視野宏大,是一部瞭解朝鮮戰爭、東北亞國際關係以及冷戰歷史的必讀之書。

作者簡介
沈志華,1950年4月出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冷戰國際史項目高級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研究方向主要為冷戰史、蘇聯史,尤其致力於中蘇關係史和朝鮮戰爭史。代表作有《蘇聯專家在中國(1948-1960)》、《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思考與選擇:從知識份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1956-1957)》等,並主編34卷本《蘇聯歷史檔案選編》、3卷本《朝鮮戰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8卷本《美國對華情報解密檔案(1948-1976)》等文獻資料集。

系統號:

P-001298

當代華文女作家論

當代華文女作家論

標題:

當代華文女作家論

時間:

2013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張雪媃 著

內容簡介:

前言

胡品清寫水晶球世界

歸:陳若曦遍尋桃花源

讀六〇年代的季季

凝視龍應臺:野火到大江大海

逃亡密碼:平路寫解構遊戲

蘇偉貞寫藍灰色北京邊緣人

陳燁虛擬臺灣家族演義

系統號:

P-001308

她的傳統:華裔美國女性文學

她的傳統:華裔美國女性文學

標題:

她的傳統:華裔美國女性文學

時間:

2013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作者:

馮品佳 著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1.臺灣第一本專注於華美女作家的中文專書,並與廣闊的中文世界學者、讀者分享。

2.就族裔(華裔)、性別(女性)、職業(作家)而言,這些作品具有「三重弱勢或特性」,借用猶太民族的「離散」(diaspora)觀念,並將離散視為具有批判性、生產性、創造性的空間,以此檢視美國華裔女作家的創作。

3.在方法上,標舉「關注式的閱讀」(attentive reading),強調亞美文學應擺脫早期局限於政治或社會的角度,而應正視其文學與藝術價值,以此審視進而肯定其藝術價與地位。

4.就語文而言,本書討論對象除了一般認定的華裔美國文學,也包含了從臺灣、中國、新馬等地移居美國,以英文或華文創作的作家,這點符合了「多語文的美國文學」(Languages of What Is Now the United States)的論點,也呼應了亞美研究中有遠見的歷史學家與學者,如麥禮謙、市岡雄二、王靈智(L. Ling-chi Wang)、黃秀玲(Sau-lingCynthia Wong)等人對於亞洲語言的重視。

5.作者既掌握美國學界的論述,又善加利用臺灣學者的發言位置與利基,針對特定的華美女作家英文與華文文本進行細讀,具體而微地展現了越界的觀點,以及跨國與跨太平洋的眼界,有效地拓展了亞美∕華美(文學)研究的視野。

作者簡介
馮品佳,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英美文學博士,現任交通大學外文系暨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與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合聘研究員。曾任交通大學教務長,外文系系主任,交大電影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哈佛大學Fulbright訪問學者,中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以及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

曾獲得2007與2010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主要研究興趣為英美小說,女性書寫,離散文學與文化研究,少數族裔論述以及電影研究。論文發表於《歐美研究》、《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Contemporary Women’s Writing、Feminist 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MELUS、Tamkang Review等國內外期刊。另著有中外專書數本;譯著有Love以及《木魚歌》兩部小說。

系統號:

P-001319

共和維新——辛亥革命百年紀念論文集

共和維新——辛亥革命百年紀念論文集

標題:

共和維新——辛亥革命百年紀念論文集

時間:

2013年5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作者:

麥勁生、李金強 編著

內容簡介:

甲部:總論
第1章 辛亥革命研究的整體性(桑兵)
第2章 從改革到革命:重新比較辛亥革命根本原因(龐百騰著,陳嘉禮譯)
第3章 辛亥革命是一場甚麼性質的革命:內地學界60年來的探討與我們的思考(彭劍)

乙部:孫中山與辛亥革命
第4章 1912年前孫中山先生思想的幾條線索(麥勁生)
第5章 趨迎與利用:從民元致孫中山函電看革命前後的思潮與心理(趙立彬)
第6章 從「憲政」到「黨治」:孫中山「再造民國」思想轉換透視(申曉雲)
第7章 新時代與舊傳統相配合:錢穆對孫中山評價(區志堅)

丙部:革命人物
第8章 清季革命之緣起:四大寇論(李金強)
第9章 民國乃吾友也:辛亥革命後的盛宣懷(李培德)
第10章 胡漢民的「文明排外」研究與辛亥革命(林學忠)
第11章 馮自由與辛亥革命(周佳榮)
第12章 庚戌鄺佐治謀刺載洵案新探(陳潤成)
第13章 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與三位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南方熊楠、宮崎滔天(1895–1900)(林啟彥)

丁部:地區革命
第14章 香港與孫中山革命運動之多元關係 (1895–1925) :革命基地兼革命對象的重疊角色(陳明銶)
第15章 辛亥廣州起義百年祭(周興樑)
第16章 1911年漢口、漢陽戰役中的北洋軍(鄺智文)
第17章 常州與辛亥革命(丁潔)

戊部:革命要義
第18章 從族類、王朝認同到民族國家認同:辛亥革命與中國民族共同體精神的演進(羅福惠)
第19章 從「新名詞」到「關鍵詞」:以「伯理璽天德」為例的思考(潘光哲)
第20章 從「尚武」到「體育」:論辛亥革命前後的軍國民教育風氣 (趙雨樂)
第21章 「民國」政府保護「國民」:民初革命黨的保僑交涉與建言 (李盈慧)

系統號:

P-001355

老殘遊記新注

老殘遊記新注

標題:

老殘遊記新注

時間:

2013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里仁書局

作者:

劉鶚 原著,徐少知 新注

內容簡介:

《老殘遊記》向以能見晚清社會情偽見稱,以作者劉鶚之遊歷為經,參錯史事見聞及學派主張於其間,讀之易入,而相關物事卻其實頗不易知。象徵、影射、制度、方言,無一不需註釋,且非注不明。《老殘遊記》過去的注本,考證箋釋雖不遺餘力。但他們或者校注不全,或者考索未盡,是以疑義仍多,讀來仍不免霧裡看花。

這本新注,特點一是精校;二是全注;三是幾乎所有該注的地方都注了,不迴避任何疑難,儘量提出可能的解答;四是不強不知以為知,疑以存疑,務求其是。讀《老殘遊記》而可能有疑惑難辭之處,本書大抵都解決了。注文簡直,若不經意,實則積滯盡去,有讀之豁然之感,無疑是現今最好的《老殘遊記》本子。

注者簡介
徐少知,擔任里仁書局總編輯三十四年。參與了里仁書局大部分著作的編校工作,累積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和豐富的文史知識,並擁有為數甚夥的藏書。曾對校過李卓吾評本《西遊記校注》、編注過《儒林外史新注》等等,目前正在進行《紅樓夢》全本的新注工作。

系統號:

P-001385

近百年臺灣國樂史

近百年臺灣國樂史

標題:

近百年臺灣國樂史

時間:

2013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

作者:

吳贛伯 編著

內容簡介:

國樂,在本書的含義,僅指漢民族的器樂。現代國樂,是傳統國樂在當代發展的型態,自然,也包括西化程度不一的國樂。本書所記,取斷代編年紀事體,以時為經,以事為緯,重誌其實,重在二十世紀,略有上伸下延。

系統號:

P-001299

香港道教:歷史源流及其現代轉型

香港道教:歷史源流及其現代轉型

標題:

香港道教:歷史源流及其現代轉型

時間:

2013年4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黎志添等 合著

內容簡介:

.在宗教多元化的香港,喪葬習俗為何普遍道教化?
.香港喃嘸先生究竟有哪些「古仔」?
.扶乩並不是香港道教宗教實踐的全部?
.先天道如何成為道教團體的成員?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太平清醮的儀式意義是甚麼?
.今日香港道堂科儀的演習,緣何以坤道(女弟子)為主?
.從道侶清修之所到積極辦學的宗教慈善團體,香港道堂怎樣實現現代轉型?

本書圍繞上述問題,系統梳理香港道教的歷史源流和地方特色,剖析正一派和先天道在港的流播與發展,亦論及香港道堂科儀和道教組織的傳承歷史及對港人的影響,實為道教研究者及愛好者的必備圖書。

作者簡介
黎志添,香港中文大學宗教系榮譽文學士、神道學學士,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碩士、哲學博士(1995)。曾於1993-1994 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六朝道教史。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系主任,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包括西方宗教學理論、六朝道教史、早期天師道經典、道教科儀、香港及廣東道教史。專著有《廣東地方道教研究 —— 道觀、道士及科儀》(2007)、《宗教研究與詮釋學》(2003);合著有《香港道堂科儀歷史與傳承》(2007);主編有《宗教的和平與衝突》(2008)、《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2005)、《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2003)、《道教與民間宗教》(1999)、 Interpretation of Hope in Chinese Religions and Christianity(2002);已發表道教學術研究論文數十篇,刊載於T’oung Pao、China Quarterly、Asia Major 3rd series、Numen、《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集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臺灣宗教研究》等國際著名中國研究期刊。

游子安,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中國歷史,1994)。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範圍為明清勸善書、華南道教史、香港民間宗教、廣東與東南亞道教史與慈善事業,著重文獻版本與田野考察結合探研。專著有《善與人同 —— 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2005)、《勸化金箴 —— 清代善書研究》(1999);合著有《大埔傳統與文物》(2008)、《香港道堂科儀歷史與傳承》(2007)、《黃大仙區風物志》(2003);編著有《爐峰弘善 —— 嗇色園與香港社會》(2008)、《香江顯跡——嗇色園歷史與黃大仙信仰》(2006)、《道風百年 —— 香港道教與道觀》(2002);編輯《問俗觀風:華南歷史與文化》(2009)、《書齋與道場:道教文物》(2008)等書。

吳真,中山大學文學學士、文學碩士(中國古代文學),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道教研究)。現任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日本學術振興會博士後訪問研究員(東京大學,東洋文庫外國人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興趣是道教與地方社會、中國古代戲曲、華南道教史。著有《唐詩地圖 ── 90 個唐詩經典場景》(2004)、《金庸地圖》(2004)、《唐詩地圖》(2003);合著有《香港道堂科儀歷史與傳承》(2007)、《道.醮 —— 漫天舞動的道教崇拜》(2007)。

系統號:

P-001317

解碼228:解開二二八事件處理大綱的歷史謎團

解碼228:解開二二八事件處理大綱的歷史謎團

標題:

解碼228:解開二二八事件處理大綱的歷史謎團

時間:

2013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玉山社

作者:

陳君愷 著

內容簡介:

本書特色
1.針對所有有關「二二八事件處理大綱」的資料進行歷史專業研究比對,抽絲剝繭,解開國民黨政府派兵武力鎮壓臺灣民眾的原因之謎。

2.還原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擬定「二二八事件處理大綱」的歷史現場,釐清武力鎮壓口實的歷史公案。

3.資料齊全,涵蓋當時所有關於此事件的報紙報導、當事人回憶錄等一手史料,重回當時的時空,是二二八事件研究又一重要著作。

作者簡介
陳君愷,臺北市北投人,一九六五年出生於日本埼玉縣。私立延平中學高中部畢業,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博士;現任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著有《日治時期臺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臺灣「民主文化」發展史研究》、《狂飆的年代──1920年代臺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等書,以及臺灣史與中國史的學術論文、書評三十餘篇。

系統號:

P-001338

日治時期臺灣的初等教育

日治時期臺灣的初等教育

標題:

日治時期臺灣的初等教育

時間:

2013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蔡元隆等 合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導讀
第一節 時代背景
第二節 口述歷史與史料分析

第二章 初等學校校園生活圖像:以嘉義地區為例
第一節 朝會、放學與日常作息
第二節 校歌、修學旅行及軍歌
第三節 教師及學生的服飾與儀容
第四節 參拜神社與校園節慶、儀式
第五節 小結

第三章 初等學校課後補習經驗
第一節 小學校的課後補習經驗
第二節 公學校的課後補習經驗
第三節 另類的補習方式
第四節 補習的目的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初等學校之體罰現象
第一節 日籍老師的體罰模式
第二節 臺籍老師的體罰模式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初等學校中臺灣囝仔間之欺淩現象
第一節 校園中男囝仔間的欺淩型態
第二節 校園中女囝仔間的欺淩型態
第三節 小結

第六章 從薪俸制度的差別待遇談公學校臺籍教師的隱性抗議
第一節 薪俸制度不平等下的教師心態
第二節 同工不同酬下的教學表現:隱性抗議
第三節 小結

第七章 臺灣囝仔對殖民統治的抗拒:以嘉義地區為例
第一節 陽奉陰違的抗拒型態:惡作劇及替代物抗拒
第二節 行動作為的抗拒型態:欺淩日本囝仔及日本教師
第三節 反省的抗拒形式展現:認同質疑反思
第四節 小結

第八章 臺籍教師對殖民統治的反動:以嘉義地區為例
第一節 遊走在剃刀邊緣的消極抗拒:惡作劇及拒絕往來
第二節 轉化型知識份子:隱性抗議
第三節 小結

系統號:

P-001345

閱讀向陽

閱讀向陽

標題:

閱讀向陽

時間:

2013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黎活仁等 合編

內容簡介:

向陽/序一 港口以及海洋的延伸
黎活仁/序二
白靈/序三 一路突破夜黑

主題演講
黎活仁/向陽的「戀人絮語」――《心事》與幻想的重複
白靈/詩的影音建構――以向陽的散文詩和臺語詩為例

美學分析
黎活仁/《聖經》式的重複――向陽《十行集》研究
沈玲/向陽詩歌中「無聊」意義的建構
宋紅嶺/後現代視閾中的向陽詩歌
黃文成/社會語境與感覺結構下的臺灣八、九○年代散文書寫研究――以向陽、阿盛、林文義為例
劉益州/他者的綿延――向陽《歲月》中自我與生命時間意識的表述
陳鴻逸/「騷」與「體」――試論向陽《亂》的歷史技喻與文化圖像
蔡明原/向陽詩作中鄉土的產生與演變――以詩集《四季》為研究對象
沈曼菱/身體與空間――論向陽詩中記憶形式的生成與演變
王蓉/《楚辭》觀照中的向陽詩歌

童話文學
葉瑞蓮/更上層樓――向陽兒童詩歌的「三層涵義說」
劉于慈/形式跨界與成長想像――論向陽兒童詩《鏡內底的囝仔》、《我的夢夢見我在夢中作夢》與《春天的短歌》

巴什拉四元素詩學
李智/向陽《十行集》研究――以巴什拉「火的詩學」為理論視角
陳妍/水的想像力――向陽《十行集》的分析
陳璐/向陽女性空間詩象研究――以《十行集》為例的分析
潘一靜/植物眼中的《十行集》――向陽詩的植物生態理論和情感觀照

向陽/向陽自訂年表
蔡明原/向陽研究目錄

系統號:

P-001307

想像城市的方法──大陸「十七年文學」的城市表述

想像城市的方法──大陸「十七年文學」的城市表述

標題:

想像城市的方法──大陸「十七年文學」的城市表述

時間:

2013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徐剛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節 「城市文本」與「閱讀的困惑」
第二節 想像城市的方法
第三節 社會主義城市類型學

第一章 城市與鄉村的文化變奏
第一節 進城的衝突與改造的焦慮
第二節 「堕落干部」的進城故事
第三節 「農民進城」與城市想像

第二章 城市改造的文學表述
第一節 治理「龍鬚溝」與北京城市改造
第二節 改造「妓院」與「城市文明病」的療救
第三節 工人新村與社會主義城市的建構

第三章 「消费城市」的空間變革
第一節 從「營業舞廳」到「機關舞會」
第二節 「街道」的美學與政治學
第三節 從「無軌電車」到「火車」

第四章 革命倫理與城市日常生活
第一節 「上海姑娘」:摩登與革命的辩證法
第二節 《上海的早晨》:文本分裂與城市物質主義的隱現
第三節 革命城市與日常生活的焦慮

第五章 「生產城市」的建構及其文化政治
第一節 城市的消費與生產
第二節 共同體與社會主義新城
第三節 工業「風景」與「勞動烏托邦」
第四節 「激情」與「理性」的爭鬥:工業題材文學的文化政治

結語

系統號:

P-001350

臺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

臺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

標題:

臺語小說史及作品總評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公司

作者:

林央敏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序說
第1節 話頭
第2節 臺語小說的定義與文本
含有國民文學觀點的定義
《白水湖春夢》與《小封神》是嗎?
第3節 本書觀察的範圍

第二章 臺語口傳故事及其書面化
第1節 臺語口傳故事的起源
第2節 民間故事的類別
第3節 口傳故事的書面化

第三章 臺語小說的萌芽期
第1節 臺灣最早的文字書寫
第2節 臺語古文的類小說
連橫〈書陳三姐〉
故事整一性與有機結構體
第3節 臺語白話文小說
1.戰前的羅馬字宣教小說
翻譯與報導文學
寫作羅馬字小說的背景因素
基督教宣教小說
歷史主義不是史實
2.戰前的漢字寫實小說
日治時期臺灣的白話文會臺華語夾雜的原因
聯想意識流與形式意識流
狂歡化文學
3.從戰前伏流到戰後的羅馬字宣教小說
因為失誤而成其好

第四章 臺語小說的復育成長期
第1節 臺語小說的復育階段
宋澤萊的〈抗暴個打貓市〉
意象經由隱喻變為象徵再成古典神話
臺語文學復育成功
第2節 臺語小說的成長階段
陳雷小品及其他作者
寓言與托意
作者與敘事角色交替書寫的「私小說」
零度寫作的「困境」
自然主義文學也要注重文字之美與心理描寫

第五章 臺語小說的成熟期(一)
第1節 開始成熟的現象
第2節 老欉開花的崔根源
來自吳憶樺事件的靈感
意識型態小說
無效的動作應刪去
首部長篇小說的佳作
第3節 縱看胡長松山脈
解構手法
寓言的本質
取材及剪材的要領
歐亨利式結尾
伏筆的呼應到發現
魔幻寫實意識流的解構小說

第六章 臺語小說的成熟期(二)
第1節 女作家的虛構型模仿
基督教文學的小品佳作
小說裡的思想情節
語言中文化的痕跡
高模仿與低模仿
女性文學
場面、概述與描寫
第2節 說書人講古
兩部同質性的長篇講古
史卡茲式講古敘事法
何謂歷史小說
結構鬆散的通俗文體
手路奇特的小品佳作
第3節 新秀與拾遺
有潛力的新秀
微型與極短篇

第七章 回顧後的補充
第1節 優先選讀漢字作品的原因
漢字夾用羅馬拼音的基本原則
為何羅馬字寫的漢語白話文較少文學佳作?
第2節 通俗或精緻的語言純化與書寫
書寫系統無關臺語純化
第3節 臺語小說最具後殖民性
真偽後殖民論
第4節 簡述作品的份量
偉大作品的內涵與條件
第5節 本書評論範圍外的成品
林央敏的史詩型長篇小說
外國人寫的臺灣小說

第八章 臺語小說的坎坷路
臺灣人為何當用臺語寫作?
臺語寫作的坎坷路

附 錄

系統號:

P-001318

獨醒者與他的燈——魯迅《野草》細讀與研究

獨醒者與他的燈——魯迅《野草》細讀與研究

標題:

獨醒者與他的燈——魯迅《野草》細讀與研究

時間:

2013年5月

出版單位: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

張潔宇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魯迅《野草》進行的系統解讀與研究。作者在借鑑和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以細讀的方法逐篇分析文本,結合豐富翔實的史料考辨,對《野草》進行了兼具實證性與開創性的歷史研究與審美批評。本書兼顧文本細讀的方法與整體研究的眼光:不僅深入評析每一文本的思想主題、意象情緒、藝術風格等問題,同時更勾連相關史料,力圖還原歷史現場,以考察作者的寫作背景與意圖,並將具體文本置於魯迅思想與藝術發展的脈絡中,以及現代思想與現代文學發展的大背景中,從而在更為寬闊的視野中探討《野草》的重要性、獨特性,及其與時代歷史的關聯性。本書新見迭出。如對《野草》的「自畫像」性質的討論、對《野草》中體現的魯迅文學觀的分析,以及對《求乞者》、《我的失戀》、《立論》等篇章的獨到見解,都是發前人所未發,構成了對《野草》研究的推進。

作者簡介
張潔宇,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新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著有《荒原上的丁香——1930年代北平「前線詩人」詩歌研究》(2003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圖本郁達夫傳》(2010年長春出版社)等,並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系統號:

P-001382

東瀛品梅:民國時期梅蘭芳訪日公演敘論

東瀛品梅:民國時期梅蘭芳訪日公演敘論

標題:

東瀛品梅:民國時期梅蘭芳訪日公演敘論

時間:

2013年5月

出版單位: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

袁英明 著

內容簡介:

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於民國時期的1919年、1924年兩度訪日公演,在日本引起極大轟動。這是中國京劇首次跨出國門、走向世界,因此在中國京劇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正因為訪日公演獲得了巨大成功,梅蘭芳「才有信心進一步再往歐美旅行演出」(梅蘭芳語)。 通過史料的發掘整理,本書從整體上「復原」了相關史實,詳細敘述了兩次公演的來龍去脈、具體行程、公演劇目、相關活動及各界反響。同時,從藝術學的視角出發,結合日本古典戲劇的美學理論、當時日本觀眾的審美觀以及日本社會的狀況,對梅蘭芳訪日成功的因素作出了獨到的分析,並對梅蘭芳的藝術特色給予了新的解讀。

作者簡介
袁英明,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弟子,梅派藝術傳人,原上海京劇院主演,1988年獲全國新劇目匯演最高獎項「優秀青年演員獎」、「優秀劇目獎」, 1989年在上海藝術節中獲「文化成果獎」,1991年主演的全國第一部京劇連續劇《潘月樵傳奇》獲「黃河杯獎」。2001年獲日本早稻田大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中國傳媒大學戲劇戲曲學博士學位。現為日本櫻美林大學副教授。在教學、研究的同時,以指導、演出、講學、交流等各種方式,致力於中國京劇藝術在國際社會的傳播。

系統號:

P-001383

内藤湖南とアジア認識:日本近代思想史からみる

内藤湖南とアジア認識:日本近代思想史からみる

標題:

内藤湖南とアジア認識:日本近代思想史からみる

時間:

2013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山田智、黒川みどり 編

內容簡介:

第一部 内藤史学の形成
第一章 文明中心移動説の形成(黒川みどり)
第二章 内藤湖南における二つの「近代」と「政治」(田澤晴子)
第三章 近代日本における「東洋史」の形成と湖南の中国史(小嶋茂稔)
第四章 内藤湖南の朝鮮観と「東洋史」―アジア認識の構造化のために(山田智)

第二部 内藤神話への問い
第五章 史学の黙示録―『新支那論』ノート(與那覇潤)
第六章 戦前期東洋史学における湖南学説の受容をめぐって(小嶋茂稔)
第七章 朝鮮をぬきにして「支那(学)」は語れるか―内藤湖南の「日本文化史」叙述にみられる朝鮮認識をめぐって(姜海守)
第八章 国家と社会をめぐる思想史的素描(松本三之介)

系統號:

P-001374

道教と東南アジア華人社会:その信仰と親族的結合

道教と東南アジア華人社会:その信仰と親族的結合

標題:

道教と東南アジア華人社会:その信仰と親族的結合

時間:

2013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方書店

作者:

坂出祥伸 著

內容簡介:

第1部 道教とは、宗族とは
 1.道教とはなにか

 2.民間における儒教と道教

 3.宗族とはなにか

 4.宗族と復讐

第2部 各地の道教と宗族
 1.バンコク・ペナン・マラッカ・クアラルンプール華人街の道教

 2.シンガポール華人街の住居・墓地・道観

 3.マニラ華人街の道教と墓地

 4.金門島と鹿港の道教宮廟と家廟

系統號:

P-001380

中国変容論:食の基盤と環境

中国変容論:食の基盤と環境

標題:

中国変容論:食の基盤と環境

時間:

2013年5月

出版單位:

(日本)大津:海清社

作者:

元木靖 著

內容簡介:

第Ⅰ編 水――長江流域における早期都市の立地と水利の環境史
第1章 長江上流域――成都平原・三星堆遺跡周辺の灌漑水利変容
第2章 長江中流域――澧陽平原・城頭山遺跡周辺の灌漑水利変容
第3章 長江下流域――太湖平原・良渚遺跡周辺の灌漑水利変容

第Ⅱ編 土地――人口圧と農地開発/都市化と土地資源問題
第4章 人口と農業・土地資源の関係
第5章 経済改革初期段階の土地資源問題
第6章 経済成長期の都市化と土地資源問題

第Ⅲ編 食糧――市場経済下の産業構造調整と食糧生産地域の変容
第7章 構造調整の概念と中国農業構造調整のプロセス
第8章 中国における食糧生産構造変化の特徴
第9章 東北地区における食糧生産の地域的展開
第10章 吉林省におけるトウモロコシを主とした農業的土地利用形成の分析
第11章 黒龍江省における農業的土地利用の展開と水稲作発展の意義
第12章 WTO加盟前後の食糧生産地域の構造変化と課題

第Ⅳ編 環境――急速な経済成長に伴う社会の変容と地域環境問題
第13章 経済成長と低地帯の水汚染問題の生成構造――長江デルタ
第14章 乾燥世界の地域変容と水利競合――新疆ウイグル自治区のオアシス
第15章 農耕社会の変容と牧畜社会の草原破壊――新疆ウイグル自治区グルジャ県
第16章 棚田世界の地域変容と貧困化問題――雲南省紅河自治州元陽県

系統號:

P-001327

満州航空の全貌――1932~1945:大陸を翔けた双貌の翼

満州航空の全貌――1932~1945:大陸を翔けた双貌の翼

標題:

満州航空の全貌――1932~1945:大陸を翔けた双貌の翼

時間:

2013年5月

出版單位:

東京:草思社

作者:

前間孝則 著

內容簡介:

最新鋭機を擁し,軍と民の二つの貌を持つ,世界に類例のない航空会社。謎に満ちたその実態が初めて明かされる!一九三一年、満州国建国にともなって創設された「満州航空株式会社」。総延長航路二万三千キロ,民間輸送のみならず測量や航空機製造など広範に行う一方、「軍」の任務も遂行するというもう一つの貌をもち、「ヒツジの皮をかぶったオオカミ」と呼ぶものもある。中国大陸で多岐にわたる活動を行ったにもかかわらず,一九四五年の敗戦時に資料のほとんどが処分されたため,今日に至るまでその実態は明らかになっていない。

本書は航空技術に詳しい著者が数年の歳月をかけて生存する関係者への取材を重ね,断片的な資料をたんねんに読み込んで,初めてその全貌を描きだした渾身のノンフィクション作品である。

作者簡介
前間孝則,ノンフィクション作家,一九四六年生まれ。石川島播磨重工の航空宇宙事業本部技術開発事業部でジェットエンジンの設計に二十年従事。一九八八年,同社を退社。日本の近現代の産業史の執筆に取り組む。主な著書に『弾丸列車』(実業之日本社)『マン・マシンの昭和伝説』上・下(講談社文庫)『戦艦大和誕生』(講談社+α文庫)『世界制覇』上・下(講談社刊)『日本のピアノ100年』(岩野裕一氏との共著、草思社刊〕『日本はなぜ旅客機をつくれないのか』(草思社刊)などがある。

系統號:

P-001347

中国中世仏教石刻の研究

中国中世仏教石刻の研究

標題:

中国中世仏教石刻の研究

時間:

2013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氣賀澤保規 編著

內容簡介:

序論 中国中世仏教石刻の地平(氣賀澤保規)

第Ⅰ部 山東仏教石経の歴史的背景
山東泰嶧山区における刻経の新資料と北朝隋唐期の仏教(賴非 撰,梶山智史 訳)
空王・空王仏・大空王仏―北朝末期仏教石刻に見る仏教の中国的変容(手島一真)
山東の摩崖刻経 ―諸訳・諸版本との比較結果、及び英訳の方針について(クラウディア・ヴェンツェル 撰,羅翠恂 訳)

第Ⅱ部 山東仏教石刻の美術史的考察
隋時代の山東仏教造像について(八木春生)
隋仁寿舎利塔と青州勝福寺址(長岡龍作)
泉屋博古館所蔵「乾元孝義皇帝八国王等」銘舎利容器の空間構成(ウォーリー朗子)
《コラム》悟りの時代:東アジア美術史におけるグローバルな視座(ロター・レダローゼ、アデル・シュロンブス両氏インタビュ,羅翠恂 訳)

第Ⅲ部 中国中世仏教石刻の多様性と広がり
石碑の意匠「穿」について(徳泉さち)
四川仏教石刻の性格(肥田路美)
房山雲居寺石経事業と唐後半期の社会(氣賀澤保規 )

系統號:

P-001296

歴史認識を問い直す——靖国、慰安婦、領土問題

歴史認識を問い直す——靖国、慰安婦、領土問題

標題:

歴史認識を問い直す——靖国、慰安婦、領土問題

時間:

2013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角川書店

作者:

東郷和彦 著

內容簡介:

第1部 領土問題―二〇一二年外交敗北(尖閣問題――新たな戦争と平和の問題;竹島問題――共存の途の探求へ;北方領土問題――歴史的機会への遭遇)

第2部 歴史認識問題―再登場した諸問題(中国の場合――靖国神社と村山談話;韓国の場合――河野談話と慰安婦問題;臺湾の場合――見落としがちな問題)

第3部 新しい日本の国家ビジョン(中華の世界をこえて――文明の創造者としての日本)

系統號:

P-001297

〈仏の物語〉の伝承と変容:草原の国と日出ずる国へ

〈仏の物語〉の伝承と変容:草原の国と日出ずる国へ

標題:

〈仏の物語〉の伝承と変容:草原の国と日出ずる国へ

時間:

2013年3月

出版單位:

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作者:

山口周子 著

內容簡介:

前編 仏伝の最北端−−モンゴル帝国に伝わった「仏の物語」

Ⅰ 仏伝『ラリタヴィスタラ』
Ⅱ 「モンゴル語抄本」説の真偽
 1. 奥書からの問題提起
 2. 先行研究の見解
 3. 「第3のテキスト」の可能性
Ⅲ 物語のʻ嵌め木細工ʼ
 1. 菩薩の家族構成
 2. 供養者の娘
 3. さらなる原典候補
 4. 妻と息子
 5. ナンダー,ナンダバラー,スジャーター
 6. 「仏十二行」
Ⅳ モンゴル大蔵経成立について−−サンスクリット借用語から見えてくるもの
 1. 「雪の国」から「草原の国」へ
 2. モンゴル語訳『ラリタヴィスタラ』
 3. ウイグル人僧侶のあしあと
 4. モンゴル語訳『ラリタヴィスタラ』の翻訳者像
 5. まとめ

後編 『ジャータカ』から『今昔物語集』まで

天空をゆく馬の物語
  はじめに
 1. 雲馬(ヴァラーハッサ)ジャータカ
 2. 「雲馬物語」の分類
  (1)物語の構成と関連テキスト一覧
  (2)物語の分類−−「僧迦羅」の物語の位置づけ
  (2-1)物語の構成による分類−−「雲馬物語」のヴァリエーション
  (2-2)本生譚としての分類−−ブッダの「前世」は誰か
  (2-3)教訓提示の有無−−「雲馬譚」のメッセージ
  (2-4)まとめ−−「雲馬譚」と「僧迦羅」の物語
 3. 『大唐西域記』の「雲馬譚」
 4. 『大唐西域記』と『根本説一切有部毘奈耶』
  (1)吉凶幡
  (2)羅刹女の追跡
  (3)王の殺害
  (4)王位継承
  (5)羅刹女退治
  (6)建国
  (7)物語の主旨
 5. 『佛説大乗荘嚴寶王經』,『今昔物語集』,「普門品第二十五」
 6. まとめ −−テキストの相関関係

付−−梵・蔵・蒙語対応語彙一覧

系統號:

P-001379

Democracy on Trial: 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Postauthoritarian Taiwan

Democracy on Trial: 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Postauthoritarian Taiwan

標題:

Democracy on Trial: Social Movements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Postauthoritarian Taiwan

時間:

June, 2013

出版單位: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Ya-Chung Chuang

報導者: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Democracy on Trial is an attempt to begin to negotiate the problem of writing about and understanding democracy and social movements in Taiwan, and what they can tell us about a place and country that for me is both home and the field, an object of study and yet also an area of hope and engagement.

About the Author
Chuang Ya-Chung(莊雅仲)has a Ph.D. from Duke University and teaches anthropology in the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t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Taiwan.

系統號:

P-001396

The Southern Garden Poetry Society: Literary Culture and Social Memory in Guangdong

The Southern Garden Poetry Society: Literary Culture and Social Memory in Guangdong

標題:

The Southern Garden Poetry Society: Literary Culture and Social Memory in Guangdong

時間:

June, 2013

出版單位: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David B. Honey

報導者: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What has traditionally been the main matter explored by Cantonese literati? From the earliest poets—oceanic elements and riparian scenes contrasted with stunning rock formations; a love for the exotic, especially local plants, products, and lore; Daoist transcendentalism; and, finally, a concern for pointing up local loyalty to the distant throne and a fierce pride in being culturally authentically Chinese. The Southern Garden Poetry Society in Guangzhou was the only major literary club in Chinese history to be periodically reconvened over the Ming, Qing, and Republican eras. Beginning with an examination of its five founding members during the Yuan / Ming transition period, in particular Sun Fen (1335–1393), David Honey traces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his Southern Muse that became embodied in later Cantonese poetry, and pursues the issue of social memory by focusing on later reconvenings of the society.

About the Author
DAVID B. HONEY is Professor of Chinese in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and Near Eastern Languages a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interests focus on classical scholarship, sinological history, poetry, and Cantonese literati.

系統號:

P-001397

Passing the Light: The Incense Light Community and Buddhist Nun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Passing the Light: The Incense Light Community and Buddhist Nun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標題:

Passing the Light: The Incense Light Community and Buddhist Nun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時間:

May, 2013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Yü, Chün-fang

內容簡介:

1 Introduction: Why Study Nuns?

2 The Beginning of the Incense Light Community

3 Wuyin, the Guiding Light of the Community

4 College Buddhist Studies Societies

5 Incense Light Buddhist Seminary for Nuns

6 Buddhist Adult Classes

7 Profiles of Individual Nuns

Conclusion
Notes
Glossary
Bibliography
Index

系統號:

P-001378

Daoist Philosophy and Literati Writing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Daoist Philosophy and Literati Writing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標題:

Daoist Philosophy and Literati Writing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時間:

May, 2013

出版單位: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Zuyan Zhou

報導者: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This volume first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Daoism in late imperial period through the writings of prominent intellectuals of the times. In such a cultural context, it then launches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aoist dimensions of the Chinese narrative masterpiece, The Story of the Stone—the inscriptions of Quanzhen Daoism in the infrastructure of its religious framework, the ideological ramifications of the Daoist concepts of chaos, purity, and the natural, as well as the Daoist images of the gourd, fish, and bird. Zhou presents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Daoist philosophy both in the id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tone, and the literati culture that engenders it.

About the Author
Zuyan Zhou(周祖炎)is professor of Chines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Hofstra University, USA. His most recent major publication is Androgyny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Literature (2003). He has published in a variety of American 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translated several English novels and literary criticism into Chinese.

系統號:

P-001394

Ethics Unbound: Chinese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on Morality

Ethics Unbound: Chinese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on Morality

標題:

Ethics Unbound: Chinese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on Morality

時間:

May, 2013

出版單位: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Katrin Froese

報導者: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This book closely examines texts from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s that hold up ethics as the inviolable ground of human existence, as well as those that regard ethics with suspicion. The negative notion of morality contends that because ethics cannot be divorced from questions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 there is a danger that it can be nudged into the domain of the unethical, since ethical virtues can become properties to be possessed with which the recognition of others is solicited. Ethics thus fosters the very egoism it hopes to transcend, and risks excluding the unfamiliar and the stranger. The author argues inspirationally that the unethical underbelly of ethics must be recognized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it remains vibrant.

About the Author
KATRIN FROESE is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us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She is the author of Nietzsche, Heidegger and Daoist Thought: Crossing Paths In-Between (2006) and Rousseau and Nietzsche: Toward an Aesthetic Morality (2002).

系統號:

P-001395

Renewal: The Chinese State and the New Global History

Renewal: The Chinese State and the New Global History

標題:

Renewal: The Chinese State and the New Global History

時間:

March, 2013

出版單位: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內容簡介:

Will the rise of China change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built by the industrial and constitutional democracies of the West of the past centuries? Should China be content with the maintenance of that system: one of competing nation-states of absolute sovereignty and relative power? Does the Confucian past contain a moral vision that may connect with universal human values of the modern world? And will the rising China become an engine for a renewed Chinese civilization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equ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Pondering these fundamental questions, historian Prof. Wang Gungwu probes into the Chinese perception of its place in world history, and traces the unique features that propel China onto its modern global transformation. He depicts the travails of renewal that China has to face and betters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position in today’s interconnected world. This collection of Prof. Wang Gungwu’s thoughts is a must-read for us to contemplate China’s root and routes along its modernization trajectory.

About the Author
Professor Wang Gungwu,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University Professor; Emeritus Professor of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former Vice-Chancellor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 received his B.A. (Hons.) and M.A.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alaya (Singapore), and his Ph.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SOAS). His books since 2000 include The Chinese Overseas: From Earthbound China to the Quest for Autonomy (2000); Anglo-Chinese Encounters since 1800: War, Trade, Science and Governance (2003); 移民及興起的中國 (2005); 離鄉別土:境外看中華 (2007). He also edited Global History and Migrations (1997); Nation-building: Five Southeast Asian Histories (2005) and (with Zheng Yongnian) China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2008).

系統號:

P-00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