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中心訊息

「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2016年度錄取學人名單

標題:

「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2016年度錄取學人名單

地點:

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2016年「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錄取名單已告確定。此次申請獎助者共計118人,審查會議於2015年7月27日下午召開,由曾淑賢館長主持,參加審查之學者專家共計8人。經過熱烈討論與審慎評選,最後決定錄取16名,備取15名(包含17個國家),將自2016年1至12月來臺進行為期3至6個月的研究。錄取學人簡介如下(正取、備取皆依國籍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正取名單】
1.Lams, Lutgard(藍露潔),女,比利時籍,比利時魯汶大學(KU Leuven)布魯塞爾校區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主題:Discursive Analysis of Campaign Rhetoric for the 2016 ROC Presidential Elections,研究期限: 3個月。

2.Hammond, Kelly Anne(韓麗),女,加拿大籍,美國阿肯色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歷史系助理教授, 研究主題:「戰時合作」:二戰時日本帝國主義與中國回民的合作關係 (The Conundrum of Collaboration: Japanese Involvement with Muslims in North China, ca. 1931-1945),研究期限:3個月。

3.Kais, Alexander (艾立德),男,德國籍,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歷史系博士候選人,研究主題:大清帝國中的總理衙門:多元法律、改革政治以及族群問題 (Legal Pluralism, Reform Politics, and Ethnic Tensions: The Zongli Yamen in the Qing Empire),研究期限:4個月。

4.Neri, Corrado,男,義大利籍,法國里昂第三大學 (University Jean Moulin, Lyon 3)中文系副教授,研究主題:華光異彩:華語電影流通的文化、產業及地緣政治策動力 (Sinophone Success: The Cultural, Industrial and Geopolitical Dynamics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inema),研究期限:5個月。

5.Bae, Sookhee(裴淑姬),女,韓國籍,韓國弘益大學(Hongik University)歷史教育系教授,研究主題: 南宋四川地區的類省試出身官僚群體與鄉會(The Group of Public Officials Who Passed Leishengshi(類省試)in Sichuan(四川)during the Southern Sung Period and the Meeting of Those Officials from Sichuan), 研究期限:3個月。

6.Meulenbeld, Mark(梅林寶),男,荷蘭籍,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學系副教授,研究主題:Environment Cures Self: The Ritual Ecology of Local Communities in China and Taiwan,研究期限:6個月。

7.Smoczynski, Rafal,男,波蘭籍,波蘭科學院哲學與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主題:The Impact of Taiwanese Entrepreneurs’ Religious Attitudes on Tax Morale,研究期限:3個月。

8.Rosker, Jana(羅亞娜), 女,斯洛維尼亞籍,斯洛維尼亞盧布亞納大學(University of Ljubljana)亞非學系教授,研究主題:中國古典邏輯中的結構關係及推類法(Structural Relations and Analogies in Classical Chinese Logic),研究期限:6個月。

9.Svensson, Ma-Li(馬瑮), 女,瑞典籍,挪威教育研究院(Norwegian Academy of Education)教授,研究主題:(1)Wang Zhenyi Revisited (2) Comparative Studies of PISA - the STS approach,研究期限:6個月。

10.Ramphai, Saeli (許圓圓), 女,泰國籍,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Mahachulalongkornrajavidyalaya University)中文系講師,研究主題:兩岸漢語國際教育政策對比研究,研究期限:4個月。

11.Kuzuoglu, Ulug(孔思宇),男,土耳其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研究主題:中國文字改革的歷史(History of Script Reforms in China),研究期限:3個月。

12.Alberts, Eli (伊萊), 男,美國籍,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研究主題:評皇券牒以及晚明小說(The Charter of Emperor Ping and the Late Ming Novel),研究期限:6個月。

13.Caldwell Ⅳ, Perry Ernest (康佩理),男,美國籍,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助理教授,研究主題:中華民國修憲史與監察院的未來(Constitutional Revis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the Control Yuan),研究期限:3個月。

14.Levine, Ari Daniel (李瑞),男,美國籍,美國喬治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研究主題: 宋代開封:都市空間與文化記憶與 (Cultural Memory and Urban Space in Song Dynasty Kaifeng),研究期限:3個月。

15.Yau, Ching(游靜),女,美國籍,香港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文化研究系副教授,研究主題:1903-1945年間華南報刊上的「神女」(Public Goddesses: Media History of Working Women in Huanan 1903-1945),研究期限:4個月。

16.Yu, Jimmy (俞永峰), 男,美國籍,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宗教系副教授,研究主題: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Chan Buddhist Lineage: Master Sheng Yen’s Formation of Chinese Buddhism, 研究期限:3個月。

【備取】
1.Børdahl, Vibeke(易德波),女,丹麥籍,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北歐亞洲學院教授,研究主題:金瓶梅詞話 ——全部翻成丹麥文(Jin Ping Mei i vers og prosa: A Full Translation into Danish of Jin Ping Mei Cihua), 研究期限:6個月。

2.Schneider, Axel (施耐德),男,德國籍,德國哥廷根大學(Gottingen University)東亞研究中心教授,研究主題: Conservative Critique of the Reflection on Modern Notions of Time and History, 研究期限:3個月。

3.Singh, Prashant Kumar(辛柏山),男,印度籍,印度國防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and Analyses, IDSA)副研究員,研究主題:Xi Jinping’s 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Political Reforms or Consolidation? 研究期限:3個月。

4.Yadav, Arun Kumar(庫瑪爾),男,印度籍,印度新納藍托佛教大學 (Nava Nalanda Mahavihara)助理教授,研究主題:印度祖先節和盂蘭節日的比較研究(Comparative Study of Indian Pitru Parva and Hungry Ghost Festival), 研究期限:3個月。

5.Raz, Gil(李福), 男,以色列籍,美國達特茅斯學院 (Dartmouth College)宗教系副教授,研究主題:道教時間觀 (Daoist Notion of Time),研究期限:3個月。

6.Casalin, Federica (費琳), 女,義大利籍,義大利羅馬大學東方研究系副教授,研究主題:晚清時期的信息傳播渠道──1859年至1911年間中國文獻中有關義大利之信息的傳播情況初探 (Information Channels in Late Qing China: Explor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about Italy in the Chinese Sources Published from 1859 to 1911),研究期限:4個月。

7.Hahm, Jooyen (咸朱妍), 女,韓國籍,美國賓州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研究主題:日治時期臺灣的妻妾制度(Modern Family: Marriage and Concubinage in Colonial Taiwan, 1895-1945),研究期限:3個月。

8.Ulbinaite, Aurelija(吳莉雅),女,立陶宛籍,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Vilnius University)副教授,研究主題:死亡禁忌是中國文化與經濟中的關鍵性產品:案例為臺灣壽險 (Death Taboo as a Decisive Construct i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Economics: The Case of Life Insurance in Taiwan),研究期限:6個月。

9.Labedzka, Izabella Dorota(華小莉),女,波蘭籍,波蘭波茲南大學(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現代語言文學系教授,研究主題:Divine Actors and Fate Changers: Exorcistic Rituals/ Dances/ Theatre of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in the Context of Asian Ritual Theatre,研究期限:4個月。

10.Portillo, Jose Ramon Perez(孟清元), 男,西班牙籍,墨西哥國立理工學院(IPN)經濟學院教授,研究主題: Dramatic Oscillations between Protectionism and Free Trade in China and Argentina in their Corresponding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s, in the 19 Century, Toward the 20th (Strategies to "Balkanize" the Middle Empire (中國) and Hispanic America's Universality Undertaken by the British Crown),研究期限:5個月。

11.Chu, Shiuon,男,英國籍,美國布朗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研究主題:文章有價:清代書院課藝膏火的興起與衰落(18至20世紀 )(The Price of Learning: Essay Competitions and Monetary Rewards in Qing Academies - 18th Century to 20th Century), 研究期限:5個月。

12.Bandy, John(班健), 男,美國籍,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研究主題:清代的海疆和社會變化(Qing-Dynasty Maritime Frontier and Social Change),研究期限:3個月。

13.Heller, Natasha(賀耐嫻),女,美國籍,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研究主題:小菩薩的修養:當代臺灣的兒童文學和宗教教育(Raising Bodhisattvas: Picture Books and the Religious Formation of Children in Contemporary Taiwan),研究期限:3個月。

14.Liu, Xinmin(劉辛民),男,美國籍,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外國語言文化系副教授,研究主題:從生態批評角度看臺灣語境中的「如畫學說」(Re-enchanting the Picturesque in Taiwan : An Ecocritical Appraisal), 研究期限:3個月。

15.Roddy, Stephen(斯定文),男,美國籍,美國舊金山大學現代與古典語言系教授,研究主題:清末民初文學作品如何反應臺灣的異國情景(Maritime Borderlands: Mapping Taiwan in Fin-de-siecle Fiction, Essays, and Poetry),研究期限:3個月。

系統號:

CCS-005985

舉辦「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標題:

舉辦「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

時間:

2015年11月19-20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內容簡介:

自十六世紀歐洲的傳教士開始探索中國文化,開啟漢學研究以來,經歷無數漢學研究者艱辛努力,終使漢學從篳路藍縷到開枝散葉。隨著近年中國經濟勢力的崛起,全球掀起中國熱,漢學也從而蔚為國際顯學。回顧漢學的發展,華文世界傳統的研究成果已有穩定的基礎和豐厚的底蘊;但西方世界的漢學研究勇於嚐新,擅以跳脫的視角和突破的勇氣,為漢學研究注入活水,自成體系,價值獨具。不可諱言,正是東西雙方的漢學魅力精彩交融,方能造就出今日的國際漢學風采大觀。

當今各國漢學研究的特色,除了前瞻性的研究趨向,另闢蹊徑的新材料、新方法與新觀點,甚至慧眼獨具的新議題,也不在少數,都是當前中外漢學界頗感興趣的論題。

值此資訊網路時代,數位科技為漢學研究帶來許多新的研究工具,國內外各大學和研究機構,莫不積極進行文獻數位化的工作,並利用大數據資料庫的檢索方式分析、比對資料,而有突破性的發現,成果非常豐碩。世界各國漢學資源新工具的產生和應用,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亦是值得關注的課題。

有鑑於此,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和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特以「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為題,共同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廣邀世界各國漢學機構與學者,展現各自的漢學研究成果與特色,並藉由此研討會,促使海外與臺灣在地的學者專家進行學術對話與交流,為新世紀的漢學研究發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擘劃跨越時空和文化藩籬的新趨勢,打造全球漢學研究新的里程碑。
會議子題暫訂為:
(1)當代漢學研究之特色與前瞻;
(2)漢學數位資源之發展與趨勢;
(3)漢學研究之國際合作與交流。

【籌備委員(按姓氏筆劃排列)】
曾淑賢(國家圖書館館長兼漢學研究中心主任(召集人))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林啟屏(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
梅家玲(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臺文所教授)
陳淑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黃寬重(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教授)
劉士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主題演講】
數位人文學與新漢學(王汎森)

【圓桌座談】
主題:漢學研究之國際合作與交流
主持人:朱雲漢

【論文發表人及題目】
(依發表人姓氏字母或筆畫排序)
1.何謂文學主題與數位人文學(What Is a Topic in Literary Studies, What Is a Topic in Digital Humanities?)(Jack W. Chen(陳威)) 
2.為使用圖書館資源設計之人文學科研究工具:連結研究資源與漢學研究之未來(Humanities Tools for Library Resources: Connecting Resources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Studies)(Hilde De Weerdt(魏希德))
3.誰讀了你的文字?在電子時代創建和維持學術網絡和社區(Who Will Read What You Writ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cholarly Network and Communities in the Digital Age)(Patricia Buckley Ebrey(伊沛霞))
4.海外中文教學中的閩南話課程(Teaching Southern Hokkien as Part of the Curriculum in a Chinese Department)(Bernhard Fuehrer(傅熊))
5.漢學研究的舊領域,已然過時或者仍是意義深遠?試論賈柏蓮孜(Hans Georg Conon vonder Gabelentz)關於漢語語言與文法的研究(Old Territory for Chinese Studies – Outdated or Still Relevant? Some Remarks on Hans Georg Conon von der Gabelentz’ Research about Chinese Language and Grammar)(Joerg Huesemann(徐約和))
6.中國傳統詩歌在西方漢學的地位―以研究方法以及教學實務而論(Traditional Poetry in Western Sinology – Remarks on Methodologies and Teaching Practice)(Olga Lomová(羅然))
7.韓國數位人文教育現狀與課題(Trend of Digital Humanities Pedagogy in Korea)(Kim Baro(金把路)) 
8.沈船記:美船羅妹與晚清臺灣(Shipwrecked: the American Rover and Late Qing Taiwan)(Yeh Wen-hsin(葉文心))
9.由資料庫到數位研究平臺──談佛典文獻數位研究工具之發展與演變(洪振洲)
10.北宋晚期金石收藏的網絡與脈絡(許雅惠)
11.近代漢語中「環境(environment)」與「自然(nature)」名詞的誕生:一個數位人文學的觀察(劉士永、Duncan Paterson)
12.《全唐詩》的分析,探勘與應用:以計算語言學的觀點(劉昭麟等)
13.疾病感覺地圖:地理資訊系統(GIS)視野下的文本世界(劉苑如、羅珮瑄)

※本研討會所有發表論文摘要,刊登於8月出刊之《漢學研究通訊》34卷第3期,歡迎參考。

系統號:

CCS-006026

捷克科學院「臺灣漢學講座」中研院胡曉真所長精采開講

捷克科學院「臺灣漢學講座」中研院胡曉真所長精采開講

標題:

捷克科學院「臺灣漢學講座」中研院胡曉真所長精采開講

地點:

捷克科學院(Pod vodárenskou věží 4, 182 08 Praha 8,Czech Republic)

內容簡介:

今(2015)年8月24日,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合作舉辦「臺灣漢學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胡曉真教授,爬梳明清時期女性彈詞小說的發展與演變,並探討此文類的創作、接受以及發表與出版,講題為:「才女徹夜未眠──清代女性韻文小說的生成(Burning the Midnight Oil: The Making of Verse Narrative Texts by Qing Women)」。胡曉真教授係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研究專長為明清敘事文學、明清婦女文學、清末民初文學,目前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兼所長。

本次學術交流活動受到我國駐捷克代表處的高度重視,陸大使小榮應邀並親自蒞臨會場致詞,陸大使除感謝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在推動國際漢學交流合作之用心,並藉由舉辦「臺灣漢學講座」,讓我們的外國朋友有更多機會瞭解臺灣的漢學研究成果及中華文化之美,也謝謝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長期的友誼及支持。

本場講座由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林昂博士(Dr. Ondrej Klimes)擔任主持人,該所所長Ondrej Beranek博士也代表該所致詞,他提到國圖去(2014)年在該所設置臺灣漢學資源中心 (Taiwan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簡稱TRCCS),提供臺灣優質學術出版品和電子資源,讓該所的漢學研究實體和虛擬的館藏更為豐富,嘉惠研究人員。在今年的12月,該所也將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啟用分所,與臺灣的學術合作層面更為廣泛,另外,歐洲臺灣研究學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aiwan Studies,簡稱EATS)2016年的年會將於該所舉行,預期將有來自臺灣及世界各地約百位的學者齊聚一堂,進行多場主題的研討。

胡教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引領大家進入彈詞小說的創作背景,先從「彈詞」這類流行於中國南方的說唱藝術談起,以及它特別受到女性讀者歡迎的原因,這種類型的作品啟發了女性以此形式創作小說,開創女性自我表達與文學想像的空間。女性彈詞小說的閱讀、寫作、抄寫、流傳以及出版即是這次講座論述的中心。胡教授以幾個深具代表性的文本,如《再生緣》、《筆生花》、《玉連環》為例,說明為何彈詞小說足以影響我們對古典文學的認識。同時舉出數種閱讀女性彈詞小說的角度,包括文學創作的自覺、自傳性、對細節的堅持、國家與歷史情結,最後討論女性彈詞小說是否具有抗拒社會體制之潛力。胡教授的演講內容豐富、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獲得熱烈的回響,演講會場座無虛席,與會人員紛紛提問,胡教授亦一一精闢的解說,博得滿堂喝采。演講之後,陸大使與胡教授並參觀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魯迅圖書館。

「臺灣漢學講座」係由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配合政府推動「臺灣書院」,在海外舉辦之學術活動,目標在於呈現臺灣的漢學研究成果,並宣揚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自2011年起,漢學研究中心每年皆在海外舉辦多場「臺灣漢學講座」。此次的合辦單位──捷克科學院亞非研究所,雙方學術交流依合作關係密切,該所研究人員曾獲漢學研究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亦為本館2014年在東歐設置的第一個臺灣漢學資源中心,此次能再度合作辦理學術活動,意義更為深遠。

系統號:

CCS-005998

「臺灣漢學講座」與「古籍文獻展覽」於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熱烈登場

「臺灣漢學講座」與「古籍文獻展覽」於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熱烈登場

標題:

「臺灣漢學講座」與「古籍文獻展覽」於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熱烈登場

地點:

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Mūkusalas iela 3, Zemgales priekšpilsēta, Rīga, LV-1423, Latvia)

內容簡介:

為配合政府推動「臺灣書院」,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自2011年起,每年皆在海外舉辦六至七場「臺灣漢學講座」,部分並搭配舉辦古籍文獻展,呈現臺灣的漢學研究成果以及宣揚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今(2015)年8月27日, 漢學研究中心與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拉脫維亞大學合作,舉辦「臺灣漢學講座」,並搭配「文明之印記」古籍文獻展覽開幕式。講座邀請到中央研究院胡曉真教授,爬梳明清時期女性彈詞小說的發展與演變,並探討此文類的創作、接受以及發表與出版,講題為:「才女徹夜未眠──清代女性韻文小說的生成(Burning the Midnight Oil: The Making of Verse Narrative Texts by Qing Women)」。胡曉真教授係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博士,研究專長為明清敘事文學、明清婦女文學、清末民初文學,目前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暨所長。

胡教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引領大家進入彈詞小說的創作背景,先從「彈詞」這類流行於中國南方的說唱藝術談起,以及它特別受到女性讀者歡迎的原因,這種類型的作品啟發了女性以此形式創作小說,開創女性自我表達與文學想像的空間。女性彈詞小說的閱讀、寫作、抄寫、流傳以及出版即是這次講座論述的中心。胡教授以幾個深具代表性的文本,如《再生緣》、《筆生花》、《玉連環》為例,說明為何彈詞小說足以影響我們對古典文學的認識。同時舉出數種閱讀女性彈詞小說的角度,包括文學創作的自覺、自傳性、對細節的堅持、國家與歷史情結,最後討論女性彈詞小說是否具有抗拒社會體制之潛力。她說彈詞的萌芽來自女性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世俗忙碌中想尋求精神的寄託,或是在苦悶的婚姻生活中,抒發內心的愁悵。胡教授的演講內容豐富博得滿堂喝采,柔美的聲調更讓聽眾如癡如醉,意猶未盡,與會人員並熱烈的提問,現場互動非常良好。

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為慶祝新館落成,特邀請國家圖書館與該館及拉脫維亞大學合辦古籍文獻展覽「文明之印記」,展期為8月27日至10月30日。此為本館自2012-2014年逐年在美國三大城市舉辦古籍主題展覽後,首次前進歐洲,可謂相當重要的里程碑。本次展覽介紹中國印刷及相關技術的發展歷史,涵蓋了書籍的撰寫、印刷、發行,以及其他與書籍生產相關的活動。呈現出東亞文化發展史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印刷技術的發明與印刷工業的發展──如何使得書籍與文學藝術觸及到普羅大眾的生活,並且對中國傳統社會造成相當深遠的影響。除了古籍文獻展覽外,更規劃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五色套印、線裝書動手做、書法體驗等活動體驗,以及插花、點茶、掛畫、焚香文人四藝多元呈現。展現出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博得參加展覽開幕式嘉賓的讚賞。

我國駐拉脫維亞代表處葛大使光越應邀出席並親自蒞臨會場致詞,另外拉脫維亞的國會議員及文化官員等約百餘位貴賓也都出席這場盛會,合辦單位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代理副館長及拉脫維亞大學教授Frank Kraushaar博士也進行致詞,國家圖書館則由特藏組俞小明主任代表曾淑賢館長致詞。

系統號:

CCS-006014

《漢學研究》「疾病、醫療與文化」專輯徵稿啟事

標題:

《漢學研究》「疾病、醫療與文化」專輯徵稿啟事

時間:

2015年9月30日截止

地點:

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季刊)計劃於2016年6月出版「疾病、醫療與文化」專輯,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貞德研究員籌劃主編。醫療史研究近年來蓬勃發展,其中尤以將疾病與醫療納入社會文化脈絡的考察,成果最為豐碩。本次專輯擬以中國史為主要對象,透過針對身體知識、疾病觀念、本草藥物、治療技藝,以及醫護等照顧者群體的分析,增進對中國社會與文化的認識。特別是,我們期望藉由探討疾病與醫療的相關問題,對各歷史時期中國各地區的差異,以及中國與域外的互動有更深入的瞭解。論文以中、英文撰寫皆可,篇幅、體例悉依本刊「稿約」和「寫作格式」。

※本專輯之截稿日為2015年9月30日


Chinese Studies Welcomes Submissions to a Special Issue
on Chinese Medical Culture

In 2016, Chinese Studies will publish a special issue entitled “Disease, Medicine and Culture,” to be edited by Professor Jender Lee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We welcome manuscripts that investigate Chinese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ealth and healing, and particularly encourage research that considers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in a global context. Papers may be submitted in English or Chinese. For further details, please consult our Submissions Guidelines and Style Guide.

The deadline for submissions is September 30, 2015

系統號:

CCS-005965

《漢學研究》「經解與變異」專輯徵稿啟事

標題:

《漢學研究》「經解與變異」專輯徵稿啟事

時間:

2016年9月30日截止

地點:

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季刊)計劃於2017年6月出版「經解與變異」專輯,由政治大學中文系林啟屏教授籌劃主編。論文以中、英文撰寫皆可,中文稿以不超過二萬五千字,英文稿以30頁以內為原則,體例請依照本刊「稿約」和「寫作格式」。專輯內容說明如下:經學的發展向來與經解的關係密切,我們從歷來的經學歷史以觀,可以發現當「經解」產生「變異」的階段,經學活動的動能通常是相當強大。因為,當舊有的解釋系統無法滿足知識分子對於聖人之道的想像,或是符合他們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的欲望時,改變原有的解釋典範,常常是解經者採行的方式。當然,造成「經解」產生「變異」的原因,實為多端。或為外在的環境條件之變遷,或為內在義理結構的發展,都可能是「經解」產生「變異」之因。因此我們期望經由本專輯的籌劃,能對於此一領域的議題之發展,有深入的討論,進而豐富經學研究的內涵。

※本專輯之截稿日為2016年9月30日

系統號:

CCS-006023

《漢學研究》第33卷第3期目次

標題:

《漢學研究》第33卷第3期目次

時間:

2015年9月

地點:

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內容簡介:

【專論】
多義情態詞「要」來源試探(郭維茹)

天監初南傳所謂《漢書》「真本」探討(李廣健)

國境之西——論南朝作家鮑照、謝朓與蕭繹的荊州書寫(祁立峰)

切韻音系聲母的內部構擬(洪惟仁)

大理山鄉與土官政治——雞足山佛教聖山的形成(連瑞枝)

荻生徂徠的古代中國史觀與政治思想——「聖人之道」的重構與「宋學」批判(藍弘岳)

由《商賈便覽》看十八世紀中國的商業倫理(邱澎生)

清代地方志的知識性質——以光緒《金門志》為例(李宗翰)

儀式、記憶與秩序——清文人戲曲與地方社會關係之探索(陳亮亮)

On the Performance and Ritual Aspects of the Baojuan of Incense Mountain: A Case Study of Religious Assemblies in the Changshu Area(《香山寶卷》的表演與儀式側面:以常熟地區「講經宣卷」活動為例)(白若思(Berezkin Rostislav))

【問題與討論】
燕行使團擔任文化媒介的朝鮮譯官——以金慶門為研究中心(羅樂然)

【書評】
評蕭馳《中國思想與抒情傳統》(蕭麗華)

評尹志華《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劉文星)

評Sean Hsiang-lin Lei(雷祥麟),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劉士永)

評Chün-fang Yü(于君方), Passing the Light: The Incense Light Community and Buddhist Nuns in Contemporary Taiwan(香光莊嚴——當代臺灣的香光尼僧團與比丘尼)(李玉珍)

系統號:

CCS-005850

博哲銘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博哲銘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標題:

博哲銘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地點:

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5年8月11日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2015年度訪問學人,美國伍斯特學院歷史與漢學系博哲銘(James Bonk)助理教授,主講「忠魂歸來:十九世紀初的府城昭忠祠」。並邀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賴惠敏研究員主持。

昭忠祠是清朝紀念陣亡將士的主要祠宇之一,坐落在北京崇文門內。自雍正三年(1725)開始修建,雍正六年(1728)竣工。每年春、秋兩季為陣亡沙場的將士與文武官員舉行祭典。昭忠祠的建立可以追溯到雍正皇帝對祀典所進行的一些調整。在即位後的幾年中,雍正皇帝不僅建立昭忠祠,也詔令地方官成立忠義祠、節孝祠和賢良祠。跟這些其他祠宇不同的是,昭忠祠直到嘉慶七年(1802)都隱藏於北京的內城,並未擴展到京師外。1802年開始出現巨大的變化,嘉慶皇帝甫即位便命令各省巡撫,在各府城的關帝廟或城隍廟旁邊設立昭忠祠,以「安妥忠魂,令其各依故土­」。在當時官員的眼中,嘉慶的決定是「亘古未有之曠典」。

博哲銘教授從多個方面探討自雍正至嘉慶年間,昭忠祠規模擴張的原因。他認為隨著清朝政權統治的日漸穩固,乾隆皇帝為了更順利地治國,建構以漢族軍人為中心的軍事文化儀典場域,和原有以旗人為主的場域並行。嘉慶時期中央權力下放地方政府,以及放寬對輿論、文字的審查,則讓地方仕紳和官員有籌綽財源,設立在地昭忠祠的自由彈性。最後,京師昭忠祠的空間日漸不足,與18、19世紀之交的川陝楚白蓮教亂造成在地鄉勇的死傷,亦促成地方廣設昭忠祠。

博教授的演講說明政權遞嬗時期,戰爭文化在政治功能層面的發揮,而軍事行動性質的改變,又如何影響統治者塑造新的戰爭文化。剖析深入淺出,條理分明,足見其鑽研史料之豐富。

系統號:

CCS-005952

《漢學研究通訊》第34卷第3期目次

標題:

《漢學研究通訊》第34卷第3期目次

時間:

2015年8月

地點:

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內容簡介:

【漢學人物】
百五人瑞,錢存訓先生一生行述(許倬雲)

錢存訓教授著述編年(潘銘燊)

錢存訓先生年表(錢孝文)

【研究機構】
新加坡中華語言文化研究的重鎮──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簡介(張英豪)

【會議報導】
全球視野下的漢學新藍海國際研討會【論文提要】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
學界消息

漢學研究中心

外籍學來臺研究漢學獎助──2016年訪問學人獲選名單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臺灣漢學學位論文彙目──103學年度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
※有意訂購本中心出版品者,請逕洽以下代理展售處。

※政府出版品展售處: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地址: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
Tel: 02-2518-0207
國家網路書店:http://www.govbooks.co.tw

五南文化廣場
地址:臺中市中山路6號
Tel: 04-2226-0330#20、21

※定價:
漢學研究通訊(季刊),每期定價NT$150元。

漢學研究(季刊),每期定價NT$200元。

※本中心出版期刊亦會在出刊1個月後將電子全文置於「漢學中心出版品全文資料庫」(http://ccs.ncl.edu.tw/g0107/expertdb7.aspx),歡迎前往瀏覽。

系統號:

CCS-006011

顧孝永教授、李騰淵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顧孝永教授、李騰淵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標題:

顧孝永教授、李騰淵教授「寰宇漢學講座」報導

地點:

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於2015年8月20日舉辦寰宇漢學講座,邀請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訪問學人,德國華裔學志研究所顧孝永(Piotr Adamek)主任、韓國國立全南大學中文系李騰淵(Lee Deung Yearn)教授,分享在臺研究成果。

第一場次係與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中心合辦。由波蘭籍顧孝永教授主講「關於傳教士漢學的幾點思考──以卜彌格、比丘林、鮑潤生為例」,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潘鳳娟副教授主持。基督宗教傳教士在中西文化相遇,以及知識與概念的傳遞中無疑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漢學的歷史裡特別標誌出十六至十八世紀耶稣會士的貢獻,並且稱他們為研究中華語言與文化的「初期的漢學家」。

顧教授的演講介紹三位不同時期與國別的傳教士:其一是波蘭籍耶穌會傳教士卜彌格(Michael Boym, 1612-1659),他蒐集並研究中國植物,完成了對植物學及醫學皆有貢獻的《中國植物誌》。第二位是俄羅斯東正教傳教士比丘林(Iakinf Bichurin, 1777-1853),他以學術的、有系統的研究方式蒐羅中文典籍,將其翻譯成俄文。回國後陸續出版七十餘部中國文化相關的著作,被稱為俄羅斯漢學之父。最後是德國籍神父鮑潤生(Franz Biallas, 1878-1936),他曾於柏林、萊比錫、巴黎等地攻讀漢學。為了集結發揚漢學家的研究成果,1935年他於北京輔仁大學創辦漢學期刊〈華裔學志〉。

透過介紹傳教士們的生平事蹟、貢獻及其事蹟特色,顧教授的看法是,基督宗教傳教士在漢學發展的各個時期與階段,戮力於中華文化研究,這些研究自然應被視為漢學研究的一部分。同時在整理文獻、口述歷史、研究中國經典等方面,亦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二場次由韓國籍李騰淵教授發表「臺灣學者新出中國文學史之敘述體例的特點──以王國瓔和龔鵬程著作為例」,邀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黃文吉教授主持。綜觀20世紀中國文學史學史,自俄國瓦西里耶夫(Василий Павлович Васильев, 1818-1900)的《Очерк истории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中國文學史綱要)》(1880)以降,至今出版的各類通史、斷代史、文體史已達一千多種。

李教授挑選近年來較受注目的兩部中國文學史著作: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上下二冊,共1228頁)和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書局,上下二冊,上冊2009年,501頁;下冊2010年,580頁)。並品評兩書在體例、史觀與敍述內容的異同、特性。並為聽眾說明兩位作者如何强調突破旣存文學史編寫上存在的種種限界之必要性,「新」的體例和史觀又是如何被運用於書中的。

系統號:

CCS-006013

本中心2015年度獎助訪問學人杜翠蓉(Do, Thuy Nhung)報到

標題:

本中心2015年度獎助訪問學人杜翠蓉(Do, Thuy Nhung)報到

地點:

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內容簡介:

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2015年度錄取18位學人,備取12位,已陸續來臺研究。目前在臺訪問學人如下:
Do, Thuy Nhung(杜翠蓉),女,越南籍,越南河內國家大學所屬人文社會科學院中國學專業副教授,研究主題:20-21世紀漢語詞彚對越南的影響,研究期間:2015年8月至12月。

Inoue, Hiroki(井上弘樹),男,日本籍,日本青山學院大學文學院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研究主題:戰後臺日醫學交流史之研究1950-1970s,研究期間:2015年8月至12月。

Serfass, David(馮大偉),男,法國籍,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中國歷史研究博士候選人,研究主題:中日戰爭時汪精衛政權的形成與其行政運作1940-1945,研究期間:2015年8月至12月。

Babcock, Sarah J.(白慧學),女,美國籍,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主題:A Monk’s Miscellany: The Convergence of Song Dynasty Literati Culture and Chan Buddhism in Juefan Huihong’s Nighttime Chats in Chilly Studio,研究期間:2015年7月至12月。

Alejandrino, Clark L.(蔡瀚霖),男,菲律賓籍,美國喬治城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研究主題:Storm Clouds over China: Typhoons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研究期間:2015年7月至12月。

2015年度即將來臺訪問學人:
Bianchi, Ester(黃曉星),女,義大利籍,義大利佩魯賈大學(University of Perugia)漢學系助理教授,研究主題:當代中國的戒律復興研究(Vinaya Revival in Contemporary China),研究期間:3個月。

Mohr, Michel(蒙葦),男,瑞士籍,美國夏威夷大學宗教系副教授,研究主題:Chan without Border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ymbiosis between Lay and Monastic Buddhist Communities in Taiwan,研究期間:3個月。

Lincoln, Toby(林濤),男,英國籍,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歷史系助理教授,研究主題: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throughout the Twentieth Century,研究期間:3個月。

Ditmanson, Peter(戴彼得),男,美國籍,英國牛津大學漢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主題:Fate and Moral Politics in Ming China,研究期間:4個月。

Green, Frederik H.(葛浩德),男,美國籍,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研究主題:徐訏與跨國性的中國浪漫主義:中國文學和電影裡的世界主義、國家主義和鄉愁感,1930-1960,研究期間:3個月。

Ye, Ruiping(葉瑞萍),女,紐西蘭籍,紐西蘭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博士候選人,研究主題:清代法律體系如何影響其臺灣土地政策及臺灣原住民土地制度,研究期間:3個月。

另,學人Bruno, Cosima(米娜,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副教授)、Lee Deung Yearn(李騰淵,韓國國立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Adamek, Piotr(顧孝永,德國華裔學志研究中心(Monumenta Serica Institute)主任)已於8月份研究期滿。

本中心為促進國際漢學的研究與交流,設有「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每年獎助10至20位國外漢學研究學人(自教授至博士候選人)來臺研究3至12個月。自2010年起,本中心承辦外交部「臺灣獎助金」學人行政業務及接待事宜。為促進來訪學人與臺灣學界交流,本中心素來積極與國內各大專院校及學術機構合作,共同舉辦訪問學人專題演講,藉此引進國際漢學新知,恢弘國內人文學界的視野。有興趣與本中心合辦演講之單位,請逕洽承辦人廖箴小姐,
聯絡電話:02-23619132轉352
電子信箱:ccsgrant@ncl.edu.tw

系統號:

CCS-006008

外交部「臺灣獎助金」賀美德等3位學人報到

標題:

外交部「臺灣獎助金」賀美德等3位學人報到

地點:

中華民國外交部(臺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2號)

內容簡介:

中華民國外交部鼓勵全球對臺灣、兩岸、中國大陸、亞太區域及漢學等各類研究有興趣的國外大學相關系所的外籍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博士候選人與同級的研究人員等來我國各大學院校或學術機構進行研究,以培育未來各國在相關領域的專家,於2010年公布「臺灣獎助金作業要點」(Guideline to the Taiwan Fellowship),並委由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辦理行政業務及接待事宜。2015年度錄取104人,已陸續來臺研究。

以下為2015年8月份報到學人名單(最近來臺者在前):
Tiong, Kui Ming:女,馬來西亞拉曼大學(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博士候選人。研究題目:The Rise of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aiwan. 研究期間:4個月(9月-12月)。駐點機構:中央研究院經濟學研究所。

Wellens, Koenraad(楊魁明):男,挪威奧斯陸大學文化研究與東方語言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題目:Indigenous Religions in Asian Modernities:
The Revival of Ethnic Minority Ritual Practice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研究期間:5個月(8月-12月)。駐點機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Hansen, Mette Halskov(賀美德):女,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研究題目: Airborne: Pollution, Climate Change, and Visions of Sustainability in East Asia. 研究期間:5個月(8月-12月)。駐點機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其他目前在臺訪問學人名單:
Dao, Duy Dat(陶維達):男,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中國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題目:1947-1987年臺灣自由化、民主化改革進程。研究期間:6個月(7月-12月)。駐點機構: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Daurov, Ramazan:男,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題目:New Silk Road: Opportunities for the Future. 研究期間:4個月(7月-10月)。駐點機構:開南大學。

Ippoliti, Andrew:男,美國天普大學泰勒藝術學院(Tyler School of Art, Temple University)助理教授。研究題目:The Evolution of Vernacular Symbols i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研究期間:6個月(7月-12月)。駐點機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Yang, Sheng-Ping(楊勝評):男,美國Gustavus Adolphus College副教授。研究題目:Currency Value and Stock Market Interactions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Evidence from Taiwan. 研究期間:6個月(7月-12月)。駐點機構:中國文化大學經濟學系。

Hou, Jeffrey:男,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研究題目:Beyond Memories: Protect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Living Communities in Taipei. 研究期間:6個月(7月-12月)。駐點機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Hammonds, Kit:男,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資深講師。研究題目:The Constitution of Independent Art Spaces in Taiwan. 研究期間:6個月(7月-12月)。駐點機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Rajczyk, Robert:男,波蘭University of Silesia助理教授。研究題目:臺灣媒體系統對世界之影響。研究期間:4個月(6月-9月)。駐點機構: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

Rhode, Grant:男,波士頓大學研究員。研究題目:Taiwan's Approach to Maritime Disput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研究期間:4個月(6月-9月)。駐點機構: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Riberi, Mario Alejandro:男,英國赫爾大學(University of Hull)副教授。研究題目:Chinese Investment in Latin America: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Setting of New Trade Rules. 研究期間:4個月(6月-9月)。駐點機構: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

Wong, Aida(阮圓):女,美國Brandeis University副教授。研究題目:Painting beyond the Brush: Contemporary Ink Art and the School of Liu Guosong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 研究期間:7個月(6月-12月)。駐點機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Lam, Ngoc Nhu Truc:女,越南Ba Ria - Vung Tau University博士生。研究題目:Taiwan's Geostrategic Posi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研究期間:4個月(6月-9月)。駐點機構: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Hen, Kai Wah(禤祈華):男,馬來西亞拉曼大學(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助理教授。研究題目: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s between Taiwanese and Malaysian Universities. 研究期間:6個月(6月-11月)。駐點機構:臺灣經濟研究院。

Elstein, David(杜楷廷):男: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紐柏茲(New Paltz)分校副教授。研究題目:Contemporary Confucian Philosophy. 研究期間:6個月(6月-12月)。駐點機構: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Zanardi, Claudia(陳云):女,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博士候選人。研究題目:China’s Approach towards Its Southern Maritime Boundaries through the Lenses of History & the Changing Place of Taiwan.研究期間:8個月(5月-12月)。駐點機構: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

Relitz, Sebastian:男,德國耶拿大學(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ät, Jena)博士候選人。研究題目:Taiwan between Non-Recognition and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of De Facto States. 研究期間:9個月(4月-10月)。駐點機構: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Kuan, Chee-Wah(關志華):男,馬來西亞拉曼大學(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博士生。研究題目: Contextualizing the “Soft Power” of Taiwan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ese Malaysian Cinema. 研究期間:9個月(4月-12月)。駐點機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Shibata, Mikio(柴田幹夫):男,日本新潟大學副教授。研究題目:大谷光瑞在臺灣活動的總合考査與研究:以高雄「逍遙園」和西本願寺「臺灣開教」為中心。研究期間:6個月(4月-9月)。駐點機構:國立高雄大學永續居住環境科技中心。

Minato, Teruhiro(湊照宏):男,日本大阪產業大學經濟學部副教授。研究題目:美國援助與臺灣經濟。研究期間:9個月(4月-12月)。駐點機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Susanto, Heru:男,汶萊Schoo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Brunei Darussalam博士候選人。研究題目:Cultural Transferability and Change Management of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The Success Story of Taiwan High-Tech Industry. 研究期間:12個月(3月-12月)。駐點機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Jaramillo, Marcos:男,智利天主教大學(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olica de Chile)教授。研究題目:Finding a Legal Bridge between East and West. 研究期間:4個月(3月-6月)。駐點機構: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Borah, Rupakjyoti:男,印度Pandit Deendayal Petroleum University助理教授。研究題目:India's Importance for Taiwan's Energy Security: A Critical Appraisal in the Light of India's“Look-East Policy” (1991-2010). 研究期間:12個月(3月-12月)。駐點機構: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

Martinez Arranz, Alfonso(馬勇):男,澳洲蒙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博士後研究。研究題目:Transition Pathways to Sustainability: The Role of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Transforming Taiwan's Energy Supply. 研究期間:9個月(3月-11月)。駐點機構: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中心。

Hwang, Justina:女,美國布朗大學博士候選人。研究題目:Cold War Courtships: Authoritarian Anti-Communism, Developmental Diplomacy, and Chinese Communities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60-1975. 研究期間:10個月(3月-12月)。駐點機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Abb, Pascal(艾沛思):男,德國GIGA亞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題目:The Public Relations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s. 研究期間:10個月(3月-12月)。駐點機構: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Lopes, Helena(羅愛蓮):女,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生。研究題目:Sino-Portuguese Relations during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1937-1945). 研究期間:5個月(3月-7月)。駐點機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Purevsuren, Delgerjargal:男,蒙古國立大學副教授。研究題目:Early Inner Asian Nomads in Chinese Sources: Perceptions and Images. 研究期間:10個月(3月-12月)。駐點機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Chimeddamba, Taamaa(其‧塔瑪):女,蒙古國立大學科學學院教授。研究題目:夏商(西)周文化與科技發展。研究期間:12個月(3月-12月)。駐點機構: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Kakazu, Hiroshi(嘉数啓):男,日本Okinawa Institute of Asian Business Research教授。研究題目:A Growth Triangle (GT) Approach to Asia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of Taiwan-Okinawa-Kyushu GT. 研究期間:4個月(3月-6月)。駐點機構: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Araki, Tatsuo(荒木達雄):男,日本東京大學博士生。研究題目:《水滸傳》成書過程考。研究期間:11個月(2月-12月)。駐點機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Soh, Or Kan(蘇湖港):男,馬來西亞國民大學(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助理教授。研究題目:Developing a Model of Augmented Reality-Based Learning Materials (ARLeM) for ESL & EFL Writing Course and Investigating Its Impact on Malaysian and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研究期間:12個月(1月-12月)。駐點機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電機學系。

Duffy, Terence Gavin:男,美國查普林學院(Champlain College)愛爾蘭都柏林分校教授。研究題目:Modern Taiwan-A Cultural Paradox. 研究期間:12個月(1月-12月)。駐點機構:輔仁大學耶穌會使命特色發展室。

Kahlina, Katja:女,匈牙利中歐大學(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訪問講師。研究題目:Tracing the Global Flows: Changing Gender Norms and Religious Discourses in Croatia and Taiwan. 研究期間:10個月(1月-10月)。駐點機構: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Ryu, Yongwook(柳墉昱):男,澳洲國立大學研究員。研究題目:Trading with China: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ECFA and RCEP. 研究期間:9個月(1月-9月)。駐點機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Semenov, Alexey:男,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博士生。研究題目: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Processes in the PRC: Elements of Taiwanese Experience. 研究期間:12個月(1月-12月)。駐點機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Garcia Gonzalez, Daniel(丹倪):男,西班牙馬德里大學(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博士候選人。研究題目:TV Told through the Cinema Analysis of the Story that Fictional Cinema Tells about Television (Asian Case Study). 研究期間:9個月(1月-9月)。駐點機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

Casny, Peter:男,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博士後研究。研究題目:The Impact of Consumer's Decision on Political Energy Consumption: 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in Taiwan's Capital Taipei. 研究期間:12個月(1月-12月)。駐點機構:國立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Piasecki, Jakub(謝佳倫):男,波蘭Carlos Roloff Institute研究員。研究題目:More than Friends: Upgrading the EU-Taiwan Friendship Group to Strengthen ROC's Ties with the European Union. 研究期間:12個月(1月-12月)。駐點機構:國立臺灣大學歐洲聯盟中心。

Sanmiguel, Luisa:女,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Universitat de Valencia)博士候選人。研究題目:The Eco-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in Taichung and Environmental Art Projects in Taiwan. 研究期間:12個月(1月-12月)。駐點機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

2015年8月份研究期滿學人為:
Lincot, Emmanuel(法國巴黎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Paris)助理教授)、Liu, Yinxing(劉蔭惺,美國緬因州貝茨學院博士後研究)、Faries, Nathan(美國緬因州貝茨學院講師)、Le Moullec, Yannick(愛沙尼亞塔林科技大學(Tallin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副教授)、Chng, Xing-Liang(莊興亮,香港理工大學博士候選人)、Stohr, Lorant Andras(匈牙利布達佩斯戲劇與電影藝術大學副教授)、Frettingham, Edmund(荷蘭萊頓大學助理教授)、Vance, Brigid(范莉潔,美國Lawrence University助理教授)、Chang, Hui-Ching(張惠晶,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副教授)、Cockel, Nian-tzu(程念慈,英國普茲茅斯大學語言及區域研究學院(School of Languages and Area Studies,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 UK)助理教授)、Kingsbury, Aaron(美國Mayville State University助理教授)、Ng, Kwai Hang(吳貴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副教授)、Vidmar, Matjaž(魏馬江,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University of Ljubljana)博士候選人)、Watanabe, Kunihiro(渡邊邦博,日本奈良學園大學教授)

系統號:

CCS-006024

外籍訪問學人圖書館資源利用課程

標題:

外籍訪問學人圖書館資源利用課程

地點:

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內容簡介:

為加強本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及外交部「臺灣獎助金」訪問學人資訊服務,本中心自今(2015)年起,將為訪問學人規劃安排圖書館資源利用課程,協助學人有效率的利用本館資源。資源利用課程與圖書館導覽結合,自本年3月起至10月止,規劃每月1個場次,共8場,訂於每月第二個週三上午10:00-12:00進行圖書館資源利用課程,由學人自由報名參加。

9月9日
綜合性課程

10月14日
綜合性課程

※9月9日課程為中文講授,其他場次為英文講授。

系統號:

CCS-005967

《漢學研究通訊》新書評介徵稿

標題:

《漢學研究通訊》新書評介徵稿

地點:

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通訊》創刊於1982年,每年出版四期。旨在報導臺灣地區漢學研究、教學、活動、資料等項訊息,並兼及中國大陸、海外地區各地漢學研究訊息,發行遍及海內外約50個國家及地區。

《漢學研究通訊》徵求專論文章,主題範圍如下:

(1)漢學相關學科研究成果綜述

(2)漢學研究新視野及計畫

(3)國際漢學機構介紹

(4)中外著名漢學家傳略、業績與貢獻

(5)學人訪談

「新書評介」專欄。歡迎對外國語文漢學相關近3年新書進行介紹且兼有評論的書評。文長以1,000-1,500 字為佳,歡迎投稿。

來稿均送請專家學者審查,經採用刊登,即按相關規定致贈稿酬。園地公開,歡迎海內外學者賜稿。投稿請寄送100-01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漢學研究通訊》編輯部,或寄電子郵件至:ccsnews@ncl.edu.tw。相關稿約及寫作格式詳見http://ccs.ncl.edu.tw/g0107/publish2.aspx


系統號:

CCS-005890

國家圖書館每日預告書訊及主題隨選(SOD)服務,歡迎利用

標題:

國家圖書館每日預告書訊及主題隨選(SOD)服務,歡迎利用

地點:

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內容簡介:

【掌握臺灣最新圖書出版訊息——國家圖書館每日預告書訊,歡迎訂閱】
本項臺灣出版新書預告書訊服務,係依據讀者所挑選之閱讀主題(或分類號),定時以電子郵件,發送前一天建檔完成的新書訊息,包括申請出版預行編目(CIP)、正式出版(上市)和送存國家圖書館之圖書,以提供出版業界、讀者及圖書館界,閱讀選購新書參考。

每筆書訊內容包括該新書之書名、作者、版次、出版者、預計(或正式)出版日期、ISBN與分類號等,同時可連結至國家圖書館之全國新書資訊網、館藏目錄查詢、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NBInet),以及臺灣多家網路書店查詢及訂購等相關資訊。「每日預告書訊」訂閱網址為:http://tps.ncl.edu.tw/

若需詳細了解本項新書資訊服務內容與訂閱步驟,請至國家圖書館遠距學園(http://cu.ncl.edu.tw/)點選「新穎、多元化的書目資訊服務」課程。此外,本館出版品國際交換處,亦將每季編製供國外交換單位圈選的書單,上載於國家圖書館網站首頁之「國際合作交流」,提供海外東亞圖書館選購臺灣新書參考。

【臺灣學術研究資訊最前線——主題隨選(SOD)百科書目服務】
本項整合性臺灣學術研究書目資訊服務,係以100個學科為主題,蒐錄國家圖書館5個應用系統,包括全國新書資訊網、館藏目錄查詢系統、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及數位出版品平臺系統等圖書文獻書目資訊,並提供個人知識管理功能,不僅協助臺灣新書出版資訊之傳播,亦建立與海內外圖書館界、出版業界、學術界、讀者間之互動關係,訂閱方式:
1.請連結「主題隨選(SOD)百科書目服務」(https://sod.ncl.edu.tw)
2.利用國家圖書館「單一登入(iNCL)」服務(http://www.ncl.edu.tw),整合館內各項系統,一次到站滿足所有書目資訊需求。

若需詳細了解本項整合性書目資訊功能與訂閱步驟,請至本館遠距學園(http://cu.ncl.edu.tw/)點選「新穎、多元化的書目資訊服務」課程。

系統號:

CCS-00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