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胡潔人:Emotion as the Weapon: Veterans' Perpetual Protests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in China

標題:

【演講】胡潔人:Emotion as the Weapon: Veterans' Perpetual Protests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in China

時間:

2019年3月4日(週一)1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五樓會議室B(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

主講人:

胡潔人(同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訪問學者)

系統號:

A-013359

【演講】George C.S. Lin:Remaking Urban Landscape in China’s Large Cities: State-Society Nexus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Space amidst Accelerate Urbanization

標題:

【演講】George C.S. Lin:Remaking Urban Landscape in China’s Large Cities: State-Society Nexus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Space amidst Accelerate Urbanization

時間:

2019年3月4日(週一)16:00

地點:

180 Doe Library, UC Berkeley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CCS), Center of Global Metropolitan Studies, UC Berkeley

主講人:

Prof. George C.S. Li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聯絡人:

E-mail: ccs@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Panelist/Discussant: You-tien Hsing, Professor of Geography, UC Berkeley

Phenomen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ndscape in Chinese cities has been conventionally understood as the spatial outcome of the reformation of state-market relations. The current urban landscape observable today is described as a juxtaposition of two elements, namely the legacy of the socialist city and the newly emerged space of marketization. This research identifies a new wave of urbanization in which a reformulated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has given rise to a new landscape of urban redevelopment. The remaking of China’s urban landscape is effectively shaped not so much by force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or bid-rent dynamism but instead by a negotiation and reconciliation of the interests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The bottleneck over urban renewals is overcome by local initiatives to redefine who gets what rather than who owns what. Existing land users are motivated by a decentralized power of decision-making and a share of the land conveyance income previously monopolized by the state. Contrary to normal expectation,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the extent of urban re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density, level of development and degree of marketization and openness. Urban redevelopment tends to prevail in those modes of land disposition that are either monopolized by the state or subject to close-door negotiation. Chinese land users are found to be more concerned over exclusivity than transferability of property rights. Redevelopment is less contentious in a “village-in the city” where decisions are made by the collective organization internally than the other involving developers externally. Land use intensity and efficiency have been improved along with intensified social exclusion and marginalizatio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call for special attention to be paid to China’s reformulated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s a new driving force reshaping its restless urban landscape. Current planning and policy making need to be critically re-evaluated so as to take a better conside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displaced workers, landless villagers, resettled residents, and removed migrant population.

系統號:

A-013307

【演講】李惠儀:試論「追求真我」:一個晚明文化議題的淵源和流變

標題:

【演講】李惠儀:試論「追求真我」:一個晚明文化議題的淵源和流變

時間:

2019年3月7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李惠儀(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內容簡介:

主持人: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系統號:

A-013416

【演講】山口守:北京時期的張我軍

標題:

【演講】山口守:北京時期的張我軍

時間:

2019年3月7日(週四)10:20-12:1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語文視聽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主講人:

山口守(日本大學文理學部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許俊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3429

【演講】沈秀華:“Intimacy Jet Lag:” Gender and Migration among Transnational Business Families across Taiwan and China

標題:

【演講】沈秀華:“Intimacy Jet Lag:” Gender and Migration among Transnational Business Families across Taiwan and China

時間:

2019年3月7日(週四)12:00-14: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沈秀華(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雯勤(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研究員)

報名網址:https://goo.gl/forms/tpz05ZBJec8mIHnd2
報名截止:2019年3月6日(三)17:00前
活動網址:http://www.rchss.sinica.edu.tw/SNAS/main.php

備註
主辦單位保留更改活動及審查報名資格權利,兩次以上無故缺席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送出報名表單並不代表成功錄取,錄取通知信將於報名截止後以email寄出。
為響應紙杯減量,敬請自備水瓶或杯子。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13360

【演講】福田圓:中美邦交正常化與中國對台政策的連接:圍繞國際政治史的探討

標題:

【演講】福田圓:中美邦交正常化與中國對台政策的連接:圍繞國際政治史的探討

時間:

2019年3月7日(週四)1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五樓會議室B(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

主講人:

福田圓(日本法政大學教授)

系統號:

A-013358

【演講】黃銘崇:異域:商系文化在鄱陽盆地——如何利用考古材料重建歷史

【演講】黃銘崇:異域:商系文化在鄱陽盆地——如何利用考古材料重建歷史

標題:

【演講】黃銘崇:異域:商系文化在鄱陽盆地——如何利用考古材料重建歷史

時間:

2019年3月7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黃銘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文物館主任)

聯絡人:

歐助教,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惠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3409

【演講】張維安:客家歷史文化的再思考

標題:

【演講】張維安:客家歷史文化的再思考

時間:

2019年3月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張維安(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本次演講主要的內容將包括,反省傳統的客家中原論,介紹過去臺灣客家族群歷史的研究成果,反省書寫客家歷史的角度,並提出臺灣客家公民發展史的史觀。最後,跟大家分享另外一個客家文化的再思考:重新詮釋客家文化與當代社會的關係。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308

【演講】江彥生:加入第三邊之後,有差嗎? 以海峽兩岸關係來測試一個社會網絡理論。

標題:

【演講】江彥生:加入第三邊之後,有差嗎? 以海峽兩岸關係來測試一個社會網絡理論。

時間:

2019年3月8日(週五)14:30-16: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主講人:

江彥生(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結構平衡」(structural balance)是社會網絡研究裏的一個基礎理論。該理論指出,在一個三人關係結構中,任一邊關係(正向或負向)會影響另外兩邊的關係,而人們會傾向達成穩定、平衡的三角關係。

從一九六零年代開始,學者尋找該理論的實證證據的努力從未停歇過,但截至目前而言,正反證據參半,尚未有定論。我們認為實證結果之所以隱晦不明,其中一個原因是,原始的結構平衡理論定義過於寬廣,以致於容易和其他關係形成的社會機制混淆一起,而釐清這些不同關係機制的一個有效辦法,就是透過實驗來達成。但是如何能有效營造出關係的正負面向,進而幫助我們達成實驗操控的目的呢?我們想到一個適當的實際例子就是海峽兩岸關係。

於是乎,我們招募了台灣大學以及北京大學的學生參與一個線上問卷實驗,測試他(她)們對各式各樣橫跨兩岸的三角關係的反應。我們發現到,與對岸之間的愛恨情仇,的確會受到自己人和對岸人之間關係(第三邊關係)的左右。
有趣的是,總體而言,加入第三邊關係之後,受試者與對岸之間的愛恨趨於減緩,而我們也發現強有力的證據支持「結構平衡」理論。我們所做的實驗,不但有效地測試一個傳統社會網絡理論,也讓我們一窺當下兩岸年輕人對彼此之間的看法、以及其可能產生變化的機制為何。

系統號:

A-013422

【演講會】在歷史系遇見考古學家: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九十二)——興大場(九)

標題:

【演講會】在歷史系遇見考古學家: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九十二)——興大場(九)

時間:

2019年3月8日(週五)

地點:

中興大學文院大樓204-2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莊蕙芷(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博士後研究)、黃川田修(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聯絡人:

林佳宜

內容簡介:

主持人:游逸飛(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8:10-10:00
西漢琉璃葬具與海昏侯的琉璃席(莊蕙芷)

14:40-16:00
湖南省寧鄉炭河里周城考——中國早期王朝如何經營洞庭湖南岸

系統號:

A-013441

【演講】藤谷浩悅:晩近日本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動向與課題

標題:

【演講】藤谷浩悅:晩近日本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動向與課題

時間:

2019年3月8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城市史研究群

主講人:

藤谷浩悅(日本東京女學館大學退休教授)

系統號:

A-013336

【演講】雷瑭洵:北大漢簡《妄稽》校讀拾遺

標題:

【演講】雷瑭洵:北大漢簡《妄稽》校讀拾遺

時間:

2019年3月9日(週六)14:00-17:00

地點:

東京大学法文1号館2階216室(文京区本郷7-3-1)

主辦單位:

東文研・班研究 「中国古代文献の成立に関する多角的研究」

主講人:

雷瑭洵(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課程三年級 / 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特別研究學生)

內容簡介:

北京大学蔵西漢竹書には『妄稽』と題された俗賦がある。周春という人物の醜い妻である妄稽が、美しい妾である虞士に嫉妬し、虞士に対して美しさを比べる・虐待する・おびき出し脅して家から追い出す・誣告する等の行為を行うが、最終的に妄稽は腹を立てて死ぬ、という物語が描かれている。本報告は既存の研究成果を参考にしつつ、『妄稽』のテキストの再編連と集釈を行う。その上で、いくつかの文字と語について詳しい検討を行う。

系統號:

A-013399

【演講會】第14回TOKYO漢籍SEMINAR「仙という概念裝置——仙薬・仙界・仙術」

【演講會】第14回TOKYO漢籍SEMINAR「仙という概念裝置——仙薬・仙界・仙術」

標題:

【演講會】第14回TOKYO漢籍SEMINAR「仙という概念裝置——仙薬・仙界・仙術」

時間:

2019年3月11日(週一)

地點:

一橋大學一橋講堂中會議場(東京都千代田區一ツ橋 2-1-2學術総合センター內)

主辦單位: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聯絡人:

Tel: 075-753-6997

內容簡介:

主持人:岡村秀典(東アジア人文情報學研究センター長)
10:45-12:00
延年益寿のアルケミー(武田時昌,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13:10-14:25
『幽明録』にみえる洞窟のはなし(土屋昌明,専修大學経済學部教授)

14:40-15:55
飛行する仙人(大形徹,大阪府立大學人文科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13377

【演講】黃冠閔:散種與再疆域化──唐君毅、牟宗三與當代新儒家哲學的資源更新

標題:

【演講】黃冠閔:散種與再疆域化──唐君毅、牟宗三與當代新儒家哲學的資源更新

時間:

2019年3月11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黃冠閔(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維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系統號:

A-013417

【演講】內田純子:商代晚期王朝的衰亡——原因、對應、結果

標題:

【演講】內田純子:商代晚期王朝的衰亡——原因、對應、結果

時間:

2019年3月11日(週一)10: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門

主講人:

內田純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3413

【演講】林傳凱:戰後「山地」的國家建構與國共競爭——重論共黨「山地工作委員會」與原住民族菁英關係的謎題(1945-1954)

標題:

【演講】林傳凱:戰後「山地」的國家建構與國共競爭——重論共黨「山地工作委員會」與原住民族菁英關係的謎題(1945-1954)

時間:

2019年3月13日(週三)(週一)12:00-13: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館3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林傳凱(本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

內容簡介:

這次的分享,我將簡要報告我在博士論文第九章的研究內容。本章可簡化為兩個謎題:

第一個謎題:若對日本殖民到戰後的原住民(族)鬥爭軌跡進行長時段觀察,為何從1895年到1945年的半世紀間,鬥爭主要以不同規模的馘首(出草)為主要形式,但這樣的鬥爭形式卻在1945年8月改朝換代後便銷聲匿跡?取而代之,則是原住民族的政治菁英於1945到1950年代初期陸續提出高度自治、歸還傳統領域、正名「台灣族」等體制內改革訴求?造成鬥爭軌跡如此轉變的歷史因素為何?

第二個謎題:保安司令部於1954年的4月17日,宣佈包括Cou與Atayal族的幾位政治菁英死刑,並於稍早的4月4日宣佈幾位就讀中等教育機構的Atayal、Say-Siyat族青年五到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根據國府官方的判決所述,這些菁英由於與中共結盟而須以「叛亂」罪名處決。另一方面,根據先後向國府「自新」而轉向的共黨幹部、及倖存黨員的晚近口述所示,卻認為當時對原住民族的動員並不順利,只建立了極「脆弱」的同盟關係。相較於1946年到1949年間共黨地下組織曾於農村、工廠、校園中有過的迅速動員,在部落的挫敗頗為反常。究竟在戰後初期的歷史情勢中,這個國府認為「不忠」,而共黨卻又認為「結盟不順」的三方關係如何形成?這是我想要解析的第二個謎題。

在本次分享中,我將通過對於戰後初期山地行政制度(場域)變遷軌跡的考察,結合檔案、口述等材料,試圖對上述兩個問題進行簡要報告,並藉此重建台灣原住民(族)漫長鬥爭史中仍曾在迷霧的一個片段。

1. 餐點提供:
(1)因經費有限,自2017年元月起,午餐提供對象僅限本所研究與行政人員、訪問研究者、助理,以及主持人和演講者推薦之人士。
(2)其他有興趣者,歡迎自備午餐參與。
2. 報名網頁:https://www.ioe.sinica.edu.tw/
3.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 3/10(週日)23:00為止,餐點提供通知於 3/11(週一)回覆。
4. 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日後報名資格。
5. 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請自備環保餐具。
6. 聯絡資訊:林音秀 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13383

【演講】王敬松:論清史的編纂歷史

【演講】王敬松:論清史的編纂歷史

標題:

【演講】王敬松:論清史的編纂歷史

時間:

2019年3月13日(週三)16:30-18:00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馮景禧樓1樓101室(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王敬松(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本演講以普通話進行。

系統號:

A-013348

【演講】祝平一:正教與異端:明、清時期「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注疏研究

標題:

【演講】祝平一:正教與異端:明、清時期「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注疏研究

時間:

2019年3月14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祝平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歐助教,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惠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3410

【演講】李若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前夕的廣州士紳日常生活 ——謝蘭生《常惺惺齋日記》研究

【演講】李若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前夕的廣州士紳日常生活 ——謝蘭生《常惺惺齋日記》研究

標題:

【演講】李若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前夕的廣州士紳日常生活 ——謝蘭生《常惺惺齋日記》研究

時間:

2019年3月14日(週四)16:30-18:00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東翼二樓活動室(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

主講人:

李若晴(廣州美術學院教授)

聯絡人:

Tel: 3943-1103;E-mail: daoist@cuhk.edu.hk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黎志添(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語言:廣東話

系統號:

A-013423

【演講會】 国際円卓会議「日中関係史研究を考える——中国人留学生研究の再考」

【演講會】 国際円卓会議「日中関係史研究を考える——中国人留学生研究の再考」

標題:

【演講會】 国際円卓会議「日中関係史研究を考える——中国人留学生研究の再考」

時間:

2019年3月16日(週六)14:00-17:00

地點:

神奈川大学横浜キャンパス(東京都千代田區一ツ橋 2-1-2學術総合センター內)

主辦單位:

中国人留学生史研究会、科研・教育交流

內容簡介:

主持人:孫安石(神奈川大学)
中国の日中関係史研究の動向紹介(徐志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員)
明治時期日本人の中国留学という視点(譚皓,遼寧師範大学教育学部・特聘教授)
満州国留日学生と口述歴史(斉紅深,元遼寧教育史志学会会長、中国日本殖民地教育研会会長)
評論人:大里浩秋(神奈川大学名誉教授)、周一川(日本大学)、中村みどり(早稲田大学)

※来聴歓迎。終了後、信息交換会があります。

系統號:

A-013398

【演講】川田進:漢人在家信徒のルポルタージュとチベット仏教の動向

標題:

【演講】川田進:漢人在家信徒のルポルタージュとチベット仏教の動向

時間:

2019年3月16日(週六)14:30

地點:

駒澤大学総合教育研究部塩旗研究室(駒沢キャンパス第一研究館6階)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川田進(大阪工業大学教授)

內容簡介:

参考資料1.陳暁東『寧瑪的紅輝』第9章、 2.川田進『東チベットの宗教空間』第7章,参考資料が必要な方は事務局までご連絡下さい

系統號:

A-013394

【演講】鄭瑋寧:關係的心:資本主義過程中的魯凱人觀、情感與家的社群性

【演講】鄭瑋寧:關係的心:資本主義過程中的魯凱人觀、情感與家的社群性

標題:

【演講】鄭瑋寧:關係的心:資本主義過程中的魯凱人觀、情感與家的社群性

時間:

2019年3月18日(週一)12:00-13: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館3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鄭瑋寧(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本次演講將從關係論視角來分析魯凱人的生命儀禮、社會交換與情感社交,以論證「人做為情感主體在歷史上如何出現?」做為研究魯凱人親屬關係本體論的關鍵課題,並為理論化家與親屬為參照點之多重社群性提供基礎。筆者指出,在資本主義化過程中,魯凱人的人觀、親屬與家的社群性歷經以下轉變:殖民現代性下,階序關係與各類交換關係主導並將人形塑為符合家之繁衍的性別、情緒與工作的社會存有;資本主義經濟下的自由戀愛與工作促使人成為表達內心感受的情感主體;金融化之後,生命儀禮與情感社交中的同歡、自我美學化、各類欲望伏流或展現及數位裝置的無意指符號等,將人形塑為面貌各異的情感欲望主體。進而言之,這些更關涉到以家為中心的聚落與社群性的性質轉變。由上,筆者一方面主張以當代情感欲望主體的出現,來歷史化親屬關係的本體論,並質疑當前親屬研究過度強調親屬做為普遍人性之核心,以及跨歷史的、自成一格的親屬邏輯。另一方面,筆者提議從分裂主體和情感社群性來重新審視並定位當前有關人類主體與社群性的理論思辨。

與談人:何翠萍(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退休副研究員)

本場演講毋須報名,歡迎踴躍參與。

系統號:

A-013353

【演講】出口康夫:東亞思想傳統中的具身之我

標題:

【演講】出口康夫:東亞思想傳統中的具身之我

時間:

2019年3月19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出口康夫(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何建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3419

【演講】廖咸惠:宋代士人的知識分類與認同

標題:

【演講】廖咸惠:宋代士人的知識分類與認同

時間:

2019年3月21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廖咸惠(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聯絡人:

歐助教,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惠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3411

【演講】張世瑛:軍令如山?蔣中正與戰時軍法體制的運作

標題:

【演講】張世瑛:軍令如山?蔣中正與戰時軍法體制的運作

時間:

2019年3月2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張世瑛(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2013年臺灣發生震驚社會的洪仲丘案,最後以終結國軍軍法體系為弭平此案的代價,軍法體系是否成為此案的代罪羔羊,仍有待進一步的釐清,卻也能充分看出軍法的彰顯與不彰,都對國軍的戰力與形象,具有既深且鉅的影響。從洪案的例子可知,即使是承平階段,軍紀與軍法的維繫都屬不易,遑論混亂如麻的戰時?從抗戰伊始,即對國軍軍紀廢弛與軍法不彰的批評不絕,究竟抗戰時期的軍法執行與軍法審判,出了什麼問題?戰時軍律的制定內容是否切合戰時的需要,又是如何被落實?負責執行軍法的人員與機構,在實際過程中的組織運作情況,具體案件的考量、判斷與窒礙為何?執行軍令不力、擅離職守、不戰而退、貪污舞弊、挪用公款等種種違反軍律之行為,在不同官階職等、嫡系或地方軍系背景等身份條件下,是否會產生量刑時的差異?最高統帥蔣中正的最後裁量權,又在戰時軍法審判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330

【演講會】天理台湾学会第1回台湾研究会

標題:

【演講會】天理台湾学会第1回台湾研究会

時間:

2019年3月23日(週六)13:30-16:30

地點:

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第一教學研究大樓R0814教室(東京都千代田區一ツ橋 2-1-2學術総合センター內)

主辦單位:

天理台湾学会

內容簡介:

謹啓 時下ますますご清祥の段、お慶び申し上げます。いつも天理台湾学会の活動にご関心をお寄せくださり、誠に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さて、このたび天理台湾学会は第1回台湾研究会を、下記のとおり、2019年3月23日(土)に開催する運びとなりました。
つきましては、みなさまの積極的なご参加をお待ち申し上げております。なお、会場の都合や資料準備のため、誠に恐縮ではございますが、参加を希望されます場合には2019年2 月28日までに、学会のメールアドレス(tenritaiwan@gmail.com)まで「参加希望」のメールをお送りくださいますよう、宜しくお願い致します。
また、今後も定期的に台湾での研究会開催をおこなっていきたいと考えております。発表希望などがございましたら、上記アドレスもしくは学会理事にご相談ください。

13:30-14:30
戦後、台湾に於ける邱永漢文学の受容について(論戰後在台灣邱永漢文學的受容)(王惠珍,国立清華大学)

14:30-15:30
台湾の大学における客家語教育について――台湾大学の「初級台湾客家語」を例に(羅濟立,東呉大学)

15:30-16:30
植民地統治期の公学校における教員移動―教員採用制度を中心に(仮)(山本和行,天理大学)

主持人:塚本善也(中国文化大学)

系統號:

A-013395

【演講】劉瓊云:教育、感知、生活——《日記故事》與近世中國通俗忠觀

標題:

【演講】劉瓊云:教育、感知、生活——《日記故事》與近世中國通俗忠觀

時間:

2019年3月25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劉瓊云(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系統號:

A-013420

【演講】蘇彥圖:民主的威脅與防衛

標題:

【演講】蘇彥圖:民主的威脅與防衛

時間:

2019年3月2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蘇彥圖(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作為一組憲政價值與政治秩序,自由民主在近幾年來遭遇到了巨大的內憂與外患,不少民主國家甚至已經或者正在逐步質變為威權政體。許多論者將晚近這波民主的衰退歸因於民粹政治的崛起。也有不少論者將矛頭進一步指嚮導致民主民粹化的政治極化、認同政治、社會經濟不平等、威權與民主的地緣政治角力、乃至社群媒體的勃興等因素。除了重新探問民主如何可能衰亡,自由民主的擁護者還必須積極思尋防衛民主的適切與有效方法。本次演講首先將回顧極化政治、民粹領袖、假訊息與威權外力干預等因素如何威脅民主的實例與既有研究,繼而檢討傳統民主防衛機制的侷限及其改革。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329

【演講】洪馨蘭:臺灣客家菜的文化層:野食、南北貨與匆忙的宴席

標題:

【演講】洪馨蘭:臺灣客家菜的文化層:野食、南北貨與匆忙的宴席

時間:

2019年4月1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洪馨蘭(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臺灣客家人從華南遷臺之後,飲食內涵隨著歷史形成適應與調整,並變化成為今日大眾印象中的臺灣客家菜。這個類菜系的內涵,除了原鄉傳統、生態適應與族群接觸之外,更帶有臺灣客家人對食物與飲食本身的認知:吃什麼與怎麼吃。本演講將自客家人從吃野吃雜重原味,到客家炒肉裡的祭品乾魷魚,與卅分鐘完成的筵席等面向,介紹臺灣客家菜在鹹香油之外,幾則舌尖上的鄉野敘事。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428

【演講】劉昌德:媒體有事嗎?臺灣媒體問題與改革

標題:

【演講】劉昌德:媒體有事嗎?臺灣媒體問題與改革

時間:

2019年4月1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劉昌德(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本次講座首先歸納與分析台灣媒體問題。整體來說,近年來台灣新聞媒體面臨社群媒體分食廣告大餅、以及影視產業面臨全球化與科技變遷,導致本地新聞報導呈現淺碟化等背離專業規範之問題,影視作品則是出現投資與產能不足、內容貧乏等困境。其次,希望透過比較韓國等地之國家政策、公民團體行動、與媒體工作者的努力,討論可行的媒體改革方向。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427

【演講】林立青:勞動者的樣貌

標題:

【演講】林立青:勞動者的樣貌

時間:

2019年4月22日(週一)16:00-18:00

地點:

中山大學蔣公行館(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

主講人:

林立青(《作工的人》作者)

內容簡介:

演講內容將從「勞工在哪裡」開始談起,逐步討論藥酒、飲料、小蜜蜂、檳榔攤等過去在台灣被歸類屬於「勞工」的記憶以及印象,並且談論這些形象的演變,勞工又是如何被塑造出來的。

系統號:

A-013405

【演講】林秋敏:第一屆立法委員中的女性聲影

標題:

【演講】林秋敏:第一屆立法委員中的女性聲影

時間:

2019年4月2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林秋敏(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1948年1月舉行的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共選出760位立法委員,其中女性立委有84人;翌年12月,中華民國政府遷臺,截至1953年8月,有31位女性立委未來臺報到,立法院依法辦理遞補,共有12人完成遞補手續;到了1969年,舉辦中央民意代表增補選,女性立委增加一個席次;接著自1972年開始,總共舉行六次增額立法委員選舉,前後當選的女性立委共有30人次。總計第一屆女性立委前後共有127人,這些女性民意代表的學識經歷與背景如何?她們如何為女性發聲?本次演講將帶您略窺一二。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3426

【演講】Reza Hasmath: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GOs Domestically and Abroad,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標題:

【演講】Reza Hasmath: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GOs Domestically and Abroad,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時間:

2019年4月29日(週一)17:00-18:30

地點: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Room G3,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主講人:

Prof. Reza Hasmath (University of Alberta)

聯絡人:

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This talk first looks at the strategies Chinese NGOs employ domestically to survive and operate in an advanced authoritaria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t will suggest that state and NGO interactions in China are often muted not solely due to the state restricting the sector, or the state’s fear of a potential opposing actor. Instead,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 lack of interactions can be attributed to organizational differences and insufficient knowledge by both parties. In fact, once the requisite knowledge is achieved by the state, they will have a stronger desire to interact with NGOs, with the caveat they will seek to harness the material power of NGOs, rather than their symbolic, interpretive or geographical capital.

The talk thereafter poses the analytical query: what happens when Chinese NGOs that are born and socialized in such a domestic environment, are now “going out” to other jurisdictions with similar or vary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gime types,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The talk suggests Chinese NGOs are yet to make a substantial impact in their host jurisdiction, irrespective of regime type. In fact, domestic politics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s in host nations have constrained the involvement of Chinese NGOs. Fieldwork evidence from Africa and Southeast Asia suggests Chinese NGOs’ presence is generally temporary, and often involve one-off projects. Insofar social organizations will play a role, they will be in the domain of government-organized NGOs rather than (independent) NGOs. Nevertheless, the talk will suggest that the hyper-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will foster an equally hyper-pluralized global civil society that will beg us to rethink our understanding of salient precepts and operations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Biography
Reza Hasmath (PhD, Cambridge) is a Full Professor in Political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 Prior to this appointment he was a faculty member at the Universities of Oxford, Melbourne, and Toronto. His award-winning research is currently supported by various multi-year grant schemes, notably from the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and Chiang Ching-kuo Foundation. His recent journal articles appear i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untas,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Journal of Civil Society, The China Quarterly, Current Sociology, and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系統號:

A-013328

【工作坊】2018年第二次環境史研究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2018年第二次環境史研究工作坊

時間:

2019年3月22日(週五)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

聯絡人:

劉曉芸,E-mail: hsyunliu@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10:30-12:00
【研究報告】
臺灣海域污染的情況及維護海洋資源永續的努力(劉翠溶,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閱讀報告】
John L. Brooke, Climate Change and the Course of Global History: A Rough Journey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perback, August, 2014).(劉士永,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3354

【資料庫】臺灣社會學專書論文摘要資料庫

標題:

【資料庫】臺灣社會學專書論文摘要資料庫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

內容簡介:

台灣地區社會學論文摘要的編纂始於1985瞿海源執行台灣社會學研究現況分析研究計畫,並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行為學研究組賡續此一工作,歷經瞿海源、徐正光與章英華三位主任的努力,分別在民族學研究所出版了《台灣地區社會學論文摘要(1963-1986)》以及《1986-1993台灣地區社會學論文摘要:含社會心理學》,並且建置了資料庫,可以直接網上查詢。在第二次論文摘要出版之後,有關學術期刊論文的資料庫在台灣發展成熟,使得編輯社會學論文摘要的需求大幅降低,因此社會學論文摘要的工作就未再延續。然而編輯專書中收錄的論文缺乏查詢的管道。於是在2009年獲當時社會學研究所傅仰止所長的支持,啟動社會學專書論文編纂的計畫,由研究員章英華與助理黃惠貞執行,再獲現任蕭新煌所長的鼓勵與敦促,已經完成臺灣社會學專書論文摘要資料庫的建置。

本專書論文的編纂,以目前任職社會學系所與社會學研究機構以及取得社會學最高學位(大部分是博士)的教學研究人員之著作為收集對象。另外,就收錄論文所屬的專書,亦建立了專書檔,列舉該書的目次(論文名稱與作者),讓大家瞭解社會學者在學術界中交流與合作的狀況。由於此一資料庫可以隨時修訂,如果學界同仁有符合收集條件但被遺漏的論文,或查覺錯誤之處,敬請提供資訊,本計畫會儘量適時增補。

計畫助理:何思瑩
電話:(02)2652-5122
E-mail:iossabc@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13357

【工作坊】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小型工作坊

【工作坊】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小型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小型工作坊

時間:

2019年3月25日(週一)14:00-17: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106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

主辦單位: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14:00-15:00
講題:方志中的民間宗教史料:以金門陳淵信仰為例
講者:李宗翰(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博士)

15:10-16:10
講題:儀式與地方社會的歷史:從閩東山區出發的一點反思
講者:李仁淵(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言研究所博士)

16:20-17:00
綜合討論

講題大綱:
方志中的民間宗教史料:以金門陳淵信仰為例
地方志中收錄了許多關於地方信仰的史料,含藏豐富的訊息,其中許多是今日獨存的,是研究地方信仰的學者們所應注意的資料。然而它們同時也受限於方志體例,而只能收錄特定類型的資料與資訊。若研究者能對這些資料進行較細緻的比對分析,則可對傳統時代的地方信仰與地方社群之互動關係,找到不少值得深入分析的議題。本講以金門陳淵信仰為例,對讀兩部金門地方志所收錄之相關史料,一方面說明方志對研究地方信仰的史料價值,一方面也說明利用方志史料時所應注意的面向。

儀式與地方社會的歷史:從閩東山區出發的一點反思
儀式是宗教研究的核心研究對象之一。而歷史學者受了人類學的影響,也體認到儀式在歷史研究,特別是基層社會史中的重要性。然而如何在強調時間變化的學科中思考往往著重重複性、傳統延續以及非時間性的儀式,是歷史學者所要面對的問題。本講次以華南的相關研究以及講者在閩東山區調查、文獻蒐集的經驗,討論在地方社會的研究中如何思考儀式與社會史之間的關係,望能促成不同學科間的對話與交流。

主持人:林振源(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執行長)

與談人:謝世維(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張超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高振宏(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3462

【展覽】受贈名品展——廣東繪畫選萃

【展覽】受贈名品展——廣東繪畫選萃

標題:

【展覽】受贈名品展——廣東繪畫選萃

時間:

2019年1月1日至3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8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國立故宮博物院自民國五十四年(1965)落成於外雙溪後,即致力于積極擴充典藏,除了編列預算逐年增購外,亦訂定捐贈辦法,凡與本院典藏方向相符者,均鼓勵藏家捐贈,將其收藏公諸於世,分享給社會大眾。本陳列室展出歷年捐贈、寄存作品選萃,立意在於深化對捐贈文物的研究與推廣,俾讓大眾共享文化資產。此次選展作品以廣東畫家為主,包括居廉(1828-1904)、高劍父(1879-1951)、高奇峰(1889-1933)、陳樹人(1884-1948)、胡藻斌(1897-1942)、黃君璧(1898-1991)、楊善深(1913-2004)等。於感謝捐贈者不藏於私的同時,更期盼各界人士能持續共襄盛舉,使本院成為全民所共有的博物館。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
夜間開放時段: 每週五、週六18:30 ~ 21:00。

系統號:

A-013320

【展覽】水月鏡像──懷素自敘帖摹刻本與風格傳衍

【展覽】水月鏡像──懷素自敘帖摹刻本與風格傳衍

標題:

【展覽】水月鏡像──懷素自敘帖摹刻本與風格傳衍

時間:

2019年1月4日至4月28日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一樓中廳(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在西元八世紀左右的中國盛唐時期,出現了一種新形態的草書,以快速連綿的字體、看似不受法度羈絆,且以充滿隨機性與表演性的特質著稱,後人普遍以「狂草」稱之。狂草自始即與醉酒及顛狂行徑連結在一起,後世視之為中國書法藝術的「情感」或「浪漫」美學代表。唐僧懷素書〈自敘帖〉可說是書史上名聲最大、影響最廣的狂草作品。除今藏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紙本墨跡長卷外,存世尚有眾多摹、臨、仿或刻之複本,它們雖如水中月、鏡中像般撲朔迷離,卻扮演了推動懷素風格傳衍的最重要媒介。此次展出多種明清刻帖,結合高清原寸照片、墨跡與當代大型水墨創作,講述法書典範複製與新生的過程。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與圖書館合辦「水月鏡像—懷素自敘帖摹刻本與風格傳衍」特展,配合本次特展,圖書館亦於展場展出相關主題書籍,歡迎入館參觀。

展覽時間:隨圖書館開館時間開放

系統號:

A-013321

【展覽】島嶼群相──臺灣考古展覽

【展覽】島嶼群相──臺灣考古展覽

標題:

【展覽】島嶼群相──臺灣考古展覽

時間:

2018年6月27日開展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2樓臺灣考古區206、20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島嶼群相,試圖彰顯目前臺灣考古文化看似風華亮麗,卻又埋存幾許隱晦不明的脈動。更新世冰期未結束前,臺灣與中國大陸仍相連接。考古資料也顯示,三萬年前臺東縣長濱鄉的八仙洞遺址發現有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遺留,但無法確切地指出這批人什麼時候消失得無影無蹤。隨著一萬八千年前氣候暖化、海水面上升,約在距今八千年前臺灣海峽已然形成;早期人類和動物再也無法經由陸橋往返兩地。

直到距今五、六千年,一批以海洋生活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社群開始落腳在臺灣各地及澎湖。歷經千年以後,另一群帶著部分雷同文化要素,卻具有一定文化差異的人們來到臺灣,發展了具有相當風格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又過千年,一群以灰黑陶為主流,甚至對臺灣閃玉情有獨鍾的族群幾乎遍布島嶼全境;但此時此刻,考古學家依舊無法斷言是傳承關係還是斷裂。

與其說在距今兩千年前,玻璃器取代了玉器做為裝飾品,不如說鐵器時代根本不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群所發展出來的文化。除了玻璃製品外,各種鐵器仍看不到全然由本地生產的考古證據,或許是人群中具備專業加工技術的匠師跟隨而來,於是乎開展出臺灣考古文化的新史頁。

曾經,連橫在臺灣通史序中寫道:「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從世界史的視角來看,臺灣在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中,被西方世界「發現」,接踵而來的交流與碰撞,相當複雜,說是混亂該不為過。無論如何,不同的人群、相異的政治勢力都給臺灣注入了新的血脈、新的基因。

系統號:

A-013322

【展覽】「南方共筆:輩出承啟的臺南風土描繪」特展

【展覽】「南方共筆:輩出承啟的臺南風土描繪」特展

標題:

【展覽】「南方共筆:輩出承啟的臺南風土描繪」特展

時間:

2018年10月2日至2019年4月1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位居南方的臺南,是臺灣最早發展的城市,以及極早與外界接觸的地區,因而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許許多多曾停留或居住過臺南的人,藉由近身觀察,記錄、描繪自己眼中的臺南風土。這些風土描繪從400年前到現在,因著不同世代、族群的觀察視角,有著不斷流動的變化。這些記錄者一代一代地觀察、書寫,共筆出臺南多元的歷史面貌。

本特展與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簡稱日本民博)、臺南市文史協會及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合作,特別借調日本民博館藏曾任職臺南州立臺南第一中學的內田勣老師、及臺南市文史協會前輩們的手稿、筆記、照片、作品等資料,試圖透過不同時期的臺南風土描繪,從不同世代記錄者的臺南故事出發,探知從空間、時間及人群都不斷轉變的「臺南風土」。

流動的臺南
400多年來的臺南空間,隨著時間的變動有著不同的空間指涉,時而大、時而小。荷蘭時期,以安平的熱蘭遮城與大員市鎮為中心,也包含普羅民遮城。鄭氏時期,隸屬於天興州、萬年州。清代以後,分屬於臺灣縣與諸羅縣(嘉義縣)。日本時代(1920年)設置了臺南州,範圍擴及現在的雲林、嘉義。戰後則包含臺南縣與臺南市,到了2010年臺南縣市合併升格,成為現今的空間規模。

相對於空間流動,誰是臺南人也隨著時空不斷地變化。住民從以平埔原住民為主,到漢人、日本人、外省移民、及外籍移工與配偶等等的加入。近年更有港澳人士或島內其他城市居民,懷抱各自的「臺南夢」定居臺南,共同描繪一幅幅隨著時空流動的臺南風土像。

初見臺南第一眼
從17世紀開始,臺南即是外界與臺灣接觸重要的入口,到了19世紀中期臺灣開港通商後,更有許多西方的傳教士、冒險家、商人、領事等,以臺南為據點,搜獵尋奇,找尋各種可能性。這些帶著不同目的來臺南的人,留下不同的文化視角、初見臺南第一眼的觀察紀錄。19世紀末,日本人為了統治臺灣,除自身積極踏查各地外,也透過臺南在地的文人仕紳蒐集資料,這些文人仕紳在蒐集整理臺南知識的過程中,也再一次認識自身的鄉土。

在臺日人的臺南研究:蠟燭老師內田勣
日本時代有許多日本人因工作定居臺南,開始記錄、觀察臺南,其中1930年代任職於臺南州立臺南第一中學校(簡稱南一中,現為國立臺南第二高級中學)、臺南州立臺南第一高等女學校(現為國立臺南女子高級中學)的日籍教師們,例如前嶋信次(歷史)、內田勣(地理)、國分直一(考古)等,形成了臺南研究的重要社群,也開啟臺籍學生或人士對於臺南的研究興趣,臺南市文史協會的黃天橫先生即是一例。

地理老師內田勣(1906-1947)任教於南一中,由於身材的關係,被學生暱稱為「蠟燭」。在臺南教書期間(1934-1940),以臺南為中心,到臺灣各地進行地理方面的鄉土調查,並留下許多地理學視角的珍貴踏查照片及研究論文,現存於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

臺南人的臺南研究:臺南市文史協會的先行者們
臺南研究的發展除了日本人外,1930年代起也開始有臺南人從鄉土、民俗等視角觀察,並開啟臺南研究,他們研究臺南的機緣一方面來自漢學的家學,另一方面則來自日人學者研究方法的師承。例如石鼎美家族後代石暘睢(1898-1964)與莊松林(1909-1974)等人,作為臺南人關心臺南史,著手從事以臺南為核心的臺灣舊文獻搜抄整理,成為臺南人組織化研究臺南文史的濫觴。

戰後先是官方成立臺南縣、市文獻委員會,成員中有許多來自臺南在地文史人士。接著於1958年,臺灣戰後第一個登記立案的民間文史社團—臺南市文史協會,會員們利用業餘的時間,採取一步一腳印的田野調查,為臺南研究奠基。

百花齊放的臺南達人們
1990年代,政治上解嚴,社會各種力量也逐漸獲得解放。官方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而前臺南縣政府也成立了「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積極鼓勵臺南研究。此外,民間也紛紛成立各種地方文史協會、工作室等,臺南研究進入百花齊放的時期,出現更多的臺南達人們,從文化資產、文學、音樂、戲劇、影像、繪畫、茶藝、文創等不同的面向,深根著力於臺南風土的描繪。同時臺南的獨特魅力,也吸引著島內外的人移入、或觀察臺南,共同書寫他們自己心目中的臺南。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3323

【展覽】「上學去──臺灣近代教育」特展

【展覽】「上學去──臺灣近代教育」特展

標題:

【展覽】「上學去──臺灣近代教育」特展

時間:

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4月1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1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一起上學去
走進學校、成為學生、接受教育,是多數人都曾有的經歷。「上學去:臺灣教育特展」試圖從學生的角度,看見國家透過近代教育試圖培養我們成為「理想」國民的同時,懵懂的我們如何因教育認識自我、看見世界,從而培養出質疑與挑戰既有體制的獨立思考能力,也讓近代臺灣發展成一個具整體形貌但保有各自性格的「共同體」社會。

走進學校:成為我們中的我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有別於傳統教育著重於知識菁英的培養,日本時代開始的近代教育,是以更具普遍性的國民為對象,透過集體、定制的教育體制,陶鑄了思想、規訓了身體,建構了社會共識基礎,讓原本不同的「我」成為了具有共同感的「我們」。繼而學歷成為判斷一個人如何有用於社會的指標,人的能力被標示與分類,形成了一套新的價值標準,帶領我們邁向重視學歷的近代社會。

打開課本:理想國民養成術
你想過近代學校為什麼教這些科目嗎?語言讓我們能夠彼此溝通,地理與歷史開啟了認識世界、了解過去的視角,但往往也常見強加的國族認同。數學與科學帶我們發掘未知世界、面對現代生活,體育與各種實作課程則在培養可面對工業生產體制的身體與技術,美術與音樂豐富了美感與文化生活,更透過考試制度驗證各種學習成效。但理想國民是誰的理想?我們接受教育時該時時警惕,以追求具有普世價值的公民概念為依歸。

揮灑青春:我的校園記憶
你印象最深刻的校園記憶是甚麼?沉重課業壓力下的壓抑,同儕間親近的關係,拚盡全力的比賽,流行的活動與刊物,對體制的叛逆與反抗,一起去過的旅行,彼此分享過的未來與夢想……青春年少的酸甜苦辣,在你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印記,曾經的同學有時還比一輩子的家人關係更緊密。

多年之後:我的未來不是夢
你還記得小時候寫下的「我的志願」是甚麼嗎?你成為期望的自己了嗎?不同時期的國家政策,透過教育塑造統治需要的理想國民,當下的我們或許接受又或許挑戰了體制,現在回頭看受教育的過程,教育對我們來說是甚麼?對後來的人生有甚麼影響?在一次次對於學習的辯證過程中,我們的面貌逐漸清晰。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3324

【展覽】「我的奇幻租書店:臺灣租書店變遷」特展

【展覽】「我的奇幻租書店:臺灣租書店變遷」特展

標題:

【展覽】「我的奇幻租書店:臺灣租書店變遷」特展

時間:

2018年6月21日至2019年4月1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租書店,是當代臺灣大眾文學一個重要的流通節點。廣義來說,以出租書籍的閱讀時間來牟利的行業,歷史久遠。明末中國的《紅樓夢》已書寫有當時的租閱形式,18世紀英法有Lending Library,江戶時期日本有貸本屋。戰後的臺灣,則發展出由特定出版社、中盤商、租書店組成獨特的產銷結構。

文學,是透過書的出版、流通、販售、閱讀等基本且必要的元素,才得以與讀者溝通,形成完整的迴路。租書店運用空間,將書籍作為一種商品,販售租賃時間,則具體展示了這個意義。透過「書」的中介,租書店的生態開展出特定的作者、出版商與讀者,逐漸發展產業自身的流通迴圈。

租書店做為一種媒介或載體,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的閱讀需求,也承載著人們所著迷、喜歡的紙本世界。我們將臺灣租書店文化所掀起大眾文學的影響,轉化為展示,透過展覽一起進入租書店,談談這個滿足許多人閱讀樂趣的奇幻世界,又是如何與大眾文化、社會發展產生關係。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3325

【展覽】天朝大慶──皇清盛典特展

【展覽】天朝大慶──皇清盛典特展

標題:

【展覽】天朝大慶──皇清盛典特展

時間:

2018年12月15日至2019年5月30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二樓203內閣大庫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周禮》有云:「以嘉禮親萬民」,帝制傳統的嘉禮,繫於天子者,有朝會、燕饗、冊命、經筵諸典;行於庶人者,則有鄉飲酒禮。在皇朝籌辦每年的各種節慶中,尤以新正朝會、冬至祀天與萬壽聖節最為隆重,號稱「皇帝三大節」。

清朝每逢慶典及年節令辰,或因應各種場合,會分別在不同地點舉辦筵宴。凡遇皇帝三大節日,在萬方朝賀之後,更設筵於太和殿,藉由欽賜大燕,皇帝與內外王公臣僚與藩屬使節進酒饗膳、同歡共樂。

太和殿正面十一開間、進深五間,相較歷朝宮殿,無疑是型制最為恢弘的單體宮殿建築。康熙八年(1669)太和殿與乾清宮同時重修告成,內外輝映,分別為「殿」與「宮」建築登峰造極之作,清聖祖在詔書裡特別強調,宮殿建築「壯麗之觀」,主要是彰顯御極天下的「出治之體」。

壯麗的太和殿不僅作為皇帝三大節舉行朝會與筵宴的場所,其他如皇后的冊立之典、文武殿試後的傳臚之禮,亦皆在此舉行。自古帝王必立後以資內助,不僅正位中宮,更可母儀天下。若皇帝年幼即位,則在迎娶后妃時當舉行「大婚」之禮。至於朝廷以科舉考試為國興賢舉能,希冀仕進的學子更欲透過三年的「大比」,終經殿試由皇帝欽定甲乙,並在太和殿上傳臚後,正式題名金榜。

本特展主要利用史語所庋藏內閣大庫檔案,分別以大燕、大節、大婚與大比為主題揀選相關檔案,呈現天朝大慶的禮制規範與實際運作。

系統號:

A-013326

【展覽】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

【展覽】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

標題:

【展覽】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

時間:

2018年12月20日至2019年3月1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5、107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位居世界東邊的明朝,歷經萬曆之末到滿州人入關前的紛擾不安,終至順治皇帝登基建立清朝,傳承至康熙、雍正兩位皇帝之後,整個局勢方逐漸穩定。相對於此,西方的商人與傳教士挾持著前所未有的意圖與氣勢,持續朝亞洲邁進,足跡從沿海貿易據點逐步深入皇室宮廷。在眾多西方來客中,荷蘭商人和使節團堪稱是東西交流網域中的第一舵手,他們不僅向西方世界傳遞亞洲的知識與文化,也化身成為穿梭在東亞海域間的重要使者。本展覽以荷使出行成功覲見大清皇帝的旅程,作為敘事切入的視角,並且精選本院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日本海杜美術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藝術史研究所等合作單位的館藏,共同呈現一段迴盪於東西之間的交流故事。

展覽分成四個單元,序幕「行旅足跡」-展示荷使旅程所見相關紀錄與物件。第二單元「異國奇珍」-展現兩個端點的人們對異國充滿期待與想像,促使具有東方風格或看起來像是西方情調的物品,競相湧現。第三單元「東方風情」-儘管十七世紀的時空背景下,觸手可及外來文化的衝擊,然而明朝皇帝仍然一如往昔地祭祖謁陵,而隱身於書齋中的文人,亦暢所欲言談個人品味。最後「寰宇交會」單元-則以同時混融東西特色的裝飾風格,如瓷器上的裝飾紋樣,蘇州版畫和世界地圖中的轉譯手法,重建十七世紀的世界觀,以及東西交會影響下的藝術與文化。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
夜間開放時段: 每週五、週六18:30 ~ 21:00。

系統號:

A-013327

【展覽】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展覽】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標題:

【展覽】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時間:

2018年5月25日至2019年10月2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3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天香」二字,取自北宋丁謂所著《天香傳》,為中國最早針對沉香所做之專著。「茄楠」是明代開始視為最高等級的沉香。沉香的形成是由瑞香科樹木經過刀傷、蟲蛀或細菌感染傷口所分泌的樹脂,經過長時間結節而成,即所謂「結香」。主要出產於兩廣、海南、越南與其他東南亞地區。因為特殊的結香方式,成為或蜜香或乳香,既醇厚又清涼的幽遠香味。自古以來,為世人所重,在生活、宗教、醫學都被妥善使用,發展出獨特鑑賞方式、隨身香佩及薰燃器具,成為奢華尊貴又帶有士人風雅的香玩文化。將展覽取名為「天香茄楠」,期待觀者除欣賞工藝製作之美外,更能探尋如天香般令人難忘的香味。

展覽分成兩部分,一是「香之道」,通過國立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宮廷茄楠沉香,看過去的日子裡,稀有的沉香是如何被珍藏、穿戴及薰燃品玩,故分為「收藏陳設」、「隨身佩飾」、「品香香具」三個單元,以了解古人是如何使用這種價比金高的香中鑽石,讓生活更有味道。二為「香之味」,看今日除收藏、佩戴外,過去數十年來,台灣復興了品香文化。以品香為主,發展出完整的香席器用,藉由展出「香具藝術」與「品香空間」二單元,讓這些優秀的創作來說明現代人如何玩香,同時傳遞著屬於現代人生活的美感。

在沉香越來越稀少的今日,透過展覽,看當時宮廷如何將最上乘的沉香,奢侈的做成各種精美的香玩器。也經由台灣在地的本土創作,將生活美學淬煉在玩香的器具。

本展覽全年開放:08:30~18:30。
夜間開放時段: 每週五、週六18:30 ~ 21:00。

系統號:

A-013424

【展覽】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

【展覽】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

標題:

【展覽】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

時間:

2019年4月1日至6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04、206、208、210、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名爰,字季爰,別署大千居士,齋名大風堂。自幼跟隨母親曾友貞(1861-1936)習畫,後於上海拜曾熙(1861-1930)、李瑞清(1867-1920)為師,學習詩文書畫。他的一生充滿傳奇,曾赴東瀛學習染織,又一度入寺為僧,戰火中還遠赴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民國卅八年後旅居海外,在亞、歐、美洲均舉辦過畫展,是廿世紀最負盛名之國畫大師。六十五年來臺定居,並終老於摩耶精舍。

大千先生的畫藝深受石濤(1642-1707)和八大山人(1626-1705)影響,並溯源至隋唐、北魏,長年沉浸於古代諸名家,盡收傳統筆墨技法之精髓,從山水到人物、花鳥、畜獸等,各種畫科無一不臻妙境。熱衷於古書畫的研究學習,讓他成為重要的鑑賞家,對繪畫史也有精闢見解。晚年發展出氣勢撼人的潑墨潑彩畫風,開拓水墨新境界,成為標誌性的代表。書法兼擅諸體,善於臨仿不同書風,更融合成奇肆雄強的鮮明書風,與其精妙畫風相得益彰。長達六十多年的畫齡,加上勤於創作,傳世作品數量空前龐大,為世人留下可觀的文化資產。

大千先生與國立故宮博物院關係匪淺,身後將他珍藏之書畫及用印遺贈予本院典藏,同時也將居所摩耶精舍捐出成立紀念館,由本院代為管理。今年適逢張大千一百二十歲生日,特從本院豐富典藏及國立歷史博物館寄存之作品中,精選出書畫精品、印章與珍貴照片,希望能具體反映大千先生早、中、晚不同時期的藝術特色與精神,讓觀眾重睹其精采絕倫的藝術傳奇與大師風采。

本展覽全年開放:08:30~18:30。
夜間開放時段: 每週五、週六18:30 ~ 21:00。

系統號:

A-013425

【展覽】中国近代絵画の巨匠——斉白石

【展覽】中国近代絵画の巨匠——斉白石

標題:

【展覽】中国近代絵画の巨匠——斉白石

時間:

2019年1月30日至3月17日

地點:

京都国立博物館平成知新館2F-1-4(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区茶屋町527)

主辦單位:

京都国立博物館、北京画院、朝日新聞社

聯絡人:

Tel: 075-525-2473

內容簡介:

本年度は、日中平和友好条約の締結から40周年の節目にあたります。これを記念し、中国・北京画院が所蔵する、中国近代水墨画を代表する画家である斉白石(1864~1957)の名品を一堂に展示します。

斉白石は、若き頃、故郷の湖南省湘潭での大工仕事で培った、華やかな色彩と簡潔で力強い墨線の画を得意とし、素朴な描写のなかに、かわいらしさとユーモアがあふれています。晩年に「人民芸術家」の称号が授けられ、現代の中国では誰もが知っている大画家ですが、一方で造形美を追求した孤高の画家でもありました。

北京画院は1957年に成立した、中国で最も古く、規模の大きな美術アカデミーの一つです。初代名誉院長に斉白石を迎え、その名品を多く所蔵することでも知られています。今日の中国で最も愛されている画家、斉白石の魅力をこの機会にご堪能ください。

開館時間
火~木・日曜日:午前9時30分~午後5時(入館は午後4時30分まで)
金・土曜日:午前9時30分~午後8時(入館は午後7時30分まで)

系統號:

A-013319

【展覽】五島美術館館蔵中国の陶芸展

【展覽】五島美術館館蔵中国の陶芸展

標題:

【展覽】五島美術館館蔵中国の陶芸展

時間:

2019年2月23日至3月31日

地點:

五島美術館(東京都世田谷区上野毛3-9-25)

主辦單位:

五島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75-525-2473

內容簡介:

漢時代から明・清時代にわたる館蔵の中国陶磁器コレクション約60点を展覧。2000年にわたる中国の焼き物の歴史を展望。館蔵の日本刀剣約10振も同時公開。

休館日:毎月曜日
開館時間:每日10:00-17:00

系統號:

A-013421

【展覽】石からうまれた仏たち——永青文庫の東洋彫刻コレクション

【展覽】石からうまれた仏たち——永青文庫の東洋彫刻コレクション

標題:

【展覽】石からうまれた仏たち——永青文庫の東洋彫刻コレクション

時間:

2019年1月12日至4月10日

地點:

永青文庫美術館(東京都文京区目白台1-1-1)

主辦單位:

永青文庫

聯絡人:

Tel: 03-3941-0850

內容簡介:

永青文庫がアジアのさまざまな仏像を所蔵していることは、あまり知られていないかもしれません。当館の設立者である細川護立(もりたつ)(細川家16代・1883~1970)は東洋美術に広く関心を持ち、中国考古や陶磁器ばかりではなく、中国の石仏・金銅仏、インドや東南アジアの彫刻をもコレクションに加えました。とりわけ北魏から唐時代におよぶ中国彫刻は、近代日本においていち早く中国美術を紹介・蒐集した早崎稉吉(はやさきこうきち)(1874~1956)の旧蔵品が大半を占め、各時代の特徴を表した重要な像が多く含まれます。

このたび専門家の協力を得て、これら東洋彫刻コレクションの調査を行いました。本展では、調査の成果に基づき、「菩薩半跏思惟像(ぼさつはんかしいぞう)」や「如来坐像(にょらいざぞう)」(いずれも重要文化財)をはじめとする中国彫刻、ほとんどが初公開となるインド彫刻を一挙に紹介し、あわせて個人蔵の貴重な中国金銅仏を特別に展示します。

開館時間
10:00~16:30
休館日:月曜日

系統號:

A-013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