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系列講座
標題:
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系列講座
時間:
2015年5至7月,共6場
地點: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孫秀玲,Tel: (02)2361-9132#316;E-mail: sun@ncl.edu.tw
內容簡介:
明清時期堪稱中國小說發展的繁盛時代,小說名家們以精闢華豔之筆,出入文史,織造了奇幻炫麗的形象,和優美動人的故事情節,吸引了無可計數的讀者沈醉於小說世界。其中不乏傳世巨作,例如:《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紅樓夢》及《聊齋誌異》等,這些經典小說宛如一方沃土,造就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壯麗莊園。閱讀小說不僅怡情悅性,還能提升閱讀力,國家圖書館特邀國內六位知名教授為我們開啟重新閱讀古典小說的新風潮,引領大家進入繽紛多彩的明清經典小說世界,領略小說故事裡的人生風景。
本系列演講時間均為週六下午14:00-16:30,有意參加者請逕至國家圖書館活動報名網頁(http://activity.ncl.edu.tw/)線上報名。單場全程參與者將提供公務人員2小時終身學習時數認證、教師研習時數認證。亦可現場報名,候補入座。
尚未舉辦之場次如下:
5月30日
「誤讀」《儒林外史》的幾種方式(胡衍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6月13日
英雄乎?俠客乎?盜寇乎?──武俠小說視角下的《水滸傳》(徐富昌,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7月4日
蒲松齡到底在氣什麼?──《聊齋誌異》裡的人間觀照(廖玉蕙,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Facebook有獎活動】
活動時間:2015年5月1日12:00至7月5日12:00
公佈得獎:2015年7月8日
活動主題:【國圖粉絲 留言有賞】
活動說明:
配合本館「故事裡的人生風景——明清經典小說導讀」講座,活動期間於國圖官方臉書活動貼文按讚留言寫下:
「1. 我最喜歡的小說是 __________, 2. 因為 _____________。」
請告訴我們您的愛書,小說類型不分古今中外皆可。我們將選擇前20位「被按讚人數最多」的粉絲朋友,致贈2000元7-11禮券。活動從2015年5月1日12時起至7月5日中午12時(7月8日公布得獎名單,7月15日統一寄出獎品)。
*請注意:請得奬者於公布得奬後主動私訊提供姓名地址及電話等資料至粉絲團,後續我們才能寄送獎品給您,接到獲獎通知者7日內未回覆概不遞補。
系統號:
A-005515
【演講】Bret Hinsc:男性歷史:性別史的另一半
標題:
【演講】Bret Hinsc:男性歷史:性別史的另一半
時間:
2015年6月1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東亞區域研究群
主講人:
Bret Hinsc(韓獻博,佛光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05408
【演講】朱鴻林:十九世紀中越鄉約簡介
標題:
【演講】朱鴻林:十九世紀中越鄉約簡介
時間:
2015年6月1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C310會議室(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主講人:
朱鴻林(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清華大學講座教授)
聯絡人:
徐歆怡,Tel: 03-574-2144;E-mail: hyhsu@mx.nthu.edu.tw
內容簡介:
【厚德榮譽講座】
鄉約作為一種地方社區組織,始於北宋,延至近代,影響及於越南、朝鮮。本講將簡介中國歷代主要鄉約的類型及其目的和內容特色,並據之比較名為俗例的十九世紀越南北部鄉約,觀察中越兩國鄉村社區的社會文化異同之處。
講者簡介
朱鴻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明史及中國近世思想文化史學者,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現任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鄺美雲文化及藝術教授、中國文化講座教授、長江學者講座教授,近著有《致君與化俗:明代經筵鄉約研究文選》(香港三聯書店2013年),《朱鴻林讀黃宗羲〈明儒學案〉講稿》(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醉經樓集(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增訂新版)等。
系統號:
A-005452
【演講】陳翠蓮:戰後臺灣的政權轉移與二二八事件研究
標題:
【演講】陳翠蓮:戰後臺灣的政權轉移與二二八事件研究
時間:
2015年6月1日(週一)13:00-15:00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勤308教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陳翠蓮(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歡迎各界踴躍參與
講者:陳翠蓮(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時間:2015年6月1日(一) 13:00-15:00
地點:勤308教室
系統號:
A-005491
【演講】王偉勇:談詩詞的聲情
標題:
【演講】王偉勇:談詩詞的聲情
時間:
2015年6月1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文LA4002(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清代學術研究中心
主講人:
王偉勇(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蔡振念(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系統號:
A-005455
【演講】馮筱才、羅志田演講及學術座談會
標題:
【演講】馮筱才、羅志田演講及學術座談會
時間:
2015年6月1日(週一)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馮筱才(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羅志田(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內容簡介:
6月1日
15:00-17:00
【演講】
文革史的三個維度:以浙江省為例(馮筱才,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主持人:羅士傑(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19:00-21:00
【學術座談會】
主題:地方的近代視野
主講人:羅志田(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與談人:馮筱才(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鄭振滿(廈門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羅士傑(臺大歷史系助理教授)
時間:2015年6月1日(週一)19:00- 21:00
與會學者簡介:
羅志田先生,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現任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著有《道出於二:過渡時代的新舊之爭》、《經典淡出之後:20世紀中國史學的轉變與延續》、《變動時代的文化履跡》、《近代讀書人的思想世界與治學取向》、《激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等專書。
馮筱才先生,浙江大學博士。現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史,著有《政商中國:虞洽卿與他的時代》(2013)、《在商言商︰政治變局中的江浙商人》(2004)、《北伐前後的商民運動(1924─1930)》(2004)等專書。
系統號:
A-005479
【演講】方博源:《華陽國志》的烈女故事——談中古時期貞節思想的變化
標題:
【演講】方博源:《華陽國志》的烈女故事——談中古時期貞節思想的變化
時間:
2015年6月2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禮俗宗教研究室
主講人:
方博源(J. Michael Farmer,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教授)
內容簡介:
【禮俗宗教研究室專題演講】
主持人:李貞德(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5440
【演講】濱下武志專題演講
標題:
【演講】濱下武志專題演講
時間:
2015年6月,共3場
地點:
尖沙咀美麗華商場B1地庫商務印書館(香港尖沙咀彌敦道132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濱下武志(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內容簡介:
【史學專題講座】
講題:東亞朝貢體系
時間:6月2日(週二)19:00-21:00
地點:文學院b1修齊講堂
【研究生座談會】
講題:東亞的舊秩序與新關係
時間:6月4日(週四)10:00-12:00
地點:系館二樓大型會議室(25234)
【海港城市工作坊】
講題:如何深化海港城市研究
時間:6月12日(週五)15:00~17:00p.m.
地點:系館二樓大型會議室(25234)
系統號:
A-005436
【演講】Nandini Chatterjee : Fragments of Law: History, Claims and Community from Mughal and Post-Mughal Mazhar-namas
標題:
【演講】Nandini Chatterjee : Fragments of Law: History, Claims and Community from Mughal and Post-Mughal Mazhar-namas
時間:
2015年6月2日(週一)17:00-18:30
地點:
Room FG01,Russell Square: Faber Building,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1012Russell Square, Bloomsbury, London WC1B 5lF,UK
)
主辦單位: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主講人:
Prof. Manjari Chatterjee (University of Exeter)
聯絡人:
Dr. Roy Fischel,E-mail: rf26@soas.ac.uk
系統號:
A-005451
【演講】胡傳志:辛棄疾與金元詞壇
標題:
【演講】胡傳志:辛棄疾與金元詞壇
時間:
2015年6月3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309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胡傳志(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侯雅文(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演講者簡介:胡傳志,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生院院長。研究領域,宋遼金文學研究,並擔任中國遼金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元好問學會副會長,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等職。著有《宋金文學的交融與演進》(2012 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金代文學研究》等。
系統號:
A-005481
【演講】歐子綺:北京打工者的雙重居住:遷移、住房、家庭
標題:
【演講】歐子綺:北京打工者的雙重居住:遷移、住房、家庭
時間:
2015年6月3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歐子綺(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民族所訪問學員)
內容簡介:
中國各大城市的外來打工者,普遍面臨著類似的困境:一頭是回不去的家鄉,另一頭是留不下的城市。快速的城市化對於底層打工者來說,意味著什麼?我的研究聚焦於打工者在農村老家和城市落腳處的雙重居住經驗。從北京郊區一個打工者聚居村出發,我隨著他們返回安徽、河南等省份的老家,記錄他們返鄉的生活歷程。透過訪問他們返鄉蓋房和買房的抉擇、以及家庭關係的變化,理解打工者同時作為農民和工人的雙重存在身份,如何在雙重居住的過程中轉變,進而描繪自下而上的中國城鎮化圖像。
1.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即日起至 5/24(週日)23:00為止。
3.餐點提供:由於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錄取通知:於 5/27(週三)前統一回覆錄取通知,並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請自備環保餐具。
7.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5422
【演講】丁亮:中國名學「天命」的歷史根源
標題:
【演講】丁亮:中國名學「天命」的歷史根源
時間:
2015年6月3日(週三)15:30
地點:
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丁亮(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臺灣大學中文系第355次學術討論會】
主持人:張麗麗(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討論人:伍振勳(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5509
【演講】何光誠學術演講
標題:
【演講】何光誠學術演講
時間:
2015年6月,共2場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東亞區域研究群
主講人:
何光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內容簡介:
6月4日
14:30-16:30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
財金官員的政治風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平準基金委員會
評論人:林美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6月15日
14:30-16:30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
1936年貨幣危機聲中的中美白銀談判
系統號:
A-005483
【演講】孫勁松:宋代黃梅四祖五祖住持之管理思想
標題:
【演講】孫勁松:宋代黃梅四祖五祖住持之管理思想
時間:
2015年6月4日(週四)10:20-12:10
地點: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東海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孫勁松(武漢大學國學院副院長)
內容簡介:
系統號:
A-005526
【演講】方震華:破冤氣與回天意──晚宋濟王爭議的政治文化意義
標題:
【演講】方震華:破冤氣與回天意──晚宋濟王爭議的政治文化意義
時間:
2015年6月4日(週四)14:30-16:30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方震華(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呂紹理(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05480
【演講】Viren Murthy:抵抗の再思考:竹内好の「魯迅」と近代アジアの問い探
標題:
【演講】Viren Murthy:抵抗の再思考:竹内好の「魯迅」と近代アジアの問い探
時間:
2015年6月4日(週四)17:00-18:00
地點:
東京大学本郷キャンパス赤門総合研究棟7階738番室(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丁目3−1)
主辦單位:
東京大学国際総合日本学ネットワーク、ASNET
主講人:
Viren Murthy (Assistant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聯絡人:
E-mail: gjs@ioc.u-tokyo.ac.jp
內容簡介:
【第11回GJS seminar】
講題:Rethinking Resistance: Takeuchi Yoshimi's Lu Xun and the Conundrums of Asian Modernity (抵抗の再思考:竹内好の「魯迅」と近代アジアの問い)
This presentation will deal primarily with Takeuchi Yoshimi’s reading of Lu Xun. This reading becomes the foundation from which he posits novel visions of literature, politics and resistance.Scholars have for the most part read Takeuchi either as a public intellectual, who must be contextualized in relation to Maruyama Masao and others or in relation to abstract philosophical concerns, such as the problem of feeling and subjectivity. I would like to bring these two methodologies together by grounding the philosophical in relation to global imperatives of capitalist modernity. From this perspective, we will see both the historical and the contemporary relevance of Takeuchi Yoshimi’s attempt to turn Lu Xun into a fulcrum of resistance against modernity and Eurocentrism.
※本演講以英語進行
系統號:
A-005498
【演講】劉益昌:考古家談地層:以臺灣遺址研究為例
標題:
【演講】劉益昌:考古家談地層:以臺灣遺址研究為例
時間:
2015年6月5日(週五)9:20-12:10
地點:
臺灣大學校總區新生大樓402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主講人:
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層位學與類型學構成考古學資料擷取與分析的二大支柱,層位學的資料室建立在田野工作中的觀察與解析,也是地質考古學、環境考古學的根本。除了可以爬梳出遺址的形成過程外,更可以協助理解區域地形環境的形成,進而對人地關係的討論建立基礎的資訊。
本演講利用幾個遺址的發掘過程,經由遺址的層位、遺物搭配地形及地質的相關研究,探討臺灣史前人群與自然環境間互動所呈現出的多元樣貌。
§無須報名,歡迎踴躍參加 §
系統號:
A-005521
【演講】李招瑩:北宋米芾文人山水畫之水墨意趣
標題:
【演講】李招瑩:北宋米芾文人山水畫之水墨意趣
時間:
2015年6月5日(週五)9:00-12: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一館A207會議室(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主講人:
李招瑩(國立東華大學族群與文化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蜀蕙(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5369
【演講】森川裕貫:青年毛沢東の再検討――胡適との関係を起點として
標題:
【演講】森川裕貫:青年毛沢東の再検討――胡適との関係を起點として
時間:
2015年6月5日(週五)14:00-17:00
地點: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本館セミナー室5(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區吉田本町)
主辦單位:
現代中國地域研究京都大學據點
主講人:
森川裕貫(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附屬現代中國研究センター特定助教)
內容簡介:
評論人:三田剛史(明治大學教授)
系統號:
A-005467
【演講】李貞德:江南卑濕、丈夫早夭――古代中國的風土、疾病與性別
標題:
【演講】李貞德:江南卑濕、丈夫早夭――古代中國的風土、疾病與性別
時間:
2015年6月5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李貞德(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聯絡人:
歐詠芝助教,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秀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05468
【演講】于禮本:臺灣境內1950-1970年代德語區建築師設計之教堂建築
標題:
【演講】于禮本:臺灣境內1950-1970年代德語區建築師設計之教堂建築
時間:
2015年6月5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406教室(臺北市大安區青田街5巷6號4樓)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主講人:
于禮本(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藝術節系列演講:近代亞洲美術之構成與歐洲】
系統號:
A-005529
【演講】陳相因:從〈三代之愛〉〈到莫斯科去〉:論柯倫泰的嬲嫐、愛情與早期共產革命在蘇聯、日本與中國
標題:
【演講】陳相因:從〈三代之愛〉〈到莫斯科去〉:論柯倫泰的嬲嫐、愛情與早期共產革命在蘇聯、日本與中國
時間:
2015年6月8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
主講人:
陳相因(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楊貞德(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5457
【演講】蔡哲茂:伊尹(黃尹)的後代──武丁蔔辭中的黃多子是誰
標題:
【演講】蔡哲茂:伊尹(黃尹)的後代──武丁蔔辭中的黃多子是誰
時間:
2015年6月8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蔡哲茂(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2015年度第十一次學術講論會】
系統號:
A-005463
【演講】羅志田:「國」在虛實間:近代中國讀書人對國家的想像
標題:
【演講】羅志田:「國」在虛實間:近代中國讀書人對國家的想像
時間:
2015年6月8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
羅志田(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05484
【演講】蔡錦堂:辯護士陳增福及其家族的改姓名和國籍改變問題(暫定)
標題:
【演講】蔡錦堂:辯護士陳增福及其家族的改姓名和國籍改變問題(暫定)
時間:
2015年6月9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內容簡介:
【社會經濟史研究群演論會】
系統號:
A-005435
【演講會】戰爭、民眾與歷史記憶:二戰七十年的反思
標題:
【演講會】戰爭、民眾與歷史記憶:二戰七十年的反思
時間:
2015年6月9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二館第4講堂(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人社東華電子期刊
內容簡介:
【「人社東華」電子期刊「二戰七十週年系列活動」第一場:戰爭、民眾與歷史記憶:二戰七十年的反思】
主持人: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連續與斷裂(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從一戰到二戰(吳翎君,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蔣介石與二戰(陳進金,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戰爭與歷史記憶:從「抗日戰爭勝利暨臺灣光復紀念碑」談起(潘宗億,東華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5487
【演講】陳宗仁:十七世紀初臺灣海峽兩岸情勢分析:以東番記、福建海防圖為例
標題:
【演講】陳宗仁:十七世紀初臺灣海峽兩岸情勢分析:以東番記、福建海防圖為例
時間:
2015年6月9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陳宗仁(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與談人:康培德(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兼主任)
主持人:曾文亮(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系統號:
A-005522
【演講】蔡焜霖、陳欽生:綠島歸來:白色恐怖難友的二重唱
標題:
【演講】蔡焜霖、陳欽生:綠島歸來:白色恐怖難友的二重唱
時間:
2015年6月10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蔡焜霖(前《王子雜誌》創辦人,前《儂儂月刊》總編輯)、陳欽生(人權義工)
內容簡介:
在戒嚴時代的臺灣,高中生參加讀書會,華僑來臺灣念書,軍人名字出現在對岸捎來的友人信件中......這些再日常不過的生活情節,都可能讓主角被莫名牽連上「叛亂」、「顛覆政府」的罪名。蔡焜霖和陳欽生兩位先生都是白色恐怖受難者,分別在一九五零和七零年代被送到綠島「新生訓導處」,當了前後期的「同學」。從綠島回來的受難者經常說,跟被酷刑逼供、關在黑牢裡等待判決、不知是生是死的日子比起來,綠島的政治犯監獄宛若天堂。他們在那裡究竟「學習」了什麼?數十載過後,這段經歷對他們生命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又使他們對當前的臺灣懷抱什麼樣的期待?且讓我們聽這兩位當事人娓娓道來。
1.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即日起至5/31(週日)23:00為止。
3.餐點提供:由於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錄取通知:於6/3(週三)前統一回覆錄取通知,並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請自備環保餐具。
7.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5469
【演講】松田康博:蔣介石反共大陸政策之終結:「消極反攻」政策中「蘇聯牌」的作用
標題:
【演講】松田康博:蔣介石反共大陸政策之終結:「消極反攻」政策中「蘇聯牌」的作用
時間:
2015年6月10日(週三)14:10-16:10
地點: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H216教室(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主辦單位:
東海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松田康博(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系統號:
A-005525
【演講】郭慧英:從南洋華僑到南方漢人:華人移民在殖民地亞洲的初步考察,1880s-1920s
標題:
【演講】郭慧英:從南洋華僑到南方漢人:華人移民在殖民地亞洲的初步考察,1880s-1920s
時間:
2015年6月11日(週四)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東亞區域研究群
主講人:
郭慧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系資深講師/助理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講人簡介
郭慧英博士受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目前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系的資深講師和助理研究員。她有關殖民時期香港和新加坡的研究,在2012學年獲得美國社會科學研究會(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亞洲區間研究組(Inter-Asian Program)的博士後奬助,並曾在2014年擔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的短期資深研究員。她的著作包括Networks beyond Empires: Chinese Business and Nationalism in the Hong Kong-Singapore Corridor, 1914-1941專著一本,以及各文章散見於Race and Racism in Modern East Asia (volume 2), Chinese History in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s, Singapore in Global History等研究合集和學術期刊如Review: Fernand Braudel Center,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Enterprise and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History等。
系統號:
A-005444
【演講】李存市:平壤出土《論語》竹簡考釋:以其文獻性格和墓主問題為切入點
標題:
【演講】李存市:平壤出土《論語》竹簡考釋:以其文獻性格和墓主問題為切入點
時間:
2015年6月12日(週五)14:00
地點:
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及歷史學系
主講人:
李存市(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研究院教授)
內容簡介:
講題:平壤出土《論語》竹簡考釋:以其文獻性格和墓主問題為切入點(平壌出土の論語竹簡の性格と被葬者問題について)
主持人:甘懷真 老師(臺大歷史系教授)
即時翻譯:佐藤將之(臺大哲學系教授)
主講人簡介:
李成市教授,日本東洋史學者,日本早稻田大學博士,現任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長。專長領域為朝鮮史、東北亞史。主要著作有《東亞的王權與交易》、《古代東亞民族與國家》、《東亞文化圈的形成》等書。
本則消息照片來源為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研究院網站(http://www.waseda-toyama.net/faculty/profile.php?UID=188)
系統號:
A-005510
【演講】楊韜:近代中國の印刷・造紙業界に関する考察――新中國建國前後を中心に
標題:
【演講】楊韜:近代中國の印刷・造紙業界に関する考察――新中國建國前後を中心に
時間:
2015年6月12日(週五)14:00-17:00
地點: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附屬東アジア人文情報學研究センター(京都市左京區白川東小倉町47)
主辦單位:
現代中國地域研究京都大學據點
主講人:
楊韜(日本佛教大學講師)
內容簡介:
評論人:村井寛志(神奈川大學教授)
系統號:
A-005524
【演講】金仕起:古代中國的金屬鏡鑑與生命維護
標題:
【演講】金仕起:古代中國的金屬鏡鑑與生命維護
時間:
2015年6月15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1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醫學的物質文化計畫、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主講人:
金仕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醫學的物質文化」計畫2015年度第四次討論月會】
系統號:
A-005496
【演講】柯靖銘(Timothy Clifford)、安羅嵐(Lorenzo ANDOLFATTO)寰宇漢學講座
標題:
【演講】柯靖銘(Timothy Clifford)、安羅嵐(Lorenzo ANDOLFATTO)寰宇漢學講座
時間:
2015年6月16日(週二)14:00-17:3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柯靖銘(Timothy Clifford,美國賓州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博士候選人)、安羅嵐(Lorenzo ANDOLFATTO,義大利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寰宇漢學講座】
6月16日(週二)
14:00-17:30
主講人1:柯靖銘(Timothy Clifford,美國賓州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博士候選人)
講題1:晚明古文選本與明代文章「形式主義」的問題
明朝古文早已因「重辭輕質」而收到批評。後代學者主張,明朝古文家之創造性被八股文及應酬寫作破壞了,因此作文往往枯燥無味。我的演講將從其他角度重新探討明朝古文運動。近幾個月來閱讀藏於國家圖書館,及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亞圖書館的明朝古文總集善本後,我認為明人對古文文本的態度與要求從明代中葉到末葉經歷了極大的變遷。
明代中葉時,地方督學編修古文選本,目的不僅是改良文辭,而且是改良地方士子之道德行爲。至於明末葉,所謂「名公」的商業編纂者卻盡心竭力滿足晚明讀者對新奇內容的欲望。雖然當中變化頗大,但以上兩類編纂者皆特別關心文章的形式。同時,雖然後者亦有時輕視普羅大眾讀者,但大抵來説他們對讀者的關心也是一致的。古文的傳統理想是透過最樸素的形式表達最深刻的情感或道理。那麽爲什麽明人看重文章表面上的形式?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從探討明朝社會環境及審美感受的特質開始。
主講人2:安羅嵐(Lorenzo ANDOLFATTO,義大利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講題2:紙世界:中國晚清烏托邦小說與烏托邦文體的問題
從中國文學歷史角度來看,新小說是晚清時代最有意思的文化「產品」之一。清朝的最後十年,出現一種很特殊的新小說。這些小說被後來的評論者標上類似名稱,例如「政治小說」、「理想小說」、「烏托邦小說」、「建國小說」等等。當中最著名的作品則有吳趼人《新石頭記》、陸士諤《新中國》、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蕭然鬱生《烏托邦游記》等。當然,如果從這些小說的內容和風格來看,它們似乎自成一個文類。可是這些「相似處」不足以作為一個文類的定義。文類是一種「啟發式的工具」:通過文類這個工具,可以了解一篇小說與它歷史背景的關係,也可以了解一篇文體的潛臺詞和言外之意。特別是在充滿奇特景象的晚清文壇,這樣的類別可能不免是一種累贅,對於了解這些文字的意識型態來源也沒有實際用處。
然而,從文類的角度去討論這些小說,是否仍有用處?如果回答「是」,那麼這個「類別」(烏托邦小說)如何幫助我們了解這些在五四運動前,處於古典文學傳統邊緣的小說,對於中國現代文學的出現有什麼意義?這正是我嘗試要做的。
主持人:曹淑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05520
【演講】曾品滄:日治時代臺灣餐館的發展與「臺灣料理」的塑成
標題:
【演講】曾品滄:日治時代臺灣餐館的發展與「臺灣料理」的塑成
時間:
2015年6月16日(週二)15:10-17:00
地點:
臺北大學人文學院4F09教室(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主辦單位:
臺北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曾品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系統號:
A-005482
【演講】Margherita Zanasi:民國初期摩登消費者的塑造
標題:
【演講】Margherita Zanasi:民國初期摩登消費者的塑造
時間:
2015年6月17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城市史研究群
主講人:
Margherita Zanasi(曾瑪莉,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5541
【演講】蔡玉珊:臺灣原住民的織物風格與智慧
標題:
【演講】蔡玉珊:臺灣原住民的織物風格與智慧
時間:
2015年6月17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蔡玉珊(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臺灣原住民史系列專題演講(十九)】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5449
【演講】蔡君彝:鍾馗圖像新探
標題:
【演講】蔡君彝:鍾馗圖像新探
時間:
2015年6月17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圖象研究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圖象研究室
主講人:
蔡君彝(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與考古所博士)
內容簡介:
備註:本演講採自由入席,歡迎對講題有興趣之人士踴躍參加。若需參加證明者,請當天向主辦單位索取。
系統號:
A-005544
【演講】張隆志:Digitalizing Taiwan: From Academic to Public History(數位典藏與臺灣研究:從學院史學到公共歷史)
標題:
【演講】張隆志:Digitalizing Taiwan: From Academic to Public History(數位典藏與臺灣研究:從學院史學到公共歷史)
時間:
2015年6月17日(週三)13:00-15:00
地點:
University of Oxford China Centre, Dickson Poon Building(China Centre, Oxford OX2 6HP,UK)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英國牛津大學
主講人: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副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任)
聯絡人:
廖箴,Tel: (02)2361-9132#352;ccsgrant@ncl.edu.tw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臺灣漢學講座」系列之一,「臺灣漢學講座」係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配合政府推動「臺灣書院」在海外舉辦之學術活動,以呈現臺灣與漢學研究成果,並宣揚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自2011年起每年皆在海外舉辦六至七場「臺灣漢學講座」。
演講摘要
臺灣史研究為臺灣解嚴以來人文社會科學的新興領域。而近年來數位典藏及數位人文學的推動,更為臺灣研究注入了重要的發展動力。本次講座內容將分成兩個主要部分:一是對於當代臺灣史學史的回顧及評論:本演講將介紹臺灣史的多元知識傳統:中國地方史研究、日本殖民地史研究、歐美東亞區域研究、以及臺灣本土社會研究。並以具體實例分析自1980年代後期以來,上述四個知識傳統的交會及合流,如何共同奠定了學院臺灣史研究的重要學術基礎。進而促成了臺灣史學界在史料整理、課題開發、人才培育及國際化等方面的突破創新和發展。二是對於臺灣數位典藏與研究的說明與展示:本演講將介紹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圖書館、以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等五個代表性機構的活動成果。並已具體實例,說明數位典藏計畫對於臺灣學術研究及公共歷史推廣的重要貢獻及影響。
Abstract
The Study of Taiwan History has become a flourishing academic field in post-Martial Law Taiwan. And the efforts of digitalization provide important impetus and new perspectiv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studies. This lecture will address the following two issues: one is the major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historiography. I’ll discuss the multiple intellectual lineages of Taiwan history, namely Chinese local history, Japanese colonial history, Western area study, and native Taiwan study. It is the convergence and interaction of these different research traditions since the late 1980s that constituted the new foundation of Taiwan historical study. I’ll illustrate the representative developments in source collection, research agenda,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is young and vibrant discipline. In terms of the impact of digitalization projects, I’ll introduce five major research and archival institutions in Taiwan: namely Academia Sinica (Zhongyang Yanjiuyuan), Academia Historica(Guoshi Gua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ational Taiwan Library, and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The collective efforts in the preservation, research, and promotion of Taiwan historical resources not only improve the width and depth of academic research but contribute to the shaping of new public memo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Taiwan. The lecture will conclude with some personal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future challenges of Taiwan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practicing historian.
關於講者
張隆志教授係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言研究所博士,研究專長為臺灣社會文化史、平埔族群史、比較殖民史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www.ith.sinica.edu.tw/members_02_look.php?no=75
系統號:
A-005368
【演講】任天豪:從亂局到僵局——冷戰穹頂下的釣魚臺
標題:
【演講】任天豪:從亂局到僵局——冷戰穹頂下的釣魚臺
時間:
2015年6月18日(週四)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
任天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內容簡介:
評論人:陳純一(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法學院合聘教授)
系統號:
A-005573
【演講會】第24回日中戦争史研究会
標題:
【演講會】第24回日中戦争史研究会
時間:
2015年6月20日(週六)13:00-16:30
地點:
愛知大學名古屋校舍義棟6階L610教室(名古屋市中村区平池町4-60-6)
主辦單位:
NIHU愛知大学拠点/社会・歴史的アプローチ班
聯絡人:
愛知大学国際中国学研究センター,E-mail: iccs-sympo@ml.aichi-u.ac.jp
內容簡介:
【第24回日中戦争史研究会】
1930年代における中国専門記者の中国分析ーー太田宇之助・吉岡文六を中心に(暫訂題名)(島田大輔,早稲田大学助手)
1930年代の中国仏教改革派と日本--開教師藤井草宣の活動を中心に(坂井田夕起子,桃山学院大学非常勤講師)
本演講毋須事先報名,免費入場
系統號:
A-005465
【演講】Paul Katz:An Unbreakable Thread?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n Cross-Strait Religious Interaction during the Modern Era(切不斷的繩索?──近代兩岸宗教互動初探)
標題:
【演講】Paul Katz:An Unbreakable Thread?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n Cross-Strait Religious Interaction during the Modern Era(切不斷的繩索?──近代兩岸宗教互動初探)
時間:
2015年6月22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Leipzig University Library(Beethovenstraße 6, 04107 Leipzig,Germany)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德國萊比錫大學
主講人:
康豹(Paul R. Katz,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廖箴,Tel: (02)2361-9132#352;ccsgrant@ncl.edu.tw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臺灣漢學講座」系列之一,「臺灣漢學講座」係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配合政府推動「臺灣書院」在海外舉辦之學術活動,以呈現臺灣與漢學研究成果,並宣揚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自2011年起每年皆在海外舉辦六至七場「臺灣漢學講座」。
關於講者
康豹教授係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博士,研究專長為中國宗教社會史、臺灣宗教社會史、中國道教史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www.mh.sinica.edu.tw/researchfellows.aspx
An Unbreakable Thread?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n Cross-Strait Religious Interaction during the Modern Era(切不斷的繩索?──近代兩岸宗教互動初探)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ynergy between religious traditions in China and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and Postwar eras. In contrast to much conventional wisdom about Japanese rule, which assumes that religious tie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were severely disrupted, I attempt to show that extensive contacts took place between specialists and worshipper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for the Postwar era, I explore the complex factors that have shaped Cross-Strait religious interaction since the late 1980s, especially in terms of pilgrimages and Buddhist organizations. Based on a broad-based approach designed to stimulate new research (as opposed to the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a single case study), this paper covers a wide range of religious phenomena. Apart from the ways in which Cross-Strait links shaped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ed religious movements such as Buddhism and Daoism, I also consider their impact on communal religious traditions as seen in pilgrimage networks for popular deities like Mazu 媽祖, the Great Emperor who Protects Life (Baosheng dadi 保生大帝), and the Royal Lords (wangye 王爺). Another key topic involv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Taiwanese sectarian traditions, both in terms of religious leaders and scriptures such as morality books (shanshu 善書). Taiwan’s place in the transnational religious networks encompassing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including those involving philanthropy, education, and mass media, will also be considered.
摘要
本演講主要探討近代臺灣海峽兩岸宗教傳統之多元互動模式及相互影響。前此的研究多認為:在甲午戰爭的次年(1895年)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之後,兩岸的宗教來往就斷絕了;事實上,在抗戰爆發之前,臺灣與中國的神職人員以及一般信徒之間的交流仍然相當頻繁。此外,本演講也討論1980年代以來帶動兩岸宗教互動的各種因素,尤其是在進香網路以及佛教組織方面。筆者試圖透過比較寬廣的視角,檢視兩岸宗教關係的具體情況,包括佛教、道教神職人員的來往,媽祖、保生大帝、王爺等神明的進香活動等。同時,本演講也關注不同民間教派之間的接觸,並且對兩岸的經書、善書等宗教出版事業進行初步分析。除了兩岸宗教交流之外,另外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臺灣在跨國宗教網路的角色,特別是在慈善、教育與媒體方面,以說明其在近代宗教發展史中之核心地位。
系統號:
A-005459
【演講】莊英章:從高山到平地:土著人類學家研究本土社會的緣起
標題:
【演講】莊英章:從高山到平地:土著人類學家研究本土社會的緣起
時間:
2015年6月24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莊英章(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特聘講座)
內容簡介:
人類學家一向以異文化為研究的起點,本所在籌備處時期也是以臺灣土著文化與大陸邊疆少數民族史為主要研究對象。何以在籌備處的末期,尤其是正式成立研究所後,土著人類學者開始轉向研究漢人社會,其緣起、背景因素與後續的發展,擬分別從(一)民族所籌備時期(1955-1965),(二)正式成立研究所後的十五年,(三)兩次五年發展計畫(1981-1991)等三階段,分別說明各階段的發展特色,以及重點研究計畫的理論建構,並展望未來發展趨勢。
注意事項:
1.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即日起至6/14(週日)23:00為止。
3.餐點提供:由於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錄取通知:於6/17(週三)前統一回覆錄取通知,並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請自備環保餐具。
7.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5545
【演講】周維強:銅版汗青:乾隆得勝圖之委法製作與現存代表性文物
標題:
【演講】周維強:銅版汗青:乾隆得勝圖之委法製作與現存代表性文物
時間:
2015年6月24日(週三)13:30-15:3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周維強(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副研究員)
聯絡人:
歐詠芝,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內容簡介:
【明清古蹟文物研討課程嘉賓演講】
主持人:朱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系統號:
A-005605
【演講】廖新田:「國」畫的誕生──戰後臺灣水墨畫的消長
標題:
【演講】廖新田:「國」畫的誕生──戰後臺灣水墨畫的消長
時間:
2015年6月2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廖新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日常生活史系列專題演講(五)】
談到水墨畫,我們往往也叫做國畫。但是,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稱號其實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背景,並且更反映出戰後臺灣文化認同如何形塑臺灣水墨畫的發展,最後構成臺灣美術史的特殊樣貌。就此,國畫的「國」到底是「國家」還是「中國」?英文用Chinese painting是何種意涵?值得我們探訪這一段故事。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5486
【演講】Gail Hershatter:Did Rural Chinese Women have a Revolution? If So, What Remains?
標題:
【演講】Gail Hershatter:Did Rural Chinese Women have a Revolution? If So, What Remains?
時間:
2015年6月25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
主講人:
Gail Hershatter(賀蕭,加州大學聖塔庫斯校區歷史系特聘教授)
系統號:
A-005574
【演講】松田康博:東亞土地改革的「典範」:臺灣個案的決策過程
標題:
【演講】松田康博:東亞土地改革的「典範」:臺灣個案的決策過程
時間:
2015年6月26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東亞區域研究群
主講人:
松田康博(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系統號:
A-005445
【導讀會】邱炳翰: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
標題:
【導讀會】邱炳翰: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
時間:
2015年6月29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2樓多功能教室(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邱炳翰(本書作者/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專案研究助理)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愛˙悅讀」國史導讀會(十九)】
本書以戰後中國訓政過渡行憲的發展為題,探討中國國民黨、民社黨、青年黨三黨合作對制憲國大的召開、政府改組、國代選舉與立委選舉等重要政治事件的影響。中國國民黨為擺脫一黨訓政之形象,尋求民社黨、青年黨的合作,以營造多黨政治的民主表相。本書希望藉由探討國家利益的「前臺表演」與黨派利益的「後臺運作」之間的關係,來評估三黨合作的政治得失與國府實施憲政的歷史意義。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5527
【演講】濱島敦俊:江南無「土豪」──穩定社會何時來臨?
標題:
【演講】濱島敦俊:江南無「土豪」──穩定社會何時來臨?
時間:
2015年6月29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7樓703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歷史學門、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明清制度與地方社會工作坊
主講人:
濱島敦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王鴻泰(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歷史學門召集人)
◎本演講不需報名,歡迎自由入座。
系統號:
A-005590
【演講】Wayne Patterson:China's 'Informal Empire' in Korea: the Role of the Maritime Customs in the 1880's
標題:
【演講】Wayne Patterson:China's 'Informal Empire' in Korea: the Role of the Maritime Customs in the 1880's
時間:
2015年7月3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1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
主講人:
Wayne Patterson(Department of History, St. Norbert College, Wisconsin, USA)
系統號:
A-005409
【演講】黃一農:紅樓e夢與哆啦A夢
標題:
【演講】黃一農:紅樓e夢與哆啦A夢
時間:
2015年7月13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文學院A演講廳(Jalan Universiti, 50603 Kuala Lumpur, Wilayah Persekutuan Kuala Lumpur, ,Malaysia)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馬來亞大學中文系、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
主講人:
黃一農(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暨人社中心主任)
聯絡人:
廖箴,Tel: 02-2361-9132#352;E-mail: ccsgrant@ncl.edu.tw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臺灣漢學講座」系列之一,「臺灣漢學講座」係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配合政府推動「臺灣書院」在海外舉辦之學術活動,以呈現臺灣與漢學研究成果,並宣揚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自2011年起每年皆在海外舉辦六至七場「臺灣漢學講座」。
關於講者
黃一農院士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天文學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暨人社中心主任,研究專長為歷史學、宗教學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rchss.nthu.edu.tw/rchss/index.php?i=user/detail&uid=1。
摘要
本講者自2010年起從事了一場奇特的學術探險,他以初學者的身分進入傳統深厚的紅學領域,並努力「穿越」至清朝,希望能探究他所揭舉的「e考據」,可否在大數據 (Big Data) 時代建立文史研究的新典範。本演講將首度揭開《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歷史原型,指出其主要素材乃源自康熙朝最受寵的漢人嬪妃――密妃王氏,並闡述此故事與納蘭六姊妹(著名詞人納蘭容若之姪孫女)的關係,同時追索作者曹雪芹獲知有些頗為隱諱之史事的可能渠道,而他又如何在小說中為宮牆之後的女性大聲鳴不平。
系統號:
A-005516
【演講】黃一農:史實與傳說的分際:福康安是否乾隆帝的私生子?
標題:
【演講】黃一農:史實與傳說的分際:福康安是否乾隆帝的私生子?
時間:
2015年7月15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馬來西亞拉曼大學(金寶校區) A003講堂(Jalan Universiti Bandar Barat, 31900, Kampar, Perak, 31900 Malim Nawar, Perak,Malaysia)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拉曼大學中華研究中心
主講人:
黃一農(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暨人社中心主任)
聯絡人:
廖箴,Tel: 02-2361-9132#352;E-mail: ccsgrant@ncl.edu.tw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臺灣漢學講座」系列之一,「臺灣漢學講座」係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配合政府推動「臺灣書院」在海外舉辦之學術活動,以呈現臺灣與漢學研究成果,並宣揚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自2011年起每年皆在海外舉辦六至七場「臺灣漢學講座」。
關於講者
黃一農院士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天文學博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講座教授暨人社中心主任,研究專長為歷史學、宗教學等。簡歷及學術著作請參考:http://rchss.nthu.edu.tw/rchss/index.php?i=user/detail&uid=1。
摘要
Big Data時代的來臨正衝擊許多領域,本演講將以文史研究為例,透過具體的案例,與大家分享e時代的工具、發問的模式以及尋找答案的方法,如何提供我們突破的可能性。並以傅恒之子福康安(連續劇「還珠格格」主角爾康的原型)是否為乾隆帝私生子此八卦議題為例,嘗試揭開此一世紀之謎,以突顯e-時代所可能產生的巨大衝擊與挑戰(即使對文科亦然),並與大家分享乾隆皇帝與孝賢皇后間最深切的愛情故事。
系統號:
A-005517
【工作坊】「翻譯的現代性」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翻譯的現代性」工作坊
時間:
2015年6月5日(週五)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一樓文學院會議廳(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13:40-15:00
主持人:陳芳明(政治大學臺文所講座教授)
文化「移植」與現代性:從圓山飯店舊址臺灣神社談起(吳佩珍,政治大學臺文所副教授)
翻譯和文化移動上的時代、社會脈絡--以1930年代東亞各國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翻譯與接受樣相為例(崔末順,政治大學臺文所副教授)
臺灣的發明(紀大偉,政治大學臺文所助理教授)
15:20-17:00
主持人:陳芳明
現代派運動與譯詩(劉正忠,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試談當代東亞應用戲劇實踐中對現代性的翻譯、回應與轉化(王婉容,臺南大學戲劇系副教授)
臺語電影的追求現代之路(王君琦,東華大學英美系副教授)
旅行與域外:魯迅早期的翻譯(郝譽翔,國北教大學語創系教授)
系統號:
A-005488
【工作坊】Socio-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China Studie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標題:
【工作坊】Socio-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China Studie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時間:
2015年6月12日(週五)15:30-17:30
地點:
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3階第一会議室(東京都文京区本郷7丁目3−1)
主辦單位:
現代中国地域研究東京大學據點
主講人:
Prof. Peter H. Gries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of. Shigeto Sonoda (University of Tokyo)
內容簡介:
Topic:”Socio-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China Studie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As is sometimes pointed out, there are some puzzles in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 Why Chinese citizens, though they are suffering from social problems including worsen air pollution and increasing income inequality, are supportive toward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Why citizen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though they are enjoying economic benefits through economic integration, are not so much positive toward political integration with mainland China? In order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we cannot help looking at socio-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development of China domestically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ly.
This workshop aims at reflecting “traditional” discipline-based China Studies and discussing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of socio-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 Chinese politic and society.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China Studies as well as methodologies of social science in general are most welcome.
About the Speaker
Prof. Peter Hays Gries is Harold J. & Ruth Newman Chair & Director, Institute for US-China Issues as well as Professor at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 Area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He is author of 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How Ideology Divides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over Foreign Affairs (Stanford, 2014) and China's New Nationalism: Pride, Politics, and Diplomacy (California, 2004), and co-editor of Chinese Politics (Routledge, 2010) and State and Society in 21st-Century China (Routledge, 2004). He studies the political psychology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with a focus on Chinese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higeto Sonoda is a professor of sociology in Graduate 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Information Studies (GSII) as well as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on Asia (IASA)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He is now working as Department Head of GSII as well as Deputy Director General of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t the university. Prof. Sonoda has taken initiatives in conducting researches including AsiaBarometer 2003-2008, Asia Student Survey 2008-14, Tianjin Annual Survey 1997-2014. His latest publications include: Linkage and Estrangement of East Asia, Keiso-shobo (editor, 2015, Japanese), Risks in East Asia, Keiso-shobo (editor, 2013 in Japanese), A History of Japan-China Relations, 1972-2012 III and IV,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editor, 2012 and 2014, in Japanese).
本演講以英語進行,有意參加者可至官網下載講義。
系統號:
A-005466
【座談會】《筧橋英烈傳》影片賞析暨映後座談會
標題:
【座談會】《筧橋英烈傳》影片賞析暨映後座談會
時間:
2015年6月13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王亞維(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本片以空軍人物高志航、閻海文、劉粹剛、沈崇誨等人為主,描述在1937年8月14日淞滬會戰期間,高志航等人駕駛美製雷克三型戰鬥機與日本空軍的九六戰鬥轟炸機纏鬥,最後將日軍擊落的故事,這一天也因此被定為「八一四空軍節」。本片成功塑造出在抗戰期間,空軍英雄人物的戰鬥形象。(導演:許幸之;上映日期:1977年)
與談人:許瑞浩(國史館修纂處副處長)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5448
【座談會】現代社會體制下的經典教育
標題:
【座談會】現代社會體制下的經典教育
時間:
2015年6月12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06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外語學院
主講人:
車行健(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劉季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姜翠芬(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系主任)
聯絡人:
陳妍妙,Tel: 2939-3091#62359
內容簡介:
【2015年文學院院導師制活動:學術沙龍——文山新語】
在今日社會中、所謂的「經典」內容還適用嗎,「經典教育」該何去何從?又該如何與全球化產生連結?
欲參加本活動者請先至請前往本校聯合報名系統登記:http://moltke.cc.nccu.edu.tw/Registration/registration.do?action=conferenceInfo&conferenceID=X09964
「文山新語」為文學院與外語學院合作的導師制系列座談,從(一)世界漢學/比較文學、(二)當代文學理論/當前文化議題與(三)跨文化交流等三個方向出發,邀請兩院教師針對相關議題分享研究/教學經驗與心得,提供師生相互學習交流的平臺。
※本講座開放全校師生與校外人士報名參與,報名係為統計人數,無法預留座位,請提早入場。
系統號:
A-005523
【研習營】「史料中的性別」:2015婦女史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史料中的性別」:2015婦女史研習營
時間:
2015年6月29日至7月2日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
聯絡人:
林秀娟,Tel: 886-2-27898202;mhwomen@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研習對象:各大專院碩博士研究生
錄取名額:20名
報名資訊:
1.即日起至4月30日。
2.
(1)婦女史研習營報名簡章及報名表,公告於本網站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活動最新資訊。
(2)請自行於研習營網站報名填寫相關報名訊息。
(3)錄、備取名單已於2015年5月5日,公佈於研習營網站「最新消息」,並以email通知錄、備取學員。
(4)錄取學員於2015年6月1日前,繳交研究計畫乙份,始完成報名錄取程式。
(5)錄取學員若未在期限內繳交研究計畫,視同放棄資格,並由主辦單位以email通知備取學員依序遞補;備取學員須於6月15日前繳交研究計畫乙份,才得參加研習營。
研習營課程
6月29日(週一)
9:10-10:00
【主題演講】
Gail Hershatt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10:10-12:10
明清檔案(陳熙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3:30-15:30
民國檔案(柯惠鈴,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15:50-17:50
物品(賴毓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6月30日
10:00-12:00
傳記(衣若蘭,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13:30-15:30
口述歷史(遊鑑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劉紹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5:50-17:50
日記(孫慧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7月1日
10:00-12:00
現代小說(楊佳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13:30-16:30
研究計畫習作(雷祥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7月2日
10:00-12:00
報刊(高鬱雅,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
13:30-14:30
綜合討論
系統號:
A-005446
【工作坊】「遺產化的南島文化?」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遺產化的南島文化?」工作坊
時間:
2015年6月14日(週日)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新大樓三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聯絡人:
李文窈,E-mail: weyaon@gmail.com
內容簡介:
10:00-11:00
排灣族Maljeveq五年祭與文化資產登錄的影響(胡臺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11:00-12:00
從數位典藏的公共性與近用談原住民知識體系與管理:以排灣族為例(童元昭,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13:30-14:30
傳統文化真實性的多元辯證(林崇熙,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
14:30-15:30
再現、傳承與挪用:當代臺灣南島文化遺產化的雙向實踐與矛盾(胡家瑜,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15:50-16:50
遺產化、產業化還是生活化:晚近南島文化發展的幾個觀察(蔣斌,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16:50-17:50
「文化資產」與「文化護衛」之間:近年大洋洲文化傳承運動論述初(郭佩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系統號:
A-005497
【研習營】2015華語語系研究國際學術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2015華語語系研究國際學術研習營
時間:
2015年7月28日至8月4日
地點:
中興大學(臺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財團法人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內容簡介:
7月28日
下午
華語語系第一講(王德威)
7月29日
華語語系第二講(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華語語系第三講(蔡建鑫,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亞洲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7月30日
華語語系第四講(應雄,日本北海道大學文學部暨文學研究科教授)
華語語系第五講(黃宗儀,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
7月31日
華語語系第六講(郭力昕,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華語語系第七講(蔡明燁,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臺灣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8月1日
華語語系第八講(廖振富,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
霧峰林家花園參訪
8月2日
自由參訪
8月3日
華語語系第九講(薑學豪,英國華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華語語系第十講(魏貽君,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8月4日
華語語系第十一講(Andrea Bachner,美國康乃爾大學比較文學系助理教授)
華語語系第十二講(張錦忠,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兼華語中心主任)
系統號:
A-005503
【研習營】2015人類學營 「關鍵字:文化」
標題:
【研習營】2015人類學營 「關鍵字:文化」
時間:
2015年8月25至28日(週二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聯絡人:
林音秀,Tel: 02-2652-3484;E-mail: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8月25日
10:00-11:00
博物館參觀導覽
14:00-17:00
【Panel 1主題:文化雕塑/雕塑文化的「人」】
對談講者:何翠萍(中研院民族所)、黃宣衛(中研院民族所)
主持人: 余安邦(中研院民族所)
19:00-21:00
民族誌影片:你不瞭解我的明白
討論主持:郭佩宜(中研院民族所)
8月26日
9:00-12:00
【Panel 2主題:身‧情‧感‧動:你的身體不只是你的身體(身體與美學)】
對談講者:餘舜德(中研院民族所)、趙綺芳(北藝大舞蹈系)
主持人:張珣(中研院民族所)
14:00-17:00
【Panel 3主題:情誼、情感與社會關係】
對談講者:林秀幸(交大人文社會系)、 蔡政良(東大南島碩班)
主持人:馮涵棣(中研院民族所)
19:00-21:00
民族誌影片:讓靈魂回家
導演座談:胡臺麗(中研院民族所)
8月27日
9:00-12:00
【Panel 4主題:無法切割的經濟與文化】
對談講者:鄭瑋寧(中研院民族所)、方怡潔(倫敦大學政經學院)
主持人:楊淑媛(中研院民族所)
14:00-17:00
【Panel 5主題:超越文化戰爭與文明衝突的想像(文化、宗教與政治)】
對談講者:蔣斌(中研院民族所)、林開世(臺大人類學系)
主持人:陳文德(中研院民族所)
8月28日
9:00-12:00
小組呈現:「小心!文化就在你身邊!」(5-6組,每組20分鐘,講評與討論10分鐘)
講評人:司黛蕊(中研院民族所)、高晨揚(中研院民族所)、劉璧榛(中研院民族所)
主持人:丁仁傑(中研院民族所)
系統號:
A-005470
【系列演講】文史臺灣學術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文史臺灣學術講座
時間:
2015年4至6月,共5場
地點:
臺北教育大學篤行樓(臺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聯絡人:
陳雅芹,Tel: 27321104*62231;E-mail: RITL@tea.ntue.edu.tw
內容簡介:
本講座6月份場次如下:
6月3日(週三)13:30
►篤行樓702室
十六世紀外人眼中的臺灣島(陳宗仁,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6月8日(週一)18:30
►篤行樓503室
遠景出版歷史與臺灣文學(葉麗晴,遠景出版社主持人)
6月11日(週四)10:00
►篤行樓402室
何時,愛戀到天涯──談旅行的攝影與詩寫(路寒袖,知名詩人/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
系統號:
A-005447
【展覽】毫素風采:明末清初的女性繪畫
標題:
【展覽】毫素風采:明末清初的女性繪畫
時間:
2015年4月1日至6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12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十六世紀後半葉,明朝政治體制崩壞,陽明心學挑戰程朱理學,引發自由解放的思潮。同時,資本主義以及城市經濟興起,傳統社會風氣轉變,原本禁錮女性的生活型態也開始產生變化。加上教育普及與出版業的興盛,都成為孕育女性才情雅致的豐沃土壤。
清湯漱玉(1795~1855)《玉臺畫史》輯錄歷朝女性畫家中,十六、十七世紀專擅藝壇的女性數量最多,她們或為閨秀,或是名妓,在風雨如晦的明清之際,有如皎皎辰星,相映呈輝。這些女性畫家雖然身處社會結構與倫常綱理的兩極,但藉由閨塾導師與男性文士的媒介,形成了特殊的交遊網絡,往來酬唱、相互交融,激盪並深化彼此的藝術語言,以優異的藝術創作稱譽藝壇。
此次特展,遴選明末清初具代表性的女性畫家,如馬守真(1548~1604)、邢慈靜(1573~1640年後)、文俶(1595~1634)、黃媛介(1614或1620~1669年前)、李因(1615~1685)、顧媚(1619~1663或1664)、李柁那(約活動於明朝晚期)與林雪(約活動於十七世紀)等人,展出她們的山水、人物、花卉、草蟲等畫作。無論工筆寫意或水墨設色、筆墨或構圖,莫不體現出女性走向公眾視線的卓然風姿。
系統號:
A-005412
【展覽】山海地土的靈魂──勞農文學特展
標題:
【展覽】山海地土的靈魂──勞農文學特展
時間:
2015年1月23日至7月19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1樓展覽室B(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奔走在便捷機能的城市裡,我們有多久沒有感受土地的溫度;習慣了豐盛物質的生活感知,我們有多少機會能夠體會為了「活下去的一口飯」而失去自由的悲傷。在臺灣文學中有許多刻畫實際生存的世界,由農民、工人等勞動者用汗血打造出來,在這一次的特展中,我們敘說1920到1970年代終了農民與工人的生存故事,佐以聲音、影像,譜寫過去到現在並且持續走向未來的樂章。勞動與文學特展,期待你的親身體驗。
本展覽開放時間:
「免費」參觀。展廳開放:週二至週日 09:00~21:00
每逢星期一、除夕、年初一固定休館
(颱風期間依臺南市政府發佈不上班之日,亦休館)
系統號:
A-005413
【展覽】「暢郵殷墟──郵票中的殷墟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暢郵殷墟──郵票中的殷墟文物」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7月1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1樓殷墟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珍藏的殷墟文物,是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七年間,在河南安陽殷墟所進行的考古發掘出土品。內容豐富,包含:甲骨、青銅器、玉器、石器、陶器與骨角牙器等。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從中精選八件文物,於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日發行「中華古代文物郵票──殷墟」,讓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文物以及神乎其技的工藝技術,以郵票的形式再現於世人。本館配合郵票發行,推出「暢郵殷墟」特展,展出郵票上的八件文物,藉由郵票的穿針引線,帶領我們穿越時光隧道,暢遊殷墟,見證燦爛輝煌的商代文明。
展期: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7月1日
每週三、六,9:30-16:30(國定假日及選舉日不開放)
系統號:
A-005414
【展覽】甲骨明星展
標題:
【展覽】甲骨明星展
時間:
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12月9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一樓甲骨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刻或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迄今中國所發現最早有系統且成熟的文字。
自一八九九年甲骨文發現以來,很快引起學者的注意,開始搜集與研究;但大規模的科學發掘工作,則是從民國十七年開始的,由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在商朝晚期都城殷墟(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進行發掘。現藏於史語所的甲骨數量多達二萬五千多片,是世界上藏有殷墟甲骨個別單位中,精品最多者。
史語所甲骨不僅數量多,內容亦十分豐富,為研究中國早期文字與殷商的軍政、宗教、歷史和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彌補「文獻不足徵」的缺憾,藉由甲骨卜辭,殷商信史的建立就愈有可能。
本次甲骨明星展選出史語所典藏最具代表性的十件甲骨,包含刻有甲骨文的人頭骨、牛距骨、牛肩胛骨;還有世界上僅存的兩件鹿頭骨。曾屢次入選教科書的明星、新選入殷墟郵票行列的新秀,以及罕見龜甲上用筆書寫的甲骨文書跡。
展期: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12月9日
每週三、六,9:30-16:30(國定假日及選舉日不開放)
系統號:
A-005415
【展覽】護帙有道——古籍裝潢特展
標題:
【展覽】護帙有道——古籍裝潢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27日至2015年6月28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護帙有道」特展中所稱之「裝潢」,泛指書籍裝幀。本展覽分「裝潢、裝裱與裝幀」、「古籍與裝潢」、「極其瓌致」、「樸實莊重」四單元。「裝潢、裝裱與裝幀」說明古籍裝潢在不同時代的意義;「古籍與裝潢」由簡牘說起,述說古籍的各種形制;「極其瓌致」精選舊藏,展示清宮藏書華貴典雅、精巧極緻的特殊風格;「樸實莊重」則以明清藏書名家等收藏為本,勾勒藏書家眼中的護帙之道。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5416
【展覽】皇帝的鏡子——清宮鏡鑑文化與典藏
標題:
【展覽】皇帝的鏡子——清宮鏡鑑文化與典藏
時間:
2015年3月31日至2016年2月28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301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自上古時代起,鏡子便是貴重的照容用具。除可端正衣冠,明亮光潔的鏡面與日月同輝,鏡子遂成為能驅除不祥的法器。光照反射的特性被進一步引伸,明鏡便有了鑑古知今的歷史意味。
古人以銅為鏡,鏡面平整瑩亮,鏡背則成為紋飾設計的勝場。隨著時代工藝及審美的演變,銅鏡成為體現各時代藝術精神的重要載體,因此備受珍視。北宋時期(960-1127),朝野均極重視古文物,因而帶動了編修古器物圖譜的風潮。宋徽宗(1101-1126在位)整理宮廷所藏古銅器,將一一二面漢唐銅鏡收入《宣和博古圖》(1123),開銅鏡入古器圖譜先河。
清代宮廷的古鏡收藏甚豐。乾隆皇帝(1736-1795在位)依循《宣和博古圖》的體例及概念,將宮中所藏漢代至明代銅鏡收入《西清古鑑》(1751)、《寧壽鑑古》(約1776-1781)、《西清續鑑‧ 甲編》(1793)及《西清續鑑‧ 乙編》(1793)等,合稱為「西清四鑑」的古銅器圖譜中。此外,更進一步將各書所錄之古鏡,珍藏於與圖譜同名之書冊式函匣,作為殿堂陳設,創造出獨樹一幟的古鏡收儲設計。除作為收藏品,清宮貴族也喜愛以古鏡照容,為古鏡配置鏡架,增添生活雅趣。
隨著東西方密切交流,明末清初已有歐洲水銀玻璃鏡輸入,為照容帶來全新體驗。康熙皇帝(1662-1722在位)設立了玻璃廠,並開始生產玻璃照容鏡。多樣化的新穎技巧,如畫琺瑯、玉雕、牙雕、銅作與木作等工藝,廣泛運用於玻璃鏡框的製作上。隨著玻璃鏡在清代中晚期的普及,銅鏡的主流地位逐漸被取代。
本展覽圍繞清宮貴族對鏡子的鑑賞、裝治與使用等主題,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鑑古遊藝:皇帝的銅鏡收藏」,精選清宮所藏漢代至明代古鏡,展示銅鏡近兩千年連綿不絕的發展,以及古代帝王對古鏡的認知及品評。第二單元「裝匣陳設:銅鏡的匣作裝裱」,展出院藏乾隆御製〈西清續鑑〉、〈西清續鑑.乙編〉及〈寧壽續鑑〉等鏡匣及配件。一方面欣賞書冊式函匣的裝潢結構之美,一方面呈現鏡匣製作的背景脈絡。第三單元「攬鏡之趣:鏡照與生活」,展現宮廷日常中的古鏡意象,以及玻璃鏡在清代色彩紛呈的發展。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5417
【展覽】「鉅變一八九五‧臺灣乙未之役120週年」特展
標題:
【展覽】「鉅變一八九五‧臺灣乙未之役120週年」特展
時間:
2015年5月6日至2015年12月13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1894年,清日兩國爆發甲午戰爭,這場戰事的結果,使得臺灣在1895年被清國割讓給日本。面臨將被日本統治的臺灣人,發起了1895年乙未抗日之役,這場戰役可說是臺灣歷史上罕見且大規模的戰事,對於當時的臺灣人而言,是數百年未有之變局,臺灣島上每個人都受到這前所未有的變局所影響。
2015年是臺灣乙未之役120周年,本館透過「鉅變一八九五‧臺灣乙未之役120週年」特展,將帶領觀眾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回到鉅變的一八九五年,跟隨時代巨輪轉動的軌跡,重新走過這個動盪的年代,也透過不同的記錄方式,見證不同時空背景及立場的人們,是如何看待這場戰爭。
透過這檔展覽,可以看出臺灣乙未之役對不同人代表著迥然不同的意義,對於清國官吏而言,是希望能用一切方式將臺灣保留在清國領土下的戰爭;對於日本而言,甲午戰爭跟乙未戰役是確立日本民族主義的驕傲;對於臺灣而言,地方人士為了保衛鄉土起而抗日,戰爭的過程使得臺灣的知識份子忍不住心中的激動,而紛紛留下歷史紀錄;對於臺灣紳商而言,日本相較於清國是可預測的近代國家,也象徵著另一種更接近穩定的生活;對於一般的臺灣人而言,戰爭帶來更多的是苦難的歷史經驗。
展覽除了呈現臺灣人在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下,因為各自的背景影響,作出了不同選擇,同時也企圖透過各種不同紀錄的角度,以多種觀點帶領觀眾走過鉅變的一八九五。展覽分為「甲午戰爭到割臺前夕」、「乙未抗日」、「人人爭說乙未事」及「再現1895」4個單元。「甲午戰爭到割臺前夕」單元中,展出得到新領地的日本,發行的一系列與臺灣主題相關的各式出版品,這些資料混雜了想像與實際的調查資料,也為觀眾開啟一扇得以窺視十九世紀末臺灣景象的窗;「乙未抗日」單元,則透過臺灣民主國國旗、郵票、官銀票及反抗軍書信、名冊等物件,記錄選擇保衛家園奮勇抗日的臺灣人,而保良局成立的相關文件,記錄著為了社會安定,選擇與日本合作的臺灣人;「人人爭說乙未事」單元,透過日本、清國、臺灣人及西洋人4個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展現迥然不同的觀點;「再現1895」單元,則介紹嘗試再現1895這場戰事的各種作品,相較於一般歷史書寫,這些作品提供了更多官方史料以外,臺灣人的想法。
歷史是殘酷的,往往只留下勝利者的詮釋,雖然資料或有多寡,宣傳有強弱之分,但不同當事者對於臺灣乙未之役的看法,仍以不同形式記錄著不同的觀點,1895年的臺灣歷史舞臺上,上演著不同人的經歷及歷史詮釋,歷史舞臺謝幕後,對於鉅變1895的不同歷史詮釋,仍不斷的繼續著,本館邀請各位觀眾,來作出屬於你對這場戰役的詮釋。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05431
【展覽】臺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展
標題:
【展覽】臺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展
時間:
2015年4月21日至8月15日
地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物大樓3樓蓬萊鄉情展示室(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臺灣省諮議會
內容簡介:
「臺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展覽」由臺灣省諮議會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合辦,展覽是以改制前臺灣省議會各時期在教育政策及文化政策上的建言為主軸,透過展示各種類檔案、史料,呈現臺灣過去各項重大教育、文化政策的發展歷程;在展出內容上,包括有減輕升學壓力、師範教育體系改制、學前教育扎根、保障學生權益、臺灣省參議會對國語推行運動的影響、催生母語電視臺、原住民正名運動及公開官方史料揭開228真相等諸多子題,內容可謂相當充實而可觀。也期待能透過本次展覽,傳承過去的發展經驗,進而能促進社會大眾對臺灣省諮議會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各項檔案、史料的認識,並提高利用動機與頻率,進一步開拓檔案史料加值應用的範疇。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點30分到下午5點,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則照常開館。
休館時間: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週一及民俗節日休館。
系統號:
A-005450
【展覽】跨越國境線──臺灣圖書館藏舊籍涉外關係類書展
標題:
【展覽】跨越國境線──臺灣圖書館藏舊籍涉外關係類書展
時間:
2015年2月3日至7月26日
地點:
國立臺灣圖書館6樓臺灣學研究中心(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圖書館
聯絡人:
Tel: (02)2926-6888
內容簡介:
臺灣因蘊藏豐富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近代以來常為列強爭奪之地。17世紀荷、西和鄭氏先後入臺,臺灣躍上國際貿易的舞臺。清領之後,臺灣雖逐漸被納入中國貿易圈,國際貿易一時中斷,但周邊海域仍經常有海盜騷擾。1860年臺灣開港通商後,洋行、傳教士等西方勢力正式在臺建立據點,洋商貿易茶、腦等臺灣物產,買辦與通譯隨之出現,而傳教士則揭開臺灣近代醫療和教育之序幕。法國、日本等外國勢力的侵臺,迫使清廷轉而重視臺灣防務。
1895年,臺灣因「馬關條約」而割讓予日本,臺灣總督府以兩年為期讓臺灣人自由選擇國籍,同時,陸續頒行旅券(護照)等各項法規,逐步建立臺灣「華僑」等外國人的管理制度。隨著海空運等對外交通的整備,以及關稅等制度的建立,臺灣被納入日本經濟圈,而正式再度進入世界貿易體系。
今年適逢「馬關條約」120週年,期望透過本次館藏舊籍涉外關係類書展回顧臺灣的重大涉外事件,讓讀者適切認識臺灣在國際上的重要地位。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五上午9:00-21:00,週六至週日9:0-17:00。
系統號:
A-005456
【展覽】沉思火燒島——被流放的青春
標題:
【展覽】沉思火燒島——被流放的青春
時間:
2015年5月27日至2015年11月22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年輕的我們,徬徨卻能堅定,猶疑卻又熱情,眼見社會的勃勃脈動,我們按捺不住衝動,致力於追求知識、實踐理想,縱使身處不同的時空背景、政治條件,我們集結、發聲,或用穿著、音樂、閱讀、消費、社會運動…等積極參與,於是開創屬於不同世代的青春時代。
然而,在1950年代開始的近40年間,卻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的青春被放逐於「火燒島」—那個具有政治禁忌意涵的島嶼上。因為他們對社會理念的熱情,對文化知識的追求,或單純起於無辜的牽連,而被剝奪了自由,甚至喪失性命。
謹以此展覽,分享他們的故事,追念那些被無情終止、被流放的青春,也向那些在活出火燒島後,仍能不折不撓,為臺灣人權自由而奮鬥的前輩們致敬。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0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