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演講】洪麗完:契約文書與台灣社會史研究

【演講】洪麗完:契約文書與台灣社會史研究

標題:

【演講】洪麗完:契約文書與台灣社會史研究

時間:

2017年11月1日(週三)10:00-12:00

主講人:

洪麗完(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0739

【演講】陳雯怡:以「思」為「名」──元代去思碑中的「記憶」

標題:

【演講】陳雯怡:以「思」為「名」──元代去思碑中的「記憶」

時間:

2017年11月1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3樓討論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陳雯怡(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講人:陳雯怡(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主持人:劉苑如(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0740

【演講】泉京鹿、湊一樹:現実と虚構(フィクション)のあいだ──現代小説から読み解く中国とインド

【演講】泉京鹿、湊一樹:現実と虚構(フィクション)のあいだ──現代小説から読み解く中国とインド

標題:

【演講】泉京鹿、湊一樹:現実と虚構(フィクション)のあいだ──現代小説から読み解く中国とインド

時間:

2017年11月1日(週三)16:00-18:15

主講人:

泉京鹿(中国文学翻訳家)、 湊一樹(アジア経済研究所地域研究センター南アジア研究グループ)

系統號:

A-010741

【演講】柯若樸:Eduard Erkes and German Scholarship on Chinese Religion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標題:

【演講】柯若樸:Eduard Erkes and German Scholarship on Chinese Religion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時間:

2017年11月2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211教室(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主講人:

柯若樸(Philip Clart,德國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漢學系教授)

報導者: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主持人:謝世維(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10742

【演講】劉恆妏:法外開恩:中華民國的特赦與減刑

【演講】劉恆妏:法外開恩:中華民國的特赦與減刑

標題:

【演講】劉恆妏:法外開恩:中華民國的特赦與減刑

時間:

2017年11月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劉恆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檔案與歷史研究系列專題演講】
古代中國,赦免是皇恩浩蕩之展現。君主開國始受命赦免、改年亦赦免;獲得珍禽異獸赦免、黃河清亦赦免;刻璽赦免,立后立儲也赦免;掃平叛逆赦免,開拓邊疆也赦免;異災疾病郊天下赦免,行大典也都赦免。

而在近代民主法治國家,實施赦免的事由則大相逕庭。通常用在救濟司法之窮(或司法之惡),緩和法律訂定過於嚴苛情形、法律適用於特殊個案造成過苛之結果;或是亡羊補牢地為明顯的司法誤判解套。此外,亦有為尋求政治社會安定、弭平政治對抗,赦免過去的政治領導人的情形。

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條規定,總統依赦免法行使大赦、特赦、減刑、復權之權,四種概稱為赦免權。那麼,中華民國過去的赦免,尤其是特赦與減刑,究竟是什麼樣的情形?本研究透過《總統府公報》等相關政府檔案、文書,加上報章等媒體報導,選擇鎖定針對特殊案件,在特定考量下所做成的「特赦」,以及針對特定對象的「減刑」,一窺過去政府如何在特定個案中法外開恩。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10743

【演講】邱仲麟:明清泰山進香與相關產業的發展

【演講】邱仲麟:明清泰山進香與相關產業的發展

標題:

【演講】邱仲麟:明清泰山進香與相關產業的發展

時間:

2017年11月2日(週四)14:20-16:20

主講人:

邱仲麟(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0744

【演講】陳鴻森:歷史的角落──清代「學術代工」的實景與學術史反思

標題:

【演講】陳鴻森:歷史的角落──清代「學術代工」的實景與學術史反思

時間:

2017年11月2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政治大學井塘樓020111(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2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陳鴻森(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啟屏(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10745

【演講】Bui Kim Dinh:回顧與前瞻:越南的博物館發展軌跡講座

標題:

【演講】Bui Kim Dinh:回顧與前瞻:越南的博物館發展軌跡講座

時間:

2017年11月3日(週五)14:00-17:00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行政典藏大樓4F會議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

主辦單位: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主講人:

Bui Kim Dinh(德國哥廷根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與民族誌學系博士候選人)

聯絡人:

邱小姐,Tel: 02-22722181#2257

內容簡介:

主持人:王長華(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與談人:賴瑛瑛(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政所教授)、江明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組組長)

隨著全球化的進展,近年來不同文化背景的新移民加入,台灣也逐漸蛻變成一個以多元文化為傲的新社會。其中,不同的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影響,使得台灣在文化上豐富且深具包容力。族群融合尊重多元,乃是博物館公共服務的職責。晚近台灣博物館領域的推展,在國際社會聲名遠播,是亞太地區博物館的前導。越南──我們的鄰近國家,其國家政策、歷史文化發展方向,值得我們關注。透過藝文領域的交流,探討亞太地區的文化歷史,相互尊重交流乃是台灣整體社會的重要課題。同時,透過博物館專業交流,將延續台灣在亞太地區的博物館領航地位,讓台灣有機會為亞太博物館界做出服務與貢獻。

講者簡介
Bui Kim Dinh女士,德國哥廷根大學的社會文化人類學與民族誌學系博士候選人。Dinh女士針對越南的博物館體系與相關的藝文機構型態,具有相當程度的關注。邀請其來台演講及座談,期許透過她對越南博物館界的觀察,提供台灣日後就亞太地區各國的文化政策的研究或交流,有更多元的理解,及進一步合作的可能。講座內容包含專題演講及座談,焦點團體訴求對象為上述館舍從業人員、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會員、大專校院博物館相關科系學生等。期望自此活動,討論日後關於亞太地區華人文化、海港貿易的國際展覽及工作坊的舉行及合作。

❉注意事項
*學員午餐請自理
*本講座活動免費,備有中英口譯員逐步口譯,惟請報名者,於前述指定地點報到,敬請準時。
*主辦單位保有活動內容彈性調整之權利,報名後,若臨時有事無法參加,請來信告知acpmmuseum@gmail.com,感謝!

❉報名網址
https://goo.gl/qoo1Tf
人數上限30人, 106年10月20日 (五)12:00前 截止報名

系統號:

A-010746

【演講】魯大維:明朝初期皇室的元朝話語

標題:

【演講】魯大維:明朝初期皇室的元朝話語

時間:

2017年11月3日(週五)1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學門、中研院史語所文化思想史研究室、中研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Fulbright Foundation Taiwan

主講人:

魯大維(Ho Professor in Asian Studies and Professor of History, Colgate University, USA)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熙遠(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蒙古帝國横跨歐亞兩洲,促進了各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以及族群的交流與整合。蒙古帝國崩潰後,如何理解並利用它複雜多樣的遺產,包括歷史記憶、人際網絡、君主模式、民族分布、宮廷文化等便成為十四世紀中葉歐亞大陸各地新興政權都要面對的共同挑戰。明朝亦不例外。明朝皇室編造了對自己有利的蒙古帝國話語,對蒙古興起、盛世、滅亡有所交代。本報告考察明朝皇室元朝話語的主要內容,試探明王朝如何利用其元朝話語以實現其國內外政治目的。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10747

【演講】白永瑞:朝向新的過去之路:對兩種東亞古典使用方法的評論

標題:

【演講】白永瑞:朝向新的過去之路:對兩種東亞古典使用方法的評論

時間:

2017年11月6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白永瑞(韓國延世大學史學系教授暨文學院院長、《創作與批評》主編)

內容簡介:

主持人: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10748

【演講】梅建軍:中國早期銅和青銅冶金的發展:新發現和新認識

標題:

【演講】梅建軍:中國早期銅和青銅冶金的發展:新發現和新認識

時間:

2017年11月6日(週一)10: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梅建軍(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所長/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匡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0749

【演講】柯若樸:臺灣的宗教博物館

【演講】柯若樸:臺灣的宗教博物館

標題:

【演講】柯若樸:臺灣的宗教博物館

時間:

2017年11月8日(週三)15:00-16:30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樓301會議室(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柯若樸(Philip Clart,德國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漢學系教授)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寰宇漢學講座】
11月8日
15:00-16:30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01會議室
主講人:柯若樸(Philip Clart,德國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漢學系教授)
講題:臺灣的宗教博物館
主持人:謝世維(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本場演講將分享對臺灣地區宗教博物館研究的初步成果。研究中的宗教博物館定義,乃是由宗教團體來規劃、營運及管理;探究宗教組織在創設及營運博物館時的獨特模式及組織理性(organization rationale),會衍生出許多有趣的問題。我將聚焦於宗教團體內部對博物館計畫的目的和願景所進行的策略研議,特別是他們如何在博物館的功能及場域定義聖、俗之別;演講中並將討論以臺北世界宗教博物館、高雄佛陀紀念館為主的多則案例。

線上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有意參加者,請至國家圖書館活動報名系統(http://activity.ncl.edu.tw/)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10750

【演講】莊德仁:從講述式到素養導向——閱讀素養與中學歷史教材教法

標題:

【演講】莊德仁:從講述式到素養導向——閱讀素養與中學歷史教材教法

時間:

2017年11月8日(週三)15:10-17:00

地點:

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唯農大樓7115教室(臺南市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莊德仁(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專任歷史教師、教育部國教署歷史學科中心講師)

內容簡介:

【「歷史/社會領域歷史教材教法」課程業界專家講座】

系統號:

A-010751

【演講】林秋敏:謝娥在臺灣政壇的崛起與退出(1946-1949)

標題:

【演講】林秋敏:謝娥在臺灣政壇的崛起與退出(1946-1949)

時間:

2017年11月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林秋敏(國史館修纂處簡任協修)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謝娥是戰後臺灣政壇的傳奇人物,她在日本統治時期曾因參與反日行動而於1944年4月被捕入獄,1945年9月因日本戰敗而被釋放。憑藉著豐富的人脈關係,謝娥在出獄後迅速活躍於政壇,先後擔任臺北市參議員、制憲國大代表、國民參政員以及立法委員等公職,除了國民參政員之外,其餘三項公職均為民選代表,不僅為臺灣婦女參政創造了先例,也塑造了戰後臺灣婦女參政的典範。然而,在國共詭譎的氛圍中,謝娥卻也因為豐富的人脈關係而遭到誤會,甚至遠走他鄉,背負未盡民意代表職責之罵名。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10752

【演講】江沛:技術、經濟發展與現代中國史

標題:

【演講】江沛:技術、經濟發展與現代中國史

時間:

2017年11月10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胡適研究群、「西方經驗與近代中日交流的思想連鎖」主題研究計畫

主講人:

江沛(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系統號:

A-010753

【演講】伊藤英人:古代・前期中世朝鮮語の諸相

標題:

【演講】伊藤英人:古代・前期中世朝鮮語の諸相

時間:

2017年11月10日(週五)18:30-20:30

地點:

学習院大学北1号館3階308号室(東京都豊島区目白1丁目5-1)

主辦單位:

学習院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

主講人:

伊藤英人(東京大学他非常勤講師、元東京外国語大学大学院准教授)

內容簡介:

本演講免費入場,不需事先報名。

系統號:

A-010754

【演講】許瀞文:新濱老屋:保存、木工、與市民生活想像

標題:

【演講】許瀞文:新濱老屋:保存、木工、與市民生活想像

時間:

2017年11月13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舊館3樓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許瀞文(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聯絡人:

陶曉萱,Tel: 02-2652-3324

內容簡介:

對談人:林文玲(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港口和鐵道在二十世紀初促成了高雄的發展,日治時期的都市規劃留下了筆直的道路與方整的街區,當時的交通基礎建設也成了近年高雄市都市藍圖的要素。市政府藉由碼頭、舊倉庫與車站再生而成的水岸空間,形塑都會休閒生活的樣貌,藉由強調交通流動與國際連結,塑造高雄成為未來商業與文化連結點的可能性。這些發展使得距旅遊景點僅數條街之遠的港邊街區時時面臨開發壓力,引發老街廓的保存抗爭。當地組織同樣援引交通建設與全球連結的歷史元素,重新串連港邊街廓與高雄的開發歷史,企圖經由街道市集、步行、老屋修復等緩慢的移動方式與(再)建築,吸引不同的人進入街區,使之成為保存與文創的聚集地,進而透過木建築修復,推展保存工作與建築美學。殖民建設下「理性規劃」、「精密計算」的街道空間與建築被再賦與意義,轉為「市民生活」的場所,以對抗都市規畫、國家、和資本的力量。本演講聚焦於此保存活動過程中所強調的「美學」與建築再發現,探討參與者如何將保存、老屋、與手工,連結到對殖民歷史的再思考及市民生活的想像,從而建立對當代台灣都市開發的批判和公共生活的追求。

※本場演講毋須報名,歡迎踴躍參加。

系統號:

A-010755

【演講】陳世榮:日本殖民統治與地方社會──以臺中州為例

標題:

【演講】陳世榮:日本殖民統治與地方社會──以臺中州為例

時間:

2017年11月13日(週一)14:30-17:00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陳世榮(國立臺灣圖書館參考特藏組)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翠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10756

【演講】林聖智:北魏石棺牀的系譜

標題:

【演講】林聖智:北魏石棺牀的系譜

時間:

2017年11月13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林聖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2017年度第18次學術講論會】

系統號:

A-010757

【演講】沈裕昌:質姸之辨:《樂毅論》諸本所反映之書學觀差異

標題:

【演講】沈裕昌:質姸之辨:《樂毅論》諸本所反映之書學觀差異

時間:

2017年11月15日(週三)8:10-10:00

地點:

中興大學綜合大樓Y208教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通識中心

主講人:

沈裕昌(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講師)

聯絡人:

洪秀卿,Tel: (04)2284-0597#21

內容簡介:

※本場次為配合張盈馨教授「美學」通識課程舉辦之演講,歡迎參加。

報名網址:http://cah.nchu.edu.tw/study/registration.php?sid=170305(如已額滿,歡迎現場候座)

系統號:

A-010758

【演講】斯波義信教授專題演講

標題:

【演講】斯波義信教授專題演講

時間:

2017年11月15日、19日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斯波義信(日本學士院會員、東洋文庫文庫長)

內容簡介:

【專題演講】
The Pattern of Urban Settlements in the Last Millennium of Imperial China
主持人:楊肅献(臺大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時間:2017年11月15日(週三)15:00-17:00
地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師生座談】
Chinese History in Japan: The State of the Field
主持人:方震華(臺大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時間:2017年11月19日(週日)15:00-17:00
地點:臺大文學院文20教室

講者簡介:
斯波教授為東京大學博士,先後任教熊本大學、大阪大學、東京大學,曾獲瑞寶重光章、日本文化功勞者榮銜,現為日本學士院會員、東洋文庫文庫長。斯波教授為日本東洋史著名學者,在宋史、中國經濟史、近世市鎮發展的研究成果斐然。著有《宋代商業史研究》、《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中國都市史》等專書,以及華僑、海外華人相關研究,素為學界推重。此次來臺,將於臺灣大學、暨南國際大學發表演講與座談,歡迎師生與會聆聽。

※ 直接現場入座,毋須報名
※ 連絡人:歷史系辦公室 02-33664700

系統號:

A-010759

【演講】William Nienhauser:The Significance of Plowing in Early Chinese Texts

標題:

【演講】William Nienhauser:The Significance of Plowing in Early Chinese Texts

時間:

2017年11月15日(週三)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Princeton, NJ 08544)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William Nienhaus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內容簡介:

When Wan Zhang asked Mencius about how Yi Yin sought an introduction to Tang, Mencius replied that he had done so by “plowing the wilderness of the Youxin Clan, delighting in the principles of Yao and Shun.” Mencius also responded to Zhou Xiao’s question, “Did superior men of old take office?” by quoting a passage on plowing from the Book of Rites: “A prince plows himself, and is assisted by the people, to supply the millet for sacrifice. His wife keeps silkworms, and unwinds their cocoons, to make the garments for sacrifice.” Later, still in discussion with Zhou Xiao, Mencius drew a direct parallel between plowing and governing: “An officer's being in office is like the ploughing of a husbandman.” Shun’s ploughing on Mount Li caused Yao to notice and the prefer him. Moreover, famous figures such as Sima Qian, Wu Zixu, and Chen She all began or restarted their careers behind a plow. This paper will therefore attempt to examine the use of the motif of plowing in early Chinese texts, examining the scenario of “plowing in the wilds” 耕於野 and other tropes, and stressing especially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owing and politics.

系統號:

A-010760

【演講】李曉東:「上下一心」:對近代中國議會觀的再思考

標題:

【演講】李曉東:「上下一心」:對近代中國議會觀的再思考

時間:

2017年11月16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胡適研究群

主講人:

李曉東(島根縣立大學總合政策學部教授)

系統號:

A-010761

【演講】馬雅貞:誰與爭鋒∕與誰爭勝──康熙新皇苑圖像的典範建構

【演講】馬雅貞:誰與爭鋒∕與誰爭勝──康熙新皇苑圖像的典範建構

標題:

【演講】馬雅貞:誰與爭鋒∕與誰爭勝──康熙新皇苑圖像的典範建構

時間:

2017年11月16日(週四)14:20-16:20

主講人:

馬雅貞(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系統號:

A-010762

【演講】謝金魚:安祿山與沒有聲音的胡人

標題:

【演講】謝金魚:安祿山與沒有聲音的胡人

時間:

2017年11月20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成功大學光復校區中文系館21102教室(臺南市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謝金魚(故事網站共同創辦人、歷史小說家)

內容簡介:

【「唐代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史」課程專題演講】

系統號:

A-010763

【演講】陳聰銘:1949年以來中臺梵關係

標題:

【演講】陳聰銘:1949年以來中臺梵關係

時間:

2017年11月20日(週一)12:00-14:00

地點:

清華大學人社院中心A302研討室(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主講人:

陳聰銘(比利時魯汶大學南懷仁中心研究主任)

系統號:

A-010764

【演講】吳億偉:帝國的相遇:中國早期諷刺漫畫的跨國行旅

【演講】吳億偉:帝國的相遇:中國早期諷刺漫畫的跨國行旅

標題:

【演講】吳億偉:帝國的相遇:中國早期諷刺漫畫的跨國行旅

時間:

2017年11月21日(週二)14:20-16:20

主講人:

吳億偉(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博士候選人)

系統號:

A-010765

【演講會】陸志鴻、陳英傑、鄭惠朱、孔斯宸:「中國近代史」研究成果分享會

【演講會】陸志鴻、陳英傑、鄭惠朱、孔斯宸:「中國近代史」研究成果分享會

標題:

【演講會】陸志鴻、陳英傑、鄭惠朱、孔斯宸:「中國近代史」研究成果分享會

時間:

2017年11月21日(週二)13:40-15:40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樓301會議室(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詳見內容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漢學中心寰宇漢學講座】
11月21日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01會議室
13:40-15:40
主持人:周惠民(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暨人文中心主任)

講題1:鴉片戰爭再詮釋
主講人:陸志鴻(Gary Chi-hung Luk,前倫敦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講題2:歐榘甲和1900年代的中國省籍意識
主講人:陳英傑(Ying-Kit Chen,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學系博士候選人)

講題3:臺北與麥加:冷戰時期中國穆斯林流散和外交往來
主講人:鄭惠朱(Hyeju Jeong,美國杜克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講題4:學生與國家:發生在「中國」的兩場民主學運
主講人:孔斯宸(Keith Clark,美國西北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4場發表皆以中文進行,有意參加者,請至國家圖書館活動報名系統(http://activity.ncl.edu.tw/)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10766

【演講】白若思:17至18世紀中國藝術在俄羅斯傳播:早期中俄關係的一面

標題:

【演講】白若思:17至18世紀中國藝術在俄羅斯傳播:早期中俄關係的一面

時間:

2017年11月22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西學與中國研究群

主講人:

白若思(Rostislav Berezkin,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0767

【演講】王德威:現代中國文論芻議

標題:

【演講】王德威:現代中國文論芻議

時間:

2017年11月22日(週三)15:30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中研院院士)

內容簡介:

【臺大文學院∕哈佛大學學術合作系列演講】
主持:梅家玲(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0768

【演講】Olivier Krischer:文人畫與現代跨亞洲性主體的尋路:關於大村西崖(1868-1927)的研究

標題:

【演講】Olivier Krischer:文人畫與現代跨亞洲性主體的尋路:關於大村西崖(1868-1927)的研究

時間:

2017年11月22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圖象研究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圖象研究室

主講人:

Dr. Olivier Krischer(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備註:本場次為英文演講。

系統號:

A-010769

【演講】羅丹:當代冀南鄉村社會中的儀式專家:民間道士與表功師傅

標題:

【演講】羅丹:當代冀南鄉村社會中的儀式專家:民間道士與表功師傅

時間:

2017年11月23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211教室(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主講人:

羅丹(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中研院民族所博士後研)

報導者: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主持人:謝世維(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



系統號:

A-010770

【演講】白若思:15至16世紀明代宮廷中的寶卷文本

標題:

【演講】白若思:15至16世紀明代宮廷中的寶卷文本

時間:

2017年11月24日(週五)9:30-11:30

地點:

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211教室(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主講人:

白若思(Rostislav Berezkin,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員)

報導者: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內容簡介: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



系統號:

A-010771

【演講】黃俊傑:萬頃波瀾在心間:《東亞儒家人文精神》深碗課程的設計與教學

標題:

【演講】黃俊傑:萬頃波瀾在心間:《東亞儒家人文精神》深碗課程的設計與教學

時間:

2017年11月23日(週四)14:00-17:00

地點:

政治大學行政大樓7樓第2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2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黃俊傑(國立臺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于乃明(國立政治大學教務長)

系統號:

A-010772

【演講】蕭阿勤:「保釣」集體記憶的起伏:領土爭端、民族主義與懷舊效應

標題:

【演講】蕭阿勤:「保釣」集體記憶的起伏:領土爭端、民族主義與懷舊效應

時間:

2017年11月23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蕭阿勤(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歐詠芝助教,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惠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10773

【演講】鄭麗玲:殖民統治與青年──文化統合、戰爭動員與政治認同

標題:

【演講】鄭麗玲:殖民統治與青年──文化統合、戰爭動員與政治認同

時間:

2017年11月27日(週一)14:30-17:00

地點:

臺灣大學博雅教學大樓403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鄭麗玲(臺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兼主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翠蓮(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10774

【演講】黎志添:從乩壇到正祀──明清道教呂祖降乩信仰的發展

標題:

【演講】黎志添:從乩壇到正祀──明清道教呂祖降乩信仰的發展

時間:

2017年11月27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樓70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圖象研究室

主講人:

黎志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熙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0775

【演講】林承緯:日本民俗學的祭典研究──從傳承論、變遷論到新民間傳承論的展開

標題:

【演講】林承緯:日本民俗學的祭典研究──從傳承論、變遷論到新民間傳承論的展開

時間:

2017年11月29日(週三)14: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7樓7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禮俗宗教研究室

主講人:

林承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教授)

系統號:

A-010776

【演講】蕭宇辰:一起來臺灣吧:新媒體時代下的教育新嘗試

標題:

【演講】蕭宇辰:一起來臺灣吧:新媒體時代下的教育新嘗試

時間:

2017年11月29日(週三)15:20

地點:

清華大學人社院中心A202研討室(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學發展中心

主講人:

蕭宇辰(「臺灣吧」共同創辦人)

系統號:

A-010777

【演講】沈清楷:臺灣認同的再現

標題:

【演講】沈清楷:臺灣認同的再現

時間:

2017年12月4日(週一)16:00-18:00

地點:

中山大學蔣公行館(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

主講人:

沈清楷(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摘要
我是台灣人是否就是一種台灣認同?這是哪一種台灣認同?血緣、土地、文化、還是國家認同?面對台灣現實的處境或是集體的共同生活經驗,我們會形成甚麼樣的台灣認同?我們虛構了甚麼樣的想像或是想樣建構甚麼樣的認同?我們試著透過敘事認同的分析視角,以及區辨不同民族主義下的國族認同的涵義,去理解台灣認同。

系統號:

A-010778

【演講】曾品滄:可口可樂登陸台灣──戰後初期日常消費生活的變遷

【演講】曾品滄:可口可樂登陸台灣──戰後初期日常消費生活的變遷

標題:

【演講】曾品滄:可口可樂登陸台灣──戰後初期日常消費生活的變遷

時間:

2017年12月7日(週四)14:00-16:00

主講人:

曾品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10779

【演講】王麗蕉:檔案館、數位史料與台灣史研究

標題:

【演講】王麗蕉:檔案館、數位史料與台灣史研究

時間:

2017年12月13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330106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歷史研究所

主講人:

王麗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主任)

內容簡介:

報名網址:https://goo.gl/qEbHfT

系統號:

A-010780

【演講】康培德:相爭牽手、一女多偶?荷蘭東印度公司轄下的殖民地跨國婚姻故事

【演講】康培德:相爭牽手、一女多偶?荷蘭東印度公司轄下的殖民地跨國婚姻故事

標題:

【演講】康培德:相爭牽手、一女多偶?荷蘭東印度公司轄下的殖民地跨國婚姻故事

時間:

2017年12月14日(週四)14:20-16:20

主講人:

康培德(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10781

【座談會】史統散,小說興:當代與古典的對話

標題:

【座談會】史統散,小說興:當代與古典的對話

時間:

2017年11月23日(週四)15:3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語文視聽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主講人:

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中研院院士)

內容簡介:

【臺大文學院∕哈佛大學學術合作系列座談會】
主持:胡衍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主講: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中研院院士)
與談:林保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李志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石曉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10782

【研習營】第27屆歷史研習營:「世界史視野中的匯流:思想、文化、人群、工藝與制度」

【研習營】第27屆歷史研習營:「世界史視野中的匯流:思想、文化、人群、工藝與制度」

標題:

【研習營】第27屆歷史研習營:「世界史視野中的匯流:思想、文化、人群、工藝與制度」

時間:

2018年1月29至2月2日

系統號:

A-010783

【工作坊】「海上的災難與財富:地中海及臺灣海峽的航道與地景」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海上的災難與財富:地中海及臺灣海峽的航道與地景」工作坊

時間:

2017年11月22日(週三)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法國遠東學院臺北中心

內容簡介:

13:00-14:20
【演講一】
What is a Maritime Route? The Case of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and Surrounding Oceans (Prof. Pascal Arnaud, University Lyon 2)

14:20-15:40
【演講二】
The Maritime Landscapes of the Mediterranean - Approaches and Sources (Dr. Timmy Gambin, Senior Lecturer, University of Malta)

16:00-17:30
【圓桌會議】
圓桌會議與會者:Prof. Pascal Arnaud、Dr. Timmy Gambin、劉序楓(人社中心副研究員)、劉益昌(本所研究員)、柯蘭(法國遠東學院研究員)、陳國棟(本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10784

【工作坊】臺灣考古遺址出土陶瓷類遺物修護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臺灣考古遺址出土陶瓷類遺物修護工作坊

時間:

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

地點: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臺南市中正路1-1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內容簡介:

一、研習日期:2017年10月30日~11月3日

二、研習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台南市中正路1-1號)

三、研習課程:(課程詳細說明及師資請至官網下載/招生簡章)
10/30(一)南科陶瓷器考古意義及陶瓷器修護概論
10/31(二)陶瓷器清潔講解及實作
11/01(三)陶瓷器黏合講解及實作
11/02(四)陶瓷器填補講解及實作
11/03(五)陶瓷器全色講解及實作
備註:課程將以實際修護操作課程為主,以南科園區考古遺址出土之陶瓷類遺物為實作對象,學員依個人修復經驗及專長選件,講師視文物狀況分別指導。

四、報名資格:
1. 現職或曾任職於考古/人類學/文化資產保存機構之工作人員,具備一年以上實際修護經驗者為優先。
2.各大專院校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相關科系在校生(碩班以上)或畢業生。
3.其它經審核許可者,具有文物修護經驗者尤佳。

五、報名須知:
1.全程參與之學員可獲得研習時數證明書。
2.主辦單位提供研習期間之午餐,其餘研習期間之食宿、交通費及保險費等由學員自行負擔。
3.本課程研習期間為5天,學員應全程參與。
4.本課程費用為新臺幣1,500元整,報名者於接獲錄取通知後,繳納學費以確認參訓;開訓後如無不可抗拒之理由退訓者,學費將不予退還。

六、報名截止日期:2017年9月20日

七、報名方式:有意參加者,請下載填寫附件2之"報名資料表",email至hsuwei@asihp.net,或郵寄至11529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中研院史語所中原庫房,郵件請備註「報名陶瓷器修護工作坊」。

八、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九、聯絡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徐先生,電話:02-27829555#279,Email: hsuwei@asihp.net

系統號:

A-010785

【工作坊】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小型工作坊第一場

【工作坊】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小型工作坊第一場

標題:

【工作坊】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歷史與當代地方道教研究」小型工作坊第一場

時間:

2017年11月1日(週三)14:00-17:00

系統號:

A-010786

【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7城東講堂

【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7城東講堂

標題:

【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7城東講堂

時間:

2017年4月至12月,共5場

地點:

齊東詩舍(臺北市濟南路2段27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齊東詩舍

聯絡人:

江小姐,Tel: 02-23279657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7城東講堂】
文學是人類生活的底蘊,而詩是文學中最精煉的語言,透過寫詩、讀詩、以詩入歌,創造臺灣人的生活美學。作為「詩的復興基地」的齊東詩舍,以推廣「現代詩」為主軸精神,並以「講堂」為其內涵的展現。 為串起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南館北舍」的美麗,點亮齊東詩舍詩路的炫彩,即將邁入三周年的齊東詩舍特別規劃「城東講堂」,期盼以不同面貌的詩文學表現形式為民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文學響宴。

12月17日
14:00-16:00
臺灣第一張文學音樂專輯:楊逵《鵝媽媽要出嫁》(朱約信)

報名須知:每場次50員限定,額滿即截止報名,活動當日已報名者請於活動開始前15分完成報到,逾時會將已報名未到之名額開放給現場民眾。現場民眾將發放號碼牌依序後補進場,額滿即止,敬請見諒。

系統號:

A-010787

【系列演講】2017傅斯年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2017傅斯年講座

時間:

2017年11至12月,共6場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渡邊浩(日本法政大學法學系教授)、夫馬進(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內容簡介:

【2017傅斯年講座】
【講座一:日本與中國的思想交錯——以十九世紀爲中心】
講者:渡邊浩(日本法政大學法學系教授)

第一場:
題目:Religion 與「教」——明治日本與清末民初
時間:2017年11月20日(週一)10:00
主持人:王鴻泰(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所長)

第二場:
題目:Gender的交錯——十九世紀的日本與中国
時間:2017年11月21日(週二)10:00
主持人:王明珂(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

第三場:
題目:三國的革命與「舊制度」——法國革命、明治維新、辛亥革命
時間:2017年11月23日(週四)10:00
主持人:陳光祖(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所長)

【講座二:明洪武帝論——中國近世史上獨創性的改革家】
講者:夫馬進(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第一場:
題目:何謂中國近世?
時間:2017年12月7日(週四)10:00
主持人:王明珂(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所長)

第二場:
題目:宋代的士大夫政治與洪武帝的皇帝專制政治
時間:2017年12月8日(週五)10:00
主持人:王鴻泰(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所長)

第三場:
題目:洪武帝的對外政策
時間:2017年12月12日(週二)10:00
主持人:陳光祖(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所長)

系統號:

A-010788

【展覽】院藏善本古籍選粹

【展覽】院藏善本古籍選粹

標題:

【展覽】院藏善本古籍選粹

時間: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1月14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善本古籍數逾二十一萬四千五百冊,內容包括宋代以降歷朝刊本、活字本、名家批校本、稿本、舊鈔本,以及少數高麗及日本刊本、鈔本。以量而言,此批藏書雖不謂豐,然孤本佳槧往往而在,既可資考鏡中國傳統學術源流與圖書印刷裝幀的發展,亦可供校勘後代各種傳本,在古文獻資源保存與版本目錄學術研究方面,具重要意義。

清朝入主中原後,不僅承繼前明遺留的宮廷藏書,更將其規模逐步擴充;無論皇帝撰述或敕令臣工編修的御纂、御筆、御製、欽定圖書,抑或清宮著意訪求,專供御覽的孤本秘笈,皆燦然可觀。此外,本院所藏尚包括部分前北平圖書館明代古籍輿圖、清末駐日公使隨員楊守敬自東瀛蒐得之罕見漢籍與和刻菁華,以及各界捐贈的宋元善本、地方志書、清人詩文集等。此等珍本佳槧適可補充院藏宮廷善本闕遺,而其出自民間寫繪刊印者,尤足體現坊肆版印之變化巧思與樸實莊重。

本展覽佈陳內容含「清宮藏書」及「訪舊蒐遺」兩大單元,復各分若干子題。前者旨在說明前清宮廷圖書庋藏與分佈概況,兼及其卷帙之浩繁、裝幀之考究;後者則以介紹故宮成立後不斷蒐購、徵集、獲贈之所得為要,其中不乏本院所欠闕,且深具文化學術價值者。此番展出之件,皆為一時之選;觀眾置身其間,當可進一步認識院藏善本古籍的遞嬗過程及其文化意涵,以及中國傳統印刷技法與圖書裝幀之類型特色。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10789

【展覽】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

【展覽】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

標題:

【展覽】聚合.綻放──臺灣美術團體與美術發展

時間:

2017年10月21日至2019年12月31日

系統號:

A-010790

【展覽】臺灣意象,文學先行——李魁賢捐贈展

【展覽】臺灣意象,文學先行——李魁賢捐贈展

標題:

【展覽】臺灣意象,文學先行——李魁賢捐贈展

時間:

2017年9月27日至2018年4月22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E(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作家捐贈文物向為本館珍貴典藏,所蒐藏之作家真跡、手稿等各式珍貴文物,在臺灣文學發展史上皆具有重要價值,並能呈現臺灣文學多元發展面貌。 本次捐贈展從李魁賢所捐贈的文物中,精選手稿、照片等物件,呈現李魁賢創作不輟以及推廣臺灣文學的事蹟,與大家共同領略詩人如何窮盡畢生之力,以創作將臺灣推向國際舞台。並藉由常態性文物捐贈展的規劃展出,感謝作家對本館的慨允捐贈。

本展覽開放時間請參見:http://www.nmtl.gov.tw/content_125.html

系統號:

A-010791

【展覽】綠色之夢——當代臺灣自然書寫特展

【展覽】綠色之夢——當代臺灣自然書寫特展

標題:

【展覽】綠色之夢——當代臺灣自然書寫特展

時間:

2017年4月7日至2018年2月25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D(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綠色之夢——當代臺灣自然書寫特展」打破臺文館以往呈現展覽的方式——沒有放在展示櫃內的文物,試圖尋找文學展示的各種可能性,展覽規劃將文本吸收轉化後,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尋找X點」、「書寫自然」、「綠色行動」等主題呈現對環境破壞的憂心、生態觀察的耐心、書寫的熱情與行動的決心。觀眾透過親手操作、以眼耳親身觀察、實際的閱讀,來體會環境的重要與自然書寫者的熱情。

「自然書寫」呈現人與自然互動的理智建構和情感結果,書寫自然對於自身的影響,以及對大自然的渴望,強調文學性、科學知識的使用與實際的自然經驗。除了面向自然生態,也承擔面對環境倫理、永續的危機與警示價值。展場設計多元,例如:「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展區,觸摸樹幹會浮出與馬以工、楊憲宏文句相呼應圖像的「感溫油墨觸摸體驗」;「尋找X點」展區觀眾可化身為生態觀察家如陳玉峰、劉克襄,啟動五官,觀察山川草木、蟲魚鳥獸;「書寫自然」讓觀者在展區直接閱讀各類型作家的相關作品,讓文本說話;「綠色行動」透過選擇題的選項、展覽摺頁的留言,讓觀眾成為吳晟、曾貴海一般的行動者。通過作家之筆,我們得以持續思考、探求,並進而起身行動、實踐,共同追求更和諧的地球。

本展覽開放時間請參見:http://www.nmtl.gov.tw/content_125.html

系統號:

A-010792

【展覽】貴貴琳瑯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

【展覽】貴貴琳瑯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貴貴琳瑯游牧人:院藏清代蒙回藏文物特展

時間:

2017年3月31日至2018年8月2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3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蒙古、回部與西藏位在亞洲內陸,多為高原和盆地的地形,緯度高、地勢高,氣候寒冷,雨量不穩定,除了河谷、綠洲之外,以游牧經濟為主,其住民多元,蒙古族、維吾爾族及藏族佔多數,在地理、宗教與歷史上,均與以農業經濟為生的漢族有很大的差異,形成特有的游牧文化與藝術。

十七世紀起於中國東北的滿人逐步向西及向南擴張,建立大清王朝。作為王朝的統治者,滿族從未改變成為北方草原民族共同盟主的企圖,並積極掌控西南方青藏高原的藏族。除了軍隊戍守和行政治理之外,清王朝並透過婚姻、宗教和年班等手法,深入統治,維繫人心,鞏固政權。

本展覽以清朝宮廷與蒙古、回部、西藏諸藩部之間往來互動的相關文物為中心,從人類學與物質文化的角度出發,一方面闡釋蒙回藏游牧文化的特質,同時解析文物本身的藝術特色及其所傳達的文化內涵。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10793

【展覽】名山大川——巨幅名畫展

【展覽】名山大川——巨幅名畫展

標題:

【展覽】名山大川——巨幅名畫展

時間:

2017年10月1日至12月25日

系統號:

A-010794

【展覽】「新臺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臺灣」特展

【展覽】「新臺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臺灣」特展

標題:

【展覽】「新臺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臺灣」特展

時間:

2017年3月11日至11月5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臺灣這塊土地上有著許多東南亞的面孔,來自東南亞的移民當下已突破14萬人、移工逾68萬人,無論他們來自哪個國家、停留多久,都已成為臺灣文化底蘊的一部分。無論是在400年前或是現在,臺灣文化的多元和混融,透過來自四方、先來後到的移民加入,形塑今天的面貌。

東南亞移民常被與「新住民」畫上等號,事實上這些移民並非1990年代後才開始來到臺灣。當我們稍往回看歷史,約半世紀前的1960、70年代已有為數不少的東南亞移民來臺灣,主要受到政治因素影響。這個展覽聚焦在近50年間臺灣的東南亞移民及移工,這些曾經陌生的外國面孔,走進臺灣的每個角落,變成熟悉的家人、朋友或工作伙伴。而身分認同隨時間轉變流動,在此我們說的不只是「新臺客」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

本展覽邀請14位來自東南亞不同國家的移民及移工們,藉由他們的物件、影像、聲音、創作,讓我們透過不同的視野、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新臺客」的多元樣貌。藉由她與他的生命故事,讓我們更理解不同族群存在的自尊、驕傲與個人價值,也藉此讓這塊土地的人們,更加認識屬於這個世代的新臺灣。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10795

【展覽】地震帶上的共同體:歷史中的臺日震災特展

【展覽】地震帶上的共同體:歷史中的臺日震災特展

標題:

【展覽】地震帶上的共同體:歷史中的臺日震災特展

時間:

2017年6月27日至12月3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06-356-8889

內容簡介:

臺灣與日本同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面對不時發生的地震可說是兩地的共同命運。本特展主要呈現臺灣與日本在19世紀至今的震災史,從中可以發現臺、日兩地面臨地震時,分別如何逐步應對震災,並建立起面對地震的救災體系。從前近代面對地震後社會不安,以宗教神話解釋地震,到近代國家體制建立後,在日本及殖民地臺灣,國家力量如何介入救災,及災後的都市計畫重建,並配合媒體的傳遞等,都說明近代國家如何動員組織力量來面對天災。到了現代,無論是臺灣或日本,除了傳統的國家力量運作外,戰後公民社會的崛起,「志工」及非政府組織的積極運作,強調地震後的心靈重建,以及復興地域文化共同體成為重要課題。21世紀的今天,除了傳統救災體系外,人們更重視地域社會、家族乃至個人記憶的保存,而文化資產保存從狹義的古蹟保存,也擴展到人的文化記憶。震災記憶也逐漸被視為重要的,博物館開始思索如何協助民眾,並投身震災後文化、記憶的保存、延續工作。

展覽開放時間:每日9:00至17:00

系統號:

A-010796

【展覽】因為音樂——音樂人類學特展

【展覽】因為音樂——音樂人類學特展

標題:

【展覽】因為音樂——音樂人類學特展

時間:

2017年6月26日至12月7日

地點: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第一特展廳(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政府、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619-1313

內容簡介:

因為音樂,生活有什麼不同?因為音樂,改變了我們什麼?
從考古文化中發現史前人類的祭祀樂器,說明音樂在古代的功能。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音樂在各個時期呈現不同演變,到了當代,已是隨處可聽各式生活音樂。本特展用音符帶領觀眾進入展場,步入華麗的巴洛克風格沙龍,一探早期屬於貴族娛樂的西方室內樂,欣賞距今約240年的小提琴等古典樂器的優雅形式之美,並透過體感指揮互動遊戲,模擬指揮交響樂團的感受;另外,在展區透過臺灣原住民族音樂的介紹,以及歌仔戲及布袋戲體驗,認識族群音樂的風格與特性。展區打造出仿歌劇院及經典音樂劇場景,讓觀眾身歷其境扮演男女主角。

錄音改變音樂形式 製作自己的單曲
因為人們對於音樂的需求,讓音樂傳播有不同的方式。現場展示機器演奏家-自動樂器,播放臺灣第一張商業發行唱片及第一首流行歌曲,了解到媒體對於音樂傳播的影響後,可至特別打造的錄音室中,錄製屬於自己的單曲並拍下漂亮的封面喔!

音樂不滅 經典不朽
音樂,是由人類經過思考組織過後的聲音,透過人心去想像所創造,因此讓聽者感動,產生共鳴。傳承音樂文化及技藝,是我們必須關注及持續推廣的議題,在本特展中,特別介紹登錄為臺灣文化資產的「楊秀卿說唱藝術」、「响仁和製鼓工藝」及「吳宗霖銅鑼工藝」,期傳遞音樂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在身處在多元音樂形式世界的我們,更為珍惜音樂的價值。

系統號:

A-010797

【展覽】院藏清代歴史文書珍品

【展覽】院藏清代歴史文書珍品

標題:

【展覽】院藏清代歴史文書珍品

時間:

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1月7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檔案,不僅是政府部門遂行職能所形成的文書紀錄,更是考察國家政務推動與法規制定過程的重要參考依據。由於檔案具有參考稽核價值,因此自先秦始,各代政府莫不著手建立完善的國家檔案保管制度。據《史記》載述,西周成王已下令將政府重要檔案藏於金匱,可見中國的檔案保存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此一作法歷代相沿不替,為後世留下豐富的史料文獻。

政府檔案具高度機密性,外界不易接觸。本院所藏清代檔案文獻,包含政府部門公務往來的各式文書、官員履歷傳記,以及官方編纂的歷朝實錄、起居注冊、聖訓、會典等。由於事涉國家大政,此等檔案典籍皆經清政府審慎封固保存。滿族入主中原,檔案管理與保存承襲前朝舊制;對於登記、謄抄、繕修、核對、歸檔等項,皆以明文規定。例如職掌全國高度機密政務的軍機處,所經辦處理的檔案簿冊數量浩繁,而檔冊因長期翻閱,多易損壞,是以每歷數年必須重新繕修,以備闕失,可見清政府對國家檔案管理、維護與保存的謹慎態度。

本展覽以「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為題,將以往深藏大內的官書詔令、檔案奏摺、名臣傳記、檔冊輿圖等珍貴史料公諸於世,使觀眾對清代文書發展與面貌有更深入的認識,亦得從中瞭解大清王朝的政治祕辛、君臣關係、政經文化與朝代興衰。此外,臺灣位處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其地方政務與民瘼輿情素為清政府所重,因而留下許多官方文獻、奏摺輿圖、地方志書史料。本院因之規劃專區,精選展件,方便民眾藉由人、地、事、物的觀照,見證清代兩百餘年間對斯土斯民的關注。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10798

【展覽】海海人生——遠洋漁業在高雄特展

【展覽】海海人生——遠洋漁業在高雄特展

標題:

【展覽】海海人生——遠洋漁業在高雄特展

時間:

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1月21日

地點: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特展室(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王小姐,Tel: 07-5312560#208

內容簡介:

高雄港都是台灣遠洋漁業的發展重鎮,本展覽期望從高雄出發,帶領大家一同回顧遠洋漁業發展過程中每個與海拼搏的生命痕跡,並從中瞭解海洋資源保育的重要性,為這片環繞台灣的生命之海盡一份心力。

❉本展覽免費參觀,開放時間:週二~週日9:00-17:00
休館日:星期一

系統號:

A-010799

【展覽】推理文學在臺灣特展——真相只有一個?!

【展覽】推理文學在臺灣特展——真相只有一個?!

標題:

【展覽】推理文學在臺灣特展——真相只有一個?!

時間:

2017年5月26日至2018年3月18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從神探福爾摩斯到名偵探柯南……,從歐美到日本,「推理小說」雖曾因其通俗性、娛樂性而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卻始終深受讀者青睞。近年來,隨著翻譯流通的快速便利,世界各國經典作品相繼被引進台灣,知名的推理作家也為讀者熟悉,此一文類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然而,向來嗜讀「進口」推理小說的讀者,對於臺灣推理文學的發展脈絡、作家、作品等,有著怎樣的認識?臺灣也有推理小說嗎?本特展以此發問為起點,透過歷史的回顧與對當前現況的觀照,整理「推理文學」在臺灣百年來的歷程,同時展現本土推理文學的創作成績,讓讀者在享受解謎樂趣之餘,也能對臺灣推理文學所受到的外來影響以及體現的成果,有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本展覽開放時間請參見:http://www.nmtl.gov.tw/content_125.html

系統號:

A-010800

【展覽】特別展 「典雅と奇想——明末清初の中国名画展」

【展覽】特別展 「典雅と奇想——明末清初の中国名画展」

標題:

【展覽】特別展 「典雅と奇想——明末清初の中国名画展」

時間:

2017年11月3日至12月10日

系統號:

A-0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