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清華中文學報第16期

清華中文學報第16期

標題:

清華中文學報第16期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從《左傳》、《列國志傳》及《新列國志》鄭伯克段故事看經學通俗化的進程(許子濱)

宋江本事考述(楊敬珩)

張綖杜詩學研究(徐國能)

清初「歌詠太平」詞論之發展過程與論述策略(林怡劭)

舊社會,新文本:臘必虛喜劇在現代中國的翻譯與傳播(羅仕龍)

系統號:

P-008944

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24期

標題:

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24期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榴陽王郭氏宗親祭祖大典成為臺南市登錄民俗相關材料彙編(丁仁傑)

克欽的精靈信仰(吉田敏浩 著,蔡蕙光、何翠萍 翻譯)

恆春半島的老祖祭典與人群意象:滿州里德山頂的例子(陳怡君)

2012年屏東滿州八保祭典紀實:歷史與權力面向的探討(林開世)

系統號:

P-008931

東華漢學第24期

標題:

東華漢學第24期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華文系

內容簡介:

上博六〈慎子曰恭儉〉與《慎子》義證──論「慎子」思想中的儒家成分及相關問題(黃羽璿)

以當代概念隱喻之視角解析道家的「丘」、「壺」隱喻――以《列子》為中心所作的考察(陳寅清)

史傳敘事裡的兩種隱逸範式──以范曄〈逸民列傳〉、沈約〈隱逸列傳〉為研究對象(盧桂珍)

夔州八陣圖現地研究(簡錦松)

回歸人存在的真實性──譚家哲「論語學」芻議(李德材)

自由的嚮往:《我的喬治亞》的狂歡與戲謔(梁敏兒)

數位時代的抒情詩人:須文蔚詩創作歷程及其文本分析(王文仁)

以文學為主體的文學史──書評:馬森《世界華文新文學史》(郭澤寬)

系統號:

P-008947

輔仁宗教研究第33期

標題:

輔仁宗教研究第33期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報導者: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內容簡介:

【宗教學術教育專題】
臺灣宗教研究的當代處境與發展前景(蔡彥仁)

臺灣學校教育中的宗教課程(鮑霖)

【一般論文】
元代佛道辯諍探微:以《大元至元辯偽錄》為主之討論(劉韋廷)

同歸而殊塗——王船山義理學對於佛道之詞斥與會通(李瑋皓)

博學多聞,慈悲喜捨,盡孝護戒:中國當代第一比丘尼「隆蓮法師」略傳(黃曉星)

從外推策略看第三千禧年天主教本土化(沈清松)

林國平著《籤占與中國社會文化》評介(蘇慶華/范正義)

The Paul Debate: Critical Questions for Understanding Paul(謝樂知)

系統號:

P-009020

中國學術年刊第38期

標題:

中國學術年刊第38期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內容簡介:

伊藤東涯《周易經翼通解》的政治意義(陳威瑨)

抒情詩人:論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的傳記批評(廖棟樑)

飛向星星的你(sic itur ad astra):一個跨文化賦作〈輕氣球賦〉的遊樂園意涵考察(梁淑媛)

吉川幸次郎的中國古典文學詮釋方法論(連清吉)

系統號:

P-008927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3期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3期

標題: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3期

時間:

2016年7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漢代「第五家《詩》」說獻疑(陳柏嘉)

南唐文化與宋代士大夫的生活品味:以文房四寶為中心(伍伯常)

以「攻宦」為名:明成化間名臣王恕的政治形塑(吳兆豐)

寂寞的神童:明儒程敏政生平要事考釋(何威萱)

清代侍衛等級新探(陳章)

清代道光年間廣州城區祠廟的空間分佈及其意涵:以道光十五年「廣州省城全圖」為考察中心(黎志添)

試論陳澧之詞學觀:以新見抄本為中心(余佳韻)

劫灰與蘭花:新加坡日據時期的兩部舊體詩集(林立)

【書評】
The Efficacious Landscape: On the Authorities of Painting at the Northern Song Court. By Foong Ping (Richard Vinograd)

Politics, Poetics, and Gender in Late Qing China: Xue Shaohui and the Era of Reform. By Nanxiu Qian (Gail Hershatter)

Runaway Wives, Urban Crimes, and Survival Tactics in Wartime Beijing, 1937–1949. By Zhao Ma (Sophia Lee)

Writing, Publishing, and Reading Local Gazetteers in Imperial China, 1100–1700. By Joseph R. Dennis (Martin J. Heijdra)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an Age of Turmoil, 200–600. By Nancy Shatzman Steinhardt(何培斌)

Tea in China: A Religious and Cultural History. By James A. Benn Victor (H. Mair)

Conceiving the Indian Buddhist Patriarchs in China. By Stuart H. Young (James A. Benn)

The Chinese Political Novel: Migration of a World Genre. By Catherine Vance Yeh (Theodore Huters)

City of Marvel and Transformation: Chang’an and Narratives of Experience in Tang Dynasty China. By Linda Rui Feng (Wilt L. Idema)

系統號:

P-008943

白居易研究年報第17号

白居易研究年報第17号

標題:

白居易研究年報第17号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內容簡介:

【書蹟と絵画特集】
特集に寄せて(陳翀)
尚歯会と書と絵(後藤昭雄)
西域の仏から東土の隠士へ──宋代維摩詰図題詩の変遷(査屛球 原著,渡部雄之 翻譯)
鳥窠白楽天問答図と白居易像の行方(小林宏光)
無学祖元賛『白楽天像』の文図学的研究(衣若芬 原著,森岡ゆかり 翻譯)
白居易詩と伊勢物語(絵)──詩と絵と和歌の交流・創造(泉紀子)
田能村竹田と白居易──近世日本文人の詩書画三絶(池澤一郎)
尊円親王筆白氏詩巻の文献価値について──その書写底本をめぐる諸問題及び逸詩「看碁贈人」に関する考釈(陳翀)
白楽天詩文書蹟拓本の古記録をめぐって(文艶蓉 原著,銭心怡 翻譯)

【投稿論文】
白楽天文殊化身説の生成と展開(張硯君)

【訳注】
晁迥『法蔵砕金録』所収白居易関係資料訳注稿(一)(澤崎久和)
戦後日本における白居易の研究(白居易・白氏文集に関する研究)──二○一五年(下定雅弘・中木愛)
日本文学へ与えた白居易の影響に関する研究(下定雅弘・中木愛)

系統號:

P-008954

去法院相告:日治臺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

去法院相告:日治臺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

標題:

去法院相告:日治臺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

時間:

2017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王泰升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國家法制及其運作
第一節 民事紛爭「判調分立」觀念的導入及轉譯後法制
第二節 民事「審辯分立」的新制度與舊觀念
第三節 刑事「審檢辯分立」的模糊化或否定
第四節 「行政司法分立」不受尊重

第二章 以人民的法院活動探究其司法正義觀
第一節 研究上假設
第二節 分析之單元
第三節 變數之說明及其運用

第三章 使用法院而體驗依法審判
第一節 案件類型與使用法院之間的關係
第二節 住所地與使用法院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當事人屬性與使用法院之間的關係

第四章 使用辯護士而體驗審辯分立
第一節 當事人屬性與使用辯護士之關係
第二節 原告與被告的使用辯護士
第三節 非自然人的各種團體的使用辯護士
第四節 促使當事人使用辯護士的其他因素

第五章 與檢察官對辯而體驗審檢辯分立
第一節 日治時期刑事司法概況
第二節 年代與接觸專業檢察官之關係
第三節 略式命令與審檢辯分立之關係結論

附錄:《日治法院檔案》的整編及運用

系統號:

P-008982

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

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

標題:

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

時間:

2017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胡曉真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編 情感與世界──西南敘事的內向與外向詮釋
第一章 從峒中跳月到天下輿圖
第二章 旅行、獵奇與禮學考古

第二編 戰爭與統治──官員視野的政治暴力與個人美感
第三章 炎徼與我鄉
第四章 治理之書與審美經驗

第三編 性別與歷史──明清與當代的交錯視域
第五章 前有奢香後良玉
第六章 華夏忠臣遭遇邊域倮蟲
第七章 代結論:征、流、寓

系統號:

P-008983

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

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

標題:

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

時間:

2017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社

作者:

鄭毓瑜 著

內容簡介:

革命自有後來人:序《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王德威)
導論 「情境」:晚清民初

博覽會與現代視線
第一章 博物連類與博覽會
第二章 「定解/多義」與「文法/句讀」的拉鋸

語音構義與姿態節奏
第三章 聲音與意義
第四章 姿態節奏

意象、肌理與現代詩形
第五章 文法、修辭與意義
第六章 意象與肌理

系統號:

P-008997

同志文學史:臺灣的發明

同志文學史:臺灣的發明

標題:

同志文學史:臺灣的發明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紀大偉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緒論──臺灣的發明
一、本土文學的「同志現代性」
二、作為「公眾歷史」的同志文學史
三、取決於讀者感受──而不只取決於作者意圖
四、扼殺「雙性戀」與「異性戀」的「是非題」
五、定義,特徵
六、研究方法:歷史怎麼做
七、章節安排:年代、時期

第2章 白先勇的「前輩」與「同輩」──從二十世紀初至一九六○年代
一、先有讀者,才有作者
二、追認冷戰之前的資產
三、1950年代:同志文學史的關鍵十年
四、白先勇作品內外的眾聲
五、《重陽》有資格嗎?
六、早熟:初中生也堪稱同志主體嗎?
七、為歐陽子翻案
結語

第3章 愛錢來作伙──1970年代女女關係
一、自由的幻影
二、「工作讓人自由」
三、強調經濟,「不強調」情慾
四、歐陽子和白先勇的女女情仇
五、李昂筆下的「性知識」
六、玄小佛和郭良蕙遇到「大家」
七、值不值得被紀念的過去
結語

第4章 誰有美國時間──1970年代男同性戀「者」
一、外在美國,內在美國,美國時間
二、外在的美國
三、內在的美國之一,野人咖啡室
四、內在的美國之二,新南陽戲院
五、內在的美國之三,醫生診所
六、「否寫美國」的王禎和劇本
結語

第5章 罷家做人──1980年代
一、作為公眾平臺的《孽子》
二、罷家,做人,告白
三、在人道主義的王國裡
四、墮落的核心家庭
五、出國決勝負的「朝聖」
六、女子家庭代工
七、男子家庭代工
結語

第6章 翻譯愛滋,同志,酷兒──世紀末
一、從「解嚴」還是從「愛滋」開始算起?
二、翻譯遭遇
三、愛滋:從國外到本土
四、同志:哪一種公共?
五、酷兒:在人道主義的王國外
結語

第7章 固體或液體的同志現代性──21世紀初期
一、詩:從難以指認之苦,到不必發現之樂
二、長篇小說:蒼蠅與膏油
三、跨性別時間
四、原住民:從僵化的客體到軟化的主體
結語

後記 中國在哪裡
一、今昔之比
二、「同時存在」之謎
三、冷戰的小孩
四、視覺至上主義之外

系統號:

P-008968

臺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

臺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

標題:

臺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瞿宛文 著

內容簡介:

導言
第一章 如何看待戰後臺灣經濟發展:理論視野
一、自由市場論與結構學派
二、啟始條件與非政策因素決定論
三、為何發展:發展意志的來源
四、臺灣戰後發展成因的不同解釋
五、結語

第二章 臺灣戰後工業化是否日殖時期的延續:論日本殖民遺產的影響
一、殖民經濟發展綜述與比較
二、以米糖為中心的殖民經濟
三、日殖時期的工業:製糖與軍需工業
四、工業飛地與發展方向問題
五、歧視性的職業與教育政策
六、結語

第三章 臺灣農村土地改革的前因後果,1949-1953
一、推動現代土地改革的理論性說法
二、臺灣土地改革為何發生:歷史性探討
三、臺灣土地改革得以成功的客觀條件
四、土地改革的直接效果
五、土地改革在制度面的影響
六、結語

第四章 臺灣戰後經建體制的萌芽
一、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的行政現代化
二、以工業救國的資源委員會
三、資委會來臺接收日產,1945-1949
四、國民政府遷臺初期,1949-1953
五、小結

第五章 臺灣戰後經建體制的形成與發展,1953-1970
一、經濟安定委員會的成立,1953-1958
二、臺灣第一個產業政策單位:經安會下的工業委員會
三、經安會1958年之改組與其後之延續
四、面向國際的政策大轉向: 1958年外匯貿易改革
五、以實業救國的儒官這一代人
六、結語

第六章 國民政府的公民營政策
一、前言
二、採公營、民營抑或外資的相關理論
三、國府在大陸時期的公民營政策
四、國府在臺灣戰後初期的公民營政策
五、政商關係與公民營企業
六、結語

第七章 臺灣戰後民營資本的發展,1945-1970
一、前言
二、1945年之前的發展
三、戰後1945到1949年的變化
四、1949年後產業政策的推展與民營資本的角色
五、特許行業與其他
六、結語

第八章 臺灣棉紡織業早期發展的案例
一、前言
二、日殖時期的棉紡織業
三、棉紡織業在戰後初期的發展
四、進口替代轉為出口導向
五、發展人造纖維產業
六、第二次進口替代:人纖原料產業
七、經驗檢討
八、與其他國家經驗的比較
九、相關的政治經濟分析與爭議
十、結論

第九章 臺灣發展經驗的普世意義
一、發展的意志與條件
二、威權統治與現代化計畫
三、國府發展模式的限制
四、臺灣發展經驗的普世教訓

系統號:

P-008969

最後的皇族:滿洲統治者視角下的清宮廷

最後的皇族:滿洲統治者視角下的清宮廷

標題:

最後的皇族:滿洲統治者視角下的清宮廷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羅友枝 著,周衛平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The Last Emperors: 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

第一部分 清宮廷的物質文化
第一章 宮廷社會

第二部分 清宮廷的社會結構
第二章 征服者精英與皇室宗親
第三章 家族政治
第四章 皇家女性
第五章 宮庭裡的奴僕

第三部分 清宮廷的祭祀禮儀
第六章 異族統治者對中國儒家禮儀的實踐
第七章 滿洲宮廷內的薩滿教和藏傳佛教
第八章 滿洲宮廷內的私人禮儀

結語

系統號:

P-008970

臺灣農民運動與土地改革,1924-1951

臺灣農民運動與土地改革,1924-1951

標題:

臺灣農民運動與土地改革,1924-1951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蔡石山 著,黃中憲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The Peasant Movement and Land Reform in Taiwan, 1924–1951"

第一章 臺灣農民運動的起源與背景

第二章 臺灣鄉村的時間與空間

第三章 臺灣農民組合運動的興起

第四章 全盛期的臺灣農民組合

第五章 臺灣農民組合的衰落與沉寂

第六章 日本人、美國人、中國人齊現於臺灣

第七章 戰後美援和臺灣的土地改革

系統號:

P-008971

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

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

標題:

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駒込武 著,吳密察、許佩賢、林詩庭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日文書名為「植民地帝国日本の文化統合」

第一章 臺灣:1910年前後──自中華帝國脫離
前言
天皇制國家的「內」與「外」
教育制度中的殖民地主義
儒教、教育勅語、日語
小結

第二章 朝鮮:1900至1910年代──弱肉強食與平等博愛
前言
統監政治時期的教育政策
第一次《朝鮮教育令》的結構
抗日民族運動與教育政策
小結

第三章 臺灣:1910年代──歧視的重層構造
前言
《臺灣教育令》制定過程
臺灣版教育勅語發布構想
吳鳳傳說的改編過程
小結

第四章 朝鮮:1920至1930年代──摸索多民族國家體制
前言
「文化政治」的結構
教育勅語修正論的發展
朝鮮議會設置論的挫折
對外擴張與皇民化
小結

第五章 滿洲國:亞細亞主義的可能性與局限
前言
王道主義的範圍
王道主義的狹路
小結

第六章 華北占領地:日語共榮圈構想的崩潰過程
前言
華北占領地的文化工作
針對日語普及政策的合作和競爭
日本語=日本精神論的崩解過程
小結

結論
摘要與展望
「戰後」國民國家的重建:被塗墨的「帝國」記

系統號:

P-008972

看不見的屏障:決定臺灣命運的第七艦隊

看不見的屏障:決定臺灣命運的第七艦隊

標題:

看不見的屏障:決定臺灣命運的第七艦隊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Bruce A. Elleman 著,吳潤璿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High Seas Buffer: The Taiwan Patrol Force, 1950–1979"

導論

第一章 兩個中國、近海島嶼以及韓戰

第二章 美國第七艦隊與建立臺海巡防艦隊

第三章 臺灣海峽的特殊戰略性考量

第四章 美英政策不一致的中國貿易問題

第五章 第一次臺海危機(一九五四至一九五五)

第六章 金援與訓練國軍

第七章 提振士氣、「休息與消遣」的訪問

第八章 一九五八年第二次臺海危機

第九章 第三次臺海危機與臺海巡防艦隊的終結

第十章 美軍持續在臺灣海峽造成的戰略衝擊

結語 持續擔起屏障的臺海巡防艦隊

系統號:

P-008974

與中國打交道:美國前財長鮑爾森的二十年內幕觀察

與中國打交道:美國前財長鮑爾森的二十年內幕觀察

標題:

與中國打交道:美國前財長鮑爾森的二十年內幕觀察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時報出版

作者:

Henry M. Paulson 著,王宇光、朱淵、朱啟文、王慧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Dealing with China: An Insider Unmasks the New Economic Superpower"

本書是中國崛起的內幕故事,也是前高盛總裁、小布希時代的美國財長亨利.鮑爾森的回憶錄。在與中國打交道的二十多年間,鮑爾森前後共一百多次前往中國。他以新聞寫實的筆觸,記錄了與中國接觸的關鍵事件和豐富細節。

本書第一部分,詳述鮑爾森作為高盛總裁,深入交往中國政府和國企精英,協助中國電信、中國石油、粵海企業、中銀香港等國企進行資本重組,將其引入國際資本市場,推動國企改革;第二部分回顧了鮑爾森在任美國財長期間,創立「美中經濟戰略對話」機制,兩國政治家在人民幣匯率、能源、環保、人權等議題上展開的各種合作與角力;第三部分,鮑爾森則深入分析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中國深化改革所遇到的困難,並對習近平的治國政策進行了近距離的觀察和深刻評述。

鮑爾森以嫻熟的社交技巧往來中國領導階層和政商精英之間,人物形象和關鍵歷史瞬間躍然紙上,豐富且生動。這本充滿趣聞軼事、引人入勝的回憶錄,是與中國互動之經典教程和權威註解,也為觀察中國的發展和未來前行之路,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素材。

作者簡介
Henry M. Paulson(亨利.鮑爾森),1968年畢業於達特茅斯(Dartmouth Collage)學院,1970年獲哈佛大學MBA學位。是企業家、環保主義者,也是暢銷書《峭壁邊緣》(On the Brink)的作者——此書生動地回憶了鮑爾森於美國財長任內,如何在2007年起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中,避免了一場經濟災難。芝加哥大學鮑爾森基金會(The Paulson Institute)的創辦人暨主席。該基金會是「知行合一」的智庫,其使命是通過加深中美兩國的相互瞭解與合作,推動全球可持續經濟增長及全球環境保護。迄今為止,鮑爾森已訪問中國上百次。

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在小布希政府擔任美國第74任財政部長,是美國總統在廣泛的國內和國際經濟事務上之首要政策顧問。進入美國財政部之前,鮑爾森在高盛集團工作了三十二年,自1999年高盛IPO後即擔任董事長暨執行長。職業生涯早期,鮑爾森於1970-1972年在五角大廈擔任國防部長助理、1972-1973年擔任白宮總統辦公室助理。鮑爾森亦為徹底的環保主義者,參與了一系列環保倡議,曾任游隼基金會(The Peregrine Fund)主席、大自然保護協會理事會理事長、大自然保護協會亞太理事會創始人兼聯合理事長。

系統號:

P-008984

21世紀視野下的琉球研究

21世紀視野下的琉球研究

標題:

21世紀視野下的琉球研究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作者:

林泉忠 主編

內容簡介:

沖繩,又稱琉球,位於日本九州與臺灣之間,由三百多座島嶼組成,猶如灑落在蔚藍東海的一串絢麗珍珠。琉球不僅因她的碧海藍天,而每年吸引數百萬的遊客,也因她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向來備受史學家與文化研究者的青睞,同時又因其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而在近現代的國際關係中一躍成爲廣受關注的焦點。近年來,由於釣魚臺列嶼問題的升溫,牽動了中日歷史關係的敏感神經,同時還觸及21世紀東亞秩序的重整,也使琉球撲朔迷離的歷史地位變遷過程,再次引起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的關注。

本書《21世紀視野下的琉球研究》的問題意識,正是基於琉球所經歷過複雜多變、跌宕起伏的歷史進程,嘗試從多元的視角探討歷史中的琉球國與現實中的沖繩社會,希望給讀者呈現一個真實的琉球面貌。本書結集了十位琉球/沖繩研究學者的作品,内容分四大部份。一、「琉球身份的過去、現在、未來」;二、「近世琉球對外關係史的新視角」;三、「近現代涉琉外交史之探索」;四、「古今琉球與國際關係」等。 本書的作者包括臺灣、日本本土、琉球以及加拿大等地的史學者,務求從跨越國境的國際視角來探究琉球國的歷史特徵,以及成爲日本「沖繩縣」後在近代與現代的地位與社會變遷。呈現多元的觀點,以茲進一步討論與研究,並期盼藉此有助於區域和平,此爲本書之主旨所在。

系統號:

P-008996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標題:

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楊宗翰 著

內容簡介:

■上卷:文學史想像
 臺灣新詩史:一個未完成的計畫
 被發明的詩傳統,或如何敘述臺灣詩史
 重構框架──馬華文學、臺灣文學、現代詩史
 與余光中拔河
 林燿德晚期創作中的幻獸想像

■下卷:現代詩異語
 臺灣新詩史:書寫的構圖
 曖昧流動,緩慢交替──「臺灣當代十大詩人」之剖析
 馬華文學在臺灣(2000~2004)
 雙重意識:旅臺馬華作家的臺北書寫
 世界華文文學的教與學
 期待千島詩國再現
 在臺灣閱讀菲華,讓菲華看見臺灣:《菲律賓‧華文風》書系的出版意義
 必須完全忠實:菲華作家施穎洲的翻譯使命
 逾越的愉悅:半世紀來第一本《臺灣跨界詩歌選》
 一群青年藝術家的畫像:臺大現代詩社與七○年代的羅智成
 閱讀「60-80」,想像「70-90」
 還要新世代多久?──2012詩與詩論的年終回顧
 傳奇已止,研究待續──還林燿德以真實
 然而詩 以及文學跨界
 從龜壽鶴齡,到再《創世紀》
 因為洛夫的緣故:認識詩人的四個關鍵詞
 文學電影,紀錄想像:對「他們在島嶼寫作Ⅱ」的反思
 他的風景遍佈時間─張堃及其詩集《風景線上》
 從政治詩到公民詩
 臺灣現代詩的數位衝浪:從電腦詩到新媒體
 小說引力,臺灣魅力──論「2001-2015華文長篇小說20部」評選
 拋出了地心吸力的詩人們:從《星座》看現代主義文學「小歷史」
 從出天下到領世代──臺灣七年級詩人的機遇與挑戰
 在臺灣閱讀《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新詩卷》
 論詩歌節如何毀詩不倦

【代後記】下一個十年的文學溝通

系統號:

P-008999

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

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

標題:

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合山究 著,蕭燕婉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日文書名為「明清時代の女性と文学」


第一篇 「情」與明清文化
第一章 「情」的思想――明清文人的世界觀
第二章 明清時代的「情死」及其文學
第三章 花案、花榜考
第四章 袁枚的好色論

第二篇 節婦烈女論
第一章 節婦烈女――明清時代女性的生涯與心態
第二章 節婦烈女的生死觀――以《擷芳集》所收的節婦、貞女詩為中心
第三章 死於性暴力的節婦烈女――貞節與淫蕩的對立
第四章 節婦烈女的多樣化與節烈觀的演變
第五章 貳臣的節烈觀與節婦烈女傳記中的男性批判

第三篇 薄命佳人論
第一章 明末清初女性尊重的進展與《紅樓夢》
第二章 明清文人與神秘性興趣
第三章《西青散記》的世界
第四章 仙女崇拜小說――《紅樓夢》
第五章 女子題壁詩考

第四篇 巾幗鬚眉論
第一章 明清時代的巾幗鬚眉――女將軍、從軍女性、習武女性、女豪傑與其文化
第二章 明清時代女性文藝中的男性志向―「巾幗之氣」的去除與「鬚眉之氣」的獲得

第五篇 男性詩人與女弟子
第一章 清代詩人與女弟子
第二章 袁枚與女弟子
第三章 陳文述的文學、韻事與女弟子

第六篇 戲曲小說的女性
第一章 「選秀女」與明清的戲曲小說
第二章 明清時代戲曲小說中的男女變裝

系統號:

P-008894

翻譯偵探事務所:偽譯解密!臺灣戒嚴時期翻譯怪象大公開

翻譯偵探事務所:偽譯解密!臺灣戒嚴時期翻譯怪象大公開

標題:

翻譯偵探事務所:偽譯解密!臺灣戒嚴時期翻譯怪象大公開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蔚藍文化出版社

作者:

賴慈芸 著

內容簡介:

獨裁秘辛之卷
.短命的臺灣省編譯館(一九四六—一九四七)
.沾血的譯本——春明書店與啟明書局
.官逼民作偽——查禁圖書目錄
.吳明實即無名氏——用假名的始作俑者是美新處
.超譯《伊索寓言》——連伊索都反共
.一桶蚵仔,兩種翻譯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透過翻譯看大陸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蔣總統秘錄》也是譯本
.老蔣棺材中的《荒漠甘泉》,跟市面上賣的不一樣
.一本真正的偽譯——《南海血書》

偷天換日之卷
.樹大招風——揭露幾本冒名林語堂的譯作
.小畢偷看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原來是朱光潛譯的?
.耿濟之在大陸失傳的《罪與罰》在臺灣重現?——空歡喜一場
.一代不如一代?臺灣的三種《紅與黑》
.十本《茵夢湖》,六本源頭
.也算是翻譯界的天方夜譚——一個曲折離奇的譯本流傳史
.梁實秋和朱生豪以外的莎劇譯者們
.生物學家譯的《茶花女》,風行臺灣半世紀
.踏破鐵鞋無覓處——《魯賓遜漂流記》奇案
.功過難論的遠景世界文學全集

高手雲集之卷
.也是人間悲劇?——尋找「鍾憲民」
.兩岸分飛的譯壇怨偶——沉櫻與梁宗岱
.兩個逃避婚姻的天主教譯者——蘇雪林和張秀亞
.文學推手的反共年代——夏濟安
.譯者比作者還重要——殷海光的《到奴役之路》
.亂世父子——英千里與英若誠
.父債子難還——郁達夫和郁飛的《瞬息京華》
.惺惺相惜的隔海知音——柴可夫斯基書簡集
.譯者與白色恐怖
.譯者血案——馮作民的故事

追憶再啟之卷
.從人生的開始——《搖籃曲》
.本來無話,何勞翻譯?——《小亨利》
.三十幾年還沒落幕的大戲——《千面女郎》
.隱形的日譯者——黃得時的《小公子》和《小公主》
.飛吧!海鷗岳納珊!
.麥帥的兒子怎麼了?——〈麥帥為子祈禱文〉
.少見的西班牙語漫畫——《娃娃看天下》
.冷戰時期的政論長青樹——包可華專欄
.西洋羅曼史的興衰——《米蘭夫人》與《彭莊新娘》
.流行歌曲——《愛你在心口難開》

娛韻繞樑之卷
.用《伊索寓言》學臺語
.臺灣最早的莎士比亞故事——〈丹麥太子〉
.安徒生的第一個中文譯本不在中國,而在日治臺灣——〈某侯好衣〉
.亞森.羅蘋在高雄犯案!——《黃金假面》
.《拾穗》最香豔的一本蕾絲邊譯作——《女營韻事》
.好大的面子!皇帝來寫序——《紫禁城的黃昏》
.七種譯本全成禁書——《畢業生》
.愛是不作害羞的事?——〈愛的真諦〉與《聖經》翻譯
.假作真時真亦假——華生的遺作《最後的難題》?
.中皮洋骨的「神探狄仁傑」

系統號:

P-008896

三十年來家國:一九一六~一九四五年的烽火中國

三十年來家國:一九一六~一九四五年的烽火中國

標題:

三十年來家國:一九一六~一九四五年的烽火中國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李誠毅 著,蔡登山 主編

內容簡介:

民國以降,先有北洋軍閥的連年混戰,次有日本帝國主義者的瘋狂入侵,其後又有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大戰,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動盪的時代。本書作者李誠毅,早年是一位新聞工作者,曾和管翼賢在北京創辦《實報》。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開始便投筆從戎,轉戰南北,並且遠征印緬,他編入到杜聿明將軍所領導的二百師,以師部中校秘書兼任編印處主任,創辦軍中報紙《新生命日報》。作者將他這段三十多年來,身經目睹的史實筆之於書,儘量用忠實的角度去敘述種種事物。由於作者長期身處北洋軍閥和對日戰爭的最前線,所以記載了許多寶貴的第一手史料,又因為作者是新聞記者出身,因此文筆流暢,書寫內容易懂易讀。本書絕對是瞭解民初那段烽火歲月的必讀專書。

作者簡介
李誠毅,江西人。早年曾和管翼賢在北京創辦《實報》。抗戰期間他投筆從戎,到了杜聿明將軍所領導的二百師,以師部中校秘書兼任編印處主任,創辦軍中報紙《新生命日報》。親歷血戰崑崙關及國軍入滇之事。並在昆明創辦《掃蕩報》昆明版。晚年執教於香港聯合書院。

編者簡介
蔡登山,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與《楊翠喜‧聲色晚清》等十數本著作。

系統號:

P-008897

百年凝視:西方鏡頭下的變革中國,社會經濟學家甘博1917-1932記錄的歷史瞬間

百年凝視:西方鏡頭下的變革中國,社會經濟學家甘博1917-1932記錄的歷史瞬間

標題:

百年凝視:西方鏡頭下的變革中國,社會經濟學家甘博1917-1932記錄的歷史瞬間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野人文化公司

作者:

甘博(Sidney D. Gamble) 攝影,邢文軍、陳樹君 撰文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東方,馬可波羅筆下的祕境
◎第一節 風鈴的呼喚,帶他來到遙遠的東方
◎第二節 長征6,000公里,定下畢生志業
◎第三節 行腳中國,以社會學家的眼光改變世界
◎第四節 軍閥再亂,開門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第五節 透過他的鏡頭看見最真實的東方

第二章 潮起,翻開未知的歷史新頁
◎第一節 齊聚天安門,唯一影像記錄和平降臨的瞬間
◎第二節 突來的背叛,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的密謀
◎第三節 舉國哀慟,紀錄民主先驅的最後一段路
◎第四節 功虧一簣,鴉片遺毒重新崛起
◎第五節 文化復興運動,推廣全民教育,革除封建積習

第三章 下鄉,挖掘市井小民的人生故事
◎第一節 浮生掠影,人不一定最美,卻是風景所在
◎第二節 遛鳥鬥雞、釅茶烈煙,一百年前的生活縮影
◎第三節 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用鏡頭留下百態人生

第四章 百工,看見人類歷史的縮影
◎第一節 人類文明的起點:農業及農產品加工
◎第二節 能工巧匠,無形的文化遺產
◎第三節 挑過山、涉過水,經濟貿易的遠古推手

第五章 信仰,引人入勝的文明產物
◎第一節 宗教與迷信共存的世界
◎第二節 生死皆為喜,不惜傾家蕩產的大事
◎第三節 三月不知肉味,以樂舞祭祀孔子
◎第四節 跟隨香客腳步,探訪古老宗教的祕境
◎第五節 文武香會沿道林立,點亮朝聖之路
◎第六節 雍和宮,維繫清朝和蒙、藏關係的紐帶
◎第七節 「神」的世界,不復存在的自由信仰之都

第六章 帝都,最後的繁華與傾圮
◎第一節 巍峨城闕、四面九道,百年前的紫禁皇城
◎第二節 存在的證明,淹沒在歷史洪流中的你和我
◎第三節 年華似水,繁華與沒落共生的北京

系統號:

P-008899

核彈!間諜?CIA:張憲義訪問紀錄

核彈!間諜?CIA:張憲義訪問紀錄

標題:

核彈!間諜?CIA:張憲義訪問紀錄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足文化

作者:

陳儀深 訪問,彭孟濤、簡佳慧 整理

內容簡介:

序言 
愛達荷州訪張憲義(陳儀深) 
臺灣在關鍵時刻的關鍵問題(王景弘)
禁解的臺灣歷史真相(羅致政)

第一章 受訪緣起
美國的核武紅線
禍害無窮的高階核廢料鈽
永續發展的理念

第二章 求學生涯
父親的影響
放棄學醫,轉讀物理
與外省人相處融洽
軍校與清大交流合作
釐清赴美進修期間的真相

第三章 核能研究所
我的橋牌啟蒙老師
吳大猷與新竹計畫
從新竹計畫到桃園計畫
郝柏村與黃孝宗
與CIA接觸
在美國的安排下離開臺灣

第四章 前往美國
離開臺灣
從未交付機密資料
從未被誘惑
蔣經國過世後與丁大衛會談
關於「作證」
CIA最成功的情報行動
美國政府指控李文和核武洩密案
投身第四代核電廠的研究
福島核災對我衝擊很大

第五章 「決戰境外」的生存之道
寫給陳水扁總統的兩封信
原能會主委歐陽敏盛訪美
「決戰境外」的意涵
借鏡布拉格之春
臺灣生存發展的資產
「非核家園」是臺灣必走的路
不再是無根之人

第六章 臺灣核武祕辛
臺灣發展核武的濫觴
不依賴美國核子保護傘
掌握核技術才能維繫國家生存
核電廠與核武的鈽
核武製造能力的紅線
解決核彈投射的問題
沒有所謂「玉碎計畫」
反駁賀立維的論點
九鵬高爆試驗
日本重啟核電
「乾式貯存」無法保障臺灣核安

第七章 洪美鳳女士訪談
我的父親
我與張憲義
婚後生活
飛抵美國
張憲義不是叛徒
王景弘夫婦來訪
張憲義重拾研究工作
與張憲義一起受洗
家人首度來美探親
與臺灣親友的連結
我的兒女

系統號:

P-008973

駐臺南日本兵1904年日記

駐臺南日本兵1904年日記

標題:

駐臺南日本兵1904年日記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作者:

松添節也 翻譯、編注,謝國興 主編策劃

內容簡介:

本書《駐臺南日本兵1904年日記》,係1904年一名駐紮臺南的日本軍曹所留下的日記,內容記載日常生活、娛樂、天氣、社會消息、傳染病、地震、節慶等,為當時的臺南留下第一手紀錄,其原稿由譯者松添節也先生於東京神田古書街購得。為深度瞭解並正確翻譯此一史料,松添先生退休後特地來臺灣學習中文、臺語,甚至在臺南租屋而居,從斑駁的古街舊巷中,追尋日記撰者走過的足跡。

全書內容以日文原文與臺語譯文對照之方式呈現。譯者因鑑於日記撰者和當地人溝通時會使用簡單的臺語,且日記中出現的本地人名、地名均為臺語發音,故選擇以臺語翻譯,俾如實呈現當時的氣氛,係日文史料中少數以臺語翻譯之作品。

本書譯文曾於2014年由臺南市文化協會以《回到一九〇四日本兵駐臺南日記:戀戀紅塵故事集》為題出版,此次新編乃以舊稿為基礎,經譯者及編輯團隊修訂而成,另新增臺南舊市街圖、日記手稿影像、駐臺守備隊相關舊照片等圖像資料,以充實全書內並強化歷史臨場感。

系統號:

P-009001

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

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

標題:

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馮客(Frank Dikotter)著,向淑容、堯嘉寧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 People's History, 1962-1976"

文化大革命二十年大事年表
第一部分 大躍進之後(1962-1966)
第一章 兩個獨裁者
第二章 以階級鬥爭為綱
第三章 文化前線的戰爭
第四章 四人集團

第二部分 紅色年代(1966-1968)
第五章 大字報之戰
第六章 血紅的八月
第七章 打碎舊世界
第八章 毛崇拜
第九章 大串連
第十章 造反派與保皇派
第十一章 軍隊出動
第十二章 武裝競賽
第十三章 滅火

第三部 黑色年代(1968-1971)
第十四章 全面肅清
第十五章 上山下鄉
第十六章 預備開戰
第十七章 學大寨
第十八章 大肅清捲土重來
第十九章 繼任人之死

第四部 灰色年代(1971-1976)
第二十章 修復河山
第二十一章 寧靜革命
第二十二章 第二社會
第二十三章 情勢逆轉
第二十四章 其後

系統號:

P-008895

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

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

標題:

中國敘事學:歷史敘事詩文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

李貞慧 主編

內容簡介:

一、蔡英俊:歷史、敘述與認同:抒情傳統論述視野下「歷史」與「敘事」的問題

二、董乃斌:從抒情敍事兩大傳統論中國文學史

三、周建渝:「敘事」概念在史傳與文學批評中的運用

四、劉承慧:論《左傳》敘事文

五、王基倫:承繼與新變:韓愈柳宗元傳狀文

六、李貞慧:試論蘇轍<潁濱遺老傳>的敘事方法及其意義

七、黃奕珍:「以追憶肯認現時」—論陸游追憶遠遊詩歌的自傳意涵

八、許銘全:組詩體製的抒情敘述雙重性——以曹植、謝靈運、謝惠連的四組組詩為探討對象

九、李欣錫:春光中遣動的「秋興」—論錢遵王《判春集》及對錢牧齋「詩史」觀之實踐

十、曾守仁:桃花扇底送南朝—論孔尚任的歷史意識及其書寫

系統號:

P-008914

外交生涯一甲子:陳雄飛先生訪問紀錄(一套兩冊)

外交生涯一甲子:陳雄飛先生訪問紀錄(一套兩冊)

標題:

外交生涯一甲子:陳雄飛先生訪問紀錄(一套兩冊)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

許文堂、沈懷玉 訪問/紀錄

內容簡介:

陳雄飛(1911-2004),江蘇上海人。震旦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博士。1944年進入外交部工作,1949年奉派出使法國,其後歷任駐比利時、盧森堡、烏拉圭大使。1960年代法語非洲各國獨立時,都是他前往商談建交。並參與我國在各種國際組織的會議、保衛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次。在擔任外交部次長代理部務期間,親歷退出聯合國過程,及處理連串斷交事務。退休後仍致力於外交工作,一生可以說就是一部精采的中華民國外交史。

系統號:

P-008933

知識傳播與國家想像:20世紀初期拉斯基政治多元論在中國

知識傳播與國家想像:20世紀初期拉斯基政治多元論在中國

標題:

知識傳播與國家想像:20世紀初期拉斯基政治多元論在中國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陳惠芬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拉斯基的時代」
第一節 拉斯基生平及其政治多元論述要
第二節 遇見拉斯基—中國知識分子的拉斯基記憶

第二章 拉斯基政治多元論在中國的傳播歷程
第一節 民初主權論之轉向與1920年代政治多元論的輸入
第二節 1930年代政治多元論在中國的深化及轉折

第三章 政治多元論與中國知識分子的國家想像
第一節 新國家學說的吸引
第二節 聯治分權的思考
第三節 政治多元論與1930年代的政制改造

結論

系統號:

P-008976

籾山衣洲在臺日記,一八九八—一九〇四

籾山衣洲在臺日記,一八九八—一九〇四

標題:

籾山衣洲在臺日記,一八九八—一九〇四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作者:

許時嘉、朴澤好美 編譯

內容簡介:

籾山衣洲(1855-1919),名逸、逸也,日本漢詩人,出身三河西尾(今愛知縣)。本書為其1898年11月至1904年4月在臺期間的日記,內容以日常作息為主,包含來訪賓客或個人行程。雖少交待經緯與感想細節,仍可反映當時臺日官紳交往網絡與殖民初期日人在臺生活的情況。

系統號:

P-009002

《天妃顯聖錄》與媽祖信仰

《天妃顯聖錄》與媽祖信仰

標題:

《天妃顯聖錄》與媽祖信仰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蔡相煇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緒論

上篇: 《天妃顯聖錄》版本及編訂
第二章: 《天妃顯聖錄》版本考訂
第三章: 《天妃顯聖錄》的刊行者僧照乘
第四章: 編撰《天妃顯聖錄》的林堯俞
第五章: 《天妃顯聖錄》其他參與刊行者

中篇: 《天妃顯聖錄》天妃事蹟的田野考察
第六章: 《天妃顯聖錄》天妃事蹟
第七章: 天妃信仰起源的田野考察
第八章: 天妃信仰的上位神:白衣大士的開山僧伽
第九章: 白塘李氏與媽祖信仰的奠立

下篇: 《天妃顯聖錄》媽祖靈應與流傳
第十章: 《天妃顯聖錄》歷朝褒封
第十一章: 《天妃顯聖錄》媽祖信仰流傳
第十二章: 天妃信仰的宗教本質

系統號:

P-008898

臺灣工業史

臺灣工業史

標題:

臺灣工業史

時間:

2016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高淑媛 著

內容簡介:

導論
一、回顧傳統加工生產的重要性
二、工業化轉型期的重要課題
三、本書之構成

第一章 十七世紀臺灣社會的木工技術
一、蔗糖貿易與包裝
二、漢人農民製造糖桶與糖箱
三、木工技術與交通工具
四、木竹製家具與生產工具
五、臺灣木工技術之特性與重要性

第二章 臺灣傳統線香業及其技術的演變
一、前言
二、康熙年間設立的臺南曾振明香舖
三、乾隆中葉鹿港施錦玉的設立與發展
四、技術養成與原料變化
五、小結

第三章 清代臺灣商品生產與原住民工藝技術
一、大甲蓆的技術改良與傳播
二、苑裡之編蓆技術改良
三、宜蘭番布、臺南番錦與番布
四、小結

第四章 臺灣傳統社會之婦女加工生產活動
一、康熙末年臺南婦女開始織布
二、清代中期紡織業的點狀拓展
三、傳統婦女多樣化加工生產
四、近現代婦女工業參與之源流

第五章 臺灣傳統社會加工生產活動特色
一、臺灣傳統加工生產圖像
二、肯定一技之長的社會
三、善用當地資源之智慧巧思

第六章 近代初期臺灣社會之資本主義化歷程與特色
一、產業政策鼓勵機械化
二、臺灣社會與機械化生產
三、近代公司制度的運作具體例
四、國家、市場及社會

第七章 日治時期的技術研究與軍需工業化
一、製糖業副產品之利用研究
二、專賣局與芳油產業研究
三、1930年代軍需工業化的兩種技術源流
四、日本資本轉變為國家資本

第八章 戰時臺灣社會的工業參與
一、總督府振興民需工業政策
二、臺灣社會參與的具體例
三、戰時臺灣社會參與工業生產的圖像
四、結論

第九章 臺灣戰後混亂期民營工業之發展歷程
一、1945-1952年臺灣工業的變遷
二、日產之移轉民營
三、戰後新設工廠的現代性
四、政府政策扶植產業
五、臺灣中小企業在1952年已奠基

第十章 現代工業生產過剩與出口導向政策
一、出口導向的政策改革
二、機械與原料自給降低成本
三、自主技術與出口競爭力
四、自主技術與品牌
五、出口競爭力的社會因素

第十一章 臺灣現代民營重化工業之發展歷程
一、重化工業在現代臺灣工業的地位
二、國家政策與民營重化工業
三、國際分工體制的影響
四、國際化與自創品牌
五、臺灣現代民營重化工業的特色

終章
一、十七世紀臺灣奠立加工基礎的重要性
二、社會自主因應資本主義、工業化
三、工業化社會與國際市場
四、未來的挑戰

系統號:

P-008975

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

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

標題:

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

時間:

2016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出版社

作者:

皮國立 著

報導者:

皮國立教授(本書作者)

內容簡介:

緒論 民國時期中西醫論爭下的國族與病人再思考
一、前言 
二、近代中國的身體與國族 
三、從病人出發的醫療史
四、從病人的言論與視角出發

壹 略論胡適的醫學觀
一、前言 
二、在掙扎中的傳統中醫 
三、胡適的身體與醫療 
四、國故中醫、科學西醫:再探知識分子擇醫觀 
五、醫療、身體與國族:醫療化下的國民性再造 
六、小結 

貳 民初醫療、醫生與病人之一隅:孫中山之死與中西醫論爭
一、前言 
二、病人的經歷 
三、早年為學與發現罹患肝癌始末 
四、中西醫對肝癌的認識 
五、更換中醫治療始末 
六、中醫治療的轉機與困境 
七、孫的最後時日 
八、小結 

參 「國醫」的醫療史反思:中國醫學之近代轉型與再造
一、前言 082
二、重省中西醫匯通史:中西差異在何處 
三、國醫建構之初:國學與國粹形象 
四、國醫轉型的關鍵年代 
五、形塑科學國醫之困境 
六、面對國家與民族:國醫責任之再造 
七、小結:一次失敗的「成功」轉型 

肆 醫療與近代社會:試析魯迅的反中醫情結
一、前言 
二、緣起:反中醫幼苗誕生 
三、至死不渝的迷信:偏方與秘方 
四、騙人的把戲:中醫辨病與診斷 
五、科學與國粹 
六、中國西醫的問題:壓力源來自中醫的另一種視角 
七、小結 

伍 醫療疏失與「中西醫匯通」擇醫觀:梁啟超之死與「腎病」公案新考
一、前言 
二、「失腎記」前因後果 
三、此案所反映之中西醫技術與醫療環境 
四、餘波盪漾:中西醫論戰與最後的真相 
五、小結 

陸 國家與身體的公與私:抗戰前蔣介石的日常醫療與國族衛生觀
一、前言 
二、個人生活經驗:1924年前的蔣介石 
三、軍校校長與北伐時期 
四、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蔣的「私」領域日常衛生與醫療
五、西安事變後,蔣的疾病醫療史 
六、國家衛生和身體現代性之實踐:幾個視角 
七、小結 

柒 總結論

作者簡介
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歷史組專任助理教授。出版過《醫通中西—唐宗海與近代中醫危機》、《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近代中醫的身體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等專書,另編有論文集、大學歷史經典閱讀教科書。相關學術論文40餘篇,主要之研究領域為中國醫學史、疾病史和身體史。也喜歡研究一些特定的近代軍事和政治史,以及圖像、知識傳播的文化史,特別是和中西醫學、衛生、身體文化等相關的歷史主題。

系統號:

P-008901

釋奠與權力:初唐國家教化的理解與建構

釋奠與權力:初唐國家教化的理解與建構

標題:

釋奠與權力:初唐國家教化的理解與建構

時間:

2016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Airiti Press

作者:

謝明憲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序論

第二章 唐高祖武德七年釋奠講學的策略、目的及其問題

第三章 從「南北學」的眾說紛紜到定於一的「正義」

第四章 唐前儒學「師說」的形成與變遷

第五章 「君」與「師」:教化者與國家教化儀式

第六章 唐代國學釋奠先聖的空間與身分

第七章 結論

系統號:

P-008913

紅色工程師的崛起:清華大學與中國技術官僚階級的起源

紅色工程師的崛起:清華大學與中國技術官僚階級的起源

標題:

紅色工程師的崛起:清華大學與中國技術官僚階級的起源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Joel Andreas 著,何大明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Rise of the Red Engineer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Origins of China's New Class"

第一部 建設社會主義(1949–1966)
第1章  階級權力的政治基礎
第2章  階級權力的文化基礎
第3章  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第二部 文化大革命(1966–1968)
第4章  政治權力對拚文化權力
第5章  團結起來,保衛政治權力及文化權力

第三部 把文化大革命制度化(1968–1976)
第6章  監督紅色工程師
第7章  消除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
第8章  工農兵學員

第四部 新時代(1976–現在)
第9章   重建政治資本及文化資本的基礎
第10章  紅色工程師們的勝利
第11章  技術專家治國與資本主義

系統號:

P-008981

文學考古: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隱型結構」

文學考古: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隱型結構」

標題:

文學考古: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隱型結構」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陳岸峰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頓漸有序:《射鵰英雄傳》中郭靖的原型及其英雄歷程

第三章 欲即欲離:《神鵰俠侶》中楊過與小龍女的原型及歸宿

第四章 何足道哉:《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的複合原型及其領悟

第五章 鏡花水月:《天龍八部》中蕭峰的原型及其命運

第六章 竹林琴音:《笑傲江湖》中令狐沖的「魏晉風度」

第七章 任誕與假譎:《鹿鼎記》中韋小寶的原型及其意義

第八章 《三岔口》與《十日談》的混合結構

第九章 總結

系統號:

P-008998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週邊」概念的再澄清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週邊」概念的再澄清

標題: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週邊」概念的再澄清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葛兆光 著

報導者: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葛兆光教授十年前開始推動「從周邊看中國」研究計劃,把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保存的有關中國史資料作為「新材料」,試圖提供重新認識東亞和中國的多重視角與立場。為此,葛教授陸續出版了《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等著作,在國際學界受到廣泛關注。本書是葛兆光教授有關東亞與中國研究系列論著之一。為了對「周邊」及其相對應的「中國」概念做一個清晰的界定,作者在這本書中梳理歷史上中國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動與交錯,說明「內」與「外」之變化,並嘗試溝通原本分屬中外關係史、中國民族史(包括「邊疆民族」)、歷史地理學(包括「邊疆史地」)、全球史(和區域史)等各學術領域的資料和方法。

作者簡介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教授。曾任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臺灣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芝加哥大學客座教授或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是東亞及中國的思想、文化與宗教史。著有《增訂本中國禪思想史》、《中國思想史》(兩卷本)、《宅茲中國》、《想像異域》、《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等。

系統號:

P-009017

齊魯金聲——山東地區兩周樂鐘研究

齊魯金聲——山東地區兩周樂鐘研究

標題:

齊魯金聲——山東地區兩周樂鐘研究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

朱曉芳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第一節 時空範圍及考古發現
第二節 研究簡史與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 樂鐘的型式劃分及分期
第一節 甬鐘
第二節 镈鐘
第三節 紐鐘
第四節 分期

第二章 樂鐘的銘辭研究
第一節 銘文排列形式
第二節 全銘組合方式
第三節 銘文內容
第四節 銘文字體

第三章 樂鐘鑄造工藝的探討
第一節 鑄造方法和范的設計
第二節 各部位紋飾的設計和鑄刻

第四章 兩週樂懸制度的演變
第一節 樂懸的用器制度
第二節 樂懸的擺列制度
第三節 樂懸的音列制度
第四節 樂懸制度中的性別差異
第五節 簨虡

第五章 以樂鐘為中心的音樂文化分區
第一節 魯北音樂文化區
第二節 魯南音樂文化區
第三節 魯東南音樂文化區
第四節 膠東音樂文化區

系統號:

P-008962

上山文化:發現與記述

上山文化:發現與記述

標題:

上山文化:發現與記述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北京:文物出版社

作者: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編

內容簡介:

上山文化發現十年來,雖然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累積了豐富的材料,但仍然有許多新問題等待著我們去探索。特別在文化譜系研究方面,上山文化與跨湖橋文化以及河姆渡文化之間,仍然有許多未解之謎。錢塘江南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的完善和建立,仍然是今後一段時期浙江史前考古的任務。在上山文化發現十週年之際,我們對十年來的考古成果進行總結,希望借蔣樂平主編的《上山文化:發現與記述》這本圖錄的出版,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分享上山文化,走進浙江一萬年。

系統號:

P-008963

兩城鎮:1998-2001年發掘報告(一套四冊)

兩城鎮:1998-2001年發掘報告(一套四冊)

標題:

兩城鎮:1998-2001年發掘報告(一套四冊)

時間:

2016年10月

出版單位:

北京:文物出版社

作者:

中美聯合考古隊 編

內容簡介:

《兩城鎮:1998-2001年發掘報告》共四冊,介紹1998~2001年,山東大學對兩城鎮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揭露面積約1300平方米,發現三圈龍山文化時期的圍壕,局部有城牆線索。發現龍山文化房址50餘座,墓葬70餘座,灰坑500餘座,出土可復原的龍山文化陶器2600餘件,石器近3000件。同時,開展了對兩城鎮遺址的多學科綜合研究,內容包括地質、遙感、人類遺骸、動物遺存、植物遺存、陶器、石器研究等。本發掘在聚落考古和多學科綜合研究方面,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

系統號:

P-008961

樂園:當古地圖遇上現代城市

樂園:當古地圖遇上現代城市

標題:

樂園:當古地圖遇上現代城市

時間:

2016年10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三聯書店

作者:

霍凱盛 著

內容簡介:

霍凱盛採用仿歐洲古地圖的畫風,展現對澳門的現狀、前殖民城市的發展,以至當下生活的緊張,抒發所思所感。仿古地圖與現代元素,儼如以地圖穿梭五百年時空。古今交錯的風格所帶出的不協調感,令人對歷史與現代社會產生無窮的想像與反思。

畫冊收錄霍凱盛共60幅精選畫作,包括得獎的《樂園》系列、反映殖民時代對現今世界影響的「大航海時代的城市」及忙著追巴士、等電車的「動起來的古代人」系列作品。霍凱盛的畫作,入選堪稱「插畫界奧斯卡」的意大利波隆那插畫展,並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其畫風以及所探討的主題,皆具有跨地域價值

作者簡介
霍凱盛,出生於澳門,作品以針筆繪畫仿古地圖加入當代元素,探討城市發展產生的變化,曾入選第五十屆「意大利波隆那插畫展」,獲2013年「東方基金會藝術獎」等獎項。作品收藏於澳門政府總部、澳門文化局、澳門藝術博物館、葡萄牙東方博物館、香港大學美術館及東方基金會(澳門),部分亦私人收藏於美國拉斯維加斯、意大利、葡萄牙、英國、新加坡、中國大陸、澳門、香港及臺灣。

系統號:

P-008902

中国の誕生:東アジアの近代外交と国家形成

中国の誕生:東アジアの近代外交と国家形成

標題:

中国の誕生:東アジアの近代外交と国家形成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

作者:

岡本隆司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第Ⅰ部 危機の時代へ
第1章 清朝の対外秩序とその変遷——會典の考察を中心に
第2章 明治日本の登場——日清修好条規から 「琉球処分」へ
第3章 新疆問題とその影響——「海防」論と「屬國」と「保護」

第Ⅱ部 属国と保護のあいだ——「越南問題」
第4章 ヴェトナムをめぐる清仏交渉とその変容——1880年代初頭を中心に
第5章 清仏戦争への道——李・フルニエ協定の成立と和平の挫折
第6章 清仏戦争の終結——天津条約の締結過程

第Ⅲ部 自主から独立へ——「朝鮮問題」
第7章 「朝鮮中立化構想」と属国自主
第8章 自主と国際法——『清韓論』の研究
第9章 属国と儀礼——『使韓紀略』の研究
第10章 韓国の独立と清朝——「自主」と「藩屬」

第Ⅳ部 「領土主権」の成立と「藩部」の運命
第11章 「領土」 概念の形成
第12章 「主権」の生成——チベットをめぐる中英交渉と「宗主権」概念
第13章 「主権」と「宗主権」——モンゴルの「独立」をめぐって

結論

系統號:

P-008923

タイ:謎解き町めぐり――華人廟から都市の出自を知る物語

タイ:謎解き町めぐり――華人廟から都市の出自を知る物語

標題:

タイ:謎解き町めぐり――華人廟から都市の出自を知る物語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彩流社

作者:

桑野淳一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華人廟――タイの都市にはなぜ華人廟があるのか

第2章 海南郷党――大いなる開拓者

第3章 潮州郷党――タイ最大の華僑集団

第4章 福建郷党――雄飛する華人揺籃の地

第5章 客家郷党――由緒正しき漢民族の後裔

第6章 広東(広肇)郷党――機械技術に強い誇りある集団

第7章 その他郷党――少数ながら光る存在意義

系統號:

P-008946

交錯する臺湾認識:見え隠れする「国家」と「人びと」

交錯する臺湾認識:見え隠れする「国家」と「人びと」

標題:

交錯する臺湾認識:見え隠れする「国家」と「人びと」

時間:

2017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陳來幸、北波道子、岡野翔太 編

內容簡介:

総論(陳來幸)

Ⅰ.「国家」の揺らぎ
現代臺湾史の重要人物としての蔣介石(若松大祐)
民主化後の政党政治──二〇一六年選挙から展望される可能性(松本充豊)
すれ違う「国」と「民」──中華民国/臺湾の国籍・パスポートをめぐる抵抗(鶴園裕基)
臺湾とフィリピン、そして日本──「近さ」と「隔たり」の政治学(宮原曉)
【コラム】琉・華・臺・沖(八尾祥平)
【コラム】臺湾原住民族の政治的位置づけ(石丸雅邦)

Ⅱ.臺湾の「実像」
一九四〇~五〇年代の日臺経済関係──分離から再統合へ(やまだあつし)
臺湾の経済発展と「開発独裁」──「中華民国」の生き残りをかけた経済開発(北波道子)ノーブランドのIT大国(近藤伸二)
一九六〇年代臺湾文学の日本語翻訳活動について──『今日之中国』における文学翻訳とカルチュラル・ポリティクス(王恵珍 著,北波道子 翻譯)
東南アジア系臺湾人の誕生──五大エスニックグループ時代の臺湾人像(横田祥子)
【コラム】日臺間における性的マイノリティ文化の相互交渉―臺湾の「同志文学」を手がかりに(劉靈均)
【コラム】「臺湾客家」の創造(劉梅玲)

Ⅲ.万「華」鏡の「臺湾」
在日臺湾人と戦後日本における華僑社会の左傾化現象(陳來幸)
華僑・臺僑をめぐる歴史的位相──臺湾「天然独」の抬頭に至るまで(岡野翔太)
遺骨と祖国と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ー──一九五〇年代前半の臺湾と「中国」をめぐる相剋(坂井田夕起子)
臺湾人と日本の華人系プロテスタント教会(劉雯)
誰がここで他人の歌を歌っているのか―「日歌臺唱」にみる、臺湾人の世代交代とその交差点(黄裕元(北波道子、岡野翔太共訳)
【コラム】被災地交流で結ぶ日本と臺湾(垂水英司)
【コラム】八田与一を介した臺南と金沢の交流(清水美里)

あとがき(北波道子)

系統號:

P-008953

唐代伝奇を語る語り手 ――物語の時間と空間

唐代伝奇を語る語り手 ――物語の時間と空間

標題:

唐代伝奇を語る語り手 ――物語の時間と空間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葉山恭江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第一章 本研究の目的と方法
第二章 日本における唐代伝奇研究の現状と課題
第三章 本書の構成

第一部 理論篇
第一章 物語論の概説
第二章 唐代伝奇の語りの分類――語り手と物語世界の関係から
第三章 「謝小娥伝」の語り――語り手「私」と作中人物「私」の関係

第二部 実践篇
第一章 「古鏡記」の語り――語り手王度に語られた王度と王勣の物語
第二章 「南柯太守伝」の時空と語りの枠――生き直しをさせられた夢
第三章 「南柯太守伝」に含まれる二つの焦点化――物語に介入する語り手

付録 唐代伝奇関係研究文献目録/主要参考文献/初出一覧/あとがき/索引

系統號:

P-008929

汝、ふたつの故国に殉ず――臺湾で「英雄」となったある日本人の物語

汝、ふたつの故国に殉ず――臺湾で「英雄」となったある日本人の物語

標題:

汝、ふたつの故国に殉ず――臺湾で「英雄」となったある日本人の物語

時間:

2016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角川書店

作者:

門田隆將 著

內容簡介:

1895年、ひとりの若者が臺湾を目指して故郷・熊本をあとにした。臺湾の治安維持と発展に尽くすためである。やがて臺湾女性と家庭を築いた彼は、のちに「英雄」と呼ばれる男の子をもうけた。しかし、戦後の臺湾の悲劇は、一家を動乱に巻き込んでいく。日本と臺湾の「絆」を表わす「5代120年」にわたる壮大な一族の物語。

「私には大和魂の血が流れている」「臺湾人、万歳!」。臺湾最大の悲劇となった1947年の「二二八事件」で、そう叫んで、永遠の眠りについた英雄がいた。坂井徳章弁護士(臺湾名:湯徳章)である。父親は日本人、母親は臺湾人で、生まれながらにして日本と臺湾の「絆」を表わす人物である。父を早くに亡くした徳章は、貧困の中、辛酸を舐めながら勉学に励み、ついに当時の最難関国家試験である高等文官司法科と行政科の試験に両方合格する。

帝都・東京から故郷・臺南へ帰り、臺湾人の人権確立のために活動する中、徳章は国民党政府の「二二八事件」弾圧から臺南市民を救うために奔走する。自らの身を犠牲にしながら、多くの市民を助けた徳章は、50年後に忽然と“復活”する。苦難の道を歩んだ臺湾と、なぜ今も臺湾人が日本と日本人をこれほど愛してくれているのか、その根源を解き明かした感動の歴史ノンフィクション。

作者簡介
門田隆将,高知県生まれ。中央大学法学部卒。ノンフィクション作家として、政治、司法、事件、歴史、スポーツなど幅広い分野で活躍している。『この命、義に捧ぐ臺湾を救った陸軍中将根本博の奇跡』(角川文庫)で第19回山本七平賞受賞(本データはこの書籍が刊行された当時に掲載されていたものです)

系統號:

P-008952

日中戦争と大陸経済建設

日中戦争と大陸経済建設

標題:

日中戦争と大陸経済建設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吉川弘文館

作者:

白木沢旭児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日中戦争の歴史像

第Ⅰ部 貿易国家から生産国家へ
第一章 貿易構想の転換

第二章 輸出入リンク制による貿易振興策

第三章 戦争の長期化と長期建設

第Ⅱ部 華北における経済建設の実態
第一章 華北の石炭資源

第二章 華北の鉄資源と現地製鉄問題

第三章 綿花生産と流通

第四章 華北農村掌握と農業政策

終章 大陸経済建設の帰結

系統號:

P-008922

王羲之書法の展開――王献之から良寛まで

王羲之書法の展開――王献之から良寛まで

標題:

王羲之書法の展開――王献之から良寛まで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二玄社

作者:

吉川蕉仙 編

內容簡介:

東晋の王献之から清の王鐸・傅山、平安の三筆・三跡から江戸の良寛まで、四九家・六四点の名品鑑賞を通して根底に脈々と流れる系譜に迫る。釈文と個別の解説のほか、巻末に日中対照書人年表を付す。『書聖王羲之の書』の続篇。

系統號:

P-008930

近現代東アジアと日本:交流・相剋・共同体

近現代東アジアと日本:交流・相剋・共同体

標題:

近現代東アジアと日本:交流・相剋・共同体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中央大学出版部

作者:

土田哲夫 著

內容簡介:

第1部 近代東アジアの交流と相剋
 第1章 中国と日本の経済交流―後期倭寇から日清戦争まで(16~19世紀)
 第2章 近代の日中留学交流
 第3章  近代中国と日本―蒋介石を中心に
 第4章 近代の臺湾と日本

第2部 帝国日本の拡張と東アジア
 第5章 植民地朝鮮と日本の伝統芸能の遭遇―狂言朝鮮公演記
 第6章 在朝日本人の研究の現況と課題
 第7章 渋沢栄一の対米認識の形成―1879年のグラント将軍接待と1902年の欧米訪問を中心として
 第8章 戦争と平和のメディア表象―満鉄発行のグラフ誌を手がかりとして

第3部 現代東アジアの変容と展望
 第9章 帝国日本の解体と戦後アジア
 第10章 韓国の「ポストコロニアル」政策と日韓関係―朴正熙政権期を中心に
 第11章 中国改革解放初期の政策形成過程における日本人顧問
 第12章 歴史克服と東アジア共同への道―日中韓の3国共通教材『未来をひらく歴史』と『新しい東アジアの近現代史』の目指すもの
 第13章 アジア原理を求めて

系統號:

P-008951

古代日本の東アジア交流史

古代日本の東アジア交流史

標題:

古代日本の東アジア交流史

時間:

2016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鈴木靖民 著

內容簡介:

Ⅰ 弥生・古墳時代の東アジア交流
1 島根県田和山遺跡と東アジア──環濠集落・特殊建物・硯
2 毛野の古墳人と古代日本

Ⅱ 飛鳥時代の東アジア交流
1 百済・王興寺と飛鳥寺の創建
2 難波宮木簡と「秦人凡国評」「王母」の解釈
3 百済救援の役後の百済使・高句麗使
4 天智四年の遣唐使守君大石と守君氏
5 唐の百済移民、陳法子と日本の古代

Ⅲ 東アジアのなかの古代日本の文化形成
1 東アジアのなかの飛鳥・藤原京の時代──文化形成を中心として
2 出雲大社の創建と新羅
3 平城京・藤原京の新羅文化と新羅人
4 古代日本の渡来人と技術移転──製鉄・文字文化を中心として
5 天平文化の背景──唐・新羅・渤海との交流

Ⅳ 古代日本の信仰と東アジア
1 東アジアのなかの古代日本の神信仰と仏教
2 円仁に関する新資料の出現──法王寺釈迦舎利蔵誌
3 入唐僧円仁と法王寺の石刻
4 敦賀・松原客館と東アジア交流
5 青森市新田遺跡の祭祀と建長寺の神祇祭祀
6 東部ユーラシア世界と東アジア世界──構造と展開

終章 東アジア交流史と東アジア世界・東部ユーラシア世界

系統號:

P-008955

中国外交とプラグマティズム――一九五〇年代における中国の対英政策

中国外交とプラグマティズム――一九五〇年代における中国の対英政策

標題:

中国外交とプラグマティズム――一九五〇年代における中国の対英政策

時間:

2016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

作者:

廉舒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中国外交の行動原則へのアプローチ
 第一節 一九五〇年代における対英政策の重要性
 第二節 本書の視角
 第三節 本書の資料と構成

第一章 承認問題をめぐる中国の対英方針――朝鮮戦争以前における対英政策の模索
 第一節 建国以前における中国共産党とイギリスの関係
 第二節 イギリスの中国承認と中国側の対応
 第三節 建国以前における中国共産党の対香港政策

第二章 中国対英戦略の確立――朝鮮戦争勃発と対英関係の維持
 第一節 朝鮮戦争と米中敵対関係の固定化
 第二節 朝鮮戦争の勃発と中英関係
 第三節 朝鮮戦争期の香港政策

第三章 ジュネーブ会議と中英関係の進展――米英切り離しの加速化
 第一節 対英政策の転換
 第二節 ジュネーブ会議と中英関係の進展
 第三節 ジュネーブ会議後における中国の対英認識
 第四節 ジュネーブ会議以降における野党労働党との関係

第四章 臺湾海峡危機と中英関係――関係冷却化への対応
 第一節 「臺湾地位未定論」の臺頭と中英関係の冷却化
 第二節 対英関係の再構築と対米関係打開の試み
 第三節 一九五六年の諸事件と中英関係
 第四節 第一次臺湾海峡危機以降の中国の香港政策

第五章 「中間地帯」論の一貫性と経済を中心とした対英政策
―― 第二次臺湾海峡危機以降
 第一節 イギリスの「二つの中国」政策への警戒
 第二節 第二次臺湾海峡危機と中英関係
 第三節 中英経済関係(一九五五―一九五九年)
 第四節 一九五七年以降の中国対外戦略におけるイギリスの位置づけ

終章 中国の対英政策におけるプラグマティズムの本質
 第一節 一九五〇年代における中国の対英政策
 第二節 中国的プラグマティズムにおける「原則性」の重視

系統號:

P-008909

帝国日本の記憶:臺湾.旧南洋群島における外来政権の重層化と脱植民地化

帝国日本の記憶:臺湾.旧南洋群島における外来政権の重層化と脱植民地化

標題:

帝国日本の記憶:臺湾.旧南洋群島における外来政権の重層化と脱植民地化

時間:

2016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

作者:

遠藤央、三尾裕子、植野弘子 編

內容簡介:

臺湾と旧南洋群島におけるポストコロニアルな歴史人類学の可能性――重層する外来政権のもとでの脱植民地化と歴史認識(三尾裕子)

第1部 日本の植民地支配と国際環境
委任統治.信託統治と「日本」――戦後の始まりあるいは記憶と忘却のずれについて(遠藤央)
臺湾における日本仏教の社会事業――一八九五~一九三七(松金公正)
言語接触と植民地―― 最初の官製「日本語.臺湾語」教科書『新日本語言集』を中心に(林虹瑛)

第2部 複数の文明・政権を跨ぐ記憶
パラオの語りにみる植民地経験のリアリティ(三田牧)
植民地臺湾の生活世界の「日本化」とその後――旧南洋群島を視野にいれて(植野弘子)
臺湾における「日本語」によるキリスト教的高齢者ケア――社団法人臺北市松年福祉会玉蘭荘の機関誌分析より(藤野陽平)

第3部 脱植民地化の試み
パラオ.サクラカイ――「ニッケイ」と親日言説に関する考察(飯髙伸五)
交錯する「植民地経験」――臺湾原住民・ブヌンと「日本」との衝突.接触.邂逅(石垣直
臺湾の植民地経験の多相化に関する脱植民地主義的研究――臺湾の植民地期建築物を事例に(上水流久彦)

系統號:

P-008910

Bound Feet, Young Hands: Tracking the Demise of Footbinding in Village China

Bound Feet, Young Hands: Tracking the Demise of Footbinding in Village China

標題:

Bound Feet, Young Hands: Tracking the Demise of Footbinding in Village China

時間:

January, 2017

出版單位: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Laurel Bossen and Hill Gates

內容簡介:

Footbinding was common in China until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when most Chinese were family farmers. Why did these families bind young girls' feet? And why did footbinding stop? In this groundbreaking work, Laurel Bossen and Hill Gates upend the popular view of footbinding as a status, or even sexual, symbol by showing that it was an undeniably effective way to get even very young girls to sit still and work with their hands.

Interviews with 1,800 elderly women, many with bound feet, reveal the reality of girls' hand labor across the North China Plain, Northwest China, and Southwest China. As binding reshaped their feet, mothers disciplined girls to spin, weave, and do other handwork because many village families depended on selling such goods. When factories eliminated the economic value of handwork, footbinding died out. As the last generation of footbound women passes away, Bound Feet, Young Hands presents a data-driven examination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this misunderstood custom.

About the Author
Laurel Bossen is Professor Emerita of Anthropology at McGill University. She is the author of Chinese Women and Rural Development: 60 Years of Change in Lu Village, Yunnan (2002).

Hill Gates is Professor Emerita of Anthropology at 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 She is the author of Footbinding and Women's Labor in Sichuan (2015) and China's Motor: A Thousand Years of Petty Capitalism (1996).

系統號:

P-008985

The Ryukyu Kingdom: Cornerstone of East Asia

The Ryukyu Kingdom: Cornerstone of East Asia

標題:

The Ryukyu Kingdom: Cornerstone of East Asia

時間:

December, 2016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Akamine, Mamoru; Editor: Huey, Robert; Translator: Terell, Lina

內容簡介:

Thi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 key work by one of Okinawa’s most respected historians, Mamoru Akamine, provides a compelling new picture of the role played by the Ryukyu Kingdom in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 Okinawa Island, from which the present-day Japanese prefecture derives its name, is the largest of the Ryukyu Islands, an archipelago that stretches between Japan and Taiwan. In the present volume, Akamine chronicles the rise of the Ryukyu Kingdom in the fourteenth and fifteenth centuries, when it played a major part in East Asian trade and diplomacy. Then Ryukyu was indeed the cornerstone in a vibrant East Asian trade sphere centered on Ming China, linking what we now call Japan, Korea, and China to Southeast Asia. Wit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ections to both Japan and China, Ryukyu also mediated diplomatically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whose leaders more often than not refused to deal with each other directly. But eventually the kingdom became a victim of its own success.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China and Japan starting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brought great changes to the region, and in 1609 Ryukyu was invaded by Satsuma, Japan’s southernmost domain. The China-Japan geopolitical rivalry would in time be acted out within Ryukyu itself, as one faction strove to maintain ties with China while another supported union with rapidly modernizing Japan.

Throughout the work Akamine’s approach to Ryukyu history is distinguished by his expert use of Chinese and Korean sources, which allows him to examine events from several different angles. This contributes to a broad, sweeping narrative, revealing an East Asia made up of many shifting and interrelated parts—not just nation states pursuing their own interests. Akamine’s facility with Chinese texts in particular uncovers telling details that add considerably to the historical record. His meticulous account of one of Ryukyu’s tribute missions to China, for example, or the role of feng shui in the design of Shuri Castle, the royal and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 the kingdom, is detailed without being pedantic. As a result, readers will come away with a broader, more informed understanding of Ryukyu’s significance in the region and the complexity of its relations with its neighbors.

Author Bio
Mamoru Akamine is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t the University of the Ryukyus.

系統號:

P-008903

Asian Traditions of Meditation

Asian Traditions of Meditation

標題:

Asian Traditions of Meditation

時間:

October, 2016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Editor: Halvor Eifring

內容簡介:

Meditation has flourish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ever since the foundations of the great civilizations were laid. It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Asian cultures that trace much of their heritage to ancient India and China. This volume brings together for the first time studies of the major traditions of Asian meditation as well as material on scientific approaches to meditation. It delves deeply into the individual traditions while viewing each of them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examining both historical and generic connections between meditative practices from numerous historical periods and different parts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 It seeks to identify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peculiarities of Asian schools of meditation while recognizing basic features of meditative practice across cultures, thereby taking the first step toward a framework for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meditation.
The book, accessibly written by scholars from several fields, opens with chapters that discuss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meditation. These are followed by contributions on Yoga and Tantra, which are often subsumed under the broad label of Hinduism; Jainism and Sikhism, Indian traditions not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meditation; Buddhist approaches found in Southeast Asia, Tibet, and China; and the indigenous Chinese traditions, Daoism and Neo-Confucianism. The final chapter explores recent scientific interest in meditation, which, despite its Western orientation, remains almost exclusively concerned with practices of Asian origin.

Until a few years ago a major obstacle to the study of specific meditation practices within the traditions explored here was a widespread scholarly orientation that prioritized doctrinal issues and sociocultural contexts over actual practice. The contributors seek to counter this bias and supplement concerns over doctrine and context with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meditative practice.

Asian Traditions of Meditation will appeal broadly to readers interested in meditation, mindfulness, and spirituality and those in the emerging field of contemplative education, as well as students and scholars of Asian and religious studies.

Author Bio
Halvor Eifring is professor of Chinese at the University of Oslo and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Acem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Meditation, Oslo.

系統號:

P-00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