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中文學報第30期
清華學報第53卷第4期
臺南大學《人文研究學報》第57期
東吳歷史學報第43期
人間佛教研究第12期
國史館館刊第78期
民俗曲藝第222期
標題:
民俗曲藝第222期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內容簡介:
【民間信仰、宗教經典與地方社會:紀念歐大年教授專輯(II)】
前言(趙昕毅、王見川)
[專題:研究論文]
Xucun, a Brief History(John Lagerwey)
現存安龍謝土儀式資料中所見的普庵信仰探索:以「化九良」為考察線索(伍小劼、劉芸)
「聖地」的塑造:近代青幫組織中的羅教記憶及其空間化(陳明華)
Consuming Rice Cakes, Sailing to Salvation: The Taiwanese Longhuapai Initiation Festival and the Question of Buddhist Orientations among Zhaijiao (Vegetarian Sects) (Nikolas Broy)
當代冀東南民間教派的儀式專家:以經卷為中心的研究(徐天基、羅丹)
流動的神譜:以山西洪洞五道將軍為個案(王堯)
性別與親密:泰山娘娘相關寶卷中的人神關係(馬竹君)
系統號:
P-023738
鵝湖月刊總號582期
漢學研究通訊第42卷第4期
標題:
漢學研究通訊第42卷第4期
時間:
202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丁邦新院士紀念專號
高松下——邦新師行誼小記 ⊙何大安、楊秀芳
敬悼當代中國語言學大師丁邦新院士——是經師,也是人師,豈止是語言學家 ⊙姚榮松
望風懷想,受業師丁邦新先生 ⊙林英津
聽老師話,從老師游——懷念丁邦新老師 ⊙陳忠敏
追憶丁邦新老師 ⊙郭必之
海石多情,溪光春寒——永懷恩師丁邦新院士 ⊙陳貴麟
研究綜述(Summary of Research)
二十一世紀以來北美明清文學專著漢譯現狀與趨勢述略 ⊙溫作鼎、周睿
新書評介(Book Review)
Maxim Korolkov, The Imperial Network in Ancient China: The Foundation of Sinitic Empire in Southern East Asia
Jimmy Yu, Reimagining Chan Buddhism: Sheng Yen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Dharma Drum Lineage of Chan
古勝隆一,《中国注疏講義 経書の巻》
會議報導(Conference Reports)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News from Academia)
漢學研究中心
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2024年度訪問學人獲選名單
外交部「臺灣獎助金」——2024年受獎候選人名單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臺灣各大學漢學課程彙目——112學年度第1學期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系統號:
P-024322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100期
口述歷史第十七期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5卷第3期
標題: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35卷第3期
時間:
202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1. 黃芳玫、周思廷,〈基本工資調升對臺灣勞工就業之影響:2013–2018年之實證〉
2. 陳宇翔,〈程式交易:散戶理性行動提升的形式與限制〉
3. 黃光昇,〈Successive Monopoly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Vertical Differentiation Approach〉
4. 胡偉民、黃柏鈞、Radek Szulga、周曉嵐,〈The Beijing Vehicle Quota System Lottery and Changes in Vehicle Consumption Patterns〉
5. 李文傑、王信實、倪湘倫,〈資源錯置與產業動態:以臺灣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產業為例〉
系統號:
P-023744
師大學報第68卷2期
淡江史學第35期
臺灣文學英譯叢刊第51期:台灣文學史綱
標題:
臺灣文學英譯叢刊第51期:台灣文學史綱
時間:
2023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Editor's Foreword to An Outline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 Kuo-ch'ing Tu
《台灣文學史綱》英譯本前言╱杜國清
Editorial Notes
From “Regionalism” to “Nativ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Yeh Shih-t'ao's Taiwan Wenxue Shigang (An Outline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 Kuo-ch'ing Tu
An Outline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Yeh Shih-t'ao's Original Preface
Chapter One Transplantation of the Old Traditional Literature
Chapter Two The Advent of the New Taiwan Literature Movement
Chapter Three 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1940s: Those Who Sowed with Tears Shall Reap with Shouts of Joy!
Chapter Four Taiwan Literature of the 1950s: The Frustrations and the Decline of Idealism
Chapter Five Taiwan Literature of the 1960s: Rootlessness and Exile
Chapter Six 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1970s: Regionalism or Human Nature?
Chapter Seven 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1980s: Toward a Freer, and More Tolerant, More Diverse Society
系統號:
P-023737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77期
標題: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77期
時間:
2023年7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明後期「古田模式」下廣西荔浦土巡檢司的設置與調適(任建敏)
從諷勸到剖白:論錢謙益〈呂留侯字說〉兼述呂氏家難(吳志廉)
被衝撞的廣州體制? —— 重估清代中法交往和貿易的濫觴(周穎菁)
宋王臺文化景觀與香港的歷史記憶流變(韓子奇、陳學然)
【書評】
Performing Filial Piety in Northern Song China: Family, State, and Native Place.
By Cong Ellen Zhang (DE WEERDT Hilde)
Du Fu Transforms: Tradition and Ethics amid Societal Collapse.
By Lucas Bender (VARSANO Paula)
Healing with Poisons: Potent Medicines in Medieval China.
By Yan Liu (DESPEUX Catherine)
The King’s Harvest: A Political Ecology of China from the First Farmers to the First Empire.
By Brian Lander (von FALKENHAUSEN Lothar)
Daughters of the Flower Fragrant Garden: Two Sisters Separated by China’s Civil War.
By Zhuqing Li (RHOADS Edward_
The Sound of Salvation: Voice, Gender, and the Sufi Mediascape in China.
By Guangtian Ha (SCHLUESSEL Eric)
系統號:
P-023771
東洋史研究第82卷第2號
東アジア近代史第27號
標題:
東アジア近代史第27號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アジア近代史學會
內容簡介:
《特集》1920年代の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多様な世界像——第一次世界大戦後の秩序観の対峙・相克・共鳴
趣旨説明 (川島真、古結諒子、新田龍希)
第一次世界大戦後の東アジア国際秩序と日本外交—多国間枠組みと集団安全保障をめぐって―(樋口真魚)
日本外務省における新秩序と国際連盟—集団安全保障と国際裁判への認識を中心に―(渡邉公太)
規則を「守る」か「破る」か「作る」か—初期中国国民党・中国共産党の世界観—(深町英夫)
台湾農業における「技術の時代」—生産管理の導入と模造・改造農機具の普及を事例に―(都留俊太郎)
1920年代朝鮮における女子中等教育の「拡充」と女子学生の「活動」(崔誠姫)
流動化する東アジア国際環境と日本の外交・植民地政策—第27回大会シンポジウムへのコメントにかえて―(熊本史雄)
「1920年代の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多様な世界像」へのコメント—秩序観の対峙・相克・共鳴に注目して―(高光佳絵)
「1920年代の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多様な世界像」へのコメント(三ツ井崇)
〈歴史資料セッション〉私蔵資料と歴史研究 —「発見」から保存・活用へ
趣旨文とセッション概要(長谷川怜)
学習院大学史料館における旧華族家史料活用の取り組み(梅田優歩)
個人文書の受贈・整理・活用に関するアーカイブズ学的考察—沖縄近現代史に関する文書資料を中心として―(川島淳)
自由民権運動研究の進展と「内藤魯一関係文書」—研究者の旧蔵史料と再発見—(中元崇智)
《独立論文》
第一次世界大戦期における対中国民間投資活動をめぐる保護と統制—大倉組による鳳凰山鉄鉱への投資活動を事例に―(塚本英樹)
日本の中国国民党「西南刃」認識の変遷とその帰結1933-1936(金子貴純)
鉄道差別運賃政策をめぐる北京政府外交—九ヵ国条約との関連を中心に―(宮脇雄太)
鈴木天眼のアジア主義と天佑俠(岡部柊太)
《研究ノート》
昭和初期における陸軍の社会主義対策—その実態と問題点—(野浪雄貴)
《書評》
森万佑子著「韓国併合—大韓帝国の成立から崩壊まで」(月脚達彦)
洪郁如著「誰の日本時代—ジェンダー・階層・帝国の台湾史」(松金公正)
《活動報告》
〈予告〉
2023年度第28回東アジア近代史学会研究大会
系統號:
P-023773
Monumenta Serica: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vol. 71, no. 2
標題:
Monumenta Serica: 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 vol. 71, no. 2
時間:
November, 2023
出版單位:
London: Routledge
內容簡介:
ARTICLES:
• OLIVIA MILBURN: Fateful Fashions: Apophenia in Early Medieval Chinese Mantic Texts
• ANNE SCHMIEDL: “A Living Tradition”: Tracing Chinese Character Divination from Imperial China to Contemporary Taiwan
• BONY SCHACHTER: Portrait of a Divine King: Reexamining Zhu Quan’s (1378–1448) Life in the Light of the Veritable Records and Authorial Sources
• AARON THRONESS: 1449 Resurrected: Invocations of the Tumu Crisis in Ming Political Discourse, 1517–1518
• TIAN SHUFENG: The Earliest Transmission of Aristotle’s De anima in China in Lingyan lishao of Francesco Sambiasi S.J.
• ALBERT KOZIK: What Exactly Is a Sum Xu? The Real Animal behind Michał Boym’s Famous Description and the Linguistic Predicaments of Early Modern Knowledge Transmission
• FAN JIANI: La Stimmung du paysage dans l’esthetique allemande et les concepts esthetiques chez Wang Fuzhi et Wang Guowei
• PAUL KUA: Students of 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of Malacca, 1818–1843: Fruits of the First Protestant School in Asia
• HON TZE-KI and ANDREAS GÜNTER WEIS: Politics, Leadership, and Wisdom: The Making of the I Ging in 1920s Germany
• HE JIANJUN: Reading Politics in Calligraphy: The Debate over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Lanting Preface on the Ev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系統號:
P-023629
現代臺灣新文化史
標題:
現代臺灣新文化史
時間:
2024年1月
出版單位:
新竹:元華文創
作者:
江燦騰、陳正茂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當代第一本,以新觀察角度和開拓新議題,來撰寫的現代臺灣新文化史專書,全書內容四卷二十七章三十幾萬字,其中解嚴以來的第四卷,主題最新穎、篇幅最大,佔全書最重要部分,是歷來首次建構與詮釋的當代性與本土性兼具的一流論述。
本書特別注意社會文化的變革與現代文明史互動的關係,也因此本書中的全部詮釋體系,都是帶著問題意識,來展開的動態書寫,可謂採取了另一不同的新式學術進路。
本書內容的豐富性和新議題之多,堪稱當代之最。所以讀者讀到的本書內容,是名符其實的現代臺灣社會文化史的最新論述。因此可作為現代臺灣新文化史的新教科書來閱讀,最為適宜。
系統號:
P-023825
華人壯陽史:從情慾詮釋到藥品文化,近代中西醫學的滋補之道
標題:
華人壯陽史:從情慾詮釋到藥品文化,近代中西醫學的滋補之道
時間:
2024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皮國立 著
內容簡介:
導讀 如何從虛弱及情慾書寫近代中國史?/王文基
新版序 「壯陽史」的誕生
書序 寫在大補與壯陽之前:當我們一起虛弱
緒論 恐懼「虛弱」的時代
第一章 性慾與健康:民國時期中西醫「節慾」之身體論述
第二章 從「補腎」到「荷爾蒙」療法:民國時期新式抗病技術與日常生活
第三章 縱慾與神經衰弱:憂鬱的歷史與身體
第四章 從鎮靜到補養的救贖:民國時期新醫藥對縱慾致病的醫療史
第五章 當中醫遇見荷爾蒙:臟器療法與科技爭議(1920~1949)
第六章 從荷爾蒙藥劑看臺灣壯陽史
第七章 結論
徵引書目
系統號:
P-023792
和戰之際的中外博奕
標題:
和戰之際的中外博奕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應俊豪、陳立樵 主編
內容簡介:
序/應俊豪、陳立樵
導論:「戰爭」與「和平」間交織的外交張力/楊子震
戰爭背後的宣傳互動與角力
戰時宣傳: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外務省操控英文新聞輿論的嘗試/應俊豪
無聲的戰場:庚子事變後北京使館區重建問題初探/呂慎華
和平狀態下的危機潛伏
1919年中日交涉「寬城子事件」之研究/蔡振豐
1920年代的胡惟德使日與中日關係/任天豪
1923年長沙案與保護日本僑民/朝野嵩史
東亞秩序與國際博奕
從華夷變態到東亞聯盟:近代日本型華夷秩序的形成與轉型/尤淑君
英俄大博奕與回民事變中的阿古柏政權/陳立樵
1945年中蘇莫斯科談判:國家尊嚴與國家安全的張力平衡/黃家廉
餘論/王文隆
系統號:
P-023689
想像「天下」:當代中國的意識形態建構
標題:
想像「天下」:當代中國的意識形態建構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
作者:
梁治平 著
內容簡介:
《想像「天下」:當代中國的意識形態建構》對「天下」這一古時顯赫、後歸沉寂、於今為盛的中國大觀念之近代以來的命運,尤其是其最近十數年間的復興加以考察,一覽其消息,梳理其脈絡,以明其軌跡,知其所以,究其所以然之故。
梁治平認為,當下這一跨越政治、思想和學術領域的文明復興思潮,代表了一種重新認識中國、尋獲主體性的努力,同時也是不同社會力量建構新的意識形態的嘗試,其共享的語彙和話語之下,存在著關於中國的不同認識、理念和冀望。通過展示諸天下話語之間及其與現實間的複雜關聯,揭示其內部的種種緊張,以及來自外部對天下論的抵制和批判,本書提供了一種意識形態批判的初步嘗試。
系統號:
P-023690
從大中華到台灣國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國家認同及其論述轉換(增修版)
標題:
從大中華到台灣國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國家認同及其論述轉換(增修版)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大出版社
作者:
鄭睦群 著
內容簡介:
推薦序 驗證歷史,回歸歷史
二版序
自序
1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文獻
第四節 章節安排
2 長老教會台獨印象之形成
第一節 由外人起始書寫的台獨形象
第二節 〈人權宣言〉後各界對長老教會形象之書寫
第三節 來自長老教會的「解釋」與「證實」
3 長老教會官方國家認同與其論述之轉換軌跡
第一節 1960與70年代:反共、護教與愛國
第二節 〈人權宣言〉之後與1980年代:鄉土、認同與出頭天
第三節 1990年代:「制憲」、「入聯」、「建國」與「正名」
4 長老教會對〈人權宣言〉台獨意涵之詮釋演變
第一節 〈人權宣言〉三十週年的反思
第二節 三民主義、偉大領袖與中華文化下的〈人權宣言〉
第三節 解嚴前後長老教會對〈人權宣言〉詮釋的差異
第四節 「加值」為獨立建國的〈人權宣言〉
5 《台灣教會公報》中孫文形象之轉變
第一節 孫文在《台灣教會公報》的今昔兩端
第二節 1970年代至解嚴之前的孫文形象
第三節 解嚴後的孫文形象
第四節 另一黨國圖騰的對照:蔣介石
6 《台灣教會公報》上中國文化論述之流變
第一節 1970年代:普遍存在的中國文化與族群認同
第二節 1980年代:族群與文化認同的轉向
第三節 1990年代之後:脫去中國惡質羈絆重建台灣文化
7 結論
附錄
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
二、〈我們的呼籲〉
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
四、祖國的模樣:戰後初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中國論述
徵引書目
系統號:
P-023695
異鄉人之地:清帝國在新疆的教化工程
標題:
異鄉人之地:清帝國在新疆的教化工程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黑體文化
作者:
許臨君(Eric Schluessel) 著,苑默文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透過多語言史料的相互映照,闡釋湘軍集團所推行的教化工程背後的思想淵源及政治脈絡,並透過檔案紀錄中的漢人士兵、突厥穆斯林及回民事蹟,還原近代新疆社會的真實圖像。《異鄉人之地:清帝國在新疆的教化工程》描述十九世紀末晚清時期,中國本地湘軍集團重新征服了新疆地區,並嘗試以儒家社會的理想來改造這個「異鄉人之地」,將穆斯林教化為漢人。然而,這樣的教化工程卻對當地人民的身分認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隔閡、不平等和暴力,最終推動「東突厥斯坦」在地民族意識的形成。
導論
第一章 中國法律:教化工程的起源
第二章 作為例外之地的新疆:教化工程的轉型
第三章 前線調解:通事的崛起
第四章 壞女人和丟失的孩子:儒家殖民主義中的性經濟
第五章 收斂屍骨:作為歷史創傷的穆斯林起義
第六章 歷史斷絕與帝國終結
結論
系統號:
P-023696
帝國爭霸:從「中美國」到「新冷戰」
標題:
帝國爭霸:從「中美國」到「新冷戰」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左岸文化
作者:
孔誥烽 著,江淮 譯
內容簡介:
很多人認為美中關係惡化代表「新冷戰」的來臨,而這個新冷戰是源自兩國在意識形態的差異。然而這樣的差異並沒有妨礙兩國在1990年代與2000年代的經濟整合與地緣政治合作。本書作者主張,美中關係產生改變是因為美中企業的合作關係改變了。隨著中國的經濟成長在2010年之後趨緩,由國家在背後支持的中國企業愈發積極地在國內及全球市場進行擴張。中國企業這麼做的結果導致美國企業利益受損,於是美國企業不再像先前那樣熱切地在華盛頓幫中國說好話。在此同時,中國將國內過剩的產能向外輸出,也引發了美中兩國在地緣政治上的競爭。本書作者認為,上述成因所造成的變動,一如二十世紀初各大強權之間所進行的帝國爭霸戰。
系統號:
P-023697
臺灣中部老照片集
日本宗教文化論
標題:
日本宗教文化論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前衛出版
作者:
蔡亦竹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就神道、佛教、修驗道及民俗信仰等元素做更深層論述,並分別探討其精神與物質面對於日本文化的具體影響。所謂宗教必須具有明顯的教祖、教義及教團組織這三個要素,若缺少其中任何一項,則定義上只能稱之為信仰而非宗教。以上三種宗教中,佛教為完整滿足三要素的宗教。原本沒有教祖和教義的神道,在佛教這個外來刺激下成長補足成為宗教。修驗道則是融合了神佛兩種成熟化的思想之中再度演化出的宗教。就民俗學的角度,修驗道最接近所謂「民俗宗教」的定義。但神道、佛教兩種宗教在生根定著於地方後,也容易被當地的特殊風俗所影響,演化出雖同樣是神道、佛教,但在不同地域呈現出不同風貌。
日本這個神道之國,長久以來在信仰世界裏佛教一直占了壓倒神道的優勢。在過去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觀裏,佛教才是真正通行於「三國」-朝鮮、中國、印度的普世價值。相較之下,神道不過是一群位處邊緣海島的居民們在信的當地土神明。而且就如神社建築也受到佛教影響一般,佛教傳入日本的不只是信仰,同時也是建築、造型、哲學、文字書畫等總合先進技術的總合體系。在這種強勢外來文化的入侵下,神道發展出「本地垂迹說」而促成神佛習合的出現,讓神道和崇高的佛教合為一體。這也讓日本獨有的「權現」出現,進而讓神佛習合的修驗道在日本得以大大發展。理解這些宗教文化的意涵,更能理解現今的日本整體社會與流行文化的底蘊。
系統號:
P-023699
聖諭與教化——明代六諭宣講文本《聖訓演》探析
海島核事:反核運動、能源選擇,與一場尚未結束的告別
標題:
海島核事:反核運動、能源選擇,與一場尚未結束的告別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春山出版
作者:
王舜薇、崔愫欣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目前最完整的臺灣反核運動史,記錄臺灣發展核能的來龍去脈,以及或隱或現存在於運動中的故事,並思考如何落實非核家園,又該「核去核從」。
核電雖然宣稱安全便宜,但全世界至今尚未有辦法妥善處理核廢料,只能透過號稱安全的方式貯存起來,人口少、地理相對邊緣的蘭嶼就成為放置地點,當地原住民族也因而必須承擔核廢帶來的風險。而在核電廠與核廢場工作的工人,暴露在無色無味的輻射傷害中,罹患疾病後更難以舉證其與核能的關係。這些故事讓我們進一步思考,當都市人享受核電的同時,為何是偏鄉在承擔後果?當核電創造巨大的電費收益,基層的工人及當地居民又是如何被犧牲?
二○一一年日本福島核災,是給臺灣的一記當頭棒喝,超過二十萬人走上街頭,讓我們有機會檢視臺灣的核能問題,以及作為一個海島,我們能怎樣發展永續能源?核電廠除役及能源轉型,將是邁向「二○二五非核家園」以及更公益未來的關鍵,本書梳理反核運動的歷史,讓我們從東北角小漁村的核電廠到世界大國間的核競逐,理解這一場告別尚未結束,我們都還在路上。
系統號:
P-023707
當華屋坍塌──二十世紀前期中國的毀家廢婚論(1900s~1930s)
標題:
當華屋坍塌──二十世紀前期中國的毀家廢婚論(1900s~1930s)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出版
作者:
陳慧文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導論│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毀家廢婚
近代中國毀家廢婚論概述
研究範圍及章節說明
│第二章 毀家廢婚的理論資源/支援│
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
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
出世離塵的佛家思想
共產、共妻、共子的柏拉圖《理想國》
社會主義的家庭觀
無政府主義的家庭觀
女性主義的婚家、性愛觀
易卜生《娜拉》的女性出走形象
托爾斯泰的出走
│第三章 毀家廢婚的主要論點│
家庭婚姻起源與發展的重述
毀家廢婚的時代需求──推翻傳統、強權
毀家廢婚在歷史進程上的必然性
家庭婚姻的不合情理
│第四章 毀家廢婚的社會藍圖│
取代家庭功能的公共機關
取代婚姻的觀念和制度
│第五章 毀家廢婚的實踐│
太平天國──因國廢家的實踐
集會結社的毀家廢婚
從個人做起的毀家廢婚
│第六章 結論│
系統號:
P-023710
宗像隆幸與彭明敏往來書信集
標題:
宗像隆幸與彭明敏往來書信集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作者:
陳儀深 主編
內容簡介:
宗像隆幸(1936-2020),中文筆名宋重陽。明治大學經營學部在學期間邂逅了臺灣留學生許世楷,自此投入臺灣獨立運動。彭明敏(1923-2022),法國巴黎大學博士。返臺後於臺大政治系任教,1961年任系主任,1964年因發表〈臺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被捕,後在國際輿論壓力下,總統蔣中正下令特赦。但仍遭嚴密監視,1968年彭明敏託人傳話給宗像隆幸,請其協助策劃脫逃。1970年1月3日,彭氏成功搭機逃往海外,直至1992年才得返回臺灣。
為忠實呈現戰後臺灣民主運動發展史,國史館整理編輯出版《宗像隆幸與彭明敏往來書信集》一書,具體揭露當時對彭明敏的救援計畫,以及後續海外臺灣獨立運動的開展歷程,俾充實戰後臺灣民主運動發展的檔案史料。
系統號:
P-023715
反思與變革:學術典範、社會議題與地方發展
標題:
反思與變革:學術典範、社會議題與地方發展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作者:
葉光輝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論 / 葉光輝
第一章 從“Why China”到“Why Taiwan”:人類學漢人民間宗教研究典範的轉移 / 張珣
第二章 改變參考座標的知識冒險︰從逃離帝國反思東亞現代的倡議 / 湯志傑
第三章 心靈的具身化:胡塞爾對於心物問題的重新審視 / 游淙祺
第四章 兩種文化:科學與人文之爭 / 黃樹民
第五章 同性婚姻爭議:公民哲學重新框設的分析 / 鄧育仁、蔡其融
第六章 昂揚的主體︰由慈濟大體捐贈觀察當代大眾人文主義的興起 / 丁仁傑
第七章 華麗轉身:桃園龍岡打歌的邊境文化展演政治及族群形象營造 / 呂心純
第八章 產地認證與地方的演變:池上米®個案探討 / 黃宣衛
系統號:
P-023716
先秦文獻篇章語法的初步建構——以《左傳》為主要論據的研究
文學薪傳:臺灣的英美文學研究(2001-2022)
標題:
文學薪傳:臺灣的英美文學研究(2001-2022)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書林出版
作者:
蔡振興 主編
內容簡介:
蔡振興 導言:臺灣英美文學研究(2001-2022)
1.劉雅詩 臺灣英國中古世紀文學研究回顧(2001-2022)
2.王儀君 臺灣的英國文藝復興與十七世紀研究回顧(2001-2022)
3.黃柏源 星圖指南:十八世紀英美文學在臺灣的發展(2001-2022)
4.陳重仁 十九世紀英國文學研究在臺灣(2001-2022):回顧與展望
5.廖培真 二十世紀及二十一世紀英國文學研究
6.林玉珍 專精、多元、全球化:臺灣愛爾蘭文學研究(2001-2022)
7.李欣穎 臺灣「二十世紀以來的美國文學」研究回顧(2001-2022)
8.李翠玉 複音‧離散‧跨界:英美弱勢族裔與新英文文學
系統號:
P-023725
為什麼是臺灣?中國領土完整的地緣戰略理由
以色列與中華世界:猶太人、華人;耶路撒冷、臺北、北京(1890-2023)
標題:
以色列與中華世界:猶太人、華人;耶路撒冷、臺北、北京(1890-2023)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作者:
謝愛倫 著,劉洪潔 譯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早年的反覆嘗試(1948-1955)
第二章 摩西與雅各——在中國的兩位猶太人物
第三章 私下接觸(1948-1956)
第四章 不接觸、不聯絡(1955-1978)
第五章 秘密接觸——掃羅.艾森貝格在中國
第六章 投資中國失敗的虧損——四家以色列公司的故事
第七章 最後博弈?——北京與耶路撒冷(1992-2018)
第八章 以色列、臺灣、中國和其他領域
第九章 作者、中國和其他相關人士
第十章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
系統號:
P-023734
香港祕密行動
標題:
香港祕密行動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1841出版
作者:
楊威利修 著
內容簡介:
二〇一九至二〇二〇,中共強推逃犯修訂條例,抵觸香港原有法律和自由,引發普遍的抵抗,也徹底改變這座城的未來與面貌。不少投入參與其中,表現勇武的,事後逃亡海外。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書中十個訪問紀錄,就是從十位流亡者的角度,分頭述說這同一個故事。
作者自二〇二〇年起,與台灣抗爭者組織合作,花上一年多時間,深度採訪多名海外流亡的勇武抗爭者,將其成長與經歷,寫成故事性報導《香港祕密行動》。透過過百小時的訪談,勾勒出一代香港民族的青春謳歌,與他們以死相搏的氣宇與血汗。
系統號:
P-023750
高岑並稱與唐代「邊塞」詩派之建構
標題:
高岑並稱與唐代「邊塞」詩派之建構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
作者:
王潤農 著
內容簡介:
近代文學史中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即將高適、岑參視為「邊塞詩派」之代表,然此一說法實乃「後設」的論調。本書藉由考察「高岑」系統之沿革,說明兩家在「唐代」並非理所當然地被視為「邊塞詩人」,「高岑」被形塑為「邊塞詩人」,是經由宋、元、明、清的歷史長河,加上文學史的編寫才被建立的圖像。書中亦統整歷代重要選本對高適、岑參作品的選錄情況,梳理兩家邊塞詩逐漸被重視與經典化的歷程。透過「並稱」與「選本」的分析,試圖對「邊塞詩派」之形成與建構提供重新省視與探討的視角。
系統號:
P-023751
歸屬之儀: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群的記憶、現代性與身分認同
標題:
歸屬之儀: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群的記憶、現代性與身分認同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左岸文化
作者:
Jean DeBernardi 著,徐雨村 譯
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 殖民地檳城的宗教與社會
第一章 華人社會在殖民地檳城的在地化
第二章 「非常欠缺正信且最迷信的一群人」:海峽殖民地對華人的信任、寬容與控制,一七八六~一八五七
第三章 歸屬感與族群界線:歐洲人共濟會與華人祕密會社
第四章 歸屬之儀:華人祕密會社的入會儀式
第二部分 當代檳城的宗教與族群復振政治
第五章 歸屬之權:公民權與族群國族主義
第六章 時間、空間和社會記憶
第七章 宗教復振運動的政治運作:慶讚中元
第八章 展現神奇力量:九皇爺誕
結論
系統號:
P-023757
臺灣現代詩交響——臺灣重點詩人論
標題:
臺灣現代詩交響——臺灣重點詩人論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出版
作者:
陳仲義 著
內容簡介:
第 一 章 洛夫 魔幻的藝術形構
第 二 章 余光中 「祭酒」裡五彩繽紛
第 三 章 羅門 靈視、想像及主客顛倒
第 四 章 瘂弦 一本詩集搭建一個世界
第 五 章 周夢蝶 孤絕而幽邃 空無而豐盈
第 六 章 向明 他把明礬投向渾濁的池子
第 七 章 商禽 逃離牢籠的「飛禽」
第 八 章 張默 朗健走方寸 真淳溢袖珍
第 九 章 管管 諧謔嬉戲的「詩濟公」
第 十 章 鄭愁予 美麗而騷動的「豪雨」
第十一章 楊牧 敘事與抒情的深度交匯
第十二章 簡政珍 「當鬧鐘與夢約會」
第十三章 蘇紹連 物象裡的「驚悚」
第十四章 白靈 科學主義披風閃亮佩劍
第十五章 詹澈 從西瓜寮到腐殖層
第十六章 焦桐 獨出機杼的「私房菜」
第十七章 唐捐 身體裡的「魔怪」
第十八章 陳黎 符號化閾值下的多態多變
第十九章 夏宇 「鋸齒」思維,或懸崖「蹦極」
系統號:
P-023758
朝鮮儒學的「心說論爭」研究——朝鮮性理學的後期發展與朱子學的當代詮釋
破邪論校釋
公共人文學的反思與實踐——以臺灣為場域
標題:
公共人文學的反思與實踐——以臺灣為場域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陳弱水 主編
內容簡介:
上編 公共人文學的探討
公共人文學的理念及其基本面向/陳弱水
臺灣公共哲學的當代實踐:從思想反抗到社會對話/洪子偉
影像與公眾史學:以電影建構全球視野的歷史意識/蔣竹山
下編 公共人文學的案例:臺灣文化實踐
流行文化創意「IP」:緣起、概念與產業發展/游雯涵、丁昱寧、林奇秀
從IP經營的視角看霹靂的全球化布局(2014-2020)/謝筱玫、張鰲騰、陳思縈
宗教與現代臺灣發展關係的思考:從基督宗教看臺灣與世界/陳慧宏
近代臺灣社會中的基督宗教:以真耶穌教會研究為中心的觀察/黃文信
臺灣原住民工藝的內涵:論太魯閣族織布的變遷與延續/陳怡方
失憶記事:臺灣當代失憶書寫的情境與困境/陳重仁
系統號:
P-023784
緣於山海之間:東臺灣的原民與客家
標題:
緣於山海之間:東臺灣的原民與客家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
王俐容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論 臺九線與花東縱谷的客家族群與原住民族/王俐容
第一章 生活族群「內表」與「外表」的一幕:從阿美族樹梢頭和美山路部落主街的原客情事談起/謝世忠
第二章 花蓮地區客家與西部原鄉差異探討/tanivu tapari 王昱心、pasuya poiconx 浦忠成
第三章 1945年之前花東縱谷秀姑巒溪流域的客家移民/潘繼道
第四章 客家遷移東部與宗族化過程/姜貞吟
第五章 流動於族群邊界的花蓮客家:文化、語言與認同/王俐容
第六章 客家孤島與周邊族群:以臺九線大南澳濱海客家為例/王保鍵
第七章 轉型正義框架的侷限與開展:以林田山為例/蔡志偉
第八章 基於環境教育模式的生態旅遊:以北花蓮客庄為研究場域/石慧瑩、程進發、劉慶昌
第九章 認同形構的多重交織:花蓮縣客家認同形塑的公私部門協作/吳忻怡
結語 期盼的下一步/王俐容
系統號:
P-023785
《周易》鄭解
標題:
《周易》鄭解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
作者:
鄭吉雄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一、重建經傳關係
二、從卦爻辭一字多義探討語言哲學
三、《周易》古史觀檢討
四、《易》非占筮紀錄
五、象、數分論重探
六、儒、道同源於《易》
七、經、傳作者疑義
八、《易》道主剛與天文星曆
九、《易》卦的人體取象
十、《周易》的寰宇視野
十一、結語
上編:字義詮解
壹、從卦爻辭字義的演繹論《易傳》對《易經》的詮釋
貳、《易》學與校勘學—異文與一字多義
叁、試從詮釋觀點論易、陰、陽、乾、坤字義
肆、《周易》〈屯〉卦音義辨正
伍、《周易》身體、語言、義理的開展—兼論《易》為士大夫之學
中編:義理象數
壹、論《易》道主剛—《周易》的不對稱二元論
貳、《易》象新議—試以禮說《易》
叁、《易》學與天文星曆
肆、《易》數與早期中國數字觀念
伍、論《易》中的飲食與婚配之道
陸、論《易傳》對《易經》哲理的詮釋—辭例、易數、終始觀念
柒、從乾坤之德論「一致而百慮」
下編:歷史源流
壹、《周易》全球化:回顧與前瞻
貳、論二十世紀初《周易》「經傳分離」說的形成
叁、《歸藏》平議
肆、論卦爻辭非占筮紀錄
伍、《易》儒道同源分流論
陸、《易傳》作者問題檢討
結論 《周易》的精神傳統與詮釋視界
系統號:
P-023788
寒玉幽光:溥心畬逝世60周年紀念座談論文集
標題:
寒玉幽光:溥心畬逝世60周年紀念座談論文集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作者:
江桂珍 主編
內容簡介:
西山先生的藝事與軼事(董良彥)
略論溥心畬繪畫中的逸格與「異」格—以史博館典藏為例(劉芳如)
從「現代文藝復興」論溥心畬繪事之文化根源—以華岡博物館館藏為例兼論「南張北溥」(劉梅琴)
「鼎湖弓箭歸何處」—論溥心畬《凝碧餘音詞》的故國書寫(莊千慧)
遺民與移民之間—以溥心畬的宮廟碑文與臺灣風物為例(龔詩文)
漫話舊王孫—溥心畬畫中的幽默與創新(何炎泉)
六十年幽光再現—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藏溥心畬精品評析(黃智陽)
溥心畬與孫過庭《書譜》(吳國豪)
文氣舒心—溥心畬書法(蔡耀慶)
系統號:
P-023789
她們在移動的世界中寫作:臺灣女性文學的跨域島航
標題:
她們在移動的世界中寫作:臺灣女性文學的跨域島航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
作者:
王鈺婷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論
◎第一章.島內走踏
女性衣櫥,臺北鏡嫿——論潘人木〈綵衣〉中的妝扮敘事/吳文
文字中:李渝的書寫與離散敘事/言叔夏
島內旅行——從1970年代啟程的女作家,一直在路上/楊翠
從父系出走,抵達母土:周芬伶、陳玉慧、鍾文音的島內行旅/李欣倫
尋找逝者的旅程:《留味行》與《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的移動與生命敘事/黃宗潔
◎第二章.由/向北前行
青鳥展翅:蓉子詩的旅行書寫與文化語境/洪淑苓
時代風景:從城南走來的林海音/王鈺婷
寶島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生成的跨國路徑/王萬睿
飄移過海與從南方來:陳又津的家族與跨域書寫/李淑君
◎第三章.東方駐覽
叙述童年的方法——二戰與歐陽子/天神裕子
重返心靈的故鄉:林文月與京都/李京珮
M/other(’s) Tongue(s)——跨越時代交會在日語圈的「臺灣」與「韓國」/李文茹
李琴峰與千禧世代女同志的跨國飄浪/詹閔旭
◎第四章.南方遊旅
跨域流動的歲月:冷戰時期謝冰瑩的南洋經驗與書寫/王梅香
詩馨菲華:由臺灣到菲律賓的謝馨──詩與詩人的故事與故事的故事/侯建州
赤道之眼走天涯:鍾怡雯的越界書寫/施慧敏
以食物記憶一座城市——蔡珠兒的雲吞城市及南方行旅/羅秀美
當煙霞進港:張曼娟的香港情緣/陳秀玲
走覽世界的起點:胡晴舫與香港/石曉楓
◎第五章.向西漂移
女子西行:徐鍾珮與鍾梅音的歐美遊記/陳室如
橄欖樹的流浪傳奇——三毛跨域移動的生命實踐與自我追尋/戴華萱
臺灣女生的大城小事:章緣、美國及越界/謝欣芩
洋紫荊與雙生火焰:芙烈達,施叔青到鍾文音/李時雍
復返之間:巫師、記憶與伊苞的離返故事/陳芷凡
跨域以安身——蔣曉雲及其「民國素人」的百年逆旅/張俐璇
跨越邊境,找回自己——「邊境詩人」彤雅立/李癸雲
繞遠路又狹路相逢:張亦絢創作中的「法國意思」/顏訥
系統號:
P-023790
政治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
標題:
政治學家寫給所有人的中國史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金英敏 著,陳牧謙 翻譯
內容簡介:
導讀 從政治思想重訪「中國」的多元面貌/孔令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本書提及的朝代
前言
導論 如何理解中國史?
幾條主要軸線
第一章 文明禮俗社會——影響歷代思潮的孔子
第二章 政治社會——戰國思想對禮的論辯
第三章 國家——從地方政權到中央集權
第四章 貴族社會——被動地遵守階級文化的唐朝
第五章 形上共和國——宋朝士人的道學思想
第六章 混一天下——中國士人在蒙古帝國中的身分認同
第七章 獨裁體制——帝制晚期君主的絕對權力如何產生?
第八章 是公民社會還是政治有機體?——帝制晚期的政治角色思辨
第九章 帝國——多元族群國家的統治者與人民
結語 從大脈絡思考中國
徵引文獻
系統號:
P-023791
成為原住民:文學、知識與世界想像
標題:
成為原住民:文學、知識與世界想像
時間:
202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陳芷凡 著
內容簡介:
「成為」中的「番」譯與阻力 / 孫大川 paelabang danapan
推薦一本正視「臺灣南島文化漢語化」新文類的著作 / 謝世忠
自序
導論 成為原住民(文學)
第一章 復返之徑:文學中的族語使用與詮釋
第二章 被重述的「歷史」:口述傳統與書寫文學的(解)連結
第三章 部落在移動:文學中的都市原住民意象與家園再造
第四章 災難與文化重建:原住民族風災紀錄與社會韌性建構
第五章 文化創傷之路:高砂義勇隊形象的文學再現與建構
第六章 從邊緣發聲到望向多方:再探原住民族文學的學位論文趨勢
第七章 成為原住民(文學):原住民族文學獎場域中的同志議題與非寫實風格
第八章 以「南島」為名:原住民族文學中的認同政治與島嶼想像
結論 製造文化、運用文化與文化創造
各章出處
參考書目
系統號:
P-023688
雅美族紅頭部落歷史研究
中美聯合:美國陸航在二戰中國戰場
標題:
中美聯合:美國陸航在二戰中國戰場
時間:
202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燎原出版
作者:
許劍虹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歐洲優先」的前提下,在中國牽制住日本
第二章 舉步維艱的成軍過程
第三章 新舊交替之際的作戰
第四章 空中游擊戰
第五章 戰力擴大,改變了打法
第六章 飛虎的最終蛻變——第14航空軍成立
第七章 美日持續拉鋸作戰
第八章 夏季航空作戰
第九章 擊殺中薗盛孝師團長
第十章 越洋發動新竹大空襲
第十一章 前景「似乎」一片看好
第十二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
第十三章 「一號作戰」重創國府威望
第十四章 衡陽失守
第十五章 內憂紛擾影響整體戰區表現
第十六章 毀譽參半的武漢大空襲
第十七章 野馬現身龍華機場
第十八章 總結23大隊的戰績
系統號:
P-023727
新竹在地文化與跨域流轉:第五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標題:
新竹在地文化與跨域流轉:第五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時間:
202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作者:
林佳儀 主編
內容簡介:
專題演講
陳進家中的隸書屏風/石守謙
重返東南亞熱帶雨林:南洋本土多元地方文化書寫 〔新〕/王潤華
學術論文
學術史脈絡下的竹塹研究回顧/牟立邦
龍瑛宗與新竹地區藝文人士的社群網絡研究/王惠珍
女性主體與地方認同──一九二○至一九五○年間成長的新竹女作家及其作品中的「新竹」記憶/羅秀美
戰後台日雙方的少年工意象比較 〔日〕/明田川聰士
「野」孩子──談徐仁修《家在九芎林》的童年再現/張日郡
後人類時代的虛擬愛情:論平路與張系國科幻小說中的電子情人/蔣興立
我祖父的Tapung(李崠山)事件:尖石鄉耆老口述歷史與Lmuhuw 吟唱之互文意義/劉柳書琴
生態智慧:里慕伊.阿紀《山櫻花的故鄉》的三維生態學/王秋今
南來北往:新竹同樂軒之軒社經營與進香演出/林佳儀
新竹九甲什音初探/黃思超
為天下女人訴不平:金玫與台語片《難忘的車站》/黃美娥
新竹客家紙寮窩造紙產業/吳嘉陵
重現地方:北埔作為區域型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奚昊晨
「新竹寺」的歷史紋理、社會實踐及其場所性/陳惠齡
中興法雲、繼往開來:新竹州法雲禪寺真常法師的重要生平與佛行事業/楊璟惠
大乘佛教在泰國曼谷的發展趨勢/〔泰〕劉麗芳、〔泰〕曾安安
馬來西亞地方詩社、文人社群及詩社活動:以南洲詩社為例/〔馬〕邱彩韻
系統號:
P-023735
易經導讀及譯註:從六十四卦透視道家人生哲理
馬卡道族萬金部落歷史研究——從湧泉帶到礫石地:萬金庄的流轉之路
朱鶴齡集
標題:
朱鶴齡集
時間:
202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作者:
朱鶴齡 原作;黃智明 點校;蔣秋華 校訂
內容簡介:
朱鶴齡(一六○六—一六八三),字長孺,明末諸生。《清史稿‧儒林傳》稱其鼎革後屏居著述,晨夕一編,行不識塗路,坐不知寒暑,人或謂之愚,乃自號愚庵。鶴齡之學,始而泛覽詩賦,既而黽勉古文,後因顧炎武以本原之學相勗,方湛思覃力於諸經注疏及儒先理學。其生平著述,以經學為多,若《禹貢長箋》、《尚書埤傳》、《毛詩通義》、《讀左日鈔》,均選入《四庫全書》中。它如《杜詩輯注》、《李義山詩注》,尤為藝林所重。《愚庵小集》十五卷,內容賦一卷,詩五卷,文九卷,末附〈傳家質言〉十四則,乃鶴齡自述其持身、處世、讀書、作文之法。本書取《愚庵小集》通行各本相互鉤稽參校,改名為《朱鶴齡集》。
系統號:
P-023704
閩風拂斜灣,青衿覓陰光:高雄陰廟采風錄
標題:
閩風拂斜灣,青衿覓陰光:高雄陰廟采風錄
時間:
2023年10月
出版單位: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作者:
羅景文 編著
內容簡介:
編者序
序曲:尋見陰光的可能
被水吞噬的名字:以紅毛港、旗津兩地討海人供奉的枯骨為例
近代成神:陰神神格轉化抬升的歷程
不起眼的鄰居:二位元帥、萬應公、蔡應公的故事
良善與正義的靈魂:高雄陰廟初探
沙洲孤神,落葉歸根:旗津萬應公祖、八德公、水三娘的故事
不斷消逝的歷史:我與陰廟的超時空對話
祢是誰:從祭祀對象討論陰廟香火現況
逸聞與歷史的協奏:探討埤帝公與王曾公的沿革與信仰現況
落日餘暉:高雄終戰前後將士成神信仰及影像記錄
共同的記憶:男女孤魂共有的記憶儲庫
繪聲繪影:你不可不知的將軍廟宇故事
閩越合奏:越南胡志明市華人文化工作坊活動紀實
閩風拂過:課程相關報導與推廣活動
終章:在他們的故事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引用書目
系統號:
P-023717
屏東文學史
潮平兩岸闊:張憲文往來函札集
標題:
潮平兩岸闊:張憲文往來函札集
時間:
2023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作者:
呂晶 編著
內容簡介:
本書選取張教授所藏與臺、港、澳地區學者往來書信,彙編而成。能使讀者如同墜入時代的洪流,感受到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與海內外之間的變化,尤其是學術交往上的重大突破。在幾十年的進程裡,不是單向的發展,而是涉及制度變革和社會變遷等各個領域的全面展開。此間,人們思想轉變、學術關注流轉,無一不顯示了對美好生活、學術真理的追求,以及中國大陸與世界加強聯繫的努力。
這些通信可謂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和臺灣三通前後學界實現往來的先行者。信稿裡說的人和事,展現了中國大陸民國史研究從無到有、從有到興的歷程,更見證了兩岸四地中華民國史學科幾代學者的成長道路。不僅是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學科篳路藍縷發展歷程的親歷者,或也可成為觀察19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學界對外開放交流的一個側影。
系統號:
P-023754
魔神仔、矮黑人、saraw與其他:臺灣跨族群山靈傳說比較與探析
標題:
魔神仔、矮黑人、saraw與其他:臺灣跨族群山靈傳說比較與探析
時間:
202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作者:
林和君 著
內容簡介:
「你們漢人說的魔神仔,就是我們說的saraw。」自2012年起,臺灣文史研究與文創業界開啟關注臺灣本土妖怪的風氣,學者與創作者皆曾發現:臺灣漢族群流傳廣遍的魔神仔,在原住民族群間似乎也有相同的存在,但推論之餘未有確實證據可定論。本書作者以此為出發點,至臺灣各個原住民部落訪查,採輯各族群與漢族魔神仔一般會誘人迷失的各種靈、鬼、精怪的「山靈」傳述,探究各族群山靈的定義和詮釋,據此比較並檢證學界原來推論山靈與魔神仔、矮黑人在各族群之間的關係;並且進一步與世界其他族群流傳的誘人迷失之靈怪傳說比較,尋繹其間的文化、思維與民間文學的意義,更希望藉此共同流傳在臺灣各族群內的山靈傳說,探究其多元文化面向與價值啟示。
系統號:
P-023700
流行歌年代記
標題:
流行歌年代記
時間:
202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中:晨星出版
作者:
黃裕元 著
內容簡介:
1921|臺灣文化協會會歌——沒有歌曲運動,卻有運動歌曲的時代
1931|烏猫行進曲——有聽沒有懂,第一批臺灣流行歌
1933|毛斷相褒——最新流行,陳君玉的把戲
1933|跳舞時代——不只古倫美亞,第一代創作歌曲
1934|無醉不歸——醉茫茫,酒促歌謠裡的正經心情
1934|藝術家的希望——蜜司臺灣,臺灣小姐選拔記
1935|夜來香——狗標新小曲,民間音樂的新面貌
1940|挨拶——打招呼講國語,語言混雜與族群邊界
1947|露營之歌——鄉土流行歌,實景實情二二八
1948|生活苦——故鄉之歌,哀歌裡的戰殤故事
1955|純情阮彼時——運河悲愁,失傳歌謠裡的幽靈
1959|黃昏的故鄉——臺灣歌謠日本化,日本歌謠臺灣化
1961|三年——禁禁禁!這些帶顏色的歌兒
1961|媽媽我也真勇健——勁歌,翻唱流行歌的查禁與盛行
1962|站在臺灣的街上——紀念國寶歌王文夏
1964|鹽埕區長——臺灣成人世界的國民記憶
1965|南都夜曲——城市與歌,浪漫夜曲情歸何處(上)
1965|南都夜曲——城市與歌,浪漫夜曲情歸何處(下)
1969|負心的人——磨合,擋不住的禁歌金曲
系統號:
P-023706
唐君毅的文史哲思想
標題:
唐君毅的文史哲思想
時間:
2023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作者:
黃兆強 著
內容簡介:
上篇:文(人文、文化)
第一章 唐君毅的人文觀:源自道德理性的人文精神為國家存在、政治民主與達致太和世界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二章 中國文化對西方世界可作出的貢獻──以〈中國文化宣言〉與唐君毅之其他著作為主軸所展開的探討
第三章 〈中國文化宣言〉之草擬與刊行經過編年研究
中篇:史
第四章 唐君毅史學理論管窺
第五章 唐君毅的偉大啟示──返本開新:中國史學上的褒貶傳統
下篇:哲
第六章 唐君毅30 歲前後的哲學思想──以《致廷光書》為探討的主軸(上)
第七章 唐君毅30 歲前後的哲學思想──以《致廷光書》為探討的主軸(下)
系統號:
P-023765
四史導讀
魏晉玄學辭典
江孝通遺集
「現代村落」のエスノグラフィ 台湾における「つながり」と村落の再構成
標題:
「現代村落」のエスノグラフィ 台湾における「つながり」と村落の再構成
時間:
2024年1月
出版單位:
京都:晃洋書房
作者:
前野清太朗 著
內容簡介:
序 章 台湾から村落をみつめ直す
第1節 台湾村落をみる異/同の目線
第2節 分析のための視点
第3節 本書の構成と資料(データ)
第1章 事例村にみる台湾村落の社会史
第1節 大斗村の位置――嘉南平原エリアの非近郊農村
第2節 水利の外部化と共同誘因の減少
第3節 「台湾大」の産業構造への組み込み
第4節 小 括
第2章 東アジア村落比較の再検証
第1節 東アジア村落に対する異/同の目線
第2節 日本・中国村落との比較からみる調査村
第3節 小 括
第3章 「家」を介したつながり
第1節 台湾漢人村落の「家」
第2節 住宅をめぐった「家」のつながり
第3節 「家」の成長から相続へのプロセス
第4節 人々の移動によるつながりの変化と再編
第5節 小 括
第4章 神々を介したつながり 105
第1節 「神々への祭祀」の社会性
第2節 後壁区における「神々への祭祀」概況
第3節 大斗村における神々への共同祭祀
第4節 大廟の出現に伴うつながりの変容
第5節 包辨の出現
第6節 小 括
第5章 行政を介したつながり
第1節 制度としての「社区」
第2節 村落〈内〉からみた地方行政と「社区」関連政策
第3節 大斗農村文化営造協会の事例分析
第4節 活動する住民有志からみた「社区」
第5節 小 括
終 章 異/同の比較から現代村落論へ
系統號:
P-023779
新漢語成立史の研究
標題:
新漢語成立史の研究
時間:
2024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ひつじ書房
作者:
張春陽 著
內容簡介:
緒言
凡例
I 序論
第1章 新漢語とは
第2章 新漢語の研究史概観
第3章 新漢語研究における課題と本書の目的
II 具象概念を表す新漢語研究の資料
第4章 幕末・明治初期の遣外使節団員の手による西洋見聞録類
第5章 西洋近代文明の導入に関わる公的記録類
III 西洋文明利器の受容と具象概念を表す新漢語の成立
第6章 新漢語「蒸気機関」の成立
第7章 新漢語「電信機」の成立
IV 近代都市建設と具象概念を表す新漢語の成立
第8章 新漢語「煉瓦」の成立
第9章 新漢語「灯台」の成立
第10章 新漢語「水道」の成立
V 新漢語の成立における西洋見聞録類及び公的記録類の位置づけ
第11章 新漢語の成立における西洋見聞録類の位置づけ
第12章 新漢語の成立における公的記録類の位置づけ
VI 結論
第13章 具象概念を表す新漢語の研究 本書のまとめと今後の課題
系統號:
P-023780
玄奘三蔵がつなぐ 中央アジアと日本
標題:
玄奘三蔵がつなぐ 中央アジアと日本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京都:臨川書店
作者:
近本謙介・影山悦子 編
內容簡介:
第一部 玄奘が旅した中央アジア 歴史、言語、美術
第一章 玄奘とトゥルファン(荒川正晴)
第二章 玄奘とソグド人(吉田豊)
第三章 玄奘のコータン来訪とドモコのトプルクトン遺跡(エリカ・フォルテ(影山悦子訳))
第二部 玄奘の弥勒信仰と観世音信仰
第四章 バーミヤーン西大仏と仏龕壁画 弥勒信仰の生成と玄奘の見聞・信仰(宮治昭)
第五章 玄奘と観世音信仰(佐野誠子)
第三部 玄奘の訳経 造形と教義
第六章 敦煌莫高窟初唐期仏龕内に描かれた維摩経変――玄奘訳『説無垢称経』による図像解釈(濱田瑞美)
第七章 玄奘の訳経と教義論争(小野嶋祥雄)
第四部 玄奘の記憶
第八章 敦煌文献『仏説金剛経纂』に見られる玄奘三蔵とその信仰(荒見泰史)
第九章 古テュルク語訳『慈恩伝』研究の現在地と新視座(橘堂晃一)
第十章 玄奘が見たソグド人と「玄奘三蔵絵」のソグド人(影山悦子)
系統號:
P-023708
台湾の半世紀:民主化と台湾化の現場
二重読みされる中華民国:戦後日本を生きる華僑・台僑たちの「故郷」
標題:
二重読みされる中華民国:戦後日本を生きる華僑・台僑たちの「故郷」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大阪:大阪大学出版会
作者:
岡野翔太(葉翔太)著
內容簡介:
序章 語られない人びとを描く視点
第一章 戦後日本における「華僑」の描かれ方——「台湾」をどう見るか
第二章 「華僑」前夜の台湾出身者と「省民証」の発明——神戸の台湾省民会(1945~1946)を基に
第三章 台湾出身者・満蒙留学生・日本人引揚者の交錯と「新中国」——歌曲《我愛我的台湾》の伝播と
第四章 新たな「中華民国」を作り出す——来日台湾外省人の日本帝国経験に注目して
第五章 「二つの中国」の呪縛と脱植民地化の課題——戦没者慰霊、法的地位問題の浮上
第六章 台湾出身者の歴史的自己省察の試み——台湾人権利擁護総連合会の成立とその挫折
第七章 日華断交後の「台湾系華僑」
第八章 歴史のなかの「私」——「華僑」「台僑」と
終 章
系統號:
P-023712
五代十国:乱世のむこうの「治」
標題:
五代十国:乱世のむこうの「治」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社
作者:
山根直生 編
內容簡介:
序論 山根直生
1 五代
後梁―「賢女」の諜報網/山根直生
燕・趙両政権と仏教・道教/新見まどか
後唐・後晋―沙陀突厥系王朝のはじまり/森部豊
契丹国(遼)―華北王朝か、東ユーラシア帝国か/森部豊
後漢と北漢―冊封される皇帝/毛利英介
急造された「都城」開封―後周の太祖郭威・世宗柴栄とその時代/久保田和男
宋太祖朝―「六代目」王朝の君主/藤本猛
〔コラム〕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真実と虚構が交錯した英雄の旅路/謝金魚(翻訳:山根直生)
2 十国
「正統王朝」としての南唐/久保田和男
留学僧と仏教事業から見た末期呉越/榎本渉
〔コラム〕『体源抄』にみえる博多「唐坊」説話/山内晋次
〔コラム〕五代の出版/高津孝
王閩政権およびその統治下の閩西北地方豪族/呉修安(翻訳:山口智哉)
楚の「経済発展」再考/樋口能成
正統の追及―前後蜀の建国への道/許凱翔(翻訳:前田佳那)
南漢―「宦官王国」の実像/猪原達生
〔コラム〕万事休す―荊南節度使高氏の苦悩/山崎覚士
「十国」としての北部ベトナム/遠藤総史
定難軍節度使から西夏へ―唐宋変革期のタングート/伊藤一馬
〔コラム〕五代武人の「文」/柳立言(翻訳:高津孝)
系統號:
P-023718
中国美術史の眺望――中国美術研究会論集
標題:
中国美術史の眺望――中国美術研究会論集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曽布川寛、宇佐美文理 編著
內容簡介:
三星堆祭祀坑の縦目銅人面具と金杖――まえがきに代えて(曽布川寛)
南京西善橋墓「竹林七賢と栄啓期図」の構成とその意味
――人物品評の視点より(林聖智)
道宣撰『集神州三宝感通録』霊像垂降録の仏像観――僧祐撰「雑図像」と比較して(肥田路美)
山西省朔州水泉梁出土北斉墓壁画について――奥行き表現の萌芽(河野道房)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の書風(刻風)について――「書くための楷書」(下野健児)
韓休墓考――墓室西壁壁画と墓室霊座の検討(西林孝浩)
宝山二号遼墓石室壁画に関する試論――楊貴妃画のバリエーションとその受容について(古田真一)
表現の質と作者の深意を索めて(山中理)
風景描写の意味――杜甫詩の風景表現(宇佐美文理)
蘇軾の枯木図について――その造形と後世への影響(竹浪遠)
文伯仁筆「四万山水図」について――画風と主題の再検討(植松瑞希)
董其昌と朝鮮紙――素材への眼差し(板倉聖哲)
明代の山水版画――詩文集、画譜、小説、戯曲、地理書の挿絵について(小林宏光)
石濤筆黄山図巻の解釈(曽布川寛)
揚州をめぐる詩書画の連環――袁江・王雲筆楼閣山水図屏風(京都国立博物館蔵)について(呉孟晋)
羅聘「瀛洲亭図」(東京国立博物館)と法式善――清代・翰林院のイメージをめぐる言葉と図像(塚本麿充)
系統號:
P-023752
南方熊楠と猫とイスラーム
標題:
南方熊楠と猫とイスラーム
時間:
2023年12月
出版單位:
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作者:
嶋本隆光 著
內容簡介:
南方熊楠(1867-1941)は、天才的な資質をもった博物学者、民俗学者であった。そのために、尊敬のまなざしから書かれた「熊楠本」は数多い。若い頃に、大英博物館で膨大な資料群に対峙した熊楠の奮闘ぶりには感銘を受けるが、一方で熊楠が用いた情報は、資料考証が十分でないところもあり、その取扱いにおいて杜撰と思えるところもみられる。本書は、ロンドン滞在期間の研究活動に焦点を当て、同時代の資料をもとに検証することによって、等身大の熊楠像を提示する。
系統號:
P-023782
中国戦時秩序の生成――戦争と社会変容 一九三〇~五〇年代
標題:
中国戦時秩序の生成――戦争と社会変容 一九三〇~五〇年代
時間:
2023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笹川裕史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一部 食糧と兵士の戦時徴発――管理社会化への道程
第一章 日中戦争期の戦時徴発と社会変容――戦時秩序生成に関する序論的考察
第二章 日中戦争期の戦時食糧政策の執行過程と地域社会
第三章 食糧の徴発からみた一九四九年革命の位置
第四章 戦時災害リスクの構造と管理社会化
第二部 せめぎあう徴兵と社会――同調圧力の技法と閉塞状況
第五章 日中戦争期の知識青年従軍運動――抗日ナショナリズムの光と影
第六章 戦後内戦期の徴兵制導入と都市社会
第七章 人民共和国初期の義務兵役制と都市の青年たち
第八章 人民共和国初期の義務兵役制と農村社会
第三部 社会のなかの兵役負担者たち――新たな権利主体の戦時戦後経験
第九章 日中戦争期の出征兵士家族援護と社会変容
第一〇章 戦後内戦期の兵役負担者と地域社会
第一一章 朝鮮戦争期の兵役負担者援護――農村の場合
第一二章 復員兵士たちの戦後経験――都市の場合
第四部 戦時の社会動態と政治文化――中国戦時秩序の諸相
第一三章 日本との比較からみた戦時社会支援事業――総力戦と基層社会
第一四章 農村社会と政治文化――近代化、戦争、革命
第一五章 戦争と「民意」のゆくえ
初出一覧/あとがき/参考文献一覧/人名・地名索引/中文目次/英文目次
系統號:
P-023753
現代台湾クロニクル2014-2023
台湾語研究と「言語の民主化」
Cinematic Guerrillas: Propaganda, Projectionists, and Audiences in Socialist China
標題:
Cinematic Guerrillas: Propaganda, Projectionists, and Audiences in Socialist China
時間:
December, 2023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ie Li
內容簡介:
Part I: Projectionists as Media Infrastructure
1. Cinematic Nation-Building: Media Networks and Spiritual Battlegrounds
2. Mobile Projectionists and the Things They Carried
3. The Three Sisters Movie Team: Projecting Models, Model Projectionists, and Female Projectionists
4. The Cost of Spiritual Food: A Ritual Economy of Rural Cinema
Part II: Audiences as Creative Agents
5. The Hot Noise of Open-Air Cinema
6. Guerrilla Cinema and Guerrilla Reception
7. Transcultural Guerrillas: The Reception of Foreign Films in Socialist China
8. Poisonous Weeds and Censorship as Exorcism
系統號:
P-023719
Women Across Asian Art: Selected Essays in Art and Material Culture
標題:
Women Across Asian Art: Selected Essays in Art and Material Culture
時間:
October, 2023
出版單位: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作者:
Edited by Ling-en Lu and Allysa B. Peyton
內容簡介:
The volume begins by looking at iconography representing the goddess Marīcī in Chinese art as well as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related to gender roles during the Shang dynasty. Contributors then discuss topics including women's participation as hangeul (Korean alphabet) calligraphers, artists in Japanese Saison culture, and early archaeologists in China. Shedding light on individuals such as poet and painter Luo Qilan, collector Brenda Zara Seligman, architect Lin Huiyin, neo-miniaturist Saira Wasim, painter Tseng Yuho, and sculptor Tayeba Begum Lipi, these essays represent a broad range of contributions from pioneers in their respective fields to current-day activists.
系統號:
P-023709
Afterlives of Letters: The Transnational Origins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China, Japan, and Korea
標題:
Afterlives of Letters: The Transnational Origins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China, Japan, and Korea
時間:
October, 2023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Satoru Hashimoto
內容簡介:
Part I: A Multilayered Contact Space in Turn-of-the-Century East Asia
1. Literature’s Search for Itself: Liang Qichao and Meiji Political Fiction
2. Literature and Life in Exile: Sin Ch’aeho’s Engagement with Liang Qichao’s Work
Part II: Reforming Language and Redefining “Literature”
3. Parody and Repetition: Rereading the Works of Lu Xun, Mori Ōgai, and Yi Kwangsu
4. History as Rewriting: The Historical Fiction of Lu Xun, Mori Ōgai, and Yi Kwangsu
Part III: Japan’s Imperial Mimicry and Its Critique
5. Archaeology of Resistance: Zhou Zuoren’s Cultural Criticism in Wartime East Asia
6. Transnational Allegory: Intertextualizing Lu Xun in Late Colonial Korean, Taiwanese, and Manchukuo
系統號:
P-023721
A Chinese Rebel beyond the Great Wall: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Ethnic Pogrom in Inner Mongolia
標題:
A Chinese Rebel beyond the Great Wall: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Ethnic Pogrom in Inner Mongolia
時間:
October, 2023
出版單位: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作者:
TJ Cheng, Uradyn E. Bulag, and Mark Selden
內容簡介:
List of Maps and Figures
Preface
Introduction
1 A North China Country Boy Travels beyond the Great Wall
2 Rumblings: Prelude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3 The Hour of Rebellio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omes to Inner Mongolia
4 Red Guards on the March
5 The First PLA Murder of a Red Guard
6 Rebel Victory and the Military Takeover of Inner Mongolia
7 The Wasu Movement and My Career as a Journalist
8 Wasu and the Rebels
9 “Inner Mongolia Has Gone Too Far”
10 Inner Mongolia under Martial Law
11 The Lin Biao Incident and My Farewell to Inner Mongolia
Coda: Settler Colonialism, Minority Nationalities, and Politicide—Reassess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from the Borderlands
Glossary
Notes
Index
系統號:
P-023774
The Sounds of Mandarin: Learning to Speak a National Language in China and Taiwan, 1913–1960
標題:
The Sounds of Mandarin: Learning to Speak a National Language in China and Taiwan, 1913–1960
時間:
July, 2023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anet Y. Chen
內容簡介:
This book traces the surprising social history of China’s spoken standard, from its creation as the national language of the early Republic in 1913 to its journey into postwar Taiwan to its reconfiguration as the common languag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after 1949. Janet Y. Chen examines the process of linguistic change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emphasizing the experiences of ordinary people. After the fall of the Qing dynasty, a chorus of influential elites promoted the goal of a strong China speaking in one unified voice. Chen explores how this vision fared in practice, showing the complexities of transforming an ideological aspiration into spoken reality. She tracks linguistic change in schools, rural areas, and urban lif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war and revolution.
系統號:
P-023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