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塹文獻雜誌第74期
標題:
竹塹文獻雜誌第74期
時間:
2022年8月
出版單位:
新竹:新竹市文化局
作者:
江燦騰 主編
報導者:
吳佳純
內容簡介:
本期主題:竹塹在地文化新論
1.新竹客家釋教葬儀中特殊拜香山儀式 邱杏嫺
:關於湖口萬盛佛壇的傳承現況介紹
2.從明宗長老尼回靈隱寺擔任新住持問題談起 林蓉芝
:回顧我曾經參與的新竹(市)佛寺事件
3.論戰後竹塹名剎靈隱寺的寺產紛爭與轉型新貌 江燦騰
:從明宗住持(1990-2021)的時代結束回溯
4. 竹塹佛教勝地史話 陳惠齡
:古奇峰詩文中「地方意識」與「空間政治」的交涉
5. 南來北往:新竹同樂軒之軒社經營與進香演出 林佳儀
6. 透過藝術弘揚印順思想的寬謙法師 侯坤宏
書介:《無悔前行:佛教藝術澱積者寬謙法師口述史》
7. 關於《印順法師年譜》增訂版問題 侯坤宏
系統號:
P-020645
臺灣人類學刊第20卷第1期
標題:
臺灣人類學刊第20卷第1期
時間:
2022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報導者:
林容如(中研院民族所)
內容簡介:
【李亦園紀念講座專文】
Ghassan Hage / Bourdieu and the Politics of Symbolic Violence
【研究論文】
吳佳翰 / 成為「當地人」:馬來西亞混血華人Sino的非類屬性文化認同
謝一誼 / 與物之生:北京「蟲魚花鳥市場」的民族誌研究
林文玲 / 持續延展的生命傳記: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50至1960年代臺灣原住民族的「田野照片」
【書評論壇】
Religion, Ethnicity, and Gender in Western Hunan during the Modern Era: The Dao among the Miao?
高晨揚 / 前言
丁仁傑 / 以「跨雜糅性」(trans-hybridity)作為「批判性方法論」 基礎的未盡之路
蔣馥蓁 / 苗漢之間:道不同?自相為謀
高雅寧 / 論湘西苗族宗教儀式中性別與族群之「跨」/「轉譯」實踐
康豹 / 回應
【影評】
林浩立 / Ashkan Soltani Stone:《重金屬搖滾保留地》Rez Metal
施永德 / 蔡政良:《阿美嘻哈》Amis Hip Hop
高雅寧 / 楊瀟:《歡墟》The Mountains Sing
系統號:
P-020644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9卷第1期
標題: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9卷第1期
時間:
2022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
內容簡介:
【研究論著】
中國風土和人間的多元性:論和辻哲郎的《風土》的中國文化觀/譚家博
「本來性—現實性」視座下的李卓吾 ——荒木見悟研究中作為試金石的「異端」/劉思妤
《史記·孔子世家》中「孔子不用」發微/徐威雄、李如意
越南日語規劃政策中的家長因素/黃秋月、阮文龍
移動修練與自我療癒實踐儀式 ——以天理教神樂舞在台灣為例/黃約伯
系統號:
P-020493
新史學第33卷第2期
標題:
新史學第33卷第2期
時間:
2022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史學》雜誌社
內容簡介:
【專號導言】
異端為官——雍正年間穆斯林官員的不道德嫌疑(孔德維)
奪小民之利?論民信局與海關兼辦大清郵政的競合關係(陳令杰)
革命的季節性——1950年代前期河南農村的群眾運動(陳耀煌)
閾態中的人獸生命化成——英國近代農業中的徒步趕集(1700-1840)(李鑑慧)
系統號:
P-020559
古今論衡第38期
標題:
古今論衡第38期
時間:
2022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文物保護】
國寶「八瓣華蓋立鳥圓壺」修護報告(王品方、林玉雲)
【研究論文】
居延漢簡簡冊復原成果整理(上)(高震寰)
曾侯夫人嬭加的生命軌跡——從隨州棗樹林M169隨仲嬭加墓陪葬銅器談起(陳昭容)
【醫療與文化】
臺灣多元民俗醫療技術者與技術物:以張錦英女士及其藥方為例(陳柏勳)
【古文獻解讀】
《續高僧傳》〈感通篇〉譯注(八)〈釋道英傳〉、〈釋叉德傳〉、〈釋智則傳〉、〈釋通達傳〉(《續高僧傳》研讀班)
系統號:
P-020587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3本第2分
標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3本第2分
時間:
2022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左冢棋局及博塞遊戲相關問題探究(黃儒宣)
漢代功次升遷制度考(黃怡君)
僧一行改曆與唐玄宗制禮(郭津嵩)
吐蕃帝國興佛運動與西藏早期中觀傳統——《大乘經纂要義》以及相關文本研究(任小波)
系統號:
P-020589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第49期:台灣新時代女性小說專輯
標題: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第49期:台灣新時代女性小說專輯
時間:
2022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Foreword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New Generation Women's Fiction from Taiwan /Kuo-ch'ing Tu
「台灣新時代女性小說專輯」卷頭語/杜國清
Trauma, Desire, Contemporary Women's Voices: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New Generation Women's Fiction from Taiwan/Lee Kuei Yun
創傷.情慾.時代女聲:「台灣新時代女性小說專輯」導論/李癸雲
Short Stories
Dear Child親愛的小孩/Marula Liu
A Libertine is Not Made in a Day淫婦不是一天造成的/Yi-hsuan Chang
Weiwei's Hair薇薇的頭髮/Chen Xue
The Death of Mountain Hawthorne Flowers山楂花之死/Chia-yi Yeh
Amusement Park遊樂園/Lee Chiaying
Blossom Season花開時節/Yang Shuang-tzu
Cat Sickness貓病/Huang Li-chun
A Cat Floating in Blood浮血貓/Shu-wen Hu
Dividing Line界線/Shu-wen Hu
Cross-boundary Communication跨界通訊/Chen Yu-chin
Wife's Cat妻子的貓/Yan Shuxia
Voiceover配音/Lin Wen-shuang
系統號:
P-020537
國史館館刊第72期
標題:
國史館館刊第72期
時間:
2022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內容簡介:
日治時期臺灣鹽工的經濟生活:東石郡虎尾寮部落之例(曾品滄)
熊十力《讀經示要》與1930年代的讀經論爭(蕭敏如)
日軍在華北的軍政支配結構與民眾的因應——以食糧對策為中心(1937-1945)(姜子浩)
蝴蝶效應——論美國檔案中所見之陳菊案(蘇瑤崇)
系統號:
P-020538
東華漢學第35期
標題:
東華漢學第35期
時間:
2022年6月
出版單位:
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華文系
內容簡介:
【特邀稿】
詩人、長橋、GIS——姜夔〈過垂虹〉詩現地研究《後書品》與《續書譜》的審美共性(簡錦松、唐宸、李依娜、陳高中、呂希真)
論《莊子》思想中的「差異」概念(吳億修)
汪鎣《爾雅正名》及黃侃評點考論(莊斐喬)
析論屈復《唐詩成法》的「詩法」觀(陳美朱)
翁方綱《復初齋文集》的稿本與刻本(曹美秀)
【學苑春秋】
第九研究室的薪傳者——張清徽先生韻文學研究的開創及其影響(游宗蓉)
不負如來不負卿?——倉央嘉措詩歌與民國文學場域(陳煒舜、黃鈺瑩)
系統號:
P-020628
政大中文學報第37期
標題:
政大中文學報第37期
時間:
2022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明清宮廷演劇的文本世界(陳靝沅)
「文獻與文學:『僧傳』研究的多重面向」專題導言(涂艷秋)
方外中的世俗:論《高僧傳》中潛藏的世俗接納(涂艷秋)
涂艷秋(林仁昱)
隱藏的僧傳——《續高僧傳》中道宣的五十自敘(劉苑如)
曾緘〈布達拉宮辭〉創作始末及其對倉央嘉措之人物形塑(陳煒舜)
《尚書.洛誥》、〈令方彞〉「明保」問題再議(顧海亮)
中國古代禮樂傳統與文化定向:以祭祀為論述視角(林啟屏)
對應與共振——唐代小說音樂書寫的兩個面向(康韻梅)
體察與思考:《四書大全》中的輔廣(陳逢源)
系統號:
P-020610
東海中文學報第37期
標題:
東海中文學報第37期
時間:
2022年6月
出版單位:
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譏刺君主和自我壓抑:錢謙益與沈德潛評杜差異及成因(胡旻)
禁忌與踰越:論葉石濤〈稻草堆裡的戀情〉的情色(楊建國)
「消失」作為一種方法:九七回歸後的「我城」書寫——以韓麗珠的寫作為討論對象(劉淑貞)
論現代淮安方言一種後起的舌尖元音及其相關問題(吳瑞文)
系統號:
P-020611
成大歷史學報61號
標題:
成大歷史學報61號
時間:
2022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從開創帝業到三宮協和:元仁宗朝前答己太后的政治活動(許正弘)
荷蘭時期澎湖灣海上轉運角色之形成及其運作(鄭永常)
晚明清初供奉瓷之器用及其流通(黃浩庭)
印尼改革時期(1998-2018)穆斯林婦女頭巾穿戴風格的變遷(邱炫元)
系統號:
P-020612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4期
標題: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4期
時間:
2022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內容簡介:
【「台灣大文學史的建構與想像」專題論文】
劉吶鷗的東亞想像——《持攝影機的男人》的風土表述、尖端獵奇與昭和文化/徐禎苓
誰把詩壇樹「亞洲」——戰後台灣、韓國漢詩壇銜接視野下的邵毓麟、彭國棟與李瑄根」/魏亦均
成為原住民(文學): 原住民族文學獎場域中的同志議題與非寫實風格/陳芷凡
從「報導文學」到「非虛構寫作」的文化演繹史: 一場面向現實方法的辯證/楊傑銘
【一般論文】
新竹考棚的歷史地景及其文化脈絡/陳惠齡
黑木謳子詩集中台灣自然書寫的 斷裂與現代重組/高嘉勵
南方軼事:從《忤》論林剪雲歷史書寫的脈絡/張怡寧
誰才是作者?:各譯/異其趣的後現代翻譯美學——以楊牧、傅浩為例/張崇旂
系統號:
P-020495
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35期
標題:
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35期
時間:
2022年4月
出版單位: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內容簡介:
從甲骨金文看「瞽」、「万」的文化特色與相關問題(張惟捷)
八卦引伸詞跨域建構初探──以認知情緒以及行為等屬性之聯結為例(洪鎰昌)
《牟子理惑論》的三教融合思維──以身體觀為徑路(王岫林)
系統號:
P-020609
輔仁宗教研究第42期
標題:
輔仁宗教研究第42期
時間:
2022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內容簡介:
【專題論文:宗教與公義】
從《聖詠》到《羅馬書》的「公義」思想:以朱熹的「理」學為參照(楊子春)
居普良的主教共治精神與教宗方濟各的全教會同行理念(張聖佳)
從天主教七件聖事論述方濟各教宗《天主聖神》自動諭——法典230條1項的修正案(金毓瑋)
華人五旬宗自立運動先驅馬兆瑞及其人際網絡與親屬網絡(葉先秦)
從人民自決到獨立建國:以後殖民觀點分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政治神學解嚴後三十年發展(邱凱莉)
先知的療傷之旅:從環境心理學視角解讀以西結異象的龐大地景(郭怡君)
Things violent in religion and politics: Some critical remarks on the theology of religious pluralism(金承哲)
系統號:
P-020534
風起南洋──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
標題:
風起南洋──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
時間:
2022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
作者:
韓晗 主編
內容簡介:
序/傅才武
第一輯 馬來西亞近代華人文化先驅的事蹟與活動
華教精神:林連玉古體詩的自我形象/潘碧華、成茉莉
新馬地區華人革命情感與中國人際網路建構──以張永福、林義順為對象/錢杉杉、何啟才
康有為在檳城的著述運思及其旨趣──以《四書》新注為中心/蔣明
第二輯 近代以來馬來西亞與中國的文化政治互動
鄭和登陸麻六甲以後: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王潤華
軟實力和硬實力:鄭和下西洋與滿剌加/安煥然
第三輯 馬華文化歷史資源的現代化轉化
從民俗文化角度探討馬來西亞華語特有詞彙──以節日習俗和信仰風俗為例/袁敏棻
基於冰山理論的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媽祖文化產業品牌發展模式/謝雅卉
獲取「符號資本」的歷史重構:馬來文學、馬英文學與馬華文學的族群敘事及其馬共歷史的建構/莊薏潔
女聲/身、創傷、種族政治:馬華呂育陶、傅承得、葉貝思的「五一三事件」文學敘事及其指涉意涵/李樹枝
第四輯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如何走出歷史、面向未來
馬來西亞華教之我見/莫泰熙
族群政治與文化權利: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思考/陳奕平
馬來西亞的中文高等教育綜述/洪麗芬
廈大馬來西亞分校華族生華語、馬來語、英語學習歷程與水準之訪談及問卷調查評測/金美
文化傳承及認同是獨中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獨中華文教學現況初探/李保康
風起南洋,詩承中華──《風起南洋──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編後記/韓晗
系統號:
P-020629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
標題: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
時間:
2022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Anthony Reid 著,韓翔中 翻譯
內容簡介:
導讀/文:鄭永常(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
•作者序
•台灣版作者新序
第 一 章_潮濕熱帶的人民
第 二 章_風下之地的佛陀與濕婆
第 三 章_貿易及貿易網絡
第 四 章_城市與運往世界的產品:一四九○至一六四○年
第 五 章_宗教革命與早期現代性,一三五○至一六三○年
第 六 章_亞洲與歐洲的相遇:一五○九至一六八八年
第 七 章_十七世紀的危機
第 八 章_本土身分認同:一六六○至一八二○年
第 九 章_華化世界的擴張
第 十 章_成為熱帶種植場:一七八○至一九○○年
第十一章_亞洲自主性的最後一搏:一八二○至一九一○年
第十二章_國家的塑造:一八二四至一九四○年
第十三章_人口、小農化與貧窮問題:一八三○至一九四○年
第十四章_消費的現代性:一八五○至二○○○年
第十五章_進步與現代性:一九○○至一九四○年
第十六章_二十世紀中期的危機:一九三○至一九五四年
第十七章_軍方、君主制與馬克思:一九五○至一九九八年的威權主義走向
第十八章_商業大崛起:一九六五年以降
第十九章_塑造國族、塑造少數族群:一九四五年以降
第二十章_東南亞地區在世界上的定位
系統號:
P-020631
誰是外來者:在德國、臺灣之間,獨立記者的跨國越南難民探尋
標題:
誰是外來者:在德國、臺灣之間,獨立記者的跨國越南難民探尋
時間:
2022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
作者:
黃文鈴 著
內容簡介:
《誰是外來者》作者黃文鈴往返德國與臺灣,採訪超過50位越南移民,聽他們述說驚心動魄的親身經歷,書中並陳西德、東德、臺灣三地接收越南移民的方式、政策,探討理想的族群融合可能之道。
● 西德-70年代末,西德因納粹歷史而對越南難民產生共感,民間出資買下救難船,多次出航營救,接納德國史上首批大規模的亞洲難民。
● 東德-80年代,越南政府派數萬契約工至同為共產政權的東德,卻意外遭遇兩德統一,在無融合政策之下,他們與西德船民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 臺灣-越南華僑在越戰結束前後搭乘中華民國政府的軍艦、專機來臺,散居各地的他們自身即是歷史,但我們為何遺忘了這段活生生的逃難史實?
40年了,他們還是「外來者」嗎?記者黃文鈴以移民身分發出探問:當膚色與文化截然不同,「外來移民要做到成功融入一個新的國家,我們能給出哪些答案?」越南移民已定居德國、臺灣社會逾40年,我們可曾真正探究他們的歷史?是否還片面狹隘地以外貌、膚色、口音區分「你」與「我」?
系統號:
P-020632
從資訊地圖看臺灣:用最直觀的資訊圖表,重新認識島嶼大小事
標題:
從資訊地圖看臺灣:用最直觀的資訊圖表,重新認識島嶼大小事
時間:
2022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商周出版
作者:
王昱堯、賴進貴 著
內容簡介:
身處網路時代,我們每天接收的數據或資訊,已是過去的數百倍以上。但這麼多訊息,對我們了解這塊土地究竟有多少幫助?本書作者認為,即使我們被各種資訊環繞,但對事物的理解,有可能不會更清晰,而是更模糊。於是希望以視覺化的資訊地圖,提供一條探索臺灣的新路徑,你將發現:許多看似跟地理空間無關的主題,其實藏著有趣的訊息!
全書包括自然環境、人口族群、產業經濟、教育政治等10大主題,不僅選擇臺灣人最關注的議題或最新事件,且以短文搭配滿版地圖的形式呈現,滿足現代人講求的高效閱讀方式,也讓讀者重新認識臺灣的多元面貌,甚至按圖索驥,進一步尋找其他的臺灣在地故事或被人們忽略的資訊。
系統號:
P-020641
南島語言(全套三冊)
標題:
南島語言(全套三冊)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Robert Blust 著,李壬癸等 翻譯
內容簡介:
《南島語言Ⅰ》
前言
譯者序
導讀
第 1 章 南島的世界
第 2 章 南島語系的鳥瞰
第 3 章 社會中的語言
《南島語言Ⅱ》
第 4 章 語音系統
第 5 章 詞彙
第 6 章 構詞
第 7 章 句法
《南島語言Ⅲ》
第 8 章 構疑
第 9 章 音變
第 10 章 分類
第 11 章 南島語研究學界
參考書目
系統號:
P-020490
中國大掠奪
標題:
中國大掠奪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時報出版
作者:
Pierre-Antoine DONNET 著,蔡紫珊、謝珮琪 翻譯
內容簡介:
2020年,儘管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嚴重影響下,中國仍是經濟增長表現最亮眼的大型經濟體。隨著拜登入主白宮,西方世界再次團結盟國,準備抵抗中國,但徒勞無功,中國即將成為領先世界的經濟強國。然而其獨特的發展模式,無論是在人權議題、民主政治、全球環境、科技發展與各種層面,都對當今與下一代的全球人類構成了重大影響。
現在的中國,不僅在經濟層面影響全球,更在環境、科技與資源方面,成為更全面的掠奪者。本書作者董尼德,為法新社資深媒體人,長期關注中國、亞洲與國際時事。在《中美爭鋒》一書,剖析拜登時代與疫情時代下,中國與美國的角力將如何左右世界。而本書則細剖中國當局對人權的迫害,對民主的監控,也更進一步探討對全球影響更深遠的環境議題,當中國致力發展高科技時,不僅止於經濟擴張,而是攸關全體人類生存的資源競爭。中國正在一步一步地展開史上最大的掠奪戰。
系統號:
P-020497
戎禮馨香:1931-1937國軍對日作戰紀念儀式研究
標題:
戎禮馨香:1931-1937國軍對日作戰紀念儀式研究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黎明文化
作者:
溫玉珍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首部以國軍對日作戰陣亡將士追悼大會和紀念儀式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通過深度挖掘、爬梳和分析相關祭文、演說、標語等珍貴史料,全景式還原1931年至1937年間一.二八淞滬戰役、冀熱長城戰役及綏遠戰役的陣亡將士追悼大會和紀念儀式的儀程細節,並據此探查國民政府當時的對日戰略方針,反駁了所謂「國民政府在1937年之前『只剿共、不抗日』」的論點。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強化國家意識的祭壇
第三章 傳承道統與法統的地標
第四章 在反迷信與民俗慰靈間擺盪
第五章 以犧牲為榮的軍國民精神
第六章 勝利激情下的戰鬥文宣
第七章 結論
系統號:
P-020498
清代法制新探:以《大清律例》為核心
標題:
清代法制新探:以《大清律例》為核心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元照出版
作者:
陳惠馨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編 清代重要的法律:《大清律例》
第一章 清代的法制是什麼──一個當代法理學的提問
第二章 《大清律例》的法典體例
第三章 《大清律例》的「律」與「例」及清代其他法規範
第四章 《大清律例》中「例」的結構與變化
第五章 清代法律的特色──比較法觀察
第六章 清代《刑科題本》──《大清律例》的實踐紀錄
第七章 再談《大清律例》的實際運作──以《刑科題本》及《黃冊》為中心
第八章 旌表與凌遲──《禮部則例》與《大清律例》對於婦女的規訓
第九章 清代法律人的培養
第二編 清代法制之研究
第十章 清代法制研究對於華人社會的意義
第十一章 清代法制的研究狀況
第十二章 二十一世紀清代法制研究的挑戰──反思法律、法學與歷史的關係
第十三章 清代與唐朝的規範體系──以《唐律》及《大清律例》為中心
第十四章 中國傳統法典體例的變遷──以《唐律》及《大清律例》為核心
系統號:
P-020504
罪身成義:溫州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
標題:
罪身成義:溫州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橄欖華宣
作者:
Jieke Zhang 著
內容簡介:
如何理解罪與詮釋罪,不僅是基督教人論的基礎,也是實踐中的漢語基督徒構建其宗教世界圖像的起點以及開展倫理生活的焦點。本書借一群溫州鄉村基督徒的故事,分別從他們的歸信、對偶像的態度、與傳統道德秩序不失緊張的嵌入、人們的集體宗教生活、教會對個體的權力治理乃至實踐中的神義論等多個不同角度,一層層地分析了圍繞罪人這一倫理主體所構成的宗教世界圖像影響其倫理生活的程度。
作者簡介
張杰克,浙江大學社會學學士、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神道學碩士;慕尼黑大學新教神學系在讀博士生。
系統號:
P-020528
安倍晉三大戰略
標題:
安倍晉三大戰略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Michael J. Green 著,譚天 翻譯
內容簡介: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不只是戰後日本任期最長的首相,可能也是對日本及亞洲影響最深遠的當代政治家。他在第二次任職首相期間(2012-2020)設計和主導推動的日本大戰略,將日本的國家利益防線從東亞大陸轉移至印度—太平洋,旨在帶領日本由傳統的陸權國家轉型為海權國家,堪稱是戰後日本的戰略大轉變,也是明治維新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大變革。
美國最權威的日本研究專家,麥可・葛林在本書深入探討由安倍晉三主導的日本戰略轉型及國家變革何以出現?原因是回應中國崛起後的擴張及稱霸野心。書展全面剖析安倍大戰略的本質、歷史淵源,以及對外關係方面涉及到的中國、美國、韓國、東南亞國協、印度、澳洲等印太重要國家。
葛林認為,安倍晉三時代奠定的日本大戰略,結束了戰後主流的被動依附美日安保同盟的吉田主義,重塑了日本及亞洲地區的地緣政治與國際格局,他深信,日本一旦成功,我們的世界會更加安全繁榮。
系統號:
P-020535
清代中國商人與海商及其活動
標題:
清代中國商人與海商及其活動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
作者:
松浦章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清代中國商人與海商其活動之研究
第一部 中國海商與民船商人及其活動
第一章 明代中國海商與歐洲商人的邂逅
第二章 福建商人與江户時代的日本贸易
第三章 乾隆十四年(1749)漂流至琉球國的中國商人
第四章 乾隆年間泉州海商的一些情況與幾件史料
第五章 乾隆二十二年《淮安關黄冊》中的民船商人
第二部 清代徽商與徽州官吏及其活動
第一章 清代徽商與沿海航運
第二章 清代徽州歙商的活動領域
第三章 清代康熙年間的徽州官吏與洞庭湖湖盗
第三部 清代晉商與長蘆商・江南船商及其活動
第一章 清代晉商范毓馪的准噶爾戰之軍需品運輸
第二章 清代長蘆盬商王世榮的日本銅貿易
第三章 清代的江南船商與沿海沙船航運
結論
系統號:
P-020544
楚材晉育:中國留美學生,1872-1931
標題:
楚材晉育:中國留美學生,1872-1931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江勇振 著
內容簡介:
《楚材晉育》以容閎的幼童生為引,聚焦於1902年成立、1931年因國共分裂的餘波掃到了太平洋彼岸而崩潰的「全美中國留學生聯合會」(The Chinese Students’ Alliance of America),從中分析中國留美學生的八個面向:自詡為未來中國的領袖、政治上保守、不可救藥的親美派、最為美國化並最憧憬甚至幻想要跟美國中產階級白人談戀愛的一代、與中國社會脫節、東方主義的中國傳統觀、泰半以公費留美、女留學生所面對的男性沙文主義以及她們回國以後在婚姻與就業上的兩難。
中國政府在最初制定留美政策的時候,出發點是「楚材晉『育』」,亦即派遣學生到美國留學,以期他們在學成之後為中國所用。但美國1882年《排華法案》制定,直到1943年廢止的六十年間,絕大多數中國留美學生因為美國法律不允許而無法留在美國。直到《排華法案》廢止,特別是1965年移民法給予一年兩萬人的移民配額後,留美學生才得有學而優則「留」這個選擇。「楚材晉『育』」於焉成為「楚材晉用」的敲門磚,這也是所謂的人才外流現象的肇始。
系統號:
P-020547
日治時期理蕃政策研究:以東台灣「集團移住」與「蕃地稻作」為例
標題:
日治時期理蕃政策研究:以東台灣「集團移住」與「蕃地稻作」為例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臺東: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
作者:
何佳龍 著
內容簡介:
「東部臺灣」的「山地」在歷史上的發展一直有其獨特性。主因為中央山脈具有地形上的阻隔性;其次,東臺灣海岸平直,為缺乏灣澳的斷層海岸,不利海上運輸之發展;位於中央山脈以東與海岸山脈之間的花東縱谷,地勢雖較為平緩,但實際上亦非肥沃或平坦的平原。東臺灣相較於臺灣西部,具有高度特殊性與獨立性,無論是行政機關的設置、族群分布的比例,或是林野調查的方針,皆與西部有明顯差別。
本書試圖究明,在東臺灣的山地推行稻作農業,其成敗與績效如何?自然環境與族群差異對於蕃地稻作農業的影響。當水田開鑿不易而事倍功半之時,陸稻成為總督府的新關注目標,方針也隨即進行調整,其中所引發的不同觀點的差異與討論情形。
系統號:
P-020565
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臺灣農業
標題:
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臺灣農業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豐年社附設出版部
作者:
江昺崙、陳慧萍 著
內容簡介:
李登輝前總統是推動臺灣政治轉型的「民主先生」,也是一輩子的農業人。他在求學階段就立志成為農業經濟學家,將所學貢獻給土地與農民;進入農林廳、農復會工作後,他走遍臺灣各大鄉鎮角落,以最紮實的農村調查,深入了解臺灣各種農業問題。傑出的農經研究,讓李登輝不僅享譽國際,也以此踏入政壇,推動多項關鍵性的農業改革。
這本書,寫的是李登輝與臺灣農業的故事,李登輝如何走上農學報國之路?他如何翻轉「以農養工」的政策方向,改變臺灣農村的命運?在臺灣農業面臨轉型的關鍵時刻,他又以何種策略,協助農民因應各種挑戰?這本書嘗試以農業角度,讓讀者看見不一樣的李登輝。
系統號:
P-020570
帶你回花蓮:穿梭街市百年
標題:
帶你回花蓮:穿梭街市百年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蔚藍文化
作者:
葉柏強、黃家榮 著
內容簡介:
花蓮市歷經時代的演變,成為東臺灣重要的城市,而不同時期更有不同的移民,包括尋找安身立命的土地,或協助其殖民母國統治、征伐、教育周遭族群……,而來到此地奉獻青春甚至生命;有些則「日久他鄉變故鄉」,成為花蓮市民的一部分。自古以來,這座城市承載著市民美麗與哀愁的記憶。至今,花蓮市仍是花蓮縣境內的首善之區。
每張老照片背後都有一段歷史,它可以補充文獻的不足,或覆按記錄資料的正誤。現代由於科技發達,透過手機、平板電腦、數位相機,拍照或錄影成為既方便又廉價記錄周遭事物的工具與方式,但在過去照相卻是相當昂貴且不容易進行的事。
老照片可以將過去的影像保存下來,使我們得以依據它們來瞭解、還原當時的歷史。有些老照片的擁有者,為了將來能容易喚起記憶,或是記一份屬於自己的榮耀、悲傷,往往會在相片上留下文字,說明拍攝目的與日期,或在相片背後書寫相關的記事,而這也使得我們更容易瞭解這張照片背後的故事。葉柏強與黃家榮不只關懷花蓮,於撰寫專著之外也經常在臉書社團、部落格等跟閱讀者分享新的發現,他們的文字充滿溫度與熱忱,且深入淺出,對於瞭解東臺灣的歷史與文化有很大的助益。
系統號:
P-020571
祕檔解讀:戴笠與軍統(上下冊)
標題:
祕檔解讀:戴笠與軍統(上下冊)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作者:
孫瀟瀟 著
報導者: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內容簡介:
戴笠,字雨農,浙江江山人,黃埔軍校六期出身。1927年開始從事情報活動。1928年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聯絡參謀,因為在北伐和中原大戰時期表現良好,逐漸獲得總司令蔣中正的信任。1932年後,歷任三民主義力行社特務處處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處長、副局長、局長,兼任南昌行營調查課課長、忠義救國軍總指揮、運輸統制局監察處處長、財政部緝私署署長、戰時貨運管理局局長、中美合作所主任等職,成為近代中國叱吒風雲的特工首腦。
軍統對國民政府內政、外交等各個層面影響很大,在許多重大事件中都扮演過重要角色。而戴笠自1932年至1946年的十四年間一直實際負責該組織的運作,幾乎與蔣中正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相始終,戴笠的生平事蹟與軍統活動融為一體,進退榮辱亦與軍統興衰密不可分。
戴笠與軍統,因為特工的神秘面紗,是大眾好奇的對象。也因為軍統是共產黨的眼中釘,常成為大陸影視劇作中嘲諷、敵視的情節對象。軍統身為情報機關,許多檔案事涉機密,留存有限。即使有官方出版品,不是印量稀少,流傳不廣,就是機密,不得外流。在軍統接受戴笠指揮的特工,曾經留下許多回憶資料,但可靠與否還是有商榷的空間。
討論戴笠與軍統的作品很多,但鄉野奇談、稗官野史,也不在少數。太多的傳聞與軼事,究竟真實性有多少?本書作者孫瀟瀟,鑽研軍統檔案與出版品,與回憶資料、各家說法相互對照,另外還發掘了蔣介石對戴笠的知遇、利用美人計謀刺丁默邨,以及向張學良購買南京房產等不為人知的故事,為大家解讀軍統祕檔中的戴笠身影。
系統號:
P-020619
建構台灣法學──歐美日中知識的彙整
標題:
建構台灣法學──歐美日中知識的彙整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王泰升 著
內容簡介:
本書連結法學者、法學論述、政治與社會環境,本於歷史學、法律學、社會學的關懷,敘述台灣如何跨越3個世紀,經歷殖民、威權、民主等政體,彙整來自歐美日中的現代法學知識,建構出當下的法學內涵,並提出應超越歷史束縛的主張。另從東亞視角,描繪法學緒論著述所顯現的「明治日本→民國中國→戰後台灣」的知識傳遞及流變。
本書也是為新的一代台灣法律人打造的法學緒論著述,在法源論,揚棄過時而形同盲腸的成文法與不成文法概念;在法解釋適用論,以德式法釋義學汰舊換新,納入英美法系之法適用方法,且「看見」台灣的法事實,重構台灣版法學緒論。
系統號:
P-020630
上田唯識思想之研究:現象學的進路
標題:
上田唯識思想之研究:現象學的進路
時間:
2022年6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
陳榮灼 著
內容簡介:
導論
第一章 「唯識古學」的重新定位
第一節 「唯識古學」之「傳統解釋」
第二節 上田對「唯識古學」之「傳統解釋」的批判
第三節 上田對「傳統解釋」的批判之現象學涵義
第二章 真諦「三性說」特質之釐清
第一節 「三性說」的三種解釋立場
第二節 緣生依他之三性說
第三節 「緣生依他」與「二分依他」之關係
第四節 從現象學角度看「唯識新學」的「三性說」之失
第三章 安慧「識轉變說」之定性分解
第一節 「唯識新學 」之「識轉變」解釋—「能變思想」
第二節 「同時因果說」vs.「異時因果說」
第三節 一種現象學式仲裁
第四章 唯識說與觀念論
第一節 關於ākāra 一詞在《安慧釋》中之意義
第二節 「所識(=對象=境)如何可能」之問題
第三節 「識」之「相續性」
第四節 「量論」 vs.「觀念論」:現象學式照察
第五章 結論
附錄一 唯識哲學與沙特現象學
附錄二 唯識宗「佛性觀」:真諦唯識 vs. 法相宗
附錄三 「批判佛教」之兩項獨斷
系統號:
P-020491
漢語語境下的伊斯蘭
標題:
漢語語境下的伊斯蘭
時間:
2022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蘭臺出版社
作者:
李雲飛 著
內容簡介:
漢語語境下的伊斯蘭關注的是伊斯蘭在漢語世界的存在,涉及伊斯蘭與中華的關係、漢語穆斯林的形成和漢語伊斯蘭學等論題。伊斯蘭作為普世宗教,如何可能以普遍適用的救世之道進入漢語世界,將人從特定文明及語言的歷史框架裡解放出來,使其與終極精神實在建立一種直接的關係。
作者簡介
李雲飛,中國山東籍阿訇、歷史學者,出身於魯北一個傳統回民家庭,是明代落籍中國的波斯人第十一代後裔。自幼在華北地區的清真寺接受經堂教育,2002年在安徽阜陽東關外清真寺李慕唐阿訇處「穿衣」畢業,任河南漯河清真西寺教長,從此開始阿訇和教學生涯。二十年來,任教於多所清真寺開辦的學堂。
系統號:
P-020502
明清家政書與家庭經濟論的新發展
標題:
明清家政書與家庭經濟論的新發展
時間:
2022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周敘琪 著
內容簡介: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家政學」是西方傳入的學科,且形成一定的性別刻板印象,實有別於傳統歷史脈絡中「家政」的知識內容與實踐。關於治家議題的研究,過去歷史學者多聚焦在倫理訓誡、家訓體裁、家族史或宗族史研究,針對「家政」作論者甚少。本書嘗試新猷,從「家政」作為“home economics”入手,探討明清家政書強調產業經營增殖的重要性。「家政」是家事、家務;從「家」的生存實態來看,產業的消亡足以導致家的衰落而難以維持其運作,故經濟生產為家務勞動的核心,由此彰顯出家父長的權威與支配。因應此一「家」與「經濟」交涉的新課題,在研究方法上結合經濟史與治家議題,來進行跨領域的研究,而又不同於經濟史學者以計量法來研究經營效益問題(與西方相對照)。
1 序論
2 近世家庭經濟重點的轉移
3 明末清初產業經營增殖論興起的社會背景
4 從富民持家到士人耕讀:張履祥補輯《沈氏農書》與《補農書》
5 明末清初山東士人的家政經營:丁耀亢《家政須知》析論
6 清代家庭經濟論的變化
7 結論
系統號:
P-020532
新編土漢辭典
標題:
新編土漢辭典
時間:
2022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黃啟輝 編著
內容簡介:
《土漢字典》(1976)原由臺北正中書局出版,並曾再版發行;至1992 年擴編改名《土漢辭典》在國立政治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印行。其後陸續有修訂試用版(1998、2006、2010、2012)供學者使用,但都早已完全用罄,只能拜託政大土耳其語文學系影印辭典應急。在需求者建議催促之下,於是決定予以重編出版,並將以公開發行方式,以方便取得。事隔將近十年,新增的科技醫療等相關詞彙,當然需要補充。在此,也要感謝政大土語系老師們,熱心地指出辭典所可能疏漏的語詞。
《新編土漢辭典》,持續以土國的電子報測試、修改和補充,或許不足和失誤情況仍難免,但所收納的三萬語彙,應大致可以涵蓋絕大多數日常生活用語和一般書報媒體的用詞。
土耳其語擁有其他語言所罕見的諧音系統,以及配合諧音的字尾變化規範,這些對初學者似乎較難理解。為方便使用者,本辭典將就土耳其語言及其語音、諧音和字尾等方面作概略性介紹。
系統號:
P-020561
臺灣京崑劇場述評:劇目傳承、解構與歷史紀述
標題:
臺灣京崑劇場述評:劇目傳承、解構與歷史紀述
時間:
2022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家出版社
作者:
劉慧芬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具備「地域性」(臺灣觀點)、「劇場性」(劇場影像)、「真實性」(歷史文獻)三大特性,作者針對京劇與崑劇在臺灣發展的劇目傳承、劇場演出歷史紀錄、經典崑劇當代詮釋與臺灣京劇教育等實務性議題展開論述,紀錄了臺灣京劇文化保存之獨特現象與歷史軌跡,亦開闢了當代臺灣京劇學研究之新領域。
全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四文,記錄、歸納並分析部分「臺灣京劇劇目傳承」的歷史現況,驗證臺灣京劇的特殊地位及價值。中篇二文,選擇青春版《牡丹亭》與《桃花扇》兩部古典戲曲,進行「古典解構、臺灣演繹」之探討;雖以明清傳奇為題,也以「臺灣觀點」分析經典古劇,面臨現代社會「改弦歌之」的創作策略,並對其實驗觀點與執行手法進行細部的分析與深入的省察。下篇四文為「臺灣戲曲文獻與歷史紀述」,撰析臺灣京劇發展的歷史軌跡與故宮珍藏之戲曲相關檔案。書中並採用數百幀珍貴的圖片以為佐證,俾於形象化地使讀者認識京劇劇目的歷史演化與傳承經過。
系統號:
P-020604
曹雪芹的家族印記
標題:
曹雪芹的家族印記
時間:
2022年5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
黃一農 著
內容簡介:
此書應算是《曹雪芹大傳》的前傳,訴求對象是每一位認真的紅迷。內容乃以曹家抄沒後歸旗北京做為分際,希望能重新定義紅學中有關曹氏家族史的研究基準,並提供一本最接近歷史真實的傳記。
書中仔細梳理曹家的人脈網絡,及其家族間過繼、兼祧與歸宗的複雜關係,並期盼能通過大歷史、家史與小說間的對話,耙梳出《紅樓夢》中帶有作者特殊生命經驗的DNA浮水印,從而確認這本小說的著作權人。
是書還首度揭開封王者當中「二女皆為妃」的世紀之謎,成功自141位封王者當中,篩出曹寅次婿的最佳人選即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進而發現一個從大觀園跨越到蒙古大草原的精彩故事,曹家及其親友們竟然曾如此深刻地介入中國西疆奠定以及康熙諸子奪嫡的歷史舞台。
系統號:
P-020492
漢學視野下之荀子思想研究論集
標題:
漢學視野下之荀子思想研究論集
時間:
2022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文津出版社
作者:
李哲賢 著
內容簡介:
自序
壹、綜論篇
美國漢學家德效騫(Homer Dubs, 1892-1969)之荀子研究析論
貳、名學篇
一、漢學視野下之荀子名學研究及反思
二、先秦儒家名學思想史論
三、論荀子約定俗成之制名原則及其衍生之問題
四、論荀子名學之本質及其衍生之問題
參、人性篇
一、荀子人性論研究在美國
二、荀子之性惡說析論──從文本談起
三、論荀子思想之矛盾
附錄
1. On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 Theory of Names in the pre-Qin Period
2. On the Essence of Xunzi’s Theory of Names and Its Deriving Problem
3. On Xunzi’s Conventional Principle of Instituting Names and Its Deriving Problem
系統號:
P-020530
廣澤尊王文化的境內與跨境傳播
標題:
廣澤尊王文化的境內與跨境傳播
時間:
2022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唐山出版社
作者:
楊松年、林緯毅 編著
內容簡介:
輯一 主題論文
所然與必然︰幫權內外的新加坡水廊頭鳳山寺 / 林緯毅
廣澤尊王籤詩試論 / 陳煒舜
輯二 廣澤尊王文化及其境內的流傳
廣澤尊王「牧童成神」之路探秘 / 范軍
廣澤尊王信仰在安溪的遺跡與傳播 / 倪伏笙
都市化語境下廣澤尊王信仰的神祠空間與信仰認同 / 錢夢琦
輯三 廣澤尊王文化的跨境傳播
聖公信仰傳入新加坡及其發展:一個新的探討 / 李成利
廣澤尊王信仰文化在香港的傳播:香港鳳山寺的籌建與發展 / 葉德平
香港福建族群信仰移植調查研究 / 蔡玄暉
傳承香火兩百年:古晉廣澤尊王廟 / 李振源
從鳳山寺談太平福建社群與廣澤尊王信仰 / 徐美莊
臺灣民間信仰的都會區新創宮廟——以板橋區江子翠為例 / 謝正一
臺南市永華宮廣澤尊王遶境研究 / 鄧文龍
高雄飛鳳寺廣澤尊王信仰研究 / 林佳燕
系統號:
P-020531
再殖民、地緣政治與抵抗:戰後台灣原住民族的形塑(1945–1984)
標題:
再殖民、地緣政治與抵抗:戰後台灣原住民族的形塑(1945–1984)
時間:
2022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南天書局
作者:
顧恒湛 著
內容簡介:
過去的戰後原住民族史的研究,不管是傳統的原住民政策史研究,還是新進以探討中華民國對臺灣原住民族治理本質的國家中心論研究取向,往往只看見國家政策或是治理技藝上與時俱進演進過程,卻忽略了地緣政治與冷戰結構帶來的歷史動能。
本書將戰後臺灣原住民族面臨的中華民國的殖民情境,從制度與國家、國共內戰與冷戰結構、黨國體制、地緣政治變動等視角進行分析,觀察這些歷史動能對原住民族帶來的影響,並凸顯原住民族在結構的夾縫中追求自主性的行動與軌跡。透過這些視角,本書發現1980年代原住民族運動、以及「原住民」或「原住民族」的現身,不只是編年史中的一個重要事件,也不是歷史的必然演化路徑,而是歷經諸多歷史的偶然因素堆疊或相互作用的結果。
系統號:
P-020643
歌仔戲《燕歌行》與敘事設計
標題:
歌仔戲《燕歌行》與敘事設計
時間:
2022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作者:
王世信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從東西方戲劇美學發展上的比較為始,介紹近百年來設計思潮的變化,及其與同時期發展的歌仔戲之間,如何交織演變出現代劇場歌仔戲的多變風貌。作者王世信專擅舞臺設計,特以唐美雲歌仔戲團所製作的精緻歌仔戲經典劇目《燕歌行》為主要案例,詳述其與劇團共同營造屬於當代美學的歌仔戲之過程及精彩成果。
系統號:
P-020494
色即空・空即色:上田義文唯識學論文集
標題:
色即空・空即色:上田義文唯識學論文集
時間:
2022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上田義文 著,陳榮灼 翻譯
內容簡介:
譯者導言
代序:何謂「唯識」(Vijñaptimātratā)?
一、初期瑜伽行派哲學之研究方法問題
二、關於「識」之兩種見解¬──「能變」與「能緣」
三、關於「Pariṇāma」
四、「識轉變」之意義
五、「顯現」的原意
六、彌勒、無著、世親的「顯現」意義
七、「虛妄分別」之廣狹二義
八、敬答長尾雅人教授
九、「安慧說」與「護法說」之根本相違何在?
十、瑜伽行派之根本真理
附錄一 上田義文與陳榮灼的通信
附錄二 上田義文之著作
系統號:
P-020533
自由與無為:論西漢初年的帝國體制與黃老思想
標題:
自由與無為:論西漢初年的帝國體制與黃老思想
時間:
2022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文津出版社
作者:
賈尚軒 著
報導者:
賈尚軒老師(本書作者)
內容簡介:
「黃老思想」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的「文景之治」,然而這在歷史上卻是特殊的一頁。為何說如此特殊?因為過去的學者大多認為「黃老思想」是一種道家紋飾法家的思想體系。主要理由是「漢承秦制」,認為漢帝國的制度與秦朝無異,只是透過包裝使百姓接受而已。實則並非如此,因為從實際的政策對比之下,可見「黃老思想」的核心是以「柔和」、「民本」與「自由」作為主軸,透過這樣的核心思想去制定國家政策,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
過去的學者在研究「黃老思想」的時候,往往只側重於思想家們的著作之中,試圖在這些著作中找尋黃老思想是如何運作的。但這樣並不能證明出黃老思想是如何在政策上運作的,因為缺乏了許多政策層面的資料,有的也只是稍微點綴而已。若要深刻地去理解「文景之治」是如何運作「黃老思想」,那就有必要從實際的政策面去展開研究。而且所有的資料都必須緊扣這一個時代才行,例如《黃老帛書》、陸賈《新語》以及賈誼的《新書》、《淮南子》作為主要材料,並從中開始進行分析。本文希望透過歷史的實際研究與結合上述的典籍內容加以考察,並開創出「黃老思想」研究的新方向
系統號:
P-020529
仁安羌作戰檔案史料彙編
標題:
仁安羌作戰檔案史料彙編
時間:
2022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劉偉民 主編
內容簡介:
仁安羌作戰過程僅有數日,相關檔案史料有限。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多方蒐集,先後在國史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德國聯邦檔案館蒐整近百件檔案,經授權後輯錄而成。劉放吾團長後人劉偉民先生也提供其個人多年收藏文物,彙整成本書,希望還原歷史現場,讓讀者認識當年兩軍對陣情勢。這些仁安羌作戰相關檔案史料,依時間順序,分為入緬背景、戰鬥經過、戰後檢討、重回戰場等四大主題,另錄相關報導。本書特將原始文獻公開,可以藉由這些檔案進入1942年的仁安羌,想像與遠征軍將士同處,體會硝煙瀰漫、兵凶戰危的時刻。
主編者簡介
劉偉民,中國遠征軍仁安羌大捷第113團團長劉放吾之子,湖南桂陽人。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美國猶他大學土木工程碩士。美國華裔企業家,美國聖母大學劉氏亞洲研究學院捐贈創辦人,美國聖母大學基奧全球事務學院院士,美國智庫太平洋國際政策理事會董事,美國南加州大學諮詢董事。
系統號:
P-020603
通州事件
標題:
通州事件
時間:
2022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高文研
作者:
笠原十九司 著
內容簡介:
序 章 通州事件の歴史背景
第1章 冀東保安隊はどのような軍隊だったのか
第2章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と冀察政務委員会
第3章 中国国民の怒り、怨嗟の的になった冀東政権
第4章 華北における抗日戦争気運の盛り上がり
第5章 通州事件の発生と全貌
第Ⅱ部 憎しみの連鎖を絶つ──通州事件被害者姉妹の生き方
第1章 満州への移住と病院開設
第2章 通州事件に遭遇した鈴木家
第3章 〝戦争孤児〟になった姉妹
第4章 憎しみの連鎖を絶つ
おわりに──「通州事件」から何を学ぶのか
系統號:
P-020499
中国の「よい戦争」:甦る抗日戦争の記憶と新たなナショナリズム
標題:
中国の「よい戦争」:甦る抗日戦争の記憶と新たなナショナリズム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みすず書房
作者:
Rana Mitter 著,濱野大道 翻譯
內容簡介:
原文書名:China’s Good War: How World War II Is Shaping a New Nationalism
はじめに──中国の戦争、記憶、ナショナリズム
第1章 熱い戦争と冷たい戦争──中国の闘い 1937-1978年
第2章 歴史をめぐる戦争──中国の政治を形づくる歴史研究
第3章 記憶、郷愁、破壊──中国の公的な領域は第二次世界大戦をどのように受け容れたのか
第4章 古い記憶と新しいメディア──インターネット、テレビ、映画のなかの戦時史
第5章 重慶から延安まで──地域の記憶と戦時中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
第6章 カイロ症候群(シンドローム)──第二次世界大戦と現代中国の国際関係
終章 中国の長い戦後
系統號:
P-020500
崩壊と復興の時代 戦後満洲日本人日記集
標題:
崩壊と復興の時代 戦後満洲日本人日記集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方書店
作者:
佐藤仁史・菅野智博・大石茜・湯川真樹江・森巧・甲賀真広 編著
內容簡介:
「満洲の記憶」研究会の活動の中で発見・整理された、満洲在住日本人の敗戦直後から引き揚げまでの日記4種を収録。筆者は国策企業の経営層、同上層幹部、専門技術者、女性新聞記者、主婦である。性別も立場も異なる書き手の日記はそれぞれ興味深く有用な情報が多く含まれているが、複数の日記を読み比べることで、同じ事象を異なる角度から捉えることもできる。各日記に解題と注釈を付す。
八木聞一『長春日僑生活誌抄』(佐藤仁史・甲賀真広・森巧 編集・解題)
安武誠子『長春・安東日記』(菅野智博・甲賀真広 編集・解題)
池田實・雪江『公主嶺日記』(大石茜・湯川真樹江 編集・解題)
渡部通業『通化日記』(佐藤仁史・菅野智博 編集・解題)
系統號:
P-020576
評伝 成牛渓:朝鮮の孔子廟と儒学者
標題:
評伝 成牛渓:朝鮮の孔子廟と儒学者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京都:臨川書店
作者:
矢木毅 著
內容簡介:
中央政界と距離を置き、在野の儒学者として礼の実践に努めた成渾(せいこん、ソン・ホン/号は牛渓)。しかし、親しく交流した李珥や鄭澈らの政界進出をきっかけに、否応なく儒教社会の党争へと巻き込まれていく――成渾の生前・没後における毀誉褒貶の歴史をたどり、党争に明け暮れた儒教社会の特質を浮かび上がらせる。壬辰倭乱(文禄の役)で講和論を推進するなど、日本との関係においても重要な人物である成渾の初の評伝。
系統號:
P-020597
満映秘史 栄華、崩壊、中国映画草創
標題:
満映秘史 栄華、崩壊、中国映画草創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角川書店
作者:
石井妙子 著
內容簡介:
※本書は2015年8月に文藝春秋社より刊行された『満映とわたし』を改題の上、加筆修正して刊行したものです。
まえがき
序 章 出会い
第一章 映画界に引き寄せられた兄たち
第二章 第一映画社ーー伊藤大輔と溝口健二
第三章 『新しき土』と女性編集者アリスさん
第四章 満映入社、中国へ
第五章 甘粕理事長と満映の日々
第六章 玉砕直前の結婚式
第七章 甘粕自決、ソ連軍侵攻
第八章 国共内戦の最中、鶴崗へ
第九章 「学習会」と「精簡」
第十章 映画人、炭鉱で働く
第十一章 北朝鮮からの誘い
第十二章 国民的映画『白毛女』
第十三章 満映の技術は中国に受け継がれた
第十四章 十四年ぶりの祖国
終 章 日中満映社員たちの戦後
系統號:
P-020600
通州事件(増補新版)
標題:
通州事件(増補新版)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市川市:志学社
作者:
広中一成 著
內容簡介:
増補新版刊行にあたって
凡例
第一章 通州事件前史
コラム 親日傀儡政権を打倒せよ! 中共の抗日秘密工作
第二章 通州事件の経過
コラム 今に遺る通州事件の痕跡
第三章 通州事件に残る疑問
コラム 通州事件の歴史写真をめぐって
第四章 通州事件被害者家族の戦後
コラム 楽土冀東は夢なりき 親日支那政権と軍歌について(辻田真佐憲)
おわりに
あとがき
※本書は2016年に星海社より刊行された『通州事件 日中戦争泥沼化への道』を大幅に改訂のうえ、新たに第四章、辻田真佐憲氏によるコラム、資料編を加え、再編集を行なったものです。
系統號:
P-020613
漢詩創作のための詩語集
標題:
漢詩創作のための詩語集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大修館書店
作者:
石川忠久 監修
內容簡介:
延べ25000の詩語を詠みたいテーマ・心情など1200余の分類によって配列。平仄・韻目・読み・語義も記してあり、漢詩の作法にかなった詩語が容易に選び出せる。韻目や詩語の読みから引ける5つの索引を完備。漢詩作りに役立つ「故事一覧」や一年を通して漢詩が作れる500余の詩題をまとめた「題詠詩題一覧」など付録も充実。和歌・俳句・挨拶文にも重宝。
系統號:
P-020624
漢詩創作のための詩語集
標題:
漢詩創作のための詩語集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京都:法藏館
作者:
菅野博史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東晋・南北朝の仏教の思想と実践――仏教受容書記の具体像――
第一部 法華経疏の研究
第一章 『法華経』の中国的展開
第二章 光宅寺法雲の法華経観
第三章 中国における法華思想の展開
第四章 中国天台における『観音経』(『法華経』観世音菩薩普門品)の注釈について
第五章 天台智顗における『法華経』と『涅槃経』の関係――吉蔵との比較を含んで――
第六章 中国天台宗における涅槃経観を示す諸概念について――「追説」、「追泯」、「?拾教」、「扶律談常」――
第二部 維摩経疏、涅槃経疏、般若経疏の研究
第一章 杏雨書屋所蔵『釋肇序抄義』翻刻
第二章 杏雨書屋所蔵『釋肇序抄義』の研究
第三章 白鶴美術館所蔵『大般涅槃経集解』写本について――巻第一~三、十八~二十の校勘――
第四章 吉蔵の涅槃経観――『涅槃経遊意』を中心として――
第五章 吉蔵『大品経玄意』の研究
第三部 『大乗四論玄義記』の研究
第一章 『大乗四論玄義記』「仏性義」の「第一大意」の分析
第二章 『大乗四論玄義記』「仏性義」の「第二釈名」について
第三章 『大乗四論玄義記』「仏性義」の「第三体相」の分析について
第四章 『大乗四論玄義記』「仏性義」大意・釈名・体相の訳注研究
第五章 『大乗四論玄義記』における『涅槃経』の引用について
第四部 その他
第一章 天台智顗の死について――中国の学者の解釈を中心として――
第二章 中国の人間仏教と日蓮の「入世」の思想――浄土教との比較を含めて――
第三章 富永仲基と平田篤胤の仏教批判
系統號:
P-020625
仏教の大東亜戦争
標題:
仏教の大東亜戦争
時間:
2022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文藝春秋
作者:
鵜飼秀徳 著
內容簡介:
殺生を禁じるのが、本来の教えであるはずの仏教。それが国と一体となって戦争を推進した時代があった。多くの寺院、文化財を破壊した廃仏毀釈を追った『仏教消滅』の著者が、昭和の戦争に至る、日本仏教界最大のタブーに挑む。
従軍僧の派遣、戦争を正当化する「戦時教学」「一殺多生」の提唱のみならず、梵鐘や仏像などを軍事物資の製造のために供出したり、宗派を挙げて軍用機を献納、軍艦製造に多額の寄付を行うなどの闇の部分に迫るべく、各地の寺院に残る戦争の痕跡を粘り強く訪ね、資料を丹念に掘り起こした、類のない歴史ドキュメント。
系統號:
P-020639
競争と秩序 東南アジアにみる民主主義のジレンマ
標題:
競争と秩序 東南アジアにみる民主主義のジレンマ
時間:
2022年5月
出版單位:
東京:白水社
作者:
川中豪 著
內容簡介:
自由な競争を保障することと安定的な秩序を確立すること。いずれも民主主義にとって必要でありながら、両者のバランスを取るのはそう簡単ではない。この二つの間の緊張関係に翻弄され、民主主義は、結局のところジレンマに陥ってしまう。実証主義的な比較政治学の蓄積にもとづき、民主主義の困難な歩みを経験してきた東南アジア諸国を具体的な事例として、民主主義一般に通底する問題を解き明かす。
第1章 民主主義を分析する
第2章 政治体制の形成
第3章 民主主義の不安定化
第4章 選挙が支える権威主義
第5章 民主主義と社会経済的格差
第6章 パーソナリティと分極化の政治
系統號:
P-020501
日本における〈呉越説話〉の展開
標題:
日本における〈呉越説話〉の展開
時間:
2022年5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程国興 著
內容簡介:
緒 言
第一章 日本の古典文学における呉越合戦関係の章句 呉国と越国が対峙する構図
第二章 〈呉越説話〉の形成――『太平記』への道のり
第三章 『三国伝記』〈呉越戦事〉の位相――『太平記』との比較研究
第四章 仮名本『曾我物語』の〈呉越説話〉論――『太平記』との比較研究
第五章 『平家物語』後出本における〈呉越説話〉論
第六章 『太平記秘伝理尽鈔』の「呉越戦い」評論
第七章 御伽草子『呉越物語』論――『太平記』との比較研究
第八章 スペンサー本『呉越物語』の位相
第九章 〈范蠡後日譚〉についての考察
第一〇章 『通俗呉越軍談』の位相
第一一章 浄瑠璃『呉越軍談』の構造
第一二章 〈呉越説話〉のゆくえ――「臥薪嘗胆」「呉越同舟」の熟語化
系統號:
P-020514
新聞が伝えた通州事件 1937-1945
標題:
新聞が伝えた通州事件 1937-1945
時間:
2022年5月
出版單位:
福岡:集広舎
作者:
藤岡信勝等 合編,加瀬英明 監修
內容簡介:
■戦後長らく秘匿された「通州事件」を当時の新聞記事を時系列でたどることで追体験する
■昭和12年から昭和20年までの9年間に5つの新聞における「通州事件」通州に関する記事を網羅する圧倒的な第一級資料
■B5判サイズで大きく見やすい活字。紙面の写しとともに、現代文の記事として復刻、その数は275件! 解説や関連資料も豊富に収録
系統號:
P-020560
〈ポスト帝国〉の東アジア 言説・表象・記憶
標題:
〈ポスト帝国〉の東アジア 言説・表象・記憶
時間:
2022年5月
出版單位:
東京:青土社
作者:
玄武岩 著
內容簡介: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戦後の脱植民地化は、帝国主義に冷戦構造が折り重なる暴力の連鎖に巻き込まれていく。そして冷戦体制の崩壊という世界史的転換を迎えることで、いかに国家暴力の時代を克服して正義を回復し、和解を成し遂げるのかという課題と向き合ってきた。本書は、こうした暴力にさらされた戦後の東アジアが、当該の国や地域を越えてトランスナショナルに展開する「記憶と和解」のポリティクスを、「過去の克服」に向けた〈ポスト帝国〉の連帯として位置付け、その実践的意味を問う。
系統號:
P-020633
記憶と象徴としての毛沢東 民衆のまなざしから
標題:
記憶と象徴としての毛沢東 民衆のまなざしから
時間:
2022年4月
出版單位:
京都:臨川書店
作者:
韓敏 著
內容簡介:
序 章 記憶と象徴としての指導者への人類学的アプローチ
第一章 近代中国におけるナショナル・シンボルの誕生
第二章 山村から国家的聖地へ
第三章 公共的領域における毛沢東の題字
第四章 民間信仰における指導者の記憶と象徴
第五章 バッジの使用と語り
第六章 中華民国の国父、孫文の記憶と表象
第七章 近代ベトナムと民族英雄のホーチミン
終 章
系統號:
P-020598
前漢時代における高祖系列侯
標題:
前漢時代における高祖系列侯
時間:
2022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邉見統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問題の所在
第一章 高祖期の列侯封建
第二章 恵帝期・高后期の列侯封建
第三章 列侯と関内侯
第四章 高祖系列侯位次の制定と改定
第五章 封爵之誓と高祖系列侯位次
第六章 高祖系列侯の衰退
第七章 高祖系列侯と「復家」措置
終章 結語
系統號:
P-020513
The Many Lives of the First Emperor of China
標題:
The Many Lives of the First Emperor of China
時間:
August, 2022
出版單位: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作者:
Anthony J. Barbieri-Low
內容簡介:
Ying Zheng, founder of the Qin empire, is recognized as a pivotal figure in world history, alongside other notable conquerors such as Alexander the Great, Genghis Khan, and Julius Caesar. His accomplishments include conquest of the warring states of ancient China, creation of an imperial system that endured for two millennia, and unif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a single writing system.
Only one biased historical account, written a century after his death in 210 BCE, narrates his biography. Recently, however, archaeologists have revealed the lavish pits associated with his tomb and documents that demonstrate how his dynasty functioned. Debates about the First Emperor have raged since shortly after his demise, making him an ideological slate upon which politicians, revolutionaries, poets, painters, archaeologists, and movie directors have written their own biases, fears, and fantasies.
This book is neither a standard biography nor a dynastic history. Rather, it looks historically a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First Emperor in history, literature, archaeology, and popular culture as a way to understand the interpreters as much as the subject of their interpretation.
Author Bio
Anthony J. Barbieri-Low is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He is the author of Artisan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and Ancient Egypt and Early China: State, Society, and Culture.
系統號:
P-020586
On Dangerous Ground: America's Centur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標題:
On Dangerous Ground: America's Centur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時間:
August, 2022
出版單位: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Gregory B. Poling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Chapter 1: Seeds of Discord (1800-1951)
Chapter 2: America and the Free Seas, Part I (1930-1966)
Chapter 3: Settling on Dangerous Ground (1954-1974)
Chapter 4: The Great Alliance Debate (1975-1979)
Chapter 5: America and the Free Seas, Part II (1967-1982)
Chapter 6: Hard Power and People Power (1979-1992)
Chapter 7: Diplomacy Disappointed (1992-2008)
Chapter 8: Raising the Stakes (2009-2014)
Chapter 9: Arbitration and Artificial Islands (2014-2016)
Chapter 10: A Course to Steer (2016-2021)
Bibliography
系統號:
P-020606
The Emergence of Word-Meaning in Early China: Normative Models for Words
標題:
The Emergence of Word-Meaning in Early China: Normative Models for Words
時間:
July, 2022
出版單位:
New York: SUNY Press
作者:
Jane Geaney
內容簡介:
The Emergence of Word-Meaning in Early China makes an innovative contribution to studies of language by historicizing the Chinese notion that words have "meaning" (content independent of instances of use). Rather than presuming that the concept of word-meaning had always existed, Jane Geaney explains how and why it arose in China. To account for why a normative term (yi, "duty, morality, appropriateness") came to be used for "meanings" found in dictionaries, Geaney examines interrelated patterns of word usage threading through and across a wide range of genres. These patterns show that by the first millennium, as textual production exploded—and as radically different writing forms (in Buddhist sutras) were encountered—yi already functioned as an externally accessible "model" for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of texts and sayings.
The book has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Because the idea of word-meaning is fundamental to theorizing, the book illuminates not only semantic ideas and the normativity of language in Early China, but also aspects of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As the internet supplants one form of media (print), thereby reducing knowledge to vast digital databases, so too, this book explains, two thousand years ago a culture that prized oral and visual balance became an "empire of the text."
Author Bio
Jane Geaney is Professor of Religious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Richmond. She is the author of Language as Bodily Practice in Early China: A Chinese Grammatology, also published by SUNY Press, and On the Epistemology of the Senses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系統號:
P-020579
Hollywood in China: Behind the Scenes of the World’s Largest Movie Market
標題:
Hollywood in China: Behind the Scenes of the World’s Largest Movie Market
時間:
July, 2022
出版單位:
New York: The New Press
作者:
Ying Zhu
內容簡介:
China surpassed North America to become the world ’s largest movie market in 2020. Formerly the focus of exotic fascination in the golden age of Hollywood, today the Chinese are a make-or-break audience for Hollywood’s biggest blockbusters. And movies are now an essential part of China’s global “soft power” strategy: a Chinese real estate tycoon, who until recently was the major shareholder of the AMC theater chain, built the world’s largest film production facility. Behind the curtains, as this brilliant new book reveals, movie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biggest areas of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world’s two remaining superpowers.
Will Hollywood be eclipsed by its Chinese counterpart? No author is better positioned to untangle this riddle than Ying Zhu, a leading expert on Chinese film and media. In fascinating vignettes, Hollywood in China unravels the century-l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ollywood and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Blending cultural history, busines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ollywood in China charts multiple power dynamics and teases out how compet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ests as well as cultural values are manifested in the art and artifice of filmmaking on a global scale, and with global ramifications. The book is an inside look at the intense business and political maneuvering that is shaping the movies and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itself—revealing a headlines-grabbing conflict that is playing out not only on the high seas, but on the silver screen.
Author Bio
Ying Zhu is professor emeritus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Film and Moving Image Research in the Academy of Film,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系統號:
P-020605
Asia and Postwar Japan: Deimperialization, Civic Activ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
標題:
Asia and Postwar Japan: Deimperialization, Civic Activ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
時間:
Jun, 2022
出版單位: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Simon Avenell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1.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Asia as Ideology and Ideal
2. From Ethnic Nationalism to Ethnic Responsibility
3. The Vietnam War, Immigration Control, and Original Sin
4. Grassroots Regionalization and Asian Solidarity in the 1970s
5. Another Internationalization: Postwar Responsibility, Inter-People Diplomacy, and Bananas
6. The Breakthrough: Asian Community and Identity in a Time of Chang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Index
系統號:
P-020541
A Ming Confucian’s World: Selections from Miscellaneous Records from the Bean Garden
標題:
A Ming Confucian’s World: Selections from Miscellaneous Records from the Bean Garden
時間:
April, 2022
出版單位: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作者:
By Lu Rong, Translated by Mark Halperin
內容簡介:
A forgotten century marks the years between the Ming dynasty's (1368–1644) turbulent founding and its sixteenth-century age of exploration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this period of social stability, retired scholar-official Lu Rong chronicled his observ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in Miscellaneous Records from the Bean Garden (Shuyuan zaji). Openly expressing his admirations and frustrations, Lu provides a window into the quotidian that sets Bean Garden apart from other works of the biji genre of "informal notes."
Mark Halperin organizes a translated selection of Lu's records to create a panorama of Ming life. A man of unusual curiosity, Lu describes multiple social classes, ethnicities, and locales in his accounts of political intrigues, farming techniques, religious practices, etiquette, crime, and family life. Centuries after their composition, Lu's words continue to provide a richly textured portrait of China on the cusp of the early modern era.
系統號:
P-020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