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洪廣冀:「永續」的百年追求:走過一世紀的臺灣林業

標題:

【演講】洪廣冀:「永續」的百年追求:走過一世紀的臺灣林業

時間:

2025年1月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永續」無疑是目前臺灣各界琅琅上口的詞彙。然而,這個詞彙的起源為何?又是在什麼時傳入臺灣?在我的演講中,我將以林業為例,追溯「永續」的系譜,以及永續在臺灣的實踐。起源於18世紀歐陸的林業,為最早強調「永續」的知識與技術體系,且恐怕沒有之一。日治初期,這套體系被一群殖民林學者與技術官僚引入臺灣,以「永續地」治理佔了臺灣土地絕大面積的森林。戰後初期,來臺接收殖民林業體系的中華民國林學者與官員同樣強調永續;1950年代,當美援進駐臺灣,來臺視察的外國顧問也在談永續;1960至70年代,當臺灣進入大伐木時代,主事者還是在談永續。換言之,在超過一世紀的時光中,永續一直是臺灣林業的關鍵字。在此理解基礎上,我們得進一步追問,這些永續的內涵為何?什麼又是政府追求永續的手段?永續到底是誰的永續?又是以誰的生計與生活為代價?本演講將與各位探索這些問題,凸顯「永續」一詞的歷史、地理與政治。

系統號:

A-059345

【演講】范麗雅:「中國形象」的文学型塑及其語境:以20世紀中葉賽珍珠和林語堂為中心

【演講】范麗雅:「中國形象」的文学型塑及其語境:以20世紀中葉賽珍珠和林語堂為中心

標題:

【演講】范麗雅:「中國形象」的文学型塑及其語境:以20世紀中葉賽珍珠和林語堂為中心

時間:

2025年1月4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中大樓117(南京市鼓樓區鼓樓區寧海路122號)

主辦單位: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

主講人:

范麗雅(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附屬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共同研究班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盛(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與談人:楊莉馨(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談風霞(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1935年11月28日的「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在西方引起一股介紹中國藝術文化的外文書籍出版熱。林語堂受賽珍珠夫婦資助在美國出版介紹中國文人文化的英文著作並收穫巨大成功,其背景正是此次倫敦藝展。演講者將分析1935年倫敦藝展引​​起的中國研究熱潮如何作用於歐美塑造「中國形象」,以及林語堂的《吾國吾民》和《生活的藝術》得以暢銷歐美的文化背景。

系統號:

A-059442

【演講】孔令偉:清朝入關以前滿洲、朝鮮與日本間的資訊流通

【演講】孔令偉:清朝入關以前滿洲、朝鮮與日本間的資訊流通

標題:

【演講】孔令偉:清朝入關以前滿洲、朝鮮與日本間的資訊流通

時間:

2025年1月6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孔令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系統號:

A-059540

【演講】呂欣怡:風電的多重技術想像

【演講】呂欣怡:風電的多重技術想像

標題:

【演講】呂欣怡:風電的多重技術想像

時間:

2025年1月6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呂欣怡(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本演講追溯「風電」在臺灣的兩種不同於現今主流大型機組的存在模式與技術樣貌:首先是1980年代工研院主持的風力發電應用研究計畫;其次是自力打造小型風機的民間達人。第一個案例說明了風力發電首次在臺灣的生成,是以在地生產的石油替代能源出現,並不具有現今賦予「綠電」的環境道德性。而第二個案例則看到機械師傅投入風力機研發的初衷,是以「師法自然」為理念,持續打磨一種與環境調和的發電方式。從這兩個案例的發掘與詮釋,本研究除了梳理不同時代下的能源需求與技術條件如何形塑風力發電機的不同樣貌,也希望從能源想像的差異,重新理解民眾對大型風力發電場的爭議源由。

系統號:

A-059546

【演講】陳冠任:Imperium in Imperio: G.I. Joe's Jurisdiction in Early Cold War Taiwan

標題:

【演講】陳冠任:Imperium in Imperio: G.I. Joe's Jurisdiction in Early Cold War Taiwan

時間:

2025年1月9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

陳冠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喬舒亞‧弗里曼(Joshua L. Freeman,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評論人: 蕭道中(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摘要:The presence of American GIs in Cold War Taiwan acted as a double-edged sword for Chiang Kai-shek’s Chinese Nationalist (Kuomintang [KMT]) government in terms of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US and its governance over Taiwan. Chiang needed American military aid to sustain his faltering regime, so he granted all American GIs diplomatic immunity in return. However, the diplomatic immunity of the American GIs posed a challenge for the KMT, as it could evoke memories of extraterritoriality, which contradicted the KMT’s official historical narrative that the abolition of the unequal treaty system was an achievement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fter 1945, the KMT was trying to transform Taiwan’s population from subjects of Imperial Japan into Chinese citizens by instilling its official historical discourse. Yet,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resulting from American GIs’ jurisdiction drove Chiang to initiate negotiations with the US in an effort to consolidate his governance over the Taiwanese people. My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negotiations resulted in a win–win outcome. The US maintained partial jurisdiction while the KMT struck a balance between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US and its governance over Taiwan.

系統號:

A-059411

【演講】陳方隅:美中台關係與台海「現狀」:是誰在改變?該如何維持?

標題:

【演講】陳方隅:美中台關係與台海「現狀」:是誰在改變?該如何維持?

時間:

2025年1月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方隅(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本次講座主要將會回顧美中台三邊關係的變化,闡述所謂的「現狀」其實是經歷了許多不同的變化。我們將會回顧美中台關係的歷史演變,探究美國對臺灣地位看法主張的轉變以及所謂臺灣地位未定論的根源,介紹美國近年對中國看法的轉變乃至於對於台海「戰略模糊」政策方針的辯論。同時我們將會針對台美關係相關研究做一個簡單的回顧盤點,尤其是關於「現狀」的認知,包括臺灣人認同與政治行為的變化,以及對自我防衛相關議題的檢視。

系統號:

A-059346

【演講】Grace Huang: Chiang Kai-shek’s Politics of Shame

標題:

【演講】Grace Huang: Chiang Kai-shek’s Politics of Shame

時間:

2025年1月9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蔣介石研究群

主講人:

Grace Huang(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St. Lawrence University, New York)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Abstract: Based on her book, Chiang Kai-shek’s Politics of Shame: Leadership, Legac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China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 2021), Grace Huang will revisit Chiang’s leadership and legacy through his politics of shame (恥) to confront Japanese incursion into China and urge unity among his people. She examines three key historical moments: the Ji’nan Incident of 1928, the Mukden Incident of 1931, and the New Life Movement in 1934. She then turns to Chiang’s complex relationship with Mao Zedong, examining why Chiang was obsessed with Mao and the communists, why he called them bandits (匪) all his life, and how Mao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s countered Chiang’s shame narrative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by advancing their own alternative shame narrative. Lastly, she will explore whether Chiang continued to use shame after the abolition of all unequal treaties in 1943 and investigate what lasting impact his shame narrative may have in contemporary Taiwan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系統號:

A-059492

【演講】板橋暁子: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動向與學會活動:以中古史、性別史為中心

【演講】板橋暁子: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動向與學會活動:以中古史、性別史為中心

標題:

【演講】板橋暁子: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動向與學會活動:以中古史、性別史為中心

時間:

2025年1月9日(週四)19:00-21:00

地點:

線上中文演講(會議連結將於活動前傳送至信箱)

主辦單位:

《史原》論壇 中國上古史、中國中古史、宋遼金元史學群

主講人:

板橋暁子(東京大學亞洲研究圖書館研究開發部門助理教授)

聯絡人:

黃子晏,E-mail: f11123003@ntu.edu.tw

內容簡介:

👉尊重著作權,未經同意請勿錄音、錄影或散佈演講內容。
👉報名期限為1月7日,主辦單位得視情況提前截止。
線上中文演講,歡迎校內外學友踴躍報名。

系統號:

A-059538

【演講會】人新世と人文学セミナー第13回:岩窟で祈る——東西の洞窟聖所をめぐって

【演講會】人新世と人文学セミナー第13回:岩窟で祈る——東西の洞窟聖所をめぐって

標題:

【演講會】人新世と人文学セミナー第13回:岩窟で祈る——東西の洞窟聖所をめぐって

時間:

2025年1月12日(日)13:00-16:30

地點:

早稲田大学戸山キャンパス36号館382教室(新宿区戸山1-24-1)

主辦單位:

早稲田大学高等研究所

內容簡介:

※要事前登録
13:00-13:05 開会挨拶(山本聡美/早稲田大学教授)
13:05-13:10 趣旨説明(桑原夏子/早稲田大学高等研究所講師)
13:10-13:40 「西域仏教石窟寺院のトポス―クチャの説一切有部の説話世界」(檜山智美/国際仏教学大学院大学特任研究員)
13:40-14:10 「キリスト教における岩窟聖堂——フランスの例を中心に」(奈良澤由美/城西大学教授)
14:20-14:50 「妖精の煙突の小さな修道院―—アギオス・シメオン・スティリティス聖堂(カッパドキア・パシャバー地区)とその修道コミュニティー」(菅原裕文/金沢大学准教授)
14:50-15:20 「地中の楽園——イタリア、マテーラ近郊「原罪のクリプタ」における祈りの世界」(桑原夏子/早稲田大学高等研究所講師)
15:30-16:00 パネルディスカッション(司会:山本聡美/早稲田大学教授)
16:00-16:30 質疑応答

系統號:

A-059537

【演講】陳凌虹:近代演劇の越境——欧陽予倩の日本交遊を手がかりに

【演講】陳凌虹:近代演劇の越境——欧陽予倩の日本交遊を手がかりに

標題:

【演講】陳凌虹:近代演劇の越境——欧陽予倩の日本交遊を手がかりに

時間:

2025年1月14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ハートピア京都3階大会議室(京都市中京区竹屋町通烏丸東入る清水町375)

主辦單位: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主講人:

陳凌虹(華東師範大学准教授/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外国人研究員)

聯絡人: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総務課広報係,Tel: 075-335-2046;E-mail: forum@nichibun.ac.jp

內容簡介:

欧陽予倩(1889–1962)は、中国の近代劇(話劇)と伝統劇(京劇)の両分野に深い造詣を持ち、舞台上演、戯曲創作、演劇改革、俳優養成など幅広い領域で活躍した著名な演劇人です。1907年、日本留学中に留学生の演劇結社「春柳社」に参加し、東京で初舞台を踏みました。帰国後は上海を拠点に、井上紅梅、石井柏亭、田辺尚雄、谷崎潤一郎など、上海に滞在または訪問した日本の文化人と親交を深め、さらに度重なる日本訪問を通じて、世界の演劇をリアルタイムで吸収し、常に新機軸を打ち出しながら中国の演劇改革に取り組みました。本講演では、このような欧陽予倩の日本交遊を手がかりに、日中両国間における近代演劇の越境とその意義について考察します。

コメンテーター:劉建輝(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教授)
司会:戦暁梅(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教授)

申込み:
必要です(申込者多数の場合は、抽選による)。
参加されるにあたって特別な配慮が必要な方は、ご相談ください。
なお、ご希望にそえないこともございますので、あらかじめご了承願います。

系統號:

A-059391

【演講】安克強:A Tale of Three Merchants: Social Worlds, Political Networks and Public Sphere in Modern Shanghai

【演講】安克強:A Tale of Three Merchants: Social Worlds, Political Networks and Public Sphere in Modern Shanghai

標題:

【演講】安克強:A Tale of Three Merchants: Social Worlds, Political Networks and Public Sphere in Modern Shanghai

時間:

2025年1月15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法國遠東學院「法國人文學界反思近現代」系列講座

主講人:

安克強(Christian Henriot,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孫慧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備註:英語演講

系統號:

A-059512

【演講】夏芸庭:How researching about a taboo? Decay of Chinese material religion

【演講】夏芸庭:How researching about a taboo? Decay of Chinese material religion

標題:

【演講】夏芸庭:How researching about a taboo? Decay of Chinese material religion

時間:

2025年1月15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3樓2319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夏芸庭(Valentina Gamberi,捷克帕拉茨基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2) 2652-3484;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要:This presentation shows how the deconsecration of material religion in museum context is a processual dynamic of decay (DeSilvey 2017): material religion’s past sacredness still impacts its present usages, partly revealing stories otherwise silenced in the museum archive, partly demanding respectful treatment of the sacred residue (Beekers 2016) left. Ethnography of contemporary practices of deconsecration in ritual settings is, therefore, a crucial element in understanding present usages and affordances of the past, as well as guiding the future treatment of material religion in museums. This ongoing research ethnographically analyses deconsecration practices observed in Taipei and Keelung areas. It puts them into dialogue with the Xaverian missionary collection of Chinese gods in the Museum of Chinese Art and Ethnography in Parma.

However, delving into an analysis of deconsecration practices according to a diachronic perspective implies several challenges, let alone ethical concerns. The bond between worshippers and gods reflects an intimate logic of exchange and moral obligations that deconsecration rituals put into doubt, generating discomfort and a sense of loss. How researching about a taboo? This presentation thus reflects on appropriate methods that anthropologists should embrace for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fully listening to what Hannah Gould (2018) has termed “affective labour”.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1月7日(星期二)23:00截止
備註:英文演講。若1月10日(星期五)16:00前還未收到通知信,敬請來電或來信詢問,感謝。
錄取須知:經大會審核通過方得參加,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錄取與否通知:大會將於1月8日(星期三)展開審核作業,預計於1月10日(星期五)前以email通知,屆時請留意收信,並請詳閱通知信內容,謝謝。

系統號:

A-059463

【演講】陳俊男:從鳥居龍藏手稿的解讀進行民族誌工作

【演講】陳俊男:從鳥居龍藏手稿的解讀進行民族誌工作

標題:

【演講】陳俊男:從鳥居龍藏手稿的解讀進行民族誌工作

時間:

2025年1月1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族群史研究群

主講人:

陳俊男(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南科考古館主任)

聯絡人:

陳助理,Email: ethnohistorytw@gmail.com

內容簡介:

1896年鳥居龍藏來到臺灣,進行人類學的臺灣原住民族調查與記錄,這些與臺灣有關的紀錄手稿現典藏於日本德島縣立鳥居龍藏紀念博物館。不過內容係於近130年前所撰寫,並以手寫方式記錄,內容並不容易解讀。解讀後,發現有許多拼音用語仍需辨別為何種語言(地方性日語、河洛語、原住民語)。為能夠瞭解這些紀錄內容,鳥居龍藏紀念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共同進行手稿解讀,首先由日方進行手稿解讀並製作成現代日文的繕打本,再交由史前館進行中文譯注,譯注工作除了蒐集相關民族誌資料外,更走訪至調查之原住民地區與辦理工作坊共同參與手稿內容解讀。因鳥居龍藏調查手稿與臺灣有關的共有33冊,解讀工作是長期性的,第一階段針對蘭嶼地區、排灣族力里社與內文社內容進行解讀,並將解讀過程辦理特展分別在臺灣與日本展出,後續規劃將這些解讀成果與原住民共享。

備註:
1.欲報名者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1/12(日)關閉;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陳助理,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系統號:

A-059515

【演講】胡其瑞:數位人文視野下的民族學調查、研究與呈現

【演講】胡其瑞:數位人文視野下的民族學調查、研究與呈現

標題:

【演講】胡其瑞:數位人文視野下的民族學調查、研究與呈現

時間:

2025年1月1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3樓2319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胡其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

聯絡人:

楊先生,Tel: 02-2652-3341;E-mail: shaohungyang@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本次演講將探討如何運用數位人文工具將早期的民族誌文本進行拆解與重組,並運用數位人文的視角,重新檢視民族誌文類中可能存在的有趣議題。藉由對數位人文工具的介紹,展示如何透過文本分析、詞彙統計以及時空資訊的結合,將田野日記、民族誌,乃至於我們正在進行的田野工作,都能在這些工具的幫助下,使民族學研究獲得更多的助益。

備註:本場次自由參加,不須報名。歡迎與會。

系統號:

A-059545

【演講】黃菊芳:客家族群的渡台與過番敘事文本探討

標題:

【演講】黃菊芳:客家族群的渡台與過番敘事文本探討

時間:

2025年1月1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黃菊芳(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渡台與過番的敘事廣泛在民間各族群的歌謠中傳唱,這些承載人民生活記憶的敘事內容,述說著一代人的集體故事。正如當代臺灣的移工故事一樣,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口流動,紀錄著那個時代的移動背景與勞動供需。口耳相傳的歌謠以及被文字傳寫的動人故事,流傳在不同語言群體並且說故事的重點各異。不同的文本提供我們比較的根據,類似的故事在不同空間不同時間不同群體中反覆上演,生命的悲苦也在文本中循環往復。本主題主要探討客家移民傳唱的〈渡台悲歌〉與〈過番〉歌七言長篇敘事文本,其內容在移民結構的突顯與歷史記憶的再現之間,有何異同。

系統號:

A-059347

【演講】吳介民:地緣政治時刻與臺灣:一個事件社會學的概念

【演講】吳介民:地緣政治時刻與臺灣:一個事件社會學的概念

標題:

【演講】吳介民:地緣政治時刻與臺灣:一個事件社會學的概念

時間:

2025年1月17日(週五)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主講人: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簡介:地緣政治時刻帶來巨大的力量,改變國家之間與國家內部的結構,並產生一系列漣漪效應,持續改變各層面和各層次的社會關係。轉化性的歷史事件,帶來「時刻」的啟動,使地緣政治關係進入快速變動期。借用蘇維爾(William Sewell)的「事件時間性」概念,這場演講將以韓戰(1950)、美中和解(1971-1972)和美中對抗(2018~)作為分析點,說明地緣政治時刻為台灣帶來意義重大的結構關係變遷的動力。同時,社會能動力與在地社會過程也反過來塑造全球層次變遷的條件和過程,並突出「全球台灣」作為地緣政治變動的先驅者。

活動說明:本場次論壇規劃現場參與形式。

系統號:

A-059480

【演講】梅謙立:晚明的佛耶相遇:1643–1644年成都衝突之新見

【演講】梅謙立:晚明的佛耶相遇:1643–1644年成都衝突之新見

標題:

【演講】梅謙立:晚明的佛耶相遇:1643–1644年成都衝突之新見

時間:

2025年1月20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三樓會議室+Webex視訊(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梅謙立(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月惠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59619

【演講】邱詩雯:變焦:遠讀《史記》的多維視角

【演講】邱詩雯:變焦:遠讀《史記》的多維視角

標題:

【演講】邱詩雯:變焦:遠讀《史記》的多維視角

時間:

2025年1月21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人社中心第一會議室+Webex 線上直播(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邱詩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Webex 資訊
會議號:2516 782 2796
密碼:0121

系統號:

A-059514

【演講】李衣雲:從百貨公司的發展看臺灣消費文化史

標題:

【演講】李衣雲:從百貨公司的發展看臺灣消費文化史

時間:

2025年1月23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李衣雲(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在百貨公司出現前,奢侈品多半是放在看不見的倉庫裡,由店員與客人的交談來完成交易。百貨公司的出現,使得商品可以一次性地大量陳列展演在一體性的建築物裡,顧客可以自由出入店內,而不用懷抱著非買不可的義務感。臺灣最早的百貨公司出現在1930年代的日治時期,但戰爭打斷了剛萌芽的消費文化。1950年代是購買而非消費的年代,當1960年代臺北再度出現大型百貨時,已是上海型百貨。但到1980年代白領階級興起,百貨公司又轉向日系視覺展演。

系統號:

A-059348

【演講】⽥原史起:中国農⺠とはどういう⼈々か?——「家族主義」と「他律的合理性」

標題:

【演講】⽥原史起:中国農⺠とはどういう⼈々か?——「家族主義」と「他律的合理性」

時間:

2025年2月1日(週六)15:30-17:00

地點:

東洋文庫2階講演室+Zoom線上會議(東京都文京区本駒込2-28-21)

主辦單位:

⼀般社団法⼈中国研究所

主講人:

⽥原史起(東京⼤学⼤学院教授)

聯絡人:

E-mail: c-soumu@tcn-catv.ne.jp

內容簡介:

司会:村⽥雄⼆郎(中国研究所常務理事・同志社⼤学教授)

参加費・参加⽅法:
中国研究所の所員・研究会員・顧問 無料
⼀般(上記以外の⽅) 500円(Peatixからお⽀払いください)

参加申込みフォームは12⽉中旬に中国研究所ホームページ(新着情報)に掲載します。
*申込み締切 1⽉31⽇(⾦)正午

※2000年から昨年まで新春講演討論会の名称で開催してきましたが,2025年からは「現代中国公開講座:新春講演会」として開催いたします。本研究所主催イベントの再編については12⽉号で改めてご案内する予定です。

講演要旨:本講演は,2015年5⽉3⽇,講演者が中国⽢粛省⻄和県⻨村でのフィールド・ワーク中に訪問したある農家で交わされた村⺠同⼠の四⽅⼭話から始まる。平凡な貧しい村⺠宅のオンドル上での会話を⼀つの⽷⼝として,2006 年に中国で農業税が廃⽌された後の中国農⺠の⾏動原理に迫っていく。キーワード的なものとして持ち帰っていただくとすれば,「家族主義」および「他律的合理性」ということになろう。本講演では,この中国農⺠独特の指針・⾏動ロジックがいつ,どのように形成されたのかも含め,歴史的に遡って考察してみたい。

講師紹介:1967 年,広島県⽣まれ。⼀橋⼤学⼤学院社会学研究科博⼠課程修了。社会学博⼠。専攻は農村社会学,中国地域研究。新潟産業⼤学⼈⽂学部講師,東京⼤学⼤学院総合⽂化研究科准教授などを経て,2021 年より同教授。著書に『中国農村の権⼒構造――建国初期のエリート再編』(御茶の⽔書房,2004 年),『⼆⼗世紀中国の⾰命と農村』(⼭川出版社,2008 年),『⽇本視野中的中国農村精英――関係,団結,三農政治』(⼭東⼈⺠出版社,2012 年),『草の根の中国――村落ガバナンスと資源循環』(東京⼤学出版会,2019年,アジア・太平洋賞⼤賞,地域研究コンソーシアム研究作品賞),『中国農村の現在――「14億分の10億」のリアル』(中公新書,2024年)など。

系統號:

A-059446

【演講】Anna Yu Wang: On Musicality in Huangmei Opera and Taiwanese Opera

標題:

【演講】Anna Yu Wang: On Musicality in Huangmei Opera and Taiwanese Opera

時間:

2025年2月5日(週三)12:00-13:15

地點: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202 Jones Hall, Princeton, NJ 08544)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Anna Yu Wa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usic, Princeton University)

系統號:

A-059388

【演講】He Bian: Gao Lian’s Two Bodies: Caring for Oneself and Others across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標題:

【演講】He Bian: Gao Lian’s Two Bodies: Caring for Oneself and Others across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時間:

2025年2月19日(週一)12:00-13:15

地點: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202 Jones Hall, Princeton, NJ 08544)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He Bi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系統號:

A-059385

【演講】Xiaoyu Xia: Strange Characters: The Orthographic Outliers of Modern China

標題:

【演講】Xiaoyu Xia: Strange Characters: The Orthographic Outliers of Modern China

時間:

2025年2月26日(週三)12:00-13:15

地點: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202 Jones Hall, Princeton, NJ 08544)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Xiaoyu Xia (Cotsen Fellow in East Asian Studies, Society of Fellows, Princeton University)

系統號:

A-059383

【演講會】第20回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TOKYO漢籍SEMINAR——東アジアのなかの『論語』

【演講會】第20回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TOKYO漢籍SEMINAR——東アジアのなかの『論語』

標題:

【演講會】第20回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TOKYO漢籍SEMINAR——東アジアのなかの『論語』

時間:

2025年3月17日(週一)10:30-16:00

地點:

一橋大学一橋講堂中会議場(東京都千代田区一ツ橋2-1-2)

主辦單位: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附属人文情報学創新センター

聯絡人:

Tel: 075-753-6997

內容簡介:

司会/野原将揮(人文科学研究所准教授)

10:30~10:45 ◎開会挨拶 人文科学研究所副所長/池田巧
10:45~11:45 ◎講  演 『論語』伝播の諸側面/古勝隆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
                
11:45~13:00 ◎休  憩
13:00~14:00 ◎講  演 西夏語訳『論語全解』について――漢文化への傾倒/池田巧(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
                
14:00~14:20 ◎休  憩
14:20~15:20 ◎講  演 平賀晋民の『論語』考釈――徂徠一門に対する批判をめぐって/金培懿(国立台湾師範大学国文学系教授)
                
15:20~15:35 ◎休  憩
15:35~15:55 ◎質問への回答
15:55~16:00 ◎閉会挨拶

参加方法:
聴講無料・要申し込み【参加定員/200名(申し込み順)】*定員を超えた場合はお知らせします。
聴講ご希望の方は、下記URLのフォームから氏名・連絡先(住所・電話番号・E-mailアドレス)をご記入の上、お申し込みください。
【受付開始1月7日(火)10:00 ~ 2月28日(金)17:00締切】
受講票(ハガキ)をお送りいたします。(3月初旬から順次発送)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附属人文情報学創新センター
 〒606-8265 京都市左京区北白川東小倉町47
 E-mail : kanseki-tokyo[AT]mail2.adm.kyoto-u.ac.jp (スパムメール防止のため、@マークは画像にしています)
 URL : https://peatix.com/event/4051396

系統號:

A-059510

【演講】Jessey Choo: The Sins of the Father: Religious Discourses and Rituals on Abortion, Miscarriage, and Inherited Burden in Medieval China

標題:

【演講】Jessey Choo: The Sins of the Father: Religious Discourses and Rituals on Abortion, Miscarriage, and Inherited Burden in Medieval China

時間:

2025年3月19日(週三)12:00-13:15

地點: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202 Jones Hall, Princeton, NJ 08544)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Jessey Cho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and Religion at Rutgers University-New Brunswick)

系統號:

A-059379

【演講】Mélodie Doumy, Sam van Schaik: Vajrasattva and the Wheel: Investigating a mysterious object from Dunhuang Cave 17

標題:

【演講】Mélodie Doumy, Sam van Schaik: Vajrasattva and the Wheel: Investigating a mysterious object from Dunhuang Cave 17

時間:

2025年3月19日(週三)16:30-18:0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202 (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主講人:

Mélodie Doumy (Curator of Chinese Collection at the British Library), Sam van Schaik (Head of the Endangered Archives Programme at the British Library)

內容簡介:

A mysterious object from the “library cave” at Dunhuang, now in the British Library, has puzzled scholars for over a century – an octagonal miniature painting on paper, which is mounted onto a pointed wooden stick. Each side bears a different motif: on one side, a figure which is probably the deity Vajrasattva, and on the other, a wheel. This unique object is an example of the cross-fertilization between various visual traditions seen in Dunhuang during this period, and was probably used in Buddhist ritual practices before being deposited in the cave in the tenth century.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e and practices that surrounded the creation and use of this unique object has led us to use and integrate a variety of different approaches. In this talk we investigate the object from five different angles: (i) the nature of the find site, (ii) the physical object as a museum collection item, (iii) the painted images, and their place in the artistic traditions of China, Tibet and Central Asia, (iv) the literary context in tantric Buddhist ritual texts also found in the cave, and (v) the social context, a living tradition with links to Buddhist practices of the present day.

系統號:

A-059378

【演講】Cheng-hua Wang: The Politics of Topographical Landscape Painting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標題:

【演講】Cheng-hua Wang: The Politics of Topographical Landscape Painting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時間:

2025年3月26日(週三)12:00-13:15

地點: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202 Jones Hall, Princeton, NJ 08544)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Cheng-hua Wa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Art and Archae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系統號:

A-059377

【系列講座】臺灣當前挑戰系列講座

【系列講座】臺灣當前挑戰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講座】臺灣當前挑戰系列講座

時間:

2024年6月至2025年1月,共13場

地點: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歐美研究所、法律研究所

聯絡人:

梁小姐,Email: as0200802@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這改由中央研究院社會所、法律所、歐美所三所聯合主辦ê講座,特別邀請無仝專門ê教授,針對目前台灣所拄著ê各種要緊問題提出上新分析。不止法律、政治、國際關係、社會爾爾,嘛有科技、哲學、教育、歷史、精神醫學等等誠濟專門ê學者同齊討論台灣現此時上硬篤ê挑戰,同時提出對策佮未來政策建議。歡迎社會佮學界ê先進鬥陣參加。

🎯活動說明:
1️⃣「台灣當前挑戰系列講座」皆以台語進行。
2️⃣本場次演講規劃現場參與及社會所臉書直播方式進行。

系統號:

A-059392

【工作坊】東西方哲學之宗教向度(三):義理、典範、象徵——論文發表工作坊

【工作坊】東西方哲學之宗教向度(三):義理、典範、象徵——論文發表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東西方哲學之宗教向度(三):義理、典範、象徵——論文發表工作坊

時間:

2025年1月10日(週五)10:00-17:40

地點: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內容簡介:

報名注意事項:本工作坊採「實體會議」
※本工作坊實體會場座位有限,報名時請詳填中文姓名及各項必填資料,本所保留安排報名者參加會議的權利。
※報名時間至1月6日(一)17:00截止。報名結果將於年1月7日(二)以電子郵件通知。
※配合政府環保政策,恕不提供紙杯,請自備飲料杯。
※本活動所蒐集之個人資訊,將僅限使用於此次活動,並遵守法律規定,保障您的個人資訊安全。您亦享有法律規定之相關個人資訊權利。

系統號:

A-059516

【工作坊】Island Voices on the Move: Sinophone Research Forum HKCAL Workshop & Taiwan Workshop

【工作坊】Island Voices on the Move: Sinophone Research Forum HKCAL Workshop & Taiwan Workshop

標題:

【工作坊】Island Voices on the Move: Sinophone Research Forum HKCAL Workshop & Taiwan Workshop

時間:

2025年6月11日至13日(週五)

地點:

University of Leeds (Woodhouse Lane Leeds LS2 9JT)

主辦單位:

University of Leeds

系統號:

A-059517

【展覽】翰墨無邊——國際書法名家邀請展

【展覽】翰墨無邊——國際書法名家邀請展

標題:

【展覽】翰墨無邊——國際書法名家邀請展

時間:

2024年11月17日至2025年2月24日

地點:

橫山書法藝術館(桃園市大園區大仁路100號)

主辦單位:

桃園市立美術館|橫山書法藝術館、國際蘭亭筆會

內容簡介:

本展「翰墨無邊—國際書法名家邀請展」,於2024年11月17日起至2025年2月24日隆重展出。本次集結來自中國、日本、韓國、臺灣,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阿根廷9地的書法名家,共展出59組件書法作品,呈現當代書法藝術的多元面貌與發展脈絡。

書法作為文字藝術的獨特表現形式,歷經千年演變,與書寫者的情感心象緊密結合,發展出豐富的藝術內涵。展覽不僅匯聚了各國書法的傳統精髓,更呈現了各地現代書法創作的多樣風貌。從傳統筆法到創意表現,觀眾將能一覽漢字文化圈當前的發展走向,領略書法文化如何在不斷變遷的時代脈動中,賦予藝術新的生命力。

本次展覽以「翰墨無邊」為主題,寓意書法藝術無窮無盡的發展可能性。透過書法這一載體,臺灣有幸在全球書法藝術領域中佔據一席之地,傳承並發揚漢字書法的精髓。本展希望能夠喚起更多對書法藝術的關注與熱愛,並藉此啟發觀眾思考書法文化的經典傳承之路與更多的可能。

系統號:

A-059409

【展覽】築城風雲:清代文獻與圖像中的臺灣諸城

【展覽】築城風雲:清代文獻與圖像中的臺灣諸城

標題:

【展覽】築城風雲:清代文獻與圖像中的臺灣諸城

時間:

2024年12月14日至2025年3月9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103(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城」,聽起來是個遙遠的所在,古老的象徵。但不少鄉鎮區、學校、道路的名稱中就有個城字。而吟唱「城門城門雞蛋糕」的童音,更曾是某個時代中大街小巷中常可耳聞的旋律。

臺灣有著獨特的築城故事。所謂「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臺地的築城活動始自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西班牙帝國的西洋式城壘。進入清代,在統治政策的擺盪與猶疑間,除沿用舊城,官員與仕紳於折衝與地方意識展現中,陸續興建官城與民城,終使城池廣及南北,並成為現今重要的文化資產。

本院所藏清代檔案文獻與圖像,涉及臺灣築城者眾多,更不乏獨一無二者。一筆一畫的字裡行間,記錄下各階段變貌與脈絡風華。本展即以院藏文獻圖檔為經緯,輔以善本古籍、府城舊瓦,共同來呈現各種大城小事。

系統號:

A-059427

【展覽】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特展

【展覽】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特展

標題:

【展覽】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特展

時間:

2024年12月20日至2025年3月24日

地點:

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二樓光影長廊(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

內容簡介: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六 09:00-17:00(週日及國定假日不開放)
提供服務:開放攝影、服務諮詢、專業導覽

【展覽簡介】
王大閎是臺灣光復後第一代建築師,活耀於1950至1980年代,來臺灣後設計的第一棟建築為自家住宅,隨後又設計了國父紀念館、外交部等多棟重要公共建築而聲名大噪。臺大擁有王大閎建築師近20棟的校園建築作品,包含理學院漁業生物實驗所(1954)、慶齡工業研究中心(1977)。校園中眾多設計精良的建築成為臺大師生日常生活一部分,多數師生可能習以為常而未發覺這些建築的美麗。本次規劃辦理「最後的貴族-王大閎與臺大校園建築」特展,期透過展覽分享根植於臺大師生日常生活中的建築美學,進而喚起臺大師生對校園建築的重視。

【專業導覽】
場次一:2025/01/11(六) 14:00-16:00/徐明松 策展人
場次二:2025/02/08(六) 14:00-16:00/黃瑋庭 策展人
場次三:2025/02/15(六) 14:00-16:00/賴士堯 教授
場次四:2025/02/22(六) 14:00-16:00/李思薇 老師
場次五:2025/03/08(六) 14:00-16:00/蔣雅君 教授
場次六:2025/03/22(六) 14:00-16:00/林君安 建築師
※集合地點:農陳館二樓光影長廊
※每場次皆開放自由參加

系統號:

A-059468

【展覽】臺靜農人文會館開幕紀念展

【展覽】臺靜農人文會館開幕紀念展

標題:

【展覽】臺靜農人文會館開幕紀念展

時間:

2024年11月2日至2025年1月15日

地點:

臺靜農人文會館(臺北市大安區溫州街2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內容簡介:

臺靜農人文會館首檔展覽,精選臺先生生前各式作品,以此作為揭幕獻禮,讓大師的作品為會館帶來美好的開始與祝福。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位文學大師的藝術世界,透過他留下的珍貴足跡,感受文化之美。

展覽精選展出:
- 生前珍貴書畫
- 個人生活文物
- 歷年重要著作
透過這些珍貴展品,我們得以一窺大師的文學風采與人文思想,見證他在臺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系統號:

A-059469

【展覽】南島織影——館藏原住民族衣飾文物特展

【展覽】南島織影——館藏原住民族衣飾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南島織影——館藏原住民族衣飾文物特展

時間:

2024年12月6日至2025年5月4日

地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文物大樓1樓福爾摩沙特展室(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內容簡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時期,便投入許多資源將原住民文物納入民俗文物蒐藏的重點,自1995年至今已收藏臺灣原住民族文物共計845件。為讓參觀展者從這些珍貴的文物中,發掘箇中原住民族的創造力、想像力及社會文化意義,精選出具有主題展示價值之文物70餘件,於2024年12月6日「南島織影-館藏原住民族衣飾文物特展」中展出,並於下午2時舉辦開幕典禮。

衣飾是原住民族物質文化傳承的重要項目,無論是擷取材料、製作技藝、圖騰紋飾等面向,皆能反映族群所處的山海特性與天賦美感。本次特展即是將館藏原住民族的文物精選,規劃「南島織影」特展,展覽軸線分為「衣飾文化的轉譯與融合」及「山海恩澤的孕育與傳藝」兩個展區二大主題。其中,「衣飾文化的轉譯與融合」從傳統南島民族的方衣形式到族群交流的漢式大襟衫,再至各族群特有織布技藝與圖騰文化,以及外來材質的交流與融合,所創造出獨特與多元的文化與美學風格;「山海恩澤的孕育與傳藝」則呈現原住民族從山林、海洋中汲取獸皮、植物纖維、貝類等自然資源,製作成各種材質的衣飾;或來自海上的交易,取得本地未產的材料,諸如瑪瑙、琉璃珠、金、銀等,這些從海外取得的元素也成為衣飾上常見的組成要件。

此次展出的「泰雅族男子貝珠長衣」,以上萬顆硨磲貝珠子串接縫製而成,可稱得上是展覽中的焦點文物。文獻館誠摯地邀請大家踴躍參與,走進屬於臺灣這片土地的文化記憶。

系統號:

A-059489

【展覽】力的多重宇宙——臺灣運動文學特展

【展覽】力的多重宇宙——臺灣運動文學特展

標題:

【展覽】力的多重宇宙——臺灣運動文學特展

時間:

2024年10月17日至2025年9月1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臺灣的運動文化不僅凝聚集體認同,也帶給個人身心放鬆的時刻。臺灣的運動文學發展也引領讀者一探不同力量打開的多重宇宙。

臺灣的現代運動文化以及新文學同樣發軔於日治時期,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台灣人開始體驗到各式近代的運動競技,並自教育開始扎根進日常生活之中。戰後國民政府來台,運動競技與國家榮辱更加扣連,也開始轉向更為專業的運動培訓。八○年代隨著經濟水準上升、休閒時間增多,運動開始變成塑造生活風格的元素。而隨著媒體發展,國內外大型賽事的轉播與資訊流通逐步興盛,運動經驗鑲嵌進我們生活的周邊。

文學描述各式運動的動態過程,時而化作賽場上的第一線,時而又俯瞰全場發展。精彩的賽評文字與報導嘗試重回現場,文學作品則深潛運動員的心理,隨著敘事發展,讓讀者也了解運動不單只是身體活動,還牽連到國族、社會、個人以及身體的多元可能。

這場展覽將希望讓臺灣民眾發現運動在臺灣文學的發展,探索身體的多樣性到感受文學中的運動表現,呈現力的多重宇宙。

系統號:

A-059490

【展覽】攻背.命龜:晚商龜背甲特展

【展覽】攻背.命龜:晚商龜背甲特展

標題:

【展覽】攻背.命龜:晚商龜背甲特展

時間:

2024年12月21日起

地點:

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甲骨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在大邑商的統治下,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已有長足的進步,然而面對未知的一切,商人仍仰賴占卜以溝通鬼神、預知諸事。作為靈物的龜甲、胛骨從活體物類轉化為占卜媒介,過程中經歷一系列的削磨、整治,以及圓鑽與長鑿的施作,方能進行灼兆與貞問。本展覽將帶著大家了解龜甲整治的物質層面,並著重於較少被關注的背甲身上,試著從目前被保留下的占卜背甲,一窺其型態與變化。

系統號:

A-059539

【展覽】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展覽】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標題:

【展覽】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時間:

2024年12月3日至2025年5月11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一樓特展室(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558-9790

內容簡介:

2025年為臺灣著名前輩畫家陳澄波先生130周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展,從早期知識份子的視野下與本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呈現臺灣差異、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匯集而成今日島嶼之貌,所擁有的幸福的一切。

「走揣.咱的所在」特展將展出陳澄波畫作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討論相遇(匯集)在臺灣的自然現象,如洋流、季風、氣候區等的獨特性,以及這些自然現象和所造成的物種高歧異性,交織而成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進而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透過陳澄波的畫作與自然史典藏,讓我們與陳澄波和博物學家一起探索臺灣島嶼自然力,走揣幸福快樂之所在。

系統號:

A-059350

【展覽】看得見的紅樓夢

【展覽】看得見的紅樓夢

標題:

【展覽】看得見的紅樓夢

時間:

2024年5月17日至2026年5月17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203(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展覽以三個軸線展開。一、「大雅可觀」:呈現《紅樓夢》迷人之處,在於貴族階級精緻的物質文化,在於其為作者生於江寧織造世家的生命經驗,所顯現出的富貴榮華;二、「異物奇貨」:挑揀書中來自外國的舶來品,提示作者以此襯托賈府的時尚,提示正因作者身處的時代宮廷流行「洋貨」,所掀起的仿效風潮;三、「一番夢幻」:說明書中人物依據使用、相關聯物品的描繪,塑造出不同的性格與隱喻,塑造出女性短暫卻燦爛的生命姿態,令人憐惜與不捨。

系統號:

A-059370

【展覽】「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特展

【展覽】「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特展

標題:

【展覽】「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特展

時間:

2024年9月10日至2025年6月8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公視戲劇「聽海湧」講述二戰時期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人,如何被動員前往戰場,故事圍繞著臺籍戰俘監視員新海志遠的故事展開。監視員受日本軍隊命令管理戰俘,日軍以軍人方式管理戰俘,最終於戰事不利時虐殺戰俘。戰後盟軍軍隊重返時,開啟戰爭審判,許多戰俘監視員因此被判刑甚至處死。殖民統治下前往戰場的臺灣人,部分因被動員、部分則是因受皇民化教育而產生認同問題,戰時的軍隊命令與人性糾葛,與戰後軍事審判間的種種難題,糾結著新海志遠他們,最終能否回到家鄉臺灣?

展覽分為「戰爭背景、精神動員與認同」、「戰爭動員:奔赴戰場的臺灣人」及「終戰與審判」3個單元,建立觀眾對二戰時期下的日本殖民地臺灣及臺灣人被動員的背景。展覽也說明當時赴海外戰場的臺灣人,許多是以軍夫、軍屬等非軍人的身分,在戰地勞動或協助戰俘管理等概況,及戰爭結束後迎來了不同的命運,有的被迫加入國軍,捲入國共內戰,有的則是在無人聞問的情況下設法回到臺灣,有的則如戰俘監視員這般,因為被指控虐待戰俘而遭受盟軍的軍事審判。回家成為這些臺灣人的共同期望。

系統號:

A-059371

【展覽】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

【展覽】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

標題:

【展覽】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

時間:

2024年6月25日至2025年5月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40年前,法國政府和清廷因為越南的外交歸屬爭議,殃及孤懸海外的臺灣,不只基隆、淡水和澎湖相繼淪為戰場,臺灣全島更面臨商貿閉鎖的經濟困境。這場蔓延超過一年的戰禍——「清法戰爭」,在臺灣人口中稱作「西仔反」,「西仔」即「法蘭西」。

面對這個臺灣涉外關係的轉捩點,本特展透過彙集十餘年來有關地方社會研究的成果,聚焦當時臺灣社會在強敵壓境下如何組織動員、團結北上抵抗侵略的過程;並重新解讀法軍留下的攝影圖像、戰場紀實與家書,重建戰場的動態實況。戰爭結束後,在法國湧現的報刊、書籍出版風潮,以及臺灣特有的贈匾、廟宇壁飾、儀式等追念方式,則呈現了戰爭如何以不同形式轉化,留存於歷史、民俗、傳說與記憶中。

系統號:

A-059373

【展覽】上升的階梯——清代士人的科考生活

【展覽】上升的階梯——清代士人的科考生活

標題:

【展覽】上升的階梯——清代士人的科考生活

時間:

2024年10月19日至2025年4月16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202、203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內容簡介:

科舉制度為歷史悠久的國家選官制度,從隋代所創立到大清帝國入主中原,已持續了大約一千年。清代為了收攏社會菁英,延續科舉取才的制度,讀書人通過競爭激烈的科舉考試獲取任官資格,然科舉不止是進入官方體制工作,更代表了一個身份上升的社會機制。除了中式者,其家族社會身份、地位也會產生改變。

展覽環繞士人的科考生活,首先從科舉制度出發,清沿明制,科舉制度成熟,清代「國家設科取士,文武並重」,除了文科科舉,武科科舉在清代逐漸制度化,並成為另一條晉升官紳階級的重要道路。其次進一步討論這些讀書人的生活狀況、人生價值及挫折。包含讀書備考、從地方到省城或京師的赴考生活,以及為了準備考試,造成的經濟負擔以及各式壓力。接著討論辦理試務的官員們如何建構考場防弊措施,而又有許多考生企圖尋找捷徑,藉由作弊獲取功名。最後通過重重考驗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然而為官之路通達抑或宦海浮沉,透過檔案、搢紳錄,讓我們一窺清代進士金榜題名後的宦跡路程。

系統號:

A-059374

【展覽】安陽隋唐墓瓷器特展

【展覽】安陽隋唐墓瓷器特展

標題:

【展覽】安陽隋唐墓瓷器特展

時間:

2024年10月2日至2025年3月30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2樓特展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歷史語言研究所於一九二八至一九三七年間,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了十五次考古工作,發掘隋唐墓172座。這些墓葬分布排列有序、數量眾多且年代集中,出土遺物達兩千多件,有陶器、瓷器、陶俑、鐵器、銅錢、墓誌,是研究隋唐墓葬很好的材料。

北朝進入隋代後,北方地區在鉛釉陶的傳統及南方青瓷燒造技術上,開啟白色陶瓷器燒造的新頁。各窯口燒製鉛釉陶及青釉、醬釉瓷器的同時,因北方胎土色淺,釉層薄而透明,加上化妝土的使用,製作出接近白色的低溫鉛釉器與高溫釉瓷器,如河北邢窯、磁州窯系;河南鞏義白河窯、安陽相州窯、靈芝窯等。目前學界對白瓷始燒時間點與窯址尚有不同的見解,但最遲在隋代已成功燒製高溫白瓷,形成唐代以後瓷器生產「南青北白」的局面。

在嘗試燒製白瓷的過程中,各窯口因為胎土、釉藥及燒製技術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隋代晚期西安附近貴族墓出土的白瓷,已臻胎土潔白、薄可透光的境地,同時期的安陽相州窯製品,胎灰白色或夾雜黑、褐色雜質,釉色白中閃青或呈乳濁白。本次展件中的白瓷器,可以看見陶工在製造技術不純熟階段所作的嘗試,也見證了早期白瓷燒造的過程。

安陽小屯隋唐墓地的墓葬規模雖小,但出土陶瓷器數量非常多,與其他地區的隋墓明顯不同,可能與鄰近安陽相州窯有關。除了數量多,品項也很多元,包含罐、杯、碗、盤、甕、盤口壺、小瓶、香爐、硯、燭臺、屋宇模型、鎮墓俑等。本次展品多出土於YM243號墓,部分瓷器細緻精美,在白瓷始燒階段,堪為少見的珍品。

系統號:

A-059376

【展覽】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展覽】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標題:

【展覽】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時間:

2024年3月23日至2025年3月16日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301、302展覽室、301-302走廊(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聯絡人:

黃小姐,Tel: (04)2372-3552分機303;宓小姐,Tel: (04)2372-3552分機714

內容簡介:

展覽日期及地點:
典藏展
展覽室301、301-302走廊
2024/3/23(六)-2024/12/29(日)

展覽室302
第一階段修復展:2024/3/23(六)-2024/7/28(日)
第二階段文化近用展:2024/8/24(六)-2025/3/16(日)

此次策劃「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展覽,奠基於上述美術資產的重要典藏和保存成果,多方呈現國美館多年來推動的重建藝術史工作,整理重點成果包含藝術品典藏、維修護、文化近用三大主軸分階段展出,展現國美館對藏品系統化的保存維護與修復觀點、經典作品和藝術文獻的展現與詮釋、藝術知識議題的研究和策劃、藝術家影音紀錄與研究出版、蘊涵文化平權的藝術近用與轉譯等綜合內容,呈現藝術發展如何與臺灣文化主體性相互生成,以及我們如何將藝術的文化意義與資產傳承到未來世代,認識與尊榮自身的歷史,進而形構未來的前瞻視野。

系統號:

A-059380

【展覽】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的移動記事特展

【展覽】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的移動記事特展

標題:

【展覽】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的移動記事特展

時間:

2024年8月13日至2025年3月16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這是一檔關於「移動」的展覽,我們將呈現原住民族人在不同時代中所經歷的7則移動故事──從族群、部落,乃至於族人個體等多重層次的變化與變遷,大歷史如命運般的推力,如何捲動原住民族在地理、身分及情感上的搬遷與挪動,而族人將如何去訴說這份生命視角?

單元「部落的回望」,談的是部落因不同國家政策而遷移的故事;單元「離鄉到都市」,談的是族人社群在市場推力下移動到都市的生活樣態;單元「身份的追溯」,則談出當代族人如何在今日追溯失落的族群認同。

這些真切的生命故事與歷史記憶,是由臺南、高雄及屏東三區的9個原住民文物館共同書寫,館員及族人透過田野訪談、歷史資料蒐集,匯集許許多多的在地聲音而成,並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所共作完成的展覽。這不只是原住民族的故事,更是每一個渴望追溯這塊土地發生了甚麼事的人們,我們一起出發、一起探索、一起共鳴的故事。

系統號:

A-059381

【展覽】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

【展覽】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

標題:

【展覽】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

時間:

2024年9月5日至2025年3月2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104(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道里,道路與里程數的合稱詞,古代道里交通圖,泛指以道里為主要內容,或是兼繪道路,記有里程數的各種地圖,除單件形式外,亦經常以插圖方式,附存在書籍之中,因此,凡具道里內容特性者,不論書或圖,皆在展示範疇之內。

就功能言,古代道里交通圖籍,與今日電子交通指南系統大抵相似,皆在指引交通,兼而表現道路周遭地貌,隨著製圖技術的演進,今、古道里交通圖籍外觀已大不相同,其普及與便利性,更不可同日而語,現代電子交通指南,形式單一,隨手可得,而古代道里交通圖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品類、形式豐富多元,比如商書裡的路引、路程圖,方志書籍經常附刻的府、縣地圖,或是專為帝王出巡、謁陵編繪的往返程站細圖,將士戍防巡邊專用的邊防圖,串聯四方的大型驛路圖,以及省、府、州、縣等地方政區圖裡,連帶繪出的城市路線圖等。

展覽精選院藏14世紀至20世紀初期,具道里特性圖籍總二十組件,分兩檔展出,第一檔有:驛路大觀、南北大路、清帝謁陵、行遍天下、市民大道等單元;第二檔維持前、後不變,其餘調整為巡邊之路、翻山越嶺、南巡路上。

除文物外,「走在臺灣的路上」多媒體互動裝置,以〈康熙臺灣輿圖〉(臺博館藏)與〈乾隆臺灣地圖〉為素材,結合新竹至本院交通路線空拍動態影像,兩相輝映,提供觀眾行走古代臺灣南北大路的真實感受。

系統號:

A-059382

【展覽】包羅萬象——院藏亞洲織品展

【展覽】包羅萬象——院藏亞洲織品展

標題:

【展覽】包羅萬象——院藏亞洲織品展

時間:

2024年8月3日至2025年2月16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S304展廳(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內容簡介:

織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論是穿著打扮、日常用品,還是空間裝飾,都能看到織物的身影。本次展覽精選院藏亞洲織品文物,規劃為「包覆與盛物」、「裝飾與辨識」、「護佑與祝福」三個主題,分別從實用功能、社群關係、精神象徵等面向,呈現織物跨越時代與地域的多元面貌與豐富意涵。本展還設有學習體驗區,透過實例展示、放大圖說與觸摸體驗,介紹基本的纖維材料與製作技法;並配合視障觀眾需求,提供了兼具文字與點字的雙視圖冊。此外,配合故宮亞洲藝術節的年度主題,本展的「婚慶盛裝」單元展示亞洲各地的結婚禮服,呈現其中的禮俗文化,以及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祝願。

*特別感謝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慷慨出借臺灣原住民族文物,使得本次展覽內容更加豐富。

系統號:

A-059386

【展覽】典藏展:臺灣美術新紀元

【展覽】典藏展:臺灣美術新紀元

標題:

【展覽】典藏展:臺灣美術新紀元

時間:

2024年1月20日至2025年1月19日

地點:

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美術分館2樓(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5號)

主辦單位:

順益臺灣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2)2381-8322

內容簡介:

臺灣美術的發展,與歷史密不可分,多重文化在這塊土地交織,孕育出多樣的藝術風格。二十世紀初期,日本畫家引進西方美術教育,使得寫生成為當時的主流繪畫方式。中期受到歐美藝術潮流的影響,藝術圈瀰漫出對前衛創新的渴望,重視視覺造型以及表達內心情感。

本次精選出十三件繪畫作品,件件來自創辦人林清富先生的收藏,讓觀眾從傳統經典以外的視角,認識更全面的臺灣美術史,體現林清富先生期許收藏成為「臺灣美術史的補助教材」的使命感,也呈現臺灣藝術早期的多元風貌。

每月第一個週六舉辦專人導覽,詳情請參考官網。

系統號:

A-059390

【展覽】佐久間象山遺墨展~書は人なり~

【展覽】佐久間象山遺墨展~書は人なり~

標題:

【展覽】佐久間象山遺墨展~書は人なり~

時間:

2025年1月11日至2月24日

地點:

長野県立歴史館小展示室(長野県千曲市大字屋代260-6)

主辦單位:

長野県立歴史館

聯絡人:

Tel: 026-274-2000

內容簡介:

幕末の松代出身の儒学者で洋学にも通じた佐久間象山(さくましょうざん・ぞうざん、1811~64)の没後160年を記念して、象山の芸術家としての側面に焦点を当てる本展を開催いたします。

象山は、思想家としてのみならず、中国文化全般におよぶ深い教養を持つ「文人(ぶんじん)」としても一流で、とりわけその書は生前より高い評価を受けていました。遺墨(いぼく)は現在、地元北信地域を中心に数多く残されています。しかも、年代が幼少期から晩年に及ぶため、象山があらゆる書法を体得し、深めていった過程をたどることができます。

また、象山を経済的に支えた八田(はった)家、関(せき)家など交流のあった人たちに宛てた書簡は、象山の日常をうかがうのに有効なだけでなく、その人となりを彷彿させる貴重な資料でもあります。

本展では、多方面に活躍した象山の業績のうち、地元に残された書画の代表作と、象山が深く傾倒した顔真卿(がんしんけい)の作品や「瘞鶴銘(えいかくめい)」「石門頌(せきもんしょう)」等の貴重な拓本と象山の臨書(りんしょ)を併せ展示いたします。さらに、私的な書簡と関連する実物資料を加え、計50点余を紹介します。これによって、書法を厳格に追求した幕末の文人としての側面と、日常を生きた人間としての象山を身近に感じていただけることでしょう。

系統號:

A-059460

【展覽】唐ごのみ —国宝 雪松図と中国の書画—

【展覽】唐ごのみ —国宝 雪松図と中国の書画—

標題:

【展覽】唐ごのみ —国宝 雪松図と中国の書画—

時間:

2024年11月23日至2025年1月19日

地點:

三井記念美術館(東京都中央区日本橋室町二丁目1番1号 三井本館7階)

主辦單位:

三井記念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50-5541-8600

內容簡介:

江戸に店を構え、京を本拠地とした豪商の三井家は、自らがパトロンとして支援した円山応挙やその弟子の絵画を多く蔵していた。同館の絵画コレクションの筆頭である円山応挙筆 「雪松図屏風」(国宝)は、京を代表する画家の名作として、幕末維新・震災・大戦の戦禍と幾多の困難を潜り抜けて、今日まで守り伝えられている。
そうした日本の絵画にくわえ、北三井家を筆頭とした各家においては、茶の湯の美意識に則った墨跡や、中国の宋〜元代の画家の名を冠した絵画もまた、歴代にわたって珍重された。また、近代の新町三井家においては、9代当主・高堅が中国の古拓本の名品を盛んに収集し、それらは現在、聴氷閣コレクションとして世界的に知られている。本展では、それらの北三井家・新町三井家旧蔵品を中心として、雪松図屏風と同様に、歴代にわたり珍重された中国の絵画や書および、それらに倣って日本で描かれた作品を紹介する。
くわえて、一部の作品については、江戸時代に記された鑑定書など、付属する資料と併せて展示。作品の美しさと同時に、その作品がどのように受容されたかという「鑑賞の歴史」をも含めて、雪松図屏風とともに守り伝えられた数々の書画へ、思いを馳せてほしい。

系統號:

A-059461

【展覽】仏・菩薩の誓願と供養者の願い

【展覽】仏・菩薩の誓願と供養者の願い

標題:

【展覽】仏・菩薩の誓願と供養者の願い

時間:

2025年1月9日至2月16日

地點:

龍谷ミュージアム(京都市下京区堀川通正面下る)

主辦單位:

龍谷大学 龍谷ミュージアム、京都新聞

聯絡人:

Tel: 075-351-2500,E-mail: ryumuse@ad.ryukoku.ac.jp

內容簡介:

仏教の総合博物館として活動する弊館では、「シリーズ展 仏教の思想と文化―インドから日本へ―」をコンセプト展示と位置づけております。本展では、インドで誕生した仏教がアジア全域に広まり、日本社会にも根づいていく約2500年の歩みを、大きく「アジアの仏教」と「日本の仏教」に分けて紹介しています。

とくに「アジアの仏教」では、釈尊の生涯が表された仏伝浮彫や仏教文献を軸に、仏教の伝播の歴史や特徴的な思想を概観する展示構成とし、継続的な展示を実施しています。また、本学の図書館所蔵資料である大谷探検隊将来作品を展覧会毎の文脈にのせてご覧いただいております。

さらにシリーズ展では、毎回小さなテーマを選んで特集展示を設け、仏教をよく知らない方には小さな発見を、仏教をよく知る方には仏教の温故知新を愉しんでいただいております。

今回の特集展示では、「仏菩薩の誓願と供養者の願い」をテーマとしました。仏教経典には、仏や菩薩は一切衆生を必ず救済しようと誓いを立て、さまざまな実践を行い、教えを説くとあります。一方在家者たちは、あらゆる願いを託して、仏菩薩の像をあらわしたり、経典を書写したり、法会を開催したりとさまざまな供養を行いました。特集展示では、仏教美術を通して、だれもが心安らかに過ごすことを願った仏教徒たちのすがたをみていきます。

系統號:

A-059479

【展覽】宋元仏画——蒼海を越えたほとけたち

【展覽】宋元仏画——蒼海を越えたほとけたち

標題:

【展覽】宋元仏画——蒼海を越えたほとけたち

時間:

2025年9月20日至11月16日

地點:

京都国立博物館平成知新館(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区茶屋町527)

主辦單位:

京都国立博物館、每日新聞社、京都新聞

聯絡人:

Tel: 075-525-2473

內容簡介:

このたび、京都国立博物館、毎日新聞社、京都新聞は、日本に長く伝来してきた、中国の宋・元時代に制作された仏教絵画を紹介する特別展「宋元仏画(そうげんぶつが)―蒼海(うみ)を越えたほとけたち」を開催することとなりました。

古くから仏教を信奉してきた日本は、仏教の先進国であった中国を慕い、規範や最新の情報を求めて海を渡りました。聖徳太子が派遣した遣隋使や、空海や最澄をはじめとした遣唐使の活躍によって、日本に多くの仏教文物がもたらされたことはよく知られています。本展では、その後も日本に舶載されつづけた仏教文物のうち、宋・元時代の仏画を中心としてご紹介します。

数百年、古いものでは千年近く前に制作された宋元仏画には、当時の人々が救い手として信仰した仏たちの姿がとどめられています。宗教性と芸術性においてきわめて優れたこの絵画群は、東アジアの仏教絵画の“最高峰”と称えるにふさわしい水準をもっています。日本の仏教文化の中で重要な役割を果たし、今日まで大切に守り伝えられてきた結果、日本に現存する宋元仏画は、いまや量、質ともに世界で最も充実しているといえます。

本展は、日本に残る貴重な宋元仏画の全体像に迫る過去最大規模の展覧会です。2025年秋、その魅力とともに、日本文化の国際性や包容力、多様性をあらためて見直し、いまに伝えられた奇跡をひろく分かちあう機会にしたいと思います。

系統號:

A-059526

【展覽】中国陶磁・至宝の競艶—上海博物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

【展覽】中国陶磁・至宝の競艶—上海博物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

標題:

【展覽】中国陶磁・至宝の競艶—上海博物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

時間:

2024年10月19日至2025年3月30日

地點: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大阪市北区中之島1-1-26)

主辦單位: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上海博物館

內容簡介:

2024年は大阪市と上海市の友好都市提携50周年にあたり、これを記念して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では上海博物館との主催による特別展「中国陶磁・至宝の競艶—上海博物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を開催します。
1952年に開館した上海博物館は、中国を代表する世界的な博物館の一つとして知られ、青銅器、陶磁器、絵画、書、彫刻、玉器、貨幣など中国文物の宝庫です。なかでも陶磁器コレクションはその白眉です。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は、これまで展覧会協力や学術交流を通じて上海博物館との交流を積み重ね、友好を深めてきました。

今回、両市の友好の節目を記念し、上海博物館から日本初公開作品22件(うち海外初公開19件)を含む計50件の中国陶磁の名品が出品されます。中国陶磁の世界的な殿堂である上海博物館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の至高のコレクションが一堂に会し、「競艶(きょうえん)」する本展を通して、悠久の歴史を誇る中国陶磁の真髄に触れるとともに、現在においても斬新さや新たな美の発見をもたらすその魅力に迫る機会となれば幸いです。

系統號:

A-059375

【展覽】中国陶磁展 うわぐすりの1500年

【展覽】中国陶磁展 うわぐすりの1500年

標題:

【展覽】中国陶磁展 うわぐすりの1500年

時間:

2024年10月29日至2025年2月9日

地點:

松岡美術館展示室4(東京都港区白金台5-12-6)

主辦單位:

松岡美術館

內容簡介:

うわぐすり、すなわち釉薬は陶磁器表面を覆うガラス質の膜であり、陶磁器ならではの要素です。古来人々は釉薬に実用性だけではなく、その性質や施し方によって様々に変化する美しさを求めました。長きにわたり続けられたこの追求は中国陶磁の世界に大きな発展をもたらします。鮮やかな色彩を大胆に使用した三彩、洗練された佇まいを持つ青磁、紫紅色が幻想的に浮かび上がる澱青釉など、全く異なる趣を持ったものが生まれました。

本展では、後漢から明までのおよそ1500年間における、緑釉、三彩、青磁、澱青釉など釉薬の美が詰まった約50点を展示いたします。釉薬をかけ焼成することで生まれる、豊かな表現と唯一無二の色彩をお楽しみ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59387

【展覽】歴史・文化の中の鄭成功

【展覽】歴史・文化の中の鄭成功

標題:

【展覽】歴史・文化の中の鄭成功

時間:

2024年11月26日至2025年1月26日

地點:

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第3展示室(千葉県佐倉市城内町117)

主辦單位:

大学共同利用機関法人人間文化研究機構、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国立台湾歴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鄭成功は1624年、日本の平戸で誕生しました。父は貿易集団のリーダー鄭芝龍、母は田川氏の娘です。明朝の再建をめざす南明を経済・軍事の両面で支えた鄭成功は、その死後、台湾では「開台聖王」として神格化されてきました。

日本では、鄭成功の死後50余年を経て、鄭成功をモデルにした人形浄瑠璃『国性爺合戦』が近松門左衛門によって生み出されました。長期公演となる人気を博し、歌舞伎化されるなどして、そのイメージが流布していきました。和藤内(鄭成功)が虎と格闘する場面は、民俗芸能としても現代に伝えられています。また、台湾を植民地化(1895~1945年)した日本は、鄭成功の物語を台湾統治の正当性を示すために利用しました。

本特集展示では、鄭成功が生きた17世紀、日本で新たな物語へと変容する18世紀、そして近現代という3つの時代における、日本と台湾の鄭成功に対するイメージを通して、台湾と日本の歴史と文化のつながりを考えてみたいと思います。

なお本特集展示は、国立台湾歴史博物館との交流事業として同館との共催により開催するものです。

系統號:

A-059389

【展覽】Wu Zetian: the only female emperor of China

【展覽】Wu Zetian: the only female emperor of China

標題:

【展覽】Wu Zetian: the only female emperor of China

時間:

2024年10月26至2025年5月25日

地點:

Keramiekmuseum Princessehof (Grote Kerkstraat 9 8911 DZ Leeuwarden)

主辦單位:

Keramiekmuseum Princessehof, Art Exhibitions China, Henan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Palatina Cultural Group

聯絡人:

Tel: +31(0)58 2 948 958,E-mail: info@princessehof.nl

內容簡介:

The Princessehof National Museum of Ceramics presents the European premiere of the exhibition on Wu Zetian (624-705), the only empres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his exhibition brings her extraordinary story to life: a story in which trade, emancipation and intrigue play leading roles, one that can be told through the most beautiful ceramic objects, and is still as vital as it was thirteen centuries ago.

Narrating the story of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women in world history through over a hundred Chinese artifacts rarely seen in Europe, the exhibition is anticipat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prestigious exhibi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Princessehof National Museum of Ceramics. It has received substantial support from the Embassy of China in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Province of Friesland in the Netherlands.

系統號:

A-059372

【展覽】A Silk Road Oasis: Life in Ancient Dunhuang

【展覽】A Silk Road Oasis: Life in Ancient Dunhuang

標題:

【展覽】A Silk Road Oasis: Life in Ancient Dunhuang

時間:

2024年9月27日至2025年2月23日

地點:

British Library (96 Euston Road, London, NW1 2DB)

主辦單位:

British Library, The Klein Family Foundation and the Dunhuang Foundation

內容簡介:

The oasis of Dunhuang, at the edge of the Gobi Desert, was once a bustling town on the famous Silk Road connecting China and the Mediterranean. Discover the personal stories of those who lived, travelled through, worked, and worshipped here more than 1,000 years ago. Explore an astonishing time capsule that opens windows onto the intimate worlds of artists and scribes, merchants and fortune-tellers, diplomats, Buddhists and nuns.

Named “Blazing Beacon” after the watchtowers along its walls, Dunhuang was once a vital meeting point at the gateway to China. The routes that converged here ran through Constantinople in the West and Japan in the East. But there was more to this verdant oasis than trade. For over 1000 years, Dunhuang was also an important pilgrimage site, a cultural melting pot where ideas, technologies and art flowed freely.

This exhibition provides a rare glimpse into the ordinary lives of people long ago through the remarkable contents of the Library Cave, part of the Buddhist cave complex of Mogao, where a wealth of manuscripts, documents and artworks remained sealed for nearly 900 years. Detailing life in and around Dunhuang during the first millennium CE, the documents include personal letters and wills encompassing multiple languages, faiths and cultures including Buddhism, Zoroastrianism, Manichaeism and Christianity; and span topics as diverse as literature, astronomy, medicine, politics and art.

系統號:

A-059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