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臺灣──梁丹丰寶島風情畫特展」揭幕
標題: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訂於7月31日(週二)至9月2日(週日)於該館文教區展覽室及外側川堂辦理「記憶臺灣—梁丹丰寶島風情畫特展」,展出梁丹丰關於臺灣之畫作,包括油彩、水彩、素描等各類表現約300幅。喜歡寫詩、作畫、唱歌的新任教育部葉俊榮部長親臨今日畫展致詞並為畫展開幕剪綵。
葉俊榮部長致詞時表示,能夠在圖書館裡接觸名人的畫作,欣賞在地的美景,是作為一個讀者最幸福的事,尤其值得一提,梁丹丰教授年少時經過戰亂,卻還能把自己的理念,利用畫作表達呈現,並且因此豐富我們的文化;梁教授同時是跨越空間、遠征極地的女性畫家第一人,在觀賞梁教授的畫作時特別感受到畫家是需要獨自旅行的,並透過孤獨的旅行思考人生;展覽也邀請國家交響樂團演奏臺灣民謠組曲,悅耳動人。部長也提到,不只在欣賞老師的畫作時非常感動,聽音樂看書也時常覺得感動,所以平日聽到音樂也會自然地哼唱,隨後部長一時興起,連續高歌〈孤女的願望〉和〈安平追想曲〉兩首名曲,現場全體來賓報以熱烈的掌聲。部長說自己雖屬法律背景,但也深深覺得教育必須透過美感、音樂、藝術,以及人文的涵養,才能形塑完整的人格。
曾淑賢館長在致詞時表示,梁教授把一生畫作手稿14,000餘件捐給國家圖書館永久典藏,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非常令人感佩。本館也建置了「當代名人手稿典藏系統」,把名家捐贈的手稿畫作數位上網,全球推廣。目前僅梁教授一人之作品上網已約一萬件,曾館長並呼籲各界名流捐贈手稿,豐富國家典藏。曾館長並推崇梁教授在文化外交上對國家的貢獻,梁教授曾應不丹皇后的邀請,到該國進行文化寫生之旅,曾前後二度將教宗畫像當面獻給若望保祿二世和本篤十六世,一直到晚近還應政府之請畫了一張肖像送給了方濟各教宗。梁教授還應教育部之請,到美國訪問20餘所大學並進行示範教學,獲得美國師生很高的評價,另曾到柏林辦理畫展,並把作品拍賣後,將款項捐給德國弱勢兒童。曾館長表示,梁教授在國際文化交流方面的功績,絕對不下於一名職業外交官。
墨西哥駐臺代表托雷斯(Martin Torres)偕夫人及女公子光臨,他在致詞時懷念了40餘年前在哥本哈根與梁丹丰巧遇的一段文化姻緣,梁教授當時對眼前的這位墨西哥大使語多鼓勵,希望他振作精神,立定人生目標,努力向前。梁教授當時替托雷斯畫了2張素描,一張由托雷斯保存,另一張現已由本館典藏。今天本館還將此畫複製裝框一幅,由曾館長送給托雷斯,令托雷斯感動不已。
今日之主角梁丹丰教授致詞時表示,令她高興的是,今天看到這樣大批的畫作參展,知道這些畫作都在國家圖書館受到妥善的保管,她特別謝謝國家圖書館提供人力進行相關的管理和活動。她也表示,她沒有想到能再度遇見托雷斯代表,她當年對托雷斯的鼓勵正是她一貫對年輕學生的態度,今天萬里故人來,讓她非常激動。
高齡84的梁教授精神很好,在儀式過後坐著輪椅親自對來賓進行1個小時的導覽,葉部長全程陪同聆聽,也不時對畫作的主題和筆觸向梁教授提出他的看法。葉部長公務繁忙,對文學、藝術活動的重視,令人尊敬。
梁丹丰教授幼年即來臺北,在臺生活繪畫超過一甲子,全臺行走,手邊留下了大批關於臺灣的畫作畫稿,其數量約近760幅,從臺灣的北中南東一直到外島,題材從自然風景到建築、人物、常民生活兼備,豐富精彩,我們欣賞畫作即能感受畫家用力之勤及用情之深,無一作品不具強烈的臺灣生命力。透過本展,當能發揚臺灣本土美好的文化底蘊,展現寶島濃郁的人情滋味。這是一份臺灣共同的記憶,也是我們共同的生命。今年適逢國家圖書館建館85周年,為向梁丹丰無私之奉獻精神致敬,特辦此展。
除了展覽之外,國圖也訂於8月11日(周六)下午2時於該館國際會議廳邀請梁丹丰教授進行一場專題演講,講題為「我的繪畫心路歷程」。
照片說明:剪綵。左起:梁銘剛教授、托雷斯代表、曾淑賢館長、梁丹丰教授、葉俊榮部長、張譽騰教授、戴瑞明大使。
系統號:
O-012305
波蘭亞捷隆大學日本與漢學系教授Dr. Ewa Zajdler前來國家圖書館拜會曾館長
標題:
內容簡介:
波蘭亞捷隆大學(Jagiellonian University)於2016年成立「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aiwan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Studies),與本館保持密切互動。日本與漢學系教授Dr. Ewa Zajdler來館拜會曾館長,討論漢學研究、華語教學、漢學家交流等不同議題,並邀請曾館長再次拜訪該校。
照片說明:Dr. Ewa Zajdler致贈紀念品予曾館長
系統號:
O-012267
【徵才】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誠徵專任教師
標題:
時間:
2018年9月30日截止收件
報導者:
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誠徵專任教師啟事
一、 職級: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二、 名額:1名。
三、 學術專長:文字學、古文字學。
四、 聘任日期:完成本校相關聘任程序後,依會議決議聘任日起聘。
五、 應徵資格:
(一)具有國內外大學相關科系博士學位。
(二)符合本校專任教師聘任資格審查要點之規定。
六、 檢附資料:
(一)完整個人資料表(請至本校人事室網頁下載「國立中山大學擬聘教師資料表」填寫)及著作目錄表(需含博士論文題目,目錄表請分類填寫,如為核心期刊請自行標注)。
(二)學經歷(教師證書、大學以上畢業證書)及榮譽證明(科技部獲獎證明等)。
(三)博士論文及最近五年內學術著作一份,如有五年以上具有重大影響力之著作敬請一併檢附。
(四)個人資料表及著作目錄電子檔請另以電子郵件傳遞至聯絡人信箱,通過本系初審後需另繳推薦信函三封。
七、本次甄選依據「國立中山大學教師及研究人員聘任規則」及「國立中山大學專任教師聘任資格審查要點」辦理,上述規則可於本校人事室網頁下載(http://ope.nsysu.edu.tw/files/11-1017-363.php#a3)。本系新進教師所開設課程時數,應授滿本校專任教師每週基本授課時數,不另併計抵充或酌減。
附註:應徵者請備妥前述資料於2018年9月30日前(以郵戳為憑)寄至:「(80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楊濟襄主任收」
洽詢電話:07-5252000轉3053 聯絡人:李助教
傳真:07-5253069
E-mail: suchi@mail.nsysu.edu.tw
系統號:
O-012145
【徵才】中央大學歷史所徵聘專任教師
標題:
時間:
2018年8月15日截止
內容簡介:
徵聘領域:清史、中國近現代史、應用史學
申請資格:具備國內外歷史學博士學位者
任職國內外各大學或學術研究機構之教研人員
起聘日期:2019年2月1日
應徵資料:
必備資料:應徵申請表、個人自傳(含研究旨趣、教學理念、著作目錄)、最高學位證書影本、修讀碩、博士學位之成績單、擬開專門科目二門與通識歷史課程一門之教學大綱、推薦信兩封、代表著作一式六份(須為2013年8月以後出版者)
重要參考資料:
教師證書影本、經歷證件影本、參考著作一式六份(須為2011年8月以後出版者)
本所初審通過後,將另行安排演講(旅費請自理),若未能參加,將視同放棄應徵。
申請截止日期:2018年8月15日止
務請於申請截止日前以掛號寄達,逾期不予受理。
郵寄地點:(32001)桃園市中壢區中大路300號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封面請註明應徵者姓名及應徵歷史所專任教師字樣
聯絡: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電話:03-4227151轉33750 吳小姐
電子郵件:ncu3750@ncu.edu.tw
系統號:
O-012157
【徵才】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徵求專任教師
標題:
時間:
2018年9月1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名額:2名
二、專長領域:近現代亞洲史、近現代世界史
三、資格:
1.具歷史或相關系所博士學位者(以通華語為原則,並依本校要求,於6-8年內限期升等;須每學期以英語授課至少一門,實際執行依到任時校方規定辦理。)
2.應徵截止日前5年內,獲得科技部計畫或發表經審查並正式出版之論文合計2項,或經審查正式出版,並檢附審查及公開發行證明專門著作1本。
四、申請文件:
1.博士學位證(明)書及學經歷證明書(持國外學歷者,須向我國駐外館處學歷認證。)
2.博、碩士論文及相關著作一式三份
3.博、碩士班成績單(已有教師證書者得免附;持國外學歷者,須向我國駐外館處學歷認證。)
4.教師證書(尚未取得教師證書者免附)
5.簡歷
6.著作目錄
7.研究計畫
8.擬開設課程及綱要(至少2門,包含1門英語授課科目的英文課綱)
9.代表作之中文摘要
10.不具博士學位但已獲教授資格者應另附相關學術論文、教授證書影本及相關著作
五、聯絡地址:116
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電話:02-29393091轉62351張助教
電郵:history@nccu.edu.tw
六、截止日期:2018年9月1日前,郵戳為憑
※進入第二階段甄選者,參加面試、演講之旅費請自理。
系統號:
O-012228
【徵稿】《東吳哲學學報》第39期徵稿
標題:
時間:
2018年9月30日截止
內容簡介:
《東吳哲學學報》獲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評比為 2016 年「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評比暨核心期刊收錄」之哲學學門第一級 THCI 核心期刊,亦被The Philospher’s Index 收錄,並列入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委託審查專書書稿之期刊。
本刊自1996年3月迄今已出版至第38期,且本刊自第8期起,從年刊更改為半年刊。過去承蒙各方學界賜稿與指正,本刊才能日益豐富而嚴謹。
目前正籌備學報第39期,預定在 2018年9月30日截稿,2019年2月出刊。
凡有意投稿本刊,懇祈於截稿日前能收到大作,以利審查與編務之進行。無論來稿是否通過審查,本刊皆會通知結果。
※ 關於投稿簡約與撰稿凡例,請點選《東吳哲學學報》網頁查詢,謝謝。
http://myweb.scu.edu.tw/~phstudies/
系統號:
O-012343
【徵稿】《中國文學研究》第47期徵稿
標題:
時間:
2018年8月20日截止
內容簡介:
系統號:
O-012153
【徵稿】《政大中文學報》第30期專題「梁宗岱與中國現代詩學研究」徵稿
標題:
時間:
2018年9月截止
內容簡介:
梁宗岱(1903-1983)既是詩人、詩論家,同時又是著名譯者,一生浸淫中、西文學,不但創作詞與新詩,翻譯陶淵明詩選,留法期間,尤其與梵樂希親密交往,也因此成為中國現代詩壇象徵主義的重要旗手。對於現代詩學而言,梁宗岱的詩論不僅具有中西比較文學上的重要性,他的實際創作也同時成為傳統詩詞與白話新詩轉變關鍵的具體見證。
本專輯將以「梁宗岱與中國現代詩學研究」為題,並針對以下子題,
公開徵稿:
1. 梁宗岱與傳統詩文研究。
2. 梁宗岱與比較文學研究。
3. 梁宗岱詩歌創作研究。
4. 梁宗岱文學批評研究。
5. 梁宗岱翻譯研究或梁宗岱研究相關論著之譯介。
敬邀 學界惠賜文稿,截稿時間為2018年9月初。
系統號:
O-012146
【徵稿】《政大中文學報》第31期專題「宗教與文學的相遇」徵稿
標題:
時間:
2019年3月截止
內容簡介:
在傳統中國,宗教與民眾生活、甚至是文學傳統都有密切的關係:在遠古時期,先人透過神話、祭歌來表達他們對世界的理解與崇敬;到佛教傳入、道教建立後,依著教義、傳授方式、神秘經驗等,創發了許許多多瑰麗的文學主題與想像;明清時期乃至近當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的傳入與民間教派的興盛,又開展了證道、救劫、歸返等不同的文學體式與面向。不論是道教式的修真巡歷、佛教式的西行取經、西方宗教式的朝聖與天路歷程,或是民間教派的救劫和勸善論述,都增添了文學更豐富的想像與創作空間;又或是猿馬、龍虎等神聖動物,以及鏡、劍、鉢、杵等法器,也反覆出現在文學作品中,成為別具意義的象徵與隱喻。傳統文學研究因受到近當代人文傳統的影響,強調科學與實證,因此較偏於個人式或神秘性的宗教經驗或多或少被忽略,僅比較留意戲曲、小說等通俗文學中的宗教元素,但近年來,許多研究者也開始留意傳統文人的宗教生活,諸如宋明儒者的靜坐體驗、懺悔書寫或丹道修煉等,開拓了不同的研究面向。而傳統的宗教研究多集中在該教派的教義、組織、歷史源流,或是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或多或少忽略宗教如何透過文學方式建構聖傳、傳述義理或進行大眾教化。若說文學的本質之一是想像,那麼宗教中的許多神秘體驗或怪力亂神也具有高度想像的元素,兩者之間就有更密切的連結和對話的空間。準此,本期將以「宗教與文學的相遇」為專題,期望從宗教思維與想像切入,觀察不同的宗教傳統如何藉由文學方式建構、表述與傳播,廣邀海內外學者共襄盛舉,積極建構此一學術領域,豐富相關研究,歡迎投稿,截稿時間為2019年3月初。
系統號:
O-012155
【徵稿】《國文學報》第65期專題徵稿
標題:
時間:
2019年1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專題:漢語的古今對話
策劃:郭維茹教授
語言因時代、地域而變動不居,隋朝陸法言編纂《切韻》即以兼顧「古今通塞、南北是非」為原則;明朝陳第在《毛詩古音考》自序亦云「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所揭示的無非也是古音演變的道理。第65期《國文學報》預備以「漢語的古今對話」為專題,掌握語言因時代而變異的基本觀念,試圖進行古今漢語的歷史對話。
就音韻學而言,約莫在一百年前,瑞典漢學家高本漢(Bernhard Kalgren)採集現代方言材料,利用歷史比較法構擬中古和上古漢語的語音系統,由今溯古,為漢語音韻研究開了一條康莊大道。其後,又有諸多重要學者就各分期的音系從事構擬功夫,勾勒出漢語音韻史的全貌,由古道今,理出語音演化的規則與脈絡。
以詞彙學和語法學而論,Givón(1971)曾言「今日的詞法是昨天的句法」,據此可概括說明漢語史中雙音節詞的產生,以及語言詞彙化(lexicalization)、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等發展大勢。關於語法化理論,尤其是當今漢語語法研究的一門顯學,無論共時(synchronic)或歷時(diachronic)語言的研究均能派上用場,藉此梳理出實詞的虛化路徑。
再舉方言學為例,現代漢語方言研究特別注重文白異讀所反映的語言層次問題,亦是在語詞既有的不同音讀上追溯其歷史來源。又如為方言詞彙考究本字的工作,主要也是建立方言與古漢語之間的親緣關係,為方言詞彙尋找最初的書寫形式。
上述語言學次領域的研究,皆使得漢語的共時和歷時語法有了會通。本期專刊竭誠歡迎具時間向度、兼融古今的漢語語言學論述,希望能藉此主題匯聚多元的學思成果,展開更深入的語言學對話。預定出刊時間為2019年6月,敬邀海內外學界先進惠賜鴻文,截稿日期為2019年1月31日。
系統號:
O-012265
【徵稿】《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6期稿約
標題:
時間:
2018年8月15日截稿
報導者: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一、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本館」)出版之館刊《歷史臺灣》(以下簡稱本刊)為半年刊,每年五月及十一月各出版一期。第十五期於一0七年二月十六日截稿,預計一0七年五月出刊,第十六期於一0七年八月十五日截稿,預計一0七年十一月出刊。本刊刊登有關臺灣史及博物館研究之中、英文學術論著(三萬字為原則)、文物史料譯介(一萬字為原則)、田野調查短論(六千字為原則)、論壇(六千字為原則)、書評(六千字為原則)。尤其歡迎針對本館典藏、展示、推廣教育或運用本館館藏品之研究。
二、來稿之學術論著請務必包含中、英文篇名、投稿者之中、英文姓名,並請附中、英文摘要各約三至五百字、中、英文關鍵詞至多五個;其他文稿免附摘要、關鍵詞,惟仍須附英文篇名及英文姓名;所有文稿之文末請附引用文獻。來稿請依本刊體例撰稿,歷史學門請使用本刊歷史學門體例,藝術學門(即博物館研究)請使用本刊藝術學門體例,請勿同一篇文章使用不同學門體例,相關體例及申請書請至本館網站查詢下載:http://www.nmth.gov.tw/,或來信histwn@nmth.gov.tw索取。
三、投稿請一律寄文稿Microsoft Word電子檔一份;如寄文稿紙本者,請再附Microsoft Word電子檔。
四、來稿經審查通過後,視同著(譯)者同意授權本刊得針對來稿進行必要之編輯修改,並刊登於本刊紙本。著(譯)者應另簽署「著作授權同意書」,非專屬授權本館以及本館合作之機關、單位或資料庫業者,得永久無償利用授權著作,進行數位化典藏、重製、透過網路公開傳輸、授權用戶下載、列印等行為,或以連接網路或製作光碟方式發行。為符合數位化需求,並得進行必要之格式變更。
五、非屬本館員工之著(譯)者之著作,刊登後本館支付稿酬,著(譯)者並可獲得本刊當期三冊、發表之著作抽印本三十份。
六、經本刊發表之文稿,由著(譯)者自負文責。文稿牽涉著作權部分(如圖片及較長之引文),除本館館藏品外,請事先取得原作者或出版者書面同意,本刊不負著作權責任。經本刊發表之文稿,如經本館調查,確認有侵害第三人隱私權、智慧財產權,或故意偽變造引用資料,或其他違反學術倫理規範情節重大者,本館得撤銷該文稿及追繳稿酬,且著(譯)者三年內不得投稿本刊。其衍生之侵權爭議,著(譯)者無條件同意自行承擔一切法律責任。另本館因爭議所受之損害,著(譯)者亦應負責。
七、來稿電子檔連同簽名之申請書(請上本館館刊網站下載)請逕寄:70946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收(封面註明:「投稿館刊《歷史臺灣》」);或將來稿電子檔連同申請書(簽名後之掃瞄檔)寄至:histwn@nmth.gov.tw,註明「投稿館刊《歷史臺灣》」。
八、請勿一稿兩投,來稿以未發表者為限;如發表於研討會中,請查明該研討會無出版論文集計畫;若為科技部等政府或非政府單位等補助之研究計畫成果及學位論文改寫者,亦請註明。若經查來稿已發表或一稿兩投屬實,將逕行退稿。
系統號:
O-012147
【徵稿】《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8期「台灣文學中的『幽默』意象」專題徵稿
標題:
時間:
2018年12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本期以「臺灣文學中的『幽默』意象」為專題,徵求相應主題之論文投稿。
在臺灣文學的作品中,有一些關於詼諧、黑色幽默以及諷刺等題材,值得被細究。本期專題以「臺灣文學中的幽默」為命題,探討臺灣文學中各類型文本中的幽默元素,包括作家本身寫作的意圖,以及創作的手法,然關於取材,無論是詼諧或是黑色幽默及諷刺等,都需有相當程度的生命力,展現在故事結構中,對於角色的描述、事件發生的梳理、意象的闡述等,都不可忽略文本中或隱或顯的生命展現。本專題歡迎與以下議題相關之論文,踴躍投稿:
1.臺灣文學的文學文本中,與幽默、諷刺、詼諧等有關之作家作品相關者。
2.臺灣文學發展史中的事件,與幽默、諷刺、詼諧等有關之作家作品相關者。
3.臺灣文學作家中的寫作及思想風格與幽默、諷刺、詼諧有關。
4.其他與「幽默」意象相關議題者。
相關作家參考:袁哲生、王禎和、林語堂、駱以軍、黃春明、亞榮隆‧撒可努、瓦歷斯‧諾幹、廖玉蕙、張大春、侯文詠等。另外如臺灣製造生產的臺語歌詞創作者、歌仔戲劇本創作者等,亦可參酌。
投稿須知及資料表,請至相關網址下載:https://www.nmtl.gov.tw/information_119_86692.html
系統號:
O-012229
【獎助】臺灣哲學學會2018年南海碩士論文獎論文甄選
標題:
時間:
2018年8月10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參加資格:
(一)凡於2015年8月1日起至2018年7月31日止自中華民國國內已立案大學之碩士班畢業,並取得證書者,得參加本屆碩士畢業論文甄選。
(二)不限哲學研究所之畢業生,惟論文應具哲學性。
二、參加辦法:
請於截止日期2018年8月10日(星期五)以前,將碩士畢業論文全文紙本兩份,並檢附該論文之碩士學位畢業證書影本乙份,於背面填載聯絡電話與電郵後,郵遞至:
116 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台哲會執行秘書 林宸安 收
並請將碩士論文電子檔全文寄至:tpa.staff1@gmail.com
三、獎勵方式:
(一)依評選結果分別授以傑出獎(獎金貳萬元)、優秀獎(獎金壹萬伍仟元)及佳作獎(獎金壹萬元)。
(二)頒發中英文獎狀,並於本會網站上公佈獲獎名單。
(三)獲獎者應接受本會安排,於當年度台哲會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論文。
備註:
(一)本獎獎金係由「南海文教基金會」授予,獎狀頒發及評選等則由台灣哲學學會另組評審委員會綜理之。
(二)聯絡請洽台灣哲學學會執行秘書 林宸安(電郵:tpa.staff1@gmail.com)。
系統號:
O-012150
【獎助】2018林語堂文學獎
標題:
時間:
2018年8月31日截止
內容簡介:
一、宗旨
為紀念林語堂先生對於文學創作之貢獻,並鼓勵中文創作人才,特設立林語堂文學獎。
二、獎項
首獎1名,獎金25,000元
貳獎1名,獎金15,000元
參獎1名,獎金10,000元
佳作2名,獎金各5,000元
三、作品規格
1萬字以內之小說。
四、徵文資格
(一)限用繁體中文書寫,並使用全形標點符號。
(二)作品須為個人之獨立創作,並未曾於海內外報刊、雜誌、網路以及各類媒體發表。
(三)每人以投稿一篇為限。
(四)獎項從缺或增列佳作,得由評審視作品水準決定。
(五)主辦單位工作人員不得參加。
五、報名及投稿方式
以下有2種報名方式,請擇一即可
辦法一
1. 請提供2份Word檔案,第1個為參賽作品,A4大小、直式橫書、單行間距,內文為新細明體12級字,作品題目請以同字體加粗置中
2. 第2個Word檔案為個人資料,註明:(1)真實姓名(2)筆名(3)聯絡電話(4)通訊地址(5)年齡(6)作品題目(7)電子信箱
3. 請將以上2份檔案,逕寄投稿信箱linyutang.house@gmail.com,主旨註明「投稿2018年林語堂文學獎」。(不符合以上規定者,不列入評審)
辦法二
城邦‧POPO原創-徵文舞台 http://allwrite.popo.tw(詳見該網站報名及投稿方式)
六、評審辦法
(一)小說獎分初審、複審、決審三階段進行,全體參賽作品若未臻水準,主辦單位得尊重評審意見,獎項予以從缺。
(二)初審:由館方核對資格與稿件格式,凡不合格者一律取消參賽資格。
複審:由主辦單位聘請三位知名作家、學者擔任評審,圈選出入圍作品, 交由決審委員會決審。
決審:由主辦單位聘請三位知名作家、學者擔任評審。為求公平公正,採公開評審方式。評選出前三名及佳作,得獎作品將收錄於作品集刊中,並致贈予得獎者。
(三)會議現場公佈入選作品之總分及名次。凡同分同名次或有爭議情形,均由評審做最後投票表決。
七、注意事項
(一)所有得獎作品,主辦單位有出版權,並得發行專書,不另支版稅、稿費。
(二)參加徵文作品如經發現違反徵文辦法、參加資格,或有冒借、抄襲等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以及其他權益之情事時,一律取消資格,如已頒獎,應立即退還所得獎金,並賠償主辦單位因此蒙受之損失。
(三)徵文辦法若有修訂,得另行公告。
(四)所得獎金依稅法規定,獎金價值超過NT$20,000者,主辦單位依法代得獎者扣繳10%稅額(外籍人士不論金額,一律扣繳20%稅額)。
(五)投稿作品請避免濫用諧音字、錯別字、火星文、注音文,並請使用正確全形標點符號。
(六)本辦法若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訂並公佈之。
八、徵選及揭曉時間
收件日期:2018年6月1日起,至2018年8月31日止
複審會議:2018年9月下旬完成入圍作品圈選,將於臉書粉絲專頁、官網,公佈圈選名單及決審會議時間
決審會議:2018年10月進行公開評審並揭曉得獎名單
系統號:
O-012299
【獎助】2018年「余英時先生人文研究獎」
標題:
時間:
2018年7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
內容簡介:
一、設置宗旨:
2014年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余英時先生,鼓勵年輕學人投入人文研究的領域,為傳統文化的活化注入更新的生命力,依據財團法人唐獎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唐獎基金會」)章程第15條第9款獎勵研究補助規定,提撥款項,以五年為期(2015-2019),獎助人文研究之年輕學者撰寫專書或博士論文,並委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辦理。
二、獎助領域:
以漢學、人文學研究為主,包括歷史、文字、語言、考古、哲學、宗教、經學、文學與藝術等領域。
三、獎項及申請人資格:
(一)年輕學者撰寫專書
1. 中華民國籍,年齡未逾45歲(本年度為民國62年7月1日以後出生者)。
2. 於國內、外地區學術研究機構、或公私立大專院校任職之副研究員(含)、副教授(含)以下人文學者。
(二)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
1. 中華民國籍,就讀國內、外地區公私立大學人文學相關學系,已修完課程並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之研究生。
四、獎助方式:
(一)專書寫作獎:每年3名,每名新台幣36萬元。
(二)博士論文寫作獎:每年3名,每名新台幣24萬元。
五、申請時間:2018年7月1日起至8月31日止。
六、申請辦法:
(一)請備妥下列資料:
1. 申請表(請至官網下載)
2. 專書或博士論文寫作計畫書
3. 履歷及著作目錄
4. 近五年已出版之代表作一種(1式3份)
5. 推薦信至少一封,由推薦人逕寄中研院行政大樓3樓3006室陳小姐收。〔博士候選人須有指導教授之推薦信〕
6. 博士候選人需另檢附博士班在學證明、博士候選人資格證明及碩士以上歷年成績單。
(二)請郵寄至「臺北市南港區(11529)研究院路2段128號 中央研究院行政大樓3樓3006室 陳小姐收」。(台灣郵戳為憑)
七、審核程序:
史語所審議委員會根據每年申請人之專業背景,聘請相關領域之學者進行審查作業。審查委員若與申請人有親屬、合作研究關係或為博士論文指導者,應行迴避。
八、獎項公布時間:
獎助名單於當年度11月底以前,於唐獎基金會及史語所網站上公布,並另行通知頒獎時間及地點。
九、獲獎人權義:
(一)得獎以一次為限。
(二)獲獎人得自行運用獎助金。
(三)獲獎人應於獲獎隔年11月前提交執行報告予史語所。
(四)出版著作(或博士論文定稿)須註明獲此獎助,並送交2份予史語所。
(五)前述著作之著作權人為獲獎人,並同意唐獎基金會及史語所得用於展示及相關教育推廣。
本案聯絡人:陳靜芬
Tel: 02-2789-9483
email: yuysprize@asihp.net
系統號:
O-012149
【獎助】2018年第九屆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
標題:
時間:
2018年9月1日截止
內容簡介:
活動對象:限具原住民身份者投稿。
徵文類別:
小說:題材不拘,字數6000字至12000字。
散文:題材不拘,字數2500字至4000字。
新詩:題材不拘,50行以內。
報導文學:題材不拘,字數8000字至12000字,並附圖片五張以上。
聯絡方式
山海文化雜誌社│中華民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
電話:02-29361002(洪小姐)、02-29361262(林小姐)
傳真:02-29366802
地址:11657台北市文山區木新路二段161巷10號1樓
e-mail:tivbtw@gmail.com / tivbsun@gmail.com
系統號:
O-012298
【獎助】臺灣歷史小說獎
標題:
時間:
2018年9月1日至30日
內容簡介:
壹、宗旨
鼓勵台灣歷史小說創作,以孕育、激發台灣人對於斯土斯民的歷史情感與想像,深化台灣人的土地認同和文化認同。
貳、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新台灣和平基金會
參、徵文對象
不拘,不分海內外之創作者皆可參加。
肆、徵文要件
一、長篇歷史小說,字數達10萬字以上。
二、以台灣為時空背景,以台灣歷史事件、風土與住民精神面貌為主軸,讓讀者能透過故事,自然地親近台灣歷史或人物。
三、必須以正體華文提交。
四、必須為全新創作,作品之局部或全部皆不得曾以任何形式(文字、影像、戲劇演出…等)於任何平台(報刊、雜誌、網站、部落格…等)發表。
五、禁止抄襲,並不得同時參加其它徵文活動。違反本項規定者,將撤銷參賽及得獎資格,並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伍、獎勵方式
一、首獎:一名,獎金新台幣120萬元及獎座1座。
二、佳作:二名,總獎金新台幣50萬及獎座各1座。獎額分配由評審委員會決定之。
陸、收件方式
一、收件日期自2018年9月1日至9月30日止,以郵戳為憑。
二、繳交資料須包含:(一)電腦列印正體華文稿1份。(二)電子檔1份,請將作品全文以PDF格式儲存於光碟之中。(三)報名表及同意書各1份。
三、正體華文稿須編列頁碼,以直式橫書、12級細明體,雙面列印於A4紙張。作品內不得署名或加註任何記號,違者不予評選。
四、報名簡章請至本會網站(www.twpeace.org.tw)下載。
五、所有徵選作品概不退件,請自留底稿。
六、來稿一律以掛號郵寄至「10459 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164巷67號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 台灣歷史小說獎 收」。
柒、評選方式
一、評選作業分為初審、複審及決審三個階段。初審由本會就其格式、資格作初步審查。複審
及決審分別由本會特聘知名作家、專家學者及資深出版工作者組成評審委員會進行審查工作。
二、獎項從缺或增列佳作,得由評審委員會視作品水準決定之。
三、入圍決審名單將於2019年1月公布於本會網站;得獎名單則於同年3月頒獎典禮當日公布。
捌、其它注意事項
一、所有入圍或得獎作品,得由本會無償使用於非營利行為之相關推廣、宣傳活動。
二、所有得獎作品,本會保有自頒獎典禮翌日起算之三年內優先改作權。
三、所有得獎作品,本會得協助洽談或處理出版事宜。
四、所有得獎作品,出版時須於書封或裡封面加上「本書榮獲2018第四屆台灣歷史小說獎」字樣。
五、所有得獎作品之獎金,均由本會依法代扣應繳稅額後給付。
六、本辦法如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正公布。
系統號:
O-01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