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舌尖上的繆思──臺灣飲食文學系列講座

舌尖上的繆思──臺灣飲食文學系列講座

標題:

舌尖上的繆思──臺灣飲食文學系列講座

時間:

2019年5月至7月,共6場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科林研發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2-23619132#316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今年夏季與國際知名半導體廠商──科林研發(Lam Research)將於5月18日至7月20日,利用週六下午規劃辦理6場「舌尖上的繆思──臺灣飲食文學系列」專題講座,邀請6位知名學者與作家,從文學中探討臺灣飲食文學系譜與流變,透過臺灣古早味中的情感、戰爭中的飲食、女性飲食、詩中飲食到客家飲食,邀請民眾一同參與這場臺灣飲食文學的饗宴,從文學中品嚐飲食文化的美味。

第一場
5月18日
講者:陳玉箴教授,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講題:臺灣飲食文學系譜與流變
講者介紹: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陳老師擅長透過學術的蹊徑,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切入,深入淺出向我們娓娓道來臺灣菜的歷史與故事,替我們補充了更完整的臺灣味印象。研究專長為飲食人類學、臺灣近現代飲食史、媒體與消費社會。重要著作有:〈傳播領域的飲食文化研究:「煮吃師傅」口述史與社會記憶〉、〈政權轉移下的消費空間轉型:戰後初期的公共食堂與酒家(1945-1962)〉、〈日本化的西洋味: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洋料理及臺人的消費實踐〉、〈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等。

第二場
5月25日
講者:焦桐(葉振富)教授,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講題:臺灣味道
講者介紹: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筆名焦桐,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新詩首獎、散文佳作,共計獲獎四次。曾任《工商時報》副刊編輯、《文訊》雜誌主編、《中國時報》執行副主任、二魚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重要著作有:《屋簷下的風景》、《臺灣飲食文選》、《味道福爾摩沙》等,他的成名作《完全壯陽食譜》詩集,還掀起了一場臺灣情色文學的革命。

第三場
6月15日
講者:曾品滄副所長,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講題:五柳居魚的浮沉:臺灣人的食魚歷史
講者介紹:原習機械,曾在相機工廠工作,後改習歷史,現為中研院臺史所副所長,研究專長為:清代及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經濟史、食物文化史等。重要著作有:〈日治時期臺灣菜譜的演進與東亞食文化的跨境流動〉、〈辦桌──清代臺灣的宴會與漢人社會〉、〈物競與人擇——荷治與明鄭時期臺灣的農業發展與環境改造〉、〈晚清帝國邊陲的富紳生活〉等,曾老師曾極力推薦用「蓬萊醬」煮鬼頭刀,此鮮美的兩種美味對決,每個人都應該嚐嚐。

第四場
7月6日
講者:羅秀美教授,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講題:在自己的廚房料理文學盛宴:當代臺灣女性飲食散文
講者介紹:現任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近現代散文、飲食文學、女性文學。重要著作有:〈漫遊者的飲食散文──試論舒國治的飲食書寫及其建構新典律的可能性〉、〈從閨閣女詩人到公共啟蒙者--以近代女性報刊中的論說文為主要視域〉等。

第五場
7月13日
講者:余美玲教授,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
講題:魚龍潛躍水成文:臺灣古典詩中的飲食
講者介紹:現任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主題與專長以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為主,專治臺灣古典漢詩,亦擅長藉文本、文獻分析探究該時代書法、繪畫等文化活動的建設與傳播及傳統文人的藝術養成與大眾思想。曾開設「臺灣文學」、「臺灣文學專題研究」、「臺灣人文概論」、「臺灣文獻選讀」等課程。著有《日治時期臺灣遺民詩的多重視野》等。

第六場
7月20日
講者:羅肇錦教授,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講題:客家飲食與文學
講者介紹:現任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榮譽教授、語言學家,研究領域為:上古漢語、漢語音韻、客語詞彙音韻特徵、客畬關係、客家文化。重要著作有:〈客家人的「山食」與「山言」〉、〈臺灣客語次方言間的語音問題〉、〈文白聲調與客家話源於南方的論證〉,〈台灣客家文創產業的開拓與侷限〉等。

※公務人員及教師凡任一場次全程參與者可獲學習時數認證時數2小時(需要者請於報名時填寫身份證字號)
※搭配講座辦理,於講座結束後進行贈書及現場簽書活動,歡迎參加!
報名網址:https://actio.ncl.edu.tw/108_summer
活動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系統號:

A-013592

【演講】Yaroslav V. Kuzmin:Origins of Pottery in Greater East Asia: Results and Problems

標題:

【演講】Yaroslav V. Kuzmin:Origins of Pottery in Greater East Asia: Results and Problems

時間:

2019年4月1日(週一)15: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法國遠東學院、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學門

主講人:

Dr. Yaroslav V. Kuzmin (Senior Research Fellow, Siberian Branch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Novosibirsk, Russia)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匡悌 教授(中研院史語所所研究員)
本演講無須事先報名,歡迎蒞臨參加。

系統號:

A-013497

【演講】翟志成:新儒家內部的和而不同:唐君毅先生和徐復觀先生的某些分歧

【演講】翟志成:新儒家內部的和而不同:唐君毅先生和徐復觀先生的某些分歧

標題:

【演講】翟志成:新儒家內部的和而不同:唐君毅先生和徐復觀先生的某些分歧

時間:

2019年4月2日(週二)16:20-18:10

地點: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H534(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東海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翟志成(香港新亞研究所榮譽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名譽高級研究員)

系統號:

A-013551

【演講】單育辰:甲骨文中的動物園

【演講】單育辰:甲骨文中的動物園

標題:

【演講】單育辰:甲骨文中的動物園

時間:

2019年4月3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2樓219教室(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主講人:

單育辰(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

聯絡人:

陳裕美,E-mail: ymchen@ncnu.edu.tw

報導者: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內容簡介:

單育辰教授為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多年來關注甲骨卜辭中動物字形的考證,著有多篇相關的專題論文。此次講座內容,主要介紹甲骨文中所見的動物字形與其考證析辨的過程。

「甲骨文」即商代統治者占卜用的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在甲骨文中保留很多接近造字初期的字形,透過甲骨文動物字的認識,可作為古文字認識之入門。

系統號:

A-013558

【演講】鄧鋼:Japanese Coloni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標題:

【演講】鄧鋼:Japanese Coloni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時間:

2019年4月3日(週三)15:30-17: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第二會議室B(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海洋史研究計畫

主講人:

鄧鋼(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史系教授)

聯絡人:

何書亞,Tel: (02) 2789-8121;E-mail: maritime@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海洋史研究計畫「亞太新視域——港口與華人網絡」系列演講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不需報名,惟座位有限,請及早入場。

系統號:

A-013530

【演講】寺田吉孝:南アジアの弦楽器

標題:

【演講】寺田吉孝:南アジアの弦楽器

時間:

2019年4月7日(週日)14:30-15:00

地點:

国立民族学博物館本館企画展示場(日本大阪府吹田市千里万博公園10-1)

主辦單位:

国立民族学博物館

主講人:

寺田吉孝(国立民族学博物館教授)

聯絡人:

国立民族学博物館企画課博物館事業係,Tel: 06-6878-8210

內容簡介:

南アジアは弦楽器の宝庫ですが、その多くが西アジアや中央アジアから伝えられた外来の楽器に改良が加えられ定着したものです。人間とともに移動してきた楽器の「旅」を紹介する企画展「旅する楽器―南アジア、弦の響き」の見所と楽しみ方をご紹介します。

○ 定員
なし(ご自由に参加いただけます。)

○ 参加費
無料(ただし、展示観覧券が必要です。)

系統號:

A-013486

【演講】李貞德:從唐藥到鄉藥?《李朝實錄》當歸史料試析

標題:

【演講】李貞德:從唐藥到鄉藥?《李朝實錄》當歸史料試析

時間:

2019年4月8日(週一)10: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李貞德(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與談人:張哲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3573

【演講】丁仁傑:道教科儀做為漢人民眾宗教的「主導性框架」及當代信眾的分殊性框架實踐

【演講】丁仁傑:道教科儀做為漢人民眾宗教的「主導性框架」及當代信眾的分殊性框架實踐

標題:

【演講】丁仁傑:道教科儀做為漢人民眾宗教的「主導性框架」及當代信眾的分殊性框架實踐

時間:

2019年4月8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106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主講人:

丁仁傑(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

聯絡人:

Tel: (02)2939-3091 Ext.69235

報導者: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系列講座】
主持人:林振源(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執行長)
  
講題簡介:
我將社會運動文獻裡的「主導性框架」概念應用在宗教場域當中,此時,「主導性框架」是指︰文化與歷史傳統中所沉澱下來的一般性的有關於宗教集體行動的認知與理解架構,架構中的內容,已取得特定文化圈民眾相當程度的共鳴。宗教場域裡有數種「主導性框架」在流通,而道教科儀,無疑是傳統漢人民眾宗教中重要的一個「主導性框架」。但是,不是以教義,而是以道士所執行的儀式作為一種宗教的「主導性框架」,這是什麼意思?歷史上道教集團經過了什麼樣的努力,而成為漢人民眾宗教中的一個至為關鍵性的「主導性框架」?以儀式專家為主要承載者的道教,它又是以什麼形式與機制而發揮了「主導性框架」的作用?在一般大眾的宗教實踐中,道教科儀如何內化或體現在一般信眾身上?進入當代社會以後,位居城鄉不同位置裡的信眾,又會以何種分疏性的強度和形式,而重新被連結上道教科儀這個「主導性框架」?本次演講,將嘗試透過理論討論與經驗性的素材,來省思有關道教科儀與漢人民眾宗教間複雜性的相互關係。

系統號:

A-013589

【演講】Pratik Chakrabarti:Europe Does Not Want You’: Writing the Global History of Materia Medica

標題:

【演講】Pratik Chakrabarti:Europe Does Not Want You’: Writing the Global History of Materia Medica

時間:

2019年4月8日(週一)15: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科技部計畫「臺德(DE)國合計畫-醫藥文化的物質性:介於歐洲與東亞之間」

主講人:

Prof. Pratik Chakrabarti(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聯絡人:

Tel: (02)27829555#353;E-mail: tingyu84@asihp.net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尚仁(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本演講無需報名,歡迎自由參加。

系統號:

A-013498

【演講】辜琮瑜:生死學中學生死

【演講】辜琮瑜:生死學中學生死

標題:

【演講】辜琮瑜:生死學中學生死

時間:

2019年4月10日(週三)14:00-17:00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211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主講人:

辜琮瑜(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聯絡人:

Tel: (02)2939-3091 #69325

報導者: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 佛教倫理與文化」講座】

系統號:

A-013590

【演講】黃同弘:重返地景:從農航影像解讀臺灣歷史地理

標題:

【演講】黃同弘:重返地景:從農航影像解讀臺灣歷史地理

時間:

2019年4月10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三館C116(花蓮縣壽豐鄉大學路二段一號 )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所

主講人:

黃同弘(《不可見的臺灣: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作者)

系統號:

A-013532

【演講】洪馨蘭:臺灣客家菜的文化層:野食、南北貨與匆忙的宴席

標題:

【演講】洪馨蘭:臺灣客家菜的文化層:野食、南北貨與匆忙的宴席

時間:

2019年4月1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洪馨蘭(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臺灣客家人從華南遷臺之後,飲食內涵隨著歷史形成適應與調整,並變化成為今日大眾印象中的臺灣客家菜。這個類菜系的內涵,除了原鄉傳統、生態適應與族群接觸之外,更帶有臺灣客家人對食物與飲食本身的認知:吃什麼與怎麼吃。本演講將自客家人從吃野吃雜重原味,到客家炒肉裡的祭品乾魷魚,與卅分鐘完成的筵席等面向,介紹臺灣客家菜在鹹香油之外,幾則舌尖上的鄉野敘事。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449

【演講】豊沢信子:Japan and the Contested Center of 18th-Century East Asia

標題:

【演講】豊沢信子:Japan and the Contested Center of 18th-Century East Asia

時間:

2019年4月11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文化思想史研究室、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中心

主講人:

豊沢信子(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Tel: (02)27829555#284

內容簡介:

主持人:路丹妮 (Táňa Dluhošová)(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駐所代表)
備註:本場次為英文演講,無須事先報名,歡迎踴躍參加。

系統號:

A-013517

【演講】柯律格:近代中國美術史三講2019

【演講】柯律格:近代中國美術史三講2019

標題:

【演講】柯律格:近代中國美術史三講2019

時間:

2019年4月12至19日,共3場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國立故宮博物院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西學與中國研究群

主講人:

柯律格(Craig Clunas,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榮譽退休教授)

內容簡介:

第一講
講題:Rhythm, Resonance, and the Modern Birth of Chinese Art
時間:4月12日(週五)15:00-17:00
地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一樓第二會議室

第二講
講題:Sigmund Freud and the Collecting of Chinese Art
時間:4月17日(週三)10:00-12:00
地點: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二館大講堂 C2 224

第三講
講題:"We Have Always been Modern": Searching for the Cosmopolitan in Chinese Art(附英文口譯)
時間:4月19日(週五)14:00-16:00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文會堂

系統號:

A-013548

【演講】Marco MONTAGNER:Beyond the Ethnic Neighborhood? Foreign Places and Foreigners’ Spaces in Guangzhou

標題:

【演講】Marco MONTAGNER:Beyond the Ethnic Neighborhood? Foreign Places and Foreigners’ Spaces in Guangzhou

時間:

2019年4月12日(週四)13:00-14:30

地點:

Room 115 Humanities Building, New Asia College, CUHK(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系

主講人:

Marco MONTAGNER(香港中文大學人類系博士候選人)

內容簡介:

A light lunch will be served at 12:30 pm. First come first served.

系統號:

A-013533

【演講】單育辰:商王的動物園——甲骨文所見動物字形研究舉例

【演講】單育辰:商王的動物園——甲骨文所見動物字形研究舉例

標題:

【演講】單育辰:商王的動物園——甲骨文所見動物字形研究舉例

時間:

2019年4月14日(週日)14:10-17: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309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講人:

單育辰(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系統號:

A-013547

【演講】劉斐玟:但開風氣、典型夙昔:李亦園先生與台灣人類學

標題:

【演講】劉斐玟:但開風氣、典型夙昔:李亦園先生與台灣人類學

時間:

2019年4月15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館3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劉斐玟(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

聯絡人:

陶曉萱,Tel: 02-2652-3324

內容簡介:

與談人:黃克武(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員)

李亦園先生不論是治學、研究、教學、行政,乃至於扮演一個公共知識份子的角色,為國家建言或在報章雜誌上發表隨談,都發端於他身為一個人類學家的視野與關懷。要評述李先生一生的行誼,就不能不以他的人類學生涯為核心。人類學的主要訴求便是「當事人的觀點」,本演講嘗試建構李亦園先生的「當事人觀點」,從中並析釐出李先生的五種學術力:開創力、器識力、領導力、學術普及力、傳承力,並以此照見李亦園身為人類學家的才情、才能、格局與時代氛圍,進而鋪陳他在台灣人類學發展歷程中的「繼往」與「開來」。

本場演講毋須報名,歡迎踴躍參與。

系統號:

A-013476

【演講】Miguel Ángel Sorroche Cuerva:From East to West. Migr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Spain

標題:

【演講】Miguel Ángel Sorroche Cuerva:From East to West. Migr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Spain

時間:

2019年4月16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主講人:

Prof. Miguel Ángel Sorroche Cuerva(University of Granada藝術史學系)

聯絡人:

陳雅芹,Tel: (02)2732-1104#62231

報導者: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主持人:方真真(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系統號:

A-013535

【演講】Miguel Ángel Sorroche Cuerva:From East to West. Migr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Spain

標題:

【演講】Miguel Ángel Sorroche Cuerva:From East to West. Migr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Spain

時間:

2019年4月16日(週二)13:30-15:30

地點: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至善樓403教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主講人:

Prof. Miguel Ángel Sorroche Cuerva(University of Granada藝術史學系)

聯絡人:

陳雅芹,Tel: (02)2732-1104#62231

報導者: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主持人:方真真(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系統號:

A-013651

【演講】劉昌德:媒體有事嗎?臺灣媒體問題與改革

標題:

【演講】劉昌德:媒體有事嗎?臺灣媒體問題與改革

時間:

2019年4月1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劉昌德(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本次講座首先歸納與分析台灣媒體問題。整體來說,近年來台灣新聞媒體面臨社群媒體分食廣告大餅、以及影視產業面臨全球化與科技變遷,導致本地新聞報導呈現淺碟化等背離專業規範之問題,影視作品則是出現投資與產能不足、內容貧乏等困境。其次,希望透過比較韓國等地之國家政策、公民團體行動、與媒體工作者的努力,討論可行的媒體改革方向。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450

【演講】賴毓芝:全球化與視覺轉向的時代:「圖」可以作什麼?

【演講】賴毓芝:全球化與視覺轉向的時代:「圖」可以作什麼?

標題:

【演講】賴毓芝:全球化與視覺轉向的時代:「圖」可以作什麼?

時間:

2019年4月18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賴毓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聯絡人:

歐助教,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惠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3574

【演講】高晨揚:文革基督教中的物質媒介與信仰實踐

標題:

【演講】高晨揚:文革基督教中的物質媒介與信仰實踐

時間:

2019年4月22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館3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高晨揚(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聯絡人:

陶曉萱,Tel: 02-2652-3324

內容簡介:

與談人:林瑋嬪(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中國基督新教於文革中期復甦,著重於醫病與趕鬼的實踐。本人在福建沿海的口述歷史資料顯示,文革基督新教對物質的態度呈現出矛盾性。一方面,除去神像成為「信耶穌」的界定性特徵,而不需要宗教物質使基督新教能在此時期生存與發展。另一方面,某些物質卻被挪用於醫病媒介。本次演講敘述一位實行醫病趕鬼的基督徒婦女與一位向她求助的靈媒兩人的生命故事,並應用Webb Keane的「符號意識形態」(semiotic ideology)探討物質在文革基督教實踐中的角色。

本場演講毋須報名,歡迎踴躍參與。

系統號:

A-013518

【演講】林保淳:從俠義小說到武俠小說

標題:

【演講】林保淳:從俠義小說到武俠小說

時間:

2019年4月22日(週一)10:30-12:00 / 13:30-15:00

地點: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H534(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東海大學、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林保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13550

【演講】林立青:勞動者的樣貌

標題:

【演講】林立青:勞動者的樣貌

時間:

2019年4月22日(週一)16:00-18:00

地點:

中山大學蔣公行館(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

主講人:

林立青(《作工的人》作者)

內容簡介:

演講內容將從「勞工在哪裡」開始談起,逐步討論藥酒、飲料、小蜜蜂、檳榔攤等過去在台灣被歸類屬於「勞工」的記憶以及印象,並且談論這些形象的演變,勞工又是如何被塑造出來的。

系統號:

A-013452

【演講】鄧偉仁:宗教與經濟:以佛教為中心的討論

標題:

【演講】鄧偉仁:宗教與經濟:以佛教為中心的討論

時間:

2019年4月24日(週三)11:00-13: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

鄧偉仁(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系統號:

A-013499

【演講】樊錦詩:敦煌石窟中的波斯形象

【演講】樊錦詩:敦煌石窟中的波斯形象

標題:

【演講】樊錦詩:敦煌石窟中的波斯形象

時間:

2019年4月24日(週三)14:00-15:30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三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泛太平洋集團、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

主講人:

樊錦詩(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聯絡人:

孫小姐,Tel: 2361-9132#427

內容簡介: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自1900年發現後,便一舉成為全球佛教藝術和歷史文化研究的目光焦點,集結石窟建築、雕塑、壁畫和遺書為一體的大型石窟寺,其中秘藏了精妙絕倫的彩塑2415尊、宏偉瑰麗的壁畫4.5萬平方米和包羅萬象的古代遺書文物超過5萬件,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並衍生出了一門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規模宏大的敦煌石窟不僅包含了古代中國以及西域的傳統文化藝術,更因其壁畫與彩塑藝術的宏富輝煌、內容的博大精深,獲得了「世界藝術畫廊」、「牆壁上的博物館」、「世界藝術寶庫」的美譽。

在此,世人可以發現漢唐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羅馬文化、波斯文化交相輝映,彙聚融合。尤其在歷經洗禮與考驗之後,敦煌已華麗地蛻變成一個具有國際視野和世界影響力的東西文化融合大都會。儘管石窟及藏經洞的研究迄今已逾百年,但仍有太多說不完的故事,還有很多秘密等待好奇的世人探索追尋。

講者介紹:
樊錦詩,浙江省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於北平,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研究館員,兼任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中國敦煌文物保護研究基金會副會長等職。在石窟考古研究、石窟科學保護、石窟科學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發展敦煌文物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並多次獲表揚,被譽為「敦煌女兒」。現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著有:《敦煌石窟全集:佛傳故事畫卷》、《敦煌與隋唐城市文明》、《燦爛佛宮》;另編著敦煌相關書籍包括:《解讀敦煌•報恩父母經典故事》、《解讀敦煌•禪宗經典故事》、《解讀敦煌︰阿彌陀佛的中國之路》、《敦煌莫高窟千佛圖像研究》、《法華經故事》、《莫高窟史話》等。

※公務人員及教師全程參與者可獲學習時數認證時數2小時(需要者請於報名時填寫身分證字號)

報名網址:https://actio.ncl.edu.tw/activitydetails?uid=2&pid=119

聯絡人: 國家圖書館特藏文獻組 孫小姐
聯絡電話: (02)2361-9132#427

系統號:

A-013521

【演講】林秋敏:第一屆立法委員中的女性聲影

標題:

【演講】林秋敏:第一屆立法委員中的女性聲影

時間:

2019年4月2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林秋敏(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1948年1月舉行的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共選出760位立法委員,其中女性立委有84人;翌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遷臺,截至1953年8月,有31位女性立委未來臺報到,立法院依法辦理遞補,共有12人完成遞補手續;到了1969年,舉辦中央民意代表增補選,女性立委增加一個席次;接著自1972年開始,總共舉行六次增額立法委員選舉,前後當選的女性立委共有30人次。總計第一屆女性立委前後共有127人,這些女性民意代表的學識經歷與背景如何?她們如何為女性發聲?本次演講將帶您略窺一二。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451

【演講】曾品滄:奢侈品的形成:戰後台灣的可口可樂禁令與消費

【演講】曾品滄:奢侈品的形成:戰後台灣的可口可樂禁令與消費

標題:

【演講】曾品滄:奢侈品的形成:戰後台灣的可口可樂禁令與消費

時間:

2019年4月25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曾品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聯絡人:

歐助教,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惠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3575

【座談會】高行健週座談會「出走的意義」

【座談會】高行健週座談會「出走的意義」

標題:

【座談會】高行健週座談會「出走的意義」

時間:

2019年4月26日(週五)13:20-15:10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薈廳(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1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聯絡人:

Tel: (02)7734-1533;E-mail: a0937157881@gmail.com

報導者:

曾紫宸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季「諾貝爾大師:高行健週」系列活動
主持人:陳義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對談人:朱嘉漢(作家)、胡晴舫(作家) 
       

系統號:

A-013727

【演講】Robert Eskildsen:The Taiwan Expedition: New perspectives on Japanese imperialism and the Meiji Restoration

標題:

【演講】Robert Eskildsen:The Taiwan Expedition: New perspectives on Japanese imperialism and the Meiji Restoration

時間:

2019年4月30日(週三)10:3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文化史研究群

主講人:

Prof. Robert Eskildsen(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歷史系教授)

內容簡介:

本場演講以英語進行

In the spring of 1874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sent an expedition to southern Taiwan ostensibly to punish indigenous villagers who had murdered dozens of people from Ryūkyū. Contemporary records show tha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lso attempted to colonize eastern Taiwan and it justified its actions using the argument that a state must spread civilization and political authority to territories where it claimed sovereignty. The expedition took pla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unequal treaty system in East Asia and during the contentious early years the Meiji period, and it shows how Japan’s new foreign policy stance in the 1870s combined elements taken from Western imperialism with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Japan after the Meiji Restoration (1868). The new foreign policy stance spread the effects of the Restoration beyond Japan and accelerated the disruption of dynastic power in East Asia.

講者簡介
Robert Eskildsen is a Senior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t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 Tokyo. He received a PhD in modern Japanese history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 in 1998. He has published articles on the topic i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and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and his book, Transforming Empire in Japan and East Asia: The Taiwan Expedition and the Birth of Japanese Imperialism, was published by Palgrave Macmillan in 2019.

系統號:

A-013500

【演講】陳進金:空間・記憶・正義:綠島人與「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

標題:

【演講】陳進金:空間・記憶・正義:綠島人與「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

時間:

2019年5月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進金(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空間:綠島監獄島,重點是說明綠島成為監獄島的經過,從日治時期火燒島浮浪者收容所到戰後的新生訓導處、綠洲山莊、綠島技能訓練所以及法務部綠島監獄等變遷記憶:綠島人眼中的政治受難者,重點是透過綠島人的口述歷史,來呈現他們眼中的政治受難者,兼論及早期政治受難者對綠島居民的幫助正義:綠島人權島,重點是關於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如何成為推廣人權教育的重要基地,做了哪些事?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496

【演講】張崑將:當代東亞儒學的發展現況與思考

標題:

【演講】張崑將:當代東亞儒學的發展現況與思考

時間:

2019年5月7日(週二)14:10-16:00

地點: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H452(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東海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張崑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系教授)

系統號:

A-013553

【演講】文高明:鄒族久美部落歷史

標題:

【演講】文高明:鄒族久美部落歷史

時間:

2019年5月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文高明(北美鄒工作室負責人)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鄒族在陳有蘭溪、和社溪、沙里仙溪流域境內活動長達數世紀,建立鹿楮大社。日治時期前,該大社與阿里山鄉的特富野、達邦、伊拇祝等同列為北鄒四大社,成為本地區一方霸主。
久美部落為昔日鹿楮大社的一個小社,扮演傳統領域開拓先鋒的角色;但隨著環境變遷,勢力衰退,尤其,自布農族、漢人等大量異族遷入,受其影響而沒落。久美部落歷史發展過程中,曾經留下許多珍貴遺蹟文物,透過本講座一起來看它原來的面貌,及豐富的文化內涵。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495

【演講】范麗雅:中國外交官與1935年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從提案到舉辦

標題:

【演講】范麗雅:中國外交官與1935年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從提案到舉辦

時間:

2019年5月9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西學與中國研究群

主講人:

范麗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內容簡介:

1935年11月28日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所在地Burlington House隆重開幕。此展是由中國瓷器大收藏家大衛爵士(Sir Percival David 1892-1964)提議下舉辦的。大衛爵士1929年7月和北平故宮博物院合作在景仁宫舉辦了 「宋元明清陶瓷展」 以後,一直夢想著以乾隆收藏品為中心,在歐洲舉辦一場國際規模的中國藝術品展,這個願望在他得知故宫文物南遷到上海後變得更加強烈,但他知道要借出清宫文物,必須有政府的支持,於是以他為首的幾個英國收藏家聯名寫了一份倡議書提交给中英兩國政府,為祝賀英國國王喬治5世登基25週年,建議在兩國政府協助下,於英倫首都舉辦一場以故宮精品收藏為中心的國際規模的中國藝術展覽會。他們的提案首先得到了當時南京國民政府派駐國聯首席代表並兼任駐英公使的郭泰祺的大力支持。

本講座將利用海外收集到的視覺和文字資料,披露倫敦藝展如何在郭公使(大使)的熱心推動下,從僅由幾個私人收藏家的一紙提案到成功舉辦,到成為國家間文化交流事業的詳細過程。

系統號:

A-013568

【演講】張力:海軍與1949年國共戰爭

標題:

【演講】張力:海軍與1949年國共戰爭

時間:

2019年5月1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張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中華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自英國和美國接收了一些贈艦,戰爭結束後,又獲得日本賠償艦艇與美國移轉艦艇,海軍實力大增。國共內戰期間,中共海軍尚處於草創時期,但國共主要戰場仍在中國大陸。到了1949年,國軍不斷轉進,已至華中,共軍則進一步規劃渡江行動。海軍在這關鍵的一年之中,擔負了撤運軍民、支援作戰的任務。海軍官兵在國家風雨飄搖之際,也面臨選擇前途的考量。本次報告將透過國軍檔案的分析,探討這一段歷史。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494

【演講】林本原:戰後日本親臺派的形成

標題:

【演講】林本原:戰後日本親臺派的形成

時間:

2019年5月23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林本原(國史館修纂處助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探討戰後日本與中華民國外交關係時,日本自由民主黨「親臺派」無疑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當日本與中華民國發生衝突或協商合作之際,「親臺派」政治家與其周邊組織、人脈也發揮影響力。本演講分析「親臺派」議員的背景及周邊組織造成之影響。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493

【演講】張嘉尹:臺灣憲政民主的漫漫長路

標題:

【演講】張嘉尹:臺灣憲政民主的漫漫長路

時間:

2019年5月3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張嘉尹(世新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臺灣的憲政民主,是我們安居樂業的重要條件。臺灣在1990年左右民主化,迄今不到三十年,雖然無論在憲政體制上,還是在憲政實踐上的,都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然而以全球的眼光來看,臺灣的憲政民主,可說算是新興民主國家的典範,首先是民主化的過程和平穩定,歷經了三次政黨輪替,政局並沒有因此動盪不安。由於臺灣憲政民主的日漸落實,人民才能夠過穩定平安的生活,憲法的落實,讓我們的生命、身體、自由、財產、健康、尊嚴都獲得保障,另一方面,憲法也需要我們的認同與保護,我們可以透過行使言論自由、集會結社自由,透過民主選舉程序,甚至透過憲法訴訟的程序來保護憲法。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492

【系列演講】張廣達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張廣達系列講座

時間:

2019年5月,共3場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視聽室(百年樓330111)(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內容簡介:

第一講 唐代和早期伊斯蘭世界記載的遊牧族群的分佈
時間:5月3日(週五)10:00-12:00

第二講 冷武器時代權力結構中的親衛軍
時間:5月9日(週四)10:00-12:00

第三講 內陸歐亞繼突厥而後起的政權
時間:5月21日(週二)10:00-12:00

系統號:

A-013549

【系列演講】張炎憲臺灣史新銳學者講座

【系列演講】張炎憲臺灣史新銳學者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張炎憲臺灣史新銳學者講座

時間:

2019年3-7月,共5場

地點:

228國家紀念館(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1F)

主辦單位: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聯絡人:

Tel: 02-2712-2836

內容簡介:

主持人:戴寶村(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
4月13日
14:00-16:00
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的台灣棒球史(謝仕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5月18日
14:00-16:00
陸上的孤島、總督的指尖:日本時代臺灣山地治理與駐在所建築(林一宏,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企劃組助理研究員)

6月15日
14:00-16:00
從人群的隔離與跨界看臺灣原漢關係的轉變(1930-1960s)(陳慧先,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7月20日
14:00-16:00
興策拓海:日治時代臺灣水產業的移植、轉型與發展(蔡昇璋,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協同檔案研究員)

系統號:

A-013552

【研習營】2019婦女史研習營:性別視角下的全球

標題:

【研習營】2019婦女史研習營:性別視角下的全球

時間:

2019年6月24日至27日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

聯絡人:

林小姐,Email: wghrgroup2019@gmail.com

內容簡介:

研習目的: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研究群為提倡婦女與性別史,鼓勵年輕學子投入該領域,特邀請各領域的學者專家,講授如何利用性別的概念,重新探索性別史、全球史兩種學科交會的發展。本次「2019婦女史研習營:性別視角下的全球史」,希望透過教師授課及學生實習,共同研討婦女史、全球史交會之下的研究方法。藉此提高學生對此一學科的興趣,並結合不同研究領域的婦女史專家,共同思考婦女史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研習活動:
本次活動是以碩、博士研究生為對象,課程內容包括演講與實習。大會特別邀請Ulrike Strasser教授(UCSD)擔任專題演講,分析性別史和全球史的交會與局勢。專題課程則分別邀請學者專家,探討如何利用婦女與性別的概念,以及在全球史的範疇下,解析各種不同的史料。每堂課3小時,課程內容包含演講與實習。本次研習營除了專題討論,並設有「研究計畫習作」場次,希望協助學生瞭解研究計畫的組成與寫作方式。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
研習時間:2019年6月24日(一)至6月27日(四)
研習地點: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
研習對象:各大專院碩、博士研究生

系統號:

A-009822

【研習營】華夷風起:檳城文史研習營

【研習營】華夷風起:檳城文史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華夷風起:檳城文史研習營

時間:

2019年7月7日至13日

地點:

馬來西亞檳城

主辦單位:

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

聯絡人:

黃憶晴,Tel: 886-2-2789-8202;d07121006@ntu.edu.tw

內容簡介:

本研習營擬於2019年7月7日至7月13日,於馬來西亞檳城舉辦為期7天的暑期研習營,預計招收東南亞、兩岸三地與留學國外文史相關科系的博士生與年輕學者約36人。研習營的主要目的有二:希望深化並開拓各地青年的人文研究新視野,增廣對東南亞華人移民、社會、歷史文化之認識;另一方面,也期待學員之間相互學習,並促進更深入、跨學科與跨領域間的交流與對話。

檳城作為馬來西亞最多華人聚集的城市,其首府喬治市於2008年被正式編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區(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這座城市,前身是英殖民地,至今仍存留許多各式風格的歷史遺跡建築,包括家廟、會館、廟宇、教堂、碉堡、鐘樓等。除了豐富的歷史景觀,此地不僅華人、華語與方言文化扎根頗深,同時也兼融了馬來、印度、英國等各族文化。無論是多元族群、華人移民、方言社群、殖民歷史或海洋貿易等,此地獨特的歷史脈動與在地生活經驗,使其成為歷史、語言、文化、文學等東南亞人文研究領域的重要座標。

緣此,本研習營將地點設定在檳城,並邀請相關領域著名學者進行專題講座,講題涵蓋不同學科,包括歷史經濟、社群教育、宗教建築以及文學語言,期許加強學員對檳城跨文化、跨族群等多元性質的認識。期間,學員將對檳城的人文世界展開實地田野考察,親身走訪當地的宗祠廟宇、會館、博物館與華人生活區域等文化地景,並與當地文史工作者進行交流與經驗分享。通過以上活動,期能加深學員對華人文化生態、後殖民歷史、峇峇娘惹文化等面向的認識與理解,從而在人文領域中創造、更新更多元的學術議題與研究取徑。

系統號:

A-013545

【資料庫】紀伊國屋書店學術電子圖書館(KinoDen トライアル)

標題:

【資料庫】紀伊國屋書店學術電子圖書館(KinoDen トライアル)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

內容簡介:

試用連線網址:https://kinoden.kinokuniya.co.jp/academia-sinica/
試用期限:即日起至2019年5月13日。
備註:限中研院內IP範圍內使用,免帳號密碼。
資料庫簡介:本資料庫按日本10大分類法分類,截至2019年1月已上線16,000多種書籍(詳附檔清單)。

電子資源使用僅限個人學術研究目的,請勿將資料庫取得之內容於線上流通或行使商業行為。請勿有連續、大量、有系統的下載、複製或列印等重製行為,並嚴禁使用任何機器或軟體自動下載(例如QQ旋風、迅雷、Thunder、Internet Download Manager、快車、FlashGet、Gogobox、ClubBox等具下載續傳功能的軟體)。如資料庫有同時上線人數之限制,使用完畢,請務必離線,以免影響他人權益。

系統號:

A-013569

【資料庫】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Periodicals(英國海外傳道會期刊)

標題:

【資料庫】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Periodicals(英國海外傳道會期刊)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

內容簡介:

試用連線網址:http://www.churchmissionarysociety.amdigital.co.uk/
試用期限:即日起至2019年5月31日。
備註:中研院內IP範圍內使用,免帳號密碼。

資料庫簡介:
「英國海外傳道會期刊」資料庫收錄了Church of England Zenana Missionary Society(CMS,後整合為South American Missionary Society)各種類型之出版物,諸如:新聞、期刊、報告、信件、地圖、插畫等,紀錄了19世紀至21世紀的傳道宣教活動,有助於性別、家庭到醫藥、教育、在地教會的發展、政治衝突、社會改革、語言學、民族學和探險等領域之研究。本資料庫之特色功能:
・圖庫:期刊之插畫、照片和地圖等
・互動式地圖:可按區域或國家搜尋
・互動式年表
資料庫分為兩個專輯:
專輯一:本輯收錄1804年至2009年之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與South American Missionary Society教會刊物、傳教士登記冊等資料,有助於研究者以世界史的角度了解三個世紀以來的宣教活動。
專輯二:本輯聚焦於CMS醫療任務相關之活動,包含醫療、家庭、婦女、孩童等議題,收錄在亞非和中東進行的婦女工作、中國和日本當地教會和學生事工的通訊紀錄。

系統號:

A-013650

【資料庫】臺灣社會學專書論文摘要資料庫

標題:

【資料庫】臺灣社會學專書論文摘要資料庫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

內容簡介:

台灣地區社會學論文摘要的編纂始於1985瞿海源執行台灣社會學研究現況分析研究計畫,並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行為學研究組賡續此一工作,歷經瞿海源、徐正光與章英華三位主任的努力,分別在民族學研究所出版了《台灣地區社會學論文摘要(1963-1986)》以及《1986-1993台灣地區社會學論文摘要:含社會心理學》,並且建置了資料庫,可以直接網上查詢。在第二次論文摘要出版之後,有關學術期刊論文的資料庫在台灣發展成熟,使得編輯社會學論文摘要的需求大幅降低,因此社會學論文摘要的工作就未再延續。然而編輯專書中收錄的論文缺乏查詢的管道。於是在2009年獲當時社會學研究所傅仰止所長的支持,啟動社會學專書論文編纂的計畫,由研究員章英華與助理黃惠貞執行,再獲現任蕭新煌所長的鼓勵與敦促,已經完成臺灣社會學專書論文摘要資料庫的建置。

本專書論文的編纂,以目前任職社會學系所與社會學研究機構以及取得社會學最高學位(大部分是博士)的教學研究人員之著作為收集對象。另外,就收錄論文所屬的專書,亦建立了專書檔,列舉該書的目次(論文名稱與作者),讓大家瞭解社會學者在學術界中交流與合作的狀況。由於此一資料庫可以隨時修訂,如果學界同仁有符合收集條件但被遺漏的論文,或查覺錯誤之處,敬請提供資訊,本計畫會儘量適時增補。

計畫助理:何思瑩
電話:(02)2652-5122
E-mail:iossabc@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13453

【資料庫】「China and the Modern World: Diplomacy and Political Secrets, 1860-1950」(中國與現代世界:外交與政治秘檔,1860-1950年)

標題:

【資料庫】「China and the Modern World: Diplomacy and Political Secrets, 1860-1950」(中國與現代世界:外交與政治秘檔,1860-1950年)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

內容簡介:

試用連線網址:http://tinyurl.galegroup.com/tinyurl/9Uz4y3
試用期限:即日起至2019年4月30日。
備註:院內IP範圍內使用,免帳號密碼。
資料庫簡介:「China and the Modern World: Diplomacy and Political Secrets, 1860-1950」(中國與現代世界:外交與政治秘檔,1860-1950年)收錄典藏於大英圖書館的「英國印度事務部檔案」,這些資料來自政治與機要部、緬甸辦公室(1937年作為獨立部門成立)和軍事部,是首次作為數位化原始檔案對外開放,呈現了1860-1950年間英國對亞洲和中英關係的關注。

「英國印度事務部檔案」透過外交活動報告、通信、官方日誌、備忘錄、小冊子、地名錄和地圖等,提供使用者英國於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間對中亞及東南亞地區的關注,包括:

*中國和英屬印度的前線地區(例如新疆、西藏、雲南、中緬邊境)發生的事件。
*大博弈(The Great Game):英國和俄羅斯爭奪中亞控制權引起的衝突。
*與中英關係的演變有關的歷史事件:鴉片戰爭、1899至1901年義和團起義的餘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中英合作等。

本資料庫有助於遠東的西方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中國政治與外交、全球與國際關係、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的中英關係、邊境研究與政治、中國的少數民族及其邊境地區、絲綢之路與貿易史等領域之研究。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遵守出版社使用規範及版權聲明;限於個人學術研究或教學目的使用,不得有商業行為以及連續、大量、有系統的下載檔案。有同時上線人數限制之資料庫,敬請於使用完畢時點選登出或確實關閉頁面,以維護他人使用權益。若有資料庫使用問題或意見,請與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聯絡(Tel:02-27898294)。

系統號:

A-013570

【資料庫】The Earl George Macartney Collection

標題:

【資料庫】The Earl George Macartney Collection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

內容簡介:

試用連線網址:http://go.galegroup.com/gdsc/i.do?id=005U&v=2.1&u=twnsc183&it=aboutCollections&p=GDSC&sw=w
試用期限:即日起至2019年4月30日。
備註:院內IP範圍內使用,免帳號密碼。
馬戛爾尼奉英王喬治三世之命,以祝賀乾隆壽誕為名出使中國,此行的目的包括要求中國為英國增開商港、建立大使館、鬆綁貿易限制等。馬戛爾尼的相關文書及檔案散見於世界各地,本庫的資料來源為康乃爾大學圖書館,是馬戛爾尼檔案最集中的典藏地,收藏的類型包含了馬戛爾尼本人及隨行人員的:書信、期刊、圖書等,該檔案收錄了與馬戛爾尼1792至1794年訪華相關的大量歷史記錄。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並遵守出版社使用規範及版權聲明;限於個人學術研究或教學目的使用,不得有商業行為以及連續、大量、有系統的下載檔案。有同時上線人數限制之資料庫,敬請於使用完畢時點選登出或確實關閉頁面,以維護他人使用權益。若有資料庫使用問題或意見,請與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聯絡(Tel:02-27898294)。

系統號:

A-013571

【展覽】「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特展

【展覽】「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特展

標題:

【展覽】「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特展

時間:

2019年3月27日至5月31日

地點: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聯絡人:

莊博揚,Tel: 02-2652-3382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物館將於3月27日,推出特展「你可能毋熟識个客家──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希望透過文物的故事,和社會大眾一起重新認識客家文化豐厚的底蘊和開放性。為了蒐集這些難得的文物,策展人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黃宣衛,與交通大學張維安教授、中央大學張翰璧教授合作,特別花了兩年的時間,密集走訪廣東、廣西、香港、馬來西亞沙巴與台灣各地,進行田野考察、蒐集文物,並和「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共同籌劃,以展覽的形式呈現「東方客家」和「西方傳教士」交會所迸出的火花,從歐美的差會、太平天國、瑞士的巴色差會,乃至客家基督徒如何從大陸華南的東江流域散布到香港、沙巴等地。西方傳教士帶來了基督福音,也引入現代醫療、學校教育、社會福利等組織,深深影響客家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在臺灣,來自加拿大與英國長老教會的馬偕和李庥開始傳播福音,也影響了臺灣的客家社群。客家與基督教的相遇,不但豐富了客家文化的內涵,更增添了臺灣文化的西方元素。

系統號:

A-013572

【展覽】他們的年代:1930~1960年代影像展

【展覽】他們的年代:1930~1960年代影像展

標題:

【展覽】他們的年代:1930~1960年代影像展

時間:

2018年11月11日至2019年7月28日

地點: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2樓南翼(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

主辦單位: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內容簡介:

1930~1960年代,臺灣歷經日治時期、二戰轟炸、國府軍接管等政權移轉、戰事及撼動臺灣社會的事件,戰爭的破壞讓昔日的繁華生活及瑰麗建築不復存在,戰後又面臨統治權急遽翻轉,身份認同也陷入混亂搖擺。

在這期間,除了攝影名家外,還有些平民攝影及檔案照片,透過鏡頭留下珍貴的歷史紀錄,及不同的統治者基於不同目的,拍攝與臺灣相關的紀錄或宣傳影片。這些影像攝影作品僅是特定時空的片段畫面,無法完整還原當時的環境背景,但仍不失為一窺這段歷史的切入視角,而具濃厚宣傳意味的影片,以現代眼光或許有些荒謬,卻也保留當時的生活面貌。

展覽中透過靜態的影像紀錄及動態的錄像作品,介紹日治臺灣的庶民百態、戰時的動員狀態、轟炸下的斷垣殘壁以及戰後的困頓環境,呈現臺灣這段身不由己的動盪年代。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週二~週日 10:00~17:00(週一休館,恰逢國定假日開館,次日休館)

系統號:

A-013633

【展覽】水月鏡像──懷素自敘帖摹刻本與風格傳衍

【展覽】水月鏡像──懷素自敘帖摹刻本與風格傳衍

標題:

【展覽】水月鏡像──懷素自敘帖摹刻本與風格傳衍

時間:

2019年1月4日至4月28日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一樓中廳(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在西元八世紀左右的中國盛唐時期,出現了一種新形態的草書,以快速連綿的字體、看似不受法度羈絆,且以充滿隨機性與表演性的特質著稱,後人普遍以「狂草」稱之。狂草自始即與醉酒及顛狂行徑連結在一起,後世視之為中國書法藝術的「情感」或「浪漫」美學代表。唐僧懷素書〈自敘帖〉可說是書史上名聲最大、影響最廣的狂草作品。除今藏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紙本墨跡長卷外,存世尚有眾多摹、臨、仿或刻之複本,它們雖如水中月、鏡中像般撲朔迷離,卻扮演了推動懷素風格傳衍的最重要媒介。此次展出多種明清刻帖,結合高清原寸照片、墨跡與當代大型水墨創作,講述法書典範複製與新生的過程。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與圖書館合辦「水月鏡像—懷素自敘帖摹刻本與風格傳衍」特展,配合本次特展,圖書館亦於展場展出相關主題書籍,歡迎入館參觀。

展覽時間:隨圖書館開館時間開放

系統號:

A-013454

【展覽】島嶼群相──臺灣考古展覽

【展覽】島嶼群相──臺灣考古展覽

標題:

【展覽】島嶼群相──臺灣考古展覽

時間:

2018年6月27日開展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2樓臺灣考古區206、20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島嶼群相,試圖彰顯目前臺灣考古文化看似風華亮麗,卻又埋存幾許隱晦不明的脈動。更新世冰期未結束前,臺灣與中國大陸仍相連接。考古資料也顯示,三萬年前臺東縣長濱鄉的八仙洞遺址發現有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遺留,但無法確切地指出這批人什麼時候消失得無影無蹤。隨著一萬八千年前氣候暖化、海水面上升,約在距今八千年前臺灣海峽已然形成;早期人類和動物再也無法經由陸橋往返兩地。

直到距今五、六千年,一批以海洋生活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社群開始落腳在臺灣各地及澎湖。歷經千年以後,另一群帶著部分雷同文化要素,卻具有一定文化差異的人們來到臺灣,發展了具有相當風格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又過千年,一群以灰黑陶為主流,甚至對臺灣閃玉情有獨鍾的族群幾乎遍布島嶼全境;但此時此刻,考古學家依舊無法斷言是傳承關係還是斷裂。

與其說在距今兩千年前,玻璃器取代了玉器做為裝飾品,不如說鐵器時代根本不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群所發展出來的文化。除了玻璃製品外,各種鐵器仍看不到全然由本地生產的考古證據,或許是人群中具備專業加工技術的匠師跟隨而來,於是乎開展出臺灣考古文化的新史頁。

曾經,連橫在臺灣通史序中寫道:「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從世界史的視角來看,臺灣在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中,被西方世界「發現」,接踵而來的交流與碰撞,相當複雜,說是混亂該不為過。無論如何,不同的人群、相異的政治勢力都給臺灣注入了新的血脈、新的基因。

系統號:

A-013455

【展覽】「南方共筆:輩出承啟的臺南風土描繪」特展

【展覽】「南方共筆:輩出承啟的臺南風土描繪」特展

標題:

【展覽】「南方共筆:輩出承啟的臺南風土描繪」特展

時間:

2018年10月2日至2019年4月1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位居南方的臺南,是臺灣最早發展的城市,以及極早與外界接觸的地區,因而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許許多多曾停留或居住過臺南的人,藉由近身觀察,記錄、描繪自己眼中的臺南風土。這些風土描繪從400年前到現在,因著不同世代、族群的觀察視角,有著不斷流動的變化。這些記錄者一代一代地觀察、書寫,共筆出臺南多元的歷史面貌。

本特展與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簡稱日本民博)、臺南市文史協會及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合作,特別借調日本民博館藏曾任職臺南州立臺南第一中學的內田勣老師、及臺南市文史協會前輩們的手稿、筆記、照片、作品等資料,試圖透過不同時期的臺南風土描繪,從不同世代記錄者的臺南故事出發,探知從空間、時間及人群都不斷轉變的「臺南風土」。

流動的臺南
400多年來的臺南空間,隨著時間的變動有著不同的空間指涉,時而大、時而小。荷蘭時期,以安平的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為中心,也包含普羅民遮城。鄭氏時期,隸屬於天興州、萬年州。清代以後,分屬於臺灣縣與諸羅縣(嘉義縣)。日本時代(1920年)設置了臺南州,範圍擴及現在的雲林、嘉義。戰後則包含臺南縣與臺南市,到了2010年臺南縣市合併升格,成為現今的空間規模。

相對於空間流動,誰是臺南人也隨著時空不斷地變化。住民從以平埔原住民為主,到漢人、日本人、外省移民、及外籍移工與配偶等等的加入。近年更有港澳人士或島內其他城市居民,懷抱各自的「臺南夢」定居臺南,共同描繪一幅幅隨著時空流動的臺南風土像。

初見臺南第一眼
從17世紀開始,臺南即是外界與臺灣接觸重要的入口,到了19世紀中期臺灣開港通商後,更有許多西方的傳教士、冒險家、商人、領事等,以臺南為據點,搜獵尋奇,找尋各種可能性。這些帶著不同目的來臺南的人,留下不同的文化視角、初見臺南第一眼的觀察紀錄。19世紀末,日本人為了統治臺灣,除自身積極踏查各地外,也透過臺南在地的文人仕紳蒐集資料,這些文人仕紳在蒐集整理臺南知識的過程中,也再一次認識自身的鄉土。

在臺日人的臺南研究:蠟燭老師內田勣
日本時代有許多日本人因工作定居臺南,開始記錄、觀察臺南,其中1930年代任職於臺南州立臺南第一中學校(簡稱南一中,現為國立臺南第二高級中學)、臺南州立臺南第一高等女學校(現為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的日籍教師們,例如前嶋信次(歷史)、內田勣(地理)、國分直一(考古)等,形成了臺南研究的重要社群,也開啟臺籍學生或人士對於臺南的研究興趣,臺南市文史協會的黃天橫先生即是一例。

地理老師內田勣(1906-1947)任教於南一中,由於身材的關係,被學生暱稱為「蠟燭」。在臺南教書期間(1934-1940),以臺南為中心,到臺灣各地進行地理方面的鄉土調查,並留下許多地理學視角的珍貴踏查照片及研究論文,現存於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

臺南人的臺南研究:臺南市文史協會的先行者們
臺南研究的發展除了日本人外,1930年代起也開始有臺南人從鄉土、民俗等視角觀察,並開啟臺南研究,他們研究臺南的機緣一方面來自漢學的家學,另一方面則來自日人學者研究方法的師承。例如石鼎美家族後代石暘睢(1898-1964)與莊松林(1909-1974)等人,作為臺南人關心臺南史,著手從事以臺南為核心的臺灣舊文獻搜抄整理,成為臺南人組織化研究臺南文史的濫觴。

戰後先是官方成立臺南縣、市文獻委員會,成員中有許多來自臺南在地文史人士。接著於1958年,臺灣戰後第一個登記立案的民間文史社團—臺南市文史協會,會員們利用業餘的時間,採取一步一腳印的田野調查,為臺南研究奠基。

百花齊放的臺南達人們
1990年代,政治上解嚴,社會各種力量也逐漸獲得解放。官方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而前臺南縣政府也成立了「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積極鼓勵臺南研究。此外,民間也紛紛成立各種地方文史協會、工作室等,臺南研究進入百花齊放的時期,出現更多的臺南達人們,從文化資產、文學、音樂、戲劇、影像、繪畫、茶藝、文創等不同的面向,深根著力於臺南風土的描繪。同時臺南的獨特魅力,也吸引著島內外的人移入、或觀察臺南,共同書寫他們自己心目中的臺南。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3456

【展覽】「上學去──臺灣近代教育」特展

【展覽】「上學去──臺灣近代教育」特展

標題:

【展覽】「上學去──臺灣近代教育」特展

時間:

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4月1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1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一起上學去
走進學校、成為學生、接受教育,是多數人都曾有的經歷。「上學去:臺灣教育特展」試圖從學生的角度,看見國家透過近代教育試圖培養我們成為「理想」國民的同時,懵懂的我們如何因教育認識自我、看見世界,從而培養出質疑與挑戰既有體制的獨立思考能力,也讓近代臺灣發展成一個具整體形貌但保有各自性格的「共同體」社會。

走進學校:成為我們中的我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有別於傳統教育著重於知識菁英的培養,日本時代開始的近代教育,是以更具普遍性的國民為對象,透過集體、定制的教育體制,陶鑄了思想、規訓了身體,建構了社會共識基礎,讓原本不同的「我」成為了具有共同感的「我們」。繼而學歷成為判斷一個人如何有用於社會的指標,人的能力被標示與分類,形成了一套新的價值標準,帶領我們邁向重視學歷的近代社會。

打開課本:理想國民養成術
你想過近代學校為什麼教這些科目嗎?語言讓我們能夠彼此溝通,地理與歷史開啟了認識世界、了解過去的視角,但往往也常見強加的國族認同。數學與科學帶我們發掘未知世界、面對現代生活,體育與各種實作課程則在培養可面對工業生產體制的身體與技術,美術與音樂豐富了美感與文化生活,更透過考試制度驗證各種學習成效。但理想國民是誰的理想?我們接受教育時該時時警惕,以追求具有普世價值的公民概念為依歸。

揮灑青春:我的校園記憶
你印象最深刻的校園記憶是甚麼?沉重課業壓力下的壓抑,同儕間親近的關係,拚盡全力的比賽,流行的活動與刊物,對體制的叛逆與反抗,一起去過的旅行,彼此分享過的未來與夢想……青春年少的酸甜苦辣,在你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印記,曾經的同學有時還比一輩子的家人關係更緊密。

多年之後:我的未來不是夢
你還記得小時候寫下的「我的志願」是甚麼嗎?你成為期望的自己了嗎?不同時期的國家政策,透過教育塑造統治需要的理想國民,當下的我們或許接受又或許挑戰了體制,現在回頭看受教育的過程,教育對我們來說是甚麼?對後來的人生有甚麼影響?在一次次對於學習的辯證過程中,我們的面貌逐漸清晰。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3457

【展覽】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

【展覽】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

標題:

【展覽】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

時間:

2019年4月1日至6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04、206、208、210、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名爰,字季爰,別署大千居士,齋名大風堂。自幼跟隨母親曾友貞(1861-1936)習畫,後於上海拜曾熙(1861-1930)、李瑞清(1867-1920)為師,學習詩文書畫。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曾赴東瀛學習染織,又一度入寺為僧,戰火中還遠赴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民國卅八年後旅居海外,在亞、歐、美洲均舉辦過畫展,是廿世紀最負盛名之國畫大師。六十五年來臺定居,並終老於摩耶精舍。

大千先生的畫藝深受石濤(1642-1707)和八大山人(1626-1705)影響,並溯源至隋唐、北魏,長年沉浸於古代諸名家,盡收傳統筆墨技法之精髓,從山水到人物、花鳥、畜獸等,各種畫科無一不臻妙境。熱衷於古書畫的研究學習,讓他成為重要的鑑賞家,對繪畫史也有精闢見解。晚年發展出氣勢撼人的潑墨潑彩畫風,開拓水墨新境界,成為標誌性的代表。書法兼擅諸體,善於臨仿不同書風,更融合成奇肆雄強的鮮明書風,與其精妙畫風相得益彰。長達六十多年的畫齡,加上勤於創作,傳世作品數量空前龐大,為世人留下可觀的文化資產。

大千先生與國立故宮博物院關係匪淺,身後將他珍藏之書畫及用印遺贈予本院典藏,同時也將居所摩耶精舍捐出成立紀念館,由本院代為管理。今年適逢張大千一百二十歲生日,特從本院豐富典藏及國立歷史博物館寄存之作品中,精選出書畫精品、印章與珍貴照片,希望能具體反映大千先生早、中、晚不同時期的藝術特色與精神,讓觀眾重睹其精采絕倫的藝術傳奇與大師風采。

本展覽全年開放:08:30~18:30。
夜間開放時段: 每週五、週六18:30 ~ 21:00。

系統號:

A-013470

【展覽】「影像敘事。凝望臺灣」主題書展

【展覽】「影像敘事。凝望臺灣」主題書展

標題:

【展覽】「影像敘事。凝望臺灣」主題書展

時間:

2019年1月2日至4月30日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內容簡介:

面積僅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臺灣,於地球上的存在如粟米般渺小,卻因歷史發展先後聚集了原住民族、漢民族、荷蘭、西班牙與日本人等族群,顯現出多元且複雜的民族風貌。十九世紀以來,攝影技術的發展讓視覺影像成為不亞於文字的重要溝通記錄工具,讀者不再只能從文字描述去憑空想像過往歷史,照片的留存讓已逝的時光鮮明地重現,讓人見證古往今來的人事更迭與景物消長。

空拍大師齊柏林先生曾表示,一直以來他想做的事就是讓臺灣人了解臺灣,讓世界認識臺灣。因此,他花了超過20年的時間,以影像帶領我們看見臺灣的真實樣貌,這些照片除了展現臺灣的美麗,也同時揭露其不堪的一面,並喚醒更多人對臺灣環境保護的重視。

臺灣這座島嶼,一直默默承載著各種歷史記憶,美麗的河山、豐富的人文,交織出一幕又一幕的動人篇章。本期的主題書展「影像敘事‧凝望臺灣」挑選許多以影像為敘事主軸的館藏,書中一張張照片訴說著近代發生在這片土地上不同的故事,期盼我們閱讀這些作品後,能更謙卑地看待自己,更努力保護這個美好的家園。

展覽時間:隨圖書館開館時間開放

系統號:

A-013526

【展覽】石からうまれた仏たち——永青文庫の東洋彫刻コレクション

【展覽】石からうまれた仏たち——永青文庫の東洋彫刻コレクション

標題:

【展覽】石からうまれた仏たち——永青文庫の東洋彫刻コレクション

時間:

2019年1月12日至4月10日

地點:

永青文庫美術館(東京都文京区目白台1-1-1)

主辦單位:

永青文庫

聯絡人:

Tel: 03-3941-0850

內容簡介:

永青文庫がアジアのさまざまな仏像を所蔵していることは、あまり知られていないかもしれません。当館の設立者である細川護立(もりたつ)(細川家16代・1883~1970)は東洋美術に広く関心を持ち、中国考古や陶磁器ばかりではなく、中国の石仏・金銅仏、インドや東南アジアの彫刻をもコレクションに加えました。とりわけ北魏から唐時代におよぶ中国彫刻は、近代日本においていち早く中国美術を紹介・蒐集した早崎稉吉(はやさきこうきち)(1874~1956)の旧蔵品が大半を占め、各時代の特徴を表した重要な像が多く含まれます。

このたび専門家の協力を得て、これら東洋彫刻コレクションの調査を行いました。本展では、調査の成果に基づき、「菩薩半跏思惟像(ぼさつはんかしいぞう)」や「如来坐像(にょらいざぞう)」(いずれも重要文化財)をはじめとする中国彫刻、ほとんどが初公開となるインド彫刻を一挙に紹介し、あわせて個人蔵の貴重な中国金銅仏を特別に展示します。

開館時間
10:00~16:30
休館日:月曜日

系統號:

A-013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