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James Robson:Monasteries and Madhouses: On the Care and Confinement of the Insane in Early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East Asian Buddhism

【演講】James Robson:Monasteries and Madhouses: On the Care and Confinement of the Insane in Early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East Asian Buddhism

標題:

【演講】James Robson:Monasteries and Madhouses: On the Care and Confinement of the Insane in Early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East Asian Buddhism

時間:

Monday August 1, 2022 – 6:00 am PDT/ 8:00 am CDT/ 9:00am EDT/ 2:00 pm BST

地點:

Zoom

主辦單位:

Yin-Cheng Distinguished Lecture Series

主講人:

James Robson(James C. Kralik and Yunli Lou Professor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印證佛學傑出學術系列講座

This talk explores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Buddhism/Buddhist institutions and madness/mental institutions. It begins with a general discussion of the place of madness within the Buddhist tradition by tracking references to madness in a variety of sources (from doctrinal texts to law codes). Following that general discussion, the talk moves to the intriguing history of the institutional connections between Buddhist monasteries and mental institutions in early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Taiwan, Mainland China, and Japan. I introduce some case studies of sites where modern mental hospitals grew up within the precincts or adjacent to Buddhist monasteries. What, I will ask, is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er Buddhist monasteries and the new mental hospitals? Have there been institution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monasteries and the hospitals throughout history? In addressing these questions, we encounter a history of the fundamental role played by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the therapy of those beset with mental illnesses. Due to modern changes in the care for the mentally ill—including a move toward mandatory hospitalization—the earlier history of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Buddhist monasteries and those afflicted with mental illness became hidden. One of the primary goals of this talk is to recover some of that history and show the role that was played by Buddhist temples in providing therapies, magical cures, and day to day care for the mentally ill.

Discussants: Emily Bau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Jia-Fu Lee (Buddhist Tzu Chi General Hospital)

系統號:

A-020596

【演講】湯舒雯:臺灣千禧世代的時空錯位書寫

標題:

【演講】湯舒雯:臺灣千禧世代的時空錯位書寫

時間:

2022年8月1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視訊(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

主講人:

湯舒雯(中研院文哲所訪問學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相因(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兼圖書館主任)
實體會場:僅受邀學者&本所同仁
視訊會場:所外人士

本演講需事先報名。

系統號:

A-020622

【演講】黃翔瑜:林衡道之古蹟觀的形成及其內涵

標題:

【演講】黃翔瑜:林衡道之古蹟觀的形成及其內涵

時間:

2022年8月4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黃翔瑜(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本報告係探討「古蹟仙」林衡道(1915-1997)的古蹟觀形成及其重要內涵。從其生平進行探究,瞭解他在求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古蹟興趣,累積對古蹟保存的素養,也期待能從各檔案或文獻群中獲得重要的補充,藉以剖析他對台灣古蹟的早期的關懷及其所關照的重要核心,進而洞悉台灣20世紀末台灣古蹟保存的嚆矢及其典範價值的推移。

系統號:

A-020506

【演講】陳祖為:兩岸三地政體的正當性:理論框架的探討

標題:

【演講】陳祖為:兩岸三地政體的正當性:理論框架的探討

時間:

2022年8月4日(週四)14:3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樓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政治思想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陳祖為(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訪問學人)

聯絡人:

陳小姐,Tel: (02)2789-8136

內容簡介:

與談人:錢永祥(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abk1Gj8j3xWR8HZ19
備註:未經主辦單位同意,不可於活動現場錄音、錄影。

系統號:

A-020594

【演講】薩爾吉:藏譯佛典的形成與文本價值⁣

【演講】薩爾吉:藏譯佛典的形成與文本價值⁣

標題:

【演講】薩爾吉:藏譯佛典的形成與文本價值⁣

時間:

2022年8月6日(週六)15:00

地點:

Zoom線上進行

主辦單位:

欽哲基金會

主講人:

薩爾吉(北京大學教授)

內容簡介:

報名網址:https://tinyurl.com/yxtc5jen

系統號:

A-020590

【演講】康豹:瘟疫、罪惡與受難儀式:近代臺灣王爺信仰面面觀

【演講】康豹:瘟疫、罪惡與受難儀式:近代臺灣王爺信仰面面觀

標題:

【演講】康豹:瘟疫、罪惡與受難儀式:近代臺灣王爺信仰面面觀

時間:

2022年8月9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物理研究所1樓演講廳+線上直播(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物理研究所

主講人:

康豹(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嘉升(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員兼所長)

COVID-19 對全球造成巨大的威脅,各國無不迫切渴望醫學界或學術機構能夠找到治療此一病毒的藥,發明有效的疫苗。不過醫療層面之外,我們關注像 COVID-19 或其他疾疫時,也應要以社會文化的角度來理解:它不只是一種疾病,也是社會問題,在此當中宗教信仰與儀式也經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面對疾疫時,醫療與宗教這雙治療人們身心的寶劍究竟該如何安放?本通俗演講以臺灣的王爺信仰為例,兼及其他送瘟習俗,並且將王爺信仰和西方相關的現象進行比較,帶來不同層面的思考方向。

聯絡人:鍾艾庭,(02)2789-8365,aiting@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20642

【演講】黃懿縈:早夭的福音:國語運動與政教角力下首部基督徒合譯的臺語聖經

標題:

【演講】黃懿縈:早夭的福音:國語運動與政教角力下首部基督徒合譯的臺語聖經

時間:

2022年8月11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一會議室+視訊(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主講人:

黃懿縈(中研院近史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 曾慶豹(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視訊會議連結:https://tinyurl.com/4vw3468s
會議號:2511 040 0218
密碼:YkMpzXPE367

俗稱「紅皮聖經」的《高陳臺灣白話聖經譯本》,是臺灣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由天主教與基督教共同翻譯的臺語(閩南語)羅馬字新約聖經,是教會響應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推動禮儀本地化及基督徒合一的初果,卻因捲入政治風波無法流通而逐漸被人淡忘。本文藉著研究這部在臺灣基督宗教史及臺語文運動史上極具時代意義的聖經譯本,檢視教會與政府在各自的語言政策互相抵觸時,教會何以及如何在張力下堅持使用臺灣人的母語傳教,繼而討論其結果與影響。

系統號:

A-020578

【演講】羅珮嘉:「知」與 「未知」的旅程: 認識當代女性主義

標題:

【演講】羅珮嘉:「知」與 「未知」的旅程: 認識當代女性主義

時間:

2022年8月1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羅珮嘉(臺灣女性影像學會秘書長暨臺灣國際女性影展策展人)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佛洛依德曾問:「女人到底要什麼?」女性主義論者茉莉.海斯科(Molly Haskell)回答:「我們只不過想要和男性一樣多元又豐富的選擇罷了。」然而在父權社會下,女性的想望談何容易?百年多來,為了爭取那「多元的選擇」,街頭的抗爭成了一場不停歇的盛會,這些盛會在無數世代女性的接力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性別革命。本次講座將介紹百年來的女性主義旅程,一起體會每個階段,女性的獨特價值,進而理解當代女性生活所遇到的挑戰與契機。

系統號:

A-020507

【演講】鄭安睎:移動的邊界:日治隘勇線與原住民族

標題:

【演講】鄭安睎:移動的邊界:日治隘勇線與原住民族

時間:

2022年8月1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同步線上直播(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鄭安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1902年「南庄事件」後,日本官方將隘勇納入警察制度下管理,並透過「隘勇線推進」包圍蕃地,迫使原住民歸順。日治「推進隘勇線」被形塑成「可移動式的蕃界」,從漸進式演變成推進式來包圍蕃地。隘勇線如同利刃般,直接進入原住民的傳統領域,進而控制。1920 年代後,更多的蕃地被納編成為普通行政區,隘勇線也被理蕃道路取代,但仍然有許多隘勇線轉變成原住民與平地之鄉鎮界線,亦或是原鄉內之村里界,繼續存在臺灣的歷史與地理空間之內。

系統號:

A-020508

【演講】謝予騰:臺灣古地名再議

標題:

【演講】謝予騰:臺灣古地名再議

時間:

2022年8月19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臺灣文學館1F文學沙龍(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主講人:

謝予騰(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國立臺灣文學館駐館研究員)

內容簡介:

臺灣古地名為何,自古便有許多爭議,其中一個廣為中國與臺灣流傳的說法,便是出現在《後漢書》與《三國志》記載中的「夷州」。 但夷州到底是不是臺灣呢?過去的海內外學者在20世紀中葉,對此問題有著諸多討論,甚至形成了論戰的程度,但還是沒能達成共識,這也就使得到底2000多年前的夷州與臺灣的關係,始終無法得到釐清。但回到沈瑩《臨海水土誌》的記載裡,我們透過人類社會最常見到的豢養動物──「狗」的生物特徵,似乎就可以看到藏在細節中,而前人並沒有發現的關鍵證據……

⚠系列講座注意事項⚠
?每場次活動提供2小時公教人員研習時數
?敬請配合防疫措施
?本系列活動不提供線上直播

系統號:

A-020650

【演講】黃自進:緣起日本──蔣介石的留日、抗日與聯日

【演講】黃自進:緣起日本──蔣介石的留日、抗日與聯日

標題:

【演講】黃自進:緣起日本──蔣介石的留日、抗日與聯日

時間:

2022年8月21日(週日)14:30-17:00

地點:

一號糧倉(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二段346巷3弄2號1樓)

主辦單位:

中正文化基金會、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黃自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時間:8月21日(日)14:30-17:00 
報名: https://bit.ly/3RJqSU4

系統號:

A-020649

【演講】陳榮灼:從現象學看唯識思想

【演講】陳榮灼:從現象學看唯識思想

標題:

【演講】陳榮灼:從現象學看唯識思想

時間:

2022年8月21日(週日)15:00-16:00

地點:

捷運中山地下書街誠品R79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國立政治大學政大出版社

主講人:

陳榮灼(加拿大布洛克大學哲學系榮譽教授)

聯絡人:

Tel: 03-5714337

內容簡介:

新書發表:《上田唯識思想之研究:現象學的進路》(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色即空・空即色:上田義文唯識學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政大出版社)

講座簡介:陳榮灼教授翻譯了日本當代唯識學者上田義文的重要論文,更對其唯識思想有精深的研究。陳教授的新作固是漢語佛學界自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以降最重要的論著,亦是國際唯識學與量論研究上一座全新的里程碑。

自由入場,座位有限,額滿為止。

系統號:

A-020577

【演講】唐蕙韻:金門迎城隍的歷史和當代考察

【演講】唐蕙韻:金門迎城隍的歷史和當代考察

標題:

【演講】唐蕙韻:金門迎城隍的歷史和當代考察

時間:

2022年8月2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視訊會議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

主講人:

唐蕙韻(國立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內容簡介:

無需報名,在演講時間直接以google meet連結登入即可。

系統號:

A-020509

【演講】林美容:臺灣民間幽冥信仰:懲凶罰惡的地獄觀與司法神系統下的鬼卒​

標題:

【演講】林美容:臺灣民間幽冥信仰:懲凶罰惡的地獄觀與司法神系統下的鬼卒​

時間:

2022年8月27日(週六)15:00-16:30​

地點:

臺南市美術館2館跨域展演廳(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臺南市美術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主講人:

林美容(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育淳(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活動費用:免費參加(*如欲參觀「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覽,需另行購票+ibon預約入館)​

系統號:

A-020623

【演講】林秋敏:從運動員到國際奧會委員:管窺徐亨的一生

標題:

【演講】林秋敏:從運動員到國際奧會委員:管窺徐亨的一生

時間:

2022年9月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林秋敏(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國際奧會委員徐亨是我國體育史上傑出的運動員之一,他在排球、足球、籃球、游泳等運動項目都有優秀的表現,多次當選國手,並且長期為我國體育事務奔走於國際間,在國際體壇爭取各國對我國奧會的支持,也為我國運動員在國際體育舞台上爭得一席之地。除此之外,徐亨先生也是一名優秀的企業家,從香港富都酒店到臺北富都大飯店以及美國洛杉磯機場希爾頓大飯店,在業界均享有盛名。他的一生,可謂多采多姿;他的精神,更是值得後人學習。

系統號:

A-020634

【演講】陳姃湲:流離島嶼:澎湖公娼120年史

標題:

【演講】陳姃湲:流離島嶼:澎湖公娼120年史

時間:

2022年9月6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

主講人:

陳姃湲(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與談人:葉韋君(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主持人:陳宗仁(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備註:
1.自即日起報名,9月4日截止,9月5日於網頁公告錄取名單,不接受現場報名。
2.本活動以實體舉辦。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是否改為線上會議,請隨時留意本所公告。
3.如有發燒現象,請勿參加;相關規定依CDC辦理。

系統號:

A-020640

【演講】莊勝全:在大稻埕編寫殖民地:《臺灣民報》的報社空間與媒體事業

標題:

【演講】莊勝全:在大稻埕編寫殖民地:《臺灣民報》的報社空間與媒體事業

時間:

2022年9月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直播(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莊勝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1916年,蔣渭水為了拓展行醫範圍與社會人脈,決定離開故鄉宜蘭,前往大稻埕設立大安醫院開業,隔年又投資春風得意樓的股份並參與經營,未料這番開業與投資,無意間成為他日後涉足反殖民運動的重要基礎。蔣渭水逐步持股收購的春風得意樓,日後乃是反殖民運動人士宴飲議事的據點之一,而大安醫院更成為1921年10月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的根據地,以及在東京創刊發行的《臺灣民報》,得以在殖民地臺灣起步發展媒體事業的重要據點。 本場演講將從《臺灣民報》與大稻埕的交會談起,描述其報社空間進駐大稻埕的歷史機緣,及其在大稻埕搬遷和發展的歷程,並說明大稻埕何以成為適合這份「臺灣人唯一之言論機關」發展茁壯的區域空間。

系統號:

A-020635

【演講】陳玉苹:文化資產與文化再造:知本卑南族的文化復振

標題:

【演講】陳玉苹:文化資產與文化再造:知本卑南族的文化復振

時間:

2022年9月1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玉苹(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兼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本研究旨在探討當今原住民運動的型態與文化復振、文化資產論述之間的關係。全球原住民運動,包括文化復振以及在自決權方面的努力,從戰後發展至今已然呈現與早期相當不一樣的面貌。許多新一代的原住民青年也在都市出生而與母文化的連帶薄弱,加上強勢語言導致母語式微,生活方式的劇烈變化,如何在「二十一世紀成為 原住民」成為全球原住民既切身又困擾的議題。而當代的台灣原住民社會,正好處在 「文化復振」以及「文化資產運動」銜接/連(articulation)的歷史發展上。文化資產論述的發展是否有助於台灣原住民社群重新找回文化價值的契機? 本研究以知本卑南族自1993年起始之文化復振經驗為分析對象,探討當代的原住民社群如何以「傳統文化」來回應外來力量的擾動而達到社群復權的可能。

系統號:

A-020636

【演講】蘇致亨:蔣經國時期的雙面本土化:從台語片到台語電視劇的「方言」管制

標題:

【演講】蘇致亨:蔣經國時期的雙面本土化:從台語片到台語電視劇的「方言」管制

時間:

2022年9月2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蘇致亨(臺灣文學金典獎得主/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本次演講將從戰後台語電影及電視發展史,重新討論戰後台灣史一個看似矛盾並存的經驗謎題:我們過去熟悉的蔣經國時期,多強調蔣經國就任行政院長後,政治上啟用本省籍菁英,在文學和藝術領域亦有「回歸鄉土」的「本土化」浪潮。然而,我們卻看見同樣在此一時期,本土語言影視產業的發展最受限制、語言流失情形也最為嚴峻,可謂語言議題最「去本土化」的年代。本次演講將從大眾文化的民眾史視角,重新反省蔣經國時期的「雙面本土化」至今仍帶給我們的影響。

系統號:

A-020637

【演講】何明修:臺灣社會運動百年史

標題:

【演講】何明修:臺灣社會運動百年史

時間:

2022年9月2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何明修(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E-mail: 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社會運動向來是推動社會變遷的重要力量,其出現意味著現代性的到來,包括資本主義的發展、現代國家的建立、新觀念的引進。臺灣過往是呈現「三年一反、五年一大亂」的原始叛亂形態,到1921年的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社會運動終於登場。這場演講要回顧臺灣百年來的社會運動發展,分析這股由下而上的力量如何促成多元而民主的社會之到來。

系統號:

A-020638

【演講】林仁昱:敦煌佛教讚歌寫本之「原生態」與應用研究

標題:

【演講】林仁昱:敦煌佛教讚歌寫本之「原生態」與應用研究

時間:

2022年10月3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興大學人文大樓102演講廳(台中市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臺灣中文學會

主講人:

林仁昱(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

內容簡介:

臺灣中文學會第39場新書精讀會
主持人:王三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
討論人:汪娟(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劉惠萍(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楊明璋(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20584

【系列演講】「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地緣政治與國際援助」 2022-2023年度講座

【系列演講】「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地緣政治與國際援助」 2022-2023年度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地緣政治與國際援助」 2022-2023年度講座

時間:

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共14場

地點:

以「實體會議」為主,視疫情狀況與講者意願開放「線上會議」雙軌進行

主辦單位: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講座臉書粉專:冷戰下的台灣與世界 年度講座
https://reurl.cc/RXXm9Z
★ 各場次演講舉辦前一個月,會在講座粉專公告講者與演講簡介,並提供該場次報名連結,欲參與實體和線上會議者請事先報名。
★ 各場次演講將以「實體會議」為主,是否開放「線上會議」雙軌進行,將視疫情狀況與講者意願為定,講者同意場次將採取實體與線上雙軌進行。
★ 2023年度場次,目前僅安排大致時程規劃,具體場次時間、地點安排,將在2022年底於講座粉專公告。
★ 年度講座14個場次的演講簡介、報名連結與訊息更新,都將同步在講座粉專公告,請密切關注本粉專最新公告。

一、10月14日(五)14:00-16:00
王秀雲(成大醫學系)
戰後台灣的同位素與核子醫學:以高天成為例

二、10月21日(五)14:00-16:00
王梅香(中山社會所)
東南亞文化冷戰:美國新聞處及其文化宣傳

三、11月4日(五)14:00-16:00
黃令名(中研院社會所)
從UHDC到台北捷運:美國冷戰科技援助與台灣軌道運輸的軌跡

四、11月18日(五)14:00-16:00
褚縈瑩(台北大學歷史系)
行動中的「鄉民」:冷戰脈絡下應用人類學的外一章-祕魯計畫(Cornell-Peru Project)

五、12月16日(五)14:00-16:00
沈孟穎(實踐建築系)
「美援國宅」:從軍事動員到經建發展體制住宅建設背後的美國援助

六、12月23日(五)14:00-16:00
郭金芳(真理運管系)
劍指「南方」:全球冷戰時期兩岸在「一個中國」論述下的體育外交競逐

2023年3月-2023年6月
一、3月上旬 (五)14:00-16:00
洪紹洋(陽交大科社所)
1950-1960年代台灣對東南亞的經濟援助與技術輸出

二、3月下旬 (五)14:00-16:00
項恬毅(國合會秘書長)
台灣當前對外開發援助政策與區域佈局

三、4月上旬 (五)14:00-16:00
江柏煒(師大東亞系)
冷戰與後冷戰的地方社會:金門的地緣政治、經濟及社會網絡變遷

四、4月下旬 (五)14:00-16:00
魏玫娟(政大國發所)
國際發展援助的政策與教學:政大國發所與國合會的合作經驗

五、5月上旬 (五)14:00-16:00
張雯勤(中研院人社中心)
冷戰下的失落:尋找緬北密支那楊校長

六、5月下旬 (五)14:00-16:00
林平(中正政治所)、林東余(師大東亞系)
冷戰時期台灣與印尼的雙邊協商(1966-1971)

七、6月上旬 (五)14:00-16:00
劉曉鵬(政大國發所)
比較冷戰時期以來兩岸對非洲國家的農業援助

八、6月下旬 (五)14:00-16:00
徐進鈺(台大地理系)、廖彥豪(陽交大社文所)
加工區的「加工出口」:冷戰時期台美協力體制對東南亞與拉美地區的經濟援助與合作

系統號:

A-020746

【系列演講】《建構台灣法學》新書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建構台灣法學》新書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建構台灣法學》新書系列講座

時間:

2022年8月20日及9月5日,另有線上直播

地點:

國定古蹟臺南地方法院司法博物館第三法庭、臺大法律學院霖澤館1301多媒體教室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台南場】
講題:從人出發的知識史──台灣的法學者與法學建構
主講:王泰升(台南民權路布行之子,臺大講座教授、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與談: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時間:8月20日(六)14:30-16:00
地點:國定古蹟臺南地方法院〔司法博物館〕第三法庭(台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307號)

【台北場】
講題:台灣法學知識的流變──法學緒論十餘年後的補課
主講:王泰升(臺大講座教授、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與談:陳忠五(臺大法律學院特聘教授)
時間:9月5日(一)19:00-20:30
地點:臺大法律學院 霖澤館1301多媒體教室(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近辛亥路側門)

※自由入場,額滿為止
活動同步開放現場直播,詳細資訊請見 https://www.facebook.com/ntuprs

系統號:

A-020580

【工作坊】余英時院士逝世周年紀念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余英時院士逝世周年紀念工作坊

時間:

2022年8月5日(週四)9:00-16:30

地點:

視訊會議為主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視訊會議連結:https://asmeet.webex.com/asmeet/j.php?MTID=me631ae3e58a26afd77b815da2393764f

會議號:2517 709 9180
密碼:GtAgpFUB732

附註:
1. 線上視訊開放自由與會,毋需報名。
2. 實體會場:檔案館第一會議室,僅限「與會名單」人員與會。未報名或未錄取者,無法進入會場。錄取名單將於2022年08月01日(一)12:00公布。

系統號:

A-020540

【工作坊】2022白色恐怖歷史工作坊

【工作坊】2022白色恐怖歷史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2022白色恐怖歷史工作坊

時間:

2022年8月11至12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1.自即日起報名,至8月5日截止,8月8日於本所網頁公告錄取名單。 2.不接受現場報名。 3.本活動以實體舉辦,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辦理;形式是否異動,請隨時留意本所網頁訊息。

系統號:

A-020566

【研習營】漢傳佛教四百年學術研習營

【研習營】漢傳佛教四百年學術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漢傳佛教四百年學術研習營

時間:

2022年8月31日至9月2日

地點:

線上研習課程為主

主辦單位:

聖嚴教育基金會

內容簡介:

弘揚漢傳佛教的相關研究一直是聖嚴法師念茲在茲的心願,聖嚴法師也曾對明代佛教進行過深刻的研究,迄今仍然嘉惠學子良多。長久以來,近世東亞漢傳佛教在學界始終缺乏深度的探討。然而,不管是文獻的數量,或牽涉的問題之複雜,漢傳佛教四百年來規模宏大,流傳廣遠,然前賢研究多有餘蘊未發,本次研習營嘗試從多元的視域切入,邀請國內外一流專家學者授課,並希望透過各種多元的型態,與青年學子一起探究漢傳佛教的獨特景致。

• 報名資格 •
國內外大專院校相關科系之碩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後研究員、助理教授。報名自8月1日開始。

• 注意事項 •
1. 本次線上課程將全程錄影。
2. 本次活動全程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20575

【研習營】2022年第一屆「田野與文獻」研習營

【研習營】2022年第一屆「田野與文獻」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2022年第一屆「田野與文獻」研習營

時間:

2022年8月22日23日

地點:

線上課程與田野調查

主辦單位:

臺大歷史系、東吳大學歷史系、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

內容簡介:

「田野」是人類學、歷史學關鍵方法之一,透過「在田野中理解文獻的多重性」並「實際踏查發現歷史」,成為理解臺灣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並獲得豐碩成果和經驗。為承續臺灣史研究中的田野傳統與培養田野相關人才,本研習營旨在讓學員學習文獻閱讀與田野踏察,以「東北角海岸地域」為中心,觀察地方社會的人文地理環境變遷,進而理解歷史上原住民、漢人在此界內外交接地帶的合作與競爭。

※參加學生務請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各校之防疫規定。
※主辦單位保留依實際情況調整之權利。
※本研習營因疫情延後至8月底舉辦。

系統號:

A-020626

【資料庫】國史館館館藏《賠償委員會》全宗檔案全數開放線上閱覽

標題:

【資料庫】國史館館館藏《賠償委員會》全宗檔案全數開放線上閱覽

內容簡介:

行政院於民國33年設置抗戰損失調查委員會,歷經更名、改隸,至35年成立行政院賠償委員會,其執掌為辦理調查統計抗戰公私損失,規劃對於日本責令賠償,及審議支配賠償物資等事宜。由於抗戰損失調查工作實際已停止,及美國對日政策轉變,日本賠償作業停滯,因此該委員會在政府遷臺後並未恢復建制。
國史館典藏之《賠償委員會》全宗,係經濟部於54年移轉入館,檔案期間自20年至38年,內容為因外敵侵略造成各地區機關、團體直接或間接之損失調查統計、損失賠償調查、追還劫物,以及委員會運作之綜合事務等案卷。是研究九一八事件後,因戰爭造成各機關、團體人口傷亡及財產損失的重要檔案,甚至包含各地海外華僑損失情形;另,對於各地區或機關查報或聲請日本歸還劫物、相關組織規劃籌設及運作過程等,也有不少案卷。
《賠償委員會》全宗數量龐大,經陸續數位化及進行開放應用檢視,影像全數完成上網,總計12,097卷共計119.4萬餘頁,各界可隨時透過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https://ahonline.drnh.gov.tw),免費查詢使用這批躲過戰火,留存距今將近70到90年不等彌足珍貴的檔案。

系統號:

A-020539

【資料庫】中研院出版品整合平臺

標題:

【資料庫】中研院出版品整合平臺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出版品整合平臺」目前已彙整全院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三大領域共16個研究單位,自1932年以來逾3,000筆書目資訊,讓使用者透過線上一鍵遐覽,掌握本院研究成果與研究趨勢。

除了「GPI政府出版品資訊網」、院內各研究單位自行建置的出版品專頁,此前本院並無一個統合性管道,集中呈現全院出版成果。不僅各界無法透過單一平臺快速掌握本院出版概況,院內人士參與國際會議、國際書展或國際交流時,亦缺乏管道簡便地透過數位展示,凸顯本院學術出版特色、各單位長期及近期的研究取向,實屬可惜。

有鑑於此,本院以「線上圕╱圖書館」為設計理念,打造此一出版品整合平臺。現階段針對「想了解中研院或中研院出版特色」、「有明確的查找範圍與目標」二種不同目的的使用者,初步設置「從數據看出版」、「書庫總覽」與「書庫檢索」三大功能,讓其能有系統地檢索本院系列出版成果、瀏覽新書資訊,甚至一窺研究單位及學者的研究方向與出版特色。

「書庫總覽」以書架為意象,以顏色為區隔,陳列了不同類型(如期刊、史料、論文集、專書、目錄、手冊等)之出版品,搭配篩選器的數目呈現,本院的出版分布概況一目了然。使用者並可進一步根據出版品類型、出版單位、出版年份,縮小檢索範圍,藉此勾勒出不同範圍下院內出版品的輪廓。點擊單筆出版品,可概覽書名、作者等基本出版資訊,並連結至各研究單位的書目介紹。

在此探索過程中,使用者得以初步了解本院著重的研究方向,以及各單位的發展過程與出版特色。為了更具體呈現之,「從數據看出版」功能特以若干研究單位為例,搭配資訊圖表,透過數據佐證帶出出版特色。例如,臺灣史研究所三分之一的出版品與日記相關,原因在於研究人員自1999年就組成日記解讀班,定期解讀、校訂及註釋,並將累積成果轉為知識庫,成為反映經濟社會政治史的重要參考素材。
有明確查找目標之使用者,則可透過「書庫檢索」功能進行出版品搜尋。目前此功能提供書名、作者名、出版單位、出版品主題等檢索,日後平臺將介接各研究單位的書籍目錄及摘要,提供更精確且完整的搜尋脈絡與結果。除了讓使用者如同置身於書架間,瀏覽揀選,尋找自己期待的書籍,本院期能藉由出版品整合平臺,使更多意料之外的知識能量偶遇碰撞。

未來「中央研究院出版品整合平臺」將持續豐富內容與功能,整合院內各式出版需求,化身為掌握學術前沿資訊不可或缺之窗口。

系統號:

A-020583

【展覽】嶺南畫派歐豪年來臺半世紀個展

【展覽】嶺南畫派歐豪年來臺半世紀個展

標題:

【展覽】嶺南畫派歐豪年來臺半世紀個展

時間:

2022年3月2日至9月28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二樓205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中研院嶺南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曩遘陽九,隨行在所至於台員,雖亂離慍結,顧崇尚書畫,結習未忘,猶時复求其友聲。以職守之故,用是初識江茮原氏於故宮,嗣歐豪年氏越海來台,葉公超先生與予同為歐氏畫展作介,遂彼此時相往還。蓋茮原專擅水墨山水;豪年則山水花鳥之屬,無不兼擅;予雖拙於繪事,然亦時時苦吟,間復作篆隸自娛,因之有同契焉。後此張大千先生以盛名返國,定居故宮左近,與二三子莫逆,用是摩耶精舍,每聞談笑。大千先生又往往俯同歐江合作,予則偶有詠歌互答,樽俎杖履,輒忘年焉。其後大千先生上仙,茮原亦忽忽化鶴,獨豪年秀挺,畫益進,書益肆,涉筆益無復涯岸,初不甚為詩,偶得句,即雋逸矯健,奇氣橫溢,於是詩書畫金石卓犖交美,儼然今日嶺南晝派之大宗師。

豪年之始來,莫逆二三子之外,尤難得之遇合,為立談間即獲張曉峰先生之激賞,既典藏其畫作於中山樓,於華岡博物館,並禮聘其為學院院士,大學教授,又延譽海內外,廣受歐亞學府博物館邀請展覽演講,因之豪年自笑為「盡攜書畫到天涯」云。

系統號:

A-020511

【展覽】百年衍繹──臺灣美術特有種

【展覽】百年衍繹──臺灣美術特有種

標題:

【展覽】百年衍繹──臺灣美術特有種

時間:

2021年11月30日至2022年10月16日

地點:

本展覽為線上展覽

主辦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百年衍繹──臺灣美術特有種」線上展,以史博館典藏為主軸,內容包含「鄉土的樣子」、「臺灣山海大觀」、「飛翔在寶島上空」、「世界之美Taroko」、「筆下生趣」、「園圃青青」、「走讀臺灣」、「藝術大觀園」八單元。欣賞臺灣美術百年景觀及花卉鳥獸為題材的精選畫作,可觀察主題與風格的多元發展,由依循傳統的筆墨形式,逐漸轉向本土自然與人文的再現。

2021年適逢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百周年,溯遊臺灣美術步入現代化的百年歷程,回顧諸先賢於新舊文化傳統激盪中,融鑄對臺灣風土的體察與詮釋,體現不同文化與美學交會的包容力,逐漸厚積臺灣多元文化的美術榮景。此多樣多彩的藝術創作,反映本土的特有文化DNA,體現百年衍繹的臺灣美術「特有種」。

系統號:

A-020512

【展覽】疫觸即發:百年島嶼戰疫特別展

【展覽】疫觸即發:百年島嶼戰疫特別展

標題:

【展覽】疫觸即發:百年島嶼戰疫特別展

時間:

2021年9月28日至2022年11月6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558-9790

內容簡介:

「近代公衛與防疫」,是臺灣重大的現代化事件。百年來歷經帝國擴張、近代國家治理與國際援助的過程,發展至今。但公衛制度的推行,往往給傳統文化帶來衝擊,公私領域的改造充滿了各種陣痛。本展將以防疫為主軸,分4大主題來介紹臺灣的防疫經驗與現代轉型:

第1主題:「清末戰役,入臺須先戰疫」
透過19世紀大眾文化素材戰爭圖繪和戰地衛生報告的對比,凸顯戰爭的表與裡、軍隊染疫情形。以及,近代港口檢疫制度的建立,入關須檢疫,未染疫者消毒,染疫者隔離治療,是前所未有的近代經驗。

第2主題:「日治台灣防疫經驗及其陣痛」
本區介紹現代防疫制度推動的複雜面向。「現代交通」推展了現代醫療,也成為傳染病防治的新挑戰。民間社會對防疫措施的不適應,仍尋求傳統醫療文化。

第3主題:「戰後臺灣衛生防疫漫長路」
1946年,因港口檢疫廢弛,傳染病再起,爆發了布袋事件。1950年代,因美援與國際援助,臺灣基礎衛生建設逐漸提升與完備,其中農復會扮演重大角色,臺灣逐步邁向公衛先進國家。

第4主題:「21世紀臺灣重大傳染病經驗」
從SARS到2019年COVID-19爆發,臺灣的齊心抗疫與新突破,以及疫情下的社會影響、產業震盪。最後呈現各縣市政府的防疫巧思。希望大家能透過此近代臺灣防疫的時光旅行,了解現代化轉型軌跡。

系統號:

A-020553

【展覽】什麼是「番」──清帝國文獻裡的臺灣原住民族

【展覽】什麼是「番」──清帝國文獻裡的臺灣原住民族

標題:

【展覽】什麼是「番」──清帝國文獻裡的臺灣原住民族

時間:

2022年3月19日至9月11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3展覽室(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1683年(康熙22年),清帝國將臺灣「納入版圖」,從此在臺灣展開治理。清帝國在其治下的臺灣,將人分成兩類:「民」(來自中國的墾殖者)、「番」(原來就居住在臺灣的土著);「番」又有「熟番」、「生番」、「歸化生番(化番)」之分。

中國傳統上,以「中原」為中心,自以為文明程度最高,周邊地區則是文明程度較低的野蠻之地,對其居民也各有其歧視性的稱呼。例如,(南)蠻、(東)夷、(西)戎、(北)狄。「番」,也是這種具有歧視性的稱呼。

本院藏有豐富的清帝國文獻,依其類別,大致有檔案、古籍、史書、方志、輿圖及《職貢圖》等。當然,其中多有關於臺灣原住民族的記載與描寫。此次,選取其中的部分,做成展覽。

本次展覽,首先在於釐清清帝國文獻中的「番」及「熟番」、「生番」、「歸化生番(化番)」等詞彙所表示的意義,及其意識形態。其次則在觀察清帝國的這些臺灣原住民族相關文獻,到底傳達了關於臺灣原住民之什麼形象與實際。最後,則透過當代人參與的逆寫、共筆,對這些歷史文獻做出具有當代意義的詮釋與演繹。

系統號:

A-020554

【展覽】墨形──漢晉古磚特展

【展覽】墨形──漢晉古磚特展

標題:

【展覽】墨形──漢晉古磚特展

時間:

2022年7月15日至8月15日

地點:

川藝術(臺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16巷5號B1)

主辦單位:

川藝術

內容簡介:

川藝術將於2022年7月15日展出「墨形-漢晉古磚特展」(The Shape of Ink - Ancient Bricks Special Exhibition),這次展覽主題以《墨形The Shape of Ink》為名,探討當代潮流藝術下,代表傳統的墨,在歷經古磚到書畫兩千年來的形變之後,在這個時代還有什麼樣的可能性,展覽以「壽比金石」、「拓影古形」、「亙古一瞬」三個主軸展開,帶領觀眾遊歷古磚歷史淵源與文人墨客的追求,到當代以磚為靈感來源,構建起以古磚為主題的花道與時尚水彩插畫呈現。

此時此刻,人類正在經歷一個文化快速迭代的時期,我們希望能在自己的詮釋下,重新看待歷史器物,將傳統技法抽象化,融合各個領域的專業,從這個角度來看,器物、花道、時裝水彩,以同一個脈絡貫通在這個空間的展現,便是一幅立體的八破圖,而我們以此為墨,在這個空間中書寫出的這次展覽,即是墨的當代之形。

系統號:

A-020593

【展覽】草蟲捉迷藏

【展覽】草蟲捉迷藏

標題:

【展覽】草蟲捉迷藏

時間:

2022年7月6日至9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10、212展覽室(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從古至今,活躍在野地裡花草間的昆蟲和小生物,精巧可愛的形體及活潑生動的姿態,在在讓人著迷。古代畫家以牠們為主角,約在九百年前發展成「草蟲」這個專門的畫科。「草蟲捉迷藏」特展就是以歷代草蟲畫為主體,希望大家能找出畫家捕捉到的這些小小生物,認識牠們真實的身份,並瞭解與草蟲有關的故事與背後潛藏的意涵。同時展出的還有文學、藥學書上的昆蟲插圖、教學用的畫稿、昆蟲掛圖和標本等,希望能更清楚地對比出草蟲畫的特殊之處,以及突顯畫作想要傳達的意趣。

當代生命科學知識的加入,使得這個繪畫展有了另一個新的向度。本次特別要感謝昆蟲學者們的參與,不但幫助我們瞭解不同畫家對昆蟲外型的寫實程度、協助辨認出畫中昆蟲的種類,甚至可由昆蟲習性理解畫中棲地的描繪,更可認識到畫幅上不同的草蟲生物間,正展演著各種事關生死繁衍的戲劇高潮。

系統號:

A-020607

【展覽】江湖有字在──臺灣人文出版史特展

【展覽】江湖有字在──臺灣人文出版史特展

標題:

【展覽】江湖有字在──臺灣人文出版史特展

時間:

2022年7月22日至2023年5月21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一樓展覽室C(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內容簡介:

以臺灣人文出版演進為主軸,始自日治時代結合報紙之印刷發行推展啟蒙思想與文學創作,逐漸建立臺灣自主出版的規模;戰後隨國府來臺的出版界文人,「兩大報」、「五小出版社」及各家專業出版帶來人文出版的高峰,為臺灣人文思潮激盪出豐沛的能量,再至解嚴後到當代的出版業百花齊放、網路媒體新興盛況。

特展預計以臺灣重要的人文出版事件、代表性出版社/出版人與其成果為核心,鋪陳臺灣人文出版史面貌,並以文學、哲學、人文思潮之出版社、雜誌刊物、報紙副刊等載體為範圍,同時介紹出版史上獨特而不可忽視的「出版現象」,綜合呈現此一議題的時代意義。

系統號:

A-020608

【展覽】大航海時代へ —マルコ・ポーロが開いた世界

【展覽】大航海時代へ —マルコ・ポーロが開いた世界

標題:

【展覽】大航海時代へ —マルコ・ポーロが開いた世界

時間:

2022年7月16日至9月11日

地點:

池袋サンシャインシティ文化会館ビル7F 古代オリエント博物館(東京都豊島区東池袋3-1-4)

主辦單位:

古代オリエント博物館、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館、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図書館

內容簡介:

モンゴル帝国と大航海時代。この二つの大きな時代は、マルコ・ポーロ(伊:1254~1324)と彼が残した『東方見聞録』を一つの結節点として繋げることができます。本展では、シルクロードの発展から、モンゴル帝国の時代、そして大航海時代まで、奈良県にある天理参考館と天理図書館の貴重な所蔵品を一堂に会し紹介します。

シルクロードを旅したマルコ・ポーロの旅行記『東方見聞録』は、のちに多くの写本を生み出して、大航海時代に活躍した人たちのガイドブックとなりました。この書が描く幻想的かつ富と黄金に満ちた東洋(中国とジパング)のイメージは大航海時代を切り開く冒険心の原動力となりました。大航海時代は世界史上はじめて、人・物・文化の交流が全地球規模で始まった時代であり、その波は日本に到達して南蛮文化として華開きます。大航海時代は、いま我々が生きている現代社会へとつながる大きな転換点といえる時代なのです。

大航海時代の冒険者たちは、間違った地図と『東方見聞録』を手がかりに大海原を渡ります。本展を通じて、彼らの夢と冒険のわくわく感をお伝えできれば幸いです。

系統號:

A-020505

【展覽】館蔵資料から見る 神仙思想と道教

【展覽】館蔵資料から見る 神仙思想と道教

標題:

【展覽】館蔵資料から見る 神仙思想と道教

時間:

2022年7月13日至9月5日

地點:

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館3階企画展示室(奈良県天理市守目堂町250)

主辦單位:

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館

內容簡介:

道教のルーツのひとつと言われる「神仙思想」、道士たちが目指す「不老長生」、不老長生を実現するために行う「儀礼」、さらに「道教や民間信仰の神々」という4つの視点で展示します。

公開される機会が少ない神仙思想に関する考古美術資料と、道教関連資料が一堂に会します。これらの資料を通して、神仙思想と道教の世界をご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020556

【展覽】きれいな字――近代中国と日本の書

【展覽】きれいな字――近代中国と日本の書

標題:

【展覽】きれいな字――近代中国と日本の書

時間:

2022年7月2日至9月4日

地點:

観峰館(滋賀県東近江市五個荘竜田町136)

主辦單位:

観峰館

內容簡介:

観峰館が収蔵している資料には、近代中国の官僚たちによって制作された書が多く含まれています。彼らに求められたのは、強烈な個性を表す文字を書くことではなく、誰にでも読める伝統的な「きれいな字」、すなわち字の形が整っていて、見る者にとって快く感じられるような書風の文字を書きこなすことでした。本展では、このような近代中国の「きれいな字」を中心に展示を構成し、現代の日本人にとっても親しみやすい書の作品を紹介します。

中国で生まれ、育まれた「きれいな字」の伝統は、日本でも学ばれるものとなっています。そこで本展では、収蔵品の中から、近代日本の人々が中国の書に倣って書き上げた作品や、当時の人々が「きれいな字」の手本として用いた教科書なども、あわせて展示することといたしました。これらの作品を通して、現代に生きる私たちがどのような字を「きれいな字」と捉えているのか、見つめ直してみたいと思います。

今回の企画展では、第1部を「近代中国の書」、第2部を「日本の書」として、展示を構成いたしました。以上の展示を通して、字を「書く」機会の少なくなった現代の日本人に「書」や「習字」に親しむ機会を提供することが、本展の目的です。

系統號:

A-020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