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臺灣學」全國研究生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5月2日(週五)8:00-16:30
地點: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弘道館四樓14403教室&學思樓二樓2202教室(彰化市進德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聯絡人:
王絲嬋,Tel: 0909-041-407;E-mail: wangsichan312@gmail.com
內容簡介:
「臺灣學」全國研究生學術研討會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主辦之學術研討會,於2025年舉行第一屆,提供對臺灣文學、文化、語言、影視、歷史、藝術、音樂等領域有興趣之有志發表論文的學術平台。本次研討會將有來自11校14系所23篇精彩的論文發表,涵蓋多元主題。
系統號:
C-060157
2025「神」與「道」國際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5月7日至9日(週三至週五)9:00-17: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3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台北利氏學社、利瑪竇學院
內容簡介:
在十七、十八世紀的中西交流史上,來華耶穌會士曾提出一個深具挑戰性的問題:「神是誰?道又為何?」為回應這個自近代以來持續延燒的神學與哲學辯題,本次國際研討會以“Who is God? What is the Dao?”為主題,集結當代來自猶太教、基督宗教與道教領域的重量級學者,進行跨宗教、跨文化的深度對話與學術交流。
講者陣容(部分)|Selected Speakers
Michel Fedou, SJ(Facultés Loyola Paris)
Julien Darmon(Éditions Albin Michel)
John Lagerwey勞格文(法國高等研究學院榮休教授)
李豐楙(中央研究院院士)
Daniel Canaris 柯修文博士
Benoît Vermander SJ 魏明德(上海復旦大學教授)
Claudia von Collani 柯蘭霓(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教授)
Thierry Meynard, SJ 梅謙立(廣州中山大學教授)
Yves Vendé, SJ 溫德 (法國裡爾天主教大學)
系統號:
C-060227
東亞古典與當代文化中的動物書寫國際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5月15至16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蔡先生,Tel: 02-23619132轉分機351
內容簡介:
2025年5月15日(星期四)
09:00─09:30 報到
09:30─09:40 開幕式 王涵青館長致詞、廖肇亨教授致詞
09:40─10:30 專題演講:錢永祥 動物對人類道德意識的啟發
10:30—10:50 茶敘
10:50─12:20 第一場次 主持兼與談人:蕭麗華
1.廖肇亨/禪宗公案中的犬貓之喻
2.陳懷宇/Legitimizing the Use of Animal Bones in Chinese Buddhism
3.顏智英/宋代文化中的「蚌蛤」書寫
12:20─13:40 午 餐
13:40─15:10 第二場次 主持兼與談人:林桂如
1.陳威瑨/《周易》「田獲三狐」的狐意象演變及其影響
2.韓學宏/圖像在古典動物書寫研究中的作用
3.顏訥/宋人與野生動物精怪的情感關係:跨物類協商與共存
15:10─15:20 茶敘
15:20─16:50 第三場次 主持兼與談人:陳益源
1.黃昱/中日志怪故事中的蛇與醫療書寫—─療癒與傳播疫病的雙重角色
2.劉世珣/隋唐以降中國道教與醫學知識的交涉:從「三蟲∕九蟲」 到「三尸蟲」的概念演變
3.賴思妤/形象展演與神聖象徵:試論道教六丁玉女神動物形態的「變 形」敘事
16:50─17:40 圓桌論壇
主持人:廖肇亨
與談人:李鑑慧、戴麗娟、陳恆安、鄭麗榕、黃宗潔
2025年5月16日(星期五)
09:30─10:40 第四場次 主持兼與談人:劉苑如
1.梁麗玲/從夜叉到女神:佛教護童信仰動物形象的轉變
2.謝薇娜/博物的再現:以僧祐(445-518)《弘明集》中「禽類」為核心探討
10:40—10:50 茶敘
10:50─12:20 第五場次 主持兼與談人:胡曉真
1.劉瓊云/大鵬和如來有親?——從關係性思考百回本《西遊記》獅駝嶺敘事
2.黃東陽/生命的實相──清初《說鈴》所收佛教靈驗記中之動物書寫及其信仰意涵
3.胡頎/不過皮毛?:中古中國人虎變化故事中的「人文」邊界
12:20─13:40 午餐
13:40─15:10 第六場次 主持兼與談人:張哲嘉
1.Lisa Yoshikawa/Appraising Classical Animals: Science, Teleology, and the Transwar Search for a Premodern Menagerie
2.陳英傑/A Victorian Ecumene of Cosmopolitan Science: The Purposes of Natural History in Colonial Asia
3.蔣竹山/幫美國人養鳥:1960年代台灣的金絲雀熱潮與台灣省飼鳥協會
15:10─15:20 茶敘
15:20─16:10 綜合座談 主持人:陳威瑨
16:10─16:20 閉幕式
系統號:
C-060217
2025年第14屆應用史學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5月16日(週五)
地點:
嘉義大學民雄校區人文館J407教室(嘉義縣民雄鄉文隆村85號)
主辦單位:
國立嘉義大學、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
聯絡人:
廖先生,Tel: 05-2028520;E-mail: joun_ncyuhg@mail.ncyu.edu.tw
內容簡介:
本研討會將延續過去十數屆歷屆之傳統,聚焦於「區域研究」,以期呈現多元協作及跨學科的應用歷史發展;另為貼近時代脈絡及未來趨勢,著眼歷史保護及文化資產之歷史意義及永續經營;配合本系系所發展特色,規劃「應用歷史」研究主題;文化多樣性是臺灣的重要資產之一,體現了社會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為了促進對族群間文化問題的關注與視野,加入「族群與文化研究」主題以促進交流;此外,由各種文化背景下產生的「產業文化」為臺灣區域發展演進的重要歷史元素,並以人文特色及環境營造以尋求產業文化前瞻性。爰此,本次研討會以「應用歷史」為主軸,四大主題訂為:
(一)區域史地研究:區域歷史及區域地理等事實之相關研究。
(二)應用歷史研究:有形或無形文化資產、觀光及社區等相關研究
(三)族群與文化研究:客家、原住民及新住民等文化歷史相關研究
(四)產業文化研究:有關產業發展及其特色、歷史人文之相關研究
系統號:
C-062957
2nd MeTChE Conference: The Mediterranean Through Chinese Eyes: Transcultural Encounters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Sources
標題:
時間:
May 16-17, 2025
地點:
University of Palermo Botanical Garden, Lanza Conference Room (Piazza Marina 61, 90133 Palermo)
主辦單位:
Renata Vinci, MeTChE Project PI (University of Palermo)
內容簡介: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 Mediterranean through Chinese Eyes: Transcultural Encounters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Sources is the second conference of the MeTChE research project. This event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Mediterranean has been perceived, represented, and reimagined in Chinese sources across time. Bringing together scholars from diverse disciplines, the conference will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 transcultural perception of Mediterranean civilization(s) in Chinese geographical texts and travel diaries. Particular attention will be given to how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ea and distant lands contributed to shaping the image of the “other” in Chinese thought.
Organizer:
Renata Vinci, MeTChE Project PI (University of Palermo)
Scientific Committee:
Victoria Almonte (Tuscia University of Viterbo)
Federica Casalin (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
Miriam Castorina (University of Florence)
Renata Vinci (University of Palermo)
Organization Support:
Laura Lettere, Antonio Leggieri, Giuseppe Rizzuto, Yu Yating
Contacts:
E-mail: china-mediterranean@unipa.it, renata.vinci@unipa.it
Instagram: @chinamediterranean
Facebook: The Mediterranean Through Chinese Eyes
系統號:
C-063051
《士林哲學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暨新書發表、簽書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5月17日(週六)9:00-17:00
地點:
天主教輔仁大學卓傽樓四樓聖保祿廳(新北巿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沈清松全集編輯室
聯絡人:
林小姐,E-mail: shenconference0517@gmail.com
報導者:
李惠美
內容簡介:
主題演講
傅佩榮(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榮退教授):永恆哲學的基本架構
主持人:(依照出場順序排列)
1. 劉千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名譽教授)
2. 劉久清(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榮退副教授)
3. 林淑芬(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哲學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4. 周明泉(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論文發表人:(依照出場順序排列)
1. 何佳瑞(品牌與時尚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合聘教授兼天主教學術研究士林哲學研究中心主任)
2. 陳文祥(輔仁大學天主教研修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兼主任、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3. 蔡秀卿(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4. 聶雅婷(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副教授)
5. 李彥儀(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6. 鄧元尉(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系副教授)
新書發表與簽書會:(依照引言順序排列)
引言人1:廖棟梁(政大出版社總編輯/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榮退教授)
引言人2:幽蘭Yolaine Escande(沈清松全集主編/French 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 & EHESS, CRAL), Research Professor)
引言人3:陳德光(沈清松全集主編/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研究員/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
引言人4:黎建球(輔仁大學前校長/天主教學術研究院研究員/哲學系講座教授)
引言人5:汪文聖(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人6:潘小慧(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引言人7:林之鼎(輔仁大學科技管理學位學程碩士在職專班助理教授)
報名人數:100人(若報名人數過多,以學術研究工作者優先)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額滿為止。
系統號:
C-062994
第47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構置
標題:
時間:
2025年5月17日(週六)
地點:
成功大學光復校區修齊大樓(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E-mail: 2025claroc@gmail.com
內容簡介:
藉由「構置」一字的多重向度 ,我們希望串聯當代各種研究關鍵詞 ,豐富比較文學研究的可能。譬如說,在當代社會現象中,人文與科學 、文化與自然、科技與生態如何構置自身及彼此?文學又能如何描繪、串接、構置這些關係?現今人文學門各項重要理論議題,包含AI 、數位、科技、媒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宇宙技術、醫療人文、腦神經科學 、世界文學與人類世等 ,又能怎麼構置或重構 (recompose)比較文學研究的新視野?本次年會 ,我們誠摯邀請各方學者從與構置相關的各種視角出發,除了探討「構置」一詞本身的理論動能外 ,亦可細究前述思想家的理論關懷 ,或是檢視各種文學、文化與社會現象所呈現的各類構置關係。本次年會建議的子題列舉如下:
*比較文學的構置
*文學與理論的構置
*世界文學的構置
*「構置」的構置
*性別、種族與階級的構置
*跨國流動與離散的構置
*數位科技的構置
*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的構置
*科技的構置
*媒介的構置
*基礎設施的構置
*生態與環境的構置
*地球、星球或宇宙的構置
*醫療人文的構置
*大腦神經的構置
*人與非人的志異構置
*多/跨物種的構置
*影像的構置
*圖像或圖文小說的構置
*音樂或藝術的構置
*人類世的構置
主題演講:「共組」的美學政治:多元成家不成家
演講者:張小虹(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
系統號:
C-062969
第五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變動世局中的臺灣:過去、現在與未來
標題:
時間:
2025年5月21至23日(週三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館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第五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語言學組籌備委員會
聯絡人:
第五屆WCTS臺灣研究世界大會秘書處 林小姐,Tel: 02-81705125#6730;Email: twstudy@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本屆大會鼓勵與會者探討臺灣與世界的關係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變化,研究領域涵蓋了歷史語言學、考古學、民族學、近代史、經濟學、臺灣歷史、歐美研究、中國文學和哲學、社會學、語言學、法學、政治學,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等。由於您的支持和參與,相信此次大會將更加豐富圓滿,並期許本屆大會成為臺灣研究社群的知識平臺。
大會子題
1.臺灣原住民研究
2.漢人與南島民族研究:族群研究
3.臺灣南島語研究
4.臺灣宗教
5.臺灣歷史人口研究
6.臺灣社會與文化韌性
7.宗教與近代臺灣文化之多元化
8.臺灣中國史研究發展(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
9.臺灣與海洋(臺灣海洋史、東亞交流史)
10.「漢學」與臺灣(中華思想史、儒學研究)
11.全球史中的臺灣
12.臺灣考古新視野
13.都市與農村研究
14.性/別、婚姻、家庭、移民與人口變遷
15.蛻變中的經濟與社會(階層化、網絡與社會資本、社會運動、族群與認同、健康與醫療照護)
16.臺灣教育與人文素養(學習與教學科技)
17.文學與藝術(臺灣文學、臺灣藝術)
18.臺灣經濟的過去與展望(經濟、財政、貿易、區域整合)
19.環境議題、能源轉型與永續發展
20.結構變化中的臺灣外交關係(兩岸關係、臺美關係、臺灣與歐盟、臺灣與新南向政策)、僑務行政
21.臺灣民眾的價值觀和幸福感變遷
22.臺灣民眾的媒介使用:變遷、趨勢和影響
23.臺灣家庭的變與不變:家庭組成、關係與互動
24.政治與社會哲學研究在臺灣(政治理論與社會議題、全球正義與東亞哲學、當代政治哲學)
25.臺灣公共衛生監測與應對
26.臺灣數位治理與智慧國
27.臺灣法律的發展
28.外國的臺灣研究發展
29.蛻變中的臺灣政治(政黨政治、民主發展、選舉研究))
30.冷戰中的臺灣(政治、軍事、外交、社會、文化、文學、藝術)
31.戰後臺灣科技與醫療史
系統號:
C-060156
東亞宗教與文藝的生活世界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5月22日至23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R244(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東亞文化交流視域下的城市書寫」主題計畫、法鼓文理學院漢傳禪學研究中心、中華佛學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本次研討會採「實體會議」,因會場座位有限,報名時請詳填中文姓名及各項必填資料,主辦單位保留審核報名的權利。
※報名時間至2025年5月16日(星期五)12:00截止。報名結果將於2025年5月17日(星期六)以電子郵件通知。
※配合政府環保政策,恕不提供紙杯,請自備環保杯。
※本次會議午餐皆為素食。
系統號:
C-063005
2025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戲曲實踐:從傳統到未來」
標題:
時間:
2025年5月23日(週五)9:00-17:00
地點: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臺北市內湖路二段177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聯絡人:
陳助理,Tel: (02)2796-2666轉1148;E-mail: xiqu@gm.tcpa.edu.tw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將於2025年5月23日(週五)以「戲曲實踐:從傳統到未來」為主題,辦理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誠摯邀請各界學者踴躍投稿,共同探討戲曲藝術之傳承、創新與永續發展。
「戲曲實踐」相關論文發表19篇暨戲曲文化國際交流論壇
比利時 Reynaldo Ramperssad(比利時布魯塞爾高等藝術學校總監)
法國 Giulia Filacanapa(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學者)
印尼 Didik Nini Thowok(印尼舞蹈國寶級藝術家)
新加坡 蔡碧霞(新加坡傳統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論文發表人:(依姓氏筆畫排序)
吳淑慧、杜仲奇、周世文、周知謙、張寶心、彭書相、馬薇茜、游瑋鈴、游富凱、程育君、程昕、劉詩敏、葉嘉中、蔡于萱、潘鴻瑞、蘇秀婷、陳俊安、陳儒文。
系統號:
C-060155
在地與跨域流動:亞洲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5月23日至24日(週五至週六)9:00-17:00
地點: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一館3樓A302國際會議廳(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
聯絡人:
鄧小姐,Tel: 03-4227151#33080;E-mail: ncu33080@ncu.edu.tw
內容簡介:
本研討會匯聚來自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地之知名學者,聚焦亞洲華文文學的在地性與跨域流動,深入探討其文化脈絡、創作實踐與全球影響,致力打造一個兼具學術深度與國際視野的對話平台。在全球化語境中,華文文學不僅深植地域文化,更透過跨域流動拓展多元創作視角。
會議主軸圍繞「在地與跨域流動」,從地方經驗、離散敘事與文化融合等面向,探討亞洲華文文學在世界文學體系中的定位。活動形式涵蓋主題演講、專題討論與學者論壇,全方位展現華文文學研究的當代表現與未來方向。
誠摯邀請學界、文化界與文學愛好者共襄盛舉。活動詳情與報名資訊如下:
系統號:
C-062984
連結的歷史:全球視野下科學、技術與醫療的跨領域交流
標題:
時間:
2025年5月23日至24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合會科學史組中華民國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聯絡人:
E-mail: dhs.ncroc@gmail.com
內容簡介:
「世界史」或「全球史」於二十世紀末由英語系國家的經濟學者們提出後,蔚然 成為學界不可迴避的重要研究領域。「連結的歷史」(connected history)也讓人自然而然 聯想到「全球史」、「世界史」以及區域間、國際間或洲際間的交流與流通。
然而綜觀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軌跡,科技的建構與完善可能借助不同領域間的知 識:例如,農業的發展不僅得益於對大自然的觀察與規律化、物種的認識與掌握,也 有賴於曆算、水利設施、工具製作的完善;天文的精密有賴於觀測,但亦須仰仗曆算 的推演與計算;而醫療和養生可能也與星占、天象相互為用。因此,我們將「連結的 歷史」演伸為不同領域間知識、技術的借用與交流的歷史研究與觀察,藉由個案的深 入分析與探討,瞭解不同領域、學科間知識技術的流通與交互作用對某科學、技術的 作用與影響。
為了拓展觀察的領域,且深入而全面地考量跨領域科學、技術與醫療的相互關係, 同時促進跨領域學者間的交流與對話,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合會科學史組中華民 國委員會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共同籌劃,訂於2025年5月23-24日召開「連結 的歷史:全球視野下科學、技術與醫療的跨領域交流」國際學術工作坊,提供學者們 跨學科、跨文化對話的平台,歡迎關注如下議題的學者們踴躍投稿:
曆算、天文、農業、水利、醫療、化學等跨領域知識技術交流與建構
全球視野下的跨文化、跨領域科學、技術與醫療史研究
文本、物質文化流通對科學、技術與醫療發展的影響
其他與會議相關之主題
會議語言:中、英文
系統號:
C-060153
第一屆唐宋詩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5月23日至24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成功大學光復校區文學院學術演講廳、中文系會議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絡人:
Email: nckuclts@gmail.com
內容簡介:
唐詩和宋詩是中古詩歌成就的兩大高峰,唐宋詩學更是中國詩學史暨東亞漢詩學史的論詩指標、審美依據。元明以後,唐宋詩衍為詩派之爭。選政去取,樹旗幟以擅勝場;理論構建,奪胎骨而執精微。雖曰宗唐祧宋,亦各自演成複雜的生態系,眾聲喧嘩,競合生輝。為提供唐宋詩學的專家學者一持續性的知識交流平臺,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擬於2025年5月23-24日舉辦「第一屆唐宋詩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子題如下:
一、唐音宋調的再思辨。
二、唐宋詩的個案研究。
三、唐宋詩選本與詩話研究。
四、唐宋詩學史研究的新視角。
五、唐宋詩學的文獻整理研究。
六、唐宋詩學跨領域研究的新路徑。
七、域外唐宋詩學研究相關論題。
八、其他唐宋詩學研究相關論題。
主題演講
日期:5月23日(五)
講者:川合康三(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主題:唐詩的系統樹
日期:5月24日(六)
講者:廖美玉(逢甲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退休、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退休)
主題:哀從何來:從〈八哀詩〉看宋人學杜蹊徑與詩史交涉
系統號:
C-060154
文藻外語大學2025年第十六屆古典與現代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工作坊
標題:
文藻外語大學2025年第十六屆古典與現代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工作坊
時間:
2025年5月25日(週日)
地點:
文藻外語大學至善樓(高雄市三民區民族一路900號)
主辦單位:
文藻外語大學華語學院應用華語文系
內容簡介:
一、研討會議題:跨域時代下的華語教學與華語應用
二、工作坊主題:「大詞彙小語法」下的多模態華語教學
主講人:北京語言大學 漢語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楊玉玲教授
三、研討會及工作坊投稿、報名、舉辦日程:
論文全文截稿:2025.05.05(一)
研討會報名截止:即日起至2025.05.12(一)
研討會舉辦日期:2025.05.24(六)上、下午
工作坊報名截止:2025.02.10(一)起至2025.05.05(一)*研討會、工作坊不同報名網址
工作坊舉辧日期:2025.05.25(日)上午
四、研討會地點:文藻外語大學 至善樓(國內學者為實體發表)
國外學者可申請線上發表,並由大會安排線上發表場次,會議連結於會議前一週公告並發電郵給論文發表者。
五、參加對象:
1.大學語文相關系所之教師
2.語言教學機構之華語教師
3.大學華語教學相關之研究生
4.海內外學者、專家
研討會會議形式:專題演講、論文口頭發表
系統號:
C-060152
經聲傳韻——漢語文獻與古今方言的綜合研究:2025年第43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標題:
經聲傳韻——漢語文獻與古今方言的綜合研究:2025年第43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5年6月6日至7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
聯絡人:
彰師大臺文所 陳教授,Tel: 04-7232105#2627;E-mail: 42nchcp@gmail.com
內容簡介:
◆ 會議主題:「經聲傳韻——漢語文獻與古今方言的綜合研究」
◆ 會議子題:
(1)漢語音韻學文獻資料的分析與討論。
(2)漢語音韻史的回顧與展望。
(3)等韻學材料的研議與探究。
(4)漢語方言的歷史音韻研究。
(5)聲韻學與構詞句法的關連與互動。
(6)漢語音韻與臺灣本土語言的互動。
(7)臺灣本土語言研究對漢語音韻學的啟示。
(8)域外漢語材料的歷史音韻研究。
(9)其他與漢語音韻學相關之議題。
◆ 全文截稿日期:2025年5月9日(週五)
系統號:
C-060151
第五屆中研語言學論壇:計算與測量取向的語言學研究
標題:
時間:
2025年6月9日(週一)9: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館3樓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第五屆中研語言學論壇(Academia Sinica Linguistics Forum-5)以「計算與測量取向的語言學研究」(Computational and Instrumental Research in Linguistics)為本屆主題、探討隨著科技的進展、語言資訊工具與各式量測工具在語言學研究之應用。根據此主題,本屆論壇徵求基於測量工具(如聲學測量、發音語言學儀器量測、腦神經語言學儀器實驗)與應用計算語言學及自然語言處理工具之語言學研究之摘要。其中特別鼓勵聚焦於國家語言或較少研究及較低語言資源之語言、以及較少探索之研究方法與語言現象之研究。錄取的摘要將以口頭或海報形式發表。
受邀講者(依姓氏拼音字母排序):
◼ 邱振豪(國立臺灣大學)
◼ 謝豐帆(國立清華大學)
◼ 謝舒凱(國立臺灣大學)
◼ 廖元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 林愷胤(中央研究院)
◼ Laurent Prévot(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艾克斯-馬賽大學)
◼ 王聖富(中央研究院)
系統號:
C-060150
妙通寺及其心地法門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6月21日(週六)8:30-17:00
地點:
妙通寺念佛堂(高雄市六龜區寶來里寶建路62號)
主辦單位: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
聯絡人:
黃文樹,Tel: 07-61458000-4224或0920-709-311;E-mail: wen@stu.edu.tw
報導者:
黃文樹
內容簡介:
一、緣起與目的
妙通寺,是南臺灣地區知名的佛教道場,有其沿革與發展。本寺由廣欽老和尚(1892-1986)於1981年興建,1984年落成。老和尚向以「老實念佛,福慧雙修」化導僧俗,歸依者無數。1985年,傳授「護國千佛三壇大戒」,廣欽老和尚任得戒和尚,求戒四眾弟子2500餘人,為臺灣佛教傳戒史之冠。
第二任住持傳聞法師(1949-2009),接榫廣欽老和尚的教化遺風,孜孜矻矻闡發「心地法門」。現任(第三任)住持傳敦法師(1953-),繼承廣欽老和尚、傳聞法師的勝業,推動全方位的弘法利生志業,無論在僧伽教育、佛教文化、公益慈善等層面,皆有極大的建設與貢獻,對佛教之發展及社會之安和進步等,都帶來顯著的助益。
值得注意的是,廣欽老和尚、傳聞法師,以至傳敦法師,師徒的「心地法門」不但有令人景仰的修行體悟,而且有相當的著述問世。諸如《廣欽老和尚法語錄》、《傳聞上師開示系列──法水遍佈長流(一)》、《傳聞上師開示系列──法水遍佈長流(二)》等重要文本。這些著述與記錄,質量兼重,是當代臺灣佛教發展史珍貴的資產。
由上面簡要之勾勒可推,針對妙通寺的發展軌跡,以及從廣欽老和尚到傳聞法師以至當今傳敦法師等人的教化行誼與思想,自有待舉辦學術研討會,進行學術研討、梳理與分析,使其意涵與價值彰顯出來。
二、討論議題
(一)梳理妙通寺的禪宗臨濟法脈與傳承。
(二)探析廣欽老和尚的教化行誼與修行觀。
(三)深究傳聞法師、傳敦法師的教化行誼與修行觀。
(四)闡述妙通寺心地法門的功夫諦義。
(五)詮解妙通寺建築風格及殿宇對聯的意涵。
三、活動內容及流程
(一)研討會進行方式:論文發表10篇,綜合座談1場。
(二)議程表如下:
2025.6.21(星期六)
08:30~09:00 報到、領取資料:妙通寺念佛堂
09:00~09:20 開幕式(主持人:妙通寺住持釋傳敦;曾宗德院長;計畫主持人黃文樹特約研究員)
09:20~10:20 (60分鐘)第一場研討主持人 曾宗德院長
侯坤宏教授/妙通寺的發展及其在當代臺灣佛教史的地位
邱敏捷院長/妙通寺開山祖師廣欽老和尚的修行與弘化風格
10:20~10:30 茶敘
10:30~11:50 (80分鐘)第二場研討 邱敏捷院長
曾議漢助理教授/廣欽老和尚的修行觀
紀俊吉博士/釋廣欽「苦行」思想的當代思辨與啟示──文化哲學視野的進路
郭鎧銘助理教授/妙通寺「心地法門」的意涵與特色
11:50~13:10 午餐/休息
13:10~14:30 (80分鐘)第三場研討 侯坤宏教授
林其賢教授/傳聞法師與「心地法門」
黃楸萍助理教授/《傳聞法師開示語錄》述析
黃文樹特約研究員/傳敦法師的教化行誼與理念芻探
14:30~14:40 茶敘
14:40~15:40(60分鐘)第四場研討 郭鎧銘助理教授
許正旺助理教授/妙通寺的建築風格
戴碧燕助理教授/妙通寺楹聯之意涵探析
15:40~15:50 茶敘
15:50~16:40(50分鐘)綜合座談 黃文樹特約研究員
與談與分享人:傳敦師父、道慇法師、道修法師
16:40~17:00 本日研討檢討活動/頒發研習證書/賦歸(黃文樹特約研究員)
註:
1.大會將安排專職司儀,負責研討秩序與時間之控制等。
2.每一場研討主持人時間以10分鐘為原則;每一論文發表人時間以20分鐘為原則。
3.每一場研討的最後10分鐘,進行問題請益與多向意見交流。
4.報名日期:自即日起至2025年5月21日(星期三)止,總人數以80人為原則,以線上報名優先順序錄取,額滿為止。亦可填寫報名表以E-mail寄給黃文樹特約研究員(wen@stu.edu.tw)。
5.與會名單及注意事項將於2025年5月28日(星期三)前公佈於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網頁,請自行查詢,主辦單位亦將E-mail通知。
6.全程參與者核發八小時參與證明書。
7.本報名表若不敷使用,請自行影印。
8.報名方式:線上報名(本校報名系統)或填寫報名表回傳。
系統號:
C-060226
行動中的藝術家:郭松棻、李渝與二十世紀世界文藝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行動中的藝術家:郭松棻、李渝與二十世紀世界文藝思潮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5年6月30至7月1日(週一至週二)
地點:
輔仁大學(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慶明文學講座
聯絡人:
詹秘書,E-mail: edith7384@hotmail.com;Tel: (02)2905-2845
內容簡介:
無論在當代臺灣文學,又或全球華語語系文學的領域裡,郭松棻(1938-2005)與李渝(1944-2014)都是非常重要的兩位人物。首先,在六〇年代興起於臺灣的現代主義潮流與前衛藝術實驗中,郭松棻與李渝都是核心的參與者,而他們作品到今日業已躋身現代派經典的創作成果之林,影響方興未艾。其次,除了在文學領域的成就,郭松棻與李渝在哲學撰述與文藝評論上亦深有貢獻;前者的存在主義評述開風氣之先,後者的文藝評論反思民族主義的界限,尤其閃爍洞見。其三,對於刻正處在冷戰遺緒猶存,後冷戰山雨欲來的吾人而言,郭松棻與李渝在六、七〇年代之交赴美留學,投入激進學生運動的傳奇經歷,毋寧顯示臺灣的「回歸現實」世代與「全球的一九六〇」(Global Sixties)浪潮,兩廂跨太平洋闡連(transpacific articulations)的互動漣漪;此刻回顧其人其作,尤具啟示。最後,郭松棻與李渝作品投射於二十世紀中國/臺灣歷史的深刻關懷,儼然形成某種另類版本的中華民國/臺灣史詮釋,面對島嶼認同政治仍舊膠著難解的情境,郭、李的史識值得深度挖掘。
系統號:
C-060149
第6屆聲音的臺灣史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8日至9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屏東縣內埔鄉建興村信義路588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聯絡人:
E-mail: audio100@nmth.gov.tw
內容簡介:
徵稿主題
關心聲音、熱衷聆聽的朋友,「聲音的臺灣史」研討會即將六度召開。我們號召知音進行學術研討,發表有趣的唱片與聲音演出分享,更要召集關注大眾、勞動者等議題的好友們,共同來探討作為能夠發揮力量的聲音,為我們帶來更寬廣的聽覺視野。
本次大會將特別與「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合作,並承蒙「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共同合辦,特別針對臺灣的聲音文化資產—唱片,號召各界關心的學者進行研究。如開創臺灣商業錄音的日蓄商會,即1930年代響叮噹的「臺灣古倫美亞」,留下當時臺灣頂尖演藝人員的聲音,舉凡新歌老歌、新劇舊劇、南管北管、八音十音、悲劇喜劇、臺灣台語、臺灣客語、原住民語等等…各種演藝領域的聲音,展開以聲音為核心的文化製作,代代相傳持續翻新,熱鬧至今。
本次研討會以唱片產業、臺灣族群(如客家、福佬、原住民等)音樂研究領域為優先,仍歡迎就本活動長年徵集的主題投稿,相關議題如下:
(一)音聲與大眾:臺灣大眾的聲音記憶與社會互動。
(二)聽覺與信息:特殊歷史音景與生命體驗。
(三)音聲文化的地形學:文化的越境與混雜性。
(四)聽覺的現代性:口語、音律、音樂與身體。
(五)音聲文化的言說構造:音聲記憶與歷史型構。
發表及會議期程
全文繳交截止:2025年7月25日
系統號:
C-062958
Challenges to Religious Worldviews: East-West Dialogue (Inaugural Conference of ASPR)
標題:
Challenges to Religious Worldviews: East-West Dialogue (Inaugural Conference of ASPR)
時間:
2025年8月13日至15日(週三至週五)
地點: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Kowloon Tong, Hong Kong
主辦單位:
Centre for Sino-Christian Studies
聯絡人:
E-mail: aspr.1107.24@gmail.com
內容簡介:
亞洲宗教哲學學會創會會議將於 2025/08/13 – 15 於香港舉行。臺大傳統與科學形而上學中心為主辦單位之一。敬請廣傳分享、踴躍參加。
The Asian Society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 (ASPR) is a philosophical society formed by philosophers of religion who are based in Asia, with the ai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of religion in Asia and its exchange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 society is delighted to announce its inaugural conference, which will take place on 13–15 August 2025 in Hong Kong.
The conference theme, “Challenges to Religious Worldviews: East-West Dialogue,” aims to address pressing questions, both philosophical and/or social, facing religious worldviews today. Drawing on insights from both contemporary analytic philosophy and the diverse cultural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 of Asia, we seek to facilitate new grounds of academic reflection and exchange that will uniquely contribute to the global philosophy of religion.
For those whose papers are accepted, their meals and lodging during the conference period in Hong Kong will be covered by the organizers.
Conference Sub-Themes
We invite submissions related to the main theme of the conference,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sub-themes:
AI and Religious Worldviews
Evil and Hiddenness in Global Philosophy of Religion
Afterlife in Global Philosophy of Religion
The Nature of Ultimate Reality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Buddhism and Nominalism
Dialogu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Daoism, Nature, and Religious Worldviews
Science, Rationality, and Religious Worldviews
Ethics and Religion i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alytic Philosophy of Religion in AI and Analytic Theology in Asia
Others
The conference will feature three distinguished keynote speakers:
Dean Zimmerman (Rutgers University)
Eleonore Stump (Saint Louis University) (via Zoom)
To be confirmed
Submission requirements:
A basic short abstract of 100 words
An extended abstract of 800–1000 words (excluding references)
Optional: A full draft or a published copy
Submission Email: Please email your abstract to aspr.1107.24@gmail.com and cc cscs@hkbu.edu.hk as well.
For those whose abstracts are accepted, please also provide a full paper by 1 July 2025.
系統號:
C-060148
第六屆東亞宗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
標題:
時間:
2025年8月18日(週一)
地點:
會議以線上形式舉辦
主辦單位:
韓國大真大學大巡思想學術院
聯絡人:
大真大學大巡思想學術院 幹事 崔原爀,E-mail: edaos@daejin.ac.kr
內容簡介:
為深化宗教經典研究的學術對話,推動不同文明間的互學互鑒,大真大學大巡思想學術院、廈門大學道學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將再度合作,擬於 2025年8月18日(週一),以線上形式舉辦“宗教經典與文明互鑒”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本次會議旨在集聚各世代學者的創新思維,探討宗教經典在文明交流中的歷史作用、現代價值及未來可能性,為跨文化、跨宗教的學術、文化交流搭建平臺、創造契機。
徵文議題
1. 宗教經典的比較研究
2. 宗教經典的翻譯、傳播與跨文化接受
3. 東亞宗教經典與儒釋道思想的互動研究
4. 宗教經典的倫理價值
5. 宗教經典對文明形態與社會實踐的影響
6. 全球化背景下宗教經典與文明對話展望
7. 其他與主題相關的創新性研究
重要日期
.錄用通知發送:2025年5月中旬
.發表稿提交截止:2025年8月8日
.會議日程公佈:2025年8月11日(會議日前周)
.參會方式:會議全程通過 Zoom 平臺舉辦(會議連結將於日程發佈時通知)。 入選論文作者需準備 15分鐘發言,並參與討論環節。
.其他事項:本次會議不收取任何參會費用及發表酬勞,敬請諒解。 然而,如果您向《東亞宗教文化研究》期刊投稿並通過審核刊登的論文,將獲得一定的稿酬。 誠摯邀請您踴躍投稿。
系統號:
C-060234
PNC 2025 Annual Conference and Joint Meetings: Mind Meets Machine: Rethinking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in the Age of AI
標題:
時間:
September 20-22, 2025
地點:
Vietnam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anoi, Vietnam (No. 1 - Lieu Giai - Ba Đinh - Ha Noi)
主辦單位:
the 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s Information (VASS), the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VASS), Pacific Neighborhood Consortium (PNC)
聯絡人:
Ophelia Chen (Ms.),Tel: +886-2-26521885 #306,Email: pnc@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It is our great pleasure to announce that PNC 2025 Annual Conference and Joint Meetings will take place at Vietnam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anoi, Vietnam, from September 20-22, 2025.
The main theme this year is: Mind Meets Machine: Rethinking Intelligence and Knowledge in the Age of AI
The technical program of PNC 2025 will include invited keynote speeches, paper presentations, ECAI workshops, and a poster session.
We welcome submissions focusing on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topics: GIS, Digital Humanitie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I, Vietnamese Cultural History, Techniques and Technologies of Cultural Memory, Pedagogy, Socio-cultural Data, etc.
For more detailed topics of interest, please visit "CFP Announcement" & "CFP Poster."
Important Dates
Submission Deadline: May 16 (Fri.), 2025 (GMT+8)
Acceptance Announcement for Abstract & IEEE Full Paper: July 07 (Mon.), 2025 (GMT+8)
Final Submission (IEEE Camera Ready): July 14 (Mon.), 2025 (GMT+8)
Conference Date: September 20-22 (Sat.-Mon.), 2025 (GMT+8)
系統號:
C-060147
第二十三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佛教與當代動物倫理
標題:
第二十三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佛教與當代動物倫理
時間:
2025年9月27至28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玄奘大學慈雲廳(新竹市香山區玄奘路48號)
主辦單位:
玄奘大學臺灣佛教研究中心、慈濟慈善基金會、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弘誓文教基金會、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
內容簡介:
主旨:為促進「人間佛教」理念之弘揚與印順學之研究,爰主辦第二十三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本次會議主題:「佛教與當代動物倫理 」。
會議緣起:
(一)本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特以「佛教與當代動物倫理」為大會主題,建立佛法實踐與動物倫理的交流平台。
(二)西方倫理學泰斗彼得.辛格(Peter Snger)教授以《Animal Liberation》一書奠基動物倫理,該書新版《Animal Liberation Now》之中文版(《動物解放在今天》),將於本年出版。辛格教授將蒞臨大會,發表該部新書。
(三)辛格教授亦將於「倫理學者與佛教學者的對話」圓桌論壇上,就其與昭慧法師合著《佛弟子與倫理學家》(The Buddhist and the Ethicist)與本地學者進行深度哲學討論。
本次學術會議子題有三:
1. 動物倫理的哲學討論
2. 當代佛教護生行動
3. 印順學與人間佛教
投稿截止及通知日期:
全文截止收件日期:2025年6月30日
系統號:
C-060232
2025扶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0月8日至12日(週三至週日)
地點:
北港武德宮及政治大學(雲林縣北港鎮華勝路330號、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北港武德宮、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聯絡人:
E-mail: cscrnccu@gmail.com
內容簡介:
華人宗教的神明通過「啟示」(revelation)引導大眾,此類經典具有面向大眾的普世價值,內容常講述宇宙的起源與運作、神明的歷史及職能、支配人類命運的法則以及人類獲得救贖的方式。宋代以降,道士/法師會在舉行道教儀式時與神明溝通,神明則以「降神」、「降靈」的方式對各種提問給予啟示,「降」可通過聲音、文字、視覺等感知模式相結合,主要藉由一種稱為「扶鸞 /扶乩」的方法進行神人之間的溝通。
北港武德宮為當代臺灣扶鸞文化最具指標性的宮廟之一,迄今仍每個月進行常態性扶鸞儀式約15天,已累積近10萬篇鸞文資料,內容豐富多元。有鑑於此,北港武德宮與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攜手合作 ,於2022年起邀集國內外學者組成研究團隊投入扶鸞文化研究 ,對北港武德宮仍未公諸於世的第一手鸞文資料進行整理彙編、分類解題與主題研究,成果豐碩。政大華人文化元宇宙研究中心與華人宗教研究中心,也於2024年首次合作使用武德宮豐富的典藏資料舉辦元宇宙策展競賽,首度將扶鸞文化 、道教儀式與元宇宙策展進行連結。 近年來國際學界也不約而同聚焦扶鸞研究,自2021-2023連續出版三本關於扶鸞的新書與論文集。有鑑於此,北港武德宮、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政大華人文化元宇宙研究中心與法國高等研究學院EPHE-PSL擬於2025年合作擴大舉辦「扶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公開徵稿,建議探討(但不限於)以下議題:
1. 歷史與當代鸞文資料蒐集與數位資料庫
2. 國際扶鸞專題研究
3. 東亞扶鸞文化比較研究
4. 臺灣扶鸞文化與社會政經發展
5. 臺灣扶鸞文化與無形文化資產
6. 扶鸞新世代:文創、AI、元宇宙
5月15日公布錄取結果
9月15日前提交全文
系統號:
C-060233
第七屆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0月18至19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
聯絡人:
Email: 2025cmcs@gmail.com
內容簡介:
縱觀目前的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和挑戰,例如中美兩個大國的全面競爭關係和地緣政治的衝突增加、國際秩序從單極走向多極、經濟保護主義逐漸盛行和去美元化的趨勢,以及人工智慧等科技發展對人文社會帶來的影響,都 成為學界高度重視的研究議題。作為世界上移民人口最多的群體之一,各地華人和華人社群應該採取何種應變措施或調整來應對這些衝擊,在變局中重新定位華人社群與本國和世界的關係,對華人社群在未來的發展中是否能夠佔據先機至關重要。因此,本屆的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國際雙年會主題設定為「21世紀新時代變局下的華人社會:回顧與展望」,為各地的華人研究學者提供一個集思廣益和相互交流的平臺,為華人社群未來的50年進行把脈。
大會將組織委員會進行摘要審查,預計於五月中旬公告錄取名單。
徵稿對象:國內外大專院校或相關研究單位之在職或退休學者、博士班研究生。
會議子題:
1、中美國際競爭對各地華人社群身分認同之影響。
2、各國華商對中美經濟衝突所採取的應變措施或調整。
3、人工智能等科技發展對文學、人文學與華人研究的影響。
4、21世紀全球華人文化媒介之生產、傳播與挑戰。
5、新時代變局下的馬來西亞、東南亞華人社會與台灣的交流與互動。
6、人口移動與華人新移民研究。
7、其他全球華人社群與文化相關之研究論題。
系統號:
C-060146
古典新詮,敷教明倫——第十七屆中國訓詁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0月24日至25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134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中國訓詁學會
聯絡人:
林秘書,E-mail: xungu2023@gmail.com
內容簡介:
會議主題:
1.紀念語文教學引領者許學仁教授相關議題
2.訓詁與字辭典相關議題
3.歷代訓詁與訓詁學史相關研究
4.訓詁與語文教學相關論題
5.其他與訓詁相關議題
聯絡處:中國訓詁學會祕書處
地址:花蓮縣壽豐鄉大學路二段1號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理事長:巫俊勳 e-mail:wucs@gms.ndhu.edu.tw
秘書長:許文獻 e-mail:ncch666@tea.ntue.edu.tw
秘書:林育葆 e-mail:xungu2023@gmail.com
系統號:
C-060145
第二十六屆全國語言學論文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0月25日至26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與科技研究中心、華語文教學系、臺灣語言學學會
內容簡介:
會議主題:世說新語——探語言的蛻變與多元發展
會議形式:包含主題演講、特邀演講、工作坊、論文發表
會議討論議題:(會議包含但不限以下子題)
功能與認知語言學 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形式語言學 Formal Linguistics
社會語言學 Sociolinguistics
語用學與言談分析 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心理與神經語言學 Psycholinguistics and Neurolinguistics
語料庫語言學 Corpus Linguistics
歷史語言學 Historical Linguistics
南島語語言學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地理語言學 Geographical Linguistics
語言習得與語言教學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
投稿須知:
個人投稿篇數不限,但以第一作者身分發表之論文僅限一篇;以第二作者或是通訊作者發表之論文以三篇為限。
請於2025年5月11日(星期日)前投稿。
請以中文或英文撰寫論文摘要(含題目及關鍵字),中文的字數以800字以內為原則,英文以600詞以內為原則,並於大會網站上登錄相關訊息及上傳論文摘要電子檔案,檔案格式限定為docx、doc或odf(開放文件格式)。
研究論文摘要須包含「研究背景、研究方法、(預期)研究成果及教學上的應用」。教學實踐論文摘要須包含「課程設計原則、設計架構、具體教學計畫之有效性證據」。
本會學術審議小組將邀請學者以匿名方式審查論文摘要,於2025年7月中旬以電子郵件個別通知審查結果,並於2025年8月中旬繳交全文。論文獲研討會接受發表後,請務必完成報名、繳費手續,否將不納入研討會議程。
系統號:
C-062995
中國政治學會2025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0月25日至26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東海大學茂榜廳(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中國政治學會、東海大學政治學系
聯絡人:
E-mail: capstaipei28@gmail.com
內容簡介:
本次年會以「川普新政與美中臺新變局」為主題,與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共同主辦,旨在匯聚國內、東亞及國際政治學研究學者,從多元視角探討個人、社群、國家與國際社會的未來發展,為政治學研究開創新局,並為國家社會提供政策建言。
本次年會除鼓勵政治學既有議題之研究發表外,特別著重以下與年會主題相關之議題:
新舊冷戰的國際政經局勢與治理戰略
我國民主治理實踐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憲政發展的危機、風險和轉機
能源、氣候、科技變遷與永續政治發展議題
公共行政、公共政策或公共治理
公民社會、公共價值與公共利益
政治哲學與當代政治哲學思潮轉變
民主與選舉之制度設計、實際運行、理論演化
社群媒體、政治傳播、族群政治與民粹主義
比較政府、比較威權政體
國際關係理論與外交政策理論的回顧與前瞻
國際政治與國際經貿變遷
國際法規與公共法制之發展與挑戰(含行政法、公共事務相關法規等)
兩岸關係與中國大陸研究
海外華人政治社群變遷、僑務研究
區域研究(含亞洲、歐洲、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北極地區)
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含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大數據等研究與應用)
自組場次、以及其他符合年會主旨議題
徵稿時程
論文摘要截稿日期:2025年6月30日(一)17:00
摘要審查公告日期:2025年7月18日(五)
註冊費繳交期限:2025年8 月15日(五)17:00
全文截稿期限:2025年9月30日(二)17:00
投稿須知
有意投稿論文者,請於2025年6月30日(一)17:00前填寫本次研討會摘要投稿表單,並將「作者基本資料暨論文摘要表格」之Word檔與PDF檔一併上傳至該投稿表單(個人論文投稿或自組場次皆歡迎)。摘要審查結果將於2025年7月18日(五)於學會官網公告,並以個別信件通知作者。
論文全文以不超過 20,000 字為原則,格式體例請依《政治學報》論文體例為準,全文截稿日期為2025年9月30日(二)17:00。
「作者基本資料寄論文摘要表格」:https://reurl.cc/Gn4myx
系統號:
C-063048
第三十四屆詩學會議——古典小說的形構與觀照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0月下旬
地點: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進德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暨臺灣文學研究所
聯絡人:
Tel: (04)7232105轉2605
內容簡介:
▲會議資訊
會議時間:2025年10月下旬(暫定)
▲徵稿期程
論文全文截稿:2025年8月29日。
▲徵稿對象
敬邀國內外中文領域相關專長之大專院校專兼任教師、研究人員與博士生來函投稿。
論文發表為單一作者,每位以一篇為限。
▲摘要與論文格式
摘要請依國文系網站之「會議論文摘要暨報名表」填寫,字數以500-600字為限(不含題目、關鍵詞)。
論文全文包含題目、中文摘要、關鍵詞、全文、當頁註與參考文獻,字數建議以25000字為限。
論文全文撰稿格式請參照中研院文哲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來稿請以A4頁面、新細明體12級字橫式書寫,並以Word檔(.doc或.docx)寄出。
▲收件方式
請依上述期程,將電子檔寄至:church0707@gmail.com(國文學系 盧世達老師)
相關詳情請關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官方網站,亦歡迎致電系辦詢問。
國文學系官方網站:https://chinese.ncue.edu.tw/
國文學系電話:(04)7232105轉2605
▲會議主旨
本次會議以「古典小說的形構與觀照」為主題,期望廣納古典小說研究的多元視野,並深化相關議題的探究與推廣。從「形構」的角度來說,小說如何製作∕生產?如何書寫、編輯與出版?以何種形式承載知識與記憶?故事如何被敘述?乃至「小說」作為一種觀念或體式,亦可思考在古典文學的流變之間如何被形塑與理解。而從「觀照」的面向來看,小說藉由敘事表達觀點、寄託情志,對於自我、群體以及世界各有多元的關懷,或展現獨特的詩性內涵與文化意義,其旅行的軌跡已超越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不僅走向「經典化」,更邁入後經典的時代,反覆地被再製、轉譯與重寫。會議規劃四個關鍵子題作為徵稿的方向,期望涵蓋上述範圍,誠摯邀請國內外學者、博士生蒞臨分享相關議題的研究成果,共同探討並開展古典小說研究的嶄新路徑。
▲論文子題
1. 古典小說的敘事策略與詩性內涵
2. 古典小說的現實關懷與文化意義
3. 古典小說的文本生產與知識建構
4. 古典小說的當代轉譯與新創改編
系統號:
C-060144
第六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亞洲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週四至週日)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漢傳禪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E-mail: mst@chibs.edu.tw
內容簡介:
徵稿說明:亞洲佛教的歷史演進與思想文化在過去二十年有了不可輕忽的發展, 近十年漢傳佛教跨領域的研究對現代社會的發展與教育也逐漸看到影響力。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聖嚴法師曾指出:「我的願望是維繫漢傳佛教慧命,期竭盡棉力,從國外引進新的學術成果、研究風氣、教育制度及其教學方法等,以玆我國佛教也能趕上國際佛教的潮流。」在慶祝中華佛學研究所成立四十五週年之際,擴大舉辦第六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 歡迎學界先進分享關於漢傳佛教研究關連的新文獻、新觀點、新方法,不論是哲學思想、文化歷史、語言文獻及經典注釋,都值得重新探究。學術深度的研析,是闡發漢傳佛教思想底蘊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期待學界先進的參與,開啟「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新的一頁。
研討主題:亞洲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
徵稿範圍:
• 新出佛教文獻
• 禪的世界/世界的禪
• 亞洲佛教的思想、文化、歷史、實踐
• 大乘佛教思想與社會實踐
• 《金剛經》詮釋史
• 當代漢傳佛教教育之回顧與省思
Conference Sub-Themes:
• New Literature of Buddhism
• The World of Zen / Zen of the World
• Asian Buddhism Thought, Culture, History and Practice
• Mahayana Buddhist Thought and Social Practice
• The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amond Sutra
•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Buddhist Education
截止日期:
論文全文截止日:2025年9月30日(逾期以棄權論)。
Deadline:
Submission of completed papers:September 30, 2025. Submission after the due date will not be considered and will be taken as a withdrawal.
系統號:
C-060142
第七屆《群書治要》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成功大學文學院演講廳、中文系會議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財團法人臺南市至善教育基金會
聯絡人:
E-mail: nckuconf@gmail.com
內容簡介:
徵稿主題:凡涉及《群書治要》相關議題,皆歡迎投稿。
系統號:
C-060143
カルチュラル・タイフーン2025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8日至9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高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高雄市楠梓區高雄大學路700號)
主辦單位:
Association for Cultural Typhoon
內容簡介:
【大會主題與大會宣言】
交風 Typhoons
叉颱 Entwined
【公開徵件】
我們公開徵求來自臺灣、日本與世界各地投稿者的提案,包括:
個人發表
小組發表
創意提案(Project Works,如個展、擺攤、工作坊、創意活動等)
歡迎 Association for Cultural Typhoon(文化研究學會,以下簡稱「本會」)會員與非會員投稿。無論您是否為本會會員,或是首次參與,我們皆歡迎您的投稿與參與!非會員如獲接受,須繳交報告註冊費。詳見研討會官方網站「報名資格與費用」。
發表形式:
主題座談:於現場進行,並提供會後登記購票限時觀看
個人發表/小組發表/創意提案(Project Works):請親自到場發表
※每人限擇一種形式投稿(個人發表或小組發表)。
※發表時段由執行委員會安排,恕不接受時段指定。
【投稿方式】
個人發表:https://forms.gle/QKssi4T1Q3C2Rcy57
小組發表:https://forms.gle/7H8ZQeY5d1kKi9Ud9
創意提案(Project Works):https://forms.gle/ixzQkyZcEqQGHsvV8
【發表時間限制】
個人發表:每人20分鐘發表,另設綜合討論時間
小組發表:每組90分鐘(含綜合討論時間)
※時間可能依實際安排略作調整。
【重要時程】
2025年5月25日 公開徵稿截止
2025年6月20日 錄取結果通知日(日期暫定)
2025年7月20日 非會員報告註冊費/會員會費繳費截止日
2025年7月31日 個人/小組發表初步時程表公開
2025年8月31日 完整時程表公開
2025年11月8日、9日研討會舉辦日
【連絡方式】
*個人與小組發表:apply.cultural.typhoon@gmail.com
*創意提案(Project Works): booth.cultural.typhoon@gmail.com
【參加費用/線上票券費用】
將於日後另行公告。
〈參考:研討會官方網站會員類別說明〉
系統號:
C-060250
第十一屆近現代中國語文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14日(週五)
地點:
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民生路4-18號)
主辦單位:
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聯絡人:
E-mail: 2025nptucl@gmail.com
內容簡介:
會議宗旨:自明代中葉迄今,政治之良窳,朝代之興替,雖與曩昔無異,然傳統思維之延續,新潮學風之浸漸,國故舊學之振拔,經世致用之倡導,迭相呼應,彼此激盪,固本營末,開枝散葉,實亦燦然可觀。故本研討會之舉辦,乃所以遵循傳統,接合現代,冀由廣泛之研討,期能上遡其源,下通其變,並探尋此一時期新舊風潮交融之樣貌。
徵稿主題:舉凡有關近現代經史、思想、文學、語言之論文,皆所歡迎。尤其歡迎關於探討或運用數位工具輔助研究之論文。
徵稿對象:國內外各大學校院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及博士生。
徵稿辦法:
通過審查者,請於2025年9月7日(星期日)前,將全文電子檔(DOCX與PDF)繳交至屏東大學中文系:2025nptucl@gmail.com。
如有任何疑問,請以下列方式聯絡:聯絡電話:(886-8)7663800轉35201(林小姐),或轉33359(嚴立模老師)。
系統號:
C-060141
流變與重構:千禧年來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暨作家論壇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22日(週六)
地點:
東海大學(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絡人:
劉淑貞副教授,Tel: 04-23590121#31107 ,E-mail: thuchinese113@thu.edu.tw
內容簡介:
2025年乃是臺灣文學進入21世紀後的第二十五年。在跨越了千禧年的界線之後,臺灣文學挾九0年代解嚴後的政治能量與解構思潮,歷經兩次大疫、多次政黨輪替、性別與身分政治運動、網路社群與資訊戰的崛起……皆衝擊並擴充了「臺灣」這一詞彙的內涵與邊界,進而改寫了「臺灣文學」的既有定義與本質。本次會議有鑑於臺灣文學場域在進入千禧年後,歷經了將近四分之一世紀的解構、建構與重構的過程,其所累積的理論資源與議題文本亟待整合與詮釋。千禧年後,隨著網路社群的逐步興起,以及臺灣意識的日趨抬頭,「臺灣」符號在文學場域亦歷經了自身的流變與演繹。而千禧世代作家(1980、1990年代出生)的崛起,亦在這二十五年間,重寫了臺灣文學的全新景觀,包括性別、政治、身分與自然書寫等議題。本會議將放眼四分之一世紀以來的臺灣文學,聚焦千禧年後二十五年來臺灣文壇所關注的幾個重要子題,包括「臺灣」符號的流變與重構、千禧世代書寫、身體政治的當代演繹、非虛構、自然書寫、新鄉土寫作等等。會中將採徵集論文稿件與邀請學者,進行會議論文發表,並安排作家論壇的討論,期能藉此為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二十五年勾勒版圖與輪廓。
徵文主題:
1.千禧年來臺灣文學的多元視野
2.千禧年來「臺灣」符號的流變與重構
3.當代臺灣文學研究
4.臺灣文學與世界性
5.其他與本會議主題相關之論文
會議語言:中文
論文完稿收件日期:2025年10月10日
系統號:
C-060140
破與立:中文研究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臺灣中文學會年會徵稿
標題:
破與立:中文研究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臺灣中文學會年會徵稿
時間:
2025年11月22日至23日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主辦單位:
臺灣中文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本次研討會聚焦於中文學術研究與教學議題,旨在掌握學術發展跨世代的動態趨勢,回顧並省思當前的研究方法與論述框架,進一步形構回應與對話的可能。本次研討會希冀為中文學門在全球化脈絡中的發展注入新的思維與行動路徑。會議主題涵蓋中文研究的知識生產模式、批判方法的實踐轉向,以及教學現場的理論與實務對話,並強調中文學術與教學間的交織與互動。藉此,探索中文學門於當代世界中的定位與可能性。
即日起至5/10 23:59止,誠摯邀請會員共襄盛舉。
🔹相關投稿辦法請參考以下連結:
系統號:
C-060251
寬容與正義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1月28日至29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輔仁大學卓傽樓4樓聖保祿廳(新北巿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若望保祿二世和平對話研究中心、輔仁大學哲學系
內容簡介:
後真相時代的來臨,全球化秩序的崩潰與世界局勢和地緣政治變得動盪不安:戰爭持續不斷、南北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全球暖化、數據監控與病毒株的極端變異等天災人禍,都是造成世界社會不寬容、不公正、殘酷、不道德,甚至對人性尊嚴和對虔誠的人的侮辱。為了具體實踐《聯合國憲章》所欲彰顯的寬容與正義精神,1996年聯合國大會決議每年的11月16日為「國際寬容日」,期許世界公民面對豐富多彩的不同宗教、文化、思想表達形式以及行為模式採取尊重、接納、欣賞的公正態度與實踐。然而,當代關於寬容的論述(無論涉及在宗教上的寬容,在道德上的尊重,在倫理上排除不寬容,在知識上澄清宗教真理的相對化,或在國家理論上確保通過寬容達至和平等)不再是廣泛意義上的文化或宗教的寬容,而是進一步轉化成社會與政治性的寬容概念。寬容已經被理解為透過社會與政治的包容來伸張正義,以及平衡政治上的不對稱關係。
沒有人想生活在一個正義或寬容都被剝奪的社會,唯有人們彼此尊重與寬容,方能和平共處,進而建立彼此都能接受的規範與原則,方能建構一個公正的社會。可見,當代的寬容概念已經成為一種規範性的概念,與正義理念有著密切的內在構成性關係,即:寬容既以正義為基礎,正義為寬容提供了理由,同時寬容也受到正義的限制,因為正義被視為決定人們應寬容什麼、不應寬容什麼的標準。另一方面,寬容的社會是建立公正社會的基礎。不過寬容與正義都是具有高度詮釋性的概念:有人將寬容視為一種德行或美德;有人讚賞寬容是真正人性本質、最高文化的標誌,是自信,有教養,有風骨的態度或實踐;也有人認為寬容是一種傲慢、權威與以上對下的壓迫性態度,意謂著對他者的一種羞辱或侮辱。不同的寬容概念的詮釋與理解,會涉及到不同正義原則的建構,可見重建當代寬容與正義的概念具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
基於上述,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若望保祿二世和平對話研究中心與輔大哲學系擬於2025年11月28日至29日,假輔仁大學卓傽樓4樓聖保祿廳共同主辦《寬容與正義學術研討會》(Conference on Toleration and Justice),擬邀請已經取得博士學位、在學術研究單位服務的研究員,與教學單位任職的學界先進,還有具有研究潛力的博士班研究生(投稿時請附上指導教授的推薦信),針對下列會議子題提出各領域最新研究成果。
論文大綱審查結果公告:會議籌備委員會將於2025年5月1日於輔大哲學系系網(網址:https://www.philosophy.fju.edu.tw/ )公告論文大綱審查結果。
論文全文繳交日期:投稿人請於2025年11月10日前繳交論文完稿。
會議子題如下:
(1) 文化與社會層面上的寬容與正義。
(2) 神學與宗教層面上的寬容與正義。
(3) 法律與政治層面上的寬容與正義。
(4) 科技與生態層面上的寬容與正義。
(5) 跨文化領域關於寬容與正義的討論。
(6) 中、西哲學關於寬容與正義相關問題。
系統號:
C-060139
2025第十三屆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
標題:
時間:
2025年12月6日(週六)
地點:
本次活動採線上會議進行
主辦單位:
華嚴專宗學院國際華嚴研究中心
聯絡人:
Tel: (02) 2356-0758, E-mail: huayenyoung@huayen.org.tw
內容簡介:
以「華嚴學」為主題,廣邀大專院校或佛學研究所,已畢業或在學、專攻華嚴領域的碩博士生發表論文。藉由研討會促進華嚴學的學術交流與推廣,並提升華嚴學研究之品質,培養更多華嚴學者。
申請資格:
在學研究生:大專院校及佛學院所在學研究生。
已畢業研究生:45歲以下之大專院校及佛學院所已畢業之研究生。
◎本單位保留部分發表名額予「華嚴蓮社大專學生佛學慈孝獎學金」得獎者。
研討會議主題:
(一) 華嚴經論教義研究
(二) 華嚴歷史文獻
(三) 華嚴哲學思想當代詮釋
(四) 華嚴與藝術文學連結
(五) 華嚴跨域研究(學院開設有「華嚴學跨領域研究培訓課程」,歡迎有興趣者參與)
徵稿辦法:
(一) 截稿期限及結果公告:截稿日期為2025年9月10日(三)。經審查後,將於10月1日(三)公告審查結果。投稿時請填妥「2025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 投稿資料表」,連同論文全文WORD檔及PDF檔於上述截稿日期前E-mail 至:huayenyoung@huayen.org.tw。(註:請一律以繁體中文繕打,撰稿格式請上華嚴專宗學院網站下載「國際華嚴研究中心論文撰寫體例」。)
(二) 已畢業研究生附上指導教授推薦函為佳。
本徵稿啟事內容若有修訂,請以華嚴專宗學院網站公告為主。
系統號:
C-060138
2025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時間:
2025年12月10日至12日(週三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絡人:
簡先生,886-2-2782-9555#361;mingching@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徵求論文: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擬於2025年12月10-12日舉辦「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供學界同仁知識交流的平台。本次會議公開徵求論文,我們歡迎明清時段各領域具原創性研究的論文前來投稿。與會學者交通費請自理,大會將提供與會學者(臺灣新竹以北的學者除外)4天住宿,會議期間供應午餐,大會並於2025年12月10日設有晚宴。
投稿需知:我們接受有主題之一組論文(panel)的投稿,亦接受個別論文投稿。所有投稿的論文必須尚未出版,且具原創性的研究。投稿時間,從即日起至2025年5月1日止。繳交內容包括:會議主題及摘要(500字內),每篇論文題目及摘要(250字內)。每組 (panel) 參與學者以不超過五位(包括主持人、論文發表人、評論人)為原則,所發表論文最多四篇。個別論文報名者請提供姓名、職銜與聯絡方式及其論文題目和摘要(250字內)。大會接受英文、日文或韓文投稿,但繳交時請附中文摘要,同時需以中文或英文發表。本會將針對論文與主題進行評審,並於2025年6月30日前公佈評審結果。入選的論文請於2025年11月10日之前上傳至大會指定的加密網頁。
注意事項:
1. 同一發表人僅限出席一場 panel 組;若發表人擔任另一panel組之主持人、評論人則不在此限。
2. 視訊與會發表僅限海外學者,論文發表人可預錄發表內容,事先提交大會雲端網址,影片格式限 MP4。
3. 視訊服務,僅限有視訊與會的場次,其他場次不提供。視訊連結只對視訊發表人開放。
4. 會議論文閱讀權限只對議程學者(主持、發表、評論)開放。發表人若此屆未向大會提交論文,下屆報名時將列入評量是否接受。
5. 語言 :中文、英文
重要時間
報名截止日: 2025. 05. 01.
入選論文組/個別論文公告日: 2025. 06. 30.
論文繳交截止日:2025. 11. 10.
系統號:
C-060137
2025第十一屆人間佛教座談會——AI時代與宗教傳播
標題:
時間:
2025年12月19至21日(週五至週日)
地點:
高雄佛光山寺(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153號)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聯絡人: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知瑞法師,電話:+886-7-6561921分機2504;E-mail: institute@fgsihb.org
內容簡介:
會議說明
21世紀以來,人工智慧(AI)的迅速發展對人類物質與精神等層面皆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物質層面上,AI提升了生活與工作的便利性,但也帶來數據隱私、技術壟斷與勞動力市場變遷等挑戰;在精神層面上,AI加速思想與理念的傳播,卻也產生科技倫理、道德判斷、情感連結等面向的問題。如今,從人的一生、家庭、社會、國家到國際關係,AI正以不同的程度介入各個面向和各個領域。因此,如何善用AI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因應已經發生的各種問題或潛在的隱憂,也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課題。
畢生致力推動人間佛教的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說:「吾人生活在世間,必須跟著社會的脈搏一起跳動,在思想上有所更新,在行為上與時俱進。然而我們也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尤其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我們是進是退,是行是止,更要依靠自己的智慧揀擇判斷,才不會被眩目的潮流所吞噬淹沒。」因此,面對AI時代的來臨,宗教界在致力於安頓人心、提供信仰依靠的同時,另一方面應善用科技幫助宗教文化的保存、教義的傳播與弘法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在傳統的教義詮釋和教制儀軌等方面,也不得不為了回應時代變革而做出反思和調整。
因此,本次座談會旨在搭建跨宗教對話平台,匯聚各宗教人士、學者與專家的智慧,從宗教學、哲學、社會學、生死學、歷史學、經濟學等不同領域,共同探討AI時代下宗教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期待透過思想的交流與碰撞,共同探索在AI時代如何建立有序與和諧的生命倫理及弘法方式。誠摯邀請您的參與,以智慧之見開啟AI時代宗教研究的新篇章。
徵文範疇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向:
主題一:AI對於宗教倫理、道德判斷與組織制度的影響
主題二:AI對於宗教修持與信仰實踐面的應用與影響
主題三:AI對於宗教語言文字的傳播、翻譯、研究與教理詮釋的應用與影響
主題四:AI對於宗教文獻文物的保存與展演方式的應用與影響
主題五:AI對於宗教的教學與弘法的應用與影響
主題六:AI與宗教人文相關議題
徵稿時程:
(一)即日起受理報名至2025年5月30日止
(二)通知錄取日期:2025年6月21日
(三)經錄取繳交全文截止日期:2025年11月20日
錄取說明:來稿一經錄取,參加本座談會之交通費、發表費及食宿均由大會招待。
會議語言:限中文、英文。
備註:請勿一稿多投。發表論文之著作財產權授予主辦單位所有。
系統號:
C-06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