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鳴千秋──先秦諸子導讀講座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至10月,共6場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科林研發
聯絡人:
孫小姐,Tel: 02-23619132#427
內容簡介:
公元前八世紀,當古希臘文明在歐洲再度崛起之際,古老中國史的車輪則駛進了春秋戰國時期。此一時期儘管王室衰微,戰亂頻繁,但學術思想相對自由,文化空前繁榮。不同流派的思想學說或主張猶如雨後春筍般爭相勃興,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等,史稱「百家爭鳴」。諸子百家的思想不僅構成了中國思想學術史中最為輝煌燦爛的奇景,並與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思想交相輝映,亦為後世中華文化以及東亞思想的發展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基礎。
先秦諸子的智慧歷經兩千餘年的興衰,至今仍煥發強韌的生命光彩,吸引眾生!其中必有顛撲不破的內蘊精髓。如何探索擷取先秦諸子的內蘊精髓?思考人生,啟迪智慧,創造未來。且聽國家圖書館2019年秋季「爭鳴千秋——先秦諸子導讀講座」的六大名家為您細說分明。
第一場
8月3日
老莊與神話(楊儒賓,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講者介紹:楊儒賓教授,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等。著作有《儒家身體觀》、《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從《五經》到《新五經》》、《1949禮讚》、《儒門內的莊子》;編著有《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東亞的靜坐傳統》、《自然概念史論》、《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等書;譯有《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孔子的樂論》、《冥契主義與哲學》、《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等書。
第二場
8月31日
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蔡璧名,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講者介紹:蔡璧名教授,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副教授。曾三度獲國科會甲種獎勵,七度獲選臺大校、院優良教師,更榮獲臺大教學傑出獎。成長於中醫和武術世家,師承清代御醫蕭龍友傳人周成清,得其畢生絕學,而父親蔡肇祺則是太極宗師鄭曼青的嫡傳弟子。著有《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正是時候讀莊子》、《穴道導引》、《莊子,從心開始》、《人情:正是時候讀莊子二》、《勇於不敢 愛而無傷:莊子,從心開始二》、《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醫道同源:當老莊遇見黃帝內經》等書。
第三場
9月7日
變形與轉身——創造詮釋學眼光下的荀子哲學(劉又銘,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講者介紹:劉又銘教授,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浸淫儒家思想研究數十年,並且在儒家中從孟學立場逐漸轉向荀學立場。2001年起,開始嘗試建構「當代新荀學」,提倡「當代新儒家荀學派」。著有《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大學〉思想——荀學進路的詮釋》、《一個當代的、大眾的儒學——當代新荀學論綱》等書,以及〈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中庸思想:荀學進路的詮釋〉、〈儒家荀學派中道哲學的成立與早期發展〉等論文數十篇。
第四場
9月21日
俠義古今照 墨子縱橫談:墨家思想如何對應時代變局?(邱建碩,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講者介紹:邱建碩教授,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學術專長包括理性分析與邏輯思維外,同時亦鑽研先秦墨子思想,特別關注墨家思想中的「權」及「行動哲學」,著有相關學術論文多篇。
第五場
10月5日
法家之術的淵源與深化(陳麗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兼任教授)
講者介紹:陳麗桂教授,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文學博士。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實習輔導處長、文學院院長,暨臺灣師範大學特聘教授,現為該系兼任教授。曾獲臺灣教育部優秀教育人員獎、臺灣師範大學優良教師獎、臺灣師範大學傑出服務獎。專治道家思想、漢代學術思想、近四十年出土文獻思想、《淮南子》、黃老思想等領域之學術。著有《漢代道家思想》、《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新編淮南子》、《淮南鴻烈思想研究》、《中國歷代思想家—葉適》、《中國歷代思想家—王充》、《王充自然思想研究》等,並有單篇學術論文約百篇。
第六場
10月19日
孔孟如何面對「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抉擇?(黃俊傑,國立臺灣大學特聘教授兼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
黃俊傑教授,美國華盛頓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及日本關西大學客座教授、國際「東亞文化交涉學會」會長。現任臺灣大學特聘教授兼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以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曾獲教育部國家講座、教育部學術獎、江丙坤兩岸交流「學術研究獎」、臺灣大學優良教學獎、中山學術著作獎、胡適紀念講座、美國王安漢學研究獎等。研究領域主為東亞思想史,著有《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及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等中英文專著二十餘冊。多種中文專書並譯為德、法、日、韓、越、斯洛維尼雅文出版。近30年來並積極參與大學通識教育改革工作,現任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報名網址:https://actio.ncl.edu.tw/activitydetails?uid=6&pid=150
活動網頁: https://actio.ncl.edu.tw/108_autumn
※公務人員及教師全程參與者可獲學習時數認證時數3小時(需要者請於報名時填寫身份證字號)
※搭配講座辦理,於講座結束後進行摸彩贈書及現場簽書活動,歡迎參加!
系統號:
A-014324
【演講】莊麗華:桃園市復興區部落耆老口述生命史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莊麗華(茱莉亞廣告傳播有限公司創意總監)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復興區部落耆老口述生命史,是泰雅耆老們從出生至今所經歷的生活經驗,串聯起復興區祖先的心靈智慧,每位耆老在一生中充滿多重起伏及生活窘境,反映「政權轉換」和「民主轉型」下的身體與生命。 除了平實的敘事之外,更多是對家庭、親友、人生,以及對台灣土地更多的愛與關懷。我從原住民族紀錄片「樂信‧瓦旦的一生」及「興建石門水庫卡拉社部落的泰雅族人遷徙史」兩支歷史紀錄影片的製作揭發原住民族的重大事件與正義真相的平反,結合口述歷史影片記錄與歷史文獻之間的探討是個重要的課題,需要審慎地對歷史所發生的人、事、地、物,做追根究底的訪談調查與交叉比對。
口述歷史承載的意義,不單只是供研究分析的史料而已,同時也是「歷史」的一種詮釋觀點,等同於「歷史」本身。帶領讀者跨越兩個時代,窺探日治時期受教育的歷程與生命處境,更進一步看見時代的變遷軌跡。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4155
【演講】陳剛:基於民國城市地圖之南京頤和路公館區空間形態研究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1日(週四)16:00-18: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4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cience專題演講
主講人:
陳剛(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東吳大學社會學系訪問學人)
系統號:
A-014325
【演講】Michael I. Allen:Chinese Intersections with Carolingian Letters: Halley’s Comet, Scholars, and Horses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1日(週四)16:00-18: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世界史研究室
主講人:
Dr. Michael I. Alle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lass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內容簡介:
主持人: 張谷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備註:本演講以英語進行,無須事先報名。
系統號:
A-014262
【演講】王文隆:抗戰時期的中國國境南緣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2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蔣介石研究群
主講人:
王文隆(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內容簡介:
抗戰史的研究大多集中於中國本土以及與中國本土相關的議題上,對於中國國境南緣的認識,也大致停留在中國遠征軍以及滇緬公路。然因中國國境南緣並非僅有盟軍,亦有軸心國,實際上中國與該區域的互動複雜多元,本人對此近來頗富興趣,盼藉此次座談希望將此一問題提出,與各位先進匯報當前所思,敬祈指點。
系統號:
A-014329
【演講會】2019年度東西學術研究所國際シンポジウム「東と西の文化交流 ~書・文・絵~」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2日(週五)10:00-17:30
地點:
以文館4階セミナースペース(関西大學千里山キャンパス)
主辦單位:
関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
內容簡介:
●第1部 「文字と文章」
<基調講演>
10:00-10:45
漢隷:由図畫到文字(黃建新,浙江財経大學教授副學長)
※中國語
10:45-11:30
中國近代文化的聲音轉向:従知識革命的角度看(王東傑,清華大學教授)
※中國語
<研究発表>
11:30-12:00
「聲」的形式與心通(沈國威,東西學術研究所長外國語學部教授)
※中國語
コメンテーター:李長波(同志社大學教授)
●第2部 「荒川+ギンズ研究と遺稿アーカイブ構築」
<研究発表>
13:00-14:00
荒川+ギンズ研究と遺稿アーカイブ構築(三村尚彥,文學部教授身體論研究班主幹)、(門林岳史,文學部准教授身體論研究班研究員)
●第3部 「大阪畫壇と京の文化サロンをめぐる研究と展覧會企畫」
<趣旨説明>
14:10-14:20
中谷伸生(文學部教授東アジアの思想と芸術の文化交渉研究班主幹)、アンドリュー・ガーストル(ロンドン大學教授)
<研究発表>
14:20-15:00
幕末明治の京都と大阪における社會空間としての文人文化(ロジーナ・バックランド,ロイヤル・オンタリオ博物館學芸員)
※英語
15:00-15:40
場所の感覚――上方絵師の京都描寫(アルフレッド・ハフト,大英博物館學芸員)
※英語
15:40-16:20
京都文人サロンの記錄としての円山四條派の畫讃(ジョン・カーペンター,メトロポリタン美術館學芸員)
※英語
系統號:
A-014220
【演講】張松建:臺灣現代詩對新加坡的影響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2日(週五)14:00-15:30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01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張松建(ZHANG Songjian,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秀美(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14327
【演講】鐘鳴旦:禮儀之爭中的中國聲音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2日(週五)15:40-17:10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01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系教授)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方中(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14328
【演講】東洋文庫現代中国研究班2019年度第2回研究会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3日(週一)14:30-17:30
地點:
東洋文庫2階講演室(東京都文京区本駒込2-28-21)
主辦單位:
東洋文庫現代中国研究班
內容簡介:
「文化冷戦在香港」區志堅(樹仁大)
コメント:村井寛志(神奈川大)
「『近代中国の国会と憲政――議会専制の系譜』」金子肇(広島大)
コメント:吉見崇(明治大)
言語:中国語、日本語
*聴講無料、申込不要の公開研究会です。
系統號:
A-014213
【演講】張昭軍: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新動向與新趨勢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6日(週二)15:30-17:30
地點:
東京大学駒場キャンパス18号館4階コラボ2(東京都目黒区駒場3-8-1)
主講人:
張昭軍(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聯絡人:
中村元哉准教授,E-mail: motoya@ask.c.u-tokyo.ac.jp
內容簡介: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14306
【演講】David Brophy: Inner Asian Islam in 18th-century Beijing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8日(週四)13:30-15:00
地點:
Carslaw Tutorial Room 453 Carslaw Building,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主辦單位:
China Studies Centre,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主講人:
Dr. David Brophy (China Studies Centre,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內容簡介:
In the mid-eighteenth century (Qianlong-era), following the Qing conquest of what is now the Xinjiang Uyghur Autonomous Region, a new community of Muslims came into being in the Inner City of Beijing, residing around a mosque close to the Forbidden City. Like other representatives of newly-incorporated subject populations in the capital, these Muslims became members of the Qing banner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y kept up contact with Xinjiang, and served as intermediaries between Islamic Inner Asia and the court. This talk examines the religious life of this community, and the place of Islam in the high Qing vision of universal emperorship.
Speaker Bio
Dr David Brophy studies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China’s northwest, particularly the Xinjiang Uygh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its connections with the Islamic and Russian/Soviet worlds. His first book, Uyghur Nation (2016), is on the politics of Uyghur nationalism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He currently holds an ARC Discovery Early Career Research Fellowship, for a project entitled 'Empire and Religion in Early Modern Inner Asia', in which he is exploring Inner 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rise of the Qing in the 17th-18th centuries.
*This event is part of the lecture series 'Borderlands in Chinese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co-presented throughout 2019 by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the China Studies Centre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系統號:
A-014323
【演講】馬志祥:文化聖地書法寶庫──碑林文化與碑林書法
標題:
【演講】馬志祥:文化聖地書法寶庫──碑林文化與碑林書法
時間:
2019年8月11日(週日)14:00-15:30
地點:
中台世界博物館本館重閣講堂(南投縣埔里鎮中台路8號)
主辦單位:
中台世界博物館
主講人:
馬志祥(中國西安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
聯絡人:
古小姐,Tel: (049)2932999 # 71435
內容簡介:
西安碑林創立至今已九百多年,收存歷代精品碑刻,以「經史寶庫,書法淵藪」享譽國際。2010年5月,西安碑林博物館致贈中台世界博物館碑石搨本共計1273套件,規模之大堪稱「千年一拓」。此次講座特別邀請西安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馬志祥先生,與大家分享碑林豐富的書法藝術與文化。
本講座自即日起開始網路報名,活動免費,額滿為止。
(1)網路報名: http://bit.ly/2JCbXZG
(2)現場報名:場次開始前一個小時受理報名
洽詢電話:學術研究組 古小姐 (049)2932999 # 71435
※ 8/9(五)-8/18(日) 全館免費參觀 (週一休館)
※如遇不可抗拒之因素(如天氣不佳或人力更動),本館保有修改、暫停或終止本活動之權利,本講座一切更動將以官網公告為主,請報名者多加留意。
交通資訊: https://www.ctwm.org.tw/map_1.html
系統號:
A-014298
【演講】曠斯凡:時空美學:論電影及新媒體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13日(週二)14:00-15:30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01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曠斯凡(Stefan Kramer,德國科隆大學哲學系教授)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廖新田(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14333
【演講】涂豐恩:薄荷的世界史:現代清潔感的物質文化與跨國源起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14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館3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涂豐恩(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知名「故事」網站創辦人、主編)
聯絡人:
林音秀,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在這次的報告中,我將追溯薄荷產業在十九、二十世紀在全世界各地的交流與發展,並闡明薄荷的氣味與刺激感,何以會與現代清潔的身體感產生連結,進而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透過這個案例,我希望討論兩個議題:一、如何從身體與感官經驗的視角,重新思考和述說現代衛生的歷史;二、如何重新認識東亞在這段發展過程中的角色。
1. 餐點提供:
(1)因經費有限,自2017年元月起,午餐提供對象僅限本所研究與行政人員、訪問研究者、助理、博物館志工,以及主持人和演講者推薦之人士。
(2)其他有興趣者,歡迎自備午餐參與。
2. 報名網頁:https://www.ioe.sinica.edu.tw/
3.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 8/11(週日)23:00為止,餐點提供通知於 8/12(週一)回覆。
4. 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日後報名資格。
5. 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請自備環保餐具。
6. 聯絡資訊:林音秀 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14261
【演講】陳曼華:國族與鄉土:從文化造型運動看1970年代藝術場域中的「臺灣」概念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1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曼華(國史館修纂處助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臺灣藝術界在戰後初期將西方藝術視為模仿學習的源泉,進入了1970年代,則轉變為向內反省,開始意識到西方美學教育對本土美學產生的威脅,試圖脫離西方美學系統,重新建立本土美學品味,當時由藝術界所提出的「文化造型運動」即表徵了這樣的意圖與概念,並延伸出關於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的討論。本文以臺灣藝術史為軸線,探討此運動提出的概念如何傳承了1960年代啟始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主張,同時透過文化藝術刊物如《雄獅美術》與《漢聲》雜誌中的論述,分析當時海外歸國的知識份子如何環繞著國族與鄉土的概念進行臺灣為何的辯證,以及這些闡述如何呈現了1970年代對於臺灣藝術的追求與確立。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4156
【演講】Zach Fredman: GIs and Jeep Girls: Sex and American Soldiers in Wartime China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19日(週一)16:00-17:30
地點:
Seminar Room A, China in the World 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ANU
主辦單位:
ANU China Seminar Series
主講人:
Prof. Zach Fredman (Duke Kunshan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This talk examines how sex affected the larger politics of the Sino-US alliance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By early 1945, Chinese from across the social spectrum resented the US military presence. Chinese soldiers and interpreters seethed at the way American personnel treated them like second-class citizens in their own country. The civilians who had welcomed American soldiers as allied friends in 1942 now associated their presence with inflation, black marketeering, reckless driving, and alcohol-fueled violence. But just one issue sparked violent backlash: sexual relations between American soldiers (GIs) and Chinese women.
Starting in March, government-backed newspapers began criticizing “Jeep girls,” an epithet coined to describe the Chinese women who consorted with American servicemen. Rumors also circulated that GIs were using Jeeps to kidnap “respectable” women and rape them. Each narrative portrayed women’s bodies as territory to be recovered and inextricable from national sovereignty. These narratives resonated widely, turning Jeep girls into the catalyst through which all variables causing resentment against the US military presence intersected and converged. With Japan on the ropes, China’s allied friends now stood in the way of irreversibly consigning foreign imperialism to the past. Sexual relations were not the Sino-US alliance’s seedy underside, but the core site of its tensions.
Speaker Bio
Zach Fredman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Duke Kunshan University (DKU), where he teaches classes on U.S. foreign relations and modern Chinese history. Prior to arriving at DKU, he held postdoctoral fellowships at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in Singapore and Dartmouth College in the United States. His forthcoming book, From Allied Friend to Mortal Enemy: The U.S. Military in Wartime China (UNC Press, 2021), won the Edward M. Coffman First Manuscript Prize from the Society for Military History (USA). His research has appeared or will be appearing in Diplomatic History, Diplomacy and Statecraft,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and The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系統號:
A-014299
【演講】Wenting Cheng: GIs and Jeep Girls: China in Global Governance of E-commerce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20日(週二)12:30-13:30
地點:
HC Coombs Lecture Theatre, HC Coombs Building (8a), Fellows Road, ANU
主辦單位:
ANU China Seminar Series
主講人:
Dr. Wenting Cheng (ANU)
內容簡介:
Cross-border e-commerce has surged with the recent exponential technological advances. China, with its comprehensive domestic e-commerce infrastructure as well as its emerging middle class, has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for e-commerce. China’s e-commerce strategy is not confined domestically. Rather, it has been part of China’s grand strategy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or more precisely a virtue version of BRI – the Digital Silk Road Initiative. In 2018, China’s cross-border e-commerce (including imports and exports) reached 1.35 trillion (with 50% annual increase). Imports in 2018 amounted to 78.6 billion (with 40% annual increase).
This work-in-progress paper explores the China-led agenda on the global governance of e-commerce. Although China was a co-sponsor to the WTO e-commerce negotiations, China also tabled a communication to reform the WTO system in April 2019, clarifying its own position on e-commerce independently. In addition, China also promotes its e-commerce agenda at other fora. China led the G20 Declaration on e-commerce and proposed the eWTP, an 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 to connect the SMEs around the world. China also incorporated its e-commerce agenda at the regional level by incorporating e-commerce into its FTAs/RTAs, signing independent bilateral MOUs on e-commerce, as well as facilitating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Chinese Yua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evelopments mentioned above, one can observe that a corporate-led initiative by Alibaba is progressing in parallel with the state-led agenda. The synergy of the two agendas will shed light on the role of China in global governance.
Speaker Bio
Dr Wenting Cheng is a visitor at RegNet. She obtained her PhD from ANU in 2018. Before coming to ANU, she worked as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enter of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China (SIPO). Dr Cheng has published in leading IP journals including IIC and Europe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view. She specialise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nd her recent research focuses on China in global governance and the regulation of technology.
系統號:
A-014300
【演講】吳政憲:檜林、溫泉、鐵線橋:你所不知道的八仙山林場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2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吳政憲(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探討日治時期八仙山林場最初二十年的歷史,提出木馬時期、輕軌時期、傾斜鐵道時期及空中索道四個分期,日治林場所有運輸工具,盡萃八仙山。松鶴部落上八仙山步道,才是最初伐木軸線,松鶴部落的人文觀光,最具特色。八仙山之美,不在臺灣八景與谷關七雄,在於自然壓縮美,及山嶽全景美。最後找出大甲溪放流地點、清水臺聚落、傾斜鐵道位置等,重拾百年前八仙山的感官體驗,人文風情,增進遊憩深度,省思百年林業。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4157
【演講】段洪坤:努力活著被看見——原住民平埔族群文化復振20年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2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段洪坤(西拉雅族部落發展促進會總幹事)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平埔族群包含噶瑪蘭族、凱達格蘭族、道卡斯族、拍瀑拉族、巴布薩族、洪雅族、西拉雅族、大武壠族、馬卡道族等,長年以來都被誤稱為單一族"平埔族"。近年來平埔族群為自己的原住民身份做打拚外,各地的部落族人也努力透過文獻、口訪部落耆老、田野調查等途徑,復振自己的族群文化。本次演講內容就是要讓民眾重新認識這個族群,不要再被錯誤的資訊誤導,也要透過段洪坤老師20多年來的族群運動經歷,介紹全台各族群目前文化復振現況。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4158
【演講】陳登武:古代地獄審判中的法律與人間秩序
標題:
時間:
2019年9月1日(週日)15:00-16:00
地點:
誠品R79展演操場Forum(捷運中山站雙連站地下書街,近雙連站端)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出版中心
主講人:
陳登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內容簡介:
「地獄」不僅僅用來指一個空間或場域,同時也是一個神判或者冥判的概念,凡是所有來自超越世俗的制裁力量,並且具有約束或者法律上的審判意義者皆屬。「法律」包含「國家法」與「民間法」,從「國家法」進而討論透過國家律法所建構的人間秩序;從「民間法」進而研究其與國家統治的關係。本次講座藉由「地獄、宗教、國家統治」以及「法律、社會、人間秩序」兩大主題,呈現出古代中國的國家統治與秩序原理。
系統號:
A-014209
【演講】柯金源:從環境變遷記錄影像,發現臺灣新價值
標題:
時間:
2019年9月4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柯金源(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內容簡介:
備註:
1. 本場次為中文演講,採線上報名,報名網址:https://reurl.cc/3qyvV,歡迎對講題有興趣之人士踴躍參加。
2. 報名時間至8/23(週五)17:00止,會場容納位置有限,報名者將優先入座。
3. 本演講提供『環境教育時數』2小時認證,會後由主辦單位進行登錄。
4. 敬請自備水杯。
系統號:
A-014326
【演講】康豹:當宗教遇上司法:臺灣民間信仰的法律面向
標題:
時間:
2019年9月7日(週六)13:30-14:10
地點:
屏東大學國際會議廳(屏東市民生路4-18號五育樓4樓)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
主講人:
康豹(Paul Katz,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聯絡人:
鄭鈺儒,Tel: (02)2789-9875
內容簡介:
主持人: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個人報名:報名時間自7月1日(星期一)10時起至8月23日(星期五)止,若額滿則提前截止報名。
團體報名(10人以上):報名時間自7月1日(星期一)10時起至7月15日(星期一)止,若額滿則提前截止報名。
場地座位有限,請儘早報名。
聯絡人:鄭鈺儒小姐,(02)2789-9875,ru7687@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14313
【演講】吳淑鳳:獵殺:軍統局對汪政權的行動
標題:
時間:
2019年9月1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吳淑鳳(國史館修纂處纂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曾經在汪精衛出走河內後,於香港策畫暗殺汪精衛的妻子陳璧君,以為事成便可斷汪精衛的左右手,但未能如願。隨著汪政權的成立,軍統局視汪政權如寇讎,利用各項可用資源,展開暗殺汪政權重要人士的行動。這場從檔案上看到的獵殺行動,在檔案文件沒有寫下年代的情況下,應該如何考證和論述……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4240
【演講會】魏晋南北朝史学術講演会
標題:
時間:
2019年9月15日(週日)
地點:
東京大学本郷キャンパス法文2号館2番大講義室(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丁目3−1)
主辦單位: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会
內容簡介:
「梁四公記」与梁武帝时代的国際交流図景(呂博,武漢大学)
地方伝説中的北魏皇帝——区域脈絡与歴史情境(魏斌,武漢大学)
系統號:
A-014181
【演講】陳佳宏:「美麗島軍法大審」之權力對立與輿情轉折
標題:
時間:
2019年9月1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佳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本講題旨在探討1980年春「美麗島軍法大審」期間「審」、「檢」、「辯」、「被告」、「被告家屬」、「媒體」、「輿論」等各方之權力互動關係,藉此分析包括威權當局的統治心態、整體共犯結構下之「反動的修辭」、美麗島人士「弱者權力」之反轉,以及輿論情勢的轉折;並藉此比較其他國家類似歷史情境政治案件之異同,發掘臺灣政治案件的特殊性,期能建立一套解讀白色恐怖構陷權力結構的「臺灣模式」,且希望有助於人權價值的思索。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4241
【演講】林修澈:原住民族第15族:拉阿魯哇族的民族史
標題:
時間:
2019年9月2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林修澈(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名譽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拉阿魯哇族以「四社生番」著名,更早在1650年便見文獻記載其四社之一的塔蠟袷社。但是從1900年開始盛行的民族分類來看,長期以來都歸入鄒族,直到2014年經行政院公告認定為一個獨立民族,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第 15 族。 拉阿魯哇族聚居在3個里,原本世居地是高雄市桃源區的兩個里(高中里、桃源里),以及昭和初年1930年代移民到鄰區那瑪夏區的瑪雅里。全族人口只有5百人,但仍居住在民族聚居3里的人口只有一半,另外的一半人口已經外流,變成都市原住民族。一樣在1930年代,總督府施行布農族集團移住政策,促使布農成為前述兩區的主要民族,布農語成為流通語言。今日的拉阿魯哇族,在國語(華語)與布農語的強大壓力下努力推行族語,在區隔鄒族與布農族的民族邊界上努力提倡民族獨有的聖貝祭。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4320
【演講會】第2回現代中国理解セミナー「世界の中の中国と日本:現代中国理解Ⅱ」
標題:
時間:
2019年12月7日至8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大学セミナーハウス(東京都八王子市下柚木1987-1)
主辦單位:
公益財団法人大学セミナーハウス
內容簡介:
■第1分科会 中国の政治~「党が全てを指導する」体制は何をもたらすか~
担当講師:小嶋華津子先生(慶應義塾大学教授)
主旨:第19回党大会で、習近平は「党政軍民学、東西南北中、党が全てを指導する」という方針を明らかにしました。中国では、国内政治のみならず、外交も、経済も、社会も、一党支配の権力構造によって規定されており、党の統制は、ここ数年ますます強まりつつあります。この分科会では、習近平政権が、各領域にどのように権力の浸透を図り、中国を統治しようとしているのかを、監察や公安、ビッグ・データの掌握と利用、新しい社会階層の取り込みなど、様々な側面から検討し、中国の将来と世界への影響を展望したいと思います。
■第2分科会 中国の社会~一党独裁体制下の社会問題を探る
担当講師:金野純先生(学習院女子大学教授)
主旨:この分科会では中国のさまざまな社会問題について議論します。一党独裁体制下の中国は一見すると「強大」にみえますが、その社会には急速な少子高齢化、悪化する環境、貧富の格差、脆弱な社会保障など、多くの課題が山積みにされています。本分科会では、こうした諸問題に関して、いくつかの文献や資料を手掛かりとしながら、皆で議論したいと思います。
■第3分科会 中国経済の行方~構造改革と経済減速の狭間で
担当講師:内藤二郎(大東文化大学教授)
主旨:国内外の情勢が不安定化するなかで、中国経済の成長鈍化が鮮明化しています。高度成長が終わりを迎え、経済の発展パターンを転換しなければならず、構造改革が避けて通れない課題です。一方で、経済の底割れを回避するためには、足元の景気対策も重要です。景気対策を優先するのか、構造改革を断行するのか、政策運営は非常に難しい舵取りを迫られています。それに対し、現政権は習主席に様々な権限を集中して党主導で対応する姿勢を強めています。こうした手法で果たしてこの難局を乗り切ることができるのでしょうか。この分科会では、基礎的データに基づいて中国経済の現状を把握したうえで、経済政策の内容や方向性、手法など様々な角度から問題点や課題を精査し、議論を深めていきたいと思います。
■第4分科会 中国の外交——中国の目指す秩序とは
担当講師:川島真(東京大学教授)
主旨:中国の外交政策は2018年にさらに調整されました。自らを発展途上大国と位置づけ、西側の先進国と異なる立ち位置で新たな国際秩序の形成を目指している点は従来と同じですが、アメリカとの対峙を優先しつつ、他の大国とは個別的に関係を調整しようとしています。この米中対立の時代、中国の対外政策をどのように理解すればいいでしょうか。この分科会では、中国の国内状況や経済も踏まえつつ、中国の外交を考察します。
系統號:
A-014159
【演講】Ariel Fox:Seventeenth Century Chinese Opera and money, merchants, and silver
標題:
時間:
2020年4月22日(週三)16:30
地點:
202 Jones Hall,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Progra in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Ariel Fox(Chinese Literature,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University Chicago) )
系統號:
A-014217
【研習營】2019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敦煌佛教藝術
標題:
時間:
2019年8月30日至9月1日
地點:
臺北榮民總醫院致德樓一樓會議廳(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路二段322號)
主辦單位:
謝許英文化藝術基金會、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永修精舍
聯絡人:
Tel: 02-2895-9977
內容簡介:
8月30日
敦煌文獻的發現與佛教文化的研究(鄭阿財)
飛天藝術之謎(趙聲良)
敦煌北涼石塔藝術(崔中慧)
敦煌第44窟華嚴經變圖(陳俊吉)
8月31日
從敦煌舊照片看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李美賢)
文明間的對話:解碼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圖像(張元林)
「心燈」——敦煌研究院壁畫的臨摹歷程(華亮)
敦煌石窟的圖像與儀式(賴文英)
9月1日
敦煌壁畫中的風景畫(趙聲良)
炳靈寺九十窟揭取的明代藏傳佛教壁畫的「補色」修復(華亮)
敦煌法華經變的演變(張元林)
敦煌莫高窟第14窟晚唐密教圖像(郭佑孟)
系統號:
A-014160
【工作坊】2019年中國現代史研究生工作坊
標題:
時間:
2019年9月、10月,共2場
地點:
國立中興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宗旨:
為推廣中國現代史研究,本工作坊擬徵集以中國現代史領域為學位論文方向的全國博、碩士生研究生,發表尚在初稿階段的(一)具體論文構想(包括問題意識、資料來源、章節安排、主旨意義),或(二)業已完成之論文中完整篇章,於報名錄取後,邀請學者專家針對各篇文稿提供意見,改善可能之不足,期能掌握議題重要性、清晰展現論點;同時亦提供一平台,結合國內研究中國現代史的同好互相切磋,擴展視野,提升研究成績,強化學術社群。
工作坊場次:
A、
時間:2019年9月19日(星期四) 9:00-17:00
地點: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B、
時間:2019年10月5日(星期六) 9:00-17:00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勤大樓4樓歷史系視聽教室
備註:
報名截止日期:2019年8月25日(星期日),報名資料請至工作坊網站上傳。
錄取名單公布日期:2019年9月2日(星期一),請至工作坊網站觀看。
聯絡人:陳先生(hloang@gmail.com)
系統號:
A-014161
【展覽】逆旅 ‧ 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特展
標題:
時間:
2019年3月29日至12月22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1樓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如何談論一九四九的移民文學?如果只談這一群人的鄉愁,描述的恐怕都在遠方;如果只問另一群人對他們的印象,聽到的恐怕只剩下成見。其實,「這一群人」和「另一群人」之間還有更多理解及誤解的時刻、更多矛盾幽微的互動──尤其在文學作品之中。
當然,「這群人」不是均質的集合,貧富差距、出身歧異、階級敵意、利益對立,都是衝突之源。「臺灣戰後移民」亦然,既有高官豪門、中流群體、眷村兄弟,也就會有孤苦卑微的伶仃弱勢者。他們一起承受一個荒謬的巨變,卻極其迥異地展開生命歷程。七十年了,臺灣必須停止籠統的「老芋仔」、「外省人」、「老兵」的刻板印象。
在文學,我們會看到一九四九巨輪底下的人性與悲憫。
系統號:
A-014162
【展覽】東周實相──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
標題:
時間:
2019年5月15日起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1樓(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東周時代(770-221 BCE)的面貌非常多樣,比方在這段期間列國產生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等,他們的哲學思辨,對於人類全體有深刻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極其恐怖的時代,中原各國領袖,在貪婪性的驅使下,各找藉口,舉兵廝殺,一場戰事下來,將士死傷動輒數萬人。中原核心以外,東周時代的東亞大陸還有很多中國古代經典未曾記載的國家與政治實體,有的被迫參與這場競爭,有的無端被捲入而消失在歷史的洪流。
所以,這個展覽雖稱「東周實相」,但事實上僅是東周真實面貌的一個小窗口。本次展出東周時代鄭國與晉國墓葬的出土器物,分別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九三五至一九三七年在汲縣山彪鎮、輝縣琉璃閣進行的考古發掘,它們是春秋中期到戰國初期(ca. 600-400 BCE)的墓葬出土的器物。還有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同樣來自輝縣琉璃閣的兩座墓葬的部分發掘品,以及更早以前在新鄭李家樓發掘的墓葬出土品,後者是在「前考古時期」由河南地方人士組織挖掘所得的。
本展覽分為三個單元,首先是以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的河南發掘品為主,包括李家樓與琉璃閣的重器。第二、三單元是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發掘品,一是輝縣琉璃閣60號墓的器物,以及山彪鎮1號墓的器物。這兩部分是整墓出土品一起展出。從這批展品,我們可以看到東周中原地區高級貴族生活的面貌,由於我們的展品跨越春秋中期到戰國初期,從器物間的比較,可以看出風格上的轉變,特別是晉國銅器,從早期迷惘與失落的神態(琉璃閣),進入到由新田(晉都)作坊生產的器物,具有自信與進取的風格(山彪鎮)。晉國遷都到新田(575 BCE)以後,經過大約百年的開發,經濟發達,此時的青銅器反映當時人們的積極進取的精神,我們稱為「新田風格」。
系統號:
A-014163
【展覽】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
標題:
時間:
2019年6月29日至9月15日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101、102、201展覽室(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聯絡人:
周小姐,Tel: (04)23753552#701
內容簡介:
距今九十年的台灣南部土地上,綻開了一朵奇花異卉,它的名字叫做「風車詩社」。成立於一九三三年的詩社,由楊熾昌、林修二、李張瑞、張良典、岸麗子、戶田房子等台日詩人共同組成,藉由時興的新精神、主知與抒情、現代主義詩風做為創作、出版刊物及文學理念的主張。在台灣文學史上,這個誕生於日殖時代的文學團體,它的命運,宛若流星劃過,轉瞬崛起,急速消隱。一九七〇年代末,「風車詩社」重新從台灣文學史的天際線上,浮升出來,引發關於戰前台灣現代文學的熱議。二〇一五年,影片《日曜日式散步者》以「風車詩社」為題,一方面將之架置於日殖時期的文藝語境上,展開世界性的現代主義思潮與運動的連結;另一方面,則追溯台日詩人們的生命經驗、文藝啟蒙,遭逢歷史事件的吉光片羽。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奠基於上述背景,意欲以「風車詩社」為核心,進一步深化與延展二十世紀初至一九四〇年代現代主義文藝在西方世界與東亞國家所捲起的浪潮,藉此重思殖民地的台灣文藝工作者如何連結日本、中國、朝鮮及歐美等國的多重關係。於此同時,思辯關鍵歷史事件對於台灣文藝工作者的命運所帶來的影響。
「風車詩社」遂為跨時空的交叉之點,位於歷史星團中,再次閃爍光芒。以之為中心,打破線性時空,往外運動,遍歷戰前與戰時的文學、美術、劇場、攝影、音樂、電影等藝術範式的歷史脈動,探測並接收十個發自世界的電波。
「現代文藝的萌動」溯源新世紀城市與摩登感知、「現代性凝思:轉譯與創造」探索西風東漸下的追夢藝術家、「速度趨駛未來」鑄造機械的烏托邦真理、「超現實主義眾聲回響」辯證前衛主義的接地氣、「機械文明文藝幻景」築起新精神藝術家的跨地藝術實踐、「文學-反殖民之聲」見證藝術結社運動的文化反抗、「藝術與現實的辯證」思索美學與政治之間的距離、「地方色彩與異國想像」著墨在地與異域的視差、「戰爭.政治.抉擇」描繪如畫的戰爭蜃景、「白色長夜」哀悼詩人與失語的歷史殘篇。
這不單是屬於歷史的跨界域藝術展覽,更是當代的。「風車詩社」突破藝術邊界,由文學與電影遷徙至美術館。在這裏,它與不同藝術範式的原作、複製品、影音檔案、文件文獻等棋布星羅般的展品相遇與對話,且在結合聲音效果、多媒體裝置、平面設計等新媒體科技的形態中,幻化重生。星辰之上,作為詩社象徵的風車,似花,轉動時如燦燦星光,閃耀、神馳、動人,是啟動文藝思潮與思想運動的歷史之眼。
系統號:
A-014164
【展覽】誰主沉浮:水文化在臺灣特展
標題:
時間:
2019年7月2日至2020年5月17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人類文明傍水而生,族群遷徙也往往依循水路墾居,水既是生命的基本需求,也時常造成生命財產耗損,因此人們在與水適應的過程,世代傳承發展出獨特的水文化。回顧臺灣風災史上災情慘重的八七水災距今六十年、八八風災也屆滿十年,在這旱澇頻繁的臺灣土地上,面對當代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等重要問題,未來如何因應與調適? 本展覽跨領域整合本館地方學洪氾歷史及水利規劃試驗所之研究成果合力策展,從臺灣特有水文地理出發,透過曾文溪流域的歷史變遷,呈現臺灣特有「既缺水又淹水」之雙重困境,藉由在地避水傳說信仰文化、治水工程再現,最後以當代大眾關心的水資源議題,引導觀眾思考面對當今極端氣候環境如何與水共生!
你喝的水哪裡來?
臺灣特殊地形及水文特性,孕育生命也危害生命,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不同地理環境的先民,各自發展出特殊的水文化資產,包括臺灣各地與水相關的地名、產業、民俗、信仰、俗諺、藝術創作等。
社會高度發展,水資源隨手可得,卻因取得過於便利,人們往往忽視了水的存在與可貴。想想看,我們喝的水哪裡來?
狂放不羈的曾文溪
曾文溪,在臺灣的日本時期是一條治理難度相當高的河川。日本總督府對其展開的治水策劃,歷經15年完成;當時為發展米糖政策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對曾文溪河道遷徙不定的情形展開治理,造就曾文溪今日樣貌的基礎。本單元透過日本時期史料、地理學者及水利工程技師視角,以及工程中默默付出勞力的臺灣人協助,重新理解日本時期曾文溪河道變遷及河道治理的思維。
我家住在水路上:洪災與治水傳說
曾文溪水患頻仍,臺灣在日本時期即運用科學量測展開治水工程,而民間社會對水患更是早早發展「民間版」的抗水之道,包括傳說、信仰、民俗、遷居等措施,發展出特殊的抗水文化。民間順應環境、調適人與自然關係的思維與方法,留存許多珍貴獨有的臺灣水文化資產。
水情不斷、誰主沉浮
台江90歲耆老慨嘆:「過去水災可以扛茨走,未來的子孫,要逃去哪?」
臺灣長久面臨既淹水又缺水的困境,極端氣候的來襲,瞬間與累積雨量皆大過以往,水患事件未減反增;另一方面,留不住水資源,缺水問題日益嚴重,同樣挑戰了人類的生存。本展試圖反省當代人與水是怎樣的新關係?近60年來,臺灣致災型水患,難脫離是大自然反撲的原因居多。進一步問,這是天災還是人為所致?是生存還是生計的矛盾?
2018年八二三南臺灣大水災,再度引起當代社會對水患危機的討論;從水文化到水資源問題,社會各界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有待共同找出臺灣水生活之道。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4330
【展覽】唐三彩──シルクロードの至宝
標題:
時間:
2019年6月22日至8月25日
地點:
出光美術館(東京都千代田区丸の内3-1-1,帝劇ビル9階)
主辦單位:
出光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3-3479-8600
內容簡介:
20世紀初頭の中国で鉄道敷設工事中に偶然発見され、その存在が知られるようになった唐三彩。その名の通り、唐時代(618-907)に緑釉・褐釉・白釉(透明釉)という三色、あるいは、コバルトを用いた藍釉を加えた多彩な鉛釉をかけ分けて華麗な装飾をほどこした多色釉陶器である三彩は、またたく間に世界のコレクターを魅了し、今では中国陶磁を代表する存在となっています。
この時代はシルクロードを通した東西交流が盛んな時代でもありました。砂漠の貿易商人である胡人(ソグド人)や長距離交易の際の乗り物であったラクダといった異国情緒たっぷりな人物や動物、さらには西方伝来の様々なうつわ類を再現した唐三彩は、国際色溢れる当時の状況や雰囲気を私たちに教えてくれます。また、王侯貴族の葬礼を彩り、墳墓を飾り、来世で用いるために制作され、埋納された唐三彩は、当時の陶芸技術の粋をあつめた芸術品でもありました。つまリ、シルクロードの文化交流を体現した唐時代を代表する、まさに至宝と呼ぶにふさわしい作品なのです。
同館では、2009(平成21)年開催の「中国の陶俑(とうよう)」展以来10年ぶりに、出光コレクションの唐三彩が、一堂に展観されます。さらに、中国の周辺、北部草原地帯に王朝を建設した契丹(きったん)族の遼(りょう)と、西方のペルシア地方に誕生した独特の三彩(遼三彩とペルシア三彩)、および、唐の滅亡後におこった歴代の王朝(金~清時代)において、制作の伝統が守られながらも、新たに発展してきた多種多様な三彩スタイルの陶磁器も紹介されます。
系統號:
A-014165
【展覽】書物にみる海外交流の歴史:本が開いた異国の扉
標題:
時間:
2019年6月22日至8月4日
地點:
静嘉堂文庫美術館(東京都世田谷区岡本2-23-1)
主辦單位:
静嘉堂文庫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3-5777-8600
內容簡介:
2020年、いよいよ東京でオリンピックが開催されます。この大イベントを控え、改めて日本と海外との交流の歴史を、本を通して振り返ってみようという展示です。
周囲を海に囲まれた国、日本。しかしそれにも関わらず、この列島はその長い歴史を通して他国との往来が途絶えたことはありませんでした。日本文化の根幹を成す漢字・仏教なども、言うまでもなく“外来文化”でした。日本の歴史と文化は、絶え間なく続けられてきた海外との交流の中で育まれてきたものと言えるでしょう。古代以来、我が国の文化は大陸や半島の影響を大きく受けてきました。更に江戸時代には西洋からもたらされる情報も大きな力を持つようになりました。では、それらの交流は、どのような形で本の中に現れているのでしょうか。
本展では、日本の歴史と文化の基層を成す海外との多彩な交流の姿を、さまざまな書物の中で辿ります。
系統號:
A-014166
【展覽】南洋からの引揚げ展
標題:
時間:
2019年7月2日至9月29日
地點:
平和祈念展示資料館(東京都新宿区西新宿2-6-1新宿住友ビル33F)
主辦單位:
平和祈念展示資料館
聯絡人:
Tel: 03-5323-8709
內容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戦後、日本はサイパン島やパラオ諸島をはじめとする南洋群島の委任統治権を認められ、何万人もの民間人が移民しました。しかし、太平洋戦争の後半になると、それらの島々はアメリカ軍の総攻撃を受け、多くの住民が激しい地上戦に巻き込まれました。
生き残った人々は、アメリカ軍の収容所でたくましく暮らし、やがて故郷へと引き揚げました。本企画展では、込宮まつか氏が収集した収容所の写真を中心に、南洋群島からの引揚げについて紹介します。
※期間中、一部展示替えを行います。
系統號:
A-014167
【展覽】病院船:戦傷病者を還送した船
標題:
時間:
2019年7月17日至9月8日
地點:
しょうけい館1階企画展示室(東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南1-5-13)
主辦單位:
しょうけい館(戦傷病者史料館)
聯絡人:
Tel: 03-3234-7821
內容簡介:
病院船は、戦時において発生する傷病者または海難者を国籍に関係なく救助、治療することを目的とした船舶でした。
日本では、初の対外戦争となった日清戦争以降、有事に際して陸海軍が民間商船を徴用し、整備・運用してきました。日中戦争からアジア・太平洋戦争期に至ると、病院船は中国大陸から太平洋諸地域に行動範囲を広げ、傷病兵の搬送、医薬品の輸送、派遣先での防疫などさまざまな任務に従事しました。終戦後、残された病院船は復員船として活動し、多くの在外邦人の復員輸送に貢献したのです。
本展では、資料をもとに病院船の活動の実態を紹介するとともに、病院船で搬送された戦傷病者にまつわる資料、証言をもとに病院船とはどのような存在であったのかについて考えます。
系統號:
A-014168
【展覽】朝鮮王朝末期の輝き・語り継ぐ朝鮮の美
標題:
時間:
2019年4月1日至8月20日
地點:
高麗美術館(京都府京都市北区紫竹上岸町15)
主辦單位:
高麗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75-491-1192
內容簡介:
朝鮮王朝(1392年~1910年)は519年の長きにわたり朝鮮半島を統治した王朝でありました。初期の王朝支配体制確立期から日本・清の侵略による王朝の動揺期、政治の安定期から世界の潮流が押し寄せた王朝後期へと続きます。そして朝鮮王朝末期は上流階級の文化が一般社会に広がりを見せた時代でした。そこにはより朝鮮らしい鮮やかな色彩を追及し、個性を生かそうとする流れも生まれました。たとえば、男性が持つ文房四宝などに見る道具の多様化、女性用の家具に見る色彩装飾などにその輝きが現れてきます。また、王朝時代末期の美術工芸品には混乱した社会情勢から王朝文化を逞しく継承する姿も見て取れます。
本展覧会では、朝鮮王朝末期の文化と輝き、そして近代以降の王朝文化継承の過程で生まれた書、工芸、絵画など、約70点を出品します。
系統號:
A-014169
【展覽】洛陽三十三所4──信仰のかたち
標題:
時間:
2019年6月29日至8月25日
地點:
京都文化博物館2階総合展示室「京の至宝と文化」(京都市中京区三条高倉)
主辦單位:
京都府、京都文化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75-222-0888
內容簡介:
平安時代以降、西国三十三所等の観音菩薩巡礼が盛んとなり、京都(洛陽)においても三十三の観音を対象とする巡礼が行われ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応仁の乱や明治維新による衰退もありましたが、平成17年(2005)に平成洛陽三十三所観音霊場会が結成され、再興されることとなりました。
今年度は、2015年の再興十周年から四回にわけて開催する展覧会の最終回です。洛陽三十三所の多角的な魅力をより多くの方に知って頂ければ幸いです。
系統號:
A-01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