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退教授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榮獲第二屆唐獎「漢學獎」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退教授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榮獲第二屆唐獎「漢學獎」

標題: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退教授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榮獲第二屆唐獎「漢學獎」

內容簡介:

2016年唐獎漢學獎頒發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退教授狄百瑞,表彰他為儒家思想的研究所作的貢獻。狄百瑞教授近七十年的學術生涯中,編寫過將近三十冊書,其中有許多部具有突破性的貢獻與影響。對儒家思想每有同情的理解與闡揚,也不乏誠懇的批評,功在國際儒學的研究,可謂一代漢學巨擘。

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教授生於1919年,是中國儒家思想史研究的巨擘。1953年,狄教授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其後便留校教授中國思想,並從事儒家的研究。1990年,狄教授榮退,但退而不休,依舊勤著不輟,並且利用時間教學。狄教授撰寫或編輯的專書達三十本以上,乃美國儒學的開創性人物,對舉世儒學更是貢獻卓著。1960到1966年,狄教授任哥大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主任,1971至1978年間,擔任哥大副校長。此期間,他並在1969-1970年間出任美國亞洲學會會長。雖然如今已年過九旬,狄教授仍於2013年推出《偉大文明的對話》(The Great Civilized Conversation: Education for a World Community),對人類文明的前景十分關懷。

狄百瑞教授的儒學研究,始自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希望藉此由中國歷史內部理解中國問題,擺脫由西方理論和價值來重估中國政治制度的作法,因使狄教授的思想接近新儒家,而從1953年發表〈新儒學的重估〉(A Reappraisal of Neo-Confucianism)一文開始,他便成為美國倡導新儒學研究的領軍人物。狄教授不認為傳統儒家的見解毫無錯誤,但他仍然努力宣揚儒家的「道統」或他所謂「道的重建」等觀念和理想。多年來,狄教授的研究大多環繞在兩大主題上,一是由歷史的視角討論程朱儒學發展的歷史與演變,《道學與心學》(Neo-Confucian Orthodoxy and the Learning of the Mind-and-Heart, 1981)與《心法》(Message of the mind in Neo-Confucianism, 1989)係代表專著。其次的主題關注儒學對個人和自由的重視,主張儒學絕非現代化的阻礙,反而是東亞地區的文化資本。狄教授頗留心王艮和李贄對個人的重視,1982年應「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整理而出的《中國的自由傳統》(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China),為上述關注留下完整的論述。狄教授強調中國雖乏西方意義下的「自由主義」,但並非不重視「自由」。他認為明代理學尤其保存了「自由傾向」(liberal tendencies)的各種價值,驅使眾多儒家與新儒家的「君子」在史上以所謂「先知的聲音」(prophetic voice)反抗濫用政治力量。1990年出版的《為己之學》(Learning for One's Self: Essays on the Individual in Neo-Confucian)中,狄教授便擬在儒家式的人格修養和西方的個人主義間找出彼此可以共通之處。

當然,狄百瑞教授並非不知道上述那些「自由傾向」和「先知聲音」並未如西方自由民主政治一樣轉化為法律制度,以保護基本的公民權利。《儒家所面臨的難題》(The Trouble with Confucianism)於「儒家困境」即有論列,認為要衡量儒家在政治上的失敗,必須以其自身所預設的理想為標的。儒家典籍樹立的「內聖外王」難以實現,必賴「君子」在君主和人民間扮演中介角色。「君子」雖是「天命」的代言人,卻非西方的先知,沒有上帝所賦予的感召力。而且,中國先知的傳統最大的弱點在於沒有西方教會那樣的權力據點,難有施力的場所。除此之外,最稱關鍵的還是「君子」和人民脫節,只對君王傳達先知的訊息,而非對人民為之,社會影響大受局限。

狄百瑞教授對中西民主思想的觀念亦多所留心,集中在他對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的討論上。1993年,他將該書英譯出版,並撰長文以為導讀。狄教授認為不能將黃宗羲思想中所具有的民主元素直接附會到西方式的民主思想。黃宗羲提出「儒家的憲法」(Confucian Constitutionalism)之說,認為提高宰相的權力,可制衡君主制的「私天下」之見,並主張廣設學校,以為公論的管道。然而,黃宗羲心中的政治理想和西方代議制度仍有根本不同。宰相仍由皇帝選派,「公論」也僅是士大夫之見。狄百瑞之所以重視《明夷待訪錄》,因為該書重「法」,而且黃氏之「法」非指維繫君主權力的「一家之法」,而是為天下所創之法。因此,黃氏嚴厲批評傳統「非法之法」,主張「有治法而後有治人」,希望跳脫儒學傳統對聖君的期待。儘管如此,狄教授也承認,黃宗羲的法仍未具西方法的契約特性,人民的角色有限。

近年來,狄百瑞教授專注於中西文明的比較和互補,2004年出版的《高尚與文明》(Nobility and Civility: Asian Ideals of Leadership and the Common Good),即表明僅以西方觀點看待或引導世界文明的走向,已不符多元文化主義流行的今日。亞洲內部有各自源遠流長的獨立傳統,不會走上西方所希望的道路。狄教授除了指出儒家和印度傳統所具有的活力外,也抱持開放而多元的文化主義,認為不同文化傳統間需要溝通、對話,努力於異中求同,方能彰顯人權和公民社會的價值,解決世界上的各種危機。「克己復禮」、「理一分殊」的儒家教誨,在今日依然適用。1988年出版的《東亞文明:五個階段的對話》中,狄百瑞教授便分析過東亞不同文明的開展與交流,同時也對東西間的對話提出建言,謀求不同文明的對話。解決世界亂局,他認為捨此別無良方,而這是他為學的目標與理想。

狄百瑞教授在個人研究之外,亦投身許多相關的學術事務,例如編譯各種書籍。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學生與學者都大大受惠於狄教授出版的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一書。他在其中既翻譯又解釋中國傳統經典和文獻,將中國文明基本的圖象完整呈現於英語世界的讀者前。此書擴大增訂版在1999、2000、2004陸續出版,可見其影響之久遠。狄百瑞教授還主持哥倫比亞大學的東方經典翻譯計劃,翻譯了超過一百五十本以上的經籍,為美國亞洲研究奠定良基。同時他又廣邀學者交換意見,切磋有關新儒家的見解,所編陸續出版,也引領東、西方學術的焦點和潮流,誠為當世儒家與世界的橋樑,值得學界推崇,更值得世人引為表率。(本則訊息文字節錄自唐獎官網新聞稿)

系統號:

H-007754

清大中文系顏健富副教授、中研院政治所蔡文軒助研究員,榮獲中研院「2016年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標題:

清大中文系顏健富副教授、中研院政治所蔡文軒助研究員,榮獲中研院「2016年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內容簡介:

中研院自1996年起頒授「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以獎勵國內年輕學者深入思考,進行創新性與前瞻性的研究,並發表優秀著作。

顏健富教授係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晚清文學、現代小說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www.cl.nthu.edu.tw/files/14-1278-39917,r2884-1.php?Lang=zh-tw

得獎著作:
《從「身體」到「世界」: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共328頁,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得獎簡評:
顏健富教授《從「身體」到「世界」: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一書,以晚清小說的世界想像、文類變遷及國族想像為主軸,反映晚清一代概念、文類及文化的蛻變。透過文學材料觀察思想概念的轉變,使這本專書能夠同時發掘文學領域與思想領域的跨領域意義;追索從世界、烏托邦到身體/國體想像轉變的線索,不但重新詮釋過去被忽略的小說材料,也呈現思想、概念之轉型在文學文本刻鏤下的軌跡,是新概念、新知識與新文學相互激發與一體實踐的最佳成果。全書首尾銜接緊密,文字流暢,沒有一般學術書籍文字詰屈聱牙的毛病,有助於推廣研究成果,適於大眾閱讀。

得獎人簡歷:
馬來西亞華人,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一邊旅行,一邊寫論文,遊歷各國多異想。著有《從「身體」到「世界」: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革命、啟蒙與抒情:中國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學思錄》,多篇論文發表於一級期刊。學術旅行化,旅行學術化,界線模糊。

研究近現代文學中的「烏托邦」、「世界」、「冒險」等議題,乃至探索十九世紀各種「非洲探險記」傳入近現代中國的軌跡,回應的是旅人根深蒂固且又蠢蠢欲動的出走欲望。曾有很長的時間在旅途上度過,跟五湖四海的背包客穿梭各國邊界,住過無數背包旅館,總是將吱嘎作響的床架當成培植夢想的大暖棚,蔓延出一條又一條塵土飛揚的路線。那沙漠風宮藏了一張會飛的魔毯、那東南亞邊界顛簸的野雞車、那墨西哥革命大道的欲望河流、那好望角燈塔投射的抵達之謎,都融化在我的論文的每一個縫隙。

得獎著作簡介:
處於文化傳統裂變與異文化轉譯的浪潮中,十九世紀知識分子思考自我在世界的定位。本書聚焦於晚清小說,觀察各作者如何透過小說敘事來回應新世界局勢?深沈根植於民族心理的文學傳統如何與彼時湧入的新思潮產生對話?各種激烈碰觸與重組的概念思潮又如何牽動小說敘事與美學範式的轉向?小說敘事開啟了迷人奇魅的內涵,承載起一個時代有關世界、科學、哲學、文學等有機知識的綜合價值體。本書觀察「烏托邦」、「世界」、「冒險」、「忠義」、「身體」、「國體」等概念在小說敘事的衍繹方式。愈是知識遽變的時刻,愈能牽動歷史鏈上的文化信碼,使得原本穩定的所指與能指鬆動、斷裂、重組,反映概念地圖(conceptual map)的嬗變。這些或自文化傳統翻陳出新,或吸取西方術語而展現新貌的概念,寄寓著澎湃洶湧的時代思潮,時而反思當下的桎梏困蹇,時而想像未來的重振雄風,銘刻近現代中國的掙扎困頓與憧憬期許。各篇論文剖析晚清小說折映的概念地圖,發掘過去乏人問津或隱而未顯的材料議題,呈現晚清知識、文化與文學的轉型軌跡。


蔡文軒教授係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研究領域為中共政治體制、中共政治改革與政治轉型、比較政治、比較威權政體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www.ipsas.sinica.edu.tw/article_cat.php?id=93###

得獎著作:
Tsai,Wen‐Hsuan and Chien-wen Kou, 2015, "TheParty's Disciples: CCP Reserve Cadres and the Perpetuation of a Resilient Authoritarian Regime", The China Quarterly, 221, 1‐20.

Tsai,Wen‐Hsuan and Yen‐lin Chung, 2015, "Model of Adaptive Mobilisation: Implications of the CCP's Diaoyan Politics", Modern China.

Tsai,Wen-Hsuan and Nicola Dean, 2014, "Experimentation under Hierarchy in Local Conditions: Cases of Political Reform in Guangdong and Sichua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218, 339‐358.

得獎簡評:
蔡文軒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學術領域為中國大陸政治體制與政治轉型。近年來,蔡文軒的研究主軸與對話概念,環扣在Andrew Nathan於2003年所提出的「韌性威權主義」(resilientauthoritarianism),從中共具體制度運作為視角,嘗試回答一個關鍵問題:為何迄今為止,中共具備強大的統治與政權調適能力,並維持其一黨專政的存續?在本屆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甄選中,蔡文軒提交了三篇代表著作,也都與這個問題意識相互呼應。三篇著作分別從政治制度的創新與擴散、後備幹部的培訓機制,以及幹部如何透過「調研」進行政策制訂,作為研究議題。蔡文軒藉由大量文獻檢閱與深度訪談,釐清這三個不為外界熟知的制度,究竟如何運作並從而強化中共的統治能力。在具體研究成果方面,蔡文軒挹注研究精力,在中國研究的重要學術期刊,包括The China Quarterly、
China Journal、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以及Modern China等發表論文。在學術獎勵方面,蔡文軒在2013年獲得The China Quarterly頒發的年度最具創意論文獎Gordon White Prize,在2014年榮獲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這些榮譽代表蔡文軒的學術表現已達到相當水準,並意味著在中國研究領域將佔有一席之地。

得獎人簡歷:
蔡文軒,1999年畢業於臺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並於2005年6月與2010年6月,分別取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與博士學位。蔡博士畢業後,擔任過政治大學政治系博士後研究員,並於2012年8月,起聘為中研院政治所助研究員。蔡博士在研究所就學期間,與中研院任職迄今,研究主題皆為中共政治制度與政治轉型。在這幾年來,蔡博士已經陸續在重要的TSSCI與SSCI期刊,發表多篇文章,並出版兩本專書。

得獎著作簡介:
在本屆「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的甄選中,蔡博士提交了三篇代表著作,都希望從具體的制度面向,去剖析中共治理中國的方式,以洞察中共為何保有看似強大的執政能力。三篇著作,分別從政治制度的創新與擴散,後備幹部的培訓機制,以及幹部如何透過「調研」來進行政策制訂,做為主要的研究議題。蔡博士透過大量的文獻檢閱與訪談,去釐清這三個不為外界熟知的制度,是如何運作,並從而強化中共的統治能力。文章也指出,這些看似強大而有效的制度,事實上隱含著一些危機與缺陷。但在中共堅持維繫一黨專政的前提下,這些危機伴隨著強大的統治效能,同時並行。

完整得獎名單、著作介紹與獎評請參見相關網址:http://daais.sinica.edu.tw/chinese/passinglist_jria.php?yearId=21

系統號:

H-007766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徐國能副教授榮升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徐國能副教授榮升教授

標題: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徐國能副教授榮升教授

內容簡介: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徐國能副教授自2015學年度第2學期起榮升教授。徐國能教授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博士,研究領域為古典詩學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www.tcll.ntnu.edu.tw/people/bio.php?PID=11

系統號:

H-007757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新聘陳炫瑋助理教授

標題: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新聘陳炫瑋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於2015學年度第2學期新聘陳炫瑋博士為助理教授。陳炫瑋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領域為經學、禮學、古文字學、秦漢史、國文教學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見:http://ch.ntnu.edu.tw/people/bio.php?PID=590

系統號:

H-007758

東華大學中文系賴芳伶教授榮退

標題:

東華大學中文系賴芳伶教授榮退

內容簡介:

東華大學中文系賴芳伶教授自2016年2月1日起退休,賴芳伶教授係香港大學中文研究所文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古典小說、晚清民初文學、臺灣現當代文學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c019.ndhu.edu.tw/files/13-1042-69948.php

系統號:

H-007753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亓婷婷副教授榮退

標題: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亓婷婷副教授榮退

內容簡介: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亓婷婷副教授自2015年8月1日起退休,亓婷婷教授係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研究領域為語文教育、儒家文化、雙語教學、華語文教學、中國文學史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ch.ntnu.edu.tw/people/bio.php?PID=452

系統號:

H-007756

成功大學中文系沈寶春教授榮退

標題:

成功大學中文系沈寶春教授榮退

內容簡介:

成功大學中文系沈寶春教授自2016年2月1日起退休,沈寶春教授係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小學、古文字學等。

系統號:

H-007623

中研院文哲所諮詢委員、兼任研究員劉述先逝世

中研院文哲所諮詢委員、兼任研究員劉述先逝世

標題:

中研院文哲所諮詢委員、兼任研究員劉述先逝世

內容簡介:

中研院文哲所諮詢委員、兼任研究員劉述先先生於2016年6月6日清晨逝世於家中。劉述先教授(1934-2016),江西吉安人,生於上海,臺灣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歷任東海大學副教授、南伊利諾大學哲學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講座、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香港中大哲學系榮休講座教授、政治大學講座教授、中研院文哲所諮詢委員及兼任研究員。

劉先生著述等身,出版中英文論著數十種。如《新時代哲學的信念與方法》、《文化哲學的試探》、《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黃宗羲心學的定位》、《中西哲學論文集》、《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理想與現實的糾結》、Understanding Confucian Philosophy 、 Essential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等。

劉先生是備受推崇的宋明理學專家,當代新儒家第三代的代表人物。其一生的哲學探索,立基於傳統與現代之際、關注於全球與本土之間、闡釋理一與分殊的兩行之理。劉先生以學術一生來落實生命,曾自述其學思歷程,「生命完成於不完成之中。」

追思網頁請參考: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news/20160607-01

系統號:

H-007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