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系列講座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系列講座

標題:

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系列講座

時間:

2015年8至10月,共6場

地點:

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

黃先生,Tel: 2361-9132#429;E-mail: wende@ncl.edu.tw

內容簡介:

1950年代李約瑟博士發表(Joseph Needham,1900-1995)《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系列研究,撼動以西方觀點為主軸的科學史研究,也開啟後世學者以當代學術訓練探索古代中國醫學、天文、曆法、軍事與自然研究的大門。透過他們的研究,在儒家知識體係下老祖先不再只是終日伏案文牘閒逸少,還可能是活躍於愛與冒險道路上的俠醫、追星族、數學解碼駭客,或者是戰車的設計者。

今年秋季國家圖書館將於8月15日至10月17日舉辦「格物窮理:中國古代經典中的科學與醫學」系列講座。本次邀請到國內醫學史與科技史知名學者,包括洪萬生、張嘉鳳、祝平一、李貞德、徐光臺、周維強等六位教授,分別就古代數學、醫學、科學交流與軍事等不同領域,與大眾分享多年研究與心得,歡迎民眾至本館報名系統(http://activity.ncl.edu.tw/)線上報名。

備註:各場次活動全程參與者,本館將提供2小時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或教師研習時數(如有需要,請於線上報名時填寫身分證號)。參與者如需紙本研習證明,請於該場次報名期間email至 wende@ncl.edu.tw,告知姓名與參加場次,證書將於當日活動結束後核發。

►各場次時間均為14:00-16:30,除10月17日場次於國家圖書館演講廳舉辦外,其餘場地均為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9月12日(週六)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明、清的醫療市場、醫學知識與醫病關係(祝平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9月26日(週六)
性別、身體與醫療史(李貞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10月4日(週日)
朱熹「格物窮理」與中國科學發展(徐光臺,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10月17日(週六)
有腳之城,不秣之馬:明代的戰車與火器(1635)(周維強,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

系統號:

A-006012

【演講】葉爾建:中國和美屬菲律賓間的電信通訊事業

標題:

【演講】葉爾建:中國和美屬菲律賓間的電信通訊事業

時間:

2015年9月3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東亞區域研究群

主講人:

葉爾建(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05981

【演講】黃庭康:解構臺灣僑生政策論述

標題:

【演講】黃庭康:解構臺灣僑生政策論述

時間:

2015年9月4日(週五)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社會所8樓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主講人:

黃庭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僑生政策對臺灣社會及教育帶來重大衝擊,僑生問題一直在臺灣引起爭議,過往數十年有不少學者研究相關課題。然而在戒嚴時期,大部分的文獻都幾乎完全複製國民黨的僑生論述,認為中華民國吸收僑生是為了促進國族整體利益,並把爭取僑生論說成是黨、政、教育部門一直支持的政策。儘管解嚴後有學者批評國民黨的做法只是為了一黨之私利,卻從來沒有人質疑「黨、政、教育部門一直支持吸收僑生」的講法。通過蒐集、耙梳大量政府行政機關及院校檔案資料,講者試圖還原僑生政策的歷史真相,呈現黨、政、教在僑生問題的分歧,進一步解構威權時期遺留下來的僑生論述。講者並會討論臺灣僑生個案的社會學意涵。

講者簡介:
黃庭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教育政策博士,2002 年出版專書 Hegemonies Compared: State Formation and Chinese School Politics in Postwar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New York: RoutledgeFalmer) ,並榮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2008 年出版該書中譯本《比較霸權: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政治》(臺北:群學),過去十多年一直以歷史比較社會學方法研究亞洲地區教育發展,研究成果刊載於《臺灣社會學刊》、《教育與社會研究》、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History of Education及 Journal of Historical Sociology等期刊。

本演講採自由入座,毋須事先報名參加

系統號:

A-005957

【讀書會】古典文學研究室讀書會:少林寺

標題:

【讀書會】古典文學研究室讀書會:少林寺

時間:

2015年9月7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3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夏維明(Meir Shahar)(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東亞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主題:少林寺

導讀書目:Meir Shahar, The Shaolin Monastery: History, Religion, and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c2008)

系統號:

A-006006

【導讀會】林杰民:中華民國四健會的成立與臺美青年交流(1951-1965)

【導讀會】林杰民:中華民國四健會的成立與臺美青年交流(1951-1965)

標題:

【導讀會】林杰民:中華民國四健會的成立與臺美青年交流(1951-1965)

時間:

2015年9月7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3樓多媒體簡報室(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林杰民(本書作者)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愛˙悅讀」國史導讀會(二十二)】
源於19-20世紀之交美國鄉村的四健會(4-H Club),在各方對於鄉村社會的關懷和試驗下,逐步自以鄉村青年為核心的農業工作模式,成為美國政府農業推廣體系的重要支柱之一,爾後亦與時俱進並衍生一系列青年交流工作,從而形成今日樣貌。但遠跨太平洋的中華民國四健會,究竟是在何種時空背景下成立?由誰策劃主導?具備哪些推動資本?為何會因此產生「草根大使」?而這個「舶來品」是否為機械移植?又何以能在臺灣發展超過一甲子?透過回顧此一歷程,或許能藉此省視四健會的核心理念,並自不同角度探索戰後臺灣的社會圖像及文化交流經驗。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5906

【演講】王鴻泰:友天下士──晚明國子監的雜進廣交與文藝社群的發展

標題:

【演講】王鴻泰:友天下士──晚明國子監的雜進廣交與文藝社群的發展

時間:

2015年9月7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王鴻泰(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2015年度第13次學術講論會】

系統號:

A-005983

【演講】劉晞儀:法國紀實性政治圖像對乾隆宮廷繪畫的多元啟發

標題:

【演講】劉晞儀:法國紀實性政治圖像對乾隆宮廷繪畫的多元啟發

時間:

2015年9月8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西學與中國研究群

主講人:

劉晞儀(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助理研究主任)

內容簡介:

主持人:呂妙芬(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6016

【演講】黃健亮:由考古材料略談紫砂研究的新啟示

標題:

【演講】黃健亮:由考古材料略談紫砂研究的新啟示

時間:

2015年9月8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正館B1多媒體放映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主講人:

黃健亮(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特聘研究員)

聯絡人:

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Tel: (02)-2881-2021#2631

內容簡介:

本演講免費,不須預約,自由入場。

系統號:

A-005950

【演講】岡本弘道:琉球王國的海上活動——從人的移動來看

【演講】岡本弘道:琉球王國的海上活動——從人的移動來看

標題:

【演講】岡本弘道:琉球王國的海上活動——從人的移動來看

時間:

2015年9月9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B2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海洋史研究

主講人:

岡本弘道(日本廣島大學人間文化學部國際文化學科准教授/ 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海洋史研究訪問學人)

聯絡人:

何書亞,Tel: 02-27898121;E-mail: maritime@ssp.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亞太新視域——港口與華人網絡」系列演講】

系統號:

A-005960

【演講】李達嘉:《商人與共產革命,1919-1927》新書發表暨演講會

標題:

【演講】李達嘉:《商人與共產革命,1919-1927》新書發表暨演講會

時間:

2015年9月9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主講人:

李達嘉(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餘敏玲(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評論人:克思明(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劉維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05973

【演講】鄭力軒:日治時期婚外生育初探

標題:

【演講】鄭力軒:日治時期婚外生育初探

時間:

2015年9月9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二會議室B(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鄭力軒(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歷史人口專題演講】

主持人:李俊豪(GIS專題中心歷史人口運作委員會委員)

系統號:

A-006038

【演講】劉素芬:抗戰時期的管制經濟

標題:

【演講】劉素芬:抗戰時期的管制經濟

時間:

2015年9月10日(週四)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主講人:

劉素芬(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林美莉(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06015

【演講】呂紹理:害蟲的誕生

【演講】呂紹理:害蟲的誕生

標題:

【演講】呂紹理:害蟲的誕生

時間:

2015年9月1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日常生活史系列專題演講(八)】
「害蟲」為19世紀下半葉出現的新概念和新語彙。近代國家出現、殖民統治、都市化及戰爭需求、近代農學知識轉型以及應用昆蟲學形成等多重因素交會下,在歐美、日本產生害蟲的概念。受到日本殖民的影響,臺灣社會開始有害蟲的觀念,並透過農業試驗場、植物檢查所及害蟲巡視員等制度設計,以及陸續問世的化學農藥,企圖壓制危害農作的「害蟲」。不過,臺灣在不同農作物間農藥的應用情形並不一致,與日本國內廣泛使用農藥的趨勢不同,這或許是殖民地與母國在都市化及農業商品化速度不同的表現。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5928

【座談會】《稻草人》影片賞析暨映後座談會

【座談會】《稻草人》影片賞析暨映後座談會

標題:

【座談會】《稻草人》影片賞析暨映後座談會

時間:

2015年9月11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本片以日治時期的臺灣農村為背景,描述臺灣農村的人民在二戰中如何受到戰爭波及,並且努力適應環境的窘境。影片運用非常戲謔的方式,將一些戰爭情況表現出來。(導演:王童;上映日期:1987年)

與談人:任育德(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研究典藏組副研究員)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5969

【演講】傅憲國:海南史前考古新發現及新思考

標題:

【演講】傅憲國:海南史前考古新發現及新思考

時間:

2015年9月14日(週一)15: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傅憲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臧振華(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

系統號:

A-005949

【演講】莊永忠:桃園臺地埤塘空間分佈與農業及聚落變遷之研究——以地景指標探討其關聯性

標題:

【演講】莊永忠:桃園臺地埤塘空間分佈與農業及聚落變遷之研究——以地景指標探討其關聯性

時間:

2015年9月15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主講人:

莊永忠(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GIScience專題演講】

主持人:范毅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研究員兼執行長)

系統號:

A-006037

【演講】陳偉:裡耶秦簡所見行書方式再考察

標題:

【演講】陳偉:裡耶秦簡所見行書方式再考察

時間:

2015年9月18日(週五)15: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化思想史研究室

主講人:

陳偉(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宗焜(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5953

【演講】劉益昌:變局之前的外部接觸:臺灣出土10-16世紀中國陶瓷及其意義

標題:

【演講】劉益昌:變局之前的外部接觸:臺灣出土10-16世紀中國陶瓷及其意義

時間:

2015年9月21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劉益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2015年度第14次學術講論會】

系統號:

A-006069

【演講】江敏華:客家話的差比句及相關問題

標題:

【演講】江敏華:客家話的差比句及相關問題

時間:

2015年9月21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語言所5樓5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語言所

主講人:

江敏華(中央研究院語言所副研究員)

聯絡人:

劉佳玟,Tel: 02-26525013;E-mail: ilacdmaffrs@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6119

【演講】丹耐夫正若:影音的跨越――排灣族音樂的演變

【演講】丹耐夫正若:影音的跨越――排灣族音樂的演變

標題:

【演講】丹耐夫正若:影音的跨越――排灣族音樂的演變

時間:

2015年9月23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丹耐夫正若(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臺灣原住民史系列專題演講(二十二)】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5980

【演講】馬雅貞:「觀看」歷史:從清代版畫「透視」蘇州城市文化

【演講】馬雅貞:「觀看」歷史:從清代版畫「透視」蘇州城市文化

標題:

【演講】馬雅貞:「觀看」歷史:從清代版畫「透視」蘇州城市文化

時間:

2015年9月24日(週四)14:20-16:2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馬雅貞(清華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聯絡人:

歐詠芝助教,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秀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05999

【演講】李豐楙:問訊土地:《西遊記》中的境與安鎮

標題:

【演講】李豐楙:問訊土地:《西遊記》中的境與安鎮

時間:

2015年9月24日(週四)10: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2樓討論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李豐楙(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合聘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瓊云(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助研究員)

系統號:

A-006088

【演講】Jennifer Altehenger:Wooden Promises: Beijing Timber Mill and the Fibres of Chinese Socialist Living

標題:

【演講】Jennifer Altehenger:Wooden Promises: Beijing Timber Mill and the Fibres of Chinese Socialist Living

時間:

2015年9月24日(週四)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主講人:

Jennifer Altehenger(Kings College, London)

系統號:

A-005871

【演講】Zhang Feng: Chinese Hegemony in East Asian History

標題:

【演講】Zhang Feng: Chinese Hegemony in East Asian History

時間:

2015年9月24日(週四)16:00-17:30

地點:

Seminar Room A, China in the World 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Australia's National University(Building 188, Fellows Lane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ACT 2601, Australia)

主辦單位:

China Institute, Research School of Asia and the Pacific, Australia's National University(ANU)

主講人:

Zhang Feng(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聯絡人:

E-mail: jasmine.lin@anu.edu.au

內容簡介:

【ANU China Seminar Series】
This seminar will explore the 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ast Asian history when imperial China was the undisputed regional hegemon. Zhang Feng argues that China and its neighbours adopted a variety of grand strategies in their interactions, including instrumental hierarchy and expressive hierarchy in the case of China, and identification, deference, access, and exit in the case of its neighbours. The strategic patterns showed, importantly, that expressive rationality embodying Confucian relational affection and obligation was an essential, though not dominant, feature of regional relations. He also seeks to clarify the nature of the tribute system as a fundamental institution in regional politics.

About the Speaker
Zhang Feng is a Fellow in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ral Bell School of Asia Pacific Affairs,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He received his PhD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d has previously taught at Tsinghua University in Beijing and Murdoch University in Perth.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hinese foreign policy and strategy, 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He is the author of Chinese Hegemony: Grand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 East Asian Histor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His articles have appeared in lea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ournals including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Survival. His next two projects are a Chinese book on Chinese sea power and the maritime Silk Road policy and an English book on Chinese grand strategy under the Xi Jinping administration. He writes a weekly column on Chin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or thepaper.cn, a major current affairs media platform based in Shanghai. He is also a regular contributor to the Foreign Policy magazine based in Washington.

After the Seminar
To allow for informal discussion, the seminar will be followed by a dinner with the guest speaker at 6:15pm. The location of the restaurant will be announced at the seminar. All are welcome, though those who attend will need to pay for their own food and drinks. As reservations must be made at the restaurant, please RSVP by noon of the day before the seminar to jasmine.lin@anu.edu.au

系統號:

A-006018

【演講】崔中慧:從北涼佛教藝術看初期人間佛教的開展

【演講】崔中慧:從北涼佛教藝術看初期人間佛教的開展

標題:

【演講】崔中慧:從北涼佛教藝術看初期人間佛教的開展

時間:

2015年9月25日(週五)19:30-21:30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本部康本國際學術園二樓LT5(香港沙田崇基路信和樓)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主講人:

崔中慧(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講師)

聯絡人: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Tel: (852) 3943-5938;E-mail: cshb@cuhk.edu.hk

內容簡介:

有意參加者請上網報名(http://www.cuhk.edu.hk/arts/cshb/lecture.html

系統號:

A-005977

【演講】陳培豐:臺灣研究中的「聲音(歌謡、文體、歌仔冊等)」――做為研究對象、問題意識和方法

標題:

【演講】陳培豐:臺灣研究中的「聲音(歌謡、文體、歌仔冊等)」――做為研究對象、問題意識和方法

時間:

2015年9月25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21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群

主講人: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臺灣思想史的盤點系列三】

系統號:

A-006067

【演講會】第25回日中戦争史研究会

標題:

【演講會】第25回日中戦争史研究会

時間:

2015年9月26日(週六)13:00-16:30

地點:

愛知大學名古屋校舍義棟2階L204教室(名古屋市中村区平池町4-60-6)

主辦單位:

NIHU愛知大学拠点/社会・歴史的アプローチ班

聯絡人:

愛知大学国際中国学研究センター,E-mail: iccs-sympo@ml.aichi-u.ac.jp

內容簡介:

【第25回日中戦争史研究会】

人間:汪兆銘と影佐禎昭(今井貞夫,元陸軍少将今井武夫三子)

日中戦争期における国民政府中央と雲南の関係--雲南系軍を中心に(1938-40年)(藤井元博,慶應義塾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後期博士課程)

本演講毋須事先報名,免費入場

系統號:

A-005913

【演講】翟振孝:鑠金溢彩——史博館藏琺瑯器物賞析

標題:

【演講】翟振孝:鑠金溢彩——史博館藏琺瑯器物賞析

時間:

2015年9月26日(週六)14:30~16:30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遵彭廳(臺北市南海路49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主講人:

翟振孝(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助理研究員)

系統號:

A-006040

【演講】Xiao Suhua:Chinese Ballet Past and Present, A Discussion with the Director of the Beijing Dance Academy

標題:

【演講】Xiao Suhua:Chinese Ballet Past and Present, A Discussion with the Director of the Beijing Dance Academy

時間:

2015年9月29日(週二)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The Department of Music, Lewis Center for the Arts

主講人:

Xiao Suhua(肖蘇華,北京舞蹈學院教授)

系統號:

A-005974

【演講】張隆志:國姓爺、民主國與臺灣公共歷史記憶

標題:

【演講】張隆志:國姓爺、民主國與臺灣公共歷史記憶

時間:

2015年9月29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族群史研究群

主講人: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曾文亮(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系統號:

A-006007

【演講】羅士傑:吃齋人碰到洋人:重探清末溫州神拳會事件(1860-1900)

標題:

【演講】羅士傑:吃齋人碰到洋人:重探清末溫州神拳會事件(1860-1900)

時間:

2015年9月30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羅士傑(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本演講以浙江省溫州地區的吃齋人教派發展歷史為中心,去還原以下兩個問題:首先,吃齋人在地方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復次,當十九世紀中以來,基督宗教加入地方社會的宗教市場的競爭後,吃齋人碰上洋人又是牽動哪些歷史變化。

注意事項:
1.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即日起至9/20(週日)23:00為止。
3.餐點提供:由於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錄取通知:於9/23(週三)前統一回覆錄取通知,並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請自備環保餐具。
7.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6034

【演講】倪慧如:西班牙的召喚——參加西班牙内戰的中國人(1936-1939)

【演講】倪慧如:西班牙的召喚——參加西班牙内戰的中國人(1936-1939)

標題:

【演講】倪慧如:西班牙的召喚——參加西班牙内戰的中國人(1936-1939)

時間:

2015年10月3日(週六)14: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

主講人:

倪慧如(歷史工作者,美國伊利諾大學博士)

聯絡人:

劉小姐,Tel: 2361-9132#728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將在10月3日(星期六)下午2時假國際會議廳,邀請伊利諾大學倪慧如博士演講,講題為:「西班牙的召喚——參加西班牙内戰的中國人(1936-1939)」,並邀請國立清華大學謝小芩教授擔任引言人。這是一場震撼世界良心的內戰,它曾讓畢卡索悲憤揮灑《格爾尼卡》巨畫,讓海明威動情創作《戰地鐘聲》,讓歐威爾重溫戰場寫下《向加泰羅尼亞致敬》,讓四萬多個來自五十三個國家的異鄉人志願奔赴西班牙抵抗法西斯,其中居然有中國人的身影,讓我們來了解這些中國人的傳奇故事。

全程參與者將提供公務人員、教師3小時終身學習時數。

全程參與者將提供公務人員、教師3小時終身學習時數,有意參加者請至國家圖書館活動報名系統(http://activity.ncl.edu.tw/)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5872

【演講】蔡侑霖:從族裔文化產業到尋找一條另類之路:烏來老屋手工小作坊的經驗

標題:

【演講】蔡侑霖:從族裔文化產業到尋找一條另類之路:烏來老屋手工小作坊的經驗

時間:

2015年10月14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蔡侑霖(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結合族群與文化的族群文化產業發展似乎是個全球現象,且被視為在地社會面對經濟困境的解方。然而這樣的發展呈現出兩面性,一方面似乎可以透過市場化的文化產業發展追尋與建構族群意識、進行在地培力,以及實踐文化復振,但同時亦見其限制。面對這樣的情景,大學的人社實踐計畫該怎麼進行?該有哪些思考?與部落營造又具有什麼樣的關係?或許烏來經驗可以讓我們有些反思。

注意事項:
1. 報名網頁: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10/4(週日)23:00為止。
3. 餐點提供:由於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 錄取通知:於10/7(週三)前統一回覆錄取通知,並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 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 請自備環保餐具。
7. 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 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 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6070

【演講】劉君祖:天道驚險人驚艷──易經的第一堂課

標題:

【演講】劉君祖:天道驚險人驚艷──易經的第一堂課

時間:

2015年10月25日(週日)14:00-16: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大塊文化、國家圖書館

主講人:

劉君祖(臺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

聯絡人:

鄭小姐,Tel: 8712-3898#68

內容簡介:

【《易經的第一堂課》新書發表講座】
《易經》名列四書五經之首,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經典;流傳最久,經文最少,涵義卻最為深廣;它是文字發明以前的集體創作,卻能與時俱進的作為人生的指引。

易經是天人之學,蘊涵宇宙間的原理和天地人的應對關係,尤其神秘的易占充滿魅力,卻非宿命論,人們能透過習易,進而尋找人生的解答。透過術數之學的應用,人生世事盛衰榮枯的變化與脈絡,都能精確的推演,而且隨著時代的演變,不斷產生新的詮釋和應用。

本書為初學者的入門書,從基礎概念入手,認識卦爻符號,以及符號間的運算法則,帶領大家按圖索驥的通往易學的核心基礎,進入易經玄妙豐富的世界。

系統號:

A-006025

【演講】Roel Sterckx:How Anti-mercantile were Early China’s Masters of Philosophy?

【演講】Roel Sterckx:How Anti-mercantile were Early China’s Masters of Philosophy?

標題:

【演講】Roel Sterckx:How Anti-mercantile were Early China’s Masters of Philosophy?

時間:

2015年11月9日(週一)17:00-19:00

地點:

Room G3,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1012Russell Square, Bloomsbury, London WC1B 5lF,UK
)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主講人:

Roel Sterckx(胡司德,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聯絡人:

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SOAS China Institute Monday Forums】
In this seminar Professor Roel Sterckx will question a central tenet that pervades many studies of pre-imperial and early imperial Chinese thought, namely the idea that Chinese thinkers invariably prioritised the farming profession over that of merchants. A careful reading of some of the key text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prompts a review of this picture.

Professor Sterckx will argue that merchants were only rarely and exceptionally singled out as unwelcome parasites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at,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Book of Lord Shang, contemporaneous writings refrain from overall assaults on those engaged in commerce. His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so-called anti-mercantile turn, placing farmers at the top and degrading merchants to the bottom of society, may have been largely an ideological product of the Han, and one that survived largely unquestioned up to today.

Speaker's Biography
Professor Roel Sterckx FBA is Joseph Needham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nd a Fellow of Clare College.

His publications include The Animal and the Daemon in Early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2), Of Tripod and Palate: Food,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raditional China (New York: MacMillan, 2005), Food, Sacrifice, and Sagehood in Early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and articles and chapters dealing with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pre-imperial and early imperial China. He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a monograph tentatively entitled Thinking through Agriculture in Early China.

系統號:

A-005971

【演講】Bernhard Fuehrer:State Power and the Confucian Classics: The Mengzi jiewen(孟子節文)and Truth Management under the First Ming Emperor

標題:

【演講】Bernhard Fuehrer:State Power and the Confucian Classics: The Mengzi jiewen(孟子節文)and Truth Management under the First Ming Emperor

時間:

2015年12月7日(週一)17:00-19:00

地點:

Room G3,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1012Russell Square, Bloomsbury, London WC1B 5lF,UK
)

主辦單位:

SOAS China Institute

主講人:

Prof. Bernhard Fuehrer(傅熊,SOAS)

聯絡人:

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SOAS China Institute Monday Forums】
China’s intellectual history as well as the distinctly political nature of discussions of this topic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attest to the state’s exercise of control over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s an ongoing project. This seminar shall concentrate on Zhu Yuanzhang 朱元璋 (1328–1398; r. 1368–1398), the founding emperor of the Ming (1368–1644), his management of truth and his attempts to ensure serviceability of one of the core canonical writings.

Speaker's Biography
Bernhard Fuehrer trained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BA) and at Vienna University (PhD). He is Professor of Sinology at the Department of the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China and Inner Asia at SOAS. He works on a variety of fields including the history of Sinology in the West, Chinese dialectology, and the reception and effective history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

系統號:

A-005873

【工作坊】中国の「一帯一路」構想とAIIBをどう捉えるか?

標題:

【工作坊】中国の「一帯一路」構想とAIIBをどう捉えるか?

時間:

2015年9月9日(週三)14:00-18:00

地點: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612室(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丁目3−1)

主辦單位:

東京大学現代中国研究拠点事業、日本貿易振興機構アジア経済研究所、ASNET

內容簡介:

【發表者及講題】
「中国の一帯一路構想:その背景と戦略的目的」(暫訂題名)伊藤亜聖(東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講師)

中国の一帯一路構想とAIIB:中国の外交政策の観点から(暫訂題名)(川島真,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中国の一帯一路構想:中国の対外援助政策の観点から(北野尚宏,JICA研究所副所長)

ASEANの経済回廊開発と中国の一帯一路構想(梅崎創,アジア経済研究所新領域研究センター、経済統合研究グループ長)

【共同主持人】
末廣昭(東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
平野克己(アジア経済研究所地域研究センター上席主任調査研究員)

系統號:

A-005978

【研習營】2015曹永和院士海洋史國際研習營

【研習營】2015曹永和院士海洋史國際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2015曹永和院士海洋史國際研習營

時間:

2015年8月31日至9月3日

地點:

淡江大學文學館L522會議室(新北市淡水區英專路151號)

主辦單位: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

聯絡人:

林秋淨,Tel: 02-2621-5656#2327;E-mail: tahx@oa.tku.edu.tw

內容簡介:

8月31日
13:30-15:30
講題待定(陳國棟)

15:50-17:00
邂逅臺灣島:清代東亞諸國遭風漂臺船難事件(劉序楓)

19:30-20:30
淡水老照片觀覽(馮文星)

9月1日
8:30-10:00
以圖像史的角度來解讀倭寇圖(馬雅貞)

10:30-12:00
基隆中元祭:一個海港城市的傳統節慶活動(吳蕙芳)

13:30-15:00
長崎華商(1862-1940)(朱德蘭)

15:30-18:00
淡水導覽:鄞山寺、庄仔內福德祠、殼牌倉庫(水上機場、施合發木材)、福佑宮、重建街米市、金福宮、海關碼頭(曾令毅)

19:30-20:30
討論與研習

9月2日
8:30-10:00
蒸汽船與全球貿易(林志龍)

10:30-12:00
講題待定(湯熙勇)

13:30-15:00
由臺灣到福建:十八世紀中葉海商貿易團體的形成(林玉茹)

15:30-17:00
講題待定(翁佳音)

10:30-21:00
中式帆船的結構、製造與修護(李其霖)

9月3日
8:30-10:00
講題待定(林嘉琪)

10:30-12:00
講題待定(柯蘭)

13:30-15:00
講題待定(鄭維中)

系統號:

A-005986

【討論會】朝鮮時代公文書における草書――東アジア書字文化比較研究の試み

標題:

【討論會】朝鮮時代公文書における草書――東アジア書字文化比較研究の試み

時間:

2015年9月21日(週一)14:00-17:00

地點:

東京大学山上会館(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丁目3-1)

主辦單位:

東京大学附属図書館アジア研究図書館上廣倫理財団寄付研究部門(U-PARL)

主講人:

沈永煥(韓国学中央研究院蔵書閣研究室責任研究員/東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韓国朝鮮文化研究室外国人研究員)

內容簡介:

U-PARLは、2015年9月21日、朝鮮古文書の専門家である沈永煥氏と中国書道史の専門家である増田知之氏を迎えて、以下の要領で公開討論会「朝鮮時代公文書における草書-東アジア書字文化比較研究の試み」を開催いたします。

【発表者】
沈永煥(韓国学中央研究院蔵書閣研究室責任研究員/東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韓国朝鮮文化研究室外国人研究員)

【評論人】
増田知之(安田女子大学文学部書道学科講師)

【議程】
14:00~14:05
趣旨説明

14:05~15:20
発表(沈永煥)

15:30~16:00
コメント(増田知之)

16:00~16:20
コメントに対する回答(沈永煥氏)

16:20~17:00
フロアを交えての自由討論

主持人:成田健太郎(U-PARL特任研究員)

【使用言語】
日本語・韓国語(※韓国語には日本語通訳が付きます)

【趣旨】
草書とは、隷書を簡略化して書きやすいように改変した書体であり、その完成に決定的な影響を与えたのは、“書聖”と称された東晋の王羲之(303~361)の書風であった。草書の書風は、唐・宋代にかけて多様化していったが、元代になると、趙孟頫(1254~1322)が王羲之の書風を復興するに至り、明代以後は、趙孟頫の書風を主としながらも、いくつかの書風が並立的に行われた。

朝鮮における草書も、上述のような中国における書風の変遷の影響を受けた。しかし一方では、朝鮮ならではの展開もあったはずである。そうした点を明らかにすることは、朝鮮の書字文化のみならず、東アジア書字文化を理解する上でも欠かせないであろう。

沈永煥氏の著書『朝鮮時代 古文書 草書体 研究』(笑臥堂、ソウル、2008年)は、朝鮮時代(1392~1897)の公文書における草書の書風を明らかにした画期的著作である。このたびの公開討論会では、沈永煥氏に同書の中で明らかにされた内容について、新たな知見も交えながら発表していただき、それに対して増田知之氏に中国書道史の専門家の観点からコメントしていただくことにより、東アジア書字文化全体を対象とした比較研究を試みたい。

*本演講不需事先報名

*どなたでも参加可能です。多くの方のご来場をお待ちしております。

*聯絡人:木村拓(U-PARL特任研究員),E-mail: uparl@lib.u-tokyo.ac.jp

系統號:

A-005979

【研習營】第一屆藝術史研習營──敦煌:佛教藝術文化

標題:

【研習營】第一屆藝術史研習營──敦煌:佛教藝術文化

時間:

2015年10月10日至18日

地點:

敦煌(中國甘肅省敦煌)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敦煌研究院

聯絡人:

許小姐,Tel: (02)2782-9555#653;E-mail: dunhuang@asihp.net

內容簡介:

本次兩岸歷史研習營首開藝術史主題,乃至於佛教藝術史主題的先例,選擇在敦煌研究院舉行,正因為此地無可取代的重要學術價值與世界地位。本研習營別開生面,採取上午看石窟,由敦煌學院學者實地講解;下午主題性演講,由各領域專家探討石窟/圖象主題/佛教文化交流與傳播等更寬廣的議題;晚上則是學員分組討論。洞窟範圍以莫高窟的代表性洞窟為主,並涵蓋其附近代表性石窟,敦煌市西南35公里党河北岸的西千佛洞,與瓜州縣(原名安西)榆林窟。至於授課教師則是世界級標準,包括日本目前最為活躍也是最具權威的兩位資深教授,宮治昭教授與肥田路美教授。另外,美國Pia Brancaccio教授,出身義大利,是目前屈指可數的印度佛教石窟專家,也曾經拜訪敦煌石窟。敦煌學院將安排資深外語導覽為各外籍教師與學員翻譯。大陸敦煌學院特別由樊錦詩院長及數位資深研究員親臨重要洞窟講解;臺灣的三位研究員皆為美術史與中古佛教史權威。

【活動日期】
2015年10月10日(週六)至10月18日(週日)

【研習地點】
敦煌

【計畫主持】
黃進興、樊錦詩、顏娟英、劉淑芬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共同主辦】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

【承辦單位】
敦煌研究院

【師資陣容】
►講座教師
王惠民(敦煌研究院研究員)
李玉珉(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研究員兼處長)
肥田路美(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
范泉(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員、科研處副處長)
宮治昭(龍谷大學特聘教授)
張元林(敦煌研究院研究員、信息資料中心主任)
張先堂(敦煌研究院研究員、科研處處長)
張小剛(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員、考古所副所長)
彭金章(敦煌研究院研究員)
樊錦詩(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劉淑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劉永增(敦煌研究院研究研究員)
顏娟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Pia Brancaccio (Drexel University, U.S.A.)

►田野導師
倉本尚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馬孟晶(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曹德啟(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候選人)
賴依縵(國立故宮博物院助研究員)
上枝いづみ(龍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客員研究員)

【招生對象】
兩岸本地及留學國外的宗教、藝術、文史、以及研究領域相關科系的博士生與近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年輕學者。

【招生人數】
大陸及臺灣各正取 15 名,備取若干名,依序遞補。

【研習費用】
主辦單位補助學員往返敦煌之交通費,以及活動期間之考察、食宿交通費用。

【報名期限】
已截止,研習營官網已公布錄取學員名單,請參見:http://www.ihp.sinica.edu.tw/~CScamp/2015_May/records.htm

系統號:

A-005874

【研習營】「一元或多元的東亞文化?」研究生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一元或多元的東亞文化?」研究生研習營

時間:

2015年11月20日(週五)8:50-18:00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文學院「跨國界的文化傳釋計畫:東亞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跨學科研究」、臺灣大學文學院

聯絡人:

盧小姐,Tel: 02-3366-4710;E-mail: luyiju@ntu.edu.tw

內容簡介:

9:00-10:00
鏡與前知:試論中國敘事文類中現代視覺經驗的起源(許暉林)

10:00-11:00
中日文化、思想交流史的研究方法(徐興慶)

11:20-12:20
日本昔話詞彙中的文化傳釋(林立萍)

13:30-14:30
跨文化傳釋的「關鍵字」(古偉瀛)

14:40-15:40
關於平安朝漢詩研究的幾個論題(蕭麗華)

15:50-16:50
唐帝國是中國嗎:中華帝國的再思考(甘懷真)

17:00-18:00
綜合討論
主持人:甘懷真

本研討會需先線上報名,網址為:http://goo.gl/forms/va2jcOrJMN,其他需填具表格請參照官網。

系統號:

A-005997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5年下半年「府城講壇」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5年下半年「府城講壇」

標題: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5年下半年「府城講壇」

時間:

2015年7月至12月,共6場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演講廳(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本系列演講時間均為週六的14:30-17:00,需事先網路報名索票,免費入場。

※本活動提供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教師研習時數3小時

※報名網址:文化部藝文平臺http://event2.culture.tw/NMTL*7/8上午6:00起開放報名。

※府城講壇專屬影音官網http://masters-nmtl.org/

本系列演講2015年9月至12月場次內容如下:

9月19日
歷史的幽微,小說的喧嘩(巴代)

10月31日
由文入藝:我的創作歷程(張錯)

11月21日
在天涯的盡頭,歸零(褚士瑩)

12月12日
如果臺灣的四周是海洋(郝明義)

系統號:

A-005975

【系列演講】「全球化與進步世界觀」系列演講

【系列演講】「全球化與進步世界觀」系列演講

標題:

【系列演講】「全球化與進步世界觀」系列演講

時間:

2015年7至9月,共5場

地點:

國家圖書館3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2)2361-9132#714;E-mail: icanlin@ncl.edu.tw

內容簡介:

主流論述對方興未艾的全球化局面皆持樂觀態度,認為全球一體將為未來人類文明帶來新的正面發展,包括差異的尊重、合作的加強、安全的改善、利益的均霑等等。然而,自二次戰後到今天,全球化的局面雖日漸深化,但以上目標均未有明顯的趨近,反而是各種反向的發展更令人憂心。全球化其實是個兩面刃,需慎防其弊,才能開發其烏托邦的可能性。此系列演講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透過城市文化、經濟、哲學、科技、社會發展等角度來探討全球化可以如何為人類帶來具進步性的世界觀。

為有效提升全民之閱讀素養及世界觀,國家圖書館與趙麗蓮教授文教基金會規劃辦理五場次的「全球化與進步世界觀系列演講」,邀請五位傑出專家學者,於美好週日的上午10-12時,在國家圖書館文教區3F國際會議廳舉辦精彩演講,歡迎各界人士即日起至國家圖書館活動報名系統報名(http://activity.ncl.edu.tw/),每場次活動,公務人員及教師全程參與者可獲學習時數認證2小時(需要者請於報名時填寫身分證字號)。各場次資訊如下:

本演講9月場次如下:

9月6日
全球化與科技正義(王道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9月20日
全球化與社會發展(雷倩,中華二十一世紀智庫協會執行長)

系統號:

A-005972

【系列演講】臺北保安宮「2015年文化歷史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臺北保安宮「2015年文化歷史系列講座」

時間:

2015年3至12月,共10場

地點:

大龍峒保安宮一樓雲衷廳(臺北市哈密街61號)

主辦單位:

臺北保安宮

聯絡人:

Tel: (02)2595-1676

內容簡介:

大龍峒在早期文風鼎盛,保有豐富宗教信仰文化,隨著時代改變及居民外移,已漸隱沒。為推廣宗教信仰文化,保安宮特別舉辦多場文化信仰講座,帶民眾深入探源。

演講時間:每月一次,均為週六14:30-16:30

9至12月場次及講題如下:

9月12日
中西節日面面觀(楊玉君,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

10月17日
中醫藥與養生(張恆源,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助理教授)

11月21日
視覺敘事與展演──當代臺灣宗教視覺文化(鄭印君,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兼進修學士班主任)

12月19日
臺灣「人間佛教」之回顧與展望(林建德,慈濟大學宗教所副教授)

系統號:

A-005875

【展覽】「87級古蹟同窗會」影像特展

【展覽】「87級古蹟同窗會」影像特展

標題:

【展覽】「87級古蹟同窗會」影像特展

時間:

2015年8月1日至9月30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G200室(臺北市中正區100襄陽路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2)2382-2566

內容簡介:

我國自1982年5月26日公告施行「文化資產保存法」起,至2015年6月共指定古蹟819處。1990年代,我國各級政府開始將日本時代興建的「近代建築」指定為古蹟,落成於1915年的國立臺灣博物館不僅是1998年被指定的81處各級古蹟之一,更是我國第一批被指定的國定古蹟。今年適逢臺博館建築落成百週年,特規劃此特展讓大眾認識臺北城內外的87級古蹟建築同窗們。

此特展展出1998年指定古蹟的總統府、臺灣銀行、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臺灣總督府電話交換局、司法大廈、臺大醫院舊館、臺北賓館、監察院、專賣局10處近代建築,以新舊影像對照的方式,配合圖表說明我國古蹟分布與古蹟分級制度的變革,呈現古蹟建築之美,並回顧城市與建築空間的演變。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點30分到下午5點,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則照常開館。

休館時間: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05897

【展覽】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

【展覽】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

標題:

【展覽】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

時間:

2014年11月12日至2015年11月22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花器包含「盆景」與「插花」兩類器皿,中國傳統的花器材質眾多,銅、瓷、玉、石、玻璃、漆、木竹…等,不一而足。形制則有瓶、盆、缸、碗、盤、桶、籃及掛瓶…等,豐富多樣。本展覽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明清瓷質花器為重點,展覽分「盆景器」及「插花器」兩單元,藉以呈現明清時期花器發展的特色。

「盆景」,將植物連根栽植在花器裡,是一種有生命的活藝術;花盆被寓為大地,依觀想來形塑各類植栽,亦可添加湖石、人偶、蟲鳥等配飾,營造具體而微的庭園大地景觀,可觀、可想、可神遊,饒富意味。盆景器皿厚而重,多呈現廣口、寬底、方、圓或多角的造形,有盆與托成套者,也有各類動物造形的盆景器皿。

「插花」,將花木剪裁插置在花器裡,欣賞花木姿態之美。花材與花器的運用,取決於陳設空間之大小與功能。如陳設於大廳的「堂花」,需大型花器展現富麗花材;擺置書齋的「齋花」,需小而雅緻。插花時還需思考固定花枝的方式,所以院藏花器經常搭配多孔的金屬內膽,或製成多管形制。

盆景、插花除可單獨擺設,亦可多件同列,也可結合其他質材的裝飾物,透過花材、花器及裝飾物的諧音轉意,呈現如「玉堂富貴」、「事事如意」之類吉祥祈願的花藝,感受古人裝置藝術的手法。明清皇室花器中,以當代製造的瓷器或琺瑯器為主,有時也選用銅、玉、陶瓷等古器物,改變其原有功能,化身為花器,呈現出古雅華麗的品味。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6161

【展覽】簡約與華美——明、清至民初家具展

【展覽】簡約與華美——明、清至民初家具展

標題:

【展覽】簡約與華美——明、清至民初家具展

時間:

2015年1月9日至2016年1月9日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III(香港沙田崇基路信和樓)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博物館

聯絡人:

Tel: 3943-7416

內容簡介:

中國家具藝術歷史悠久,有文字可考和形象可證者,已有三千多年。隨著起居形式的變化和工藝的改進,明清時期,家具藝術達至鼎盛。明代和清代家具的風格相異,明式家具比例適度,簡樸單純,做工考究,重視木材本身的自然紋理和色澤。而清式家具規格則較明代家具寛大,造型、裝飾顯示雄渾、華麗的風格,有時還利用各種珍貴材料在家具上鑲嵌裝飾,顯得更為華貴而多彩。是次展覽遴選歷年各界惠贈文物館之明、清至民國蘇式、京式、廣式家具精品近三十件套,以呈現獨具匠心的中國家具藝術。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下午一時至下午五時
星期四:休館(公眾假期除外)
新年假期、農曆年假期、復活節假期及聖誕假期休館

系統號:

A-005976

【展覽】臺灣製造 • 製造臺灣: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展

【展覽】臺灣製造 • 製造臺灣: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展

標題:

【展覽】臺灣製造 • 製造臺灣: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展

時間:

2015年5月23日至9月27日

地點:

臺北市立美術館2樓2A-2B(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主辦單位:

臺北市立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2)2926-6888

內容簡介:

「臺灣製造 • 製造臺灣」主要透過北美館所蒐藏之日本時代包含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等日籍老師,臺灣最重要的雕塑家黃土水,最具代表性的東洋畫畫家如陳進、林玉山、郭雪湖、呂鐵州,活躍的西洋畫畫家如倪蔣懷、陳澄波、廖繼春、劉啟祥、洪瑞麟、何德來等人的鎮館珍品,重新梳理1947年之前臺灣藝術及文化發展所呈現的的多層次立體面向。

1895至1947年是價值劇變的年代,藝術家們如何追尋與過往傳統習俗有所切割的新觀念、新規範和新價值,並在社會上獲得肯定?對鄉土與國家的認同、對變異的世界環境有何對應,又對於新時代有何感知?透過北美館30年來所典藏之日本時代藝術精品再次盛大登場,將可喚起重新思考歷史事實與歷史詮釋的相互對照性。

這些藝術家由臺灣出發,並且藉由作品創造獨特的臺灣,而後繼的我們,透過觀覽過往的藝術成就,不但能夠貼近文化脈動的伏流,也啟迪探究未來世界的動力。

本展覽開放時間及票價資訊詳參:http://www.tfam.museum/Common/editor.aspx?id=57&ddlLang=zh-tw

系統號:

A-005876

【展覽】未褪色的金碧輝煌:緬甸古典音樂的近代發展與多元再現

【展覽】未褪色的金碧輝煌:緬甸古典音樂的近代發展與多元再現

標題:

【展覽】未褪色的金碧輝煌:緬甸古典音樂的近代發展與多元再現

時間:

2015年9月16日至2015年11月30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第二展示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聯絡人:

Tel: 02-26523308

內容簡介:

開館時間:每週三、六9:30 ~ 16:30,國定假日休館。

系統號:

A-005877

【展覽】鑑藏之美——歷代藏書家前賢手稿與古籍特展

【展覽】鑑藏之美——歷代藏書家前賢手稿與古籍特展

標題:

【展覽】鑑藏之美——歷代藏書家前賢手稿與古籍特展

時間:

2015年7月28日至12月31日

地點:

國家圖書館4樓善本書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

黃先生,Tel: 2361-9132#429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原名國立中央圖書館,職司典藏國家文獻,自一九三三年於中國大陸南京籌備設館,經歷戰時西遷建館、戰後復員、組織整併與來臺復館、更名,迄今典藏宋、元、明、清等歷代珍籍約一萬二千三百餘部善本。其中如《宋太宗皇帝實錄》等古籍精品,為本館先賢與愛國志士於一九四O至一九四一年期間,組織「文獻保存同志會」於敵後冒險購藏入館。目前本館古籍已有四十種經行政院文化部審定公告為國寶級文物,館藏古籍滿目琳瑯,蔚為大觀,不僅是臺灣於國際漢學研究發展之重要碁石,也為明清藏書家鑑藏之研究,留下讀書種子。

今年適逢我中華民國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為使各界認識古籍之美,同時緬懷戰時護持民族知識之先賢、愛國志士與各地民間藏書家,本館特挑選七十種歷代名家鑑藏古籍精品輪流展出。透過這些珍貴的前賢手澤真跡、藏書印章、藏書家與本館典藏,以及數位修復早期古籍幻燈片導覽,祈使愛書人匯聚緣份,玄覽時空,寄情於知識寶藏,而終感受鑑藏之美。

展期:2015年7月28日起迄12月31日
開館日週二至週六
上午9時至下午5時

※入館參觀者須年滿16歲或未滿16歲的高中職學生以上,並遵守本館閱覽規定。

系統號:

A-005878

【展覽】二戰下的臺灣人

【展覽】二戰下的臺灣人

標題:

【展覽】二戰下的臺灣人

時間:

2015年7月21日至2016年2月28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是日本帝國的殖民地,當時的戰爭為總體戰形態,各國都積極地為了戰爭需要,動員國民及資源。時局下的臺灣被賦予了南進基地的角色,為了使臺灣人能支援戰爭,日本殖民者透過精神、人力、物資等動員方式,使臺灣人捲入了這場戰爭。本展覽除展示戰時動員外,更關心當時臺灣人的戰時生活,二戰當時臺灣人因為到各地戰場,形成大規模跨區的人口移動,這些事情又對臺灣人造成什麼影響?在戰爭結束時,臺灣人的想法又是如何?在戰爭結束後的70年,且讓我們回到二戰的時空,理解烽火下的臺灣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動員體制與世界戰爭】
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後,逐步向中國擴張勢力,1937年在中國發生了七七事變後,中、日兩國全面開戰;另一方面在歐洲,先是1924年義大利由法西斯黨人莫索里尼執政,1933年後德國由希特勒的納粹黨掌權,積極向外擴張,先後併吞奧地利及捷克,最終入侵波蘭,導致二次大戰的歐洲戰場開戰。1940年德、義、日三國成立軸心國,英國、美國、中國則先後加入同盟國抵抗軸心國,交戰各國都積極透過總動員的方式,進行總體戰(Total War),以求戰爭的順利進行與獲取勝利。相較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以歐洲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幾乎席捲當時的主要國家及其殖民地。

【日本帝國下的臺灣,大東亞共榮圈與南進基地】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國內開始推行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試圖形成輿論使國民支持總體戰,接著在1938年後,推出了日本帝國、東亞及東南亞「共存共榮的新秩序」的想法;1940年近衛內閣則進一步正式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依據日人的想法,大東亞共榮圈中,日本、「滿洲國」及汪精衛政權下的中國為經濟共同體,東南亞則為資源供給區,南太平洋為國防圈。1939年時日本殖民時期的臺灣總督小林躋造依循日本本國的政策,總結了治臺的三原則為「皇民化運動」、「工業化」以及「臺灣作為向中國南方與南洋經濟擴張的據點」,使臺灣成為當時日本向東南亞擴張的南進基地。

【成為日本人,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人】
日本殖民下的臺灣有相當長的時間,殖民政策被定位在獲取臺灣資源。因此在戰爭時期,為達成戰爭策略順利實施與民族主義的需求,在精神上動員臺灣人,使其成為「皇民」則成為重要的戰略目標。皇民化運動在此脈絡下出現,除了普及日語外,也鼓勵臺灣人在文化(取消漢文欄等)、宗教(神道教信仰及寺廟整理運動)、改日式姓名等各層面日本化。臺灣總督府透過各種社教團體,1941年後更設立皇民奉公會,試圖推展、激起臺灣人成為日本人的熱情。但在戰後臺灣人的回憶中,許多人只是消極應對皇民化的措施,也有人是由於預期「改姓名」在就學或配給上將取得較多優惠而配合。

【一切為戰爭,物資動員與臺灣人生活】
二戰下除了精神動員之外,臺灣總督府也積極動員臺灣的物資與金錢,透過各種組織進行獎勵與宣傳,相關的物資動員主要有糧食增產、金屬回收、獎勵國民儲蓄、購買債券等方式。臺灣人被迫提供生產所餘及身邊所有物資以支援戰爭,這些行為也可得到官方公開表揚。另一方面,隨著戰爭的發展,許多物資受到管制,糧食也開始採行配給制度。日人鼓勵「生活經濟學」,例如鼓勵在家中種菜或養雞鴨,或以有限的物資取得適當的營養。臺灣人為了求生則開始發展黑市(日文稱闇YAMI),透過農村的人脈關係,臺灣人多少能取得較多的生活物資。在戰爭動員體制下,臺灣人發展出一套戰時求生的技能。

【櫻花墜落,人力動員與海外參戰經驗】
中日戰爭爆發後,殖民者開始徵調臺灣人擔任軍夫、軍屬,1942年後開始推行志願兵制度,並且利用大幅報導「血書志願」,塑造臺灣年輕人志願從軍的志願兵熱潮。雖然其中有人是被動員及被迫從軍,但有許多戰爭世代的臺灣年輕人,或是參加青年團等組織,或是受到軍國主義的宣傳影響而從軍。當時的戰爭被美化成一種「戰爭美學」,戰死被宣傳為如櫻花般墜落,以浪漫化戰爭來感動年輕人。有人為了與日本人平起平坐,或是在「愛國心」的驅使下志願從軍,也有許多女性作為從軍看護婦(即護士)的身份前往戰場。出征前,上戰場的人們都會與家人共同合照作為紀念,這有可能是生平最後一張合照,這樣的照片幾乎是當時出征家庭的共同儀式。

【走空襲與疏開,臺灣本島的戰爭體驗】
戰爭末期自1943年起,臺灣開始受到美軍等同盟國的空襲,1944年以後空襲次數更為頻繁。空襲一開始是以軍事設施為主,最後則連一般民宅也成為空襲的對象。為了降低人口較稠密的都市區域居民的傷害,官方開始進行將都市人往鄉村疏散(日文稱疏開)。當時經歷過的臺灣人,都對空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空襲警報、挖防空洞避難與頭戴防空頭巾等,都成為當時臺灣人的集體記憶。空襲造成臺灣損失慘重,許多人的親友或住家也都在戰火中傷亡或毀損。

【戰爭結束之後】
二戰以日本無條件投降告終,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此時的臺灣人面臨著戰後的重建及復員等種種問題。不久後因國共內戰失利,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世界局勢形成以民主與共產兩大陣營對峙的冷戰體系,臺灣人自此又加入了另一場新型態的戰爭。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05879

【展覽】典範與流傳——范寬及其傳派

【展覽】典範與流傳——范寬及其傳派

標題:

【展覽】典範與流傳——范寬及其傳派

時間:

2015年7月1日至9月29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08、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范寬(約950-1031間)是北宋的山水畫大師,籍貫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字中立,一說名中正,字中立,因個性溫厚,卓有大度,關中 人習稱性緩為寬,故名。其畫初學李成(916-967)、荊浩(10世紀),後因長年觀察自然而獨創一家面貌。院藏〈谿山行旅圖〉是存世繫於范寬名 下的山水畫中,最受肯定的真跡。此畫在近、中、遠三段式的基本構圖中,巧妙地藉助推遠主山、拉近中景、突顯近景渺小行旅與主山巍峨崇高的對 比等手法,締造出一種如臨真境的壯偉意象。幅右下角樹隙間,暗藏有「范寬」二字簽款。

另幅〈臨流獨坐圖〉,雖無作者名款,同樣被視為具備范寬風格的鉅製。此作中,山頂攢簇密林、山石輪廓用重墨勾勒,以及水際作突兀大石等特質 ,均與〈谿山行旅圖〉一脈相承,惟皴筆已呈顯較為規律化的側鋒小斧劈,故推斷成作時間與李唐(約1070-1150後)相去不遠。

本次「典範與流傳」特展,共計陳列四十五件畫作。依作品性質,可劃分為「谿山行旅圖的傳續」、「范寬的傳稱作品」、「范寬畫風的影響」三類 ,系統地展示繼范寬之後,歷代畫家的同名摹作,以及學習范寬「雨點皴」、「礬頭密林」等技法的作品,援以梳理范寬風格的傳續脈絡。其中,〈谿山行旅圖〉與〈臨流獨坐圖〉因屬院藏限展精品,故分成前、後兩期展出,以饗觀眾。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5880

【展覽】舊邦維新:19世紀臺灣社會特展

【展覽】舊邦維新:19世紀臺灣社會特展

標題:

【展覽】舊邦維新:19世紀臺灣社會特展

時間:

2015年6月30日至2016年2月21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第1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透過19世紀的文物、圖像,本特展讓觀眾回顧在這個劇烈變動的世紀裡,臺灣島上原住民、漢人移民、西方探險者、商人及傳教士交錯往來的景象。往來中有過政治、經濟及文化的激烈爭奪,甚至是流血衝突,但也為這個四面環海的島嶼,送來了新時代的風潮。

【快速發展的環球世界】
歷經科學革命、啟蒙運動及工業革命,西歐各國運用先進的航海技術,串連出環繞全球的航路,先是以貿易,後以殖民為目的,帶動了全球資源、資金與人員的流動。然而,當知識與技術的差距成為持有者掠奪土地、剝削當地住民的武器時,知識與工具的進展是否還是文明的表徵,讓人存疑。

【清帝國統治下的臺灣】
清帝國對於臺灣島的統治,是希望維持《皇輿全覽圖》中帝國疆域的統一,因此著重治亂平叛,而非養民生息,對於島民複雜多變的背景存而不理,甚或聯此驅彼,以利統治。因此臺灣的歷史景觀在文獻資料裡始終呈現邊地特質,漢奪番地、閩客紛爭、漳泉械鬥,然而彼此間無論是敵是友,對統治政權而言,不過是順民與亂民之別,對於前者徵利斂財,後者則斬草除根。

這樣的臺灣島,只是帝國邊陲一隅,卻是島民唯一的立足之地、安身之處。

【臺灣的機會與挑戰】
19世紀的浪潮打上了臺灣的海岸,航行全球尋找致富商機的各國再度「發現」了東亞的福爾摩沙島,面臨這波巨浪的清帝國不再能維持封閉與獨佔的統治權。
1860年清國根據天津、北京條約開放淡水、雞籠〈基隆〉、安平、打狗〈高雄〉作為通商口岸,意味著臺灣的產業經濟面臨更大規模的轉型,農業不再以供應溫飽之需為主,而成為貨幣經濟體系的一環;茶、樟腦、糖成為臺灣島最能換「銀」,因此也最具價值的貨品。
通商,改變了地形景觀與生態,也改變了人的生活。是好是壞,隨地不同,因人而異。

【西方宗教在臺灣】
19世紀的西方文化對全球的影響不只是物質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渡海而來的除了商船與艦隊,還有抱持著捨己精神的宣教師們。

西方宗教經過一千八百多年的演變,早已根植在西方文化中,但是對生活在臺灣這個東方島嶼上的島民而言,宣教師們所傳的不只是一種新的宗教,而是一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甚至是生死觀。異文化的碰撞衝突,產生在西方文化佔有優勢力量的時代之中,更顯複雜難解。

【迎向現代社會】
相較於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種,人類依賴工具在嚴苛的自然環境中存活。然而19世紀的人類將工具一舉化為了工業,賴以生存的工具被用來探索自然、控制資源,甚至被當作宰制土地與他人的武器。

這樣的轉變形塑了現代社會的基本架構。臺灣島被沖上了這樣的時代浪頭,不由自主地開始了進入現代社會的航程,島民們或有暈船,或有滅頂,但更多則是挺身在潮浪之上,隨著時代前進。

回望這段歷史,不是懷舊,而是思索:島嶼是我們的故土舊邦,我們無法影響或改變已經發生的歷史,但未來的我們是否有新的命運?

本為舊邦,其命維新。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05881

【展覽】沉思火燒島——被流放的青春

【展覽】沉思火燒島——被流放的青春

標題:

【展覽】沉思火燒島——被流放的青春

時間:

2015年5月27日至2015年11月22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年輕的我們,徬徨卻能堅定,猶疑卻又熱情,眼見社會的勃勃脈動,我們按捺不住衝動,致力於追求知識、實踐理想,縱使身處不同的時空背景、政治條件,我們集結、發聲,或用穿著、音樂、閱讀、消費、社會運動…等積極參與,於是開創屬於不同世代的青春時代。

然而,在1950年代開始的近40年間,卻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的青春被放逐於「火燒島」—那個具有政治禁忌意涵的島嶼上。因為他們對社會理念的熱情,對文化知識的追求,或單純起於無辜的牽連,而被剝奪了自由,甚至喪失性命。

謹以此展覽,分享他們的故事,追念那些被無情終止、被流放的青春,也向那些在活出火燒島後,仍能不折不撓,為臺灣人權自由而奮鬥的前輩們致敬。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05882

【展覽】「鉅變一八九五‧臺灣乙未之役120週年」特展

【展覽】「鉅變一八九五‧臺灣乙未之役120週年」特展

標題:

【展覽】「鉅變一八九五‧臺灣乙未之役120週年」特展

時間:

2015年5月6日至2015年12月13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1894年,清日兩國爆發甲午戰爭,這場戰事的結果,使得臺灣在1895年被清國割讓給日本。面臨將被日本統治的臺灣人,發起了1895年乙未抗日之役,這場戰役可說是臺灣歷史上罕見且大規模的戰事,對於當時的臺灣人而言,是數百年未有之變局,臺灣島上每個人都受到這前所未有的變局所影響。

2015年是臺灣乙未之役120周年,本館透過「鉅變一八九五‧臺灣乙未之役120週年」特展,將帶領觀眾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回到鉅變的一八九五年,跟隨時代巨輪轉動的軌跡,重新走過這個動盪的年代,也透過不同的記錄方式,見證不同時空背景及立場的人們,是如何看待這場戰爭。

透過這檔展覽,可以看出臺灣乙未之役對不同人代表著迥然不同的意義,對於清國官吏而言,是希望能用一切方式將臺灣保留在清國領土下的戰爭;對於日本而言,甲午戰爭跟乙未戰役是確立日本民族主義的驕傲;對於臺灣而言,地方人士為了保衛鄉土起而抗日,戰爭的過程使得臺灣的知識份子忍不住心中的激動,而紛紛留下歷史紀錄;對於臺灣紳商而言,日本相較於清國是可預測的近代國家,也象徵著另一種更接近穩定的生活;對於一般的臺灣人而言,戰爭帶來更多的是苦難的歷史經驗。

展覽除了呈現臺灣人在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下,因為各自的背景影響,作出了不同選擇,同時也企圖透過各種不同紀錄的角度,以多種觀點帶領觀眾走過鉅變的一八九五。展覽分為「甲午戰爭到割臺前夕」、「乙未抗日」、「人人爭說乙未事」及「再現1895」4個單元。「甲午戰爭到割臺前夕」單元中,展出得到新領地的日本,發行的一系列與臺灣主題相關的各式出版品,這些資料混雜了想像與實際的調查資料,也為觀眾開啟一扇得以窺視十九世紀末臺灣景象的窗;「乙未抗日」單元,則透過臺灣民主國國旗、郵票、官銀票及反抗軍書信、名冊等物件,記錄選擇保衛家園奮勇抗日的臺灣人,而保良局成立的相關文件,記錄著為了社會安定,選擇與日本合作的臺灣人;「人人爭說乙未事」單元,透過日本、清國、臺灣人及西洋人4個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展現迥然不同的觀點;「再現1895」單元,則介紹嘗試再現1895這場戰事的各種作品,相較於一般歷史書寫,這些作品提供了更多官方史料以外,臺灣人的想法。

歷史是殘酷的,往往只留下勝利者的詮釋,雖然資料或有多寡,宣傳有強弱之分,但不同當事者對於臺灣乙未之役的看法,仍以不同形式記錄著不同的觀點,1895年的臺灣歷史舞臺上,上演著不同人的經歷及歷史詮釋,歷史舞臺謝幕後,對於鉅變1895的不同歷史詮釋,仍不斷的繼續著,本館邀請各位觀眾,來作出屬於你對這場戰役的詮釋。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05883

【展覽】皇帝的鏡子——清宮鏡鑑文化與典藏

【展覽】皇帝的鏡子——清宮鏡鑑文化與典藏

標題:

【展覽】皇帝的鏡子——清宮鏡鑑文化與典藏

時間:

2015年3月31日至2016年2月26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301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自上古時代起,鏡子便是貴重的照容用具。除可端正衣冠,明亮光潔的鏡面與日月同輝,鏡子遂成為能驅除不祥的法器。光照反射的特性被進一步引伸,明鏡便有了鑑古知今的歷史意味。

古人以銅為鏡,鏡面平整瑩亮,鏡背則成為紋飾設計的勝場。隨著時代工藝及審美的演變,銅鏡成為體現各時代藝術精神的重要載體,因此備受珍視。北宋時期(960-1127),朝野均極重視古文物,因而帶動了編修古器物圖譜的風潮。宋徽宗(1101-1126在位)整理宮廷所藏古銅器,將一一二面漢唐銅鏡收入《宣和博古圖》(1123),開銅鏡入古器圖譜先河。

清代宮廷的古鏡收藏甚豐。乾隆皇帝(1736-1795在位)依循《宣和博古圖》的體例及概念,將宮中所藏漢代至明代銅鏡收入《西清古鑑》(1751)、《寧壽鑑古》(約1776-1781)、《西清續鑑‧ 甲編》(1793)及《西清續鑑‧ 乙編》(1793)等,合稱為「西清四鑑」的古銅器圖譜中。此外,更進一步將各書所錄之古鏡,珍藏於與圖譜同名之書冊式函匣,作為殿堂陳設,創造出獨樹一幟的古鏡收儲設計。除作為收藏品,清宮貴族也喜愛以古鏡照容,為古鏡配置鏡架,增添生活雅趣。

隨著東西方密切交流,明末清初已有歐洲水銀玻璃鏡輸入,為照容帶來全新體驗。康熙皇帝(1662-1722在位)設立了玻璃廠,並開始生產玻璃照容鏡。多樣化的新穎技巧,如畫琺瑯、玉雕、牙雕、銅作與木作等工藝,廣泛運用於玻璃鏡框的製作上。隨著玻璃鏡在清代中晚期的普及,銅鏡的主流地位逐漸被取代。

本展覽圍繞清宮貴族對鏡子的鑑賞、裝治與使用等主題,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鑑古遊藝:皇帝的銅鏡收藏」,精選清宮所藏漢代至明代古鏡,展示銅鏡近兩千年連綿不絕的發展,以及古代帝王對古鏡的認知及品評。第二單元「裝匣陳設:銅鏡的匣作裝裱」,展出院藏乾隆御製〈西清續鑑〉、〈西清續鑑.乙編〉及〈寧壽續鑑〉等鏡匣及配件。一方面欣賞書冊式函匣的裝潢結構之美,一方面呈現鏡匣製作的背景脈絡。第三單元「攬鏡之趣:鏡照與生活」,展現宮廷日常中的古鏡意象,以及玻璃鏡在清代色彩紛呈的發展。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5884

【展覽】甲骨明星展

【展覽】甲骨明星展

標題:

【展覽】甲骨明星展

時間:

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12月9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一樓甲骨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刻或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迄今中國所發現最早有系統且成熟的文字。

自一八九九年甲骨文發現以來,很快引起學者的注意,開始搜集與研究;但大規模的科學發掘工作,則是從民國十七年開始的,由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在商朝晚期都城殷墟(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進行發掘。現藏於史語所的甲骨數量多達二萬五千多片,是世界上藏有殷墟甲骨個別單位中,精品最多者。

史語所甲骨不僅數量多,內容亦十分豐富,為研究中國早期文字與殷商的軍政、宗教、歷史和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彌補「文獻不足徵」的缺憾,藉由甲骨卜辭,殷商信史的建立就愈有可能。

本次甲骨明星展選出史語所典藏最具代表性的十件甲骨,包含刻有甲骨文的人頭骨、牛距骨、牛肩胛骨;還有世界上僅存的兩件鹿頭骨。曾屢次入選教科書的明星、新選入殷墟郵票行列的新秀,以及罕見龜甲上用筆書寫的甲骨文書跡。

展期: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12月9日
每週三、六,9:30-16:30(國定假日及選舉日不開放)

系統號:

A-005885

【展覽】玄奘——迷いつづけた人生の旅路

【展覽】玄奘——迷いつづけた人生の旅路

標題:

【展覽】玄奘——迷いつづけた人生の旅路

時間:

2015年8月11日至9月27日

地點:

龍谷大学龍谷ミュージアム(京都市下京区西中筋通正面下る丸屋町117)

主辦單位:

龍谷大学龍谷ミュージアム、法相宗大本山薬師寺、朝日新聞社、日本経済新聞社

聯絡人:

Tel: 075-351-2500

內容簡介:

三蔵法師として知られる中国・唐代の僧玄奘(602~664)は、シルクロードから仏教の聖地天竺へ赴き、足かけ19年に及ぶ旅を経て、膨大な経典や西域・インドについての最新情報を持ち帰りました。帰国後は残りの生涯をかけて経典の漢訳事業を進め、63歳の生涯を閉じました。

玄奘の伝えた教えは、すぐれた弟子慈恩大師による法相宗の開創へとつながり、現在に続く法相宗の礎になります。また一方で、玄奘の旅は『西遊記』という物語世界を生み出しました。現在においてもテレビドラマや漫画等の形で、新たなビジュアルイメージをまといつつ伝え継がれています。「三蔵法師」と言ったときに思い浮かべる姿は世代によって様々です。1000年以上の時を経て未だに成長するイメージをもつ強靭な存在、それが玄奘なのです。

このように、わたしたちが振り返り仰ぎ見る玄奘は、多くの偉業に彩られた超人的な存在です。しかしこの展覧会では、超人的なイメージの背後に隠された、ひとりの人間としての「玄奘さん」を見つめてみたいと思います。多くのことを成し遂げた玄奘さんは、同時に多くの困難や苦悩とも向き合いました。それでもなお前を向き歩きつづけた志とは、いったい何だったのか?玄奘さんの歩いた一歩は、現在を生きるわたしたちの人生の一歩とも重なり合って見えてくることでしょう。

玄奘を重要な祖師として篤く崇敬してきた法相宗大本山薬師寺に伝わる宝物を中心に、玄奘に関わる貴重な文化財の数々から、玄奘の人生をたどってみます。超人的な「玄奘三蔵」と人間「玄奘さん」のイメージの交錯をお楽しみいただければ幸いです。

【展示構成】
序章   玄奘さんってどんな人?―仰ぎ見る玄奘

第1章  玄奘さんの伝記

第2章  玄奘さん 仏教に出会う

第3章  玄奘さん 天竺に旅する

第4章  玄奘さん 唐に帰り訳経に挑む

第5章  玄奘さん 死してなお ・・・

本展覽休館日為每月月曜日(ただし9月21日(月・祝)は開館),開放時間為10:00-17:00

系統號:

A-005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