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戲劇學刊第17期

戲劇學刊第17期

標題:

戲劇學刊第17期

時間:

201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內容簡介:

【論文】
書寫跨文化:量度《量‧度》(陳芳)

再現與重塑地方感的老人回憶劇場表演——以香港、新加坡及臺灣為例(王婉容)

虛擬與熱情:在康定斯基的《萊姆豪斯之夜》與二十世紀初期大眾娛樂中尋找華人他者(梁文菁)

寓言視覺性、姿態引用與技術政治——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劇場啟用(吳承澤)

從精神性探索的角度看葛羅托斯基未完成的「藝乘」大業:覺性如何圓滿?(鍾明德)

【劇本】
紅衣與金箭(邢本寧)

懷爾德給蒙哥馬利的一封信(葉根泉)

系統號:

P-000709

臺大中文學報第39期

標題:

臺大中文學報第39期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胛骨綴合十五則(張宇衛)

《賈誼新書》的鑄錢對策(工藤卓司)

罔然即真――郭象的心性理論(謝如柏)

王念孫《管子》校本研究(張錦少)

李玉《北詞廣正譜》所收北曲尾聲曲牌再探(李佳蓮)

清代中文善本古籍中所鈐紙廠印記研究(張寶三)

維多利亞《紅樓夢》:晚清翻譯小說《紅淚影》的文學系譜與文化譯寫(潘少瑜)

系統號:

P-000670

臺灣文學學報第21期

標題:

臺灣文學學報第21期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誰的文學?誰的產權?——日治臺灣報刊雜誌刊載中國文學之現象研探(許俊雅)

劃界與定位——戰後小說再現的中華民國(范銘如)

戰爭敘事中的身體論述與陽剛主體形構——以《從黑夜到天明》與《小英雄與老郵差》為例(吳玫瑛)

周憲文《臺灣文獻叢刊》(1946-1972)與戰後民族主義史學氛圍下的臺灣史建構(蕭敏如)

文化交流下的歷史印記:論陳映真和黃春明小說中的美國人形象建構(陳正芳)

文化政治期的檢閱政策與殖民地媒體(韓基亨著/陳允元譯)

近代詩歌的「不穩性」與殖民地檢閱——《諺文新聞詩歌》(1931 年)之分析(韓基亨著/陳允元譯)

「法域」與「文域」:帝國內部的表現力差異與殖民地文本(韓基亨著/陳允元譯)

系統號:

P-000597

臺灣學誌第6期

標題:

臺灣學誌第6期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內容簡介:

【一般論文】
由《生活在瓶中》到《夜遊》:論馬森的文學現代性與80年代前期臺灣文學場域(廖淑芳)

「自我」與「大眾」的辯證:以現代詩論戰為觀察中心(林巾力)

臺灣天主教會的成長與衰退:以瑪利諾會的兩個傳教區為例(Richard Madsen)

土庫考:本土地名的源流與東亞世界的連結(簡宏逸)

【書評】
生命及其可能性:讀《實踐哲學:青年讀史明》(王俐茹)

【研究紀要】
〈信函譜、大員宗教會書〉簡介(續)(賀安娟)

系統號:

P-000598

文與哲第21期

標題:

文與哲第21期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中國蠶桑文化的女子定位──以嫘祖先蠶與女化蠶故事為觀察中心(林慧瑛)

論「晉中軍風於澤」(劉文強)

一九四九至一九八○年《人民日報》話語中的《三禮》(劉柏宏)

嵇康〈琴賦〉中以樂體道之義涵探析──兼論與〈聲無哀樂論〉的互補關係(吳冠宏)

天臺宗一心三觀法門之創立者探究(林志欽)

唐代閩詩所映現的邊陲視域與黎元家園(廖美玉)

宮城與廢墟的對視──元代文學中的大安閣書寫(李嘉瑜)

知源盡變──論方以智《切韻聲原》及其音學思想(王松木)

論王船山之文明史觀及其歷史哲學(戴景賢)

系統號:

P-000721

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第14期

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第14期

標題:

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第14期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桃園:中原大學

內容簡介:

Monotheism, History, and Divination (Philip R. Davis)

Word, Event, and Communion: Trinity in Robert Jenson and Eberhard Jungel's Thought as Seen in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Karl Barth (Kwok Wai-luen)

Original Contributions of Bible Translating and Teaching to Modern Chinese Vernacular Movement (Cao Jian)

自身感受與人格救贖:謝勒宗教感受現象學的一個面向(張偉)

奇蹟與革命性反轉:特里‧伊格爾頓的神學轉向(耿幼壯)

巴別塔之後:本雅明與德里達關於「翻譯」的對話(芮欣)

詩篇是基督的祈禱書:潘霍華對詩篇的基督中心詮釋(歐力仁)

系統號:

P-000710

新臺灣電影:臺語電影文化的演變與創新

新臺灣電影:臺語電影文化的演變與創新

標題:

新臺灣電影:臺語電影文化的演變與創新

時間:

2013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黃仁 著

內容簡介:

劇照(新臺灣電影代表作)

輯一 試論新臺灣電影
一、為何要強調「新臺灣電影」(代序)(黃仁)
二、「後海角時代」年輕導演創作的新臺灣電影(梁良)
三、新臺灣電影的市場潛力與契機(黃玉珊)
四、由「閩南語熱」觀「新臺灣電影」--以《海角七號》和《雞排英雄》為例(李洋)
五、新臺灣電影史的悍衛者井迎瑞(黃仁)

輯二 閩南文化是大部份新臺灣電影的根
一、第一屆閩南文化影展及論壇序言(井迎瑞)
二、閩南語電影的文化內涵與臺灣電影的文化多樣性(李道新)
三、新型閩南電影文化及其產業鏈的構想(陳飛寶)
四、臺語片的過去與現在(傳統與新生)(黃仁)

輯三 新臺灣電影導演群像
九把刀/王育麟/王童/何蔚庭/吳乙峰/吳念真/李安/李祐寧/周美玲/林正盛/林育賢/侯孝賢/張作驥/陳駿霖/鈕承澤/馮凱/黃玉珊/楊力州/楊雅?/楊德昌/萬仁/葉天倫/蔡岳勳/蔡明亮/鄭文堂/鄭有傑/戴立忍/鍾孟宏/魏德聖

輯四 新臺灣電影代表作
青山碧血(又名《霧社事件》)(1957)/血戰?吧哖(1958)/王哥柳哥遊臺灣(1959)/龍山寺之戀(1962)/兩相好(1962)/高雄發的尾班車(1963)/兒子的大玩偶(1983)/油麻菜籽(1983)/看海的日子(1983)/搭錯車(1983)/海灘的一天(1983)/嫁妝一牛車(1984)/我這樣過了一生(1985)/青梅竹馬(1985)/童年往事(1985)/超級市民(1985)/戀戀風塵(1986)/父子關係(1986)/桂花巷(1987)/稻草人(1987)/恐怖份子(1987)/舊情綿綿(1988)/悲情城市(1989)/牡丹鳥(1990)/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無言的山丘(1992)/戲夢人生(1993)/多桑(1994)/愛情萬歲(1994)/飲食男女(1994)/超級大國民(1995)/春花夢露(1996)/太平天國(1996)/忠仔(1996)/今天不回家(1996)/一隻鳥仔哮啾啾(1997)/黑暗之光(1998)/天馬茶房(1999)/超級公民(1999)/真情狂愛(1999)/沙河悲歌(2000)/夢幻部落(2002)/艷光四射歌舞團(2004)/生命(2004)/無米樂(2005)/南方紀事之浮世光影(2005)/翻滾吧!男孩(2005)/插天山之歌(2006)/海角七號(2008)/夜夜(2008)/冏男孩(2008)/停車(2008)/不能沒有你(2009)/眼淚(2009)/霓虹心(2009)/一席之地(2009)/聽說(2009)/陽陽(2009)/艋舺(2010)/有一天(2010)/近在咫尺(2010)/當愛來的時候(2010)/父後七日(2010)/臺北星期天(2010)/一頁臺北(2010)/第四張畫(2010)/雞排英雄(2011)/寶島漫波(2011)/阿爸(2011)/牽阮的手(2011)/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翻滾吧!阿信(2011)/命運化妝師(2011)/青春啦啦隊(2011)(紀錄片)/麵引子(2011)/賽德克‧巴萊(2011)/龍飛鳳舞(2012)/陣頭(2012)/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2012)/女朋友‧男朋友(2012)

感謝各出品公司提供劇照及資料
《新臺灣電影》參考文獻及網站

系統號:

P-000583

明代的漕運1368-1644

明代的漕運1368-1644

標題:

明代的漕運1368-1644

時間:

2013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黃仁宇 原著,張皓、張升 翻譯

內容簡介:

序論

前言

第一章 京杭大運河的背景和本文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京杭大運河的地形概況

第三章 明代管理大運河的行政機構

第四章 漕糧運輸
一、漕糧制度的發展
二、軍運組織──漕軍
三、國家支出下的京師漕糧儲存撥付

第五章 宮廷供應品的漕運

第六章 徵稅、商業、旅行和勞役
一、徵稅
二、商業
三、旅行
四、勞役

第七章 結論

附錄
一、明代皇帝世襲表
二、《明實錄》中所記載的輸送到京師的漕糧
三、《大明會典》中所記載的幾省和南直隸幾府州的漕糧份額
四、幾個內河河港的稅收份額
文獻目錄注釋
前言及正文中的人名、地名及其他專有名詞英漢對照表
譯後記

系統號:

P-000618

亞/美之間:亞美文學在臺灣

亞/美之間:亞美文學在臺灣

標題:

亞/美之間:亞美文學在臺灣

時間:

201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作者:

梁一萍 著

內容簡介:

〈編序〉
亞/美文學:寫在亞洲與美國之間(梁一萍)

專輯一 華美文學
華文文學與天使島詩歌(單德興)
與過去協商:莊華《跨洋渡海》中的性別不平等(何文敬)
何謂亞美?什麼文學?──夫野 •渡名的跨國扮裝怪胎模範(梁一萍)
克里奧雜貨鋪:華裔千里達作家陳偉力及加勒比海混雜美學(李翠玉)


專輯二 日美文學
社會階層與僱農心態:論日裔美國作家──米爾頓 •丸山的家族四部曲(張瓊惠)
歷史記憶與創傷時間:敘述日裔美國遷徙營(李秀娟)
跨界與全球治理:跨越/閱《橘子回歸線》(陳淑卿)
再現亞美女性身體:以內田淑子《照片新娘》為例(游素玲)

專輯三 韓美與越美文學
韓裔養子女生命書寫(陳福仁)
混血難童與跨國養女:亞美「回歸」敘事裡的帝國親密(王智明)

專輯四 馬美與菲美文學
漂泊離散中的華裔馬來西亞英文書寫:林玉玲的《馨香與金箔》(馮品佳)
「四海為家」:黑格苳《夢叢林》裡的跨國主義與歸屬問題(傅士珍)

〈附錄〉
專有名詞與解釋

延申書目

文章出處

作者簡介

系統號:

P-000584

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上、下)

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上、下)

標題:

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上、下)

時間:

201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鄭騫 校注,林玫儀 整理

內容簡介:

出版緣起暨整理說明

凡例

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 總目

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 目次

稼軒詞校注

稼軒詞校注卷一 五十一首

稼軒詞校注卷二 四十二首

稼軒詞校注卷三 五十三首

稼軒詞校注卷四 五十首

稼軒詞校注卷五 四十三首

稼軒詞校注卷六 五十八首

稼軒詞校注卷七 七十首

稼軒詞校注卷八 六十六首

稼軒詞校注卷九 四十首

稼軒詞校注卷十 一百首

稼軒集外詞 五十一首

稼軒詩鈔一卷 一百四十九首

稼軒文鈔一卷 三十四篇

辛稼軒先生年譜

附錄
一 辛啟泰編《稼軒先生年譜》
二 各本詞作卷次表
三 稼軒詞索引

系統號:

P-000595

從漢才到和魂: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從漢才到和魂: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標題:

從漢才到和魂: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時間:

201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王小林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一章 漢字與「言靈」:日本傳統漢字論中的「執拗低音」
1. 什麼是「執拗低音」
2. 漢字與「言靈」
3. 漢字與「和魂」
4. 「古言」與「和魂」
5. 漢字與「國語」
6. 結語

第二章 「名」與「言」:中日語言哲學的演繹及啟示
1. 前言
2. 「名」與「實」
3. 「言」與「事」
4. 「名」與「體」
5. 「言」與「魂」
6. 結語

第三章 從朱子學到「古道論」:近代日本國學文論的形成及其影響
1. 「政治性」與「非政治性」:圍繞中日文學的偏見
2. 江戶學者的朱子學闡釋與「古道論」的產生
3. 「古道論」與山崎闇齋的神儒混合說
4. 「古道論」與近代日本的反智識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
5. 走出「日本文化特殊論」的誤區

第四章 日本近世國學宇宙觀的形成及其影響
1. 序言
2. 國學宇宙觀與西方天文學的關係
3. 日本古代宇宙觀中的自我定位
4. 從「神佛習合」到「神儒習合」
5. 國學宇宙觀的確立及其意義
6. 結語

第五章 日本近世國學宇宙觀與宋學的關係
1. 序言
2. 「三大考爭論」的焦點
3. 《三大考》的表述與《朱子語類》
4. 「理」與「神」的對立
5. 「理」與「神」的結合
6. 《三大考》與「中國論」
7. 結語

第六章 「加上說」與「層累說」:中國學背後的日本國學
1. 《中國上古史》與「加上說」
2. 「加上說」的形成背景與近代日本學術思潮
3. 「加上說」與「層累說」的關係
4. 關於「層累說」形成之幾個疑問
5. 結語

第七章 國學與日本資本主義精神
1. 序言
2. 有關日本資本主義精神起源的不同論點
3. 「職分」「世間」與日本資本主義精神研究的關係
4. 「職分」「世間」的宗教性與禁欲傾向
5. 「職分」「世間」與日本資本主義精神的基本特徵
6. 結語
參考文獻目錄

系統號:

P-000611

健康與社會:華人衛生新史

健康與社會:華人衛生新史

標題:

健康與社會:華人衛生新史

時間:

201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祝平一 編

內容簡介:

導讀

第一章 公共衛生(Public Health):一個華人社會裡的新興西方觀念(劉士永)

第二章 近代中國醫院的誕生(梁其姿)

第三章 十九世紀中國通商港埠的衛生狀況:海關醫官的觀點(李尚仁)

第四章 瘟疫與社會:以清代的痧症為例(祝平一)

第五章 衛生、身體史、與身分認同:以民國時期的肺結核與衛生餐檯為例(雷祥麟)

第六章 日治時期臺灣公共衛生的發展與特徵(劉士永)

第七章 對蚊子宣戰:DDT與二次戰後臺灣的瘧疾根除(林宜平)

第八章 如何看待美援下的衛生?一個歷史書寫的反省與展望(郭文華)

第九章 預防、適應與改造:民國時期的心理衛生(王文基)

第十章 巫醫、牧師與醫師:蘭嶼達悟族的精神醫療變遷與展望(蔡友月)

第十一章 當代中國農村衛生保健典範變遷:以合作醫療為例(劉紹華)

第十二章 中國計畫生育的開端──1950-1960年代的上海(小濱正子)

系統號:

P-000617

揭祕中國電影,讀解文革影片

揭祕中國電影,讀解文革影片

標題:

揭祕中國電影,讀解文革影片

時間:

201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吳迪 著

內容簡介:



影史

新中國的文藝實驗——一九四九至一九六六的電影
風雨蒼黃《武訓傳》
《電影藝術》:一個時代的縮影——從一九五六年創刊到一九六六年停刊
影史啟示錄——歌頌與暴露溯源
電影大批判:發動與運作
電影界的造反
電影人的勞動改造——幹校、下鄉、「戰高溫」
銀幕中的上山下鄉運動——淺談知青電影中的理想主義
中國電影的淪落
中國電影的出路

影評

《蕩寇志》:美國俠盜傑西•詹姆斯——江青喜愛的影星
《瑞典女王》:好萊塢的異數——江青崇拜的影星葛麗泰•嘉寶
《紅舞鞋》的誘惑:江青最常看的電影
《金光大道》讀解之一:土地改革與「狼奶」教育
《金光大道》讀解之二:發家致富與「窮過渡」
《豔陽天》讀解:「黑五類」、「變天帳」與「狗崽子」
浩然的貢獻:「高大全」
毛主席派來工宣隊:《芒果之歌》讀解
有限現實主義:《春苗》讀解
馬尾巴的功能:《決裂》讀解
工人階級佔領銀幕——第一部故事片《橋》
重讀紅色經典《白毛女》
反人性、反文化的烏托邦——《太平天國》讀解(外兩篇)
《紅河谷》:歷史的追問
時代與命運:塔爾科夫斯基和他的電影
俄羅斯PK好萊塢
美國往事——讀《禁止放映:好萊塢禁片史實錄》有感

系統號:

P-000649

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的實踐與逆轉

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的實踐與逆轉

標題:

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的實踐與逆轉

時間:

201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作者:

謝國雄 著

內容簡介:

港都高雄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如何經驗資本主義?他們如何回應資本主義,從而讓資本主義在臺灣以特殊的樣態出現?「同時萃取與掩飾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運作原則,港都勞動者提出的挑戰是:資本主義萃取剩餘價值,真的需要掩飾嗎?掩飾得了嗎?本書作者參與高雄市勞工博物館的籌劃,得以運用勞工口述歷史與工廠檔案等資料來回答這個問題。

行業傳統的師傅、唐榮鐵工廠以及美麗島工廠的勞資雙方,都不迴避剩餘價值的創造與萃取,甚至一起擁抱,爭議起於剩餘價值的透明但不公的分配。即便雇主企圖掩飾剩餘價值的創造與萃取,也因為霸權經營本身就有內在的弱點、並存的多樣薪資制度、十分透明的績效獎金運作,以及勞動者各種創意的行動,而功虧一簣。港都勞動者既擁抱卻又看穿商品拜物教,「全括的商品霸權」的兩可性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同時萃取與掩飾剩餘價值」是商品拜物教的展現,而商品拜物教涉及了結構力量與行動的關係。本書重新概念化了「行動」,一是確立「行動」在分析上的自主地位,二是行動中介結構力量有不同的樣態,三是這些不同的樣態本身即具有另一層次的中介效應。本書也提出新論點:結構力量的呈現樣態(現身或者不現身、以何種方式現身、現身後是否會變身等)可以強化或者掩飾結構力量,從而是結構力量不可或缺的一環。最後,本書確立「存在感」這個新的基本議題,如工作的慣行不僅體現了薪資勞動及普羅化,更讓勞動者切身體會到「薪資勞動是生存唯一的軸心」,從而讓資本主義存在化、唯一化與隱身,但失業也激起了勞動者質疑薪資勞動的意義。藉此,我們可以重新定位志願性順服,偵測到將結構力量「去物化」的可能,並且體現「西方個案化、在地普遍化」。

作者簡介
謝國雄,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合聘教授。著有專書“Boss” Island: The Subcontracting Network and Micro-Entrepreneurship in Taiwan’s Development (1992)、《純勞動:臺灣勞動體制諸論》(1997)與《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2003),並主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2007)與《群學爭鳴:臺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2008)。

系統號:

P-000659

蔣介石的日常生活

蔣介石的日常生活

標題:

蔣介石的日常生活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呂芳上 主編

內容簡介:

本書從多層面瞭解蔣介石的日常生活,如觀影劇、旅遊、起居、閱讀等,研究其思想、行為,生動活潑,富有創意,深入而準確顯示蔣介石日常生活的多采多姿,讀之津津有味,生動有趣,乃蔣介石之「人化」也。全書運用資料,切中要害,還原歷史真相,為本書重要貢獻。(民國史學者 蔣永敬)

本書大部分內容是以蔣介石的日記作為基礎的論述,注意到過去對蔣介石生平研究一直被忽視的主題。從對「私」領域的討論與瞭解,有助於對長時間、習慣性、具人性、有共性,涉及政治與社會結構意義的考察,以及對公共事務作為的認識,使史料活化,歷史事實因之浮現,歷史詮釋因此昇華。(國史館館長 呂芳上)

系統號:

P-000581

國際法在中國的詮釋與運用

國際法在中國的詮釋與運用

標題:

國際法在中國的詮釋與運用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周惠民 主編

內容簡介:

1648年,西發利亞和約體系確立之後,西歐社會開始依據新的國際秩序理論,發展相互關係,逐漸形成近代國際體系,也建構19世紀以前歐洲國際社會的交往準則。隨著西力東漸,這一套新的體系與準則也隨之應用於列強國力所及地區。19世紀以後,歐洲的國際秩序開始衝撞以北京為核心的東亞天下體系。諸般抗拒無效,中國乃轉換心態,嘗試了解、學習,進而利用這套新的價值體系,與西方列強交涉、互動;其後更能利用國際法概念,詮釋國際行為,維護國家利益。

臺灣許多優秀青年學者對國際法議題深有興趣,組織團隊,研究中國與國際社會之互動,整理1910到1970年代間,各種事涉國際法的重大外事議題,並提出新的觀點。特印行成書,以饗對此領域有興趣的讀者。

系統號:

P-000582

船政學堂: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學院

船政學堂: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學院

標題:

船政學堂: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學院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作者:

沈岩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師夷以制的創舉

第二章 中西合璧的組織管理模式

第三章 引入近代教育的教學模式

第四章 借船出海的師資戰略

第五章 權操諸我的學生管理模式

第六章 開創先河的留學教育

第七章 船政學堂的成就與歷史地位

第八章 船政教育模式的特點和意義

結語 船政學堂的沿襲和反思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一

後記二

系統號:

P-000585

南戲‧崑劇與臺灣戲曲

南戲‧崑劇與臺灣戲曲

標題:

南戲‧崑劇與臺灣戲曲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羅麗容 著

內容簡介:

崑曲自晚明以來受到文人、百姓的喜愛後,逐漸成為當時流傳最廣的劇種。其影響所及,則與各地劇種進行交流融合;當崑劇流播至臺灣後,也對臺灣戲曲產生大小不一的影響。作者研究臺灣戲曲,擬分三個階段進行。本書是第一階段的成果,以崑劇作為研究臺灣戲曲的切入點,究其淵源,從最早的南戲開始討論;接著探索由南戲演變而來的海鹽腔、崑腔(崑曲)、泉腔(梨園戲)等在原生地的活動概況、流播到臺灣的時間,及對臺灣戲曲之影響,並舉崑曲丑行之表演藝術及戲曲文物研究為例;同時嘗試以地理資訊系統(GIS)作為研討戲曲的新途徑,希望為傳統戲曲的研究開創出另一片新天地。

系統號:

P-000591

「文字禪」詩學的發展軌跡

標題:

「文字禪」詩學的發展軌跡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蕭麗華 著

內容簡介:

「文字禪」是北宋禪宗在佛教思想史、經藏偈頌著述、世俗詩歌文學與書畫藝術等各個面向上,全方位的文化現象;其作為詩歌專有名詞,則創始於北宋釋惠洪的《石門文字禪》。「文字禪」的產生,六朝佛教思維融入文學理論中,是其遠因;唐代詩僧著作「詩格」的貢獻,是其近因;北宋蘇軾「詩禪交涉」所產生的風潮,宋代禪門文字走向的努力,都是其中最主要的影響力。

本書一共收錄唐代僧人文字觀、全唐詩格詩論、蘇軾詩禪合一論、惠洪文字禪到嚴羽以禪論詩等八篇相關的論述,可以清楚看出,從唐代到北宋惠洪提出「詩為文字禪」之間詩禪合轍的發展。

系統號:

P-000594

浩劫與重生:1949年以來的大陸佛教

浩劫與重生:1949年以來的大陸佛教

標題:

浩劫與重生:1949年以來的大陸佛教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南:妙心出版社

作者:

侯坤宏 編著

報導者:

江燦騰教授

內容簡介:

本書是第一本從1949年到2010年的最完整的中文關於大陸當代佛教巨變與發展的體系建構型完整專著。相關歷史圖片近百張,與書中文字書寫同樣貫串前後年代之間的各種人物、書誌和重要景觀的變革軌跡。

內容簡介

釋傳道序

江燦騰序

自序

緒論

第一部 浩劫篇
第一章巨變的開端:二戰後處於多年國共激烈內戰下的大陸各地佛教之艱難歷程回顧(1945-1949)
第二章1949年大陸政權鼎革下的佛教開國元勳僧侶釋巨贊(1908-1984)的政治抉擇即其在新政權下的相應調是作為(釋信融)
第三章統治初期至文革浩劫之前的變革概述(1949-1964)
第四章內陸地區的觀察:以康寄遙居士個案的探討為中心
第五章中共統治前期官方佛學論述觀察:以范文瀾著述為中心的探索

第二部 重生篇
第六章浩劫後的新局開展:從劫餘復出到死後榮耀的釋巨贊(釋信融)
第七章浩劫後的新局開展(續):透視【茗山日記】中所呈現的轉型新貌
第八章改革開放以來的大陸佛學研究與代表性佛學著述的相關考察(侯坤宏、江燦騰)
第九章交流與雜感

結論
徵引書目
索引
ISBN 978-896-82249-8-8(平裝)

系統號:

P-000621

在日本尋找中國:現代性及身份認同的中日互動

在日本尋找中國:現代性及身份認同的中日互動

標題:

在日本尋找中國:現代性及身份認同的中日互動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吳偉明 著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跨學科的研究成果。執筆者具有不同的學術背景,從歷史、考古、思想、書法、教育、電影及流行文化等不同角度,探討近現代中日兩國如何在對方身上尋找及塑造現代性及身份認同。尤其精彩的是,本書以中日歷史互動為切入點,而不是單方面強調日本如何影響近現代中國。

本書包括三大部分:文化交流篇、思想交流篇及政經交流篇。文化交流篇重新檢視近現代日本對中國的複雜情懷及從考古與流行文化之中反映的中日文化互動;思想交流篇探討中日文化交流的主客互換現象;政經交流篇則將亦敵亦友的中日政經關係呈現在讀者眼前。本書主要針對廣大的大學生,行文生動,視點獨特,極具可讀性。

作者簡介
吳偉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教授,專攻中日思想文化交流史,旁及港日關係史及日本流行文化。近年研究以德川時代的中國人傳說、明治易學及港日文化交流為重點。

本書作者包括:吳偉明、黃天、王寶平、王曉秋、Joshua A. Fogel、祖運輝、陳瑋芬、沈薇薇、徐興慶、Douglas R. Reynolds、陶德民、蘇基朗、王海、貴志俊彥、村田雄二郎、尤怡文、遲王明珠等。

系統號:

P-000625

輻輳與秩序:漢帝國地方社會研究

輻輳與秩序:漢帝國地方社會研究

標題:

輻輳與秩序:漢帝國地方社會研究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黎明釗 著

內容簡介:

本書的研究重點是漢代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的過程,以及國家權力如何滲透至基層社會的每一個領域;目的在探討漢代國家的政治控制力──兩漢四百多年,如何維繫大帝國的運作,在於國家控制力量的強弱。作者選擇由地方豪族大姓、社會精英士大夫輻輳至中央架構之內的角度切入,以說明國家的控制。而書中討論的問題,如漢代豪族的地域分佈和社會影響、漢帝國控制地方社群和人的途徑、漢代的宗族聚居等,都是漢代歷史研究中的重要問題。

作者有意識地運用文獻及考古材料二重證據法去討論和分析問題。而本書的一大特色,是所依據的史料,有很大一批是最近數十年出土的漢代簡牘。這些材料提供了地方層次的真實訊息,突破了過往治史只依靠傳世典籍的局限。

作者簡介
黎明釗,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研究範圍是秦漢及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史。研究興趣包括秦漢及魏晉政治與社會史、家庭制度和漢代簡牘研究。

系統號:

P-000626

普遍與特殊的辯證:政治思想的探掘

普遍與特殊的辯證:政治思想的探掘

標題:

普遍與特殊的辯證:政治思想的探掘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作者:

錢永祥 編

內容簡介:

為溫和圓善主義辯護(陳祖為)

主體如何面對他者:普遍主義的三種類型(錢永祥)

從文明衝突到全球化時代跨文化理解的可能性(蔡英文)

世界政治秩序的重組與東亞現代性問題--以二戰前後日本「近代的超克」論為例(趙京華)

東亞的過去是西方的現在與未來:現代性與現代政治論述之商榷(蔡孟翰)

青年胡適的「民主經驗」(潘光哲)

系統號:

P-000663

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理論反思篇

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理論反思篇

標題:

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理論反思篇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作者:

黃冠閔、趙東明 主編

內容簡介:

本書乃「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主題研究計畫下的國際會議論文集,係總結三年的研究成果。內容探討宗教之本質與方法論問題、東亞宗教傳統內部的重要問題、京都哲學與當代新儒學的對話三方面問題。諸如宗教之本質與方法論問題、宗教之普遍性與特殊性,以及宗教多元論的問題、跨文化視野下的宗教對話、儒釋道三教經典中的形神、身心關係和修養、修煉工夫問題等。

系統號:

P-000669

東亞客家文化圈中的儒學與教育

東亞客家文化圈中的儒學與教育

標題:

東亞客家文化圈中的儒學與教育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黃麗生 編

內容簡介:

本書各文以東亞為視域,從不同的面向,探討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客家族系與儒家和教育的關聯。就研究面向而言,包含了書院、廟學、科舉、禮制空間、宅第建築、民間興學、儒紳儒學、華教孔教、教育轉向、儒家政府和宗族文化。就研究時期而言,從宋元起始,下迄當代,跨越千年。就研究區域而言,從贛南、閩西、粵東山區的客家原鄉,到臨近海洋的香港、臺灣,甚至遠渡重洋的東南亞和東北亞。本書的論文豐富多元,呼應了客家族系從孕育、形成到開枝散葉之長期播遷歷程;亦反映客家文化與儒學教育的研究課題。本書呈現了客家族系在生活世界中所體現的儒家影響,除了印證客家文化確屬漢文化支脈的事實,也呈顯了儒學超越殊異的普遍價值觀,曾鼓舞著遠離國境的客家族人。除上述之外,本書也論及海外客家在教育轉向和文化調適過程中的弔詭處境,及其難以迴避之後裔逐漸異化的問題。

系統號:

P-000681

再造的祖先:西南邊疆的族群動員與拉祜族的歷史建構

再造的祖先:西南邊疆的族群動員與拉祜族的歷史建構

標題:

再造的祖先:西南邊疆的族群動員與拉祜族的歷史建構

時間:

2013年1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馬健雄 著

內容簡介:

1950年代,在建構合法性和穩定邊疆的內外需求下,國家開展了民族識別工作。中緬邊界上的「倮黑族」被改稱為「拉祜族」。然而,被改變的不只是名字,其族群的身份和歷史也被重新改寫:世代生活在西南邊疆一直與漢人抗爭的「倮匪」,被替換成一個虛構的,來自青海且與漢人友好共處的「拉祜族」。

拉祜身份替換的例子狹特且意味深長,其背後是知識在國家權力的籠罩下層層扭曲的過程:為配合國家的民族識別工作,歷史學者建立了一套中國民族史論述,確定了漢族的先進性及民族大團結的基調;拉祜族的知識精英依據這套論述,主動為族群塑造了一個符合國家需求的身份;而這種被再造的身份,在知識的多向流動中進入了拉枯村民的日常生活,逐漸替代了族群真正的身份和歷史。

作者經過這十五年連續的田野調查,結合全面的史料梳理,剝離出在邊疆政治格局變化與國家主體性建立的背景下,「拉祜族」被邊緣化和重構的過程。同時,通過挖掘「倮黑」在與漢人和官軍的對抗中興起、遷徒的歷史,作者試圖為這個族群找回原本的信仰和身份。

作者簡介
馬健雄,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助理教授。長期在滇緬邊疆從事人類學田野調查。研究興趣與範圍主要集中在族群理論、親屬制度、宗教運動、西南邊疆史、中國西南與東南亞高地的少數民族社會與文化等方面。

系統號:

P-000623

清末中国の西洋体験と文明観

清末中国の西洋体験と文明観

標題:

清末中国の西洋体験と文明観

時間:

2013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手代木有兒 著

內容簡介:

序 論

第一章 アヘン戦争以降の世界像と洋務運動期の西洋体験

第二章 夷務世代知識人における西洋体験と世界像の変動
第一節 劉錫鴻の西洋体験と世界像
第二節 郭嵩燾の西洋体験と世界像

第三章 洋務世代知識人における西洋体験と新たな文明観の形成
第一節 薛福成の西洋体験と文明観
第二節 張徳彝の西洋体験と文明観
第三節 鍾天緯の西洋体験と文明観

結 論

補論 張徳彝の総理衙門・在外公館改革論と国際認識

注/あとがき/参考文献/索引/中文要旨

系統號:

P-000564

尖閣問題の核心:日中関係はどうなる

尖閣問題の核心:日中関係はどうなる

標題:

尖閣問題の核心:日中関係はどうなる

時間:

2013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花伝社

作者:

矢吹晋 著

內容簡介:

序 章 尖閣国有化は何を引き起こしたか──私の備忘録から

第1章 尖閣交渉経緯の真相──「棚上げ合意」は存在しなかったか

第2章 中国側の怒り

第3章 尖閣をめぐる日中の見解の対立点

第4章 パンドラの箱を開けた後で──私の尖閣論

第5章 日中相互不信の芽は復交の原点に潜んでいる

第6章 日中不信と米中蜜月=チャイメリカ

第7章 岡田充著『尖閣諸島問題』を推す

第8章 日米安保条約は尖閣諸島を守る保証となりうるか

第9章 中国共産党第18回全国代表大会を読み解く

第10章 矢吹氏に聞く──尖閣問題をどう解決するか

系統號:

P-000565

海の近代中国:福建人の活動とイギリス、清朝

海の近代中国:福建人の活動とイギリス、清朝

標題:

海の近代中国:福建人の活動とイギリス、清朝

時間:

2013年1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

作者:

村上衛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第I部 清朝の沿海秩序の崩壊——開港前
第1章 閩粤沿海民の活動と清朝——19世紀前半のアヘン貿易活動を中心に
第2章 清朝と漢奸——アヘン戦争時の福建・広東沿海民対策

第II部 華南沿海秩序の再編——19世紀中葉
第3章 閩粤海盗とイギリス海軍——19世紀中葉、福建沿海における海賊問題
第4章 難破した 「夷狄」——19世紀後半、華南における海難対策の変容
第5章 秘密結社と華 ——5港開港期、廈門における華人と小刀会の乱
第6章 誘拐する人・される人——19世紀中葉廈門における苦力貿易の盛衰

第III部 貿易の変動と華人の行動——世紀転換期
第7章 アジア間競争の敗者——清末廈門における交易構造の変動
第8章 善堂とアヘ ——19世紀後半、廈門におけるアヘン課税問題
第9章 利用される 「帝国 」——清末廈門における英籍華人問題

結論

系統號:

P-000592

現代中国の宗教:信仰と社会をめぐる民族誌

現代中国の宗教:信仰と社会をめぐる民族誌

標題:

現代中国の宗教:信仰と社会をめぐる民族誌

時間:

2013年1月

出版單位:

京都:昭和堂

作者:

川口幸大、瀬川昌久 合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現代中国における宗教と信仰の諸相/川口幸大
第2章 「宗教文化」と現代中国――雲南省徳宏州における少数民族文化の観光資源化/長谷千代子

第I部 公認された「宗教」をめぐるポリティクス

第3章 道教と現代中国――広東省における地方道教空間の再生と拡大/志賀市子
第4章 仏教と現代中国――浙江省象山県における仏教信仰/銭丹霞
第5章 キリスト教と現代中国――上海におけるプロテスタント教会にみる信仰と成治/村上志保
第6章 イスラームと現代中国――宗教管理機構と清真寺のポリティクス/澤井充生

第II部 「宗教」と「民間信仰」のはざまで

第7章 気功と現代中国――河南省における気功師の神格化現象/ウチラルト
第8章 祖先祭祀と現代中国――水上居民の新たな儀礼の試み/長沼さやか
第9章 死者祭祀と現代中国――広州市近郊の村落における清明節と盂蘭節/川口幸大
第10章 少数民族の信仰・儀礼と現代中国――トゥチア、ヤオ、ショオを中心に/瀬川昌久
第11章 チベット仏教と現代中国――包摂と排除の語り/大川謙作

あとがき/瀬川昌久

系統號:

P-000650

大航海時代のアジアと大友宗麟

大航海時代のアジアと大友宗麟

標題:

大航海時代のアジアと大友宗麟

時間:

2013年1月

出版單位:

福岡:海鳥社

作者:

鹿毛敏夫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1 豊後府内の起源と歴史

2 大友家の発祥と発展

3 大友時代を生きた人々

4 雪舟と豊後

5 遺物が語る中世

6 海から見た大友時代

7 現代中国の中の中世日本

8 明代中国と豊後

9 大友遣明使の旅

10 北京での大友遣明使

11 倭寇と戦国大名の関係

12 現代東南アジアと豊後府内

13 カンボジア王国との交流

14 ポルトガル王国の繁栄

15 フランシスコ・ザビエルのアジア宣教

16 リスボン、サン・ロケ教会の油彩画

17 ドイツの大友宗麟

18 インドから考える

19 アジアから見た戦国日本

大友氏関連年表

近年刊行の参考図書

系統號:

P-000665

「保安語詞彙」蒙古文語索引

「保安語詞彙」蒙古文語索引

標題:

「保安語詞彙」蒙古文語索引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仙臺:東北大学東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

作者:

栗林均 著

內容簡介:

「保安語」は中国甘粛省に居住する保安族、および青海省同仁県に居住する一部の土族によって話されるモンゴル系の言語である。本書は、陳乃雄等編『保安語詞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に収録されている保安語の語彙約7千項目の中から、モンゴル語との同源語を抽出してモンゴル文語から検索ができるように配列したものである。モンゴル文語形(ローマ字転写表記)を見出し語として、原本に記載されている保安語形(音声記号表記)と漢語訳、原本の出現位置(記載頁)を示した。さらに、見出し語には、モンゴル文字によるモンゴル文語形と簡単な日本語訳を付して利用の便宜を図っている。

系統號:

P-000651

覇王と革命:中国軍閥史一九一五~二八

覇王と革命:中国軍閥史一九一五~二八

標題:

覇王と革命:中国軍閥史一九一五~二八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白水社

作者:

杉山祐之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第1章 金の龍
童子の玉杯/北洋の虎/忠犬の傷/奉天の師団長/帝制運動

第2章 皇帝・袁世凱
蔡鍔出奔/洪憲皇帝誕生/護国戦争/国が割れる音/袁世凱死す

第3章 中南海と紫禁城
新たな権力者/府院の争い/段祺瑞罷免/養心殿の溥儀/路上の辮髪

第4章 湖南の戦い
孫文、広州へ/陸栄廷、参戦/逆転、また逆転/奉天軍出動/呉佩孚、疾走

第5章 東北王誕生
馮国璋辞任/五四の炎/東三省を手中に/もう一人の王/呉佩孚、北上

第6章 常勝将軍
直隷・安徽戦争/激突、そして消滅/勝者の分割/陳炯明の戦い/広西、湖南、湖北

第7章 第一次直隷・奉天戦争
湖北支援戦争/電撃戦/三角同盟/長辛店の戦い/奉天軍は死なず

第8章 孫文と蒋介石
孫文追放/亀裂/曹錕賄戦/モスクワの蒋介石/黄埔軍官学校

第9章 第二次直隷・奉天戦争
戦いの連鎖/激闘始まる/反転命令/二正面戦争/直隷軍、壊滅

第10章 「革命いまだ成功せず」
孫文北上/両広の戦い/総理の遺言/国民政府/五省連合軍

第11章 北洋の落日
郭松齢事件/将軍の度量/満鉄の長城/挽歌/復讐の包囲網

第12章 北伐
嵐の前/革命軍、北へ/各個撃破/赤色暴風/武漢と南京

終章 張作霖爆殺
合作崩壊/蒋介石、下野す/井岡山の赤旗/三洞橋/易幟

注/主要登場人物/関連年表/参考・引用文献/あとがき

系統號:

P-000660

中国古典文学の思考様式

中国古典文学の思考様式

標題:

中国古典文学の思考様式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和田英信 著

內容簡介:

Ⅰ文学の歴史をみる目
「古と今」の文学史――中国の文学史的思考
 中国の文学史的思考――『漢書』藝文志詩賦略、そして『宋書』謝霊運伝論
 建安文学をめぐって
 平淡について――唐詩と宋詩に関わる幾つかのこと
 唐宋両朝詩比較論の成立と『滄浪詩話』

Ⅱテクストからテクストへ
模擬と創造――六朝雑擬詩小考
聯句から次韻へ
李賀という詩人像―李商隠「李賀小伝」と李賀の物語
古文の修辞学―欧陽脩の場合
蘇軾の詠画詩(一)――熙寧年間を中心に
蘇軾の詠画詩(二)――元祐年間を中心に

Ⅲ中国文論のかたち
王陽脩「詩話」の表現形式
 詩話の成立とその変容
 日本近世期の詩話について
 〈文話〉について――〈文章読本〉源流小考

系統號:

P-000664

チベット現代文学の曙:ここにも激しく躍動する生きた心臓がある

チベット現代文学の曙:ここにも激しく躍動する生きた心臓がある

標題:

チベット現代文学の曙:ここにも激しく躍動する生きた心臓がある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トンドゥプジャ

內容簡介:

〈作品〉
ペンツォ/ドゥクツォ/語り部/頑固爺さん/ドンタクタン/化身/霜にうたれた花/悲しみ/青春の滝/恩知らずの嫁/骨肉の情/細い道/ツルティム・ジャンツォ/ここにも激しく躍動する生きた心臓がある/愛の高波

〈解説〉
トンドゥプジャ作品解説/チベット現代文学概説/あとがき

〈付録〉
伝記/トンドゥプジャ作品とチベットのことわざ/地図/読書案内/トンドゥプジャ年譜/著者紹介・訳者紹介

系統號:

P-000687

Sinophone Studies: A Critical Reader

Sinophone Studies: A Critical Reader

標題:

Sinophone Studies: A Critical Reader

時間:

January, 2013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Edited by Shu-mei Shih, Chien-hsin Tsai, and Brian Bernards

內容簡介:

Acknowledgments

List of Contributors

Introduction: What Is Sinophone Studies? Shu-mei Shih

I.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introduction by Chien-hsin Tsai

1. Against Diaspora: The Sinophone as Place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2007) Shu-mei Shih

2. On Chineseness as a Theoretical Problem (1998) Rey Chow

3. Can One Say No to Chineseness? Pushing the Limits of the Diasporic Paradigm (1998) Ien Ang

4. Sinophone/Chinese: “The South Where Language Is Lost” and Reinvented (1998) Kim Chew Ng

5. Post-Loyalism (2007) David Der-wei Wang

6. Exiled to English Ha Jin

II. Discrepant Perspectives introduction by Brian Bernards

7. Chineseness: The Dilemmas of Place and Practice (1999) Gungwu Wang

8. Cultural China: The Periphery as Center (1991) Wei-ming Tu

9. On the Margins of the Chinese Discourse (1991) Leo Ou-fan Lee

10. The Structure of Dual Domination: Toward a Paradigm for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5) Ling-chi Wang

III. Sites and Articulations introduction by Brian Bernards and Chien-hsin Tsai

* Sinophone Hong Kong

11. Intra-Local and Inter-Local Sinophone: Rhizomatic Politics of Hong Kong Writers Saisai and Wong Bik-wan Mirana May Szeto

12. Things

* Sinophone Taiwan

13. Taiwan Fictio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4. Sinophone Indigenous Literature of Taiwan: History and Tradition Hsinya Huang

15. Writing Beyond Boudoirs: Sinophone Literature by Female Writer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Pei-Yin Lin

16. Of Guest and Host: Zhong Lihe

* Sinophone Tibetan

17. On the Margins of Tibetanness: Three Decades of Sinophone Tibetan Literature Patricia Schiaffini

18. Danger in the Voice: Alai and the Sinophone Carlos Rojas

* Sinophone Malaysian and Singaporean

19. Sinophone Malaysian Literature: An Overview Kim Tong Tee

20. Transcending Multiracialism: Kuo Pao Kun’s Multilingual Play Mama Looking for Her Cat and the Concept of Open Culture E. K. Tan

21. Plantation and Rainforest: Chang Kuei-hsing and a South Seas Discourse of Coloniality and Nature Brian Bernards

* Sinophone New Zealand

22. Inverted Islands: Sinophone New Zealand Literature Jacob Edmond

* Sinophone Manchu

23. Beneath Two Red Banners: Lao She as a Manchu Writer in Modern China Carles Prado-Fonts

* Sinophone French

24. Found in Translation: Gao Xingjian’s Multimedial Sinophone Andrea Bachner

* Sinophone American

25. Generational Effects in Racialization: Representations of African Americans in Sinophone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Sau-ling Wong

26. At the Threshold of the Gold Mountain: Reading Angel Island Poetry Te-hsing Shan

27. The Chinese Immigrant as a Global Figure in Lin Yutang’s Novels Shuang Shen

* Sinophone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28.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in a Sinophone Studies Reader? Ignacio López-Calvo

Glossary of Sinitic Terms

Index

系統號:

P-000667

Pacific Crossing:California Gold, Chinese Migration, and the Making of Hong Kong

Pacific Crossing:California Gold, Chinese Migration, and the Making of Hong Kong

標題:

Pacific Crossing:California Gold, Chinese Migration, and the Making of Hong Kong

時間:

December, 2012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作者:

Elizabeth Sinn

內容簡介: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ens of thousands of Chinese men and women crossed the Pacific to work, trade, and settle in California. Drawn initially by the gold rush, they took with them skills and goods and a view of the world which, though still Chinese, was transformed by their long journeys back and forth. They in turn transformed Hong Kong, their main point of embarkation, from a struggling infant colony into a prosperous international port and the cultural center of a far-ranging Chinese diaspora.

Making use of extensive research in archives around the world, Pacific Crossing charts the rise of Chinese Gold Mountain firms engaged in all kinds of transpacific trade, especially the lucrative export of prepared opium and other luxury goods. Challenging the traditional view that the migration was primarily a "coolie trade," Elizabeth Sinn uncovers leadership and agency among the many Chinese who made the crossing. In presenting Hong Kong as an "in-between place" of repeated journeys and continuous movement, Sinn also offers a fresh view of the British colony and a new paradigm for migration studies.

About the Author
Elizabeth Sinn(洗玉儀) is the author of Power and Charity: A Chinese Merchant Elite in Colonial Hong Kong.

系統號:

P-000627

Building Identity: The Making of National Museums and Identity Politics

Building Identity: The Making of National Museums and Identity Politics

標題:

Building Identity: The Making of National Museums and Identity Politics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作者:

張譽騰、Dr.Suzanne MacLeod 合編

內容簡介:

Identity involves the concep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self in individuals and groups searching to understand “Who am I?” or “Who are we?” Museums tell stories of lands, of peoples, and of nations, serving to unite our shared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 existence of museums can help us to form our common identity, to interpret our poignant stories and to pass them on to future generations. Th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was delighted and honored to work with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he University of Leicester’s School of Museum Studies, and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for Museum 2011. The conference had more than sixty papers and keynote speeches from over twenty five countries. Dr. Suzanne MacLeod and Dr. Yui-Tang Chang collected some Chinese and English papers and published respectively into a serial of NMH Museum Studies to share ideas and dialogues with museum professionals around the world.

系統號:

P-000579

Kniha vrchních písařů

Kniha vrchních písařů

標題:

Kniha vrchních písařů

時間:

July, 2012

出版單位:

Praha: Karolinum

作者:

Olga, Lomová

內容簡介:

Kniha vrchních písařů (Š'-ťi) je základním dílem čínské historiografie. Hovoří o Číně od mytických prvopočátků až po stabilizaci sjednocené říše za císaře Wua dynastie Chan (vládl 140-87 př. n. l) a utváří obraz čínské civilizace, který dodnes určuje pohled Číňanů na vlastní minulost. Její autor S'-ma Čchien (asi 145-86 př. n. l.) prostřednictvím zaznamenaných událostí a osobních poznámek promýšlí otázky běhu dějin, vyšší spravedlnosti i toho, jak se má člověk správně rozhodovat v těžkých situacích.

Český překlad je čtvrtým překladem do evropského jazyka srovnatelného rozsahu, komplexnosti pojetí a bohatství doprovodného aparátu. Obsahuje zhruba jednu čtvrtinu monumentálního díla a výběrem i řazením kapitol se snaží ukázat osobitou kompozici čínského historického spisu, v níž se promítají dobové představy o hierarchicky uspořádaném světě; nalezneme v něm také nejznámější příběhy čínského starověku, z nichž mnohé zlidověly a dodnes slouží jako předloha pro literární a filmová zpracování.

Překladatelka navázala na dílo význačného českého sinologa Timotea Pokory (1928-1985) a do výboru zahrnula čtyři jeho překlady zachované v rukopise. Překlad doprovázejí poznámky a podrobné komentáře, které mají za cíl zprostředkovat pohled čínského čtenáře, utvářený odlišnou tradicí a vlastním filosofickým zázemím. Kniha se tak stává i praktickou ukázkou tradičního čínského přístupu k textu, studiu historie a ke světu. Rozsáhlá úvodní studie o počátcích čínské historiografie navazuje na nejnovější sinologické bádání a uvádí toto téma vůbec poprvé do českého prostředí. Dílo je doplněno rejstříky, mapami a obrazovými přílohami. (výbor z díla čínského historika)

系統號:

P-000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