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長谷川正人:明代屯田論與農業知識:以宋應星撰《野議》為中心

標題:

【演講】長谷川正人:明代屯田論與農業知識:以宋應星撰《野議》為中心

時間:

2020年2月4日(週二)10:00-12: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8樓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

主講人:

長谷川正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與談人:劉翠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備註:1.以中文方式進行。2.本活動為本院環境教育項目之一,全程參加者可得2小時環境教育時數。

系統號:

A-015404

【演講】李成市:日本的〈梁職貢圖〉研究──關於其史料價值

標題:

【演講】李成市:日本的〈梁職貢圖〉研究──關於其史料價值

時間:

2020年2月4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行政大樓1樓文會堂(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主講人:

李成市(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

聯絡人:

教育展資處李小姐,Tel: 2881-2021#2805

內容簡介:

【「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講座】
* 現場採日文逐步翻譯。

介紹:
日本學界有關〈梁職貢圖〉的研究,正如同從2014年出版的大著《梁職貢圖與東部歐亞世界》所見,是眾所矚目的對象。但從史學史的角度回顧,日本學界對於〈梁職貢圖〉特殊關注的背後有其底蘊。首先,日本研究〈梁職貢圖〉的先驅,是因1960年在南京發現北宋摹本而展開研究契機的中亞史研究者:榎一雄氏。此後,榎氏主要進行〈梁職貢圖〉的基礎研究。但日本學界僅關切倭國使圖,一旦史料價值出現疑問,對〈梁職貢圖〉的關注也急速下降。其後,榎氏在1987年於東洋文庫的演講說明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兩件摹本的事實(唐閻德本王會圖、南唐顧德謙梁元帝蕃客入朝圖)。然榎氏並未以論文形式公開發表;李成市教授的文章雖傳達其演講內容,但因為是科學研究費的報告書,所以長期以來並沒有成為日本學界研究之對象。 1999年,李成市教授以榎氏的資料為基礎協同深津行德氏一同發表研究論文,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兩件職貢圖摹本才開始廣泛地為日本學界所知,同時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也展示了作品照。2011年趙燦朋氏發表論文(〈南朝梁元帝職貢圖題記佚文的新發現〉《文史》)以後,以張庚的《諸番職貢圖卷》所引的倭國題記為始,日本圍繞著〈梁職貢圖〉中載錄的諸國題記,所進行的重新檢討一時大有進展。本次講座李教授將回顧自榎氏研究以來50年間日本的研究史,同時也重新探討〈梁職貢圖〉的史料價值。

系統號:

A-015400

【演講】許雪姬:《中國人紳士錄》等人名錄中的台灣人

標題:

【演講】許雪姬:《中國人紳士錄》等人名錄中的台灣人

時間:

2020年2月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有關日治時期人物的研究,其初步的資料,最重要的是有關台灣人、日本人編的人名錄、人士鑑、職員錄等,如《臺灣人士鑑》、《臺灣總督府職員錄》,但光這些資料還有不足,《滿華職員錄》、《華北職員錄》、《中國紳士錄》中,還有不少台灣人的小傳值得參考,尤其是集其大成的《中國紳士錄》。《去奴化、趨祖國化下的書寫—以戰後臺灣人物傳為例》一文指出,戰後人物傳,尤其有旅外經驗者,其傳常有時間空白之處,如何補全為當務之急。由《中國紳士錄》一書,可以解開空白處的一些謎團。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5384

【演講】蔡涵墨:Cash In, Paper Out: The Politics of Paper Currency in Southern Song China

標題:

【演講】蔡涵墨:Cash In, Paper Out: The Politics of Paper Currency in Southern Song China

時間:

2020年2月10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宋史座談會

主講人:

蔡涵墨(Charles Hartman,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歐巴尼分校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方震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演講為英文演講

系統號:

A-015432

【演講】黃相輔:威爾斯《世界史綱》的寫作、譯介與中國難題

標題:

【演講】黃相輔:威爾斯《世界史綱》的寫作、譯介與中國難題

時間:

2020年2月12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西學與中國研究群

主講人:

黃相輔(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內容簡介:

摘要:
英國作家威爾斯(H. G. Wells, 1866-1946)於1920年初版的《世界史綱》(The Outline of History)是一部以達爾文演化論貫串全書,企圖心宏偉的世界史創作。威爾斯以簡明流暢的通俗筆法,從地球與生命起源開始,講述生物與人類演化、人類文明曙光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的宇宙「全史」。由於威爾斯並非專業史家,加上突破傳統史學敘事框架的新穎作法,使《世界史綱》在暢銷之餘成為毀譽參半的爭議性作品。《世界史綱》的風行並不只是歐美的現象,也在1920-30年代的中國掀起一股風潮。事實上,《世界史綱》的撰述有許多過去研究者忽略的中國「因緣」:例如威爾斯對於中國史的描寫,得益於其親身與梁啟超、傅斯年與陳源(西瀅)等中國知識分子的交流。《世界史綱》在中國的翻譯與引介,首推商務印書館於1927年出版的中譯本,梁啟超與其子梁思成等人在其中出力甚多。威爾斯在《世界史綱》中提出對中國文明發展的觀察與諸多疑問,不僅反映當代歐洲漢學界累積的普通常識,其實也隱含梁啟超與傅斯年等中國知識分子自身對中國歷史與前途的思考。本研究爬梳威爾斯寫作過程中這些中國因緣,並試圖從《世界史綱》在中國的流通與讀者迴響,來分析該書背後的文化與社會現象。

系統號:

A-015379

【演講】林易澄:中日戰爭對長江下游商業網絡之衝擊:以米糧業為中心

標題:

【演講】林易澄:中日戰爭對長江下游商業網絡之衝擊:以米糧業為中心

時間:

2020年2月13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主講人:

林易澄(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博士後研究人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林文凱(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摘要:
戰後國民政府統合全國經濟為何失敗?過去研究已經指出經濟政策偏重沿海城市、輕忽農村的缺失。本文認為除此之外,戰時基層商業網絡變化,亦造成戰後統合城鄉物資交流的困難。首先,參照戰前中國市場秩序研究成果,本文以米糧交易為中心,進一步分析1940-42年日方對長江下游區域的經濟調查,指出戰前本區域商業網絡為一複合性質結構的金融-物資流通網絡。19世紀末以降,近代金融、運輸機制,以及傳統的中間人商業網絡,共同構成市場規模的擴展。前者提供了整合,後者使之深入地方。這一整合動向為戰爭所中斷,資金回流集中城市,中間人商業網絡特質,則使之更傾向退縮為地方性的碎片化市場與走私活動。其次,戰時調查工作,促成全國商業統制委員會的誕生。過去商統會研究著重於日方、汪政權、上海商界各方高層人事角力。從地方收購農產運作分析,本文指出,儘管日方財經官員察覺必須掌握舊有的中國商業網絡,但是並未注意到該網絡的複合性質與戰時變化,結果未能依循原有金融物資流通機制進行重建,反而在統制組織中央集權與基層放權的夾縫中,形成尋租機會,更加惡化市場秩序。最後,比較戰時戰後兩個政權介入糧食收購政策與困難的相近之處,戰後較佳外在條件下,城鄉經濟統合仍然失敗,其連續性正突顯了商業網絡變化的結構性因素作用。

系統號:

A-015378

【演講】任天豪:誰要釣魚臺?——戰後以來的釣魚臺問題探源

標題:

【演講】任天豪:誰要釣魚臺?——戰後以來的釣魚臺問題探源

時間:

2020年2月13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任天豪(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釣魚臺是今日東亞的重要國際問題之一,故多數學術研究集中在其主權歸屬的面向。然此問題肇生的歷史及其發展歷程,則有很多基於現實目的卻不盡符合史實的「證據」,將各界對此問題的理解導入激情的方向,反未必有利於處理此事。本次演講盼能透過較具信度的檔案史料,爬梳二戰後期以來有關釣魚臺的事件發展歷程,探討此一問題何以衍生成今日面貌的原因;並期能以「外交史」的研究取向,增益此一問題的史學價值。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5385

【演講】大西磨希子:《寶雨經》考——官寫經的流程與流傳

標題:

【演講】大西磨希子:《寶雨經》考——官寫經的流程與流傳

時間:

2020年2月14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三樓討論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大西磨希子(日本佛教大學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5431

【演講會】王中忱:思想の越境と連鎖──尾崎秀実の中国論と「中国農村派」

【演講會】王中忱:思想の越境と連鎖──尾崎秀実の中国論と「中国農村派」

標題:

【演講會】王中忱:思想の越境と連鎖──尾崎秀実の中国論と「中国農村派」

時間:

2020年2月14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ハートピア京都3階大会議室(京都市中京区竹屋町通烏丸東入る清水町375)

主辦單位: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主講人:

王中忱(清華大学人文学院(中国) 教授/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外国人研究員)

內容簡介:

申込み: 不要・整理券配布
・13:15頃より整理券を配布。開場時間になりましたら、整理券の番号順にご入場頂きます。
・整理券をお持ちの方のご入場が終わりしだい、通常の受付を開始します。
・受講の際に手話通訳をご希望の方は、ご相談ください。
なお、ご希望にそえない場合もございますので、予めご了承願います。
受講料: 無料
定員:先着180名まで
概要:
ゾルゲ事件で知られている共産主義者の尾崎秀実は、戦前に中国問題の評論家として数多くのユニークな論著を残しました。

本発表はまず尾崎秀実の中国論の中に引用された、マルクス主義「中国農村派」の論点を手掛かりにして、両者の相互関連性を指摘します。さらに、「中国農村派」の指導者と見なされる陳翰笙と尾崎秀実との交友関係及び思想論争を考察し、同時代の国際的な知識人の「思想連鎖」の視点からそれを分析してみます。

コメンテーター:劉建輝(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副所長)
司会:呉座勇一(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助教)

系統號:

A-015369

【演講】Kristen Looney:R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nd East Asia

標題:

【演講】Kristen Looney:R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nd East Asia

時間:

2020年2月14日(週五)16:00-18:00

地點:

180 Doe Library, UC Berkeley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CCS) of UC Berkeley

主講人:

Kristen Looney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sian Studies, Georgetown University)

聯絡人:

E-mail: ccs@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Panelist/Discussant: Rachel Stern, Professor, School of Law, UC Berkeley

Kristen Looney will be discussing her forthcoming work, Mobilizing for Development: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East Asia (Cornell U. Press 2020). This book tackles the question of how countries achieve rural development and offers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East Asia’s political economy that challenges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paradigm.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Taiwan (1950s–1970s), South Korea (1950s–1970s), and China (1980s–2000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development outcomes—improvement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ural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 village environment—were realized to different degrees, at different times, and in different ways. Looney argues that rural modernization campaigns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the region and that divergent development outcome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interplay between campaigns and institutions. Relevant to political science, economic history, rural sociology, and Asian studies, the book enriches our understanding of state-led development and agrarian change.

系統號:

A-015336

【演講會】鈴木大拙の思想とその史的意義

【演講會】鈴木大拙の思想とその史的意義

標題:

【演講會】鈴木大拙の思想とその史的意義

時間:

2020年2月16日(週日)

地點:

東洋大学白山キャンパス8号館7階125記念ホール(東京都千代田區一ツ橋2-1-2學術総合センター內)

主辦單位:

国際禅研究プロジェクト、東洋大学東洋学研究所

聯絡人:

国際禅研究プロジェクト,Tel: 03-3945-7401

內容簡介:

13:10-14:10
鈴木大拙における華厳思想と戦後の日本社会(竹村牧男)

14:20-15:20
大拙における禅思想史観と「日本」の位置──戦中から戦後の看方を軸に考える(飯島孝良)

15:30-16:30
鈴木大拙はどうして初期禅宗史研究を始めたか(伊吹敦)

16:40-17:40
鈴木大拙の思想へ/思想から―般若即非の真如観(井上克人)

系統號:

A-015355

【演講】William Hedberg:The Japanese Invention of Chinese Fiction: Travel, Translation, and The Water Margin in Meiji and Taisho Japan

標題:

【演講】William Hedberg:The Japanese Invention of Chinese Fiction: Travel, Translation, and The Water Margin in Meiji and Taisho Japan

時間:

2020年2月17日(週一)17:00

地點:

Regenstein Library, Room 122A (1100 East 57th Street, Chicago, IL)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CEAS)

主講人:

Prof. William Hedberg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Prof. Hedberg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literary history (bungakushi)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in late nineteenth-century Japan,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iction in defining the contours and content of Japanese “national literature”
(kokubungaku). In an academic environment obsessed with the loc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various raci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essences, Japanese histor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were united by the claim that the authentic or “real” China could only be understood through previously marginalized genres such as fiction and drama. By positioning these genres in a binary tension with an autocratic “Confucian ideology”, and by arguing that they could only flourish at moments of foreign invasion and contact, Japanese literary historians presented works like The Water Margin (Shuihu Zhuan) and Romance of the Western Wing (Xixiang Ji) as privileged points of access into the voices and experiences of a putative national people effaced in more elite disciplines like philosophy, ethics, and history.

系統號:

A-015346

【演講】George Breslauer:Remainders of Communism: China, Vietnam, North Korea, and Cuba in a Post-Communist World

標題:

【演講】George Breslauer:Remainders of Communism: China, Vietnam, North Korea, and Cuba in a Post-Communist World

時間:

2020年2月19日(週三)12:30-13:30

地點:

Freight & Salvage (2020 Addison Street, Berkeley, CA 94704)

主辦單位:

Osher Lifelong Learning Institute (OLLI)

主講人:

George Breslauer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Executive Vice Chancellor and Provost Emeritus, UC Berkeley)

內容簡介:

Professor George Breslauer explores four surviving, yet distinctly different, communist regimes — China, Vietnam, North Korea and China — and discusses their future prospect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US foreign policy.

George Breslauer is a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Executive Vice Chancellor and Provost Emeritus, UC Berkeley. Author or editor of twelve books on Soviet, Russian, and communist politics and foreign relations. Award-winning instructor.

This event is hosted by OLLI @Berkeley as part of its ongoing speaker series which shines a light on some of the most pressing issues of our time.

FREE to OLLI @Berkeley members, UC faculty, staff and students. $10/general admission. No RSVP required. All welcome!

系統號:

A-015337

【演講】蕭新煌:客家與當代臺灣社會

標題:

【演講】蕭新煌:客家與當代臺灣社會

時間:

2020年2月2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蕭新煌(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客家族群有一個明顯的特色:分散全球但又頻繁聯繫互動。因此,將亞洲、甚至全球客家作為一個集體,分析客家族群的散布、聯繫及相互隸屬力量,應具有認識論上的價值和政策意涵。 本演講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以東南亞各國為研究區域,同時蒐集「老華客會館」和「新臺客社團」的資料,進行各類客家社團組織之間的網絡比較對照探討,以期瞭解當代客家社團組織的整體和多元發展脈絡。為補充過往以單一國家空間為單位的研究特色,本演講以整個東南亞的客家社團組織作為範圍,研究其互動和網絡,並探究各地客家社團的結構、功能和彼此的組織網絡。此外,也希望藉此建構臺灣作為世界客家研究中心的基地,以及成為全球客家社團連結和網絡的平台。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5310

【演講】陳逸君:以「祖先」為名:雲林詔安客之祖先崇拜與宗族整合

標題:

【演講】陳逸君:以「祖先」為名:雲林詔安客之祖先崇拜與宗族整合

時間:

2020年2月2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逸君(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所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祖先崇拜,是多數人類社會重要的文化核心,對特別重視祖先的漢人而言,祖先崇拜具慎終追遠、不忘根本的意義,同時產生多種敬祖的禮俗,祠堂家廟即是其顯著特色之一,透過對祖先的祭祀活動,傳承且保存漢人社會的禮制概念,同時發揮「收族敬宗」之效。本次演講內容以祭祀祖先的空間—祠堂為例,試圖探討祠堂對雲林詔安客之重要性,又特別聚焦在人口數最多的張廖姓所建置的祠堂,檢視其社會與文化意義。祠堂,作為一個姓氏的「符號」,對其「局內人(insider)」而言,必定有顯而易見的、具體的甚至是潛在的意義。但在其他脈絡下,它還產生哪些指涉?詔安客重新對祠堂之重視,除彰顯傳統文化外,是否也創建了隱喻的意義?從過去研究中發現,張廖姓支脈繁多,房系派下複雜,但所形成的總祠—分祠—支祠之結構,結合成血緣關係的紐帶,祠堂間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繫,成就堅強的親屬網絡,在墾拓時代發揮抵抗盜匪的作用,在當代則成為凝聚詔安客族群意識的力量,以及族群文化的重要基礎。換言之,張廖姓在祖先來臺的三百多年間,即藉著祠堂之建築實體及其相關組織、活動,成功地在雲林西螺、二崙及崙背地區形成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地域群體及宗族社會結構。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5309

【演講】薛化元:戰後臺灣政治發展的再評價──1950年代與1960年代的比較

標題:

【演講】薛化元:戰後臺灣政治發展的再評價──1950年代與1960年代的比較

時間:

2020年3月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過去討論1950年代中華民國統治體制時,常常認為強化軍事統治的一面,而在1960年代則強調其轉化成為「開發獨裁」的一面。不過,根據前述的討論,1960年代相對於1950年代未必是朝向開放的方向發展,而且有進一步緊縮的現象。如前所述言論市場對國民黨當局的監督力道大不,《自由中國》的停刊,李萬居失去《公論報》經營權都是重要表徵。如果要找1960年代反對派要求改革的言論,固定出版的文獻可能是《臺灣省議會公報》,可是《議會公報》流傳不廣,而且也不是所謂在野的言論的呈現。而省議會內部在野力量在要求改革的努力,在1960年代也未必有進一步的開展,無論是攸關地方自治的《省縣自治通則》或者是國會全面改選的主張,1960年都較1950年代倒退。再以臺灣省政府而言,1949年12月21日陳誠卸任臺灣省主席之後先由吳國楨接任,1953年4月再由俞鴻鈞接任,1954年嚴家淦再接棒直到1957年8月,換言之,在此階段臺灣省政府在形式上終究是由文人主政。相對地,在1957年8月周至柔上將接任省主席之後,1965年12月再由黃傑接任,1969年則由出身情治系統的陳大慶接任,整個1960年代臺灣省政府是由軍人主政,這在1950年代也是沒有的現象。至於在中央,則蔣介石的擴權,從1950年代體制外「國防會議」開端,到1960年代的末期成為體制內的「國家安全會議」。換言之,憲政體制的架構以不足以限制總統權力的擴張。

總之,從1950年代到1960年代臺灣政治的發展並非朝向開放改革方向前進,不僅不可能組織反對黨,無法在原本的憲法規範下完成統治者的更迭,反而出現總統進一步擴權,軍人在政治發言地位的增加,乃至在野力量衰退,民意機關監督力量減弱等問題,這是比較1950年代和1960年代臺灣政治局勢時,值得重視的現象。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5383

【演講】Li Ling:Sun Wukong: The Monkey God

標題:

【演講】Li Ling:Sun Wukong: The Monkey God

時間:

Thursday, March 5, 2020, 4 pm

地點:

Room 604, UBC Asian Centre

主辦單位:

Sponsored by Tianzhu Global Network for the Study of Buddhist Cultures with administrative support from FROGBEAR.

主講人:

Prof. Li Ling(Sichuan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Abstract
Numerous studies o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Xiyou ji 西遊記) discuss the Monkey King, Sun Wukong. Many scholars examine Sun Wukong from the Buddhist and Daoist perspectives. Yet, the majority of studies focus on his origins, Buddhist-type mind cultivation, or Daoist internal alchemy. Yet, current scholarship usually ignores what in my opinion was the main reason of choosing Sun Wukong as a protector of the “Tang monk” on his pilgrimage to the West for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onkey often symbolized immortality. In this paper, I discuss the symbolical meaning of monkey in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and in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relationship to immortality.

About the Speaker
Li Ling is a Professor at Sichuan University in Chengdu China. She earned her Ph.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at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Beijing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essor Jin Weinuo.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art from the Han to the Tang, with a concentration on Tibetan Buddhist Art. From 2002, Li Ling worked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before moving to Sichuan University in 2018.

This lecture is free and open to the public, but pre-registration is preferred. Register at: https://frogbear-lecture-li-ling.eventbrite.ca

系統號:

A-015433

【演講】歐素瑛:戰後初期在臺日本人之遣返與留用

標題:

【演講】歐素瑛:戰後初期在臺日本人之遣返與留用

時間:

2020年3月1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歐素瑛(國史館修纂處纂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1945年10月,國民政府來臺接收後,決定在最短時間內遣返日人,但為清理業務、維持各項事業運作,亦酌留部分日籍人員,以協助接收復員。迨至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國民政府對日人充滿疑忌,決定提前予以遣返;其後,留臺日人甚少,對臺影響亦微。期間,日人之表現頗獲肯定,尤其高等教育學府皆留用不少日籍教師,不但從事教學研究,也獲聘為省署諮詢顧問,甚獲重視;且留用時間越長,貢獻越大,在戰後大學院校的接收、轉型上,頗具承先啟後的意義。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5386

【演講會】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TOKYO漢籍SEMINAR「漢字と情報」

【演講會】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TOKYO漢籍SEMINAR「漢字と情報」

標題:

【演講會】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TOKYO漢籍SEMINAR「漢字と情報」

時間:

2020年3月16日(週一)13:00-16:50

地點:

一橋大學一橋講堂中會議場(東京都千代田區一ツ橋2-1-2學術総合センター內)

主辦單位: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附屬東アジア人文情報學研究センター

內容簡介:

10:45-12:00
漢字の字符──戎肆庵読裘記之一(淺原達郎,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13:10-14:25
漢字の知識表現──字書と用例とコンピューターと(守岡知彥,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助教)

14:40-15:55
AIによる漢文の文法解析(安岡孝一,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司會:永田知之(人文科學研究所准教授)
※講演時間には質疑応答時間を含みます。

系統號:

A-015332

【演講】林呈蓉:1895年的臺灣社會

標題:

【演講】林呈蓉:1895年的臺灣社會

時間:

2020年3月1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林呈蓉(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專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1895年,臺灣社會歷經了一場鄉土保衛戰。眾所周知,甲午戰爭對臺灣的歷史命運帶來深切影響,臺島民眾對此殊變的象徵性反應即乙未之役。講者意圖透過史料《征臺顛末》與《明治28年渡台日記》,解析1895年臺灣的社會概況,重新審視臺灣民眾對割臺情事的因應與受容。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5388

【演講】李文良: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

標題:

【演講】李文良: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

時間:

2020年3月2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李文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我的研究是希望可以瞭解:「客家」如何在清初地方官府與周遭閩人高度的歧視與排擠之下,在南臺灣六堆的新居地長期定住下來;進而思考與理解,閩客族群、地方官府甚至是臺灣社會,經由此一長期歷史過程的互動發展,所產生的習慣、制度、結構,甚至是文化與意識型態。
相對於傳統文獻一字未提「客家」何時進入南臺灣墾殖,他們在清代和周邊住民以及國家的互動發展卻異常顯眼,這提醒我們應該從地方社會及其與國家的互動過程,來瞭解「客家」定居臺灣的歷史過程。從歷史發展看來,「客家」至少經歷了半世紀以上的努力,直到十八世紀中葉才獲得應有的身份和權益。臺灣「客家」社會的成立與發展,不只和島內的農墾活動、社會動亂、族群建構息息相關,也對應著清帝國的地方控治以及華南的商貿活動和經濟發展。這樣的歷史過程也同時意味著,研究清代「客家」移民定居的歷史,也就等於瞭解了清代臺灣社會整體發展的歷史。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5387

【工作坊】Mapping Hong Kong—A History Workshop

【工作坊】Mapping Hong Kong—A History Workshop

標題:

【工作坊】Mapping Hong Kong—A History Workshop

時間:

29-31 May, 2020

地點: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主辦單位: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The UBC HK Studies Initiative

內容簡介:

Call for Papers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29–31 May 2020

The UBC Hong Kong Studies Initiative,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Hong Kong History Project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 is pleased to announce a history workshop to be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Canada, on May 29–31, 2020.

The theme “Mapping Hong Kong” invites reflections on how Hong Kong’s past could be mapped onto a wide range of historical scales or contexts. Whether it has to do with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particular individuals at certain (critical) moments or the transnational movements of goods, ideas, and people over time and space, a common challenge for historians (of Hong Kong or not) is to place their subject in a proper frame of analysis. But what makes a frame “proper”? And how do we as historians attend to the politics of framing?

We seek original contributions that do, in their different ways, speak to the workshop’s theme. While we are primarily interested in papers that engage historical subjects and questions (and are grounded on historical methods and approaches), we do welcome historically-minded contributions from allied disciplines.

This intensiv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is open to all, but preferences will be given to advanced graduate students and early-career scholars who could benefit most from this opportunity to “workshop” a dissertation chapter, a draft journal article, etc.

In addition to presenting their work-in-progress and brainstorming with fellow historians, during their visit participants will als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make use of the excellent library resources available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Accommodation and most meals will be provided. Travel subsidies for graduate students may be available pending on budget.

Deadline for proposals: February 15
Notification of participants: February 28
Papers (~8,000 words) due: May 8

Interested participants are invited to submit, by February 15, a 250-word abstract, a 1-page CV, and a one-paragraph explanation of how their work-in-progress would benefit from this workshop. Submissions and inquiries (subject line: “2020 history workshop”) should be directed to: Ryan Sun (ryan.sun@alumni.ubc.ca)

系統號:

A-015416

【工作坊】和漢知識的流通與文藝的形成--第1回 類書・佛典格言・提要集及其相關研究

標題:

【工作坊】和漢知識的流通與文藝的形成--第1回 類書・佛典格言・提要集及其相關研究

時間:

2020年3月13日(週五)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誠大樓九樓東亞學系第一教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日本:國文學研究資料館 ;臺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日本、韓國、越南等曾以漢字為主要書寫文字的國家,吸收了許多來自古代中國的典籍文獻。透過這些文獻習得的古代中國知識、技術、藝術表現、信仰,乃至於規範人類行為的倫理、價值觀等,都和東亞各國的社會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許多漢籍傳入當地後因應當地的學習狀況發展出如類書、佛典格言集和提要集等二次編製的漢藉文獻。透過這些漢藉文獻,不僅能窺知當時的人們如何摘取漢籍知識的歷程,這些文獻本身更是考究文藝、思想、信仰時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

基於上述的研究視點,本次工作坊擬集合臺、日二地的研究者,共同探討透過漢字書寫、文獻傳遞所形成的文化圈裡,知識的流通、文學、思想,以及宗教修辭等等諸面向的問題。並期盼藉由知識傳遞形態的探討,以及如何在日本流通與紮根等議題,深化理解雙方各自的研究領域。

演講:
王三慶(国立成功大学名誉教授)「從語言學的觀點看語對系類書編輯的幾個問題」

研究發表:
日本:
後藤昭雄(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日本で作られた類書-平安後期から鎌倉前期における-」(日本語)

近本謙介(名古屋大学教授)「日本における経典・要文の神祇信仰への展開」(日本語)

中川真弓(日本学術振興会特別研究員)「金剛寺蔵『無名仏教摘句抄』における僧伝関係の要句について」(日本語)

仁木夏実((明石工業高等専門学校准教授)「金剛寺蔵『明句肝要』の表現―典拠を中心に」(日本語)

臺灣:
張崑將(国立臺湾師範大学教授)「江戶末期『禪海翻瀾』對『禪海一瀾』的儒佛論辨」(中国語)

潘鳳娟(国立臺湾師範大学教授)「和漢交流的法國視野:東方學者羅尼與『西譯孝經』」(中国語)

曹景惠(国立臺湾大學准教授)「中世の知の展開—『老子』をめぐって-」(日本語)

李育娟(国立臺湾師範大学准教授)「『天地開闢已來帝王記』から敦煌壁画へ―須弥山で日月を掲げる阿修羅―」(日本語)

※當日備有中日對譯的紙本,並安排現場口譯,歡迎相關領域研究者、專家及學生踴躍參與,會議議程將另行公告。

系統號:

A-015455

【工作坊】臺灣經濟史研究群2020年第一次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臺灣經濟史研究群2020年第一次工作坊

時間:

2020年2月6日(週四)10:00-17: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內容簡介:

10:10-12:00
主持人:吳聰敏
《人物、人群與近代台灣水利》新書簡介與研究構想試論(陳鴻圖)
糖鐵旗尾線的社會經濟影響試論(李文環)

13:30-15:10
主持人:葉爾建
台灣農林公司在土地改革民營化後的經營:兼論茶林分家的爭論(莊濠賓)
清代臺灣府城內的房屋產權及制度變遷(陳冠妃)
起建街市:十九世紀彰化平原永靖街的築造與認股(楊朝傑)

15:30-16:30
主持人:蔡龍保
堀和生《東アジア資本主義史論 I:形成.構造.展開》一一書中譯本解題與介紹(林文凱、洪紹洋、李為禎)

系統號:

A-015338

【研習營】第二屆台灣藝術史青年書寫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第二屆台灣藝術史青年書寫研習營

時間:

2020年3月14日至15日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館506教室(臺北市大安區師大路一號)

主辦單位:

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

聯絡人:

陳小姐,E-mail: twahaservice@gmail.com

內容簡介:

本會為培育有志從事台灣藝術史研究之青年學子,拓展其學術視野及跨領域論述能力,特舉辦本研習營活動。研習內容包含:「多元史觀的建構」、「社會與藝術的關係」、「跨學科經營」等三大主題。

本活動邀請九位包含藝術史、社會學、歷史學、地理學、文學、博物館學、藝術媒體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進行專業學術分享及跨域交流,藉以建構多元討論平台,推動台灣藝術史之研究書寫風氣,並往下紮根。

一、活動日期:
2020年3月14日(週六)10:00~17:30
2020年3月15日(週日)10:00~17:30
二、活動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館506教室
三、報名對象:18歲(90年次)至35歲(73年次)之青年。
四、報名辦法:線上填寫google表單
五、報名截止:即日起開始接受報名至2020年03月01日(日)截止。
六、公佈錄取:將於2020年03月03日(二)公告,共錄取20位青年。
七、演講主題及主講者:
1. 多元史觀的建構
.廖新田(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
.白適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長)
.陳曼華(國立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秘書長)

2. 社會與藝術的關係
.陳泓易(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孫松榮(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教授)
.蘇瑤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

3. 跨學科經營
.張弘毅(台北市立大學圖書館館長、人文藝術學院藝文中心主任/台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副教授)
.蘇碩斌(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李威儀(Voices of Photography攝影之聲發行人暨主編)

系統號:

A-015435

【系列演講】「天朝大慶」特展系列演講

【系列演講】「天朝大慶」特展系列演講

標題:

【系列演講】「天朝大慶」特展系列演講

時間:

2020年1月至5月,共7場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內容簡介:

?第一場
1月18日
兩個地點與兩世三妃──是誰在哪裡生下了乾隆皇帝?(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第二場
2月22日
崇慶皇太后的萬壽盛典(賴惠敏,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

?第三場
3月7日
乾隆皇帝的一天、一年與一生:三萬多個日子怎麼過?(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第四場
3月21日
清宮的醫療與養生(張哲嘉,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第五場
4月11日
乾隆皇帝的民人嬪妃(黃麗君,廣州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特聘副研究員)

?第六場
4月25日
乾隆皇帝的萬國來朝(賴毓芝,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第七場
5月16日
一張座次圖,兩場盛宴:太和殿筵燕位次圖考(陳熙遠,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無需報名,自由入座
▶公務人員可申請兩小時終身學習時數
▶演講當天文物館定時導覽改至上午10:30

系統號:

A-015402

【展覽】「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特展

【展覽】「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特展

標題:

【展覽】「追憶我城──香港文學年華」特展

時間:

2020年1月17日至5月2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1樓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雙層巴、茶餐廳、重慶大廈、無厘頭──這是我們的香港印象。傳統的、現代的、嚴肅的、俗媚的、紅玫瑰、白玫瑰,並存在島與半島。

港島、九龍、新界,原是中國大陸南端的邊陲漁鄉,命運在1840年代英國勢力登岸之後對倒。人流錢潮雖由世界湧入維多利亞港,殖民政權並沒有壓垮市井生活。北方幾經動亂,生民漂向南方。本地的、殖民的、南來的故事,交會的歷史更繁複。作家也斯忍不住要問:「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

香港如何書寫我城?香港認同如何顯影?這場特展,蒐羅百年來香港作家的持續書寫,是澎湃的文學大系,也是主體的時間繁史。

展場五大主題,主要環繞在戰後五十年。起於偏安島嶼的微光,顯露左右僵持的鋒芒,穿過通俗閱讀的浮光,衝出身分認同的星火。My City我城,已成為Our City眾志成城。臺灣人應該記得,香港文學奮力發聲、擺脫迷霧,與我們咫尺相望。

系統號:

A-015365

【展覽】娘惹浮生──二十世紀初期臺灣古典文學南洋旅行記

【展覽】娘惹浮生──二十世紀初期臺灣古典文學南洋旅行記

標題:

【展覽】娘惹浮生──二十世紀初期臺灣古典文學南洋旅行記

時間:

2019年9月27日至2020年3月7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20世紀初期,「到南方」是許多臺灣文人的共同經驗。臺灣與南洋交會的歷史源流,可追溯至1836年澎湖進士蔡廷蘭漂流到越南,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前往南洋的人數更達到高峰。

本展從「臺灣板橋林家」之子林景仁與「印尼棉蘭張家」之女張福英,兩大豪族的跨國聯姻,勾勒臺灣古典文學南渡的行跡。透過張福英《娘惹回憶錄》與當時臺灣文人的古典詩作,看見特定時空下,文學如何跨越國界與語境的界線,進而影響創作內容與風格,彷彿一段臺灣文學與南洋地區之間的旅行記。

系統號:

A-015366

【展覽】石光足跡:臺灣第一座水泥廠的前世今生

【展覽】石光足跡:臺灣第一座水泥廠的前世今生

標題:

【展覽】石光足跡:臺灣第一座水泥廠的前世今生

時間:

2019年12月18日至2020年8月30日

地點: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二樓歷史教室(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黃小姐,Tel: 07-5312560#208

內容簡介:

臺灣近代水泥工業的發展,以淺野水泥為開端,壽山豐富的石灰石資源,讓這塊土地與水泥產業有緊密的關係,一直持續到戰後的台灣水泥公司,百年的歲月時光,直到政府停止西部礦區的採礦權,臺灣最早的水泥廠,就此告一段落。

台灣水泥公司高雄廠的停採,是另一個歷史延續的起點。細數後續的發展,2011年在地方團體及政府單位的努力下,成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台灣水泥公司提供土地建設柴山滯洪公園,緩解地方淹水問題;鼓山崎腳遺址的挖掘,重現先人的遺跡;石灰窯及紅磚倉庫的保存,延續水泥產業的記憶。水泥盛世後的蛻變,讓這塊土地以自然及文化的韻味重現,資源開發與環境及文化的關係是否有更多的可能?

系統號:

A-015367

【展覽】「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特展

【展覽】「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特展

標題:

【展覽】「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特展

時間:

2019年3月27日至2020年10月31日

地點: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聯絡人:

莊博揚,Tel: 02-2652-3382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物館將於3月27日,推出特展「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希望透過文物的故事,和社會大眾一起重新認識客家文化豐厚的底蘊和開放性。為了蒐集這些難得的文物,策展人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黃宣衛,與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中央大學張翰璧教授合作,特別花了兩年的時間,密集走訪廣東、廣西、香港、馬來西亞沙巴與台灣各地,進行田野考察、蒐集文物,並和「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共同籌劃,以展覽的形式呈現「東方客家」和「西方傳教士」交會所迸出的火花,從歐美的差會、太平天國、瑞士的巴色差會,乃至客家基督徒如何從大陸華南的東江流域散布到香港、沙巴等地。西方傳教士帶來了基督福音,也引入現代醫療、學校教育、社會福利等組織,深深影響客家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在臺灣,來自加拿大與英國長老教會的馬偕和李庥開始傳播福音,也影響了臺灣的客家社群。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不但豐富了客家文化的內涵,更增添了臺灣文化的西方元素。

系統號:

A-015270

【展覽】誰主沉浮:水文化在臺灣特展

【展覽】誰主沉浮:水文化在臺灣特展

標題:

【展覽】誰主沉浮:水文化在臺灣特展

時間:

2019年7月2日至2020年5月17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人類文明傍水而生,族群遷徙也往往依循水路墾居,水既是生命的基本需求,也時常造成生命財產耗損,因此人們在與水適應的過程,世代傳承發展出獨特的水文化。回顧臺灣風災史上災情慘重的八七水災距今六十年、八八風災也屆滿十年,在這旱澇頻繁的臺灣土地上,面對當代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等重要問題,未來如何因應與調適? 本展覽跨領域整合本館地方學洪氾歷史及水利規劃試驗所之研究成果合力策展,從臺灣特有水文地理出發,透過曾文溪流域的歷史變遷,呈現臺灣特有「既缺水又淹水」之雙重困境,藉由在地避水傳說信仰文化、治水工程再現,最後以當代大眾關心的水資源議題,引導觀眾思考面對當今極端氣候環境如何與水共生!

你喝的水哪裡來?

臺灣特殊地形及水文特性,孕育生命也危害生命,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不同地理環境的先民,各自發展出特殊的水文化資產,包括臺灣各地與水相關的地名、產業、民俗、信仰、俗諺、藝術創作等。

社會高度發展,水資源隨手可得,卻因取得過於便利,人們往往忽視了水的存在與可貴。想想看,我們喝的水哪裡來?

狂放不羈的曾文溪

曾文溪,在臺灣的日本時期是一條治理難度相當高的河川。日本總督府對其展開的治水策劃,歷經15年完成;當時為發展米糖政策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對曾文溪河道遷徙不定的情形展開治理,造就曾文溪今日樣貌的基礎。本單元透過日本時期史料、地理學者及水利工程技師視角,以及工程中默默付出勞力的臺灣人協助,重新理解日本時期曾文溪河道變遷及河道治理的思維。

我家住在水路上:洪災與治水傳說

曾文溪水患頻仍,臺灣在日本時期即運用科學量測展開治水工程,而民間社會對水患更是早早發展「民間版」的抗水之道,包括傳說、信仰、民俗、遷居等措施,發展出特殊的抗水文化。民間順應環境、調適人與自然關係的思維與方法,留存許多珍貴獨有的臺灣水文化資產。

水情不斷、誰主沉浮

台江90歲耆老慨嘆:「過去水災可以扛茨走,未來的子孫,要逃去哪?」

臺灣長久面臨既淹水又缺水的困境,極端氣候的來襲,瞬間與累積雨量皆大過以往,水患事件未減反增;另一方面,留不住水資源,缺水問題日益嚴重,同樣挑戰了人類的生存。本展試圖反省當代人與水是怎樣的新關係?近60年來,臺灣致災型水患,難脫離是大自然反撲的原因居多。進一步問,這是天災還是人為所致?是生存還是生計的矛盾?

2018年八二三南臺灣大水災,再度引起當代社會對水患危機的討論;從水文化到水資源問題,社會各界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有待共同找出臺灣水生活之道。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5316

【展覽】天朝大慶:皇清盛典展

【展覽】天朝大慶:皇清盛典展

標題:

【展覽】天朝大慶:皇清盛典展

時間:

2019年10月26日至2020年4月29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2樓內閣大庫檔案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周禮》有云:「以嘉禮親萬民」,帝制傳統的嘉禮,繫於天子者,有朝會、燕饗、冊命、經筵諸典;行於庶人者,則有鄉飲酒禮。在皇朝籌辦每年的各種節慶中,尤以新正朝會、冬至祀天與萬壽聖節最為隆重,號稱「皇帝三大節」。

清朝每逢慶典及年節令辰,或因應各種場合,會分別在不同地點舉辦筵宴。凡遇皇帝三大節日,在萬方朝賀之後,更設筵於太和殿,藉由欽賜大燕,皇帝與內外王公臣僚與藩屬使節進酒饗膳、同歡共樂。

太和殿正面十一開間、進深五間,相較歷朝宮殿,無疑是型制最為恢弘的單體宮殿建築。康熙八年(1669)太和殿與乾清宮同時重修告成,內外輝映,分別為「殿」與「宮」建築登峰造極之作,清聖祖在詔書裡特別強調,宮殿建築「壯麗之觀」,主要是彰顯御極天下的「出治之體」。

壯麗的太和殿不僅作為皇帝三大節舉行朝會與筵宴的場所,其他如皇后的冊立之典、文武殿試後的傳臚之禮,亦皆在此舉行。自古帝王必立後以資內助,不僅正位中宮,更可母儀天下。若皇帝年幼即位,則在迎娶后妃時當舉行「大婚」之禮。至於朝廷以科舉考試為國興賢舉能,希冀仕進的學子更欲透過三年的「大比」,終經殿試由皇帝欽定甲乙,並在太和殿上傳臚後,正式題名金榜。

本特展主要利用史語所庋藏內閣大庫檔案,分別以大燕、大節、大婚與大比為主題揀選相關檔案,呈現天朝大慶的禮制規範與實際運作。

系統號:

A-015317

【展覽】線條到網絡——陳澄波與他的書畫收藏

【展覽】線條到網絡——陳澄波與他的書畫收藏

標題:

【展覽】線條到網絡——陳澄波與他的書畫收藏

時間:

2019年11月22日至2020年2月8日

地點:

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畫廊(臺北市信義區仁愛路四段505號)

主辦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國父紀念館

內容簡介:

臺灣近現代美術史上,陳澄波(1895-1947)具有無可忽視的地位。陳澄波雖以西畫聞名於世,但他出身於書香世家,其藝術體認啟蒙於自幼接觸的書畫作品,透過審視水墨畫傳統,從中觀察不同畫家處理線條的特色,將之應用在作品之中。在研究陳澄波的美感養成與創作歷程中,其對書畫線條的學習以及人際網絡交流對其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一環。

國立歷史博物館所籌辦的「線條到網絡—陳澄波與他的書畫收藏」特展,從「線條」出發,以筆墨精神梳理近現代臺灣美術發展的三條脈絡:本地、中國、日本。

為落實文化部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國立歷史博物館在文化部的指導下,與國立國父紀念館合作,承蒙陳澄波文化基金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臺灣文學館及多位藏家出借114組件作品促成這項展覽。

展品以陳澄波生前與同好交流,所受贈的收藏為主;輔以陳澄波個人作品,以及他與家族成員的書法習作、手稿等。此展有別於以往陳澄波作品展,希望透過其個人收藏的視野,提供觀眾對陳澄波所處的藝術氛圍與歷史網絡,一種嶄新的觀察與解讀。

系統號:

A-015318

【展覽】青春愛戀:少女漫畫在臺灣特展

【展覽】青春愛戀:少女漫畫在臺灣特展

標題:

【展覽】青春愛戀:少女漫畫在臺灣特展

時間:

2019年11月26日至2020年5月17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學習中心(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初戀那一天
少女漫畫的文法特色在於氛圍的營造與說故事時間的休止。它強調背景故事,著重角色的心理描寫、情感過程的表現,並利用這些變化來推進故事,因此「說故事的時間」往往長於「故事中的時間」。畫格裡的分鏡不時透過定格、放大、朦朧破碎等描繪方式穿插內心獨白,形塑堆砌感性敘事,為少女漫畫的主要特徵。從日本男性漫畫家畫少女漫畫的時代開始,異國風情、花朵、緞帶、雲朵等即被用來當作象徵少女心的符號。

前進少女漫畫的國度
1953年,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的作品《緞帶騎士》問世,萌發了獨特的少女漫畫文法新芽,並帶來深遠影響。直到1960年代,日本少女漫畫的主力仍是男性漫畫家,除了雜誌連載外,出租本(貸本)亦是少女漫畫成長的重要園地。及至1970年代,被稱為「花之24年組」的女性漫畫家不斷發展出新的文法與故事類型,創造了另一番新天地。

臺灣少女漫畫記
1966年,臺灣正式實施〈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其辦法名義上是輔導,實際卻是由審查者刪改或禁止出版,使得漫畫出版產業受其影響難以生存,更導致漫畫的創作出現斷層,也讓後世不少人誤以為臺灣沒有漫畫家。其實,臺灣漫畫家從日治時期以來就在《台灣日日新報》等刊物發表作品,隨後又有「新高漫畫集團」出現,而刊載漫畫的雜誌如《學友》等也風靡一時。

1960至1970年代,臺灣也出現女性漫畫家的蹤影,像是吳淑霞(海丹)、徐秀美(家菊)、潘美雲(藝瑤)等人,皆為臺灣漫畫史寫下珍貴的一頁。

少女心事全攻略
手塚治虫的《緞帶騎士》奠定了少女漫畫重要元素:充滿浪漫情懷的主角、角色間情感關係的著墨、唯美精緻的場景編排,而且手塚對於主角設定跨越男性和女性的既定框架,於當時可謂前衛。探究少女漫畫之內涵,它普遍著重心理與情感的表現,講求「心理層面深刻化」、「反映情感關係議題」等特色。少女漫畫可說是世間情感的總和,可廣納親情、友情、夢想的成分,因此衍生出多樣的主題,造就不少經典之作。

變幻的少女心
1980年代,日本出現了將《足球小將翼》、《星矢》等少年漫畫,以少女漫畫的文法,用不同的詮釋方式改編其中人物關係的二次創作同人誌,產生出與原著作品大相徑庭的表現方式。而當今「腐女們」喜歡的以男性間之情愛為主題的BL作品,也從此開花盛放。

以日本來說,1970年代由「花之24年組」所描繪的少年愛作品,可說是BL漫畫的濫觴,代表漫畫家有萩尾望都、竹宮惠子等人;臺灣的BL文化則興起於1980年代末。這類作品在在打破愛情侷限於男女兩性關係之既定框架,以浪漫筆觸描繪同性的情感關係。

走出漫畫的王子與公主
1990年代迄今,在民間與官方陸續都能看見為漫畫產業注入的活力泉源,包含相關活動的舉辦,如中華動漫出版同業協進會主辦的漫畫博覽會已逾20年,不論是規模或參觀人數皆有成長;漫畫獎項的設立,如2003年行政院新聞局創立劇情漫畫獎、2010年文化部則設立金漫獎等,表徵公部門重視漫畫創作價值與推廣。透過博覽會與獎項之辦理,打造社群對話平台,促進民眾理解漫畫為社會文化載體與媒介之重要價值。

系統號:

A-015319

【展覽】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展覽】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標題:

【展覽】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時間:

2018年5月25日至2020年8月16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3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天香」二字,取自北宋丁謂所著《天香傳》,為中國最早針對沉香所做之專著。「茄楠」是明代開始視為最高等級的沉香。沉香的形成是由瑞香科樹木經過刀傷、蟲蛀或細菌感染傷口所分泌的樹脂,經過長時間結節而成,即所謂「結香」。主要出產於兩廣、海南、越南與其他東南亞地區。因為特殊的結香方式,成為或蜜香或乳香,既醇厚又清涼的幽遠香味。自古以來,為世人所重,在生活、宗教、醫學都被妥善使用,發展出獨特鑑賞方式、隨身香佩及薰燃器具,成為奢華尊貴又帶有士人風雅的香玩文化。將展覽取名為「天香茄楠」,期待觀者除欣賞工藝製作之美外,更能探尋如天香般令人難忘的香味。

展覽分成兩部分,一是「香之道」,通過國立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宮廷茄楠沉香,看過去的日子裡,稀有的沉香是如何被珍藏、穿戴及薰燃品玩,故分為「收藏陳設」、「隨身佩飾」、「品香香具」三個單元,以了解古人是如何使用這種價比金高的香中鑽石,讓生活更有味道。二為「香之味」,看今日除收藏、佩戴外,過去數十年來,台灣復興了品香文化。以品香為主,發展出完整的香席器用,藉由展出「香具藝術」與「品香空間」二單元,讓這些優秀的創作來說明現代人如何玩香,同時傳遞著屬於現代人生活的美感。

在沉香越來越稀少的今日,透過展覽,看當時宮廷如何將最上乘的沉香,奢侈的做成各種精美的香玩器。也經由台灣在地的本土創作,將生活美學淬煉在玩香的器具。

系統號:

A-015320

【展覽】千年摩崖.刻經碑拓特展&漢字記憶空間

【展覽】千年摩崖.刻經碑拓特展&漢字記憶空間

標題:

【展覽】千年摩崖.刻經碑拓特展&漢字記憶空間

時間:

2019年11月9日至2020年4月12日

地點:

世界宗教博物館六樓第二特展區、六樓資源學習中心(新北市永和區中山路一段236號7樓)

主辦單位:

世界宗教博物館

聯絡人:

世界宗教博物館,Tel: 02-8231-6118

內容簡介:

【摩崖碑拓特展】
摩崖石刻的風格表現了大美的自然屬性,讓書法回歸「筆、字、石、心」一體,貫通了天地人合而為一的概念。摩崖石刻的線條精神,有如立於天地間的無畏志士,稟著浩然正氣,卻又有謙謙君子之風。立於山崖巨壁上,有若交響樂,以磅礴的氣勢,展現出它的大美節奏。 如今迎來了蔚為大觀的摩崖碑原拓展,立於摩崖漢字拓印長卷前,仰觀俯察投入其間,品味和感受文字的力量、氣韻動人之美。如同走近摩崖石刻前,那人與自然的真誠對話,是書者與自然千年的約定。

【漢字記憶空間】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因。2017年11月2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發佈消息,甲骨文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古老的漢文字已成為人類共同的記憶。甲骨文、篆、隸、楷、行、草各體書法建立了完整的書法美學。 「漢字記憶空間」的設計概念,由山東濟南石敢當摩崖藝術博物館於2015年籌備,以公益巡展的方式推廣,先後在中國大陸眾多個重點城市、北京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地推行,並擴至韓國、美國、義大利、法國等地展出,形成文化資源的IP品牌。2019年11月在本館設置專區,長期展出,以互動多媒體科技設計各體書藝筆畫部首,以本館提供的名人智慧箴言,供青少年做有趣的組織學習。

系統號:

A-015321

【展覽】「山東流亡學生與澎湖七一三事件」70周年特展

【展覽】「山東流亡學生與澎湖七一三事件」70周年特展

標題:

【展覽】「山東流亡學生與澎湖七一三事件」70周年特展

時間:

2019年11月26日至2020年3月8日

地點:

成功大學博物館二樓2E3展廳(臺南市東區大學路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國家人權博物館、教育部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2757575#56056

內容簡介:

山東流亡學生與澎湖713事件70周年特展」呈現一群自山東各地一路南下的流亡學生,從廣州乘船抵達澎湖,並被強制編兵的「澎湖713事件」,以及他們如何在台灣從飄零到植根的故事。

展覽主軸分為《我們要讀書!-那些年,山東學生的流亡》、《「澎湖713事件」與「山東流亡師生冤獄案」》、《直把它鄉作故鄉-「山東」過「臺灣」》、《曲終人未散-記憶與真相》四大單元,娓娓道來這些遭逢戰亂的學子們從大陸到台灣顛沛流離的生命故事。

系統號:

A-015322

【展覽】海上佛影──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展

【展覽】海上佛影──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展

標題:

【展覽】海上佛影──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展

時間:

2019年12月7日至2020年5月3日

地點: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1、2展廳(高雄市大樹區統嶺里統嶺路1號)

主辦單位: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上海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7-6563033#4002

內容簡介:

上海從晚清至民國初年,就被文化人士稱為「海上」,如有《海上繁華夢》、《海上花列傳》、《海上梨園志》等著作;而今「海上聞人」、「海上名家」等稱謂早已成為上海的習俗。更有不少文人用作別號,如《海上繁華夢》的作者孫玉聲別號「海上漱石生」,《申報》主筆蔡爾康自稱「海上蔡子」。 本次展覽取名《海上佛影》旨在展示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傳世及通過科學考古發掘所得的珍貴佛教造像和佛教文物。

本次展覽根據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的展館特點與我館佛教文物的不同來源特分《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珍品》與《上海地區出土佛教文物精品》兩個部分,分別在該館兩個展廳同時展出。佛教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本次展覽及展覽相關活動,為臺灣當地觀眾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赴台遊客提供了一個欣賞和瞭解中國古代佛教藝術精華的視窗。

本次展覽共展出上海博物館所藏佛教文物226組,共284件器物,涵蓋金銅佛教造像、石刻佛教造像、唐卡,以及與佛教有關的玉器、書畫等門類文物。展品中上海博物館館藏佛教藝術珍品,年代上跨越十六國至明清時期,地域上漢、藏、蒙古地區兼具,從而勾勒出我國佛教藝術發展的大致脈絡;展品中的上海地區出土的眾多佛教文物,表現了上海地區佛教自唐代以來繁榮興盛的狀況。承辦展覽的佛陀紀念館是臺灣著名的佛教藝術博物館,多年來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本次展覽在該館舉辦亦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一段殊勝因緣。

系統號:

A-015323

【展覽】婉而通——篆書的故事

【展覽】婉而通——篆書的故事

標題:

【展覽】婉而通——篆書的故事

時間:

2020年1月1日至3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4、206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書法是人類文化史上特殊的藝術形式,除了運用在日常書寫中,長久以來也發展出完整而獨立的藝術理論體系。有關書法的發展歷程與審美品評,始終是受到關注的課題,本展特別選出不同時期的篆書來介紹風格流變與欣賞角度。

歷代篆書琳瑯滿目,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盟書、簡帛書、璽印文、錢幣文、石刻文字等,可簡單區分為大、小篆,秦統一文字之前通稱大篆。隸書在秦漢之際發展成熟,成為通行書體,自此篆書退出書寫主流,成為特殊的裝飾文字,南北朝以後又發展出楷書與行書。直到清代,三代秦漢古文字陸續出土,加上務實學風的影響,書家重新探索古代筆法,終於在篆書寫作上開創新局。

儘管古老的篆書很早就脫離日常使用脈絡,卻能以其高度的藝術性延續生命。篆書筆法雖然簡單,線條起伏變化也較小,其結構卻極富變化性,從方正、寬扁到不規則形都能加以安排,很容易應用於各種不同的媒材上。唐代書論家孫過庭(約647-約690)曾說:「篆尚婉而通」,明確指出篆書賞鑑的重要參考標準。篆書要達到婉而通的境界,除了線條的流暢與質感,還需配合篆法的空間安排,才能展現出各種不同的美感。

系統號:

A-015324

【展覽】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

【展覽】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

標題:

【展覽】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

時間:

2020年1月1日至3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10、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職貢」是王朝時代的中國對外交往的體制,意指朝貢國向宗主國修職納貢,並接受朝覲、冊封與賞賜,以示臣服。東亞職貢體系的建立,起源於先秦時期。西周訂立甸服、侯服、賓服、要服及荒服等朝貢服制,規範周天子跟諸侯、邊疆民族的關係。深植於西周朝貢體系的「非平等關係」與「華夏中心思想」,持續影響歷代涉外事務的運作,並且反映到圖像中。

「職貢圖」是描繪邦交國、藩屬國與邊地部族的圖像,不論是刻畫遠來朝覲的使節,或者以各地貢物象徵四方來朝,皆可視為廣義的「職貢圖」。職貢圖具有展示國力、象徵民族融合,展現大一統氣象的意義,因此備受統治者重視,經常由朝廷敕命繪製萬國來朝的盛況。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有豐富的職貢題材作品,本次共選展20組件,希望透過圖像梳理與文字考證,分析職貢圖的風格類型。例如兼具紀實和想像的〈閻立本職貢圖〉,刻畫中國為世界中心的〈契丹使朝聘〉,暗喻華夷有別的〈李公麟萬國職貢圖〉,揭示地緣政治的〈閻立本王會圖〉、〈顧德謙摹梁元帝蕃客入朝圖〉,體現治外方略的〈明太祖御筆〉、〈謝遂職貢圖〉,描繪人物牽曳走獸的經典圖式,如〈周昉蠻夷執貢圖〉、〈明人畫麒麟沈度頌〉等,都是對外交通的吉光片羽。

系統號:

A-015325

【展覽】大清帝国展

【展覽】大清帝国展

標題:

【展覽】大清帝国展

時間:

2020年1月25日至5月17日

地點:

東洋文庫ミュージアム(東京都文京区本駒込2-28-21)

主辦單位:

東洋文庫ミュージアム

內容簡介:

辮髪にチャイナ服、中華料理最高峰の「満漢全席」。わたしたちのイメージする「中国」には、清朝(しんちょう)由来のものが多くあります。 1616年、中国の東北地方で生まれた女真族(じょしんぞく)による王朝は、後に中国本土とモンゴルを治める王朝「清」となり、その後も大きく版図を広げて様々な民族を内包する史上まれにみる大帝国となりました。 本展は、東洋文庫の蔵書の中で特に厚みを持つ、清朝歴代皇帝ゆかりの貴重な書物がはじめて一堂に会する機会です。中国の今へと続く直近の王朝でありながら、詳しく学ぶことの少ない、“始皇帝じゃないほう”の「清朝」について、その起源と大帝国の栄華をご覧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15397

【展覽】神様になった海軍パイロット——杉浦茂峰——飛虎将軍廟展

【展覽】神様になった海軍パイロット——杉浦茂峰——飛虎将軍廟展

標題:

【展覽】神様になった海軍パイロット——杉浦茂峰——飛虎将軍廟展

時間:

2019年10月5日至2020年3月30日

地點:

筑波海軍航空隊記念館(茨城県笠間市旭町654)

主辦單位:

筑波海軍航空隊記念館、飛虎將軍廟

聯絡人:

Tel: 0296-73-5777

內容簡介:

2019年10月5日より、茨城県笠間市の筑波海軍航空隊記念館にて、台南の飛虎将軍廟展が開かれるそうです。飛虎将軍こと杉浦茂峰飛曹長の紹介に始まり、飛虎将軍廟の由来や歴史など、幅広く紹介されます。半年間開かれるので多くの方に足を運んでほしいですね。

系統號:

A-015326

【展覽】鉅鹿発見100年——磁州窯と宋のやきもの

標題:

【展覽】鉅鹿発見100年——磁州窯と宋のやきもの

時間:

2020年1月18日至3月15日

地點:

永青文庫(東京都文京区目白台1-1-1)

主辦單位:

永青文庫

聯絡人:

Tel: 03-3941-0850

內容簡介:

中国宋代(960~1279)の陶磁器は「宋磁(そうじ)」と称され、中国の工芸文化のひとつのピークを示すものとして世界的に評価されています。2020年は、近代における宋磁蒐集の契機となった北宋の町「鉅鹿(きょろく)」遺跡と磁州窯(じしゅうよう)の陶器の再発見からおよそ100年にあたります。

磁州窯は河北省南部に位置し、五代(10世紀)以降現代まで日用の器物を大量に生産した民窯です。白化粧(しろげしょう)や黒釉の技法を基本に、独特の「掻落(かきおと)し」と呼ばれる彫刻的な文様表現、鉄絵(てつえ)や紅緑彩(こうりょくさい)(赤絵)、三彩や翡翠(ひすい)釉などを用いた多種多彩で装飾性豊かな陶器を生み出しました。また同様の製品を焼造する生産地は、河南・山西・山東・安徽・陝西といった華北地域一帯に広がり、またその技術は国境を越えて契丹(きったん)族の遼(916~1125)やタングート族の西夏(1038~1227)にまで伝わっていきました。

本展ではまとまって公開されることの少なかった館蔵の磁州窯とその周辺の陶磁器(磁州窯系陶器)を紹介します。あわせて国宝「曜変天目(稲葉天目)」をはじめとする宋磁の名品を展示いたします。

1.講演会
「磁州窯と磁州窯系諸窯、そしてその影響の軌跡」
日時:2月22日(土) 午後1時30分開演
講師:守屋雅史氏(神戸松蔭女子学院大学教授)
会場:当館地階講堂
定員:120名
聴講料:無料(ただし、当日の入館券が必要)
申込方法:当日、開館時より整理券配布(1名様につき1枚)
※整理券の番号順にお入りいただきます。

2.河野元昭館長のおしゃべりトーク
「めでたい絵 饒舌館長口演す ―磁州窯発 江戸絵画行き―」
日時:2月1日(土)午後1時30分開演
講師:河野元昭(静嘉堂文庫美術館館長)
会場:当館地階講堂
定員:120名
聴講料:無料(ただし、当日の入館券が必要)
申込方法:当日、開館時より整理券配布(1名様につき1枚)
※整理券の番号順にお入りいただきます。

3.陶芸ワークショップ
「掻落しで陶器に絵を描く」
日時:2月16日(日)
A(午前の部):午前10時30分~午後0時30分
B(午後の部):午後1時30分~午後3時30分
会場:当館地階講堂
定員:A・Bいずれも定員20名
内容:磁州窯を代表する装飾技法「白地黒掻落」で皿に文様を描きます。
講師:小山耕一氏(東京竜泉窯)
参加費:2,500円(入館料別)
申込方法:事前申し込み制となります。詳細は順次「お知らせ」ページに掲載していきますのでご確認ください。

4.静嘉堂コンサート
「100万人のクラシックライブ」
日時:3月7日(土)午後2時開演(予定)
参加費:1,000円(入館料別)
申込方法:事前申し込み制となります。詳細は順次「お知らせ」ページに掲載していきますのでご確認ください。
会場:当館地階講堂
定員:100名

系統號:

A-01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