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訊息

清華學報第49卷第1期

標題:

清華學報第49卷第1期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內容簡介:

《孟子》中的「命」觀念(李翠琴)
以《莊子》論身體運動與生活工夫的弔詭:以「庖丁解牛」為例(宋灝)
論方回《瀛奎律髓》對「江西詩派」的再建構(凌頌榮)
從羅欽順、王廷相及劉宗周論明代氣學的思想型態(陳佳銘)
牟宗三哲學中的具體的普遍(史偉民)
互為東西——德法學者視野下的也斯、香港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鄺可怡)

系統號:

P-013566

漢學研究通訊第38卷第1期

漢學研究通訊第38卷第1期

標題:

漢學研究通訊第38卷第1期

時間:

2019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研究綜述】
韓中文學翻譯和文化翻譯的政治學(林春城)
越南對臺灣的研究狀況:以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中國研究所為例(馮氏惠)
達西安娜・菲薩克對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譯介研究(朱旭晨)

【漢學人物】
民國史學者蔣永敬教授(劉維開)
慷慨外推、邁向多元他者的沈清松教授(周明泉)

【資料介紹】
以人工智慧探索人文研究趨勢──漢學研究中心「文史哲學術趨勢分析系統」介紹(黃文德、廖箴)

【會議報導】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
漢學研究中心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臺灣各大學漢學課程彙目──107學年度第2學期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系統號:

P-013588

臺灣人類學刊第16卷第2期

標題:

臺灣人類學刊第16卷第2期

時間:

2019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李亦園院士紀念專號紀念專文】
導言:但開風氣(余舜德)
疾病與文化:李亦園先生對臺灣醫學人類學發展的貢獻(張珣)
縱橫古今論傳說:李亦園院士的「神話與傳說」研究之回顧(劉子愷)
返復、延遲與區隔:福建惠東「不住家」婚後雙居、交換與社會再生產(簡美玲)
「清香風味」作為研究主題:李亦園院士致力督促之身體感的研究取徑(余舜德)

【文獻評論】
飲食文化展示與設計:道地與後現代風土主義(林怡潔)

【書評】
Krisztina Féherváry: Politics in Color and Concrete: Socialist Materialities and the Middle Class in Hungary(張正衡)
Davis C. Lewis: Religion in Japanese Daily Life(黃約伯)

【影評】
Sipnadan江薇玲:《二姨丈的TATALA》(Salone Ishahavut)
楊鈞凱:《不得不上路》(Skaya Siku)

系統號:

P-013477

東華漢學第28期

標題:

東華漢學第28期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華文系

內容簡介:

讀《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札(林宏佳)
道如何言:《莊子》的言默思考與體道敘事(許從聖)
「玄宗改經說」新辯(莊兵)
論《金瓶梅》的巾帕敘事(陳福智)
人巧合天工,新物勝舊物──論清代〈自鳴鐘賦〉西方新物之書寫模式(游勝輝)
誰的「怯懦」,誰之「兇殘」?──論旅港左翼文壇對朱光潛的批判(謝立哲)
從余英時觀點初探中國古代「心」之思想起源及特色──「跨文化」視域下的解讀(林建德)
從巴達維亞啟程的巨輪:康達維先生(David R. Knechtges)(施湘靈)

系統號:

P-013531

臺灣文學學報第33期

臺灣文學學報第33期

標題:

臺灣文學學報第33期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生成未來──論《東方之東》與《婆娑之島》的抒情裝置(劉乃慈)
一緘書簡藏何事:論戰後龍瑛宗的生活日常與文壇復出(王惠珍)
企慕屈騷──洪棄生〈遊子賦〉之神遊與壯遊探究(王淑蕙)
寫實的調節:論戰爭期前後石川達三與楊逵的日人書寫(羅詩雲)

系統號:

P-013565

考古人類學刊第89期

標題:

考古人類學刊第89期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內容簡介:

【論文】
轉化、交織與再創造:賽德克族的宗教變遷(王梅霞)
由舊香蘭遺址玻璃質遺留的原料及工藝談玻璃珠的交換(王冠文、李坤修、陳光祖、飯塚義之、Caroline Jackson)
自然資源治理與原住民部落發展:後發展與後人類的視角(洪廣冀、何俊頤)

【書評】
Jayde Lin Roberts. Mapping Chinese Rangoon: Place and Nation among the Sino-Burmese, Seattle, 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6(黃舒楣)
林承緯著《台灣民俗學的建構:行為傳承、信仰傳承、文化資產》(陳韋辰)

系統號:

P-013471

淡江中文學報第39期

標題:

淡江中文學報第39期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內容簡介:

論《楚辭章句》韻文注的性質與時代(陳鴻圖)
《花間集》之熏香敘寫(陳慷玲)
時文如何取法古文——以《蛟峰批點止齋論祖》為例(鄭芳祥)
民間故事中的姊妹情結——兼論蛇郎君類型的「紅龜粿」意象(鹿憶鹿)
1940年代京滬的日常生活與消費文化——以吳濁流《南京雜感》、《亞細亞的孤兒》為討論中心(郭侑欣)
激烈的交鋒——香港戰後方言文學運動的言文關係(李婉薇)
戰後渡臺文人周棄子的遺民想像與文化思維(李知灝)
紐約作為鄉園之——-李渝作品的時空錯置與族裔地景(謝欣芩)
論宋初邊塞詩主題之移易與寫作手法之開拓(梁評貴)
論焦循「以訓詁明義理」之解經方法及其漢宋學之抉擇——以《孟子正義》為觀察對象(吳銘輝)

系統號:

P-013567

中正歷史學刊第21期

中正歷史學刊第21期

標題:

中正歷史學刊第21期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

報導者: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

內容簡介:

【論著】
地方廟宇與區域文化——2以明代以降雙忠信仰在潮州中心城區的傳播為例(李國平)
殖民地臺灣的家犬觀念與野犬撲殺(李若文)

【研究討論】
淺談清代臺灣鬮書作為文獻史料的價值(吳憶雯)

系統號:

P-013432

中国21 Vol.49

中国21 Vol.49

標題:

中国21 Vol.49

時間:

2019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方書店

內容簡介:

【華西辺疆研究の歴史と課題】
シンポジウム 二〇世紀前半の華西辺疆研究と華西学派(李紹明、冉光栄、李錦、石碩、楊天宏、羅中枢、劉志揚、袁暁文、汪洪亮ほか/整理 松岡正子)

【論説】
  家屋の意義―ギャロン・チベット族の房名継承と親族関係(李錦)
  タシュ・チベット族の歴史の記憶と族群の認識(袁暁文)
  東チベットにおける統一戦線活動と政教関係——キルティ寺とラルン五明仏学院を中心に(川田進)
  宗教復興とグローバル化を経た「辺境」のいま——四川省松潘県のボン教徒をめぐるネットワークの変容(小西賢吾)
  岷江上流のチャン族と漢族の歴史的関係——汶川県雁門郷蘿蔔寨村を事例として(耿静)
  土地への依存と来世現世間の秩序——白ヤオ「牛祭」儀式の文化的意義(張琪)
  古史伝説における漢「苗」関係と近代中国における国族構築のプロセス(李沛容)
  民国期の四川西北地区におけるアヘンの栽培売買と族群政治——雑谷脳河流域を中心に(王田)
  四川省における〈客家空間〉の生成——成都市東山地区の都市景観開発を中心として(河合洋尚)

【書評】
  西澤治彦・河合洋尚編『フィールドワーク――中国という現場、人類学という実践』(宮脇千絵)
  蔵彝走廊の少数民族、その生活と変貌および基層文化――松岡正子『 青蔵高原東部のチャン族とチベット族――2008汶川地震後の再建と開発』(塚田誠之)
  松岡正子著 『青蔵高原東部のチャン族とチベット族――2008汶川地震後の再建と開発【論文篇】』(河合洋尚)

【書訊】
  荒川清秀著『中国語を歩く――辞書と街角の考現学 パート3』(加納希美)
  見城悌治著『留学生は近代日本で何を学んだのか――医薬・園芸・デザイン・師範』(砂山幸雄)
  斉藤日出治著『グローバル資本主義の破局にどう立ち向かうか――市場から連帯へ』(高橋五郎)

系統號:

P-013458

跨界思維與在地實踐:亞美文學研究的多重視角

跨界思維與在地實踐:亞美文學研究的多重視角

標題:

跨界思維與在地實踐:亞美文學研究的多重視角

時間:

2019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作者:

單德興 著

內容簡介:

本書由論述、導讀、訪談三個面向,呈現亞美文學研究在跨越國家、地理、語言的界限後所展現的多元現象。第一輯「論述亞美」的主題多涉及歷史、創傷與苦難,討論越南裔美國作家高蘭的《猴橋》,華美小說家湯亭亭的《第五和平書》,華美詩人林永得的《南京大屠殺詩抄》,以及詩人學者張錯有關美國華工的一書三詩。第二輯「導讀亞美」旨在引介臺灣於亞美研究領域的成果,包括作家專輯評論、期刊專號與論文集緒論、翻譯文集序言、學術專書序言與亞美短篇小說序言。第三輯「訪談亞美」藉由問答呈現亞美文學研究在臺灣的發展與意義。

系統號:

P-013563

久等了,韋伯先生!〈儒教(與道教)〉的前世、今生與轉世

久等了,韋伯先生!〈儒教(與道教)〉的前世、今生與轉世

標題:

久等了,韋伯先生!〈儒教(與道教)〉的前世、今生與轉世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孫中興 著

內容簡介:

代序:我三、四十年來一場未止息的「韋伯大夢」
第一章 韋伯的時代和生平
第二章 韋伯的主要著作
第三章 思想脈絡和出版脈絡以及相關版本和譯本
第四章 文本和所本(一):〈(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之)導論〉
第五章 文本和所本(二):〈(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之)儒教(與道教)〉
第六章 文本和所本(三):算是文本還是闌尾的間論
第七章 整理與重建
第八章 文獻回顧

系統號:

P-013580

獻給皇帝的禮物:Wedgwood瓷器王國與漫長的十八世紀

獻給皇帝的禮物:Wedgwood瓷器王國與漫長的十八世紀

標題:

獻給皇帝的禮物:Wedgwood瓷器王國與漫長的十八世紀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春山出版

作者:

溫洽溢 著

內容簡介:

前言
序幕:圓明園獻禮
第一章 瑋緻活王國崛起
第二章 波特蘭瓶
第三章 送給中國皇帝的禮物
第四章 歐洲的時尚中國風
第五章 瓷器的貿易流動與物質世界
第六章 英國的消費主義社會與瓷器文化
第七章 科學企業家
第八章 審美資本主義
第九章 時尚魔法師
第十章 約書亞.瑋緻活與工業資本主義
後記

系統號:

P-013463

滿洲國:從高句麗、遼金、清帝國到20世紀,一部歷史和民族發明

滿洲國:從高句麗、遼金、清帝國到20世紀,一部歷史和民族發明

標題:

滿洲國:從高句麗、遼金、清帝國到20世紀,一部歷史和民族發明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劉仲敬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東北亞的核心
第二章 內亞的新大陸
第三章 東北亞、東亞和內亞的三角鬥爭
第四章 內亞的衰微和東北亞的崛起
第五章 殖民主義與逆向殖民主義
第六章 清帝國時期的憲制、技術與意識形態
第七章 帝國體系與條約體系下的自組織
第八章 行政國家的產生與發展
第九章 正統主義對決協和主義
第十章 滿洲堡壘的陷落及反恐戰爭的餘波
後記 沒有祖國,自己什麼都不是

系統號:

P-013465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標題: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足文化

作者:

坂野德隆 著,廖怡錚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日文書名為『風刺漫画で読み解く 日本統治下の台湾』

作者序 坐進「大碗」的漫畫家
從「自立」走向「自轉」的臺灣/國島氏的旁觀者視角

第一章 大正民主風潮在臺灣
大稻埕的金魚與龍/「果凍化」的臺灣社會/活生生的臺灣娃娃人偶

第二章 富裕又苦惱的蓬萊島
蓬萊米與香蕉的榮盛衰敗/打造臺灣心臟的日本人/埋藏在福爾摩沙的寶藏

第三章 震撼與共鳴的關東大地震
對著捐款金計量機器為日本注入活力的臺灣島民/從大碗溢出的受災戶/共同體會震災下的心情/團結合作,走向復興之路

第四章 皇太子來了──走向開明之世
手忙腳亂的「恭迎」準備/「行啟」成為愛國教育上的重要佈局/山之呼喚──因皇太子命名而颳起的登山熱潮/隨著行啟而振興的運動精神與鄉土愛/皇太子與高砂族

第五章 張牙舞爪的臺灣
霧社事件的衝擊/霍亂、傷寒、瘧疾──擊退疫病的醫師千手觀音/人類遺產──從洪水中守護臺灣人

第六章 「奇妙」的臺灣
挨著暖爐吹風扇/食紙之神──讓人眼花撩亂的民間宗教/語言的隔閡/至今依舊不變的臺灣風景和季節風俗/對內地的欣羨眼光VS內地人的虛榮心

第七章 媒體與便利性的狂想曲
只有內地人才會收聽的廣播/交通發達所帶來的夢想/長官的早報和勇敢的晚報/臺灣懷舊廣告的變遷與高砂啤酒/筆鋒勝劍鋒

第八章 大正民主潮流的終結
滾向地獄谷的日本/在日、中狹縫中的試探/非常時期的臺灣社會/內臺融合與臺灣自治問題的未來/國島氏與「灣生大正民主風潮」及其後

系統號:

P-013467

臺灣當代劇場四十年

臺灣當代劇場四十年

標題:

臺灣當代劇場四十年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

于善祿、林于竝 編著

內容簡介:

本書由「臺灣當代劇場發展軌跡四十年論壇」內容編輯而成,兩場演講、兩場座談,加上十八篇學者及評論家發表的專文,以1978年蘭陵劇坊的成立作為臺灣當代戲劇的關鍵年代,進行歷史脈絡的書寫。各篇論題從不同面向觀察臺灣的劇場現象,探討臺灣現代劇場的發展歷史,論述清晰,結構嚴謹,是了解臺灣劇場史的重要參考書籍。

系統號:

P-013469

台灣理論關鍵詞

台灣理論關鍵詞

標題:

台灣理論關鍵詞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史書美、梅家玲、廖朝陽、陳東升 合編

內容簡介:

序言(史書美、梅家玲、廖朝陽、陳東升)

內建斷層(De/fault)╱蕭立君
分子化翻譯(Molecular Translation)╱張君玫
化人主義(Anthropomorphism)╱黃宗慧
文體秩序(Order of Literary Form)╱陳國偉
正義(Justice)╱謝若蘭
交錯配置Chiasma(chiasm, chiasme)╱黃冠閔
佔領(Occupy)╱黃涵榆
即身影像(Embodied Image)╱楊乃女
男人魚(Merman)╱夏曼‧藍波安
定居者(Settler)╱蔡林縉
底層知識(Knowledge from Below)╱珊卓拉‧哈定
前沿地帶(Frontier)╱李育霖
後戰爭(Post-war)╱梅家玲
拼裝(Reassembling)╱陳瑞麟
政治玄學(Political Metaphysics)╱邰立楷
逆轉(Reversal)╱陳東升
基進2.0(Radical 2.0)╱傅大為
接面(Interface)╱廖朝陽
混昧(Ambivalence)╱蘇碩斌
符號混成(Semiotic Syncretism)╱劉紀蕙
華身論(Sino-Corporeality)╱林亞婷
華語語系(Sinophone)╱詹閔旭
超越(Transcendence)╱林建光
韌性能力(Resilience)╱王驥懋、周素卿
漂泊(Drifting)╱黃英哲
腐(Fu)╱廖勇超
酷兒(Queer)╱紀大偉
摹仿(Imitation)╱史書美
鬧鬼(Ghosting)╱林芳玫
謠言電影(Rumor Cinema)╱孫松榮
壞建築(Bad Architecture)╱辜炳達
譯鄉人(Translander)╱洪子惠

附錄 台灣理論/理論台灣:台灣理論關鍵詞與理論「在地話」

系統號:

P-013501

華人在他鄉: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

華人在他鄉: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

標題:

華人在他鄉: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Philip Kuhn 著,李明歡 翻譯

內容簡介:

漫長的五百年華人移民史,其實始於明代移民先驅──鄭和。鄭和七次遠航,開拓了近代早期的中國與世界經濟貿易的路線。中華帝國晚期專制的朝廷,漸漸與愈發活絡、複雜的社會產生矛盾的現象──商貿崛起的勢力,激起人民向外發展的需求,伴隨著人口遷移與空間流動。中國從內部漸進性的國內移民遷徙,到後期因鴉片戰爭革命性的經濟崩盤而向海外發展,「移民」在中國,從未停止過。

中國海外移民與眾不同的特質,在於他們對家鄉的情感的「聯繫」,空間的「分離」,並不是華人移民的本質,反而是強化、擴展、深入異地與家鄉間的空間維度,更深深影響中國經濟與政治的發展,進而創造了中國近現代史於全球經濟、貿易、政治體系中複雜綿密的網絡。

歐洲帝國主義在東南亞殖民體系形成的過程中,華人曾經是重要的推手。僑居於殖民當地的華人,成了殖民當局不可替代的臂膀,透過語言與地緣優勢,華人替殖民當局進行稅收與勞工的仲介者,漸漸形成殖民當地的「二等公民」。歐洲殖民者因「既需要華人,又害怕華人」的矛盾拉扯,進而引起大規模的排華與屠華事件。
孔復禮教授運用極具原創性的研究觀點,對華人的移民歷史展開深入的探討,將其置於世界歷史的大框架下重新檢視,闡述深刻、研究細緻入微、表達清晰簡潔,爬梳五百年漫長海外華人移民史,重新思考僑居海外華人與中國近現代中國發展之密不可分的關係。

作者簡介
孔復禮(Philip Kuhn,1933-2016),又名孔飛力,美國著名漢學家。生於英國倫敦,1964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師從費正清(John Fairbank)和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其研究領域為清代史及海外華人史。孔復禮曾為哈佛大學希根森(Francis Lee Higginson)歷史之講座教授,與東亞文明與語言系(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之系主任。其指導之博士生有卜正民(Timothy James Brook)、杜贊奇(Prasenjit Duara)……等人。

孔復禮曾先後出版《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1970)、《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1990)等著作,獲國際學術界高度讚譽。1990年後,孔復禮致力於海外華人史,並歷經十年潛心研究,推出本書。

譯者簡介
李明歡,廈門公共事務學院人口研究所之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及教授。畢業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eit van Amsterdam)。主要研究領域為移民社會研究、族群及跨文化比較研究,尤擅長國際移民、海外華人社會及中國僑鄉文化研究。自1986年,曾於中國閩、浙、粵僑鄉,歐洲之荷蘭、法國、英國、義大利、德國、匈牙利等十餘國,及美國紐約、加拿大溫哥華等地從事華僑華人歷史與現狀之實地調查。其代表作品為《歐洲的東南亞華僑與海洋亞洲》(2005)、《歐洲華僑華人史》(2002)等。

系統號:

P-013502

殖民地臺灣之青年團與地域變貌(1910-1945)

殖民地臺灣之青年團與地域變貌(1910-1945)

標題:

殖民地臺灣之青年團與地域變貌(1910-1945)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宮崎聖子 著,郭婷玉 翻譯

報導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序論 對於做為殖民地政策的青年團之分析角度
第一章 對地方領導者的教化:1910年代
第二章 官製青年會與抗日青年團體的抗爭:1920年代
第三章 總督府的青年團統制及「篤農家」的養成:1930至1935年
第四章 臺灣人地方領導者的政治勢力後退與「海外工作」尖兵之養成:1935至1938年
第五章 團員中下層化與日本人統治青年團:1939至1942年
第六章 青年團移交皇民奉公會管理及青年管理機關化:1943至1945年
第七章 結論

系統號:

P-013504

徐復觀的政治思想

徐復觀的政治思想

標題:

徐復觀的政治思想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陳昭瑛 著

報導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經濟自由與富國強兵──以《鹽鐵論》及徐復觀先生的評論為思想資源/盛洪
試論儒林傳統與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的內在聯繫:書徐復觀先生〈中國知識分子精神之回向──壽張君勱先生〉文後/姚中秋
從「植根論」到「支援論」:對徐復觀融合儒家與民主之理論建構的當代反思/肖濱
徐復觀〈大學〉政治思想的創造性詮釋與省思/林碧玲
徐復觀先生(1903-1982)論政治人物的道德修養/黃兆強
禮俗互動傳統中徐復觀農本政治觀的提出與反思/耿波
儒家社會主義,還是儒家自由主義:從徐復觀看現代新儒家「平等」觀念的不同向度/高瑞泉
隱喻與公民論述:從王者之治到立憲民主/鄧育仁
從政治學方法論的摸索反觀徐復觀教授的「論述轉向」/徐振國
政治文化的綜合創新:徐復觀的政治思想探析/劉鴻鶴
在休謨與康德之間:論徐復觀政治哲學的基本走向──以其對先秦儒家政治哲學的研究為例/謝曉東
緬懷徐復觀先生:從傳統「智謀之士」到現代「公眾知識分子」的轉向/洪銘水
《民主評論》的民主想像:儒家/民主的多重詮釋/李淑珍
徐復觀與臺中學人/楊儒賓

系統號:

P-013505

當代歷史學新趨勢

當代歷史學新趨勢

標題:

當代歷史學新趨勢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蔣竹山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論:蔣竹山,〈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當代歷史學研究的幾種新取向〉

第一部:感覺史/情感史/閱讀史/新文化史
涂豐恩,〈感覺的歷史:理論與實踐〉
王晴佳,〈為什麼情感史研究是當代史學的「一個」新方向?〉
李仁淵,〈閱讀史的課題與觀點:實踐、過程、效應〉
張仲民,〈問題與反思:中國大陸的新文化史研究〉

第二部:思想史/概念史/性別史/歷史記憶
傅揚,〈思想史與歷史研究:英語世界的若干新趨勢〉
陳建守,〈作為方法的概念:英語世界概念史的研究回顧與展望〉
衣若蘭,〈論中國性別史研究的多元交織〉
潘宗億,〈歷史記憶研究的理論、實踐與展望〉

第三部:全球史/跨國史
蔣竹山,〈超越民族國家的歷史書寫:晚近歐美史學研究中的「全球轉向」〉
吳翎君,〈「跨國史」研究新趨勢與跨國企業研究〉

第四部:科學史/醫療史/食物史
洪廣冀,〈科技研究中的地理轉向及其在地理學中的迴響〉
皮國立,〈新史學之再維新:中國醫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2011-2017)〉
郭忠豪,〈品饌新味道:英文學界關於「中國食物」的研究與討論〉

第五部分:數位人文/新史料與歷史研究
林敬智,〈地理資訊系統(GIS)在史學研究中的應用〉
徐力恆、王濤,〈數位人文:跨界與爭鳴〉
許雪姬,〈「臺灣日記研究」的評介與現況〉

系統號:

P-013509

為甚麼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

為甚麼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

標題:

為甚麼我在包容基督徒?:十九世紀中葉儒者的宗教寬容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孔德維 著

內容簡介:

傳統儒教菁英的思維中,「教化」是國家與儒者的當然責任,不過19世紀初,卻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主張包容非儒教的族群。道光帝便曾親筆寫下「護國清真」的匾額,並下令重修河南的清真寺;而1840年代的戰爭以後,這樣的「包容」仍然遍及於基督宗教,更有一些儒者系統地解釋了「包容」異教的必要性。相較於16-17世紀的明國和日本,這是全然不同的景象。在16-17世紀,江南的明儒和佛教徒因強烈的危機意識,銳意排斥基督宗教,不惜以武力相抗;同一時期,江戶幕府更是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禁絕以十萬計的基督徒,徹底「鎖國」、「禁教」。

在本書中,我們則會看到19世紀中葉,曾接觸許多歐洲國家的官員姚瑩(1785-1853),承認其他宗教也可能是「天道」的一種,主張包容不同的宗教風俗;痛恨「異端」的魏源(1794-1857),也認為世界各族「秉氣」各異,不能以一教統覆天下;為了維持國際貿易而提議接納基督教的梁廷枏(1796-1861),則深信只要儒教與基督宗教充分交流,外國的異教徒終必師從周、孔。這些儒者並非單純以自身的信仰或官員管治的立場面對基督宗教,而是在「經世」的終極目的下,消化新知,考量現實,不斷修正他們的世界觀,維繫帝國的繁榮穩定。對他們而言,理解基督宗教的過程就是世界觀、新資訊與現實考慮三者互動的結果。

系統號:

P-013512

再現黑色風華:臺灣的非裔美國文學研究

再現黑色風華:臺灣的非裔美國文學研究

標題:

再現黑色風華:臺灣的非裔美國文學研究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作者:

馮品佳 編著

內容簡介:

馮品佳 導論:台灣非裔美國文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一、閱讀非裔美國經典
李有成 01 踰越:《道格拉斯自撰生平敘述》中的識字政治
何文敬 02 蔡士納《傳統精髓》中的種族與階級
紀元文 03 疏離與認同:約翰‧魏德曼的《兄弟與看守者》
李有成 04 和解:鮑爾溫與其《山巔宏音》

二、理論與非裔美國文學研究
張錦忠 05 他者的典律:典律性與非裔美國女性論述
蔡振興 06 還以顏色:裴克論歷史、文學理論與非裔美國表現文化
李秀娟 07 從認知的邊緣出發:德希達和摩里森的文學秘密

三、閱讀摩里森
陳東榮 08 童妮‧摩里森與美國黑人文化民族主義──試讀《所羅門之歌》
劉亮雅 09 面對奴隸制度的鬼魂:佟妮‧摩里森的《摯愛》中的重新記憶政治
蔡佳瑾 10「歌唱的痛」:論童妮‧摩里森小說《爵士樂》中的凝視與聲音
馮品佳著 11「咱是女孩倆」:《Love》中的雙人女性成長敘事 吳哲硯譯

四、非裔美國戲劇研究
劉雪珍 12 黑人女劇作家甘迺迪的「身體政治」:對異性恐懼之呈現
姜翠芬 13 非裔美國戲劇中的被壓迫勞工形象──《圍籬》(Fences)的個案研究
黃仕宜 14 歷史之餘:非裔美國人劇場中缺席的父親們289

五、源自加勒比海的非裔美國文學讀摩里森
張淑麗 15 牙買加‧金凱德的(後)殖民政治寓言:表演或憤怒?
馮品佳 16 蜜雪‧克莉芙的成長二重奏:《響螺》與《天堂無線可通》的認同政治

系統號:

P-013513

砂糖之島:日治初期的臺灣糖業史1895-1911

砂糖之島:日治初期的臺灣糖業史1895-1911

標題:

砂糖之島:日治初期的臺灣糖業史1895-1911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

黃紹恆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第一部 臺灣近代製糖業成立的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第1章 臺灣種蔗製糖的開始
第2章 清代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製糖業
第3章 近代日本的砂糖問題

第二部 臺灣近代製糖業成立的過程
第1章 日本的臺灣領有與糖業政策的發生
第2章 臺灣總督府糖業政策的形成
第3章 甲午戰後日本傳統製糖業的衰退與變化

第三部 臺灣近代製糖業成立的資本來源
第1章 臺灣人資本:日俄戰爭結束前的改良糖廍
第2章 在臺日資:日治初期在臺日本人資本之生成
第3章 日本國內糖業資本:日俄戰後臺灣近代製糖會社的興起

第四部 臺灣近代製糖業的成立及問題點
第1章 十九世紀的砂糖世界市場與日本
第2章 日糖事件的意義及影響
第3章 臺灣近代製糖業的問題點

結論

系統號:

P-013523

認同的代價與力量: 戒嚴時期台獨四大案件探微

認同的代價與力量: 戒嚴時期台獨四大案件探微

標題:

認同的代價與力量: 戒嚴時期台獨四大案件探微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

陳儀深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筆者十幾年來研究台獨運動與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的成果。緒論首先檢視戰後台灣的戒嚴體制並對台獨政治案件做了分類,挑出較具代表性、較有影響力的四大案件,包括蘇東啟案(1961)、彭明敏師生案(1964)、泰源監獄案(1970)、美麗島/高雄事件案(1979),其中第一、第三案係企圖武裝革命,第二案係台獨理論建構/思想言論「叛亂」,第四案係以群眾運動挑戰黨國體制,「犧牲換來覺醒」,開啟1980年代大鳴大放且預示黨禁突破之期不遠。不同的反抗方式反映事件主角的條件,也與國民黨政府治理台灣的模式、乃至國際處境有關。從而,本書兼具人權史(政治案件研究)與政治發展史(台灣民族主義研究)的性質。

系統號:

P-013524

階級攸關:國族論述、性別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文學再現

階級攸關:國族論述、性別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文學再現

標題:

階級攸關:國族論述、性別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文學再現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群學出版公司

作者:

謝世宗 著

內容簡介:

導論 國族、性別與資本主義的三元辯證
一、當後殖民女性主義遇見馬克思文學批評
二、三元辯證的理論框架
三、研究範圍:定義鄉土文學
四、章節摘要

第一章 女性化主義與男性氣質的多重面向:臺灣鄉土小說中的慾望經濟學
一、前言:後殖民理論與男性研究
二、女性「化」主義與國族論述的挪用
三、壓迫的交織性:性別、階級與殖民
四、男性氣質的多重面向:挫敗、暴力與創傷
五、小結:去殖民與重塑男性氣質

第二章 經濟論述、大眾消費與進口現代性:臺灣殖民經濟小說及其性別次文本
一、前言:經濟論述與性別政治
二、〈莎喲娜啦‧再見〉與〈小琪的那一頂帽子〉:經濟殖民、進口現代性與風險
三、華盛頓大樓系列:科層體制、去勢焦慮、單向度的人
四、《美人圖》:美人、消費、同志化
五、小結:陽剛現代性與消費的女性化

第三章 跨國資本主義與理性化精神:論王禎和與黃春明筆下的中小企業主原型
一、前言: 鄉土文學、跨國資本主義與中小企業主原型
二、王禎和〈那一年冬天〉與〈寂寞紅〉:傳統的抗拒與現代性的膠著
三、黃春明〈小寡婦〉:跨國資本主義與男性中心理性
四、小結:現代化下知識分子的曖昧與猶疑

第四章 資本主義全球化下的臺灣社會顯微:重讀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
一、前言: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詮釋框架
二、界定(後)殖民情境
三、理性化與資本主義的精神
四、國族寓言之外:同性戀與階級差異
五、社會寫實主義與喜劇的反諷形式
六、小結:在殖民與反殖民之外

第五章 鄉土知識分子的位移與創作:王拓短篇小說中的城鄉、階級、世代與性別
一、前言:王拓小說與回歸現實的世代
二、鄉土知識分子的根源與路徑:落後的鄉村與離鄉的必要
三、經濟網絡、階級視角與商品化的資本主義體制
四、世代角色的轉變與性別的銘刻
五、小結:城鄉、階級、世代與性別的交錯與交織

第六章 愛情、性與婚姻的政治經濟學:楊青矗的反羅曼史小說
一、前言:在剝削與壓迫之外
二、愛情、婚姻機制與經濟結構
三、性的公平交易法
四、工廠女兒:一個資本主義的愛情故事
五、麻雀變鳳凰?《心標》與《連雲夢》的浪漫與反浪漫
六、小結:反羅曼史的經濟性格與物化現象

第七章 企業管理、性別分工與本土資產階級的想像:楊青矗與陳映真比較研究
一、前言:國族、階級與性別的闡連
二、從專制體制、霸權體制到理性治理
三、階級剝削、父權體制與抗爭的多重形式
四、本土資產階級的(另類)想像
五、小結:階級視野的侷限與洞見

結論 何謂殖民經濟?重思鄉土文學的侷限與批判視野
一、前言:後殖民論述的興衰與回歸
二、殖民經濟的論辯及其困難
三、鄉土文學中的國族認同與文化批判
四、尚未後殖民:經濟殖民主義與階級的第三視角

系統號:

P-013559

回望現實.凝視人間:鄉土文學論戰四十年選集

回望現實.凝視人間:鄉土文學論戰四十年選集

標題:

回望現實.凝視人間:鄉土文學論戰四十年選集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合文學

作者:

王智明等 合編

內容簡介:

輯一:脈絡
談談台灣的文學 / 郭松棻
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為尉天驄先生《鄉土文學討論集》而作 / 胡秋原

輯二:論戰
文學來自社會反應社會 / 陳映真
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 / 王拓
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 / 葉石濤
「鄉土文學」的盲點 / 許南村
談民族主義與殖民地經濟──訪胡秋原 / 《夏潮》雜誌
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 / 尉天驄
到處都是鐘聲─「鄉土文學」業已宣告死亡 / 南亭

輯三:反思
想像鄉土‧想像族群─日據時代台灣鄉土觀念問題 / 施淑
本土之前的鄉土──談一種思想的可能性的中挫 / 林載爵
鄉土文學與台灣現代文學/呂正惠
鄉土文學中的「鄉土」/ 呂正惠
鄉土論述的中國情結──鄉土文學論戰與《夏潮》 / 晏山農
二十年來的鄉土文學 / 彭瑞金

系統號:

P-013561

馬華文學批評大系(共11冊)

馬華文學批評大系(共11冊)

標題:

馬華文學批評大系(共11冊)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鍾怡雯、陳大為 編著

內容簡介:

這套《馬華文學批評大系》是為了紀念馬華文學百年而編,內容以長篇學術論文為主(主要出自個人論文集、學術期刊、國際會議),短篇評論為輔(選自文學雜誌、副刊、電子媒體),時間跨度三十年(1989-2018)。全書以「一人獨立成卷」的形式來編選,最終編成十一卷,內文總計 2,666 頁。原則上,所有入選的論文皆保留原初刊載的格式,除非作者主動表示要修訂格式,或增訂內容。總計有三分之一的論文經過作者重新增訂,不管之前曾否結集。這套大系收錄之論文,乃最完善的版本。

系統號:

P-013562

重建斯文:儒學與當今世界

重建斯文:儒學與當今世界

標題:

重建斯文:儒學與當今世界

時間:

2019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Ainosco Press

作者:

彭國翔 著

內容簡介:

一、儒學的時代反省
儒學復興的省思——緣由、問題與前瞻
儒家認同的抉擇
君子的意義與儒家的困境
儒學與當代中國的相關性
如何理解儒家的「反西化」和「尊孔讀經」

二、儒學經典與世界
說不盡的《論語》
東亞視野看《論語》——《論語思想史》評論
當代中國的儒家經典與通識教育
攬彼造化力,持為我神通——「海外儒學研究前沿叢書」總序

三、儒學與宗教
人文主義與宗教之間的儒學
儒學與宗教衝突
儒學與宗教對話

四、儒學與政治社會
出處之際見儒家
智者的現世關懷——牟宗三的政治與社會思想
儒學——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間
化解「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與「世界主義」的糾結——一個儒學的視角
公議社會的建構:黃宗羲民主思想的真正精華——從〈原君〉到〈學校〉的轉換

五、當代儒學人物
當代儒家知識人的典範——余英時先生榮獲人文諾貝爾獎的啟示
有為有守、承先啟後—懷念劉述先先生
反—反傳統主義——陳來先生的文化立場與價值關懷
立足儒學、融通東西—李明輝教授與比較哲學

六、儒學與當今世界的訪談
重建斯文——如何面對儒學復興
「真偽」與「冷熱」——儒學熱與社會普及的觀察與思考
「文化中國」與「重建斯文」——彭國翔談余英時的「中國情懷」與文化建設
儒家也有一種「個人主義」——如何理解儒家的自我觀及其意義
世界文明與多元宗教中的中國思想與儒家傳統
初版後記

系統號:

P-013581

知識生產與傳播——近代中國史學的轉型

知識生產與傳播——近代中國史學的轉型

標題:

知識生產與傳播——近代中國史學的轉型

時間:

2019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三民書局

作者:

劉龍心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第一篇 歷史書寫與國族認同
第一章 國族起源與「中國上古史」的建構
第二章 形塑「中國近代史」:民族主義與現代化

第二篇 社群、網絡與傳播
第三章 一代旗手傅斯年:一個學術網絡的觀察
第四章 尋求客觀對話的空間:書評與社群網絡
第五章 學術社群與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興起
第六章 通俗讀物編刊社與戰時歷史書寫

結論

系統號:

P-013582

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

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

標題:

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

時間:

2019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玉山社

作者:

蔡蕙頻 著

內容簡介:

1895年後,台灣在日本的統治之下,踏上了現代化的路程。處於兩個政權、新舊時代之間,台灣人的生活則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除了髮型、衣服、房子等看得到的物質,在現代教育的開展下,腦袋裡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著迷於講述歷史故事的蔡蕙頻,整理了她最想述說的30個關於日治台灣的大小事,想要用這30個故事,帶領讀者一同認識日治時期的台灣。

系統號:

P-013468

破譯邊疆.破解帝國:印度問題與清代中國地緣政治的轉型

破譯邊疆.破解帝國:印度問題與清代中國地緣政治的轉型

標題:

破譯邊疆.破解帝國:印度問題與清代中國地緣政治的轉型

時間:

2019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Matthew W. Mosca 著,羅盛吉 翻譯

內容簡介:

導論
‧重新思考清朝對外關係
‧重構清朝地緣政治的世界觀
‧本書的計畫
‧關於「印度」的說明

第一部分 | 清帝國的世界視野
第一章 許許多多的印度:清朝地理學常規中的印度,一六四四─一七五五
‧清初中國的外國地理學常規
‧清初印度觀,一六四四─一七五五

第二部分 | 鍛造一個多民族帝國:邊疆政策的頂點
第二章 征服新疆與「欣都斯坦」的出現,一七五六─一七九○
‧乾隆宮廷學術成果的元素
‧「欣都斯坦」及其戰略重要性,一七五八─一七六四
‧乾隆朝對綜合印度知識之企圖
‧小結

第三章 圖繪印度:製圖學脈絡下的地理不可知論
‧康雍時期之宮廷測繪
‧乾隆朝宮廷測繪地圖之創生
‧宮廷測繪地圖上印度之複合圖像
‧宮廷測繪與耶穌會士地圖之證據地位
‧小結

第四章 發現「披楞」:從西藏看英屬印度,一七九○─一八○○
‧一七九○年之前清朝對喜馬拉雅山以外區域的認識
‧英清接觸的第一步:廓爾喀戰爭
‧廓爾喀戰爭對馬戛爾尼使團的影響
‧馬戛爾尼使團的餘波
‧戰略、地理學與資訊流傳
‧小結:乾隆朝的結尾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

第三部分 | 轉變的時期,一八○○─一八三八
第五章 十九世紀初英屬印度與清朝的戰略思想
‧從中國沿海看英屬印度
‧在西藏邊疆的英國人
‧木爾克喇夫在新疆邊疆之遠行
‧比較視角中邊疆政策的邏輯

第六章 在中國沿海發現英屬印度,一八○○─一八三八
‧對海疆印度作私家研究之興
‧阮元與《廣東通志》企畫
‧地理不可知論的敵人
‧英屬印度步入清朝地理學書寫中
‧小結

第四部分 | 對外政策及其局限
第七章 鴉片戰爭與英帝國,一八三九─一八四二
‧ 林則徐對英屬印度之理解的演變
‧ 帝國、財務、種族以及清朝戰略
‧ 內亞鴉片戰爭
‧ 小結

第八章 對外政策的浮現:魏源與清朝戰略思想對印度的再詮釋,一八四二─一八六○
‧鴉片戰爭後私家地理學對英屬印度的追蹤
‧鴉片戰爭後地圖學在地理學研究中的角色
‧作為戰略工具的地理學知識:魏源對外政策的發展
‧邊疆政策、對外政策與清帝國,一八四二─一八六○
‧透視魏源

結語
邊疆政策與對外政策之間

系統號:

P-013503

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

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

標題:

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

時間:

2019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印刻文學

作者:

賴香吟 編著

內容簡介:

《天亮之前的戀愛》取自翁鬧小說〈夜明け前の恋物語〉,是對這位異端前輩的致意,亦可比擬現代小說在台灣,從上世紀二○年代的文體摸索,到四○年代的作品展演,也算熱烈愛過一場,環境再難,每個作家仍是黑夜裡懷著衷情。無奈天亮之後,這場戀愛卻無人理解,露水蒸發。

微觀慢拈的凝縮揀選,重現十四位日治時期台灣小說家的溫熱光影,將上世紀初的作家夢、文明夢,以及壓迫於身的困厄現實,一段一段拼接回來。從吳濁流、王詩琅的文字裡搖散出嶄新的氣息,肥皂香、紙菸味、整潔寬敞的三線路,琳瑯滿目的新名詞、舶來品,繁華的城市登場。

系統號:

P-013564

朱子經學及其在東亞的流傳與發展

朱子經學及其在東亞的流傳與發展

標題:

朱子經學及其在東亞的流傳與發展

時間:

2019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作者:

林慶彰 主編

內容簡介:

《朱子著述宋刻集成》與朱子著作的宋代刻本(朱傑人)
楊慎對朱子經說的批評(林慶彰)
朱子讀書法與經典詮釋—一個信念分析的進路(林啟屏)
朱子經學觀管窺——讀《近思錄.致知篇》劄記三則(嚴佐之)
朱熹的易學觀(汪學群)
旁通辨證,解消朱熹——從典範轉移看《周易本義辨證》(張素卿)
南宋朱子《書》學的爭辯與融合(錢宗武)
朱子〈舜典象刑說〉析議(蔣秋華)
黃榦、陳淳與《四書》(蘇費翔)
宋代《四書》文獻著者的地域分佈初探(顧宏義)
朱熹《大學章句》中的治國之道(武才娃)
「惟天聰明,吾恐神不安其室」——關於朱熹鬼神觀念中「天」的一種解讀(戴揚本)
檢討與再造——宋代士人對禮治與制禮的討論(姚永輝)
禮之殊途:《朱子家禮》現代化與恢復古禮的踐行——以當代儒家婚禮為視角的分析(田浩、田梅)
朱子《家禮》對臺灣婚禮習俗之影響(鄭卜五)
日本崎門朱子學者三宅尚齋「格物致知」論探析(藤井倫明)
朱子《詩集傳》的散文繹旨(劉永翔)
朱熹《詩集傳》在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8)的流傳(張文朝)
物類三部曲——《山海經》、朱熹《詩集傳》、蔡守〈博物圖畫〉(邱琳婷)
共襄盛會談朱子,學人齊聚鳳凰城——「朱子經學及其在東亞的流傳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吳思遠)

系統號:

P-013583

美國主導下的尖閣問題

美國主導下的尖閣問題

標題:

美國主導下的尖閣問題

時間:

2019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豐下楢彥 著,許哲睿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日文書名為『「尖閣問題」とは何か』

序章「領土爭議」中的歷史性架構
1 日美中關係內的「尖閣問題」
2「領土爭議」與「歷史爭義」的交錯

第一章 被遺忘的眾多島嶼
1「領土認識」的誕生
2 「關鍵日期」

第二章 美國的「曖昧」戰略
1分水嶺——「田中發言」
2「中立立場」與美中和解
3 台灣方面的「尖閣問題」
4 「離岸平衡」戰略

第三章 「購入尖閣」爭議的陷阱
1「國有化」的爭議
2 為何是「購入」三島?
3 美軍管轄下的尖閣群島
4 「軍事衝突」的想定

第四章 「戰略性解決」領土爭議
1 「北方領土」魔咒
2 做為「歷史爭議」的竹島問題
3 竹島爭議,大膽的「突破方案」
4「固有領土」與「固有本土」的概念

第五章 跨越「無益的嘗試」
1 關於「中國威脅」
2 給歷史「新的答案」
3 無人過問的中立立場
4 確認領土爭議的問題

第六章 尋找日本外交的「第三條路」
1 「海洋國家日本構想」的範圍
2 強化「騎師與駿馬」的關係之道
3 通往不擴散核武條約體制的「崩潰」之路
4 沖繩理想主義的「崩潰」
5 跳脫「安全困境」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尖閣諸島問題略史
附錄:東海和平倡議推動綱領

系統號:

P-013466

道家與古之道術

道家與古之道術

標題:

道家與古之道術

時間:

2019年1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

楊儒賓 著

內容簡介:

序言
壹、 導論:道家的起源與神話的類型
貳、道與玄牝
參、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
肆、 黃帝四面:天子的原型
伍、 黃帝與堯舜:先秦思想的兩種天子觀
陸、雙面黃老
柒、 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
捌、莊子「由巫入道」的開展
玖、 巫風籠罩下的性命之學:屈原作品的思想史意義

系統號:

P-013506

鑑往知來:中國與全球歷史變遷的模式與社會理論

鑑往知來:中國與全球歷史變遷的模式與社會理論

標題:

鑑往知來:中國與全球歷史變遷的模式與社會理論

時間:

2019年1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

王國斌 著,李立凡 翻譯

內容簡介:

序一∣認真比較中西「善治觀」:王國斌先生對「通古今之變」的現代詮釋/邱澎生
序二∣理論的迷思:重新評估近代中國的變遷模式/巫仁恕

第一章∣藉歐洲以外世界各地區之歷史面對全球狀況的複雜與多元
第二章∣國家與宗教
第三章∣財政關係
第四章∣中國、歐洲與世界的工業化
第五章∣將中國歷史整合進全球史
第六章∣人的能動性:利益與信念之表達如何構成我們的政治、經濟及文化
第七章∣界定可行,追求可欲

系統號:

P-013508

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

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

標題:

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

湯淺泰雄 著,黃文宏 翻譯

內容簡介:

湯淺泰雄(1925-2005)是當代日本哲學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家之一,其身體論與氣論的主張,表現了東亞哲學的一個側面。本譯注就是其身體論的代表。

在本書中湯淺突顯了西田幾多郎「純粹經驗」中的「理想的主客合一」或「智的直觀」這一個側面,將這種境界的獲得關連到冥想修行中的「無我」或「悟」的體驗,認為「無我的體驗」不止局限於個人內部,還與「超越的次元」連結在一起,因而相對於西方形上學的「物理之後」,提出其東方式的形上學的理想――「心理之後」。認為東方形上學的方法論關連著一種內向地深入個人心靈的實踐,這種內向的實踐除了個人「精神的向上提升」之外,還能體會到作為形上學實在的「無形之形」與「無聲之聲」,也就是聆聽到「那個從究極的高處而來的聲音」。本譯注的底本為「講談社學術文庫」版本,此版本由於其權威性,亦全文收錄於《湯淺泰雄全集》第14卷。

譯者簡介
黃文宏,1998年德國弗萊堡(Freiburg i. Br.)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專長領域為現象學、詮釋學、近現代日本哲學、日治時期台灣哲學。相關學術著作有〈論洪耀勳「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的構想〉(2017)、〈西田幾多郎論善與宗教〉(2016)、〈論海德格《存在與時間》中的良知與罪責〉(2016)、〈從西田哲學來看現象學的「超越」問題〉(2016)、〈論西田幾多郎「絕對矛盾的自我同一」的邏輯構造〉(2015)、〈從西田哲學來看前期海德格「實存論的獨我論」〉(2014)。經典譯注:《現象學的觀念》(2017)、《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第二冊》(2016)。

系統號:

P-013507

農民工與新工人:當代中國階級問題研究

農民工與新工人:當代中國階級問題研究

標題:

農民工與新工人:當代中國階級問題研究

時間:

2018年11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

潘毅、孟捷 編著

內容簡介:

【上篇 縱論:新工人階級形成的辯論】
社會轉型與工人階級的再形成(沈原)
改革以來勞動力商品化和僱傭關係的發展:波蘭尼和馬克思的視角(孟捷、李怡樂)
農民工的隱喻:無法完成的無產階級化(潘毅、任焰)
世界工廠的「中國特色」:新時期工人狀況的社會學鳥瞰(郭于華、黃斌歡)
當代中國第二代農民工的身分認同、情感與集體行動(盧暉臨、潘毅)
跨國勞動過程的空間政治:全球代時代的宿舍勞動體制(任焰、潘毅)
重新認識中國勞動人民(黃宗智)

【中篇 從半無產階級到無產階級的辯證歷程】
在當前中國開創一種抗爭的次文體:工廠裡一位女工的尖叫、夢魘和叛離(潘毅)
傷殘農民工:無法被賦權的群體(鄭廣懷)
階級的形成:建築工地上的勞動控制與建築工人的集體抗爭(潘毅、張慧鵬、盧暉臨)
壟斷資本與中國工人:以富士康工廠體制為例(潘毅、許怡)
中國服務業的工作和勞動關係:以星級飯店業的工作和勞動關係為例的研究(佟新)
勞動與姐妹分化:「和記」生產政體個案研究(何明潔)

【下篇 工人階級的力量:實證與辯論】
中國現階段罷工的性質、原因與政策建議(張銜)
當代農民工的抗爭與中國勞資關係轉型(郭于華、沈原、潘毅、盧暉臨)
實用主義團結:基於珠三角新工人集體行動案例的分析(汪建華)
告別i奴:富士康、數字資本主義與網絡勞工抵抗(邱林川)

系統號:

P-013522

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化下的族群性

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化下的族群性

標題:

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化下的族群性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群學出版公司

作者:

黃應貴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論
族群、國家治理、與新秩序的建構:新自由主義下的族群性/黃應貴

第一章
群體範圍、社會範圍、與理想關係:論台灣族群分類概念內涵的轉變/王甫昌

第二章
從卡大地布(卑南族)部落到「斯卡羅(族)」?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群認同的省思/陳文德

第三章
「人不做,要做番?」從2016年屏東縣熟註記談起:屏東萬金的例子/陳怡君

第四章
當代「族群現象」的在地運作與矛盾:恆春半島滿州地區的考察/林開世

第五章
解構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的「第五大族群──新住民」論述/夏曉鵑

系統號:

P-013560

近代中國史綱(重排本)

近代中國史綱(重排本)

標題:

近代中國史綱(重排本)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郭廷以 著

報導者: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近代中國史綱》是著名歷史學家郭廷以先生遺著,被譽為「史家融會貫通的成熟之作」。全書以世變與應對為主線,上起十九世紀以來西力衝擊為中國造成的大變局,下迄國民黨在國共競爭中被驅離歷史舞台的經過。郭廷以先生以高屋建瓴的全局觀點,縷述近代中國所經所歷, 推演變化之跡, 於國際關係、政治格局、戰爭經過、思想流變和經濟發展等面向, 均有簡賅明快、意味深長的論斷, 呈現對中國近代歷史「一貫明了之認識」。

自一九七九年初刊以來,本書再版三次,重印十四次,被奉為中國近代史研究者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郭廷以(一九〇四至一九七五), 字量宇, 河南舞陽人。曾任教於清華大學、河南大學、政治大學、中央大學,赴台後參與創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並出任首任所長,對台灣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有篳路藍縷之功。一九六八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九年先後到美國夏威夷大學、哈佛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訪問研究。主要著作包括《太平天國曆法考訂》、《近代中國史》、《太平天國史事日誌》、《近代中國史事日誌(清季)》、《中華民國史事日誌》、《近代中國的變局》等。

系統號:

P-013443

砂糖と移民からみた「南洋群島」の教育史

砂糖と移民からみた「南洋群島」の教育史

標題:

砂糖と移民からみた「南洋群島」の教育史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風響社

作者:

小林茂子 著

內容簡介:

一 太平洋の島々――くらし、歴史、日本との関わり
 1 「南洋群島」とは?
 2 海に生きる人たちのくらし
 3 ヨーロッパ人との出会い
 4 南洋群島の日本人移民
 
二 砂糖と移民の島・南洋群島
 1 砂糖王(シュガー・キング)・松江春次
 2 サイパン製糖工場
 3 沖縄県出身者への差別
 4 移民体験者の声
 5 漫画「冒険ダン吉」と歌謡曲「酋長の娘」
 
三 二つの教育体系――現地児童と日本人児童のための教育
 1 南洋庁設置以前(1914年から1922年)――軍政時代の教育
 2 南洋庁設置以後(1922年から1945年)――委任統治による教育
 3 現地児童の教育
 4 日本人児童の教育
 
四 南洋群島は「海の生命線」
 1 国際連盟からの脱退
 2 「皇民化教育」
 3 日米開戦前夜――戦時下の教育
 4 アジア太平洋戦争の開戦
 5 米軍のサイパン、テニアン両島の上陸
 6 民間人捕虜収容所での生活・教育
 
五 戦後のミクロネシア――おわりに
 1 国連信託統治領
 2 原水爆の実験場
 3 アメリカのミクロネシア統治
 4 ミクロネシアに対する戦後補償問題
 5 独立への歩み
 6 日本とミクロネシアのつながり

系統號:

P-013478

日本統治下の教科書と台湾の子どもたち

日本統治下の教科書と台湾の子どもたち

標題:

日本統治下の教科書と台湾の子どもたち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風響社

作者:

陳虹彣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私のお祖父さん
 
一 日本統治下台湾の教育について
 1 植民地教育とは何だろう
 2 台湾における植民地統治の展開
 3 公学校教育の成立とその後
 4 公学校教育の主旨

二 台湾人生徒用の初等国語教科書
 1 第一期『台湾教科用書国民読本』
 2 第二期『公学校用国民読本』
 3 第三期『公学校用国語読本(第一種)』
 4 第四期『公学校用国語教科書』
 5 第五期『コクゴ』『初等科国語』

三 国語教科書の中の子どもとその生活
 1 「衣」――教科書に描かれる台湾人児童の服装
 2 「食」――教科書にみる台湾人の食生活
 3 「住」――昔の台湾のお家はどんな感じだろう
 4 娯楽――台湾人児童の遊び
 5 台湾人児童の学校生活

四 国語教科書にみる都市と農村
 1 どうして公学校に「都市・農村」の問題が起きるのだろう
 2 教科書の中の「都市と農村」
 3 農村公学校の子どもたち
 4 国語教科書の編さん方針にみる都市と農村
 5 公学校国語教科書の都市と農村
 6 国語講習所用国語教科書の都市と農村について

五 台湾の国語教科書の挿絵とその特徴

むすびにかえて――日本時代を生きた人びとの記憶

系統號:

P-013479

青島〈チンタオ〉と日本:日本人教育と中国人教育

青島〈チンタオ〉と日本:日本人教育と中国人教育

標題:

青島〈チンタオ〉と日本:日本人教育と中国人教育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風響社

作者:

山本一生 著

內容簡介:

一 はじめに
  1 日本と青島との関係
  2 世界史の中の青島

二 戦前青島の中国人学校
 ⑴ ドイツ統治時代の中国人学校
  1 蒙養学堂の設立過程
  2 生徒数
  3 高等教育の整備
  4 まとめ
 ⑵ 第二次日本統治時代の中国人学校
  1 青島の中国人学校で使われた日本語教科書
  2 日本語教員
  3 まとめ

三 戦前青島の日本人学校
 ⑴ 戦前青島の日本人小学校
  1 青島日本第一尋常高等小学校
  2 青島第二日本尋常小学校
  3 青島日本第三国民学校
  4 四方日本尋常小学校
  5 滄口尋常高等小学校
 ⑵ 戦前青島の日本人中等学校
  1 青島日本中学校
  2 私立青島学院
  3 青島高等女学校
 ⑶ 敗戦後の青島日本人学校と戦後日本
  1 敗戦と青島からの引き揚げ
  2 戦後日本における青島中学校同窓会「鳳雛会」の再興
  3 日中国交正常化と青島への進出
  4 青島日本人会の結成と青島日本人学校の創設

おわりに

系統號:

P-013480

覚醒される人と土地の記憶:「台湾シリコンバレー」のルーツ探し

覚醒される人と土地の記憶:「台湾シリコンバレー」のルーツ探し

標題:

覚醒される人と土地の記憶:「台湾シリコンバレー」のルーツ探し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風響社

作者:

河口充勇 著

內容簡介:

プロローグ
 一 天然瓦斯研究所とは
 二 ある日本人青年技師の物語
 三 未来への遺産

第一章 渡台までの紆余曲折
 一 東京へ
 二 北海道へ
 三 台湾へ

第二章 研究所設立時の奔走
 一 研究所設立の背景
 二 「何でも屋」の奔走
 三 研究所のテイクオフ

第三章 苦悩と挫折
 一 戦場へ
 二 戦場から戻って
 三 陸軍委託研究プロジェクトの遂行と挫折

第四章 地域のために、後進のために
 一 地域産業界への技術協力
 二 後進人材の育成

第五章 終戦前後の苦難
 一 軍時拠点としての新竹
 二 終戦へ
 三 接収、留用、引き揚げ

第六章 残された種
 一 工研院に受け継がれたもの
 二 地域産業界に受け継がれたもの――ガラス工業を中心に

第七章 未来への遺産
 一 産業遺産保存の系譜――英国、日本、台湾
 二 「台湾シリコンバレー」新竹の地域特性
 三 旧天然瓦斯研究所現存施設を取り巻く好条件
 四 「台湾シリコンバレー」の持続的発展のために

エピローグ
 一 大内一三との邂逅
 二 消えゆく記憶の記録
 三 拙著『台湾矽谷尋根』の刊行
 四 覚醒される人と土地の記憶

系統號:

P-013481

中国人留学生と「国家」・「愛国」・「近代」

中国人留学生と「国家」・「愛国」・「近代」

標題:

中国人留学生と「国家」・「愛国」・「近代」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方書店

作者:

孫安石、大里浩秋 編著

內容簡介:

まえがき(孫安石)
第Ⅰ部 中国人留学生と「国家」の発見
 清国留学生会館研究初探―─「国家」と「愛国」のはざま(孫安石)
 清末中国人日本留学生の初期活動について―─励志会と訳書彙編社を中心に(郭夢垚)
 中国人留学生の日記から読み取る日常生活―─下宿屋という都市空間を中心に(欒殿武)

第Ⅱ部  中国人留学生と文学――「愛国」を求めて
 余計者としての留日学生―─張資平「一班冗員的生活」を中心に(林麗婷)
 留学と愛国、そして詩―─聞一多と鄭伯奇・穆木天(鄧捷)
 中国人留学生が語る「日本」―─郁達夫「帰航」とイギリス排日小説『キモノ』(Kimono)(中村みどり)
 中華学芸社とその機関誌『学芸』について(潘吉玲)

第Ⅲ部  戦争と混乱の狭間でみた「近代」
 「満州国留日学生会」の諸活動とその実相(見城悌治)
 「対支文化事業」における「特別講習会」―─東京帝国大学農学部の事例を中心に(三村達也)
 一九五〇年代半ばの中国留日学生と日本国費留学制度再開(川島真)
 一九五〇、六〇年代の中国留日同学会と華僑社会――陳学全さんに聞く(大里浩秋)

系統號:

P-013554

戦前期アジア留学生と明治大学

戦前期アジア留学生と明治大学

標題:

戦前期アジア留学生と明治大学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方書店

作者:

高田幸男 編著

內容簡介:

第1部 総論(近代アジアの日本留学と明治大学)
第2部 留学経験の諸相(清末・民国期の中国人の「留学経験」と政治・社会の民主化―汪精衛と宋教仁、胡適と林語堂、湯良禮と周化人
師尾源蔵と経緯学堂
中国人留学生と神田神保町「中華街」の形成と特徴―明治末期を中心に
胡風の日本留学体験
日治期台湾における台湾人弁護士の誕生
1930、40年代朝鮮人・台湾人の明治大学「留学経験」)

系統號:

P-013555

戦争前夜──魯迅、蒋介石の愛した日本

戦争前夜──魯迅、蒋介石の愛した日本

標題:

戦争前夜──魯迅、蒋介石の愛した日本

時間:

2019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新潮社

作者:

譚璐美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芥川龍之介の見た中国――一九二一年の長旅
第2章 魯迅の日本留学――嘉納治五郎の日本語学校
第3章 軍人になりたい――蒋介石も日本へ!
第4章 太宰治が描く仙台の魯迅――希望と挫折と
第5章 東京で夢を追う――蒋介石、魯迅の青春
第6章 目指すは夏目漱石――魯迅の文学的実験
第7章 長岡師団長の水杯――蒋介石の初陣
第8章 寺尾亨の中華民国新憲法――魯迅、革命に失望す
第9章 義兄弟・陳其美の死――暗殺者・蒋介石
第10章 『狂人日記』の誕生――魯迅、流行作家になる
第11章 日中初の合弁事業――三上豊夷の男気
第12章 蒋介石の幼な妻――そして孫文の危機一髪
第13章 周家の崩壊――周作人、信子との確執
第14章 弾けた上海バブル――悲劇の幕開け五・三〇事件
第15章 蒋介石の反共クーデター――魯迅の怒り
第16章 蒋介石、最後の日本訪問――頭山満の助言
第17章 上海、内山書店交遊記――魯迅の幸せ
第18章 済南事件と国恥地図――日中決別のとき
第19章 上海事変――中国進攻は元寇の復讐だ!
第20章 蒋介石の近代国家――通貨統一と国語問題
最終章 一九三六年――やがて日中戦争へ

系統號:

P-013556

国書がむすぶ外交

国書がむすぶ外交

標題:

国書がむすぶ外交

時間:

2019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作者:

松方冬子編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別幅と誤解された勅書——日明関係における皇帝文書をめぐって
第2章 豊臣期南蛮宛て国書の料紙・封式試論
第3章 一八世紀末から一九世紀前半における「プララーチャサーン」——ラタナコーシン朝シャムが清朝および阮朝ベトナムと交わした文書
第4章 一五、一六世紀の教皇庁における駐在大使制度——「生きている書簡」による外交
第5章 運用面からみた日明勘合制度
第6章 明代後期の渡海「文引」——通商制度史的分析からの接近
第7章 勘合とプララーチャサーン——田生金「報暹羅國進貢疏」から見た明末のシャムの国書
第8章 朱印船時代の日越外交と義子——使節なき外交

系統號:

P-013459

琉球船と首里・那覇を描いた絵画史料研究

琉球船と首里・那覇を描いた絵画史料研究

標題:

琉球船と首里・那覇を描いた絵画史料研究

時間:

2019年2月

出版單位:

京都:思文閣

作者:

琉球船と首里・那覇を描いた絵画史料研究会 編

內容簡介:

凡例

【図版】
一 琉球船
二 首里・那覇
三 首里城
四 那覇港
五 薩摩
六 中国
参考図版
収録史料落款一覧

【図版解説】

【論文】
進貢船の意匠と航海信仰(荒木和憲)
絵図に描かれた首里について(鈴木悠)
首里・那覇を描いた絵画史料について――系統分類の試み(藤田励夫)
首里城と那覇港を描いた五つの屏風について(津波古聰)
文化財としての首里・那覇港図(地主智彦)
琉球絵画と首里・那覇港図の成立(平川信幸)
那覇港及び周辺施設の変遷(外間政明)
首里・那覇港図屏風にみる漂着民・薩摩役人・民衆(豊見山和行)
塩の生産と民衆生活史(真栄平房昭)
「奉使琉球図巻」およびその筆者、朱鶴年をめぐって(橋本雄)

系統號:

P-013460

林羅山の学問形成とその特質——古典注釈書と編纂事業

林羅山の学問形成とその特質——古典注釈書と編纂事業

標題:

林羅山の学問形成とその特質——古典注釈書と編纂事業

時間:

2019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武田祐樹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前篇 慶長から寛永前半にかけての林羅山と古典注釈
第一章 清原宣賢「三略秘抄」と林羅山「三略諺解」の比較検討
第二章 「七書直解」のテキストに対する姿勢の比較
第三章 林羅山の「大学」解釈をめぐって
第四章 藤原惺窩と林羅山の交渉再考——「知新日録」受容を考慮に入れて

後篇 寛永末年からの林羅山と編纂事業
第五章 五山文学批判と博への志向
第六章 林羅山の学問とその特質について
第七章 「本朝神社考」上巻の構成について
第八章 徳川幕府の宗教政策と「本朝神社考」との連動について
第九章 修史事業から窺う林羅山と林鵞峯の差異
結論

系統號:

P-013475

モンゴル人ジェノサイドに関する基礎資料:加害者に対する清算

モンゴル人ジェノサイドに関する基礎資料:加害者に対する清算

標題:

モンゴル人ジェノサイドに関する基礎資料:加害者に対する清算

時間:

2019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風響社

作者:

楊海英 編著

內容簡介:

本書は内モンゴル自治区でおこなわれた中国文化大革命に関する第一次資料を解説し、影印するシリーズ。文革の最中に行われたモンゴル人への弾圧は、収束後どう清算されたのだろうか。その詳細を伝える第一級の史料群。

系統號:

P-013482

目録学の誕生——劉向が生んだ書物文化

目録学の誕生——劉向が生んだ書物文化

標題:

目録学の誕生——劉向が生んだ書物文化

時間:

2019年2月

出版單位:

京都:臨川書店

作者:

古勝隆一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目録と目録学
第一章 劉向目録学のインパクト
第二章 目録学前史―戦国時代から前漢時代における学術と学派
第三章 前漢時代の皇帝と学問
第四章 劉向の家系と学問
第五章 『別録』と『七略』
第六章 校書の様相
第七章 『七略』の六分類
第八章 ポスト劉向時代の目録学
第九章 劉向の学を広め深めた学者たち―鄭樵・章学誠・余嘉錫
終章 書物はなぜ必要なのか

系統號:

P-013484

宋金元道教内丹思想研究

宋金元道教内丹思想研究

標題:

宋金元道教内丹思想研究

時間:

2019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松下道信 著

內容簡介:

Ⅰ 宋・金・元代の内丹道および全真教における性命説
序章 「新道教」再考――全真教研究の枠組みについての再検討
第一篇 宋代の内丹道における性命説とその諸相
第一章 全真教南宗における性命説の展開
第二章 白玉蟾とその出版活動――全真教南宗における師授意識の克服

第二篇 金代の全真教における性命説とその諸相
第一章 牧牛図頌の全真教と道学への影響――円明老人『上乗修真三要』と譙定「牧牛図詩」を中心に
第二章 全真教の性命説に見える機根の問題について――南宗との比較を中心に
第三章 全真教における志・宿根・聖賢の提挈――内丹道における身体という場をめぐって

第三篇 元代の全真教における性命説とその諸相
第一章 『還丹秘訣養赤子神方』と『抱一函三秘訣』について――内丹諸流派と全真教の融合の一様相
第二章 趙友欽・陳致虚の性命説について――いわゆる「全真教の堕落」をめぐって

補論一 内丹とカニバリズム――食人・嬰児・房中術
補論二 日本における全真教南宗研究の動向について

Ⅱ 神道と内丹思想――吉田神道における内丹説の受容について
第一章 『陳先生内丹訣』の内丹説とその伝授について
第二章 吉田神道における道教の影響について――『北斗経』と内丹説の関係を中心に

系統號:

P-013485

「琉球文明」の発見

「琉球文明」の発見

標題:

「琉球文明」の発見

時間:

2019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藤原書店

作者:

海勢頭豊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おとぎ話
第一部 「琉球文明」の誕生
第一章 けがれなき「琉球文明」
第二章 黄河文明におけるジュゴン信仰の展開
第三章 奴人とユダヤ民族
第四章 女王国の領域

第二部 「琉球文明」の覚醒
第五章 ヒャー神の世界
第六章 姫子(卑弥呼)物語の検証
第七章 不滅の「琉球文明」
第八章 甲骨文字による検証
終章 続・おとぎ話

系統號:

P-013464

That Distant Country Next Door: Popular Japanese Perceptions of Mao’s China

That Distant Country Next Door: Popular Japanese Perceptions of Mao’s China

標題:

That Distant Country Next Door: Popular Japanese Perceptions of Mao’s China

時間:

May, 2019

出版單位: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Erik Esselstrom

內容簡介:

Japan’s road to war in China in the 1930s–1940s is well known, as are the legacies of that conflict in the diplomatic disputes, territorial rows, and educational policy battles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since the 1980s. Less understood is the nature of Japan-China relations in the intervening decades. How did a popular Japanese perception of China that facilitated imperial aggression become one that embraced restoring friendly diplomatic ties and cultivating mutually benefi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 Exploring everyday Japanese impress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end of the U.S. Occupation in 1952 to normalization of Japan-China relations in 1972, this book analyzes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RC in Japanese print media and visual culture in connection with four topics: the 1954 visit to Japan by Minister of Health Li Dequan, China’s atomic weapons testing in 1964–1967, the Red Guard movement of the early Cultural Revolution years, and the culture of continental “rediscovery” in 1971–1972.

Japanese views of China under Mao were infused with elements of thematic and conceptual continuity linking the prewar, wartime, and postwar eras. In sketching out a portrait of these elements, Erik Esselstrom explains how the reconstruction of Japan’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included more than just the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of Cold War diplomacy. In so doing, he reintegrates postwar Japan-China relations within the longer history of East Asian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engagement.

Author Bio
Erik Esselstrom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Japanese and Chinese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Vermont.

系統號:

P-013488

The Dreaming Mind and the End of the Ming World

The Dreaming Mind and the End of the Ming World

標題:

The Dreaming Mind and the End of the Ming World

時間:

May, 2019

出版單位: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Lynn A. Struve

內容簡介:

From the mid-sixteenth through the end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ese intellectuals attended more to dreams and dreaming—and in a wider array of genres—than in any other period of Chinese history. Taking the approach of cultural history, this ambitious yet accessible work aims both to describe the most salient aspects of this “dream arc” and to explain its trajectory in time through the writings, arts, and practices of well-known thinkers, religionists, litterateurs, memoirists, painters, doctors, and political figures of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times.

The volume’s encompassing thesis asserts that certain associations of dreaming, grounded in the neurophysiology of the human brain at sleep—such as subjectivity, irrationality, the unbidden, lack of control, emotionality, spontaneity, the imaginal, and memory—when especially heightened b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are likely to pique interest in dreaming and generate florescences of dream-expression among intellectuals. The work thus makes a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how people have understood human consciousness in various times and cultures.

The Dreaming Mind and the End of the Ming World is the most substantial work in any language on the historicity of Chinese dream culture. Within Chinese studies, it will appeal to those with backgrounds in literature, religion, philosophy, political history, and the visual arts. It will also be welcomed by readers interested in comparative dream cultures, the history of consciousness, and neurohistory.

Author Bio
Lynn A. Struve is Professor Emerita of History and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t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系統號:

P-013489

Imperiled Destinies: The Daoist Quest for Deliverance in Medieval China

Imperiled Destinies: The Daoist Quest for Deliverance in Medieval China

標題:

Imperiled Destinies: The Daoist Quest for Deliverance in Medieval China

時間:

May, 2019

出版單位:

Hawai'i: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Franciscus Verellen

內容簡介:

Imperiled Destinies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Daoist beliefs about human liability and redemption over eight centuries and outlines ritual procedures for rescuing an ill‐starred destiny. From the second through the tenth century CE, Daoism emerged as a liturgical organization that engaged vigorously with Buddhism and transformed Chinese thinking about suffering, the nature of evil, and the aims of liberation. In the fifth century, elements of classical Daoism combined with Indian yogic practices to interiorize the quest for deliverance. The medieval record portrays a world engulfed by evil, where human existence was mortgaged from birth and burdened by increasing debts and obligations in this world and the next. Against this gloomy outlook, Daoism offered ritual and sacramental instruments capable of acting on the unseen world, providing therapeutic relief and ecstatic release from apprehensions of death, disease, war, spoilt harvests, and loss. Drawing on prayer texts, liturgical sermons, and experiential narratives, Franciscus Verellen focuses on the Daoist vocabulary of bondage and redemption, the changing meanings of sacrifice, and metaphoric conceptualizations bridging the visible and invisible realms. The language of medieval supplicants envisaged the redemption of an imperiled destiny as debt forgiveness, and deliverance as healing, purification, release, or emergence from darkness into light.

Author Bio
Franciscus Verellen is Professor in the History of Daoism at the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and Member of the 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 Institut de France.

系統號:

P-013515

The Chinese and the Iron Road: Building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The Chinese and the Iron Road: Building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標題:

The Chinese and the Iron Road: Building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時間:

April, 2019

出版單位: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Edited by Gordon H. Chang and Shelley Fisher Fishkin

內容簡介:

The completion of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in May 1869 is usually told as a story of national triumph and a key moment for American Manifest Destiny. The railroad made it possible to cross the country in a matter of days instead of months, paved the way for new settlers to come out West, and helped speed America's entry onto the world stage as a modern nation that spanned a full continent. It also created vast wealth for its four owners, including the fortune with which Leland Stanford would found Stanford University some two decades later. But while the transcontinental has often been celebrated in national memory,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Chinese workers who made up 90% of the workforce on the Western portion of the line. The railroad could not have been built without Chinese labor, but the lives of 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themselves have been little understood and largely invisible.

This landmark volume shines new light on the 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and their place in cultural memory. The Chinese and the Iron Road illuminates more fully than ever before the interconnected economies of China and the US, how immigration across the Pacific changed both nations, the dynamics of the racism the workers encountered,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y labored, and their role in shaping both the history of the railroa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merican West.

Author Bio
Gordon H. Chang and Shelley Fisher Fishkin are Co-Directors of the 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in North America Project at Stanford; Hilton Obenzinger is Associate Director and Roland Hsu is Director of Research.

系統號:

P-013576

Becoming Taiwanese: Ethnogenesis in a Colonial City, 1880s–1950s

Becoming Taiwanese: Ethnogenesis in a Colonial City, 1880s–1950s

標題:

Becoming Taiwanese: Ethnogenesis in a Colonial City, 1880s–1950s

時間:

April, 2019

出版單位:

Hawai'i: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Evan N. Dawley

內容簡介: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Taiwanese? This question sits at the heart of Taiwan’s modern history and its place in the world. In contrast to the prevailing scholarly focus on Taiwan after 1987, Becoming Taiwanese examines the important first era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identity construction during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place that served as the cruc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new identities: the northern port city of Jilong (Keelung).

Part colonial urban social history, part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Becoming Taiwanese offers new insights into ethnic identity formation. Evan Dawley examines how people from China’s southeastern coast became rooted in Taiwan; how the transfer to Japanese colonial rule established new contexts and relationships that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distinct urban, ethnic,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and how the so-called retrocession to China replicated earlier patterns and reinforced those same identities. Based on original research in Taiwan and Japan, and focused on the settings and practice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religion, and social welfare, as well as the local elites who served as community gatekeepers, Becoming Taiwanese fundamentally challenges our understanding of what it means to be Taiwanese.

Author Bio
Evan N. Dawley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Goucher College.

系統號:

P-013514

Morality and Monastic Revival in Post-Mao Tibet

Morality and Monastic Revival in Post-Mao Tibet

標題:

Morality and Monastic Revival in Post-Mao Tibet

時間:

March, 2019

出版單位: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Jane Caple

內容簡介:

The speed and extent of the Tibetan Buddhist monastic revival make it one of the most extraordinary stories of religious resurgence in post-Mao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1970s, there were no working monasteries; within a decade, thousands had been reconstructed and repopulated. Most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political challenges facing Tibetan monasteries, emphasizing their relationship to the Chinese state. Yet, in their efforts to revive and develop their institutions, monks have also had to negotiate a rapidly changing society, playing a delicate balancing act fraught with moral dilemma as well as political danger. Drawing on the recent “moral turn” in anthropology, this volume, the first full-length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e subject, explores the social and moral dimensions of monastic revival and reform across a range of Geluk monasteries in northeast Tibet (Amdo/Qinghai Province) from the 1980s on.

Author Jane Caple’s analysis shows that ideas and debates about how best to maintain the mundane bases of monastic Buddhism—economy and population—are intermeshed with those concerning the proper role and conduct of monks and the ethics of monastic-lay relations. Facing a shrinking monastic population, monks are grappling with the impacts of secular education, demographic transition, rising living standards, urban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all of which have driven debates within Buddhism elsewhere and fueled perceptions of monastic decline. Some Tibetans—including monks—are even questioning the “good” of the mass form of monasticism that has been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ibetan society for hundreds of years. Given monastic Buddhism’s integral position in Tibetan community life and association with Tibetan identity, Caple argues that its precarity in relation to Tibetan society raises questions about its future that go well beyond the issue of religious freedom.

Author Bio
Jane E. Caple is a Marie-Skłodowska Curie Research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系統號:

P-013487

A Death in Hong Kong: The MacLennan Case of 1980 and the Suppression of a Scandal

A Death in Hong Kong: The MacLennan Case of 1980 and the Suppression of a Scandal

標題:

A Death in Hong Kong: The MacLennan Case of 1980 and the Suppression of a Scandal

時間:

March, 2019

出版單位: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作者:

Nigel Collet

內容簡介:

In January 1980, the body of a young Scottish police officer, John MacLennan, was found in his locked police quarter along with a suicide note. He had apparently shot himself five times. It soon became known that he had been about to be charged with homosexual acts, then still illegal in Hong Kong, and that he and others had alleged that he was being victimized because he was aware of the names of homosexual police officers far senior to him. This caused a public outcry and such pressure upon the government that a Commission of Inquiry was appointed to investigate the case. In the course of the eight months in which the inquiry sat, a succession of senior figures found themselves examined and often discredited in public. The commission’s report was widely seen as a whitewash but it and the case itself, had lasting effects on Hong Kong, one of which was the eventual decriminalization of homosexual acts a decade later.

The story of John MacLennan is one that is relatively well known in certain circles within Hong Kong, and this is by no means the first account of the case. Yet it is this split between what is generally known and the information that has not previously come to light that led to a request for a true account to be written. In this talk, Nigel Collett will discuss the reasons why he began researching this account and the long process that ensued, both in Hong Kong and in the UK. From recently released government documents to individual interviews, it has taken seven years to uncover the narrative which he has been at last able to bring to light. And yet there are many ways in which this is still an incomplete picture.

Author Bio
Nigel Collett is a biographer and the author of Firelight of a Different Colour: The Life and Times of Leslie Cheung Kwok-wing (Signal 8 Press, 2014) and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on the brigadier-general who perpetrated the Jallianwala Bagh massacre: The Butcher of Amritsar: General Reginald Dyer (Bloomsbury Academic, 2006). Collett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a biography of E.M. Forster provisionally titled Developing the Heart. Collett is a former lieutenant-colonel in the British forces in Hong Kong and Brunei and a thirty-year Hong Kong resident. He earned his bachelor of arts in modern history at St Peter’s College, Oxford and a master of arts in biograph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uckingham.

系統號:

P-013557

Rebranding China: Contested Status Signaling in the Changing Global Order

Rebranding China: Contested Status Signaling in the Changing Global Order

標題:

Rebranding China: Contested Status Signaling in the Changing Global Order

時間:

January, 2019

出版單位: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Xiaoyu Pu

內容簡介:

China is intensely conscious of its statu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concern is often interpreted as an undivided desire for higher standing as a global leader. Yet, Chinese political elites heatedly debate the nation's role as it become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layer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At times, China positions itself not as a nascent global power but as a fragile developing country. Contradictory posturing makes decoding China's foreign policy a challenge, generating anxiety and uncertainty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Using the metaphor of rebranding to understand China's varying displays of status, Xiaoyu Pu analyzes a rising China's challenges and dilemmas on the global stage.

As competing pressures mount across domestic,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udiences, China must pivot between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al tactics. Rebranding China demystifies how the state represents its global position by analyzing recent military transformations, regional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negotiations. Drawing on a sweeping body of research, including original Chinese sourc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ideas from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is book puts forward an innovative framework for interpreting China's foreign policy.

Author Bio
Xiaoyu Pu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

系統號:

P-013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