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10:30
【主題演講】
Some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national) corpora(前川喜久雄,日本國立國語研究所)
主持人:李佳穎(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11:00-12:30
主持人:魏培泉(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以語料庫為輔來斷定時間詞的詞類(Pinning Down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ided by Database)(連金發,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由客語語音資料庫探討方音的語音與記音差異現象(An investigation of sound discrepancies in dialects: A corpus perspective)(鍾榮富,南臺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
Automatically Creating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nnotations for the Southern-Min Dialect by Leveraging the Mandarin(高照明,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中心)
13:50-14:50
主持人:林英津(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國家台灣南島語數位典藏之建置與我見(齊莉莎,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台灣手語線上辭典之建構與擴增(Taiwan Sign Language Online Dictionary: 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蔡素娟,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暨手語語言學台灣研究中心)
15:20-16:20
主持人:曾淑娟(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語料庫如何成為國家的文化基礎建設(Corpus as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why and how)(謝舒凱,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臺灣華語文語料庫建構與應用(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Corpus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Mandarin)(吳鑑城、白明弘、林慶隆,國家教育研究院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
13:30-15:30
主持人:康豹
What May 4th? Daoism Around the Time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劉迅)
五四運動前後的太虛法師(侯坤宏)
Confucianism-inspired Religious and Moral Societies in the Republican Era: A Selected Embrace of the Modern Project and the May Fourth Spirit(Sébastien Billioud)
從社會信條到反對不平等條約——華德(Harry Frederick Ward, Jr., 1873–1966)與民國基督教(曾慶豹)
評論人:康豹
►第二會議室
8:40-10:40
主持人:傅大為
Science and Citizenship: May 4th in the Long 20th Century (Fa-ti Fan)
A Science without Nature: Tian (Heaven), Morality and Darwinian Competition from Yan Fu to May Fourth(雷祥麟)
The Power of Mr. Science: Objectivity, Politics, and the Place of May 4 in the Global History of Science Activism (Sigrid Schmalzer)
The Tension between Mr. Science and Mr. Democracy in the transnational context(王作跃)
評論人:沈德容
16:20-18:20
主持人:王憲群
A Tradition of Innovation: 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 in May Fourth and Beyond (Victor Seow)
神經衰弱與精神科學(王文基)
Playfully Re-composed: Soybean and Science in Republican China (Jia-chen Fu)
評論人:嚴曉珮
5月4日
►第一會議室
8:40-10:40
主持人:趙建民
A Mechanism of Coded Communication: Xinwen Lianbo and CCP Politics(蔡文軒)
評論人:張鈞智
巡視制度下的中央地方關係:習時期巡視成果分析(張執中)
評論人:趙建民
國家與知識份子的策略互動:以國家社科基金的議題設定為例(張鈞智)
評論人:張登及
技術為表、治術為裡:中國城市治理機制的構建及運作(周望)
評論人:周嘉辰
11:00-12:30
The global circulation of liberal notions and China: from Liang Qichao to Hu Shi(沙培德)
World metaphors and nationalist imagination: preparing the May Fourth political discourse (Pablo Blitstein)
徵稿啟事(Call for Papers)
1997年修憲伊始,半總統制在臺灣的運作已然跨越20載。在臺灣半總統制學群諸位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不僅自2010年起連年舉辦「半總統制與民主」學術研討會,將寶貴的憲政實務經驗轉為可供學術驗證和施政參照的理論範式,迄今更出版了四份TSSCI期刊專刊及兩本專書,學術成果豐碩。
二十世紀後半葉是中國宗教史劇烈改變的一個時期,也是中國宗教正式邁向現代化、全球化的關鍵時期。當代華人佛教、道教、基督教的口述史研究正在起步,也是提供學術界理解當代華人宗教的重要管道。口述史是歷史書寫的一種,足以建立一個更具社會意識及多元的歷史敍事,提供更豐富的層次。口述歷史可以捕捉個人獨特的記憶和敍述其生命故事,為宗教史賦予豐富多彩的個人面向,並為其賦予生命素質。透過採集和記錄第一手的個人信息與經驗,宗教史記錄了多元而不是單一的聲音,同時讓參與和經驗歷史的宗教人,可以真正地用自己的話語發聲。這種方法可以建構一個非權威性的史觀,以及非中心的宗教經驗脈絡。另一方面,憑藉近年來數位人文技術的協助,宗教場所的地理分佈研究亦成為備受關注的主題。就社會地理學看來,地理研究並非僅能被理解為地形學繪圖,地理位置可能像徵著權力關係、政治取向、種族分佈、禁忌等元素,而宗教場所的分佈同樣蘊含多重意義。近來美國普渡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已建置Atlas of Religion in China,並正積極開發「中國靈性地圖在線」Online Spiritual Atlas of China (OSAC)此一數位平台,同時,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其下一個研究群亦在朝此方向發展,這些平台的建置使得宗教場所地理分佈成為不可忽視的新趨向。有鑑於此,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美國普渡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擬於2019年6月29-30日(週六、日)在臺灣的國立政治大學聯合舉辦「當代中國宗教口述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本研討會擬徵集通過口述史研究方法,考察當代佛教、道教、基督教等華人宗教相關主題,以點狀構成線狀的深度描述、分析與比較之研究論文,共同討論並深化二十世紀後半葉的當代華人宗教研究以及宗教場所地理分佈的相關議題。職是之故,本次會議擬邀集學者就下述主題撰寫論文,共同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