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張珣:以文字或以身體傳教? 女神研究:以媽祖信仰為例

【演講】張珣:以文字或以身體傳教? 女神研究:以媽祖信仰為例

標題:

【演講】張珣:以文字或以身體傳教? 女神研究:以媽祖信仰為例

時間:

2020年10月5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1樓106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主講人:

張珣(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兼所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振源(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執行長)

制度宗教與地方宗教的差別有很多面向可以討論,其中之一是傳教媒介的差異。制度宗教多數為有文字社會經過長期發展出來的宗教,因此其傳教媒介相當程度上,依賴文字經典與神職人員的詮釋,而能有標準化的教義與儀式。教會權威有增加,然而信徒也相對地漸失其對神聖的即時體會與經驗。地方宗教以其貼近在野庶民,奇異與雜亂有增無減,相對地信徒對於神聖的體驗與感受卻是生動與即時。

媽祖信仰在明朝被吸納收編進入正統道教經典,建醮儀式與祭祀禮儀依照國家祀典。然而在廣袤的中華大地,許多地方小女神雖然陸續進入媽祖林默娘體系,卻總有不斷冒出的地方女神,他們或是依靠媽祖或是挪用媽祖,或是若即若離,多少都以其顯靈的奇蹟與濟世來留住信徒。文字或經典不屬於她們,扶鸞降世與信徒的身體經驗才是她們的傳教媒介。本次演講企圖思考以文字傳教與以身體傳教的差異與社會效應。

系統號:

A-016864

【演講】何乏筆:虛實變通:數位時代中的道家思想

【演講】何乏筆:虛實變通:數位時代中的道家思想

標題:

【演講】何乏筆:虛實變通:數位時代中的道家思想

時間:

2020年10月5日(週一)14:00-15:3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06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主講人:

何乏筆(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原本來自於歐洲現代化並以自然科學為起源的科技模型擴散至世界各地。歐洲長久以來感受的危機與祛魅現象目前成為全球面臨的挑戰。當今世界正在遭遇的covid-19疫情,或許正顯明了歐洲現代化原來意圖解決、卻適得其反而引爆的種種嚴重危機,造成政治霸權復辟、資訊監控成形、經濟壓迫與生態災難的進一步惡化。

本講座系列希望從自身的思想傳統出發,試圖以非西方的歷史與哲學的觀點,透過研究不同時代與區域的華語思想如何影響科技以及被科技影響,反思當代世界的困境與未來,重新思考現代化與全球化的科技思維。也許華人思想也可成為當代生活世界與數位科技關係之重新思考的一個重要啟發的來源——或許華人思想擁有值得發展的概念工具,而我們可以此為基礎分析新傳統主義和當代科技間糾纏的現象?

系統號:

A-016841

【演講】分析哲學與佛教論壇

標題:

【演講】分析哲學與佛教論壇

時間:

2020年10月5日(週一)15:30-17:30

地點:

臺灣大學哲學系302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內容簡介:

如何傳達不可說? How to Convey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sayable; Or, How to Say Things about the Unsayable?(王文方,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

Can the World Be Indeterminate in All Respects?(何建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6779

【演講】徐富昌:《清華簡》與《左傳》之子產形象析論

標題:

【演講】徐富昌:《清華簡》與《左傳》之子產形象析論

時間:

2020年10月7日(週三)15:30

地點:

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徐富昌(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文清(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討論人:林宏佳(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16819

【演講】黃翠娥:日本文化人眼中的台灣──以日治時期為例

【演講】黃翠娥:日本文化人眼中的台灣──以日治時期為例

標題:

【演講】黃翠娥:日本文化人眼中的台灣──以日治時期為例

時間:

2020年10月7日(週三)13:00-15:00

地點:

聯合大學八甲校區圖書館二樓大團體視聽室(苗栗市南勢里聯大2號)

主辦單位: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黃翠娥(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

聯絡人:

鄭小姐,Tel: (05) 310-6273

內容簡介:

媒體強人德富蘇峰及小說家佐多稲子、野上彌生子等文化人各於1920-1930年代前來台灣旅行、訪查,也各自都留下了著作。這些著作有的提及對台灣的殖產興業及東部交通與林業管理等等方面的觀察與提議。其中也有因日本政府將台灣視為是日本南向政策之根據地,而大力主張應該將台灣大學設立成以研究南方文化為重點的研究中心等。

這些發言固然彰顯了日本帝國主義拓展疆土的思維,但無可諱言,雖於今日,也足夠能成為台灣建設的諸多參考。

除此之外,更多篇幅在於觀察台灣的地理環境及民俗風情並因此提出的文化上的建議,其中諸多視點對於今日的我們仍存在醍醐灌頂之效,例如,原住民文化的保存問題以及台灣內部種族融合的問題等等。

主 持|黃惠禎(國立聯合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院長)
與 談|林雪星(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
報名網址|https://bit.ly/3hXWtPd
活動網站|http://colliber.ccu.edu.tw/salon/
線上直播|http://bit.ly/2L6qltr

系統號:

A-016842

【演講】鄭肇祺:吳郭魚的故事(下集):身體感、水產科學與市場

標題:

【演講】鄭肇祺:吳郭魚的故事(下集):身體感、水產科學與市場

時間:

2020年10月7日(週三)14:20

地點:

臺大水源校區行政大樓人類學系105教室(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8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主講人:

鄭肇祺(台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內容簡介:

「在二戰結束時,兩名分別姓吳和姓郭的士兵從南洋把吳郭魚帶回台灣。因為適應力強、生長速度快,牠成為台灣廣泛養殖及食用的吳郭魚。」這個廣為人知的吳郭魚故事,只是上集。本次演講分享二十世紀中葉起,臺灣水產科學家進行吳郭魚育種的「下集」。講者認為,科學家們受其身體感影響而設計出吳郭魚的科學實驗,進而促進各種育種技術的發展。他們利用國際性的水產市場訊息及個人作為消費者的立場,形成對水產消費的身體感,透過實驗及推廣改變了吳郭魚的身體,包括體型、外表、肉質等。吳郭魚在過程中獲得了新的名字:臺灣鯛。可是,這此努力難以抹走吳郭魚在臺灣的污名:臭土味的代表。講者在臺灣東部留意到臺灣鯛的消費普及度更高。未來研究可針對吳郭魚菜式的研發及多元醬料的運用,以美食學的角度為吳郭魚找一條市場出路。

系統號:

A-016846

【演講】呂紹理:鳳凰花開時:日治時期學校園藝的全球縮影

標題:

【演講】呂紹理:鳳凰花開時:日治時期學校園藝的全球縮影

時間:

2020年10月12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舊館三樓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陶曉萱,Tel: 02-2652-3324

內容簡介:

「鳳凰花開畢業時」,是很多人共有的學生時代印記。但是,來自馬達加斯加而非台灣原生的鳳凰木,為何最初栽植的日本人並沒有將之視為畢業象徵,反而成為戰後台灣各級學校學生離校的記憶?將眼光從火紅的鳳凰木移向栽種在其四周的各種花草樹木時,我們可以追問:鳳凰木栽植在學校和街道上的目的為何?在校園內它和襯托其周的花草園圃,只具有美化校園的功能,沒有其他的教育或文化意義?果如是,何以1945年以前日本國內有超過200種討論學校園藝的專書,而殖民地臺灣也有超過30種以上的書籍和百餘篇的新聞雜誌文章報導討論學校園藝,甚至還為此舉行多場「學校園藝品評會」?這些問題將牽涉我們日常生活熟悉景觀背後複雜的歷史變遷。本次演講即以日治時期學校園藝為例,探討學習環境設計花圃背後勾連的園藝知識、校園花圃中多樣物種所展現的日本帝國的全球脈絡縮影,我也想更進一步思考此一縮影所投射的園藝與文明(文化),以及園藝與「熱帶臺灣」意象之間複雜的論述關係。

請注意:為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週一演講將限制參與人數(45人),請預先報名(至10/7止,並email寄發錄取信,請以錄取通知信為準)。參與者請配合本所防疫措施:進入本所請使用酒精消毒雙手、配合量測體溫、於門口報到參與會議、自備口罩全程配戴,若無配戴口罩者及額溫溫度≧37.5℃者,謝絕進入會議室。演講日期前三週內自國外返台者、同住者為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或自主健康管理對象者,強烈建議請勿報名參與。

系統號:

A-016804

【演講】蔡鴻儒:穿越白沙墩,發現元長:農村生活文化調查與老照片說故事

標題:

【演講】蔡鴻儒:穿越白沙墩,發現元長:農村生活文化調查與老照片說故事

時間:

2020年10月14日(週三)10:30-12:3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八樓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

主講人:

蔡鴻儒(雲林縣元長鄉山內國小退休主任)

內容簡介:

1.有興趣參與演講者,請於10月13日(二)下午4點前向助理鄧淑瑜小姐(sookyee123@gate.sinica.edu.tw )報名。
2.因疫情緣故,場內將採間隔座位。欲參加者請向助理報名,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3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量測≧37.5度或有明顯呼吸道相關症狀者,敬請配合離場。
4.場內請全程配戴口罩。
5其它相關防疫措施以本院及CDC防疫規定辦理定辦理。
6.與會者請自備保溫杯,現場不提供茶杯。

系統號:

A-016839

【演講】王明珂:神話與歷史

標題:

【演講】王明珂:神話與歷史

時間:

2020年10月14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臺灣大學校史館1樓外文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王明珂(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系統號:

A-016786

【演講】雷祥麟:「四千年未經見之極殘忍政策」:滿洲鼠疫 (1910-1911) 與防疫口罩的誕生

標題:

【演講】雷祥麟:「四千年未經見之極殘忍政策」:滿洲鼠疫 (1910-1911) 與防疫口罩的誕生

時間:

2020年10月15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主講人:

雷祥麟(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2020年1月23日,中國採取史無前例的激烈手段控管新冠肺炎,全面封鎖人口超過千萬的武漢市之後,許多公衛專家、歷史學者、與社會大眾都開始注意到一個百年前的類似經驗:滿洲鼠疫。疾管署前署長蘇益仁在二月初投書《紐約時報》時,便指出發生於1910年的滿洲鼠疫正是這種極端手段的罕見前例。無獨有偶,今日被視為全球抗疫功臣的防疫口罩,也正是在滿洲鼠疫時首次出現於世界防疫史的舞台, 發明人華裔醫師伍連德(英屬馬來亞公民)曾因研究滿洲鼠疫而榮獲諾貝爾醫學獎提名。

防疫口罩、封城檢疫、與世界級的科學研究,這三項只是滿洲鼠疫與新冠肺炎間諸多可供比較的起點而已。論及可比較的相異點的話,滿洲鼠疫是清政府確認「現代西醫優於傳統中醫」的歷史分水嶺,而新冠肺炎中的中國政府不僅大力提倡中醫抗疫,並致力將其推廣至世界各地,從而引發全球矚目的爭議。更令人意外的是,在滿洲鼠疫平息後,抗疫有成的東三省總督錫良卻在呈送給清廷的《東三省疫事報告書》的序中指出自己在抗疫中施行了「四千年未曾經見之極殘忍政策」。在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之外,同為「社會傳染」(人傳人)的滿洲鼠疫是一個非常值得身陷新冠疫情中的我們深思比較的歷史經驗。

♦ 防疫公告事項
為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依本院規定實施以下措施,敬請留意及配合:
1. 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請與會聽眾務必配戴口罩出席。
2. 會議室入口處備有消毒酒精可供使用,入場前敬請配合現場工作人員量測體溫。
3. 有下列情況者,工作人員將依衛福部疾管署規定敬請配合離場及就醫:
(1) 測量體溫超過37.5度者
(2) 具呼吸道症狀者(呼吸困難、嚴重氣喘)
(3) 咳嗽不停者
4. 如事前有感冒、發燒、咳嗽或身體不適等症狀,請盡量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並協詢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依指示盡快就醫。請參考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 。

系統號:

A-016837

【演講】葉亭葶:戰後初期臺灣知識份子的敵我認識:從「懲治漢奸」談起

標題:

【演講】葉亭葶:戰後初期臺灣知識份子的敵我認識:從「懲治漢奸」談起

時間:

2020年10月1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葉亭葶(國史館協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試圖把在中國大陸執行的政策施行於臺灣,其中一項重要政策即是「懲治漢奸」政策。然而臺灣人雖然具有漢人血統,在戰爭期間卻是日本籍。因此對日協力者是否應被視為漢奸?該不該受到懲治?遂成為當時臺灣知識份子討論的焦點。本演講希冀透由介紹臺灣知識份子當時的討論內容,帶領大家一起認識戰後初期臺灣知識份子在面對政權轉換時多元、多層次的思考方式及其背後原因。

內容簡介:
高而潘未曾受教於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也未曾見過柯比意他本人,但卻終身以柯比意為師。他又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自學成功的臺灣第一代建築師。  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為何?是怎樣學習成功的?他向柯比意學了甚麼?他設計了哪些建築作品?又具有怎樣的建築特色?他所堅持的建築設計的理念又是甚麼?他為何拒絕歐美的歷史主義樣式,他為何也拒絕了所謂的「中國現代建築」或是「明清宮殿復興樣式」的建築風格?當今之世,我們應該向這位建築界的長者學習甚麼呢?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6727

【演講】李卓穎:如何易代?為何書寫?從二個易時而並作的研究學思談起

【演講】李卓穎:如何易代?為何書寫?從二個易時而並作的研究學思談起

標題:

【演講】李卓穎:如何易代?為何書寫?從二個易時而並作的研究學思談起

時間:

2020年10月15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李卓穎(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聯絡人:

歐小姐,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請務必全程戴口罩聽講,並參考本校「109學年度校園防疫工作注意事項」,敬請配合!

系統號:

A-016807

【演講】蒲慕州:漢唐的巫蠱與集體心態

【演講】蒲慕州:漢唐的巫蠱與集體心態

標題:

【演講】蒲慕州:漢唐的巫蠱與集體心態

時間:

2020年10月16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1樓106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主講人:

蒲慕州(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比較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振源(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執行長)

系統號:

A-016865

【演講】李宗翰:墓誌銘、CBDB與宋代社會研究

標題:

【演講】李宗翰:墓誌銘、CBDB與宋代社會研究

時間:

2020年10月16日(週五)10:1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季陶樓340314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李宗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講人:李宗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16826

【演講】2020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

【演講】2020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

標題:

【演講】2020王夢鷗教授學術講座

時間:

2020年10月13、14、19日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中文系330309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鄭毓瑜(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講座教授)

內容簡介:

總題:「直覺」與民國「新」詩學

子題:
1.公開的秘密
時間:10月13日(二)15:10至17:10
主持人:廖棟樑(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2.宇宙詩
時間:10月14日(三)15:10至17:10
主持人:蔡英俊(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3.流動的描述
時間:10月19日(一)15:10至17:10
主持人: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所長)

報名網頁:https://bit.ly/3eP60Xr
聯絡方式:(02)29393091#62302 張助教

系統號:

A-016780

【演講】葉高樹:「八旗生計」研究上的幾個問題

標題:

【演講】葉高樹:「八旗生計」研究上的幾個問題

時間:

2020年10月21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

主講人:

葉高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玉茹(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備註:
為因應「武漢肺炎(COVID-19)」,依本院規定實施以下措施,敬請留意及配合:
1. 一律線上報名。
2. 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請與會聽眾務必配戴口罩出席;未戴口罩者請勿入場。
3. 會議室入口處備有消毒酒精可供使用,進入人文館前敬請配合保全人員防疫措施。
4. 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狀、感冒、發燒者,敬請配合離場及就醫。

系統號:

A-016840

【演講】黃蘭翔:臺灣現代建築思想的引進者與實踐者:高而潘建築師

標題:

【演講】黃蘭翔:臺灣現代建築思想的引進者與實踐者:高而潘建築師

時間:

2020年10月2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黃蘭翔(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高而潘未曾受教於現代建築大師柯比意,也未曾見過柯比意他本人,但卻終身以柯比意為師。他又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自學成功的臺灣第一代建築師。  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為何?是怎樣學習成功的?他向柯比意學了甚麼?他設計了哪些建築作品?又具有怎樣的建築特色?他所堅持的建築設計的理念又是甚麼?他為何拒絕歐美的歷史主義樣式,他為何也拒絕了所謂的「中國現代建築」或是「明清宮殿復興樣式」的建築風格?當今之世,我們應該向這位建築界的長者學習甚麼呢?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6726

【演講】李宗信:歷史時、空與社會網絡的圖像化──以台灣史研究為主的案例分享

【演講】李宗信:歷史時、空與社會網絡的圖像化──以台灣史研究為主的案例分享

標題:

【演講】李宗信:歷史時、空與社會網絡的圖像化──以台灣史研究為主的案例分享

時間:

2020年10月22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李宗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

聯絡人:

歐小姐,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請務必全程戴口罩聽講,並參考本校「109學年度校園防疫工作注意事項」,敬請配合!

系統號:

A-016808

【演講】郭至汶:轉型時代的傳教士、媒體人:李提摩太

標題:

【演講】郭至汶:轉型時代的傳教士、媒體人:李提摩太

時間:

2020年10月27日(週二)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西學與中國研究群

主講人:

郭至汶(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博士)

內容簡介:

主持人:呂妙芬(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兼所長)

在西學東漸的晚清,中國知識分子面臨轉型的課題。與此同時,在中國傳播西學的傳教士也面臨了同樣的議題,知識傳播者與接受者同在變動時代中經歷轉型的試驗。過去學者多將研究重點放在中國知識分子身上,探討他們面對西學的回應。在晚清西學東漸的浪潮中,廣學會的報刊、書籍出版是重要的推手。身為廣學會的負責人,李提摩太高度涉入中國的媒體環境與政治運動。本演講透過現藏於英國牛津大學攝政公園學院(Regent’s Park College)的安格斯圖書及檔案館(The Angus Library and Archive)所收藏英國浸信會與所屬傳教士往來的信件及其它相關檔案,以李提摩太在晚清中國參與媒體活動的歷程為主線,探討他面對「轉型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 防疫公告事項
為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依本院規定實施以下措施,敬請留意及配合:
1. 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請與會聽眾務必配戴口罩出席。
2. 會議室入口處備有消毒酒精可供使用,入場前敬請配合現場工作人員量測體溫。
3. 有下列情況者,工作人員將依衛福部疾管署規定敬請配合離場及就醫:
(1) 測量體溫超過37.5度者
(2) 具呼吸道症狀者(呼吸困難、嚴重氣喘)
(3) 咳嗽不停者
4. 如事前有感冒、發燒、咳嗽或身體不適等症狀,請盡量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並協詢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依指示盡快就醫。請參考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 。

系統號:

A-016812

【演講】吳啟訥:從「多元多體」到「多元一體」──族群政治型態的流變與中國歷史的近代轉型

標題:

【演講】吳啟訥:從「多元多體」到「多元一體」──族群政治型態的流變與中國歷史的近代轉型

時間:

2020年10月29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主講人:

吳啟訥(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劉季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族群政治型態的重大變化,推動蒙古、滿洲政治體和傳統「中國」王朝國家形態的轉變,啟動了中國歷史近代轉型的進程。自13世紀末期開始,中國在自身的歷史演進中發端出某種「近代性」,這個現象的外觀標誌之一,就是王朝國家不僅從戰略上,也嘗試從國家政治制度架構、政治制度體系的角度改變傳統農業政治體與內亞游牧勢力長期對立的格局,改善王朝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缺陷,使得王朝由「文明」型態的國家開始轉型為「領土國家」。現代「中華民族」的古代基礎,甚至奠基於既不「中」又不「華」的蒙元。同時,現代中國既不是西歐式民族國家的簡單複製品,也不是元、明、清的簡單複製品。

♦ 防疫公告事項
為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依本院規定實施以下措施,敬請留意及配合:
1. 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請與會聽眾務必配戴口罩出席。
2. 會議室入口處備有消毒酒精可供使用,入場前敬請配合現場工作人員量測體溫。
3. 有下列情況者,工作人員將依衛福部疾管署規定敬請配合離場及就醫:
(1) 測量體溫超過37.5度者
(2) 具呼吸道症狀者(呼吸困難、嚴重氣喘)
(3) 咳嗽不停者
4. 如事前有感冒、發燒、咳嗽或身體不適等症狀,請盡量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並協詢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依指示盡快就醫。請參考疾管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 。

系統號:

A-016838

【演講】帖喇.尤道:從紅葉部落的變遷來探討太魯閣族的過去與未來展望

標題:

【演講】帖喇.尤道:從紅葉部落的變遷來探討太魯閣族的過去與未來展望

時間:

2020年10月2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帖喇.尤道(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委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壹、太魯閣名稱的由來
貳、Ihownan「紅葉部落」的人文發展
一、「紅葉」部落名稱的由來
二、部落內部族群關係與經濟產業發展
貳、外來殖民與太魯閣族的命運
一、加禮宛之役後的「意外霸主」
二、「威里事件」與太魯閣戰役
參、集團移住政策對太魯閣族的影響
一、太魯閣族傳統社會結構的瓦解
二、紅葉部落的形成
肆、基督信仰的進入
一、紅葉部落傳統信仰的變遷
二、「傳統彩虹」遇見「立虹為記」時
伍、太魯閣族回復族名運動….
 一、紅葉部落的民族認同
二、民族認同的異見
 三、回復族名後的影響
陸、「共管」走向「自治」
一、狩獵自主與共管
二、「共管」走向「自治」
柒、結語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為防範疫病,請配合演講活動防疫措施如下:
1. 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85人。
2. 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 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3. 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4. 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系統號:

A-016725

【演講】陳翠蓮:戰後台灣政治中的美國因素(1945-1960)

【演講】陳翠蓮:戰後台灣政治中的美國因素(1945-1960)

標題:

【演講】陳翠蓮:戰後台灣政治中的美國因素(1945-1960)

時間:

2020年10月29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陳翠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歐小姐,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請務必全程戴口罩聽講,敬請配合!

系統號:

A-016820

【演講】Tansen Sen:The Buddhist Cosmopolis: Connectivity, Diversity, and Materiality in the Buddhist World(s)

【演講】Tansen Sen:The Buddhist Cosmopolis: Connectivity, Diversity, and Materiality in the Buddhist World(s)

標題:

【演講】Tansen Sen:The Buddhist Cosmopolis: Connectivity, Diversity, and Materiality in the Buddhist World(s)

時間:

2020年11月5日(週四)19:00-20:00

地點:

This event will be conducted entirely online via Zoom.

主辦單位:

Chao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Rice University

主講人:

Tansen Sen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Global Asia at NYU Shanghai)

聯絡人:

E-mail: chao.center@rice.edu

內容簡介:

The circulation of Buddhist ideas, literature, art, and people resulted in the creation of a connected world in Asia, which this presentation calls a “Buddhist cosmopolis.” In addition to explaining this idea of a Buddhist cosmopolis, the presentation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the circulations and the diversity of Buddhist practices, ideas, objects and people could be studied and conceptualized. It specifically examines the spread of knowledge, art forms, and the travels of missionaries and pilgrims within various parts of Asia to demonstrate the spatial and ideological connections, as well as the unique local traditions that emerged at these locations. The presentation suggests employing frameworks of “convergence,” “divergence,” “entanglements,” and other concepts related to mobility and connections to theorize this idea of a Buddhist cosmopolis. The understanding of a Buddhist cosmopolis, it argues, also helps comprehend the intricacies of intra-Asian interactions and the impact Buddhism had in fostering them.

Speaker Bio
Tansen Sen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Global Asia at NYU Shanghai, and Global Network Professor at New York University. Previously he was a faculty at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nd the founding head of the Nalanda Sriwijaya Center at th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ingapore. He is the author of Buddhism, Diplomacy, and Trade: The Realignment of Sino-Indian Relations, 600-1400 (2003; 2016) and India, China, and the World: A Connected History (2017; 2018). He has co-authored (with Victor H. Mair) Traditional China in Asian and World History (2012), edited Buddhism across Asia: Networks of Material,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Exchange (2014), and co-edited (with Burkhard Schnepel) Travelling Pasts: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Indian Ocean World (2019), and (with Brian Tsui) Beyond Pan-Asianism: Connecting China and India, 1840s-1960s (forthcoming). He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a book about Zheng He’s maritime expeditions in the early fifteenth century, a monograph on Jawaharlal Nehru and China, and co-editing (with Engseng Ho)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Indian Ocean, volume 1.

系統號:

A-016813

【演講】洪淑苓:在地與新異――臺灣民俗學與當代民俗現象

【演講】洪淑苓:在地與新異――臺灣民俗學與當代民俗現象

標題:

【演講】洪淑苓:在地與新異――臺灣民俗學與當代民俗現象

時間:

2020年11月13日(週五)14:00-16:3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勤七樓語文視聽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臺灣中文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主講人:

洪淑苓(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聯絡人:

E-mail: tacs2011.10@gmail.com

內容簡介:

主持人:鍾宗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討論人:(依姓氏筆劃順序)
高莉芬(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鹿憶鹿(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陳益源(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專著資訊
1. 閱讀專著:洪淑苓《在地與新異――臺灣民俗學與當代民俗現象》(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9)
2. 內容簡介:本書以臺灣的漢人民俗為研究範圍,藉由民俗學者的研究論著、民俗文獻資料、民俗現象與議題,梳整傳統習俗在臺灣的承傳與演變,挖掘臺灣民俗的在地化、變異與創新的特質。全書分為上、下編,凡十章,上編為針對民俗學者的論著與貢獻之研究,下編為針對臺灣民俗的文獻資料與當代現象之研究。上編五章詳論黃得時、楊雲萍、婁子匡、朱介凡、郭立誠五位民俗學者的生命歷程、治學方法與民俗學研究成果,從中亦可看到從日治到戰後,民俗學跨時代的轉型軌跡。下編五章,選取民俗雜誌、筆記雜談與同鄉會雜誌等材料,挖掘研究議題,提供社會文化的反思。亦針對現代社會的月老信仰、七夕習俗加以觀察和評論,省思如何維護民俗傳統,以及如何因應變異、創新的現象。本書建構了臺灣民俗學史的論述架構,在縱與橫的兩方面,都提供了精闢深入的析論。

報名資訊
1. 報名資格:人文學科相關系所和研究機構之教師、學者、學生。
2. 人數:40名,若超額則以臺灣中文學會會員優先錄取。
3.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2020年10月23日(週五)止,請於線上填寫表單:
https://forms.gle/jW4hhB1G25EEepoU6 。
4. 書籍購買: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16907

【演講】拾掇臺灣文學先行者記憶──李榮春與他的文友們

【演講】拾掇臺灣文學先行者記憶──李榮春與他的文友們

標題:

【演講】拾掇臺灣文學先行者記憶──李榮春與他的文友們

時間:

2020年10月31日(週四)13:30-17:00

地點:

宜蘭頭城慶元宮媽祖廟埕(宜蘭縣頭城鎮和平街10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邱小姐,Tel: 06-221-7201*2214

內容簡介:

2020年,李榮春文學重要推手李鏡明醫師、使楊逵文學價值重現曙光的楊建先生,以及臺灣文學之母鍾肇政老師都相繼離世,哲人已遠,而留下來的人,依然走在先行者們開拓的道路上,繼續前行。本次講座邀請李榮春、楊逵和鍾肇政家屬、文學推廣工作者、資深編輯等人一同對話,討論文學作品的傳承、推廣與轉譯;並於會後走讀李榮春文學館,讓文學不再只是經典,得以走進常民生活,重新拾掇起在地的文學記憶。

14:00-15:00
講題:文學推廣經驗分享
主持:李雅莉(李榮春文學推廣工作室)
講者:蔡濟民(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鄭清鴻(前衛出版社主編)

15:00-16:00
講題:文學家後代的捍衛與延續
主持:彭瑞金(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退休教授)
講者:李士儀(李榮春文學推廣工作室)、鍾延威(台灣鍾肇政文學推廣協會理事長)、楊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16843

【系列演講】2020台灣史論叢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2020台灣史論叢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2020台灣史論叢系列講座

時間:

2020年10至12月,共6場

主辦單位:

臺大出版中心、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在場/不在場──尋找「社會」的日常生活史
主講: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余舜德(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兼副所長)、蘇碩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時間:10月12日(一)19:00-20:30
地點:臺大校史館2F中央展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制度經濟學──制度與經濟成長
主講:吳聰敏(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林玉茹(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研究員)
時間:10月20日(二)19:00-20:30
地點:臺大社科院305教室(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改變『主體認同』就夠了嗎?──台灣史學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主講:柯志明(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主持:王泰升(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臺大講座教授)
時間:10月30日(五)19:00-20:30
地點:臺大社科院3F梁國樹國際會議廳(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台灣現代醫學史的進程──從文化與政治體制談起
主講:范燕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教授)、李尚仁(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時間:11月24日(二)19:00-20:30
地點:臺師大文學院誠大樓B1文學院會議室(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重訪曹永和「台灣島史」觀── 三十年的回顧
主講: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宋家復(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陳偉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
時間:12月10日(四)19:00-20:30
地點:臺師大文學院誠大樓B1文學院會議室(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小地方」與「大世界」──台灣文學的感覺結構
主講:黃美娥(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教授)、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林芳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時間:12月21日(一)19:00-20:30
地點:臺大校史館2F中央展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

系統號:

A-016791

【系列演講】高美講堂《細說臺灣美術史》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高美講堂《細說臺灣美術史》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高美講堂《細說臺灣美術史》系列講座

時間:

2020年9至11月,共3場

地點:

高美館地下樓演講廳(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主講人:

蕭瓊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高雄市立美術館《細說臺灣美術史》系列講座邀請到國內講述臺灣美術史的權威、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名譽教授蕭瓊瑞擔任講者,9月20日〈山海傳奇:從原住民到荷西〉、10月18日〈渡臺讚歌:明清與日治美術〉與11月1日〈深耕戀曲:戰後以迄當代〉,將帶領大家瞭解我們所站的這塊土地-寶島.福爾摩沙,它經歷過的美麗故事。

10月18日
渡台讚歌:明清與日治美術

11月1日
深耕戀曲:戰後以迄當代

【注意事項】:
演講廳座位採梅花座方式,請自主間隔一個空位入座。
因應防疫措施,講座期間請全程配戴口罩。
本館演講廳內請勿飲食(含喝開水)。
演講期間,請全程保持手機靜音或關機,以避免影響講座進行。為尊重講師著作權,並請勿錄音、錄影。
高美館因藝術品保存需求,室溫設定為22度左右,進場時請記得攜帶保暖衣物。
高美館停車場為計時收費停車場,可多利用馬卡道路交叉口之計次收費立體停車場。

系統號:

A-016809

【系列演講】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

【系列演講】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

標題:

【系列演講】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

時間:

2020年10至11月,共3場

地點:

臺灣大學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臺大校友雙月刊》

內容簡介:

為迎接百年臺大,臺大校友雙月刊於2019年由張文亮教授的台北帝大植物研究與水稻改良的專題演講,開啟「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2020年,則以文政學部各學科講座在文學、史學、哲學、法學及經濟學領域的發展與影響為題,展開討論,敬邀各界與會參與,一起腦力激盪。

@主辦單位:《臺大校友雙月刊》
@協辦單位:臺大數位學習中心

第一場:文學科:漢詩.文學史.文化介入
◆主持人:黃美娥教授
◆與談人:
王智明:比較的幽靈:帝國大學時代的西洋文學講座
吳叡人:重層土著化下的歷史意識:日治後期黃得時與島田謹二的文學史論述之初步比較分析
黃美娥:久保天隨與臺灣漢詩壇
張文薰:當文學創作遇上學術知識:文政學部與臺灣文壇
蔡祝青:科學化的漢學研究:臺北帝大東洋文學講座的課程特色與文學史建構
◆時間:2020年10月21日(三)下午2:00-4:00
◆地點:臺灣大學第一會議室

第二場:史學科:臺灣研究與南方研究的發展
哲學科:臺灣哲學與臺北帝大哲學科
◆主持人:呂紹理教授
◆與談人:
史學科:歐素瑛:臺北帝大南洋史學講座的發展及其內容
史學科:陳偉智:人類學與臺北帝國大學的臺灣研究
哲學科:洪子偉:文政學部哲學科與臺灣哲學
哲學科:陸品妃:臺北帝大唯一臺籍哲學學士林素琴
◆時間:2020年10月28日(三)下午2:00-4:00
◆地點:臺灣大學第一會議室

第三場:政學科:殖民現代性法學與經濟學
◆主持人:王泰升教授
◆與談人:
王泰升:臺北帝國大學與殖民現代性法學
陳宛妤:臺北帝大的民法學研究
林政佑:殖民地大學的公法研究
黃紹恆:臺北帝大經濟學講座的發展及其內容
◆時間:2020年11月6日(五)下午2:00-4:00
◆地點:臺灣大學第一會議室

系統號:

A-016845

【工作坊】「打破舊知,思辨民國史」歷史教育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打破舊知,思辨民國史」歷史教育工作坊

時間:

2020年10月至11月,共三場

地點:

臺北文創大樓六樓604會議室(臺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

主辦單位:

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

聯絡人:

宋敬,Tel: 02-3363-9988#122

內容簡介:

一、目標︰
要了解自己的過去才能面對自己的未來,我們期許建立一個思考的平台,讓下一代可以用更高的視野和更多元的角度去討論去了解,那些處在複雜的時代卻只掌握著有限的資訊的歷史人物們。每個歷史人物的決定都影響著現在的我們,然而,真人真事的事件需要受到更高層次,至少非片面的檢視。

基金會希望此次參與課堂的學員可以對之後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人事物上有多方面的看法,對於資訊有更敏銳的判讀能力,不被單方說詞所牽著走,更謹慎思考自己的未來,為學員引導出更深層的思考能力,也希望在學員們的大學備審計劃裡多添加一項加分項目。

二、日期與時間︰
2020年10月25日(日)、10月31日(六)、11月07日(六)
每次課程為下午一點半至下午五點

三、活動地點︰
臺北文創大樓六樓604會議室(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近捷運市政府站1號出口)

四、講師資訊:
應俊豪: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近現代中外關係史、北洋外交史、列強在華海軍史(砲艦外交)。現為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任天豪: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國際關係史、冷戰時期中華民國外交史、琉球與釣魚臺問題研究。著作不輟,更設立廣播節目聊歷史。

五、參加辦法︰
1. 對象︰國內各高中、職在學學生(國三升高一可)自由報名參加
2. 名額︰30人
3. 獎勵︰全程參加者頒發研習證書/思辨分組辯論,第一名小組將獲得 伍仟元獎金!
4. 需繳交保證金 新臺幣一仟元整,活動期間會有出缺席紀錄,全勤參與者將會全額退費

六、報名與繳費方式︰
1. 網絡報名,社團:打破舊知,思辨民國史(需填入社團問題喔!)
2. 即日起,至 109年10月23日(五)止,額滿為止
3. 進入社團並填寫報名表單,接到E-mail錄取通知後,即完成申請
4. 請於活動當天繳交保證金 1,000元,全勤之參與者將於最後一堂課全額退費
5. 錄取名單及分組名單於2020年10月中公布於官網及基金會臉書

七、注意事項:
1. 請報名同學上社團填寫表單,並下載填寫「授權書」及「個人資料提供同意書」,報到時繳交
2. 確認完成報名手續後,活動前一週將專函提醒報到事宜
3. 為響應環保,請自備環保杯
4. 因應疫情,請大家盡量戴口罩參與課程及活動,現場也備有溫度計和酒精供使用

系統號:

A-016932

【工作坊】政大歷史工作坊「史家的技藝(二):文物展示與修復」

【工作坊】政大歷史工作坊「史家的技藝(二):文物展示與修復」

標題:

【工作坊】政大歷史工作坊「史家的技藝(二):文物展示與修復」

時間:

2020年10月24日(週六)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會議廳(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聯絡人:

侯家榆,E-mail: fri723@gmail.com

內容簡介:

網路報名:https://forms.gle/3E2W8Kp6eLe7vVwc9
工作坊議程:https://bit.ly/328YyCF

[報名須知]
1. 參與人數以30人為限,政大文學院與歷史學系及相關科系學生優先錄取;9月27日報名截止,9月30日公布錄取名單。
2. 本工作坊含實作課程,材料費用300元請學員自行負擔,請錄取者於收到通知後匯款繳交。
3. 出席者煩請配合場地之防疫措施,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4.全程參與者,將獲頒研習證書乙紙。

系統號:

A-016795

【資料庫】關西大學開放式亞洲研究中心「近代漢語文獻」資料庫

【資料庫】關西大學開放式亞洲研究中心「近代漢語文獻」資料庫

標題:

【資料庫】關西大學開放式亞洲研究中心「近代漢語文獻」資料庫

內容簡介:

日本關西大學開放式亞洲研究中心(KU-ORCAS)於2020年9月4日公開「近代漢語文獻資料庫」。結合2006-07年由日本學術振興會補助,內田慶市(關西大學外國語學部教授暨KU-ORCAS中心長)帶領的「19世紀『官話』の諸相——『周縁(ヨーロッパ.琉球.朝鮮.日本)』研究計畫,以及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亞洲文化交流中心的「言語文化班」之研究成果。本資料庫有中、日、英語介面並支持繁/簡體中文檢索,使用者可以查找內田教授徵集收藏的150種漢語文獻資料。

系統號:

A-016747

【資料庫】新加坡國立大學「東南亞華文報紙」線上資料庫

標題:

【資料庫】新加坡國立大學「東南亞華文報紙」線上資料庫

內容簡介:

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NUS Libraries)廣泛地蒐集了東南亞地區發行的中文報紙,其中大約150種為紙本或微縮資料,新加坡發行者有96種,馬來西亞發行的有34種。對於東南亞地區華人的經濟、政治、文化及宗教研究者,這些報紙是珍貴的史料。自2005年以來,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持續進行這些藏品的數位化,目前公開包括21種新加坡報紙和6種馬來西亞報紙,共90,360期供大眾使用參考。

「東南亞華文報紙」線上資料庫:https://digitalgems.nus.edu.sg/collection/96

系統號:

A-016748

【資料庫】國史館藏《臺灣新生報》、《臺灣新聞報》新聞照、底片數位檔上網52萬頁

標題:

【資料庫】國史館藏《臺灣新生報》、《臺灣新聞報》新聞照、底片數位檔上網52萬頁

內容簡介:

《臺灣新生報》原為日方經營之《臺灣新報》,1945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更名為《臺灣新生報》,其後由省新聞處經營;1949年成立高雄分社發行南部版,並於1961年改版為《臺灣新聞報》。2001年因奉命民營化,經歷民營公司出資購買該報「無形資產」及清算後,將該公司歷史文獻資料移交國史館典藏。

國史館秉持落實政府資訊公開政策,近年來持續開放數位檔上網。本次開放提供1960年代至1990年代臺灣省營新聞機構原生新聞照、底片之數位化內容,計1,033卷、34,658件,約52萬頁,歡迎各界透過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https://ahonline.drnh.gov.tw)查詢使用。

系統號:

A-016760

【資料庫】「地下抗戰:香港淪陷與英軍服務團,1942-1945」歷史地理資訊系統

標題:

【資料庫】「地下抗戰:香港淪陷與英軍服務團,1942-1945」歷史地理資訊系統

主辦單位: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空間史研究小組(Spatial History Study Group)、英軍服務團之友會(BAAG Descendants & Friends)

內容簡介:

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Aid Group)成立於1942年,是活躍於香港和華南的英軍地下抵抗和情報機構。它由香港大學生理學教授及香港義勇防衛軍救護隊指揮官賴廉士中校(Lt. Col. Lindsay Ride)成立。

此歷史地理資訊系統簡述英軍服務團於1942年中至1945年8月的活動,並討論其對盟軍抗日的影響。

此歷史地理資訊系統分為四個部分如下:
1. 英軍服務團的成立,1942年1月至6月 (三節)
2. 英軍服務團的戰時活動,1942年3月至1944年1 月 (九節)
3. 英軍服務團與中、英、美三國在華南的合作和競爭,1944年1月至 1945年8月 (三節)
4. 香港重光與戰後 (兩節)

此歷史地理資訊系統需要60分鐘閱覽完畢,每部份需時6至20分鐘,每節需時3-5分鐘。同時,系統適合以螢幕尺寸為16:9的電腦使用。

系統號:

A-016814

【展覽】不服來戰——臺灣文學論爭特展

【展覽】不服來戰——臺灣文學論爭特展

標題:

【展覽】不服來戰——臺灣文學論爭特展

時間:

2020年8月27日至2021年4月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本展將以「戰語言」、「戰身份」、「戰西化」、「戰鄉土」、「戰課綱」等五大核心議題,將百年以來的重要臺灣文學論爭事件化為各式具體場景,並運用時下流行的語音辨識技術,歡迎觀眾透過對話釐清觀點,讓觀眾真實感受「真理越辯越明」或是「有理講不通」的論爭現場,同時傾聽不同的聲音。

系統號:

A-016685

【展覽】約翰湯姆生——1871台灣早期攝影展

【展覽】約翰湯姆生——1871台灣早期攝影展

標題:

【展覽】約翰湯姆生——1871台灣早期攝影展

時間:

2020年7月18日至10月11日

地點: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82號)

主辦單位: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841-2611

內容簡介: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將於2020年7月18日至10月中旬,展出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在1871年4月期間,與蘇格蘭友人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aidlaw Maxwell,在台灣建立了第一批長老宗禮拜堂和第一家西式醫院)一起遊歷台灣南部山區而拍攝的五十張照片,以及與照片相對應的30幅木刻畫原件。 該系列幾乎沒有蛋白銀鹽照片存世。這50幅數位照片是由麥可葛雷(Michael Gray)從威爾康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所藏湯姆生的玻璃負片高清掃描而來。 2006年施蘭芳(Francoise Zylberberg)和魏延年藉台北國際圖書展之際首次展出這些照片,後於2008年在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重展,包括已知的唯一一套已裱框的96幀《中國與中國人影像》的原始珂羅版共218張照片,並邀Richard Ovenden、John Falconer、William Schupbach、Barbara 和 Michael Gray等專家主持演講。

這些照片由魏延年在1980年帶到台灣,卻花了25年的時間才走出民族學圖書館,因為這些福爾摩沙的照片(可能是聖約翰愛德華茲專輯之外最早的照片)沒有漢族人的身影,只呈現了平埔原住民族。直到李登輝擔任總統之後,台灣原住民族身分得到了肯定,成為了台灣民族認同敘事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這近半個世紀的努力,始於魏延年在1978年辨識出地理學家Elisee Reclus向法國地理學會捐贈的80張褪色的蛋白照片(現保存於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原作者為約翰湯姆生:實際上,這些是湯姆生提供給他的法國出版商以備製作木刻版畫用的印樣照片。其中,有8張與台灣相關。此後,魏延年與麥可葛雷合作了多個湯姆生項目,其中最成功的應是2014年在澳門博物館展出的全套鑲框的中國影像珂羅版(多達103,000人次參觀)及之後在巴黎的展覽。

系統號:

A-016686

【展覽】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

【展覽】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

標題:

【展覽】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

時間:

2020年7月25日至10月25日

地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二樓2A~2B展覽室(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主辦單位:

臺北市立美術館

聯絡人:

蔡小姐,Tel: 02-2595-7656 #208

內容簡介:

「全球南方」泛指在地圖上一連串由開發中國家、前殖民地及非西方文化區所組成的空間,由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拉丁美洲及太平洋群島所構成。臺灣在這當中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一方面臺灣的現實處境確實為位處亞洲的開發中國家,卻因戰後的政治處境,並未參與自1955年亞非會議以來的一連串文化及政治運動,導致在心理層次上,「全球南方」之於臺灣似乎是個遙遠的議題。

然而這種中介角色,卻似乎是臺灣歷史上反覆出現的主題:從日治時期扮演日本南侵的跳板、冷戰時期的後勤角色,一直到在艱困的外交環境中尋找盟友。本展包含了1940年代的日治時期戰爭畫、1950年代郭雪湖拜訪泰國所繪的膠彩畫、1960年代劉其偉參與越戰期間的手稿、1970年代席德進描繪的菲律賓風采、1980年代入藏,由菲律賓藝術家洪救國、新加坡藝術家鍾泗濱等重要東南亞藝術家所繪的畫作、1990年代重要中美洲藝術家的裝置作品以及二十一世紀由臺灣及各國藝術家針對歷史或當代處境所發展的作品。本展同時展出多筆來自臺灣及新加坡的文獻檔案資料,為關心本議題的研究者錨定相關的研究索引。

本次展出的作品多為美術館典藏作品,半數來自本館,其他則主要來自臺灣各美術館及基金會。許多展出作品於過去因缺乏相關脈絡的展覽機會,而長期收納於庫房之中;因此,本展除了呈現臺灣與「全球南方」戰後藝術交流史的面貌,同時亦可一窺臺灣美術館收藏中所標示的南方樣態。

系統號:

A-016687

【展覽】彩虹的誓約──泰雅編織文化特展

【展覽】彩虹的誓約──泰雅編織文化特展

標題:

【展覽】彩虹的誓約──泰雅編織文化特展

時間:

2020年8月1日至2021年1月3日

地點: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二樓長廊(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2) 2619-1313 分機314

內容簡介:

十三行博物館於8月1日推出「彩虹的誓約—泰雅編織文化特展」,展示來自多個泰雅支群的特色傳統服飾、飾品,以及現在泰雅織女改良的傳統服飾。本次展覽除了有豐富的展品外,也以數位互動小遊戲的方式解說織布的技法及線材的製作等,除了欣賞美麗的織布之外,也能更深入理解這絢麗的技藝。歡迎觀眾跟著泰雅織女的腳步,走進十三行博物館認識泰雅織藝之美。

系統號:

A-016688

【展覽】街頭巷尾有神明2.0──宗教地景調查計畫成果展

【展覽】街頭巷尾有神明2.0──宗教地景調查計畫成果展

標題:

【展覽】街頭巷尾有神明2.0──宗教地景調查計畫成果展

時間:

2020年8月1日至10月18日

地點:

世界宗教博物館(新北市永和區中山路一段236號7樓)

主辦單位:

世界宗教博物館、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聯絡人:

張聖涵,Tel: 02-8231-6118#8303

內容簡介:

世界宗教博物館與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合作,進行為期3年的「宗教地景調查計畫」,利用GIS技術結合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深度調查雙和地區宗教歷史悠久且具重要性的八處地點,分別為中和威遠壇、中和圓通禪寺、中和天主之母堂、永和長老教會、永和保福宮、中和廣濟宮、中和福和宮。

本次展覽除了展示調查研究成果之外,結合影像紀錄以及資料數位系統,呈現嶄新的視角及豐富多元的調查方式。並規劃台灣宗教文化田野調查主題課程,運用工作坊、講座、參訪等形式,邀請深訪團隊分享田野調查經驗,實地參訪宗教地景,瞭解在地人文歷史,歡迎對於田野調查與在地宗教文化有興趣的民眾,到館觀賞展覽及參加相關課程活動。

系統號:

A-016689

【展覽】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

【展覽】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

標題:

【展覽】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

時間:

2020年8月22日開幕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甲骨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甲骨文字意象最鮮明的,莫過以動物體態構形者。本次展覽主角是刻辭中的動物文字及圖畫,包含豬狗牛羊、象馬鹿虎、龜蛇龍鳳等等;有傳說神獸,有真實物種;有野生動物,有飼養禽畜;或被馴用,或為祭牲,也可能是害物。這些蟲魚鳥獸甚而脫胎作人名、地名、天象的代指,創生出更多語彙。殷人在甲骨上勾畫著生態觀察,更借助自然知識詮釋複雜的人類世界與抽象概念。走進商王動物園,我們將看見三千多年前動物與人群互動的故事。

系統號:

A-016690

【展覽】未完成,黃華成

【展覽】未完成,黃華成

標題:

【展覽】未完成,黃華成

時間:

2020年5月9日至11月8日

地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B展覽室(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主辦單位:

臺北市立美術館

聯絡人:

高小姐,Tel: 02-2595-7656 #207

內容簡介:

黃華成(1935-1996)1958年自師大藝術系畢業後,旋即成為六〇年代臺灣現代藝術的指標性人物之一,其創作實踐橫跨多種領域,舉凡繪畫、文學、廣告、設計、現成物、裝置、觀念藝術、戲劇、電影等皆有涉獵,除了是《劇場》季刊核心成員,並曾創立成員僅有一人的「大台北畫派」,所展現的創新概念與不妥協態度,讓他成為臺灣戰後前衛的先鋒人物。

英年早逝、缺乏研究的黃華成,也是位至今仍充滿謎團的藝術家。黃華成生前曾換過三十幾次工作,使用無數化名發表作品,參與了數次展覽活動,留下了諸多零星破碎的史料線索,本展以其遺留的手稿、工作文件與史料研究為主軸,結合檔案整理、意象重現與專書出版等方式,試圖追尋並想像其創作生涯中的重要軌跡。

身為臺灣六〇年代前衛文藝的代表,黃華成像是自成一格的座標,作為一位「與時俱進」,卻又「不合時宜」的人,對黃華成遲來的追索、探問與回顧,嘗試尋訪他所代表的「現代」想像,並藉此反思這對於當代情境的意義為何。

系統號:

A-016691

【展覽】山水八里——八里人文與自然特展

【展覽】山水八里——八里人文與自然特展

標題:

【展覽】山水八里——八里人文與自然特展

時間:

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1月17日

地點:

十三行博物館第一特展廳(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主辦單位:

十三行博物館

內容簡介:

八里位於淡水河口,前臨海洋,後倚觀音山,擁有超過五千年的歷史。本特展從觀音山與淡水河出發,以豐富的文物、圖像及影音介紹八里人自古以來對山水的感知與互動。特展展出本館典藏近百件八里考古遺址出土文物,並介紹近代聞名的打石與牽罟,一次飽覽八里五千年的山水文化。

系統號:

A-016692

【展覽】臺灣歷史上的選舉

【展覽】臺灣歷史上的選舉

標題:

【展覽】臺灣歷史上的選舉

時間:

2020年5月20日開展

地點:

國史館臺北館區1樓東側(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聯絡人:

Tel: 02-2316-1064

內容簡介:

以典藏國家史料和歷任總統文物聞名的國史館,繼去(2019)年12月21、22日舉辦「臺灣歷史上的選舉」學術討論會之後,經細心規畫與布置,最近臺北館區1樓東側的展示內容業已完成更新,展題亦名為「臺灣歷史上的選舉」,主要是呈現1935年臺灣歷史上第一場選舉至2008年第二次政黨論替,跨越70年以上,人民爭取參政權的歷程。內容不只在說明臺灣選舉制度的遞變,更在彰顯人民追尋平等自由、實現主權在民的精神。

整個展示共有「日治時期與戰後初期」、「戒嚴時期」和「民主化時期」三大區塊,分別介紹每個歷史階段重要的選舉現象和臺灣政治發展的關係。展示材料有館藏的國家檔案、歷史照片和文物,也有來自國家電影中心的影片和民間蒐藏家的珍藏品;而展覽手法除了一般的解說看板、統計圖表和展示櫃等裝置,運用燈光與色彩的巧思,也包含多媒體語音、數位相框、視聽空間的規劃,還有數種「選舉歷程遊戲」帶領觀眾體驗「競選」與「投票」的各種民主儀式。

本館期望國人同胞得以從展示中體會,對自由、民主、平等的追求才是選舉制度改進的動力,也能領略當代國家型塑的歷史路徑。本主題展覽自2020年5月20日起開放,參觀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9時30分至下午16時30分,更歡迎團體預約參觀。

系統號:

A-016693

【展覽】行烏跍:新竹地區煤礦特展

【展覽】行烏跍:新竹地區煤礦特展

標題:

【展覽】行烏跍:新竹地區煤礦特展

時間:

2020年1月15日至12月31日

地點: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縣史館大廳(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

主辦單位:

新竹縣政府、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新竹縣議會

內容簡介:

縣史館年度特展「行烏跍-新竹地區煤礦特展」,於2020年1月15日盛大開展,展期即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本檔展覽透過新竹縣煤礦史的重新梳理,帶領鄉親走入新竹的礦場記憶及礦工的生命故事,一同來了解新竹的煤礦輝煌史。

煤礦是臺灣現代化工業的基礎,新竹縣沿山地區從北到南,從關西、尖石、橫山、竹東、五峰、北埔、峨眉等鄉鎮,再延伸到苗栗的南庄,從日本時期到光復後都曾設有礦場,如龍臺煤礦、新竹煤礦及建豐煤礦等,不只帶給地方工作機會與經濟改善,也留下了集體生活記憶、時代故事及內灣線鐵路,新竹縣身為全臺第二大煤礦大縣,礦業文化更應及時保存與記錄。本檔展覽於策展過程中經由老礦工們的牽線,接觸許多相關礦場從業人員與在地協會,老礦工們更是熱情提供家中封存已久的圖稿、書冊與器具進行展示,如郭仁禮、呂清智、周政男、甘嘉亮、林政宏、溫天火、范振燿及周秋蓉等人,在「新竹礦工人物誌」中可以看到、聽到與讀到這群老礦工們重新回憶著地底生活,同時更感謝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及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商借部分展品,讓本檔展示得以更加精采。

展場規劃是從臺灣煤礦業整體發展,逐步聚焦到新竹地區煤礦分佈與聚落故事,更以一封簡短的求職信,回首臺灣煤礦業走入歷史下的礦工心境,將礦工的真情故事帶入縣史館。本展四大展區分別為「煤與礦業知識」、「礦坑環境與安全」、「新竹地區煤礦」以及「新竹礦工人物誌」,除了透過文字認識臺灣與新竹地區煤礦業,更以實體文物以及手繪漫畫方式,讓民眾走進礦工的生活,展區更由擔任策展顧問的新竹文史工作者,也是曾擔任礦場保安督察員的周政男老師,勞心勞力的建置模擬坑道以還原當時工作環境。

此外為了讓民眾近身感受煤礦車,一走進展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出借的礦車,礦車背後那偌大的礦工身影也震撼著我們。談及新竹地區的煤礦聚落,居住在此的老礦工大多為客家人,在策展顧問周政男老師與另一策展顧問影像工作者古少騏老師協助下,本展也以客家母語訪談影片,讓老礦工得以表達自己的生命故事,展版中部分文案更同時以客語並呈,如同縣內文史工作者古少騏老師長期深耕縣內煤礦文化及礦工生命史的保存工作,在礦工用客語形容礦坑的工作與生活中,琢磨採集出「睡炭」、「拖籠空」及「行烏跍」等獨特客語用詞,生動的傳達礦場的環境和工作的狀態,有顏色、動作、有聲音、更有故事。

系統號:

A-016694

【展覽】石光足跡:臺灣第一座水泥廠的前世今生

【展覽】石光足跡:臺灣第一座水泥廠的前世今生

標題:

【展覽】石光足跡:臺灣第一座水泥廠的前世今生

時間:

2019年12月18日至2021年1月10日

地點: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二樓歷史教室(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黃小姐,Tel: 07-5312560#208

內容簡介:

臺灣近代水泥工業的發展,以淺野水泥為開端,壽山豐富的石灰石資源,讓這塊土地與水泥產業有緊密的關係,一直持續到戰後的台灣水泥公司,百年的歲月時光,直到政府停止西部礦區的採礦權,臺灣最早的水泥廠,就此告一段落。

台灣水泥公司高雄廠的停採,是另一個歷史延續的起點。細數後續的發展,2011年在地方團體及政府單位的努力下,成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台灣水泥公司提供土地建設柴山滯洪公園,緩解地方淹水問題;鼓山崎腳遺址的挖掘,重現先人的遺跡;石灰窯及紅磚倉庫的保存,延續水泥產業的記憶。水泥盛世後的蛻變,讓這塊土地以自然及文化的韻味重現,資源開發與環境及文化的關係是否有更多的可能?

系統號:

A-016695

【展覽】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

【展覽】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

標題:

【展覽】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

時間:

2020年4月3日至11月29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公益財團法人佐藤春夫紀念會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西元1920年日本作家佐藤春夫來臺旅行數月,並以臺南等地為背景留下多部作品。為紀念這趟難得的臺日文學之遇,本館將與日本佐藤春夫紀念館合作展覽,向世人介紹其臺灣系列作品,並呈現百年來不斷衍生的創作面貌。

系統號:

A-016696

【展覽】凝視與穿越:藝術典藏中的高雄百景

【展覽】凝視與穿越:藝術典藏中的高雄百景

標題:

【展覽】凝視與穿越:藝術典藏中的高雄百景

時間:

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1月3日

地點:

高雄市立美術館B01展覽室(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7)555-0331

內容簡介:

隨著時代變遷,每個城市的「地平線」都會不斷地起落變化,高雄亦同。而從古至今,每個時代的藝術家都會對他們生活的世界相當有感,並用他們的畫筆、相機記錄眼前的風景畫面,那些畫面就像唱盤針淺淺地印刻在你的腦海中。當時間恍惚流逝的時候,所有曾經熟悉的景象,都可能逐一被新的建物所瓦解或遮蔽,你我終將活在一個全然陌生的世界中。

跟全球各地美術館一樣,高美館也收藏了與所在地相關的大量時代物證,為自身的地理位置標示了座標,指出了存在價值。而典藏中關於「城市」的各式圖證,包括超過百件與高雄相關的風景繪畫或攝影,都已逐步累積成他館無可取代的地方重要史料庫。

109年9月1日是高雄從「打狗」被正名為「高雄」滿100週年的紀念日,為慶祝這一天,高雄市立美術館特別配合市政府的「高雄100」系列慶祝活動,分別推出《凝視與穿越 : 藝術典藏中的高雄百景》系列之《石鼓風景光廊》與《風景典藏體驗展》;透過超過百件的典藏作品與影像,高美館將串構出充滿在地符號的記憶迴廊,並帶你穿越高雄的今昔。

系統號:

A-016697

【展覽】布列松在中國 1948-1949 / 1958

【展覽】布列松在中國 1948-1949 / 1958

標題:

【展覽】布列松在中國 1948-1949 / 1958

時間:

2020年6月20日至11月1日

地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A展覽室(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主辦單位:

臺北市立美術館、法國布列松基金會

聯絡人:

簡小姐,Tel: 02-2595-7656#203

內容簡介:

本次展出法國攝影師亨利.卡蒂耶-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於1948年至1949年及1958年,兩次在中國大陸拍攝的紀實攝影,呈現珍貴的時代印記,見證近代歷史轉身的瞬間。1948年布列松受到當時全球單期發行量超過五百萬本的美國《生活》雜誌委託,進入中國拍攝記錄政權即將易主的關鍵時刻,並以1949年《生活》首刊號,以〈北平的最後一眼〉為名刊登專題,在國際間廣為流傳。1958年,在中共當局的安排陪同下,布列松再訪北京與上海,時逢「大躍進」發起之時,記錄下中國歷經政權更迭後的不同面貌。

面對劇變的時代,鏡頭下掌握複雜的人物與社會情境,布列松畫面以其獨特之構圖與系列紀實照片相互呼應,展現其著名的「反紀錄式」(anti-documentary style)的攝影特色,冷靜而中性地捕捉歷史瞬間的人物形色,奠定他重要之報導攝影大師地位。本展由法國攝影史學者米榭勒.費佐(Michel Frizot)與臺灣策展人蘇盈龍共同策劃,展出約170件原版照片,以及相關之書信原件與雜誌。

系統號:

A-016698

【展覽】青銅饗宴——古代的禮儀與樂曲

【展覽】青銅饗宴——古代的禮儀與樂曲

標題:

【展覽】青銅饗宴——古代的禮儀與樂曲

時間:

2020年6月25日至10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S101陳列室(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5-3620777

內容簡介:

人類早期文化發展一般可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與鐵器時代。在歷經漫長的石器時代以後,逐漸掌握採掘、冶煉金屬礦的技術,更發展出銅與錫、鉛等金屬的青銅合金,用來製作生活所需的工具、武器、器皿及裝飾品等。青銅,具有熔點低、硬度高及性質穩定等特點。在經過了數千年的地下埋藏後,原本金黃的色澤被綠色的銅鏽覆蓋,變成了青綠色,因此被後人稱之為青銅。青銅材質的廣泛運用,促成了經濟生產的躍進,也改變了社會生活的樣貌,被視為人類早期文化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本展覽聚焦於距今約三千年前的華夏文明青銅禮器,介紹當時的重要器類與豐富裝飾。此次精選展出本院典藏之青銅文物,同時運用創新的影音多媒體科技,打造大型沉浸式劇場,並特別設置複製文物觸摸體驗區,邀請觀眾在多元的感官體驗中,一窺古代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

系統號:

A-016699

【展覽】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

【展覽】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

標題:

【展覽】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

時間:

2020年8月1日至11月1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S304陳列室(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5-3620777

內容簡介:

佛教自西元前三世紀起向亞洲各地傳播,於一世紀初傳至中原漢地,而藏族則遲至七世紀始與之接觸。西藏佛教雖大部承襲印度後期大乘佛教(Mahāyāna Buddhism)特色,亦吸收相當程度的漢傳佛教內容,再融入當地原始宗教習俗,而發展成為今日的獨特信仰體系。

藏傳佛教各宗派皆形成「轉世化身(藏語Tulku)」的傳承世系,漢人稱之為「活佛」。此項傳統未見於印度或中國,在西藏也是漸進發展而成。無論七至九世紀的「前弘期」佛教或十世紀末復興的「後弘期」佛教,藏區佛寺的領導承繼皆採師徒或家族制。十三世紀,噶瑪噶舉(Karma Kagyu)派為決定教派領袖,首先採用轉世(Reincarnation)制度。十五世紀,活佛體制已漸為各派採納,迄今仍係藏傳佛教領袖的主要傳承方式。

宗喀巴(Tsongkhapa, 1357-1419)於十五世紀創建格魯(Gelug)派,初期發展採師徒傳承,後亦兼納轉世體制。十六世紀末,蒙古諸部陸續接受格魯派為主要佛教信仰,並將藏語Tulku譯為蒙語「呼畢勒罕(Khubilghan)」。滿族入關前,因蒙古部落影響而接觸藏傳佛教,入關後更扶植格魯派為滿、蒙、藏三族共同信仰。對於呼畢勒罕的承續,清廷曾建立完整的官方認證體制,透過正式冊封與定期納貢,由格魯派掌理蒙藏地區政教事務。

本特展以清代活佛相關文物為佈陳內容,一以介紹清廷與各重要活佛間的互動,一以說明清宮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

系統號:

A-016700

【展覽】風格故事——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特展

【展覽】風格故事——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特展

標題:

【展覽】風格故事——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特展

時間:

2020年8月18日開幕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7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風格指一段時間內出現且開始流行,具鮮明可識別特徵的藝術形式。以此展覽而言,理應包含作品的裝飾技法、紋樣與顏色。那麼琺瑯彩瓷係屬畫琺瑯工藝下的一類,簡而言之,乃以瓷胎做為基底素材,再使用琺瑯色料於器表彩繪紋樣,經二次燒成的作品。尤其因此項工藝創發於清康熙時期(1662-1722),成品多半以「御製」款為記,在「御」字富含帝王尊稱下,而能呼應皇帝授意製作的背景,進一步凸顯康熙御製琺瑯彩瓷蘊含的帝王審美意趣。展覽擬從作品的樣式風格著眼,透過發佈一批原來收納於紫禁城景陽宮的試繪品,重新觀察康熙御製琺瑯彩瓷從草創至發展成熟的轉變,並以「皇家標記」、「山花野菊」和「宮廷潮色」三個敘事單元,建構康熙皇帝致力於研發畫琺瑯器的經過,甚至發掘隱含其中的小故事。

系統號:

A-016701

【展覽】百年瞬現——宜蘭縣史館典藏精選展

【展覽】百年瞬現——宜蘭縣史館典藏精選展

標題:

【展覽】百年瞬現——宜蘭縣史館典藏精選展

時間:

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0月23日

地點:

宜蘭縣史館(宜蘭市南津里縣政北路三號)

主辦單位:

宜蘭縣史館

聯絡人:

Tel: (03)925-5488

內容簡介:

1992年宜蘭縣史館成立,並於2002年完成機關法制化,是臺灣各縣市中第一個以典藏地方歷史資料、編修縣誌為目標的史政機關,且朝蒐集史料,研究、紀錄、推廣宜蘭歷史等多功能史料館發展。建館28年來,宜蘭縣史館接收、整理了早期宜蘭文獻委員會、史蹟文物工作小組、文獻小組等不同時期所徵集的歷史文獻與圖書,並以保存宜蘭歷史為職志,持續進行宜蘭歷史文獻的徵集與紀錄。

為了讓民眾更了解、便利使用館藏史料,縣史館近年來積極進行史料數位化,並建置、升級「宜蘭人文知識數位資料庫」。我們也每年舉辦一至兩檔特展來介紹、展現史料蒐集與研究成果,亦作為史料採集、與外界團體或個人合作、推廣教育的策略。目前舉辦的「百年瞬現——宜蘭縣史館典藏精選展」,則是首度展出館藏中最精華的典藏品,以「歷史與寫歷史的人」、「書契解謎」、「勒石誌記」、「觀覽宜蘭」、「寫真記史」、「繪色的記憶」、「日長日常」、「日治教育」、「書契解謎」、「縣政超展開」等10個單元,展示珍藏史料。

宜蘭縣史館的設立承接了許多前人的努力,包括1952年成立的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85年的史蹟文物工作小組、1990年的文獻小組,這群前輩除了完成《宜蘭縣志》的編纂,更為宜蘭保存了重要史料——手稿本、校訂本、油印本及參考用書刊、文獻出版品及公文檔案,以及碑拓、圖表、剪報、舊照片、書寫工具、古文物等,成為宜蘭縣史館典藏品最重要的基礎。「歷史與寫歷史的人」即介紹這些先輩所累積的史料與成果精華。

而其他各單元則展出自清代以降至戰後各時期的重要史料原件,包括各類契書、碑碣拓本、繪葉書、寫真帖、史籍原本、證書文件、圖表、教育文書等,除了讓社會大眾一覽珍貴文物,也希望史料所蘊含的知識、價值能被理解與傳遞,希望大家一起為保存宜蘭歷史而共同努力。

系統號:

A-016702

【展覽】媽祖藝陣.土地印記——林智信邀請展

【展覽】媽祖藝陣.土地印記——林智信邀請展

標題:

【展覽】媽祖藝陣.土地印記——林智信邀請展

時間:

2020年9月3日至11月29日

地點:

中正紀念堂1展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主辦單位:

中正紀念堂

聯絡人:

張小姐,Tel: (02)2343-1100#1175

內容簡介:

主辦單位文化部所屬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表示,「媽祖藝陣.土地印記–林智信邀請展」9月3日起在堂內1展廳盛大開展,其中「迎媽祖」長卷木刻版畫長達124公尺,裡面有香案迎神、十三音古樂陣、八家將、七爺八爺、車鼓陣、南管北管、南台灣特有藝閣車陣等等,藝術家用木板水印版畫,保留、記錄逐漸失傳民俗文化,更呈現台灣庶民生命力,這件作品共有1066個人物,每個人物都有其構圖用色,可稱為國際上最能代表台灣民俗文化藝術的作品;本展並展出林智信老師的經典鄉土人文木刻版畫及本土風景油畫,共121件作品,歡迎各界一同蒞臨欣賞,感受藝術家用生命傳承鄉土文化及對藝術、對這片土地的摯愛與熱情。

本展主要分為3區,第1區「迎媽祖」系列,林智信表示,創作本系列作品要非常清楚「迎媽祖」活動中,每對藝閣與陣頭典故的來龍去脈、神輿與其護衛所屬間的關聯,傳統的服飾及化妝規範,動態的表演、架勢、配樂、道具後,才能動筆繪製草圖,在創作過程中,需花費大量時間於畫面及資料研究考據,作品製作過程複雜艱辛,三易圖稿、刻繪木板、印刷、染色,終於在60歲那年完成這幅巨作。

第2區「鄉土版畫」系列,主要刻劃台灣早期農村生活種種風貌,不僅記錄了一個時代生動意象,也是台灣這塊土地上人民生活成長的共同記憶,例如作品「鬥蟋蟀」,描繪兒童嬉遊於鄉野草叢間,用色明朗鮮麗,線條遒勁明確,捕捉孩童天真專注的情態,畫面洋溢著喜悅歡樂之情與充沛的生命力,樸實動人。

第3區是「鄉土油畫」,林智信從寫生著手,專注於作品中光影的捕捉、質感、量感、層次、肌理、禪韻及顏色的透氣感等等,藉由自由地揮灑作畫,力求在作品中展現生命力與藝術性,作品不但記錄了農家生活的勤勉樸實及在地風情景緻,也是再度以藝術展現「愛台灣」的具體行動。

系統號:

A-016733

【展覽】「異論現代」特展

【展覽】「異論現代」特展

標題:

【展覽】「異論現代」特展

時間:

2020年4月28日至2021年2月28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558-9790

內容簡介:

異論「現代」:1935年臺灣博覽會
源起西歐的萬國博覽會為結合工業、商業、娛樂與帝國成就於一身,日本利用博覽會「寓教於目」的作用以殖產興業與富國強兵。1935年,臺灣總督府盛大舉辦「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主題即為現代的、躍進的臺灣。臺灣博覽會中如何呈現「現代」?觀眾又如何經驗這場博覽會?本展藉由觀眾的日記、小說、詩作、遊記、考察報告等,帶領我們重返現場,探索當時的人們如何回應現代體制。

臺灣作為現代化展場
博覽會期間,各地考察團受邀來台參觀基礎建設、農工設施、公共衛生等,臺灣本身成為現代化的展場。福建考察團指出臺灣的農業成就是來自科學、技術與效率。然而,技術理性果真帶來真正的幸福?

看一次,死也甘願?
透過宣傳,當時市井相傳博覽會為必看的人生大事。本展出現的資本家、作家、前清遺老、工人、社會運動者、年輕人、各地考察團等,對臺灣四十年來的現代化結果有何不同經驗與觀點嗎?

我們現代了嗎?
1935年的那一代人,在殖民者帶來的現代化下,意圖追尋政治自治、機會公平、文化認同、工作權利、生存自立等價值之實踐。今日,現代世界的齒輪依然運轉,我們對進步的理解與生命意義的追求又會是什麼呢?

系統號:

A-016761

【展覽】臺灣鐵道旅館(1908-1945)特展

【展覽】臺灣鐵道旅館(1908-1945)特展

標題:

【展覽】臺灣鐵道旅館(1908-1945)特展

時間:

2020年4月28日至2021年4月30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馮小姐,Tel: (02)2382-2699轉616

內容簡介:

本展以臺灣第一間西式旅館「臺灣鐵道旅館」為題,分別從「現代設備,奢華裝潢」、「名家珍客與第一事件」、「法式料理及雅俗活動」帶領觀眾認識這座建築。1908年,臺灣鐵道旅館趕在縱貫鐵道開通典禮前完工。她是臺灣第一間和當時唯一一間西式旅館,隔著寬廣的三線道(今忠孝西路)與臺北車站相望。旅館隸屬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在官方支持下可以不計盈虧地維持館務,並舉辦各種營利與非營利活動。之後成立的鐵道餐車和臺南車站二樓的臺南鐵道旅館也由其經營管理。鐵道旅館是日本帝國展示國力的場所,是旅人對臺北的記憶,也是大眾看見新時代事物的媒介。文明現代化下的榮光與陰影,透過旅館向世人展現。

現代設備,奢華裝潢
旅館外觀由松ケ崎萬長設計,馬薩式屋頂是帝國擴張時期的官廳建築特色。旅館整體是歐風、現代且低調奢華風。旅館一樓有大廳、酒吧、撞球場以及可供千人開宴的75坪大食堂。這裡有臺灣第一座載客電梯、附有會客室的特等房、區分男女的公用浴廁。蹲式和坐式沖水馬桶均齊備。

名家珍客與第一事件
旅館常有聲名顯赫的客人,例如主持縱貫鐵道通車典禮的閑院宮載仁親王,國際知名飛行表演者鳥人史密斯,以及有能力搭上環遊世界豪華郵輪的「蒼眼珍客」。1908年板橋林家邀集300多人在此晚宴。1930年調查鴉片事件的國際聯盟委員在旅館二樓與林獻堂及蔣渭水等人會晤。各國大使和臺灣總督亦為旅館常客。重要機關團體的創立也常在此舉辦大會,也曾舉辦1926年蓬萊米發表和1934年日月潭水電廠完工慶賀會。

法式料理及雅俗活動
一樓的三個食堂,是旅館主要的營收來源,從皇族、國際大使到ㄧ般日常聚會均有舉辦,每年約有500場宴席。正餐比照日本國家典禮晚宴,為法式料理、法文菜單。為了雅俗共賞並增加使用率,旅館舉辦定期音樂會、庭院攤位、發放優待券。1911年大水災還作為災民收容所。舉辦室內體育競賽、南極探險展和郁達夫講座等活動時,觀覽者絡繹不絕。

歷史沒有終結
1945年臺北大空襲炸毀了旅館建築,旅館一度搬遷續開,原址後來成了新光摩天大樓等高樓。旅館雖只成追憶,但其各種現代性事跡,將透過歷史持續留存。

系統號:

A-016762

【展覽】瑞獣伝来――空想動物でめぐる東アジア三千年の旅

【展覽】瑞獣伝来――空想動物でめぐる東アジア三千年の旅

標題:

【展覽】瑞獣伝来――空想動物でめぐる東アジア三千年の旅

時間:

2020年9月12日至10月18日

地點:

泉屋博古館(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区鹿ヶ谷下宮ノ前町24)

主辦單位:

泉屋博古館

內容簡介:

古来より、東アジアでは吉祥をもたらすとされた動物たち―瑞獣―が重要なモチーフとして様々な美術工芸に用いられ、その姿は想像力豊かに表現されてきました。

身近なようで実は多くの謎に包まれている瑞獣たち。その淵源をたどっていくと、約三千年前の古代中国の青銅器紋様にまでさかのぼります。

本展覧会では、数ある瑞獣たちのなかでも龍・鳳凰・虎を取りあげ、その謎と変遷の歴史を追って、選りすぐりの美術作品とともに、古代中国から近代日本まで東アジア三千年の旅へとご案内します。

系統號:

A-016683

【展覽】天目――中国黒釉の美

【展覽】天目――中国黒釉の美

標題:

【展覽】天目――中国黒釉の美

時間:

2020年6月2日至11月8日

地點: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I室(大阪市北区中之島1-1-26)

主辦單位: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6-6223-0055

內容簡介:

日本には数多くの中国製の天目(茶碗)が伝世しています。なかでも近年国内外で話題となっている曜変天目と油滴天目は中国宋時代に建窯でつくられた黒釉茶碗の最高峰で、当館には日本伝世の油滴天目で唯一国宝に指定されている作品が所蔵されています。

本展では、中国陶磁の歴史において、重要な系譜の一つである天目をはじめとする黒釉陶磁にスポットをあて、当館所蔵品に個人所蔵の作品を加えた唐時代から宋・金時代の作品計24点により、中国黒釉の世界とその美に迫ります。

なお、同時開催の特集展「現代の天目―伝統と創造」では、近現代の作家による天目作品を通して、伝統と創造による天目の多彩な表現をご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016684

【展覽】第32回慶應義塾図書館貴重書展示会――「古代中世 日本人の読書」

【展覽】第32回慶應義塾図書館貴重書展示会――「古代中世 日本人の読書」

標題:

【展覽】第32回慶應義塾図書館貴重書展示会――「古代中世 日本人の読書」

時間:

2020年10月7日至13日

地點:

丸善・丸の内本店4階ギャラリー(東京都千代田区丸の内1-6-4)

主辦單位:

慶應義塾図書館

內容簡介:

古代・中世の日本では、読書の対象となったのは主として中国伝来の書物「漢籍」だった。日本人はこの難解な書物をどのように学習し、また、どのように活用したのか。古代から中世にいたる読書の様相を慶應義塾図書館の蔵書でたどる。

系統號:

A-016750

【展覽】博物館でアジアの旅――アジアのレジェンド

【展覽】博物館でアジアの旅――アジアのレジェンド

標題:

【展覽】博物館でアジアの旅――アジアのレジェンド

時間:

2020年9月8日至10月11日

地點:

東京国立博物館東洋館(東京都台東区上野公園13-9)

主辦單位:

東京国立博物館

內容簡介:

レジェンドとは本来、「伝説」を意味します。そこから「偉人」などの意味が派生し、近年ではスポーツ界や芸能界などで「殿堂入り」を果たした人物もレジェンドと呼ばれ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まさに意味の多様化が進んだ言葉だといえるでしょう。

今回はそうしたレジェンドの意味の広がりを踏まえつつ、「レジェンドを表わしたもの」、「レジェンドが作ったもの」、「レジェンドが集めたもの」という3つの視点から、レジェンドにまつわるアジア各地の作品を選りすぐってご紹介します。この秋は東洋館で、ガイドブックに見立てた図録と「博物館でアジアの旅2020パスポート」を手に、めいめいで「レジェンドを探す旅」をお楽しみ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16764

【展覽】生誕100年 激動の時代を生きた二人の女優――原節子と山口淑子

【展覽】生誕100年 激動の時代を生きた二人の女優――原節子と山口淑子

標題:

【展覽】生誕100年 激動の時代を生きた二人の女優――原節子と山口淑子

時間:

2020年9月11日至12月13日

地點:

鎌倉市川喜多映画記念館(神奈川県鎌倉市雪ノ下2丁目2番12号)

主辦單位:

鎌倉市川喜多映画記念館

內容簡介:

2020年は、伝説的な存在として人々の記憶に留まり続ける二人の女優─原節子(1920年6月17日~2015年9月5日)と山口淑子(1920年2月12日~2014年9月7日)─の生誕100年にあたります。

デビューから間もない1936年に日独合作映画のヒロインに抜擢され、一躍スターとなった原節子は、戦時中は国策映画、戦後は一転して民主主義映画のシンボルとして、国民的な人気を誇りました。そして、小津安二郎をはじめ巨匠たちと組んで大女優としての地位を確立したのち、若くして表舞台を去り、スクリーンにその輝きを残したまま、鎌倉の地で静かに余生を送りました。

一方の山口淑子は、満州事変から日中戦争へと続く植民地支配下の中国に生まれ育ち、1938年に日本の国策映画会社・満映から《李香蘭》の名でデビュー、歌手として女優として、東アジアの大スターの座に君臨しました。終戦後、日中両国の間に挟まれ命からがら日本に戻った彼女は、国際派女優として、その後は司会者や政治家として、常に世界を見据えた視点で幅広い活躍を続けました。

その生き方も、女優としてのイメージも大きく異なる二人ですが、本展では、同じ年に生まれ、ともに激動の時代を生き抜いた二人の女優の姿を、貴重な資料を通して振り返ります。

系統號:

A-016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