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研院2024年度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公布得主

中研院2024年度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公布得主

標題:

中研院2024年度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公布得主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今(10)日頒發「第十三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本屆共有44件申請,經過嚴格審查,最後5本專書脫穎而出,主題包含歷史學、社會學、哲學、中國文學。典禮由廖俊智院長頒獎,每位得獎者獲頒新臺幣60萬元及獎牌1面。

廖院長表示,專書是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知識生產的重要形式,本獎項在學界具有指標意義,歷屆得獎專書均獲國內外廣大迴響。今(113)年獲獎的專書,內容從古醫書與歷史書寫的解析、佛教經典與思想的重新梳理,到多胞胎孕產議題、世界衛生組織精神疾病研究推動,深具人文關懷,且多有創新觀點,均為扛鼎之作。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韻如副研究員以Good Formulas: Empirical Evidence in Mid-Imperial Chinese Medical Texts(書名中譯:《良方:中國中期醫書中的實證證據》)獲獎。該書指出,受到宋代新興雕版印刷術廣泛運用的刺激,醫書呈現實證證據的方式也有新發展,醫書作者為了說服不同背景的讀者,選擇紀錄親身經驗,以證明所傳播的醫療知識可信。評審認為,本書對史料提出新的詮釋,以新觀點挑戰既定成說,是宋代醫學文化史領域研究的重要著作。

陳韻如主要研究中國唐宋時期的醫療、出版、制度、性別與物質文化,以及數位人文工具如何幫助歷史學者探討上述課題。她費時6年完成此著作,期望能藉此拓展中西學界醫案研究的視野。她特別感謝史語所前輩、祖母、父母和丈夫,讓她能心無旁騖地寫作。

本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雷之波副研究員所著The Threshold: The Rhetoric of Historiograph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書名中譯:《戶限:中古中國歷史書寫的修辭》),被評審稱譽「為20世紀初以來的文史修辭學開拓了新局」。該書探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書寫及其意義,透過歷史檔案、官場敘事、奇聞軼事的交錯互涉,呈現史書中兩股相互抗衡的勢力,即嵌鑲在政治文化中的架構,以及隨時準備解構的力量。

雷之波就讀美國歐柏林大學時才開始學中文,他傳承了歐美漢學研究中的語言學、文學理論,以及細讀文本的功夫,以近十年的時間撰成此書,探究中國史書中的修辭技巧。他翻看自己早期的筆記,不禁感嘆:「讓一系列想法在腦中萬花筒般地旋轉這麼久,確實是件奇妙的事情。」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吳嘉苓教授的Making Multiple Babies: Anticipatory Regimes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書名中譯:《多胞胎共和國:助孕科技的希望與風險》),為國際上首部以人文社會視角探討多胞胎孕產議題的研究專著,展示了臺灣婦女在求孕歷程中面臨的挑戰與選擇。該書深入分析臺灣「多胚胎植入」政策如何與社會對生育的期待緊密相扣,並透過跨國比較,揭示臺灣醫療市場和社會文化的獨特性。

臺灣是全世界試管嬰兒多胞胎比例最高的國家,日本則是多胚胎植入管制最嚴格的國家之一,此東亞現況促使吳嘉苓立志以英文寫成學術專書,以修正生殖科技之社會人文研究過於偏向歐美的失衡現象。吳嘉苓表示,多胞胎孕產圍繞著希望與恐懼、生命與死亡。她從構思到成書的15年中,面對受訪者悲喜交加的掙扎,希望該書能促使人們正視孕產多胞胎的困境,並成為制度改革的養分。

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吳易叡副教授的Mad by the Millions: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書名中譯:《度量瘋狂:精神疾病和世界衛生組織的科學主義》),是一部具全球視野的跨國精神病學史。本書探討世界衛生組織附屬的精神疾病相關研究團體,如何在二戰之後「去殖民」及「世界公民」的理想下,在西方與非西方世界推動跨國的精神疾病研究。書中關於林宗義醫師的篇章,清楚呈現臺灣精神醫師如何在困境與機會交織的夾縫中發揮影響力。

畢業於醫學系、曾從事臨床工作的吳易叡說,一開始只是單純想問:「為什麼當初在專科訓練中不斷聽到的偉人,在全球心理衛生的故事中能見度如此低?」叩問了8年之後,沒想到寫出來的不是一部偉人傳記,而是一部融合思想、政治、機構、社會文化及科學史的作品。

臺灣大學哲學系耿晴副教授以Toward a New Image of Paramārtha: Yogācāra and Tathāgatagarbha Buddhism Revisited(書名中譯:《邁向真諦三藏的新形象—唯識與如來藏佛教重探》)獲獎。作者透過一份敦煌文獻,重新探究南北朝時期自印度到中國傳譯大乘佛教之真諦三藏的思想,論證《大乘起信論》非真諦所譯,並還原真諦佛性論的思想,及其與世親如來藏的關係。本書修正了傳統的觀點,不再視如來藏為唯識學的對立,對佛教學術思想史有重要意義。

耿晴表示,在漢傳佛教研究中,「唯識學舊、新譯」即真諦和玄奘兩位思想巨人之間的異同,是爭訟千餘年的大公案。他希望本書能拋磚引玉,吸引更多學者投入研究。他也要藉此獎項告慰真諦三藏及其高足道尼法師,欣慰他們的思想在被埋沒了近 1400 年之後,有重見天日的一天。

系統號:

H-059437

中研院文哲所張文朝副研究員升等為研究員

標題:

中研院文哲所張文朝副研究員升等為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中研院文哲所張文朝副研究員奉核定為研究員,聘期自113年11月21日起至114年1月31日止。張文朝教授係日本國立九州大學文學博士,研究領域為中、日經學比較研究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s://www.litphil.sinica.edu.tw/members/354aa556-a6d8-40be-a0d0-6d299421d300?page_id=13

系統號:

H-059438

臺灣大學中文系樂蘅軍退休教授逝世

標題:

臺灣大學中文系樂蘅軍退休教授逝世

內容簡介:

本系退休教授樂蘅軍先生慟於十二月十四日於臺大醫院去世,享耆壽九十一歲。德澤道術,山高水長。謹遵先生遺願,不辦理告別式,另擇日舉行花葬,細節容後公告。

本則消息文字引自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官網。

系統號:

H-059465

台語詩人林宗源辭世

台語詩人林宗源辭世

標題:

台語詩人林宗源辭世

內容簡介:

詩人林宗源20日辭世,享耆壽90歲。文化部長李遠聞訊深表哀悼與敬意,並表示,林宗源畢生對於推動臺灣台語創作不遺餘力,其堅持對母語文學的熱愛與信念,也為臺灣文學留下許多動人的精彩詩作。林宗源的作品取材多元,透過犀利的筆鋒直面社會現實問題,為臺灣台語文學奠定基礎,並帶給臺灣文學深遠的影響,文化部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

林宗源1935年出生於臺南,曾任「現代詩社」社長、「蕃薯詩社」社長、「臺灣筆會」理事、「磺溪文化學會」理事、「台語文推展協會」會長等,亦曾加入笠詩社、中華民國新詩學會、臺灣文藝作家學會、桂冠世界詩會等。其多次參加亞洲詩人大會、世界詩人大會等活動,在1996年日本舉行的第16屆世界詩人大會上,獲頒名譽文學博士。並曾獲吳濁流新詩獎、臺灣詩獎、鹽分地帶文藝營臺灣新文學貢獻獎等。1991年與黃勁連等人創立「蕃薯詩社」,發行《蕃薯詩刊》。

林宗源長年投入現代詩創作,重視詩的知性。1960年代開始嘗試以母語書寫,1970年代中期起全力以臺灣台語創作,成為台語詩先鋒之一。其認為台語是活潑的、富情趣的、優雅的,母語如同一個人的細胞,在創作瞬間自然呼出。著名詩作包括〈搖孫仔〉、〈講一句罰一箍〉、〈人講你是一條蕃薯〉等,詩集包括《力的建築》、《食品店》、《濁水溪》、《林宗源台語詩選》、《無禁忌的激情》等。2002年林宗源將其個人手稿及影像資料,捐贈給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暨國家文學館籌備處;2023年林宗源再將作品手稿、收藏文獻,全數捐贈給國立臺灣文學館。

林宗源的母語詩從描寫個人感情世界到對於情與愛的渴望,也觸及對人性的觀察與深度批判。他書寫對土地的熱愛,歌詠臺灣風土,也持續關心政治與社會公共議題。對於臺灣台語詩的創作與追求,以及對於臺灣文化遠景的嚮往及擘劃,構成林宗源的文學核心。資深臺灣文學研究者呂興昌曾以「母語美學的捍衛戰士」,肯定林宗源詩作的特色與貢獻,林宗源的文壇詩友則稱其為「台語文學之父」,尤其顯示林宗源在臺灣台語文學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則訊息文字引自文化部新聞稿,照片來源為國立臺灣文學館。

系統號:

H-059325

著名宋史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游彪教授逝世

著名宋史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游彪教授逝世

標題:

著名宋史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游彪教授逝世

內容簡介: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游彪教授,於2024年12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游教授多年來從事遼宋西夏金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宋代兵制、佛教寺院經濟、政治制度、宋儒與佛教的關係等領域。著有《宋代蔭補制度研究》《宋代寺院經濟史稿》《趙宋:十八帝王的家國天下與真實人生》《追宋:細說古典中國的黃金時代》等,已發表論文一百餘篇。

系統號:

H-059414

東洋史學者,京都大學礪波護名譽教授逝世

標題:

東洋史學者,京都大學礪波護名譽教授逝世

內容簡介:

日本京都大學礪波護名譽教授於本(2024)年11月13日逝世,享年87歲。礪波護教授為著名的東洋史學者,專門研究三國時代以及隋唐兩代的中國史,師從知名東洋史學者宮崎市定。1960年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部史學科東洋史學專業,歷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助手、神戶大學文學部副教授、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兼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科教授;2001年退休後,擔任大谷大學文學部教授兼大學博物館館長。

著有《隋唐佛教文化史論考》《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世界的歷史隋唐帝國和古代朝鮮》《馮道——亂世的宰相》《唐朝的行政機構與官僚》《隋唐的佛教與國家》等;編著《中國貴族制社會的研究》《中國中世的文物》《京大東洋學的百年》等;以及眾多監修、解說等。

系統號:

H-059352

東洋史學者,京都大學永田英正名譽教授逝世

標題:

東洋史學者,京都大學永田英正名譽教授逝世

內容簡介:

日本京都大學永田英正名譽教授於本(2024)年12月16日逝世,享年91歲。永田英正教授為日本京都學派研究秦漢簡牘的代表人物,在秦漢史和簡牘研究領域具有廣泛的影響力。1957年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部東洋名學專業,1962年京都大學大學院博士後期課程修滿后,歷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助教、講師、副教授,1974年後歷任富山大學教授、滋賀大學教授,1990年任京都大學文學部教授,1997年退休後任京都女子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居延漢簡研究》《漢代石刻集成》《漢代史研究》等。

系統號:

H-059471

中日繪畫史研究者,東京大學戸田禎佑名譽教授逝世

標題:

中日繪畫史研究者,東京大學戸田禎佑名譽教授逝世

內容簡介:

日本東京大學戸田禎佑名譽教授於本(2024)年5月19日逝世,享年89歲。戸田教授為著名的美術史學者,1934年出生於日本的千葉縣千葉市,為東京大學美術史學士、碩士,後於東京大學文學部美術史學科博士課程中退。曾任職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任教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併任)、及東京大學文學部等。

其主要研究領域為十三至十五世紀的中日繪畫史,撰有論文多篇與專書多部,並與其他學者共同編纂了許多重要的美術史專書。主要著作有《牧谿‧玉澗》、《梁楷‧因陀羅》(水墨美術大系‧講談社)、《中國繪畫》(靜嘉堂文庫)等。

系統號:

H-05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