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訊息

「動漫遊台灣2023:台灣ACG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

「動漫遊台灣2023:台灣ACG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動漫遊台灣2023:台灣ACG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3年4月29日(週六)

地點:

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台灣acg研究學會、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聯絡人:

E-mail: twacgr2022@gmail.com

內容簡介:

論文全文截稿:2023年4月1日(六)(以 6000-8000 字為原則)
徵稿啟事:https://pse.is/4krqy3

徵稿論文類別,分為兩類:
(1)主題論文及一般論文,以下為主題論文子題大綱:
1、ACG 的文化論與批判理論
2、ACG 的歷史、台灣歷史中的 ACG
3、動畫史暨動畫傳播創作研究
4、ACG 文本類型研究
5、動漫遊性別
6、ACG 粉絲文化與觀眾研究
7、ACG 的跨媒介改編
8、ACG 社群媒體與傳播科技
9、ACG 中的戰爭
10、動漫科技與未來媒體
11、遊戲開發設計及應用之脈絡梳理與趨勢分析
12、ACG 與展覽
13、ACG 產業面面觀主題:跨域與創新
 i:web3.0 時代下的傳統頁漫的可能性
 ii:台灣漫畫面對跨國平台的挑戰與因應
 iii:漫畫作為跨域轉譯載體的角色檢覈
投稿表單:https://forms.gle/tsTfG7NKcz8DMMBc6

系統號:

C-021917

跨界/視域的踐行:胡台麗教授紀念研討會

跨界/視域的踐行:胡台麗教授紀念研討會

標題:

跨界/視域的踐行:胡台麗教授紀念研討會

時間:

2023年5月4日(週四)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聯絡人:

許小姐,Tel: 02-2652-3324,E-mail: chientsu@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胡台麗教授從涉及較為個人的《媳婦入門:田野心影錄》到《穿過婆家村》,經歷事關自身外省族裔族群認同的〈芋仔與蕃薯:臺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到《石頭夢》。而後對「他異者」的臺灣原住民族祭儀樂舞的調查,以及巫師與儀式展演之論文著述與影片拍攝,充分展露胡教授多元跨界的意圖與踐行。文字與紀錄片拍攝,分別承接胡教授對於科學理性論證以及藝術感性知識傳達的不同訴求。然而,小說、散文或是藉由影像轉譯人類學的「硬」知識,亦是胡教授孜孜尋索的溝通途徑及拿手專長。正是因為關注知識與社會的相關性,以及試圖藉由不同書寫之形式與媒介,逕行知識的傳播與觸角之延伸,從而成就了胡教授作為國內外高知名的人類學者。本紀念研討會,意圖沿著人類學公共化的視角,呈現胡台麗教授於學術生涯不同階段的研究主題與關注、稍微有別的起心動念及出發點,對人類學知識的生產、傳播、流通以及知識的樣態,與遞送的對象及其社會影響,進行多方研討。

報名須知
1.即日起至2023年4月20日(日)23時止接受報名。最遲於4月26日(三)e-mail通知錄取參與會議者,以收到錄取通知信始為報名成功。

2.本次會議以實體會議舉行,除主講人外,建議全程配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會議室內除補充水分外,禁止飲食。

3.本次會議僅提供「素食」餐點。

系統號:

C-022003

臺南大學 「2023臺南學與盧嘉興學術研討會」

標題:

臺南大學 「2023臺南學與盧嘉興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3年5月20日(週六)

地點:

臺南大學府城校區文薈樓J106(臺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南大學人文學院

聯絡人:

邱小姐,Tel: 06-2133111 ext.127

報導者:

國立臺南大學人文學院

內容簡介:

會議目的與子題
一、深化與廣化臺南學的知識體系。
二、探究盧嘉興的研究特色與貢獻。
三、梳理「臺南市文史協會」發起人相關研究成果。
四、釐清臺南學相關議題。

肆、報名網址:(擇一報名)
(1)國立臺南大學報名系統:https://campus.nutn.edu.tw/ActReg/ActInfo/20200/11202175030
(2)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https://www2.inservice.edu.tw/

專題演講人:
鄭邦鎮(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
講題:臺灣文學館與臺南學傳播的現況與展望

論文發表人:
(一)
發表人:楊素姿(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題 目:盧嘉興臺灣歷史人物傳記編撰初探
(二)
發表人:林祁漢(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題 目:莊松林與他們的時代:從民間文學本土化談起,兼論臺南市文史協會
(三)
發表人:江燦騰(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榮譽教授)
題 目:盧嘉興研究與《開元寺徵詩錄》的歷史新解:有關殖民改造與戒嚴陰影下的雙重辯證嘗試
(四)
發表人:蔡米虹(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副教授)
題 目:試論盧嘉興的文化資產保存觀——以《臺灣研究彙集》為分析對象
(五)
發表人:陳肇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題 目:記憶所繫之墓:盧嘉興對左鎮李公墓碑的探勘、考證敘事
(六)
發表人:張伯宇(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副教授)
題 目:六合境大埔福德祠風水傳說之詮釋
(七)
發表人:吳昭明(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生)
題 目:南山公墓的意義

系統號:

C-021918

2023臺灣考古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23臺灣考古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3年6月17至18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臺灣大學(發表會場於2023年3月公告)

主辦單位:

臺灣考古學會

內容簡介:

此次研討會開放會員們自組議題小組或論壇,每組以三至四篇論文發表為準,亦可以自行邀請評論,亦可單篇投稿由學會進行最後審查及安排。同時,學會亦會開放海報展示的空間,歡迎會員以海報展示研究成果。其中在學學會會員,若參加海報發表,學會將提供輸出費用,並優先補助會議報名費、交通費及住宿費。作者需於指定時段於現場解說,和與會者進行交流。

會場中將設展示區,歡迎學界、業界朋友攜帶考古學相關出版品及產品來陳列展示,若有需要,請事先聯繫學會。

#徵稿說明
|文章:可投單篇稿件,亦可自組議題小組、論壇,並於2/17(五)前填妥報名表、4/16(日)繳交全文或摘要,寄至societyarchtaiwan@gmail.com。全文及摘要將置於學會網站供會員與與會者參考。
|海報:主題自訂,請於2/17(五)前填妥報名表。海報暫定輸出直式A0尺寸(84.1x118.9公分)。
#徵稿時程
|徵稿報名截止日:已截止
|全文或摘要繳交:2023/4/16(日)

#補助與費用說明
|在學會員若參加海報發表,學會將提供輸出費用(作者需於指定時對於現場解說、和與會者交流)。
|會員年費可折抵會議費1000元。
|學會將酌量補助學生會議費、交通費及住宿費,以學會會員、論文及海報發表者優先。

系統號:

C-021902

地方感與全球化:文化、文學與社會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Loc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Literary,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地方感與全球化:文化、文學與社會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Loc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Literary,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標題:

地方感與全球化:文化、文學與社會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Loc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Literary,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時間:

2023年6月2至3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逢甲大學第六國際會議廳(發表會場於2023年3月公告)

主辦單位: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

內容簡介: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國際間商品、勞力、資本、貨幣、運輸自由流動的一種狀況;然而近年疫情導致各國封閉邊境,世界大國政經走向保護主義,「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呼聲甚囂塵上,認為全世界正走上「逆全球化」的步伐。不過,人類社會交通、訊息傳輸技術大幅度進步,讓過去仰賴雙腳行走於地表不同聚落間的身體空間感已轉變;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體會到的天候節奏與生命連續感,而跨國新科技與新媒體發展出的紀錄模式、衍生的新型態傳遞媒介,讓人們當下所體驗、所經歷的事件、影像、觀念或感覺,不分時空被重新編輯,讓傳統時間流動中感受到的規律感被打亂。傳統觀念中對時、空的理解,在當代人們身體已不斷被新媒介、新技術與新工具的轉化與編輯後,帶來許多異於傳統地方社會的新體驗。全球化步調不會走回頭路,不再反璞歸真回到雞犬相鳴的村落--當代科技媒介與跨國資本的滲透,個體雖身處各自城市或地方村里,但所感受到的全世界共時感與一體感,已是不可逆的發展。席捲全人類生活的「全球化」現象,如何進入地方,交織在「地方感」下?

世界一體化下的「地方感」在全球化趨勢下當如何自處?地方緊繫與人群、意義和事物的全球流動方式,因大衆傳播的移動力(高速公路、鐵路、機場)以及消費社會、觀光業的發展,加速世界同質化(Tim Cresswell, 2006:73)。跨國資本移動後全球化,反過來讓地方趨同與同質化。隨之而來的問題,全球化下同質性更導致地方競爭。誠如 Harvey(哈維)指出,投資於消費奇觀、推銷地方意象、競爭在文化資本和象徵資本的定義上,以及塑造吸引消費者的地方有關的鄉土傳統振興,全都捲入地方競爭中(Harvey, 1996:298)。

地方如何創造地方感?人們在地方中尋求地方依附感,透過周遭各種努力促使地方更具特色和能見度,提供自豪感與歸屬感。這時選擇「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民俗節慶」或「地方書寫」等形式,為當地居民和遊客提供根着於過往的地方感覺(Tim Cresswell, 2006:99)。與此同時,近來研究發現,全球化下「地方」應理解為開放式而混雜(hybrid)、相互連結流動產物,是路徑(routes)而非根源(roots)。這種開放式的地方觀點,質疑著地方的根深柢固且「真實」(authentic)認同感的意義核心(Massey, 1997)。換言之,當代所認定的地方社會,不會是一種固着不動的鐵板,也不是封閉自足的小天地,而是不斷變動的場域。

而21 世紀「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一詞逐漸為大眾耳熟能詳。此詞原是指結合「全球性」(global)及「地方性」(local)二者的一個合成字,代表著「全球性思考、地方性行動」概念。其中的地方性隱有全球化影響,而全球性也透過地方場域而得以開展。更甚之,這種世界化視野中隱含的地方感,或地方感滲透著全球化的養分,其實並非過去地方學討論的專場,各種領域多年來陸續拋出相關議題,包括文化、文學與社會等範疇。
有鑑於此,本所延續第一屆「文化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地方之名」的精神,強調理論與實務的對話、國際與在地的激盪,規劃本研討會,以「地方感與全球化」為主軸,討論議題集中在「地方感」、「全球化」與「身體感」等議題:
(一) 文化領域
☆地方文獻與文物詮釋
☆臺灣地方學與地方文化論述與發展
☆文物研究中的全球化的現象
☆資本世下的南島語族社會
(二) 社會領域
☆社會創新與永續發展
☆地方創生案例
☆社區發展與跨國企業
(三) 文學領域
☆中外文學中的地方感
☆中外文學書寫的全球化或去全球化
☆身體感與地方空間

系統號:

C-021988

第九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數位轉向與中國研究:數據、方法與意義

第九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數位轉向與中國研究:數據、方法與意義

標題:

第九屆中國文化研究青年學者論壇:數位轉向與中國研究:數據、方法與意義

時間:

2023年9月7至8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主辦單位:

CUHK–Chiang Ching-kuo Foundation Asia-Pacific Centre for Chinese Studies /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內容簡介:

To nurture young scholars in Chinese Studies and strengthen the network among young scholars in the field,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organized the First Young Scholars' Forum in Chinese Studies in 2014. In 2015, the Forum was co-organized b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Chiang Ching-kuo Foundation Asia-Pacific Centre for Chinese Studies. Young scholars from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Taiwan and other regions in Asia, Europe and America were invited to present their papers at the Forum so as to enhanc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Chinese studies. Participants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their researches on various topics on disciplines of history, literature, religion, art and thought.

The ninth Young Scholars’ Forum in Chinese Studies will be held on September 7-8, 2023,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系統號:

C-021903

第6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6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6屆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3年11月10~11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國立清華大學南大校區行政大樓五樓第三會議室(國際學者如無法入境,將以視訊發表進行)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竹塹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始自2013年,由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發起,此後每兩年舉辦一次,並於會後出版論文集。自第三屆起,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漸次接手主辦,冀能藉新竹一帶文史藝術、區域活動之研析與討論,再現藝文的光燦歷史、深掘在地文化魅力,發展獨特之區域文化研究,並與台灣和國際地方學研究相互映照、交流合作。

徵稿事宜:
1.作者資歷:大專教師或研究單位之專家學者、博士後研究、博士生。
2.徵稿期限:2023年3月1日(三)前,請提交「竹塹學論文發表人資料表」(煩請先惠賜論題及論文提要500字以內)。表格下載網址如下:
3.審核結果:將於2023年3月底前另函通知。

徵稿主題:
1.新竹文人社群及詩社活動、學術傳播
2.新竹地誌文史、文化資產及建築空間
3.新竹書畫金石及綜合藝術
4.新竹自然地景、科技景觀及醫學發展
5.新竹客家文化及區域地理
6.新竹民俗信仰及部落文化
7.新竹當代藝文、劇場影視及民間曲藝
8.台灣與國際地方學

聯絡資訊
會務信箱:zhuqiantw@gmail.com
計畫主持人:丁威仁副教授
電話:03-5715131#72616、72601
研究助理:邱宇嘉
電話:0917935812

系統號:

C-021846

2023「第七屆華人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主題:後疫情時代的教導、關懷與宣教學術研討會

2023「第七屆華人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主題:後疫情時代的教導、關懷與宣教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23「第七屆華人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主題:後疫情時代的教導、關懷與宣教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3年11月17至18日(週五至周六)

地點: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國際會議廳(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財團法人台北市教會聚會所

聯絡人:

王教授,E-mail: ray.wang023@gmail.com

內容簡介:

本次研討會為繼2011以來舉行同一系列主題研討會的第七屆。延續與發展過去以華人基督教之本土化與全球化並重的傳統,以及去年「疫情下」的主題,本次主軸是「華人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後疫情時代的教導、關懷與宣教」,期待各方學術先進,以及教會牧養與宣教實務工作者參與。

針對基督教本色化運動的關注與研究很多,關鍵問題是在東亞的發展之中,台灣、香港、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教會,是否成功脫離甚至是超越西方傳教士百年前所建立的宗派傳統?在追求國家現代化與去殖民化的過程中,追求更本土化的組織與教導是教會難以迴避的課題,而由本地信徒自己創立的教會,更成為這些區域最引人注目的發展,其中尤其以大陸、香港、以及台灣等地華人教會的發展最為引人注目。我們需要特別去發掘這些本土教會在神學教義、基督教倫理、敬拜儀式、組織管理、宣教策略、宗派關係、和社會關懷上,與西方傳統是否有不同的作法?尤其本土教會的宣教士是否比西方宗派教會更能放下已發展國家的身段,包容當地不同的處境與特色?在傳統西方宗派人數與影響力不斷下滑的當代,是否能夠扮演承先啟後的新角色?這些答案的追尋,一直是這個國際研討會不變的宗旨,也在過去不斷地有難能可貴的研究成果集結出版。

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是過去這半世紀中,繼全球化、金融風暴、恐怖主義、以及性別議題爭議之後,對教會在社會中角色最大的挑戰。各地的教會都面臨因疫情管控而暫停聚會、信徒流失、牧養困難、敬拜儀式以及教會事工必須轉成線上等等結構性的挑戰,對此我們排除萬難在2021年實體舉辦了「疫情下的教導、關懷與宣教」專題研討會,在討論中聽到各位專家與實務工作者,講述令人擔憂也有令人欣慰的最新發展,論文集也在2022年底順利出版,第七屆將延續這個關懷,期待對後疫情時代的教會牧養、宣教與發展能夠提供最即時也最有幫助的交流平台!

新議題下也不能忘記初衷,規劃的討論重點又分為四:聖經中文譯本的翻譯比較、註釋與詮釋研究,後現代社會中的華人基督教倫理,後威權與後全球化下的宣教,以及華人教會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處境與回應。
(1)比較與詮釋:信稱義從何而來? 華人基督徒的信心由何而來? 當然不能僅由西方神學家的權威解釋而來。由於中英聖經電子工具書的飆速發展,使得當代華人信徒比起之前的中外偉大神學家,具有更豐富與更正確的聖經資源,重新檢討各種聖經中文譯本的優缺點,進而提出新的神學概念與理論。
(2)包容與堅持:後現代社會中的華人基督教倫理。近數十年來西方神學界對於經濟平等、族群關係、墮胎、離婚、性別平等、同性戀婚姻、宗教衝突、政教關係等議題,發展出不同的神學論述與實踐。華人本土基督教會如何回應這些挑戰,以發展出符合聖經文本以及東方社會的神學?
(3)挑戰與回應:後威權與後全球化下的宣教。從本地社會成長的中國基督教各教會,如何做跨地域或跨國界的宣教?他們的成效與傳教策略有何值得參考之處?他們與西方來華的宣教又有何異同?
(4)反思處境化:華人教會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處境與回應。華人本土教會高舉處境化與本色化已經過百年,密切與深入的人際接觸一直是這些教會勝過西方宣教士的秘訣之一。但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不僅僅是無神論的獨裁者會試圖阻止信徒的聚集,對疫情的恐懼與所謂「新經濟」的發展也是傳統宣教與聚會方式的新敵人。面對國際交流的中斷、人與人接觸的困難、集會的限制,以及各種新媒介的崛起,信徒該怎麼適應? 教會又該如何教導與面對?

我們歡迎對華人本土基督教研究有專精的神學家、宗教學者或神職人員,針對上述主題投稿。研討會預計選出22篇左右的論文發表。之後將如前三屆會議,出版會議論文集並編輯成學術專書(請參考聖經資源中心所出版《儆醒預備》、《改變形像》、《基督生命長成》)。受邀發表論文者將視募款經費而定,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交通住宿補助。
 
***投稿注意事項:
論文字數8000-12000之間。
論文凡涉及版權部份,請事先取得原著者或出版者書面同意,本會編輯不負版權責任。請勿一稿兩投。本稿若曾以其他語文發表,請予註明並附寄原作品。來稿請用真實姓名,並附工作單位、職稱、通訊地址、電話、電子郵件、信箱地址與傳真號碼。
論文題目及大綱收件截稿日期:2023年5月31日
論文截稿日期:2023年10月30日

系統號:

C-021845

2023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23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3年12月13-15日(週三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歷史語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擬於2023年12月13-15日舉辦「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供學界同仁知識交流的平台。本次會議將公開徵求論文,我們歡迎明清時段各領域具原創性研究的論文前來投稿。與會學者交通費請自理,大會將提供與會學者(台灣新竹以北的學者除外)4天住宿,會議期間供應午餐,大會並於2023年12月13日設有晚宴。

報名方法:
1. 論文組
(http://mingqing.sinica.edu.tw/MCSeminar/UcEvent00_Detail.aspx?eventID=4318&tableName=Event)
2. 個別論文
(http://mingqing.sinica.edu.tw/MCSeminar/UcEvent00_Detail.aspx?eventID=4317&tableName=Event)

重要時間
報名截止日: 2023. 5. 20.
入選論文組/個別論文公告日: 2023. 6. 30.
論文繳交截止日:2023. 11. 15.

聯絡人:簡金生先生,(02) 2782-9555#361,mingching@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C-021933

存有、思想與生命意義——沈清松教授逝世六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存有、思想與生命意義——沈清松教授逝世六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4年6月7日至9日(週五至週日)

地點:

輔仁大學(新北巿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

內容簡介:

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訂於2024年6月7日至9日假輔仁大學主辦為期三天的國際會議。本次研討會歡迎學界先進針對下列會議子題提出各領域最新研究成果(中文或英文皆可)。

壹、徵稿對象:已取得博士學位或於學術機構內擔任專、兼任教職與研究員。

貳、有意發表論文者,請於2023年03月31日前以電子檔 (MS-Word) 的方式提供個人基本資料(包含最高學歷,服務單位與職稱以及聯絡電話等),論文主題,中文約500字(英文約300字)的論文大綱與5個關鍵字,寄至zoesaelim@gmail.com(會議助理林潁煊小姐收)

叄、會議籌備委員會將於2023年5月1日,於輔大哲學系系網(網址:http://philosophy.ourpower.com.tw/)公告論文大綱審查結果。投稿人請於2024年05月10日前繳交論文完稿。上述若有未竟事項或其他寶貴建議,煩請來函賜教。

肆、會議子題如下:
(1) 沈清松哲學思想研究
(2) 中國哲學與士林哲學
(3) 跨文化哲學與宗教交談
(4) 終極真實、慷慨與外推
(5) 存有與死亡的生命教育
(6) 自然、生態與環境倫理
(7) 在AI時代中的自我與多元他者
(8) 美學與藝術中的視見性、可譯性與可普性
(9) 後全球化時代的公共領域(包括戰爭與疫情)
(10) 中、西醫療哲學(包括照護倫理、哲學諮商與照顧哲學)

系統號:

C-02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