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工作坊】「流金千年:東亞上古史」工作坊

【工作坊】「流金千年:東亞上古史」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流金千年:東亞上古史」工作坊

時間:

2018年10月2日(週二)14:00-16:40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01會議室(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銘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文物館主任)

14:00-15:30
晚商殷都的模擬(Skeuomorph)工藝
主講人:Ms. Marina Kuznetsova-Fetisova(顧曼莉,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漢學研究中心2018年度獎助訪問學人)

西元前二世紀可說是中國文明的黎明時分,這個時期的晚商首都「大邑商」佔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陶器、石器、骨器等工藝技術於此蓬勃發展;而其中最令人屏息的,仍是青銅器的鑄造藝術。

顧女士的演講將追溯大邑商所見銅器之設計源流,當中有許多例子顯然運用了「模擬(skeuomorph)」技法,即John H. Blitz定義之「以不同媒材對原型工藝品所做的翻製」(〈模擬、陶器與工藝技術的演變〉,《美國人類學家》117期4卷,頁667);或至少可以找到模擬工法常見的設計。

15:40-16:10
奢華之魅:羅馬帝國的中土絲綢
主講人:Dr. Krisztina K. Hoppál(可茉,匈牙利科學院絲綢之路研究群助理研究員)

摘要
古代羅馬與中國的關係向來是熱門的學術課題,而多偏重文獻探討;透過大量的漢籍史料,眾家學者從各個面向分析了羅馬在古代中國的形象。另一方面,我們卻不太清楚古羅馬之於「遠東」的想法,自考古觀點切入的研究尤少。是故,在羅馬帝國前朝疆域發現的中土絲綢遺存,或可為中國──羅馬關係帶來更進一步的認知。

儘管羅馬世界對這些珍貴物料的產地一知半解──它們來自遙遠陌生的東方「絲國(Serica)」、「秦尼(Thinae)」──華麗的中土織物或許沒有直接影響古羅馬的中國觀,卻能反映出當時的風尚,以及它們在展現皇權威儀上的重要性。即便我們完全不談羅馬人的中國印象,這些中國絲織品在社會、經濟、文化傳播上,仍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16:10-16:40
歷九彌新──歷史文物陳列館展示的學術意義
主講人:Ms. WANG Jen-chun(王任君,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館員)

摘要
自傅斯年先生1928年創建歷史語言研究所迄今,本所堅持的治學方針,即是鼓勵研究者走出狹隘的書齋──「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以蒐集、分析第一手材料為首要工作。這種實證求真的科學批判精神,也呈顯在歷史文物列館的展出內容。

在前輩研究同仁的努力下,歷史語言研究所庋藏豐富的珍貴文物。從1958年的單間陳列室,到今日兩層樓的展覽廳;於2002年完成整修重新開幕後,歷史文物陳列館設備妥善的保藏環境,讓文物在此訴說自己的故事,搭建學術體系與普羅大眾間的橋梁,喚起民間對文化遺產的關注,提升社會群眾的歷史知能。

我將討論史語所文物的入藏歷史,以及本館如何展示這些典藏,由此揭示文物館展品最重要的兩個意義:其一,這些文物蘊含的歷史、文化及考古知識價值。其二,在它們身上體現的1920年代以來近代中國學術及史語所發展歷程。

※本工作坊所有場次皆以英文進行,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

系統號:

A-012610

【演講】張谷銘:超乎紙上──網路時代與科學界的出版型態

標題:

【演講】張谷銘:超乎紙上──網路時代與科學界的出版型態

時間:

2018年10月1日(週一)10: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張谷銘(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2583

【演講】曾守仁:瘣木詩學:論同光魁傑沈曾植

標題:

【演講】曾守仁:瘣木詩學:論同光魁傑沈曾植

時間:

2018年10月1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曾守仁(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2595

【演講】游俊豪:離散族裔與其文學

標題:

【演講】游俊豪:離散族裔與其文學

時間:

2018年10月2日(週二)9:30-11:0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雲和教學大樓三樓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雲和街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主講人:

游俊豪(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巾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系主任)

地點:雲和教學大樓三樓會議室(外系請按一樓大門對講機,歡迎校內外師生踴躍參加)

系統號:

A-012625

【座談會】世界史研究的趨勢座談會

標題:

【座談會】世界史研究的趨勢座談會

時間:

2018年10月2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世界史研究室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慶活動系列】
講題一:比較古代研究:一些觀察(蒲慕州,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研究教授)
講題二:Mediterranean History: Traditions and Futures of a Crossroad(梁元禎,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主持人:張谷銘(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備註:中、英文演講,無須事先報名。

系統號:

A-012584

【演講】戴昕:重新發現社會規範:中國網路法的一個實然理論

標題:

【演講】戴昕:重新發現社會規範:中國網路法的一個實然理論

時間:

2018年10月2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法律所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法律所

主講人:

戴昕(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訪問學人)

聯絡人:

王傑弘編審,Tel: 02-2652-5404

系統號:

A-012592

【演講】Susan Greenhalgh:科技是否能救中國?

標題:

【演講】Susan Greenhalgh:科技是否能救中國?

時間:

2018年10月2日(週四)15:3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東亞科技與社會期刊(EASTS)、臺大亞洲社會比較研究中心(GARC)

主講人:

Prof. Susan Greenhalgh(John King and Wilma Cannon Fairbank Research Professor of Chinese Society,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講者介紹:
Susan Greenhalgh為哈佛人類學系教授,過去以研究中國人口政策與科學治理享譽國際,其中Just One Child: Science and Policy in Deng’s China (2008) 獲得亞洲研究學會、科技與社會學會等諸多專書大獎。「C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ve China?」將從人類學的視野檢視當代中國在健康與環境科學的發展,反思所謂科技救國所面臨的挑戰。

系統號:

A-012508

【演講】王麗蕉:歷史檔案的編排描述與數位典藏應用

【演講】王麗蕉:歷史檔案的編排描述與數位典藏應用

標題:

【演講】王麗蕉:歷史檔案的編排描述與數位典藏應用

時間:

2018年10月3日(週三)10:20-12:1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勤308教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王麗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主任)

系統號:

A-012626

【演講】Thongchai WINICHAKUL :The Virtue and Cruelty of History: The Unforgetting of the 1976 Massacre in Bangkok

【演講】Thongchai WINICHAKUL :The Virtue and Cruelty of History: The Unforgetting of the 1976 Massacre in Bangkok

標題:

【演講】Thongchai WINICHAKUL :The Virtue and Cruelty of History: The Unforgetting of the 1976 Massacre in Bangkok

時間:

2018年10月3日(週三)10:30-12:20

地點:

香港浸會大學逸夫校園林護國際會議中心,伍宜孫博士演講廳WLB109

主辦單位: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社會科學院

主講人:

Thongchai Winichakul(亞洲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及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教授)

聯絡人:

Ms. Michelle Chan,Tel: (852)3411-7174

報導者: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Ruby Lectures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More than 40 years afterwards, the massacre on October 6, 1976, at Thammasat University in Bangkok remains deeply traumatic and enigmatic to Thai societ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the state’s suppression and censorship, shame, guilt, and historical ideolog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limited discourse about the massacre over four decades. But silence is not forgetting. It is the unforgetting. The story of the massacre and its unforgetting reminds us how cruel history can be, yet how essential it is in dealing with the traumatic past.

Speaker Bio
Thongchai Winichakul is Emeritus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and currently Senior Researcher at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 (IDE-JETRO) in Japan. His book, Siam Mapped (1994) received the awards from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USA) and the Asian Affairs Research Council (Japan). He was a recipient of the John Simon Guggenheim Award (1994), elected to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03), and elected the President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in 2013/14.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Siam including nationalism, modern geography, cartography, and historical knowledge. He also publishes five books and several articles in Thai, including many political and social commentaries.

系統號:

A-012513

【演講】Tom Ginsburg:International Courts and Democratic Backsliding

【演講】Tom Ginsburg:International Courts and Democratic Backsliding

標題:

【演講】Tom Ginsburg:International Courts and Democratic Backsliding

時間:

2018年10月3日(週三)14: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法律所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法律所

主講人:

Tom Ginsburg(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院講座教授)

聯絡人:

廖斯泙,Tel: 02-2652-5446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子儀(中央研究院法律所所長)

系統號:

A-012593

【演講】Jack Jianguo Liu:Environment in China

標題:

【演講】Jack Jianguo Liu:Environment in China

時間:

2018年10月3日(週三)16:30

地點:

202 Jones Hall,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Program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Jack Jianguo Liu(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A human-environment scientist and sustainability scholar, Jianguo "Jack" Liu holds the Rachel Carson Chair in Sustainability, is University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fisheries and wildlife at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and serves as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Systems Integration and Sustainability.Liu takes a holistic approach to addressing complex human-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through systems integration, which means he integrates multiple disciplines such as ecology and social sciences. He is particularly keen to connect seemingly unconnected issues, for example divorce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His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in journals such as Nature and Science and has been widely cove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news media. (exerpt from th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website)

Inaugural lecture of the series Environment in China, hosted by th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Princeton Environmental Institute and co-sponsored by the Program in East Asian Studies.

系統號:

A-012476

【演講】周維強:遊於藝:歷史研究的科技素養

標題:

【演講】周維強:遊於藝:歷史研究的科技素養

時間:

2018年10月3日(週三)19:30-21:00

地點:

暨南國際大學大個案教室(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周維強(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2580

【演講】Craig Clunas:The Influence of the Republican Period on the Painting of Ming China

標題:

【演講】Craig Clunas:The Influence of the Republican Period on the Painting of Ming China

時間:

2018年10月4日(週四)16:00-18:00

地點:

Heyns Faculty Club, UC Berkeley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C Berkeley

主講人:

Craig Clunas(FBA, Professor of the History of Art, University of Oxford)

聯絡人:

E-mail: ccs@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The creation of a modern Chinese ar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cessarily required the creation of its opposite -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that which by definition was not modern. The materials out of which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and in particular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were constructed were many and various, including the actual art of the past, and the copious historical written record about painting and painters. From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onwards, new structures of collecting and display, as well as new technologies of publishing and reproduction, came together with a range of intellectual and theoretical positions, both indigenous and imported, to make possible a way of looking at the art of premodern China which has endured to the present day.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art history as a discipline, both inside China and internationally, made the art of the past very much a part of current debate. This lecture will look at some of the complex processes whereby the art of the Ming period (1368-1644) came to stand as the apogee of this tradition, and how the selective use of Ming examples constructed an image of the Chinese past with an enduring global reach.

Panelist/Discussant: Patricia Berger, Professor Emerita, Chinese Art, UC Berkeley

系統號:

A-012477

【演講】方震華:跨斷代視野下的中國政治史研究

【演講】方震華:跨斷代視野下的中國政治史研究

標題:

【演講】方震華:跨斷代視野下的中國政治史研究

時間:

2018年10月4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方震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歐助教,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惠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2487

【演講】黃自進:孫中山與蔣介石的「日本經驗」:重塑近代中國的思想脈絡

標題:

【演講】黃自進:孫中山與蔣介石的「日本經驗」:重塑近代中國的思想脈絡

時間:

2018年10月4日(週四)17:00-18:30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行政樓地下祖堯堂(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香港公共圖書館

主講人:

黃自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Tel: 3943-8541

內容簡介:

主持人:蒲慕州(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部主任及研究教授)

孫中山在從事中國革命運動的過程中,居住日本長達9年;相較之下,蔣介石亦不惶多讓,前後居住日本也有6年。那麼,兩人的「日本經驗」,對各自政治理念之形成,究竟有何具體影響?觀察比較雙方「日本經驗」與各自認知取徑之差異,對他們如何因應現實,如何擘擬國家未來方向,進而形塑近代中國之前景,當可提供簇新的省思角度。

※本演講以普通話進行。

系統號:

A-012542

【演講】William H. Overholt:China's Crisis of Success

【演講】William H. Overholt:China's Crisis of Success

標題:

【演講】William H. Overholt:China's Crisis of Success

時間:

2018年10月5日(週五)16:00-18:00

地點:

Extension (Golden Bear Center), IEAS Conference Room (510A), UC Berkeley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C Berkeley

主講人:

William H. Overholt(Senior Research Fellow, Harvard University)

聯絡人:

E-mail: ccs@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In his new book, China's Crisis of Success, William Overholt shows that China's rise has reached a threshold where success has eliminated the conditions that enabled miraculous growth. Continued success requires re-invention of its economy and politics. The old economic strategy based on exports and infrastructure now piles up debt without producing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and Chinese society now resists the disruptive change that enabled earlier reforms. While China's leadership has produced a strategy for successful economic transition, it is struggling to manage the politics of implementing that strategy. After analyzing the economics of growth, Overholt explores critical social issues of the transition, notably inequality, corruption,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globalization. He argues that Xi Jinping is pursuing the riskiest political strategy of any important national leader. Alternative outcomes include continued impressive growth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stagnation, and a major political-economic crisis.

Panelist/Discussant: Thomas Gold, Professor, Sociology, UC Berkeley

系統號:

A-012478

【演講】曾永義:聲情與辭情:談詩歌的欣賞

【演講】曾永義:聲情與辭情:談詩歌的欣賞

標題:

【演講】曾永義:聲情與辭情:談詩歌的欣賞

時間:

2018年10月9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大樓7006會議室(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

主講人:

曾永義(世新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內容簡介:

主持人:王璦玲(國立中山大學劇藝系主任兼文學院副院長)
報名網站 https://goo.gl/CwL5uo

系統號:

A-012552

【演講】王潤華:越界跨國:我的中文系夢幻之旅

【演講】王潤華:越界跨國:我的中文系夢幻之旅

標題:

【演講】王潤華:越界跨國:我的中文系夢幻之旅

時間:

2018年10月11日(週四)14:10-16: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4樓文LA20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王潤華(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副校長兼中文系講座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楊濟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2554

【演講】葉惠芬:國史館檔案中的蔣中正與反攻大陸計畫

標題:

【演講】葉惠芬:國史館檔案中的蔣中正與反攻大陸計畫

時間:

2018年10月1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葉惠芬(國史館修纂處纂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自從1949年政府撤臺以來,鞏固臺海安全,並進一步反攻大陸,成為蔣中正念茲在茲的重要目標。但是在國際間嚴峻的冷戰情勢下,要以蕞爾臺灣完成登陸反攻的準備,談何容易,反攻大陸最終只得流為口號。今天隨著檔案開放和各種資料出現,都顯示蔣中正一直為反攻大業勞神焦思,他主導制定各式的反攻計畫,全力整飭軍備,尋求美國支持,為反攻大陸可謂投入全副心力。本演講係以國史館檔案中比較重要的反攻大陸計畫為中心,探討計畫制訂過程、遭遇的困難及其影響。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479

【演講】Stephen Jones:Li Manshan: Portrait of a folk Daoist

標題:

【演講】Stephen Jones:Li Manshan: Portrait of a folk Daoist

時間:

2018年10月11日(週四)19:00-21:00

地點:

Khalili Lecture Theatre (KLT),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SOAS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主講人:

Dr. Stephen Jone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聯絡人:

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This intimate 80-minute portrait film explores the life of eighth-generation household Daoist Li Manshan (b.1946), leader of a group of ritual specialists in the poor countryside of Yanggao county in north Shanxi, China. Dr Steve Jones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 film, and respond to any comments afterwards. He has known the group since 1991, and since 2005 has also taken them on several tours of Europe and the USA.

Using footage mainly from the period since 2011 but also from as far back as 1987, the film shows both Li Manshan’s funerary practice as leader of his ritual group and his solo activities—determining the date for the burial, decorating coffins, and even his work in the fields. We are led into the vocal liturgy, percussion, and melodic instrumental music of their magnificent funeral rituals, learning how ritual practice has changed since the 1930s—and even since the 1990s, under challenges such as migration, the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competition at funerals from pop music.

Complementing Steve’s new book Daoist priests of the Li family: ritual life in village China (Three Pines Press, 2016), this moving portrait of the diverse activities of Li Manshan and his group serving their local community in a rapidly changing rural China will fascinate anthropologists, scholars of Daoism and folk religion, world-music aficionados, and all those interested in Chinese society.

The film will be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btitles.

https://stephenjones.blog

No registration is required. Admission is on a first-come, first-served basis.

系統號:

A-012480

【演講】楊智傑:當歷史人文遇上數位遊戲:台南在地的實踐

標題:

【演講】楊智傑:當歷史人文遇上數位遊戲:台南在地的實踐

時間:

2018年10月11日(週四)19:00-21:00

地點:

大個案教室(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東南亞系

主講人:

楊智傑(南臺科技大學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12579

【演講】蕭晏麗:淺論馬來西亞多源族群

標題:

【演講】蕭晏麗:淺論馬來西亞多源族群

時間:

2018年10月15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3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蕭晏麗(Senior Lecturer, Facult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Malaya, Malaysia,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訪問學人)

聯絡人:

陶曉萱,Tel: 02-2652-3324

內容簡介:

Malaysia is a country with multiracial, multicultural and multilingual society. Basically, there are four major ethnic groups in Malaysia, namely the Malay, Chinese, India, non-Malay natives or locally known as “Bumiputera”, and the indigenous populations known as the ‘Orang Asli’. Essentially, there are more than 150 ethnicities that are grouped as other minority groups. This presentation explores the diversity of the Malaysian society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beginning with the population of Aborigines (Orang Asli) residing the Malay Peninsula, and the modern Malays which is the major ethnicity, to the natives (Bumiputera) of East Malaysia (Malaysian Borneo). In this presentation, we will start our journey to explore briefly the ethnic groups in Malaysia especially the population of Aborigines and Indigenous.

系統號:

A-012587

【演講】劉宇光:國法與佛法的現代週旋:以佛教社會僧團教育二例為焦點

標題:

【演講】劉宇光:國法與佛法的現代週旋:以佛教社會僧團教育二例為焦點

時間:

2018年10月17日(週三)14:00-17: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二樓330211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主講人:

劉宇光(上海復旦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Tel: 02-29387730

報導者: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專題演講】
傳統的佛教社會(Buddhist Societies)在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中,所面臨的其中一個挑戰是社會諸多領域的世俗化,但不同案例的處境、回應方式、出路及結果差異仍然甚大。這一專題以泰國上座部為主,藏傳格魯派為輔,探討僧團教育制度,尤其位處宗教首都 (曼谷與拉薩) 的教育金字塔頂端的變革,來觀察國法與佛法之間在現代化脈絡下的週旋。所涉的兩個例子雖然具體內涵差異不輕,但當放置在有約畧一定共通性的現代化進程的處境下,則彼此的不同際遇是否還是堪足為對方無論是國家政權或僧團當局帶來一定的啟發,這無疑是仍有可作思考的空間。

系統號:

A-012632

【演講】Robert Ford Campany:Dreaming and Self-Cultivation in Late Classical and Medieval China

標題:

【演講】Robert Ford Campany:Dreaming and Self-Cultivation in Late Classical and Medieval China

時間:

2018年10月17日(週三)16:30

地點:

202 Jones Hall,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Program of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Robert Ford Campany(Vanderbilt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The Analectsattributes a curious lament to its figure of Confucius: “How seriously I have declined! It has been so long since I last dreamed of the Duke of Zhou.” Already by the Western Han, then, there was the notion of a pipeline between one’s diurnal practice and one’s dream life. If you practiced some art, skill, or path of self-cultivation intently enough, you might continue the discipline while asleep, perhaps to be visited in dreams by those you sought to emulate.

Given the ubiquity of dreaming in human (and even some extra-human) experience, the makers of any thoroughgoing program for soteriological advancement or moral amelioration were going to have to address it in some fashion. How, then, was dreaming understood in each program, and what was the operative model of the dreaming self? What functions was dreaming enlisted to perform, and what risks was it understood to carry? I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eaming and modes of self-cultivation (understood broadly) as portrayed in a variety of texts and genres in China from roughly 200 BCE to 800 CE. One thing I will show is that each distinct approach to dreams can be mapped across much of the religious and ideological spectrum: none is limited to a single “ism.” Another is that there was no single “Daoist” or “Buddhist” understanding of dreams. Rather than present a close reading of any given text, I will practice a sort of distant reading, threading textual examples weft-like across a simple six-strand warp structure: preventing dreams; filtering dreams (blocking nightmares, primarily); seeking dreams (incubation practices); transmission of teachings through dreams (dreams as revelatory of new scriptures or practices); “spilling over” (texts that picture dreaming as a field of experience in which one’s cultivational practices might carry over into one’s dream life, or vice versa, where a diagnostic dream is “tested” by events in waking life); and using dreams as diagnostic devices to indicate one’s progress on the path or to reveal hidden inner conditions needing to be addressed in practice.

As William James remarked in a very different setting, “The hubbub of the waking life might close a door which in the dreamy Subliminal might remain ajar or open.” Therein lay both dangers and opportunities, as we will see.

系統號:

A-012481

【演講】Ranjith Jayasena:Connecting Amsterdam and Taiwan: fortifications as shared cultural heritage

標題:

【演講】Ranjith Jayasena:Connecting Amsterdam and Taiwan: fortifications as shared cultural heritage

時間:

2018年10月17日(週三)14:30-16: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

Mr. Ranjith Jayasena(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考古學博士候選人)

內容簡介:

報名網址:www.ith.sinica.edu.tw/academic_online.php
備註:以英文演講

系統號:

A-012525

【演講】吳妮民:某些時刻──身體書寫,和我所遇見的生命情境

標題:

【演講】吳妮民:某些時刻──身體書寫,和我所遇見的生命情境

時間:

2018年10月1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一館第二講堂(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學系

主講人:

吳妮民(作家)

內容簡介:

主持人: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學系教授)

主講人簡介∣
1981年生,臺北人,現執醫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臺北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私房藥》(2012,聯合文學)及《暮至臺北車停未》(2015,有鹿文化)。作品散見各文字媒體,並獲選入《散文類》、《九歌100年散文選》、《九歌104年散文選》、《九歌106年散文選》、《我們這一代:七年級作家》、《耳朵的棲息與散步:記憶臺北聲音風景》。

系統號:

A-012599

【演講】藍適齊:「戰爭」 與 「移民」 交錯下的臺灣史

標題:

【演講】藍適齊:「戰爭」 與 「移民」 交錯下的臺灣史

時間:

2018年10月18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藍適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惠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2624

【演講】尤天鳴:都市原住民族的發展與結社

標題:

【演講】尤天鳴:都市原住民族的發展與結社

時間:

2018年10月1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尤天鳴(大葉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助理教授兼執行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都市原住民族的發展與結社,是一個相當有趣的議題,尤其是都市原住民族的比例,已超過全體原住民族人口結構之半,都市原住民族結社扮演了相當重要的地位。

經由研究發現,都市原住民族的結社類型有,「地緣結社」、「政策結社」、「宗教結社」。經過近60年的發展後,都市原住民族與其結社,早已形成密不可分之關係,其中結社的「聯繫原鄉部落」、「維持民族邊界」之功能,凝聚了都會族人,但也因為結社只存於都會區,成為都市原民族人有別於原鄉之特色。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482

【演講會】東アジア近代史学会第182回研究例会

標題:

【演講會】東アジア近代史学会第182回研究例会

時間:

2018年10月20日(週六)15:00-18:10

地點:

駒澤大学駒沢キャンパス本部棟5階第2会議室(東京都世田谷区駒沢1-23-1)

主辦單位:

東アジア近代史学会

聯絡人:

東アジア近代史学会事務局,E-mail: modern_east_asia_jm@hotmail.co.jp

內容簡介:

15:00-16:30
「軍隊と地域」研究 現状とこれからの課題(仮)(中野良,国立公文書館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研究員)
16:40-18:10
華北駐屯軍をめぐる諸問題(櫻井良樹,麗澤大学教授)

※本演講會不需事先報名。

系統號:

A-012563

【演講】包樂史:The Amoy-Batavia Junk Trade in the End of Qianlong Era

標題:

【演講】包樂史:The Amoy-Batavia Junk Trade in the End of Qianlong Era

時間:

2018年10月24日(週三)15:30-17: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第二會議室B(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包樂史(Leonard Blussé,荷蘭萊登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

聯絡人:

何書亞,Tel: (02) 2789-8121;E-mail: maritime@ssp.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海洋史研究計畫「亞太新視域:港口與華人網絡」系列演講】

主持人:張彬村(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

請於2018年10月22日(一)前以E-Mail報名,座位有限,額滿即止。報名信箱:maritime@ssp.sinica.edu.tw 何書亞小姐 (02-27898121)

系統號:

A-012598

【演講】Menno Leenstra:Dutch ships in Tropical waters

標題:

【演講】Menno Leenstra:Dutch ships in Tropical waters

時間:

2018年10月24日(週三)11:00-13: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

Mr. Menno Leenstra(東印度公司船隻泛亞航行資料庫主持人)

內容簡介:

報名網址:www.ith.sinica.edu.tw/academic_online.php
備註:以英文演講

A database containing dates and places of departure and arrival in Asia of ships of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its predecessors in the period before 1680 was composed by Menno Leenstra, a Dutch historian. Initially the database was set up on behalf of Dr. Robert Parthesius, the historian working for the Batavia-project. This project was set up in the 1980’s to build a replica of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VOC) returnship Batavia. At that moment a large database was available of the voyages of ships of this Company between Europe and Asia and back [De Bruijn et.al. – Dutch Asiatic Shipping]. Data on the voyages within Asia however were concealed in the large number of VOC-documents in the Dutch National Archive. On the basis of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data a database of 57.000 voyages by nearly 1800 vessels was constructed. Robert Parthesius analysed in his thesis [with the title cited above] of 2007 the use of different ship types in the Asian network of the Company up to 1660. The database is now also part of a more extensive research program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 trade routes in the Indian Ocean initiated by New York University Abu Dhabi and Leiden University. The current database is foreseen to be accessible on line in the academic year 2018-2019.

系統號:

A-012509

【演講】Bonnie G. Smith:When Global History and Women’s History Meet

【演講】Bonnie G. Smith:When Global History and Women’s History Meet

標題:

【演講】Bonnie G. Smith:When Global History and Women’s History Meet

時間:

2018年10月24日(週三)13:30-15:20

地點:

香港浸會大學浸會大學道校園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孔憲紹博士伉儷講堂SCM012

主辦單位: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社會科學院

主講人:

Bonnie G. Smith(羅格斯大學教授)

聯絡人:

Ms. Michelle Chan,Tel: (852)3411-7174

報導者: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Ruby Lectures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Global History and Women’s and Gender History are two comparatively recent subfields whose paths increasingly cross. Historians have long grounded their research in the study of empires, kingdoms, and nations though recently some have turned to look at global processes and interactions, including wars, cross-border expansion, trade, technology transfers, world religions, and cultural exchange—to name a few. U.S. pioneers in the field have found the history of women ill-suited for inclusion in the world or global history enterprise. The charge is that they did not cross borders in trade, warfare, exploration, and the global spread of religions. Instead they sat at home. Even in developing the basic world history curriculum there has been a decided bias against the inclusion of women. It was said that world history was about “big” processes and global figures, so that Mohandas Gandhi could appear in textbooks but individual women’s rights activists could not. My presentation will discuss the integration of women into world history and world history the history of women. More to the point, the presentation explores new insights into historical narrative to be garnered from this enterprise.

Speaker Bio
Bonnie G. Smith is Board of Governors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Emerita, Rutgers University. She is the author, co-author, and editor of more than twenty books in world, European, and women’s and gender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She has taught survey, upper-level, and graduate courses in these fields. In addition to World in the Making (2019), her latest publications include Modern Empires: A Reader (2017) and Critical Readings in Gender History (2019, 4 vols.) and new editions of Making of the West, Europ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since 1900, and Women’s Studies: the Basics. She will soon publish Women in World History since 1450, in part related to Global Feminisms since 1945 and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Women in World History (4 vols. 2008) of which she was general editor. She is also the editor and co-editor of three book series in world history, including the New Oxford World History and Oxford’s The World in a Life. Her books, including book series volume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multiple languages.

系統號:

A-012517

【演講】孟祥瀚:隱身抗日:日治時期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台籍學生

標題:

【演講】孟祥瀚:隱身抗日:日治時期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台籍學生

時間:

2018年10月2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孟祥瀚(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日治時期,台籍人士投身黃埔軍校者,人數眾多,蔚然成為日治時期台人從軍抗日的主流。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由於入學有層層限制,台人每難窺其門檻。但仍有少數台籍人士突破困難,隱身埋名,前往就讀,人數雖然屈指可數,但這批台籍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生,在民國初年的亂局之中,以其軍事專才乘勢興起,有成就揚名者,亦有於派系傾軋之下,黯然而退者。本報告即以隱身為脈絡,探討日治時期台人從軍抗日的另一種典型。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483

【演講】徐冠勉:廈門網絡之後、廣州體系之外:潮州聯號會館組織在清代海洋貿易中的興起(1700-1800)

標題:

【演講】徐冠勉:廈門網絡之後、廣州體系之外:潮州聯號會館組織在清代海洋貿易中的興起(1700-1800)

時間:

2018年10月26日(週五)12:00-1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B2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徐冠勉(荷蘭萊登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聯絡人:

何書亞,Tel: (02) 2789-8121;E-mail: maritime@ssp.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海洋史研究計畫「亞太新視域:港口與華人網絡」系列演講】

主持人:劉序楓(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研究員)

敬備午餐便當,2018年10月24日(三)前以E-Mail報名,額滿即止。報名信箱:maritime@ssp.sinica.edu.tw 何書亞小姐 (02-27898121)

系統號:

A-012597

【演講】Stephen H. West:"Special Talent in the Chest, Special Eyes under the Brows": Jīn Shèngtàn’s (1608-1661) Discursion on Travel in his Commentary to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演講】Stephen H. West:"Special Talent in the Chest, Special Eyes under the Brows": Jīn Shèngtàn’s (1608-1661) Discursion on Travel in his Commentary to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標題:

【演講】Stephen H. West:"Special Talent in the Chest, Special Eyes under the Brows": Jīn Shèngtàn’s (1608-1661) Discursion on Travel in his Commentary to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時間:

2018年10月26日(週五)16:00-18:00

地點:

180 Doe Library, UC Berkeley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C Berkeley

主講人:

Stephen H. West(Foundation Professor of Chinese; Head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Sectio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聯絡人:

E-mail: ccs@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An eccentric commentary to the famous drama The Story of the Western Wing (西廂記) may seem like strange place to begin a discussion about travel. But Jīn Shèngtàn's (金聖歎) commentarial exegeses are in fact noted for their discursive nature. And the philosophical and subjective quality of his comments and asides in prefatory essays to specific acts of the drama often meander into interpretive fields well outside of, but always linked to, his explications. Connecting travel through text with travel through the world, he un-anchors the idea of authority residing in a writing or reading subject, and posits a true zero point, wú (無), as the potential state of the text, which is a material object formed by Heaven through the medium of an accomplished author, one that the virtuoso reader recreates under defined intellectual/emotional and material states of being.

Panelist/Discussant: Sophie Volpp, Associate Profess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LC, UC Berkeley

系統號:

A-012484

【演講】加藤千惠:《周易參同契》與唐末宋初煉丹術的發展──以鉛汞説爲中心

【演講】加藤千惠:《周易參同契》與唐末宋初煉丹術的發展──以鉛汞説爲中心

標題:

【演講】加藤千惠:《周易參同契》與唐末宋初煉丹術的發展──以鉛汞説爲中心

時間:

2018年10月29日(週一)13:30-15:30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1樓演講廳(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主講人:

加藤千惠(日本立教大學心理藝術人文學研究所教授)

聯絡人:

Tel: (02)2939-3091 Ext.69235

報導者: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系列講座】
主持人:林振源(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執行長)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12709

【演講】廖欽福:轉型正義與消逝的國家財政

標題:

【演講】廖欽福:轉型正義與消逝的國家財政

時間:

2018年11月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廖欽福(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我國「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在2017年末通過,主要推動:一、開放政治檔案。二、清除威權象徵、保存不義遺址。三、平復司法不法、還原歷史真相,並促進社會和解。四、不當黨產之處理及運用。五、其他轉型正義事項等事項;其中,第7條規定,為落實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促成政黨公平競爭,自中華民國34年8月15日起取得之不當黨產,除可明確認定其原屬之所有權人或其繼承人外,應移轉為國家所有,並由中央成立特種基金,作為推動轉型正義、人權教育、長期照顧、社會福利政策及轉型正義相關文化事務之用。

其中,關於黨產事項,由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依「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為之,臺灣已經在2016年通過該條例,目的在於為調查及處理政黨、附隨組織及其受託管理人不當取得之財產,建立政黨公平競爭環境,健全民主政治,以落實轉型正義,該委員會已經運行,目前陸續有許多案例可以檢視。

關於過去歷史上的許多國家財政問題,懸而未決,無論是從國民黨或者其附隨組織,均有不當取得的事例,隨著歷史資料慢慢出現而真相開始被釐清與關注,也呈現出了法律問題有待解決,本次演講將從轉型正義的觀點,論述過去不當黨產的法律課題,進行全盤梳理與檢討。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566

【演講】Jeffrey WASSERSTROM :The Ghosts of 1900: China and the World in a Year of Global War

標題:

【演講】Jeffrey WASSERSTROM :The Ghosts of 1900: China and the World in a Year of Global War

時間:

2018年11月6日(週二)10:30-12:20

地點:

九龍塘聯福道林護國際會議中心夏利萊博士夫人演講廳(WLB104)

主辦單位: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社會科學院

主講人:

Prof. Jeffrey WASSERSTROM (Chancellor's Professor, History, School of Humanities / Professor (by Courtesy), School of Law / Historical Writing Mentor, Literary Journalism, School of Humanit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聯絡人:

Ms. Michelle Chan,Tel: (852)3411-7174

報導者: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傑出學人講座】
This talk will look at the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the conflicts that took place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during the final year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1900 saw not only the Boxer Crisis in China but also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Boer War in South Africa and the Tagalog rebellion in the Philippines that was suppressed by American troops. When these events were taking place, many people saw them as interconnected or worth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with each other, but since then each has often been treated on its own. This presentation will explore what we can learn by placing them side by side and thinking about the era around 1900 as a time,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when the global order was undergoing dramatic shifts.

系統號:

A-012640

【演講】陳若曦:半世紀兩岸行

標題:

【演講】陳若曦:半世紀兩岸行

時間:

2018年11月7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一館第二講堂(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學系

主講人:

陳若曦(作家)

內容簡介:

主持人:魏貽君(東華大學華文文學學系教授)

主講人簡介
陳若曦,本名陳秀美,台灣新北市人.讀台大外文系時參與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留學美國時,偕夫投奔中國大陸,適逢文化大革命。七三年遷居香港後轉温哥華,寫《尹縣長》等反映文革作品,為『傷痕文學』之始。七九年移居美國,鼓吹華僑落地生根,《紙婚》為代表作。九五年返台定居,參與台灣環保和婦女運動,為晚晴和荒野保護協會終身志工。她以為經濟發達和宗教興旺乃家鄉兩大奇蹟,佛教最凸出,而婦女貢獻尤為卓著。走訪全省重要寺廟道觀後,著手寫作台灣首部佛教小說《慧心蓮》。2011年獲國家文藝獎。《尹縣長》譯成七國文字;它和《慧心蓮》前後獲中山文藝獎。

系統號:

A-012600

【演講】陳世局:許子秋與臺灣法定傳染病的防治(1962-1970)

標題:

【演講】陳世局:許子秋與臺灣法定傳染病的防治(1962-1970)

時間:

2018年11月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世局(國史館修纂處助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許子秋在臺灣省衛生處長一職任內,「於傳染疾病之撲滅及控制,致力尤多」,由於許氏接任衛生處長,正是1962年副霍亂大流行過後,所以上任之首要任務便是讓「霍亂不再發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71年3月17日成立行政院衛生署,在此之前,中央政府雖設有內政部衛生司,但因經費及編制太小,故在推動業務及執行層面上,是有賴於臺灣省政府衛生處,直至行政院衛生署成立後,才發揮公共衛生中央行政單位的功能。換言之,1960年代臺灣的各項法定傳染病防治的業務及執行方面,臺灣省政府衛生處較具關鍵性的角色,而此時正值許子秋任職衛生處長期間,對於霍亂等法定傳染病的防治工作,透過館藏檔案,適可了解當年之情景。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567

【演講】Matthew S. Erie:China's "Law and Development" Moment?: Reflecting on Reflections of Law in China’s Globalism

標題:

【演講】Matthew S. Erie:China's "Law and Development" Moment?: Reflecting on Reflections of Law in China’s Globalism

時間:

2018年11月9日(週五)16:00-18:00

地點:

180 Doe Library, UC Berkeley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C Berkeley

主講人:

Matthew S. Erie(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Oxford)

聯絡人:

E-mail: ccs@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What is the role of law in China’s new globalism? By the year 2020, China will be one of the largest capital exporters in the world, marking the first time in modern history a nondemocratic state will have such a widespread impact on the developing world. While much of Chinese investment flows to post-industrial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a significant amount reaches Sub-Saharan Africa, West Asia, and South Asia. Both the current chilling in U.S.-China relations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uggest that developing states will continue to be destinations for Chinese capital into the future. As a legal question, investors in high-risk environments conventionally a) reform the legal systems of host states to increase predic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and/or b) rely on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 to shield themselves from liability under domestic law. China is doing a) only to a limited extent and practices a modified version of b). China’s approach thus challenges received knowledge of “law and development,” a paradigm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oor states, promoted by the U.S. and its allies since the 1950s. At the same time, jettisoning law altogether would be to miss vital aspects of emerg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a and host states, through which local market players are responding to the new normal of Chinese capital outflows, sometimes with recourse to law. This talk will reflect on some of the brainstorming about the role of legal institutions for risk mitigation and rights protection, both by Chinese and local actors, what these projects (may) add up to,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existing normative orders in order to draw the contours of a non-liberal legal imaginary.

Panelist/Discussant: Stanley Lubman, Boalt School of Law, UC Berkeley

系統號:

A-012485

【演講】王品驊:臺灣當代策展的空間生產與論述實踐

標題:

【演講】王品驊:臺灣當代策展的空間生產與論述實踐

時間:

2018年11月12日(週一)16:00-18:00

地點:

中山大學蔣公行館(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王品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1980年代之後台灣開展出當代策展的領域,指涉出兩個重要的策展實踐向度,一是從評論實踐延伸而成為策展實踐的論述生產。二是,策展實踐提供了「在歷史中表現自我」的在地認識論,不僅是藝術家藉由一種地方野史般的創作實踐進行「自我命名」,更是作為台灣在地歷史的「非歷史性場所」特徵的一種歷史再建構方法。

系統號:

A-012577

【演講】康培德:歷史、民俗與紅毛:臺灣原住民與荷蘭時代的記憶

標題:

【演講】康培德:歷史、民俗與紅毛:臺灣原住民與荷蘭時代的記憶

時間:

2018年11月1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康培德(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荷蘭八寶公主」在一九三○年代日治時期即成為屏東縣墾丁社頂當地的祭祀對象。民俗學者多將荷蘭八寶公主歸類為台灣民間祭祀信仰中的姑娘廟。當地對荷蘭八寶公主的稱謂,早年的從「紅毛公主」(Âng-mn̂g kong-chú),到戰後一九六○年代的「八寶公主」(Peh-pó kong-chú),以及解嚴後本土文化運動興起時的「荷蘭八寶公主」或「荷蘭公主」,名稱歷經了些微變動。二十一世紀以來,「公主」的傳說在地方文史工作,以及大眾傳播媒體的推波下,日益豐富。故事傳說除了充滿著跨國性的傳奇色彩,並透過文獻史料鋪襯出十七世紀荷蘭時代台灣早期歷史的一段浪漫故事。「荷蘭公主」的傳說,其實不難理解。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理解台灣庶民文化中,對紅毛人的記憶歷史如何在不同歷史階段呈現。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568

【演講】葉漢明:毛澤東的遺產

標題:

【演講】葉漢明:毛澤東的遺產

時間:

2018年11月15日(週四)17:00-18:30

地點:

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66號)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香港公共圖書館

主講人:

葉漢明(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何佩然(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系主任及教授)

毛澤東留給我們的遺產包括毛時代的歷史啟示。本演講透過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現象指出體制因素的影響及其在今天的意義。

※本演講以粵語進行。

系統號:

A-012628

【演講】Ho-fung Hung:Chinese State Capitalism in Hong Kong

標題:

【演講】Ho-fung Hung:Chinese State Capitalism in Hong Kong

時間:

2018年11月21日(週三)17:00-18:30

地點: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SOAS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主講人:

Prof. Ho-fung Hung(孔誥烽,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聯絡人:

E-mail: sci@soas.ac.uk;Tel: 020-7898-4823

內容簡介:

My presentation discusses the role of Hong Kong as China’s 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 amidst the rise and faltering of the China Boom, as well as its implications to the local politics and society of Hong Kong.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in 2001,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remain to be two separate members in the organization with different terms of membership. While China continues to maintain a lot of restrictions on foreign financial capital, Hong Kong’s financial sector has been fully open to the world. In the meantime, US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treat Hong Kong as a separate entity on import-export control and capital control, offering Hong Kong free access to their markets with privileges close to those enjoyed by any OECD country. This special status of Hong Kong, conditional upon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its autonomy from Beijing under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lures Chinese state companies to use Hong Kong as an offshore platform for capitalization, investment,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mportation of sensitive technologie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that are banned for China. One consequence of this special status of Hong Kong is the rising economic dominance and political influence of Chinese state companies and the princeling elite associated with them. Such domination, ironically, could erode Hong Kong’s autonomy from Beijing and jeopardize Hong Kong’s special status in the world economy.

Speaker Bio
Ho-fung Hung is the Henry M. and Elizabeth P. Wiesenfeld Professor in Political Economy at the Sociology Department and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USA. He is the author of award-winning books The China Boom: Why China Will Not Rule the World and Prote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monstrations, Riots, and Petitions in the Mid-Qing Dynasty, both with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is research publications also appear in Asian Surve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Development and Chan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New Left Review, among others, and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eight different languages.

系統號:

A-012488

【演講】周啟榮:Printing Technology, Book Culture, and the World of Print in Imperial China

【演講】周啟榮:Printing Technology, Book Culture, and the World of Print in Imperial China

標題:

【演講】周啟榮:Printing Technology, Book Culture, and the World of Print in Imperial China

時間:

2018年11月29日(週四)9:30-11:00

地點:

香港浸會大學浸會大學道校園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地下孔憲紹博士伉儷講堂SCM 012(香港九龍塘浸會大學道)

主辦單位: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社會科學院

主講人:

周啟榮(Kai-wing Chow,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 History / Mediev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聯絡人:

Ms. Michelle Chan,Tel: (852)3411-7174

報導者: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傑出校友講座】
Professor Kai-wing Chow was born in Hong Kong in 1951. He graduated from Hong Kong Baptist College in 1976. He earned a Master’s degree in history from the New Asia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香港新亚研究所) and a Ph.D. in histo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He joined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UIUC) faculty after graduation in 1988. Currently he holds a professorship in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History, and the Program of Medieval Studies. He is also a Curator of the Spurlock Museum (UIUC).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history of thought, print culture, ritual, religion, lineage, legal and public culture of China from the tenth through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He has authored and edited six books and over 30 articles on Chinese thought, identities, print culture, and ritual. The Korean translation of his book, 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thics, Classics, and Lineage Discours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was selected by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South Korea a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Scholarly Books of 2014. The Chinese edition is published in 2018 as a volume in the Translation Serie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on Qing History. He has received numerous grants from foundations and funding agencies, including NEH, ACL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Center of Chinese Studies (Taiwan) and the Chiang-Ching Kuo Foundation. He has organized several maj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Chinese history, the most recent one being “Reading without Books: Experiences of Print in Everyday Life in Imperial China, Tang (618-907) through Qing (1644-1911)”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September 26-27, 2014). He was elected President of the Midwest Conference on Asian Affairs in 2014.

Abstract:
Chinese printing technology—both xylography and movable type—had produced rich and heterogeneous print cultures in imperial China, Asia, the Middle East, and Europe. The versatile woodblock technology by virtue of its 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 and operational simplicity had facilitated not only the spread of printing technology itself in China and beyond, but also the formation of a unique book culture as well as a society where prints were extensively used in important aspects of life in imperial China.

※本演講以英語進行

系統號:

A-012524

【演講】陳計堯:十九世紀以前臺灣「府城」的歐美銀幣

標題:

【演講】陳計堯:十九世紀以前臺灣「府城」的歐美銀幣

時間:

2018年11月2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計堯(國立成功大學歴史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眾所周知,臺灣「府城」在十七、十八世紀曾經在島際與島外貿易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同時,該城市及其周邊地區也普遍存在大量歐美銀幣流通的情形。不過,十九世紀末的紀錄卻發現島內竟然不存在類似在寧波的錢莊一樣的金融機構,令人質疑在臺灣貿易、商業、貨幣與金融之間發展的連結。所以,重新探究歐美銀幣流通的歷史,以檢驗該種硬貨在社會與經濟上的意義,就成為有意義的課題。本文所參考的,包括地方志、地契、碑文與考古報告等資料。初步的調查發現,雖然「府城」地區在清帝國之下經歷「漢人」的殖民運動,卻繼承了來自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歐美銀幣的傳統,最終使本地所轉變的型態,與清政府所期待的,大相逕庭。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569

【演講】林俊臣:他者之不可超越?一個書法臨摹的心路歷程

標題:

【演講】林俊臣:他者之不可超越?一個書法臨摹的心路歷程

時間:

2018年12月10日(週一)16:00-18: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2009室(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林俊臣(明道大學通識中心主任)

內容簡介:

想談談今年春天起,臨摹蘇東坡書法與臨摹米芾書法的具體經驗,東坡技法易學而氣質難以達到,而臨摹米芾的樂趣比蘇東坡還要多的原因則是技法的挑戰性高,但是要以米芾書風創作卻又是極為困難的……。本次將討論的是:臨摹對象的氣質與技法,對書法臨摹與創作的複雜影響。

系統號:

A-012578

【演講】Mary P Ryan:Global Cities of the 19th Century: Starting in San Francisco and Stretching toward Hong Kong

【演講】Mary P Ryan:Global Cities of the 19th Century: Starting in San Francisco and Stretching toward Hong Kong

標題:

【演講】Mary P Ryan:Global Cities of the 19th Century: Starting in San Francisco and Stretching toward Hong Kong

時間:

2018年11月23日(週五)9:30-11:20

地點:

香港浸會大學教學及行政大樓301(香港九龍塘浸會大學道)

主辦單位: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社會科學院

主講人:

Mary P. Rya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及柏克萊加利福尼亞大學榮休教授)

聯絡人:

Ms. Michelle Chan,Tel: (852)3411-7174

報導者: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Ruby Lectures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cities have been at the center of wide networks of trade and politics. It was not until the Spanish arrived in the Americas in the 16th century, however, that the circuit of commerce linked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hemispheres together into one world. Historians have sited the origins of modernity in that global epoch, most often tracing its origins to the nation states that patrolled the North Atlantic. Based on the presumption that history is not made just in the national capitals of Western Europe, I have examined global history from an urban location along the Pacific. Starting along San Francisco Bay around 1800 I propose to show how events in cities had global consequences. By exercising municipal sovereignty, cities could circumvent and even supersede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 will argue that the creation of a city along San Francisco Bay had global consequences, including the advancement of both democracy and capitalism. Even before the Gold Rush in 1849 the ports of San Francisco and Canton were trading partners. Althoug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an Francisco and Hong Kong is more of a stretch, about which I have only superficial knowledge, I will propose in conclusion that it is an opportunity to think together about those promises and perils of globalization that confront both cities in the 21st Century.

Speaker Bio
Mary P. Ryan is an emeritus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and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She has spent her career interrogating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address a range of issues, among them the difference gender makes, the formation of 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democracy of public space. Much of her historical research has been situated in American cities: New York, New Orleans, Los Angeles and the two subjects of her forthcoming book Taking the Land to Make the City, Baltimore, Maryland and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系統號:

A-012522

【系列演講】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第五屆新亞儒學講座

【系列演講】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第五屆新亞儒學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第五屆新亞儒學講座

時間:

2018年10月22、26、28日,共3場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第一、二場)、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第三場)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香港公共圖書館

主講人:

楊國榮(華東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及哲學系教授)

聯絡人:

詳見內容

內容簡介:

「新亞儒學講座系列」由夢周文教基金會贊助舉辦。第五屆講座將於十月舉辦,講者為楊國榮教授。楊教授為現任華東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及哲學系教授。講座詳情如下:

第一講
講題:「儒學與實用主義」
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鄭宗義教授
日期: 2018年10月22日(星期一)
時間:16:30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二號演講廳
(本講座與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合辦)

第二講
講題:「何為儒學——儒學的內核及其多向度展開」
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王慶節教授
日期:2018年10月26日(星期五)
時間:11:30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
(本講座於新亞書院雙週會內舉行)

第三講
講題:「儒學的精神性之維及其內蘊」
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黃勇教授
日期:2018年10月28日(星期日)
時間:15:00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本講座由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與香港公共圖書館合辦)

講座以普通話講述,歡迎聽講。免費入場。

網上報名: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5926649
(第三講於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自由入場,恕不設登記。)

如有查詢,請聯絡新亞書院輔導處王凱鋒先生(電話:3943-1690 電郵:jackwong@cuhk.edu.hk)或葉靄欣小姐(電話:3943-3740 電郵:eileen.yip@cuhk.edu.hk)。

系統號:

A-012602

【系列演講】「天上人間──李後主」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天上人間──李後主」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天上人間──李後主」系列講座

時間:

2018年11月3日及11日,共2場

地點:

國家圖書館B1演講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趨勢教育基金會、國家圖書館

主講人:

楊照(作家、歷史學者)、祁立峰(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系列講座簡介】
趨勢教育基金會與國光劇團繼《定風波》之後再度合作,推出第二齣以詩詞入戲的實驗京崑文學劇場《天上人間.李後主》,劇名引自千秋詞帝李後主的詞作【浪淘沙】,設定李後主死後一靈不滅,李後主為了彌補與妻子大周后之間的遺憾,在燒槽琵琶之靈曹仙人的指點之下,踏上了彌補缺憾的旅程。劇作將李後主的《虞美人》《浪淘沙》《玉樓春》《菩薩蠻》《相見歡》《破陣子》等經典名作串連入戲。趨勢教育基金會特邀歷史學者楊照和中興大學中文系祁立峰副教授,從歷史及文學等不同角度切入,讓觀眾能深刻地體會李後主的豐沛情感、人生經歷與詞作風華。

2018年11月3日(週六)
14:00-16:00
從中古到近世的關鍵——李後主與宋太祖(楊照,作家、歷史學者)
地點:國家圖書館B1演講廳

內容簡介
李後主是個亡國之君,不只是他在位時南唐滅亡了,而且他還被宋太祖帶到汴梁去,度過了難堪痛苦的俘虜歲月。從較廣的歷史角度看,南唐滅亡,大宋統一,意謂著中國的中古時代結束,全新的近世時期展開了,中古和近世的政治、社會、乃至於集體的感情與美學標準都很不一樣,也就是在這樣的關鍵轉折點才出現了李後主的詞,讓中國文學主流從詩轉向詞,他的身分也連帶從末代的荒唐皇帝變成了具備耀眼開創性的文人......

主講者簡介
楊照,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已出版數十部文學創作及文化評論著作。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

11月11日(週日)
14:00-16:00
問君能有幾多愁——李後主的愁是什麼愁?(祁立峰,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地點:國家圖書館B1演講廳

內容簡介
在歷史或野史裡面,南唐後主李煜有很多故事可以談。不愛江山愛美人,與大周后小周后的情史。他是詞中之帝,是天生的人生勝利組,但亡國後淪為魯蛇。大家都知道李後主詞風有前後期的差異,但後主更重要的成在於開創了詞體的新境界,如王國維說的「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到底詞是怎樣的文體?李後主如何改變詞?而「問君能有愁幾多愁」詰問到最後,後主到底在愁什麼?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主講者簡介
祁立峰,現任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六朝文學,另曾獲臺北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藝會創作及出版補助,著有《偏安臺北》、《臺北逃亡地圖》、《讀古文撞到鄉民》,並於《FHM》雜誌、中時人間副刊「三少四壯集」、「UDN讀書人」以及「Readmoo閱讀最前線」擔任專欄作者。

以上兩場演講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

系統號:

A-012620

【研習營】2018曹永和院士海洋史研習營:「全球視野下的海洋史研究」

【研習營】2018曹永和院士海洋史研習營:「全球視野下的海洋史研究」

標題:

【研習營】2018曹永和院士海洋史研習營:「全球視野下的海洋史研究」

時間:

2018年10月5日至7日(週五至週日)

地點: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花蓮縣壽豐鄉大學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曹永和文教基金會、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大眾史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10月5日
13:30-15:00
主持人:許育銘(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從江戶時代日本知識人的剪貼簿看「鎖國」時期的海外訊息及其傳播(劉序楓,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

15:10-16:40
主持人:陳鴻圖(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歷史、民俗與國族:八寶公主與海洋記憶(康培德,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

17:00-18:30
主持人:潘宗億(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當唐人遇見化人:十六、十七世紀閩南人與西班牙人的語言交流(李毓中,清華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20:00-21:30
【座談會:從內亞海洋時代到大航海時代:出版角度的台灣與海洋史】
富察(八旗文化總編輯)、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10月6日
9:00-10:30
主持人:沈玉慧(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朝鮮知識分子的台灣論述:以明鄭前後為中心(許怡齡,文化大學韓文系副教授)

10:50-12:20
主持人:許怡齡(文化大學韓文系副教授)
琉球視角下的東亞交流(沈玉慧,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13:30-15:00
主持人:尤淑君(浙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琉球冊封使的海洋書寫與異文化體驗(廖肇亨,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15:10-16:40
主持人:陳宗仁(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太平洋航路、輪船用煤與十九世紀東亞史(朱瑪瓏,中研院近史所助研究員)

17:0-18:30
主持人:朱瑪瓏(中研院近史所助研究員)
倫敦與近代全球海洋史:以航海探險與跨國勞工為例(游博清,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20:00-21:30
【綜合座談會】

10月7日
9:00-10:30
主持人:查忻(台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台灣周邊海域沉船之調查與現況(李其霖,淡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10:50-12:20
主持人:李其霖(淡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十九世紀以來的航運業與全球化(林志龍,中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13:30-15:00
主持人: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華人美色甘在巴達維亞的發展(查忻,台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15:10-16:40
主持人: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台灣史與海洋史的研究脈絡(鄭維中,中研院台史所助研究員)

系統號:

A-012601

【工作坊】「醫學史研究的新材料、新工具與新方向」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醫學史研究的新材料、新工具與新方向」工作坊

時間:

2018年10月5日(週五)14: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研究大樓七樓704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慶活動系列】
14:00-15:00
東華醫院檔案與近代香港醫療史的新詮釋(何佩然,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
主持人:李尚仁(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15:20-16:20
醫學史研究的新工具:中研院「數位人文研究平台」簡介(王祥安,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
主持人:李貞德(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16:30-17:00
綜合討論

系統號:

A-012585

【工作坊】2018年佛教性別倫理工作坊

【工作坊】2018年佛教性別倫理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2018年佛教性別倫理工作坊

時間:

2018年10月12日(週五)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一樓330106教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主體性中心、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聯絡人:

E-mail: 2018bww@gmail.co

報導者: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內容簡介:

9:40-10:20
【現代比丘尼僧團的網絡與實踐(中文發表與討論)】
禪修道場的女性與現代化(釋常諗,法鼓文理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Networks and Bridges: Nuns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Buddhism (戴愛蓮(Elise A. DeVido),聖嚴漢傳佛學講座教授 )

13:30-14:30
【比丘尼傳戒的跨國比較(中文發表與討論)】
Buddhist Nuns in Taiwan and Sri Lanka: A Critique of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鄭維儀,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副教授)
教育與傳戒──戰後台灣比丘尼僧團的身份定位(李玉珍,政治大學宗教所教授)

系統號:

A-012641

【工作坊】亞洲邊境研究工作坊

【工作坊】亞洲邊境研究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亞洲邊境研究工作坊

時間:

2018年10月4日至5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聯絡人:

江小姐,Tel: (02) 2651-6862;E-mail: gingertw@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10月4日
10:00-12:00
主持人:石文誠(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
邊境與跨境:冷戰及後冷戰時期金門的華僑/華人網絡(江柏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Placing Tea: Mobility, Territory, and the Agricultural Transfer between Taiwan and the Southeast Asian Highlands(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以台之名:兩岸關係互動中的海西空間轉化(朱凌毅,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評論人:石文誠(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

14:10-15:40
主持人:劉堉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
Betwixt and Between: The United Wa State Army’s (UWSA) Navigation of a Political Borderland(Andrew Ong,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
前緬共東北軍區遺緒和矛盾中緬關係(趙中麒,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
評論人:劉堉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

16:00-17:30
主持人:王茹涵(澳洲墨爾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從多物種探邊界 Boundary x: A Multispecies Perspective(蔡晏霖,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金門調水的技術生產與邊界實踐(黃書緯,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評論人:王茹涵(澳洲墨爾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10月5日
10:00-12:00
主持人:高雅寧(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明清朝貢體制下滇缅邊疆撣/傣土司聯姻政治的塑造:嫁妝地、非中心化政體與缅甸王國(馬健雄,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
從中緬跨境景頗/克欽的目瑙節個案談「界域」(borderland)研究(何翠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穿越冷戰國境:中緬邊境的地下經濟(張雯勤,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專題中心研究員)
評論人:高雅寧(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14:00-16:00
主持人:石文誠(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
邊境與跨境:冷戰及後冷戰時期金門的華僑/華人網絡(江柏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Placing Tea: Mobility, Territory, and the Agricultural Transfer between Taiwan and the Southeast Asian Highlands(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以台之名:兩岸關係互動中的海西空間轉化(朱凌毅,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評論人:石文誠(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

16:20-17:30
【圓桌討論】
主持人:張雯勤(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專題中心研究員)、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Andrew Ong、王茹涵、石文誠、朱凌毅、江柏煒、何翠萍、馬健雄、高雅寧、黃書緯、趙中麒、劉堉珊、蔡晏霖

系統號:

A-012490

【工作坊】政治大學2018學年度身體文明中心工作坊——「身體的照護與裝扮」

標題:

【工作坊】政治大學2018學年度身體文明中心工作坊——「身體的照護與裝扮」

時間:

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共4場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330106研討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

聯絡人:

侯家榆,E-mail: fri723@gmail.com

內容簡介:

【招生對象】
各大學研究部及大學部學生,不限歷史系,名額30人(研究生優先錄取,其餘名額依報名先後開放予大學部學生)。

【報名資訊】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2018年9月21日。
聯絡人: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助理 侯家榆
報名網址:https://goo.gl/forms/gE5fDvcAtBEJIpVC3
簡章下載:https://goo.gl/2zBHqN

活動資訊場次
10月13日(六)
講題:近代「身體照顧」論述的誕生
講者:傅大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特聘教授)

12月15日(六)
講題:西方人為何無痰可吐?身體、文明與現代東亞
講者:雷祥麟(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2019年3月9日(六)
講題:Toward a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therapy: Meditative Sitting in Early-twentieth-century Japan
講者:巫毓荃(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2019年5月11日(六)
講題: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醫美文化
講者:葉嘉華(陽明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12491

【展覽】羣碧樓藏書特展

【展覽】羣碧樓藏書特展

標題:

【展覽】羣碧樓藏書特展

時間:

2018年10月3日至12月30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二樓珍藏圖書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886-2-2652-3180

內容簡介:

傅斯年圖書館收藏鄧邦述(1868-1939)羣碧樓藏書,計431部5,135冊。鄧氏藏書於民國二十三年入存史語所,大大提昇所內古籍善本的收藏質量,現今傅圖所藏宋、元刊本約八十部,其中超過半數為羣碧樓舊藏。

鄧邦述,字孝先,號雙漚、正闇、羣碧翁,江蘇江寧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二十七年入端方(1861-1911)幕,端方「陶齋」中收藏豐富金石圖籍,啟發鄧氏學習效法的志向。光緒三十年鄧氏開始大量收購古籍,時藏書室名「雙漚居」;三十二年購得宋刊本《李羣玉詩集》、《碧雲集》,並由二書各取一字,更室名為「羣碧樓」,亦是其收藏宋刊本之始;民國十七年羣碧樓書散後,取「郊寒島瘦」之典故,再更室名為「寒瘦山房」。

本展覽計有十二單元:「1. 鄧邦述藏書」介紹鄧邦述生平與藏書始末、藏書目、鑑藏章。「2. 羣碧樓、三李盦、披玉雲齋」是鄧氏藏書室名與別稱,此單元展示其所藏三部南宋刊善本,也是本次特展焦點:《李羣玉詩集》、《碧雲集》、《披沙集》。「3. 入藏緣由」展示羣碧樓藏書為大學院購得,後轉歸史語所典藏的相關檔案。「4. 宋刻本、5. 元刻本、6. 明刻本、7. 明嘉靖刻本」精選珍稀版本,值得細細品味。「8. 稿本、9. 鈔本、10. 四庫本」則是手寫、謄抄的圖書。「四庫本」包括「四庫進呈本」、「四庫底本」,是纂修《四庫全書》時進呈乾隆皇帝的底本,其蒐集用意、鈐印等均與民間藏書不同。最後的「11. 手書題跋、12. 鑑藏章」則選出藏書名家的墨跡與鈐印,可藉此一窺題跋者學術思想,也是考察善本閱讀與流傳的珍貴材料。

開放時間:每週三、六、日9:30-16:30(國定假日、選舉日及連續假期不開放)

系統號:

A-012621

【展覽】《近真》明代・民國精選藏品復刻展暨系列講座

【展覽】《近真》明代・民國精選藏品復刻展暨系列講座

標題:

【展覽】《近真》明代・民國精選藏品復刻展暨系列講座

時間:

2018年9月18日至11月23日

地點:

創時講堂(臺北市金山南路二段222號6樓)

主辦單位: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聯絡人:

Tel: 02-2393-9899;E-mail: info.hcsfoundation@gmail.com

內容簡介:

完整保留作品濃淡筆墨、印紋色澤與紙張歲月痕跡…三十多幅「形具神生」作品讓您一飽眼福。 「近真」展覽精選有王鐸、傅山、黃道周、倪元璐、張瑞圖、許友、董其昌、祝允明、于右任、吳昌碩、胡適、弘一法師等,包含王守仁《草書七言詩》長卷傅山《嗇廬妙翰》長卷、董其昌《高閑帖》手卷、王鐸《淳化閣帖》手卷,還有2016年遠赴日本大版美術館展出的經典之作。 「近真」的書法復刻作品,讓愛好者可以專心臨摹與近距離地凝視,其產生的文化能量,與自身氣質淺移默化影響,箇中教育與文化傳承的種種優點,已遠遠超出會產生藍光的3C產品太多了。歡迎大家來創時講堂喝茶、看展、聽講座、來把作品帶回您的書齋典藏。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六 / 上午十點至下午四點半 / 國定例假日休館
歡迎20人以上團體,預約導覽02-23939899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近真展》系列講座
【第一場次】王鐸如何寫字?怎麼臨帖?
2018年9月29日(週六)
14:00-15:30
講師:吳國豪(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主任研究員)
報名連結:https://ppt.cc/fpgvyx

【第二場次】篆書與篆刻創作
2018年10月6日(週六)
14:00-15:30
講師:林子夷(書畫創作者)
報名連結:https://ppt.cc/foSu6x

【第三場次】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收藏世界──以丁念先「念聖樓」收藏影響為例
2018年10月20日(週六)
14:00-15:30
講師:黃智陽(華梵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
報名連結:https://ppt.cc/fqTcZx

【第四場次】變形的基礎──晚明思想對書法的影響
2018年11月3日(週六)
14:00-15:30
講師:林俊臣(明道大學通識中心主任、鹿耕講堂山長)
報名連結:https://ppt.cc/f2ZKvx

系統號:

A-012623

【展覽】「我的奇幻租書店:臺灣租書店變遷」特展

【展覽】「我的奇幻租書店:臺灣租書店變遷」特展

標題:

【展覽】「我的奇幻租書店:臺灣租書店變遷」特展

時間:

2018年6月21日至2019年4月1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租書店,是當代臺灣大眾文學一個重要的流通節點。廣義來說,以出租書籍的閱讀時間來牟利的行業,歷史久遠。明末中國的《紅樓夢》已書寫有當時的租閱形式,18世紀英法有Lending Library,江戶時期日本有貸本屋。戰後的臺灣,則發展出由特定出版社、中盤商、租書店組成獨特的產銷結構。

文學,是透過書的出版、流通、販售、閱讀等基本且必要的元素,才得以與讀者溝通,形成完整的迴路。租書店運用空間,將書籍作為一種商品,販售租賃時間,則具體展示了這個意義。透過「書」的中介,租書店的生態開展出特定的作者、出版商與讀者,逐漸發展產業自身的流通迴圈。

租書店做為一種媒介或載體,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的閱讀需求,也承載著人們所著迷、喜歡的紙本世界。我們將臺灣租書店文化所掀起大眾文學的影響,轉化為展示,透過展覽一起進入租書店,談談這個滿足許多人閱讀樂趣的奇幻世界,又是如何與大眾文化、社會發展產生關係。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2492

【展覽】原來如此: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

【展覽】原來如此: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

標題:

【展覽】原來如此: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

時間:

2018年5月18日至2019年3月10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本展從文學切入,透過當代台灣原住民作家的作品,以故事代替論述,將嚴肅沈重的議題隱含於其中。並透過影像、紀錄片與跨世代原住民歌謠創作,串聯各分區主題,讓原住民創作者為自己的族群命運發言。展場內也放置原住民文學發展的重要刊物、著作與大事年表,從文學出版的發展與興盛,象徵原住民族重新掌握自我詮釋權的努力。最後也簡介了世界各國的原權運動,藉由各國原住民轉型正義案例,反思臺灣未來方向。

本次展出的內容分別是:透過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的諷刺詩〈遷村同意書〉,探討傳統領域流失的土地正義議題;乜寇・索克魯曼的散文〈豆類媽媽傳奇〉,呈現布農族語言的豐富意涵,藉以省思族語流失的困境;瓦歷斯・諾幹組詩〈關於泰雅(Atayal)〉,以父親口吻的期許與祝禱,點出傳統姓名被剝奪所失去的文化傳承;而巴代小說〈笛鸛的尋槍巫術〉裡精彩的尋槍故事,看似奇幻的巫術場景,正是隱含著對歷史詮釋的翻轉。最後再以10首母語或華語演唱的原住民歌曲,呈現原住民從被採集、觀看的「他者」,進入「主體發聲」的追尋過程。

以上是本展覽所要呈現的轉型正義議題:「土地正義」、「語言文化」、「姓名認同」、「翻轉歷史」與「歌謠傳唱」,以文學的力量,透過故事、歌曲的呈現形式,促使民眾省思原住民轉型正義的全方位與必要性,發出「原來如此!」的共鳴,重新認識原住民族的歷史面貌與優美文化。

系統號:

A-012493

【展覽】魔幻鯤島,妖鬼奇譚──臺灣鬼怪文學特展

【展覽】魔幻鯤島,妖鬼奇譚──臺灣鬼怪文學特展

標題:

【展覽】魔幻鯤島,妖鬼奇譚──臺灣鬼怪文學特展

時間:

2018年3月28日至2019年2月2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1樓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鯤島臺灣在悠久歷史中,恐怖暗影潛伏於山海之間,或鬼或怪,野史軼聞多有傳言。鬼,有時被理解為人死後流連人間的靈魂精魄;怪,則有更廣泛的想像,可能具有奇異外形、由動植物化身、或更多難以歸類的存在。對於原住民來說,因各族群對精神及物質世界的觀點不同,鬼怪傳說更加豐富,呈現出臺灣鬼怪形象的多元面貌。

本特展透過梳理臺灣鬼怪傳說,第一部分將說明鬼怪如何在臺灣的海洋文化、自然、社會環境中誕生並產生意義,第二部分則引出文學如何運用這些傳說故事;並展現鬼怪傳說沒落之後,在當代復甦的軌跡。希望透過參與式體驗,認識臺灣鬼怪的特徵,並理解鬼怪的故事是與生活切實相關,讓觀眾從全新觀點認識臺灣在地文化。

系統號:

A-012494

【展覽】島嶼群相──臺灣考古展覽

【展覽】島嶼群相──臺灣考古展覽

標題:

【展覽】島嶼群相──臺灣考古展覽

時間:

2018年6月27日開展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島嶼群相,試圖彰顯目前臺灣考古文化看似風華亮麗,卻又埋存幾許隱晦不明的脈動。更新世冰期未結束前,臺灣與中國大陸仍相連接。考古資料也顯示,三萬年前臺東縣長濱鄉的八仙洞遺址發現有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遺留,但無法確切地指出這批人什麼時候消失得無影無蹤。隨著一萬八千年前氣候暖化、海水面上升,約在距今八千年前臺灣海峽已然形成;早期人類和動物再也無法經由陸橋往返兩地。

直到距今五、六千年,一批以海洋生活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社群開始落腳在臺灣各地及澎湖。歷經千年以後,另一群帶著部分雷同文化要素,卻具有一定文化差異的人們來到臺灣,發展了具有相當風格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又過千年,一群以灰黑陶為主流,甚至對臺灣閃玉情有獨鍾的族群幾乎遍布島嶼全境;但此時此刻,考古學家依舊無法斷言是傳承關係還是斷裂。

與其說在距今兩千年前,玻璃器取代了玉器做為裝飾品,不如說鐵器時代根本不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群所發展出來的文化。除了玻璃製品外,各種鐵器仍看不到全然由本地生產的考古證據,或許是人群中具備專業加工技術的匠師跟隨而來,於是乎開展出臺灣考古文化的新史頁。

曾經,連橫在臺灣通史序中寫道:「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從世界史的視角來看,臺灣在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中,被西方世界「發現」,接踵而來的交流與碰撞,相當複雜,說是混亂該不為過。無論如何,不同的人群、相異的政治勢力都給臺灣注入了新的血脈、新的基因。

系統號:

A-012495

【展覽】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展覽】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標題:

【展覽】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時間:

2018年5月25日至2019年10月2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3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天香」二字,取自北宋丁謂所著《天香傳》,為中國最早針對沉香所做之專著。「茄楠」是明代開始視為最高等級的沉香。沉香的形成是由瑞香科樹木經過刀傷、蟲蛀或細菌感染傷口所分泌的樹脂,經過長時間結節而成,即所謂「結香」。主要出產於兩廣、海南、越南與其他東南亞地區。因為特殊的結香方式,成為或蜜香或乳香,既醇厚又清涼的幽遠香味。自古以來,為世人所重,在生活、宗教、醫學都被妥善使用,發展出獨特鑑賞方式、隨身香佩及薰燃器具,成為奢華尊貴又帶有士人風雅的香玩文化。將展覽取名為「天香茄楠」,期待觀者除欣賞工藝製作之美外,更能探尋如天香般令人難忘的香味。

展覽分成兩部分,一是「香之道」,通過國立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宮廷茄楠沉香,看過去的日子裡,稀有的沉香是如何被珍藏、穿戴及薰燃品玩,故分為「收藏陳設」、「隨身佩飾」、「品香香具」三個單元,以了解古人是如何使用這種價比金高的香中鑽石,讓生活更有味道。二為「香之味」,看今日除收藏、佩戴外,過去數十年來,台灣復興了品香文化。以品香為主,發展出完整的香席器用,藉由展出「香具藝術」與「品香空間」二單元,讓這些優秀的創作來說明現代人如何玩香,同時傳遞著屬於現代人生活的美感。

在沉香越來越稀少的今日,透過展覽,看當時宮廷如何將最上乘的沉香,奢侈的做成各種精美的香玩器。也經由台灣在地的本土創作,將生活美學淬煉在玩香的器具。

本展覽全年開放:08:30~18:30。
夜間開放時段: 每週五、週六18:30 ~ 21:00。

系統號:

A-012496

【展覽】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

【展覽】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

標題:

【展覽】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

時間:

2019年1月1日至3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禽鳥是人類生活中極為親近的朋友。無論是置身於大自然山林、水域,或者行走於城市的公園、馬路上,甚至居家環境當中,幾乎無處不可發現鳥蹤。賞鳥,也自然成為熱門的休閒活動。

古代畫家習慣將禽鳥稱為「翎毛」,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有超過兩千件以上,以翎毛為描繪對象的古畫,形式林林總總,過去也辦過幾次以鳥類為核心的專題特展,包括民國七十三年的「宋代翎毛花卉」,九十年的「畫裡珍禽─紙絹上的鳥類世界」,與九十九年的「百禽百聲音一動一情性」。歷代著名畫家,如黃筌(活動於903-965)、徐崇嗣(10世紀)、惠崇(約965-1017)、崔白(11世紀)、崔愨(11世紀)、李安忠(活動於1119-1162)、李迪(12-13世紀)、馬麟(約1180-1256後)、吳炳(12世紀)等,均善畫翎毛,並有形神兼備的傑作傳世,為禽鳥百態留下了最佳的翦影。

本次「來禽圖」特展,共遴選卅一組件,分別於202及212陳列展出。作品時代囊括宋、元、明、清至近代,型態可區分為「果熟來禽」與「鳥語花香」兩類。展出同時,並會搭配禽鳥的寫真照片一併陳列,觀眾可以透過繪畫與照片的詳細比對,具體理解歷代畫家對於禽鳥生態縝密的觀察力,以及當想要突破形似侷限時,如何藉助筆墨與萬物對話,來抒發內心情感的創作力。值此生態保育觀念日益受到重視的時潮中,歡迎大家在早春時節前來故宮看畫、賞鳥,共感這場翎毛與花果和諧奏鳴的美妙經驗。

本展覽全年開放:08:30~18:30。
夜間開放時段: 每週五、週六18:30 ~ 21:00。

系統號:

A-012497

【展覽】禪僧の交流——墨蹟と水墨畫を楽しむ

【展覽】禪僧の交流——墨蹟と水墨畫を楽しむ

標題:

【展覽】禪僧の交流——墨蹟と水墨畫を楽しむ

時間:

2018年9月1日至10月8日

地點:

根津美術館展示室1.2(東京都港区南青山6丁目5-1)

主辦單位:

根津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3-3400-2536

內容簡介:

中世、日本と中國の僧たちは商人の船で渡海し、親しく交流をもっていました。その様子は、師から弟子へ與えられたものをはじめ、禪僧が書いた個性豊かな墨蹟からもわかります。一方で日本の禪僧は、中國の文人にならった文化サークルに集い、その仲間とともに水墨畫を鑑賞して賛を付し、詩と絵とによる見事な作品を誕生させました。また禪僧の中には、有名な雪舟のように絵畫製作を専門とした者もいました。

禪僧たちによってはぐくまれた、人と人による交流の中で生まれた墨蹟と水墨畫の名品をご紹介します。

休館日:月曜日(ただし、9月17日、9月24日、10月8日は開館)、9月18日(火)、9月25日(火)

開館時間:午前10時ー午後5時(入館は午後4時30分まで)

※本展覽購票資訊,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12564

【展覽】中国の鵜飼——卯田宗平フォトコレクションから

【展覽】中国の鵜飼——卯田宗平フォトコレクションから

標題:

【展覽】中国の鵜飼——卯田宗平フォトコレクションから

時間:

2018年9月5日至11月5日

地點:

岐阜市うかいミュージアム特別展示室(東京都港区南青山6丁目5-1)

主辦單位:

岐阜市うかいミュージアム

聯絡人:

Tel: 058-210-1555

內容簡介:

鵜飼は、かつて日本や中国だけでなく、ヨーロッパなどでも行われていました。しかし、漁の近代化や河川環境の変化などで、各地の鵜飼は大きく変化しました。こうしたなか、中国ではいまでも鵜飼漁で暮らしを成り立たせている人たちがいます。

本展では、国立民族学博物館准教授・卯田宗平氏が中国各地で撮影した鵜飼漁に関わる約3万2000点の写真の中から、下記項目に分類して展示。
・中国各地の鵜飼の風景
・カワウの繁殖技術
・一日の操業風景
・観光鵜飼について

カワウを人工繁殖させ、雛を飼いならし、今でも生業としておこなわれている中国の鵜飼について、豊富な写真コレクションから厳選してご紹介します。長良川鵜飼との交流を深め、共に鵜飼文化の発展を目指す、中国の鵜飼の姿に迫ります。

※10月16日、23日、30日は休館日

系統號:

A-012565

【展覽】徳器の成就に努めて智光を常照す——佛教大学附属図書館所蔵品展

【展覽】徳器の成就に努めて智光を常照す——佛教大学附属図書館所蔵品展

標題:

【展覽】徳器の成就に努めて智光を常照す——佛教大学附属図書館所蔵品展

時間:

2018年10月27日至12月8日

地點:

佛教大学宗教文化ミュージアム第一研究成果展示室(東京都港区南青山6丁目5-1)

主辦單位:

佛教大学宗教文化ミュージアム

聯絡人:

Tel: 075-873-3115

內容簡介:

「洛中洛外図屏風」「都名所百景」「十二月あそひ」(いずれも江戸時代)をはじめとする京都の風俗絵画や地誌、「百万塔陀羅尼」(奈良時代)、「阿弥陀三尊来迎図」(鎌倉時代)をはじめとする仏教関係資料など、本学附属図書館が所蔵する貴重な資料約40点を一挙公開します。

■期間:2018年10月27日(土曜)~12月8日(土曜)
10時~17時30分(入館は17時まで)
※入場無料、月曜休館(ただし10月29日は開館)

系統號:

A-012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