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李壬癸:臺灣住民賴以維生的各種動植物

標題:

【演講】李壬癸:臺灣住民賴以維生的各種動植物

時間:

2013年2月2日(週六)10:00-12:00

地點:

國立臺灣圖書館4樓4045教室(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圖書館

主講人:

李壬癸(中央研究院院士)

聯絡人:

陳先生,Tel: (02)29266888#4221

內容簡介:

有意參加本演講者,請逕至相關網址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0443

【演講】施靜菲:東亞陶瓷──世界陶瓷發展的重鎮

【演講】施靜菲:東亞陶瓷──世界陶瓷發展的重鎮

標題:

【演講】施靜菲:東亞陶瓷──世界陶瓷發展的重鎮

時間:

2013年2月2日(週六)13:30-15:3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施靜菲(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最古老的著名陶器,是日本的繩紋陶;最早的高溫施釉陶器,出現在中國的浙江;散發獨特美感的高麗青瓷,在中國文獻中被譽為天下第一。這些世界陶瓷史中許多的第一,都出現在東亞地區。東亞陶瓷在世界陶瓷史中的位置、東亞陶瓷史的基本發展概要,以及陶瓷技術交流等相關議題,都將在本演講中呈現。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0506

【演講】祝平一:「迷信」:十七世紀入華天主教的在地宗教地景

標題:

【演講】祝平一:「迷信」:十七世紀入華天主教的在地宗教地景

時間:

2013年2月4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祝平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0468

【演講】李力庸:石門水庫興建時期的觀察

標題:

【演講】李力庸:石門水庫興建時期的觀察

時間:

2013年2月5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李力庸(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

系統號:

A-000470

【演講】Yang Lu:Self-fashioning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 in Tenth-Century Hebei: Reading the Pictorial Program of the Tomb of Warlord Wang Chuzhi

【演講】Yang Lu:Self-fashioning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 in Tenth-Century Hebei: Reading the Pictorial Program of the Tomb of Warlord Wang Chuzhi

標題:

【演講】Yang Lu:Self-fashioning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 in Tenth-Century Hebei: Reading the Pictorial Program of the Tomb of Warlord Wang Chuzhi

時間:

2013年2月6日(週三)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主講人:

Yang Lu(陸揚,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員)

系統號:

A-000433

【演講】Young Kyun Oh:Drawing Morality: the Visual Illustration and its Function in the Samgang Haengsil-to(三綱行實圖)

標題:

【演講】Young Kyun Oh:Drawing Morality: the Visual Illustration and its Function in the Samgang Haengsil-to(三綱行實圖)

時間:

2013年2月6日(週三)16:00-17:30

地點:

Room 1636, School of Social Work Building(School of Social Work Building, Ann Arbor, MI 48109,USA)

主辦單位:

Nam Center for Kore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主講人:

Prof. Young Kyun Oh

聯絡人:

E-mail: um-alc@umich.edu

內容簡介:

The Samgang Haengsil-to, a Choson-dynasty (1392-1910) moral primer, collected stories of moral actions from Chinese and Korean history by filial sons, loyal subjects and devoted women. As indicated in its preface, the court’s intention in compiling, printing and distributing this book was to educate the lay audience—who were mostly illiterate—in Confucian ethics. For this reason, the court decided to provide each story with a visual illustration that included multiple scenes of the story depicting the hero or heroine in action and highlighted his or her outstanding ethical quality. If a reader should expect to understand a story with the aid of the illustration, however, it would confuse the reader, for the order of scenes in the illustration mostly likely does not follow any anticipated flow of the story as described in the written text. This talk attempts a careful reading of the dynamics and intents behind these illustrations, and presents a hypothesis that these illustrations were inserted to provoke and recall the “moral nature” of illiterate lay audience, rather than to help them follow or understand the written texts by visually recounting them. This is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hypotheses regarding Chinese narrative illustrations and illustrated fictions in late imperial period, in which illustrations supposedly worked with written texts.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ontext of reading in Choson and the Confucian moral philosophy, this talk delineates a third text embedded in this book: the oral text. Since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presented a dual impediment to the illiterate public of Choson—for being written and for being foreign—these illustrations could not work directly with the written text but only indirectly by inspiring them with accompanied oral texts told by the literate readers in the form of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Speaker
Young Kyun Oh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inese and Sino-Korean in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etters and Cultures,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He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with a Ph.D. in Chinese linguistics. He has published several articles on Sino-Korean linguistics 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and recently finished a book manuscript, Engraving Virtue: the Print History of a Premodern Moral Primer (forthcoming, Brill).

系統號:

A-000462

【演講】Mark Elliot:Imperial Thinking

【演講】Mark Elliot:Imperial Thinking

標題:

【演講】Mark Elliot:Imperial Thinking

時間:

2013年2月11日(週一)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主講人:

Mark Elliot (Mark Schwartz Professor of Chinese and Inner Asian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系統號:

A-000434

【演講】Elizabeth J. Perry:The Culture of Chinese Communist Resilience: Mining the Anyuan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標題:

【演講】Elizabeth J. Perry:The Culture of Chinese Communist Resilience: Mining the Anyuan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時間:

2013年2月11日(週一)16:00-18:00

地點:

Munk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208N, North House, Munk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 1 Devonshire Place,Toronto,Canada)

主辦單位:

Munk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 / Asian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Toronto

主講人:

Elizabeth J. Perry (Director of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聯絡人:

Aga Baranowska,Tel: (416) 946-8900;E-mail: asian.institute@utoronto.ca

系統號:

A-000436

【演講】Anand Yang:China and India are One: An Indian Soldier's Travelogue of Beijing in 1890-1901

標題:

【演講】Anand Yang:China and India are One: An Indian Soldier's Travelogue of Beijing in 1890-1901

時間:

2013年2月16日(週六)9:30-11:00

地點:

Stimson Auditorium, Seattle Asian Art Museum(1400 E Prospect St. Seattle, WA 98102,USA)

主辦單位:

Seattle Asian Art Museum

主講人:

Anand Yang(楊雅南,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聯絡人:

Seattle Asian Art Museum, Tel: (206) 654-3100

內容簡介:

This talk is a part of the Seattle Asian Art Museum's "Asia Crossing :Travel Accounts Through Asia's History" series.

Information on other talks in the series can be found at the SAM website. Click here.

系統號:

A-000488

【演講】許國惠:古老傳說的現代演繹:上海與香港的戲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

標題:

【演講】許國惠:古老傳說的現代演繹:上海與香港的戲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

時間:

2013年2月16日(週六)14:30-16:00

地點:

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 66 號)

主辦單位:

香港公共圖書館與香港教育學院人文學院合辦

主講人:

許國惠(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講師)

聯絡人:

Tel: 2921-2649

內容簡介:

主持人:葉倬瑋(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講師)

本演講以粵語講述,免費入場。

系統號:

A-000482

【演講】陳文源:晚清居澳華人加入葡籍的現象與困擾

標題:

【演講】陳文源:晚清居澳華人加入葡籍的現象與困擾

時間:

2013年2月16日(週六)14:30-15:40

地點:

永樂座書店、聯經書房(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

主辦單位:

澳門民政總署

主講人:

陳文源(廣州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副研究員)

聯絡人:

Tel: 8394-3782

內容簡介:

為了有效管治居澳華人,澳門政府開始以「國民待遇」吸引居澳華商精英申請加入葡萄牙國籍。1887年《中葡和好通商條約》簽訂後,部分居澳華人利用澳門政府的國籍政策在內地爭取葡國的司法保護,從而引發中葡兩國關於國籍問題的外交爭拗,其中以「盧九案」影響最大。

講者簡介
陳文源,歷史學博士,現任廣州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澳門史、中國與環南海鄰國關係史研究,曾參與《澳門編年史》等著作的整理與撰寫,發表與澳門史相關的論文十餘篇。

※有意參加者,請逕至相關網址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0483

【演講】Timothy Chen:Magical Food and Spatiotemporal Displacement in Early Medieval Chinese Narratives

【演講】Timothy Chen:Magical Food and Spatiotemporal Displacement in Early Medieval Chinese Narratives

標題:

【演講】Timothy Chen:Magical Food and Spatiotemporal Displacement in Early Medieval Chinese Narratives

時間:

2013年2月18日(週一)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主講人:

Timothy Wai Keung CHAN(陳偉強,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0487

【演講】高崢:以政治和文化的雙重角度看共產黨接管杭州

標題:

【演講】高崢:以政治和文化的雙重角度看共產黨接管杭州

時間:

2013年2月22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兩岸研究群

主講人:

高崢(美國馬裡蘭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0590

【演講】王曉明:今日大陸的城市化問題:以上海為例

標題:

【演講】王曉明:今日大陸的城市化問題:以上海為例

時間:

2013年2月22日(週五)19:00-21:00

地點:

臺灣大學地理系202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講人:

王曉明(上海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系統號:

A-000542

【演講】もっと知ろう、もっと北の国IV:せめぎ合う二つの大国

標題:

【演講】もっと知ろう、もっと北の国IV:せめぎ合う二つの大国

時間:

2013年2月24日(週日)14:00-17:00

地點:

東洋文庫2階講演室(1)(東京都文京区本駒込2-28-21)

主辦單位:

北海道大学スラブ研究センター、人間文化研究機構プログラム イスラーム地域研究・現代中国地域研究 東洋文庫拠点

聯絡人:

Tel: 03-3942-0280

內容簡介:

【もっと知ろう、もっと北の国IV:せめぎ合う二つの大国】
14:00-15:00
北京からサンクト・ペテルブルクへ:清朝の遣ロシア使節をめぐって(柳澤明,早稲田大学文学学術院教授)

15:00-16:00
ロシアと中国:境界問題の歴史と現在(岩下明裕,北海道大学スラブ研究センター教授)

16:00-17:00
ディスカッション

司会:相原佳之(人間文化研究機構プログラム・現代中国地域研究東洋文庫拠点研究員)

【お申込み方法】
①ご住所②お名前③お電話番号④参加を希望される日程と講座タイトル⑤お持ちの方はメールアドレスをご記入のうえ、下記【お問合せ先】まで往復ハガキ、もしくはメールにてお申込みください。折り返しご連絡を差し上げます。

【お問合せ先】
〒113-0021 東京都文京区本駒込2-28-21
東洋文庫ミュージアム
電話: 03-3942-0280
email: museum@toyo-bunko.or.jp

此講座為東洋文庫「もっと北の国から~北方アジア探検史~」特展7場系列演講之最後一場,其他場次內容請參見:http://www.china-waseda.jp/

系統號:

A-000437

【演講】黃清文:「人之島」的美麗與哀愁

標題:

【演講】黃清文:「人之島」的美麗與哀愁

時間:

2013年2月27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黃清文(仙‧瑪德諾‧米斯卡,達悟族文化工作者)

聯絡人:

林音秀,Tel: (02)2652-3484;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報導者: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演講內容:
一、蘭嶼島簡介

二、傳統與當代

三、科技毒物的恐怖陰影

四、非洲塞內加爾「2012全球綠人會議」訴求

五、何去何從?

六、綜合討論

注意事項:
1.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2月4日(週一)23:00為止。

2. 錄取與否通知:將於2月6日(週三)統一回覆錄取與否通知。

3. 報名名額:囿於場地因素,開放報名名額為50名,並保留錄取與否的權利。

4. 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5. 請自備環保餐具。

6. 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7. 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系統號:

A-000504

【演講】Jaeeun Kim:Seeking Asylum, Finding God: Korean Chinese Migration to the US

標題:

【演講】Jaeeun Kim:Seeking Asylum, Finding God: Korean Chinese Migration to the US

時間:

2013年3月6日(週三)15:30-17:00

地點:

Thomson Hall 317(Seattle, WA 98195-3521,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USA)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Asian Languages &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主講人:

Jaeeun Kim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Social Sciences Cluster, Stanford University)

聯絡人:

Tel: 206-543-4873;E-mail: uwcks@u.washington.edu

內容簡介:

In this working paper, Jaeeun Kim examines the migration careers,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legalization strategies of ethnic Korean migrants from northeast China (Korean Chinese hence-forward)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colonial-era migrants from the Korean peninsula, Korean Chinese remained concentrated in their ethnic enclaves in northeast China throughout the Cold War era. Yet since the late 1980s, labor migration to other cities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 have become a major strategy with which Korean Chinese have weathered China’s drastic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is presentation address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role do various participants in the “migration industry” play in the organization of long-distance, unauthorize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2) How does the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immigration regimes, legal professionals, and migrants themselves contribute to the making of “refugees” from above and below?; (3) How do religious institutions, which have developed distinctive under-standings of the nation and the community of faith, get involved in, respond to, and shape mi-grants’ legalization strategies?; (4) How do relevant actors selectively and variably present and contest the ethnic, national, and religious identities of these migrants, and how do the meaning and resonance of “homeland” change through these processes?

About the Speaker
Jaeeun Kim is a postdoctoral fellow at the Walter H. Shorenstein 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 at Stanford University for the 2012-13 academic year. Before coming to Stanford, she w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 at th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for the 2011-12 academic year. She specializ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 East Asia and beyond, and is trained in comparative-historical and ethnographic methods. Kim’s publications include articles in Theory and Society, Law and So-cial Inquiry, and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 Kim holds a BA in law (2001) and an MA in sociolo-gy (2003) from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an MA (2006) and PhD (2011) in soci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She will be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beginning in fall 2013.

系統號:

A-000435

【演講】李毓中:一個華人雇傭兵、兩個教士與一個前任總督:邁向另一場全球微觀史

標題:

【演講】李毓中:一個華人雇傭兵、兩個教士與一個前任總督:邁向另一場全球微觀史

時間:

2013年3月7日(週四)13:00-15:00

地點:

中興大學綜合大樓605影室教室(臺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主辦單位:

中興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李毓中(清華大學歷史所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0438

【演講】施添福:從「客家」到客家:臺灣歷史上一個族群稱謂的演變

標題:

【演講】施添福:從「客家」到客家:臺灣歷史上一個族群稱謂的演變

時間:

2013年3月9日(週六)10:00-12:00

地點:

國立臺灣圖書館4樓4045教室(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圖書館

主講人:

施添福(中研院臺史所兼任研究員)

聯絡人:

陳先生,Tel: (02)29266888#4221

內容簡介:

有意參加本演講者,請逕至相關網址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0439

【演講】鍾玲:香港重商主義下綻放的熱情──談兩部電影和「六四」

標題:

【演講】鍾玲:香港重商主義下綻放的熱情──談兩部電影和「六四」

時間:

2013年3月20日(週三)17:00-18:30

地點:

嶺南大學李運強教學大樓地下林護演講廳(香港屯門青山公路八號)

主辦單位:

嶺南大學中文系及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主講人:

鍾玲(著名學者、小說家、散文家及詩人)

內容簡介:

香港以金融財務立足國際,社會重視商業上的成就,賺錢遂成為生活的目標。《時光倒流七十年》(1981) 與《歲月神偷》(2010) 兩部電影以愛情、親情爲主題,卻創下票房紀錄,「六四」更表現香港人的熱血。是什麽傳統的、社會的、心理的原因令港人爆發熱情的一面?

講者簡介
鍾玲教授,著名學者、小說家、散文家及詩人,臺灣東海大學學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地生校園比較文學系碩士及博士,曾在紐約州立大學艾伯尼校園、香港大學、臺灣國立中山大學任教,並曾任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及協理副校長。

本演講以普通話輔以粵語進行。

系統號:

A-000519

【演講】黃勇:Liberal Neutrality, State Perfectionism, and Confucianism: A Neglected Aspect

【演講】黃勇:Liberal Neutrality, State Perfectionism, and Confucianism: A Neglected Aspect

標題:

【演講】黃勇:Liberal Neutrality, State Perfectionism, and Confucianism: A Neglected Aspect

時間:

2013年3月20日(週三)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黃勇(美國庫茲城大學(Kutztown University)哲學系終身教授)

聯絡人:

安城秀,Tel: 02-2365-4299;E-mail: seongsu007@ntnu.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潘朝陽(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院長)

與談人:何信全(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演講全程以中文進行,歡迎事先線上報名參加 http://pms.itc.ntnu.edu.tw/PmbCourse/或http://activity.ncl.edu.tw/

系統號:

A-000544

【演講】麥穀邦夫:道教教理思想の形成と道気論

標題:

【演講】麥穀邦夫:道教教理思想の形成と道気論

時間:

2013年3月21日(週四)15:00-16:30

地點: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本館セミナー室4(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區吉田本町)

主辦單位: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附屬東アジア人文情報學研究センター

主講人:

麥谷邦夫(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聯絡人: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総務掛,Tel: 075-753-6902;E-mail: zb-soumu@zinbun.kyoto-u.ac.jp

系統號:

A-000484

【座談會】「鏡像‧臺灣:臺灣文史研究譯叢」新書發表與座談

【座談會】「鏡像‧臺灣:臺灣文史研究譯叢」新書發表與座談

標題:

【座談會】「鏡像‧臺灣:臺灣文史研究譯叢」新書發表與座談

時間:

2013年2月2日(週六)

地點:

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一館二樓第四會議室(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

主辦單位:

臺大出版中心

聯絡人:

官先生,Tel: 02-3366-9303

報導者:

官先生

內容簡介:

【場次A:「日本如何看待殖民時期臺灣:歷史、文學與文化的討論」】
時 間:2013年2月2日(六)13:30-14:45
地 點: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一館二樓第四會議室
主持人:吳密察(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引言人:薛化元(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吳佩珍(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與談人: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衣雲(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近代化與殖民》、《發展與帝國邊陲》、《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上)(中)(下)收入日本學界對於日治時期臺灣的研究論文,表達了「日本如何看待殖民時期臺灣」的觀點。而去殖民後的臺灣如何回應日本學者的論述,建立我們的世界觀,正是不可迴避的課題。

【場次B:「臺灣如何被想像為陰性的:文學作品與理論的思考」】
時 間:2013年2月2日(六)15:00-16:15
地 點: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一館二樓第四會議室
主持人:梅家玲(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引言人:李奭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邱子修(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與談人:范銘如(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郝譽翔(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在《異地繁花》(上)(下)與《跨文化的想像主體性》書中,可以讀到殖民者的論述有著將殖民對象臺灣陰柔化以及異國情色化的趨向;而臺灣作家也不免將自身的家國想像為陰性的身體。「臺灣如何被想像為陰性的」此一提問,仍然有待研究者與寫作者的回答。

系統號:

A-000469

【工作坊】「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臺灣農村史料」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臺灣農村史料」工作坊

時間:

2013年2月20日(週三)

地點:

立命館孔子學院講義室(京都市北區等持院北町56-1)

主辦單位:

交通大學人社中心

聯絡人:

Tel: 886-3-5712121#52480

內容簡介:

一、宗旨: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農民運動研究室為深入探討1950年代到1970年代臺灣農業社會的演變與結構轉型,增廣史料蒐集,擬於2013春季,舉辦史料文物工作坊。

二、申請資格:
不限。徵件請填寫報名表,載明提供者姓名,職稱(包括退休或現任),最高學位,聯絡電話,傳真號碼、通訊地址,E-mail信箱。

三、徵件內容與主題:
舉凡影像紀錄、官方通告、政府宣傳品、報導文章及土地契約書等,中英日文不拘皆可提供。請提供原稿與旁附說明(若不採用必將原稿歸還)。

主題包括:1950年代到1970年代農復會與土地改革、農業科技、機械化與生產改良,水利局與水資源開發,鄉村衛生的改善(衛生局/所),農會運作與農產品行銷,農村環境與農民營養的改善,農村建設與藝文活動等題材都是探討的範疇。

四、甄選獎勵辦法:
經評審評定,入選的徵件將給予適當的報酬及感謝狀,並邀請提供者參加「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臺灣農村史料工作坊」。獲選的徵件將來被學者引用時,必載明提供者的姓名與資料出處。

五、時程:
1.徵件截止日期:2013年2月20日(週三)。
2.審查公佈日期:2013年3月5日(週二)。
3.工作坊舉辦日期:2013年3月23日(週六)。

六、收件資料與投遞處:
◆ 參加之史料原稿正本一份。
◆ 報名表一份,格式如附表
除親自送達本中心外,相關資料請寄至「300新竹市大學路1001號交通大學綜合一館人社中心」,封面請註明村「農村史料徵件」。

七、著作權規定:
1.
2.獲獎史料所有權歸提供者所有,但為增加學術推廣,其著作財產權歸雙方所有,本中心並保有無償利用獲選史料以任何方式(數位元化、光碟、有聲出版)推廣、保存,及於文宣(如公佈上網、書報雜誌等形式)之轉載授權之權利,作者不另支酬。

有意提供資料者,請逕至相關網址下載徵件報名表

系統號:

A-000444

【工作坊】2013年第一次環境史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2013年第一次環境史工作坊

時間:

2013年2月22日(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聯絡人:

劉曉芸,E-mail: hsyunliu@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10:30-12:00
【研究報告】
全球環境變遷下的環境史研究:一個脆弱性的觀點(林冠慧,George Perkins Marsh, Clark University)
臺灣西海岸的人為開發與環境變遷(劉翠溶,中研院臺史所特聘研究員)

13:30-15:00
【閱讀報告】
J. R. McNeill et al. (eds.), Environmental Histories of the Cold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David Biggs, Quagmire: Nation-Building and Nature in the Mejong Delt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Reprint Edition, 2012)

系統號:

A-000471

【工作坊】「語料蒐集的方法與工具」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語料蒐集的方法與工具」工作坊

時間:

2013年2月20日(週三)

地點:

中研院人文館3樓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聯絡人:

劉佳玟,Tel: (02)2652-5013;E-mail: ilacdmaffrs@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9:30-10:20
【主題演講】
語料與分析決定了一切(鄭秋豫)

10:40-12:00
主持人:林英津
以語料庫方法研究自然語音(曾淑娟)
從田野調查語料到理論音韻學的抽象論證(黃慧娟)

13:30-14:50
主持人:魏培泉
從方言音韻到方言語法,從田野調查到語料庫的運用(江敏華)
輕動詞與及物性(張永利)

系統號:

A-000494

【導讀會】一九五○年代臺灣學生軍訓之研究

【導讀會】一九五○年代臺灣學生軍訓之研究

標題:

【導讀會】一九五○年代臺灣學生軍訓之研究

時間:

2013年2月2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3樓多媒體簡報室(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李泰翰 (本書作者/東吳大學歷史系講師)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導讀書目:《一九五○年代臺灣學生軍訓之研究》

內容簡介:本書從一九五○年代學生軍訓如何與救國團的結合與分離,究明學生軍訓在臺灣實施時,過去政府在中國大陸舉辦學生軍訓的經驗、政府遷臺後軍方的後備兵員制度與國民黨青年運動,及臺灣自日治以來學生求學形態等,對臺灣學生軍訓規劃與落實之影響。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更多活動訊息,請上國史館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guoshiguan

系統號:

A-000507

【座談會】《深耕——蔣經國的臺灣行旅》國史館紀錄片賞析暨映後座談會

【座談會】《深耕——蔣經國的臺灣行旅》國史館紀錄片賞析暨映後座談會

標題:

【座談會】《深耕——蔣經國的臺灣行旅》國史館紀錄片賞析暨映後座談會

時間:

2013年2月6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3樓多媒體簡報室(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與談人: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內容簡介:蔣經國的一生,複雜而矛盾。早年懷抱著社會主義理想,後來成為反共世界的重要領袖,手握晦暗的情治系統,又兼有青年導師、親民愛民的形象。他推動十大建設、民主改革,對今日臺灣的發展影響至鉅。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活動」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0508

【系列演講】京都大學現代中國研究センター「現代中國文化の深層構造」共同研究班

標題:

【系列演講】京都大學現代中國研究センター「現代中國文化の深層構造」共同研究班

時間:

2013年1月至3月,共5場

地點: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本館4階大會議室(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區吉田本町)

主辦單位: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附屬現代中國研究センター

內容簡介:

本系列演講時間均為14:00-17:00
2月1日(週五)
留日學僧の系譜――臺灣の張曼濤とその生涯を中心に(阪井田夕起子)
評論人:松金公正

2月15日(週五)
呉晗と歴史劇論爭――「海瑞罷官」の執筆意図(瀬戸宏)
評論人:瀬辺啓子

3月1日(週五)
生活書店の経営管理について(楊韜)
評論人:宮原佳昭

3月15日(週五)
1961~1964年の宇都宮徳馬と中國(劉守軍)
評論人:平川幸子

系統號:

A-000520

【系列演講】第九屆中華貨殖論壇

標題:

【系列演講】第九屆中華貨殖論壇

時間:

2013年1至4月,共3場

地點:

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 66 號)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

聯絡人:

Tel: (852) 3943-7119

內容簡介:

本系列演講已舉辦2場,4月份場次如下:

2013年4月5日(週五)
19:00-20:30
主講人:王國斌(R. Bin WONG,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亞洲研究所主任及歷史系教授)
講題:A World History Perspective on Late 19th-Century Chinese Self-Strengthening
主持人:熊秉真(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所長)
※本演講以英語進行

有意參加本系列講座者,可撥打聯絡電話或至相關網址處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0445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府城講壇」

標題: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府城講壇」

時間:

2013年2月至6月,共6場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演講廳(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本系列演講時間均為週六的14:30-17:00,共有網路登記及現場索票等兩種報名方式,有意參加者洽詢官網。

本系列演講2月至6月場次內容如下:
2月23日
《臺灣肚皮》(焦桐,臺灣飲食文化協會理事長)

3月9日
好繪本如何好(郝廣才,格林文化發行人)

3月23日
用美食寫小說(李昂,知名作家)

4月13日
蘇軾與佛教(依空法師,人間福報前社長)

5月11日
土地的回音(蔡素芬,自由時報副刊主編)

6月8日
讀莊子話人生(王邦雄,中央大學哲研所前所長)

系統號:

A-000495

【展覽】金成旭映——清雍正琺瑯彩瓷特展

【展覽】金成旭映——清雍正琺瑯彩瓷特展

標題:

【展覽】金成旭映——清雍正琺瑯彩瓷特展

時間:

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0月3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琺瑯彩瓷,是指使用琺瑯彩料在瓷胎上彩繪裝飾紋樣的瓷器。在這個以雍正朝作為主題的展覽中,將從技術和裝飾紋樣兩個面向,一探琺瑯彩瓷在雍正朝的轉變與發展。

傳世琺瑯彩瓷絕大多數屬於清宮舊藏,加上器表紋樣極其精美細緻,故自紫禁城開放成為故宮博物院以來,即成為藏家鑑賞追逐的目標。坊間對於此類產品因而也出現「古月軒瓷」,由姓金名成,字旭映,或胡姓畫匠所畫的瓷器等多種說法。時至今日,檢閱相關文獻與檔案,可知幾乎傳世的所有琺瑯彩瓷自盛清後皆收藏於乾清宮中的庫房裡;不僅流傳有緒,而且甚至連同乾隆朝配製的楠木匣一起收貯,明顯地無「古月軒」典藏的史實,也無衍生的胡姓畫匠之說。

「金成」、「旭映」,是雍正朝琺瑯彩瓷上經常出現的兩枚印章。尤其是畫有紅彩花卉的作品上,一定看得到這兩枚印文。事實上,從琺瑯彩瓷產燒背景的淵源脈絡來看,康熙朝時西洋畫琺瑯器與技術傳入清宮創燒之際,必須使用原施於金屬胎的琺瑯料施塗於瓷器上。康熙時造辦處尚未能自行提煉彩料,以致許多顏色必須仰賴進口,而透過不同色料的混合才能創造出更多的顏色。在以西洋技術為前導下,一類以金發色的金紅彩,因在清朝前所未見,遂對清宮造成極大的衝擊;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持續不懈地試驗,冀望能開創出屬於清朝本土的紅色彩料。

雍正六年(1728)怡親王允祥在造辦處主持彩料提煉計畫,最後成功地提煉出十八種顏色,為雍正琺瑯彩瓷的產燒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但其中並未包含紅色顏料,致使雍正皇帝和怡親王仍然必須持續督促研發工作的進行。不過透過現在的顯微觀測,卻發現雍正朝其實已能掌握源自西洋以金發色的技術。此一傳承自康熙朝,從廣東一路到清宮,乃至拓展至景德鎮的金紅彩,其成就足以和古今中外相互輝映,應是此一展覽給予「金成」、「旭映」的詮釋。

同樣地,在裝飾紋樣上,由於雍正皇帝倡導「內廷恭造式樣」,親自發出「秀雅」、「細緻」的要求,也指定唐岱、戴恆、賀金昆、湯振基和郎世寧等院畫家為畫琺瑯器製作稿樣。影響所及,無論是滿飾紋樣或裝飾有詩、書、畫、印四種元素的組群,無不美輪美奐。

環顧海內外,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之雍正琺瑯彩瓷,無論質地和數量,均堪稱世界之冠。藉此展覽的推出,期待觀眾能與策展人一起透過實物檢證文獻記載,以更進一步認識雍正朝的琺瑯彩瓷。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0446

【展覽】說教有理--善書寶卷典藏特展

【展覽】說教有理--善書寶卷典藏特展

標題:

【展覽】說教有理--善書寶卷典藏特展

時間:

2012年7月31日至2013年3月3日

地點:

世界宗教博物館六樓特展區I(新北市永和區中山路一段236號7樓)

主辦單位:

世界宗教博物館

聯絡人:

世界宗教博物館,Tel: (02)8231-6699

內容簡介:

善書是就勸善書,簡言之,善書教人行善去惡,目的是鼓勵讀者承認而且努力地修改個人自己道德方面的缺點,同時盡力為善。只要人們遵循書中的訓誡,努力實踐善行,就能得到上天諸神的獎賞,反之則會受到懲罰。這個基於因果報應或感應陰騭的信念,就是善書道德觀念的基礎,也是深植於中國傳統裡的處世之道。以「勸善」為目的,已然超越了個別宗教教義的藩籬,內容與文體多通俗易懂且親近常民生活,透過贈閱、宣講等流通管道,廣泛流傳於臺灣民間,影響明清以來人們的信仰與行為。

世界宗教博物館館藏的民間善書,大約一千四百多冊,種類繁多,概分為善書、寶卷與民間宗教文獻三類,以流傳在臺灣地區,介於清至民國時期的版本最多。寶卷是一特殊的善書種類,原為佛教宣講文本,至明清時期,內容增添道德勸化與文學性,使寶卷除了民間宗教奉持的教義與教主修悟的體驗歷程之外,尚有勸人為善與文學故事的特質。2010至2011年進行的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中,將四百餘冊與宗教相關的善書進行全文數位化與整理,特展以此數位化善書為基礎,再以「勸善」思想作為核心,精選出兼具宗教意涵與勸善思想的善書展件。展區依照著作方式與內容特色,概分為善書、鸞書與寶卷三個主題展區,第四展區則介紹印書局松雲軒,展示其出品之善書,並概略介紹雕版印刷的工藝與書冊之美。

題名「說教有理」,來自對於傳統人生智慧的敬畏。《說文解字》:「善,吉也」,吉是美好的意思,這世上若真缺少了傳達善良美好觀念的事物,會是如何的景象?「教」是老祖宗的人生道理,是勸人為善的苦心,同時,也表達了善與民間諸多宗教信仰的關連性。宗博館以此珍貴典藏,展出裝載善心意念的書冊,雖然陳舊泛黃,卻是值得一談再談的道理與智慧,亦期望您透過互動參與的展覽設計,發現些許舊有深埋的善念種子,並加以灌溉。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10:00至17:00(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00448

【展覽】獅子鄉大龜文古文物返鄉特展

【展覽】獅子鄉大龜文古文物返鄉特展

標題:

【展覽】獅子鄉大龜文古文物返鄉特展

時間:

2012年10月5日至2013年3月30日

地點:

獅子鄉文物陳列館(屏東縣楓林村二巷28-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行政院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管理局、屏東縣獅子鄉公所、獅子鄉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8)877-1129#89

內容簡介:

精選臺博館典藏之28件排灣族大龜文社古文物首次返回屏東縣獅子鄉文物陳列館展出,其中「牡丹社事件蕃社歸順保護旗」為1874年清末「牡丹社事件」,日軍進攻牡丹社時,沿路發給對日軍友好原住民部落的「保護旗」。當時,中心崙南社(大龜文社分支)頭目為了保護疆土及各部落生命,被迫接受此旗以免成為日軍攻擊的對象。1913年原旗擁有者之孫將文物捐贈予博物館,2010年公告指定為「重要古物」,此次為該旗於近百年後首度再回到原鄉,亦為第一次出館展覽,意義重大。鄉中耆老表示,該旗雖勾起傷痛的回憶,但幾經思量,依然決定將此旗迎回當年歷史的現場,希望藉由該展提醒、也告訴族人祖先殖民傷痛的歷史,「與其遺忘,我們願意接受也願意面對這個史實」。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六上午9時至下午5時(週日、國定假日、每月15日清潔日休館),可提供預約導覽。民眾如欲查詢展覽暨各項活動詳情,可至該館官網http://www.pthg.gov.tw/TownSzt或電洽(08)877-1129分機89查詢。

系統號:

A-000449

【展覽】通嚏輕揚——鼻煙壺文化特展

【展覽】通嚏輕揚——鼻煙壺文化特展

標題:

【展覽】通嚏輕揚——鼻煙壺文化特展

時間:

2012年7月25日至2013年6月2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3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鼻煙源自南美洲印第安部落,是將上等煙葉磨成細粉,加入花卉等香料,經發酵後密封陳化而成。不同於卷煙需點火燃燒,鼻煙是將粉末直接吸入鼻中,略帶刺激具嗆鼻與特殊香氣,有通嚏之功效。

十六世紀,具有療效之珍貴鼻煙傳入歐洲,迅速地為皇室、貴族、教會等統治階層接受;到了十七世紀,除了藥用功能外,吸聞鼻煙成為高尚的社交活動,法王路易十四時,形成一股時尚風潮,席捲整個歐洲。在此風潮下,用來儲存鼻煙的鼻煙盒,如同珠寶首飾,成為表徵身分地位及財富的奢侈裝飾,結合各種珍貴材質、技藝,具體呈現精緻奢華的歐洲時尚。

十七世紀後半葉,西方鼻煙潮流進入中國,「通嚏輕揚」的鼻煙及裝飾華麗的鼻煙盒作為外交禮品,藉由歐洲傳教士、使節及商賈進入清宮,受到清代皇帝喜愛。吸聞鼻煙成為新潮流。因氣候、習慣等因素,歐洲鼻煙盒在中國並不適用,僅成為收藏的珍玩。在康熙時,內府開始製作小口、廣腹附蓋匙之鼻煙壺,易攜帶且氣味不洩,成為清廷盛裝鼻煙的新容器。縱觀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將西方畫琺瑯、玻璃製造技術及各類紋飾巧妙融合,創製獨具特色的鼻煙壺。

乾隆朝之後,製作小巧精緻的鼻煙壺已蔚為風潮,將各類工藝展現於方寸之間,於材質、造型及技法皆極盡巧思。同時,鼻煙及鼻煙壺也成為清代社交活動不可少之物,無論家中陳設、或作為賞賜,或裝飾佩帶,乃至如煙漏、煙碟等小器具,皆成為彰顯身分地位及品味的象徵。此外,融合中西的中國鼻煙盒,及專為迎合中國皇室品味而作的鼻煙壺,則在器物材質製作上各自回應了鼻煙潮流。

展覽分成「西潮──歐洲鼻煙盒」、「新潮──清廷創製鼻煙壺」、「風潮──競相爭艷」、「迴瀾──品味交流」等四單元,展出院藏各類鼻煙盒、鼻煙壺及相關器具,呈現清代在歐洲鼻煙潮流下,所發展出特有的鼻煙壺文化,同時欣賞集中西工藝大成的鼻煙容器之美。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0451

【展覽】小學之道——從漢簡看漢代識字教育

【展覽】小學之道——從漢簡看漢代識字教育

標題:

【展覽】小學之道——從漢簡看漢代識字教育

時間:

2012年10月27日開始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二樓居延漢簡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E-mail: museum@asihp.net

內容簡介:

漢代的識字教育被稱為「小學」,進階教育則為「大學」。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說:正月、八月時,「命幼童入小學,學書篇章」,所謂的「篇章」,是指識字書《蒼頡》、《急就》。除此之外,學童也要學計數的九九術、計算時日干支的六甲等等。其中識字是最重要的課程,識字書歷兩漢,不斷增補修改,「小學」可以說是字書的統稱。

在敦煌、居延漢簡中有很多練習抄寫《蒼頡》、《急就》、九九、六甲的殘簡,也發現了一支頗為完整的毛筆,證明兩漢中期至東漢明帝以前的邊塞士卒曾利用守邊的機會,接受初級的教育。

本展覽挑選居延出土,以隸書、草書、篆書練習書寫的《蒼頡》、《急就》、六甲干支和九九簡、牘和觚為主,另精選若干書跡優美的簡牘,以饗書法愛好者。

開館時間:每週三、週六 09:30-16:30。(逢國定假日及選舉日不開放)

系統號:

A-000452

【展覽】土理土器:臺灣史前陶容器特展

【展覽】土理土器:臺灣史前陶容器特展

標題:

【展覽】土理土器:臺灣史前陶容器特展

時間:

2012年12月14日至2013年4月28日

地點: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第四特展室(臺東市博物館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89-381166

內容簡介:

相較於玉、石等器物,陶器的「物質價值」並不高,卻是史前時代人類社會(1)最重要:史前時代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生活用品,(2)最普遍:史前遺址上最普遍,(3)最大量:史前遺址上出土數量最多,(4)最多研究:世界新石器時代文化中,被研究最多的考古遺物。

然而陶器質鬆易碎,出土多為殘片,以致於在研究或展示上,都僅能以推論或虛擬的方式來呈現其內涵。因此,更突顯完整史前陶容器的珍貴。

本特展試圖從功能分類著手,說明臺灣史前人類使用陶容器的兩項主要行為,包括日常生活以及儀式使用,並加入風格演變以貼近史前人類的美感經驗。不同於以往學者所慣用之類型學與文化層序等知識架構。而主標題「土理土器」說明策展團隊強調紋理、器型,除因器型與紋飾是考古學上對陶容器最基礎的分類法則,也是向觀眾說明考古學知識如何被研究者所建構。

本特展所展示經修復完整的臺灣史前陶容器,主要出土於臺灣東部及西南平原。透過完整器型,窺探史前人類的生活、工藝與美學,引領觀眾的目光正視這一項看似「土土的」,卻在考古學研究上絕對重要的器物──陶容器。

本展覽開放時間:9:00-17:00,每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00453

【展覽】鋪殿花之美——宋趙昌歲朝圖

【展覽】鋪殿花之美——宋趙昌歲朝圖

標題:

【展覽】鋪殿花之美——宋趙昌歲朝圖

時間:

2013年1月1日至3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8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宋代畫家趙昌(約西元十世紀末至十一世紀初)的〈歲朝圖〉在院藏作品中獨樹一幟,構圖壓縮景深,採層層往上堆疊的方式,坡石和繁密交錯的花木佈滿整個畫面,將自然生態轉化成圖案式的趣味,富裝飾性。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有「鋪殿花」式繪畫的記載:「江南徐熙輩,有於雙縑幅素上畫叢豔疊石,傍出藥苗,雜以禽鳥蜂蟬之妙,乃是供李主宮中掛設之具,謂之鋪殿花。次曰裝堂花,意在位置端莊,駢羅整肅,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態,故觀者往往不甚采鑒。」此幅與記載相吻合,成為代表「鋪殿花」之作。此外通幅加填石青底色,增添畫面的富麗氛圍。院藏另有一幅傳為五代南唐徐熙(約活動於十世紀初)的〈玉堂富貴〉,也屬同樣風格。

「鋪殿花」式的作品,既為裝飾華麗的宮院而作,除圖案式的構圖外,工細的筆墨和豐富的色彩也不可少。〈歲朝圖〉採用先鉤輪廓線,再填染色彩的雙鉤填彩方式畫成,用筆雖然細緻,但也帶著些疏放的筆趣,運筆自然流暢。加上胭脂、硃砂、白粉、石綠、石青等明麗的色彩,使得富麗堂皇的畫面更形出色。

上方詩塘清高宗乾隆皇帝(一七一一至一七九九)的題跋,提及作品的空間安排和花木枝幹的裁切有不適當之處,可能因破損遭切割所致,故原作的尺寸應較大幅,甚至為通屏之一,也未可知。從本幅的筆墨風格來看,較接近明代宮廷畫家的面貌。此畫雖非趙昌原作,卻充分反映出「鋪殿花」式作品耀眼的美感。

本展覽開放時間等細節,將於正式開展後公布於官網。

系統號:

A-000454

【展覽】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

【展覽】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

標題:

【展覽】毫端萬象--祝允明書法特展

時間:

2013年1月1日至3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04、206、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祝允明(1461-1527),長洲(今蘇州)人,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號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自幼聰穎過人,五歲能書一尺大字,九歲作詩,後博覽群書。弘治五年(1492)中舉,後久試不第,正德九年(1514)授為廣東興寧縣知縣,正德十六年(1521)任命為應天府(南京)通判,未滿一年即稱病還鄉。他的仕途並不順遂,這也使得他潛心為文,並與文徵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祝允明書法造詣尤深,各體兼擅,與文徵明、王寵稱「吳中三家」。他早年在祖父祝顥、外祖父徐有貞(1407-1472),及岳父李應禎(1431-1493)的薰陶下,書法主要從晉唐入手,紮下深厚的基礎。傳世書蹟中,可以發現多種風格並存,比較明顯的有鍾繇、王羲之、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張旭、顏真卿、懷素、柳公權、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等,取法對象廣泛。即使仿效古人,也經常流露出個人的情性。對於時人不取徑傳統,還戲稱臨古為奴書的態度,祝允明頗不以為然,寫下〈奴書訂〉駁之,並提出「沿晉游唐,守而勿失」的書學觀。從吳寬的東坡體,到沈周、文徵明的山谷體,都顯示出祝允明的主張代表蘇州書壇菁英份子的心聲,也就是對明初館閣體盛行的不滿。祝允明確實能以身作則,以精采絕倫的仿古書風來證明臨古也是極佳的創作方式。除了展示各家風格外,祝允明最終更以融會貫通的方式開創出獨特面貌,其中最為人稱道就是小楷與草書,同時也為蘇州書壇開啟新的風尚。

本院典藏祝允明書法質量均優,今從中精選不同時期的楷、行、草書蹟展出,以窺其書風的多樣性與汲古創新的書學觀。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0464

【展覽】特別展「書聖‧王羲之」

【展覽】特別展「書聖‧王羲之」

標題:

【展覽】特別展「書聖‧王羲之」

時間:

2013年1月22日至3月3日

地點:

東京国立博物館平成館本館特別5室(東京都臺東区上野公園13-9)

主辦單位:

東京国立博物館、毎日新聞社、 NHK、 NHKプロモーション

聯絡人:

Tel: 03-5777-8600(ハローダイヤル)

內容簡介:

中国4世紀の東晋(とうしん)時代に活躍した王羲之(おうぎし)(303〜361、異説あり)は、従来の書法を飛躍的に高めました。生前から高い評価を得ていた王羲之の書は、没後も歴代の皇帝に愛好され、王羲之信仰とでも言うべき状況を形成します。
王羲之の神格化に拍車をかけたのは、唐の太宗(たいそう)皇帝でした。太宗は全国に散在する王羲之の書を収集し、宮中に秘蔵するとともに、精巧な複製を作らせ臣下に下賜して、王羲之の書を賞揚したのです。
しかし、王羲之の最高傑作である蘭亭序(らんていじょ)は、太宗が眠る昭陵(しょうりょう)に副葬されたため、後世の人々が見ることは出来なくなりました。その他の王羲之の書も戦乱などで失われ、現在、王羲之の真蹟は一つも残されていません。そのため、宮廷で作られた精巧な複製は、王羲之の字姿を類推するうえで、もっとも信頼の置ける資料となります。
この展覧会では、内外に収蔵される王羲之の名品や歴代の優品を通して、王羲之が歴史的に果たした役割を再検証いたします。

※会期中、作品の一部に展示替えがあります。

休館日:月曜日
※ただし2月11日(月・祝)開館。翌12日(火)は休館

開場時間:9:30-17:00
※入館は閉館の30分前まで
※3月1日(金)は午後8時まで

系統號:

A-000447

【展覽】Buddhism along the Silk Road: 5th–8th Century

標題:

【展覽】Buddhism along the Silk Road: 5th–8th Century

時間:

2012年6月2日至2013年2月10日

地點: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alleries251(1000 Fifth Avenue. New York, 10028,USA)

主辦單位: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聯絡人: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el: 212-535-7710

內容簡介:

Drawing together objects from India, Pakistan, Afghanistan and the western reaches of Central Asia—regions connected in the sixth century A.D. through trade, military conquest, and the diffusion of Buddhism—the exhibition illuminates a remarkable moment of artistic exchange. At the roots of this transnational connection is the empire established the end of the fifth century by the Huns (Hunas or Hephthalites) that extended from Afghanistan to the northern plains of India. Although this political system soon disintegrated into chaos, over the next century trade routes connecting India to the western reaches of the Central Asian Silk Road continued to link these distant communities, facilitating ideological exchange and financing the production of Buddhist imagery of great artistic sophistication.

By the fifth century, Buddhism had been thriving in Gandhara and the Swat Valley (northern Pakistan) for six hundred years, financed by the extensive trade that flowed through the Khyber and Karakorum passes. Trade with the Mediterranean began with an overland route established by Alexander the Great in the fourth century B.C. By 50 B.C. maritime routes allowed merchants to sail down the Red Sea and to take advantage of monsoon winds to cross the Arabian Sea and reach ports along the west coast of India. Trade goods were transported along the Indus River up to Gandhara and then to China via routes passing through Afghanistan or over high Himalayan passes and then through Central Asia.

Between 450 and 520 this trade pattern was disrupted by an invasion of nomadic people from the Central Asian Steppes. They swept through Afghanistan, Gandhara, the Swat Valley, and Kashmir, eventually reaching the plains of north India. The invaders probably comprised several Hun groups known by various names—notably the Hephthalites in Gandhara and the Hunas in India. They ruled briefly in Gandhara and Kashmir and fought battles in north India that destabilized the Gupta Empi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ese invasions brought north India in contact with Kashmir, Gandhara, and, ultimately, Afghanistan. As a consequence, the Gupta artistic style of north India pervaded the Buddhist art of Kashmir and the Swat Valley, reaching as far as Afghanistan.

These invasions also appear to have forced Gandharan monks into Afghanistan and western Central Asia, and a corresponding taste for Gandharan classical forms became important at Buddhist centers in these areas. In Central Asia, prosperous Buddhist complexes were established at oases and urban centers that served as way stations for traders crossing the vast deserts. This exhibition focuses on the western regions of Central Asia in the Tarim basin—sites such as Kizil, Turfan, and Khotan—where contact with Afghanistan and, by extension, Gandhara and ultimately north India is evident. The sites around Khotan are especially interesting, as they sit at the mouth of a pass that crossed the high Himalayas to reach Gandhara and the Swat Valley.

The trade systems extending down into India and overland as far as Iran and Iraq affected the lives of nomadic peoples living in the vast expanse of Central Asia. Elite goods such as textiles provide a glimpse into the nature of this trade, and prestige items such as gold ornaments give us a sense of the tastes of these prosperous nomadic communities. These nomads are often overlooked, as they did not build cities or temples, but they were both wealthy and militarily powerful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rtistic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Asian community.

系統號:

A-00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