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訊息

漢學研究通訊第35卷第3期

漢學研究通訊第35卷第3期

標題:

漢學研究通訊第35卷第3期

時間:

2016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研究綜述】
關於傳教士漢學的幾點思考――以卜彌格、比丘林、鮑潤生為例(顧孝永)
金元興替之際山東益都李氏家族研究綜述(1934-2015)(寧波)
董仲舒歷史角色研究回顧與展望――中日相關研究整理與探討(深川真樹)

【研究機構】
維也納臺灣研究中心介紹(李雅瑞、游欣恩、劉冠賢)

【資料介紹】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清代俗曲刊本述要(崔蘊華)

【會議報導】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
漢學研究中心
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2017年訪問學人獲選名單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臺灣漢學學位論文彙目――104學年度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系統號:

P-008285

東吳哲學學報第34期

標題:

東吳哲學學報第34期

時間:

2016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東吳大學

內容簡介:

【研究論文】
西田幾多郎論善與宗教(黃文宏)

安提歐庫斯的哲學(徐學庸)

荀子性善說獻疑(蕭振聲)

論莊子文本中「安」的修養(袁艾)

【書評】
「異議」的再議──近世東亞的「理學」與「氣學」(林月惠)

系統號:

P-008186

華人宗教研究第7期

華人宗教研究第7期

標題:

華人宗教研究第7期

時間:

2016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大里杙福興宮二媽軟身神像研究──歷史、物性與主體性(李建緯)

唐宋玄靈法「璇璣玄一停輪」、「太玄三一」之道試探──《北斗經》之版本、源流、經旨及宗派歸屬問題新思考(蕭進銘)

權威、中介與跨域:論星馬華人民間信仰的祖廟想像(簡瑛欣)

坤道應運:一貫道的女性觀(沈曄瀅)

系統號:

P-008137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6期

標題: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6期

時間:

2016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內容簡介:

伊比鳩魯的政治寂靜主義?――回應西塞羅的批判(徐學庸)

儒家為何要對存在問題有所交代?再論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學」(吳啟超)

試論《老子》首章「形上之道」與「無為工夫」之關係(蕭振聲)

對詹康〈韓非論人新說〉的反思(朱弘道)

回應:韓非的研究挑戰(詹康)

系統號:

P-008139

戲劇學刊第24期

標題:

戲劇學刊第24期

時間:

2016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內容簡介:

流行歌曲在臺灣歌仔戲中形成的套路與影響(劉南芳)

上黨佛教寺院劇場研究(王潞偉)

乾嘉以來崑劇折子戲、全本戲演出情況(洪惟助)

從「對話」到「說故事」的表演:鈴木忠志導演《李爾王》(林于竝)

生者寄也,死者歸也:莎士比亞的諸幽靈(林于湘)

意/Impulse的鍛鍊:三探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身體行動方法」(鍾明德)

系統號:

P-008202

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7卷第3期

標題:

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7卷第3期

時間:

2016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內容簡介:

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意義:「馬習會」前後的民意調查分析(陳政一、楊喜慧、陳明通)

美國學界離岸制衡戰略與「棄臺論」的爭辯(陳麒安)

哈薩克對中國地緣戰略與能源安全之意涵(吳雪鳳)

系統號:

P-00818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2期

標題: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2期

時間:

2016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清代初中期作為產業的蘇州版畫與其商業面向(王正華)

中國貿易與利潤分配: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職員的薪資與福利(1786-1834)(游博清)

抗戰時期的統制經濟與國營事業——以廣西紡織機械工廠為例(劉素芬)

【書評】
評George L. Israel, Doing Good and Ridding Evil in Ming China:The Political Career of Wang Yangming(楊正顯)

評Andrea S. Goldman, Opera and the City: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in Beijing, 1770-1900(張一楠)

系統號:

P-008227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3卷第1期

標題: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13卷第1期

時間:

2016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內容簡介:

「歷史與概念中的東亞佛教」專號專題導論(羅亞娜)

【專題論文】
抽離或重構語境的正念?傳統佛教與當代之詮釋(韋鄉安)

瑜伽修行與實踐理論視角的佛教與佛學(佐久間秀範)

牟宗三哲學的儒佛會通──從兩層存有論到基本存有論(羅亞娜)

延命地藏:順應時代的日本曹洞宗高岩寺(Tinka Delakorda Kawashima)

【研究論著】
丸山真男與福澤諭吉思想中的「獨立自尊」與「他者感覺」(區建英)

【研究討論】
濟世之道:回歸世界古典哲學(David Jones, John L. Culliney)

【書評】
評余紀元:《德性之鏡──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黃藿)

系統號:

P-008198

東華漢學第23期

標題:

東華漢學第23期

時間:

2016年6月

出版單位:

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華文系

內容簡介:

《西遊記》與元蒙之關係試論:以「車遲國」與「朱紫國」為中心考察(謝明勳)

論「方城內外」(劉文強)

袁曄《獻帝春秋》之歷史敘述評議(陳俊偉)

宋代禪門文獻中的散聖及其游戲形象的精神淵源(黃敬家)

戲擬與感舊:論《水滸後傳》對《水滸傳》之再現模式(曾世豪)

香菱新論——兼探《紅樓夢》的另類愛情觀(歐麗娟)

愛與戰鬥的雙向命運——七等生《耶穌的藝術》的理想藝術之追求(蕭義玲)

體玄識遠、神超理得:江建俊教授與魏晉學術研究述要(曾敬宗)

系統號:

P-008138

臺大中文學報第53期

標題:

臺大中文學報第53期

時間:

2016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韻紐四病考(白右尹)

擇選眼光與翻譯策略:德庇時「中國戲劇推薦書單」初探(汪詩珮)

屈萬里先生對今文《尚書》著成年代之考定──兼論對疑古思潮之繼承與修正(陳志峰)

《太平風物》與鄉土中國的想像──論李銳農具系列小說的「展覽」意義及其物之詮釋(楊小濱)

系統號:

P-008188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32期

標題: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32期

時間:

2016年6月

出版單位:

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內容簡介:

何海鳴短篇「倡門小說」中的娼妓形象(徐志平)

《四庫全書總目》稱譽的考證家及其接受探論──以揚州著名學者為對象的考察(楊晉龍)

清華壹〈尹至〉〈尹誥〉中的「吉」字(季旭昇)

越南「後賢碑」初探──以兩種特殊的後賢類型為例(林珊妏)

習得無助感對蘇曼殊及其寫作風格之影響(潘啟聰)

葉燮、沈德潛詩論實效之檢討(吳佩熏)

宋學傳統下的〈洪範〉學變革——論卿彬《洛書洪範解》的學術史意義(閻耀棕)

系統號:

P-008201

中國思想史研究第37號

標題:

中國思想史研究第37號

時間:

2016年7月

出版單位:

京都:京都大學中國哲學史研究會

內容簡介:

『管子』の心術と内業再探(金東鎭)

『道教義樞』序文に見える「王家八竝」をめぐって:道教教理學と三論學派の論法(麥谷邦夫)

『春秋左傳讀』に於ける章太炎の思考法と左傳觀(田訪)

系統號:

P-008136

蒙古相關古籍文獻圖錄

蒙古相關古籍文獻圖錄

標題:

蒙古相關古籍文獻圖錄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家圖書館

作者:

國家圖書館特藏文獻組 編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為推廣館藏古籍,特挑選與蒙古相關之古籍文獻58種,加以介紹,並以中文、英文及新蒙文三種語文出版圖錄, 藉以提供各國蒙古研究學者專家豐富的研究素材。

系統號:

P-008204

臺灣歷史圖說(三版)

臺灣歷史圖說(三版)

標題:

臺灣歷史圖說(三版)

時間:

2016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周婉窈 著

內容簡介:

《臺灣歷史圖說》(三版)特色:
1、本書從史前寫到1990年代,涵蓋時間很長,就每個歷史時期選取若干主題,擇要敘述,無法鉅細靡遺,惟以議題取勝,具有通史的可親性和通貫性。
2、以臺灣島為歷史敘述的單元,人群方面則以原住民為敘述起點,且於漢人出現後,仍見其身影,脫離漢人開發史觀,為臺灣史的原漢書寫開創新局面。
3、本書配有許多圖片、地圖和圖表,文字和意象互相補充,彼此參照,讓「過去」得以多采多姿的形式出現,增加讀者琢磨流連的空間,深化感受并激發想像。

《臺灣歷史圖說》(三版)含括戰後臺灣的歷史進程,有助於讀者理解、掌握當代臺灣社會種種現象的歷史根源,進而思考解決之道,共同為島嶼的未來貢獻心力。本書係作者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聯經版第三版。1997年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出版,1998年改由聯經出版公司印發行,至2014年,共30刷,印數約12萬本。本書已有韓文譯本《대만──아름다운 섬 슬픈 역사》(新丘文化,2003)、日文譯本《図説臺湾の歴史》(平凡社,2007;增補版,2013),以及英文版A New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aiwan(SMC Publishing╱南天書局,2015)。

系統號:

P-008235

中國邊境的戰爭真相

中國邊境的戰爭真相

標題:

中國邊境的戰爭真相

時間:

2016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石井明 著,顏雪雪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日文書名為「中国国境 熱戦の跡を歩く」

前言

第一章 古寧頭戰役――內戰終章,武力解放臺灣的夢碎

第二章 韓戰――犧牲十八萬人,抗美援朝的慘痛代價

第三章 中印邊境戰爭――過去錯估形勢,未來能否龍象共舞?

第四章 中蘇邊境戰爭――從珍寶島戰役到新疆鐵列克提事件

第五章 十年中越戰爭――從盟友到反目成仇,邊境戰背後的大國角力

第六章 西沙海戰――借道臺灣海峽,打敗南越海軍的防衛戰

第七章 洶湧的臺日之海――釣魚臺列嶼的日、中、臺主權糾紛

後記

系統號:

P-008254

臺灣電影百年漂流:楊德昌、侯孝賢、李安、蔡明亮

臺灣電影百年漂流:楊德昌、侯孝賢、李安、蔡明亮

標題:

臺灣電影百年漂流:楊德昌、侯孝賢、李安、蔡明亮

時間:

2016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作者:

葉月瑜、戴樂為(Darrell Williams Davis) 著,曾芷筠、陳雅馨、李虹慧 翻譯

內容簡介:

導言 電影金銀島的潛勢書寫(孫松榮)

導論 寶島臺灣

第一章 平行電影:戰後影史及重要導演

第二章 臺灣新電影的挑戰與爭議

第三章 楊德昌屋間導覽

第四章 侯孝賢三分臺灣電影

第五章 儒化好萊塢:李安的電影

第六章 和蔡明亮一起坎普

後記

系統號:

P-008255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

標題: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康培德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第一章 「文明」與「野蠻」──荷蘭東印度公司對臺灣原住民的認知與地理印象
一、前言
二、驚鴻一瞥
三、領地擴張下的福爾摩沙「文明人」
四、遭妖魔化的噶瑪蘭人
五、馴服之道
六、野蠻人的「文明化」:小琉球人後裔
七、平原與教化
八、「文明化」的地理印象
九、小結

第二章 離島淨空與平原移住──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臺灣原住民聚落遷移政策
一、前言
二、離島哀歌
三、良婦、學徒與贌島
四、小琉球第二?
五、內陸擴張的極限
六、山區的紛擾
七、平原移住的成效
八、小結

第三章 部落整併──荷蘭東印度公司治下的聚落人口政策
一、前言
二、部落遷徙與領地控管
三、部落整併的理念
四、實施過程與成效
五、部落權力結構與村社規模:大武郡社與打猫社的案例
六、部落整併的尾聲
七、小結

第四章 親王旗與藤杖──殖民統治與土著挪用
一、前言
二、親王旗與原住民統治
三、原住民眼中的親王旗
四、藤杖與與原住民統治
五、原住民眼中的藤杖
六、小結

第五章 殖民與牽手──荷蘭東印度公司治下的歐亞跨族群婚姻
一、前言
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殖民地婚姻政策
三、唐人與原住民牽手
四、1650年代以降臺南一帶的臺歐婚姻
五、小琉球後裔的婚姻
六、教會、官方與獵財
七、鶼鰈情深?
八、小結

第六章 歪哥兼帶衰──北臺灣雞籠Kimaurij社頭人Theodore
一、前言
二、從通譯到頭人
三、首次大員之行
四、北臺灣的中間人
五、出使噶瑪蘭與哆囉滿
六、採煤事業
七、會歪哥的工頭?
八、公司在噶瑪蘭的商務代表
九、Jan Pleumen之死
十、討價還價
十一、尾聲
十二、歷史的機緣:為什麼是雞籠一帶的Kimaurij人?
十三、小結

第七章 紅毛先祖?──新港社、荷蘭人的互動歷史與記憶
一、前言
二、異質的部落歷史經驗
三、族人的改宗
四、竄升的部落位階
五、牧養教堂劃分
六、與異族通婚的差異
七、小結

結論

後記 林仔社人與西班牙人

系統號:

P-008236

幌馬車之歌續曲

幌馬車之歌續曲

標題:

幌馬車之歌續曲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印刻文學

作者:

藍博洲 著

內容簡介:

一九九一年,《幌馬車之歌》出版,臺灣五○年代白色恐怖的歷史點滴才終於攤在陽光下,鍾浩東與蔣碧玉的故事逐漸為人們所知,《幌馬車之歌》儼然象徵了那一段理想與黑暗、暴力並存的時代,也自此樹立了藍博洲歷史報導者的先驅形象。然而數十年過去,卻還有許多政治受難者的生命故事尚未釐清。藍博洲毅然探索前人以生命留下的足跡與印記,在歷史殘簡的瘖啞處尋找這些被歲月塵埃掩埋、幾乎被忘卻的身影。

為了不讓前人的付出再度淪入沉默,藍博洲持續不斷追尋,不斷苦心求索、蒐集的史料與人證,終於鋪展成為時代的證言,見證三位青年以身殉難的熱血生命,以及不容抹滅、篡改的歷史斲痕。

作者簡介
藍博洲,1983年開始小說創作。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曾任職《人間》雜誌,時報出版公司特約主編,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臺灣思想起》製作人,東華大學駐校作家。現專事寫作。 出版作品:短篇小說《旅行者》,長篇小說《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藤纏樹》、《臺北戀人》,報導文學《幌馬車之歌》、《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臺灣好女人》、《消失的臺灣醫界良心》、《紅色客家人》、《尋找祖國三千里》、《臺共黨人的悲歌》等,歷史報導《沉屍、流亡、二二八》、《尋訪被湮滅的臺灣史與臺灣人》、《紅色客家庄》、《麥浪歌詠隊》、《共產青年李登輝》、《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日據時期臺灣學生運動,1913-1945年》、《白色恐怖》、《消逝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灯》、《老紅帽》、《臺灣學運報告1945-1949》,散文《戰風車──一個作家的選戰記事》、《你是什麼派》等。

系統號:

P-008237

另眼看歷史:中日韓臺三千年

另眼看歷史:中日韓臺三千年

標題:

另眼看歷史:中日韓臺三千年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

呂正理 著

內容簡介:

第一卷 歷史源流篇
第一章 遠古的中國──黃河文明的歷史源流
第二章 遠古的中國──從春秋、戰國分裂到秦朝統一
第三章 遠古的中國──從兩漢統一到三國再分裂
第四章 韓國的歷史源流
第五章 日本的歷史源流
第六章 遠古的中國──少數民族的歷史源流
第七章 臺灣原住民的歷史

第二卷 交錯的歷史(西元四至十世紀)
第八章 中國的治亂循環──五胡十六國
第九章 中國的治亂循環──南北朝
第十章 中國的治亂循環──隋、唐、五代及突厥、回紇、吐蕃的興衰
第十一章 韓國的三國時代、新羅統一及高麗王朝的建立
第十二章 日本的大和、飛鳥及奈良時代

第三卷 交錯的歷史(西元十至十八世紀)
第十三章 中國的治亂循環──宋、遼、夏、金及蒙古帝國
第十四章 中國的治亂循環──明朝、北元及滿清建國
第十五章 中國的治亂循環──清初盛世及中衰
第十六章 日本的平安、鎌倉、室町及南北朝時代
第十七章 日本的戰國及江戶時代
第十八章 韓國的高麗王朝及李氏朝鮮時代
第十九章 臺灣歷史的開始

第四卷 近代篇
第二十章 西方威脅下的東亞巨變
第二一章 從明治維新到日俄戰爭
第二二章 中國的革命及列強的干涉
第二三章 中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四章 日本帝國統治下的韓國及臺灣
尾章 二次大戰後的東亞局勢發展

系統號:

P-008238

赤道上的極地:新加坡微民族誌

赤道上的極地:新加坡微民族誌

標題:

赤道上的極地:新加坡微民族誌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行人文化出版

作者:

吳易叡 著

內容簡介:

「若要我帶你尋找最好吃的雞飯檔,可能會力有未逮,因為我終究不是個稱職的導遊。但我願意帶你航向水泥叢林和花園綠地交錯的小島深處展開行腳,尋索在如此自我標榜的社會底下最基本的人類形貌。」一位來自臺灣的學者,同時是新加坡客座教授,跟新加坡的多元民族、移民社會相遇了!超過一百個星期的在地觀察,非刻意的田野調查,憑著一顆好奇心與號稱資深文化人類學學徒的訓練,對島國周遭的人和事觀察細緻入微,漂鳥心情之外,真誠用心的記錄了獅城鮮少為人注意的一面。

全書共四大部分,包含教育、藝術、語言、宗教、飲食、生活議題、公共政策、競爭力、民族性等二十三個值得一探究竟的小主題,盡是精采扎實的人文實況報導,如一幅慧眼獨具的城邦浮世繪。並特別收錄兩篇深入訪談「1.對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陳重安」、「2.專訪新加坡國際新銳導演巫俊鋒」。在在引領讀者看見新加坡人既憂鬱又自傲的矛盾之處,以及島國如何一次次尋求蛻變來因應時勢。

本書不只是一本賞心悅目的文化之旅、人在他鄉的拚搏歷程,更處處寫出作者批判的政治觀察與議題思索、挖掘生活中被忽略的節制與犧牲,而書中好多發聲位置甚至是罕見的從獅城的藝術行動場域切入。如果鄰近的新加坡是你願意關心的國度,如果想了解花園城市的土壤從何而來、甚至如果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適合移居新加坡?何妨用這本書打開自己可以思考的方向、用這本書測試一下自己的底線。

作者簡介
吳易叡,臺灣彰化人。中山醫學大學畢業,曾任職馬偕醫院、玉里醫院精神科。牛津大學衛康醫學史研究所博士。從醫院出走之後埋首檔案,但一直想用人類學方法摸索歷史。曾任教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歷史系及醫學系,目前為香港大學醫學倫理及人文學部專任助理教授,仍不時下南洋訪學研究。

系統號:

P-008239

唐代民間歌謠

唐代民間歌謠

標題:

唐代民間歌謠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邱燮友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唐代民間歌謠現存的數量
一、唐代民間歌謠現存的曲調
二、唐代民間歌謠現存的歌詞
(一)《樂府詩集》所記載的
(二)史籍、詩文集所記載的
(三)《敦煌曲校錄》、《敦煌歌辭總編》所記載的

第三章 唐代民間歌謠發生的原因及其社會背景
(一)淵源於前朝的俗樂舊曲
(二)本源於本土發生的新歌
(三)由於唐代君主的愛好詩歌
(四)由於胡漢文化的交流
(五)由於社會經濟的繁榮
(六)由於宗教的興盛
(七)由於生活的反映或疾苦的呼聲

第四章 唐代民間歌謠內容的探述
一、〈破陣樂〉
二、紫塞之歌
三、宮廷樂歌
四、民間的歌謠
五、道曲和佛曲
(一)佛曲
(二)道曲
六、從曲子詞中看敦煌民俗
(一)衣裳
(二)配件
(三)髮式
(四)化妝
七、文人仿製的聲詩
八、長沙窯茶壺詩
(一)前言 194
(二)長沙窯址、窯名及其陶瓷的特色
(三)幾首唐人茶壺詩的淵源與流傳

第五章 唐代民間歌謠植物意象舉隅
一、何謂「意象」
二、植物在敦煌歌辭中所表達之意象

第六章 唐代民間歌謠結構的分析
一、章法結構
二、辭語探述
三、散聲應用
四、和唱現象
五、節令歌

第七章 敦煌曲的時代使命

第八章 結論

系統號:

P-008245

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

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

標題:

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佐藤將之 著

內容簡介:

導 論
第一節 二十世紀荀子研究之回顧與前景
第二節 本研究的構想

第一章 《荀子》文本與荀子的生平
引 言
第一節 《荀子》的文獻考察
第二節 荀子的生平
小 結

第二章 荀子思想的來源與稷下之學的思想活動
引 言
第一節 戰國時代的齊國與「稷下之學」的背景
第二節 「倫理論辯」:戰國前期思想的特色
第三節 「分析論述」:稷下思想的特色
小 結

第三章 先秦時代的「禮」概念之演變
引 言
第一節 中國古代「禮」的三種研究途徑
第二節 早期儒家「禮」概念的演變
第三節 稷下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禮」與禮論
小 結

第四章 荀子思想之結構
引 言
第一節 荀子思想中的「倫理論辯」特色
第二節 「動態」與「靜態」之荀子的「心論」
第三節 荀子的「統合」世界觀
小 結

第五章 荀子禮治論的建立及理想國家社會的實現
引 言
第一節 荀子禮治論之建立與其概念構造
第二節 「禮」之實踐與理想社會的實現
小 結

結 論

系統號:

P-008297

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

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

標題:

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高嘉謙 著

內容簡介:

序/開往南洋的慢船(王德威)

導論
第一章:漢詩的文化審美與南方想像
緒言
第一節 從漢詩想像「文化遺民」
第二節 漢詩的文化意識與歷史際遇
第三節 南渡與南方的遷移
第四節 漢詩與境外南方
第五節 各章內容和研究文獻說明

第二章:遺民、詩與時間的敘事
第一節 遺民的三個歷史時間:甲申‧乙未‧辛亥
第二節 抒情技藝與詩史顯像
第三節 流亡詩學與異域飄零
第四節 儒家詩學與殖民地風雅
第五節 遺民之死與詩的鬼域

從臺灣、廣東到香港:遺民與殖民的詩學辯證
第三章:寫在臺灣內外:丘逢甲與漢文學的離散現代性
第一節 寫在境外
第二節 流寓與離散類型
第三節 漢文學的地域與空間
第四節 乙未割臺與地理詩學
第五節 從臺灣到廣東:流亡的文學現場
第六節 從潮州到南洋:文教舞臺與詩學空間的建構

第四章:殖民與遺民的對視:洪棄生與王松的棄地書寫
第一節 棄的原點:從乙未割臺說起
第二節 遊走殖民空間的「地方」感
第三節 反空間的廢墟意識與主體精神
第四節 反居所的遺民空間與生活擬像
第五節 漢詩的公共空間與抒情變奏

第五章:刻在石上的遺民史:陳伯陶、《宋臺秋唱》與香港避地景觀
第一節 地域文化與遺民空間
第二節 宋王臺:遺民與遺跡
第三節 石頭與詩:《宋臺秋唱》的避地論述和抒情詩學
第四節 畫與詩:「宋王臺秋唱圖」的地景圖繪

從新加坡、馬來半島到蘇門答臘:離散、流亡與地方詩學
第六章:詩、帝國與孔教的流亡:康有為的南洋憂患
第一節 逋客與南洋漢詩
第二節 十死身:創傷意識及其症狀
第三節 絕島與帝國
第四節 孔教與華人文化意識

第七章:流寓者與詩的風土:邱菽園的星洲風雅
第一節 南來、漢詩與馬華文學
第二節 跨境的遺民風雅
第三節 詩、感官與風俗
第四節 聲音、風土與地方色彩

第八章:現代性的骸骨:許南英與郁達夫的南方之死
第一節 兩代詩人之死
第二節 慾望之軀:郁達夫的最後旅程
第三節 亂離之身:許南英的自我流放
第四節 詩與骸骨的重影
第五節 南方的迴聲

結論:離散漢詩與消失的美學

系統號:

P-008130

在底層深處:張承志的文學與思想

在底層深處:張承志的文學與思想

標題:

在底層深處:張承志的文學與思想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人間出版社

作者:

李晨 著

內容簡介:

引言 追尋理想主義的時代足跡:八十年代以來的張承志研究
第一節 ──「 我們正在走向哪裡」: 八十年代前期的理想主義探尋
第二節 ── 新路與歧路:理想主義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後的分途
第三節 ── 理想主義命題的多重闡釋:1995 年的張承志研究
第四節 ──「 民間」還是「人民」:九十年代中期以來理想主義的延續或再出發

第一章 「人民之子」的文學生成及其創作原則
第一節 ── 新生.蛻變:人民的啟示與「人民之子」的文學生成
第二節 ── 文學的區分與知青歷史的難題:「為人民」創作原則的多重內涵(一)
第三節 ── 思想文化搏鬥的啟示與侷限:「為人民」創作原則的多重內涵(二)

第二章 「人民之子」的思想源頭與文學選擇
第一節 ── 紅衛兵運動與張承志
第二節 ── 道路的匡正:「為人民」與紅衛兵理想的內在關聯
第三節 ── 新時期文學的另類起源與張承志的文學選擇

第三章 張承志的規避與「荒蕪英雄」的誕生
第一節 ──「 快跑啊受傷的小黑馬」:張承志的規避與轉折
第二節 ──「 我背離了你但是我屬於你」: 「為人民」原則的內在分裂
第三節 ──「 荒蕪英雄」的誕生:西北伊斯蘭世界的發現

第四章 一種新的寫作方式:《心靈史》解讀
第一節 ── 莫衷一是的題材:文學、歷史還是宗教?
第二節 ── 窮人的人道主義:超越西方普世價值的中介性文本
第三節 ── 互立互見:「人民文學觀」與「荒蕪史觀」

第五章 「荒蕪英雄」的「抗戰」:九十年代中期的毀譽褒貶
第一節 ──「 抗戰文學」:張承志與「人文精神」討論
第二節 ── 兩個「真」人的對立背後:張承志與王朔

第六章 「文明內部的發言」:張承志後期創作的幾個主題
第一節 ── 水陸文章:邊疆與中國
第二節 ──「 投石的訴說」:抵抗新帝國主義與歷史參照的尋求
第三節 ── 文化霸權和底層人民:知識批判與知識分子道路

結語 張承志:一個作為歷史參照的時代人物

系統號:

P-008132

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一套2冊)

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一套2冊)

標題:

日曜日式散步者:風車詩社及其時代(一套2冊)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行人文化出版

作者:

陳允元、黃亞歷 編

內容簡介:

第一冊
暝想的火災:作品/導讀

序 前衛的回聲(陳允元)

一、在現實的傾斜上摩擦極光:風車詩社作品選
日曜日式的散步者(共19篇)(楊熾昌)
戀愛詩(共28篇)(李張瑞)
黃昏(共17篇)(林修二)
沒有星星的夜晚(共5篇)(張良典)
風車之庭(共6篇)(戶田房子)
風車之友(福井敬一)

二、閱讀的複數路徑
(一)文學史透鏡:臺灣.中國.日本
風車詩社的文化暗示──為風車詩社及《日曜日式散步者》紀錄片而寫(陳芳明)
塔尖的小旋風:超現實主義初訪中國文壇(楊佳嫻)
在古都轉動藝術的風車:在日本統治下的臺南楊熾昌與李張瑞的文學活動(大東和重)

(二)望遠與顯微
日曜日式散步如何可能?(蘇碩斌)
風車之左(施淑)
令人迷惘空氣般的果實──談風車的環境界(印卡)
「異端」的名字,是我們的青春(楊傑銘)
林亨泰與風車詩社(林巾力)
越境之蝶——從水蔭萍到立石鐵臣(港千尋)
讓扇葉流轉——讀風車詩社雜感(盛浩偉)

第二冊
發自世界的電波:思潮/時代/回響

一、連續拍擊的高強度信號
(一)先鋒之聲
未來派宣言(馬里內蒂)
安替比林氏的宣言(查拉)
第一次超現實主義宣言(布列東)
日本未來派宣言運動(平戶廉吉)
A Note December 1927(北園克衛、上田敏雄、上田保)
《詩與詩論》創刊號後記(無署名(春山行夫))
邁向新散文詩之道(北川冬彥)

(二)蜿蜒的星河:歐陸‧日本前衛詩選
阿波里奈爾、艾呂雅、布列東、考克多、神原泰、萩原恭次郎、高橋新吉、西脇順三郎、上田敏雄、安西冬衛、北川冬彥、春山行夫、北園克衛、竹中郁、瀧口修造、山中散生、村野四郎

二、時代形/聲
文學/燃燒腦髓的火種(方婉禎)
電影/戰前日本的歐洲前衛電影(岩本憲兒)
電影/詩與電影的透明思考(徐明瀚)
美術/離似的肖像:《日曜日式散步者》的前衛疊影(蔣伯欣)
攝影/新興寫真的現代性折射(張世倫)
聲音/風車詩社與戰前聲響藝術(謝仲其)
音樂/播放著拉威爾指揮的波麗露的銀座某咖啡館內(楊雨樵)

三、回響:紀錄電影《日曜日式散步者》
Maître 黃亞歷,chef-d’auvre 《日曜日式散步者》(李幼鸚鵡鵪鶉)
考克多的手,水蔭萍的腳──黃亞歷《日曜日式散步者》裡的重演與再現(陳平浩)
死而復生之花:《日曜日式散步者》的蒙太奇思想(孫松榮)
關於《日曜日式散步者》的幾個線索(黃以曦)
瞎子與他的象──黃亞歷的《日曜日式散步者》(言叔夏)
築造墓石(李時雍)

後記 角落裡的眼瞳(黃亞歷)

系統號:

P-008133

寒山詩在宋元禪林的傳播研究

寒山詩在宋元禪林的傳播研究

標題:

寒山詩在宋元禪林的傳播研究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作者:

黃敬家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考察寒山在宋元禪林的傳播情形,從寒山詩和寒山形象兩個脈絡,系統性檢視宋元禪師在自身時代禪林文化視野下,對寒山的運用與闡釋。詩的方面,包括禪師對寒山詩的引用、頌評所衍生或新創的對話語義,擬寒山詩創作及寒山體內涵轉變的脈絡梳理。形象方面,著力於寒山在禪門系譜中散聖身分建構的聖化歷程,文殊化身的宗教意涵,寒山等「四睡」意象的形成及其游戲禪機等不同面向的討論。以上成果有助於學界對於寒山在宋元禪宗文獻中的身影獲得更具體而細膩的理解。

作者簡介
黃敬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禪宗文學與文化、漢文佛教文獻、佛教與中國文學研究。著有專書《唐代詩禪互涉現象──文學發展史的側面考察》、《贊寧《宋高僧傳》敘事研究》、《詩禪、狂禪、女禪:中國禪宗文學與文化探論》,及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系統號:

P-008157

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

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

標題:

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

時間:

2016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龔鵬程 著

內容簡介:

第一講 體氣:感諸萬物

第二講 飲食:禮文肇興

第三講 男女:人倫漸備

第四講 封建:立此家邦

第五講 道術:內聖外王

第六講 天人:通乎神明

第七講 王官:理性的禮制社會

第八講 史學:史官與歷史意識

第九講 用思:思維模式與方法

第十講 抒情:氣感愉悅的世界

第十一講 憂患:德業政治的擔當

第十二講 周公:文化實踐的聖王

第十三講 畫歪的臉譜:孟德斯鳩的中國觀

第十四講 由法律看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認知

第十五講 華夏文明的異化與再生

系統號:

P-008209

雄辯風景:當代散文論(I)

雄辯風景:當代散文論(I)

標題:

雄辯風景:當代散文論(I)

時間:

2016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鍾怡雯 著

內容簡介:

[卷一]
論梁實秋的散文譜系與時代意義
一捆矛盾──論林語堂的(拒絕)歷史定位
歷史文本的影像化──余秋雨散文的敘事策略
從莫言《會唱歌的牆》論散文的暴露與雄辯
帝國餘暉裡的拾荒者──論董橋散文
民間的集體記憶──論當代大陸散文的飢餓主題

[卷二]
詩的煉丹術──余光中的散文實驗及其文學史意義
無盡的搜尋──論楊牧《搜索者》
分裂的敘事主體──論三毛與「三毛」
擺盪於孤獨與幻滅之間──論簡媜散文對美的無盡追尋
旅行中的書寫──一個次文類的成立
記憶的舌頭──美食在臺灣散文的出沒方式

系統號:

P-008241

后土繪測:當代散文論(II)

后土繪測:當代散文論(II)

標題:

后土繪測:當代散文論(II)

時間:

2016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鍾怡雯 著

內容簡介:

[卷一]
從西部到新疆──一個人文地理學的思考
一個人的虛土──論劉亮程的村莊敘事
一個人的大歷史──論巫寧坤《一滴淚》的苦難敘述
文學自傳與詮釋主體──論楊牧《奇萊前書》與《奇萊後書》
臺灣現代散文史縱論(1949-2015)

[卷二]
馬華散文的史前史
馬華散文史繪圖──邊界、起源與美學
杜運燮與吳進──一個跨國文學史的案例
中國南遊(來)文人與馬華散文史
從理論到實踐──論馬華文學的地誌書寫

[附錄]
附錄1 逆時代之流而上──百年散文選序
附錄2 論莫言小說「肉身成道」的唯物書寫

系統號:

P-008242

中國近代疾病社會史

中國近代疾病社會史

標題:

中國近代疾病社會史

時間:

2016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張大慶 著

內容簡介:

導 論
第一節 疾病社會史研究概述
第二節 中國近代疾病社會史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第一章 中國近代疾病觀念的變遷
第一節 近代醫學模式與疾病觀
第二節 近代西方疾病觀念的引進
第三節 近代醫學觀的社會影響

第二章 傳染病防治:醫學建制化的開端
第一節 中國傳統的醫學建制及其缺陷
第二節 傳染病防治在新型衛生保健─制度建立中的作用
第三節 衛生防疫法制化的進程
第四節 衛生防疫的職業化
第五節 新衛生保健體制下傳染病防治的成效

第三章 疾病防治:中國大陸衛生保健體系的建構
第一節 中國大陸衛生行政體系的創立
第二節 中國大陸衛生服務體系
第三節 中國大陸醫療保健制度

第四章 理解疾病:衛生知識的大眾化
第一節 衛生宣傳與疾病預防
第二節 衛生知識的普及:傳媒的作用
第三節 衛生運動

第五章 社會衛生:城市與鄉村的實踐
第一節 以醫院為中心的社會服務─協和醫院社會服務部
第二節 城市的社區衛生服務
第三節 婦幼衛生工作的開闢時期
第四節 鄉村醫療衛生的改進試驗

第六章 疾病模式轉變中的醫患關係
第一節 醫患關係轉變的動因
第二節 民國時期醫事糾紛概況
第三節 醫事糾紛的案例分析
第四節 影響醫事糾紛轉歸的因素
第五節 醫學職業團體與醫學倫理準則

系統號:

P-008244

浮生情海:兩岸現代文學評賞

浮生情海:兩岸現代文學評賞

標題:

浮生情海:兩岸現代文學評賞

時間:

2016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朱嘉雯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林語堂的女性文學

第二章 梁實秋的悼亡美學

第三章 徐鍾珮與羅蘭的離散書寫

第四章 琦君的詩化小說

第五章 潘人木的成長小說

第六章 張愛玲的婚姻敘事

第七章 胡品清的音樂散文

第八章 葉石濤的情慾世界

第九章 李喬的抗爭意識

第十章 黃永武的治學散文

第十一章 大陸新世紀小說中的女性意識

第十二章 大陸新世紀女作家的孤獨意識

系統號:

P-008246

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

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

標題:

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

時間:

2016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蔚藍文化出版社

作者:

楊翠 著

內容簡介:

序曲:少年寄來的一封信

少年楊逵──從大目降出發

打開新窗口──留日時期

回返母鄉──青年社會運動者登場

為黑暗世界打光──日治時期楊逵的文學行旅

一個臺灣作家的「祖國」經驗

火燒島進行曲──綠島監獄時期

重返島鄉,築夢石頭山

我要再出發──七○年代楊逵青春重現

尾聲:我有一個夢

系統號:

P-008131

洪炎秋的東亞流動與文化軌跡

洪炎秋的東亞流動與文化軌跡

標題:

洪炎秋的東亞流動與文化軌跡

時間:

2016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沈信宏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三節 研究理論
第四節 文獻回顧及探討
第五節 章節架構

第二章  日語的工具性意義與文化性意義―以洪炎秋在中國的日語事業為對象
第一節 在京臺灣人的日語事業版圖
第二節 從日本到中國的留學歷程
第三節 在中國的日語事業
第四節 北京淪陷前的日語事業
第五節 北京淪陷後的日語事業
結語

第三章  淪陷之後到戰勝之初:低調的文化活動與臺灣的重現
第一節 洪炎秋在不同雜誌中對政治資本的借用、迴避與爭取
第二節 《中國文藝》的編輯策略與文化抗日路線
第三節  革命年頭的故作悠閒:探究洪炎秋在中國文藝》的十篇「閑話」文章裡的真實意識 
第四節  從《藝文雜誌》看作家社群與小說〈復仇〉中的新女性書寫脈絡
第五節  從《新臺灣》看戰後臺灣人艱難的中國處境與返鄉之路
結語

第四章  從中國到臺灣的五四傳承―周作人與洪炎秋
第一節 從喜愛周作人的文學青年到周作人的臺灣傳人
第二節 《文學概論》與周作人的《中國新文學的源流》
第三節 從〈漫談隨筆〉看洪炎秋的散文觀
第四節 戰後周作人五四精神在臺的重現
第五節 五四知識分子形象
第六節 周作人散文的典律化過程與意義
結語

第五章 結論

系統號:

P-008243

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

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

標題:

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

時間:

2016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作者:

徐如林、楊南郡 著

內容簡介:

通過太魯閣峽谷的「天空步道」合歡越嶺道,開鑿於西元1914年,為當時臺灣總督府「五年理蕃計畫」的最後一場大戰「太魯閣討伐戰」而開闢。這一場大戰,日本官方動用軍警超過2萬人,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親自率領,為了進攻的需要,也為了日後的管理鎮壓,官方在立霧溪峽谷開闢了合歡越嶺道。

合歡越嶺道起自南投埔里,經霧社、三角峰、櫻峰、合歡鞍部,翻越中央山脈,進入立霧溪流域關原、托博闊、卡拉寶、古白楊、塔比多(天祥)、巴達岡等部落,沿途留下許多史蹟。後因為中橫公路及臺14甲省道的開鑿,合歡越嶺道很多路段已成為車道,幸虧保留下來的部分,還是非常精彩。其中,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橫越壁立千仞的錐麓斷崖,開鑿於大理石峭壁的路段,以施工的艱鉅和懾人心魄的景觀,符合了世界遺產最重要的條件:地球與人類所遺留下來偉大的大自然與文化文明的見證,更成為全球背包客票選來臺必遊點的第一名。

在自然景觀上,合歡越嶺道沿途涵蓋中央山脈以西,濁水溪與大肚溪源流區域,其中合歡越嶺道通過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擁有山巒並列起伏的壯闊、春夏高山花園的繽紛、秋天晴空萬里的星夜,冬季白雪覆蓋的驚喜,是臺灣最容易親近的高海拔生態環境,也是難得的亞熱帶高山景觀。

古道研究權威楊南郡及徐如林伉儷以深入淺出的報導文學手法,寫出過去千百年來,先民如何突破艱困的自然環境,如18世紀太魯閣族的大遷徙,日據時期「三大理蕃事件」之首的太魯閣戰爭的起因與過程,以及開鑿道路的艱辛與目前還可行走的路段,每一篇都是動人的故事。讓我們跟著兩位老師走入「合歡越嶺道」,體驗這條一生一定要一次的路。

系統號:

P-008203

紫金流夢:戀戀不捨的紅樓什物

紫金流夢:戀戀不捨的紅樓什物

標題:

紫金流夢:戀戀不捨的紅樓什物

時間:

2016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朱嘉雯 著

內容簡介:

在中國的傳統小說裡,從來沒有一部書如同《紅樓夢》這樣,細膩詳盡地描寫貴族人家生活的衣食住行與茶酒戲藥,乃至民俗遊藝等各方面的學問。賈府中人首飾和服裝之精緻講究自不待言,而隨著一年四季更迭,大觀園裡更是各有不同的生活逸趣,春天裡,女孩們以薔薇硝做為禮物,互相餽贈,氣味清香迷人,對春季過敏頗具療效。到了秋涼時節,賈寶玉以色彩華麗、令人感受溫暖的銅質掐絲琺瑯盒盛裝當季的點心、水果,以及花卉,不僅體現他在搭配上的精心講究;同時反映出他體貼女性的美感設計與創意巧思。

冬季裡,乘冰床、賞梅詠雪,而太太、姑娘們手裡都握著一個溫暖的銅爐,字裡行間可想像其做工、材質,以及所燃燒的松灰、銀霜炭的雅緻稀有。在飲食方面,也有令現代讀者神往的功夫菜如茄鯗、路菜,或著名甜點「棗泥餡兒的山藥糕」,還有寶玉早上愛吃的的建蓮紅棗兒湯與法制紫薑等等。朱嘉雯也帶領讀者從一盒「汪恰洋煙」(Vachette)窺見鼻煙壺裡的玄機,從老祖宗的眼鏡匣子看老花眼鏡的故事,甚至不同女子閨房裡的三支稀世的美人瓶,也盛裝著女性難言的心情故事,與幽婉動人的閨閣情思。

另外,《紅樓夢》的諸多人物形象,經常涉及有趣的性別論述議題。相較於賈寶玉、北靜王、秦鐘、柳湘蓮、蔣玉菡等男子的女性化傾向,王熙鳳與林黛玉自幼被當作男兒教養,前者擁有學名,後者專聘西席讀書寫詩。凡此,可使讀者見識到這部書裡的性別交錯,與曹雪芹特殊的兩性文化觀。朱嘉雯為我們點評了史湘雲的「韃子」扮相,還有芳官的「匈奴妝」等等,讓人對這些女孩們好著男裝的細節與意趣,會心一笑。足見《紅樓夢》全書除了纏綿幽微的情愛,種種生活物事也使人戀戀玩味,久久不捨,同時也使讀者見識到這部書裡的性別交錯,與曹雪芹特殊的兩性文化觀。

作者簡介
朱嘉雯,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國立宜蘭大學人文暨科學教育中心副教授、臺灣紅樓夢研究學會會長,專長紅樓夢研究、文學文化專題、女性文學專題、世界華文文學專題、中國古典小說,以及華語文教學。

系統號:

P-008247

當代新儒學三大家序跋輯錄

當代新儒學三大家序跋輯錄

標題:

當代新儒學三大家序跋輯錄

時間:

2016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作者:

蔡仁厚、羅雅純 主編

內容簡介:

當代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三先生延續儒家精神,弘揚中華文化,譽滿中外,影響亦甚深甚遠。然三先生之「序跋」文字,散見各處,而未有輯錄者。從中國文學批評史角度審視,「序跋」做為文體之類型,「以序代評,以跋抒情」,集學術與文學於一體,具有說明、議論及敘事價值,是探源作者寄情寓意的重要文獻。職是之故,本書輯錄臺港陸三地出版之三先生著作自序,以及為他人撰寫之序跋,庶幾可為研究三先生學術思想者之一助。

系統號:

P-008156

當中國深入世界:東亞視角下的「中國崛起」

當中國深入世界:東亞視角下的「中國崛起」

標題:

當中國深入世界:東亞視角下的「中國崛起」

時間:

2016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行人文化出版

作者:

鈴木將久等 合編

內容簡介:

前言(鈴木將久)

當中國開始深入世界(賀照田)

中國崛起與發展主義的迷途(倪偉)

拒絕「同」化與「文」的共通體(石井剛)

重建我們的全球想像:遭遇論視野下的新世界主義(劉擎)

我們如何才能建構新東亞秩序(李南周)

多重自我的香港與中國(羅永生)

海峽兩岸的自我他者化:兩岸的糾結(徐進鈺)

新馬華人的剝奪感與挫敗感,以及和「他者」的紐帶關係(魏月萍)

竹內好與中國:何謂「認識中國」(鈴木將久)

系統號:

P-008240

血緣性縱貫軸:解開帝制.重建儒學

血緣性縱貫軸:解開帝制.重建儒學

標題:

血緣性縱貫軸:解開帝制.重建儒學

時間:

2016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作者:

林安梧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將儒學置於中國傳統政治社會中,環繞著「五倫」為問題主軸,思考「血緣性縱貫軸」,並以此為核心而展開一深度的哲學考察。作者久經王船山哲學的薰陶,企圖以其人性史哲學之解釋學向度,結合熊十力體用哲學本體論思維,再濟之以文化型態學,宗教社會學等向度,將儒學置於生活世界來加以深度的反思。對中國之為一「宗法國家」之宗教、理性、皇權、孝道等做出整體的概括,並指出中國傳統中「道的錯置」的情形,並力求其救治的可能。作者強調要由「血緣性縱貫軸」轉而開啟「人際性的互動軸」,要克服傳統的「順服的倫理」,並由「根源的倫理」開啟一「公民的倫理」,並由「咒術型的實踐因果邏輯」轉化為一「解咒型的實踐因果邏輯」。

作者簡介
林安梧,臺灣大學首位哲學博士、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暨所長、元亨書院創辦人、美國傅爾布萊德學者、尼山聖源書院副院長,武漢大學、中南大學、廈門大學、同濟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教授、清華大學教授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南華大學哲學所創所所長、《鵝湖》學刊主編暨社長、《思與言》人文社會學刊主編、教育部評鑒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研究領域涉及儒、道、佛三教,兼及於文化哲學、宗教哲學、教育哲學、社會哲學、哲學人性論等,主要關注在:人的異化與存有的克服之道。著作有:《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現代儒學論衡》、《問心﹕我讀「孟子」》、《臺灣、中國﹕邁向世界史》、《存有、意識與實踐》、《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契約、自由與歷史性思維》、《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臺灣文化治療》、《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臺灣•解咒﹕克服主奴意識 建立公民社會》、《儒學轉向》、《佛心流泉》、《牟宗三前後》、《金剛般若與意義治療》,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他提出「後新儒學」引發學界注意,海內外已有多本著作及論文對此展開研究,被譽為繼牟宗三先生之後,最具有創造力的思想家之一。

系統號:

P-008155

漢語教學與研究新探

漢語教學與研究新探

標題:

漢語教學與研究新探

時間:

2016年8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施仲謀 主編

內容簡介: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崛起以來,華語成為世界多國的第二語言或主要外語,並在可預見的將來成為另一主要的國際語言。現在國際間正以前所未有的興趣開展華文教育,惟環顧海內外,專門研究華語文教育的國際學術刊物,並不多見,而中英雙語學刊,更為鮮有。因此,華文教研專家學者,為樹立其國際地位,往往須在歐美地區尋找出版機會。時至21世紀,亞洲學人應該有屬於自己的聲音。有鑒於此,本專書擬立足香港,關心亞洲,面向全球,構建跨國家跨地域的學術平臺,凝聚兩岸三地、亞洲各國以至世界各地學者專家的知識和力量,藉以提升華文教育研究的整體水準,並瞭解中華文化在當今世界的意義和地位。

本書收錄海內外學者論文二十二篇,分語文教育、國際漢語教學、漢語研究三大範疇,篇次以作者姓名拼音序列,冀能反映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所有稿件均經匿名評審。

作者簡介
主編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系主任。研究範圍以漢語語言學、中華文化、語文教學及國際漢語教學為主。專著有《語言與文化》、《語言教學與研究》、《廣州音北京音對應手冊》、《普通話教學理論與實踐》、《朗誦教與學》、《中華文化承傳》、《中華文化擷英》、等。曾任香港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香港中文教育學會會長及香港中國研究生會創會會長;現兼任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常務理事,全國中語會學術委員及語文現代化學會顧問等職務。

系統號:

P-008210

銀流票匯──中國早期銀行業與香港

銀流票匯──中國早期銀行業與香港

標題:

銀流票匯──中國早期銀行業與香港

時間:

2016年7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林準祥 著

內容簡介:

銀行和銀行業在中國的孕育和初期發展,不少學者均以英商東藩匯理銀行於1845年始於香港為依據。本書利用多方面的原始資料、實物票據修正這個觀點,重新編寫中國和香港早期銀行業的金融歷史。

西方銀行進入中國前,中國只有錢莊、票號、賬號、銀號和錢店,但這些中國本土金融機構並不是銀行,也不是現今銀行的前身。而西方銀行在中國經多年的發展,已成功蓋過錢莊的原始職能,結果是全國的錢莊和銀號,不是被淘汰便是改名為銀行。也即是銀行首先在香港的出現,是外資進入中國地區的泊來品,而不是從中國故有的金融機構演化而成。

銀行業在中國的初期發展,香港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書詳述西方銀行進入中國的情況和發展,直到1866年第一次嚴重打擊中國和香港的金融風暴,亦即是匯豐銀行創行後不久,其業務開始在中國獨佔鰲頭為止,故此本書亦可視作匯豐銀行歷史的前傳。

本書填補了1770年代東印度公司來華貿易至1866年間,這一段九十多年銀行金融故事的歷史空隙,可加深讀者對香港銀行業發展歷史的了解:香港的銀行一直是離不開中國整體經貿金融發展的影響。

作者簡介
香港大學歷史系哲學博士。香港博物館專家顧問、古籍藏家、英國皇家錢幣學會會員、香港錢幣研究會永久會員。多年任職服裝、家品開發和貿易高級管理工作,業餘研究中國早期銀行和貨幣發展史,曾在國內、外發表多篇經濟史論文,並研究中西早期交流史和基督宗教在華發展史。

系統號:

P-008211

性別與話語權:女性主義小說的翻譯

性別與話語權:女性主義小說的翻譯

標題:

性別與話語權:女性主義小說的翻譯

時間:

2016年7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劉劍雯 著

內容簡介:

《翻譯與話語權:論女性主義小說的翻譯》是一本跨文化跨學科的著作。作者從性別視角討論女性主義作品的翻譯,並結合哲學、文學、性別研究、翻譯研究、文化研究等學科的相關論述,分析性別因素對翻譯的影響,也探討女性主義作品在中英對譯中的話語權問題和性別問題。本書將性別研究與翻譯研究結合起來,可說是這兩個領域的一次聯姻。

作者簡介
劉劍雯,華南師範大學英語教育學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翻譯方向)博士,現為香港樹仁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P-008212

永楽政権成立史の研究

永楽政権成立史の研究

標題:

永楽政権成立史の研究

時間:

2016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川越泰博 著

內容簡介:

序語

第一章 開国功臣家と靖難の役

第二章 靖難の役と雲南諸衛

第三章 靖難の役と貴州・湖広

第四章 靖難の役と河南・浙江・江西

第五章 永楽政権の成立と復活人事

第六章 永楽政権と雒僉事件

第七章 燕王府官から永楽官僚へ

結語                           

系統號:

P-008233

近代の日本人と孫文

近代の日本人と孫文

標題:

近代の日本人と孫文

時間:

2016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中山義弘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孫文における国民統合の論理構造

第2章 橘樸の中国認識と孫文思想理解

第3章 萱野長知の孫文認識と孫文思想理解

第4章 宮崎滔天の中国認識と孫文認識・孫文思想理解

第5章 徳富蘇峰と宮崎滔天、蘇峰の中国認識

第6章 北一輝と中国革命─北の中国認識と孫文観

第7章 吉野作造と中国革命 ─ 吉野の中国認識と孫文観

第8章 孫文と梅屋庄吉・頭山満・山田兄弟・南方熊楠

系統號:

P-008234

堕落と復興の近代中国仏教:日本仏教との邂逅とその歴史像の構築

堕落と復興の近代中国仏教:日本仏教との邂逅とその歴史像の構築

標題:

堕落と復興の近代中国仏教:日本仏教との邂逅とその歴史像の構築

時間:

2016年7月

出版單位:

京都:法藏館書店

作者:

Erik Schicketanz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第一章 明治・大正期における日本人仏教者の中国仏教観とその思想的背景
 第一節 課題の設定 
 第二節 近代日本人仏教者の中国仏教観と廃墟
 第三節 過去と現在の中国仏教 
 第四節 日本人仏教者の中国仏教観と日本仏教の使命
 第五節 日本仏教に基づいた中国仏教理解
 第六節 中国に渡った日本人仏教者の宗派意識
 第七節 昭和初期における鈴木大拙の中国滞在
 第八節 小結

第二章 近代中国における仏教堕落論
 第一節 課題の設定
 第二節 先行研究と中国仏教堕落問題
 第三節 近代仏教者敬安における仏教衰頽論
 第四節 末法思想とその役割
 第五節 末法意識と近代中国の危機 
 第六節 亡国危機と経世仏学 
 第七節 末法のナショナライゼーション
 第八節 太虚における堕落言論と宗派概念
 第九節 宗派と仏教の堕落と復興
 第十節 小結

第三章 近代中国仏教における宗派概念とそのポリティクス
 第一節 課題の設定
 第二節 宗派概念と近代日中仏教交流
 第三節 近代日本の中国仏教史研究と近代
 第四節 近代日本の中国仏教史研究と宗派概念
 第五節 境野黄洋の中国仏教史研究 
 第六節 境野黄洋以後の仏教史研究 
 第七節 中国仏教と宗派概念 
 第八節 近代中国仏教における日本的宗派概念の受容 
 第九節 中国における凝然の宗派モデルの普及 
 第十節  民国期仏教界における中国仏教史認識と近代日本の仏教研究 
 第十一節 宗派中心的な仏教史の語りの転用 
 第十二節 根強い宗派概念 
 第十三節 小結

第四章 民国期の密教復興
 第一節 課題の設定 
 第二節 密教復興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第三節 民国期における密教復興の展開 
 第四節 日本的中国仏教史観と密教復興 
 第五節 先行研究における王弘願の位置づけ 
 第六節 王弘願の生涯と震旦密教重興会の興廃 
 第七節 王弘願の思想的背景 
 第八節 王弘願における平等概念と密教思想 
 第九節 太虚派との論争 
 第十節 中国人仏教者における日本仏教観 
 第十一節 戒律を破壊する日本密教 
 第十二節 戒律破壊による仏教制度の破壊
 第十三節 太虚の改革仏教体制における密教の位置づけ 
 第十四節 震旦密教重興会からの反論 
 第十五節 小結

結論

系統號:

P-008292

李朝時代の外国語教育

李朝時代の外国語教育

標題:

李朝時代の外国語教育

時間:

2016年7月

出版單位:

京都:臨川書店

作者:

鄭光 著,廣剛、木村可奈子 翻譯

內容簡介:

第1章 朝鮮時代の学校教育と訳官教育

第2章 司訳院の設置と外国語教育

第3章 中国語教育——漢学

第4章 モンゴル語教育——蒙学

第5章 日本語教育——倭学

第6章 女真語と満州語教育——女真学と清学

第7章 結語

系統號:

P-008160

Chow Chop Suey: Food and the Chinese American Journey

Chow Chop Suey: Food and the Chinese American Journey

標題:

Chow Chop Suey: Food and the Chinese American Journey

時間:

November, 2016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Anne Mendelson

內容簡介:

Chinese food first became popular in America under the shadow of violence against Chinese aliens, a despised racial minority ineligible for United States citizenship. The founding of late-nineteenth-century "chop suey" restaurants that pitched an altered version of Cantonese cuisine to white patrons despite a virulently anti-Chinese climate is one of several pivotal events in Anne Mendelson's thoughtful history of American Chinese food. Chow Chop Suey uses cooking to trac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s footing in the larger white society.

Mendelson begins with the arrival of men from the poorest district of Canton Province during the Gold Rush. She describes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hinatowns and examines the curious racial dynamic underlying the purposeful invention of hybridized Chinese American food, historically prepared by Cantonese-descended cooks for whites incapable of grasping Chinese culinary principles. Mendelson then follows the eventual abolition of anti-Chinese immigration laws and the many demographic changes that transformed the face of Chinese cooking in America during and after the Cold War. Mendelson concludes with the post-1965 arrival of Chinese immigrants from Taiwan, Southeast Asia, and many regions of mainland China. As she shows, they have immeasurably enriched Chinese cooking in America but tend to form comparatively self-sufficient enclaves in which they, unlike their predecessors, are not dependent on cooking for a white clientele.

About the Author
Anne Mendelson is a culinary historian and freelance writer specializing in food-related subjects. She has worked as editorial consultant and collaborator on several cookbooks and has contributed entries to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Food and Drink in America (2005). She is the author of Milk (2008) and Stand Facing the Stove (1996).

系統號:

P-008179

Bodies in China: Philosophy, Aesthetics, Gender, and Politics

Bodies in China: Philosophy, Aesthetics, Gender, and Politics

標題:

Bodies in China: Philosophy, Aesthetics, Gender, and Politics

時間:

November, 2016

出版單位:

Hong Kom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Eva Kit-Wah Man

內容簡介:

This book seeks to engage Chinese philosophy to reframe existing Western scholarship in the fields of gender, body, and aesthetics. The assembled essays cover traditional and current global issues related to Chinese female bodies by addressing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Does Confucianism rule out the capacity of women as moral subjects, and hence, as aesthetic subjects? Do forms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some ways contribute or correspond to the patriarchal Confucian culture? In what ways can Chinese philosophy provide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sought by Western feminist scholars?

The first section brings in theoretical and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s of Western traditions such as those of Plato, Descartes, and Kant to examine their views on body and mind and how the Chinese philosophical ideas offered by Confucians and Daoists provide alternative body ontologies for critical feminist practices. The second section reviews female aesthetical representations in class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works ranging from The Books of Songs, women's embroidery, sexuality and suggested ways of kissing, and the contemporary body art represented by the controversial body artist He Chengyao. The third section aims to unfold the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femininity from imperial China to contemporary China. Case studies touch on female body ideals in the literary fantasies in late Ming, the iron girls in Communist China, and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s. This section also discusses Hong Kong women's fashion in the 1960s and how bodies were shaped by colonial politics. Finally, the subject of sex and emo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ethical discourse of Chinese female sex workers from late Qing to contemporary society is discussed alongside the impact of the global economy on female beauty today. It advances new conceptual models that feminist scholars are using to displace dualism and emancipate notions of the body from Cartesian mechanistic models and metaphors.

About the Author
Eva Man is professor of humanities and creative writing at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She publishes widely in comparative aesthetics, feminist philosophy, cultural studies, art, and cultural criticism.

系統號:

P-008180

Tibet in Agony: Lhasa 1959

Tibet in Agony: Lhasa 1959

標題:

Tibet in Agony: Lhasa 1959

時間:

October, 2016

出版單位: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ianglin Li, translated by Susan Wilf

內容簡介:

The Chinese Communist government has twice invoked large-scale military might to crush popular uprisings in capital cities. The second incident—the notorious massacre in Tiananmen Square in 1989—is well known. The first, thirty years earlier in Tibet, remains little understood today. Yet in wages of destruction, bloodshed, and trampling of human rights, the tragic toll of March 1959 surpassed Tiananmen.

Tibet in Agony provides the first clear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Chinese crackdown in Lhasa. Sifting facts from the distortions of propaganda and partisan politics, Jianglin Li reconstructs a chronology of events that lays to rest lingering questions about what happened in those fate-filled days and why. Her story begins with throngs of Tibetan demonstrators who—fearful that Chinese authorities were planning to abduct the Dalai Lama, their beloved leader—formed a protective ring around his palace. On the night of March 17, he fled in disguise, only to reemerge in India weeks later to set up a government in exile. But no peaceful resolution awaited Tibet. The Chinese army soon began shelling Lhasa, inflicting thousands of casualties and ravaging heritage sites in the bombardment and the infantry onslaught that followed. Unable to resist this show of force, the Tibetans capitulated, putting Mao Zedong in a position to fulfill his long-cherished dream of bringing Tibet under the Communist yoke.

Li’s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eyewitness interviews and examination of classified government records, tells a gripping story of a crisis whose aftershocks continue to rattle the region today.

About the Author
Jianglin Li is an independent scholar and writer who specializes in post-1950 Tibetan history and the Tibetan diaspora.

Susan Wilf is a translator who holds a Ph.D. in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系統號:

P-008174

Tracing China: A Forty-Year Ethnographic Journey

Tracing China: A Forty-Year Ethnographic Journey

標題:

Tracing China: A Forty-Year Ethnographic Journey

時間:

October, 2016

出版單位:

Hong Kom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Helen F. Siu

內容簡介:

Tracing China chronicles forty years of fieldwork. The journey began from exploring rural revolution and reconstitutions of community in South China; it spans decades of persistent rural-urban divide and eventually uncovers China's global reach and Hong Kong's cross-border dynamics. Siu traverses both phys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examines how political tumults transform into everyday lives, and fathoms the depths of human drama amid China's frenetic momentum toward modernity. She highlights complicity, portraying how villagers, urbanites, cadres, entrepreneurs, and intellectuals—laden with historical baggage—venture forward. The question is: Have they become victims of the circumstances created by their own actions?

The essays are woven together by key themes in historical anthropology—culture, history, power, place-making, and identity formation, informed by critical social theories, and characterized by a careful scrutiny of fieldwork encounters and archival texts. Stressing process and contingency, Siu argues that culture and society are constructed through human actions with nuanced meanings, moral imagination, and contested interests. She challenges the perception that social/political changes are merely linear historical progressions. Instead, she traces layers of the past in present realities.

About the Author
Helen F. Siu is 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at Yale University and founding director of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for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系統號:

P-008183

Foreigners Under Mao: Western Lives in China, 1949–1976

Foreigners Under Mao: Western Lives in China, 1949–1976

標題:

Foreigners Under Mao: Western Lives in China, 1949–1976

時間:

October, 2016

出版單位:

Hong Kom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Beverley Hooper

內容簡介:

Foreigners Under Mao is a pioneering study of the Western community during the turbulent Mao era. Based largely on personal interviews, memoirs, private letters, and archives, this book 'gives a voice' to the Westerners who lived under Mao. It shows that China was not as closed to Western residents as has often been portrayed.

The book examines the lives of six different groups of Westerners: "foreign comrades" who made their home in Mao's China, twenty-two former Korean War POWs who controversially chose China ahead of repatriation, diplomats of Western countries that recognized the People's Republic, the few foreign correspondents permitted to work in China, "foreign experts," and language students. Each of these groups led distinct lives under Mao, while sharing the experience of a highly politicized society and of official measures to isolate them from everyday China.

About the Author
Beverley Hooper is emeritus professor of Chinese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in the UK. She is the author of Inside Peking, Youth in China, and China Stands Up: Ending the Western Presence 1948–1950.

系統號:

P-008184

Centrifugal Empire: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

Centrifugal Empire: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

標題:

Centrifugal Empire: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

時間:

September, 2016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ae Ho Chung

內容簡介:

Preface

1. China as a Centrifugal Empire: Size, Diversity, and Local Governance

2. China Goes Local (Again): Assessing Post-Mao Decentralization

3. The Subnational Hierarchy in Time: 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Continuities)

4. The Center's Perceptions of Local Bureaucracy in China: A Typological First-Cut

5. The Center's Instruments of Local Control

6. Determinants of Local Discretion in Implementation: Exploring Policy Contingent Variations

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ertical Support and Horizontal Networks

8. Conclusion

系統號:

P-008177

The Philosophy of the Mòzi: The First Consequentialists

The Philosophy of the Mòzi: The First Consequentialists

標題:

The Philosophy of the Mòzi: The First Consequentialists

時間:

September, 2016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Chris Fraser

內容簡介:

Preface

Acknowledgments

Introduction

1. Order, Objectivity, and Efficacy

2. Epistemology and Logic: Drawing Distinctions

3. Political Theory: Order Through Shared Norms

4. Heaven: The Highest Ethical Model

5. Ethics: The Benefit of All

6. Inclusive Care: For Others as for Oneself

7. Motivation: Changing People in a Generation

8. War and Economics

Epilogue

系統號:

P-008178

Figures of Buddhist Modernity in Asia

Figures of Buddhist Modernity in Asia

標題:

Figures of Buddhist Modernity in Asia

時間:

June, 2016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Editet by Jeffrey Samuels, Justin Thomas McDaniel and Mark Michael Rowe

內容簡介:

This book introduces contemporary Buddhists from across Asia and from various walks of life. Eschewing traditional hagiographies, the editors have collected sixty-six profiles of individuals who would be excluded from most Buddhist histories and ethnographies. In addition to monks and nuns, readers will encounter artists, psychologists, social workers, part-time priests, healers, and librarians as well as charlatans, hucksters, profiteers, and rabble-rousers—all whose lives reflect changes in modern Buddhism even as they themselves shape the course of these changes.

The editors and contributors are fundamentally concerned with how individual Buddhists make meaning and display this understanding to others. Some practitioners profiled look to the past, lamenting the transformations Buddhism has undergone in recent times, while others embrace these. Some have adopted a “new asceticism,” while others are eager to explore different religious traditions as they think about their own ways of being Buddhist. Arranging the profiles according to these themes—looking backward, forward, inward, and outward—reveals the value of studying individual Buddhists and their idiosyncratic religious backgrounds and attitudes, thus highlighting the diversity of approaches to the practice and study of Buddhism in Asia today. Students and teachers will welcome sections on further readings and additional tables of contents that organize the profiles thematically, as well as by tradition (Theravada, Mahayana, Vajrayana), region, and country.

About the Author
Jeffrey Samuels is professor of religious studies at Western Kentucky University.

Justin Thomas McDaniel is professor and chair of religious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ark Michael Rowe is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 McMaster University.

系統號:

P-008175

The Affect of Difference: Representations of Race in East Asian Empire

The Affect of Difference: Representations of Race in East Asian Empire

標題:

The Affect of Difference: Representations of Race in East Asian Empire

時間:

May, 2016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Editet by Dennis Washburn, Christopher P. Hanscom

內容簡介:

The Affect of Difference i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offering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of race and racial ideologies in modern East Asia. Contributors approach this subject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everyday culture from a range of academic disciplines, each working to show how race was made visible and present as a potential means of identification. By analyzing artifacts from diverse media including travelogues, records of speech, photographs, radio broadcasts, surgical techniques, tattoos, anthropometric postcards, fiction, the popular press, film and soundtracks—an archive that chronicles the quotidian experiences of the colonized—their essays shed light on the politics of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that underpinned Japanese empire.

One way this volume sets itself apart is in its use of affect as a key analytical category. Colonial politics depended heavily on the sentiments and moods aroused by media representations of race, and authorities promoted strategies that included the colonized as imperial subjects while simultaneously excluding them on the basis of "natural" differences. Chapters demonstrate how this dynamic operated by showing the close attention of empire to intimate matters including language, dress, sexuality, family, and hygiene.

The focus on affect elucidates the representational logic of both imperialist and racist discourses by providing a way to talk about inequalities that are not clear cut, to show gradations of power or shifts in definitions of normality that are otherwise difficult to discern, and to present a finely grained perspective on everyday life under racist empire. It also alerts us to the subtle, often unseen ways in which imperial or racist affects may operate beyond the reach of our methodologies.

Taken together, the essays in this volume bring the case of Japanese empire into comparative proximity with other imperial situations and contribute to a deeper, more sophistica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that race has played in East Asian empire.

系統號:

P-008176

Information, Territory, and Networks: The Crisis and Maintenance of Empire in Song China

Information, Territory, and Networks: The Crisis and Maintenance of Empire in Song China

標題:

Information, Territory, and Networks: The Crisis and Maintenance of Empire in Song China

時間:

2015

出版單位: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Hilde De Weerdt

內容簡介:

The occupation of the northern half of the Chinese territories in the 1120s brought about a transformation i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the south that had lasting implications for imperial Chinese history. By the late eleventh century, the Song court no longer dominated the production of information about itself and its territories. Song literati gradually consolidated their position as producers, users, and discussants of court gazettes, official records, archival compilations, dynastic histories, military geographies, and maps. This development alte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rt and literati i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for the remainder of the imperial period. Based on a close reading of reader responses to official records and derivatives and on a mapping of literati networks, the author further proposes that the twelfth-century geopolitical crisis resulted in a lasting literati preference for imperial restoration and unified rule.

Hilde De Weerdt makes an important intervention in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by examining censorship and publicity together. In addition, she reorients the debate about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local turn of imperial Chinese elites by treating the formation of localist strategies and empire-focused political identities as parallel rather than opposite trends.

Author Bio
Hilde De Weerdt is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at Leiden University.

系統號:

P-00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