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訊息

臺灣史前文化與原住民人文生態學術研討會

臺灣史前文化與原住民人文生態學術研討會

標題:

臺灣史前文化與原住民人文生態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0年8月11至12日(週二至週三)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4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

聯絡人:

王小姐,Tel: 02-2782-9555分機319

內容簡介:

8月11日
9:15-10:35
主持評論人:臧振華
游耕農業——臺灣島嶼的史前文化特色(陳有貝)
臺灣北部史前時代的人文生態與聚落型態變遷(郭素秋)

10:50-12:10
主持評論人:葉長庚
金屬器時代Blihun漢本考古遺址生計模式初探(朱正宜)
臺灣史前居民的聚落選址與環境認知:以宜蘭平原為例(林淑芬)

13:30-14:50
主持評論人:陳有貝
如何由考古遺址追索臺灣史前建築與聚落(關華山)
由卑南遺址農業要素談史前聚落空間的選擇(葉長庚)

15:05-16:25
主持評論人:趙金勇
臺灣原住民族人骨收藏研究簡史(陳叔倬)
臺中市沙鹿區南勢坑遺址與拍瀑拉族的關係探討(劉克竑)

8月12日
9:00-10:20
主持評論人:陳光祖
從臺中惠來遺址出土動植物土壤遺留看史前環境變化(屈慧麗)
從植物矽酸體分析談卑南遺址植物利用與稻作(康芸甯)

10:35-12:15
主持評論人:官大偉
小米方舟:泰雅部落婦女的傳統農業生態知識實踐(林益仁)
與山林共存:臺灣原住民族混農林業初探(林文玲)
魯凱族阿禮部落在八八水災後的生態/生業變遷(黃智慧)

13:30-14:50
主持評論人:詹素娟
十七世紀上半的臺灣南島語族農業生產與地域交換(康培德)
史前臺灣酋邦社會芻論(趙金勇)

15:05-15:50
【綜合討論】
王明珂、郭素秋、賴亮郡、夏傳位

系統號:

C-016446

2020年第三屆聲音的臺灣史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20年第三屆聲音的臺灣史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0年9月12日(週六)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一、 緣起與主題
對各種聲音有興趣的朋友們,「聲音的臺灣史」研討會即將三度召集!這次我們號召同好進行學術研討,發表有趣的唱片與聲音現場演出,更要召集關注生活中各種聲音的朋友們,來分享特殊的聲音體驗,為我們打開曾經存在的精采聲音世界,歡迎撰文投稿。本次徵集主題如下:
1.聽覺與信息:特殊歷史音景與個人生命體驗。
2.音聲與大眾記憶:臺灣聲音記憶與社會互動。
3.音聲文化的地形學:文化的越境與混雜性。
4.聽覺的現代性:音律觀念與身體政治。
5.音聲文化的言說構造:音聲記憶與歷史型構。

二、 投稿形式說明
發表分作「研究分享」及「學術論文」兩類,請勾選投稿類別,分別說明如下:
(一) 研究分享—內容以徵集主題1、2為主,為大眾化易讀文章,不須列註釋,僅需參考文獻,可附加配圖、圖說、網址超連結等,全文字數不超過3,000字為原則。研討會發表後依審查意見修訂,授權發布於本館「臺灣音聲100年」網站後支給稿費。
(二) 學術論文—內容以徵集主題3、4、5為主,全文稿格式請參酌本館學術館刊《歷史臺灣》撰稿體例,如投稿本館館刊,刊登後支給稿費。
以外文投稿撰稿者,請於全文完成後另附500字以上中文摘要。

三、 發表及會議期程
(一) 投稿摘要表截止:已截止
(二) 審查結果通知:已截止
(三) 全文截稿日:2020月8月14日
(四) 議程公布:2020年8月28日
(五) 研討會舉辦:暫定2020年9月12日(週六),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辦。

四、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五、投稿須知:
(一) 來稿請務必以附件「投稿摘要表」表格填列,以電子檔或書面寄送。
(二) 電子檔繳交請寄到:o1090202@nmth.gov.tw。
(三) 書面郵寄地址:70946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研究組收(標題或封面請註明:投稿「聲音的臺灣史」學術研討會,寄送者投稿時間以郵戳為憑)。

系統號:

C-016482

2020年基督教宣教士文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20年基督教宣教士文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0年9月24至25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臺灣彰化基督教醫院福懋大樓彰基國際培訓中心(彰化縣彰化市建寶街20號)

主辦單位:

彰基文史博物館、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亞太學院、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聯絡人:

Tel: 04-2284-0324轉552;E-mail: cchmnchu@gmail.com

內容簡介:

為了紀念宣教士對臺灣的貢獻,彰基文史博物館與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亞太學院、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及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合作,訂於2020年舉辦基督教宣教士文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全文繳交截止日期:8月31日(週一) 24:00前。
論文發表簡報檔繳交截止日期:9月10日(週四) 24:00前。
論文完稿收件截止日期:2021年2月1日(週一) 24:00前。

系統號:

C-016550

第一屆「跨領域視野下的學與用」學術研討會

第一屆「跨領域視野下的學與用」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一屆「跨領域視野下的學與用」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0年9月26至27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臺北大學三峽校區人文學院(會議場地將視報名狀況另行公告)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

聯絡人:

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Tel: 02-8674-1111*66003-66004;E-mail: humanities@gm.ntpu.edu.tw

內容簡介:

線上報名:https://tinyurl.com/y63ljg87

9月26日
9:10-10:40
主持人:陳俊強
士人的書寫活動與場域(Topos)的形成:從紹興地區的方志為線索(山口智哉)
講評人:方震華
六朝地理書、地記文獻的發展與後世方志形成的關係(劉寧慧)
講評人:陳識仁
舊文人面對新世界:知識份子在中共建國初期的心態與調適(1949-1953)(王超然)
講評人:蔣竹山

11:00-12:05
主持人:張勝彥
文化景觀之文化資產價值再思考(王淳熙)
講評人:林曉薇
文化資產再利用經營難題與可能性(沈孟穎)
講評人:林思玲

14:00-15:05
主持人:賴賢宗
由遠觀到親近:日治時期臺南海濱觀光遊憩空間的形成與發展(王怡茹)
講評人:潘繼道
初探土地所有制中心(Land Tenure Center)在祕魯農業改革中的角色,1968-1975(褚縈瑩)
講評人:周序樺

15:10-16:15
主持人:劉慶剛
“Should I use agree to or agree with in this sentence?”- Investigating EFL students’use and perceptions of corpus search in writing revisions(郎慧玲)
講評人:劉顯親
師資生跨國英語教學實習之探究(陳劍涵、張靜宜)
講評人:劉慶剛

16:30-18:00
主持人:林士鉉
試論「風水」在清代臺灣史上的角色(洪健榮)
講評人:陳鴻圖
鄭天挺與戰時西南聯大知識群(翁稷安)
講評人:柯惠鈴
再造歷史現場:1895年南臺灣火燒庄戰役(李文良、戴心儀)
講評人:林正慧

9月27日
9:00-10:30
主持人:王國良
語用學與創傷文學之應用與初探(陳郁彬)
講評人:陳菘霖
大數據下的王維詩研究(楊果霖)
講評人:許清雲
《西遊記》「領導哲學」初探(蔡月娥)
講評人:王國良

10:50-12:20
主持人:陳大為
陽明心學與薩提爾之對話初探(袁光儀)
講評人:鍾彩鈞
流動的疆界:莫辛.哈密的《離開西方》中之全球社群的想像(張懿仁)
講評人:黃涵榆
絕對無與最後的神(der letzte Gott):京都學派禪思想與海德格的交涉(賴賢宗)
講評人:黃文宏

14:00-15:05
主持人:洪健榮
如何理解 Historical Empathy(宋佩芬)
講評人:湯瑞弘
人文化成,論佛教人物傳記電影的思想內涵與實踐方式(林盈鈞)
講評人:汪娟

15:10-16:15
主持人:宋佩芬
SOIL教學訊息設計模式在教學簡報上的應用——教學簡報設計與展演之評估工具發展(李俊儀)
講評人:陳明璋
設計思考課程對大一學生自我學習成效評估初探(李佳蓉)
講評人:楊朝陽

16:30-17:30
綜合論壇

系統號:

C-016597

2020南投學研討會

2020南投學研討會

標題:

2020南投學研討會

時間:

2020年9月26日(週六)

地點: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圖書館7樓國際會議廳(南投市中興路669號)

主辦單位: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聯絡人:

李小姐,Tel: 049-2231191分機510

內容簡介:

一、徵稿脈絡與主題:本屆南投學研討會,以「美哉南投」為探討主題,發掘南投縣內藝術能量的感動及藝術群聚的發展、文化底蘊的傳承,期能對藝術、工藝、表演藝術更深入研討,以促進藝文的脈動,故本次論文發表題目如下:
(一) 在地創造的藝術脈動。
(二) 南投在地好聲音。

二、指導單位:文化部、南投縣政府
主辦單位: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承辦單位:邁絡股份有限公司

三、研討會日期:2020年9月26日(星期六)

四、研討會地點: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圖書館7樓國際會議廳 (南投市中興路669號)

五、徵稿對象:以未曾在國內外學術相關研討會或期刊發表者為原則。

六、繳稿日期:符合報名資格者請於109年8月20日前提交論文全文(含電子檔)。

七、論文集截稿日:2020年10月12日,論文內容包括:以A4直式橫字、APA格式第六版寫,  
  Microsoft Word 排版編輯,需包含摘要、緒論、文獻探討、資料分析、研究結果與討論、結論與建議等綱要。

八、投稿方式:一律採電子郵件投稿,以利論文集順利出版,論文稿件請 email 至承辦單位「邁絡股份有限公司」(context.arts888@gmail.com),並於寄件主旨註明「參加 2020南投學研討會論文投稿」,完成寄出請再以電話確認(04-23721578分機15林先生)。

系統號:

C-016394

「第四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臺灣文學的斷裂與蔓生」 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四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臺灣文學的斷裂與蔓生」 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0年9月26至27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聯絡人:

E-mail: ntutwsprwl@gmail.com

內容簡介:

※本研討會實際舉辦日程之調整,以主辦單位官網最新公布資訊為準。

臺大臺文所自2014年以來,每隔兩年舉辦「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學術研討會,邀集國內外研究者發表討論,至2020年進入第四屆,將於9月26、27日於臺灣大學文學院舉行。本次特以「臺灣文學的斷裂與蔓生」為年度主題,冀能承接過往會議關於亞太區域與臺灣文學/文化的混雜、跨界、多元參照之討論基礎,繼之以新近理論趨勢與史料發掘所得,拓展與深化臺灣文學研究的關照面向。重由本土出發,更加辯證思考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議題的豐富思想內涵。

關於本次會議的關鍵詞有二,首為「斷裂」,這是參考臺大臺文所奠基者柯慶明教授所提出的論點。柯教授提出此一洞見,原本針對現代主義文學在戰後臺灣的美學表現,與西方現代主義論述之間的歧異而發,後更適用於思潮理論、文藝活動在臺灣不同時期的重複引進,以及不同地域的歷史經驗與再現方式之間的差異。「斷裂」不僅是多重政權治理所導致的臺灣歷史現象,更可以激發美學層次的思考。我們發現,在柯慶明教授對於「斷裂」的闡釋下,臺灣文學具有統合各種離散、漂泊、忘卻之經驗,以及涵攝諸如疏離、孤絕、遺棄之心境的豐沛能量。

至於「蔓生」,本指藤蔓植物攀附他物成長的態勢,在此則呼應文學與信仰慣習、律法體制、媒體科技及其他藝術創作之間的跨域性挪用、收編、併吞、共(寄)生、轉譯與變異。多元的互動關係指向文學豐饒且持續的生命力,即使閱讀習慣改變、實體印刷媒介消長,或政治審查介入增溫,也不因此而衰萎,反而往更為有彈性與韌性的方向發展而去。如此,「蔓生」不只是語義延異或根莖態勢,它更是一場場文學在各時期與社群中的生命歷史、直播與預演。

由此,本次大會期待藉由「蔓生」此一概念的加入,從文學史、思潮論述、記憶再現、知識轉譯、文化創生等面向,開啟對於「斷裂」及其接納、克服、超越之方法的想像,進而探索理論化「斷裂與蔓生」的可能性。異代世變、秩序崩解、文明動盪引發心境與價值的「斷裂」,同時激發「蔓生」能量,以潛隱、破壞、重編、再造等手段回應生命情境。是故,諸如風格典範的轉移、語言文字的混融、宗教與迷信的辯證、意象符號的重構、身體與慾望的發現、大眾讀者的興起等,這些既是切合現實關照的主題,也同樣能用「斷裂與蔓生」作為批評基準、審美情懷的討論起點,期待各界方家學友,共同開拓臺灣文學研究的學術境界。

經過審閱與討論結果,通過本屆會議論文報告名單如附:https://tinyurl.com/s7mv52f

系統號:

C-016395

我們時代的戲劇: 2020臺大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我們時代的戲劇: 2020臺大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0年10月24至25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臺灣大學(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

聯絡人:

李先達,E-mail: ntutheatre2020@gmail.com

內容簡介:

臺大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由臺灣大學戲劇學系主辦
預訂於2020年10月24日至10月25日(星期六、日)兩天舉行。歡迎以此主題為專長或有興趣的學者專家,踴躍參與。(本研討會論文徵稿已經截止)

子題一:科技的劇場運用和藝術
子題二:劇場技術與設計之理論與實踐
子題三:戲劇型態學、跨界戲劇研究
子題四:劇場敘事與非敘事
子題五:當代戲劇精神
子題六:當代戲劇美學
子題七:傳統戲劇的當代視野
子題八:表演與社會參與
子題九:戲劇研究方法學和理論的新視野

系統號:

C-016361

「臺灣音樂史研究回顧與發展願景」 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臺灣音樂史研究回顧與發展願景」 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0年10月30至31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臺灣戲曲中心七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

主辦單位:

文化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灣音樂館

聯絡人:

吳小姐,Tel: 02-28961000分機5002

內容簡介:

文化部在重建臺灣藝術史之工作目標下,自2017年推行「重建臺灣音樂史」項目,委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辦學術研討會,迄今已舉辦三次,出版三本論文集。為鼓勵研究、激發學術能量,本次會議除邀請資深學者發表論文外,亦鼓勵在學碩博士生及青年學者(含已獲碩博士學位者)發表。透過對外徵稿、匿名審查方式,擴大參與,促進臺灣音樂研究之融合與創新,持續積累臺灣音樂研究成果。2020重建臺灣音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將以「臺灣音樂史研究回顧與發展願景」為主題,誠摯邀請國內外音樂學者踴躍投稿參與。

「臺灣新音樂的歷史見證」研究子題(暨焦點座談):
1. 臺灣音樂史分期相關議題探討
2. 樂種、樂器、作品分類法:臺灣傳統音樂/20世紀流行音樂/作曲家作品分類方式、樂器博物館/資料館的分類系統等
3. 他山之石:國外研究可作為臺灣音樂研究參考之相關課題
4. 未來展望:建立「臺灣音樂學」的契機

投稿須知
一、 投稿內容:
1. 本次徵稿採論文計畫審查,內容含研究目的、文獻回顧與論文題綱概述,字數約2000-3000字,連同「論文計畫與作者資料表」(後附)以電子郵件寄至musichistorytw@gmail.com:

論文計畫截止收件日:已截止
全文收件截止日:2020年9月30日

2. 獲審查通過後,需於研討會前規定期限內(9/30)繳交全文(初稿),並同意上線供研討會參與者瀏覽。研討會後將提供修訂時間3-4周,定稿將收錄至論文集,正式出版。

二、 寫作格式:
參酙實際研究需求,論文撰稿建請使用芝加哥格式、MLA格式或APA格式等學術論文寫作格式。

聯絡資訊
蔡先生、吳小姐 02-28961000 分機 5002
電子信箱:musichistorytw@gmail.com
地址:11201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M2338室

系統號:

C-016450

第16屆嘉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16屆嘉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0年10月30至31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嘉義大學民雄校區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嘉義縣民雄鄉文隆村85號)

主辦單位:

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中心

聯絡人:

楊徵祥主任,Tel: 05-2263411轉2930

內容簡介:

一、主題:
本屆「嘉義研究」學術研討會將延續「嘉義學」研究的優良傳統,以學術推廣關心在地的方式,主題定為「我們的文化嘉義」,擬以「嘉義體育文化(柔道、棒球」、「嘉義社團文化(女童軍)」、「家族史」、「嘉義文學」、「阿里山林鐵」、「嘉義宗教文化(民俗學)」、「其他嘉義地區相關研究」七大相關議題為主軸,期能增加嘉雲區域地方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並透過專題演講、座談會及研究發表的方式,發掘過去諸羅區域文化的多元性。另一方面,更希望從當代議題中,發掘出多樣的探討架構,顯現出嘉義縣市多元發展的特質。

二、時間:
2020年10月30、31日(星期五、六)「暫訂,得視疫情狀調整」

三、邀稿對象及時程:
本次會議擬邀請國內外各大專院校學有專精的教授學者及地方碩彥,或是關心嘉義、雲林發展的地方人士,分別就各項議題撰寫相關論文,以進行交流研討。

論文截稿日期:2020年9月15日(週二)

聯絡人
姓名:楊徵祥主任
電話:05-2263411轉2930
傳真:05-2269375
e-mail:taiwun2930@gmail.com

系統號:

C-016449

第12屆發展研究年會「再認識中國:跨域風險、防衛民主與科技競爭」

第12屆發展研究年會「再認識中國:跨域風險、防衛民主與科技競爭」

標題:

第12屆發展研究年會「再認識中國:跨域風險、防衛民主與科技競爭」

時間:

2020年11月7日至8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臺灣大學(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臺灣發展研究學會、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聯絡人:

Tel: +886-2-3366-3333

內容簡介: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也是持續受到關注的議題。發展研究始於二次戰後的1950、60年代,經歷1970年代的發展、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所致的危機,到1990年代重新受到重視、21世紀全球化脈絡下持續發揮影響力,做為一個強調跨領域的學科領域,發展研究不僅是國際學界之重要學科,也在2017年正式成為臺灣教育部「中華民國學科標準分類」之單獨細學類。

2020年發展研究學會將舉辦第12屆發展研究年會,特以「再認識中國」為主題,以當前中國參與及影響全球化的運作已巨幅轉變為背景,思索臺灣當前如何能捱在中國旁,主體地發展全球氣候變遷、國際經濟競爭及在地民主防衛策略為方向,藉由此次年會的舉辦提供學術界與實務界機會跟平臺,針對全球與在地發展研究與實踐相關議題進行討論。

1.摘要截止/Submission of abstract–2020/06/14 (週日)
投稿人請於本期限前將發表人基本資料暨論文大綱email至2020acds@gmail.com,標題請註明「投稿第12屆發展研究年會論文摘要」。年會籌備會收到摘要三日內回信確認,若未收到確認信,請主動來電告知,以免疏漏。

歡迎自組場次,形式包括論文發表、論壇或工作坊,請安排一位代表送出檔案。論文發表場次部分,每場3-4篇為原則。

2.錄取通知/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2020/07/05 (週日)
07/05前公布通過名單、摘要審查結果通知。並請於07/12前回函是否如期發表或撤稿,若確認發表請提供0-3名評論人名單。07/31公布暫訂議程。

3.全文交稿/ Submission of complete papers–2020/10/18 (週日)
經通知錄取者於本期限前,將論文全文以Word及Pdf附檔郵寄至2020acds@gmail.com,以利作業。

4.研究生會議論文獎Paper Awards Participant–2020/10/11 (週日)

系統號:

C-016445

「躍界×臺灣×文學」第十七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

「躍界×臺灣×文學」第十七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

標題:

「躍界×臺灣×文學」第十七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0年11月13至14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中正大學文學院144國際會議廳(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168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

聯絡人:

Tel: 05-2720411#21603

內容簡介:

本次會議主題定為「躍界×臺灣×文學」第十七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此次會議徵選議題為:

1.、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
(1)臺灣文學與影視動漫
(2)臺灣文學與遊戲敘事
(3)臺灣傳統文藝與流行文化

2、臺灣文學與跨域敘事
(1)臺灣文學與類型書寫
(2)臺灣文學與跨境書寫
(3)臺灣文學與跨學科對話
(4)臺灣文學與性別操演

3、其他臺灣文學、文化相關議題

📌會議時間:2020年11月13日(五)至14日(六)
📌會議地點:國立中正大學文學院144國際會議廳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
📌承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

系統號:

C-016444

「角力、並存還是共生:宗教與政治的今昔」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角力、並存還是共生:宗教與政治的今昔」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0年11月20日至21日

地點:

輔仁大學(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所

內容簡介:

宗教與政治有人視之為危險領域,敬而遠之;有人視之為獲得幸福的途徑,熱情參與。宗教與政治都是推動群體的力量,這兩股力量或者在較量,或者在互相倚賴。

不論如何,古今東西,不論是宗教或政治都不可以無視對方的存在。不管是擁護神權政治,還是主張政教分離,宗教對政治,政治對宗教,都是又愛又恨,又怕接近但又往往在不同的處境下走在一起。

在東方在亞洲,宗教從來沒有離開過政治舞台,沒有離開過人的生活。儘管西方世界經過世俗化,但隨著20世紀的結束,21世紀的開始,東西方在宗教與政治的交疊上的處境上更為接近。政治上的世俗化不但沒有延續,甚至有減褪的跡象,也有人認為,在全球觀點下,世俗化根本沒有發生過。

我們希望藉著這次研討會,與不同領域的專家從不同的角度探討宗教與政治複雜、多元和微妙的關係。或者,我們可以窺探宗教與政治怎樣才可以共同建造對每個人都更好的社會,謀求群體最好的未來?

主題講員
Pablo Virgilio David (Bishop of Kalookan, the Philippines)
邢福增(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

系統號:

C-016360

2020年中國哲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20年中國哲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0年11月28日至29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台灣大學哲學系(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中國哲學會、國立台灣大學

聯絡人:

李偉銘,E-mail: captw2016@gmail.com

內容簡介:

一、簡介
中國哲學會是依據人民團體有關法令設立之社會團體,以促進哲學研究、普及哲學知識,發揚哲學精神與效益為宗旨(本會章程第三條),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組織。自本會成立以來迄今已有七十四年,對於推動哲學知識傳播與促進社會進步迭有貢獻。

哲學的發展一方面有賴於其傳統與文化,另一方面也有賴於其所在的處境或時代。2020年中國哲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會議主題為「台灣社會的多元發展與融合」,將關注焦點放在台灣社會本身所遭遇到的處境及時代的挑戰。多元價值是目前台灣社會的主流精神之一,它一方面帶來了因多元並立與交往的榮景,另一方面也因多元中的差異甚至斷裂為社會帶來了許多的困境與對立。對於這些現象進行反思,並提供哲學理解,對未來的社會發展提供一個可能視野,是我們這一代的哲學研究者不可迴避的問題。中國哲學會期望能夠藉由此次研討會,能夠聚集關於此一主題的不同觀點,並共同進行討論與檢視。

本會誠摯邀請國內外與兩岸各領域的學者專家,共同對此一議題進行研討並發表卓見。今年11月28、29日(週六、週日),由本會與台灣大學哲學系共同主辦本次國際學術研討會。針對會議發表論文,於會後進行甄選,通過嚴格外審之優秀論文將於五南圖書公司出版學術論文集。

歡迎所有愛好哲學之教師、學生與關心哲學推廣的同道們踴躍報名參加。

二、會議主題與子題
(一)主題:「台灣社會的多元發展與融合」
(二)子題:
(1)差異、斷裂、趨同與調和
(2)寬容/寬恕與正義
(3)儒家的“天下”觀與“和而不同”
(4)與世界哲學對話
(5)其他與主題相關之議題

三、徵稿注意事項
本次研討會同時接受個人與團體報名,團體報名將以圓桌論壇的形式召開,成員以5人(含以內)為限。歡迎有意投稿者於2020年7月31日前將500字(含以內)的論文摘要寄至captw2016@gmail.com 李偉銘先生收。信件標題請註明為「2020年中國哲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投稿」,並請提供題目、服務單位、職稱、聯絡資訊等訊息。(格式請根據研討會報名表填寫)

籌委會評選錄取者,請於10月31日前繳交論文全文,文長以八千字至二萬字為原則,格式敬請參閱《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論文寫作格式。

四、重要日程
摘要截止日期:7月31日
公告錄取日期:8月31日
全文截止日期:10月31日
會議日期:11月28、29日(星期六、日)
會後論文將經由外審程序,擇優於五南出版社出版論文專書。

五、出版計畫
本會議論文計畫編成論文集專書,依相關規定審查後出版。研討會後請論文作者於2021年2月15日前繳交中英文標題與摘要(中英文摘要限300字以內)與中文論文全文。全文長度以八千字至二萬字為原則,格式敬請參閱《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論文寫作格式。論文請以MS Word檔案儲存,寄至中國哲學會信箱captw2016@gmail.com

系統號:

C-016443

2020年第16屆「南台灣社會發展」研討會

標題:

2020年第16屆「南台灣社會發展」研討會

時間:

2020年12月4至5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屏東大學民生校區五育樓國際會議廳(屏東市民生路4-18號)

主辦單位:

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社會發展學系

聯絡人:

E-mail: socialnptu@gmail.com

內容簡介:

一、會議主題:地方議題與跨領域對話
21世紀初的全球化浪潮,使得經貿、科技、生態環境以及社會文化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與變遷,南方與邊陲地區卻往往成為失速發展的犧牲體系。儘管如此,近年來從地方出發的社會創新,一點一滴地從農業、能源、社區營造、族群關係等跨領域地重新建構地方的共同體。然而,今年(2020年)全球迎來嚴峻的公衛危機,不論是地方經濟、勞雇關係與人際互動的界線與管制都面臨著前所未有挑戰,同時也考驗著地方的社會韌性是否足以緩衝與回應,因此有必要從在地視角檢視地方社會所面臨的挑戰與其多元回應的可能。
為厚實地方社會的韌性與研究能量,本屆南台灣社會發展研討會將與第一屆屏東學研討會合辦,徵求學界、政府、產業和民間團體與個人共同關注地方發展課題,例如(但不侷限)地方創生、農業創新、社區工作與社區生態旅行、社會企業、另類經濟、公民社會、生態永續等共同研討地方社會的現況、如何承受全球危機的衝擊,以及地方實踐社會創新之可能,尤其歡迎跨領域研究者共襄盛舉。
我們誠摯地邀約對於地方議題與屏東學有興趣的朋友投稿。無論是個案研究、統計調查,或者理論性文章、歷史分析或比較研究等,都請不吝貢獻您的研究成果,共同參與這場在屏東大學舉辦的知識交流饗宴,讓我們共同從南方出發看見地方社會的多樣性和可能性。
二、徵稿子題
(一)地方學的形塑與發展
(二)地方發展的實踐與反思
(三)跨領域與社會創新行動

三、撰稿須知:
歡迎各界學者專家、博士生和碩士生投稿。本研討會採邀稿與投稿併行制,一律先審摘要,約500字,通過後通知作者編入議程。投稿內容以中文為原則,中文論文以不超過一萬字(含參考文獻、註釋和附錄)為原則。撰文體例格式請參考《臺灣社會學刊》論文撰稿體例:http://www.social.nptu.edu.tw/files/14-1106-76828,r6-1.php?Lang=zh-tw

投稿時,請將「投稿報名表」填妥後寄至大會信箱socialnptu@gmail.com董家嫻助理(查詢電話:08-7663800轉35301,或籌備總幹事蔡依倫老師:08-7663800轉35351)。大會收到稿件後將主動回覆投稿人已接獲信件。

研討會舉行後,論文經編輯委員會審查通過後,將編入論文集出版,並酌給撰稿費用。而為方便討論交流,如作者無提出異議,擬將論文於交稿後至研討會舉行期間掛在專屬網頁上。

四、重要日程:
摘要繳交截止:2020年7月31日
摘要審查結果通知:2020年8月21日
全文繳交截止:2020年10月29日
論文發表順序通知:2020年11月20日
研討會舉行:2020年12月4-5日(週五、六)

系統號:

C-016447

2020第11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

標題:

2020第11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

時間:

2020年12月1日至4日(週二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臺灣數位人文學會、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聯絡人:

Tel: (02) 2652-1885#313;E-mail: dadh2020@mail.ihp.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大會網址:https://dadh2020.ascdc.tw/
今年將採取線上視訊會議的形式進行。

【徵稿時程】
摘要繳交截止:2020年7月15日(三)
錄取通知:2020年8月31日(一)
全文繳交截止:2020年10月15日(四)

「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自從2009年年底開辦以降,透過主題的導引與議程的規劃,研擬如何將現代資訊科技融入傳統人文領域的探索,並嘗試克服甚或超越過去人文研究從材料運用到課題設定的種種侷限。所謂「十年磨一劍」,經過十年來的淬礪鍛鍊,轉眼間已邁入第二個十年的新階段,正待論劍試鋒。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承辦「第十一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gital Archiv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DADH 2020),特此廣邀各國各界的專家學者登壇列席、共襄盛舉。

面對數位人文學方興未艾的新興領域,本次大會除延續過去歷年來對數位人文研究各項層面的關注之外,將更以「智慧資料 ╳ 數位人文」(Smart Data ╳ Digital Humanities)為主題,號召學者們集思廣益,探索如何轉化數位典藏所持續積蓄的各類巨量資料,藉由與時俱進的語意網與人工智慧的技術開發,讓巨量的資料庫不僅只是一座靜態的孤立倉庫,被動地讓研究者從中檢搜線索,而更能主動針對研究者的設想與提問,提供動態鏈結的知識圖譜。簡而言之,將資料結構化使其更為好用。

目前全球新冠病毒的疫情尚未見全面抑制,或許影響近距實體的研討對話,但絕無法阻礙我們藉由遠端連線的同步交流。今年我們將採取線上視訊會議的形式,歡迎所有關心數位人文研究發展的先進與同道,透過雲端的交流集思廣益,在邁向新的十年之際,一起思考數位人文學各種可能的里程與遠景。

系統號:

C-016549

2020國際華嚴青年學者論壇

2020國際華嚴青年學者論壇

標題:

2020國際華嚴青年學者論壇

時間:

2020年12月5至6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華嚴蓮社4樓講堂(臺北市濟南路二段44號)

主辦單位:

華嚴專宗學院國際華嚴研究中心

聯絡人:

Tel: 02-2351-8333 #143;E-mail: huayenyoung@huayen.org.tw

內容簡介:

一、會議名稱:2020 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

二、會議宗旨:
以「華嚴學」為主題,廣邀大專院校或佛學研究所,已畢業或在學、專攻華嚴領域的碩博士生發表論文。藉由研討會促進華嚴學的學術交流與推廣,並提升華嚴學研究之品質,培養更多華嚴學者。

三、主辦單位:華嚴專宗學院國際華嚴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台北市佛教會、國際青年華嚴學者學會

四、會議日期:2020年12月5日(六)至12月6日(日)

五、會議地點:台北市濟南路二段44號華嚴蓮社4樓講堂

六、申請資格:在學研究 生:45 歲以下之大專院校及佛學院所在學研究生。已畢業研究生:45 歲以下之大專院校及佛學院所已畢業之研究生。
◎本單位保留部分發表名額予華嚴蓮社趙氏慈孝獎學金得獎者。

七、研討會議主題:
(一) 華嚴經論研究
(二) 華嚴歷史與文獻
(三) 華嚴哲學思想
(四) 華嚴宗與諸宗派思想之比較
(五) 華嚴藝術與文學
(六) 其他與華嚴學相關之主題

八、論文發表各類費用:
在學研究生:領慈孝獎學金,博士生新臺幣20,000元,碩士生新臺幣15,000元。
已畢業研究生:領發表費新臺幣6,000元。
◎境外青年學者投稿經錄取,全額補助經濟艙來回機票、食宿招待。

九、徵稿辦法
(一) 截稿期限及結果公告:
截稿日期為 2020年8月10日,經審查後,將於9月1日公告審查結果。投稿時請填妥「2020 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 投稿資料表」,連同論文全文 WORD 檔及 PDF 檔於上述截稿日期前 E-mail 至:huayenyoung@huayen.org.tw。(註:2請一律以繁體中文繕打,撰稿格式請上華嚴專宗學院網站下載「國際華嚴研究中心論文撰寫體例」,亦可參考最新年度出版的「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集」,
網址如下:https://www.huayencollege.org/index.php/huayen-centre/huayenyoung/huayen-young-seminar/paper-signle
(二) 已畢業研究生請附上指導教授推薦函。

十、論文注意事項
(一) 論文以未曾發表或未曾正式刊登者為限。
(二) 全文字數以八千字至兩萬字內為原則(含附錄及注腳)。
(三) 會議論文內容一律採「黑白印刷」,請勿使用彩色文字。
(四) 論文發表者請提供 WORD 檔及 PDF 檔ㄧ份,特殊字型請附上造字檔。
(五) 發表者論文版權歸主辦單位所有(須簽署授權同意書)。研討會後,將依主辦單位
規劃出版。經錄取之與會發表者,須於會後進行論文修改,並於2021年1月31日前,繳交修正後之論文WORD檔及PDF檔。

十一、聯絡方式:
(一) 地址:台北市濟南路二段 44 號華嚴蓮社(捷運板南線忠孝新生站 2 號出口)
(二) E-mail:huayenyoung@huayen.org.tw
(三) 網址:http://www.huayencollege.org/frameset.html
(四) 電話:02-2351-8333 #143,或 02-2356-0758
(五) 傳真:02-2356-0758

十二、本徵稿啟事內容若有修訂,請以華嚴專宗學院網站公告為主。

系統號:

C-016363

東亞文化交流史青年學者論壇

東亞文化交流史青年學者論壇

標題:

東亞文化交流史青年學者論壇

時間:

2020年12月11至12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第一天)、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二天)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中研院「東亞文化意象的博物書寫與物質文化」主題計畫

聯絡人:

李金縈,E-mail: eastasia.asihp@gmail.com

內容簡介:

投稿資格:國內外大學院校項.博士生.博士候選人.博士後研究.助理教授
徵稿主題:東亞文化交流史相關研究之任何主題(博物學研究優先)

截稿日期:2020.8.31
錄取公告日期:2020.9.18
錄取者全文提交截止日:2020.11.20(全文建議長度:1萬~2萬字,含標點符號及註腳)

無法出席現場之錄取者,採webex線上發表

系統號:

C-016497

第19屆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19屆台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0年12月25至27日(週五至週日)

地點:

中央大學(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主辦單位:

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

聯絡人:

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Tel: (02)2351-1619

內容簡介:

會議主題:邁向華語教學新紀元:多元、自主、聯動、融合
會議形式:專題演講、論文發表、教學工作坊、座談會、書籍教材展示
研討內容:以華語文為第二語言/外語之:
(一)語言本體研究:語音、音韻、詞彙、語法、語意、語用、篇章分析、對比分析與偏誤分析等;
(二)教學與習得研究:教材教法、中介語、習得歷程與策略、各年齡層課程與教學、專業華語課程與教學、新住民華語文教學等;
(三)數位學習與教學:遠距課程發展、工具研發與應用、數位教材等;
(四)測驗與評量研究:測驗命題設計、華語文能力測驗研究等;
(五)師資培育:師資培育、教師增能、多元課程師資;
(六)其他相關議題:跨文化溝通、華語中心營運與發展、華語教育國際傳播與推廣等。

系統號:

C-016495

第12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風、台味、新台流:台語文化的遺忘與再發現」

標題:

第12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風、台味、新台流:台語文化的遺忘與再發現」

時間:

2021年9月10至11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文系

聯絡人:

E-mail: taiwanconference2021@gmail.com

內容簡介:

台灣在語言、文化、生物各方面都展現豐富的多樣性,並隨時間的流轉而演變。台語做為台灣社會曾經的共通語、最多人使用的語言,由於戰前與戰後兩度錯誤的語言政策,導致年輕人的母語能力大量流失。除了口傳的褒歌、唸唱、俗諺、七字仔等民間文學,從歌仔戲、布袋戲到台語電影、台語電視劇、台語流行歌曲、台語搖滾與饒舌歌曲、以台語作為載體所呈現的民俗文化等,都顯現出這個語言的豐沛的活力。2018年立法院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更讓台語及其他語言獲得政府的支持,展現民主化以後台灣社會的多元文化。

除了這些某種程度上被遺忘的文化資產,形諸文字的台語文學也是台語文化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它讓無形的文化有了更具體的傳承依據。雖然台語文字的標準化遲至近十多年才確立,但近百年來以台語書寫的民間文學、歌仔冊、教會羅馬字的文本、新文學運動時期的台灣話文創作,或者是受解嚴前後開始的台語文/文學運動的影響,而陸續寫就的現代詩、散文、小說、劇本等台語的現代文學作品,皆累積極豐碩的成果,不僅為台灣文學帶來更在地的新風貌,也提供語言復振、歷史研究、語言學或社會學的研究材料,更是未來台灣從事文化創意產業、建構本土文化資本的極佳素材。

台語及相關文化、文學現象曾被視為粗俗不雅,但隨著整個社會對本土意識與多元文化的重視,政府機構、教育機關也開始重新發現各種台語文化。台語已然成為新「風」潮,展現獨特的品「味」,更帶動學術研究與日常生活實踐上的「流動與潮流」。因此,本研討會以台語相關的語言、文學、文化為主題,希望能涵蓋不同時期、不同風貌的語文、影像、聲音、展演等各種台語現象及資產,期待觸發更多深入探索的契機,進而能開啟受塵封的遺忘,為破繭重生的美蝶寫真,迎接台語文化的新紀元。此外,我們更期盼台語與客語、台語與原住民語之比較研究。不論是傳統還是現代,台灣本土或是全世界,我們歡迎各界針對台語文化投稿。主題包括以下語言、文化、文學三大類:

(一)台語語言學及台語實務應用
臺語流行歌的語言風格、韻律結構、詞曲搭配及語法結構之研究。
臺語教學之教學法、教學媒體與教材之研究。
臺語應用於文化創意、語言復振或其他實用層面之研究。
台語復振運動與客語或原住民語復振運動。

(二)台語文化
歌仔戲、布袋戲、台語戲曲。
台語電影、電視劇、新聞播報及其他台語大眾媒介。
台灣料理、民俗、慶典、地名與台語的關係。
當代台語流行歌曲、搖滾樂、饒舌與嘻哈、其他台語音樂。

(三)台語文學
褒歌、歌仔冊之於口傳或文字標記的歷史意涵。
白話字文學與新文學運動的關係。
台語文學的作家或作品論。
台語小說的現代性、庶民性、性別議題。
以及其他相關的議題。

◎投稿方式:請填寫附件「投稿者資料表」,寄至聯絡信箱: taiwanconference2021@gmail.com
◎投稿期限:即日起至2020年8月10日止
◎審查結果通知:2020年10月15日 

系統號:

C-016376

「性別化的變遷:女性主義知識生產與跨國行動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

「性別化的變遷:女性主義知識生產與跨國行動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性別化的變遷:女性主義知識生產與跨國行動參與」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本研討會已延後至2021年(日期待定)

地點:

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丹麥北歐亞洲研究中心、臺灣女性學學會

聯絡人:

Tel: (02)2314-7321;E-mail: ccswww@ncl.edu.tw

內容簡介:

※本研討會實際舉辦日程之調整,以主辦單位官網最新公布資訊為準。

論文摘要截止日期:2020年2月29日
一、會議時間:待定
二、會議地點: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三、主辦單位:國家圖書館(臺灣)、北歐亞洲研究中心(丹麥)
四、合辦單位:臺灣女性學學會(臺灣)
五、會議語言:英文
六、會議簡介:
本研討會著重於地方、地區、國家及跨國層次下女性主義轉型實踐的策略及複雜性。於一連串全球性的挑戰與危機,如經濟危機、生態浩劫、難民問題、高齡化社會,以及日益加劇的不平等與社會分化下,關於轉型過程中帶來可能性及限制的關鍵性參與,通過交織性觀點,從差異中造成影響,是重要且即時的。最重要的議題不僅是探討這些轉型如何成形,尚在探索其背後的驅動力又為何,以及女性主義運動如何在不同地緣政治現實的轉型中被定位,為了錨定這些問題意識,必須持續將女性主義學術界和行動參與雙方實踐關係動態納入討論。會議目標是在女性主義者學術討論和行動參與狀況進行時的數種模式中,挖掘其間複雜的權力關係。因此希望徵求各種與知識生產、行動主義、(跨)國女性主義行動、女性團結與性別論述轉型等專題相關稿件。

本場會議亟需匯聚關注社會動向之學者以及介入不平等、不公正與剝削交織處境的行動者。我們誠摯邀請耕耘於跨學科、多元方法論及多元知識傳統的性別研究學者,也歡迎在地方、地區、國家及跨國議題第一線的行動者發表相關研究或針對實踐領域引領專題討論。會議主要中心會放在中華-北歐地區,但也不排除其他區域,我們期待處理女性和女性主義者經驗與面對各種不同地緣政治環境挑戰的學者和工作者一同參與這次的會議。

七、會議子題:
(一) Bodies and Embodiments身體與身體化
(二) Gender and Care 性別與照顧
(三) Gender and Politics 性別與政治
(四) Gender and/in Media 性別與媒體
(五) Gender and/in Education 性別與教育
(六) Gender and Ableism 性別與健全中心主義
(七) Gender and/in Social Movements 性別與社會運動
(八) Gender, Medicine and Technology 性別、醫療與科技
(九) Gender, Economy, Work and Welfare 性別、經濟、工作與福利
(十) Intimacies, Forms and Affects 親密關係、形式及情感
(十一)States, Regions and Globalizations 國家、區域與全球化
(十二)Politics of Feminist Knowledge Production女性主義知識生產政治
(十三)Feminisms and/ in Histories and Literatures 女性主義、歷史與文學
(十四)Feminisms in Transi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變遷中的女性主義:理論與實踐
(十五)Migration Processes /Race/Gender/Class 遷移過程/種族/性別/階級
(十六)Gender, Arts and Institutions : Libraries and Museums 性別、藝術與機構:圖書館與博物館

聯絡方式
漢學研究中心學術交流組
電話:(02)2314-7321
傳真:(02)2371-2126
電子郵件:ccswww@ncl.edu.tw
地址:10001 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系統號:

C-01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