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演講】「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系列講座
時間:
2015年8至10月,共6場
地點: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
黃先生,Tel: 2361-9132#429;E-mail: wende@ncl.edu.tw
內容簡介:
為推廣中文古籍經典閱讀,國家圖書館近五年來於秋季舉辦「閱讀古人生活美學」、「千古風流人物蘇東坡」、「唐宋八大家」、「杜甫夢李白」、「抒情與寫意:古典戲曲裡的愛戀與盟約」、「格物窮理——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等講座活動,頗受好評。今年秋季經典系列講座將以「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為主題,於8月27日至10月29日於本館舉辦六場講座,邀請到相關領域重要研究者,分別為讀者導讀介紹隋唐、明清時期遊記、外國人眼中的臺灣之旅,以及臺灣人環遊世界觀,飽覽經典中的文化形象視角。
為推廣中文古籍經典閱讀,今年秋季經典系列講座將以「旅行方程式:經典遊記的想像與建構」為主題,於8月27日至10月29日於本館舉辦六場講座,邀請到相關領域重要研究者,分別為讀者導讀介紹唐代、明清時期遊記、外國人眼中的臺灣之旅,以及臺灣人環遊世界觀,飽覽經典中的文化形象視角。歡迎民眾至本館報名系統(http://activity.ncl.edu.tw/)線上報名。
備註:各場次全程參與者,將提供3小時研習時數(請於報名時填身分證號)。參與者如需紙本研習證明,請以電郵告知姓名與參加場次。
活動聯絡:特藏文獻組黃先生 02-23619132分機429 E-mail: wende@ncl.edu.tw
►各場次時間均為14:00-16:30
尚待舉辦之場次如下:
10月1日(週六)
歐風遠颺:近代基督長老教會傳教士的臺灣之旅(鄭仰恩,臺灣神學院教授)
10月29日(週六)
脈絡的意義:臺灣遊記的時空之旅(林淑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
系統號:
A-008290
【演講】鏤於金石——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
標題:
【演講】鏤於金石——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
時間:
2016年10月1日(週六)14:00-17:00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
主講人:
熊長雲(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高震寰(臺大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怡君(臺大歷史系博士生)
新見金石與秦漢史研究(熊長雲,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碑刻中地方大姓與政府的互動──東漢末年濟陰郡成陽縣仲氏的個案(高震寰,臺大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系統號:
A-008256
【演講】沈志華:中朝関係――現代の視點から
標題:
【演講】沈志華:中朝関係――現代の視點から
時間:
2016年10月1日(週六)11:00-13:00
地點:
中國研究所會議室(東京都文京區大塚6-22-18)
主辦單位:
一般社団法人中國研究所
主講人:
沈志華(華東師範大學冷戦國際史研究センター主任)
聯絡人:
E-mail: c-chuken@tcn-catv.ne.jp
內容簡介:
主講人:沈志華(華東師範大學冷戦國際史研究センター主任)
翻譯人:徐顯芬(華東師範大學)
※本演講需收費,詳情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08141
【演講】張漢園:日中醫療交流の現狀と課題
標題:
【演講】張漢園:日中醫療交流の現狀と課題
時間:
2016年10月1日(週六)15:00-17:00
地點:
中國研究所會議室(東京都文京區大塚6-22-18)
主辦單位:
一般社団法人中國研究所
主講人:
張漢園(NPO法人日中醫學交流センター事務局長)
聯絡人:
c-chuken@tcn-catv.ne.jp
內容簡介:
【第33回現代中國研究會】
※本演講需收費,詳情請參官網
系統號:
A-008142
【演講】林志宏:殖民者的圖像政治:日本明信片中所見的視覺化滿洲與帝國風景
標題:
【演講】林志宏:殖民者的圖像政治:日本明信片中所見的視覺化滿洲與帝國風景
時間:
2016年10月3日(一)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
林志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劉宇珍(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助理研究員)
系統號:
A-008315
【演講】賴明珠:帝國凝視——臺展前「臺灣知識」的建構
標題:
【演講】賴明珠:帝國凝視——臺展前「臺灣知識」的建構
時間:
2016年10月4日(週二)10:30-12:3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72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殖民地史研究群
主講人:
賴明珠(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兼任副教授)
內容簡介:
本演講原訂9月27日舉行,因颱風來襲順延至10月4日
系統號:
A-008295
【演講】Akiko Takenaka:Yasukuni Shrine: History, Memory, and Japan’s Unending Postwar
標題:
【演講】Akiko Takenaka:Yasukuni Shrine: History, Memory, and Japan’s Unending Postwar
時間:
2013年10月4日(週二)16:00
地點:
Wurster Hal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305 Wurster Hal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USA)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主講人:
Prof. Akiko Takenaka (University of Kentucky)
聯絡人:
Tel:510-642-3415;E-mail: cjs-events@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Yasukuni Shrine is well known for the political controversies its presence has generated both within Japan and between Japan and its neighbors. But what exactly was Yasukuni Shrine's role during that war? How could one shrine impart such significant and lasting influence throughout Japan and beyond? In my talk I follow one army private who was stationed in Northern China in 1933, only to be killed the following year. Through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postmortem fate of his body and spirit—including his cremation and return of ashes back home, memorials in his hometown, and the lavish memorial service conducted at Yasukuni Shrine—I demonstrate the particular ways in which private grief for war death was institutionalized into a national experience. The experience of various events and rituals hosted by the shrine functioned as a training ground for those involved to practice an acceptable brand of grief, which was reproduced and disseminated by modern media to involve the entire nation.
Speaker Bio
Akiko Takenaka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Kentucky. Her book Yasukuni Shrine: History, Memory, and Japan’s Unending Postwar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5) is the first book-length work in English that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controversial war memorial.
系統號:
A-008181
【演講】山根直生:「沙陀政權」是哪些人?五代後周在中國史上的意義
標題:
【演講】山根直生:「沙陀政權」是哪些人?五代後周在中國史上的意義
時間:
2016年10月5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山根直生(福岡大學教授)
內容簡介:
【禮俗宗教研究室專題演講】
系統號:
A-008218
【演講】劉釗:從出土資料看《山海經》
標題:
【演講】劉釗:從出土資料看《山海經》
時間:
2016年10月6日(週四)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劉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宗焜(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8220
【演講】鄭麗玲:咱ㄟ青春夢——日治時期女學生的生活
標題:
【演講】鄭麗玲:咱ㄟ青春夢——日治時期女學生的生活
時間:
2016年10月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鄭麗玲(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日常生活史專題演講(三十一)】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08251
【演講】波潟剛:回顧《越境的前衛》
標題:
【演講】波潟剛:回顧《越境的前衛》
時間:
2016年10月6日(週四)15:3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409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主講人:
波潟剛(日本九州大學比較社會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吳佩珍(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本演講免報名入場,當天以日文演講,現場備有口譯。
講者簡介
波潟剛,日本九州大學比較社會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研究主題為日本近現代文學與比較文學,專書有《越境のアヴァンギャルド》(2005),最近的研究主題為日本的前衛文學與藝術歷史—概念的接受與運動的變遷(1930~1970)、東亞的現代主義‧文化的共時性(1920~1940年代)、現代東亞中的「摩登文化」再現以及現代日本中昭和三零年代的再現等。本次演講內容,波潟剛教授將聚焦其著作《越境的前衛》(『越境のアヴァンギャルド』¸,2005),回顧自己的博士論文到著作的研究過程,以及前衛主義與殖民主義二者的折衝,同時介紹研究視點如何從前衛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轉折。此外也將以安部公房為例,介紹日本前衛主義概況。
著作介紹網頁:http://www.nttpub.co.jp/search/books/detail/100001576
系統號:
A-008272
【演講】Thomas J. Ward:The Comfort Women, Park Statue Politics in America, and the Future of Asia-Pacific Security—How does Taiwan fit into the Equation?
標題:
【演講】Thomas J. Ward:The Comfort Women, Park Statue Politics in America, and the Future of Asia-Pacific Security—How does Taiwan fit into the Equation?
時間:
2016年10月6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東亞區域研究群
主講人:
Prof. Thomas J. Ward(Vice President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University of Bridgeport)
系統號:
A-008314
【演講】Anja Manuel:India And China, The New Superpowers
標題:
【演講】Anja Manuel:India And China, The New Superpowers
時間:
2016年10月6日(週四)17:00-18:30
地點:
Moses Hal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23 Moses Hal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USA)
主辦單位:
see below
主講人:
Anja Manuel (RiceHadley Gates, LLC)
聯絡人:
Tel: 510-642-2474;E-mail: rexille@berkeley.edu
內容簡介:
In the next decade and a half, China and India will become two of the world’s indispensable powers—whether they rise peacefully or not. During that time, Asia will surpass the combined strength of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in economic might, population size, and military spending. India and China will have vetoes over many international decisions, from climate change to global trade, human rights, and business standards.
From her front row view of this colossal shift, first at the State Department and now as an advisor to American business leaders, Anja Manuel will take us on an intimate tour of the corridors of power in Delhi and Beijing. We wring our hands about China, Manuel writes, while we underestimate India, which will be the most important country outside the West to shape China’s rise. Manuel shows us that a different path is possible: We can bring China and India along as partners rather than alienating one or both, and thus extend our own leadership in the world.
Sponsor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CCS),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IEAS)
系統號:
A-008182
【演講】Mark Stevenson:Zones, Landmarks and Spatialized Conflict in a NE Tibetan Town
標題:
【演講】Mark Stevenson:Zones, Landmarks and Spatialized Conflict in a NE Tibetan Town
時間:
2016年10月7日(週五)13:00-14:30
地點:
Room 11 Humanities Building, New Asia College, CUHK.(香港新界沙田區馬料水新亞坊)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主講人:
Dr. Mark Stevenson (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 CUHK)
內容簡介:
When the Tongren County People’s Government was proclaimed in the ethnic Tibetan territory of Amdo Rebkong on 22 September, 1949, the new administration inherited a site governed by a complex cultural overlay. Historically, the arrangement of new settlements in the vicinity of Rongwo Monastery had to conform with ritual precedence expressed through a principle of elevation. In this paper I will present evidence that the new administration, while participating in the local principle of
vertical precedence, instituted a new logic of horizontal domination. I will then discuss how the copresence of the two spatial regimes supports on-going symbolic conflict even as Tongren is transformed into a rural-urban landscape intended to evoke national unity.
Speaker Bio
Dr. Mark Stevenson (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 CUHK; Honorary Fellow, Victoria University) is a social anthropologist with broad interests in cultural history,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ideas. His research with Tibetan communities is predominantly focused on interpreting transformations in contemporary visual culture, particularly in the northeast Tibetan region of Amdo Rebkong (Huangnan, Qinghai). He also works on text-based cultural-historical research concerned largely with gender, sexuality and social space in late-imperial China.
系統號:
A-008276
【演講】李隆獻教授香港訪問公開講座
標題:
【演講】李隆獻教授香港訪問公開講座
時間:
2016年10月,共3場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沙田崇基路信和樓)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
主講人:
李隆獻(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聯絡人:
Tel: (852) 3943-8622
內容簡介:
【「丘鎮英基金」訪問學人──李隆獻教授公開講座】
2016年10月7日(週五)
16:30
►香港中文大學信和樓三樓李冠春堂(LKC LT1)
講題:《左傳》讀法舉隅:由「敘事學」的角度讀《左傳》
2016年10月11日(週二)
16:30
►香港中文大學馮景禧樓220室
講題:先秦兩漢「歷史敘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2016年10月13日(週四)
9:00
►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夫人樓LT1(LSB LT1)
講題:先秦漢初文獻中的「孔子形象」
※本系列演講均以普通話進行
系統號:
A-008278
【演講】李方中: 水利.法律.戰後臺灣──水利法的遷臺施行與對日本水法制度的銜接與吸納
標題:
【演講】李方中: 水利.法律.戰後臺灣──水利法的遷臺施行與對日本水法制度的銜接與吸納
時間:
2016年10月7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李方中(臺大水工試驗所專案計畫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閻鴻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8296
【演講】Bruce Dickson:The Dictator's Dilema: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Strategy for Survival
標題:
【演講】Bruce Dickson:The Dictator's Dilema: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Strategy for Survival
時間:
2015年10月7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Munk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208N, North House, Munk School of Global Affairs 1 Devonshire Place,Toronto,Canada)
主辦單位:
East Asia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Toronto
主講人:
Bruce Dickson (Chair of the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聯絡人:
Rachel Ostep, Tel: 416-946-8996
內容簡介:
Many observers predicted the collaps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ollowing the Tiananmen Square crackdown in 1989, and again following the serial collapse of communist regimes behind the Iron Curtain. Their predictions, however, never proved true. Despite minor setbacks, China has experienced explosive economic growth and relative political stability ever since 1989. In The Dictator’s Dilemma, Bruce Dickson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 for regime’s continued survival and prosperity. Dickson draws upon original public opinion surveys, interviews, and published materials to explain why there is so much popular support for the regime. This basic stability is a familiar story to China specialists, but not to those whose knowledge of contemporary China is limited to the popular media. This talk will appeal to anyone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China’s increasing importance in world politics.
Speacker Bio
Bruce Dickson is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chair of the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 at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and teaching focus on political dynamics in China, especially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regime it governs.
Disclaimer
Please note that events posted on this website are considered to be public events –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 and you are choosing to enter a space where your image and/or voice may be captured as part of event proceedings that may be made public as part of a broadcast, webcast, or publication (online and in print). We make every effort to ensure your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kept and used in compliance with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nd Protection of Privacy Act (FIPPA).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get in touch with our office at munkschool@utoronto.ca or 416-946-8900.
系統號:
A-008143
【演講】趙世瑜:在中國研究:全球史、區域史與歷史人類學
標題:
【演講】趙世瑜:在中國研究:全球史、區域史與歷史人類學
時間:
2016年10月7日(週五)16:30-18:15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304室(香港沙田崇基路信和樓)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趙世瑜(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Tel: (852) 3943-8541
內容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歷史學研習班】
本演講以普通話進行。
系統號:
A-008279
【演講】Mette Halskov Hansen:Educating the Chinese Individual: Political Ambitions and Processes of Individualization
標題:
【演講】Mette Halskov Hansen:Educating the Chinese Individual: Political Ambitions and Processes of Individualization
時間:
2016年10月10日(週一)17:00-19:00
地點: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1012Russell Square, Bloomsbury, London WC1B 5lF,UK
)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主講人:
Prof. Mette Halskov Hansen(University of Oslo)
聯絡人:
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SOAS China Institute Monday Forums】
The world’s largest education system is facing criticism from many of its ow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from policy makers at the highest levels of office. Hefty public investments and several attempts at reform have not yet created the “neo-socialist” school that 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dream of: A school which manages to foster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young people, without compromising demands for political discipline and trust in authorities. Many students complain that reforms have failed, while teachers struggle to live up to the pressures from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parents, students, and school leadership. Based on fieldwork between 2008 and 2012 in a rural high school, this presentation will argue that contemporary Chinese education is indeed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but that these result from societal processes as much as from educational policies. More specifically, the presentation discusses how broader processes of individualization are remaking the Chinese state school from within. The talk is based on my recently published monograph Educating the Chinese Individual: Life in a Rural Boarding Schoo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5).
Speaker's Biography
Mette Halskov Hansen has studied Chinese society and politics since the late 1980s and is now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Oslo. Her interest in how people’s ways of living connect to larger political processes has led to a number of research projects on topics such as ethnic identity, colonization of border areas, and individu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school. During her years of doing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in the provinces of Yunnan, Gansu, Shaanxi, Fujian and Zhejiang she became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how people locally understand and respond to risks of pollution, what they expect from government, and how they envision their future. This has resulted in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 called Airborne: Pollution, Climate Change and Visions of Sustainability in China. Hansen has published a number of books and articles, including Educating the Chinese Individual: Life in a Rural Boarding School (Univ. of Washington Press 2015), Frontier People: Han Chinese Settler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China (Univ.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 2005), iChina: The Rise of the Individual in Modern China (NIAS Press 2010), Lessons in Being Chinese (Univ. of Washington Press 1996).
系統號:
A-008144
【演講】黃建興:師教──中國南方法師儀式傳統比較研究
標題:
【演講】黃建興:師教──中國南方法師儀式傳統比較研究
時間:
2016年10月11日(週二)12:30-14:30
地點:
輔仁大學羅耀拉大樓345會議室(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道教學術發展中心
主講人:
黃建興(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副教授)
報導者:
楊士霈(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內容簡介: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道教學術發展中心專題演講】
系統號:
A-008273
【演講】林富士:檳榔與佛教
標題:
【演講】林富士:檳榔與佛教
時間:
2016年10月13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林富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歐詠芝,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內容簡介:
【2016-1歷史系研究生講座(二)】
系統號:
A-008257
【演講】尤淑君:賓禮到禮賓:外使覲見與晚清涉外體制的變化
標題:
【演講】尤淑君:賓禮到禮賓:外使覲見與晚清涉外體制的變化
時間:
2015年10月14日(週四)16:00-18:00
地點:
東京大学駒場キャンパス18号館4階コラボレーションルーム1(東京都目黒区駒場3-8-1)
主辦單位:
日本・アジアに関する教育研究ネットワーク(ASNET)
主講人:
尤淑君(浙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このたび、本学外国人客員研究員として来訪された浙江大学歴史学部の尤淑君副教授に近著『賓礼到礼賓:外使覲見与晚清渉外体制的変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1月)をめぐって報告をいただきます。みなさまの参加を歓迎します。
評論人:川島真(暫定)(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主持人:村田雄二郎(東京大学総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本演講以中文進行,現場不另備翻譯
系統號:
A-008252
【演講】David FAURE:明清社會和禮儀
標題:
【演講】David FAURE:明清社會和禮儀
時間:
2016年10月14日(週五)16:30-18:15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304室(香港沙田崇基路信和樓)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David FAURE(科大衛,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
聯絡人:
Tel: (852) 3943-8541
內容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歷史學研習班】
本演講以普通話進行。
系統號:
A-008280
【演講】アジアの策
標題:
【演講】アジアの策
時間:
2016年10月15日(週四)10:30-15:00
地點: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3階大会議室(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丁目3−1)
主辦單位: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東洋文化研究所附属東洋学研究情報センター
主講人:
園田茂人教授、塚本麿充教授
聯絡人: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公開講座係,Tel: 03-5841-5856;E-mail: koza@ioc.u-tokyo.ac.jp
內容簡介:
【午前の部】
10:30-12:00
中国臺頭の国際心理:内外の温度差を中心に(園田茂人,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新世代アジア研究部門教授)
【午後の部】
13:30-15:00
明末杭州の画家・藍瑛(らんえい)——その家族と工房の経営戦略(塚本麿充,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アジア第二研究部門准教授)
本演講需事先報名,並設有參加人數限制,詳請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08253
【讀書會】明代社會史史料研讀會:「明清之際雲莊大易師程智與其弟子的師友社群」
標題:
【讀書會】明代社會史史料研讀會:「明清之際雲莊大易師程智與其弟子的師友社群」
時間:
2016年10月15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明代研究學會、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明代社會史史料研讀會
主講人:
王一樵(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
系統號:
A-008286
【演講】何乏筆:當代山水畫中的革命與轉化
標題:
【演講】何乏筆:當代山水畫中的革命與轉化
時間:
2016年10月17日(週一)16:00-18:00
地點:
中山大學蔣公行館(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
主講人:
何乏筆(Fabian Heubel,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影像的當代性——哲學與美學系列演講(II)】
題目:當代山水畫中的革命與轉化(R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Contemporary Mountain-Water-Painting)
內容摘要
東亞的混雜現代化交錯了古今東西,構成了許多讓人感到暈眩的矛盾及無法解開的弔詭。顯然,山水畫也因文化的革命斷裂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頓。不過,許多藝術家在其與古典文人美學的交鋒中,都呈現出值得重視的大膽創新和曲折繼承。
系統號:
A-008269
【演講】林冠群:吐蕃職官sPyan悉編之研究──吐蕃官僚集體領導體制的形成與發展
標題:
【演講】林冠群:吐蕃職官sPyan悉編之研究──吐蕃官僚集體領導體制的形成與發展
時間:
2016年10月17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林冠群(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中研院2016年度獎勵國內短期來院訪問研究學人)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貞德(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本演講無需報名。
系統號:
A-008360
【演講】洗玉儀:Hong Kong and the Gold Mountain Dream (1849-1949): The “In-Between Place” as a New Paradigm in Migration Studies
標題:
【演講】洗玉儀:Hong Kong and the Gold Mountain Dream (1849-1949): The “In-Between Place” as a New Paradigm in Migration Studies
時間:
2016年10月18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洗玉儀(Elizabeth Sinn,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國棟(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本演講以英文進行,無需報名。
系統號:
A-008313
【演講】黃建興:法師儀式傳統與中國南方族群社會
標題:
【演講】黃建興:法師儀式傳統與中國南方族群社會
時間:
2016年10月19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黃建興(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副教授)
聯絡人:
林音秀,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法師(師公)儀式傳統既在南方漢族社會中盛行,也在多個少數民族族群社會中廣泛流播,如瑤族、佘族、苗族、壯族、毛南族、土家族和仡佬族等,這充分顯示了該宗教傳統與南方族群社會的密切關係。本報告通過對南方各地法師儀式傳統的比較研究,探討法師儀式的共同特徵,與道教的緊密關係,及其在南方族群社會中的傳播和文化意義。
注意事項:
1.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即日起至 10/9(週日)23:00為止。
3.餐點提供:由於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錄取通知:於 10/12(週三)前統一回覆錄取通知,並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請自備環保餐具。
7.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8217
【演講】魏德文:從古地圖看臺灣原住民歷史
標題:
【演講】魏德文:從古地圖看臺灣原住民歷史
時間:
2016年10月19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魏德文(南天書局創辦及發行人)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臺灣原住民史系列專題演講(三十一)】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系統號:
A-008250
【演講】鄭麗榕:物種的追尋與正名:臺灣犬的故事
標題:
【演講】鄭麗榕:物種的追尋與正名:臺灣犬的故事
時間:
2016年10月2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主講人:
鄭麗榕(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聯絡人:
Tel: 049-2316881#306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6年度「臺灣文獻講座」最後一場。
系統號:
A-008148
【演講】李尚仁:觀察與規訓:十九世紀後期大英帝國的熱帶疾病研究
標題:
【演講】李尚仁:觀察與規訓:十九世紀後期大英帝國的熱帶疾病研究
時間:
2016年10月20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歐詠芝,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2016-1歷史系研究生講座(三)】
主持人:陳惠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08145
【演講】柯志明:熟番與姦民: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社會抗爭
標題:
【演講】柯志明:熟番與姦民: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社會抗爭
時間:
2016年10月21日(週五)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社會所8樓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主講人:
柯志明(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
內容簡介:
摘要
清代臺灣統治以防治漢人界外私墾、聚民為亂為主要關切。乾隆中葉形成的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確認國家權力的策略部署係以「熟番」(平埔族)族群作為內圈結盟對象,配置於界外平埔的夾心層地帶,以防堵漢人「姦民」越界私墾。本研究以平埔族岸裡社群活動範圍──岸裡地域──作為主要案例,探討清代臺灣的族群空間體制如何在國家權力的策略性部署與底層──熟番與姦民──的對應行動下,生成與轉化。
本研究探究乾隆中葉形成的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三層制)及其後續(於乾隆末年)轉化而成的屯番制,以釐清國家權力分化及利用臺灣多元族群移墾社會內部歧異的策略部署,並說明其何以適得其反地造成臺灣史上最大的動亂:由界外私墾勢力發動的林爽文事件。與此同時,藉由分析與三層制及屯番制配套而行的番政變革,本研究探究國家權力為達成與熟番族群的結盟策略而進行的收編和滲透,如何造成平埔族社會內部的分歧和衝突,以及其最後的崩解離散。
系統號:
A-008375
【演講】蕭季樺:Annotating as Narrative Performance in Subtitle Groups in China
標題:
【演講】蕭季樺:Annotating as Narrative Performance in Subtitle Groups in China
時間:
2016年10月26日(週三)14:20-16:3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博愛樓5樓506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
主講人:
蕭季樺
內容簡介:
【翻譯研究所2016學年度第1學期專題講座】
講者:蕭季樺教授(東海大學外文系教授)
專長領域:語言人類學,社會語言學,翻譯研究,溝通民族誌,言談分析
系統號:
A-008264
【演講】張恩滿:重如鴻毛──影像的輕薄之力
標題:
【演講】張恩滿:重如鴻毛──影像的輕薄之力
時間:
2016年10月26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張恩滿(視覺藝術創作藝術家)
聯絡人:
林音秀,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從事視覺藝術創作的張恩滿,近年來作品內容多以關注臺灣原住民族議題做出發,並使用影像作為媒材,在種種情境下,影像成為不同的介面;從原住民獵槍除罪化到被控侵佔國土的快樂山部落,藝術家的身體在城市與鄉村移動,影像成為她的行動參與工具。
注意事項:
1.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即日起至10/16(週日)23:00為止。
3.餐點提供:由於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錄取通知:於10/19(週三)前統一回覆錄取通知,並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請自備環保餐具。
7.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8357
【演講】馬雅貞:〈倭寇圖卷〉與〈抗倭圖卷〉的研究回顧與展望
標題:
【演講】馬雅貞:〈倭寇圖卷〉與〈抗倭圖卷〉的研究回顧與展望
時間:
2016年10月26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圖象研究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馬雅貞(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文物圖象研究室圖像與社會史系列演講】
本場次為中文演講,本演講採自由入席,不須事先報名,歡迎對講題有興趣之人士踴躍參加。若需參加證明者,請當天向主辦單位索取。
系統號:
A-008361
【演講】王貞文、王昭文:臺灣思想史的盤點系列——「臺灣基督教神學及教會『去殖民』的嘗試」
標題:
【演講】王貞文、王昭文:臺灣思想史的盤點系列——「臺灣基督教神學及教會『去殖民』的嘗試」
時間:
2016年10月27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2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文化史研究群
主講人:
王貞文(臺南神學院講師)、王昭文(臺南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內容大要:
1.
2.臺灣教會史有關西方殖民主義的定位初探(王昭文)
系統號:
A-008368
【演講】林滿紅:亞太歷史、臺灣與南海:南海主權的條約與復原論述
標題:
【演講】林滿紅:亞太歷史、臺灣與南海:南海主權的條約與復原論述
時間:
2016年10月27日(週四)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主講人:
林滿紅(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 Dr. Evan Dawley(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story, Goucher College)
系統號:
A-008372
【演講】楊瑞松:想像恥辱,建構國族:「東亞病夫」與近代中國集體記憶
標題:
【演講】楊瑞松:想像恥辱,建構國族:「東亞病夫」與近代中國集體記憶
時間:
2016年10月27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楊瑞松(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聯絡人:
歐詠芝,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2016-1歷史系研究生講座(四)】
主持人:陳惠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08146
【演講】楊玉君:俄羅斯館藏中的晚清圖象
標題:
【演講】楊玉君:俄羅斯館藏中的晚清圖象
時間:
2016年10月28日(五)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西學與中國研究群
主講人:
楊玉君(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兼媽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內容簡介:
摘要:俄羅斯自帝俄時代即因彼得大帝的倡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博物館,有系統的收集各種民族之文物,其中原本就有一些特色的中國館藏。二十世紀上半期,又因為俄國漢學家、科學院院士阿理克的收藏也散入聖彼得堡各個不同的博物館,使得其中國相關館藏更為可觀。在圖象方面,有民俗版畫、外銷畫(通草畫、風俗畫等)、宣教團訂製畫、地圖等類別,呈現了晚清社會的多元面貌
系統號:
A-008355
【演講】芳村弘道:董康と近代日中の漢籍交流
標題:
【演講】芳村弘道:董康と近代日中の漢籍交流
時間:
2016年10月28日(週二)14:45-16:15
地點:
慶應義塾大学三田キャンパス東館8Fホール(東京都港区三田2丁目15−45)
主辦單位:
慶應義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庫
主講人:
芳村弘道(立命館大学文学部教授)
聯絡人:
慶應義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庫,Tel: 03-5427-1582
內容簡介:
中華民国期に司法、政治の世界で重きをなし、書誌学者としても高名であった董康(1867-1947)は、日本を訪れた際、中国では失われた典籍に出会って心を動かし、その価値を広く紹介して行きます。
近代に盛んだった、中国人による典籍発掘の動きは、日本に伝来する典籍の価値を、日本人にも再発見させる意味がありました。こうした活動の背景には、国籍を超えた学者、蔵書家の交流があります。
講演者の芳村弘道教授は、中国唐代文学の優れた研究者であるばかりか、漢籍書誌学の分野でも卓越した見識を備えておられます。近年にはその見識を発揮して、来日中の董康の日記『書舶庸譚』の訳注を完成されました。この講演会では、芳村教授のご案内により、先人たちの漢籍書誌学の世界が、詳しく読み解かれます。
※本演講免費,毋須事先報名。
系統號:
A-008230
【演講】Wenyi ZHANG:When Subjectivity is Contingent on Ethics: Cross-Border Marriage, Population Control Policy, and Ethical Christianity in Southwest China
標題:
【演講】Wenyi ZHANG:When Subjectivity is Contingent on Ethics: Cross-Border Marriage, Population Control Policy, and Ethical Christianity in Southwest China
時間:
2016年10月28日(週五)13:00-14:30
地點:
Room 11 Humanities Building, New Asia College, CUHK.(香港新界沙田區馬料水新亞坊)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
主講人:
Prof. Wenyi ZHA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系統號:
A-008277
【演講】中研院史語所2016年院區開放科普演講
標題:
【演講】中研院史語所2016年院區開放科普演講
時間:
2016年10月29日(週六)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下1樓演講廳與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陳熙遠(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範毅軍(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場次一】
10:00-12:00
地點:歷史文物陳列館地下1樓演講廳
皇帝的第一道與最後一道命令(陳熙遠,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場次二】
10:30-11:30
地點:歷史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
主持人:陳光祖(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所長)
不僅找路,從地圖認識臺灣(歷史)(範毅軍,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8248
【演講】吳瑞文:漢語鼻音韻尾變異類型研究
標題:
【演講】吳瑞文:漢語鼻音韻尾變異類型研究
時間:
2016年10月31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語言所5樓5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語言所
主講人:
吳瑞文(中央研究院語言所副研究員)
聯絡人:
劉佳玟,Tel: 02-26525013;E-mail: ilacdmaffrs@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8337
【演講】戴麗娟:展示自然:上海亞洲文會博物院及其科普活動(1874-1952)
標題:
【演講】戴麗娟:展示自然:上海亞洲文會博物院及其科普活動(1874-1952)
時間:
2016年10月31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國海海洋知識之建構」研究計畫讀書會
主講人:
戴麗娟(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2016年度第五次學術講論會】
系統號:
A-008398
【演講】Constance A. Cook:新史料與楚文化:清華簡〈筮法〉與北大簡〈荊訣〉的比較
標題:
【演講】Constance A. Cook:新史料與楚文化:清華簡〈筮法〉與北大簡〈荊訣〉的比較
時間:
2016年10月31日(週一)16:30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2樓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Prof. Constance A. Cook(柯鶴立,美國理海大學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嘉鳳(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講者簡介:
柯鶴立教授是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博士,以研究中國考古文獻著稱,著作豐富,例如2006年出版Death in Ancient China: The Tale of One Man’s Journey (Leiden: Brill Press)。他即將初版的三部新書包括 Ancestors, Kings, and the Dao (Harvard University Asian Center, 2017);與J. Major合著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Routledge Press, 2016);與趙璐 (Zhao Lu)合著Stalk Images: An Alternative to the I-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系統號:
A-008418
【演講】王文基:華洋協作:1930-40年代上海的精神衛生
標題:
【演講】王文基:華洋協作:1930-40年代上海的精神衛生
時間:
2016年11月1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學術研究大樓2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城市史研究群、西學與中國研究群
主講人:
王文基(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系統號:
A-008362
【演講】Paola Calanca:上海灘行者對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帆船的審視──法國巴黎海事博物院的希格(Etienne Sigaut)資料
標題:
【演講】Paola Calanca:上海灘行者對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帆船的審視──法國巴黎海事博物院的希格(Etienne Sigaut)資料
時間:
2016年11月1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國海海洋知識之建構」研究計畫讀書會
主講人:
Paola Calanca(柯蘭,法國遠東學院臺北中心主任)
內容簡介:
本演講無需報名,可自由參加。
系統號:
A-008366
【演講】謝仕淵:臺灣棒球的東部身世與原住民傳統
標題:
【演講】謝仕淵:臺灣棒球的東部身世與原住民傳統
時間:
2016年11月4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一館第一講堂(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主講人:
謝仕淵(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兼研究組組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許又方(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演講人簡介
謝仕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職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兼研究組組長,兼任教於東吳大學歷史系、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等校,關注運動文化史、物質文化史、博物館資源論、公眾歷史與博物館、臺灣博物館史等課題。著有《國球誕生前記 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編著《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口述訪談》,其他文章散見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觀臺灣》、臺灣高鐵《Tlife》、府城舊冊店《藏書之愛》、《歷史臺灣》、《KANO》、等刊物。
系統號:
A-008340
【演講】賴惠敏:清代北方城市的商貿網絡
標題:
【演講】賴惠敏:清代北方城市的商貿網絡
時間:
2016年11月8日(週二)19:00-21:00
地點:
成功大學文學院修齊大樓b1修齊講堂(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賴惠敏(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史學專題講座(63)】
系統號:
A-008283
【演講】徐秀榮:錦衣玉食紅樓夢──圖文的時尚饗宴
標題:
【演講】徐秀榮:錦衣玉食紅樓夢──圖文的時尚饗宴
時間:
2016年11月8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淡江大學文學院女性文學研究室(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主辦單位:
淡江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徐秀榮(里仁書局總編輯)
報導者:
曾美華(里仁書局)
系統號:
A-008428
【演講】胡凱珣:situhu治病儀式/技術—以臺東縣海端鄉為例
標題:
【演講】胡凱珣:situhu治病儀式/技術—以臺東縣海端鄉為例
時間:
2016年11月9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胡凱珣(布農族東群部落學校助學教師,民族所2015年原住民訪問研究者)
聯絡人:
林音秀,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situhu,作為布農族一項傳統醫療儀式,過去situhu得經由masial tu hanitu(好的精靈)藉由夢中傳授mangan(能力或力量),以及指示其技術方能執行。技術層面上,situhu是運用右手食指放置於人的kiyuz(尾骨),進行彎曲度的調整,以使患者痊癒。執行situhu的人,我們稱之為tainisahan(夢巫)或si-tutuhu tu bunun(專門situhu的人)。
本研究對象以臺東縣海端鄉十二位執行situhu執行者為主。經訪談後,situhu執行者可分兩個群體:夢啟經驗者,技術習得者。而兩個群體,因承襲situhu方式、宗教、個人經驗的不同,situhu有了不同的詮釋
注意事項:
1.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即日起至10/30(週日)23:00為止。
3.餐點提供:由於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錄取通知:於11/2(週三)前統一回覆錄取通知,並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請自備環保餐具。
7.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8359
【演講】劉辛民:中學西漸中的「如畫學說」:從中國庭園藝術的文化越界管窺人類自然觀的同異
標題:
【演講】劉辛民:中學西漸中的「如畫學說」:從中國庭園藝術的文化越界管窺人類自然觀的同異
時間:
2016年11月15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劉辛民(Liu Xinmin,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外國語言文化系副教授)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寰宇漢學講座】
15:00-17:00
主講人:劉辛民(Liu Xinmin,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外國語言文化系副教授)
講題:中學西漸中的「如畫學說」:從中國庭園藝術的文化越界管窺人類自然觀的同異
主持人:楊儒賓(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
本演講重訪十八世紀間英國文人對中國士大夫庭園藝術的借鑒和論爭,聚焦於東方哲理在山林庭園建構中的「體現」,著重凸顯該技藝移植於英倫三島之過程中所觸發的社會功用性(social utility);從而披露「如畫學說」(The Picturesque)在西人再次認知自然,並重新界定人類與自然關係的過程中的矯正和療癒之功;以此揭示人認知自然時必先有「置身其間的體悟」(embedded cognition),方才有人與物界密切的感官交融。然而,正因缺乏人與非人、情感與物體、具象與抽象等之間觀賞田園的的「聯結」跟「合成」,而使英倫藝術家們偏重如畫學說中所潛藏的「意像性」及「靈虛化」,片面地苛求觀賞山林田園時必達一覽無遺,悠遠深叡的養眼之效,進而完成還原山水之「本來面目」的使命,恰不經意地擔當了屆時英國鄉村資產化變革—所謂「圈地運動」—的馬前卒,被歷史記上了廢田毀村,夷為平地而很不光彩的一筆。回觀歷史,以啟迪今世:或許可說當年英國文人「懷仁山林」之創意初衷的夭折,值得當今人文學者針對「愛樹不愛林」,「只講景觀,莫談山水」的偏頗、缺失,進而完善更貼近自然的生態美學觀。
講者簡介
劉辛民(Liu, Xinmin),美國籍,劉教授係美國耶魯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執教於耶魯大學、匹茲堡大學等校,現為華盛頓州立大學外國語言文化系副教授。本年獲得漢學研究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來臺灣研究主題為「從生態批評的角度看臺灣語境中的『如畫學說』」。
本場演講以中文進行,有意參加者,請至國家圖書館活動報名系統(http://activity.ncl.edu.tw/)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8471
【演講】呂一民:中國人眼中的法國大革命:大革命史研究在中國的緣起與演進
標題:
【演講】呂一民:中國人眼中的法國大革命:大革命史研究在中國的緣起與演進
時間:
2016年11月18日(週五)16:30-18:15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304室(香港沙田崇基路信和樓)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呂一民(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聯絡人:
Tel: 3943-8541
內容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歷史學研習班】
本演講以普通話進行。
系統號:
A-008281
【演講】薛保瑕:Art in Art——90年代後臺灣當代藝術的衍生與發展
標題:
【演講】薛保瑕:Art in Art——90年代後臺灣當代藝術的衍生與發展
時間:
2016年12月19日(週一)16:00-18:00
地點:
中山大學蔣公行館(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
主講人:
薛保瑕(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院長、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教授兼所長)
內容簡介:
【影像的當代性——哲學與美學系列演講(III)】
題目:Art in Art——90年代後臺灣當代藝術的衍生與發展
內容摘要
本次演講是以探究臺灣藝術生態在解嚴後出現以藝術家為主的團體,他們如何在非營利的替代空間建構出Art in Art的獨特現象為主;再由這些藝術團體所主辦的展覽中,探究臺灣當代藝術由90年代至今的發展面向。其中涉及裝置藝術與繪畫等不同藝術類型的轉變,並由其中觀察臺灣前衛藝術精神的發酵與形塑,是否於此路徑中被勾勒出其獨特性。
系統號:
A-008270
【演講】劉素芬:當歷史遇上經濟:以臺灣戰後經濟發展為例
標題:
【演講】劉素芬:當歷史遇上經濟:以臺灣戰後經濟發展為例
時間:
2016年12月20日(週二)19:00-21:00
地點:
成功大學中文系館3F視聽教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劉素芬(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史學專題講座(64)】
系統號:
A-008282
【工作坊】「紀念楊水心女士逝世六十週年暨楊水心女士日記發表會」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紀念楊水心女士逝世六十週年暨楊水心女士日記發表會」工作坊
時間:
2016年10月1日(週六)
地點:
中興大學人文大樓六樓607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10:40-12:00
主持人:李君山(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開朗自在的傳統女性:楊水心女士生平介紹(李毓嵐,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大宅院裡的女性情誼——以楊水心女士為中心(林蘭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日治時期傳統女性對現代的容受與實踐——以《楊水心女士日記》為例(蔡秀美,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13:00-14:20
主持人: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女人與書寫——從楊水心女士日記的幾處特殊敘事和修辭談起(黃美娥,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與談人:廖振富
《楊水心女士日記》(1928、1930)的臺語白話字書寫(陳慕真,國立臺灣文學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
與談人:王昭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楊水心女士日記》的內容與解讀(劉世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約聘助理)
與談人:廖振富
14:40-15:40
主持人:遊鑑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從《楊冰心女士日記》管窺1930年代的休閒活動與交通網絡(鄭安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從楊水心女士日記談臺灣的「潤餅」(王昭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與談人:遊鑑明
15:45-16:45
主持人:李毓嵐(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楊水心女士與婦女團體(許蕙玟,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與談人:林蘭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賢妻良母:楊水心女士的妻子與母親角色(劉芳羽,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
與談人:李毓嵐(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16:50-17:10
綜合討論:遊鑑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8162
【研習會】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二十)——韓國場
標題:
【研習會】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二十)——韓國場
時間:
2016年10月27日(週四)10:00
地點:
韓國首爾大學14棟(1 Gwanak-ro, Gwanak-gu, Seoul, South Korea)
主辦單位:
韓國首爾大學東洋歷史系、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
主講人:
游逸飛(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金垌吾(韓國首爾大學東洋歷史系博士生)、吳峻錫(慶北大學講師)、李周炫(韓國首爾大學東洋歷史系博士生)、李裕杓(成均館大學講師)
聯絡人:
游逸飛教授,E-mail: d98123002@ntu.edu.tw)
報導者:
游逸飛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金秉駿(韓國首爾大學東洋歷史系教授)
里耶秦簡與秦始皇(游逸飛,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里耶秦簡吏員簿劄記(金垌吾,韓國首爾大學東洋歷史系博士生)
秦代亭之吏員組織(吳峻錫,慶北大學講師)
秦漢代縣別使役和其支付費用(李周炫,韓國首爾大學東洋歷史系博士生)
簡論西周王朝的興亡盛衰——以周王軍事領導力爲中心(李裕杓,成均館大學講師)
系統號:
A-008429
【系列演講】「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史」系列講座:從歷史的窗探看未來的光
標題:
【系列演講】「日治時期臺灣文學史」系列講座:從歷史的窗探看未來的光
時間:
2016年9至11月,共6場
地點:
中興大學(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百師入學
內容簡介:
10月13日(週四)
10:00-12:00
►綜合教學大樓Y411
鳥瞰臺灣:會說故事的日治時期臺灣地誌(莊永明,文史工作者)
*本活動可認證通識自主學習點數
10月27日(週四)
19:00-21:00
►人文大樓A712
主持人:沈曼菱(中興大學臺文所兼任助理教授)
臺灣古典詩面面觀(餘美玲,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11月10日(週四)
10:00-21:00
►人文大樓A712
數位人文與臺灣古典詩研究(施懿琳,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退休教授)
11月17日(週四)
10:00-12:00
►綜合教學大樓Y411
感官的超時空旅行:日治時期大眾文化史(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本活動可認證通識自主學習點數
11月24日(週四)
10:00-12:00
►人文大樓A712
缺席的臺灣:日治時期漢文通俗小說的世界想像(林芳玫,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本活動可認證通識自主學習點數
系統號:
A-008258
【系列演講】臺湾文学連続講座「フォルモサからの風」
標題:
【系列演講】臺湾文学連続講座「フォルモサからの風」
時間:
2016年9至10月,共3場
地點:
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東京都港区虎ノ門1-1-12 虎ノ門ビル2階)
主辦單位:
一橋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愛知大学国際問題研究所、臺灣文化部等
聯絡人:
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Tel: 03-6206-6180;E-mail: moctokyo@gmail.com
內容簡介:
本演講10月份場次內容如下:
第2回
10月8日(週六)
15:00-17:00
植民地文化の残照:臺湾における日本映画の盛衰(1950-1964)(邱坤良,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
與談人:松永正義(一橋大学名誉教授)
講者簡介
邱坤良
元臺北芸術大学学長、作家。パリ・ディドロ大学(パリ第7)文学博士。専門は演劇学、演劇史、臺湾大衆娯楽研究。主著に『寶島大劇場:目睹之現狀與怪現狀』、『飄浪舞臺:臺灣大衆劇場年代』などがある。
與談人簡介
松永正義(まつなが まさよし)
元一橋大学大学院言語社会研究科教授。専門は臺湾文学研究。主著に『臺湾文学のおもしろさ』(研文出版、2006)、『臺湾を考えるむずかしさ』(研文出版、2008)がある。
第3回
10月16日(週日)
13:00-15:00
偽臺湾人から偽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へ(張小虹,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與談人:橋本恭子(一橋大学言語社会研究科特別研究員)
講者簡介
張小虹,米国・ミシガン大学博士。作家。専門はフェミニズム理論、文学文化研究。主著に『後現代女人』、『性別越界』、『在百貨公司遇見狼』、『假全球化』、『身體褶學』、『資本主義有怪獸』がある。邦訳として、橋本恭子訳『偽りの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東方書店、2016年秋に刊行予定)がある。
與談人簡介
橋本恭子,一橋大学言語社会研究科博士(学術)。専門は比較文学、臺湾文学。主著に『「華麗島文学志」とその時代――比較文学者島田謹二の臺湾体験』(三元社、2012)、『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的體驗與解讀』がある。
會場:臺北駐日経済文化代表処臺湾文化センター(東京都港区虎ノ門1-1-12 虎ノ門ビル2階)
本演講免費,名額120人,現場備有翻譯,最晚於開始前半小時入場)
主辦:一橋大学大学院社会学研究科、日本学術振興会科学研究費基盤(C)「戦後臺湾の農山漁村における家族変動の社会史」、愛知大学国際問題研究所
合辦:臺湾文化部
協辦:臺北駐日経済文化代表処 臺湾文化センター
お問い合わせ:臺北駐日経済文化代表処,臺湾文化センター
TEL:03-6206-6180
FAX:03-6206-6190
Email:moctokyo@gmail.com
系統號:
A-008147
【展覽】流轉的騎跡──臺灣民生與腳踏車特展
標題:
【展覽】流轉的騎跡──臺灣民生與腳踏車特展
時間:
2016年10月4日至2017年2月12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1樓101、102展覽室(臺北市中正區100襄陽路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中衛發展中心.太平洋自行車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382-2566
內容簡介:
為展現臺灣人記憶中的老鐵馬故事及產業發展的脈絡,本展規劃「一項19世紀重要的發明」、「自轉車與日治時期臺灣常民生活」、「戰後臺灣人的腳踏車故事」、「當代臺灣自行車產業發展的轉型與突破」、「從現在騎向未來」等五大單元,展示各式腳踏車及相關配件,輔以文獻、報章雜誌、藝術作品與紀實攝影等多元形式,呈現腳踏車的發明軌跡及在各時代的故事。
從概念的構思、發明、改良到創新車款,可騎乘上路的腳踏車於19世紀問世至今有二百餘年的歷史,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腳踏車作為交通代步、工作之用、運動競技、休閒活動等,都以創新的技術豐富人類的生活。腳踏車在日治時期引進來臺,隨著社會變遷,腳踏車的工藝與科技技術的演變,影響人們的生活與文化發展,是連結與再現土地、人民生活記憶的重要物件之一,此展述說了腳踏車產業脈絡、歷史意義及美學內涵,期望能連結不同時代人們的情感,喚醒民眾對臺灣常民生活的記憶。
從日治時期迄今,腳踏車承載了人們無數的生活記憶與故事,臺灣自行車產業的轉型與突破,紀錄了70年來代工、外銷、研發、設計的發展過程;如今,全球環保意識高漲,腳踏車又重新穿梭在臺灣人的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將載著歷史記憶從現在騎向未來。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點30分到下午5點,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則照常開館。
休館時間: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08208
【展覽】貴似晨星——清宮傳世12至14世紀青瓷特展
標題:
【展覽】貴似晨星——清宮傳世12至14世紀青瓷特展
時間:
2015年12月25日至2017年4月18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乾隆皇帝的御製詩中,常以「少貴似晨星」、「晨星真可貴」等,形容文物的珍貴稀有。尤其有「趙宋官窯晨星看」一句,可知乾隆皇帝珍視如寶貝的文物正是宋朝官窯瓷器。
所謂宋朝官窯,藉由文獻的記載,可知是指北宋官窯,南宋修內司和郊壇下官窯。近人對於南宋官窯的探索與研究,可以溯至1930年代中、日學者的採集與調查。雖然當時還未能分辨南宋官窯的真正內涵,但是從中醞釀而出的青瓷鑑賞趣味,以及想要解開謎團的意圖,一直持續至今。尤其是浙江省杭州市老虎洞窯址發現之後,多數學者因此接受郊壇下和老虎洞正是文獻記載中的兩個南宋官窯。至於北宋官窯,除了根據文獻的記載之外,亦有學者參考了乾隆皇帝的御製詩和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窯址的出土狀況,思考汝窯作為北宋官窯的可能性。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宮傳世青瓷,數量甚夥,不僅件件可以追溯出原來存放的處所;而且透過鐫刻其上的御製詩,亦呈現乾隆皇帝爬梳文獻的心得,以及十八世紀的官窯概念與分類。以古鑑今,當下的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批傳世珍藏呢?此一展覽一方面回溯清宮收藏的脈絡,另一方面也整合當今陶瓷史研究的觀點,重新檢視個別作品的產地、燒製時間與問題所在。展覽分成「汝窯與北宋官窯」、「南宋官窯」、「青瓷碎器」和「鑑賞與發現」四個單元,期望通過傳世實物、文獻記載與考古材料的連結,展現十二至十四世紀青瓷的燒製背景、鑑賞風情與作品特徵。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8262
【展覽】華夏藝術中的自然觀——唐獎故宮文物選萃特展
標題:
【展覽】華夏藝術中的自然觀——唐獎故宮文物選萃特展
時間:
2016年9月22日至12月22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5、107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華夏藝術中所表現的自然觀豐富且多樣,最早由對天地的觀察與自然的描繪開始,在認知過程中與萬物不斷地互動協調,衍生出各種觀點與想像,逐漸形成富有特色的藝術樣貌,成為中華文化中相當獨特的一環。第二屆唐獎歡迎酒會選定於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為共襄此全球之盛事,本院特別規劃推出「華夏藝術中的自然觀──唐獎故宮文物選萃特展」。唐獎的設立宗旨是希望發揚盛唐精神,並以數千年中華文化的涵養,期許世人從嶄新的視野與思維,探索永續發展的各種可能性。獎助領域分別為「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及「法治」四大項,藉以激勵各地人才發揮所長,致力於為世界帶來創新與改變,成為時代進步的動力。
本項特展依主題規劃為五個單元:「自然的啟示」、「實景的描繪」、「以季節為題材」、「想像的世界」和「人與自然」。遠古時期人們從自然得到啟發,對於環境除了觀察、模仿與互動外,也逐漸探索發展出屬於他們的藝術語言與創作。實景的描繪是華夏藝術表現中的重要題材,知名者如西湖、虎丘等景點,歷代藝術家均留有豐富作品,展現出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領會與悸動。至於以季節為題材,則體現出古人如何觀察氣候變化,掌握四季脈動,進而創造出因應的觀點與描繪方式。古人不僅運用豐富的想像力來詮釋未知的自然界,也以吉祥寓意或是文學手法來處理自然題材,這些都將呈現在「想像的世界」單元中。第五單元「人與自然」,從中可觀察古人與自然共處的模式,如何學習、轉換並融合於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他們的智慧與開創力。
藉由本次特展質量均佳的展品,除了具體而微地呈顯華夏藝術中的自然觀,也反映了不同時代人類面對大自然的態度,以及如何與環境和諧互動,甚至讓自然走進生活中。透過這些珍貴文物所隱含的哲學與智慧,現代觀眾在欣賞讚嘆之餘,或許也能從中領悟出人類與自然達成平衡的永續發展之道。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8263
【展覽】明清時期民窯青花瓷特展
標題:
【展覽】明清時期民窯青花瓷特展
時間:
2016年9月22日至12月22日
地點:
臺灣大學總圖書館一樓中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聯絡人:
Tel: 02-3366-4220;E-mail: artcy@ntu.edu.tw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收藏有數百件亞洲古陶瓷以及近千件中國窯址採集標本,以作為教學和研究之用。在展示方面,本所在2006年與本校圖書館首次合作規劃「漢唐陶俑特展」,之後陸續推出「宋代茶盞特展」(2006)、「漢代陶器特展」(2007)、「唐代陶瓷特展」(2010)等四次展覽。此次利用所藏作品,再次籌劃「明清時期民窯青花瓷特展」,展期自2016年9月22日至12月22日於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一樓中廳展出,邀請各界人士前來欣賞。
「青花瓷」誕生在14世紀蒙元帝國統治下的中國,是指在淘洗精細的潔白瓷胎上,以氧化鈷青料繪製裝飾圖案,再施以透明釉後在1200度以上的高溫下一次燒成,呈現藍白對比視覺效果的硬瓷。除了在中國本地流行之外,青花瓷也是風靡全球的商品,在東西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些中國紋飾隨著青花瓷進入歐洲、西亞等地,而歐洲的寫實畫風有的也隨著訂單稿樣傳入中國。在歐洲,青花瓷帶起了中國風;在中國,青花瓷率先帶動了西洋風。隨著青花瓷的大量輸出,“China”成為了瓷器的名詞,這股藍與白的時尚也促使世界各地掀起了仿燒青花瓷的潮流。
本次策展團隊根據窯址和墓葬、居住遺址、沉船等相關考古報告中出土相似的作品,並參照有紀年銘的官窯器,為本展覽沒有紀年銘的民窯青花瓷進行定年和產地推測。這些展品大多數是中國庶民用器,但也包括一部分輸出貿易品,其雖然沒有宮廷官窯精美,卻另有一番自然不造作的樸實風味。這些展品也是考察中國地方民窯制瓷工藝技術、理解當時民間的生活物質文化最直接的歷史證據。
※本展覽開放時間請參見:http://www.lib.ntu.edu.tw/hours
系統號:
A-008307
【展覽】文明的印記——圖書的奇幻旅程
標題:
【展覽】文明的印記——圖書的奇幻旅程
時間:
2016年10月18日至12月15日
地點:
6th Floor, Ars Librorum, National Széchényi Library(Budapest, Szent György tér 4-5-6., 1014,Hungry)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中華民國外交部、匈牙利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
吳柏嶽,Tel: 02-2361-9132#319;E-mail: twacademy@ncl.edu.tw
內容簡介:
【「臺灣漢學講座」匈牙利場展覽活動:文明的印記——圖書的奇幻旅程】
為拓展與世界級國家圖書館及重要文化機構的合作交流,國家圖書館繼2015年與匈牙利國家圖書館(National Széchényi Library)簽訂合作協議後,今年雙方合作辦理「文明的印記——圖書的奇幻旅程」特展。共展出包括甲骨刻辭、金文全形拓片、石刻拓片、寫本等91種展品。現場並有手工書裝書實作、互動電子明信片、活字版印刷術體驗等活動。這也是兩館透過聯合出版品、文化活動與展覽來展示與介紹兩國文化、歷史與對當今文化挑戰的應對等多項合作計畫的第一個成果展示。
本展覽結合藏品及文字詮釋,融入展覽所欲呈現的故事,將主題「文明的印記」以大眾化、清晰化、簡單化、活潑化的展示手法,搭配複製圖書及實物,除讓民眾瞭解中國古書的發展外,更期望藉此達到推廣圖書教育及增進兩國文化交流的目的。
開幕時間:2016年10月15日16:00
展期:2016年10月18日至12月15日
展覽地點:6th Floor, Ars Librorum, National Széchényi Library
系統號:
A-008308
【展覽】獨樹一峯:林朝英家族風華特展
標題:
【展覽】獨樹一峯:林朝英家族風華特展
時間:
2016年4月13日至2017年2月12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慈善家、藝術家、知名商人,這些都是坊間曾賦予清乾嘉年間府城文人林朝英(1739-1816)的稱號;然而,早期民間對於林朝英的認識,像是海寇蔡牽報恩,或是日本時代林朝英於三界壇埋金的傳聞,多有穿鑿附會。
本特展透過展出林朝英藝文作品、家族系譜及日常單據,及其家族後人林叔屏先生(1923-2014)所捐贈的印章、數字碼、契約等家族文物,帶領觀眾從藝文、家族傳衍、生活等各種面相,瞭解傳聞之外的林朝英與這個府城重要的文化家族如何投身於藝文、教育與慈善,化育鄉里君子之風。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08381
【展覽】「臺灣風:行旅紀念物」特展
標題:
【展覽】「臺灣風:行旅紀念物」特展
時間:
2016年9月13日至2017年4月30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觀光旅遊帶動了消費經濟發展,購買地方特產品作為行旅紀念物或伴手禮,是旅遊中不可或缺的安排。臺灣觀光旅遊產業發展於日本時代,因交通設備完善,制度完備,活絡了島內與島外旅遊活動,促進各地特產品製造與消費。
各地特產往往是地方形象的代名詞,傳達地方的風土人情。隨著觀光時代的來臨,為了迎合旅客,臺灣的自然風景、人文景觀、物產等被包裝、設計、製造成紀念商品,展現臺灣意象與文化內涵,透過觀光資訊傳布、行銷宣傳,成為知名地方特產,大受旅客青睞。從日本時代迄今,臺灣地方特產結合地方農產品、食品、手工藝品等在地元素,承襲傳統文化,融合現代技法,形塑出「臺灣風」行旅紀念物。
我們期望藉由行旅紀念物的展示,回首臺灣地方特產被選擇與製造的歷程,同時展現臺灣人的創意與巧思,原為旅客而創造的商品,逐漸成為地方所認同的文化資源與象徵。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08382
【展覽】唵嘛呢叭咪吽——院藏藏傳佛教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唵嘛呢叭咪吽——院藏藏傳佛教文物特展
時間:
2016年5月3日至11月6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一展覽區103、1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唵嘛呢叭咪吽」,觀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在藏傳佛教傳播的地區,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藏傳佛教的一個重要標誌。藏傳佛教形成於藏族地區,並以藏語文為主要施教、修學工具,與漢傳佛教並稱為大乘佛教的兩大支派。此派主張大小乘兼容,並以大乘為主,顯密結合,先顯後密,追求即身成佛。
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尊崇喇嘛,藏傳佛教傳入中原,歷明、清兩代,或出於政治的因素,或宗教的信仰,上自皇室王公,下至黎民百姓,禮敬喇嘛,皈依接受灌頂,塑繪尊像,誦咒觀想修行,興寺建塔,蔚然成風,而刊譯藏傳佛教典籍,更是國家一大佛事。
本展覽以藏文《龍藏經》為主要展件,搭配其他典籍、書畫、法器、金銅佛等文物,分為六單元展出:第一單元「無二至寶」展出《龍藏經》之裝幀配件;第二單元「三轉法輪」展出《龍藏經》經文內容;第三單元「譯傳四海」呈現藏文佛典所依據或再譯之漢、滿、蒙等文字佛典:第四單元「漢地藏音」展出收錄藏傳佛教經咒的漢文圖書;第五單元「五部聖眾」以《龍藏經》經板圖像暨金銅佛、法器及繪畫,分成諸佛、菩薩、護法等五大類展示;第六單元「卓尼留珍」以複製之卓尼版《甘珠爾》布置情境式藏傳佛教藏經閣。
本院所藏藏傳佛教文物非常豐富珍貴,此次展出係擇其精尤作選樣陳列,希望觀眾能從中一覽其特色。
展覽檔次
第一檔 2016年5月3日至7月31日
第二檔 2016年8月6日至11月6日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8149
【展覽】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
標題:
【展覽】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
時間:
本展覽為故宮南院常設展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103、104陳列室(嘉義縣太保市東勢里故宮大道888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5)362-0777
內容簡介:
嘉義舊稱諸羅,地處嘉南平原北端,北回歸線橫跨縣境;多樣的自然景觀、厚實的歷史文化,呈現出多元、精采的風貌。境內河流的蜿蜒,河口出海處沉積的海岸平原,淺丘山陵、河谷與山脈等多種地貌,涵養著來自不同地區的住民,孕育豐富燦爛的文明。
從史前時期開始,嘉義地區海岸線不斷地變遷、倒風內海的沿海地形聚集居民,漸漸形成河口海港的功能,新的文明形態於焉產生。及至大航海時代的來臨,跨越海洋的歐洲文化及大陸東南人口移民影響,新、舊住民在山、海、平原間交會處不斷融合,成就豐富多元及生意盎然的發展。二十世紀以後,嘉義又在近代化過程中不斷蛻變,信仰、人文、工藝、藝術、產業和體育等諸多面向,持續表現旺盛的生命力。國立故宮博物院將結合歷史檔案、珍貴文物與新媒體數位影片,為觀眾講述豐富精彩的嘉義故事。
以新媒體技術製作之影片,依時序發展,分為「旭日初昇——地理」、「嘉邑興起——開發」、「人文薈萃——文化」三單元,闡述史前到現代嘉義歷史文化及地理人文景觀;並藉新媒體互動年表及小型專題展覽,深入嘉義豐富的文化底蘊。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日9:00-17:00,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08150
【展覽】道法萬象——道教信仰文化特展
標題:
【展覽】道法萬象——道教信仰文化特展
時間:
2016年4月29日至2017年2月19日
地點:
鄭成功文物館(臺南市中西區開山路152號)
主辦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聯絡人:
Tel: (06)213-6207
報導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內容簡介:
在宗教文物的領域中,道教文物雖非最熱門,在漢人社會生活中卻最讓民眾感到親切;無論公、私領域的儀式都有道、法信仰文化成分。道士、法師作為儀式專家,主持儀節具有主位觀點(emic)的認知,對道、法自有一套專業的宗教知識;一般民眾則常以客位觀點(etic)來旁觀,因道、法與習俗混而為一,滲入日常生活反而不易感知。所以道、法不只是「民族宗教」,更是「生活宗教」。
本次展覽邀請儀式專家與學者合作,提供一個方便門道,體認日常生活與道法文化聯結為一,藉由道法世界的呈現,將宇宙萬象盡歸其中。臺南市既以文化立都,且道、法俱全,故能跨越時空並擴及各派。在所揭舉的「道法萬象——道教信仰文化特展」主題下,第一期「道法在臺灣」先從在地出發,再循序進入第二期更開闊的視野,以便先後互證、今古同參。
【展覽期間】
第一期:2016年4月29日至2016年10月2日
第二期:2016年11月5日至2017年2月19日
開放時間:09:00-17:00,每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08151
【展覽】「聽!臺灣在唱歌:聲音的臺灣史」特展
標題:
【展覽】「聽!臺灣在唱歌:聲音的臺灣史」特展
時間:
2016年3月29日至11月27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1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聲音印刷術】
印刷術改變了人類的訊息流動模式,用視覺顛覆了這個世界。20世紀初,錄音技術與唱機的發展,讓聲音能「印刷」而傳播,於是,一場以聽覺為核心的革命開始了。從圓盤唱片、磁帶到數位化資訊,科學與聲音商業的發展,讓近代的社會生活充滿各式各樣的聲音,透過傳播的交疊,眾聲喧嘩。
1914年,臺灣藝人被帶往日本錄音,發行首批臺灣音樂唱片,1930年代唱片製作業逐漸穩定,同時人類學家深入田野,展開聲音記錄工作。在商業與學術的進程中,錄音史料開始累積留存。透過大量的錄音史料,我們聽到許許多多豐富精采的歷史故事:原來,臺灣一直在唱歌…
【美妙的聲音】
聲音的史料何其浩瀚,而「音樂」無疑是主軸。我們錄下美妙的聲音,作為商品而流通,也作為文化而傳承。「臺灣百年音樂英雄牆」,登載了學院音樂、傳藝戲曲、流行音樂各領域傑出的音樂英雄,他們的聲音創作與演出,成為權威,也成為不同世代的重要記憶。
在琳瑯滿目的音樂中,「流行音樂」是商品性最強的聲音,也具有顯著的時代標誌。百年來流行音樂的演變,是聲音的演進史,也是整個臺灣社會的縮影,我們精選臺灣幾張劃時代的專輯唱片,這些穿梭臺灣不同世代的商品,都曾是臺灣音樂發展中最閃亮的主角。
【田野的聲音】
1920年代開始,有人類學家、音樂學家、語言學家帶著錄音器材進入臺灣山林,零星記錄臺灣的聲音。基於學術調查的需要,這些紀錄多元而瑣碎,特別值得我們張大耳朵仔細的聽聽看。透過這些聲響,彷彿讓我們聞到了80年前、50年前田野的空氣。
【時代的聲音】
以往我們多半是由文獻、圖像來理解歷史,事實上,某個關鍵的聲音,不但更觸動人心,更是社會的共同記憶,這些歷史的腳步聲,是我們一同走過的證據,也能帶我們穿越時空。
1930年代的自治運動家楊肇嘉先生,他的演說表達了當時臺灣人的主張,他所闡述的社會困境與期許,至今仍言之諄諄。政府或大型社會機關的宣傳歌曲,從國父孫中山、蔣中正到蔣經國……透過電臺播送,也常以唱片在學校播放,是當時全民教育的重要一環,也成為不同世代的聲音記憶。
【地下的聲音】
有許多不被政府允許的聲音,在地下流動著。儘管自1930年代到戰後解嚴的出版唱片檢閱、1970年代之後的審核制,戰爭期間的禁鼓樂、戰後禁方言、嚴密的廣播電視內容監控......都禁不住人民心底的聲音。
有些聲音表達了人民的心底話、描述社會的實況,像1935年的〈街頭的流浪〉、1964年的〈無頭路〉,用詼諧的詞句表達不景氣下的社會不滿。有些是帶點情色而被假道學的審閱機關查禁,比如1964年的〈鹽埕區長〉。而單單只是闡述悲傷的情傷歌曲或寫實歌曲,因為冒犯時局國策,也會被禁,比如〈苦酒滿杯〉、〈今天不回家〉等等。不過,越是要禁,越是激起人們的好奇心,往往掀起莫名的社會大流行。
【生活的聲音】
在不少聲音資料中,常有意無意的留存了不同時代生活的特殊景況。臺灣由來已久的「笑科劇」,內容有趣,更記錄不同世代的生活樣態。
〈臺博美人館〉是極為難得的一套唱片,1935年臺灣總督府舉辦臺灣大博覽會,當時的臺灣說唱藝術家編演這個故事,從庶民的角度看到什麼樣的博覽會?愛國獎券是常見的歷史文獻,不過一張彩券,築起了什麼樣的夢想世界?在郭大誠的歌裡頭,1960年代的情書是怎麼寫的?1970年代的電視廣告怎麼走入生活,怎麼開創新消費時代?
這些嬉戲中的聲音,反映庶民的生活,也成為歷史軌跡的生動記錄了。
【自己的聲音】
聽完這麼多歷史的聲音,你也來玩一玩,創作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吧!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08152
【展覽】尋找東方金銀島:荷蘭人遇見臺灣東部村社
標題:
【展覽】尋找東方金銀島:荷蘭人遇見臺灣東部村社
時間:
2016年1月26日至12月18日
地點: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第四特展室(臺東市博物館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89-381166
內容簡介:
17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西方國家不遠千里來到東方,意圖取得珍貴的香料、黃金等物品,此時的臺灣、中國及日本皆成為他們尋求貿易合作的對象。1624年,荷蘭人於臺南建立熱蘭遮城之據點後,更以臺灣作為東亞貿易的據點,積極蒐集臺灣地區資源。
為尋求更多貿易資本,荷蘭人在1638年開始踏上東部尋金之路。本次特展將藉由充滿動力之尋金主軸,帶領您由大航海時代出發,逐步瞭解當時東亞貿易情形,進而從荷蘭人的眼光看見17世紀東部史前文化及原住民聚落文化。
本展覽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9:00至下午5:00。
休館時間:每星期一(遇國定假日、補假日、選舉日則照常開放)、農曆除夕、年初一。必要之停止開放另行公告。
系統號:
A-008153
【展覽】若水澄華——院藏玻璃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若水澄華——院藏玻璃文物特展
時間:
2016年8月31日起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一展覽區3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玻璃,在我國歷史文獻中又有頗黎、陸離、流離、琉璃、藥玉、瓘玉、玻瓈、料器等名稱,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最早誕生的人工材料之一,至今仍影響人們生活的多種層面。考古資料顯示古埃及與西亞地區約於西元前三千年左右出現具原始玻璃性質,稱之為費昂斯(faience)或釉砂的物質,以及燒成溫度較高的玻砂(frit)製成的物件。西周時期的考古發現亦可見此類以二氧化矽為主要成份,所燒製出近似玻璃質感的物件。隨著歷史的發展,玻璃由如玉如石,帶有光澤的人工材質,初而隱約映光,逐漸澄澈透光,以至成為可供攝光照影的多功能材質,其特有的美感質素與不斷延展的應用功能,持續傳達開物為用,融舊創新的永續價值。
本院典藏玻璃文物,源自清宮庋藏各類器用。包括佩飾器、文房具、容器、陳設用品、裝置配件等。其中不乏收納於多寶格,代表宮廷製作或西洋珍奇的精美物件。其體積尺寸容或小巧精微,卻展現有別於大型用器的收藏品味,以及玻璃作為特殊人工材料,在清代皇室的責成督製下所呈現多面向的發展。此次展覽以本院收藏清宮玻璃用器為主軸,包括以玻璃為主要製作材質之器物,以及採用玻璃為鑲嵌材料或光學構件之器物,並將本院藏品內,具原始玻璃性質與造形、製作技術、色彩表現上相關之其他材質文物,交互對應其中,以期呈現清代玻璃工藝蘊涵的文化傳承、融會與變遷。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8172
【展覽】大唐王朝展
標題:
【展覽】大唐王朝展
時間:
2016年9月17日至12月11日
地點:
氹仔嘉模會堂(澳門氹仔嘉路士米耶馬路)
主辦單位:
白鶴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78-851-6001
內容簡介:
7世紀から10世紀にかけて中國に一大帝國を築いた唐。その影響は、広く日本や朝鮮半島といった東アジア地域だけでなく、中央アジア、中近東、果てはヨーロッパにまで及んだといわれます。唐時代には、巨大な統治力と東西交易をはじめとした政策による経済力を背景とし、他地域の要素を柔軟に受け入れ、消化することによって前後に類をみない獨自の文化が開花しました。唐文化の様相を現代の我々に示してくれるものが美術品です。それらには極めて精緻な作行きがみられ、その集積によって圧倒的な迫力が織り成されています。當白鶴美術館には、銀器や鏡、陶磁器など諸分野に亙り、唐時代作品の本質を端的に表す優品が多く所蔵されております。
本展覧會では、白鶴美術館が誇る、地域と時代を越えて人々を魅了し続けてきた唐王朝の美術品を大公開します。
開放時間為每日10:00-16:30
休館日:毎週月曜日
但し、9月19日(月・祝)・10月10日(月・祝)は開館し、
9月20日(火)、10月11日(火)を休館します。
系統號:
A-008403
【展覽】呉越國——西湖に育まれた文化の精粋
標題:
【展覽】呉越國——西湖に育まれた文化の精粋
時間:
2016年10月18日至11月13日
地點:
大河文華館(奈良市學園南1-11-6)
主辦單位:
大河文華館、毎日新聞社
聯絡人:
Tel: 0742-45-0544
內容簡介:
呉越國は907-978年に、現在の中國浙江省杭州市を中心とした領土を納めた國です。呉越國が位置した江南は資源に恵まれた豊かな土地で、新石器時代には玉文化を誇る良渚文化、漢時代以降は青磁の焼造で名高い越州窯があるなど、古來、高い文化と工芸技術が育まれてきました。唐時代になると、明州(現・寧波市)は日本を含めて海外からの船が往來する海港都市となり、海上交通の要衝となります。また、鄮県阿育王寺(現・寧波市鄞州區)は江南における釈迦・舎利信仰の中心地であり、唐の天寶三年(744)に鑑真が日本への渡航中に立ち寄り、地中から感得されたという阿育王塔を目にしています。さらに、天臺仏教の聖地である天臺山があり、江南は仏教の盛んな地域でした。呉越國を治めた銭氏一族はこのような特色を受け継いでいます。また同時に、海外である日本や朝鮮半島の高麗、中國北方の遼などと仏教を介した交流を行い、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文化交流に大きな役割を果たしました。
本展では、中國浙江省博物館及び臨安市文物館から美術的・學術的に高い価値を持つ仏塔と王族墓からの出土品を中心とした多くの作品を拝借し、日本に伝わる呉越國関連作品とともに展示します。日本で呉越國に焦點をあてる初めての展覧會であり、その文化・芸術の東アジアにおける位置付けを試みます。
【展覽相關活動】
『シンポジウム』
10月8日11:00-16:30・講堂
テーマ「呉越國文化の位置づけ」
『講演會』
10月30日14:00・講堂
呉越國の絵畫と日本(増記隆介,神戸大學大學院人文學研究科准教授)
『日曜美術講座』
11月6日14:00・講堂
杭州を中心にみる呉越國文化の魅力(瀧朝子,大和文華館學芸部係長)
開放時間為每日10:00-17:00
休館日:月曜日(月曜日が休日の場合は次の平日)
系統號:
A-008405
【展覽】國芳ヒーローズ~水滸伝豪傑勢揃
標題:
【展覽】國芳ヒーローズ~水滸伝豪傑勢揃
時間:
2016年9月3日至10月30日
地點:
太田記念美術館(東京都渋谷區神宮前1-10-10)
主辦單位:
太田記念美術館
聯絡人:
TEel: 03-5777-8600
內容簡介:
近年、歌川國芳(1797~1861)は展覧會でも多く取り上げられ、現代人に最も人気のある浮世絵師の1人となっています。その魅力については「奇想」や「ユーモア」といった言葉で語られることが多いのですが、実は國芳の最初のヒット作は「ワイルド」で「カッコイイ」武者絵でした。その作品こそが《通俗水滸伝豪傑百八人之(つうぞくすいこでんごうけつひゃくはちにんの)一個(ひとり)(一人)》(以下《通俗水滸伝》)シリーズ。當時の日本においても知られていた中國の小説「水滸伝」を題材に、國芳が力強くもエキゾチックな異國のヒーローたちを躍動感あふれる姿で活寫したものです。國芳渾身の武者絵はたちまち評判を得、その人気ぶりは彫り物(刺青)ブームを起こすほどでした。國芳はこの成功を足がかりに「武者絵の國芳」と呼ばれるほどの地位を築いていくことになったのです。
本展では國芳の出世作にして武者絵の傑作《通俗水滸伝》シリーズのほぼ全點に加え、國芳が手がけた「水滸伝」に関連する多彩な作品を展示いたします。國芳入魂のヒーローたちの勇姿をお楽しみください。
本展覽前期為9月3日至27日,後期為10月3日至30日。9月5、12、20、26、28、29、30日,10月3、11、17、24日休館。
系統號:
A-008154
【展覽】中国陶磁勉強会
標題:
【展覽】中国陶磁勉強会
時間:
2016年9月15日至10月23日
地點:
根津美術館展示室1(東京都港区南青山6-5-1)
主辦單位:
根津美術館
聯絡人:
TEel: 03-3400-2536
內容簡介:
「中国陶磁」と聞いて、みなさんはどんなものを思い浮かべますか?8000年あまりに及ぶ中国の長い歴史のなかで、広大な国土の各地で作られた陶磁器は、作られた時代によって姿や形、色彩や文様に様々な違いがあります。このような歴史的な展開をたどるとともに、日本で「唐物(からもの)」として大切にされた作品を含む中国陶磁の全体像を、重要文化財4件を含む約90件の作品を通して楽しく学んでみましょう。
本展覽為根津美術館藏品展,開放時間為10:00-17:00,每逢月曜日休館。
系統號:
A-00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