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語言暨語言學第16卷第4期

語言暨語言學第16卷第4期

標題:

語言暨語言學第16卷第4期

時間:

201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Preface】
Body Experience and Language Processing(宋麗梅、李佳穎)

【Article】
Imaginative Language: What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have Revealed about the Nature and Source of Concreteness Effects(黃緒文、Kara D. Federmeier)

Unconscious Group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Evidence from Object-based Attention(林山源、葉素玲)

The Feedback Consistency Effect in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Evidence from a Psycholinguistic Norm(李佳穎、徐峻賢、張亞寧、陳薇帆、趙培君)

The Influence of Syntactic Category and Semantic Constraints on Lexical Ambiguity Resolution: An Eye Movement Study of Processing Chinese Homographs(陳柏亨、蔡介立)

Conventionalization of Lexical Meanings and the Role of Metaphoricity: Processing of Metaphorical Polysemy Using a Cross-modal Lexical Priming Task(張有鈞、林千哲、安可思)

Joint Influence of Metaphor Familiarity and Mental Imagery Ability on Action Metaphor Comprehension: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沈姿妤、蔡宜婷、李佳霖)

系統號:

P-00576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8期

標題: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8期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國家與群眾:北京市城區基層街道體制的建設,1949-1962(陳耀煌)

清代「省友」初探(裴丹青)

一種公民建築的誕生:晚清和民國早期中國圖書館話語與實踐(賴德霖)

「明治知識」與殖民地臺灣政治:「國民性」論述與1920年代前的同化政策(藍弘岳)

【書評論文】
在中國發現近代史:李懷印教授近著相關問題商榷(葉毅均)

【書評】
戴景賢,《錢賓四先生與中國現代學術》(汪榮祖)

新村容子,《アヘン戦争の起源──黄爵滋と彼のネットワーク》(唐屹軒)

Barbara Mitter, A Continuous Revolution: Making Sense of Cultural Revolution Culture(常成)

系統號:

P-005733

漢學研究第33卷第2期

漢學研究第33卷第2期

標題:

漢學研究第33卷第2期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漢字與思維專輯】
「漢字與思維」專輯導言(楊儒賓、林清源)

從洪堡特語言哲學傳統論在漢語中的漢字思維(林遠澤)

六書學說的現象學詮釋(關子尹)

華語思維與文字動勢(宋灝)

古代漢語的命題態度與照應複句(馮耀明)

漢字倒寫構形與古文字的釋讀(李守奎)

郭店〈太一生水〉「木甫」的語文分析與思想義蘊(范麗梅)

永明詩學的另一面向──「文」的形構(蔡瑜)

【書評】
評Hyunhee Park, Mapping the Chinese and Islamic Worlds: Cross-Cultural Exchange in Pre-modern Asia(朴賢熙,描摹中國與伊斯蘭世界:前近代亞洲的跨文化交流)(吳挺誌)

評Shih-shan Susan Huang, Picturing the True Form: Daoist Visual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a(黃士珊,圖畫真形:傳統中國的道教視覺文化)(謝一峰)

評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宋雪)

評Leigh K. Jenco, Making the Political: Founding and Action i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Zhang Shizhao(李蕾,為政:章士釗政治理論中的建立與行動)(詹景雯)

系統號:

P-005835

新史學第26卷第2期

新史學第26卷第2期

標題:

新史學第26卷第2期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史學》雜誌社

內容簡介:

【論著】
國民政府的邊疆代理人──格桑澤仁的角色扮演與政治行動(趙崢)

十六、十七世紀英格蘭的服飾論述與國族認同(林美香)

法國大革命時期英法對於「世界公民」的認知衝突(汪采燁)

【研究討論】
道教與性別──二十世紀中葉後歐美重要研究評述(林欣儀)

【書評】
評Jeffrey K. Wilson, The German Forest: Nature, Identity, and the Contestation of a National Symbol, 1871-1914(張家綸)

系統號:

P-005747

考古人類學刊第82期

標題:

考古人類學刊第82期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內容簡介:

媽祖造像、挪用現象與「標準化」問題討論(張珣)

仙姑、臺商與廟宇經理人:新時代的廈門土地公廟(張文玉、林瑋嬪)

社會網絡關係的想像與實踐:以作為「跨境民族」與「天主教徒」的滇東南Hmong人為例(王乃雯)

親屬、族群性與地景:從中國雲南普米族人的「根骨(ɻu^(35))」談起(李文窈)

酸的輪廓:變化中的身體感(顏學誠)

系統號:

P-005760

東華漢學第21期

標題:

東華漢學第21期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華文系

內容簡介:

論金文「□」及「□+器名」(□為古體字)(黃庭頎)

國體、文體與抒情——從詩史到神韻(曾守仁)

論《南詞定律》之體例及其在清初曲譜之開創(林佳儀)

1960-70年代臺港重返古典的詩畫互文文藝場域研究——以余光中與劉國松推動之現代主義理論為例(須文蔚)

童話小說:《我城》的人物、魔幻與喜劇手法(梁敏兒)

唱自己的歌:聲音的跨界旅行和文化的青春互動——淺談新謠與臺灣現代民歌運動之間的關係(徐蘭君)

論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之懷舊時空與魔幻自然(黃宗潔)

跨文化視域下當代漢語哲學的發展:從氣化主體到民主政治-何乏筆教授與賴錫三教授對談紀錄(林修德、顏樞)

系統號:

P-005761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2期

標題: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2期

時間:

2015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內容簡介:

漢、宋學者的聖人觀──以蔡沈與王鳴盛對《尚書.堯典》的詮解為例(曹美秀)

宋代理學「禮即是理」觀念的形成背景(楊治平)

「本然之性」外,是否別有「氣質之性」?──論船山《正蒙注》對張載人性論的承繼與新詮(陳政揚)

朝鮮儒者丁若鏞的復仇觀(李隆獻)

白奴書寫看中國──齊墨曼的《東方社會威脅》(李欣穎)

系統號:

P-004560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3期

標題: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3期

時間:

2015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漢唐間州郡治所的選擇:以河北政區為例(王德權)

從士大夫到外交官的轉變:由汪大燮的經歷看清末民初外交官形成的一種模式(李文杰)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軍火採購之研究(1937-1939):以楊杰在俄法之工作為主線(李君山)

中國農業機械公司與中國近代農業機械化發展(1943-1949)(侯嘉星)

書寫與塑造:1949年後「五四」政治話語及政治形象在大陸的確立:以「胡適思想批判」運動為中心的討論(尤小立)

周恩來與彭真關係之研究(1928-1976)(鍾延麟)

系統號:

P-005762

興大人文學報第54期

興大人文學報第54期

標題:

興大人文學報第54期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

內容簡介:

【主題論文:庶民經驗的人文探討】
孫權冊封蔣子文的歷史意義――從南朝封神現象談起(何維剛)

A Problematic Appropriation of the Mulan Folklore in the Woman Warrior(張剛琿)

二戰後馬國客家聚落的演變――以士乃新村為例(利亮時、楊忠龍)

【一般論文】
湛甘泉與王陽明工夫進路之比較(黃泊凱)

王船山與戴東原哲學較論(陳祺助)

笑亦有道――談晚明詼諧寓言的雅謔理論(陳秋良)

「絕地天通」的神話學解釋脈絡考(楊孟珠)

Economics and Feelings: Property and Propriety in Ann Radcliffe's the Mysteries of Udolpho(林松燕)

系統號:

P-005748

歷史臺灣第9期

歷史臺灣第9期

標題:

歷史臺灣第9期

時間:

2015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報導者: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E-mail: histwn@nmth.gov.tw

內容簡介:

【專題論文】
清代臺灣西螺街的形成與發展(楊朝傑)

日治臺灣大西南沿海鹽業囑託醫與地域社會(陳文松)

日治鳳山街之變遷初探(王御風)

【文物史料譯介】
麥格麗琪(Millicent M. McClatchie)1895-96年臺灣遊記(麥格麗琪原著,林易徵翻譯,陳怡宏校注註,林欣宜解說)

認帳――管窺麻豆玉記廍日誌簿的經濟訊息(林孟欣)

【田野調查短論】
我家堂號的由來與歷史(李文良)

系統號:

P-005813

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8期

標題:

美術史研究集刊第38期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中國陶瓷剔劃花裝飾及相關問題(謝明良)

南宋墓葬與窖藏中的仿古器(陳雲倩)

虎鵲圖研究(宋后楣)

最自然的幻覺:馬內的女童肖像與母愛的手筆(劉巧楣)

系統號:

P-005757

早期中國史研究第6卷第2期

標題:

早期中國史研究第6卷第2期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早期中國史研究會

內容簡介:

【研究札記】
唐代捕獸機關與殺傷罪之法律問題(楊曉宜)

從個人佛教實踐看唐代寫經、印經的文化意涵(李志鴻)

【研究討論】
杜甫詩舅氏人物身分辨證──「崔頊、崔頂」及「崔俠、崔偉」身分(林宗閱)

唐代的繼母子關係──以王婉、韋承慶為中心(高震寰)

系統號:

P-005732

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48期

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48期

標題:

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48期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藝術史研究】
館藏精品賞析:張大千花卉藝事述略(黃崇鐵)

誤將影像作丹青:館藏《李鴻章畫像》的品名類別辨正(郭長江)

從「親密」系列到《貞潔的蘇珊娜》:瓦洛東的兩性關係圖像(賴貞儀)

元代漁父圖中隱士與圖像的脈絡(蔡耀慶)

【博物館理論與實踐】
文化觀光脈絡下的博物館發展趨勢(黃英哲)

北京三所歷史類博物館的兒童教育(楊絢)

博物館實習理論與實務的對話:以國立歷史博物館2014年暑期實習計畫分析為例(翟振孝)

博物館附屬圖書館價值之探討(李素真)

系統號:

P-005750

中正漢學研究第24期

標題:

中正漢學研究第24期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特約稿:中國特色的動物史詩(伊維德(Wilt L. Idema)著,郭劼翻譯)

「箸於竹帛謂之書」釋義:兼談《說文》中書、箸二字的意義(陳英傑)

釋《上博九‧城王為城濮之行》的「肆」字以及相關的幾個問題(蘇建洲)

聶雙江歸寂思想的「超越體證」型態之研究(陳佳銘)

牟宗三道德形上學新詮(蕭振聲)

「野史」與「演義」的關以:以「三言」、「三拍」為考察中心(李志宏)

清代聲調說五律格式糾補(蔡振念)

《茶花兒》與《天神與貓》:張德彝《述奇》系列兩齣中國題材戲劇新探(羅仕龍)

【〔本期專題〕人文風景】
「人文風景專輯」序(鄭毓瑜、賴錫三)

體虛之道與風景的感知:雅各泰的風景詩學(姜丹丹)

風景的建制及其問題(黃冠閔)

物我相處之境:論日本庭園(宋灝)

從「山水」到「水石」:元結、柳宗元與中唐山水美感話語的一種變化(蕭馳)

《未定之圖:觀空間》著作介紹(蔡淑玲)

《未定之圖:觀空間》〈圖示警〉(亞蘭米龍(Alain Milon)著、蔡淑玲翻譯)

《未定之圖:觀空間》〈按圖索驥的釋文〉(亞蘭米龍著、林德佑翻譯)

無限親近與幾乎當下:簡評畢來德兩部《莊子》研究(樂唯(Jean Levi)著、宋剛翻譯)

系統號:

P-005808

中正漢學研究第23期

標題:

中正漢學研究第23期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朱子讀書法與經典詮釋:一個信念分析的進路(林啟屏)

俄藏清末鍾馗圖象考釋(楊玉君)

賀欽的《醫閭先生集》在朝鮮的傳播刊行與朝鮮學界對於賀欽學說的認識(金鎬)

【〔本期專題〕禮學】
「禮學專題」序(彭林)

論《儀禮》卜筮與求日擇人的幾個問題(葉國良)

清華簡《耆夜》飲至禮辨析(彭林)

《鄭玄三禮注研究》「通論編」及「校勘編」述評(單周堯)

昏禮階級異同說平議:以〈士昏禮〉與《春秋三傳》《列女傳》為中心(虞萬里)

學《撫本禮記考異》記(喬秀岩)

禮祝之儒:代巡信仰的神道觀(李豐楙)

錢賓四先生的禮學觀(彭林)

幾種經學史中的禮學論述(林慶彰)

古禮書中禮典與儀節研究方法舉例(葉國良)

詩—禮—樂的「性與天道」論(楊儒賓)

臺灣喪禮中的經學成分及其應世改變(徐福全)

文化視野中的禮學(莊雅州)

系統號:

P-005787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5期

標題: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5期

時間:

2014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特稿】
論章法包含結構之陰陽變化--以蘇辛詞為例作觀察(陳滿銘)

【一般論文】
杜甫七律調聲研究(許清雲)

墨家生死學(袁信愛)

處江右與泰州之間的儒者耿定向──一個跨越陽明後學分派畛域的人物典型(袁光儀)

黃侃、錢玄同《說文段注小箋》比勘(郭萬青)

甲、金文「廼」字用法研究(胡雲鳳)

以考古實物探討「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之具體指涉(陳紹慈)

系統號:

P-005751

古代文明2015年第1期(總第33期)

古代文明2015年第1期(總第33期)

標題:

古代文明2015年第1期(總第33期)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長春:東北師範大學

內容簡介:

【古代地中海文明】
羅馬國家統治制度的創新——西西里行省制度的建立與運作(宮秀華王允)

羅馬帝國衰落的起點——以琉善對公元2世紀羅馬社會的認識為中心(倪滕達)

【拜占庭與歐洲中世紀】
管窺《王室法蘭克年代記》的官方屬性——與古代中國官方史學相比較為視角(朱君代)

中世紀英格蘭勞工法令的頒布、執行及其影響(王超華)

【中國先秦史】
大禹治水地域範圍新論——以出土文獻和考古發現為參照(張磊)

以史為鑑與周初社會治理模式的重構(張利軍)

郭店楚簡《忠信之道》補釋(王坤鵬)

談上博簡《鬼神之明》的學派問題(郭佩玲)

【帝制中國】
秦簡「識劫(女冤)案」發微(王彥輝)

試論明與後金對蒙古降人的安置(劉大治)

【東亞歷史文化】
日本古代貴族制社會結構(李卓)

日本江戶時代的出版業——從庶民閱讀史視角的考察(張博)

系統號:

P-005735

東洋文化研究17號

標題:

東洋文化研究17號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学習院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説】
戦国時代における楚の都市と経済(柿沼陽平)

朝鮮王朝英祖による「華人子孫」創出の背景(木村拓)

法文及びディカー裁判所の判決から見た近代タイにおける妾の法的諸問題をめぐる考察(西田真之)

【資料紹介】
上甲米太郎関係資料目録――植民地朝鮮での教員の日記(辻大和・富澤萌未)

池田佐忠関係資料目録――植民地朝鮮慶尚道の写真を中心に(辻大和)

【未公開資料:朝鮮総督府関係者録音記録(16)】
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蔵 友邦文庫
1910年代の朝鮮総督府
監修:宮田節子,校註:宮本正明、李正勲、通堂あゆみ、辻大和
【解説】朝鮮総督府初期の日本人官吏――形成過程・構造・心性…松田利彦
総督府時代を懐古して(1959.10.14)
寺内総督時代施政の実際に従事して(1963.11.06)
寺内総督時代の回顧(1)(1965.10.21)
寺内総督時代の回顧(2)(1965.11.18)

【東洋文化講座「アジアの未知への挑戦――人・モノ・イメージをめぐって」講演録】
「異人」イメージの政治性:18―19世紀の清王朝と中央アジアの事例から(小沼孝博)

私が朝鮮に向かいはじめたころ(宮田節子)

ものから見る世界――博物館から考える(伊藤真実子)

【論説】
グローバル化時代の成長と福祉をめぐる韓国政治(磯崎典世)

日本の議会における時間リソースと審議パターン―国会・高知県議会とフランス国民議会の比較を通じて(野中尚人)

委縮した社会民主主義――韓国福祉国家の市民社会的基盤(大西裕)

指示代名詞の中国語陝西方言における3分法とその地理言語学的特徴(安部清哉)

系統號:

P-005734

東方學第129輯

標題:

東方學第129輯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方學會

內容簡介:

龔原『周易新講義』について(小島毅)

漢代仙譜考(姜生)

西晉皇太弟初探(岡部毅史)

芳りと響き──二陸の詩歌作品に見える感覺表現(狩野雄)

畜類償債譚の傳來と變化──その金額表現を中心に(福田素子)

一八世紀後半の在華イエズス會士による中國史敍述(新居洋子)

系統號:

P-005783

中國史研究第95輯

標題:

中國史研究第95輯

時間:

2015年4月

出版單位:

大邱:中國史學會

內容簡介:

【Articles】
Local Government and Document Delivery System of Qin(秦) Empire (Oh, Jun Seok)

The Theft and Theft law in the Law of Qin-Han (Lim, Beong Duk)

The Friendship between Hong Dea-young and Lianghun and the Textual Research for the Real Identity of Lianghun (Liu, Lin)

The Function of Tiandihui's Initiation Ritual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Lee, Pyong Soo)

Negotiation over Chinese Settlements in Korea and Chinese Modern diplomacy (Kim, Hee Sin)

系統號:

P-005809

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

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

標題:

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

時間:

201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允晨文化

作者:

王明珂 著

內容簡介:

前言——為什麼赤腳慣了踩在銳石上不知痛?

第一章 事實與現實

第二章 典範與邊緣

第三章 人類社會的基本面貌

第四章 表相與本相

第五章 記憶與社會

第六章 文本與情境

第七章 文本結構與情境結構

第八章 三種文本表徵分析策略

第九章 結語:邊緣、移動與反思性研究

附錄 《少年PI的奇幻漂流》——電影與小說觀讀之後

系統號:

P-005754

中國歷史的再思考──許倬雲院士八十五歲祝壽論文集

中國歷史的再思考──許倬雲院士八十五歲祝壽論文集

標題:

中國歷史的再思考──許倬雲院士八十五歲祝壽論文集

時間:

201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作者:

劉翠溶 主編,杜正勝、劉翠溶等 著

內容簡介:

序(劉翠溶)

1 史學之空間思維的雜想(杜正勝)

2 再現傳統中國的思想──邁向論述化、命題化的哲學?(黃進興)

3 中國歷史寫作中史論的作用及其理論問題(黃俊傑)

4 近代史家的研究風格與內在緊張(王汎森)

5 史前至夏時期玉器文化的新認知(鄧淑蘋)

6 瑤環百疊,瑜珥琤瑽──雲南滇文化的玉耳玦(黃翠梅)

7 從《太平經》論生死看古代思想文化流動的方向(邢義田)

8 漢高帝如何從白登之圍脫困的?(孫鐵剛)

9 唐代的身分制社會(高明士)

10 五代吳越國末代君王錢俶(928-988)的歷史地位(趙雅書)

11 略談五代宋初君臣關於讀書的記載(張元)

12 什麽是近世中國的「地方」?──論宋元之際「地方」觀念的興起(李弘祺)

13 十三世紀桂學釋奠二圖的新發現(陳芳妹)

14 明代河東鹽銷區的爭執(徐泓)

15 檔案所見清代社會夫妻關係的斷裂與終止(劉錚雲)

16 關鍵的一年──蔣中正與豫湘桂大潰敗(陳永發)

17 臺北帝大附屬熱帶醫學研究所——從成立到接收(張秀蓉)

18 臺灣與福建城市環境問題的比較研究(劉翠溶)

系統號:

P-005767

論語與孔子思想

論語與孔子思想

標題:

論語與孔子思想

時間:

201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作者:

津田左右吉 著,曹景惠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日文書名為「論語と孔子の思想」

緒言
第一篇 世間流傳的孔子言談
第一章 與論語無關的孔子言談
第二章 與論語相關的孔子言談
附錄 《禮記》〈坊記〉、〈表記〉、〈緇衣〉、〈中庸〉四篇的成立年代

第二篇 《論語》及孔子言論之傳承
第一章 西漢時代的《論語》傳承
第二章 在孟子時代以前孔子言論之傳承

第三篇 《論語》的型態及內容
第一章 《論語》的型態
第二章 《論語》的內容
第三章 各篇的成立與構成

第四篇 《論語》成書的經緯
第一章 在《論語》文本裡,較孟子時代為後的要素
第二章 在《論語》文本裡,較孟子時代以前的要
第三章 從《論語》的型態來看
第四章 《論語》成立的過程與其書之性質

第五篇 《論語》與儒家之學
第一章 孔子思想與儒家之學
第二章 《論語》在儒學中的地位

結語  《論語》的研究方法及態度

編輯後記
附錄一  原著中引用津田左右吉著作書目
附錄二  津田左右吉年表
附錄三  《津田左右吉全集》目錄
附錄四  津田左右吉研究相關書目

系統號:

P-005768

美國政治與其兩岸政策

美國政治與其兩岸政策

標題:

美國政治與其兩岸政策

時間:

201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

作者:

李本京 主編

內容簡介:

從選舉看美國政黨的演化(楊泰順)

美國的利益團體政治(楊泰順)

美國政黨政治及其運作(葛永光)

美國「再平衡」亞洲政策之演變與美臺關係:2013-2014(裘兆琳)

冷戰後美國全球戰略與防衛理念(王高成)

華府、北京:永遠糾纏的交往與對立(李本京)

型塑大國關係:華府北京連串峰會(李本京)

不同理念,不同面向:美國新現實主義派挑戰「臺灣關係法」底線(李本京)

系統號:

P-005775

商人與共產革命,1919-1927

商人與共產革命,1919-1927

標題:

商人與共產革命,1919-1927

時間:

201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

李達嘉 著

內容簡介:

本書闡析中共建黨初期,如何運用與商人的聯合戰線(統一戰線)來擴充實力,進行無產階級革命。中共成立時以工人政黨自居,鼓動工人階級對資本家階級進行鬥爭,欲實現工人階級專政。以往學界較關注工人及工人運動研究,對中共統一戰線的運用,也多聚焦於國共兩黨的分合。本書指出,統一戰線在政治面和社會面的實踐同時並進,中共以打倒資產階級為目標,但是在發展工人運動和工人革命的過程中,卻頗注重與商人建立聯合戰線。此一策略具有多重作用:一是化解商人對國民黨聯俄容共後實行共產的疑懼;二是吸納商界力量,利用商人援助和解救工人罷工的困境;三是緩和罷工運動造成的工商利益衝突;四是削弱國民黨右派的群眾基礎,壯大左派。聯合戰線建立在民族主義和打倒軍閥的共同目標之上,內部充滿辯證和矛盾。

中共利用民族主義與反帝國主義之間的模糊、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的模糊、國民革命與無產階級革命之間的模糊,為無產階級革命創造條件。全書透過五卅運動、省港罷工、上海工人三次暴動,從群眾運動的角度,解析商人、工人、學生與國共兩黨在革命中的複雜關係,對中共早期革命歷史提出新的論述。在中共以資本主義臻於富強的今天,重新審視中共與商人的關係,亦饒富意義。

系統號:

P-005789

槍桿、筆桿和權術:蔣介石與毛澤東治國之道

槍桿、筆桿和權術:蔣介石與毛澤東治國之道

標題:

槍桿、筆桿和權術:蔣介石與毛澤東治國之道

時間:

201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作者:

戴鴻超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篇 身世相同
第一章 幾可互結金蘭
蔣、毛生死
南國成長
從頑童到好學之士
四位夫人
政治凋零
其他相同處

第二章 走上同樣政治道路
政治起程點
蘇聯影響
歷史使命
利用武力
博覽群籍
脫穎而出

第二篇 主要統治技術
政治人物
天有兩日
兩個桿子

第三章 運用槍桿子
用槍桿去革命
蔣:陣地戰術,火力制敵
毛:游擊戰術,機動克敵
毛何以致勝

第四章 運用筆桿子:(一)建立信心
寫法與作品
蔣:政治道德化
毛:動人心弦的詩詞

第五章 運用筆桿子:(二)正統思想與政策
樹立正統思想
以口號宣揚政策
兩人差異

第三篇 次要統治技術:政治藝術
第六章 蔣的政治藝術:(一)動之以情
同是一家人
慎終追遠
生日快樂

第七章 蔣的政治藝術:(二)恩威並濟
何謂機詐
犒賞有加
行動制裁
分而治之
民主為表,專制為實
下野的藝術

第八章 毛的政治藝術:(一)間諜戰
冷酷無情
廣大深入的間諜網
滲透國軍最高統帥中心
滲透各軍區司令部
心臟中的匕首

第九章 毛的政治藝術:(二)鬥爭運動
政治境界中的衝突現象
鬥爭運動
馴服群眾為順民
鍛鍊幹部成利劍
嚴禁以筆殺人
清除黨內最大敵人
唯一無二的革命
登峰造極

第四篇 走向富強
第十章 應對列強(一)
蔣、毛相同處
蔣:多邊的戰時外交(一九三一~一九四五年)
蔣:依賴一強的戰後外交(一九四五~一九七五年)

第十一章 應對列強(二)
毛的一、二、三基本策略
從中美和解到戰略三角
蔣、毛外交作為的比較

第十二章 致富之道
致富的基本觀念
經濟政策之制定
政策效果
差異之處:兩項原則
走向致富之道

第十三章 結論:試論蔣、毛功過
蔣、毛領袖特點
蔣、毛領導風格
蔣、毛的成就與失敗
總體評價
實現中國富強的同志

系統號:

P-005840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增補版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增補版

標題: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增補版

時間:

2015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作者:

胡頌平 編著

內容簡介: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增補版》全套三百餘萬字,編者胡頌平先生花了整整五年的時間編成初稿,嗣後又不斷地收集新出現的資料加以補充,甚至在最後校對時仍有所增補。總計此書前後歷十六、七年始成定稿,不僅為胡適研究提供了最豐碩的資料,更是年譜史上最浩大的一項工程。

本書最大的特色是對譜主學術思想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清楚的輪廓。名史學家余英時教授在序文中指出,讀過本書,便可對胡適之先生一生學術思想的發展,獲得極清晰而深刻的認識。

本書的又一特色是具有完全的索引。在這部三百萬字的巨著中,包羅了近代史上無數的人與事,以及胡適之先生廣博的著述,為了便於研究者的檢索參閱,特就人名、胡適著述及專有名詞,分別編製索引,附於各冊之後,以利參用。最後一冊並附胡適之先生中外文著作的詳目。

作者簡介
胡頌平,溫州人,1926年考入廣州中山大學,因母喪輟學返鄉,1928年轉入上海中國公學就讀,與時任中國公學校長的胡適先生,建立深厚的淵源。1930年畢業後,長期追隨朱家驊工作。1958年胡適先生回國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後,由總辦事處幹事調任機要秘書的工作,有機會觀察他晚年的一切言行。所提供的第一手資料,是研究胡適思想最可貴的證據。

系統號:

P-005857

遊戲與遊戲以外:南朝文學題材新論

遊戲與遊戲以外:南朝文學題材新論

標題:

遊戲與遊戲以外:南朝文學題材新論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祁立峰 著

內容簡介:

導論 以文為戲:遊戲與文學題材
一、「遊戲」的意義:富有深意的行為
二、題材的意義:從詞語遊戲到想像遊戲

第一章 「遊戲」題材新論:語文遊戲詩賦與「言意之辯」的關係
一、「語文遊戲」作為一種題材
二、「博物」的語文遊戲:從「數名詩」、「大╱細言詩」談起
三、「語言」的自我指涉:陳暄其人與〈應詔語賦〉的遊戲性
四、清談的延續或解構:〈應詔語賦〉與「言意之辯」的關聯
五、小結:以遊戲為目的

第二章 「詠物」題材新論:詠物詩賦的文化脈絡流變
一、「詠物」作為一種真實力量
二、從「群體」到「類體」
三、政治與道德的寓象:詠「梧桐」
四、隱逸、死亡或孤貞的象徵:詠「松」
五、另一種「體國經野」:詠「馬」和「舞馬」
六、渺小微物的啟示:詠「蟬」
七、從「言志」到「宮體」:詠「禽鳥」
八、觀照與幻見:詠「燭」
九、遮蔽與現形的美感:詠「屏風」
十、小結:「詠物題材」的文化意涵

第三章 「物色」題材新論:物色賦的「設辭問對」與互文性
一、物色題材與設辭問對
二、經典作品:風賦、雪賦與月賦
三、與經典的呼應:物色賦擬作
四、小結:物色題材的傳統

第四章 「遊寺」題材新論:遊寺詩的三層文化意涵
一、理解南朝遊寺詩的幾種面向
二、遊覽:遊寺詩的遊覽、觀看與身體行動
三、遊戲:競爭、拼貼與佛教體悟
四、權力:宗教與政治的雙重權力
五、小結:遊寺題材的文化意涵

第五章 「邊塞」題材新論:南朝邊塞詩的起源商榷
一、南朝「邊塞詩」起源─未竟的爭論
二、遊戲、模仿、想像與再現─四種前行研究的整理
三、回到邊塞詩的寫作動機─擬代與遊戲
四、小結:遊戲者的心靈圖景

第六章 「豔情」題材新論:梁陳豔情詩的三種類型
一、「豔情」與「宮體」
二、雕飾主義者:蕭綱
三、豔情詩的經典化:徐陵
四、泛豔情詩化:陳叔寶
五、小結:豔情題材的經典化與後果

結論 遊戲──逃逸於世界之中

系統號:

P-005742

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從「內地延長」到「自主繼受」

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從「內地延長」到「自主繼受」

標題:

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從「內地延長」到「自主繼受」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王泰升 著

內容簡介:

緒言

第一章 法律現代化與「內地延長」的再延長
 第一節 問題由來與歷史背景
 第二節 首次因「內地延長」而法律現代化
 第三節 「皇民化」帶來法律現代化的倒退
 第四節 戰後新的「內地」及再次「內地延長」
 第五節 以中國內地化延續具從屬性與侷限性的法律現代化

第二章 中華民國法制「去內地化」的進展與侷限
 第一節 議題的提出及其歷史緣由
 第二節 中央民意代表制度漸次實際上「去內地」
 第三節 領土範圍及行政區劃與組織有限度的「去內地」
 第四節 全國性中央法律相當普遍的「去內地化」

第三章 中華民國法制的臺灣化
 第一節 「臺灣化」的概念
 第二節 憲法的臺灣化
 第三節 行政法及經濟法規的臺灣化
 第四節 民事法的臺灣化
 第五節 刑事法的臺灣化

第四章 繼受當代歐美日本法制及法學
 第一節 多元鑲嵌式自主繼受
 第二節 對美國法的繼受
 第三節 對日本法的繼受
 第四節 對德國法的繼受

結論

系統號:

P-005765

日本江戶時代儒家《易》學研究

日本江戶時代儒家《易》學研究

標題:

日本江戶時代儒家《易》學研究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陳威瑨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進路與架構

第二章 江戶時代儒家《易》學之歷史背景
 第一節 《周易》與江戶時代以前之儒學
 第二節 《周易》在江戶時代儒學環境下的流傳
 第三節 小結

第三章 江戶時代儒學的《周易》註釋特色比較
 第一節 伊藤東涯與《周易經翼通解》
 第二節 太宰春臺與《周易反正》
 第三節 中井履軒與《周易逢原》
 第四節 皆川淇園與《周易繹解》
 第五節 佐藤一齋與《周易欄外書》
 第六節 大田錦城與《九經談》
 第七節 小結

第四章 江戶時代儒者思想中的《易》學哲學開展
 第一節 《易》學開展出之理氣論觀點
 第二節 《周易》與陽明學者的神祕性道德論
 第三節 皆川淇園獨樹一幟的「開物學」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江戶時代儒學論爭議題中的《周易》
 第一節 崎門弟子破門事件:《文言傳》「敬內義外」詮釋論爭
 第二節 「欲斥性理,必自《周易》始焉」:反徂徠與《周易》
 第三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內容回顧
 第二節 江戶時代儒家《易》學的研究價值
 第三節 未來研究展望

系統號:

P-005795

上海流行音樂(1927-49):雜種文化美學與聽覺現代性的建立

上海流行音樂(1927-49):雜種文化美學與聽覺現代性的建立

標題:

上海流行音樂(1927-49):雜種文化美學與聽覺現代性的建立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洪芳怡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幾個核心思考
提問一:視覺或聽覺的眾聲喧嘩?
提問二:揉雜美學的遊戲規則
提問三:發聲問題
提問四:科技與社群
上海流行音樂概述:唱片與歌手
重思上海

第二章 「淫樂」美學:黎錦暉、明月社與早期流行歌曲
黎錦暉的音樂春秋大夢
「愛」與「美」救國論
小妹妹的貓兒前身:聽覺審美與用嗓方式溯源

第三章 拼貼、拉鋸與異變:上海流行音樂發展
擬古仿西的新樂種
上海流行音樂的發展軌跡與內在秩序
聲響學舌:混血音樂的抵抗、顛覆與越界

第四章 現代性聽覺啟蒙
聽什麼,怎麼聽
留聲魔幻新時代
小狗聽什麼?留聲機的亡者之聲
聽覺鏡像
聲音科技與演唱風格的轉變

第五章 結論:聽覺快感的顛覆美學
再論研究方法與目的
都會生活有聲指南
雜種貓的顛覆性歡愉

系統號:

P-005796

「九葉」詩人的詩學策略與歷史關聯(1937-1949)

「九葉」詩人的詩學策略與歷史關聯(1937-1949)

標題:

「九葉」詩人的詩學策略與歷史關聯(1937-1949)

時間:

2015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李章斌 著

內容簡介:

導論
第一節 對研究現狀的反思
第二節 本書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九葉」群體的形成與性質
引言
第一節 「九葉」群體的聚合
第二節 「九葉」群體的總體特徵和性質

第二章 抒情詩體的轉型
引言
第一節 辛笛:「現實」的壓力與抒情詩的「變形記」
第二節 穆旦:「新的抒情」之歷史與思想動力
第三節 杜運燮:「輕體詩」與反感傷和反抒情

第三章 「自我」與「世界」的緊張關係
引言
第一節 穆旦:殘缺自我與完整性之尋求
第二節 陳敬容:「陌生的我」與「陌生的世界」
第三節 杭約赫的二元「世界」觀與烏托邦想像

第四章 「時間」與歷史意識
引言
第一節 唐祈的「時間」與歷史決定論
第二節 穆旦:「時間」的圍困與歷史的滅絕

第五章 創造性的隱喻
引言
第一節 辛笛:歷史文化危機與隱喻的創造
第二節 穆旦:隱喻的張力與歷史的壓力
第三節 袁可嘉的比喻理念的重審和再出發
第四節 創造性隱喻與新詩語言的發展

結論

系統號:

P-005741

曾國藩的經世思想及其實踐

曾國藩的經世思想及其實踐

標題:

曾國藩的經世思想及其實踐

時間:

2015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文津出版社

作者:

徐亞萍 著

內容簡介:

曾國藩克己檢束俢身,困勉約禮博學,終成兼容並蓄、學德兼備的通博大儒。以禮學經世,以實學致用,其經世思想在政治、領導、教育、軍事方面皆有獨到見地。其宦途事功,經文官而儒將,剿定太平軍內亂,是為晚清中興名臣。世人稱之為舊文化陶養下的理想人物。本書以前言往行的探究,期有若干歷史思考、人文觀照的啟迪。

作者簡介
徐亞萍,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現專職於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講授近現代學術思想、中國文學批評史等課程。撰有《劉勰文心雕龍論文與道之關係──兼文心原道篇析義》、《劉勰文心雕龍的文學作品分類論》、《文心雕龍之通變觀與其創作論》、《唐代詠史詩與中國傳統士文化關係之研究》等專書。

系統號:

P-005725

琴道

琴道

標題:

琴道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作者:

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 著,李美燕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An Essay in the Ideology of the Ch’in"

第一章 概論

第二章 音樂的傳統觀念

第三章 古琴研究
  第一節 原始資料
  第二節 起源與特性
  第三節 琴人的心境與原則
  第四節 選文

第四章 琴曲的意義

第五章 象徵
  第一節 術語與名稱的象徵
  第二節 音色的象徵
  第三節 指法的象徵符號

第六章 聯想
  第一節 古琴與鶴
  第二節 古琴與梅樹,古琴與松樹
  第三節 古琴與劍
  第四節 一些關於古琴的著名故事與經常被引用的段落

第七章 結論

附錄一:西方的古琴相關文獻
附錄二:中國的古琴相關文獻
附錄三:古董古琴
附錄四:中國古琴在日本

系統號:

P-005769

清史稿全史人名索引

清史稿全史人名索引

標題:

清史稿全史人名索引

時間:

2015年7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蘇慶彬 著

內容簡介:

《清史稿人名索引》是蘇慶彬老師積五十年之功編製而成,是目前有關《清史稿》眾多索引之中,最為齊備和完整的工具書。

張忱石、吳樹平編《二十四史紀傳人名索引》,但不收《清史稿》。上海書店編《二十五史紀傳人名索引》,雖含《清史稿》,但只限紀傳,不及表志;且人名亦只收列傳的人名,不入列傳者未載錄。北京中華書局所出諸史人名索引,只得廿四史,未有《清史稿》。何英芳所編撰《清史稿紀、表、傳人名索引》,以《清史稿》主要人物為主。書中尚有眾多人物,則未見收入;而所著錄之人物,亦多僅得一見而止,若其人出現於其他篇幅者均闕如。因此,蘇老師本書正好補上學界空白。

近年,隨著數據庫興起,彈指之間,即可搜索人名。但是,依靠數據庫搜索,往往出現一些難題。首先,異時代的同名同姓者,數據庫無法分辨。其次,史文出現人名時,許多只道其名,不及其姓,《清史稿》中同名者多不勝數,若以人名搜尋,無關資料過多,反而有礙。再者,人名索引按姓和名的筆劃排列,對研究者會帶來不可預計的收穫。最後,本書在姓名之後,再加上異名、字、號,大大便利研究者,這是數據庫無法做到的。

所以,《清史稿人名索引》出版會對清史研究帶來一大推動力,不能只視為一堆名字的排列。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研究者對本書若能靈活運用,定必產生許多尚未發掘的研究課題。

還有一點值得補充的。蘇老師畢生研究《清史稿》,當今學者很少以官方檔案入手研究清史,蘇老師獨闢蹊徑,探跡幽微,與世俗之學,截然不同,《清史稿》人名索引提供後學獨特研究方向,應當重視。

作者簡介
蘇慶彬,1956年畢業於新亞書院文史系,旋即入讀新亞研究所,畢業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其後又於1967年獲香港中文大學碩士學位,同時出任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歷史系教職,直至1993年榮休。期間主要講授「中國通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中國歷史要論」及「中國文化史」諸科。

系統號:

P-005770

香港佛教史

香港佛教史

標題:

香港佛教史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鄧家宙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貝葉西來─早期的香港佛教
第一節 古代之香港佛教
第二節 山林佛教的興起

第二章 佛苗初開─二次大戰前的香港佛教(1920-1941)
第一節 國內佛教復興運動的氛圍
第二節 中國佛教改革影響下的香港佛教發展

第三章 暗黑與曙光─日治時期及戰後初期的香港佛教(1942-1960)
第一節 日治時期香港佛教情況
第二節 光復初期之香港佛教
第三節 五十年代佛教團體之興起與活動

第四章 茁壯飛揚─一九六○年以後的香港佛教(1960-1980)
第一節 六十年代的寺院與團體
第二節 六十年代的佛教活動
第三節 六十年代以後的宗教交流
第四節 佛教的慈善事業

第五章 新時代.新機遇─一九八○年以來的香港佛教
第一節 外地宗派之傳入和發展
第二節 本地佛教的弘播概況

第六章 回顧與前瞻

系統號:

P-005771

呂氏春秋管窺

呂氏春秋管窺

標題:

呂氏春秋管窺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何志華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呂氏春秋》的作者及其編撰原因

第二章 《呂氏春秋》編排結構重探

第三章 《呂氏春秋》成書於「維秦八年,歲在涒灘」解

第四章 《呂氏春秋》核心思想探究

第五章 《呂氏春秋》與先秦諸子關係重探

第六章 《呂氏春秋》高誘注解體例

第七章 《呂氏春秋》高誘《注》於群經考據之用

系統號:

P-005772

朝鮮通信使文獻選編(一套5冊)

朝鮮通信使文獻選編(一套5冊)

標題:

朝鮮通信使文獻選編(一套5冊)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選編

內容簡介:

《朝鮮通信使文獻選編》系文史研究院繼《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和《韓國漢文燕行文獻選編》之後編訂出版的第三套反映東亞中、日、韓、越交流狀況的使行文獻。廣義的通信使是對15-19世紀朝鮮王朝派往日本室町幕府、豐臣政權、江戶幕府和明治政府的外交使節的總稱。在總共六十多次朝鮮通信使往返中,留下了大約四十種左右通信使記錄。

此前,收集數量較多的朝鮮通信使文獻的總集,分別是韓國的正續編《海行總載》以及日本整理的《(善鄰と友好の記錄)大系朝鮮通信使》八冊,而中國學術界在通信使文獻的整理上尚處於缺席狀態。

此次文史研究院整理編訂的《朝鮮通信使文獻選編》五冊,彌補了中國學術界在通信使文獻整理上的空白。此《選編》選取了從1420年到1876年間具有代表性的朝鮮使節使日行記十六篇,這些文獻一方面反映出十五世紀以來朝、日兩國在政治、文化上的交涉狀況,另一方面反映出傳統中國向周邊漫延開來的古典知識、禮樂制度和藝文意境,是如何構成了此時朝鮮和日本在文化上相互競逐的背景和評判標準。在朝鮮通信使文獻中,儘管主要看到的是日本與朝鮮之間複雜的政治關係,但也有中國的文化存在,展現出的是當時東亞整體的文化狀態和知識面貌。

系統號:

P-005792

在西方發現陳寅恪:中國近代人文學的東方學與西學背景

在西方發現陳寅恪:中國近代人文學的東方學與西學背景

標題:

在西方發現陳寅恪:中國近代人文學的東方學與西學背景

時間:

2015年5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三聯書店

作者:

陳懷宇 著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陳寅恪是近代中國學術史上的一段傳奇。本書主要研究陳寅恪學術研究的世界學術背景,特別關注陳寅恪時代國際東方學與西學對其學術之養成、發展、變化的影響。作者運用不同語言的文獻材料等多重證據來進行辨析,結合前人未加注意的一些西文文獻,考察了陳寅恪在哈佛、德國的留學歷程及其所處的歐美學術界,以及他和歐美學者蘭曼、白璧德、呂德斯以及其他同輩學者交往的經歷,提示了陳寅恪東方學與史學發展的國際學術背景,重點分析了陳寅恪在思想和學術上受到的歐美人文主義、東方主義、文獻主義以及文化民族主義的影響。

作者簡介
陳懷宇,江西樟樹人。先後求學於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現任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助理教授,並獲選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AS)歷史學部研究員、劍橋大學克雷爾堂(Clare Hall)斯伯丁研究員(Spalding Fellow)。主要研究興趣為中國宗教史與思想史、絲綢之路文化史、近代思想與學術。已出版《中國中世寺院主義之復興》、《動物與中古政治宗教秩序》、《近代傳教士論中國宗教》、《景風梵聲》等論著,並發表中、英文論文數十篇。

系統號:

P-005773

才德相輝:中國女性的治學與課子

才德相輝:中國女性的治學與課子

標題:

才德相輝:中國女性的治學與課子

時間:

2015年5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三聯書店

作者:

劉詠聰 著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中國女性從秦迄清兩千多年間,在經學歷史上是否沒有一人可登經師之席?在史學領域中是否只有班超堪冠史家之名?她們又如何訓課子女、啟迪後代?本書篇章是作者多年來爬梳文獻、鑽研央料的學術成果,信為中國女性史研究補苴罅漏之作。全書分為通論及專論兩部分,對古代女性之治學與課子情況詳加論述,從而展示中國歷史文化中女性跋涉的足迹。

作者簡介
劉詠聰,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曾任美國國務院富布萊特訪問學人暨波士頓東北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作者主要從事中國性別史研究,著有《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1993)、《中國古代的育兒》(1997)、《德才色權:論古代中國女性》(1998),編有《中國婦女傳記辭典(清代卷)》(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Women: The Qing Period,英文版1998;中文版2010)、Windows on the Chinese World: Reflections by Five Historians(2009)、Overt and Covert Treasures: Essays on the Sources for Chinese Women’s History(2012)、《性別視野中的中國歷史新貌》(2012)等書;另撰有中外學術期刊及專集論文六十餘篇。作者學術自傳見於《智慧的出場:當代人文女學者側影》(謝玉娥編,2013)及A Journey into Women’s Studies: Crossing Interdisciplinary Boundaries (ed. Rekha Pande, 2014)。

系統號:

P-005774

天堂與現代性之間:建設蘇州(1895—1937)

天堂與現代性之間:建設蘇州(1895—1937)

標題:

天堂與現代性之間:建設蘇州(1895—1937)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作者:

柯必德(Peter J. Carroll)著,何方昱 翻譯

內容簡介:

導言
蘇州城及其方位的象征意義
蘇州和社會變革
空間變化與社會轉型
城市空間與地方
思想觀念的轉變
國家范疇內的地方國有化及其定位
本書框架

第一部分 從道路到現代性
第一章 馬路:工業與惡習的誕生地
蘇州的城市道路及其國際/國家意義
馬路:外國技術的本土化
商務局:防御性發展與官僚資本主義
張之洞的設想:作為工業防疫線的馬路
資助商務局之爭
民眾的馬路觀
文明的代價:遷墳
休閑、經濟與街道
西洋建築對於馬路的道德挑戰
婦女上街
新式茶館:消費空間的變遷
搭乘馬車成為大眾娛樂
馬路房地產:拓展投機生意
傷風敗俗的事業:或利或弊
第二章 馬路:滋養城市的脈絡
修建城內馬路
地方自治
作為政治與社會話語主體的道路
流通與城市主干道
城市動脈與社會政策下的道路流通
開放蘇州城牆
民眾對於道路的看法

第二部分 「傳統」之中的府學文廟
第三章 禮儀結構與學術體系的革新
守護神龍與科舉考試
歷史探究中的文廟
文廟在蘇州
外國教會與府學
美國傳教士眼中的文廟與中國文明
新時代的孔子與孔廟
孔子誕辰的公共紀念
祭孔典禮的提升
第四章 現代中國的文化建設
民初孔子與國家定義的民族主義
文廟與旅游業
文廟與中國文明:一名日本記者的視角
文廟與國民黨
都市規划與被廢棄的文廟
孔子誕辰與新生活運動
文廟與中國建築史

第三部分 保存國粹
第五章 寒山鍾聲
蘇州古跡與過去的用途
作為社會政治議題的歷史保護
古跡與國粹
寒山寺:古意與民族氣節
程德全筆下的寒山寺與國家改革
第六章 重估都市景觀中的國家財產
民國的古物保護:國家立場
南京十年蘇州的古物保護
蘇州保墓運動:都市秩序變動中的道德觀
墳墓與征地
玄妙觀:國家財富與經濟民族主義

系統號:

P-005864

「周縁」を生きる少数民族:現代中国の国民統合をめぐるポリティクス

「周縁」を生きる少数民族:現代中国の国民統合をめぐるポリティクス

標題:

「周縁」を生きる少数民族:現代中国の国民統合をめぐるポリティクス

時間:

2015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澤井充生、奈良雅史 編

內容簡介:

第1部 チベット族のナショナリズム・宗教実践・歴史認識
現代チベットにおける民族運動と「不殺生」の位相(別所裕介)
「周縁」を生き抜く僧侶たち(小西賢吾)
チベット「農奴解放言説」の成立(大川謙作)

第2部 中国共産党の宗教政策とムスリムの戦術・戦略
遍在する「周縁」を動く回族(奈良雅史)
信仰深さによる「抵抗」(松本ますみ)
社会主義の国からアッラーの道を求めて(中屋昌子)
「右派分子」からシャヒード(殉教者)へ(澤井充生)

第3部 民族区域自治とモンゴル族社会の変容
内モンゴル自治区の誕生(ボルジギン・フスレ)
一九五〇年代の社会変革からみる内モンゴルにおける国民統合(リンチン)

系統號:

P-005776

三国志――英雄たちと文学

三国志――英雄たちと文学

標題:

三国志――英雄たちと文学

時間:

2015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方書店

作者:

渡邊義浩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抱きし子を草間に棄つ
黄巾の乱
董卓の専横
荒廃する洛陽

第二章 征西将軍とならん
青年曹操の抱負
二袁との競い合い
華北の統一

第三章 酒にむかえば当に歌うべし
赤壁の戦い
文学の宣揚
英雄の死

第四章 文章は経国の大業
文章か経国か
表現者の内的必然性
虚構と抒情性

第五章 高樹 悲風多し
辞賦は小道
洛神賦
曹植の憂い

第六章 益州疲弊せり
草廬対
出師の表
左氏伝に基づく

第七章 夜中 寝ぬる能はず
浮き草の貴公子
飛翔する表現
表現者の抵抗

第八章 詩は情に縁る
孫呉滅亡の理由
西晉の混乱
言志から縁情へ

終章 中国文学史上における三国時代の位置
曹操の果断
曹植・陸機の輝き
文学こそ人生――阮籍・嵆康

系統號:

P-005778

中国新石器時代の変遷と交流――環太行山脈地区文化圏の成立とその背景

中国新石器時代の変遷と交流――環太行山脈地区文化圏の成立とその背景

標題:

中国新石器時代の変遷と交流――環太行山脈地区文化圏の成立とその背景

時間:

2015年7月

出版單位:

東京:六一書房

作者:

久保田慎二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1節 本書の目的
 第2節 新石器時代の研究史における環太行山脈地区の位置づけ
 第3節 対象資料と研究手順

第1章 地域区分と時期区分
 第1節 環太行山脈地区の地域区分
 第2節 新石器時代の時期区分

第2章 環太行山脈地区の自然地形と気候
 第1節 中国および環太行山脈地区の自然地形
 第2節 環太行山脈地区の気候
 第3節 環太行山脈地区の古気候

第3章 環太行山脈地区の土器編年と交流関係
 第1節 用語概念の説明と研究方法
 第2節 山西の土器編年と地域間交流
 第3節 内蒙古中南部の土器編年と地域間交流
 第4節 河北の土器編年と地域間交流
 第5節 環太行山脈地区における交流の変遷と環太行山脈地区文化圏の形成

第4章 環太行山脈地区文化圏形成の背景
 第1節 空三足器の伝播形態からみた環太行山脈地区文化圏
 第2節 実験考古学からみた鬲の分布圏拡大の背景
 第3節 陶鈴からみた環太行山脈地区文化圏
 第4節 小結

終章
 第1節 論点の整理
 第2節 環太行山脈地区文化圏の形成過程とその背景
 第3節 初期王朝時代の環太行山脈地区文化圏

系統號:

P-005799

帝国日本の教育総力戦――植民地の「国民学校」制度と初等義務教育政策の研究

帝国日本の教育総力戦――植民地の「国民学校」制度と初等義務教育政策の研究

標題:

帝国日本の教育総力戦――植民地の「国民学校」制度と初等義務教育政策の研究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林琪禎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帝国日本における内外地初の共通の初等教育制度――国民学校制度の持つ問題性

第一部 植民地教育政策の帝国内部化
第一章 戦前日本の教育政策の構造
第二章 植民地教育政策の外部性から内部化へ――「国民学校令」で一元化された植民地教育政策

第二部 帝国内の初等教育制度の義務化
第三章 日本内地の義務教育制――近代の義務教育制度を考える
第四章 植民地臺湾における義務教育政策――統治者の目指した義務教育の実像
第五章 植民地朝鮮における義務教育政策――初等教育拡充計画の「完成」に向かって

第三部 国民学校制度の植民地適用化
第六章 「国民学校令」の植民地適用――各「施行規則」における相応と相克
第七章 植民地適用のせめぎ合い――制度改正に教育界の思惑と当局の対応

結章 帝国日本の教育総力戦――その実態と矛盾

系統號:

P-005766

「近世化」論と日本:「東アジア」の捉え方をめぐって

「近世化」論と日本:「東アジア」の捉え方をめぐって

標題:

「近世化」論と日本:「東アジア」の捉え方をめぐって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清水光明 編

內容簡介:

序論 「近世化」論の地平─既存の議論群の整理と新事例の検討を中心に(清水光明)

Ⅰ 「近世化」論における日本の位置づけ─小農社会・新興軍事政権・朱子学理念
日本の「近世化」を考える(牧原成征)
二つの新興軍事政権─大清帝国と徳川幕府(杉山清彦)
【コラム】「近世化」論における中国の位置づけ(岸本美緒)
十八世紀後半の社倉法と政治意識─高鍋藩儒・千手廉斎の思想と行動(綱川歩美)
科挙と察挙─「東アジア近世」における人材登用制度の模索(清水光明)
東アジア政治史における幕末維新政治史と〝士大夫的政治文化”の挑戦─サムライの〝士化”(朴薫)
【コラム】「明治百年祭」と「近代化論」(道家真平)

Ⅱ 「東アジア」の捉え方
織田信長の対南蛮交渉と世界観の転換(清水有子)
ヨーロッパの東アジア認識─修道会報告の出版背景(木﨑孝嘉)
イギリス商人のみた日本のカトリック勢力─リチャード・コックスの日記から(吉村雅美)
【コラム】ヨーロッパ史からみたキリシタン史─ルネサンスとの関連のもとに(根占献一)
近世琉球の日本文化受容(屋良健一郎)
近世日越国家祭祀比較考─中華帝国の東縁と南縁から「近世化」を考える(井上智勝)
【コラム】「古文辞学」と東アジア─荻生徂徠の清朝中国と朝鮮に対する認識をめぐって(藍弘岳)
◎博物館紹介◎
「アジア学」資料の宝庫、東洋文庫九十年の歩み(岡崎礼奈)

Ⅲ 近世史研究から「近代」概念を問い直す
儒教的近代と日本史研究(宮嶋博史)
「近世化」論から見た尾藤正英─「封建制」概念の克服から二時代区分論へ(三ツ松誠)
【コラム】歴史叙述から見た東アジア近世・近代(中野弘喜)
清末知識人の歴史観と公羊学─康有為と蘇輿を中心に(古谷創)
【コラム】オスマン帝国の歴史と近世(佐々木紳)
ヨーロッパ近世都市における「個人」の発展(高津秀之)
【コラム】東アジア国際秩序の劇変─「日本の世紀」から「中国の世紀」へ(三谷博)

系統號:

P-005777

孔子と魯迅――中国の偉大な「教育者」

孔子と魯迅――中国の偉大な「教育者」

標題:

孔子と魯迅――中国の偉大な「教育者」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筑摩書房

作者:

片山智行 著

內容簡介:

戦乱の世に仁義道徳を主張して学団を組織し、志士仁人の道を説いた中国古代の思想家・孔子と、民国初期の植民地化という危機を背景に、国民性の改革をめざした魯迅。中国史の豊かな素養を背景に、彼らの活動に共通する「教育」という側面に着目し、国家と社会の「教育」に生涯を掛けたその思想と行動を浮き彫りにする。

作者簡介
片山智行,東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科卒業。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文学専攻終了。博士(文学)。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講師、助教授、教授、文学部長。のち関西外国語大学教授、国際言語学部長。北京語言大学客員教授。吉林大学客員教授。現在、大阪市立大学名誉教授。関西外国語大学名誉教授。主要著書『魯迅のリアリズム』(三一書房)、『魯迅「野草」全釈』(平凡社・東洋文庫)、『魯迅』(中央公論新社・中公新書)。主要訳書『魯迅雑文集』(龍渓書舎)ほか。

系統號:

P-005779

軍国日本と『孫子』

軍国日本と『孫子』

標題:

軍国日本と『孫子』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筑摩書房

作者:

湯淺邦弘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日本人は『孫子』を正しく理解していたのか

第2章 精神的支柱としての『孫子』――明治時代の兵学

第3章 日露戦争の余韻――大正時代の『孫子』

第4章 栄光ある孤立へ――昭和の『孫子』

第5章 『孫子』との訣別

終章 戦争の書から商戦の書へ

系統號:

P-005780

鳥居龍蔵──日本人の起源を探る旅

鳥居龍蔵──日本人の起源を探る旅

標題:

鳥居龍蔵──日本人の起源を探る旅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アーツアンドクラフツ

作者:

前田速夫 編

內容簡介:

【口絵】
鳥居龍蔵のアジア調査写真(明治・大正・昭和初期のアジア各地、北海道、沖縄)

【論考】
鳥居龍蔵──不世出のワンダリング・スカラー(前田速夫)
首を狩るひと──鳥居龍蔵の臺湾フィールド写真(金子遊)
解題(松本清張)

【鳥居龍蔵[論考+エッセイ]】
アジア学術探検
臺湾/遼東半島・朝鮮/西南中国/樺太・千島・シベリア/満洲・蒙古

日本人の起源を探る
古代の日本民族/武蔵野の有史以前/日本周囲の民族と宗教に就いて など

先住民への眼差し
四天王紋錦に比較研究すべき物あり/北海道手宮の彫刻文字に就て/歴史教科書と国津神/官僚史論と平民史論/江戸人としての恩師坪井正五郎先生/写楽は絵を捨てた後どうした!/私の読書と蔵書 など

夫と共に「歴史」を歩む(鳥居きみ子)

鳥居龍蔵略年譜/鳥居龍蔵全集内容一覧

系統號:

P-005800

魯迅文學の淵源を探る──「摩羅詩力説」材源考

魯迅文學の淵源を探る──「摩羅詩力説」材源考

標題:

魯迅文學の淵源を探る──「摩羅詩力説」材源考

時間:

2015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北岡正子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摩(サタ)羅(ニック・)詩 派(スクール)〉の始祖/神に挑戦するバイロン

第2章 もう一人の〈摩(サタ)羅(ニック・)詩派(スクール)〉/詩人の精神界の戦士シェリー

第3章 バイロニズムのロシヤへの波動/プーシキンとレールモントフの対立する詩精神

第4章 亡国ポーランドの心の表現者/復讐の詩人ミツキェーヴィチとスウォヴァツキ

第5章 ハンガリーの自由の歌い手/戦場に散ったぺテーフィ

系統號:

P-005824

満洲難民──三八度線に阻まれた命

満洲難民──三八度線に阻まれた命

標題:

満洲難民──三八度線に阻まれた命

時間:

2015年5月

出版單位:

東京:幻冬舍

作者:

井上卓弥 著

內容簡介:

1945年8月9日ソ連参戦。この日を境に、満洲国(当時)にわたった日本人は、国に棄てられ、身ひとつで曠野をさまようという、過酷な運命に翻弄されることになった――。

ソ連軍の襲撃から逃れるために、朝鮮北部の郭山(かくさん)という小さな町に、1094名の日本人が疎開した。そのほとんどは女性と子どもで、男性は病人と高齢者のみ。足りない食糧。厳しい冬。人々は飢えと寒さ、伝染病に苦しみ、子どもたちは次々と命を落とす。しかし、朝鮮北部を掌握したソ連軍は日本人の移動を禁止し、本国・日本からも救いの手は一切差し伸べられない。「このままでは全員が犬死にするだけ。なんとしても日本へ帰りたい」――ついに決死の脱出行が始まった。

終戦後、朝鮮半島北部に放置された日本人は、世界史の中でも稀にみる悲惨な難民生活を強いられたにもかかわらず、その史実に目が向けられることはほとんどなかった。著者は、詳細に綴られた「疎開日誌」ほか当時の記録を尋ねあて生存者にインタビュー、悲劇の全体像を描きだす。「戦後史の闇」に光を当てた渾身のノンフィクション

系統號:

P-005755

転換を模索する中国ーー改革こそが生き残る道

転換を模索する中国ーー改革こそが生き残る道

標題:

転換を模索する中国ーー改革こそが生き残る道

時間:

2015年5月

出版單位:

東京:科学出版社東京株式会社

作者:

高尚全 主編

內容簡介:

本書は中国な著名な学者、特に経済学者たちが中国経済の課題と改革の方向について論じた論考集だ。各学者が、自身の研究のバックグラウンドに基づいて中国経済が抱える課題、それを解決するための方策を提案している。

本書は、中国のネガティブな問題や課題に目がいきがちな日本の読者に対して、今、中国はどのように課題に向き合い、対処しようとしているのか、その方法はあるのか、といった問いに対して、誠実な回答を試みている。これらは、既得権益を得る人々にとって大きな脅威である。したがって本書は、中国を本当に良くしたいと願う良識ある学者たちの「良心」が詰まっている。

系統號:

P-005756

「古典中國」における文學と儒教

「古典中國」における文學と儒教

標題:

「古典中國」における文學と儒教

時間:

2015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渡邊義浩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古典中国」における「文学」の展開

第一章 揚雄の「劇秦美新」と賦の正統化

第二章 班固の賦作と「雅・頌」

第三章 曹操の「文学」宣揚

第四章 曹丕の『典論』と政治規範

第五章 曹植における「文学」の自覚

第六章 阮籍の『荘子』理解と表現

第七章 嵆康の革命否定と権力

第八章 陸機の「文賦」と「文学」の自立

第九章 葛洪の「文学」論と「道」への指向

第十章 「文学」の儒教への回帰

終章 中国文学史上における六朝文学の位置

系統號:

P-005825

Gender and Subjectivities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Gender and Subjectivities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標題:

Gender and Subjectivities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時間:

June, 2015

出版單位: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Publishers

作者:

Ping Zhu

內容簡介:

Gender and Subjectivities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fers an in-depth study on how late Qing and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used gender as a discursive battlefield to demand power vis-à-vis colonial discourses.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analysis and literary analysis, including discussions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 such as Lu Xun, Yu Dafu, Zhang Ziping, Guo Moruo, Mu Shiying, Liu Na'ou, Bai Wei, and Ding Ling, Ping Zhu shows the resilience and malleability of Chinese modernity via a femininity imagined an empowered and empowering. By focusing on 'the feminine at large,' this book draws a contrasting image of the docile, contained feminine in colonial gender ideology to provide one salient example of China's politics of resistance.

About the Author
Ping Zhu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inese and Women's and Gender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USA. She currently serves as Deputy Editor of Chinese Literature Today and has written several articles on the subject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cinema,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系統號:

P-005730

The Rise of Cantonese Opera

The Rise of Cantonese Opera

標題:

The Rise of Cantonese Opera

時間:

May, 2015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作者:

Wing Chung NG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Part I: Formation of Cantonese Opera in South China
Chapter One: Itinerant Actors and Red Boat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apter Two: Urbanization of Cantonese Opera
Chapter Three: Urban Theater and Its Modern Crisis

Part II: Popular Theater and the State
Chapter Four: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Theater Reform
Chapter Five: The State, Public Order, and Local Theater in South China

Part III: Local Theater, Transnational Arena
Chapter Six: Popular Theater in the Diaspora
Chapter Seven: Theater as Transnational Business
Chapter Eight: Theater and the Immigrant Public

Conclusion

系統號:

P-005807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China, 1899-1991: The Rise, Fall, and Restoration of the Open Door Polic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China, 1899-1991: The Rise, Fall, and Restoration of the Open Door Policy

標題: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China, 1899-1991: The Rise, Fall, and Restoration of the Open Door Policy

時間:

April, 2015

出版單位:

London: Routledge

作者:

Bruce A. Elleman

內容簡介:

Preface Introduction: Open Door versus Spheres of Interest

1.The Origins of the Open Door Policy in China

2.Secret Diplomacy Undermines the Open Door

3.The Growth of Nationalism in Post-1911 China

4.The Debacle at Paris

5.The 1917 October Revolution's Impact on the Open Door Policy

6.The Washington Conference, 1921-1922

7.Soviet Attempts to Open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Japan

8.Soviet-Japanese Secret Diplomacy Undermines the Open Door Policy

9.The Soviet-Japanese Struggle to Partition China

10.The Open Door Policy and China's Post-war Territorial Integrity

11.The Open Door Policy and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5-1949

12.The Open Door Policy in the Era of the Two Chinas

Conclusions: A Reassessment of the Open Door Policy's Impact on China

系統號:

P-005728

Place, Identity, and National Imagination in Post-war Taiwan

Place, Identity, and National Imagination in Post-war Taiwan

標題:

Place, Identity, and National Imagination in Post-war Taiwan

時間:

April, 2015

出版單位:

London: Routledge

作者:

Bi-yu Chang

內容簡介:

1.Introduction: Homeland Building: Nationalism, Identity, and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in post-war Taiwan

2.Building Castle in the S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magination and Territorial Ownership in the ROC Yearbooks (1951-2010)

3.Maps, Modernity, and the State: Taiwan’s Post-war Cartographic Development and Changing National Rhetoric

4.The Rise and Fall of Sanminzhuyi Utopia: The Spatiality of Power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ismantling of Chunghsing New Village

5.Home is a Foreign Country: The ‘National Geography’ in Post-war Elementary Education (1945-2000)

6.Postscript: Home and Beyond

系統號:

P-005729

"Getting By": Class and State Formation among Chinese in Malaysia

"Getting By": Class and State Formation among Chinese in Malaysia

標題:

"Getting By": Class and State Formation among Chinese in Malaysia

時間:

March, 2015

出版單位: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Donald M. Nonini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A Historical Ethnography of Class and State Formation

Chapter 1. Counterinsurgency, Silences, Forgetting, 1946–69

Part I. Development (1969–85)

Preface: Colonial Residues and "Development"

Chapter 2. "Boom Town in the Making," 1978–80

Chapter 3. “Getting By”: The Arts of Deception and the “Typical Chinese”

Chapter 4. Banalities of the Urban: Hegemony or State Predation?

Chapter 5. Class Dismissed!

Chapter 6. Men in Motion: The Dialectics of “Disputatiousness” and “Rice-Eating Money”

Chapter 7. Chinese Society as “A Sheet of Loose Sand”: Elite Arguments and Class Discipline in a Postcolonial Era

Part II. Globalization (1985–97)

Preface: Going Global

Chapter 8. Subsumption and Encompassment: Class, State Formation, and Production of Urban Space, 1980–97

Chapter 9. Covert Global: Exit, Alternative Sovereignties, and Being Stuck

Chapter 10. “Walking On Two Roads” and “Jumping Airplanes”

系統號:

P-005726

Public Discours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Narration of the Nation in Popular Literatures, Film, and Television

Public Discours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Narration of the Nation in Popular Literatures, Film, and Television

標題:

Public Discours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Narration of the Nation in Popular Literatures, Film, and Television

時間:

March, 2015

出版單位: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Publishers

作者:

Yipeng Shen

內容簡介:

Explor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film, and television, Yipeng Shen sheds light on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ism for mass imagin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n the less-than-democratic system of China fo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nalyzing cultural products from a wide range of media, chapters move from the intellectual idealism of the 1980s, through the post-Tiananmen transition, to the national cinema of the 1990s, and finally to the Internet literature of today. Public Discours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argues that Chinese subjects have, to varying degrees, transformed the state project of modernization into their own through mass aestheticization of the nation.

About the Author
Yipeng Shen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Studie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Trinity College, USA. His main research interests are Asian literature, films, and media culture, particularly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系統號:

P-005731

China's Foreign Places: The Foreign Presence in China in the Treaty Port Era, 1840-1943

China's Foreign Places: The Foreign Presence in China in the Treaty Port Era, 1840-1943

標題:

China's Foreign Places: The Foreign Presence in China in the Treaty Port Era, 1840-1943

時間:

March, 2015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作者:

Robert Nield

內容簡介:

During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the imperial powers—principally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France, Germany and Japan—signed treaties with China to secure trading, residence and other rights in cities on the coast, along important rivers, and in remote places further inland. The largest of them—the great treaty ports of Shanghai and Tientsin—became modern citie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centres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safe havens for Chinese who sought to subvert the Qing government. They are also lasting symbols of the uninvited and often violent incursions by foreign powers during China’s century of weakness. The extraterritorial privileges that underpinned the treaty ports were abolished in 1943—a time when much of the treaty port world was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China’s Foreign Places provides a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hundred or more major foreign settlements that appeared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1840 to 1943. Most of the entries are about treaty ports, large and small, but the book also includes colonies, leased territories, resorts and illicit centres of trade. Information has been drawn from a wide range of sources and entries are arranged alphabetically with extensive illustrations and maps. China’s Foreign Places is both a unique work of reference, essential for scholars of this period and travellers to modern China. It is also a fascinating account of the people, institutions and businesses that inhabited China’s treaty port world.

About the Author
Robert Nield has been resident in Hong Kong for thirty years. He retired from the partnership of PricewaterhouseCoopers in 2002, since when he has been pursuing a number of interests. These have included amateur dramatics and flying, but latterly have focused on history, in particular the European experience in China. He is the President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and has had a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society's journal. He co-wrote, with Denis Way, Counting House: The History of PricewaterhouseCoopers on the China Coast; this was published in 2002 to mark the firm's centenary.

系統號:

P-005806

The East Is Black: Cold War China in the Black Radical Imagination

The East Is Black: Cold War China in the Black Radical Imagination

標題:

The East Is Black: Cold War China in the Black Radical Imagination

時間:

December, 2014

出版單位: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Robeson Taj Frazier

內容簡介:

During the Cold War, several prominent African American radical activist-intellectuals—including W.E.B. and Shirley Graham Du Bois, journalist William Worthy, Marxist feminist Vicki Garvin, and freedom fighters Mabel and Robert Williams—traveled and lived in China. There, they used a variety of media to express their solidarity with Chinese communism and to redef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sian struggles against imperialism and black American movements against social, racial, and economic injustice. In The East Is Black, Taj Frazier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figures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embraced the idea of shared struggle against U.S. policies at home and abroad. He analyzes their diverse cultural output (newsletters, print journalism, radio broadcasts, political cartoons, lectures, and documentaries) to document how they imagined communist China’s role within a broader vision of a worldwide anticapitalist coalition against racism and imperialism.

About The Author
Robeson Taj Frazier is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and Journalism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系統號:

P-00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