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尤莉:1930年代山水畫的旅行與跨媒介實踐
標題:
時間:
2023年7月3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Webex 視訊會議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西學與中國研究群
主講人:
Juliane Noth(尤莉,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西學與中國」研究群,「星期一讀書日」新書演講系列
主持人: 賴毓芝(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Webex視訊會議:https://asmeet.webex.com/asmeet/j.php?MTID=m37bd6c8f5994e414d320d8b9f293d8bf
系統號:
A-022514
【演講】王宏傑:西方的五代史研究
標題:
時間:
2023年7月5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臺大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王宏傑(美國 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 歷史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 本系演講歡迎參加,與會來賓請尊重著作權,現場不得錄音、錄影或上傳網站。
系統號:
A-022519
【演講】蕭李居:日本南進政策與大東亞共榮圈
標題:
時間:
2023年7月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蕭李居(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日本在江戶幕府末期已有「南方經略論」的主張,1868年明治維新後加入近代化思想逐步形成「南進論」構想,最後於1941年底發動珍珠港事變,以軍事南進方式建構大東亞共榮圈。本次演講擬從檔案回歸日本南進的歷史淵源與變遷,析論日本對外政策變化與南進構想的關係,以及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緣由、過程與目的,並且重新檢視臺灣對於日本南進究竟發揮何種功用。
※本演講採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演講中請勿錄影、錄音、直播,或未經授權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聯絡信箱:采集處第三科 extension@drnh.gov.tw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22416
【演講】費約翰:幹部國家:中國如何成為中國共產黨?
標題:
時間:
2023年7月7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蔣介石研究群
主講人:
費約翰(John Fitzgerald,澳洲斯威本理工大學名譽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 黃克武(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員)
系統號:
A-022485
【演講】侯廣豪:海洋的社會建構與現代台灣
標題:
時間:
2023年7月7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國家與社會研究群
主講人:
侯廣豪(金門大學海洋與邊境管理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22486
【演講】陳榮開:朱子「復性」論說中所見的價值取向
標題:
時間:
2023年7月7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3樓討論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陳榮開(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月惠(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報名截止時間為7月5日星期三12:00。
※為控管現場人數,主辦單位保留審核報名的權利。
※配合政府環保規定,本所不提供紙杯,請自備環保杯。
※本活動所蒐集之個人資訊,將僅限使用於此次活動,並遵守法律規定,保障您的個人
資訊安全。您亦享有法律規定之相關個人資訊權利
系統號:
A-022515
【演講】林宣佑:當民主遇上晶片:探析美國民眾對軍事干預的態度
標題:
【演講】林宣佑:當民主遇上晶片:探析美國民眾對軍事干預的態度
時間:
2023年7月7日(週四)1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五樓會議室A、Webex會議室並行(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政治所
主講人:
林宣佑(中研院政治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內容簡介:
本次演講採實體與視訊方式並行。報名請洽:黃雅惠小姐ahui@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22496
【演講】陳家豪:從私人走向大眾:臺北都市交通的演進
標題:
時間:
2023年7月8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五樓會議室A、Webex會議室並行(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政治所
主講人:
陳家豪(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現代人來說,汽車、公車、捷運、高鐵是習以為常的交通工具但在百年前剛問世的大眾運輸對當時的人而言,能大幅減少移動時間可能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本次的特展講座邀請陳家豪副研究員,同時也是《從臺車到巴士: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的作者,來跟我們分享從百年前到現代,從私人交通工具到大眾運輸,從人為動力到電力推進,臺灣與西方不同的交通發展脈絡,認識被移植來台的現代交通工具對臺灣交通帶來的影響。
講座免費,名額有限,報名請至留言處點選報名連結。
系統號:
A-022497
【演講】傅強:忽報人間曾伏虎:人民日報官方話語構建下的美國,1946—2022
標題:
【演講】傅強:忽報人間曾伏虎:人民日報官方話語構建下的美國,1946—2022
時間:
2023年7月11日(週二)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線上並行
主辦單位: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主講人:
傅強(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藉由機器學習中的主題分析和情感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工具,本研究試圖以近八十年來中國《人民日報》對於美國的所有報導來揭示對美官方話語構造的維繫、發展與重構。我們發現中國官方話語構造的策略與模式共經歷了四個主要時期,可概括為封狼居胥、金戈鐵馬、神鴉社鼓和尚能飯否。這四個時期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態勢與當時主導的意識形態、國內局勢以及國際形勢等因素密切相關。我們同時也將分析結果與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北美對華報導的趨勢和變化進行了對比,進一步說明不同體制下話語構造的模式。
【活動說明】
1. 本場次演講規劃現場及Webex線上會議室參與方式。
2. 活動報名:https://forms.gle/zEFppAyCCoQgaeWy9
系統號:
A-022521
【演講】劉益昌:小琉球事件
標題:
時間:
2023年7月13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劉益昌(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小琉球事件是發生在1630到1640年代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時期的事件。原本小琉球拉美人是一群居住在小島上樂天知命的民族,也和外界有往來關係,並不孤立。因為語言和習慣不同,誤殺幾名荷蘭船員,卻受到荷蘭人慘烈的報復而滅族。這個事件經過三百年變成小琉球有名的烏鬼洞傳說,但從1990年代開始學術界已經從荷蘭文獻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和結果,再從最近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知道這一群人至少在1000年前左右就居住在這個小島,也和古代大鵬灣以及高雄灣周邊的居民有密切的往來關係。透過考古學的調查研究,也許可以給事件更多解釋背景和緣由,也可以了解拉美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重新書寫一段被誤解的歷史。
※本演講採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演講中請勿錄影、錄音、直播,或未經授權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聯絡信箱:采集處第三科 extension@drnh.gov.tw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22417
【演講】黃昱翰:化泥為屋:水泥土磚、自助建屋與鹽分地帶的美援住宅,1952–1956
標題:
【演講】黃昱翰:化泥為屋:水泥土磚、自助建屋與鹽分地帶的美援住宅,1952–1956
時間:
2023年7月14日(週五)10:30–12:3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八樓+線上並行(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環境史研究群
主講人:
黃昱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內容簡介:
主持人:顧雅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與談人:陳穎禎(東海大學歷史學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kUJdb7tfBNdprP9X6
備註:
1.現場與會請於7/10(一)前填寫表單,線上收聽可報名至活動當天。如有任何問題,歡迎聯絡助理林于煖小姐asithteh@gmail.com。
2.本活動以中文方式進行,分成「現場與會」與「線上收聽」兩種與會形式,請於報名時擇一。「現場與會」名額限50人,額滿後僅提供「線上與會」名額。
3.本活動為本院環境教育項目之一,全程參加者可得2小時環境教育時數。領取方式說明:(1)現場與會者於活動現場領取。(2)線上與會者將於會後收到「環境教育時數證明」之pdf檔案,如需紙本,請來信告知。
4.現場活動將提供午膳,請於報名表中選擇葷食或素食,亦可選擇不用餐。 5.欲將本活動儲存至google日曆,請點選下方網址,進入後點選「儲存」即可:https://reurl.cc/7kk6Q5(須登入Google)
系統號:
A-022474
【演講】留情:一位大宅門女大學生的生命屐痕新書發表會
標題:
時間:
2023年7月15日(週六)19:00
地點:
紀州庵文學森林2樓(台北市同安街107號)
主辦單位: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主講人:
何國慶(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蔡登山(文史作家)
內容簡介:
歡迎免費線上報名 https://kishuan.org.tw/activity_detail1339.htm
與談人:楊儒賓(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系統號:
A-022578
【演講】何建興:世界的不定性:一個融合哲學的進路
標題:
時間:
2023年7月17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樓討論室+視訊並行(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何建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冠閔(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兼所長)
系統號:
A-022522
【演講】涂豐恩:島嶼開箱:臺灣歷史的另一種想像
標題:
時間:
2023年7月2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直播(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涂豐恩(故事 StoryStudio創辦人 / 聯經出版總編輯)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近幾年來,隨著各種研究的推展,從世界史的角度理解臺灣史,已逐漸成為常見的主題。但在本次演講中,我想嘗試翻轉前述命題,從另一個相反的方向,探索臺灣史與世界史的互動,亦即:如何從臺灣史中發現世界史? 這意味著不再把「世界史」視為既定概念、或是單純的背景,而是將它前景化、問題化,由此提出不同歷史圖像的可能性,並開啟新的歷史想像。
※本演講採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演講中請勿錄影、錄音、直播,或未經授權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聯絡信箱:采集處第三科 extension@drnh.gov.tw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線上直播網址:請參國史館線上講堂 https://onlinecourses.drnh.gov.tw/Video/Live
系統號:
A-022418
【演講】劉苑如:追尋佛教文學的軌跡:寫本、講唱、書頁臥遊與網路漫遊
標題:
【演講】劉苑如:追尋佛教文學的軌跡:寫本、講唱、書頁臥遊與網路漫遊
時間:
2023年7月21日(週五)9:30-12:10
地點: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僅提供線上報名)
主辦單位: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主講人:
劉苑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本講座將透過敦煌文獻的寫本,追尋遺留在其中的唐五代僧講與俗講的聲跡。並透過網頁語法與數位閱讀,再思數位人文研究對問題意識與知識生產的啟發。從唐朝到五代十國動盪,乃至今日的網路科技時代,人們又是透過何種方式傳遞佛法?
本次活動僅提供線上講座報名,敬請見諒。
?歡迎報名線上直播講座,連結如下:
https://forms.gle/xTC1RNoERmZEynx66
主持|蕭麗華(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
講者|劉苑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與談|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講者|楊明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與談|黃東陽(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計畫主持人|陳國榮(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
?線上直播|https://www.youtube.com/@nstcsalon
系統號:
A-022503
【演講】邱函妮:日治時期台灣美術中的地方色、故鄉意識與認同
標題:
時間:
2023年7月24日(週一)9:00-11:00
地點:
Webex 視訊會議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西學與中國研究群
主講人:
邱函妮(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西學與中國」研究群,「星期一讀書日」新書演講系列
主持人: 賴毓芝(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Webex視訊會議:https://asmeet.webex.com/asmeet/j.php?MTID=m37bd6c8f5994e414d320d8b9f293d8bf
系統號:
A-022513
【演講】田中美佳:近代朝鮮における出版文化の形成と展開
標題:
時間:
2023年7月26日(週三)19:00
地點:
Zoom線上進行
主辦單位:
日本出版学会、出版史研究部会
主講人:
田中美佳(鹿児島国際大学国際文化学部)
內容簡介:
申込先:https://forms.gle/yumggWuEH76LzV587
(Google Formにて受け付けます。上記URLをクリックしご登録お願いします。)
申込み締切:開催2日前(2023年7月24日(月))まで
※ 参加者には開催前日までに、Zoomの招待URLをお送りします。
なお、指定の定員を超えた場合は、先着順と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開催概要】
近代朝鮮の出版史は、同時期の日本の出版界との関係のなかで展開していった。『朝鮮出版文化の誕生――新文館・崔南善と近代日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22年)は、1908年に設立された朝鮮初の本格的な出版社である新文館に焦点を当てながら、近代朝鮮における出版文化の形成過程を描いたものである。
本講演では、同書の内容を踏まえたうえで、日本の出版界の影響を考慮しながら朝鮮の出版文化の形成と展開について論じたい。
系統號:
A-022463
【演講】黃丞儀:搜尋台灣民主化的限制:從〈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到〈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標題:
【演講】黃丞儀:搜尋台灣民主化的限制:從〈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到〈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時間:
2023年7月2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直播(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黃丞儀(中央研究院法律所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長期以來,1987年的解除戒嚴被視為台灣民主化的源頭。然而,論者經常忽略解嚴並非完全沒有設限。事實上,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在解嚴之前,已經作了不少準備,降低解嚴所帶來的政治衝擊,以確保中國國民黨的統治正當性和持續執政。而黨外和當時剛成立的民主進步黨,並非沒有注意到中國國民黨企圖劃下的限制,嘗試透過群眾運動如1987年的五一九行動,要求「百分之百解嚴」,然而最終在立法院仍難以阻擋〈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的通過。本次演講將重新審視〈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的立法歷程,並延伸討論九〇年代初期關於終止動員戡亂時期的替代方案,以及1991年〈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形成過程。藉以檢討台灣民主化初期所遭遇的規範性限制,以及這些限制如何構成三十餘年來台灣民主化難以突破的障礙。
※本演講採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演講中請勿錄影、錄音、直播,或未經授權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聯絡信箱:采集處第三科 extension@drnh.gov.tw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線上直播網址:請參國史館線上講堂 https://onlinecourses.drnh.gov.tw/Video/Live
系統號:
A-022419
【演講】唐獎第五屆頒獎典禮及得獎人演講
標題:
時間:
2023年8月1至2日(週二至週三)
地點:
福華國際文教會館(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30號)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唐獎教育基金會
內容簡介:
唐獎教育基金會訂於今(112)年8月1日(週二)下午2時30分舉辦「唐獎第五屆頒獎典禮」,6位唐獎得主將親自來台受獎及發表得獎感言,基金會也將全程直播,邀請全球觀眾一起見證2022年唐獎得主傑出成就與貢獻,並分享這份榮譽與喜悅。
唐獎「漢學獎」授予曾任大英博物館東方文物部主任及牛津大學副校長,現為英國牛津大學中國藝術與考古教授的潔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表彰其精研中國藝術文物之成就。羅森教授視野宏闊,見解精準,為無聲之物發聲,再現人之所未見;審美觀物,傳承薪火,賦予華夏古典嶄新意義。
難得來台,羅森教授也將在8月2日(週三)上午11時假台北國際福華文教會館發表得獎人演講,講題為〈青銅禮器與黃金腰帶:中國文化場景的昔與今〉(Bronze banqueting vessels and golden belts; the landscape of ancient China and of today)。各場次得獎人演講統一於7月10日起開放報名,請鎖定唐獎官網www.tang-prize.org最新消息。
系統號:
A-022524
【系列演講】故宮南院中國繪畫史系列演講
標題:
時間:
2023年5月至7月,共3場
地點:
故宮博物院南院集賢廳(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
內容簡介:
➤講題:欲令眾山皆響:中國山水畫的起源
▌時間:112年5月10日(三)10:15-12:15
-
➤講題:映現自然:平淡與崇高
▌時間:112年6月15日(四)10:15-12:15
-
➤講題:天人相應:寄託山水間的個人情懷
▌時間:112年7月11日(二)10:15-12:15
-
▌講者:林麗江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處長
▌不需報名,自由入場
系統號:
A-022360
【工作坊】再現青天工作坊:口述歷史視野下的陳定南
標題:
時間:
2023年7月5至7日(週三至週五)
地點:
宜蘭人故事館、陳定南紀念園區
主辦單位:
陳定南教育基金會
內容簡介:
工作坊主軸:由口述歷史領域的學者專家授課,引導學員掌握口述歷史的實務技巧。特邀陳定南先生的舊識友人做為訪談對象進行訪談實作,讓學員完整體驗口述歷史訪談的規劃與採集,替台灣歷史留下珍貴紀錄。
講師陣容:李至堉、林光義、陳進金、陳儀深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23/6/20止 ▫️對象:全國高中職、大學、技專校院在學學生及各級學校現職專任兼任教師。
系統號:
A-022361
【工作坊】2023歷史地理資訊系統工作坊
標題:
時間:
2023年8月9日(週三)9:3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二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內容簡介:
報名連結(2023年7月31日截止)https://forms.gle/72aPra1ssyEHYT758
系統號:
A-022410
【研習營】2023婦女史研習營:性別與知識建構
標題:
時間:
2023年8月21日至24日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研究群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為促進跨學科性別研究的交流,特每年舉辦婦女史研習營,邀請來自歷史、文學、人類學、法律學、藝術史及科學史等領域之學者專家,講授該學門近來關注的性別議題及其發展。
本次「2023婦女史研習營:性別與知識建構」以碩、博士研究生為主要參與對象,專題課程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希望透過他們的演講使學員了解不同領域的性別研究概況,認識不同的研究方法及視角,從而啟發年輕學子多元而交織的研究視野,發掘歷史學新的研究課題與取徑。每堂課3小時,課程內容包含講師演講與開放討論,讓學員們透過互相討論激發更多新的想法。
研習營師資:
1. 王智明(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
2. 柯惠鈴(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3. 連玲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4. 陳韻如(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
5. 黃桂瑩(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6.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7. 嚴曉珮(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22362
【展覽】快慢之間:臺灣鐵道旅行特展
標題:
時間:
2022年11月9日至2023年7月9日
地點:
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100多年前,臺灣跟上世界的潮流,有了第1條縱貫鐵路,從北到南只需14小時,火車成為臺灣島內最快移動的交通運輸工具;隨著經濟環境好轉、休閒風氣興起,鐵路促進了人們移動的意願,南來北往的機會變多,搭火車成了全島旅行首選的交通方式。然而隨著1980年代公路運輸的崛起、2007年高速鐵路的通車,改寫了「一日生活圈」的時空定義,鐵道旅行的型態隨之起了很大的變化。
特別是高鐵通車之後的現在,在周休二日的假期出外走走,成為大多數人生活的日常,同時在環保意識的影響下,搭火車遊臺灣成為熱門的低碳旅遊方式,更有了高鐵與臺鐵二種「快、慢」不同旅行速度的旅程選擇,火車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旅行的目的。
沿著軌道觀看窗外的風景、觀察車內的人們,感受旅行的美好與悸動,反思著旅行與生命的意義,正是鐵道旅行迷人的魅力。在生活節奏過快的當代社會,火車的快慢就如生命速度的變化,放慢一點,也許可以看見更多的風景。生活的快慢之間,你會選擇哪一種速度前進?
系統號:
A-022363
【展覽】乘船而來——臺灣古代外來品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2月25日至2024年1月7日
地點: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第一特展廳(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619-1313
內容簡介:
本特展展出十三行、大坌坑、下罟坑等八里重要遺址出土的外來品,以及近年基隆和平島遺址的重大發現,呈現北臺灣多元歷史與「藍天海岸」文化之美。
[海上瑰寶]
介紹大約二千年前,臺灣原住民開始與島外人群交換獲得西亞、東南亞、中國等地的物品。本單元展出這時期來自島外的玻璃器、青銅器及金銀飾品,其中有8件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重要古物」,國家級的精品難得一見。
[貿易陶瓷]
展出臺灣考古遺址出土的宋元明陶瓷,包括龍泉窯的青瓷,以及景德鎮、漳州窯的青花瓷等,這些曾經風糜全球的中國陶瓷,代表臺灣在世界海洋貿易中的一席之地。
[歐人旅跡]
呈現十七至十九世紀歐洲人在北臺灣的遺留,有相當少見的歐洲啤酒瓶、果醬瓶、墨水瓶等,還有基隆市和平島出土的西班牙「諸聖教堂」遺跡模型。
[庶民生活]
藉由福建、廣東及日本生產的陶瓷訴說近二百年來漢人移民的故事,展區內有古代先民生活所用的各式餐具、廚具、茶器、燈具等遺留,造型種類多樣,風格自然樸實。
系統號:
A-022364
【展覽】奧地利漢學家羅致德教授捐贈藏書展
標題:
【展覽】奧地利漢學家羅致德教授捐贈藏書展
時間:
2023年4月10日至7月9日
地點:
國家圖書館6F利瑪竇太平洋研究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國家圖書館
內容簡介:
奧地利漢學家羅致德(Otto Ladstätter)被讚譽為歐洲德語區等歐洲廣大區域中,最早投入漢學研究的學者之一。羅致德教授畢生於大學從事現代漢語的教學與研究,重視透過旅行的探索經歷與體驗,進行語言與文化的科學研究。例如有關中國邊疆民族的研究。其教學重點為有關近代中國、以及現代中文;研究方面則被尊崇為以科學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先驅。
羅致德教授的藏書原存放於奧地利的阿爾特倫巴赫(Altlengbach),經羅致德教授的公子Markus Ladstätter 教授的應允將該批圖書贈予國圖典藏。其典藏中包含各種語文有關中文語言教學與漢學研究的書籍;國圖受贈此批最難得的是其中超過百年以上珍籍約 150種,年代最久遠的一本書是 1834 年出版;全部贈書中,重要漢學書刊與其他類藏書各約 2,500冊以上,總數量逾 6,000 冊,數量龐大,而且內容十分豐富,對國內外漢學研究者而言,實為一大福音。本次展覽時間將於2023年4月10起至7月9日止,歡迎蒞臨觀展。
系統號:
A-022365
【展覽】「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暨「明清宮廷藏書」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3月11日至7月16日
地點:
故宮博物院103、104展覽室(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華民國駐教廷大使館
內容簡介:
梵蒂岡宗座圖書館係教宗藏書所在,成立於十五世紀中葉,旨在彙集「所有足以榮耀教宗與教廷之拉丁與希臘文字作品」,「為知識分子提供共同的便利」,為全球歷史最悠久、最重要的研究圖書館之一。館藏除神學、宗教作品之外,文學、史學、藝術、法學、哲學、科學等類著作亦極浩博,尤以舊抄本、古印本最具特色,素負「文明寶庫」、「人類記憶」盛譽。
與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發展時期相當的中國明清兩代皇室藏書,論質論量均頗為可觀。明代宮廷藏書集中了宋代以降皇室舊藏菁華,兼以諸帝多次訪求天下遺書,內府刻書亦盛,藏書規模遠勝前世。清承明代遺緒,猶不斷博采充實,復經康乾百餘載興盛文教之蓬勃發展,內府纂修編刊圖籍尤不遺餘力,禁城殿閣藏書益趨宏富,可謂為中國宮廷藏書史的鼎盛時期。
本院舉辦「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與「明清宮廷藏書」兩項展覽,乃首度同時展陳西方與華夏歷史文化脈絡中的珍稀古籍,期使觀眾對於羅馬教廷與中國皇家藏書文化之異同獲致進一步瞭解。前者依時為序,藉由各階段入藏的圖籍文物,勾勒梵蒂岡宗座圖書館自肇建以迄今茲的發展圖景;後者與之互映,以明、清兩代內府收藏、編纂、刊印的代表性古籍珍本,介述其典藏遞嬗源流、內容及特色。
系統號:
A-022366
【展覽】黑華白光——器用之美特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4月28日至9月3日
地點: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3樓特展室(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200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3
內容簡介:
陶瓷器純色的表現除了銅紅、青瓷之外,黑釉與白釉也是大宗。黑白雖無色彩卻並非無語,白的空無有著多樣質感,黑的深沉亦有不同層次。
本展共計展出142組件,包含國內外從古至今的黑白陶瓷文物與作品,除了本館的典藏品外,特別邀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與墨西哥商務簽證文件暨文化辦事處共同協辦,借展珍貴的新石器時代龍山黑陶、商周白陶、歷代黑白釉陶瓷器,以及臺灣考古遺址所出土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灰黑陶標本,並有國內外多位陶藝創作者的燻燒黑陶、天目茶碗以及現代設計茶具、花器等各式器物。
以黑白兩色的生活器物為主,邀請觀者捨棄直接連結作者內在表達的觀展經驗,改從器物的外在質感察覺自身當下的感受。在現代生活中,器物追求極簡與設計感,黑白兩色仍是不變的時尚要角,是一場實用與美感兼具的視覺饗宴。
系統號:
A-022367
【展覽】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6月21日至2024年3月2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禁書之所以為「禁」,從來不只是書籍本身,更是禁錮思想與言論的自由。從日治時期到解嚴前後,臺灣人民歷經數十年的思想與言論管制。不論是殖民統治或戒嚴體制,當權者利用查禁制度決定一本書的命運。表面上是為了禁止「有毒思想」的傳播,實際上是為了方便控制人民,以鞏固政權。查禁制度所影響的,不只是已經出版的書籍,也讓作家下筆時必須字字「斟酌」,其中甚有因自我檢閱後,選擇將完成的作品深鎖不願面世。
在威權統治下,各種異議之聲被消音,人民的自由受壓抑,然而再極權的統治也關不住自由的思想。以「文壇封鎖中」為題,引領大眾共感一字定生死的肅殺時代,從而體認今日自由民主的可貴價值。
系統號:
A-022464
【展覽】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5月31日至2024年8月19日
地點: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是由藝術史研究所謝明良講座教授帶領學生所策劃,展品來自章建行、李月桂兩位收藏家。此展獲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慷慨贊助,並獲國立故宮博物院移撥17座展櫃,協力促成美事。
系統號:
A-022465
【展覽】「融會中國與西方: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所藏近代早期西方漢學要籍」展覽
標題:
【展覽】「融會中國與西方: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所藏近代早期西方漢學要籍」展覽
時間:
2023年2月6日至2023年8月20日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展覽廳(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及中國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被視為「一座連接古今、貫通東西的雙拱橋」。縱然中西各國在十九世紀後半期的衝突遠較合作為多,但在明朝至清初的漫長歲月裹,這兩個偉大的傳統是平等相待的。
這種相遇可以在當時出版的書籍中看到。近年中大圖書館增添不少此類珍本,這些藏書突顯了早期中西關係當中最重要的共同利益領域,亦很大程度反映了大學的現代院系建構。是次展覽透過中大圖書館日益增加的珍稀書籍,展示中國和歐洲在當時如何融合兩者的地理和文化距離。參觀者可從中國哲學和最早的朝代史研究,到生物醫學和機械工程等層面,思考現代大學與中西方各學科起源重疊的領域。
系統號:
A-022368
【展覽】文獻藏珍──香港中央圖書館文獻徵集藏品選萃
標題:
時間:
2023年3月30日9月24日
地點:
深水埗康樂文化大樓1樓多用途展示及閱讀區
主辦單位:
香港公共圖書館、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內容簡介:
香港中央圖書館於2001年落成啟用,同年先後展開「文獻徵集行動」及「香港音樂特藏徵集行動」,目的是徵集有關香港和中國內地的文獻資料,藉以提高市民對保存地方文獻的意識,促進本地文化研究工作。是次展覽特別挑選部分彌足珍貴的館藏資料展出,讓市民能深入了解這兩項徵集行動多年來所取得的成果。
系統號:
A-022425
【展覽】特集展示 日中 書の名品
標題:
時間:
2023年8月8日至9月18日
地點:
京都国立博物館 平成知新館1F-2・3(京都市東山区茶屋町527)
主辦單位:
京都国立博物館
內容簡介:
日本と中国は、漢字文化圏に属し、ともに長い歴史の中で、文字の造形やエネルギーを味わう芸術としての「書(しょ)」を育んできました。館蔵品と寄託品を中心に、それぞれの国で生まれ、大切に伝えられてきた書の優品を展示します。
系統號:
A-022369
【展覽】救いのみほとけ お地蔵さまの美術
標題:
時間:
2023年5月27日至7月2日
地點:
根津美術館展示室1・2(東京都港区南青山6-5-1)
主辦單位:
根津美術館
內容簡介:
親しみを込めて“お地蔵さま”とよばれる地蔵菩薩は、おそらく日本人の誰もが知るほとけでしょう。日本では平安時代に入ってから本格的に信仰されるようになり、平安時代後期に衆生を救済するほとけとしての信仰が確立すると、それ以降は地域や時代を超えて崇められ、数多くの仏画や仏像が作られました。
本展では、館蔵品の仏画や仏像を中心として、日本における地蔵信仰の歴史とその広がりを概観します。この展覧会が、地蔵菩薩にかかわる美術の華麗で多様な世界を知る機会となれば幸いです。
系統號:
A-022370
【展覽】「東洋一」の夢 帝国図書館展
標題:
時間:
2023年3月28日至7月16日
地點:
国際子ども図書館 レンガ棟3階本のミュージアム前 ラウンジ(東京都台東区上野公園12-49)
主辦單位:
国際子ども図書館
內容簡介:
国際子ども図書館は、1906年に帝国図書館として開館した建物にリノベーションを施して活用しています。本展示会は、建築を軸として国際子ども図書館の歴史を紹介する展示の第2弾です。
帝国図書館は「東洋一」の図書館を目指して建設されました。今回の展示では、帝国図書館時代に開催された展示会の展示品から、その一部をパネルで紹介したり、1929年に増築された時の設計図(写し原本)を展示したりするなど、帝国図書館の存在そのものに焦点を当てます。
系統號:
A-022371
【展覽】特別企画展 中国巡回展帰国記念「崑崙の西から」
標題:
時間:
2023年3月25日至9月5日
地點:
平山郁夫シルクロード美術館(山梨県北杜市長坂町小荒間2000-6)
主辦單位:
平山郁夫シルクロード美術館
內容簡介:
中国西域から中央アジアにかけて連なる崑崙山脈、いにしえの中国では神々の住まう山とされ、その向こうにはインドやペルシアなど西方の異世界が広がっていました。今日、シルクロードとも呼ばれる幾筋もの交易路を通じて、こうした異国の文化や思想が東西に伝えられ、さまざまな交流が生まれました。
本展は、当館が所蔵するシルクロードコレクションからガンダーラの仏像や中央アジア、西域の陶器やガラス器、装身具など選りすぐりの名品を展示する展覧会です。この展覧会は、2018年8月から敦煌研究院で開催された「平山郁夫のシルクロードの世界展」の帰国を記念する企画です。同展は敦煌の後、2023年2月まで約4年半の間に北京、西安、洛陽、遼寧、深圳、成都、合肥などあわせて13の中国主要都市を巡回し、その観客動員数は150万を超えました。会場では中国巡回展の様子もご紹介いたします。中国において大ロングランとなったシルクロード名品展をぜひお楽しみ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22372
【展覽】修験と密教の美術 祖師とみほとけ
標題:
時間:
2023年3月22日至7月9日
地點:
半蔵門ミュージアム(東京都千代田区一番町25)
主辦單位:
半蔵門ミュージアム
內容簡介:
修験道は諸信仰が集合した、日本独自の信仰の形で、飛鳥~奈良時代の役小角(役行者/神変大菩薩)が祖とされます。醍醐寺を開いた聖宝(理源大師)は、小角の約200年後に大峯山を復興、当山派と呼ばれる真言系修験道の流祖になりました。この展示では、祖師と敬慕される役小角と聖宝の足跡や面影をたずねるとともに、聖宝が伝えた法流にゆかりの諸尊の姿から、深山に聖性を求め、大衆の救済を願った修験者の祈りをみつめます。
系統號:
A-022373
【展覽】アトリウム展「シルクロードの文字」
標題:
時間:
2023年5月16日至7月28日
地點:
奈良県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1階アトリウム(奈良県橿原市畝傍町1番地)
主辦單位:
奈良県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
內容簡介:
奈良は「シルクロードの終着駅」と呼ばれ、古来大陸から多くの文化的影響を受けてきました。今回の展示は「シルクロードの文字」と題し、シルクロードの文字に注目して東西文化の交流を眺める試みです。西アジアで考案されたアラム文字が東へと伝播し、後のソグド文字、ウイグル文字、モンゴル文字、満洲文字につながりました。このうちソグド文字は、奈良時代の日本にも伝わっています。このような文字の東西交流の歴史の一端に触れることで、遙かなるシルクロードの世界に思いを馳せていただければ幸いです。
系統號:
A-022374
【展覽】聖像・仏像・彫像 柳宗悦が見た「彫刻」
標題:
時間:
2023年6月29日至9月3日
地點:
日本民藝館大展示室(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3-33)
主辦單位:
日本民藝館
內容簡介:
木喰仏や円空仏をはじめ、近世の神仏像には、庶民信仰を対象とした素朴な造形を数多く目に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本展は、民間仏や奉納面などの当館コレクションを、「彫刻」という観点から焦点をあてる試みです。朝鮮半島の仏像や中国の明器など東アジアの彫像のほか、各国の聖像や祖霊像、仮面など素朴な魅力に溢れる民間の彫刻を一堂に展示します。
系統號:
A-022443
【展覽】唐ものがたり 画あり遠方より来たる―香雪美術館所蔵の中国絵画
標題:
【展覽】唐ものがたり 画あり遠方より来たる―香雪美術館所蔵の中国絵画
時間:
2023年6月17日至7月30日
地點:
中之島香雪美術館(大阪府大阪市北区中之島3-2-4)
主辦單位:
中之島香雪美術館
內容簡介:
中国から海をはるばる渡ってやってきた絵画は、「唐絵(からえ)」「唐物(からもの)」として珍重され、鎌倉・室町時代以降は、寺院や将軍家、大名家の床などを飾りました。朝日新聞の創業者で美術品コレクターでもある村山龍平(りょうへい)(1850~1933)は、中国、朝鮮半島から日本にもたらされた絵画を収集していました。唐時代の禅僧である布袋(ほてい)、蜆子(けんす)といった人物画、鷺(さぎ)や雉(きじ)などの鳥と梅や牡丹(ぼたん)といった植物を描いた花鳥画、風光明媚(ふうこうめいび)な山々や水辺に遊ぶ人物を表した山水画など多岐にわたります。村山コレクションの中国絵画は、江戸時代までに日本へ伝わった作品ばかりと考えられます。本展では、これまでまとまった形で展示されることがなかった中国絵画を一挙に公開し、付属する鑑定書や墨書のある箱などとともに紹介します。さらに、日本の絵師たちが中国絵画を参考に描いた室町時代以降の作品も、あわせてご覧いただきます。
系統號:
A-022444
【展覽】あの世の探検 地獄の十王勢ぞろい
標題:
時間:
2023年8月11日至9月24日
地點:
静嘉堂文庫美術館(東京都千代田区丸の内2-1-1 明治生命館1F)
主辦單位:
静嘉堂文庫美術館
內容簡介:
あの世は、どんな世界なのだろう。
人が現世を離れ、冥界に行くと、閻魔大王など10人の大王(地獄の十王)がいて、罪業を裁くと考えられています。そのため、亡くなった方の縁者が十王を供養することによって、その極楽往生を祈ってきました。静嘉堂文庫美術館所蔵の「十王図・二使者図」(中国・元~明時代)は、圧倒的なエネルギーに満ちた作品で、地獄に出向いて救済をする「地蔵菩薩十王図」(高麗時代)と一具で伝来してきた名品です。 本展では静嘉堂文庫美術館の所蔵品の核の一つである仏教美術、中でも、1999年の『仏教の美術』で初公開して以来、揃って展観する機会のなかった、「十王図・二使者図」及び「地蔵菩薩十王図」全13幅を一堂に展観することで、往時の姿をしのびます。
あわせて、近年修復をおえた、日本、中国の仏教絵画などを修理後初公開するほか、江戸絵画の名品、円山応挙筆「江口君図」を、重要文化財「普賢菩薩像」、重要文化財「西行物語」と共に展示することで、「江口君図」の謎に迫ります。国宝1件、重文2件、重美5件、豪華メンバーでお待ちしています。
系統號:
A-02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