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9本第4分

標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9本第4分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語》「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解(陳鴻森)
敦煌景教文獻對佛教儀文的吸收與轉化(汪娟)
平措林寺六體六字真言碑與蒙元真言碑源流(謝繼勝)
道法與宗法:明代正一道張天師家族的演變(曾龍生)

系統號:

P-013117

清華學報第48卷第4期

標題:

清華學報第48卷第4期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內容簡介:

以梅洛龐蒂情感觀論濠梁之辯(鄭喜恆)
《莊子》的策略乾擾——及對「觀點主義說」的再商榷(廖育正)
孟子論作惡者——一個倫理學之比較研究(陳士誠)
晚明文學評點視域下的《藥地炮莊》(李忠達)
流亡的娜拉:左翼文化走廊上蕭紅的性別話語(柳書琴)
說「文」解「字」:張貴興小說與「華語語系文學」的文化想像及再現策略(梅家玲)

系統號:

P-013021

民俗曲藝第202期

標題:

民俗曲藝第202期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報導者:

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內容簡介:

【研究論文】
金堂家鄉、玄關自性與歸鄉之道:齋教金堂派的教名、教旨及修持方法考探(蕭進銘)
庶民美學的傳遞、轉化與創造:新加坡職業歌仔戲講戲人陳美英的「臺數」編劇(林鶴宜)
「南麒北馬」商業競爭之表演藝術策略:以京劇鼎盛期(1917–1938)為例(李湉茵)
【調查報告】
海外覓鄉音:檳城福建歌謠調查及其在地記憶(黃文車)

系統號:

P-013115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90期

標題: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90期

時間:

2018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內容簡介:

余仁仲刊本《春秋穀梁傳集解》相關問題考辨(簡逸光)
皮錫瑞經學守舊之說探微(姜龍翔)
從門人到批判者:明儒王道與陽明學之疏離(劉勇)
名士值幾文錢?──明清間士人的挾藝交遊與名利經營與性別爭議(王鴻泰)
一種「身體—時間」與「語言—時間」:土方巽舞踏的追憶似水年華與性別爭議(許韶芸)

系統號:

P-013022

東吳中文學報第36期

標題:

東吳中文學報第36期

時間:

2018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大數據下的杜甫詩研究(楊果霖)
唐陳岳《春秋折衷論》輯佚及其思想義旨析探(姜隆翔)、(蔡根祥)
西湖.江南.吳地——仇遠詞江浙書寫析論(林佳蓉)
水滸傳中的語言現象及其所反映的著作年代探討(魏岫明)
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休——《金瓶梅詞話》的尊生意識(李志宏)
侯孝賢的末世圖像與時間意識:從《尼羅河女兒》、《南國再見,南國》到《千禧曼波》和〈青春夢〉(謝世宗)
華閩雙語人元音分佈變異——以台南為例(劉秀雪)

系統號:

P-013030

語言暨語言學第19卷第4期

標題:

語言暨語言學第19卷第4期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Associated motion in Manchu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José Andrés Alonso de la Fuente & Guillaume Jacques)
Identifying lexical bundles in Chinese: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an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Chan-Chia Hsu & Shu-Kai Hsieh)
Metaphor in Hakka proverbs: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onstraints (Huei-ling Lai)
Old Chinese “west”: *snˤər (Masaki Nohara)
The role of discourse strategies i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Japanese discourse marker dakara (Koji Tanno)
Deriving sluicing-like constructions in Isbukun Bunun (Hsiao-hung Iris Wu)

系統號:

P-013084

哲學論評第56期

標題:

哲學論評第56期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內容簡介:

論尼采的美學自由(劉滄龍)
《太極圖說》「中正」概念之工夫實踐還原──以《管子》中靜形正言說為核心(黃崇修)
論羅爾斯的穩定性論證(吳澤玫)
《墨子》身體觀探研──以「修身」為核心(王介成)
評Alexander Broadie, A History of Scottish Philosophy(曾怡嘉)

系統號:

P-013038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9本第3分

標題: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9本第3分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秦始皇「書同文字」政策的內涵及影響——兼論判斷出土秦文獻文本年代的重要標尺(田煒)
漢代政務溝通中的文書與口頭傳達: 以居延甲渠候官為例(劉欣寧)
東漢的「東宮」和「西宮」(陳蘇鎮)
明代軍戶家族的戶與役:以水澄劉氏為例(於志嘉)

系統號:

P-013029

美術史研究集刊第45期

標題:

美術史研究集刊第45期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連環與編結:中國古代貴金屬製鏈法(童宇)
巴中地區佛教造像龕之研究:以初唐時期到開元初期為中心(八木春生)
Portraits of Chinese Emperors in the Jami' al-tavarikh by Ilkhanid and Timurid Painters(桝屋友子)
清刻本《墨池編》版本源流考述(陳志平)
帝國紀勳與地方貢品:乾隆朝《平定臺灣得勝圖》雕漆掛屏考(詹鎮鵬)

系統號:

P-013100

國史館館刊第57期

標題:

國史館館刊第57期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內容簡介:

【論文】
日治前期臺灣獸醫的誕生及其社會功能(1895-1920)(沈佳珊)
中國國民黨調查統計局在日本佔領香港時期的情報活動,1942-1945(鄺智文)
馬來西亞國民型華文中學之研究:以沙巴亞庇中學為例(曹淑瑤、張曉威)
1878年陰曆9月10日吳光亮呈閩浙總督何璟文書介紹(潘繼道)

【書評】
評介邵式柏著,林偉盛等譯,《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林欣宜)
Book Review: Marc Andre Matten, Imagining a  Postnational World: Hegemony and Space in Modern China (Elisabeth Forster)

系統號:

P-013024

新史學第29卷第3期

標題:

新史學第29卷第3期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史學》雜誌社

內容簡介:

【論文】
放賬鋪的經營與近代華北農村金融——《人地綱目》解讀(劉秋根、張鵬)
禮密臣的臺灣歷史書寫及其影響之考察(林欣宜)
從勤奮到自立——霍加斯版畫中的勞動者形象與工作倫理觀(黃桂瑩)
十九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中德國史學裡亞歷山大大帝形象的轉變(陳致宏)

【書評】
評Dorothy Ko, The Social Life of Inkstones: Artisans and Scholars in Early Qing China(詹鎮鵬)

系統號:

P-01303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50期

標題: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50期

時間:

2018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中央外交」與「地方外交」之間:甲午戰爭期間王之春出使述論(吉辰)
美國白人慈善基金會處理種族議題的雙面刃——以「羅森沃德基金會」(Julius Rosenwald Fund)為例(黃文齡)
詮釋「知」、「行」關係的政治涵義:孫文與蔣中正的比較(黃自進)
處理戰後的勝利:國民黨、日本與共產黨對於正義的立場(陳冠任)

系統號:

P-013023

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

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

標題:

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

時間:

2019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洪子偉、鄧敦民 主編

報導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導論╱洪子偉、鄧敦民

第一部 總論
第一章 誰的哲學,如何百年?臺灣哲學的過去與未來╱洪子偉、高君和
第二章 論臺灣哲學的主體性╱陳瑞麟
第三章 正義的延異:臺灣幽靈認同考察╱蔡士瑋

第二部 日治時期哲學
第四章 杜威的教育哲學與林茂生的哲學實踐╱鄭喜恆
第五章 論洪耀勳「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的構想╱黃文宏
第六章 廖文奎的道德直覺主義╱蔡政宏
第七章 林秋梧「左翼佛學」的哲學基礎╱嚴瑋泓
第八章 陳紹馨的〈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成立〉一文與「作為中國社會文化研究實驗室的臺灣」之概念╱黃柏誠

第三部 戰後歐美哲學
第九章 臺灣戰後英美分析哲學的發展╱林正弘
第十章 存在主義在臺灣:沙特與卡繆篇╱黃雅嫺
第十一章 論臺灣邏輯研究先驅黃金穗對邏輯的理解╱蔡行健
第十二章 邏輯實證論的吸納與轉換:洪謙與殷海光╱苑舉正
第十三章 洪耀勳的實存概念之探討╱志野好伸
第十四章 言論自由的理論基礎:兼談殷海光與鄭南榕╱鄭光明
第十五章 臺北帝大唯一臺籍哲學學士林素琴╱吳秀瑾、陸品妃
第十六章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育實踐者:黃彰輝牧師╱杜嘉玲

系統號:

P-013087

貫穿東西的歷史大道:琅嶠・卑南道

標題:

貫穿東西的歷史大道:琅嶠・卑南道

時間:

2019年1月

出版單位:

屏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作者:

劉還月 著

內容簡介:

舊稱「琅嶠」的恆春半島,不僅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更是台灣最多民族遷徒、征戰、交易頻繁且歷史悠久的土地。而此半島上西岸與東岸北段最重要的人類活動史蹟,首推 「琅嶠・卑南道」,這條古道其中一段現今被炒作為「阿朗壹古道」後,使得這條台灣最古老的前後山古道,成了現代人戶外健行的風景大道,而忽視了古道的意義與價值,實為可惜。這條起於車城,直抵卑南,曾經是荷蘭人採金尋寶,清政府「開山撫番」, 更是斯卡羅族、阿美族、馬卡道族人流亡、遷徒、征戰、姻親、交易…之路。相較於台灣地區其他古道,「琅嶠‧卑南道」無論在歷史、族群、人文、生態、產業等面向,其價值與特色均是珍貴卓然。

本處設立的首要目標為生態保育,但長期經營在地社區的經驗,使我們更珍視友善社區的夥伴關係,協助社區建立更完整的歷史與人文內涵,自然也成了重要的工作項目;加上為了補足105年度「恆春半島東岸古道人文與歷史解說叢書製作」研討計畫未能納入調查研究的部份,因此持續推動107年度「恆春半島西岸與東岸北段古道變遷與社區人文產業解說叢書製作」計畫,致力完整呈現恆春半島豐富的古道系統,以及每一個不同族群的歷史與文化,讓更多國人可以全面地瞭解並認識半島的人文史蹟,吸引更多的人到半島參與社區的人文或生態旅行。

本計畫推動的目的,是讓更多的國人有機會認識恆春半島的古道與族群,因此計畫的主題是透過深入而慎密的田野調查來完成,書寫則轉化為雅俗共賞的形式,以滿足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

為使調查成果更臻完美,本處邀請長年致力於族群、歷史與文化…調查與探討的田野工作者劉還月,結合恆春半島在地夥伴共組田野調查團隊,埋首典籍文獻、足跡遍及山巔海涯,訪遍耆老庶民…。經歷許多的挫折終於完成任務。這本書不僅是在地的解說書籍,更重要的是在調查過程中,參與的在地夥伴有了直接面對歷史、接觸不同族群的機會,如此不僅可以讓在地的夥伴燃起對地方文史的熱情,更望這些深後的文化感情,能深植傳承到每一代族人的身上。

系統號:

P-013050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

標題: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王文基、巫毓荃 主編

內容簡介:

緒論 東亞及跨界視野下的精神科學史

鬱之病(北中淳子著、王珮瑩譯)
大正時期的「精神概念」:透過大本教與《變態心理》之爭的考察(兵頭晶子著、王珮瑩譯)
世富蘭偲精神科的設立與人道主義治療傳統的形成:以麥拉倫與李重澈的活動為探討重心(呂寅碩(In-Sok Yeo)著、彭婷玟譯)
民國時期的神經衰弱與精神科學的興起(王文基著、林桂卉譯)
消失的憤怒──日治晚期藤澤茽的原住民心理學實驗(巫毓荃著)
情緒的文化政治(劉峻(Theodore Jun Yoo)著、官晨怡譯)
全球理論,在地實作:日本精神醫學中的休克療法,1920-1945(鈴木晃仁著、張邦彥譯)
日本「隱形」的戰爭創傷:醫學、社會與軍陣精神傷患(中村江裡著、陳令杰譯)
從「種族化」到「世界公民」:臺灣的「跨國性」與世界衛生組織早期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研究(吳易叡著、湯家碩譯)
文化與精神醫學的越洋轉譯:「縮陽」如何成為文化結合症候群(姜學豪)(Howard Chiang)著、張泓昊譯)
當代中國都會心理熱的出現(黃宣穎著、詹穆彥譯)

系統號:

P-013058

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

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

標題:

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錢鎖橋 著

內容簡介:

錢鎖橋的《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以現代中國知識思想史,尤其是中美知識交往史為背景,追溯林語堂穿梭中西文化的跨國之旅。林語堂中、英、德的三語創作,是展露中國現代文化最重要的遺產之一;林語堂的跨文化心路歷程,是現代中國文化體驗的一面鏡子。

本書圍繞林語堂探尋「新的中國」、「新的文明」之主軸,展示他如何作為一名自由主義批評家,堅定有力地捍衛「德先生」;展示他如何重新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出一套「抒情哲學」,並推向世界大獲成功,從而證明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性之路上仍具備可用資源與活力。

無論從人生經歷或批評範疇來看,林語堂的跨文化之旅凸顯其跨國、全球性。在此跨文化轉譯過程中,林語堂的批評視野面向整個現代文明(中國現代性問題為其一部分),而不僅僅侷限於中國民族主義的視角與關懷,對新的中國,甚至這個世界,都深具啟發性。

《林語堂傳:中國文化重生之道》運用大量未經披露或發掘的第一手中、英文資料,以歷史學家的嚴謹考證與跨文化理論視野相結合,重塑林語堂在現代中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壇的經典地位。

系統號:

P-013059

經典秩序的重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

經典秩序的重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

標題:

經典秩序的重構:廖平的世界觀與經學之路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魏綵瑩 著

內容簡介:

引論
第一章 從今古之辨到面向世界的經學之路 
第一節 平分今古:經學一變與對群經的今古文觀(一八八三─一八八六)
第二節 尊今抑古:經學二變與對群經的今古文觀(一八八七─一八九六)
第三節 面向世界的經學:走出今古之辨後的群經觀(一八九七─一九三二)
小結

第二章 讓孔子走入新世界
第一節 傳統天下觀與「地球」概念的遭逢
第二節 重新「認識」鄒衍的「大九州」說
第三節 《海國圖志》諸書與經典意識之間
第四節 建立符合「經旨」的「帝王政教」世界圖像
小結

第三章 經學理想的世界文化空間藍圖──兼論近代學術上的意義
第一節 肇開世界大統與中天下而立的「周公」
第二節 世界萬邦來朝:太平之世的「大明堂」
第三節 「世運輪轉」與陰陽五行宇宙觀的重解
小結

第四章 傳統與西學交會下的天學新論
第一節 日心地動說與王權為尊的天道觀
第二節 人、天秩序:六合之內與六合之外
第三節 西方天文地理知識洗禮下的新分野觀
小結

第五章 《春秋》撥正下的世界秩序與中國──從「二伯」的理想談起
第一節 《春秋》的「二伯」與世界秩序
第二節 對西方國際法的反思:素王禮制下的理想新世界體系
第三節 理想的政治體制與倫理觀
第四節 視野的轉變:從世界的「二伯」到中國的「二伯/二霸」
小結

第六章 文質彬彬──大統理想的經學實踐進路
第一節 以孔經文明為五大洲的進化座標
第二節 文質調和的孔經實踐
第三節 從「六經」到「十二經」:論廖平道器觀的演變
小結

結論

系統號:

P-013060

黑龍江:尋訪帝王、戰士、探險家的歷史足跡,遊走東亞帝國邊界的神祕之河

黑龍江:尋訪帝王、戰士、探險家的歷史足跡,遊走東亞帝國邊界的神祕之河

標題:

黑龍江:尋訪帝王、戰士、探險家的歷史足跡,遊走東亞帝國邊界的神祕之河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Dominic Ziegler 著,譚天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 "Black Dragon River: A Journey Down the Amur River at the Borderlands of Empires"

中國在黑龍江邊簽下它與歐洲國家的第一個條約。奪取黑龍江,被俄國視為邁向偉大的必經途徑,卻也鑄下俄屬遠東地區的悲慘命運。它是普亭主義的關鍵,其歷史也和俄國與西方持續不斷的帝國衝突結上不解之緣。有關黑龍江數世紀以來的恩怨,至今仍影響中俄關係及兩國對世界的態度。

黑龍江是大多數西方人從沒聽過的大河。新聞人齊格勒把握亞洲大帝國在此聚首的特性,透過它來檢驗歐洲與東亞唯一接壤地的社會狀況。他從黑龍江源頭一路走到黑龍江出海口,以縱橫交織、評古論今的手法陳述黑龍江的歷史、生態與民族,一方面向我們顯示,這處看似荒蕪不毛的地區,事實上卻有太多歷史──在中、俄兩國今天既複雜又極端重要的關係中,這個地區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自一千年前成吉思汗與蒙古帝國崛起後,黑龍江一帶的歷史就一直脫不開擴張與征服──特別是俄羅斯跨越歐亞陸塊東進,最後撞上中國為止。甚至在今天,幾個世紀以來有關黑龍江的恩恩怨怨,仍然影響著中、俄兩國關係,以及兩國對外的態度。想瞭解普亭的帝國之夢,我們必須瞭解俄國與俄屬遠東的關係,必須瞭解這種關係何以至今仍左右俄國心態。黑龍江不僅是普亭主義的關鍵,它的歷史也和俄國與西方持續不斷的帝國衝突結上不解之緣。

系統號:

P-013061

臺灣廟宇建築與裝飾:神農大帝、保生大帝、文昌帝君、清水祖師篇

臺灣廟宇建築與裝飾:神農大帝、保生大帝、文昌帝君、清水祖師篇

標題:

臺灣廟宇建築與裝飾:神農大帝、保生大帝、文昌帝君、清水祖師篇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揚智文化

作者:

張志源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檯灣之神農大帝、保生大帝、清水祖師、文昌帝君等四位神明之重要廟宇,包括三重先嗇宮、宜蘭五穀廟、臺北大龍峒保安宮、臺南學甲慈濟宮、嘉義仁武宮、臺北艋舺清水巖、淡水清水巖、三峽長福巖、新莊文昌祠、苗栗文昌祠、臺中四張犁文昌廟及犁頭店文昌祠,分成神祀事略、建廟沿革、空間配置及建築特寫進行介紹。透過本書可對臺灣廟宇建築有更深的認識。

系統號:

P-013065

帝國暮色:鴉片戰爭與中國最後盛世的終結

帝國暮色:鴉片戰爭與中國最後盛世的終結

標題:

帝國暮色:鴉片戰爭與中國最後盛世的終結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衛城出版

作者:

Stephen R. Platt 著,黃中憲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 "Imperial Twilight: The Opium War and the End of China’s Last Golden Age"

十九世紀中葉,中英之間因為走私鴉片和貿易問題開戰,史稱「鴉片戰爭」。對中國來說,鴉片戰爭代表的是帝制中國最後一個盛世的結束、「百年恥辱」的開端。對西方而言,戰爭是因中國閉關自守、只准西洋商人在廣州一地通商而起,象徵著中國冥頑落後、莫名抗拒自由貿易。但事實遠比這些簡化的歷史記憶複雜太多。

《太平天國之秋》作者普拉特,這次要追索的歷史事件,正是這場影響甚鉅的中英戰爭。但他的敘事重心並非放在戰爭本身及其餘波,而是從一七五○年代清廷決定採取廣州單口貿易政策、一七九三年馬戛爾尼使團遠赴中國覲見乾隆講起,一路講到一八四○年戰爭爆發。作者不僅以極具畫面感的文字,清楚描摹了這數十年間中英及中美之間的交流景象,更企圖藉此讓我們看到:鴉片戰爭絕非如許多論者所言,是一場無可避免的文明衝突,而是在「人」的推動下結成的惡果。

為展現人如何推動了這一切,作者在他搭建的歷史舞臺上,放上了各色人物;有中西商人,有中國士宦和英國議員,有各國傳教士,還有海盜。他們的神情外貌在作者筆下栩栩如生,內心世界也被深描細剖。

二十一世紀的國際政治格局跟鴉片戰爭爆發的時代大不相同,中國也已今非昔比,躍居強國之列。儘管如此,有一點仍沒變:它和西方列強之間的關係依舊緊張。鑑往未必知來,但如果十九世紀中英開戰不是必然,那麼今日重新認識、回顧鴉片戰爭,或許還是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作者簡介
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裴士鋒))耶魯大學中國史博士,博士論文獲頒瑟隆.費爾德獎(Theron Rockwell Field Prize)。目前是美國阿姆赫斯特麻塞諸塞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太平天國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湖南人與現代中國》(Provincial Patriots: The Hunanese and Modern China)等書,《太平天國之秋》更獲頒坎迪爾獎(Cundill Prize)。他大學時主修英語,因此大學畢業後以雅禮協會老師的身份在湖南待了兩年。他的研究得到傅爾布萊特計畫、國家人文基金會、蔣經國基金會支持。目前與妻兒住在麻塞諸塞州的北安普頓。

系統號:

P-013072

兩宋詩詞文綜論稿

兩宋詩詞文綜論稿

標題:

兩宋詩詞文綜論稿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黃啟方 著

報導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壹、吳開與《優古堂詩話》
貳、吳曾與《能改齋漫錄》
參、《雪浪齋日記》考論
肆、龔相《復齋漫錄》與龔頤正《芥隱筆記》
伍、阮閱《詩總》所錄《百斛明珠》考
陸、 兩宋四十八家自讚(題)寫真(傳神、畫像)詩文輯考
柒、宋人詞集〈序〉、〈跋〉、〈題詞〉文彙輯釋要
捌、說詞律:以馮延巳「細雨濕流光」一句為例
玖、「詞律」和「詞樂」
拾、蘇軾與「古今絕唱」
拾壹、 宋《太平廣記》所收唐人豪俠傳奇〈聶隱娘〉
結語:校讀記瑣

系統號:

P-013086

菁英、文藝與戰爭:由舊制台北高等學校傳閱雜誌《雲葉》與《杏》看菁英學生的精神樣貌

菁英、文藝與戰爭:由舊制台北高等學校傳閱雜誌《雲葉》與《杏》看菁英學生的精神樣貌

標題:

菁英、文藝與戰爭:由舊制台北高等學校傳閱雜誌《雲葉》與《杏》看菁英學生的精神樣貌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津田勤子 著

內容簡介:

本書藉由分析台北高等學校的學生於太平洋戰爭最激烈的日治末期(1943年)自主創刊的傳閱雜誌《雲葉》與《杏》,論證戰爭時期菁英學生的精神樣貌。《雲葉》是1940年入學台北高校尋常科的學生們,在就讀尋常科四年級時所發行的班級雜誌。《杏》則是以台北高校高等科二年級與三年級的三位理科生為中心所發行的雜誌。

本書釐清:第一,台北高校生從事文藝活動的時空背景。第二,《雲葉》與《杏》其編輯者與作者之背景、創刊雜誌之動機、編輯方式、各期的變遷等編輯情形。第三,對現存的戰前發行之《雲葉》與《杏》所刊作品中展現的學生思維足跡。多達300篇的作品分為「以外在環境為題材」與「以內心世界為題材」兩大類,再進一步地進行細部分析,並留意兩刊之異同而展現台灣學生與日本學生、尋常科學生與高等科學生各自的思維及敘述觀點。闡明戰時體制之下的高校生文藝活動,學生們仍堅持高等學校傳統的資質與理念,熬過大時代的轉變。

作者簡介
津田勤子,畢業於日本關西大學社會系,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現為致理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助理教授。著作有:津田勤子譯、陳中寧著(2014),《漫畫 台北高校物語》,臺北:前衛出版。津田勤子(2017),《戰時下の高等學校生と文藝》,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

系統號:

P-013088

1920年代之中國

1920年代之中國

標題:

1920年代之中國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劉維開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言/劉維開

1920年代的政治
1. 北伐前後的微觀體驗:以居京湘人黃尊三為例/李在全
2. 圍繞清末民初浙江省財政的三角關係:浙江省議會、省政府和中央政府/佐藤淳平
3. 1920年代北京政府與上海租界之關係:以會審公廨為中心/郭 まいか(玫珂)

1920年代的對外關係
4. 1920年代中期中日兩國實業界團體的往來:以1926年上海實業團為例/羅皓星
5. 日本外交官重光葵眼中的1920年代前後之中國/朱紹聖
6. 許繼祥捍衛南海主權的努力(1920-1928)/許峰源

1920年代的社會群體與觀察
7. 廖仲愷對中國社會改造的看法(1919-1925)/施純純
8. 中共早期黨團研究(1921-1927)/馬思宇
9. 近代中國農業高等教育與農業化學知識的發展/侯嘉星

1920年代的性別與身體
10. 革命、政治與愛情:以陳璧君及汪精衛為中心之探討(1908-1925)/趙席敻
11. 1927至1936年服裝產業發展與時尚潮流變遷:以上海為中心/陳晧昕
12. 五四前後男性話語權下的「新性道德」/方慧雯
13. 當「營養」成商品:維他命在近代中國(1920-1931)/皮國立

系統號:

P-013089

世變下的經道合一:清初遺民《易》學中的「內聖外王」

世變下的經道合一:清初遺民《易》學中的「內聖外王」

標題:

世變下的經道合一:清初遺民《易》學中的「內聖外王」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張曉芬 著

內容簡介: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四節 章節安排 

§第貳章 清初遺民的界定與經世發展
第一節 清初遺民身份界定
第二節 清初遺民的生存與出處
第三節 清初遺民的經世思想之發展
第四節 小結
 
§第參章 清初遺民《易》學發展與特色
第一節 宋《易》發展與衰微
第二節 史事《易》學流衍
第三節 漢《易》修正與清《易》產生
第四節 小結

§第肆章 清初遺民《易》學中「心性」之修持
第一節 論孫奇逢《易》學中「戒心生」修養功夫
第二節 論刁包學《易》以檢心功夫

§第伍章 清初遺民《易》學中融合與成善之道
第一節 論方以智「三教歸《易》」思想
第二節 論張爾岐《易》學中成善之道

§第陸章 清初遺民《易》學中經世之道
第一節 論黃宗羲《易》學中的經學觀
第二節 論錢澄之《易》學中經世思想

§第柒章 清初遺民《易》學中成聖淑世思想
第一節 論顧炎武《易》學中「以德修身而求治世」思想
第二節 論王夫之《易》學中「修己治人」思想

§第捌章 結論

系統號:

P-013090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底層社會:臺灣與朝鮮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底層社會:臺灣與朝鮮

標題: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底層社會:臺灣與朝鮮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

作者:

陳姃湲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與朝鮮的底層社會(陳姃湲)
看見殖民社會:從漢生病看邊緣治理的算計(郭文華)
傳統與近代的交錯:殖民地朝鮮盲人職業群體之變化(周鈗涏)
日本殖民現代性下的臺灣盲人(邱大昕)
帳裡芙蓉小洞天?初探臺灣阿片使用者的吸食活動與空間(許宏彬)
日治初期澎湖遊廓的建立與殖民地邊緣的行政運作(1896–1913)(陳姃湲)
京城遊廓的形成與管理(金鐘根)
島都三市街內的乞食者身份變異與空間對應策(1920–1937)(石廷宇)
以暴力團體之名:1920 年代臺灣無賴漢三級制的歷史系譜(梁秋虹)
殖民地朝鮮的反中國人暴動與都市下層民(鄭昞旭)
日治時期朝鮮浮浪者的形成及其管理制度轉變(芮智淑)
兒不孤,必有鄰:日治時期臺灣孤兒保護的法律史(劉晏齊)
日治時期朝鮮「不良少年」論述的形成:「國族╱國民」的塑造與「協力」機制(蘇賢淑)

系統號:

P-013093

地輿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

地輿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

標題:

地輿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

作者:

謝國興、陳宗仁 主編

內容簡介:

法國國家圖書館亦收藏甚多中文古地圖。2014年10月國立故宮博物院林天仁教授獲邀前往法國國家圖書館,對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舊圖進行調查整理,初步整理了清冊,我們認為該館所藏甚有價值,亦應出版,以廣流傳。這次籌備出版計畫時,我們應趁機以讀書會方式招集一些有興趣的年輕朋友共同參與,後來在本所成立地圖解讀工作坊,由本所陳宗仁副研究員主持,分配大家認領不同地圖,各自完成初稿的撰擬,以讀書會方式進行了幾次解讀討論。地圖形式多樣,所蘊含的人文時空元素至為豐富,很少人能對各式各樣地圖資訊解讀透徹,參與本書地圖解讀者多數不以專研地圖為務,我們只是有著共同的關懷與興趣,不揣淺陋,貢獻蒭蕘,希望引起大家閱讀研究利用地圖的興趣,亦期盼方家有以教之,則幸甚!

系統號:

P-013118

明代程朱理學的演變

明代程朱理學的演變

標題:

明代程朱理學的演變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

作者:

鍾彩鈞 著

內容簡介:

明代哲學思想以心學的成就為最高,但程朱理學在明代仍然繼續發展,對當時與後世皆有重大影響。本書論述明代程朱理學薛敬軒至高景逸八人的哲學思想,諸儒上承宋儒的理、氣、心、性等概念,努力理解並重構彼此間的關係。其發展脈絡是理氣關係朝向一元發展,心的地位得到提高,至晚明高景逸時竟有心本論的傾向。本書除了論述哲學思想外,為了理解哲學思想的背景與應用,對於諸儒的教育、社會、政治的思想與實踐亦略加觸及。最後一章則以明代程朱理學的發展驗證當代新儒學詮釋理論的得失。

系統號:

P-013120

日本江戶時代《論語》學之研究

日本江戶時代《論語》學之研究

標題:

日本江戶時代《論語》學之研究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

作者:

張文朝 主編

內容簡介:

導言(張文朝)
林鵞峰的《論語》詮釋——以《論語集注私考》為中心(關雅泉)
《論語徵》中所見「古言」、「古語」典據考(趙熠瑋)
荻生徂徠對〈子罕〉篇首章引發的詮釋爭議(張崑將)
荻生徂徠思想中之「道」與「德」——透過其「仁」說所作之探討(藤井倫明)
《論語徵》中所見荻生徂徠之《詩經》觀(張文朝)
中井竹山《非徵》的徂徠學批判及其意義(陳威瑨)
徂徠學的重構——太宰春臺的「聖人之道」與日本批判(藍弘岳)
批判性繼承朱子學的《論語》解釋——論中井履軒《論語逢原》對朱子《集註》之批判與評論的意義(田世民)
試探市野光彥《正平本論語札記》中對俗字的校勘(金原泰介)
帆足萬里《論語標註》的解經特色(工藤卓司)
安井息軒《論語集說》與服部宇之吉「標注」之間的齟齬——以松本豐多《四書辨妄》為線索(青山大介)
日本幕末陽明學者的《論語》詮釋——以林良齋《論語學徵》為例(鍋島亞朱華)

系統號:

P-013121

王艮及其學說

王艮及其學說

標題:

王艮及其學說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

作者:

余蓓荷(Monika Übelhör) 著、邱黃海、李明輝 翻譯

內容簡介:

此書之原作者余蓓荷(Monika Übelhör)為德國馬堡大學之退休教授,宋明理學是其主要專長之一。此書為其大學授課資格論文。她曾師從日本知名漢學家島田虔次。故此書之撰寫深受日本學界之影響,並且使用保存於日本的一手資料,例如東京「內閣文庫」所藏明萬曆23年版《王心齋先生全集》。此外,她也廣泛引用西方學者的著作。這些特點是一般中文著作所欠缺的。此書原以德文撰寫,今由邱黃海與李明輝譯為中文,對中文讀者應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系統號:

P-013122

滿倉:1980年一個臺灣農村的掠影

滿倉:1980年一個臺灣農村的掠影

標題:

滿倉:1980年一個臺灣農村的掠影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

作者:

Cheng Ying, Claude Aubert 著,程瑩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關注的面向為臺灣農村的社會變遷。1980年代正逢國家經濟起飛之際, 臺灣躋身亞洲四小龍之首,工業化程度日深,在現代浪潮衝擊下的臺灣農村,其原本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要如何適應這迅速變化的新時代呢?以構成社會最小的單位元素──個人與家庭做為切入點。本書詳細觀察記錄田野地居民的人際互動方式,傳統社群組織的演變與適應措施,以及個人化新經濟策略的施展等現象,並刻意保留報導人口述資料,讓農民自己發聲,可說是本書的一大特色。

系統號:

P-013123

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修訂一版)

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修訂一版)

標題:

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修訂一版)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黃俊傑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思想史家徐復觀:思想史方法論及其實踐
一、引言
二、徐復觀的精神風貌及其學術
三、整體論的研究方法及其實踐:與傅斯年比較
四、比較觀點下的中國思想史研究
五、結論

第二章 傳統中國文化的回顧與展望(I):20世紀中國思想史脈絡中的徐復觀
一、引言
二、徐復觀對中國文化的解釋:與錢穆、唐君毅、牟宗三比較
三、徐復觀的中國文化觀及其歷史脈絡:與胡適比較
四、結論

第三章 傳統中國文化的回顧與展望(II):20世紀日本與臺灣脈絡中的徐復觀
一、引言
二、徐復觀對未來中國理想圖像的勾勒與自我定位:與澀澤榮一比較
三、戰後臺灣經驗脈絡中徐復觀的「儒家民主政治」論
四、結論

第四章 中國文化創新的參照系統(I):徐復觀對西方近代文化的評論
一、引言
二、徐復觀對西方近代文化與思想的批判
三、從東亞近代知識界看徐復觀的西方近代文化觀:與福澤諭吉及胡適比較
四、徐復觀與20世紀中國新儒家學者論西方近代文化:與唐君毅及牟宗三比較
五、結論

第五章 中國文化創新的參照系統(II):徐復觀對日本政治社會與文化的評論
一、引言
二、20世紀初葉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日本
三、徐復觀對日本的評論及其參考架構
四、徐復觀的日本評論之特殊性:與當時新聞媒體意見的比較
五、結論

第六章 古典儒學與中國文化的創新:徐復觀的新詮釋
一、引言
二、徐復觀對古典儒學的新解釋:以「憂患意識」為中心
三、徐復觀的詮釋學方法:與唐君毅比較
四、作為政治學的詮釋學:徐復觀與儒家思想的互為創造性
五、結論

第七章 結論

系統號:

P-013011

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強人政治與統制經濟如何影響近代日韓

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強人政治與統制經濟如何影響近代日韓

標題:

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強人政治與統制經濟如何影響近代日韓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Kang Sang-jung, Hyun Moo-am 著,李雨青 翻譯

內容簡介:

【前言】
朴正熙與岸信介的軌跡/滿洲帝國──「獨裁者」與「妖怪」的根源/漢江的奇蹟與所謂「日本式經營系統」遺跡

【第一章】帝國的鬼胎
◎跨越海洋的滿洲人脈
◎年輕時的「妖怪」與獨裁者

【第二章】在帝國的夾縫中
◎走向滿鮮一體之路
◎「亡國之民」的滿洲
◎前進滿洲、前進滿洲
◎從滿洲孕育出的鬼胎

【第三章】滿洲帝國與帝國的鬼胎
◎扭轉國運的基本政策
◎王道樂土的夢想與現實
◎統制經濟的實驗場

【第四章】戰後與滿洲國的殘像
◎甦醒的「鬼胎」們
◎「未完的計劃」
◎追求「滿洲模式」
◎連任後的危機與邁向獨裁之路
◎重化工業與農村振興的起源
◎鬼胎們的日韓黏合

【結語】
建立高度成長基礎的戰前改革/誕生之地──滿洲與歷史的悖論

系統號:

P-013015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1910-20年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1910-20年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

標題: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1910-20年代西方人眼中的臺灣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足文化

作者:

Alice Josephine Ballantine Kirjassoff & Harry Alverson Franck 原著,曾沅芷、蔡耀緯 翻譯

內容簡介:

一、福爾摩沙.美麗之島(Formosa the Beautiful)
導讀 美國駐臺北領事夫人愛麗絲的臺灣見聞錄/蔡錦堂
植被多樣豐富的島嶼
「世界第二潮濕的港口」
一年兩次的日式大掃除
讓惡靈遠離臨終者的音樂
工作中的揀茶姑娘
保護茶葉遠離難聞的船貨
搜捕走私者
福爾摩沙,樟腦的故鄉
一棵樹就能產出價值五千美元的樟腦
邂逅一位福爾摩沙「兄弟」
樟腦蒸餾廠的簡易運作
福爾摩沙的民族
對獵首的熱愛
隘勇線
難以研究的原住民族
西方發明成為東方的尋常風景
每隻水牛都有一位白鷺朋友
隨處望去,風景畫般的旅程
金崧的故事
「你砍過幾顆人頭?」
兩次暗殺
會爆炸的木頭子彈
染血的手是原住民天堂的入場券
為原住民兒童設立的日本學校
福爾摩沙一度成為日本和中國海盜的據點
日本人的治理
繁榮時代
附註
註釋

二、日本與福爾摩沙一瞥:福爾摩沙部分(Glimpses of Japan and Formosa)
導讀 浪人遊臺灣:哈利.法蘭克和他的《日本與福爾摩沙一瞥》/蔡耀緯
福爾摩沙的日本特質
縱貫南北的鐵道旅行
帝國的浴池
環繞每座城市的中國城牆
失序的福爾摩沙
再見了,「福爾摩沙問題」
多疑的統治者
臺灣沒有自由媒體
福爾摩沙的產業
山裡的獵頭族
隘勇線
頭顱的作用
泰雅族和雅美族

附錄 「福爾摩沙」的由來/翁佳音

系統號:

P-013048

臺灣日式建築紀行

臺灣日式建築紀行

標題:

臺灣日式建築紀行

時間:

2018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作者:

渡邊義孝 著

內容簡介:

近代臺灣日式建築中,大略分作「官廳、銀行、販售業等大型特殊建築」、「小規模擬洋風建築」,以及「和風建築」,你可能不知道,在臺灣的「日式」建築和日本的「日式」不太一樣,甚至讓日本人「懷念的街景」,並不在日本,反而在臺灣得以再生。

為了看見更多「和日本不一樣的設計」,作者渡邉義孝多次探訪臺灣,以他閱歷無數日本老建築的眼睛,找尋藏隱藏臺灣各個角落的日式老屋——從建築物外觀、大尺度的環境涵構到細部構件做法之異同——他一筆一筆地細細描繪出被譽為「比教科書還詳細」的手繪筆記。《臺灣日式建築紀行》首度曝光這些極珍貴的手稿,精選超過六十多處臺灣日式老屋、建築周邊旅行地圖、專業度破表的平面圖,搭配作者生活化的旅遊札記和浪漫散文,帶我們細細品味在美麗島上開出奇異花朵的和風建築。

系統號:

P-013062

滾出中國:十九、二十世紀的國恥,如何締造了民族主義的中國

滾出中國:十九、二十世紀的國恥,如何締造了民族主義的中國

標題:

滾出中國:十九、二十世紀的國恥,如何締造了民族主義的中國

時間:

2018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作者:

Robert Bickers 著,胡訢諄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 "Out of China: How the Chinese Ended the Era of Western Domination"

一九五〇年代,上海歷史博物館展示了一面豎立在外灘河岸公園入口的告示牌:「華人與狗不得入內」。自此這面由博物館虛造的告示牌,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當李小龍在電影《精武門》凌空踢碎告示牌的那一刻,中國人無不拍手叫好。這面告示牌掀起的影響遍及國際、廣至各階層,它像徵著那段列強入侵、掠奪與歧視的降格過往。波濤久久不退,至今依然。

中國近代史專家畢可思爬梳一戰結束至中國共產黨於一九四九年掌權間的歷史,進一步述說北京政府如何站在過往基礎上推進「新中國」,外強如何在冷戰期間與中國建立關係,而一九七六年毛澤東去世之後的中國又是何模樣。

本書呈現的並非中國現代史的全貌,卻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今日,足以撼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中國,在國際各處以強權姿態橫行,不斷上演著古怪、敏感、霸道又愛鬧脾氣的外交風格。然而強國的背後,卻是兩百年來沉重的屈辱,以及未竟的中華偉業。使用「玻璃心」一詞時,我們亦無法忽略「中國」這個名字身上背負著討回百年公道的心理脈絡。

系統號:

P-013063

道密法圓──道教與密教之文化研究

道密法圓──道教與密教之文化研究

標題:

道密法圓──道教與密教之文化研究

時間:

2018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謝世維 著

內容簡介:

道教與密教的研究涉及奇幻瑰麗的法術儀式群像,在人、神、鬼、妖交融的場域,以一種靈活、即興、混搭的姿態,回應人與社會的需求。道教與密教的互動,如星河,沉穩規律的運行,蘊藏偏離變動,寧靜深邃的夜空,涵納毀滅生成。那超越世間的權柄,召喚著各色護法、官將,與在地的鬼祟妖異對峙、協商。歷史長河中,一幅幅凝結又奔馳的光影文本,化作儀式圖像,是河面上變化萬千的粼粼波光,是融合中的迴蕩,是細節的綻放,是道教與密教的相遇之所。

系統號:

P-013073

清代「李詩學」研究

清代「李詩學」研究

標題:

清代「李詩學」研究

時間:

2018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張俐盈 著

內容簡介:

「李詩學」乃相較於自成體系的「杜詩學」而提出。古今讀者喜愛李白的程度不亞於杜甫,然而有關李白的詩論,卻鮮見被系統化地整理。本書首先釐清箇中難題,並從箋注、詩選本與詩話議題切入,討論清代文人對李白及其詩歌的接受、詮釋與批評。透過與前朝詩學的對話,確認清人面對長期積累的問題,包含李詩可學與否、可解或不必注,以及李白「復古詩人」地位形塑等,皆提出突破重圍的新解。同時,本書也確立清人建構「李詩學」的三個基本框架:崇尚實學考證、政教倫理解讀,以及藝術審美鑑賞。由此,既彰顯清代文人評論的洞見與侷限,也為詩學研究提供嶄新的觀看視角。

系統號:

P-013074

媒介宗教──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

媒介宗教──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

標題:

媒介宗教──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

時間:

2018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林瑋嬪 主編

報導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內容簡介:

導論 媒介宗教/林瑋嬪

第一部分 物與參照鍊
第一章 遺體、石碑、門、文本/穆爾克(Erik Mueggler)
第二章 台灣宗教場域的再中介與創新:鹿港玻璃廟/施永德(DJ Hatfield)

第二部分 影像、音樂與個人性
第三章 孤獨的必要:《刺客聶隱娘》中的色彩語言與宗教意識/劉苑如
第四章 從神格化到人格化:攝影術與台灣祖先肖像畫的變化/蘇碩斌
第五章 作曲家作為媒介:歐洲音樂在亞洲的宗教性轉譯/楊建章

第三部分 陪伴、親密與新媒體
第六章 台灣漢人民間信仰與新媒體:以臉書為媒介的宗教建構/齊偉先
第七章 跨越界線:LINE與數位時代的宗教/林瑋嬪
第八章 萌媽祖:民間宗教在(日系)台灣漫畫的再現/司黛蕊(Teri Silvio)

系統號:

P-013085

知天者: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索

知天者: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索

標題:

知天者:西漢儒家知識理論探索

時間:

2018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

何儒育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一、「知識理論」概念釐定與核心論題
二、從《漢書.藝文志》釐定「西漢儒家論著」

第二章 究極於「天道/道」之知識類別與內涵
一、「道 / 天道」之可知性
二、《周易.繫辭》傳統下仰觀俯察的經驗知識
三、素王大法與六藝知識
結語:以「天道」為根源的知識類別

第三章 《新語》、《新書》所見西漢前期黃老治術下之儒家知識理論
一、「質樸之性」之轉化潛能
二、「知」之能力
三、《新語》與《新書》論知識形成途徑
結語:以道德修為穩固知識

第四章 〈賢良對策〉與《春秋繁露》所見獨尊儒術下之儒家知識理論
一、人性中「善善惡惡」之潛質
二、「人副天數」脈絡下的知之能力
三、「知微」之知識形成途徑
結語:《春秋》「貴微」與學者「知微」

第五章 揚雄《法言》所見「潛於六藝」之儒家知識理論
一、再議「善惡混」之人性轉化潛能
二、「神心恍惚」狀態下「知之主體」「知」之能力
三、《法言》所論「潛」之知識形成途徑
結語:以神明「潛」於六藝

第六章 西漢儒家諸子之思維方式與名言表達
一、文字所構成的天道與人世
二、「聲訓」之名言表達與思維方式
三、「比興思維」論經典詮釋之思維方式
結語:展現「具體性思維」之名言表達與詮經方式

第七章 結論:成為通經致用的「知天者」
一、知之主體涵括感性、理性與氣化感通能力
二、以「天道」為根源之六藝、史事與經驗知識
三、展現「具體性思維」的「類比」與「聲訓」
四、涵括感知、認知與體知的「知識形成」過程
五、知識的開放詮釋性
六、扣合西漢諸儒之關懷與論述風格之「知識理論史」

尾聲:朝向對話的研究展望

系統號:

P-013009

抒情・表演・跨文化:當代莎戲曲研究

抒情・表演・跨文化:當代莎戲曲研究

標題:

抒情・表演・跨文化:當代莎戲曲研究

時間:

2018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陳芳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一則運用高友工「抒情美典」理論,探究「抒情」從古典戲曲到當代戲曲的歷史意義,同時說明「莎戲曲」為什麼和怎麼樣創作等課題。二則以梅洛龐蒂的「現象身體」概念,結合芭芭與沙瓦里斯「劇場人類學」的運力原則,研究演員在舞臺上展現什麼樣的表演技巧,以建構臺灣「莎戲曲」演員的身體表演美學。三則從赫全 《改編理論》的視角切入,探討「莎戲曲」在文化、語言、藝術、「互文性」等面向,所展現的「標的文化」與「標的劇種」特質,庶幾可以提供跨文化劇場與表演研究作為參考。另收入珍貴的第一手田調訪談記錄。

系統號:

P-013013

從正統到生存:中華民國對琉球、釣魚臺問題的因應與東亞冷戰政局

從正統到生存:中華民國對琉球、釣魚臺問題的因應與東亞冷戰政局

標題:

從正統到生存:中華民國對琉球、釣魚臺問題的因應與東亞冷戰政局

時間:

2018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作者:

任天豪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難以堅持的主張:戰後日本領土處置中的琉球問題
第一節 琉球的傳統及二戰後期狀況
第二節 戰後盟軍對琉球群島的處置
第三節 中日琉關係與戰後東亞形勢
小結

第三章 動輒得咎的氛圍:中華民國對琉球地位的態度變遷
第一節 退守臺灣後的內外交迫形勢
第二節 與琉球前途相關的各種主張
第三節 第三清德丸與關閉政策成效
小結

第四章 每況愈下的局面:從琉球到釣魚台問題的立場變化
第一節 琉球問題未解狀況下的遺緒
第二節 兩岸核武差距造就的新變因
第三節 由外而內的東亞權力新局面
小結

第五章 隨之而來的問題:釣魚台問題與中華民國因應情形
第一節 正統與生存知覺的此消彼長
第二節 釣魚台問題的正式躍上檯面
第三節 兩島問題體現的內卷化僵局
小結

第六章 結語

系統號:

P-013025

臺中東勢地區客家伙房空間構成之研究

臺中東勢地區客家伙房空間構成之研究

標題:

臺中東勢地區客家伙房空間構成之研究

時間:

2018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作者:

劉懷仁 著

內容簡介:

伙房(fo^ fongˇ),指的是一群有血緣、宗親關係的客家人,共同居住生活在一個聚落內的各合院空間,反映了常民的生活,是看得到的文化真相。臺中東勢地區的客家族群歷經械鬥、衝突及遷移後,在大甲溪東岸流域陸地內及支流附近,先後形成大小不一的街坊區。本書透過文獻史料研究、實地訪談、建築平面測繪、大規模田野調查攝影等方法,探討東勢地區59棟伙房,由其坐落與擇址、構成單元、類型、空間組織、構造與材料等面向,呈現出東勢地區客家族群住居文化的特色及其文化脈絡。見證客家常民生活演變,補足中臺灣客家建築史重要的一環。

系統號:

P-013026

日治時期基隆築港之政策、推行與開展(1895-1945)

日治時期基隆築港之政策、推行與開展(1895-1945)

標題:

日治時期基隆築港之政策、推行與開展(1895-1945)

時間:

2018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作者:

陳凱雯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近代東亞的築港
第一節 外國勢力下的築港
第二節 命運多舛:近代中國自開港的築港
第三節 從錯誤中學習:近代日本的築港
第二章 未竟之業:清末基隆築港
第一節 清代基隆的發展
第二節 清末劉銘傳的築港
小結

第三章 從軍港到商港:日治初期築港方針的轉變
第一節 樺山資紀的築港意見
第二節 築港調查委員會的立廢
第三節 事業公債下的基隆築港
第四節 從軍港到商港
小結

第四章 波瀾起伏:基隆築港的執行與問題
第一節 築港機關的建立
第二節 築港的推行與成效
第三節 臺灣統治的死活問題:築港中斷與違憲爭議
第四節 基隆港的定位
小結

第五章 築港者們:築港機關的人事變遷
第一節 築港人事的任用與變化
第二節 築港技師的特色
第三節 築港技師:川上浩二郎
第四節 築港職工群的生活
小結

第六章 港灣國有化:築港與地方關係
第一節 海埔地的處理
第二節 築港用地的徵收
第三節 填埋地與臺灣建物會社的開發
第四節 運送業與倉庫問題
第五節 港灣行政與港灣調查會
小結

結論

系統號:

P-013027

追尋道法──從臺灣到福建道壇調查與研究

追尋道法──從臺灣到福建道壇調查與研究

標題:

追尋道法──從臺灣到福建道壇調查與研究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謝聰輝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改寫了這十多年來,在臺灣、閩南泉州與閩中地區道教田野調查與研究後所陸續發表的部分論文。以追尋「道壇道法」的來源與運用為主題,涵蓋道壇「傳承譜系、經典文檢與道法演行」三大面向,深究其「傳承與轉變」的內涵意義。賅其總文約四十萬字,成為筆者第一部結合道教歷史、經典、田野、科儀與圖像而以道壇道法為核心的論文專著。希望能印證臺灣是道教「活傳統」的美稱,並闡述與福建道教的傳承關係與變化,以具顯此一區域道壇道法在中國道教歷史上應有的價值與地位。

系統號:

P-013075

布農族郡大社部落歷史研究

布農族郡大社部落歷史研究

標題:

布農族郡大社部落歷史研究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作者:

海樹兒犮剌拉菲(Haisul Palalavi)著

內容簡介:

布農族郡大社是郡群裡最重要、最古老的部落,更是郡群在該區域的最早根據地與擴散起源處。布農族一些重要故事發生地點,據描述在郡大社鄰近地區;此外,布農族郡群各氏族在祖聚居地的遷徙與擴散,亦多指向源於郡大社開始。因此,對於布農族歷史社會文化的研究,郡大社的研究實有其獨特性與重要性。

系統號:

P-013046

傾聽獅潭:鄉村日常、生計與地方創生

傾聽獅潭:鄉村日常、生計與地方創生

標題:

傾聽獅潭:鄉村日常、生計與地方創生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

連瑞枝、程惠芳 著

內容簡介:

近幾年,為推動客庄經濟,台三線被政府策定為「國家級台三線客庄浪漫大道」,不僅吹起一股振興老街的觀光氛圍,也激起許多對在地人、事、物的想像與探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台三線是一座考古學的現場,也是博物館陳列室,在不同政策的推動下,容納不同人群流動、相遇、離開又重新整合,在全台吹起一股振興老街的觀光氛圍下,我們沿著台三線來到苗栗獅潭老街,想要聽到更在地的想法與故事,從家庭生計與歷史出發,由當代往回追溯,從老百姓的角度來重新組織沿山鄉村的歷史。

拜訪水粄店第三代老闆娘、做手工豆腐的阿婆、堅守蠶業的養蠶人、走過舊時代的農莊主人,以及返鄉投入苦茶油製作的青年等等,他們娓娓訴說自己的生命經驗、生活技術,以及對獅潭的情感,那些昔日的美好,或是無法重來的遺憾,這些林林總總猶如近代臺灣鄉村歷史與社會的縮影,也刻劃出政府機器如何影響農村生計的真實軌跡;在家庭、勞動生計與世代情感的相互牽連中,看見有別以往印象的獅潭。

系統號:

P-013014

地方戲曲和皮影戲:日本學者華人戲曲曲藝論文集

地方戲曲和皮影戲:日本學者華人戲曲曲藝論文集

標題:

地方戲曲和皮影戲:日本學者華人戲曲曲藝論文集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

作者:

冰上正、山下一夫 編著

內容簡介:

台灣皮影戲《白鶯歌》與明傳奇《鸚鵡記》(山下一夫)
北京西派皮影戲錫慶班考兼論京冀影戲之演變(千田大介)
北省檔案館收藏的皮影戲檔案資料(戶部健河)
富勒.天勝.梅蘭芳——東亞電光舞與梅蘭芳《天女散花》(平林宣和)
關於北京相聲現狀的一考察(冰上正)
傳統表演藝術學校化教育的評價和效果——以秦腔藝術教育為例(清水拓野)
論越劇老生商芳臣——越劇老生之開拓者(藤野真子)
當代江南農村的宣卷與民俗生活:以宣卷藝人的演出記錄為中心(佐藤仁史)
哪吒太子與和修吉龍王(二階堂善弘)

系統號:

P-013028

榮耀祖紋:尋訪來義鄉排灣手文傳統

榮耀祖紋:尋訪來義鄉排灣手文傳統

標題:

榮耀祖紋:尋訪來義鄉排灣手文傳統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作者:

陳文山等 著

內容簡介:

本書透過訪談及攝影記錄來義鄉內手文耆老的珍貴故事論述排灣族手文的制度、圖案與儀式等文化意涵,不僅呈現了部落文化工作者如何進行非物質文化資產的保存、記錄與推廣,也記錄了原鄉與博物館之間合作展覽的過程。

系統號:

P-013047

紅樓夢新注

紅樓夢新注

標題:

紅樓夢新注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里仁書局

作者:

曹雪芹 原著,徐少知 新注

報導者:

曾美華(里仁書局)

內容簡介:

這是史上第一部《紅樓夢》的詳注本,為《紅樓夢》釋繹更轉一竿頭。信心水準在98%。本次新注者採取不迴避的原則,希望作到每個詞條都注,或至少提供有用的線索,讀者可因此得到啟發。
徐少知以其史學之專業,試圖以版本之對校和全部詞語的考察,來解決《紅樓夢》的未解之謎。大量使用博物館實物和已出版的各種文獻、圖檔,以證據來說話。同時以滿人風俗、北京慣習、清代典制的考釋,來輔助其觀點。這部新注已超出注解的範疇,可說是一部《紅樓夢》的名物學,甚至是一部精彩的「紅樓夢一家言」。

關於新注者
徐少知,本名秀榮。又以筆名徐半癡、徐微子、第五奇行世。臺北里仁書局發行人兼總編輯、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臺北韞玉書院特約講座。
知名紅學家,尤精於《紅樓夢》名物學。2015年10月起,在社群網站陸續發表《紅樓夢》研究心得近八百篇,有廣大的讀者群。本書外,另出版《儒林外史新注》、《老殘遊記新注》等。

系統號:

P-013053

近世畫譜と中國絵畫——十八世紀の日中美術交流発展史

近世畫譜と中國絵畫——十八世紀の日中美術交流発展史

標題:

近世畫譜と中國絵畫——十八世紀の日中美術交流発展史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SUP上智大學出版

作者:

小林宏光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林守篤の「漢人物」図像考―和製畫譜の先駆け『畫筌』巻四の挿絵について―
一.編者林守篤と『畫筌』の成立
二.『畫筌』の引用書目と概要
三.明末挿絵本による新たな図像の紹介
結び

第二章 大岡春卜の三畫譜―畫譜のシリーズ化と明清絵畫への拡がる関心―
一.『畫本手鑑』出版の意図及びその內容と特質
二.『和漢名畫苑』「漢流之部」にみる中國絵畫観の変化
三.『畫史會要』と「明清之部」の獨立
結び

第三章 橘守國が新たに伝える中國の山水畫法―『畫本鴬宿梅』による清代のベストセラー山水畫譜の紹介―
一.橘守國の畫譜と明清版本
二.『畫本鴬宿梅』の絵畫教本としての概要
三.徳川吉宗と『芥子園畫伝』初集
四.守國獨自の『芥子園畫伝』初集の國內向け利用法
五.巻七と『芥子園畫伝』初集第四巻
結び

第四章 吉村周山の二畫譜
―中國絵畫の直模と明清版畫のさらなる利用―
一.根付師周山と中國版畫の出會い
二.『和漢名筆畫英』巻一の新構想と明清版畫
三.『和漢名筆畫寶』と元明人物図像
結び

第五章 月岡雪鼎の畫譜と人物畫論―『金玉畫府』漢畫編の多彩な典拠と人物畫論の展開―
一.『金玉畫府』の構成と新出の畫家、畫題
二.雪鼎獨自の明末人物版畫の利用狀況
三.雪鼎の人物畫論と美人畫論
結び

第六章 和漢を分けず―十八世紀後半の和製畫譜編集の新機軸―
一.建部凌岱の畫譜四種と編集の新傾向
二.宋紫石の「寫生真寫法」と明末清初の挿絵版畫
三.丹羽嘉言畫編『福善齋畫譜』と『聖師錄』及び明清絵畫の利用
結び

Summary/人名索引・作品索引・事項索引

系統號:

P-013128

伊沢修二と台湾

伊沢修二と台湾

標題:

伊沢修二と台湾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黃俊傑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日本と台湾における伊沢修二研究の現在】

第一章 伊沢修二資料の全体像╱木下知威
第二章 日本における伊沢修二研究の現状╱山本和行
第三章 日本語教育史研究における伊沢修二╱冨田哲
第四章 吃音矯正と盲唖教育における伊沢修二╱木下知威

【第二部 伊沢修二と台湾・日本】
第五章 歪んだ声を救えるか―伊沢修二と視話法╱木下知威
第六章 乃木希典遺髪碑建立と伊沢修二╱冨田哲
第七章 伊沢修二と台湾語教育╱黄馨儀
第八章 「泰東」への関心―伊沢修二の「中国語教育」╱山本和行
第九章 伊沢修二と台湾の記憶をめぐって╱塚田博之

結論╱山本和行
伊沢修二と台湾に関する年表╱木下知威
あとがき╱木下知威

系統號:

P-013012

張衡の天文学思想

張衡の天文学思想

標題:

張衡の天文学思想

時間:

2018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髙橋あやの 著

內容簡介:

序(吾妻重二)
序章 本書の立場
第二章 『霊憲』と『渾天儀』の比較
第三章 渾天説の天文理論
第四章 渾天説と尚水思想
第五章 張衡「思玄賦」の世界観
第六章 張衡と占術
第七章 張衡佚文の考察
第八章 『海中占』関連文献に関する基礎的考察
終章 本書のまとめ

系統號:

P-013033

楚辭「離騒」を読む──悲劇の忠臣・屈原の人物像をめぐって

楚辭「離騒」を読む──悲劇の忠臣・屈原の人物像をめぐって

標題:

楚辭「離騒」を読む──悲劇の忠臣・屈原の人物像をめぐって

時間:

2018年11月

出版單位:

仙台:東北大學出版會

作者:

矢田尚子 著

內容簡介:

第1部 楚辭「離騒」の天界遊行とその解釈をめぐって
第1章 「離騒」の天界遊行はどのように解釈されてきたか
第2章 シャーマニズム論から見た「離騒」の天界遊行解釈
第3章 楚辭「離騒」の天界遊行に見える「上下」について
第4章 楚辭「離騒」に見える「求策」について──君臣遇合例を中心に
第5章 楚辭「離騒」の「求女」をめぐる─考察
第6章 楚辭「遠遊」と「大人賦」の天界遊行
第7章 『淮南子』に見える天界遊行表現について
第2部 悲劇の忠臣──屈原像の形成
第8章 王逸『楚辭章句』以前の屈原評価
第9章 楚辭「卜居」における鄭詹尹の台詞をめぐって
第10章 笑う教示者──楚辭「漁夫」の解釈をめぐって
第11章 「無病の呻吟」──楚辭「七諫」以下の五作品について
第12章 孔子と屈原
終章

系統號:

P-013064

清末中国の士大夫像の形成:郭嵩燾の模索と実践

清末中国の士大夫像の形成:郭嵩燾の模索と実践

標題:

清末中国の士大夫像の形成:郭嵩燾の模索と実践

時間:

2018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作者:

小野泰教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郭嵩燾による士大夫像の模索

第I部 士大夫の社会的地位の回復を目指して
第一章 士大夫の商賈化への批判
第二章 士大夫どうしの関係悪化への危機感

第II部 士大夫像の模索と西洋政治像
第三章 渡英直前の郭嵩燾と劉錫鴻の士大夫像
第四章 郭嵩燾・劉錫鴻の士大夫像とイギリス政治像
第五章 イギリス政治像と士大夫批判 

第III部 士大夫像の模索と経学・諸子学
第六章 民を治める方法の模索――『大学』『中庸』解釈
第七章 礼の実践――郭嵩燾の宗法論
第八章「是非の辯を押し付けること」と「己を俗と同じくすること」の克服――『荘子』解釈

終章 清末中国の士大夫像の形成とその意義

系統號:

P-013037

中国農村社会の歴史的展開:社会変動と新たな凝集力

中国農村社会の歴史的展開:社会変動と新たな凝集力

標題:

中国農村社会の歴史的展開:社会変動と新たな凝集力

時間:

2018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御茶の水書房

作者:

內山雅生 著

內容簡介:

農村経済の発展と脱農化・零細農化の進行(弁納才一)
華北の寒羊・寿陽羊と日本(吉田建一郎)
農村における結核と労働異動(福士由紀)
「社」と社会結合の変遷(陳鳳)
伝統水利の争われる「公」(前野清太朗)
集団化と農田水利建設(郝平)
改革開放期の伝統水利関係とその変容(祁建民)
地域の権力と宗教・・・田中比呂志)
「社会主義建設」とキリスト教信者(馬 強)
大規模村落の集落と農地の空間構造(小島泰雄)
現代の廟会・集市(毛来霊)
政治権力と農民の日常生活の組織化(常利兵)
地域防衛と結衆の原理(山本真)

系統號:

P-013036

海底に眠る蒙古襲来:水中考古学の挑戦

海底に眠る蒙古襲来:水中考古学の挑戦

標題:

海底に眠る蒙古襲来:水中考古学の挑戦

時間:

2018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吉川弘文館

作者:

池田榮史 著

內容簡介:

鎌倉時代の蒙古襲来時に沈んだ元寇船が発見された長崎県の鷹島海底遺跡。当時の造船技術や積荷などの解明に大きな期待が寄せられるが、水中という困難な環境でいかに調査は行われたのか。音波探査やダイバーによる発掘作業、映像撮影、実測図作成、船体保存など、試行錯誤で進められた現場の様子を紹介。水中考古学の手法と今後の可能性を探る。

系統號:

P-013035

Fashion, Identity, and Power in Modern Asia

Fashion, Identity, and Power in Modern Asia

標題:

Fashion, Identity, and Power in Modern Asia

時間:

October, 2018

出版單位: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作者:

Edited by Kyunghee Pyun and Aida Yuen Wong

內容簡介:

This edited volume on radical dress reforms in East Asia takes a fresh look at the symbols and languages of modernity in dress and body. Dress reform movements around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region have received little critical attention as a multicultural discourse of labor, body, gender identity, colonialism, and government authority. With contributions by leading experts of costume/textile history of China, Korea, and Japan, this book presents up-to-date scholarship using diverse methodologies in costume history, history of consump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matically organized into sections exploring the garments and uniforms, accessories, fabrics, and fashion styles of Asia, this edited volume offers case studies for students and scholars in an ever-expanding field of material culture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economic history, visual culture, art history, history of journalism, and popular culture. Fashion, Identity, and Power in Modern Asia stimulates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modernity and imperialism in neglected areas such as military uniform, school uniform, women’s accessories, hairstyles, and textile trade.

系統號:

P-013126

The Disappearance of Hong Kong in Comics, Advertising and Graphic Design

The Disappearance of Hong Kong in Comics, Advertising and Graphic Design

標題:

The Disappearance of Hong Kong in Comics, Advertising and Graphic Design

時間:

October, 2018

出版單位: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作者:

Wendy Siuyi Wong

內容簡介:

This book examines Hong Kong’s struggle against the disappearance of its unique identity under the historical challenges of colonialism, in addition to the more recent reimposition of Chinese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control, as reflected in three under-researched forms of visual media: comics, advertising and graphic design. Each section of the book focuses on one of these three forms, and each chapter focuses on one stage of Hong Kong’s changing cultural identity. The articulative position of this book is on studies of visual cultural history and media communication. Its case studies will broaden readers’ own cultural knowledge for a mor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The Disappearance of Hong Kong in Comics, Advertising and Graphic Design adv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its three key subjects in terms of identity,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politics, aiming to reach a wide range of multidisciplinary readers.

Author Bio
Wendy Siuyi Wong is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Design at York University in Toronto, Canada. She has taught in Hong Ko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Australia, and has established an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as an expert in Chinese graphic design history and Chinese comic art history.

系統號:

P-01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