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江芝華:考古學與女性主義的相遇

標題:

【演講】江芝華:考古學與女性主義的相遇

時間:

2019年6月2日(週日)15:00-16:30

地點:

臺北教育大學美術館一樓演講廳(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美術館

主講人:

江芝華(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暨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考古學家為何要懂女性主義?女性主義對考古學的影響為何?男狩獵女採集真的是自古皆然嗎?過去社會的性別關係為何?考古學家又是如何知道呢?講者將與聽眾討論這些問題,分享女性主義如何讓考古學變得更有趣!

講者簡介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學博士,台灣青壯人類學家共筆部落格《芭樂人類學》作者之一。研究專長為女性主義考古學、台灣考古學、家戶考古學、社會考古學、石器分析。

活動免費、自由入場

系統號:

A-013787

【演講】林圭偵:Archaeology of Community:The changing settlement patterns from the Baodun to Shi'erqiao periods 真實與想像的共同體

標題:

【演講】林圭偵:Archaeology of Community:The changing settlement patterns from the Baodun to Shi'erqiao periods 真實與想像的共同體

時間:

2019年6月3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主講人:

林圭偵(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系統號:

A-013934

【演講】林濤:戰後中國的都市重建:國民政府的成功經驗

標題:

【演講】林濤:戰後中國的都市重建:國民政府的成功經驗

時間:

2019年6月3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城市史研究群

主講人:

林濤(Toby Lincoln,英國萊斯特大學教授)

內容簡介:

For many years historians have poured scorn on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in its final years in power. They see it as a corrupt institution presiding over a country that was falling apart amid Civil War. More recently scholars have started to reappraise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s activities in light of the challenges of the Japanese invasion and occupation, but much work still needs to be done.

This talk focuses on the 营建司Yingjian si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1943 to manage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It describes the formation of the department, its activities, and the challenges it faced. In doing so I argue that instead of focusing on what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failed to do, given the problems it faced in 1945 we should instead probably be surprised that it managed to do anything at all. Without the work of the Nationalists in reconstructing China,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 that replaced it would have found the task of building socialism much harder.

系統號:

A-013864

【演講】蔡妙坤:「有『物』邪」、「無『物』邪」:《孟子》、《莊子》中的合宜情感 如何可能?

標題:

【演講】蔡妙坤:「有『物』邪」、「無『物』邪」:《孟子》、《莊子》中的合宜情感 如何可能?

時間:

2019年6月3日(週一)15:30-17:30

地點:

臺灣大學水源校區哲學系館三樓302室(臺北市思源街18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蔡妙坤(臺大哲學系博士後研究)

系統號:

A-013971

【演講】丹增金巴:壹名嘉絨「乞僧」的生活史:兼議本土人類學者的崛起及人類學的人文回歸與轉向

標題:

【演講】丹增金巴:壹名嘉絨「乞僧」的生活史:兼議本土人類學者的崛起及人類學的人文回歸與轉向

時間:

2019年6月4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內陸歐亞學會

主講人:

丹增金巴(Jinba Tenzin,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王明珂(中央研究院院士/史語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本演講無須事先報名,歡迎蒞臨聽講。

系統號:

A-013935

【演講】Michael Willis:SIDDHAM: The Asia Inscriptions Database

【演講】Michael Willis:SIDDHAM: The Asia Inscriptions Database

標題:

【演講】Michael Willis:SIDDHAM: The Asia Inscriptions Database

時間:

2019年6月4日(週二)14:30-16:30

地點:

名古屋大学文系総合館7階カンファレンスホール(名古屋市千種区不老町)

主辦單位:

2019年度日本学術振興会外国人招へい研究者(短期)「インド仏教の美術・碑文資料に関する研究」

主講人:

Dr. Michael Willis(大英博物館、講師)

聯絡人:

三田昌彦,Tel: j46122a@nucc.cc.nagoya-u.ac.jp

內容簡介:

本演講免費,不需事先報名
使用語言:英語(講演・質疑ともに)

系統號:

A-013947

【演講】施羽潔:歸家的路:台灣小留學生回台後的融合與適應

標題:

【演講】施羽潔:歸家的路:台灣小留學生回台後的融合與適應

時間:

2019年6月5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館3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施羽潔(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人類發展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This presentation examines the return migration experiences of 20 adult former “parachute kids” from Taiwan. I explor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reasons prompted adult former “parachute kids” to return to their homeland? 2) How do return migrants discuss coping with changes they face living and working in Taiwan (the easiest and most challenging aspects)? Emerging findings suggest reasons for their return are varied; some returned voluntarily for better career opportunities while others at the request/demand of parents. Participants articulated experiencing reversed cultural shock both in thei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lives upon returning to Taiwan. In terms of personal lives, many discussed their having to re-adjust to lives, from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s to daily interaction with locals (e.g., family and coworkers). They experience the most difficulties in the professional realm. Many discussed the long hours and relatively low pays as compared with jobs they have held in the U.S./Canada.

本場演講以中文進行。

1. 餐點提供:
(1)因經費有限,自2017年元月起,午餐提供對象僅限本所研究與行政人員、訪問研究者、助理,以及主持人和演講者推薦之人士。
(2)其他有興趣者,歡迎自備午餐參與。
2. 報名網頁:https://www.ioe.sinica.edu.tw/
3.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 6/2(週日)23:00為止,餐點提供通知於 6/3(週一)回覆。
4. 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日後報名資格。
5. 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請自備環保餐具。
6. 聯絡資訊:林音秀 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13863

【演講】王政文:近代臺灣基督徒社會網絡的研究方法與實務

【演講】王政文:近代臺灣基督徒社會網絡的研究方法與實務

標題:

【演講】王政文:近代臺灣基督徒社會網絡的研究方法與實務

時間:

2019年6月5日(週三)12:00-14:00

地點:

輔仁大學伯達樓114室(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主講人:

王政文(東海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3942

【講座】鬼功球的秘密:中國象牙球的3D電腦成像和製作過程

【講座】鬼功球的秘密:中國象牙球的3D電腦成像和製作過程

標題:

【講座】鬼功球的秘密:中國象牙球的3D電腦成像和製作過程

時間:

2019年6月6日(週四)10:00-11:30

地點:

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正館地下室一樓多媒體放映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主講人:

Robert van Liere(荷蘭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研究學會高級研究員)、王靜靈(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中國藝術研究員/亞洲藝術中心研究主任)

內容簡介:

主持人:余佩瑾(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
與談人:蔡炯民(國立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陳東和(國立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副研究員)、侯怡利(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副研究員兼科長)、張志光(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助理研究員)

◇英文演講,現場將有中文口譯。◇
◇本講座採自由入座,毋須事先報名,敬請提早入座。◇

系統號:

A-013985

【演講】簡史朗:埔里盆地的開發與族群互動

標題:

【演講】簡史朗:埔里盆地的開發與族群互動

時間:

2019年6月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簡史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埔里盆地位於臺灣中部的心臟地區,考古資料證明三、四千年前先民就已經在埔里盆地建立家園,這裡曾經是史前時代臺灣東、西部族群互動及物質交換體系的重要據點。歷史時代的埔里盆地曾經是封閉內山裡面的「界外生番地」,隨著歷史的遞嬗演變,這裡一度淪為漢人武力侵墾的殺戮戰場,漢人逐出之後,招來的西部平埔族群在此地建立了短暫的烏托邦式家園,清帝國實施開山撫番制度之後,埔里盆地又有了不同的面貌,本講題即在闡明時間長軸之下埔里盆地的開發過程與族群的互動關係。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788

【演講】朴炳培:從新古典現實主義論朝貢體系下韓中關係:檢討朝鮮歷史案例,1401~1644

標題:

【演講】朴炳培:從新古典現實主義論朝貢體系下韓中關係:檢討朝鮮歷史案例,1401~1644

時間:

2019年6月6日(週四)14:0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五樓會議室B(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政治所

主講人:

朴炳培(中研院政治所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人員)

系統號:

A-013922

【演講】蔣竹山:長時段的回歸與公眾歷史:近來臺灣出版市場的「全球史熱」

【演講】蔣竹山:長時段的回歸與公眾歷史:近來臺灣出版市場的「全球史熱」

標題:

【演講】蔣竹山:長時段的回歸與公眾歷史:近來臺灣出版市場的「全球史熱」

時間:

2019年6月6日(四)15:00-17:00

地點:

臺北大學人文學院406室(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主辦單位: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

主講人: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聯絡人:

鄭小姐,(05) 272-0411#21009

內容簡介:

與談人:吳翎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主持人: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3956

【演講】顏芳姿:與王朝抗爭的信仰:中國西南侗人保護神Sax Siic的歷史建構

標題:

【演講】顏芳姿:與王朝抗爭的信仰:中國西南侗人保護神Sax Siic的歷史建構

時間:

2019年6月10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館3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顏芳姿(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聯絡人:

陶曉萱,Tel: 02-2652-3324

內容簡介:

與談人:黃淑莉(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Sax Siic(中譯薩歲)是一位侗族的女神,生前領導侗人與官軍作戰,死後成為南侗地區各村各寨的保護神。主流的歷史長期闡述鎮壓峒蠻、開發黔東南的必要性,Sax Siic作為與王朝國家抗爭的政治象徵,有關她的傳說、祭祀和頌歌則承載侗人的歷史記憶,保留國家內部原住民族爭取獨立自治的歷史敘說。

侗人聚居湘桂黔三省交界地帶,侗人社會逐漸被整合進王朝國家的過程,出現兩個地方保護神:一位是飛山王楊再思,另一位是民族英雄Sax Siic,分別代表地方大族與底層苗侗的信仰。近年來歷史人類學者如張應強和羅兆均對侗族地區的飛山王信仰研究顯示,中國在多元民族形成國家的過程中,信仰與王朝政治有著密切的關係,地方大族或大小政權運用信仰和禮儀表述國家認同。湖南靖州楊氏納土歸附宋朝,以其宗族勢力和家譜敘事虛構飛山王信仰,奏請王朝加封王侯,以整合、凝聚地方社會內部的勢力。這個地方大姓進一步與王朝的軍隊合作開發湘黔邊地,王朝得以將靖州以及周邊地區納入版圖,威震飛山蠻的楊再思在兩者的支持下信仰愈來愈盛,平亂有功的楊氏也因飛山王信仰持續擴大政治影響力。

與王朝國家抗爭的Sax Siic,歷史文獻沒有留下任何記載,侗人建構的Sax Siic只能是一種弱勢者使用的隱蔽文本,這位侗人的精神領袖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後才進入漢人的眼界,其後歷經政府不同政治意識形態的觀看,信仰出現新的變貌。文革時期,宗教信仰被政府視為牛鬼蛇神,文革結束後民間信仰紛紛恢復,1985年貴州民族研究所調研隊伍深入侗族地區,針對薩歲有關的口傳文本進行深入的調查訪問,此後薩歲的研究愈來愈熱絡。侗學研究者勤於考證,擁護大一統的國家認同,將漢人認可的英雄或祖先神套在Sax Siic的口傳文本,意圖將Sax Siic改編為歸附國家的神明。然而,Sax Siic畢竟是侗、漢衝突的文化產物,有必要回歸侗人的歷史經驗去理解侗人所建構的南侗保護神。筆者認為,與其考證薩歲其人、其事和生卒年代,或絞盡腦汁設法找出Sax Siic與歸順勢力的連結,不如了解鬼師所使用的隱喻和語言,以及隱蔽的文本所反映的歷史敘事和集體記憶更為重要。

系統號:

A-013901

【演講】劉紀蕙:譏上變古易常:從《齊物論釋》談章太炎思想中的批判史觀與政治性

【演講】劉紀蕙:譏上變古易常:從《齊物論釋》談章太炎思想中的批判史觀與政治性

標題:

【演講】劉紀蕙:譏上變古易常:從《齊物論釋》談章太炎思想中的批判史觀與政治性

時間:

2019年6月10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劉紀蕙(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兼所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楊玉成(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3941

【演講】陳永發:「中共史」學思歷程

標題:

【演講】陳永發:「中共史」學思歷程

時間:

2019年6月10日(週一)14:00-17:00

地點:

臺北大學文4F06教室(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主講人:

陳永發(中研院院士、中研院近史所通信研究員)

系統號:

A-013957

【演講】余美玲:追尋詩人的足跡:林景仁南洋遊蹤

標題:

【演講】余美玲:追尋詩人的足跡:林景仁南洋遊蹤

時間:

2019年6月10日(週一)15:40-17:30

地點:

屏東大學中文系人文館102教室(屏東市民生路4-18號)

主講人:

余美玲(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余昭玟(屏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3939

【演講】歐慧峰:了解佛教悖論與矛盾的途徑——交錯結構與否定式修辭

標題:

【演講】歐慧峰:了解佛教悖論與矛盾的途徑——交錯結構與否定式修辭

時間:

2019年6月10日(週一)15:30-17:30

地點:

臺灣大學水源校區哲學系館三樓302室(臺北市思源街18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歐慧峰(泰國瑪希敦大學宗教研究學院講師)

系統號:

A-013970

【演講】林一宏:20年挑戰:文化資產八里坌

標題:

【演講】林一宏:20年挑戰:文化資產八里坌

時間:

2019年6月11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17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臺史所族群史研究群

主講人:

林一宏(國立臺灣博物館)

系統號:

A-013974

【演講】藍弘岳:從江戶日本看中國:從荻生徂徠到福澤諭吉

【演講】藍弘岳:從江戶日本看中國:從荻生徂徠到福澤諭吉

標題:

【演講】藍弘岳:從江戶日本看中國:從荻生徂徠到福澤諭吉

時間:

2019年6月12日(週三)14:00-17:00

地點:

交通大學人社二館106A教室(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

主辦單位:

國立交通大學、臺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國立交通大學社會文化研究所

主講人:

藍弘岳(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Title:Seeing China from Edo Japan: From Ogyū Sorai to Fukuzawa Yukichi
Speaker:Prof. Hung Yueh Lan
Venue:Room 106A, HA2 Bld g, NCTU

本演講將以《漢文圏における荻生徂徠》為切入點,談論與該書相關的一些學術問題。然後,以熊澤蕃山、荻生徂徠、服部南郭、本居宣長、古賀侗庵、福澤諭吉為中心,談論江戶日本學者眼中的中國,乃至當代日本與臺灣的去中國化問題。

In this speech we will be investigating some issues that are related to my work: Ogyū Sorai in Chinese Literary Sphere. By focusing on Kumazawa Banzan, Ogyū Sorai, Hattori Nankaku, Motoori Norinaga, Koga Touan and Fukuzawa Yukichi, I will discuss how Japanesescholars felt and thought about China in the Edo period. What's more, I will also talk about my views on the issue of De-Sinicization in modern Japan and Taiwan.

系統號:

A-013958

【演講】張志銘:法(律)與歷史——一個法學者的反思

標題:

【演講】張志銘:法(律)與歷史——一個法學者的反思

時間:

2019年6月13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張志銘(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何謂「歷史」?一方面,歷史不僅僅是包括檔案在內的各式各樣的事實;另一方面也並非可以被任意的去主觀建構。從人文主義的立場而言,歷史是世世代代的人們本於其獨有的文化,取向於未來共同生活的理想而對在該社會中發生過的事實加以評價的理解成果。例如我們今天如何看待二二八事件、古寧頭戰役、兩次政黨輪替或蘇聯解體。這些都需要每一代的人——包括社會大眾與學者專家——透過精神活動不斷的來理解與形塑。在這樣一個社會對話的過程中,做為共同理解基礎的,不只是曾經發生過的「赤裸裸的事實」,而是不可避免的要去探究人民在事實發生當下對於何謂「正當秩序」的法意識,以及二者在時間發展過程中的辯證關聯。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789

【演講】Willy Lam:The impact of the Sino-U.S. “new Cold War” on domestic Chinese politics

標題:

【演講】Willy Lam:The impact of the Sino-U.S. “new Cold War” on domestic Chinese politics

時間:

2019年6月14日(週五)14:00-17:30

地點:

Auditorium, China in the World 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ANU

主講人:

Willy Lam (Adjunct Professor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聯絡人:

E-mail: ciw@anu.edu.au

內容簡介:

President Xi Jinping, “the core leader,” “highest commander,” and “the people’s path-finder,” faces the worst political crisis of his career having been seen as unable to handle President Trump’s fusillades. While the “chairman of everything” remains in the media limelight, Xi faces internal opposition from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party. Criticism has come from princelings close to Deng Xiaoping who have blasted Xi for abandoning the Great Reformer’s liberalization dicta. Relatively pro-market State Council bureaucrats are unhappy about Xi concentrating decision-making powers within several leading party organs. Private businesspeople have lambasted Xi for boosting the monopolistic powers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tellectuals and civil-society groups have complained about Xi’s resuscitation of Mao’s “one voice chamber.” An examination of how Xi is handling these disparate challenges will throw light on the trajectory of 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 Will an embattled Xi take even more authoritarian steps to crush his enemies? Or will the “Mao Zedong of the 21st Century” be forced to adopt more flexible if not liberal policies on bo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ronts?

About the speaker
With 40 years of experience writing and researching about China, Willy Lam is a recognized expert on areas includi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elite politics, foreign policy,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Chines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forms. Dr Lam is an Adjunct Professor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entre for China Studies, History Department and the Master’s Program in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He is also a Senior Fellow at Jamestown Foundation, a foreign-policy think tank in Washington D.C.

The veteran Sinologist has published seven books on China, including 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outledge, London, 2018); Chinese Politics in the Era of Xi Jinping (Routledge, London, 2015); Chinese Politics in the Hu Jintao Era (M.E. Sharpe, New York, 2006); and The Era of Jiang Zemin (Prentice Hall, Singapore & New York, 1999). Dr Lam’s The Fight for China’s Future: Civil Society versu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ill be published by Routledge in July 2019.

Before the seminar
All attendees are invited to join us in the CIW Tea House from 3.30pm for an informal discussion with the guest speaker before the seminar.

The ANU China Seminar Series is supported by the China Institute and the Australian Centre on China in the World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s College of Asia & the Pacific.

系統號:

A-013899

【演講】許雅惠:東周列國群像

【演講】許雅惠:東周列國群像

標題:

【演講】許雅惠:東周列國群像

時間:

2019年6月15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主講人:

許雅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東周實相特展系列演講(一)
歷史文物陳列館推出「東周實相--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為饗大眾,舉辦系列演講,邀請國內各大專家學者主講,第一場由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的許雅惠副教授來分享東周列國豐富多元的文化,許教授在青銅器的考古與美術有深入研究,透過文物一窺在時局動盪下,群雄並起,分分合合的列國群像。讓我們欣賞青銅器的同時,能夠認識兩千多年前人們在社會流動、經濟發達時期的自信與創造精神。對東周及青銅器文化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前往參加!

系統號:

A-014041

【演講】龍緣之:從林中隱士到動物園明星:熊貓與當代社會

標題:

【演講】龍緣之:從林中隱士到動物園明星:熊貓與當代社會

時間:

2019年6月15日(週六)19:00-20:30

地點:

臺北教育大學美術館一樓演講廳(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美術館

主講人:

龍緣之(中國北京大學電影學碩士、清華大學科技哲學博士)

內容簡介:

是什麼樣的魅力,讓人們為熊貓如此瘋狂?

為滿足歐美社會目睹和擁有熊貓的渴望,19世紀開始,西方國家不僅派出狩獵隊來華獵捕熊貓,也促使了後續由中國政府主導的捕捉活動。熊貓被賦予了東方主義式的異域色彩,進而被當代中國吸納為自身形象。

從保育工作者眼裡的「林中隱士」,到動物園的「明星動物」,熊貓所受到的追捧,亦是使其成為「瀕危物種」的主因之一。 本講座透過熊貓與人類社會互動的百年史,探究與此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保育議題。

講者簡介
自2008年起,參與國際NGO工作,並和中國大陸、日本、歐洲等地的草根組織共同開展動物倡議項目。 研究興趣為「動物和藝術」、以東亞為中心的動物保護議題與科學傳播。

活動免費、自由入場

系統號:

A-013790

【演講】鄭肇祺:「賣魚先養水」:混養、產銷履歷與臺灣漁村的變遷

【演講】鄭肇祺:「賣魚先養水」:混養、產銷履歷與臺灣漁村的變遷

標題:

【演講】鄭肇祺:「賣魚先養水」:混養、產銷履歷與臺灣漁村的變遷

時間:

2019年6月17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館3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鄭肇祺(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陶曉萱,Tel: 02-2652-3324

內容簡介:

與談人:鄭力軒(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養魚先養水,養水先養土」是臺灣養殖漁民掛在嘴邊、混合水產科學的地方知識。是次演講中,筆者將把這句話放到全球水產貿易的脈落裡思考其意義,並分享三個重點:1) 透過探索漁民從混養走到單養,再回到混養的養殖方法,理解人與水生動物的關係;2) 分析產銷履歷制度中生產者的地方觀點及實踐;3) 說明近年受到社會科學學者重視的臺灣漁村變遷過程,對臺灣研究的重要性。是次演講將以嘉義縣布袋鎮的思慕村(化名)及虱目魚為例,探討以上的議題。

系統號:

A-013937

【演講】瑪飛利:Heaven Is Empty: A Cross-Cultural Approach to “Religion” and Empire in Ancient China

標題:

【演講】瑪飛利:Heaven Is Empty: A Cross-Cultural Approach to “Religion” and Empire in Ancient China

時間:

2019年6月19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學門

主講人:

瑪飛利(Filippo Marsili,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祝平一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備註:本演講以英語進行,無須事先報名,歡迎蒞臨參加。

系統號:

A-013936

【演講】薛月順:從吳郭魚到臺灣鯛

標題:

【演講】薛月順:從吳郭魚到臺灣鯛

時間:

2019年6月2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薛月順(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原產於非洲的吳郭魚普遍受到各國養殖業者的注意,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視之為全球人口補充蛋白質的來源,牠也曾在臺灣水產養殖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事實上,戰後才引進的吳郭魚,曾因繁殖過快,不易長成較大體型的食用魚,商品價值低;但經過臺灣水產界數度改良品種,才逐漸被利用與開發商業化生產,業界成立策略聯盟,2002年以「臺灣鯛」之名,建立品牌與形象,行銷全球市場。吳郭魚不像有些外來種,例如泰國鱧,風行一時,隨即被棄而不顧,反而歷經多次的品種改良,成為臺灣在地的獨特養殖對象,這段歷程,正如其名,可說是從吳郭魚到臺灣鯛的轉變過程。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791

【演講】羅婉嫻:西方醫學與亞洲殖民地:以香港為研究個案

標題:

【演講】羅婉嫻:西方醫學與亞洲殖民地:以香港為研究個案

時間:

2019年6月21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主講人:

羅婉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講師)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尚仁(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本演講無須事先報名,歡迎蒞臨聽講。

系統號:

A-013961

【演講】安田峰俊:中国史マンガの魅力を語る

標題:

【演講】安田峰俊:中国史マンガの魅力を語る

時間:

2019年6月22日(週六)10:00-11:30

地點:

立命館孔子学院講義室(京都市北区等持院北町56-1)

主辦單位:

立命館大学

主講人:

安田峰俊(立命館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員協力研究員)

聯絡人:

Tel: 075-465-8426

內容簡介:

戦後、日本で広く読まれてきたのが、横山光輝『三国志』をはじめとした中国史マンガです。その推移、中国側に与えた影響などについても説明します。

本演講需事先報名,限定名額,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13835

【演講】阮大仁:行書的遒勁與節奏感──學米顛筆力 + 尋王羲之韻致 = 研寫出自己的書法風格

【演講】阮大仁:行書的遒勁與節奏感──學米顛筆力 + 尋王羲之韻致 = 研寫出自己的書法風格

標題:

【演講】阮大仁:行書的遒勁與節奏感──學米顛筆力 + 尋王羲之韻致 = 研寫出自己的書法風格

時間:

2019年6月22日(週六)10:00-11:30

地點:

創時講堂(台北市金山南路二段222號6樓)

主辦單位: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主講人:

阮大仁(美國聖母大學數學博士、書法家、作家)

聯絡人:

張小姐

內容簡介:

為什麼趙孟頫力學王羲之,亦步亦趨字字酷似,但是通篇的筆意卻不像?
如何從米南宮的遒勁與二王的節奏感之間,探尋出屬於自己的書法風格?

【講堂提要】
自東晉二王到北宋米芾,晉唐宋人寫行書,是一行一行去寫的。從元代的趙孟頫到今天,大家寫行書是一個一個字去寫的。這兩段時期各為七百年之長,此即行書有古今之不同,原因在哪裏?為甚麼?

阮大仁博士用物理及數學的觀點加以分析及研究,只要是會駕駛汽車或機車,而且曾經學過中學物理中的牛頓力學的聽眾,一定聽得懂,也很容易上手,並學習用古法去寫行書,兼得筆力與神韻,就是有遒勁與節奏感,可以從中擇選和尋找自己的書法風格。

【講者簡介】
阮大仁博士畢業於台灣大學數學系,後赴美國進修,先後取得美國聖母大學數學博士、威斯康辛大學企管碩士及史丹佛大學電腦工程碩士。曾任大學教授、高科技公司,以及銀行業之各級職務,並自行創業,現已退休。業餘嗜好文史及書法創作,曾私淑于右任,研究「正史」、兼通「野史」,人稱「二史堂主人」,著作包含《放聲集》第一輯──台灣民權與人權、第二輯──蔣中正日記中的當代人物、第三輯──蔣中正日記中的抗戰初始,《蔣中正日記揭密:從風雨飄搖到大局初定》、《翰墨隨心:阮大仁書法集》,以及2019年新書《一號作戰暨戰後東亞局勢的影響》等。

【報名資訊】
費用:每位500元(現場繳費即可,請自備零錢)
採網路報名:https://bit.ly/2wrbt2k

※報名者每位贈送日本王鐸與傅山書帖乙本(收錄基金會王鐸與傅山作品四件32頁)

系統號:

A-013980

【演講】蕭鳳霞:珠江流域的世界聯繫:一個歷史視角與文化布局

【演講】蕭鳳霞:珠江流域的世界聯繫:一個歷史視角與文化布局

標題:

【演講】蕭鳳霞:珠江流域的世界聯繫:一個歷史視角與文化布局

時間:

2019年6月26日(週三)14:00-16:30

地點:

臺灣大學校史館中央展廳(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講人:

蕭鳳霞(美國耶魯大學人類學教授)

聯絡人:

蔡乙佳,E-mail: yjtsai23@ntu.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簡美玲(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華南研究是近代人類學漢人研究發軔極重要的據點,蕭鳳霞教授多年來致力於該地──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文化、歷史、政經變遷等議題;田野工作與歷史考究皆成果豐碩,並提升至具有國際性的比較視野。本場講座她將以珠江流域為視角,討論南中國歷來作為與海洋文明、亞洲、世界交流時,歷史與現代的發展與所扮演的角色。

系統號:

A-013976

【演講】施正峰:美國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對臺灣的興趣

標題:

【演講】施正峰:美國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對臺灣的興趣

時間:

2019年6月2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施正峰(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壹、美國建國前後在亞洲的投石問路
貳、南北戰爭前到遠東的美國海軍
參、美國海軍在十九世紀的發展
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發展
伍、美國在鍍金時期對臺灣的覬覦
陸、牡丹社事件背後的美國因素
柒、美國在二次大戰期間對臺灣的盤算
捌、美國海軍陸戰隊到臺灣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792

【演講】Joan Judge:Thinking with Cheap Print: Usable Knowledge and Mass Politics in China's Long Republic

標題:

【演講】Joan Judge:Thinking with Cheap Print: Usable Knowledge and Mass Politics in China's Long Republic

時間:

2019年6月28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

主講人:

Prof. Joan Judge (York University)

系統號:

A-013916

【演講】譚偉倫:喃嘸、火宅僧與民間佛教

【演講】譚偉倫:喃嘸、火宅僧與民間佛教

標題:

【演講】譚偉倫:喃嘸、火宅僧與民間佛教

時間:

2019年6月28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1樓106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主講人:

譚偉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及系主任)

內容簡介: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系列講座】
主持人:林振源(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執行長)

系統號:

A-014051

【演講】Ulrike Strasser:Narrating Fear, Faith, and Religious Difference in the Early Enlightenment: Jesuit Reports of Transoceanic Boat Journeys in Joseph Stoecklein's Neuer-Weltbott (1726-1761)

標題:

【演講】Ulrike Strasser:Narrating Fear, Faith, and Religious Difference in the Early Enlightenment: Jesuit Reports of Transoceanic Boat Journeys in Joseph Stoecklein's Neuer-Weltbott (1726-1761)

時間:

2019年7月1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

主講人:

Prof. Ulrike Strasser (UCSD History)

系統號:

A-013915

【演講】李毓嵐:林獻堂生活中的女性:以楊水心與陳岺為主

標題:

【演講】李毓嵐:林獻堂生活中的女性:以楊水心與陳岺為主

時間:

2019年7月1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李毓嵐(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目前臺灣人寫的日記,已發掘出數十種,部分已正式出版,絕大多數的記主均是男性,不過,在男性記主的日記中,常常有許多他們生活周遭女性的紀錄,因此男性日記亦是珍貴的婦女史資料,例如林獻堂在日記中對其妻子、女兒、媳婦與其他霧峰林家的女性有不少著墨。最特別的是林獻堂的妻子楊水心、林獻堂的堂嫂陳岺本身亦有日記留存,成為重要的研究對象。

楊水心留下1928 年、1930年、1934年、1942年共4冊日記,日記中的她盡力為林家打理家務,同時有自己的休閒生活,並參與婦女團體,呈現出與傳統女性不同的開朗自在形象。陳岺留有1924年的日記一本,當時其夫林紀堂已亡故,因此她必須擔負起主持家計與教養兒子的重任,心情較為苦悶。

楊水心與陳岺都是未受過新式教育,但能讀寫的女性,從她們的日記可一窺日治時期社會領導階層家庭婦女的生活樣貌,有其重要性。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833

【演講】Kellee S. Tsai:Charitable Crowdfunding in China: An Emergent Channel for Setting Policy Agendas?

標題:

【演講】Kellee S. Tsai:Charitable Crowdfunding in China: An Emergent Channel for Setting Policy Agendas?

時間:

2019年7月17日(週三)10:00-11:30

地點:

臺大社會科學院5樓東亞民主研究中心會議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

主講人:

Prof. Kellee S. Tsai(Dea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內容簡介:

Charitable Crowdfunding in China: An Emergent Channel for Setting Policy Agendas? (英文演講)
主持人:張佑宗(臺大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摘要:
Social media in China has not only become a popular means of communication, but also expand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online citizens. Why have some charitable crowdfunding campaigns had agenda-setting influence on public policy, while others have had limited or no impact? Based on an original database of 188 charitable crowdfunding projects currently active on Sina Weibo, we observe that over 80 per cent of long-term campaigns do not have explicit policy aspirations. Among those pursuing policy objectives, however, nearly two-thirds have had either agenda-setting influence or contributed to policy change. Such campaigns complement, rather than challenge existing government priorities. Based on field interviews , case studies of four micro-charities – Free Lunch for Children, Love Save Pneumoconiosis, Support Relief of Rare Diseases, and Water Safety Program of China – are presented to highlight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ir variation in public outcomes at the national level.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charitable crowdfunding may be viewed as an “input institution” in the context of responsive authoritarianism in China, albeit within closely monitored parameters.

★ 一律線上報名,請於7/16中午之前至官網完成報名
★本系碩班學生如需登錄演講時數,請於演講簽到表簽名,將由系辦統一處理登錄演講時數。
★ 若需學術演講參加證明,請按此下載。填妥相關資料後印出,於演講當天確認無誤後核章。若採事後補發證明,將以當天出席簽到記錄為準,若無簽到記錄,則不補發。
★ 聯絡人:陳聿伶,電話:(02)3366-8450。

系統號:

A-013960

【演講】許瑞浩:從小團體行動到群體運動:《臺灣政論》與臺灣民主運動的發展

標題:

【演講】許瑞浩:從小團體行動到群體運動:《臺灣政論》與臺灣民主運動的發展

時間:

2019年7月1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許瑞浩(國史館修纂處處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臺灣政論》於1975年由黃信介、康寧祥等人創辦,是黨外政論雜誌的源頭與典範,也是戰後本土異議人士首次有系統、有目標、有計畫地集體表達對國事和政情的看法,以其為核心結合新一代本土菁英所從事的政治反對運動被視為黨外運動的肇端。我們將從環境與結構的角度考察其生成的時代背景,從組織與動員的角度分析其何以能發動集體政治行動,從策略與行動的角度檢視其行動過程及影響,從而探究《臺灣政論》如何從小團體行動發展成推動民主的群體運動。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832

【演講】林玉茹:由鹽魚到鮑魚、海參:晚清北臺灣海產的生產和消費

標題:

【演講】林玉茹:由鹽魚到鮑魚、海參:晚清北臺灣海產的生產和消費

時間:

2019年7月2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林玉茹(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臺灣是個海島,但是清代的北臺灣海產的生產相當不足,必須要大量進口海產。海產進口也由鹽魚為主,逐漸增加鮑魚、海參等高級品、舶來品。本演講將利用海關報告、領事報告以及民間文書,說明為何北臺灣海產生產不足,又在哪些因素之下造成海產消費的變化。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831

【系列演講】張炎憲臺灣史新銳學者講座

【系列演講】張炎憲臺灣史新銳學者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張炎憲臺灣史新銳學者講座

時間:

2019年3-7月,共5場

地點:

228國家紀念館(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1F)

主辦單位: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聯絡人:

Tel: 02-2712-2836

內容簡介:

主持人:戴寶村(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
6月15日
14:00-16:00
從人群的隔離與跨界看臺灣原漢關係的轉變(1930-1960s)(陳慧先,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7月20日
14:00-16:00
興策拓海:日治時代臺灣水產業的移植、轉型與發展(蔡昇璋,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協同檔案研究員)

系統號:

A-013793

【系列演講】政大華人文化講座IV:中國宗教深度研究:社會科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探索

【系列演講】政大華人文化講座IV:中國宗教深度研究:社會科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探索

標題:

【系列演講】政大華人文化講座IV:中國宗教深度研究:社會科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探索

時間:

2019年6月,共5場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11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聯絡人:

Tel: 02-29393091#69325

內容簡介:

各講次詳細資訊請見演講網站 http://lecture.ccstw.nccu.edu.tw/research-on-religion-in-china/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7BozTygj2MRDAU189

第一講 6/11(二) 10:00~12:00  
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的梳理、分析、對比研究

第二講 6/13(四) 14:00~16:00
如何測量多元社會中的宗教性?以中國為例

第三講 6/13(四)14:00~16:00
浙江強拆十字架運動的失敗:一個時空分析

第四講 6/26(三)14:00~16:00
環球東方的宗教

第五講 6/29(六)09:20~10:00
中國宗教地圖在線:一個研究和教學平台
*第五講次將會在「當代中國宗教口述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會議A組之議程,報名連結提供於本講座報名表單中

系統號:

A-014052

【研習營】2019婦女史研習營:性別視角下的全球

標題:

【研習營】2019婦女史研習營:性別視角下的全球

時間:

2019年6月24日至27日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研究群

聯絡人:

林豔均,E-mail: wghrgroup2019@gmail.com

內容簡介:

研習目的: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研究群為提倡婦女與性別史,鼓勵年輕學子投入該領域,特邀請各領域的學者專家,講授如何利用性別的概念,重新探索性別史、全球史兩種學科交會的發展。本次「2019婦女史研習營:性別視角下的全球史」,希望透過教師授課及學生實習,共同研討婦女史、全球史交會之下的研究方法。藉此提高學生對此一學科的興趣,並結合不同研究領域的婦女史專家,共同思考婦女史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研習活動:
本次活動是以碩、博士研究生為對象,課程內容包括演講與實習。大會特別邀請Ulrike Strasser教授(UCSD)擔任專題演講,分析性別史和全球史的交會與局勢。專題課程則分別邀請學者專家,探討如何利用婦女與性別的概念,以及在全球史的範疇下,解析各種不同的史料。每堂課3小時,課程內容包含演講與實習。本次研習營除了專題討論,並設有「研究計畫習作」場次,希望協助學生瞭解研究計畫的組成與寫作方式。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
研習時間:2019年6月24日(一)至6月27日(四)
研習地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
研習對象:各大專院碩、博士研究生
錄取名額:正取30名,備取5名。
報名資訊:
1. 報名日期:已截止
2. 報名流程:
錄取學員若未在期限內繳交研究計畫,視同放棄資格,並由主辦單位以email通知備取學員依序遞補;備取學員須於6月10日前繳交研究計畫乙份,才得參加研習營。

研習費用:通過甄選者,於研習營首日繳交報名費2000元,全勤者(每堂課均需參與,且不遲到早退)可全數退還。
聯繫辦法:
Email: wghrgroup2019@gmail.com
林豔均小姐

注意事項:
1. 研習營活動不接受現場報名及旁聽,未被錄取者,請勿前往。
2. 凡報名即視同認可並接受本研習營之各項規定,請按照報名程序繳交資料。
3. 研習營活動前如遇不可抗力之重大事故而無法如期舉行,主辦單位將於本網站公告之,並另擇期舉行。
4. 研習營相關訊息將隨時透過本網站公布與更新,請參加者自行留意。

系統號:

A-013913

【研習營】民國史研習營:近代中國的區域發展與政治、文化變遷

【研習營】民國史研習營:近代中國的區域發展與政治、文化變遷

標題:

【研習營】民國史研習營:近代中國的區域發展與政治、文化變遷

時間:

2019年7月7日至14日

地點:

中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

聯絡人:

趙可亞,E-mail: keyazhao20161226@gmail.com

內容簡介:

近代中國的誕生與發展是經過非常獨特的歷程。古老的中國文明歷經現代化的淬練後,演變成嶄新的中國文化,影響方方面面的拓展,由邊陲到中央,由一元到多元,在此過程之中各區域有不同的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從1980年代開始即致力於中國近代化的區域研究,曾出版多本專書探究各區域的近代化。近年來新史料不斷被挖掘出來,許多研究視角的再檢視,就更加豐富中國近代區域探究。此外,邊區與內地的交往互動也呈現多元的面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華中師範大學為了促進兩岸的學術交流,今年更與東北師範大學合作,擬於2019年7月7-14日召開「近代中國的區域發展與政治、文化變遷」學術研習營。研習營為期共六天,含四天的講習、二天的田野考察,針對近代中國區域研究發展的過程帶來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變遷與發展,並進而就相關的中國近現代重要議題共同探討。此次研習營將邀請兩岸學者和學員,進行專題講座、討論,並舉辦學術沙龍,讓學者與學員在輕鬆環境下充分交流。參與學員除透過講座聆聽各領域學者的論述,並親炙名家風采;兩岸學員間亦透過研究計劃的發表與分組討論,建立深厚的學術交流基礎。

研習營講座安排
專題講座:邀請知名學者針對近代中國的區域發展與政治、文化、思想、宗教等各類主題演講。
專題討論:由學員口頭發表其研究計畫,並由與會專家與學員共同討論與評議。
學術沙龍: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談論其學思歷程,除增進對年輕學員的啟發,並讓兩岸與海外學員在學術路上拓展學術網絡。
田野參訪:參訪長春市內及近郊之古蹟各一天。

報名資格與學員義務
本研習營以研究近代中國的區域發展為主要議題,或中國近代史為研究課題之博士生及取得博士學位三年內之青年學者為優先,亦開放碩士生二年級以上報名;非中國近代史相關領域請勿報名。
欲報名者,請於2019年4月22日至5月3日期間,提交報名表與研究計畫書Word檔(請勿上傳PDF檔),主辦單位將依研究計畫審查結果決定錄取名單。正、備取名單將於2019年5月14日公佈,並以Email通知本人。
學員必須全程參與研習營活動,不得中途離會。除研究計畫外,學員應於研習營最後一日提交研習營心得報告(二千字以內)。

招生名額
臺灣學員15名。
大陸學員25名。
港澳學員5名。
海外學員5名。

費用:
本研習營不需繳交任何費用,食宿均由主辦單位負責,研習期間所有學員均須入住賓館。
主辦單位提供臺灣學員赴陸來回機票費定額補助。另港澳、海外學員則請自付旅費。機票、簽證/臺胞證等事宜須自行辦理,主辦單位不提供代辦服務。

師資(暫定,依正體字姓氏筆畫排序)
王明珂 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王建朗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呂芳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吳啟訥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汪朝光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長
林志宏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桶法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林滿紅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金以林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
柯惠鈴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茅海建 澳門大學特聘教授
唐啟華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馬敏 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高士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張力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張哲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立文 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謙平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黃自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黃克武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楊天石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楊奎松 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董灝智 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劉景嵐 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劉維開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潘光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鄭成林 華中師範大學近代史研究所教授
韓東育 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羅志田 四川大學、北京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聯絡方式
Email: 趙可亞(keyazhao20161226@gmail.com)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系統號:

A-013914

【研習營】2019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敦煌佛教藝術

標題:

【研習營】2019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敦煌佛教藝術

時間:

2019年8月30日至9月1日

地點:

臺北榮民總醫院致德樓一樓會議廳(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路二段322號)

主辦單位:

謝許英文化藝術基金會、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永修精舍

聯絡人:

Tel: 02-2895-9977

內容簡介:

8月30日
敦煌文獻的發現與佛教文化的研究(鄭阿財)
飛天藝術之謎(趙聲良)
敦煌北涼石塔藝術(崔中慧)
敦煌第44窟華嚴經變圖(陳俊吉)

8月31日
從敦煌舊照片看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李美賢)
文明間的對話:解碼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圖像(張元林)
「心燈」——敦煌研究院壁畫的臨摹歷程(華亮)
敦煌石窟的圖像與儀式(賴文英)

9月1日
敦煌壁畫中的風景畫(趙聲良)
炳靈寺九十窟揭取的明代藏傳佛教壁畫的「補色」修復(華亮)
敦煌法華經變的演變(張元林)
敦煌莫高窟第14窟晚唐密教圖像(郭佑孟)

系統號:

A-013929

【研習營】華夷風起:檳城文史研習營

【研習營】華夷風起:檳城文史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華夷風起:檳城文史研習營

時間:

2019年7月7日至13日

地點:

馬來西亞檳城

主辦單位:

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

聯絡人:

黃憶晴,Tel: 886-2-2789-8202;d07121006@ntu.edu.tw

內容簡介:

本研習營擬於2019年7月7日至7月13日,於馬來西亞檳城舉辦為期7天的暑期研習營,預計招收東南亞、兩岸三地與留學國外文史相關科系的博士生與年輕學者約36人。研習營的主要目的有二:希望深化並開拓各地青年的人文研究新視野,增廣對東南亞華人移民、社會、歷史文化之認識;另一方面,也期待學員之間相互學習,並促進更深入、跨學科與跨領域間的交流與對話。

檳城作為馬來西亞最多華人聚集的城市,其首府喬治市於2008年被正式編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區(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這座城市,前身是英殖民地,至今仍存留許多各式風格的歷史遺跡建築,包括家廟、會館、廟宇、教堂、碉堡、鐘樓等。除了豐富的歷史景觀,此地不僅華人、華語與方言文化扎根頗深,同時也兼融了馬來、印度、英國等各族文化。無論是多元族群、華人移民、方言社群、殖民歷史或海洋貿易等,此地獨特的歷史脈動與在地生活經驗,使其成為歷史、語言、文化、文學等東南亞人文研究領域的重要座標。

緣此,本研習營將地點設定在檳城,並邀請相關領域著名學者進行專題講座,講題涵蓋不同學科,包括歷史經濟、社群教育、宗教建築以及文學語言,期許加強學員對檳城跨文化、跨族群等多元性質的認識。期間,學員將對檳城的人文世界展開實地田野考察,親身走訪當地的宗祠廟宇、會館、博物館與華人生活區域等文化地景,並與當地文史工作者進行交流與經驗分享。通過以上活動,期能加深學員對華人文化生態、後殖民歷史、峇峇娘惹文化等面向的認識與理解,從而在人文領域中創造、更新更多元的學術議題與研究取徑。

系統號:

A-013794

【工作坊】Workshop: How does the ‘Pacific’ fit into the ‘Indo-Pacific’? The changing geopolitics of the Pacific Islands

標題:

【工作坊】Workshop: How does the ‘Pacific’ fit into the ‘Indo-Pacific’? The changing geopolitics of the Pacific Islands

時間:

2019年6月6至7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APCD Lecture Theatre, Hedley Bull Centre (130), corner of Garran Road and Liversidge Street, ANU

聯絡人:

Mitch Clyne, E-mail: mitchell.clyne@anu.edu.au

內容簡介:

In the 2013 Defence White Paper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identified its zone of strategic interest as the Indo-Pacific, which it described as ‘connecting the Indian and Pacific Oceans through Southeast Asia’. That formulation was repeated in the 2016 Defence and the 2017 Foreign Policy White Papers and is increasingly used by the US, India, Japan and Indonesia.

While academic and policy debate about the Indo-Pacific concept has been voluminous, the question of how the Pacific Islands fit into this strategic region has been overlooked.

This changed when Dame Meg Taylor,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Pacific Islands Forum, emphasised during her keynote address to the ANU State of the Pacific conference her concern about the ‘recasting of geostrategic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under the rubric of the ‘Indo-Pacific’’. A week earlier, Samoan Prime Minister Tuilaepa Sailele Malielegaoi delivered a speech in which he highlighted the ‘real risk of privileging Indo over the Pacific’. Both were concerned that the Indo-Pacific formulation encourages external powers to overlook the particularities and interests of the Pacific Islands and to see the region primarily through the lens of geo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major powers.

Pacific Islands’ leaders have responded by advancing the concept of the ‘Blue Pacific’. This formulation is intended to encourage Pacific Island states to act as a ‘Blue Continent’ based on their ‘shared stewardship of the Pacific Ocean’. Taylor has argued that this could see Pacific Island states ‘exercising stronger strategic autonomy’, ‘understanding…the strategic value of our region’ and ‘maintain[ing] our solidarity in the face of those who seek to divide us’.

Featuring speakers from Australia and across the Pacific Islands, this two-day workshop will use the question of how the Pacific fits into the Indo-Pacific as a starting point to analyse the changing geopolitics of the Pacific Island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both the region and Australia. It will also ask whether the Blue Pacific concept has the potential to advance Pacific Islands’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pursuit of their strategic interests.

The workshop is presented by the Strategic and Defence Studies Centre, Department of Pacific Affairs and National Security College, with additional funding from the College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Asia-Pacific Innovation Program.

系統號:

A-013898

【工作坊】2019年中國現代史研究生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2019年中國現代史研究生工作坊

時間:

2019年9月、10月,共2場

地點:

國立中興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宗旨:
為推廣中國現代史研究,本工作坊擬徵集以中國現代史領域為學位論文方向的全國博、碩士生研究生,發表尚在初稿階段的(一)具體論文構想(包括問題意識、資料來源、章節安排、主旨意義),或(二)業已完成之論文中完整篇章,於報名錄取後,邀請學者專家針對各篇文稿提供意見,改善可能之不足,期能掌握議題重要性、清晰展現論點;同時亦提供一平台,結合國內研究中國現代史的同好互相切磋,擴展視野,提升研究成績,強化學術社群。

工作坊場次:
A、
時間:2019年9月19日(星期四) 9:00-17:00
地點: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B、
時間:2019年10月5日(星期六) 9:00-17:00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勤大樓4樓歷史系視聽教室

備註:
報名截止日期:2019年8月25日(星期日),報名資料請至工作坊網站上傳。
錄取名單公布日期:2019年9月2日(星期一),請至工作坊網站觀看。
聯絡人:陳先生(hloang@gmail.com)

系統號:

A-013917

【工作坊】原住民文學與環境人文工作坊

【工作坊】原住民文學與環境人文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原住民文學與環境人文工作坊

時間:

2019年6月14日至15日

地點:

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102室、大安溪部落工作站(達觀)、雙崎部落

主辦單位: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外國語文學系/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聯絡人:

蔡岱叡,Tel: 04-2284-0708;E-mail: treeboy0202@gmail.com

內容簡介:

面臨全球的生態危機,世界原住民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傳統生態知識與智慧成為我們思考與創造環境倫理的重要參照。然而,原住民的歷史經驗與社會處境同時也見證了自然與人為因素帶來的環境破壞與生態危機,如何威脅著人類的文明與生存。文學與記錄片等文化生產具體展現了原住民與環境議題的密切關聯,以及衍生出來的複雜權力關係。尤其是,原住民環境議題本身牽涉到人類學、民族誌、歷史學、宗教學、動植物科學、海洋與森林科學等不同學科與領域,使得相關文學與記錄片再現不可避免地成為跨領域交錯的場域。

本活動將以工作坊與文化參訪的形式舉行。工作坊將以「原住民文學與環境人文」為主題,聚焦於原住民文學與記錄片中的環境再現與環境議題,探討以下問題:這些作品中的跨領域面向如何呈現人類在自然中生存的韌性(resilience)與脆弱性(vulnerability),以及其中牽涉到的種族、性別與階級權力關係?這些文化再現如何呈現原住民以集體或個人的形式,利用傳統生態知識因應環境變遷與災難的可能性與挑戰?聲音、文字與影像再現的跨領域對話如何打破既有的學科疆界,深化或反思不同學科的規範與知識生產?除了論文發表之外,本工作坊亦邀請文學與記錄片創作者參與座談,針對他們作品中的原住民與環境議題之交錯進行討論。工作坊結束後將安排原住民部落環境生態與文化參訪行程,藉由在地原住民專家引領實地走讀與踏查,體驗原住民文學與文化生活中體現的自然觀點與環境人文思維。

系統號:

A-013975

【工作坊】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專書出版」工作坊

【工作坊】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專書出版」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專書出版」工作坊

時間:

2019年7月1日(週一)14:00-17: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106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

主辦單位: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聯絡人:

張先生,Tel: 02-2939-3091#62216

內容簡介:

9:10-11:10
主持人:林振源
The Prison of Fire for Demons, A Study of Taoist Exorcist Devices(常志靜)
評論人:謝世維
七元散輝:道教斗科的歷史與形式(謝世維)
評論人:常志靜
道教齋醮科儀之形式與變遷(張超然)
評論人:林振源

11:30-12:10
主持人:張超然
道法二門:台灣北部正一道教科儀與閭山三奶法(林振源)
評論人:張超然

13:10-15:10
主持人:謝世維
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閩西靈應堂法師傳統研究(巫能昌)
評論人:徐天基
江西萬載佛教道士科儀抄本彙編及研究(譚偉倫)
評論人:祁剛
贛東北地方道教儀式研究(呂燁)
評論人:巫能昌

15:30-17:30
主持人:譚偉倫
泰順地方道教科儀文獻彙編(祁剛)
評論人:潘君亮
浙江蒼南道教科儀文獻彙編(潘君亮)
評論人:羅丹
河北廣宗縣火居道士的儀式傳統研究(羅丹、徐天基)
評論人:譚偉倫

系統號:

A-013984

【展覽】心相.萬象──大航海時代的浙江精神

【展覽】心相.萬象──大航海時代的浙江精神

標題:

【展覽】心相.萬象──大航海時代的浙江精神

時間:

2019年4月16日至6月16日止

地點:

浙江美術館7、8、9、10號廳(中國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138號)

主辦單位:

浙江美術館、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聯絡人:

Tel: 0571-87078700

報導者: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內容簡介:

浙江美術館開館十周年的首個紀念特展,展覽精選逾百件明朝精英創作的書畫作品、古籍文獻等相關資料作為承載精神文化的物質題材,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應邀展出87件組館藏精選明代書畫作品。

此展以15至17世紀大航海時代的中外交流史為考量背景,以李之藻、朱舜水、王陽明、黃宗羲、張煌言、黃媛介、徐渭、陳洪綬等為代表的明朝浙籍及旅浙先賢人物的歷史事蹟,講述中國故事的浙江篇章。綜合反映浙江精神在思想、科技、文學、藝術等領域的歷史風貌,闡釋浙江地域的文化精神及其在明朝與海外的深遠影響。

開館時間:週二至周日上午9:00-下午5:00
週一休館(國定例假日照常開放)

系統號:

A-013824

【展覽】逆旅 ‧ 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特展

【展覽】逆旅 ‧ 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特展

標題:

【展覽】逆旅 ‧ 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特展

時間:

2019年3月29日至12月22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1樓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如何談論一九四九的移民文學?如果只談這一群人的鄉愁,描述的恐怕都在遠方;如果只問另一群人對他們的印象,聽到的恐怕只剩下成見。其實,「這一群人」和「另一群人」之間還有更多理解及誤解的時刻、更多矛盾幽微的互動──尤其在文學作品之中。

當然,「這群人」不是均質的集合,貧富差距、出身歧異、階級敵意、利益對立,都是衝突之源。「臺灣戰後移民」亦然,既有高官豪門、中流群體、眷村兄弟,也就會有孤苦卑微的伶仃弱勢者。他們一起承受一個荒謬的巨變,卻極其迥異地展開生命歷程。七十年了,臺灣必須停止籠統的「老芋仔」、「外省人」、「老兵」的刻板印象。

在文學,我們會看到一九四九巨輪底下的人性與悲憫。

系統號:

A-013973

【展覽】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

【展覽】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

標題:

【展覽】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

時間:

2019年4月1日至6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04、206、208、210、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名爰,字季爰,別署大千居士,齋名大風堂。自幼跟隨母親曾友貞(1861-1936)習畫,後於上海拜曾熙(1861-1930)、李瑞清(1867-1920)為師,學習詩文書畫。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曾赴東瀛學習染織,又一度入寺為僧,戰火中還遠赴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民國卅八年後旅居海外,在亞、歐、美洲均舉辦過畫展,是廿世紀最負盛名之國畫大師。六十五年來臺定居,並終老於摩耶精舍。

大千先生的畫藝深受石濤(1642-1707)和八大山人(1626-1705)影響,並溯源至隋唐、北魏,長年沉浸於古代諸名家,盡收傳統筆墨技法之精髓,從山水到人物、花鳥、畜獸等,各種畫科無一不臻妙境。熱衷於古書畫的研究學習,讓他成為重要的鑑賞家,對繪畫史也有精闢見解。晚年發展出氣勢撼人的潑墨潑彩畫風,開拓水墨新境界,成為標誌性的代表。書法兼擅諸體,善於臨仿不同書風,更融合成奇肆雄強的鮮明書風,與其精妙畫風相得益彰。長達六十多年的畫齡,加上勤於創作,傳世作品數量空前龐大,為世人留下可觀的文化資產。

大千先生與國立故宮博物院關係匪淺,身後將他珍藏之書畫及用印遺贈予本院典藏,同時也將居所摩耶精舍捐出成立紀念館,由本院代為管理。今年適逢張大千一百二十歲生日,特從本院豐富典藏及國立歷史博物館寄存之作品中,精選出書畫精品、印章與珍貴照片,希望能具體反映大千先生早、中、晚不同時期的藝術特色與精神,讓觀眾重睹其精采絕倫的藝術傳奇與大師風采。

本展覽全年開放:08:30~18:30。
夜間開放時段: 每週五、週六18:30 ~ 21:00。

系統號:

A-013796

【展覽】他們的年代:1930~1960年代影像展

【展覽】他們的年代:1930~1960年代影像展

標題:

【展覽】他們的年代:1930~1960年代影像展

時間:

2018年11月11日至2019年7月28日

地點: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2樓南翼(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

主辦單位: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內容簡介:

1930~1960年代,臺灣歷經日治時期、二戰轟炸、國府軍接管等政權移轉、戰事及撼動臺灣社會的事件,戰爭的破壞讓昔日的繁華生活及瑰麗建築不復存在,戰後又面臨統治權急遽翻轉,身份認同也陷入混亂搖擺。

在這期間,除了攝影名家外,還有些平民攝影及檔案照片,透過鏡頭留下珍貴的歷史紀錄,及不同的統治者基於不同目的,拍攝與臺灣相關的紀錄或宣傳影片。這些影像攝影作品僅是特定時空的片段畫面,無法完整還原當時的環境背景,但仍不失為一窺這段歷史的切入視角,而具濃厚宣傳意味的影片,以現代眼光或許有些荒謬,卻也保留當時的生活面貌。

展覽中透過靜態的影像紀錄及動態的錄像作品,介紹日治臺灣的庶民百態、戰時的動員狀態、轟炸下的斷垣殘壁以及戰後的困頓環境,呈現臺灣這段身不由己的動盪年代。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週二~週日 10:00~17:00(週一休館,恰逢國定假日開館,次日休館)

系統號:

A-013797

【展覽】東周實相──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

【展覽】東周實相──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

標題:

【展覽】東周實相──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

時間:

2019年5月15日起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1樓(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東周時代(770-221 BCE)的面貌非常多樣,比方在這段期間列國產生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等,他們的哲學思辨,對於人類全體有深刻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極其恐怖的時代,中原各國領袖,在貪婪性的驅使下,各找藉口,舉兵廝殺,一場戰事下來,將士死傷動輒數萬人。中原核心以外,東周時代的東亞大陸還有很多中國古代經典未曾記載的國家與政治實體,有的被迫參與這場競爭,有的無端被捲入而消失在歷史的洪流。

所以,這個展覽雖稱「東周實相」,但事實上僅是東周真實面貌的一個小窗口。本次展出東周時代鄭國與晉國墓葬的出土器物,分別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九三五至一九三七年在汲縣山彪鎮、輝縣琉璃閣進行的考古發掘,它們是春秋中期到戰國初期(ca. 600-400 BCE)的墓葬出土的器物。還有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同樣來自輝縣琉璃閣的兩座墓葬的部分發掘品,以及更早以前在新鄭李家樓發掘的墓葬出土品,後者是在「前考古時期」由河南地方人士組織挖掘所得的。

本展覽分為三個單元,首先是以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的河南發掘品為主,包括李家樓與琉璃閣的重器。第二、三單元是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發掘品,一是輝縣琉璃閣60號墓的器物,以及山彪鎮1號墓的器物。這兩部分是整墓出土品一起展出。從這批展品,我們可以看到東周中原地區高級貴族生活的面貌,由於我們的展品跨越春秋中期到戰國初期,從器物間的比較,可以看出風格上的轉變,特別是晉國銅器,從早期迷惘與失落的神態(琉璃閣),進入到由新田(晉都)作坊生產的器物,具有自信與進取的風格(山彪鎮)。晉國遷都到新田(575 BCE)以後,經過大約百年的開發,經濟發達,此時的青銅器反映當時人們的積極進取的精神,我們稱為「新田風格」。

系統號:

A-013799

【展覽】池大雅──西湖勝覧図屏風と三彩

【展覽】池大雅──西湖勝覧図屏風と三彩

標題:

【展覽】池大雅──西湖勝覧図屏風と三彩

時間:

2019年5月28日至6月30日

地點:

東京黎明アートルーム(東京都中野区東中野2-10-13)

主辦單位:

東京黎明アートルーム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注目していただきたいのは《西湖勝覧図屏風》です。
自ら隷書で「西湖勝覧」と題した六曲一隻の屏風。
《西湖勝覧図屏風》は当初から六曲一隻として制作された屏風です。
西湖をたびたび描いた大雅ですが、本図は宝暦9年(1759)、大雅が三十七歳のときに描いた作品であることが分かっています。
款記には「范寛・夏珪参合而作之」とあります。
これは北宋時代中期の絵師・范寛と南宋時代中期の絵師・夏珪の画風を合わせて制作したという意味です。
中国の三彩や唐時代に作られた加彩の陶俑(神将と馬)も展示します。
その他、中国の陶磁器15点(常設展示作品)、アジアの仏教彫刻9点(常設展示作品含む)、そして岡田茂吉作品を展示します。
皆様のご来室を心よりお待ちしています。

本展覽休館日為6月3日

系統號:

A-01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