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國語文》第793期

《中國語文》第793期

標題:

《中國語文》第793期

時間:

2023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國語文》月刊社

報導者:

李威侃博士(《中國語文》月刊社副秘書長)

內容簡介:

本期簡介
主編的話・談議題融入大考國文科試題的設計・王錦慧

教學天地
名人格言: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淨空(老法師)・康世統選輯
從會考國文試題看議題融入的面向・李清筠
形式──議題文本與國文科的交會處・邱瓊薇
Book 思議──談國中國文議題教學的可能性・林雯淑
從教材選文意圖談「劉姥姥進大觀園」建構的《紅樓夢》圖像・康珮
淺談故宮文物與國文教學・陳亭佑
與時俱進,接軌世界──談聯合國 SDGs 永續發展目標融入高中國文教學・陳禹齊
家裡收藏一種愛,唯有文火能慢燉──「一道料理,一段關係回憶」素養導向教學筆記・杜明德、陳宜政
對 112 學測國綜第 35 題的幾點思考・游適宏
走北埔,訪達人──側寫劉還月老師・林保淳
當代國際優秀詩人選集(之八十二)・蔡澤民

論文園地
「微 X」詞族的派生現象探究‧阮騏鐸
「秋」意象的衍繹:杜潘芳格詩探析‧劉貞瑜

文創園地
臺北國道馬拉松・吳郁暄
延宕滿足・吳盈瑩
我是未來烘焙師・劉昱昕
生活中的教室・楊宇棠
舞臺上的成長・聶佑軒
沉默是金・林芷萱
比較・賴澄睿
訂製朋友・楊侑寧
一座小公園・邱于庭

系統號:

P-022605

臺灣史研究第30卷第2期

標題:

臺灣史研究第30卷第2期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著】
? 邱馨慧(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再現失落的虎尾壠:兼論語彙的歷史學研究〉
? 蔡龍保(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日治時期土木建設會社清水組的在臺發展(1899-1945)〉
? 陳翠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東亞冷戰下的對日和約與臺灣地位問題〉
? 黃仁姿(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戰後臺灣蘆筍罐頭產銷體系的建立與推動(1950-1960 年代)〉

【研究討論】
? 蔡秀美(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臺灣教育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2020-2021 年)〉
? 蘇瑞鏘(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何義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百年探索:2020-2021年近代臺灣政治史研究回顧與展望〉

系統號:

P-022520

鵝湖月刊總號576期

鵝湖月刊總號576期

標題:

鵝湖月刊總號576期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鵝湖月刊社

報導者:

鵝湖月刊社

內容簡介:

鵝湖論壇
陳如音■論國內性別平等教育與校園氛圍的變化

書與學
李明輝■《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補編》編者序言
蕭振邦■當代人要有自己的解讀:我讀《論語》

元亨利貞
潘雅惠■利己乎?利人乎?利己倫理學對教育的反思

一般論文
龔禮茹■「母有念輒心動亟歸」:以陳白沙孝行敘事為中心的一種考察

研究生論文
孔行■「生之謂性辯」新解:基於邏輯學所作的分析

切琢新知
吳啟超■楊祖漢先生朱子新詮的成果及其未解之疑難
高海波■自律他律與道德實踐的動力問題:楊祖漢教授對於伊川朱子道德形態的再定位
陳政揚■思辨與道德實踐的動力:朱子哲學新探
傅錫洪■伊川、朱子思想及其與陸王的會通再論──對楊祖漢先生研究的若干補充

系統號:

P-022670

民俗曲藝第220期

標題:

民俗曲藝第220期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內容簡介:

飲食模式、物性與文化專輯(II)
飲食模式、物性與文化:導論(王嵩山)

[專題:研究論文]
家屋、火塘與共食:四川嘉絨藏人家屋中的飲食與空間分布模式(王廷宇)
打造「經典客家菜」:飲食敘事、族群政策與臺灣客家意象之建構(2000年迄今)(張正霖)
從身體實踐到社群認同:花蓮大陳女性的日常生活「食」作(莊梓忻)
試論「商品、生產及消費的循環」:以「拉麵」發展史為例(凃燕如、雷頴然、藤岡達磨、王向華、邱愷欣)

[研究論文]
敕水禁壇比較研究:以贛東北上饒地方道教為中心(林振源、呂燁)
「祠墓合一」的文化景觀:都市化歷程中的新加坡雙龍山五屬義祠之變遷(江柏煒)

系統號:

P-022472

漢學研究通訊第42卷第2期

漢學研究通訊第42卷第2期

標題:

漢學研究通訊第42卷第2期

時間:

2023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林毓生院士紀念專號(Special Issue in Memoriam Academician Lin Yu-sheng)?繼往開來──林毓生先生論創造性轉化 ⊙楊貞德(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紀念恩師林毓生先生 ⊙傅可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博士)
林毓生先生與當代臺灣人文學術發展的片段觀察 ⊙李顯裕(中央警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通往人的自主和尊嚴的道路——重溫林毓生先生的學術與思想 ⊙唐小兵(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漢學人物(Scholars of Chinese Studies)?
來自農村的女兒──社會經濟史學者林蘭芳老師 ⊙鄭螢憶(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許蕙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曾獻緯(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研究機構(Research Institutes)?
「國立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簡介 ⊙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林佩欣(國立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新書評介(Book Review)?
Teresa Canepa and Katharine Butler, Leaping the Dragon Gate: The Sir Michael Butler Collection of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orcelain ⊙游學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前器物典藏主任
John A. Crespi, Manhua Modernity: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Pictorial Turn ⊙史隆,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碩士生
山本英史,鄉役と溺女:近代中国鄉村管理研究 ⊙佐藤仁史,一橋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教授
?資料介紹(Introduction of Materials)?
新近出版論文集彙目
?會議報導(Conference Reports)?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News from Academia)?
漢學研究中心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臺灣漢學博士論文計畫彙目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系統號:

P-022409

師大學報第68卷1期

標題:

師大學報第68卷1期

時間:

2023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內容簡介:

唐代道教《坐忘論》的思想史意義──宋朝士大夫的觀點(鄭燦山)
日存漢籍所引類書研究──以《太平御覽》為媒介素材(李育娟)
五代十國墓誌文化之時空分布與發展(李宗翰)

系統號:

P-022422

思考中華民國

思考中華民國

標題:

思考中華民國

時間:

2023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

作者:

楊儒賓 著

內容簡介:

中華民國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以主權在民的理念立國的國體,也是臺灣有史以來,第一個有效地以國家名義在國際間行使主權的國體。以1949年為分界點,兩個階段的民國,既有理念的連續,也有因兩岸之間百年來的複雜關係,以及意識型態的分歧,而出現的現實曲折。

《思考中華民國》從現代化轉型的角度立論,主張中華民國是中西現代化模式的整合,往上回應了王陽明、黃宗羲、王船山等儒者的呼喚,並在十九、二十世紀之際,整合了滾滾西潮帶來的民主體制設想,形成國史上第一個民主體制。本書並從「風土的地緣政治學」、「內在的兩岸性」的觀點著眼,詮釋臺灣與中華民國的內在發展關係,不僅繼承當代新儒家宣言的精神,更反映立足於臺灣的中華民國公民之觀點。

系統號:

P-022468

評說蔣介石

評說蔣介石

標題:

評說蔣介石

時間:

2023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

作者:

汪榮祖 著

內容簡介:

蔣介石在民國史上,與孫中山、袁世凱、毛澤東並稱四大政治人物,四人身後評價不一。以蔣而言,長期以來在中國大陸被視為「人民公敵」,而在台灣則被捧為「偉大的民族救星」。1995年,蔣於逝世二十年後,汪榮祖與李敖在台北出版了第一本完整的《蔣介石評傳》,不再重彈捧蔣老調,令許多台灣讀者有耳目一新之感。

然而,近年隨著蔣介石手寫日記的公開,大陸學者發現蔣介石跟他們從前認識的形象很不一樣,形成另一波的捧蔣之風;在美國則由於右派勢力的興起,一反既往貶蔣之論,出了不少捧蔣批毛的著作。捧蔣的根據是蔣的手寫日記,但有意留給後人看的日記,必有個人的主觀,不能不分辨「真實的蔣」(person)與蔣「要我們知道的蔣」(persona)。寫歷史的人,豈能被日記牽著鼻子走?《評說蔣介石》針對蔣介石與重要的史事及人物,以一系列的主題,提出實事求是的評價,既有駁斥、也作翻案。

系統號:

P-022469

重返《國史大綱》:錢穆與當代史學家的對話

重返《國史大綱》:錢穆與當代史學家的對話

標題:

重返《國史大綱》:錢穆與當代史學家的對話

時間:

2023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王氾森等 合著

內容簡介:

?
壹 錢穆的思想世界
歷史時間是延續的嗎?——錢穆與民國學術/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
需要一種新的國史——錢穆與《國史大綱》/王健文(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開放性思考的歷史敘事——《國史大綱》與通史精神/閻鴻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副教授)
如何閱讀《國史大綱》——經典.學說.史料/游逸飛(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情的融合?——《國史大綱》與域外思想/孔令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士之自覺——能動性問題與現代中國思想史中的《國史大綱》/徐兆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錢穆與余英時/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
?
貳 《國史大綱》的歷史世界
從文獻中抽繹時代精神——《國史大綱》的上古史/高震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大時代的氣運盛衰——《國史大綱》的中古史/傅揚(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立基於社會治理——《國史大綱》中古代至中古的宗教/許凱翔(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以政治為走向的書寫——《國史大綱》的宋元史/鄭丞良(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專制下的經濟與學術——《國史大綱》的明清史/丘文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

系統號:

P-022470

伊東忠太:中國建築史考察筆記

伊東忠太:中國建築史考察筆記

標題:

伊東忠太:中國建築史考察筆記

時間:

2023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楓樹林出版社

作者:

伊東忠太 著,蔡婷朱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以翻拍方式,收錄了伊東忠太先生在1902年(明治35年)4月至隔年6月期間,走訪調查中國各地時撰繪的五本田野筆記(野帖)資料。書中含大量圖註與解說,記錄了作者在旅行途中所見的古建築、文物、古蹟、風俗等。
記載內容主要分成八大類:
-
◆建築
調查的主要項目,基本上網羅了各種記載內容,呈現形式多樣。
◆文物、古蹟
包含石碑、墓、鐘、佛具等。
◆資料
包含備忘錄、縣誌等摘要,以及當地見聞、圖表等。
◆地圖
區間行程圖、里程表、城市地圖、地形起伏圖。
◆風俗
包含人物、物品等。篇幅可能達一整頁,有時則只是一則簡單紀錄。
◆景觀
一整頁的彩色寫生。
◆詼諧畫
作者獨特的詼諧畫,作品中還會用插入「天女織衣」彩圖的方式,區分內容或造訪地。
◆附錄
包含參考資料、筆記、表格、剪報等。

系統號:

P-022473

一九四九:中國革命之年

一九四九:中國革命之年

標題:

一九四九:中國革命之年

時間:

2023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時報出版

作者:

何傑明( Graham Hutchings) 著,廖彥博 翻譯

內容簡介:

臺灣版序
卷首謝詞
人名地名音譯謹誌
一九四九年大事記
一九四九年主要人物介紹

前言
導論:南京危機時刻
第一章 死敵
第二章 「要來的事件」
第三章 和平姿態
第四章 「海上中國」
第五章 打過長江去
第六章 拿下大城市
第七章 兩個人間
第八章 毛的新世界
第九章 終局之戰
第十章 餘波:一九四九年的漫長陰影

附錄
參考書目
註釋

系統號:

P-022476

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

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

標題:

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

時間:

2023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

作者:

李碩 著

內容簡介:

武王滅商後,曾延續商人的人祭行為;武王死後,由周公輔政,徹底禁絕了人祭宗教,銷毀了有關商代人祭的文獻記錄,並製造出一套沒有人祭的理想化歷史敘事,以及基於「德」的世俗政治與道德體系,徹底走出神權統治。周公的這些舉措,開創了新的華夏文明。五百年後,孔子編輯儒家「六經」,系統整理周公的理論成果。周公和孔子塑造了儒家學派,其影響一直持續到現代。

本書借助大量考古出土文物與材料及傳世文獻,梳理了上古人祭風俗產生、盛行和消亡的全部過程,以及人祭與華夏早期文明從伴生到分離的驚人轉折,再現了古人(周人)為終結商朝和人祭風俗付出的巨大努力,使我們對華夏文明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認知。

作者簡介
李碩,清華大學歷史系碩士、博士,曾供職於新疆大學,現為自由學者,從事中國古代歷史、邊疆民族問題研究。著有《南北戰爭三百年》、《從大漠綠洲到玉石山谷》、《孔子大歷史》(繁中版由麥田出版)、《俄國征服中亞戰記》、《樓船鐵馬劉寄奴》(繁中版書名《天下憚服》,由麥田出版)等,在《中華文史論叢》、《學術月刊》等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系統號:

P-022477

台灣語言人與事:我的南島語學思追想

台灣語言人與事:我的南島語學思追想

標題:

台灣語言人與事:我的南島語學思追想

時間:

2023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前衛出版社

作者:

李壬癸 著

內容簡介:

透過李院士親身執筆的懷思追想,本書是他學術專業論著之外的一部感恩、知遇、生涯別記。李院士從他的出身地宜蘭冬山河寫起,一路追憶求學、留學、教學,以迄到中央研究院專研台灣南島語言,帶頭踏尋、蒐錄、整理多種即將消失的台灣南島語,留下彌足珍貴的文本記錄,引起國際南島語言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

本書聚焦在台灣語言之〔人〕與〔事〕:
〔人〕 李院士本是素樸、敦厚、堅韌、執著的性情中人,一生中每階段似都有「貴人浮現」,包括前輩學人胡適院長、小川尚義、趙元任、李方桂,宜蘭中學時代的李煥同學、台灣師範大學時代的良師,如林瑜鏗教授(他暱稱的Miss林)、許世瑛教授、梁實秋教授等,中央研究院任職時代的錢思亮院長、丁邦新、龔煌城、何大安、李亦園、高去尋、曾永義諸院士,學界友人王士元、鄭錦全、湯廷池等教授;乃至國際同行學者帥德樂(Stanley Starosta)、白樂思(Robert Blust)、土田滋等……這些名重一時的學界良師益友,在李院士懷帶感情的筆鋒寫來,公務私誼都栩栩如生,親切溫馨,並且兼有逸趣,偶爾也透露一些小秘辛。

〔事〕 多樣性的世界南島民族,如南太平洋的新赫布里斯群島、斐濟、東加羅林群島、關島、夏威夷大島、雅普島……李院士都有親訪體驗的奇遇;而台灣多采多姿的諸多南島語,更是李院士終生投注的重點,他風塵僕僕尋訪,所幸還能找到幾個碩果僅存的南島語言發音人,本書留有寶貴的記錄。

另有關台灣南島語的沿續、發展、困境與挑戰,在本書有李院士衷心的建言和論辯紀事,當可供此道中人省思參考。

系統號:

P-022481

異地安身:台灣的東南亞田野故事

異地安身:台灣的東南亞田野故事

標題:

異地安身:台灣的東南亞田野故事

時間:

2023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左岸文化

作者:

高雅寧 主編

內容簡介:

推薦 陳如珍
寫在前面/高雅寧
導言 田野,是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高雅寧

【經濟 vs. 性別】可以靠得多近?從走進阿姨的理髮店開始/許容慈
【遷移 vs. 認同】一個來自台灣的「?人」/徐俊文
【教育 vs. 家庭】何處為家?何為家人?跨國學生在台灣的交會/宮相芳、黃素娥
【空間 vs. 信仰】尋找一間家鄉的寺廟:越南、移民、普悲寺/譚氏桃(黃馨慧譯)
【志工 vs. 田野】什麼是田野?當國際志工遇上田野調查/李盈萱

系統號:

P-022484

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與「亮島人」

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與「亮島人」

標題:

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與「亮島人」

時間:

2023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

作者:

陳仲玉 著

內容簡介:

上 篇 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
第一章、馬祖列島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環境
第二章、海洋文化與海洋島嶼考古學
第三章、馬祖列島的考古學
第四章、馬祖列島的史前文化

下 篇 「亮島人」的研究
第五章、「亮島人」的發掘及其體質
第六章、「亮島人」的 DNA 研究
第七章、從人種遺傳學探討「亮島人」之種屬
第八章、從體質與文化人類學探討「亮島人」之種屬
第九章、從「亮島人」探討南島語族的源流
第十章、綜論
參考書目

系統號:

P-022504

海的亞細亞

海的亞細亞

標題:

海的亞細亞

時間:

2023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大家出版社

作者:

濱下武志 著,李侑儒、許佩賢、郭婷玉、陳姃湲、陳進盛、黃紹恆、鍾淑敏 翻譯

內容簡介:

序章:亞細亞的「近代」

第一部:從亞洲思考
第一章:從亞洲思考
第二章:東亞所見之華夷秩序

第二部:海的亞細亞
第三章:由海洋亞洲所開啟的世界
第四章:朝向由「海洋」出發的亞洲論
第五章:從東方探究的海洋亞洲史──朝貢與倭寇

第三部:地域的世界史
第六章:歷史研究與地域研究──歷史展現的地域空間
第七章:地政論──從統治史所見的地域與海域
第八章:通貨的區域性與金融市場的多重性

終章:從臺灣來思考東亞史──陳荊和教授(一九一七-九五)的華僑史研究回顧

系統號:

P-022517

吳鐵城相關檔案概述——以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為中心

吳鐵城相關檔案概述——以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為中心

標題:

吳鐵城相關檔案概述——以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為中心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

作者:

林齊國 總策畫,陳三井 總纂,蘇聖雄 主編

內容簡介:

吳鐵城(1888-1953)是華僑協會總會(前身為南洋華僑協會)的創會理事長,畢生從事黨、政、軍、外交和僑務等要職,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書以吳鐵城與蔣中正來往文電為基礎,收錄吳鐵城先生於中原大戰時期、上海市長時期、廣東省政府主席時期、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祕書長時期、行政院副院長時期等六大時期與蔣中正多次往來的函電紀錄。可藉此反映吳鐵城本人的事功,極具史料參考價值。

系統號:

P-022381

吳鐵城資料新發現座談會實錄

吳鐵城資料新發現座談會實錄

標題:

吳鐵城資料新發現座談會實錄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

作者:

呂芳上、劉維開、黃克武、蘇聖雄、徐承億 著

內容簡介:

壹、開幕式致詞/林齊國理事長
貳、座談會致詞/陳三井常務理事
參、 漫談傳記的形塑:近代歷史人物研究管窺/呂芳上
肆、 吳鐵城《抗戰言論集》等專著導讀/劉維開
伍、 評介中外學界有關吳鐵城的研究和出版/黃克武
陸、 吳鐵城相關檔案概述:以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為中心/蘇聖雄
柒、上海《申報》所見的上海市長吳鐵城/徐丞億
捌、問題交流

附錄
壹、也談人物傳記的書寫/陳三井
貳、吳鐵城小傳九篇

系統號:

P-022382

遠空:國分直一,跨越時空的回憶與學問探索

遠空:國分直一,跨越時空的回憶與學問探索

標題:

遠空:國分直一,跨越時空的回憶與學問探索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

作者:

國分直一 著,安溪遊地、平川敬治 主編,邱鴻霖 翻譯

內容簡介:

《遠空》是國分直一學術上的自傳與回憶,收錄他所發表過的散篇文章與晚年的口述訪談紀錄,以像是小說般的情節,鋪陳國分直一與臺灣半生緣分的一世牽絆,以自然而坦率的筆觸,描述實際上漫長、辛苦且沉重的生命歷程與大時代思維的轉變軌跡,不僅記錄了戰前的時代氛圍,更反映了從1910年代到1950年代的臺灣社會與歷史。

系統號:

P-022384

冷戰時期的美國與東亞社會

冷戰時期的美國與東亞社會

標題:

冷戰時期的美國與東亞社會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

作者:

杜春媚 主編

內容簡介:

序言/杜春媚

美軍與青島民眾之糾葛與對美軍負面印象的形成──青島市警察局檔案為中心的考察/張維縝
「吉普女郎」在中國/杜春媚
駐華美軍何去何從──安平事件後國共美三方的博弈/左承穎、楊雨青
揮之不去的「舊協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協和的醫學專業化(1951-1966)/胡成
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國際女性調查團中的三名中國女性──劉清揚、白朗、李鏗/藤目由紀
冷戰祛魅──1966年美國「中國通」的「時代證詞」及其國家角色的反思/馬建標
家國情懷中的學術與政治──20世紀70年代初旅美學者歸國之行再議/孫揚
冷戰時期的美軍雷諾茲案:兼與吉拉德案比較/呂迅
駐臺美軍菸毒問題的個案研究/張力
1945-1972年日本的反對美軍基地運動、社會運動與政治妥協/莎拉‧C‧考夫納
朝鮮戰爭時期的美國軍事審訊室/莫妮卡‧金
冷戰初期蘇聯的「戰利品」政策及蘇軍在占領區的軍紀問題/左雙文、劉杉

系統號:

P-022385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修訂版)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修訂版)

標題: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修訂版)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張秀蓉 編譯

內容簡介:

本書蒐集、譯註日治臺灣時期的醫療、公衛重要史料及文獻,是研究日治臺灣醫療公衛史極其重要的必備書。內容共分三部分:第壹部,譯註堀內次雄、丸山芳登撰寫之〈臺灣醫事衛生年表〉,記述當時醫療、公共衛生重要大事之經緯。第貳部,譯註最重要的史實紀錄,即丸山芳登的大作──《日治時期臺灣醫療公衛業績》,詳實記載各項調查、統計成果,完整呈現當時醫療、公衛之整體面貌。第參部,編者精心選譯當時具關鍵意義的醫療、公衛的法規與文獻,是深入了解日治臺灣醫療公衛政策理念與想法的重要參考資料。

系統號:

P-022386

歷史、藝術與台灣人文論叢(24):《西遊記》新探特稿

歷史、藝術與台灣人文論叢(24):《西遊記》新探特稿

標題:

歷史、藝術與台灣人文論叢(24):《西遊記》新探特稿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

作者:

馬力 主編

內容簡介:

施寬文 《資治通鑑》供予鑑戒的女性人物
呂昇陽 再論當代學界對王維山水畫的研究趨向與限制
羅夏美 習癖與影像──郭昱沂《巴黎的前後時光》的城市民族誌與視覺人類學
鍾淑惠 藝術不止是藝術:錯覺
王見川 世本、陽本、朱本《西遊記》中的玄奘父母親敘述:兼談三書前身本有無相關記載
陳彤 元代三位文人梨花詞析論
梁氏菊 越南十九世紀末之前的漢文童蒙教科書探究
張岐岩 「五花八門」,從春典看江湖行當的底層社會
杜雨萱、劉文星 當前“大女主”劇女性形象塑造與熱播現象分析——以《長歌行》、《延禧攻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為例
江達智 墓誌銘中的冥婚
衛新晨、劉文星 都市女性劇的女性形象建構與創新——以《俗女養成記1、2》為例
曹裕瑩、劉文星 我國當前選秀節目現狀與問題研究——以《創造營2020》、《創造營2021》、《青春有你3》為例
王見川 略談孫楷第〈吳昌齡與雜劇西游記〉的問題與缺點:兼談所謂的「宋元舊篇陳光蕊江流和尚」
蔡蕙如 民間傳說的傳播與轉譯-以府城德慶溪流域故事為例

系統號:

P-022411

華語教學發展時空的移轉與匯集

華語教學發展時空的移轉與匯集

標題:

華語教學發展時空的移轉與匯集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信世昌 主編

內容簡介:

臺灣的華語教學自二十世紀中期開始展開。在1949年兩岸分治後,於1950年代逐漸有更多外國傳教士、外交人員、商人及大批美軍駐防臺灣,這些外籍人士及其眷屬產生了學習華語的需求,也因此促使許多華語教學中心開始建立。當年的華語教學現象及特色是從專門華語開始,主要針對以美國為主的西方人士為對象,並且引進二語教學,採用美國耶魯大學教材教法,重視口語教學,教師泰半來自中國大陸北平或北方各省,口音標準,並且延續1949年前的教學傳承。當年許多做法都影響了臺灣後續華語教學發展。

本書共收錄涵蓋臺灣、中國大陸、日本、越南、美國、法國、西班牙、俄羅斯各地區在1990年代以前的華語教學相關史料,並分成四個面向:
1.華語教學發展過程之區域研究。
2.華語教學相關機構設置之經過與發展狀況。
3.早期華語文教材之研究。
4.華語教學之史料文獻之發現及探索。

系統號:

P-022420

我們的電影神話:梁山伯與祝英台

我們的電影神話:梁山伯與祝英台

標題:

我們的電影神話:梁山伯與祝英台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蔚藍文化

作者:

陳煒智 著

內容簡介:

《梁山伯與祝英台》問世至今六十年整。原本只是商業競賽中的一部電影、一場戰役,沒有人預料得到它竟然隻手扭轉了全球華語電影的發展命運,也重新改組了包括邵氏、國泰兩大娛樂機構,以及台灣的中影、聯邦公司,還有導演李翰祥等影壇巨擘的銀色帝國版圖。這場震動全球華人世界的「梁祝旋風」原爆點,就在台北市。1963年4月24日至6月24日,整整兩個月的首輪映期,寫下太多不朽紀錄。

除了電影史,本書也分析創作團隊的造景造境美學,討論《梁祝》如何以「美」為引子,細品它的音樂之美、文詞之美、服裝造型建築佈景之美、演員表演之美。多方面的剖析《梁山伯與祝英台》如何成為劃時代之作。《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精彩與成功也引起當時許多名人大家的討論,本書也討論了當時的大眾的反應,究竟時人觀察到了些什麼?又如何與現在的我們可以產生共鳴與對話。

第一部 電影神話:《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影史意義
第二部 美麗動人:《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音畫交響
第三部 信筆隨想:《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古典情致
第四部 前塵舊跡:《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星屑拾遺

系統號:

P-022431

巫者的世界

巫者的世界

標題:

巫者的世界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三民書局

作者:

林富士 著

內容簡介:

出版緣起
推薦序
序──吾將上下而求索
中國古代巫覡的社會形象與社會地位
中國中古時期的巫者與政治
「舊俗」與「新風」──試論宋代巫覡信仰的特色
清代臺灣的巫覡與巫俗──以《臺灣文獻叢刊》為主要材料的初步探討
醫者或病人──童乩在臺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
臺灣童乩的儀式裝扮
中國的「巫醫」傳統
附錄:略論占卜與醫療之關係──以中國漢隋之間卜者的醫療活動為主的初步探討

系統號:

P-022432

照見日本:從明治到現代,看見與被看見的日本觀光一百五十年史

照見日本:從明治到現代,看見與被看見的日本觀光一百五十年史

標題:

照見日本:從明治到現代,看見與被看見的日本觀光一百五十年史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這邊出版

作者:

內田宗治 著,李彥樺 翻譯

內容簡介:

明治以降,美好而神祕的日本便已吸引許多西方人的目光,在當時的旅行導覽手冊中,東京、京都、日光、箱根等都是名列前茅的旅遊勝地,西方人發掘上高地、打造中禪寺湖避暑勝地;日本人則創立喜賓會,提出改善旅日環境的方針,揭開了日本觀光旅遊的序幕。

然而,外國人到日本想看的究竟是什麼?日本人想讓外國人看見的又是什麼?150年來,兩者之間似乎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落差,西方人往往期待看到古老而傳統的日本,日本人卻意圖展現先進科技與現代文明……透過西方的視角,如何「發現」不為人知的日本?當想像中的東洋遇見現實中的日本,會擦出怎樣的火花?日本又如何經由西方的評價而重新認識自我?

本書透過日本與西方的觀點互為對照,以時代為主軸,從旅行導覽手冊、熱門景點、政策沿革與旅客反響等面向探討觀光的本質,爬梳日本觀光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走過寒冬,反思「觀光立國」的真諦。

系統號:

P-022434

異國兩制:從香港民族主義到香港獨立

異國兩制:從香港民族主義到香港獨立

標題:

異國兩制:從香港民族主義到香港獨立

時間:

2022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堡壘文化

作者:

Kevin Carrico 著,盧靜、劉維人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一九九七年後香港與中國關係不斷增加的挑戰為起點,深入分析香港民族主義的起源,並介紹城邦派、自決派、獨立派和歸英派等主要思想流派。同時,書中與後殖民理論、薩依德的《東方主義》等西方政治思想傳統進行呼應,並在結論進一步探討了香港民族主義對於二〇一九年年抗議運動的影響,作出了相應的評估。

香港政治的倒退引起一些人將責任歸結於獨立倡導者和所謂的「麻煩製造者」,他們認為這些人的行動超出北京政府設定的「紅線」,並為中央政府鎮壓香港自由提供了藉口。支持「異國兩制」的聲音顛覆了這種觀點,指出言論自由實際上不存在,只有在跨越所謂的「紅線」時才能行使自由,而北京政府所提供的任何鎮壓理由都只是注定要發生的藉口。香港獨立的理念代表了對一國兩制失敗以及超越陳舊觀念的集體覺醒。

隨著《國安法》的實施,公開、誠實且具有爭議的討論已成為非法,倡導者面臨流亡、沉默或長期監禁的抉擇。儘管如此,他們的思想仍然存在,並在香港自由的餘燼中繼續燃燒。

系統號:

P-022435

氣論與宋明儒三系說新解

氣論與宋明儒三系說新解

標題:

氣論與宋明儒三系說新解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

陳榮灼 著

內容簡介:

導論
第一章 萊布尼茲與中國自然哲學
第二章 氣與力:「唯氣論」新詮
第三章 論唐君毅與牟宗三之「蕺山解」
第四章 劉蕺山的「生命現象學」
第五章  回歸「徹底內在性」——東西方「生命現象學」之比較研究
第六章  蕺山性學與陽明心學的本質差異——一個佛教的觀點
第七章 牟宗三與岡田武彥「蕺山解」的互補性
第八章 海德格與劉蕺山
第九章 黃宗羲氣論之重新定位
第十章 黃宗羲之孟學解釋——從劉蕺山到王船山
第十一章 《周易》重建與智測現象學
第十二章 王船山的時間觀
第十三章 牟宗三與海德格
第十四章 圓善與圓教
結論 回顧與展望
附錄  純情自運,交感互通——《色,戒》之哲學涵義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系統號:

P-022445

百年臺灣大地:早坂一郎(1891-1977)與近代地質學的建立和創新歷程

百年臺灣大地:早坂一郎(1891-1977)與近代地質學的建立和創新歷程

標題:

百年臺灣大地:早坂一郎(1891-1977)與近代地質學的建立和創新歷程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野人文化

作者:

歐素瑛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礦之味‧遠航來此——十九世紀中葉的地質踏查
一、德國地質學者李希霍芬──隨東亞遠征團來臺踏查
二、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熱愛採集地質標本的外交官
三、德國人克萊因瓦奇特──為建燈塔而進行南臺灣地質調查
四、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以造物主大能探索臺灣自然
?
第二部 學術探險與殖產興業——日治前期的地質調查研究
一、啟程——學術探險的腳步
二、層層沉積——作為統治基礎的殖產興業鑛物調查
?
第三部 全面展開的視野——早坂一郎的地質學研究
一、來臺之前的經歷
二、臺北帝國大學地質學講座及其成果
?
第四部 戰後留用與地質學研究傳承
一、海洋地質學研究
二、留臺日本人的處境
三、親歷二二八事件
四、揮別臺灣,返回日本
五、再續前緣:重回臺灣
?
結語
附錄一、早坂一郎年表
附錄二、早坂一郎著作

系統號:

P-022450

台流.華影──中國霸權下的台灣電視劇文化、性別與國族

台流.華影──中國霸權下的台灣電視劇文化、性別與國族

標題:

台流.華影──中國霸權下的台灣電視劇文化、性別與國族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楊芳枝 著

內容簡介:

致謝詞
導論
第一章 偶像劇的愛情幻夢政治
第二章 《後宮.甄嬛傳》、職場教戰守策與威權自由主義主體形構
第三章 台灣華劇的政治與美學
第四章 《回家》和《彼岸1945》的電視記憶政治與中華性協商
第五章 全球在地化、國族建構與品牌國家打造作為新台劇條件
第六章 新台劇的「溫情」、多元文化國族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性別主體
結論
引用文獻
文章出處
人名翻譯對照表
索引

系統號:

P-022479

艋舺謀殺事件

艋舺謀殺事件

標題:

艋舺謀殺事件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前衛出版社

作者:

さんぽん(三本) 著,既晴 翻譯

內容簡介:

1898年1月7日,《臺灣新報》上出現了一位署名さんぽん(三本)的作者,自此開始連載了54回的日文小說。這篇題為〈艋舺謀殺事件〉的作品,不僅為台灣本地推理敘事打了頭陣,也讓連載小說在報刊上站穩腳跟,著實改變了文學史。

由於外在政治局勢的影響,使得那段時間有關台灣的日語作品,被遺忘且消失於歷史長河。這段空白許久的歷史,經由譯作者既晴的努力,重新現身於大眾眼前,讓我們得以一窺當時堪稱劃時代的犯罪小說,是如何精彩。

系統號:

P-022480

日治時期台灣文化協會新劇運動系譜

日治時期台灣文化協會新劇運動系譜

標題:

日治時期台灣文化協會新劇運動系譜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白春燕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台灣文化協會為起始的新劇運動和社會運動之綜合研究,關注「新劇運動者大多數是社會運動者」的特殊現象,跳出既有的新劇運動史研究路線,從社會運動史找尋線索,釐清劇人和劇團的社會網絡,考辨劇目來源,描繪台灣文化協會的演劇系譜。同時,本書指出台灣新劇運動的意義:它不但以新的載體傳播思想現代性,也達到戲劇現代性的傳播作用;亦即它從台灣人的主體性出發,進行戲劇再生產,創造日治時期台灣獨有的戲劇風貌。

系統號:

P-022509

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

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

標題:

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師大出版社

作者:

林宇軒 著

內容簡介:

文學創新與發展的關鍵,在於一群作家能展出共同的風格與特色,有別於文學史上先前的創作群體,最具體的差異辯證來自文藝思潮變革中,不同流派的激盪碰撞與此消彼長。在流派之外,文學史或是文學社會學也會標舉「世代」作為區隔的特徵,反映出當代文學前衛力量的崛起。《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一書掌握「世代」的特徵,廣泛訪談活躍於臺灣的千禧世代詩人,收錄沙力浪(1981-)到王柄富(1999-)共二十八篇深度專訪,同時選入三篇Podcast節目摘錄與三篇講座摘錄,以新世代的眼光切入討論臺灣當代文學場域的現況。

系統號:

P-022516

武神傳說:歷史記憶與民間信仰中的趙雲

武神傳說:歷史記憶與民間信仰中的趙雲

標題:

武神傳說:歷史記憶與民間信仰中的趙雲

時間:

2023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文津出版社

作者:

葉威伸 著

報導者:

賈尚軒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常山雲起,仁從公孫(成長與初登場時期):河北地區的趙雲遺跡、信仰與傳說
第三章 當陽護主,平領桂陽(中年建功立業時期):兩湖地區的趙雲遺跡、信仰與傳說
第四章 入蜀征伐,敕葬錦屏(晚年時期及亡歿):四川地區的趙雲遺跡、信仰與傳說
第五章 子龍成神,護佑鄉土:臺灣子龍廟的創建與靈驗傳說
第六章 走入民間的趙子龍:趙雲信仰與傳說的綜合考察
第七章 結論
附錄:《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裴松之注引《趙雲別傳》暨趙雲年表
參考文獻

系統號:

P-022383

可畏的想像力——當代小說31家

可畏的想像力——當代小說31家

標題:

可畏的想像力——當代小說31家

時間:

2023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

作者:

王德威 著

內容簡介:

麥田的「當代小說家」書系自一九九六年推出後,至今已超過二十五年。這一書系涵蓋兩岸四地(台、港、陸、星馬)及全球華人小說家的傑作,展現華語文學的壯觀版圖。書系主編王德威,參與選書製作,並為每一本書寫下序論,介紹作家的特色,並觀照小說與政治、社會、人生的美學關聯。二○○二年,麥田結集二十篇序論出版《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一書,討論包括朱天文,舞鶴,朱天心,李昂,施叔青,余華,王安憶,莫言,蘇童,鍾曉陽,黃碧雲,駱以軍等作家的代表作品,呈現上個世紀末中文小說的種種風華面貌。

接著從二○○二年到二○二二年,「當代小說家」書系陸續再出版了不少當時代的代表作品,如李永平《大河盡頭》、吳明益《單車失竊記》、陳冠中《盛世》、駱以軍《匡超人》、鍾文音《別送》、王安憶《一把刀,千个字》等,都曾引起廣泛討論。這些序論,連同系列以外的小說點評,編選之後共得三十一篇,即是這本書《可畏的想像力:當代小說31家》。

本書三十一位作家按出生時序排列。首篇臺靜農先生(一九○二)與末篇陳春成先生(一九九○)恰各站世紀初與世紀末一端。但時間的差距無礙他們回應「當代」問題的敏銳感和迫切性。這些作家處理各別的歷史語境,卻在本書內形成共時性的對話。

系統號:

P-022478

歌仔冊小事典、歌仔冊常用臺語韻腳小詞典(一共3冊)

歌仔冊小事典、歌仔冊常用臺語韻腳小詞典(一共3冊)

標題:

歌仔冊小事典、歌仔冊常用臺語韻腳小詞典(一共3冊)

時間:

2023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作者:

周定邦,林裕凱,丁鳳珍 編輯

內容簡介:

本套書為《歌仔冊小事典(上)(下)》、《歌仔冊常用臺語韻腳小詞典》,全3冊,3書均以臺灣台語撰寫,其中《歌仔冊小事典(上)(下)》收錄歌仔冊小事典辭條3,000則,為瞭解臺灣唸歌、歌仔冊的入門工具書;《歌仔冊常用臺語韻腳小詞典》收錄3萬多個語詞,為創作歌仔冊的方便實用工具書。

系統號:

P-022439

霧社事件調查研究

霧社事件調查研究

標題:

霧社事件調查研究

時間:

2023年4月

出版單位: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作者:

鄧相揚,簡史朗 著

內容簡介:

《霧社事件調查研究》全書內文分上、下二篇,除前言外,共有十章,分別討論霧社地區的地理環境與原住民族群、霧社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遭遇與處境、深堀事件與霧社地區生計大封鎖、霧社地區隘勇線前進與「五年理蕃計畫」的討伐、理蕃機關的擴充與部落遽變、德固達雅群部落集團與勢力消長、霧社事件、霧社事件的起事過程與日方的征伐、視死如歸的抗日志士和霧社事件史蹟與多元面相等。作者透過文獻史料爬梳整理、長年與當地原住民族的接觸以及田野調查,試圖站在當時抗日原住民族的角度進行書寫。期望透過本書的出版,能引發各界對原住民族歷史的關注與討論。

系統號:

P-022510

小琉球事件調查研究

小琉球事件調查研究

標題:

小琉球事件調查研究

時間:

2023年4月

出版單位:

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作者:

劉益昌、康培德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小琉球事件》全書除前言外,共分六章,主要探討小琉球的地理與自然、歷史與人文、Lamey 人的前世、小琉球事件及其影響、清初以來對小琉球歷史書寫的討論,以及最後結論等。作者透過文獻史料爬梳整理、深入當地進行田野調查與口述訪談,從長時限的考古學觀點,與從當地原住民族歷史的角度進行書寫,為臺灣原住民族歷史留下更豐富的資料與研究。

系統號:

P-022511

Chen Hansheng: China’s Last Romantic Revolutionary

Chen Hansheng: China’s Last Romantic Revolutionary

標題:

Chen Hansheng: China’s Last Romantic Revolutionary

時間:

June, 2023

出版單位: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作者:

Stephen R. MacKinnon

內容簡介:

Chen Hansheng was not only a pioneer of modern Chinese social science, remembered for the village studies he organized by teams of researchers in the 1930s. He was also a political operative whose career as an underground and aboveground Communist activist spanned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 globe. This book draws on unique interviews, beginning in 1979, with Chen himself, his family and associates, along with an exhaustive examination of documents, writings, and archives, to build a rounded portrait of Chen, the man, and his world.

Author Bio
Stephen R. MacKinnon is a scholar of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y, who has lived and worked on and off in China since 1979. Recent books are on the history of China’s Anti-Japanese War, including Wuhan, 1938: War, Refugee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2008) and Negotiating China’s Destiny in World War II (2014). He is an Emeritus Professor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系統號:

P-022407

宋元學術思想史論集(中編)

宋元學術思想史論集(中編)

標題:

宋元學術思想史論集(中編)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戴景賢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接續《宋元學術思想史論集(上編)》對北宋學術思想的討論,把探討重心向南宋延伸,全面剖析朱熹思想體系及朱子學派的影響。《上編》在歷史時段上聚焦北宋,系統討論了宋元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包括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邵雍等,兼及朱熹、陸九淵等哲學家帶出的重要哲學議題。

《中編》則把重心繼續向南宋延伸,以朱熹的思想體系為討論核心。第一章先通論宋代經史學;第二至第四章討論朱子理氣論的系統建構、論域分野及其有關「存有」之預設,朱子的學術史地位及影響,朱子思想的轉變與其中的關鍵;第五章在心學興起的背景下對比朱熹和陸九淵的學說及其差異背後的歷史意義,第六章討論朱子學派影響之下的湖湘學派。

系統號:

P-022446

有法無天:從加藤弘之、霍姆斯到吳經熊的叢林憲法觀

有法無天:從加藤弘之、霍姆斯到吳經熊的叢林憲法觀

標題:

有法無天:從加藤弘之、霍姆斯到吳經熊的叢林憲法觀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蘇基朗、蘇壽富美 著

內容簡介:

在西力衝擊下,20世紀初中國發生各種翻天覆地的巨變,包括憲法在內的法律體系,自無例外。中國法學界一方面繼受西方權利為本的憲法主義,另一方面又對當時席捲西方的社會達爾文思潮趨之若鶩。權利為本的憲法主義和弱肉強食的「天演論」,不啻兩套南轅北轍的價值系統,兩者卻在中國匯流,並塑造了南京政府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的基調。

本書從比較法律思想史的進路,聚焦20世紀前期日本、美國、中國三位憲法巨擘─加藤弘之、霍姆斯及吳經熊的憲法權利觀,探索他們如何處理這兩種思想之間的張力,以達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歸宿。透過《天演論》對中國繼受西方法律的影響、加藤弘之「進化論」為明治憲法的背書、霍姆斯對天賦人權的徹底否定,到吳經熊歸宗霍姆斯並在中國推廣「有法無天」的天演格局憲法權利觀,作者展示了「叢林憲法觀」如何在天、人、法三者之間互相激盪,並在二戰前的日本、美國和中國佔據上風。

系統號:

P-022455

韻海鏡源 音韻文字論集

韻海鏡源 音韻文字論集

標題:

韻海鏡源 音韻文字論集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黃耀堃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彙集作者近年有關音韻文字的論文,對一些長期難以確解的文獻加以解讀,其中包括保存在日本的《盧宗邁切韻法》、黑水城出土的《解釋歌義》等。此外本書又考辨一些傳統的成說,如現存的《切韻指掌圖》和《四聲等子》真偽的問題,以及段玉裁的古音學與韻圖的關係等問題,作者用推理的手法,層層深入分析,饒有趣味。本書特別就王力與潘重規音韻學說與香港關係加以討論,亦為同類作品中罕見。

系統號:

P-022508

ポスト島ぐるみの沖縄戦後史

ポスト島ぐるみの沖縄戦後史

標題:

ポスト島ぐるみの沖縄戦後史

時間:

2023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有志舍

作者:

伊藤俊介 著

內容簡介:

序 章 なぜ今「島ぐるみ」なのか
第一章 基地経済とムラ社会
第二章 島ぐるみ闘争の古さと新しさ
第三章 〝ポスト島ぐるみ〟の沖縄統治――その思想的背景
第四章 「沖縄版高度成長」の実像
第五章 「自由で民主的な労働運動」の訓育
第六章 不穏な農村――宮古版「島ぐるみ闘争」の興亡
終 章 日本復帰と沖縄喪失

系統號:

P-022430

ある軍医の戦中戦後 《1937-1948》

ある軍医の戦中戦後 《1937-1948》

標題:

ある軍医の戦中戦後 《1937-1948》

時間:

2023年7月

出版單位:

福岡:弦書房

作者:

小野寺龍太 著

內容簡介:

戦時中はもちろん戦後も含めて80年以上大切に保管されていた従軍手帳・手記・家族間の往復書簡から甦る、〈戦中派の生活観〉を淡々と記したドキュメント。日中戦争(日支事変)を北支(現中国北部)で、太平洋戦争を朝鮮南部(現韓国)で軍医として勤務するかたわら、戦地の日常も記録にとどめ銃後(日本本土)の家族へ手紙で伝えた若き軍医・小野寺精喜の半生。彼とその家族は、混乱した戦時中と敗戦直後をどのように生き抜いたのか。その判断力は現代を生きる私たちを鼓舞し励ます力がある。

系統號:

P-022483

新疆の石窟芸術

新疆の石窟芸術

標題:

新疆の石窟芸術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国書刊行会

作者:

常書鴻 著,岡田陽一 翻譯

內容簡介:

シルクロードの要路に位置し、石窟芸術の伝播を研究するうえで欠かせない新疆の石窟群(キジル石窟、クムトラ石窟、キジルガハ石窟、シムシム石窟、べゼクリフ石窟など)を、敦煌学の先駆者として名高い常書鴻氏が詳細に調査・分析した研究書の修訂増補版、待望の全訳。

系統號:

P-022398

中国古典をどう読むか 規範からの逸脱、規範への回帰

中国古典をどう読むか 規範からの逸脱、規範への回帰

標題:

中国古典をどう読むか 規範からの逸脱、規範への回帰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下定雅弘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序 章 『詩経』大序のおそるべき力―規範からの逸脱と規範への回帰
第一章 曹植「酒賦」―乱れる酒宴の喜び
第二章 陶淵明「閑情賦」―あなたの靴になって素足を包みたい
第三章 杜甫「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楽在諸舫戱為艶曲二首贈李」「冬狩行」
―妓女や狩猟に夢中にならず、天下の平安にこそご尽力を
第四章 白居易「長恨歌」「李夫人」の「恨」―万能の皇帝も美女に出逢ったら愛の虜に
第五章 元稹「鶯鶯伝」―めくるめく愛の喜び、だがこの女とは別れねばならない
第六章 柳宗元「河間伝」―女性のすさまじい性欲

あとがき
附 録 作品分析の基本用語

系統號:

P-022427

古代インド論理学の研究──ブッダ・龍樹・ニヤーヤ学派

古代インド論理学の研究──ブッダ・龍樹・ニヤーヤ学派

標題:

古代インド論理学の研究──ブッダ・龍樹・ニヤーヤ学派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鐮倉市:起心書房

作者:

石飛道子 著

內容簡介:

「実在論的立場」からインド論理学を確立したニヤーヤ学派に対し、「空の論理」によって激しい論争を繰り広げた龍樹は、いかにして、ゴータマ・ブッダの「争いなき立場(無諍処)」を実現したのか?本書は、永年「ブッダの論理」を探求してきた著者の研究成果を集成し、古代インド論理学について新たな展望を開く、ブッダ、龍樹、インド哲学に関心を持つ読者待望の一冊!

系統號:

P-022448

詩人たちの運命 漢詩夢想

詩人たちの運命 漢詩夢想

標題:

詩人たちの運命 漢詩夢想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大阪:和泉書院

作者:

本間洋一 翻譯

內容簡介:

日本の古典和歌の世界は『万葉集』や『古今集』以下の歌集によって広く知られているが、漢詩の世界、ことに古代・中世のそれについてはほとんど一般には知られていない。だが、実はその時代は漢詩が重んじられ詠み継がれていたのだった。天皇・貴族・僧侶・武士といったそれぞれの階層に在った、苦悩する孤独な詩人たちの運命とその作品を、著者が共感をこめて語る一冊。既刊の『詩人たちの歳月―漢詩エッセイ―』の続篇、いまここに!これまであなたの知らなかった世界が見えてくる。

登場する主な詩人は、平城天皇・賀陽豊年・嵯峨天皇・源経信・藤原実政・大江匡房・藤原師通・大江隆兼・藤原季仲・藤原基俊・藤原忠通・藤原頼長・藤原道長・信西・雪村友梅・虎関師錬・義堂周信・新井白石ら。なお、白居易・王維・張籍・孟郊・高適・杜甫といった中国詩人の作にも言及し、本朝詩人たちの作詩の背景などにも触れている。

系統號:

P-022453

「戦前歴史学」のアリーナ 歴史家たちの一九三〇年代

「戦前歴史学」のアリーナ 歴史家たちの一九三〇年代

標題:

「戦前歴史学」のアリーナ 歴史家たちの一九三〇年代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作者:

歴史学研究会 編

內容簡介:

まえがき(加藤陽子)
1 一九三〇年代の歴史学の「刷新」と黎明期の『歴史学研究』(加藤陽子)
[コラム1]確かな「一隅」を築く試み(戸邉秀明)
2 宮崎市定の誕生――一九三〇年代の軌跡(井上文則)
3 一九三〇年代の歴史系学会と史学史ブーム(佐藤雄基)
[コラム2]昭史会の野郎ども(木下竜馬)
4 社会経済史学会の創立と一九三〇年前後の社会経済史研究(馬場哲)
5 戦前東洋史学の展開と歴史学研究会の創立者群像(小嶋茂稔)
[コラム3]一九三〇年代の『歴史学研究』にみる地方郷土史家へのまなざし(古畑侑亮)
6 歴史学研究会と二つの皇国史観――平泉澄・吉田三郎を中心に(昆野伸幸)
[コラム4]「戦前歴史学」における軍事史・戦争史研究の一側面――原種行の研究を例に(三澤拓弥)
7 両大戦間期フランス歴史学界における危機と刷新――L・フェーヴルの視点から(舘葉月)
[コラム5]黎明期の西洋史部会――その課題と取り組み(十川雅浩)
8 「左派外交史学」の曙光――一九三〇年代日本のマルクス主義史家たち(前田亮介)
あとがき(下村周太郎)

系統號:

P-022457

未完の天才 南方熊楠

未完の天才 南方熊楠

標題:

未完の天才 南方熊楠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講談社

作者:

志村真幸 著

內容簡介:

なぜ熊楠は完成を嫌ったのか?驚くべき才能を多方面に発揮しながら、その仕事のほとんどが未完に終わった南方熊楠。最新の研究成果や新発見資料をとりあげながら、熊楠の生涯を辿り、その「天才性」と「未完性」の謎に迫る。

作者簡介
1977年、神奈川県生まれ。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南方熊楠顕彰会理事、龍谷大学国際社会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慶應義塾大学非常勤講師。専門は比較文化研究。『南方熊楠のロンドン』(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でサントリー学芸賞(2020年、社会・風俗部門)、井筒俊彦学術賞(2021年)を受賞。他の著書に『日本犬の誕生』(勉誠出版)、『熊楠と幽霊』(集英社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など。

系統號:

P-022459

国王奉迎のタイ現代史 プーミポンの行幸とその映画

国王奉迎のタイ現代史 プーミポンの行幸とその映画

標題:

国王奉迎のタイ現代史 プーミポンの行幸とその映画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

作者:

櫻田智恵 著

內容簡介:

凡例
序章 「プーミポン国王」とは何だったのか

第一部 「国王神話」の黎明
第一章 プーミポン国王が背負った「使命」
第二章 行幸開始前夜
小結

第二部 「国王神話」の揺籃
第三章 プーミポン国王が行く
第四章 膨らむ国王の存在感
第五章 分身化する映画、奉迎の「完成」
小結

第三部 「国王神話」の佳境
第六章 生身の国王が行く
第七章 御簾の奥へ
小結

補論 タイにおける映画の歴史
終章 神話「プーミポン国王」の誕生
付録 「陛下の映画」17本の内容

系統號:

P-022498

「玉音」放送の歴史学 - 八月一五日をめぐる権威と権力

「玉音」放送の歴史学 - 八月一五日をめぐる権威と権力

標題:

「玉音」放送の歴史学 - 八月一五日をめぐる権威と権力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青土社

作者:

岩田重則 著

內容簡介:

天皇の大恩か、権力の発動か

日本の近現代史のなかでもっとも有名なラジオ放送。ここで流された昭和天皇の声がアジア太平洋戦争終結を国民に告げた。この放送はなぜ必要だったのか。「御前」会議や原爆にかかわるメディアの報道、当時の人びとの肉声にいたるまでさまざまな文献資料を詳細にひもとくと、明治憲法体制における天皇とはいかなる存在か、そして「玉音」放送とはいったい何だったのかが明らかになる。これまで触れられてこなかった日本近代史の核心に迫る画期的著作。

系統號:

P-022499

若者と軍隊生活 生還学徒兵のライフストーリー研究

若者と軍隊生活 生還学徒兵のライフストーリー研究

標題:

若者と軍隊生活 生還学徒兵のライフストーリー研究

時間:

2023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新曜社

作者:

渡辺祐介 著

內容簡介:

はしがき
序論 本研究の背景と課題
第一章 学徒兵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第二章 研究方法としてのライフストーリー・インタビュー
第三章 〈生まじめ〉な軍隊生活──椰子実氏のライフストーリー
第四章 〈生きがい〉を感じた軍隊生活─神田広志氏のライフストーリー
第五章 〈反抗心〉を秘めた軍隊生活──森岡嵐氏のライフストーリー
第六章 戦争体験のライフストーリーの考察──学徒兵が軍務に精勤したメカニズムの解明
終章 戦争を支えた〈下からの力〉としての若者らしい生き方

系統號:

P-022500

日本の戦争はいかに始まったか――連続講義

日本の戦争はいかに始まったか――連続講義

標題:

日本の戦争はいかに始まったか――連続講義

時間:

2023年5月

出版單位:

東京:新潮社

作者:

波多野澄雄、戶部良一 編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戦争の八〇年・平和の八〇年 波多野澄雄
第一章 日清・日露戦争はなぜ起きたのか 黒沢文貴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戦はなぜ起きたのか 小原淳
第三章 満州事変はなぜ起きたのか 井上寿一
第四章 支那事変はなぜ起きたのか 戸部良一
第五章 対米戦争はなぜ回避できなかったのか 森山優
第六章 真珠湾攻撃前後の英米関係はいかに形成されたのか 赤木完爾
第七章 昭和天皇は戦争にどう関わっていたか 山田朗
第八章 大東亜戦争の「遺産」はなにか 波多野澄雄
第九章 対米開戦の「引き返し不能点ポイント・オブ・ノー・リターン」はいつか(質疑応答)
あとがき 現代文化會議代表 佐藤松男

系統號:

P-022454

霊峰の文化史 世界遺産・富士山と世界の山岳信仰

霊峰の文化史 世界遺産・富士山と世界の山岳信仰

標題:

霊峰の文化史 世界遺産・富士山と世界の山岳信仰

時間:

2023年5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秋道智彌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1 霊峰と霊性
2 祈りの多様性
3 名山と霊峰
4 世界遺産と霊峰
5 霊峰を評価する

第1章 山岳信仰と世界観
1 山と風土論
2 風土と水・火の思想
3 「気」の思想
4 超自然の形象論
5 聖地と霊場

第2章 アニミズムと霊性
1 山岳信仰とアニミズム
2 霊性とはなにか
3 生き物の霊性と仏性

第3章 山岳信仰の基層と民俗
1 山の民俗と領有
2 山と火・水・祖霊信仰
3 神奈備と磐座
4 「山の神」信仰の民俗
5 海と山岳信仰

第4章 修験道と山
1 修験道と役小角・最澄・空海
2 熊野三山
3 立山と白山
4 出羽三山と鳥海山

第5章 世界の霊峰をひもとく
1 古代インド・中国・朝鮮の山岳信仰
2 中国・朝鮮の霊峰
3 世界の七大霊峰
4 富士山と世界の富士
5 アジア・オセアニアの霊峰

第6章 日本の霊峰と山岳信仰の多様性
1 アイヌの山岳信仰と神送り
2 琉球列島の神と御嶽・グスク
3 東北の霊峰
4 関東・中部の霊峰
5 近畿以西の霊峰

第7章 山岳信仰の変容と持続性
1 民間信仰から国家祭祀まで
2 明治期の山岳信仰の実態
3 山岳信仰の類型論

さいごに

系統號:

P-022456

日本漢文学の江戸後期――知識人の自己表現

日本漢文学の江戸後期――知識人の自己表現

標題:

日本漢文学の江戸後期――知識人の自己表現

時間:

2023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廣澤裕介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江戸後期の日本漢詩文
第一編 齋藤拙堂の詩文
第一章 齋藤拙堂と韓愈――『拙堂文話』をめぐって
第二章 齋藤拙堂の詩と紀行詩文
第三章 『拙堂文話』正編の版本について
第四章 『海外異傳』について
第五章 齋藤拙堂の「狂」

第一編 結び――儒者としての齋藤拙堂
第二編 賴山陽の詩文
第一章 賴山陽の「十二媛絶句」
第二章 賴山陽の詩社と中国の漁の詩
第三章 墓銘を書く山陽と拙堂
第四章 賴山陽の「狂」

第二編 結び――多才な歴史家の山陽
第三編 賴春水と賴杏坪の詩文
第一章 賴春水の詩について
第二章 賴杏坪の詩について
第三章 賴杏坪の『十旬花月帖』と漢詩と和歌とについて

第三編 結び――賴春水と賴杏坪の「狂」

結語――拙堂、山陽、春水、杏坪の軌跡

系統號:

P-022412

中国のメディア統制

中国のメディア統制

標題:

中国のメディア統制

時間:

2023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勁草書房

作者:

于海春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メディアのニュース生産はなぜ地域によって異なるのか
第1章 中国のメディア統制を分析する枠組み
第2章 腐敗報道はどう変化したのか──政治的引き締め期における地方紙のニュース生産
第3章 メディアの人事統制はどのように行われているのか──地方メディアグループのトップ人事決定
第4章 新聞記事賞は権力支配の道具なのか──記者への褒賞の制度と実践
第5章 商業化は新聞市場をどう変えたのか──地域新聞市場の比較分析
第6章 政治権力と市場競争によるメディア統制
終章 中国の権威主義体制と地方の自律性

系統號:

P-022390

仏教ゆかりの植物図鑑

仏教ゆかりの植物図鑑

標題:

仏教ゆかりの植物図鑑

時間:

2023年3月

出版單位:

京都:東本願寺出版部

作者:

松下俊英、大島加奈子 著

內容簡介:

蓮華や菩提樹をはじめ、仏典に登場する様々な植物たち。本書では、釈尊(お釈迦さま)の生涯をたどりながら、仏教にゆかりある植物の名前の由来や、その植物にまつわる物語を、色彩豊かな絵とともに紹介。植物のみずみずしい世界に身をゆだねていただき、仏教をたずねていく一冊。

系統號:

P-022404

「中国」という捏造——象歴史・民族・領土・領海はいかにして創り上げられたか

「中国」という捏造——象歴史・民族・領土・領海はいかにして創り上げられたか

標題:

「中国」という捏造——象歴史・民族・領土・領海はいかにして創り上げられたか

時間:

2023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草思社

作者:

Bill Hayton 著,小谷まさ代 翻譯

內容簡介:

中国が5000年間ずっと統一国家であり統一国民であったという神話の虚構性を、「中国(チャイナ)」という国名と概念の導入から、歴史、民族、言語、領土、領海など広範にわたって詳細な資料をもとに検証する。

系統號:

P-022460

社会派ミステリー・ブーム 日中大衆化社会と〈事件の物語〉

社会派ミステリー・ブーム 日中大衆化社会と〈事件の物語〉

標題:

社会派ミステリー・ブーム 日中大衆化社会と〈事件の物語〉

時間:

2023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花鳥社

作者:

尹芷汐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事件〉を物語る時代

第一部 戦後日本のメディアと〈事件の物語〉
第一章 『週刊朝日』と松本清張―小説「失踪」の語りから考える
第二章 「事件」とメディア・世論―松本清張「遭難」と井上靖『氷壁』の「登山者」表象
第三章 「内幕もの」の時代と『日本の黒い霧』
第四章 「悪女」の作られ方―松本清張の小説と映像の交錯

第二部 冷戦期の日中における社会派ミステリーの流通
第五章 新中国の「内部発行」と社会派ミステリー―『日本の黒い霧』と『日本的黒霧』
第六章 「軍国主義批判」の中の日本文学―三島由紀夫『憂国』と松本清張『日本改造法案―北一輝の死』の翻訳と受容
第七章 「事件」と戦争の記憶―鄧友梅『さよなら瀬戸内海』と森村誠一「七三一部隊」シリーズ
第八章 名探偵の「死」とその後―日本の社会派推理小説と中国の法制文学
第九章 ナショナルな表象とトランス・ナショナルな記憶―西條八十「ぼくの帽子」と映画『人間の証明』
第一〇章 松本清張と連環画の遭遇―イメージの増殖と変容

系統號:

P-022467

新中国の戦犯裁判と帰国後の平和実践

新中国の戦犯裁判と帰国後の平和実践

標題:

新中国の戦犯裁判と帰国後の平和実践

時間:

2023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社会評論社

作者:

石田隆至、張宏波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戦犯裁判と帰国後の歩みを合わせて捉える試み
第1部 平和の実現を希求した新中国の戦犯裁判
第1章 新中国の戦犯裁判に対するまなざし 戦犯裁判の比較検討を通して
第2章 新中国はどのように戦犯を裁いたか 法的根拠の成立過程を中心に
第3章 「厳格さ」はなぜ「寛大」と受け止められたのか 初期の戦犯処遇を中心に
第4章 罪はいかに見出されたか 徹底した自己反省という方法

第2部 帰国戦犯が向き合った戦後社会と平和実践
第5章 戦犯裁判と帰国後の平和実践との相互規定性 ある戦犯の戦争と戦後を通して
第6章 侵略戦争の反省を「洗脳」視する 戦後日本の “平和主義”
第7章 帰国後の加害認識の試練  「被害者」感情の強い戦後社会のなかで
第8章 戦争を推進した社会の転換へむけて  「相互援助」が可能にした加害証言

系統號:

P-022387

China's Relations with Africa: A New Era of Strategic Engagement

China's Relations with Africa: A New Era of Strategic Engagement

標題:

China's Relations with Africa: A New Era of Strategic Engagement

時間:

August, 2023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David H. Shinn and Joshua Eisenman

內容簡介:

List of Figures and Tables
Acknowledgments
List of Abbreviations
Map of Africa

1. Locating Africa in China’s Geostrategy
2. Bilateral and Global Relations
3. Regional and Subregional Relations
4. Party-to-Party Relations
5. Africa-Focused Propaganda
6. Security Strategy and Interests
7. Protecting Interests and Managing Conflict
8. Security Diplomacy
9. Maritime Security
10.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11. Projecting Trends in China-Africa Strategic Relations
Appendix: China’s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African Countries
Notes
Index

系統號:

P-022389

Across the Worlds of Islam: Muslim Identities, Beliefs, and Practices from Asia to America

Across the Worlds of Islam: Muslim Identities, Beliefs, and Practices from Asia to America

標題:

Across the Worlds of Islam: Muslim Identities, Beliefs, and Practices from Asia to America

時間:

July, 2023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Edited by Edward E. Curtis IV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by Edward E. Curtis IV
1. Islam and Its Others: Ambivalent Orientations Toward the Margins of Islam, by Farah Bakaari
2. Rethinking the Center: Margins and Multiplicity in Hadith Texts, by Michael Muhammad Knight
3. Islamic Tattooing: Embodying Healing, Materializing Relationships, and Mediating Tradition, by Max Johnson Dugan
4. Lover’s Words Are Eternal: Alevi Ashik Poetry Beyond the Margins, by Tess M. Waggoner
5. On the Margins of Islamic Doctrine, at the Heart of Islamic Ethics: Elijah Muhammad’s Nation of Islam and Black Liberation, by Edward E. Curtis IV
6. Love and Care at the Margins of Future Generations, by Holly Donahue Singh
7. Writing Mongol History on the Margins: Sufi and Kinship Connectivity in the Tarikh-i Rashidi, by Henry D. Brill
8. Journey to the Teaching of Islam, by Kathryn D. Blanchard
Conclusion: Let the Margins Be the Center, by Vernon James Schubel
List of Contributors
Acknowledgments
Index

系統號:

P-022391

Boundless Winds of Empire: Rhetoric and Ritual in Early Chosŏn Diplomacy with Ming China

Boundless Winds of Empire: Rhetoric and Ritual in Early Chosŏn Diplomacy with Ming China

標題:

Boundless Winds of Empire: Rhetoric and Ritual in Early Chosŏn Diplomacy with Ming China

時間:

July, 2023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Sixiang Wang

內容簡介:

Preface
Chronology
Maps

Introduction: Korea and the Imperial Tradition
Part I: The Shared Past
1. Serving the Great
2. Terms of Authority
Part II: The Practice of Diplomacy
3. Beneath the Veneer
4. In Empire’s Name
Part III: Ecumenical Boundaries
5. Cajoling Empire
6. Representing Korea
7. Contests of Ritual
Part IV: An Empire of Letters
8. The Brilliant Flowers
9. The Envoy’s Virtue
10. The East Does Not Submit
Conclusion: The Myth of Moral Empire

Notes
Bibliography
Index

系統號:

P-022392

Nuclear Minds: Cold War Psychological Science and the Bombings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Nuclear Minds: Cold War Psychological Science and the Bombings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標題:

Nuclear Minds: Cold War Psychological Science and the Bombings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時間:

June, 2023

出版單位: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Ran Zwigenberg

內容簡介:

Note on Language
Introduction

Part 1. Bombing Minds
Chapter 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the Road to Hiroshima and Nagasaki
Chapter 2. Bombing “the Japanese Mind”: Alexander Leighton’s Hiroshima
Chapter 3. Healing a Sick World: The Nuclear Age on the Analyst’s Couch
Chapter 4. Nuclear Trauma and Panic in the United States

Part 2. Researching Minds, Healing Minds
Chapter 5. Y. Scott Matsumoto, the ABCC, and A-Bomb Social Work
Chapter 6. Konuma Masuho and the Psychiatry of the Bomb
Chapter 7. Kubo Yoshitoshi and the Psychology of Peace
Chapter 8. Social Workers, Nuclear Sociology, and the Road to PTSD
Conclusion

Acknowledgments
Notes
Index

系統號:

P-022423

Towers in the Void: Li Yu and Early Modern Chinese Media

Towers in the Void: Li Yu and Early Modern Chinese Media

標題:

Towers in the Void: Li Yu and Early Modern Chinese Media

時間:

May, 2023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S. E. Kile

內容簡介:

Acknowledgments
Conventions

Introduction
Part I: Textual Media
1. 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 and Woodblock Print
2. Building with Words
Part II: Spatial Media
3. Fictional Space in Twelve Towers
4. Garden Space in Leisure Notes
Part III: Corporeal Media
5. Remodeling Fictional Bodies
6. Remodeling Real Bodies in Leisure Notes
Epilogue

Appendix: Li Yu’s Oeuvre
Notes
Works Cited
Index

系統號:

P-022388

The Ghost in the City: Luo Ping and the Craft of Painting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The Ghost in the City: Luo Ping and the Craft of Painting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標題:

The Ghost in the City: Luo Ping and the Craft of Painting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時間:

May, 2023

出版單位: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作者:

Michele Matteini

內容簡介:

In 1771 the artist Luo Ping (1733–99) left his native Yangzhou to relocate to the burgeoning hub of Beijing's Southern City. Over two decades, he became the favored artist of a cosmopolitan community of scholars and officials who were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Qing-dynasty (1644–1911). From his spectacular ghost paintings to his later work exploring the city's complex history, compressed spatial layout, and unique social rituals, Luo Ping captured the pleasures and concerns of a changing world at the end of the Qing's "Prosperous Age."

This study takes the reader into the vibrant artistic and literary cultures of Beijing outside the court and to the networks of scholars, artists, and entertainers that turned the Southern City into a place like no other in the Qing empire. At the center of this narrative lie Luo Ping's layered reflections on the medium of painting and its histories and formal conventions. Close reading of the work of Luo Ping and his contemporaries reveals how this generation of experimental artists sought to reform ink painting, paving the way for further developments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Drawing on a vast range of textual and visual sources, The Ghost in the City share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that will transform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ink painting.

Author
Michele Matteini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rt history at New York University and associate faculty at the Institute of Fine Arts.

系統號:

P-022413

The Global Japanese Restaurant: Mobilities, Imaginaries, and Politics

The Global Japanese Restaurant: Mobilities, Imaginaries, and Politics

標題:

The Global Japanese Restaurant: Mobilities, Imaginaries, and Politics

時間:

May, 2023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Edited by James Farrer and David L. Wank

內容簡介:

With more than 120,000 Japanese restaurants around the world, Japanese cuisine has become truly global. Through the transnational culinary mobilities of migrant entrepreneurs, workers, ideas and capital, Japanese cuisine spread and adapted to international tastes. But this expansion is also entangled in culinary politics, ranging from authenticity claims and status competition among restaurateurs and consumers to societal racism, immigration policies, and soft power politics that have shaped the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cuisine. Such politics has involved appropriation, oppression, but also cooperation across ethnic lines. Ultimately, the restaurant is a continually reinvented imaginary of Japan represented in concrete form to consumers by restaurateurs, cooks, and servers of varied nationalities and ethnicities who act as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The Global Japanese Restaurant: Mobilities, Imaginaries, and Politics uses an innovative global perspective and rich ethnographic data on six continents to fashion a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the creation and reception of the “global Japanese restaurant” in the modern world. Drawing heavily on untapped primary sources in multiple languages, this book centers on the stories of Japanese migrant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n on non-Japanese chefs and restaurateurs from Asia, Africa, Europe, Australasia, and the Americas whose mobilities, since the mid-1900s, have been reshaping and spreading Japanese cuisine. The narrative covers a century and a half of transnational mobilities, global imaginaries, and culinary politics at different scales. It shifts the spotlight of Japanese culinary globalization from the “West” to refocus the story on Japan’s East Asian neighbors and highlights the growing role of non-Japanese actors (chefs, restaurateurs, suppliers, corporations, service staff) since the 1980s. These essays explore restaurants as social spaces, creating a readable and compelling history that makes original contributions to Japan studies, food studies, and global studies. The transdisciplinary framework will be a pioneering model for combining fieldwork and archival research to analyze the complexities of culinary globalization.

系統號:

P-022437

Michele Ruggieri’s Tianzhu shilu (The True Record of the Lord of Heaven, 1584)

Michele Ruggieri’s Tianzhu shilu (The True Record of the Lord of Heaven, 1584)

標題:

Michele Ruggieri’s Tianzhu shilu (The True Record of the Lord of Heaven, 1584)

時間:

May, 2023

出版單位:

Leiden: Brill

作者:

Editor / Translator: Daniel Canaris

內容簡介:

The True Record of the Lord of Heaven (Tianzhu shilu, 1584) by the Jesuit missionary Michele Ruggieri was the first Chinese-language work ever published by a European. Despite being published only a few years after Ruggieri started learning Chinese, it evinced sophisticated strategies to accommodate Christianity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was a pioneering work in Sino-Western exchange. This book features a critical edition of the Chinese and Latin texts, which are both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or the first time. An introduction, biography, and rich annotations are provided to situate this text in its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context.

系統號:

P-022471

Everyday Modernism: Architecture and Society in Singapore

Everyday Modernism: Architecture and Society in Singapore

標題:

Everyday Modernism: Architecture and Society in Singapore

時間:

March, 2023

出版單位: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Press

作者:

Jiat-Hwee Chang and Justin Zhuang

內容簡介:

Everyday Modernism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documentation of Singapore’s modern built environment. Through a lens of social, cultural,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ies, the book uncovers the many untold stor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ity-state’s modernization, from the rise of heroic skyscrapers, such as the Pearl Bank Apartments, to the spread of typical utilitarian buildings like the multistory parking garage. It investigates how modernism, through both form and function, radically transformed Singapore and made its inhabitants into modern citizens. The most intensive period of such change, the author shows, happened in the 1960s and 1970s under the rise of a developmental state that sought to safeguard its new-found independence. The book also looks both earlier and later, however, ranging from the 1930s to the 1980s to cover a wider range of histories, building types, and architectural styles, expanding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tyle and Brutalism into Art Deco and even a touch of Postmodernism. The book’s essays are richly illustrated with hundreds of archival images and illustrations, as well as contemporary photos b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er Darren Soh. By examin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once exceptional into the typical and by learning how abstract spaces become lived places, the book traces how modernism has become part of everyday life in Singapore.

系統號:

P-022424

Time and Language: New Sinology and Chinese History

Time and Language: New Sinology and Chinese History

標題:

Time and Language: New Sinology and Chinese History

時間:

March, 2023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Edited by Ori Sela, Zvi Ben-Dor Benite, and Joshua A. Fogel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Time, Text, and History in China
Ori Sela, Zvi Ben-Dor Benite and Joshua A. Foge

1 Tulišen’s Embassy to Distant Territories: The Travels of a Text
Peter C. Perdue

2 Struggles over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a Heterodoxy: Chinese Commentaries on the Nestorian Stele
Chu Pingyi

3 How Much Does an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Help?Naitō Konan’s Reading of “Communism” in China
Joshua A. Fogel

4 To “Turn the Historical Clock Back”: Past, Text, and the Politics of Yuan Shikai’s Monarchy
Zvi Ben-Dor Benite

5 Wenxue and New Practices of Writing in Post-1840 China
Theodore Huters

6 Cai Yuanpei’s Politico-Philosophical Languages
Peter Zarrow

7 Vernacular Knowledge in Time: Sinology outside the Archive
Joan Judge

8 In Search of a Standard National Language in Republican China
Janet Y. Chen

9 A Guangxu Renaissance? Manchu Language Studies in the Late Qing and Their Republican Afterlife
Mårten Söderblom Saarela

10 The Textual Time Machine: Truth, Facts, and the Shuowen, 1770–1932
Ori Sela

11 A Time to Heal or a Time to Kill: Confessions in the Anti-Shaman Campaign at Communist Yan’an, 1944–1945
Kang Xiaofei

系統號:

P-02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