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理教授、安伺堂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標題: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3年6月28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學友講座,邀請本中心學友美國古徹學院歷史學副教授戴維理(Evan Dawley),及本年度獎助訪問學人瑞士弗里堡大學高級研究員安伺堂(Lorenzo Andolfatto)主講。
第一場由戴維理教授演講「殖民地臺灣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成為臺灣人》出版之後的省思」,並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羅士傑副教授主持。研究臺灣人認同的學術成果,大多將目光集中在1987年解嚴以後出現的社會和政治運動。然而,日據時代與光復初期才是創造臺灣人認同的第一個重要時刻。在此期間,臺灣高速擴張和發展的城市中心成為建立新認同的熔爐。在城市的背景下,尤其是在北臺灣的重要港口城市基隆,來自中國東南沿海的移民後代,面對日本殖民統治帶來的新機構和環境,他們集體創造了新的地方、族群和國家認同。這些認同又被1945年所謂的回歸中國主權統治所加強。
本場次講者討論基隆當地的民族形成過程,這在其專著《成為臺灣人: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已有所審視。講者進一步檢視本地人與日本菁英如何一起創造在地的城市認同,特別重視所謂的本島人之社會組織、宗教機構和節慶、福利領域以創立新的民族意識,並反抗日本和中國之國家認同強行置入。
第二場由安伺堂教授演講「在自然與國家之間:論臺灣國家公園的文化政治」,並邀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宋秉明教授主持。國家公園是一個現代機構,其歷史與民族國家的歷史緊密交織。根據臺灣1972年《國家公園法》的第六條,國家公園「具有重要之文化資產及史蹟,其自然及人文環境富有文化教育意義,足以培育國民情操,需由國家長期保存者」。換句話說,國家公園該體現國家的「國體」,代表「國粹」而培養國家認同。不過,自然是自然而已:公園內的自然與公園外的自然沒有質性或定性的差異。那麼,國家公園本來是什麼?如果我們同意法規的定義,公園如何被賜予「國粹」,如何傳達「文化意義」而「培育國民情操」?終究,國家公園是帶有政治性的場所;成立國家公園是個帶有政治性的行為;國家公園不一定是公園之內包括的自然、風景等等,而是所有那些被社會或政府用來劃定公園的做法,表明公園具有特殊意義。從這個觀點來說,本演講闡明國家公園在塑造臺灣國家認同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本日兩場講座吸引將近60位聽眾前來,多位國內外的研究生踴躍參與並提問。兩位主持人亦表現稱職,充分表達其評論意見,現場充滿了學術交流的氣氛。會後亦有許多聽眾手持《成為臺灣人: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一書請作者戴維理教授簽名留念,盛況空前。
照片說明:羅士傑教授(左)、戴維理教授
系統號:
CCS-022518
Henninger先生、金知原女士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標題: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於2023年6月13日下午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年度獎助訪問學人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候選人Christoph Henninger先生,與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候選人金知原(Jiwon Kim)女士主講。
第一場由Christoph Henninger先生演講「臺灣的地方神明節慶、靈媒與文化資產」,並邀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謝國興研究員主持。本場次旨在探討臺灣宗教節慶的文化意義,尤其是供奉地方神祇並涉及靈媒的活動。主要聚焦在於已被臺灣文化部認定為文化遺產的節慶,在日常生活、個人和文化認同中的作用,以及靈媒事業的歷史背景、儀式實踐及其對當地社會的影響。講者通過線上調查和往年的田野調查已經獲得了初步的資料,下一步將進行與宗教人員、節慶參與者、宮廟代表、臺灣文化部以及臺灣本地學者的訪談。透過研究參與者的觀點以及這些節慶的社會和文化意義,目標在於促進對節慶和靈媒在臺灣文化和社會中的作用的更深入理解。
第二場由金知原女士演講「殖民地帝國大學和帝國主義的戰略」,並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許佩賢教授主持。帝國大學的設立必須投入浩大的資金,特別是和朝鮮相比,在內地留學的臺灣人人數不多,且當時並沒有出現建設以臺灣人為主的高等教育機構的跡象。講者認為,日本想在自己的殖民地——朝鮮和臺灣設立「大學」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作為後發帝國主義國家的日本,爲了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同,而具有實施「帝國主義的戰略」的必要性。日本根據岩倉使節團的美歐視察展開了明治維新,並接受了近代國家的一些模式。這種海外調查傳統一直延續到1910-20年代。進入1920年代之後,日本的精英人才仍然如此,視察英、美等帝國主義國家和東南亞等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殖民地。在此過程中,日本人發現在殖民地設立高等教育機關的「施惠」行為,可為向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宣揚自信感的一種方式。早在當時的一些朝鮮共產主義者和臺灣知識分子就已經提過上述觀點,但他們的主張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幾乎都沒有得到任何特別的關注。
本日兩場講座吸引將近40位聽眾前來,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陳偉智助研究員、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林政佑助理教授亦全程參與並提問。兩位主講人的口說中文與現場聽眾互動熱烈,兩位主持人亦表現稱職,現場充滿了學術交流的氣氛。
照片說明:謝國興教授(左)、Henninger先生
系統號:
CCS-022462
外籍訪問學者齊聚宜蘭,體驗臺灣在地文化產業共慶端午佳節
標題:
內容簡介:
為使本館 「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與受外交部委辦之「臺灣獎助金」兩項獎助金獲獎學人在臺研究期間,深入體驗臺灣傳統文化及認識臺灣重要節慶端午佳節,同時增進學人相互交流與情誼,於2023年6月14日辦理端午節慶暨文化參訪活動。
本次活動由本館漢學研究中心與外交部共同主辦,帶領學人至宜蘭傳統藝術中心及金車噶瑪蘭酒廠,藉由傳統文化手作及表演藝術,以及在地產業,讓學人們認識端午節慶及人文產業文化。
此次活動特別於宜蘭傳統藝術中心安排了符合端午節慶的「香包」手作,介紹端午節使用香包的由來──由於端午時序已進入夏季,香包是為了防止及驅除蟲蛇入屋,香包也同時具有「避邪保平安」功能,祝福來自世界各地的學人在臺喜樂平安,來自斯洛伐克的唐藝夢(Daniela Zhang Cziráková)教授表示,她也曾至亞洲其他國家進行研究,然而卻沒有機會好好體驗端午的節慶氛圍,此次可以實際手作香包,且能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意涵,很開心可以在臺灣過節。
隨後驅車至金車噶瑪蘭酒廠的園區導覽及品酒活動,體驗學習威士忌的品評方式及免費試飲冠軍噶瑪蘭威士忌。噶瑪蘭(KAVALAN)是宜蘭舊稱,最早的原住民族辛勤的將此地耕耘成一塊瑰寶,為回饋土地賦予的恩賜,噶瑪蘭威士忌以此命名,希望讓金黃酒液的醇香表現出這片寶地的美麗風情,藉此次活動讓學人們深入了解臺灣的在地人文產業。來自奈及利亞的Tobechlikwu Toby Nwachukwu Precious老師興奮指出,除了可以認識臺灣本地的風土民情,甚至還可以品飲到冠軍酒,臺灣這個小小的島國蘊含這麼多豐富的自然與文化資源,讓他感到此次來臺研究真的不虛此行!前幾年因受疫情影響,國際交流殊為不易,來自海外的學人也無法出外體驗臺灣之美,曾淑賢館長指出:「來臺學人除見證臺灣防疫有成與過程外,希望藉此次舉辦的活動,再次對國際社會展現臺灣文化之美,並歡迎學人再次走進臺灣與融入臺灣,看見臺灣的文化活力」。
學人對活動的參與度十分熱衷,也十分感謝國家圖書館與外交部共同舉辦此次文化參訪活動,深刻的臺灣記憶與在地的文化產業印象,豐富了大家精彩的在臺文化生活。
系統號:
CCS-022461
本中心故指導委員林富士教授著作繁體中文版發表
漢學研究中心2018年度獎助訪問學人丁氏紅秋老師參與共同作者之新書發表
標題:
漢學研究中心2018年度獎助訪問學人丁氏紅秋老師參與共同作者之新書發表
內容簡介:
漢學中心2018年度獎助訪問學人丁氏紅秋(Dinh Thi Hong Thu,河內國家大學下屬外國語大學)老師參與共同著作《華語教學發展時空的移轉與匯集》,2023年6月由五南圖書公司出版。
系統號:
CCS-022421
漢學研究通訊第42卷第2期目次
標題:
漢學研究通訊第42卷第2期目次
時間:
2023年5月
內容簡介:
?林毓生院士紀念專號(Special Issue in Memoriam Academician Lin Yu-sheng)?繼往開來──林毓生先生論創造性轉化 ⊙楊貞德(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紀念恩師林毓生先生 ⊙傅可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博士)
林毓生先生與當代臺灣人文學術發展的片段觀察 ⊙李顯裕(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通往人的自主和尊嚴的道路——重溫林毓生先生的學術與思想 ⊙唐小兵(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漢學人物(Scholars of Chinese Studies)?
來自農村的女兒──社會經濟史學者林蘭芳老師 ⊙鄭螢憶(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許蕙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曾獻緯(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研究機構(Research Institutes)?
「國立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簡介 ⊙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林佩欣(國立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新書評介(Book Review)?
Teresa Canepa and Katharine Butler, Leaping the Dragon Gate: The Sir Michael Butler Collection of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orcelain ⊙游學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前器物典藏主任
John A. Crespi, Manhua Modernity: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Pictorial Turn ⊙史隆,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碩士生
山本英史,鄉役と溺女:近代中国鄉村管理研究 ⊙佐藤仁史,一橋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教授
?資料介紹(Introduction of Materials)?
新近出版論文集彙目
?會議報導(Conference Reports)?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News from Academia)?
漢學研究中心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臺灣漢學博士論文計畫彙目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系統號:
CCS-022408
漢學研究中心出版品全文資料庫更換網址
標題:
漢學研究中心出版品全文資料庫更換網址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出版品全文資料庫乃自2009年元月開始建置,將漢學研究中心出版品期刊之《漢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叢刊論著類之《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道教與地方宗教─典範的重思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臺灣與星馬華文文學及文化論集》、《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等,自創刊以來各期(種)文章逐篇予以數位化影像掃瞄,在取得作者授權後,提供書目查詢與全文影像供眾瀏覽、列印。
2021-2022年間,將期刊、叢刊論著類、叢刊目錄類之《經學研究論著目錄》《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魏晉玄學研究論著目錄》、《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其他類之《明人文集聯合目錄》,分階段進行優化與系統整併,加入多重載具瀏覽、保持跨資料庫檢索功能,並更名為「漢學研究中心專題資料庫」。歡迎學界利用。並期盼尚未授權的作者,主動與本中心聯絡。
舊版漢學研究中心出版品全文資料庫,已於2023年2月底關閉,歡迎利用新版:https://ccsndb.ncl.edu.tw/nclalldbc/nclalldbtp,感謝讀者多來對本中心之愛護。
系統號:
CCS-022502
《漢學研究》更改投稿信箱
標題:
《漢學研究》更改投稿信箱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編印發行之《漢學研究》,自即日起,投稿信箱改為chinesestudies@ncl.edu.tw,本刊係以中國文史哲研究為主體之國際性學報,園地公開,歡迎學界惠賜有符合本刊性質之學術鴻篇。
本刊獲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編輯費用、參與「補助期刊審查專書書稿」業務。
本刊收入:科技部「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CEPS(華藝)、TJFD(碩亞)、HyRead(凌網)、聯合百科、CLISA(漢珍)、EBSCO出版公司 History Abstracts with Full text。
系統號:
CCS-02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