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国際シンポジウム「郁達夫研究の現状と展望~その文学と人生~」

国際シンポジウム「郁達夫研究の現状と展望~その文学と人生~」

標題:

国際シンポジウム「郁達夫研究の現状と展望~その文学と人生~」

時間:

2019年8月3日(週六)

地點:

名古屋大学文系総合館7階カンファレンスホール/オープンホール(名古屋市千種区不老町)

主辦單位:

名古屋大学人文学研究科文学部超域文化社会センター

聯絡人:

星野幸代教授,E-mail: hoshino.yukiyo@b.mbox.nagoya-u.ac.jp

內容簡介:

9:00-12:00
司会:陳朝輝(中国清華大学)
【基調講演Ⅰ 】
郁達夫与日本(許子東,中国嶺南大学)
【基調講演ⅠⅠ】
郁達夫と大正文学(大東和重,関西学院大学]
コメンテーター:工藤貴正(愛知県立大学)

13:00-17:45
司会:星野幸代(名古屋大学)
【郁達夫関連資料展示公開記念セレモニー】
13:00-14:00
・除幕式
・郁達夫名古屋での足跡紹介(高文軍,桜花学園大学)
・八高会よりメッセージ

14:00-17:45
【基調講演Ⅲ】
郁達夫作品出版史的回顧(陳子善,中国華東師範大学)
【基調講演Ⅳ】
郁達夫小說中的批判資本主義問題(高遠東,中国北京大学)
コメンテーター:大東和重(関西学院大学)
・「日本における郁達夫研究」(大久保洋子,早稲田大学)
・質疑応答/総合討論
司会:高文軍(桜花学園大学)

系統號:

C-014321

《皇朝禮器圖式》國際學術研討會

《皇朝禮器圖式》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皇朝禮器圖式》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9年8月22至23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內容簡介:

9:30-10:30
【主題演講】
主題演講 : 皇朝禮器圖式的歷史脈絡(陳芳妹)

10:50-12:50
主持與討論人:許雅惠
清代的金屬祭器(賴惠敏)
五供與皇朝禮器(Josh Yiu)
周代古銅器在清代皇朝祭儀中的運用與塑造(吳曉筠)

14:00-15:20
主持與討論人:余佩瑾
乾隆朝瓷質禮器的新意(施靜菲 )
A question of colour: the attribution of Huang chao li qi tu shi ceramic ritual vessels (Ian Clark)

15:40-17:00
主持與討論人:梅玫
The wardrobe of the empresses: evidence from the Huangchao liqi tushi and the regulations of the Imperial Household Department (ChristineMoll-Murata)
清代服飾制度中的東珠(陳慧霞)

8月23日
9:30-10:50
主持與討論人:周維強
《皇朝禮器圖式》的〈儀器〉部分(劉明倩)
乾隆宮廷西洋科學儀器的另類解讀(郭福祥)

11:00-12:30
主持與評論人:林士鉉
禮制與戎事:清代軍禮與《皇朝禮器圖式》的武備內容(周維強)
清宮西洋錦與武備(梅玫)

13:30-14:50
主持與評論人:馬雅貞
《皇朝禮器圖式》的製作與外銷畫(賴毓芝)
《皇朝禮器圖式》之修纂及其滿蒙西域因素探究(林士鉉)

15:10-17:10
主持與評論人:葉高樹
遵律度於無疆:《皇朝禮器圖式》的樂器研究(余慧君 )
乾隆朝玉磬的設計、製作與使用研究(童宇)
熱河文廟的設置及其意義——以祭器為中心(曾曉民)

系統號:

C-014263

2019朱銘美術館國際學術研討會「藝樹:戰後雕塑多樣性的探究」

2019朱銘美術館國際學術研討會「藝樹:戰後雕塑多樣性的探究」

標題:

2019朱銘美術館國際學術研討會「藝樹:戰後雕塑多樣性的探究」

時間:

2019年10月19至20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朱銘美術館簡報室(新北市金山區西勢湖2號)

主辦單位:

朱銘美術館

聯絡人:

孫小姐,Tel: 02-2498-9940#1505

內容簡介:

2019年朱銘美術館舉辦「藝樹:戰後雕塑多樣性的探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除了因應朱銘以古沉木創作之新作〈太極系列—太極拱門〉發表,也欲藉由「樹」的多重隱喻,在歷史、媒材與空間上探討第一次世界大戰迄今,雕塑如何如同一棵老樹,延續著雕塑的核心理念,發展並變革出新的方向。本次研討會將透過臺灣、日本和歐美等不同地域的相互關照,創造多元的視角,並探究「雕塑」此一最實際觸及生活並具體化社會變遷的藝術表現形式。

【講者/Speaker】
古田亮/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美術館副教授
白適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
松本透/長野縣信濃美術館館長
林以珞/朱銘美術館研究部主任
林振莖/國立臺灣美術館助理研究員
段存真/東海大學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徐柏涵/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
陳貺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
黎志文/藝術家
Candida Syndikus/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所長
Valentin Nussbaum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系統號:

C-014237

2019年台灣人文學社年會

標題:

2019年台灣人文學社年會

時間:

2019年11月23至24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中興大學(台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台灣人文學社、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聯絡人:

E-mail: twhsociety@gmail.com

內容簡介:

近年對於人文研究的未來,以及將如何面對科技社會來臨的挑戰,有各種不同的思考。特別是文學文化研究有逐漸偏向去人化、非人化的傾向,在這股我們可廣義稱之為後人類或後人文的思潮中,動物、物質、環境、科技或技術等非人類事物在社會與歷史所扮演之角色日益受到重視。評論者試圖從認識論、本體論或行動力等層次闡釋「後人」之含意,因而產生了種種質疑獨尊特定形象的「人」的理論路線,包括情感研究、動物研究、新腦神經科學、新物質主義、新媒體理論、思辨唯實主義、行為者網絡理論以及系統理論等。而如果後人文研究在在指出「人」一直以來都與非人共存共生,人工智慧(AI)與物聯網等新興科技對生活情境的全面衝擊則帶來了人文研究者的最新課題:在「科技建構的日常」中,該如何重新思考主體形式、文化樣貌、甚至性別、種族、階級等議題?

新興科技首先改寫了所謂現實環境的定義,真實與虛擬的辯證關係因而成為人文學者關切的重點之一,並引發關於「後虛擬」(post-virtuality)的種種思考。「後虛擬」彰顯了奠基於既有「虛擬」概念的思考框架之不足與待補性,亦指涉人文論述與新科技中介雙重意義上的典範轉移。在人文概念上,它深切意識到後人文思維對於「實體=人」(virtus)之中心論之解構,亦挑戰西方思想中actual/virtual 論述在當代世界的適用性。在新科技介入方面,它直指虛擬與虛構之「真實性」與效用,迫切回應「科技建構之日常」、「網路社會」與「直播或遊戲社群」裏多層時空、人流、圖文的亂流中,虛擬與現實交錯的複雜互動層次。

除了改變生活情境之外,新興科技更衝擊了定義生命的既有邏輯。如果如傅柯(Michel Foucault)所說「生命」在十九世紀生物學發韌前並不存在,亦即生物學定義了以有機體為基準的「生命」概念,並歷經了分子生物學的增補修訂,那麼當今資訊科技與生物科技的結合,以及凱利(Kevin Kelly)口中機械與生命體融合所產生的種種人造活系統,可說催生了種種銘刻於技術物或數位物等非有機體中介的「後生命」,新的生存樣態亟待相應的新思維。此外,相對於以有機體死亡之對反自我定義的「生命」,「後生命」似乎不以肉體之消亡為其界限,對超越有機體生死對立範疇之生存形式的思考,也與媒介/鬼界的相關討論產生了新的連結。鬼魅自十九以來一路纏祟逐步發展之視聽媒體科技,不僅讓視聽科技因而被視為一種鬼魅結構,而鬼魅作為一種銘刻於技術與數位物質之上的後生命,至今在幽冥與人世、科技與自然的新邊界游移,持續揭示生成異質現實與另類存在的生命型態。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十世紀末所謂的鬼魅轉向中,人文學者基於鬼魅介於可見/不可見、生/死、物質/非物質等的臨界特性,以及其所激發的強烈情感如恐懼與執念,進一步將鬼魅概念擴展為理論工具,據以分析當代種種社會、倫理與政治問題,例如歷史傳統與變遷力量的拉扯、個人與集體的記憶創傷、社會常態主體對各種畸零樣態的排擠、以及科技媒體的運作機制等。而在後人、後虛擬與後生命的視野下,我們如何從鬼魅論述凸顯的各種時空交疊現象出發,重新思考記憶如何透過外在的技術得以保存、時間如何被感知、歷史如何被建構與理解、甚而如果我們如何在時間沉澱為歷史層疊而非開展為線性軸的當下開創未來,都是人文研究者必須面對的挑戰。

台灣文學文化研究自然無法自外於上述的後人/非人研究轉向,更必須回應新興科技所迫生的種種課題。今年適逢台灣人文學社成立十週年,我們希望藉由本年度之年會,就「人文之『後』」的相關研究議題與關懷,與各領域學者進行交流。歡迎個別發表與組隊發表(以三至四位講者為限)提案申請,針對理論或特定文本(不限臺灣與東亞)進行探討。參考子題如下:
● 後虛擬
● 後生命
● 後生態
● 後冷戰
● 歷史與記憶
● 情感政治與經濟
● 藝術與科技
● 新媒體之後
● 其他與「人文之『後』」相關之議題

請於8月10(六)前將個別發表的摘要(500字)或組隊發表的提案(整場主題陳述以及個別講者摘要)寄至twhsociety@gmail.com (郵件主題請標明「投稿2019年台灣人文學社年會」),經籌備委員會審查後,將於9月上旬公布審查結果。

摘要截稿日期:2019年8月10日(六)
主辦單位:台灣人文學社、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協辦單位: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

系統號:

C-014230

第四屆中華文化人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四屆中華文化人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9年11月30日(週六)

地點:

香港珠海學院(香港新界屯門青山公路青山灣段80號)

主辦單位:

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文學及歷史研究所

聯絡人:

羅淑暉,E-mail: riclh@chuhai.edu.hk

報導者:

鄭先生

內容簡介:

第四屆中華文化人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徵文Call for Paper
為弘揚中華文化,檢視人文發展,本所自2016年起,舉辦中華文化人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增進學子與各地學者的學術交流,迄今已成功舉辦三屆研討會,並且出版會後論文集。

本所將於2019年11月30日(星期六),舉辦第四屆中華文化人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並製作會後論文集。誠意邀請各地學者﹑研究生報名參加,分享學術成果。

主辦單位 : 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文學及歷史研究所
舉辦地點:香港珠海學院
地址︰香港新界屯門青山公路青山灣段80號

舉辦日期 :2019年11月30日(星期六)

摘要報名截止日期:2019年8月15日(星期四午夜12:00)

歡迎以下研究方向學者及研究生踴躍報名參加發表︰
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國思想哲學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現當代史
香港及華南地區文化

報名程序
1.繳交符合會議主題之論文題目、摘要500字、關鍵詞,報名表及基本資料。
2.大會於2019年8月底公佈摘要審查結果,獲通過審查者請於2019年10月31日(星期四)前繳交8000~10000字之論文全文 (包括電子檔,電子檔用於維誠檢測系統)。一人只可發表一篇論文。
3.委員會有權利將發表人之論文送外審,如外審不通過,該論文將不收入研討會論文集及光碟內 (具ISBN國際書號)。
4. 報名費:港幣600元 (會議當天現場收取,不設找續)。如發表之論文,未能收入論文集及光碟內,所交之報名費不予退還。
5.有關論文格式﹑會議進度﹑交通安排等,歡迎瀏覽大會網站或大會Facebook專頁。

大會網站:https://chciclh.wordpress.com/discussion-forum4th/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uhaiconference


注意︰限於經費,參加者需自行負責交通及住宿安排,敬請見諒。
查詢及報名電郵︰riclh@chuhai.edu.hk
聯絡人︰羅淑暉

系統號:

C-014302

SEASIA Biennial Conference 2019: Change and Resistance: Future Directions of Southeast Asia

SEASIA Biennial Conference 2019: Change and Resistance: Future Directions of Southeast Asia

標題:

SEASIA Biennial Conference 2019: Change and Resistance: Future Directions of Southeast Asia

時間:

Dec. 5-7. 2019

地點: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主辦單位:

Consortium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n Asia

聯絡人:

E-mail: seasia2019tw[at]gmail.com

內容簡介:

CALL FOR PAPERS
Sub-themes
(1) Historical Continuities and Changes;
(2)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Regionalism;
(3) Debating Inclusive Growth in Rural and Urban Settings;
(4) Environmental Justice, Land and Maritimes Sustainability and
Climate Change;
(5) Arts, Cultures, Photography and Literatures;
(6) Innovation, Technology, Media and Cybercultures;
(7) Mobility and Migration;
(8) Democratization, Populism and Civil Society;
(9) Dynamics of Religions and Spiritualties;
(10) Ethnicity and Gender;
(11) Challenges to Economic Vitality.

IMPORTANT DATES
.Online registration for participants
May – 1st OCTOBER, 2019
.SEASIA 2019 Conference
  5th-7th DECEMBER, 2019

APPLICATION FORM
http://www.seasiaconsortium.org/images/1.Application-Form-SEASIA-2019.doc

REGISTRATION
http://www.seasiaconsortium.org/registration.html

CALL FOR PARTICIPATION
http://www.seasiaconsortium.org/call-for-participation.html

SUBMISSION TO SEASIA Secretariat
e-mail: seasia2019tw[at]gmail.com

SEASIA OFFICIAL WEBSITE
http://seasiaconsortium.org/

系統號:

C-014231

2019第八屆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

標題:

2019第八屆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

時間:

2019年12月13日(週五)

地點:

政治大學達賢圖書館羅家倫講堂(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聯絡人:

張惠真,Tel: (02) 2938-7878#63178

內容簡介:

論壇宗旨: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為推廣政大數位典藏成果與所發展數位人文工具在支援研究上的應用,將於2019年12月13日舉行2019第八屆國立政治大學數位史料與研究論壇,鼓勵研究者利用數位典藏史料與數位人文工具促進研究,以提升研究之質量。

徵稿主題:文化思想流變與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

上個世紀的中國經歷種種悲苦的命運和紊亂,身處於當代的知識分子在左、右紛爭處境中,面臨新舊時代交替與西方思潮的激盪,以及理想和現實的衝突。這群懷抱著強烈的使命感與價值信仰的中國知識分子,在時代的政治功利主義的漩渦中如何安身,如何實踐理想,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研究議題。

此外,近年來隨著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以數位方式保存、詮釋、分析史料,進而傳播並創造文化,所開啟出來之嶄新數位人文研究視角,如何豐富史學研究的探索面向,亦是非常關注的人文研究發展取向。

歡迎相關主題論文:
(一)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與五四運動
1.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
2.晚清民初文化思想與政治思潮流變
3.五四新文化運動

(二)數位人文近現代史研究應用
1.數位人文工具開發
2.應用數位人文方法之近現代史研究

徵稿辦法:
請依據徵稿主題,自訂題目。
論文採全文審查(1萬字至1萬5千字)。
論文繳交日期:2019年8月31日。
論文審查結果通知日期:2019年9月30日。
論壇舉辦日期:2019年12月13日(週五);地點:達賢圖書館羅家倫講堂。
入選者必須親自出席論壇發表論文並授權專書出版。
論文格式請參考《政治大學數位史料與研究叢刊》撰稿體例。
活動詳情及申請表下載,請見政大圖書館網頁。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協辦單位:臺灣數位人文學會
承辦人員:張惠真 校內分機63178
投稿信箱:ccldp@nccu.edu.tw

系統號:

C-014232

2020年「語言、文學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20年「語言、文學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0年4月23至25日(週四至週六)

地點:

臺中科技大學中商大樓二樓國際會議廳(臺中市北區三民路三段129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

聯絡人:

楊純瑋,Tel: 04-2219-6420

內容簡介:

壹、 研討會目的
本研討會主題為「語言、文學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乃契合本系系科發展特色且符合時代脈動所舉辦的一場學術研討會。本系課程素以傳統中文與本土文化為教學核心,積極引導學生在語文創作上能備多元敘事之能力,務其成為深具中文素養的跨領域專業整合之人才。本系教師因此於傳統及本土語言、文學暨文化之間的交涉關係亦多所用心,往往深入探析,以期研究與教學兩相互利。為擴大師生眼界,特舉辦此次研討會,廣邀各界學者共襄盛舉,期藉學術研討會彼此溝通、觀摩與切磋,進而強化相關之論述,以提升本系教學內涵、研究能量,並為師生共同開啟學習、研究的多元可能。

貳、 徵稿對象
海內外全國各大專校院教師

參、 徵稿主題
凡與語言、文學與文化相關,包括─文本研究、比較研究、傳播與影響研究、文化創意研究以及教學研究等皆可。

肆、 辦理單位
一、 主辦單位: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語文學院
二、 承辦單位: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

伍、 投稿方式
一、 投稿者請於108年8月31日前將中文摘要(WORD檔)與投稿者資料表 (詳附件),寄至投稿信箱:ac6422@gmail.com,信件主旨請註明「投稿2020年語言、文學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二、 摘要300~500字以內,中文用新細明體12號字;英文、數字用Times New Roman體12號字。版面設定:上下左右各20mm。
三、 稿件一律採A4 紙張直式橫書編排,請以 WORD 文書處理軟體撰寫及排版。

陸、 徵稿重要時程
一、 2019年6月25日 公開徵稿啟事。
二、 2019年8月31日 論文摘要徵稿截止,字數300~500字以內。
三、 2019年9月30日 公告摘要審查結果,並專函通知投稿者。
四、 2020年3月29日 論文全文繳交日期,字數10000~20000字之間。
五、 2020年4月23日-25日 舉行研討會

柒、 研討會時間與地點
一、 時間:2020年4月23日(星期四)至25日(星期六)
二、 地點:國立臺中科技大學中正大樓8樓3812國際會議廳 (臺中市三民路三段129號)
三、 投稿信箱:ac6422@gmail.com
四、 聯絡方式: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楊純瑋小姐,(04)2219-6420。

系統號:

C-014297

2020第九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20第九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0年4月25至27日(週六至下週一)

地點:

華嚴專宗學院講堂(臺北市濟南路二段44號4樓)

主辦單位:

華嚴專宗學院國際華嚴研究中心

聯絡人:

Tel: (02) 2351-8333;E-mail: huayenseminar@huayen.org.tw

內容簡介:

一、 會議名稱:2020第九屆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
二、 會議宗旨:
華嚴專宗學院為表彰創辦人成一老和尚對華嚴弘傳之貢獻,每年於老和尚圓
寂紀念日舉辦學術研討會,廣邀專家學者發表論文,藉此提升華嚴學術研究
水平,並推廣華嚴教學,以培養更多華嚴學者與行者。
三、 主辦單位:華嚴專宗學院國際華嚴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台北市佛教會
四、 會議時間:2020年4月25日(六)至4月27日(一),共三天。
五、 會議地點:臺北市濟南路二段44號4樓講堂
六、 投稿資格:國內外深入研究華嚴學之專家、學者。(碩、博士班研究生請參加
每年 11 月或 12 月舉辦的「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
七、 會議主題:
(一) 華嚴經論研究
(二) 華嚴歷史與文獻
(三) 華嚴哲學思想
(四) 華嚴宗與諸宗派思想之比較
(五) 華嚴宗祖師行誼
(六) 華嚴藝術與文學
(七) 其他與華嚴學相關之主題
八、 論文發表各類費用:
國內發表人:論文發表費新臺幣6,000元。
國外人士論文發表費:每人200美元。
國外發表者全額補助「經濟艙」來回機票,及會議期間食宿招待。
九、 徵稿辦法
(一)意者請於 2019年10月30日前,將「投稿者資料表」WORD及PDF檔傳送至 huayenseminar@huayen.org.tw。電子郵件主旨請註明「2020研討會參加稿件─姓名」。若有完整文稿者,亦歡迎提供,以利審查。
(二)預訂 2019年11月中旬個別通知審查結果。
(三) 審查通過受邀者請於2020年2月15日前,將論文全文 WORD 檔及PDF 檔傳送至 huayenseminar@huayen.org.tw。電子郵件主旨請註明
「2020 研討會全文稿件─姓名」。
(四)研討會後,論文發表者請於 2020 年 6 月 30 日前,繳交修正後之論文
WORD 檔、PDF 檔。
十、 論文注意事項
(一) 論文以未曾發表者為限,請勿一稿二投。
(二) 全文字數以八千字至兩萬字內為原則(含附錄及註腳等全文)。
(三) 論文發表者若採用特殊字型,請用電子郵件傳遞字型檔至主辦單位電
子信箱。
(四) 研討會後出版「會後論文集」,刊登之論文著作財產權歸主辦單位所
有,文責由作者自負。
十一、 論文內容及參考文獻體例請參考「國際華嚴研究中心 論文撰寫體例」。
十二、 聯絡方式:
(一)地址:臺北市濟南路二段 44 號(捷運板南線忠孝新生站 2 號出口)
(二)E-mail:huayenseminar@huayen.org.tw
(三)網址:http://www.huayencollege.org
(四)電話:02-2356-0758(國際華嚴研究中心);02-2351-8333(華嚴蓮社)
(五)傳真:02-2356-0758
十三、 本徵稿啟事內容若有修訂,請以華嚴專宗學院網站公告為主。

系統號:

C-014233

文獻、碑碣與地方社會──第10屆臺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文獻、碑碣與地方社會──第10屆臺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0年4月25至27日(週六至下週一)

地點:

逢甲大學(臺中市西屯區文華路100號)

主辦單位: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聯絡人:

E-mail: fcughhr2020@gmail.com

內容簡介:

本次研討會將分成以下四個主題:
其一、傳統古文書研究的深化。
其二、碑碣作為一種文獻:其史料的價值與侷限。
其三、碑碣的形式與保存:從文化資產的角度出發。
其四、文獻與碑碣中的地方社會與人群。

擬於2020年4月24日、25日假臺中逢甲大學舉行,歡迎相關主題研究論文賜稿。摘要徵稿期限:2019年8月1日止,投稿者請將300字論文摘要與個人簡歷,寄至研討會官方信箱: fcughhr2020@gmail.com(洽本案助理:談小姐)。

系統號:

C-014234

第14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14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0年5月15日至16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台北大學人文學院國際會議廳、淡江大學守謙國際會議中心

主辦單位:

唐代學會、國立台北大學歷史學系、淡江大學歷史學系

聯絡人:

E–mail:twtdsociety@gmail.com

內容簡介:

唐代學會長期致力推動唐代研究,每二年舉辦「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至今已歷十三屆。透過此一學術交流平台,讓唐代文史暨敦煌學研究相關學者,得以密切對話,相互切磋,有效深化唐代研究、推動學界交流。本學會擬於2020年5月15日(五)、16日(六),假台北大學人文學院國際會議廳與淡江大學守謙國際會議中心,召開第十四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共同與會,匯聚學思,切磋討論。相關徵稿訊息如下:

一、會議名稱:第十四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二、主辦單位:唐代學會、國立台北大學歷史學系、淡江大學歷史學系
三、會議地點:台北大學人文學院國際會議廳與淡江大學守謙國際會議中心
四、會議時間:2020年5月15日(星期五)、5月16日(星期六)
五、會議主題:「唐代文化的傳統與變遷」,分為子題目如下:
(一)皇權統治‧法制規範
(二)學術思潮‧文學風貌
(三)城市空間‧地域書寫
(四)西域邊塞‧多元文化
(五)其他唐代歷史文化課題
六、論文題目及摘要截稿日期:2019年7月15日(星期一)。
1. 先進入「第14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徵稿報名系統」完成線上報名,報名網址為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i1Fg0QGz4Owi3FrpI3Ts5e5XsjkaMrF3VutA5KCLunPtnvw/viewform?usp=sf_link
2. 再點選投稿者登入,上傳「發表人學經歷及論文題目摘要表」檔案。
七、論文截稿日期:2020年1月31日(星期四)
1. 論文字數:以兩萬字內為宜。
2. 論文寄繳方式:請繳寄電子檔至twtdsociety@gmail.com信箱。電子檔格式請採Doc格式,撰稿格式請參附件。
八、論文審查方式:
1. 第一階段摘要審查:審查結果於2019年8月20日以信函個別通知。
2. 第二階段論文審查:審查結果於2020年2月28日以信函個別通知。
九、本會議不收會務費,國外學者往返交通費請自理,大會免費招待三天住宿(5月14日、15日、16日)。
十、聯絡人:古怡青秘書長;電子郵件信箱:twtdsociety@gmail.com。

系統號:

C-014235

第24屆臺灣地理國際暨2020中國地理學會聯合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24屆臺灣地理國際暨2020中國地理學會聯合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20年5月30至31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誠大樓(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聯絡人:

李宜梅助教,Tel: 02-77341652

內容簡介:

地球的永續發展在人類活動及全球暖化的衝擊下已經受到了威脅,跨域整合為促使地球永續發展的最佳解方,地理學的視野包含自然探究、人文關懷、地理教育及空間技術,其跨域的特性使得地理學家扮演維持地球永續發展之關鍵角色。第24屆臺灣地理國際暨2020中國地理學會聯合學術研討會即以「以地理學建構環境的永續未來」為主題,邀請地理學相關領域學者專家以及研究生,共同探討如何以地理學建構環境的永續未來,子題包括:

• 永續糧食與農業/Sustainable food and agriculture
• 永續都市發展/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 永續社會經濟/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 永續流域管理/Sustainable basin management
• 永續地景/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 永續生態與資源保育/Sustainable ecosystem
• 環境監測與管理/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 氣候變遷影響評估與調適策略/Climate change impact assessment and adaptations
• 地理技術與應用/GIS and its applications
• 環境地理教育/Geographical education
• 原住民族地理知識/Indigenous geography
• 觀光遊憩與規劃/Tourism
• 地方與區域發展研究/Loc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 人文與科技結合/Digital humanities
• 其他人文地理相關領域/Other Human Geography relevant issues
• 其他自然地理相關領域/Other Physical Geography-relevant issues

本屆研討會將在2020年5月30– 31日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誠大樓舉行。發表者請於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前,至線上報名系統填妥表格,收到主辦單位回覆函即完成投稿手續,未收到回覆請來電確認。大會將於2019年9月30日通知論文摘要審查結果。論文全文截稿日期為 2020年4月19日(星期日)。優秀論文經推薦及審查後刊登於「地理研究」期刊。

系統號:

C-014253

The Third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EAAA)

標題:

The Third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EAAA)

時間:

16–20th Sep. 2020

地點:

University of Ljubljana

主辦單位: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聯絡人:

E-mail: info@ea-aaa.eu

內容簡介:

Deadline: 15th Aug 2019
The Board of the EAAA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call for papers for the 3rd EAAA conference to be held at University of Ljubljana, Slovenia, between 16th and 20th September 2020. The conference is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EAAA),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Ljubljana and the Science and Research Centre Koper, Slovenia.
The University of Ljubljana is the oldest and largest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 in Slovenia; it is also the only institution in the country where the subject of Chinese, Japanese and Korean Studies can be studied as a full program.

Main aims of the conference are the following:
To open a dialogue between scholars of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and to offer a platform for the presentation and discussion of recent research;
To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research;
To focus research on the many collections of Asian art in the European collections and institutions;
To revise the historical approach that has been prevalent in the study and research of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To critically engage and elaborate on existing art theories and methodology;
To formulate new research vista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Conference participation】
Scholars of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 from Europe and beyond are invited to submit their proposals for contributions on art and archaeology of China, Japan, Korea, South and Central Asia as well as transregional and transnational studies. The proposals can also focus on art theory, methodology and museum research in the above-mentioned areas. Graduate students are also encouraged to submit their proposals.
The EAAA board accepts the following formats of participation:
Panel format:
Panel proposal (max. 250 words, including the name of the panel organizer, the chair, participants and discussant; 3–4 paper abstracts [max. 250 words each])
Individual paper format:
Paper proposal (max. 250 words)
Alternative formats:
Session proposal (max. 250 words, including the name of the organizer, the chair, and participants) with an explanation of the chosen format: 2–3 sentences, including timeframe (e.g. back-to-back sessions) and presentation/contribution abstracts (max. 250 words each)
All applicants are asked to add a short CV of 100 words, their status and affiliation (e.g. PhD candidate, University of Leeds) as well as contact information (address, telephone number, e-mail) to their application.
Applications should be sent to conference@ea-aaa.eu before August 15, 2019. Scholars who have submitted their proposals by this deadline will be notified of their acceptance to the conference before November 15, 2019. The conference program will be published by May 31, 2020.
The language of the conference is English.

系統號:

C-01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