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細說江湖——談武論俠話古今」系列講座

標題:

「細說江湖——談武論俠話古今」系列講座

時間:

2018年8至10月,共6場

地點: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合辦單位:科林研發

聯絡人:

孫小姐,Tel: (02)2361-9132#427;E-mail: sun@ncl.edu.tw

內容簡介:

「江湖」原出於《莊子・大宗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詞語的背後隱含了一段富有人生哲思的寓言,引人參透。如今「江湖」已成為華語世界武俠文學馳騁的不二場域。多少英雄俠義、兒女情仇,蕩氣迴腸的故事傳說,都在江湖裡滋生蔓衍。回望歷史,舉凡《史記》、傳奇話本、章回故事甚至當代武俠小說,扣人心弦的情節裡都有「江湖」的蹤影,不僅深深吸引著無數海內外華人,更豐富展現了中國武俠文化的源遠流長。為此,2018秋天,國家圖書館特別規劃「細說江湖——談武論俠話古今」系列講座,禮聘六位國內知名的武俠學術高手,帶領雅好武俠文學的讀者大眾,進入江湖,一窺堂奧。

演講時間均為14:00-16:30

8月4日
以武犯禁的文化美學(林明昌,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副教授)

8月18日
遊俠與刺客(林保淳,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9月8日
武功、武學、武藝、武俠——明代士人的尚俠習武風氣(王鴻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9月15日
傳奇、武俠與電影:戲說老江湖胡金銓、李安與侯孝賢(陳相因,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

10月6日
武俠如何經典——從人物與情節說起(徐富昌,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10月13日
武林多擾,俠夢不滅——臺灣近現代武俠名家作品介說(蔡造玟,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主題書展】
時間:2018年8月起
地點:國家圖書館2樓閱覽大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
洽詢電話:國家圖書館(02)23619132轉427
網址:https://www.ncl.edu.tw/activityhistory_238_545.html

系統號:

A-012266

【演講】牛軍凱:越南的海神信仰

標題:

【演講】牛軍凱:越南的海神信仰

時間:

2018年8月1日(週三)15:30-17: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第二會議室B(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海洋史研究計畫

主講人:

牛軍凱(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

聯絡人:

何小姐,Tel: 02-27898121

內容簡介:

本演講不需報名,座位有限,請及早入場。

系統號:

A-012282

【演講】吳飛:三年喪起源再辨析

標題:

【演講】吳飛:三年喪起源再辨析

時間:

2018年8月2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2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吳飛(文哲所特約訪問學人、中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蔡長林(文哲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2223

【演講】周美華:母與子——檔案中的宋美齡與蔣經國

標題:

【演講】周美華:母與子——檔案中的宋美齡與蔣經國

時間:

2018年8月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周美華(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蔣經國與宋美齡之間的互動,有著高度的關注與臆測。其所以關注,在於兩人皆是蔣中正生前最親近之人,他們的關係已非單純的蔣家事,而是中華民國的大事,關係著國事的運作;但在關注的同時,卻存在著想像空間的臆測,因為坊間的論著訪談說法不一,又無確實可靠的資料可供判別,偏偏連當事人都三緘其口。在此一境況下,國史館典藏的「兩蔣檔案」中有關兩人的往來函電就顯得彌足珍貴了。究竟兩人的關係如何,是政敵還是親人,就讓我們一起來解讀吧!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193

【演講】侯嘉星:農藥作物魚藤在近代東亞的認識、移植與利用經驗

標題:

【演講】侯嘉星:農藥作物魚藤在近代東亞的認識、移植與利用經驗

時間:

2018年8月2日(週四)14:30-16: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第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

侯嘉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內容簡介:

評論人: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12221

【演講】顧曼莉:Reciprocal influence of crafts in late Shang capital (XIV-XI cent. BC)

標題:

【演講】顧曼莉:Reciprocal influence of crafts in late Shang capital (XIV-XI cent. BC)

時間:

2018年8月7日(週二)10: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學門

主講人:

顧曼莉(Marina Kuznetsova-Fetisova,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初級助理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匡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兼考古學門召集人)
本演講無須事先報名,歡迎蒞臨參加

系統號:

A-012273

【演講】陳培豐:高度經濟成長期下的社會邊緣人:從〈孤女的願望〉到〈苦海女神龍〉

標題:

【演講】陳培豐:高度經濟成長期下的社會邊緣人:從〈孤女的願望〉到〈苦海女神龍〉

時間:

2018年8月7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

主講人: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與談人:黃智慧(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助理)
報名網址:www.ith.sinica.edu.tw/academic_online.php

系統號:

A-012300

【演講】蔡維天:談漢語念力詞的語法化進程

標題:

【演講】蔡維天:談漢語念力詞的語法化進程

時間:

2018年8月8日(週三)16:00-17:30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馮景禧樓101室(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北京語言大學漢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聯合研究中心

主講人:

蔡維天(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12256

【演講會】China's Hong Kong at 21: Front Line Perspectives

標題:

【演講會】China's Hong Kong at 21: Front Line Perspectives

時間:

2018年8月8日(週三)18:00-19:50

地點:

Lane History corner, RM 200-030,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Hong Kong Student Association,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主講人:

Charles Mok and Alvin Yeung

聯絡人:

E-mail: kcortright@stanford.edu

內容簡介:

1 July 2018 marked the 21st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HKSAR). As the HKSAR matures into adulthood, it is timely to review Hong Kong’s transformation amid domestic turbulence and global challenges. Hong Kong’s development as a post-industrial society has been of concern to both the Greater China sphere and its many partners in the world. At this event, two HKSAR front-line public policy practitioners will share their personal insights and front-line perspectives as senior professionals in their fields and as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of the Hong Kong citizens. Specifically Mr. Mok will highlight Hong Kong’s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amid China's “Belt & Road” global initiative and the “Guangdong-HK-Macao Greater Bay Area” regional integration visions, while Mr. Yeung will focus on Hong Kong’s unfolding legal-constitutional challenges.

This is the third Hong Kong-focused public event at Stanford mounted by CEAS in the 2017-2018 academic year: (1) 13 Nov 2017, Symposium featuring 10 Hong Kong-based speakers; (2) 27 Feb 2018 lecture by Mr. Clement Leung, Stanford MBA alumnus, then HKSAR Commissioner to the US & since July 2018 Permanent Secretary for Commerce &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s &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HKSAR Government.

CEAS is delighted to co-host with Stanford’s Hong Kong Students Association this seminar and discussion by Mr. Charles Mok & Mr. Alvin Yeung on Wed 8 August 2018, 6-7:50pm.

Speaker information:
Charles MOK is the HKSAR Legislative Councilor represent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nctional Constituency. A member of The Professionals Guild He has served the ICT industry for 30 years. He is currently Vice Chairman of the Professional Commons, Honorary President of the Hong K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ederation, and Founding Chairman of the Internet Society Hong Kong. Dedicated in fost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 technology in Hong Kong, he pursues a wide array of issues include Smart City, nurturing of tech talents, supports to start-ups, STEM education, review of outdated regulations, open data, privacy concerns, Internet freedom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He obtained his BS & MS in Computer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Purdue University.

Alvin YEUNG is a practicing barrister. He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Canada with a BA in Political Science. He attended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and University of Bristol, UK for his Master of Laws (Constitutional & Administrative Law) and Master of Arts (Legal Studies) respectively. He was elected a member of the Legal Constituency of the Election Committee for the HKSAR Chief Executive in late 2011. Winning the HKSAR Legislative Council (New Territories East) by-election in Feb 2016, he was re-elected to the same seat in the Sept 2016 LegCo general elections.

系統號:

A-012264

【演講】楊翠:做為行動主體的女性:從性別視角思考轉型正義

標題:

【演講】楊翠:做為行動主體的女性:從性別視角思考轉型正義

時間:

2018年8月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楊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暨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委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在父權文化的視角下,社會普遍認為白色恐怖時期的女性政治犯,是因追隨其男性親友,或者受其連累而受害, 她們作為歷史行為主體的行動意義,經常被化約或抹除。本論題從女性行動主體的角度,分享女性政治受難者的 故事,關注女性政治受難者在被害過程中的性別、政治雙重壓迫,為「轉型正義」提供性別反省觀點。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194

【演講】Zhang Zhaoyang: Debt Disputes and Trade Routes: Jiaozhi Merchants in Eastern Han Changsha

標題:

【演講】Zhang Zhaoyang: Debt Disputes and Trade Routes: Jiaozhi Merchants in Eastern Han Changsha

時間:

2018年8月9日(週四)15:30-17:30

地點:

Seminar Room A, China in the World 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ANU

主辦單位:

ANU College of Asia & the Pacific,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主講人:

Zhang Zhaoyang (Associate Professor,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C.)

內容簡介:

Jiaozhi, in present-day northern Vietnam, lay at the southern frontier of the Han Empire (206 BC-220 AD). A lack of textual records has long since hampered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region. Now, though, newly published Eastern Han (25 A.D.–220 A.D.) documents excavated at Changsha provide us with valuable historical evidence on Jiaozhi. One record shows that a number of Jiaozhi merchants engaged in long-distance grain trade in Changsha and were involved in a debt dispute with local residents. Most immediately, this document affords a rare, first-hand account of the lives and activities of ordinary Jiaozhi merchants. More broadly, it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commercial interactions and migrations between Jiaozhi and other southern commanderies in the Eastern Han period.

About the speaker
Zhang Zhaoyang received his Ph.D. in History fro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2010). He is currently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C. He has published about thirty articles in leading academic journals and has conducted a number of important research projects. His research covers a broad range of interests, though most of his published works to date have focussed on early Chinese legal history.

Before the seminar
All attendees are invited to join us in the CIW Tea House from 3.30pm for an informal discussion with the guest speaker before the seminar.

系統號:

A-012251

【演講】Anna M. Shields:新舊唐書列傳間「文章」之義之改變

標題:

【演講】Anna M. Shields:新舊唐書列傳間「文章」之義之改變

時間:

2018年8月13日(週一)15: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Anna M. Shields(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貞德(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2220

【演講】鄭文祥:冷戰脈絡下的韓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

標題:

【演講】鄭文祥:冷戰脈絡下的韓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

時間:

2018年8月15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研究群

主講人:

鄭文祥(韓國嘉泉大學校嘉泉文理學院副教授)

系統號:

A-012222

【演講】楊政賢:以「史」入「歌」──從蘭嶼歌謠文本看「蘭嶼─巴丹」的族群關係

標題:

【演講】楊政賢:以「史」入「歌」──從蘭嶼歌謠文本看「蘭嶼─巴丹」的族群關係

時間:

2018年8月1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楊政賢(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一首歌,究竟可以告訴我們什麼訊息?它又是如何被人們實踐或執行?一個族群的歌謠如何回應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在地知識,他們又將如何進行社會歸類與意義區分呢?就現居蘭嶼的Tao族而言,其傳統歌謠作為族群遷徙的一種歷史記憶與文化載體。本次演講將藉由蘭嶼傳統歌謠的文本分析與田野調查,探討Tao族人自海外「原鄉」之一的菲律賓巴丹島遷徙蘭嶼「異鄉/新故鄉」之後,為了適應當地島嶼環境所衍生「在地化」的知識體系及其「在地」建構的相關論述。藉此,期能幫助我們理解蘭嶼Tao族人如何用歌謠來體現「在地」建構的種種文化景觀。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195

【演講】劉宇光:泰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宗教關係:以佛教僧團的三次教育改革為線索

標題:

【演講】劉宇光:泰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宗教關係:以佛教僧團的三次教育改革為線索

時間:

2018年8月21日(週二)12:00-1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劉宇光(上海復旦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江咨靜,Tel: (02) 2651-6862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雯勤(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研究員)
本場演講以中文進行
報名網址:https://goo.gl/forms/Zox4RSVGHa6dgHUD3
報名截止:2018年8月20日(一)17:00前

*敬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兩次無故缺席且未事先告知者,主辦單位保有取消其報名資格之權利,謝謝。
**為響應紙杯減量,敬請自備水瓶/杯子。

系統號:

A-012283

【演講】楊瑞松:「東亞病夫」與近代中國國族建構想像

標題:

【演講】楊瑞松:「東亞病夫」與近代中國國族建構想像

時間:

2018年8月23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楊瑞松(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東亞病夫」在近代中國國族想像建構過程,以及和中西文明相互理解的發展史上具有特殊意義。此次演講將探討它所謂的西方源頭之謎,並進而分析此一文字符號在近代中國的文化論述中的意涵演變,以釐清它在近代中國國族想像中,在自我界定和「他者想像」上所發揮的作用。百年來對於這個符號的意涵的操弄,導致了太多的情緒衝動和不必要的謬誤認知。它所代表的真正意涵,無乃是近代中國人面對西方文化的挑戰的過程中,愛恨情結交雜的最佳寫照。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303

【演講】金家德:當代新疆民族問題的自然資源與經濟根源

【演講】金家德:當代新疆民族問題的自然資源與經濟根源

標題:

【演講】金家德:當代新疆民族問題的自然資源與經濟根源

時間:

2018年8月23日(週四)14:00-15:40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01會議室(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金家德(Judd C. Kinzley,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歷史系副教授)

聯絡人:

洪先生,Tel: 02-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漢學中心寰宇漢學講座】
2018年8月23日(週四)
14:00-15:40
講題:當代新疆民族問題的自然資源與經濟根源
主講人:金家德(Judd C. Kinzley,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歷史系副教授)
主持人:趙竹成(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

過去二十年來,中國最西境的新疆見證著種族衝突和國家鎮壓之間的循環不斷攀升。時至今日,這裡有數萬名維吾爾及其他種族人民在強制同化運動中遭到拘押。我將在演講中探討在新疆肇始、激化所謂「種族問題」的經濟根源,並指出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和開採行動如何定義該地及其他中國邊境地區。

※本場演講以中文進行,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Evn_list.aspx

系統號:

A-012196

【演講】范瑟琳:薑目植物在製繩與編籃的應用:以臺灣及菲律賓為例

【演講】范瑟琳:薑目植物在製繩與編籃的應用:以臺灣及菲律賓為例

標題:

【演講】范瑟琳:薑目植物在製繩與編籃的應用:以臺灣及菲律賓為例

時間:

2018年8月23日(週四)15:50-17:30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01會議室(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范瑟琳(Céline E. Kerfant,西班牙羅維拉威爾吉利大學(University Rovira i Virgili)第四紀和史前國際博士學程博士候選人)

聯絡人:

洪先生,Tel: 02-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漢學中心寰宇漢學講座】
2018年8月23日(週四)
15:50-17:30
講題:薑目植物在製繩與編籃的應用:以臺灣及菲律賓為例
主講人:范瑟琳(Céline E. Kerfant,西班牙羅維拉威爾吉利大學(University Rovira i Virgili)第四紀和史前國際博士學程博士候選人)
主持人:蔡玉珊(輔仁⼤學織品學系教授)

從日常生活到特殊活動,植物材料在許多人類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幅員廣及七千多個島嶼的菲律賓擁有大量植物品種,包括許多特有種。而臺灣跨越熱帶及亞熱帶氣候,其植物多樣性更孕育出豐富的纖維植物種類。我的演講將由民族植物學角度帶領聽眾進一步認識編織傳統,並探討在巴士海峽的南北兩端──菲律賓極北之巴淡島及臺灣最南的蘭嶼──如何將薑目植物產出的原始素材運用於這項工藝。

巴淡島的伊萬特人和蘭嶼的雅美(達悟)族的部分工藝品原料取自芭蕉科、薑科和竹芋科,以這些彈性、強度及耐久力等方面表現卓越的植物製成纖維。透過種種工法,這些纖維被製成容器、網子、繩子、衣服等等,體現各類器物的製作知能。將當今伊萬特人及達悟族的手工藝品整理成參考資料,將有助辨識、比較其植物原料與生產技術上與早期工藝的異同。這種分析研究也可進一步運用於考古器物,比對出土物件可能殘存的植矽體、澱粉粒或組織器官等植物遺留。

※本場演講以英文進行,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Evn_list.aspx

系統號:

A-012304

【演講會】The Birth of a Religious Group: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Confucian Congregation

標題:

【演講會】The Birth of a Religious Group: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Confucian Congregation

時間:

2018年8月27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Buchanan D219,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主辦單位: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主講人:

Dr. Fan Lizhu and Professor Na Chen

內容簡介:

This is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e Confucian Congregation, an emerging religious group in Fujian Province, southeast China. The presentation provides an account of the origin, the belief and rituals,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Confucian Congregation. It started with one person providing supernatural healings and developed into an “organized religion” with hundreds of members in seven franchised branches. Furthermore,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contemporary trend of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in China, the Congregation leaders were even able to make a seemingly impossible matter come true, that is, to achieve a legitimate status for their “superstitious” group.

Speaker Biographies

Dr. Fan Lizhu is a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Fudan University. Director of Globalization and Religious Studies at Fudan University. As a pioneer scholar on the study of sociologist of religion in China, she has engaged in historical and ethnographic studies of Chinese folk religious beliefs,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religion, and the study of the trends of religious beliefs in modern Chinese society. She has published many academic publications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She has taught at many distinguished universities in the US and Europe. Now she focuses on the studies of Globalization and Religious Transformation.

Professor Na Chen is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Fudan Development Institut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He received his academic degrees from Peking University in China and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Temple University in the US.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sociology of religion, sociology of development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e has published dozens of papers and book contributions, both in Chinese and in English. His recent research includes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ongregation” in Southeast China,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dentity, and the issue of “religion” and “superstition”.

系統號:

A-012235

【演講】荊志淳:認識商文明──人口、技術、藝術、宗教與城市

標題:

【演講】荊志淳:認識商文明──人口、技術、藝術、宗教與城市

時間:

2018年8月27日(週一)10: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荊志淳(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匡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2275

【演講】Setefanus Suprajitno:Petals of Lotus: The Identities of the Chinese Buddhists in Indonesia

標題:

【演講】Setefanus Suprajitno:Petals of Lotus: The Identities of the Chinese Buddhists in Indonesia

時間:

2018年8月28日(週二)12:00-14: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Setefanus Suprajitno(印尼佩特拉基督教大學印尼華人研究中心主任、臺灣獎助金學人/本專題中心訪問學人)

聯絡人:

江咨靜,Tel: (02) 2651-6862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雯勤(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研究員)
本場演講以英文進行
報名網址:https://goo.gl/forms/110bEEf1jr7cEBmi2
報名截止:2018年8月27日(一)17:00前

*敬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兩次無故缺席且未事先告知者,主辦單位保有取消其報名資格之權利,謝謝。
**為響應紙杯減量,敬請自備水瓶/杯子。

系統號:

A-012284

【演講】吳淑鳳:從國史館典藏的檔案看戴笠形象

標題:

【演講】吳淑鳳:從國史館典藏的檔案看戴笠形象

時間:

2018年8月3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吳淑鳳(國史館修纂處纂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戴笠,原名徵蘭,譜名春風,生於1897年,四歲失怙,母親守節撫孤,雖有嚴母管教,但在三十歲以前是個自命俠義卻行事衝動、求學和求職均受挫的青年。1926年報考黃埔軍校失利,以年屆三十取名「戴立」又名落孫山,改名「戴笠」後才考上。因緣際會戴笠踏入情報工作,以一肄業生主持特務處,隨後掌有軍統局實權,因抗戰所需擴大職權成為叱吒風雲人物。戰後戴笠的事業版圖還在整頓中,1946年3月即墜機身亡,其離奇死亡有各種的陰謀論說法。

有人說戴笠是蔣介石的佩劍,有人說他是殺人不貶眼的魔王,對於這樣一個特務頭子,檔案裡的「他」,是什麼樣面貌,就從國史館典藏的檔案說起……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252

【演講】Kwong Chi Man: Learning to Fight a Modern War: Armed Forces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8–1937

標題:

【演講】Kwong Chi Man: Learning to Fight a Modern War: Armed Forces in Nationalist China, 1928–1937

時間:

2018年8月30日(週四)15:30-17:30

地點:

Seminar Room A, China in the World 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ANU

主辦單位:

ANU College of Asia & the Pacific,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主講人:

Kwong Chi M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History Department at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intellectual officers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Guomin geming jun 國民革命軍) learnt from foreign military developments in the decade before the outbreak of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It looks at the role of these intellectual officers in effecting military change. It considers how they used professional military journals, at the time a new means of disseminating military knowledge, as a medium for discussing military issues, resolving differences in opinion, and pushing forward changes in tactics, equipment, and organization. It suggests that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Chinese intellectual officers were fixated on the pursuit of a post-First World War “modern” approach to war, which relied heavily 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capability. However, this approach proved in the end to be impractical.

About the speaker
Kwong Chi Man, Ph.D.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12), is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History Department at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e has published books and articles on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modern East Asia, including Eastern Fortress: A Military History of Hong Kong (co-authored, 2014) and War and Geopolitics in Interwar Manchuria: Zhang Zuolin and the Fengtian Clique during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2017).

Before the seminar
All attendees are invited to join us in the CIW Tea House from 3.30pm for an informal discussion with the guest speaker before the seminar

系統號:

A-012255

【演講】簡文敏:聖化與愛──小林歷史文化與重建的核心

標題:

【演講】簡文敏:聖化與愛──小林歷史文化與重建的核心

時間:

2018年9月2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簡文敏(高苑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突如其來的災難,摧毀家園、部落,親人離散,悲悽的命運,使人陷入極端絕望的境地。該放下的,不該放棄的,這時都需要重新抉擇!

以大武壠平埔原住民族人為多數的小林部落,2009年莫拉克風災即遭受前述的大災難。他們如何在困頓的環境裏,展現自主能動性,組成大滿舞團,自助助人,重新讓社會聽見大武壠的聲音。本次講題將以災難人類學的觀點,說明下列議題:
1、小林、大武壠與南島語族
2、莫拉克風災與災後重建
3、大滿舞團的成立與運作
4、神聖化與愛的療癒作用
並藉此反思長期以來平埔族的研究與國家政策。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253

【演講】曾永義:「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

【演講】曾永義:「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

標題:

【演講】曾永義:「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

時間:

2018年9月25日(週二)9:30-11:30

地點:

臺灣大學校史館中央展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曾永義(中央研究院院士、世新大學講座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王安祈(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暨研究所講座教授)

本次專書講座,曾永義教授發表新著《「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書中以「歌」和「樂」為研究核心,一方面探討「歌」的唱詞及其語言旋律之構成要素,另一方面從各種地方方言的特殊腔調來探討「樂」的不同樣貌。尤其是精緻複雜的曲牌和各種土腔變化多端的語言旋律,更是曾永義教授著力探討之處。

歌與樂基礎元素十分複雜,歌樂互動的關係尤其精微,因此曾永義教授提出七大層面,用以詳細分析戲曲歌樂的內涵。包括歌與樂在創作和呈現兩方面之關係,戲曲音樂的宮調、管色、板眼與唱腔四項構成元素,字音、聲調、押韻、句長、詞句結構、意象共六項語言的基礎,號子、山歌、小調、詩讚、曲牌等五種音樂載體,曲牌之建構、變化與聯套,歌樂之雅、俗兩種類型,以及最後的曲譜與宮譜之作用。

無論何種戲曲都是由多種藝術元素綜合而成,歌與樂則是戲曲表演不可缺少的基礎。兼顧歌與樂的研究,從多層面進行分析,對戲曲的認知才能周延而無罅漏。

【聯絡人資訊】
專員:莊方雨、張妤芝
電話:02-23511099 #303、309
E-mail:fangyu207@ntu.edu.tw、yuchihc@ntu.edu.tw

系統號:

A-012405

【演講】藍適齊:當海外臺灣人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標題:

【演講】藍適齊:當海外臺灣人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時間:

2018年9月27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藍適齊(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第3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歷史上,臺灣一直都是一個吸引外來移民的地方。但是在日治時期,臺灣開始出現比較顯著的向外移民;除了中國大陸,東南亞的各個歐美帝國的殖民地也成爲了臺灣人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在1910年代和1930年代之間,海外臺灣人逐漸的在英國殖民的香港和馬來亞、以及荷蘭殖民的東印度群島(今日的印尼)等地,成功的建立了事業與家園。但是1941年爆發的太平洋戰爭,使得身爲日本帝國殖民者的臺灣人,被捲入了帝國之間的戰爭;而這場戰爭,更對這些海外臺灣人的生活帶來了深遠又戲劇性的衝擊。海外臺灣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的經歷,不但能夠讓我們在跨國的脈絡下瞭解臺灣的歷史發展,更讓我們有機會進一步思考戰爭對臺灣的歷史意義。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12254

【演講】Denise Y. Ho:Socialist China’s New Exhibitions: Rethinking Class, Material Culture, and Propaganda

標題:

【演講】Denise Y. Ho:Socialist China’s New Exhibitions: Rethinking Class, Material Culture, and Propaganda

時間:

2018年9月28日(週五)16:00-18:00

地點:

180 Doe Library, UC Berkeley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C Berkeley

主講人:

Denise Y. Ho(Assistant Professor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History, Yale University)

聯絡人:

E-mail: ccs@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This talk examines the origins and Mao-era elaborations on “new exhibitions” in socialist China, the practice of displaying personal possessions as a way to articulate meanings of class in both “old China” and “new China.” During the Socialist Education Movement, “class education exhibitions” linked material objects to class status, arguing for the persistence of class and the need for “continuous revolution.” Whe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broke out in 1966, Red Guards created exhibitions from the confiscated materials of the “house search.” Taken together, these two kinds of exhibitions demonstrate the role of material culture in political propaganda. The two case studies, part of the recent book Curating Revolution: Politics on Display in Mao’s China (Cambridge, 2018), suggest that the exhibitionary culture of the Mao era taught individuals how to participate in its political campaigns.

Panelist/Discussant: Wen-hsin Yeh,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UC Berkeley

系統號:

A-012230

【演講】Craig Clunas:The Influence of the Republican Period on the Painting of Ming China

標題:

【演講】Craig Clunas:The Influence of the Republican Period on the Painting of Ming China

時間:

2018年10月4日(週四)16:00-18:00

地點:

Heyns Faculty Club, UC Berkeley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C Berkeley

主講人:

Craig Clunas(FBA, Professor of the History of Art, University of Oxford)

聯絡人:

E-mail: ccs@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The creation of a modern Chinese ar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cessarily required the creation of its opposite -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that which by definition was not modern. The materials out of which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and in particular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were constructed were many and various, including the actual art of the past, and the copious historical written record about painting and painters. From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onwards, new structures of collecting and display, as well as new technologies of publishing and reproduction, came together with a range of intellectual and theoretical positions, both indigenous and imported, to make possible a way of looking at the art of premodern China which has endured to the present day.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art history as a discipline, both inside China and internationally, made the art of the past very much a part of current debate. This lecture will look at some of the complex processes whereby the art of the Ming period (1368-1644) came to stand as the apogee of this tradition, and how the selective use of Ming examples constructed an image of the Chinese past with an enduring global reach.

Panelist/Discussant: Patricia Berger, Professor Emerita, Chinese Art, UC Berkeley

系統號:

A-012231

【演講】William H. Overholt:China's Crisis of Success

標題:

【演講】William H. Overholt:China's Crisis of Success

時間:

2018年10月5日(週五)16:00-18:00

地點:

Extension (Golden Bear Center), IEAS Conference Room (510A), UC Berkeley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C Berkeley

主講人:

William H. Overholt(Senior Research Fellow, Harvard University)

聯絡人:

E-mail: ccs@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In his new book, China's Crisis of Success, William Overholt shows that China's rise has reached a threshold where success has eliminated the conditions that enabled miraculous growth. Continued success requires re-invention of its economy and politics. The old economic strategy based on exports and infrastructure now piles up debt without producing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and Chinese society now resists the disruptive change that enabled earlier reforms. While China's leadership has produced a strategy for successful economic transition, it is struggling to manage the politics of implementing that strategy. After analyzing the economics of growth, Overholt explores critical social issues of the transition, notably inequality, corruption,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globalization. He argues that Xi Jinping is pursuing the riskiest political strategy of any important national leader. Alternative outcomes include continued impressive growth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stagnation, and a major political-economic crisis.

Panelist/Discussant: Thomas Gold, Professor, Sociology, UC Berkeley

系統號:

A-012232

【演講】錢復:The Legacy of the Late President Chiang Ching-Kuo: A Retrospective Assessment 30 Years Later

標題:

【演講】錢復:The Legacy of the Late President Chiang Ching-Kuo: A Retrospective Assessment 30 Years Later

時間:

2018年10月6日(週六)16:00-18:00

地點:

CGIS South, Tsai Auditorium (S010), Harvard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主講人:

錢復(中華民國前外交部長)

系統號:

A-012236

【演講】Stephen Jones:Li Manshan: Portrait of a folk Daoist

標題:

【演講】Stephen Jones:Li Manshan: Portrait of a folk Daoist

時間:

2018年10月11日(週四)19:00-21:00

地點:

Khalili Lecture Theatre (KLT),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SOAS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主講人:

Dr. Stephen Jone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聯絡人:

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This intimate 80-minute portrait film explores the life of eighth-generation household Daoist Li Manshan (b.1946), leader of a group of ritual specialists in the poor countryside of Yanggao county in north Shanxi, China. Dr Steve Jones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 film, and respond to any comments afterwards. He has known the group since 1991, and since 2005 has also taken them on several tours of Europe and the USA.

Using footage mainly from the period since 2011 but also from as far back as 1987, the film shows both Li Manshan’s funerary practice as leader of his ritual group and his solo activities—determining the date for the burial, decorating coffins, and even his work in the fields. We are led into the vocal liturgy, percussion, and melodic instrumental music of their magnificent funeral rituals, learning how ritual practice has changed since the 1930s—and even since the 1990s, under challenges such as migration, the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competition at funerals from pop music.

Complementing Steve’s new book Daoist priests of the Li family: ritual life in village China (Three Pines Press, 2016), this moving portrait of the diverse activities of Li Manshan and his group serving their local community in a rapidly changing rural China will fascinate anthropologists, scholars of Daoism and folk religion, world-music aficionados, and all those interested in Chinese society.

The film will be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btitles.

https://stephenjones.blog

No registration is required. Admission is on a first-come, first-served basis.

系統號:

A-012249

【演講】Matthew S. Erie:China's "Law and Development" Moment?: Reflecting on Reflections of Law in China’s Globalism

標題:

【演講】Matthew S. Erie:China's "Law and Development" Moment?: Reflecting on Reflections of Law in China’s Globalism

時間:

2018年11月9日(週五)16:00-18:00

地點:

180 Doe Library, UC Berkeley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C Berkeley

主講人:

Matthew S. Erie(Orient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Oxford)

聯絡人:

E-mail: ccs@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What is the role of law in China’s new globalism? By the year 2020, China will be one of the largest capital exporters in the world, marking the first time in modern history a nondemocratic state will have such a widespread impact on the developing world. While much of Chinese investment flows to post-industrial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a significant amount reaches Sub-Saharan Africa, West Asia, and South Asia. Both the current chilling in U.S.-China relations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uggest that developing states will continue to be destinations for Chinese capital into the future. As a legal question, investors in high-risk environments conventionally a) reform the legal systems of host states to increase predic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and/or b) rely on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 to shield themselves from liability under domestic law. China is doing a) only to a limited extent and practices a modified version of b). China’s approach thus challenges received knowledge of “law and development,” a paradigm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oor states, promoted by the U.S. and its allies since the 1950s. At the same time, jettisoning law altogether would be to miss vital aspects of emerg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a and host states, through which local market players are responding to the new normal of Chinese capital outflows, sometimes with recourse to law. This talk will reflect on some of the brainstorming about the role of legal institutions for risk mitigation and rights protection, both by Chinese and local actors, what these projects (may) add up to,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existing normative orders in order to draw the contours of a non-liberal legal imaginary.

Panelist/Discussant: Stanley Lubman, Boalt School of Law, UC Berkeley

系統號:

A-012234

【演講】Ho-fung Hung:Chinese State Capitalism in Hong Kong

標題:

【演講】Ho-fung Hung:Chinese State Capitalism in Hong Kong

時間:

2018年11月21日(週三)17:00-18:30

地點: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SOAS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主講人:

Prof. Ho-fung Hung(孔誥烽,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聯絡人:

E-mail: sci@soas.ac.uk;Tel: 020-7898-4823

內容簡介:

My presentation discusses the role of Hong Kong as China’s 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 amidst the rise and faltering of the China Boom, as well as its implications to the local politics and society of Hong Kong.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in 2001,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remain to be two separate members in the organization with different terms of membership. While China continues to maintain a lot of restrictions on foreign financial capital, Hong Kong’s financial sector has been fully open to the world. In the meantime, US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treat Hong Kong as a separate entity on import-export control and capital control, offering Hong Kong free access to their markets with privileges close to those enjoyed by any OECD country. This special status of Hong Kong, conditional upon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its autonomy from Beijing under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lures Chinese state companies to use Hong Kong as an offshore platform for capitalization, investment,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mportation of sensitive technologie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that are banned for China. One consequence of this special status of Hong Kong is the rising economic dominance and political influence of Chinese state companies and the princeling elite associated with them. Such domination, ironically, could erode Hong Kong’s autonomy from Beijing and jeopardize Hong Kong’s special status in the world economy.

Speaker Bio
Ho-fung Hung is the Henry M. and Elizabeth P. Wiesenfeld Professor in Political Economy at the Sociology Department and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USA. He is the author of award-winning books The China Boom: Why China Will Not Rule the World and Prote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monstrations, Riots, and Petitions in the Mid-Qing Dynasty, both with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is research publications also appear in Asian Surve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Development and Chan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New Left Review, among others, and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eight different languages.

系統號:

A-012250

【工作坊】2018年第二次環境史研究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2018年第二次環境史研究工作坊

時間:

2018年8月8日(週三)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

聯絡人:

劉曉芸,E-mail: hsyunliu@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10:30-12:00
【研究報告】
移民與環境:以恆春半島燒炭業為中心(1700-1900)(洪麗完,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閱讀報告】
John L. Brooke, Climate Change and the Course of Global History: A Rough Journey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perback, August, 2014).(劉士永,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2301

【工作坊】中國現代史研究生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中國現代史研究生工作坊

時間:

2018年9月15日(週六)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聯絡人:

林小姐,E-mail: schuan@gate.sinica.edu.tw;Tel: 886-2-27898202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內容簡介:

本工作坊為推廣中國現代史研究,希望匯集正撰寫中國現代史領域學位論文的全國博、碩士研究生,發表尚在初稿階段的具體論文構想,就問題意識、資料來源、章節安排、主旨意義等加以闡發。工作坊將邀請評論人對各篇論文提供意見,希望藉由意見交流,改善論文的可能不足、掌握重要性、清晰展現論點。同時亦提供一平台,結合國內研究中國現代史的同好互相切磋,擴展視野,提升研究成績,強化學術社群。

資料繳交:請至(https://goo.gl/zFfnuC)上傳
報名截止日期:2018年8月24日(星期五)
錄取名單:9月3日(星期一)於工作坊網站公佈

系統號:

A-012247

【展覽】杏林春暖——養生醫療趣味書畫

【展覽】杏林春暖——養生醫療趣味書畫

標題:

【展覽】杏林春暖——養生醫療趣味書畫

時間:

2018年7月1日至9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4、206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古早人的祝願辭往往以「福」、「壽」、「康寧」居多,如何才能活得久又身心健康,是人類艮古以來追求的理想。在反映生活的書畫藝術中,也常透露此類希望。

傳說中永生不老的仙丹和起死回生的妙藥,或許遙不可及,卻經常成為書畫中富含神話色彩的趣味主題;天下雖無不死之藥,先民的智慧卻給我們留下了長生之道。本展分「煉丹」、「醫藥」,與「傳統養生術」等三類主題。展品包括明代仇英風格的〈玉洞燒丹圖〉卷、主張服氣以養精神的養生法〈黃庭經〉、類似按摩口訣的〈神仙起居法〉,以及魏晉名士嵇康強調「清虛靜泰,少私寡慾」,從心出發的〈養生論〉。原本收藏於清光緒帝瑾妃所居永和宮,提倡結合肢體動作和呼吸吐納的健體運動〈八段錦圖冊〉,以及用一百二十多種中藥名稱串聯成文的短篇趣文〈桑寄生傳〉也一併展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國寶名作宋李唐〈炙艾圖〉軸,描繪鄉野郎中燒灼艾錐,灸治病人,患者齜牙咧嘴試圖逃跑的生動畫面。同屬病藥題材的,還有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為了答謝醫師診治肺疾所作的〈燒藥圖〉。希望透過此項特展拉近古今距離,向觀眾介紹不僅是古人講究,今人也更加關心的健康養生議題。

本展覽全年開放:08:30~18:30。
夜間開放時段: 每週五、週六18:30 ~ 21:00。

系統號:

A-012294

【展覽】貴貴琳瑯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

【展覽】貴貴琳瑯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貴貴琳瑯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

時間:

2017年3月31日至2018年8月2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3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蒙古、回部與西藏位在亞洲內陸,多為高原和盆地的地形,緯度高、地勢高,氣候寒冷,雨量不穩定,除了河谷、綠洲之外,以游牧經濟為主,其住民多元,蒙古族、維吾爾族及藏族佔多數,在地理、宗教與歷史上,均與以農業經濟為生的漢族有很大的差異,形成特有的游牧文化與藝術。

十七世紀起於中國東北的滿人逐步向西及向南擴張,建立大清王朝。作為王朝的統治者,滿族從未改變成為北方草原民族共同盟主的企圖,並積極掌控西南方青藏高原的藏族。除了軍隊戍守和行政治理之外,清王朝並透過婚姻、宗教和年班等手法,深入統治,維繫人心,鞏固政權。

本展覽以清朝宮廷與蒙古、回部、西藏諸藩部之間往來互動的相關文物為中心,從人類學與物質文化的角度出發,一方面闡釋蒙回藏游牧文化的特質,同時解析文物本身的藝術特色及其所傳達的文化內涵。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12295

【展覽】光影如鏡——玻璃乾版影像展

【展覽】光影如鏡——玻璃乾版影像展

標題:

【展覽】光影如鏡——玻璃乾版影像展

時間:

2018年6月19日至9月30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2樓迴廊展區(臺北市中正區100襄陽路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聯絡人:

傅先生,Tel: (02)2382-2699#660

內容簡介:

臺灣攝影發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為展現臺灣早期攝影影像,建構臺灣攝影史的歷史座標,本展以20世紀初期至中期主要攝影媒材—玻璃乾版底片影像為題,期藉由攝影家作品結合攝影術及媒材之發展演變歷程,重現臺灣早期社會生活面貌及攝影發展歷程。

本展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之玻璃版底片影像為主,並結合早期寫真館或攝影家留存之珍貴玻璃版底片,搭配相關文獻、攝影史料研究說明,重現臺灣攝影發展歷程及早期攝影影像之美,彰顯玻璃版底片的歷史文化價值與先民生活形貌。藉由交互爬梳臺灣攝影發展脈絡、玻璃乾版底片的根源與特質,及回探當時國際及日本攝影思潮對臺灣攝影發展的影響,集結並精選林草、張清言、張朝目、宮本延人、彭瑞麟、方慶綿、鄧南光、洪孔達、吳金淼等攝影家或寫真館現存攝於1905年~1940年的作品,重現臺灣早期攝影發展脈絡及生活影像。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點30分到下午5點,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則照常開館。

休館時間: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12296

【展覽】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

【展覽】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

標題:

【展覽】何處是蓬萊——仙山圖特展

時間:

2018年7月1日至9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08、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蓬萊仙島與崑崙神山是傳說中的兩大仙境樂園,《史記》記載戰國時期君王遣人探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而崑崙山則是《山海經》所描述的神域。兩地皆居住著仙聖,並有豐富物產及神異動植物。六朝至唐代時期,隨著道教盛行,道士們逐漸將地圖上的真實名山仙道化,形成洞天福地之說,使得仙境更具現實性。名山洞府對於追求仙道的人而言,不僅是採藥、煉丹、修行的地方,更是遇仙、升仙的媒介。

傳世山水畫中蘊含有不少仙境題材的作品,院藏宋元明清的畫作也具備多樣且豐富的仙山面貌。本展精選三十幅繪畫,規劃為「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升仙」三個單元。

第一單元「仙境飄渺」,呈現畫中瑰奇變幻的仙山樓閣,以及崑崙、蓬萊、方壺、瀛洲等仙境樂園,作品包括宋緙絲〈仙山樓閣〉、明文伯仁〈方壺圖〉、傳宋趙大亨〈蓬萊仙會〉等。第二單元「別有洞天」以道教的洞天福地觀念為主軸,彰顯靈山洞府的神秘氛圍,與道士畫家對聖山的崇敬,傳五代董源〈洞天山堂〉、元方從義〈神嶽瓊林圖〉是代表作品。第三單元「修行採藥‧遇仙升仙」則是探尋一般人的慕仙心理,及入山修道由凡入聖的實踐與超脫,展件包括傳宋燕文貴〈三仙授簡〉、明崔子忠〈雲中雞犬〉等。期盼藉由展覽的推出,讓觀眾能夠神遊古畫裡的仙山聖境,並領略此中深刻的文化意涵。

本展覽全年開放:08:30~18:30。
夜間開放時段: 每週五、週六18:30 ~ 21:00。

系統號:

A-012197

【展覽】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展覽】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標題:

【展覽】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時間:

2018年5月25日至2019年10月2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3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天香」二字,取自北宋丁謂所著《天香傳》,為中國最早針對沉香所做之專著。「茄楠」是明代開始視為最高等級的沉香。沉香的形成是由瑞香科樹木經過刀傷、蟲蛀或細菌感染傷口所分泌的樹脂,經過長時間結節而成,即所謂「結香」。主要出產於兩廣、海南、越南與其他東南亞地區。因為特殊的結香方式,成為或蜜香或乳香,既醇厚又清涼的幽遠香味。自古以來,為世人所重,在生活、宗教、醫學都被妥善使用,發展出獨特鑑賞方式、隨身香佩及薰燃器具,成為奢華尊貴又帶有士人風雅的香玩文化。將展覽取名為「天香茄楠」,期待觀者除欣賞工藝製作之美外,更能探尋如天香般令人難忘的香味。

展覽分成兩部分,一是「香之道」,通過國立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宮廷茄楠沉香,看過去的日子裡,稀有的沉香是如何被珍藏、穿戴及薰燃品玩,故分為「收藏陳設」、「隨身佩飾」、「品香香具」三個單元,以了解古人是如何使用這種價比金高的香中鑽石,讓生活更有味道。二為「香之味」,看今日除收藏、佩戴外,過去數十年來,台灣復興了品香文化。以品香為主,發展出完整的香席器用,藉由展出「香具藝術」與「品香空間」二單元,讓這些優秀的創作來說明現代人如何玩香,同時傳遞著屬於現代人生活的美感。

在沉香越來越稀少的今日,透過展覽,看當時宮廷如何將最上乘的沉香,奢侈的做成各種精美的香玩器。也經由台灣在地的本土創作,將生活美學淬煉在玩香的器具。

本展覽全年開放:08:30~18:30。
夜間開放時段: 每週五、週六18:30 ~ 21:00。

系統號:

A-012198

【展覽】典藏新紀元——清末民初的上海畫壇

【展覽】典藏新紀元——清末民初的上海畫壇

標題:

【展覽】典藏新紀元——清末民初的上海畫壇

時間:

2018年7月1日至9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5、107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國立故宮博物院在前清舊藏的基礎上,多年來透過收購、捐贈與委託寄存等方式,持續不斷地擴充典藏。這批新入藏或寄存的書畫文物,彌補了本院既有收藏所未及之處,使本院的展覽主題與內容更加豐富多元。因此推出「典藏新紀元」系列特展,期能與台灣民間攜手,共同深耕文化,一同邁向典藏的新紀元。

本展覽為「典藏新紀元」系列特展之一,以清末民初的上海畫壇為題,展陳五十八件作於1850至1930年代之間的作品。上海於1843年開埠,逐漸躍昇為中國對外貿易第一大港。經濟發展造就了新富階級,其對文化商品的大量需求,復帶動書畫市場的蓬勃。大江南北的書畫家薈萃於此,以書畫買賣為營生。他們筆下鮮麗明快的色彩、通俗易懂的題材,吸引來自海內外的廣大主顧,形成了俗稱為「海派」的紛然面目。

本展覽透過「八方雲聚」、「金石花鳥」、「山水士氣」、「書畫營生」等四個單元,探索這時期上海畫壇多元風格的生成、金石畫派的興起、山水畫風的發展、以及書畫贊助形式的轉變。藉著梳理花鳥、山水與人物等傳統題材在近代繪畫市場勃興之際的演變與發展,冀能引領觀眾進入二十世紀之交上海繁華多彩的繪畫世界。

本展覽全年開放:08:30~18:30。
夜間開放時段: 每週五、週六18:30 ~ 21:00。

系統號:

A-012199

【展覽】島嶼群相──臺灣考古展覽

【展覽】島嶼群相──臺灣考古展覽

標題:

【展覽】島嶼群相──臺灣考古展覽

時間:

2018年6月27日開展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島嶼群相,試圖彰顯目前臺灣考古文化看似風華亮麗,卻又埋存幾許隱晦不明的脈動。更新世冰期未結束前,臺灣與中國大陸仍相連接。考古資料也顯示,三萬年前臺東縣長濱鄉的八仙洞遺址發現有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遺留,但無法確切地指出這批人什麼時候消失得無影無蹤。隨著一萬八千年前氣候暖化、海水面上升,約在距今八千年前臺灣海峽已然形成;早期人類和動物再也無法經由陸橋往返兩地。

直到距今五、六千年,一批以海洋生活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社群開始落腳在臺灣各地及澎湖。歷經千年以後,另一群帶著部分雷同文化要素,卻具有一定文化差異的人們來到臺灣,發展了具有相當風格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又過千年,一群以灰黑陶為主流,甚至對臺灣閃玉情有獨鍾的族群幾乎遍布島嶼全境;但此時此刻,考古學家依舊無法斷言是傳承關係還是斷裂。

與其說在距今兩千年前,玻璃器取代了玉器做為裝飾品,不如說鐵器時代根本不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群所發展出來的文化。除了玻璃製品外,各種鐵器仍看不到全然由本地生產的考古證據,或許是人群中具備專業加工技術的匠師跟隨而來,於是乎開展出臺灣考古文化的新史頁。

曾經,連橫在臺灣通史序中寫道:「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從世界史的視角來看,臺灣在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中,被西方世界「發現」,接踵而來的交流與碰撞,相當複雜,說是混亂該不為過。無論如何,不同的人群、相異的政治勢力都給臺灣注入了新的血脈、新的基因。

系統號:

A-012200

【展覽】神界.人間:臺史博館藏神像特展

【展覽】神界.人間:臺史博館藏神像特展

標題:

【展覽】神界.人間:臺史博館藏神像特展

時間:

2018年1月9日至8月26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天地有神,神在神(天)界,也在人間。臺灣早期漢人帶著原鄉香火、神像渡臺,在臺灣落地生根。一尊尊神像,不僅是宗教的神聖象徵,在香火祭祀的背後,更承載著各個時代常民對生活的寄望與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

本特展希望透過臺史博豐富的館藏神像,帶觀眾從工藝、美學、歷史與文化保存觀點,探索神像的前世今生。

成神之前

從無形的神祇到有形的神像,先是由成神背景、傳說與顯聖事蹟塑造出抽象的神祇形象,再經由民間工藝造像具體化,讓神像有了外型、神采,最後再透過經由神聖儀式轉化、賦予靈力,使神像成為神聖象徵物,受到百姓崇祀敬拜。

常民信仰與神像

漢人移民社會的演變大致經過渡海、開墾、定居與發展等四個時期。早期漢人移民渡海來臺時,多會由原鄉攜來神像或香火,除了原鄉鄉土神,也祭拜與保佑航海、適應環境與促進開墾有關的神祇。

隨著在地網絡建立、經濟發展與行業專業化,行業神信仰日益興起。19世紀,臺灣邁向近代化,日本殖民政權挾國家力量介入民間信仰,佛教盛行;戰後,民間信仰回歸多元發展,快速轉變的社會與經濟型態,也讓現代信仰日益趨向務實、功利。

走入人間遇見神像

當神像退去一身法力、脫離被祭祀的身份以後,再度以物的姿態走入人間。這時的神像在收藏市場中,成為可以工藝技巧、世代美學與市場需求衡量的有價收藏品,透過各個藏家的藏有,再度轉化為承載個人收藏哲學、美學及生活記憶的物件。

見證了各時代民間信仰發展的神像,也成為研究者、博物館極力保存、研究的重要文化資產。近年,臺史博透過科學檢測與保存修復,歷史學與田野調查研究,一步步地發掘神像背後所伴隨的時代生活樣貌與生命故事,再轉化為公共知識財,讓神像在新世代以更多元的面貌開展新生。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2201

【展覽】臺灣扶鸞文化特展

【展覽】臺灣扶鸞文化特展

標題:

【展覽】臺灣扶鸞文化特展

時間:

2017年12月30日至2018年9月4日

地點: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特展廳(宜蘭縣頭城鎮青雲路三段750號)

主辦單位: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內容簡介:

台灣的扶鸞文化發源於宜蘭,對台灣有重大貢獻與影響,本館花費數年,委託專家學者蒐集與整理,調查研究,將鸞堂豐富文化內涵,有系統整理,在2017年開始進行展示規劃,2017年12月30日開展,2018年1月14日辦理開幕活動,以實體活動、文物展示、模型模擬、電子互動、學術研討、實際觀摩等方式,突顯台灣鸞堂的特殊性,及其在宜蘭的發展,並傳播至全台的歷程。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9:00-17:00,每週三休館。

系統號:

A-012202

【展覽】魔幻鯤島,妖鬼奇譚──臺灣鬼怪文學特展

【展覽】魔幻鯤島,妖鬼奇譚──臺灣鬼怪文學特展

標題:

【展覽】魔幻鯤島,妖鬼奇譚──臺灣鬼怪文學特展

時間:

2018年3月28日至2019年2月2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1樓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鯤島臺灣在悠久歷史中,恐怖暗影潛伏於山海之間,或鬼或怪,野史軼聞多有傳言。鬼,有時被理解為人死後流連人間的靈魂精魄;怪,則有更廣泛的想像,可能具有奇異外形、由動植物化身、或更多難以歸類的存在。對於原住民來說,因各族群對精神及物質世界的觀點不同,鬼怪傳說更加豐富,呈現出臺灣鬼怪形象的多元面貌。

本特展透過梳理臺灣鬼怪傳說,第一部分將說明鬼怪如何在臺灣的海洋文化、自然、社會環境中誕生並產生意義,第二部分則引出文學如何運用這些傳說故事;並展現鬼怪傳說沒落之後,在當代復甦的軌跡。希望透過參與式體驗,認識臺灣鬼怪的特徵,並理解鬼怪的故事是與生活切實相關,讓觀眾從全新觀點認識臺灣在地文化。

系統號:

A-012203

【展覽】芳菲燦然,盛開在詩的流域──新北現代詩展

【展覽】芳菲燦然,盛開在詩的流域──新北現代詩展

標題:

【展覽】芳菲燦然,盛開在詩的流域──新北現代詩展

時間:

2017年12月8日至2018年9月30日

地點:

齊東詩舍(臺北市濟南路二段2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聯絡人:

Tel: 02-2327-9657

內容簡介:

自1875年沈葆楨奏請設立「臺北府」,開啟「大臺北」地區獨立設治為起點;到日治初期仿清領時期臺北府之制,設立「臺北縣」;再到2009年由縣轄市改制為直轄市,並更名為「新北市」──這座位於臺灣本島最北端的都市,由環繞著臺北市區周圍的各衛星市鎮構成,不僅人口眾多、幅員廣大,且因長期吸納外地移民,造就多元繽紛的族群景觀。另一方面,這裡有豐富多變的地形與地貌:長達120公里的海岸線、眾多支流錯綜匯集而成淡水河流域、山地丘陵層巒疊起……。都說文學來自土地與生活的滋養,歷經百餘年人文與自然的薈萃,在不同時間、從不同空間到此生活、呼息的詩人們,早已將這裡孕育為繁華瑰麗的文學沃土。這一次,且讓我們沿著蜿蜒曲折的文字河,探看哪些詩人和作品,共同織錦出新北詩流域的芳菲燦然。

隨著臺灣在不同歷史階段之社會型態、政經結構、族群關係的變化,群聚、交會於新北的詩人各式各樣,因而也使得新北現代詩自有其獨特風格與璀璨光華,故本展覽乃是以與此處有深厚淵源的詩人為主角,包括出生、設籍、長期居住新北,或生命中某重要階段在新北度過,或詩作生涯之奠基成形在新北開啟等等。為使焦點明確且有脈絡可循,展覽以「現代詩」為核心,展出自日治時期以降至1980年代出生的現代詩人及其作品,並依詩人所屬世代分為「誕生於烽火中的謬思──before1945」、「與土地共同起飛的嬰兒潮──1946至1960」,以及「一步一步走向春暖花開的世界──1961-1980s」三個單元。透過歷時性的方式介紹不同世代詩人,並將各家作品羅列並陳,這幅兼顧歷史縱深與題材多樣的新北現代詩圖譜,即足以展現新北詩文學的精采豐富。

系統號:

A-012204

【展覽】與佛同行──發現佛陀的故鄉

【展覽】與佛同行──發現佛陀的故鄉

標題:

【展覽】與佛同行──發現佛陀的故鄉

時間:

2018年5月12日至9月30日

地點:

佛陀紀念館本館2樓第二展廳(高雄市大樹區統嶺里統嶺路1號)

主辦單位:

佛陀紀念館、英國杜倫大學、東方文化博物館

聯絡人:

佛陀紀念館國際組,Tel: +886-7-656-3033 #4137;E-mail: fgsbmc-intl@ecp.fgs.org.tw

內容簡介:

佛陀紀念館為國際博物館,長期推廣社會教育,每年舉辦豐富的展覽,並引進國際優秀的特展,同時舉辦學術研討會,以促進國際間藝術文化的交流。此次為歡慶2018年佛誕節,佛陀紀念館首度與英國杜倫大學、東方文化博物館聯合策展「與佛同行──發現佛陀的故鄉」展覽。

本次展覽呈現始於二○一一年一月的考古活動及相關項目之成果,目前仍在進行中的專案是由尼泊爾國家考古局、藍毗尼發展信託和英國杜倫大學共同組成考察團,在科什山・普拉薩德・阿查理雅和羅賓・康寧漢教授的指導下,來自尼泊爾、英國的考古學家和專家們與佛陀紀念館首次合作,結合信仰、考古與學術為呈現,慶祝佛誕研究發表,共同為遺址歷史開啟新的篇章。

系統號:

A-012205

【展覽】原來如此: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

【展覽】原來如此: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

標題:

【展覽】原來如此:原住民族文學轉型正義特展

時間:

2018年5月18日至2019年3月10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本展從文學切入,透過當代台灣原住民作家的作品,以故事代替論述,將嚴肅沈重的議題隱含於其中。並透過影像、紀錄片與跨世代原住民歌謠創作,串聯各分區主題,讓原住民創作者為自己的族群命運發言。展場內也放置原住民文學發展的重要刊物、著作與大事年表,從文學出版的發展與興盛,象徵原住民族重新掌握自我詮釋權的努力。最後也簡介了世界各國的原權運動,藉由各國原住民轉型正義案例,反思臺灣未來方向。

本次展出的內容分別是:透過沙力浪・達岌斯菲芝萊藍的諷刺詩〈遷村同意書〉,探討傳統領域流失的土地正義議題;乜寇・索克魯曼的散文〈豆類媽媽傳奇〉,呈現布農族語言的豐富意涵,藉以省思族語流失的困境;瓦歷斯・諾幹組詩〈關於泰雅(Atayal)〉,以父親口吻的期許與祝禱,點出傳統姓名被剝奪所失去的文化傳承;而巴代小說〈笛鸛的尋槍巫術〉裡精彩的尋槍故事,看似奇幻的巫術場景,正是隱含著對歷史詮釋的翻轉。最後再以10首母語或華語演唱的原住民歌曲,呈現原住民從被採集、觀看的「他者」,進入「主體發聲」的追尋過程。

以上是本展覽所要呈現的轉型正義議題:「土地正義」、「語言文化」、「姓名認同」、「翻轉歷史」與「歌謠傳唱」,以文學的力量,透過故事、歌曲的呈現形式,促使民眾省思原住民轉型正義的全方位與必要性,發出「原來如此!」的共鳴,重新認識原住民族的歷史面貌與優美文化。

系統號:

A-012206

【展覽】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

【展覽】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

標題:

【展覽】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

時間:

2018年5月11日至8月26日

地點:

中正紀念堂中央通廊(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聯絡人:

郭先生,Tel: (02)23431100#1172

內容簡介:

據內政部及教育部統計,目前在臺婚姻東南亞新住民人數約17萬人,其第二代入學人數約11萬。新住民除提供臺灣更多元文化,也成為臺灣新力量。本計畫期透過藝術策展,促進新住民與既有族群雙向交流,讓彼此更多瞭解,互相尊重與包容,進而促進族群的和諧,以及文化的多樣發展,呈現多元文化主義的正面價值。

本展策展團隊表示,這次以「家庭備忘」為核心概念,展覽內容包括「遷徙之島」(以裝置藝術詮釋新住民女性記憶中的感性風景)、「家庭備忘」(用影片記錄新住民與土地連結的個人生命故事)及「家鄉風景」(以紀錄片呈現新二代與母親家鄉、以及其生命中雙重文化扎根的狀態)三個子單元,所欲觸及的不僅是新住民在臺灣的家庭,也希望從她們的故鄉開始,作為彼此認識的起點;將她們遷徙歷程中,許許多多深藏於原生家鄉與新故鄉間不為人知的故事,透過藝術策展娓娓道來。

系統號:

A-012207

【展覽】「我的奇幻租書店:臺灣租書店變遷」特展

【展覽】「我的奇幻租書店:臺灣租書店變遷」特展

標題:

【展覽】「我的奇幻租書店:臺灣租書店變遷」特展

時間:

2018年6月21日至2019年4月1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租書店,是當代臺灣大眾文學一個重要的流通節點。廣義來說,以出租書籍的閱讀時間來牟利的行業,歷史久遠。明末中國的《紅樓夢》已書寫有當時的租閱形式,18世紀英法有Lending Library,江戶時期日本有貸本屋。戰後的臺灣,則發展出由特定出版社、中盤商、租書店組成獨特的產銷結構。

文學,是透過書的出版、流通、販售、閱讀等基本且必要的元素,才得以與讀者溝通,形成完整的迴路。租書店運用空間,將書籍作為一種商品,販售租賃時間,則具體展示了這個意義。透過「書」的中介,租書店的生態開展出特定的作者、出版商與讀者,逐漸發展產業自身的流通迴圈。

租書店做為一種媒介或載體,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的閱讀需求,也承載著人們所著迷、喜歡的紙本世界。我們將臺灣租書店文化所掀起大眾文學的影響,轉化為展示,透過展覽一起進入租書店,談談這個滿足許多人閱讀樂趣的奇幻世界,又是如何與大眾文化、社會發展產生關係。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2208

【展覽】形象化された〈満・蒙〉

【展覽】形象化された〈満・蒙〉

標題:

【展覽】形象化された〈満・蒙〉

時間:

2018年9月25日至11月4日

地點:

日本大学文理学部資料館展示室(東京都世田谷区桜上水3丁目25番40号)

主辦單位:

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日本大学文理学部資料館

聯絡人:

Tel: 03-5317-8590

內容簡介:

日本大学文理学部では、文部科学省私立大学学術研究高度化推進事業(平成15~19年度)や文部科学省私立大学戦略的研究基盤形成支援事業(平成22~24年度)をはじめとした様々な研究助成を受け、戦前・戦中期東北アジア地域におけるビジュアル・メディアに関する学際的研究を重ねてまいりました。

今回の展示では、その間において収集・整理した資料のなかから、戦前・戦中期の日本で「満洲」や「蒙古」と呼び慣わされていた地域に関するビジュアル・メディアを中心に展示し、日本において同地域が如何に認識されていたのかを紹介してまいります。

開館時間:平日 10:00-17:00/土曜日 10:00-13:00
*会期を前半(9/25~10/13)・後半(10/16~11/4)に分けて、一部の資料の展示替えを行ないます。
休館日:日曜日、10/15、10/31
*但し、9/30、11/3、11/4は平日の時間で開館

▼会場:日本大学文理学部資料館展示室
東京都世田谷区桜上水3丁目25番40号(日本大学文理学部図書館内1階)

▼入場料:無料

▼主催: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日本大学文理学部資料館
共催: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情報科学研究所
協力:公益財団法人東洋文庫

▼問い合わせ先:日本大学文理学部資料館事務室
TEL:03-5317-8590(直通)
URL:https://dep.chs.nihon-u.ac.jp/museum/

系統號:

A-012241

【展覽】秋の優品展──禅宗の美術と学芸

【展覽】秋の優品展──禅宗の美術と学芸

標題:

【展覽】秋の優品展──禅宗の美術と学芸

時間:

2018年8月25日至10月14日

地點:

五島美術館(東京都世田谷区上野毛3-9-25)

主辦單位:

五島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3-5777-8600

內容簡介:

禅宗寺院を中心に発達した書画や高僧の墨跡、五山版の出版などは中世の文化に大きな影響を与え、日本人の美意識をも深化させた。館蔵品の中から鎌倉・室町時代の禅宗美術の諸相を紹介する。特集展示として館蔵の日本陶磁約15点も同時公開。

開館時間:午前10時―午後5時(入館は午後4時30分まで)
休館日:毎月曜日(9月17日、9月24日、10月8日は開館)、 9月18日、9月25日、10月9日

系統號:

A-012242

【展覽】浄土九州──九州の浄土教美術

【展覽】浄土九州──九州の浄土教美術

標題:

【展覽】浄土九州──九州の浄土教美術

時間:

2018年9月15日至11月4日

地點:

福岡市博物館特別展示室(福岡市早良区百道浜3丁目1-1)

主辦單位:

福岡市博物館、西日本新聞社、TVQ九州放送

聯絡人:

Tel: 092-845-5011

內容簡介:

日本人の生き方に深い影響を及ぼした浄土信仰は、今から約1000年前の平安時代、末法思想(まっぽうしそう)の流行とともに盛んになりました。その中心となった西方極楽浄土のほとけ、阿弥陀仏は苦しみの多いこの世を生きる人々の心の拠り所となり、様々なかたちにあらわされてきました。

日本列島の西に位置する九州にも長い浄土信仰の歴史があり、他の地域とは異なる特色を持っています。本展覧会ではこうした九州の浄土信仰に注目し、その中で生み出された多彩な絵画や彫刻など約200点を展示します。

燦然と輝く極楽浄土の情景や来迎(らいごう)の姿をあらわす阿弥陀像、信仰の力を象徴する名号(みょうごう)などを通じて、来世に願いを託した先人たちの心に触れてください。

開館時間:9:30-17:30(入館は17:00まで)
休館日:毎週月曜日

系統號:

A-01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