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教授生於1919年,是中國儒家思想史研究的巨擘。1953年,狄教授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其後便留校教授中國思想,並從事儒家的研究。1990年,狄教授榮退,但退而不休,依舊勤著不輟,並且利用時間教學。狄教授撰寫或編輯的專書達三十本以上,乃美國儒學的開創性人物,對舉世儒學更是貢獻卓著。1960到1966年,狄教授任哥大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主任,1971至1978年間,擔任哥大副校長。此期間,他並在1969-1970年間出任美國亞洲學會會長。雖然如今已年過九旬,狄教授仍於2013年推出《偉大文明的對話》(The Great Civilized Conversation: Education for a World Community),對人類文明的前景十分關懷。
狄百瑞教授的儒學研究,始自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希望藉此由中國歷史內部理解中國問題,擺脫由西方理論和價值來重估中國政治制度的作法,因使狄教授的思想接近新儒家,而從1953年發表〈新儒學的重估〉(A Reappraisal of Neo-Confucianism)一文開始,他便成為美國倡導新儒學研究的領軍人物。狄教授不認為傳統儒家的見解毫無錯誤,但他仍然努力宣揚儒家的「道統」或他所謂「道的重建」等觀念和理想。多年來,狄教授的研究大多環繞在兩大主題上,一是由歷史的視角討論程朱儒學發展的歷史與演變,《道學與心學》(Neo-Confucian Orthodoxy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Mind-and-Heart, 1981)與《心法》(Message of the mind in Neo-Confucianism, 1989)係代表專著。其次的主題關注儒學對個人和自由的重視,主張儒學絕非現代化的阻礙,反而是東亞地區的文化資本。狄教授頗留心王艮和李贄對個人的重視,1982年應「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整理而出的《中國的自由傳統》(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China),為上述關注留下完整的論述。狄教授強調中國雖乏西方意義下的「自由主義」,但並非不重視「自由」。他認為明代理學尤其保存了「自由傾向」(liberal tendencies)的各種價值,驅使眾多儒家與新儒家的「君子」在史上以所謂「先知的聲音」(prophetic voice)反抗濫用政治力量。1990年出版的《為己之學》(Learning for One's Self: Essays on the Individual in Neo-Confucian)中,狄教授便擬在儒家式的人格修養和西方的個人主義間找出彼此可以共通之處。
當然,狄百瑞教授並非不知道上述那些「自由傾向」和「先知聲音」並未如西方自由民主政治一樣轉化為法律制度,以保護基本的公民權利。《儒家所面臨的難題》(The Trouble with Confucianism)於「儒家困境」即有論列,認為要衡量儒家在政治上的失敗,必須以其自身所預設的理想為標的。儒家典籍樹立的「內聖外王」難以實現,必賴「君子」在君主和人民間扮演中介角色。「君子」雖是「天命」的代言人,卻非西方的先知,沒有上帝所賦予的感召力。而且,中國先知的傳統最大的弱點在於沒有西方教會那樣的權力據點,難有施力的場所。除此之外,最稱關鍵的還是「君子」和人民脫節,只對君王傳達先知的訊息,而非對人民為之,社會影響大受局限。
近年來,狄百瑞教授專注於中西文明的比較和互補,2004年出版的《高尚與文明》(Nobility and Civility: Asian Ideals of Leadership and the Common Good),即表明僅以西方觀點看待或引導世界文明的走向,已不符多元文化主義流行的今日。亞洲內部有各自源遠流長的獨立傳統,不會走上西方所希望的道路。狄教授除了指出儒家和印度傳統所具有的活力外,也抱持開放而多元的文化主義,認為不同文化傳統間需要溝通、對話,努力於異中求同,方能彰顯人權和公民社會的價值,解決世界上的各種危機。「克己復禮」、「理一分殊」的儒家教誨,在今日依然適用。1988年出版的《東亞文明:五個階段的對話》中,狄百瑞教授便分析過東亞不同文明的開展與交流,同時也對東西間的對話提出建言,謀求不同文明的對話。解決世界亂局,他認為捨此別無良方,而這是他為學的目標與理想。
狄百瑞教授在個人研究之外,亦投身許多相關的學術事務,例如編譯各種書籍。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學生與學者都大大受惠於狄教授出版的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一書。他在其中既翻譯又解釋中國傳統經典和文獻,將中國文明基本的圖象完整呈現於英語世界的讀者前。此書擴大增訂版在1999、2000、2004陸續出版,可見其影響之久遠。狄百瑞教授還主持哥倫比亞大學的東方經典翻譯計劃,翻譯了超過一百五十本以上的經籍,為美國亞洲研究奠定良基。同時他又廣邀學者交換意見,切磋有關新儒家的見解,所編陸續出版,也引領東、西方學術的焦點和潮流,誠為當世儒家與世界的橋樑,值得學界推崇,更值得世人引為表率。(本則訊息文字節錄自唐獎官網新聞稿)
得獎著作:
Tsai,Wen‐Hsuan and Chien-wen Kou, 2015, "TheParty's Disciples: CCP Reserve Cadres and the Perpetuation of a Resilient Authoritarian Regime", The China Quarterly, 221, 1‐20.
Tsai,Wen‐Hsuan and Yen‐lin Chung, 2015, "Model of Adaptive Mobilisation: Implications of the CCP's Diaoyan Politics", Modern China.
Tsai,Wen-Hsuan and Nicola Dean, 2014, "Experimentation under Hierarchy in Local Conditions: Cases of Political Reform in Guangdong and Sichua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218, 339‐358.
得獎簡評:
蔡文軒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學術領域為中國大陸政治體制與政治轉型。近年來,蔡文軒的研究主軸與對話概念,環扣在Andrew Nathan於2003年所提出的「韌性威權主義」(resilientauthoritarianism),從中共具體制度運作為視角,嘗試回答一個關鍵問題:為何迄今為止,中共具備強大的統治與政權調適能力,並維持其一黨專政的存續?在本屆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甄選中,蔡文軒提交了三篇代表著作,也都與這個問題意識相互呼應。三篇著作分別從政治制度的創新與擴散、後備幹部的培訓機制,以及幹部如何透過「調研」進行政策制訂,作為研究議題。蔡文軒藉由大量文獻檢閱與深度訪談,釐清這三個不為外界熟知的制度,究竟如何運作並從而強化中共的統治能力。在具體研究成果方面,蔡文軒挹注研究精力,在中國研究的重要學術期刊,包括The China Quarterly、
China Journal、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以及Modern China等發表論文。在學術獎勵方面,蔡文軒在2013年獲得The China Quarterly頒發的年度最具創意論文獎Gordon White Prize,在2014年榮獲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這些榮譽代表蔡文軒的學術表現已達到相當水準,並意味著在中國研究領域將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