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故宮文物月刊第383期

故宮文物月刊第383期

標題:

故宮文物月刊第383期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三羊開泰迎乙未——羊圖騰崇拜的文化意義(莊吉發)

康熙帝與羊食義(侯皓之)

年年有餘——畫魚名品特展義(吳誦芬)

科學X藝術——從臺灣魚類資料庫認識畫作中的魚義(林欣樺、邵廣昭)

清宮瓷器上的金魚水草紋義(易穎梅)

書格、亮格櫃與博古格——清宮書籍櫃格及工藝義(張兆平)

清宮善本織造類裝潢材料管窺義(殷安妮)

國寶重器的時代容顏——談院藏毛公鼎全形拓及題記義(張莅)

煙林清曠——文徵明的寒林畫作義(盧素芬)

如獲平安之慶——雍正時期的御賜平安丸義(吳靜芳)

來自斯洛文尼亞的天文學家劉松齡義(娜塔莎著、周維強譯)

另眼看世界——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述要義(宋兆霖)

系統號:

P-004906

臺大歷史學報第54期

臺大歷史學報第54期

標題:

臺大歷史學報第54期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北宋中後期國子學的發展及其政治意義(朱銘堅)

從朝廷到地方──元代去思碑的盛行與應用場域的轉移(陳雯怡)

「儒、釋、道、醫」的中日文化交流──從戴笠到獨立性易的流轉人生(徐興慶)

清代臺灣的「港戶」及其水域權利──以臺江內海新灣二港為例(李文良)

系統號:

P-004946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4期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4期

標題: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4期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著】
兩個祖國的邊緣人:「遺華日僑」的戰爭、記憶與性別(林志宏)

戰爭記憶與殖民地經驗:開原綠的臺灣日記(洪郁如)

戰爭從來不只是男人的事業:解讀新四軍女兵回憶錄(潘以紅)

婦女與抗戰時期的戰地救護(周春燕)

【演講】
戰爭傷痕:《清宮秘史》與男性危機(傅葆石)

【書評】
評介《女性官僚の歴史:古代女官から現代キャリアまで》(吳靜芳)

系統號:

P-004899

臺灣文學學報第25期

標題:

臺灣文學學報第25期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性別化的現代性:徐坤泉與吳漫沙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林姵吟)

從溝通記憶到文化記憶:1960-1980 年代臺灣飲食文學中的北平懷鄉書寫(陳玉箴)

美援文藝體制下的《文學雜誌》與《現代文學》(王梅香)

西太平洋海濱的洄瀾地景傳奇──壽豐水璉蕃薯寮「遺勇成林」傳說試論(彭衍綸)

系統號:

P-004980

考古人類學刊第81期

標題:

考古人類學刊第81期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內容簡介:

【「從史前琉球到現代沖繩:島嶼的過去與現在」專號】

琉球列島與臺灣史前關係的再研究:從古代地理意識之角度(陳有貝)

琉球先島群島下田原期與臺灣東海岸花蓮溪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之文化內涵探討:新資料及技術選擇觀點的嘗試(盧柔君)

文化產業與部落發展:以卑南族普悠瑪(南王)與卡地布(知本)為例(陳文德)

從祭儀到劇場、文創與文化資產:國家轉變中的噶瑪蘭族與北部阿美之性別與巫信仰(劉璧榛)

現代性下愛的實踐與情感主體:以魯凱人為例(鄭瑋寧)

【一般論文】
族群展示的反思:後威權臺灣的觀察(李威宜)

The Pathology and Dental Morphology of NeolithicBurials from the Wu-Shan-Tou Site, SouthwesternTaiwan(Hsiu-man Lin, Kun-xiu Lee, Mei-chen Yeh, Chiang-cheng Chen,Hsiu-chen Lai, Mei-tsu Liao, Shu-fang Chen)

系統號:

P-004862

成大中文學報第47期

標題:

成大中文學報第47期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屈原的身體思維──以屈賦中魂遊經歷為主的探討(陳逸根)

上博九〈成王為城濮之行〉字詞選釋(高佑仁)

《六經天文編》易學天文的納甲說與卦氣說(林金泉)

敦煌文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佚名注本再探──以天理大學圖書館イ183-293為中心〉(王三慶)

沈義甫(沈義父)的生平考(平塚順良)

早期斗姆摩利支天文本探討:以《先天雷晶隱書》為中心(趙世維)

呈現「孝道」――以「丁蘭刻木事親」敘事為中心的一種考察(劉惠萍)

庶民社會的儒家教化(潘朝陽)

系統號:

P-004956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9期

標題: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9期

時間:

2014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窺探「靈異傳聞」中「異次元」的巧構(傅錫壬)

一事四說──〈來僕不敬罰背磨〉故事試探(金榮華)

從丁、金二氏之兩部民間故事類型索引看中國民間故事之特色(陳麗娜)

《百喻經》類型故事研究(陳妙如)

明人國際型笑話試探(林彥如)

清人筆記故事中的醫者(陳美玲)

從桃竹苗客家民間故事看移民文化及其轉變(曾瓊儀)

臺灣原住民族奇人助耕故事研究(張瑞文)

《百喻經》與《阿Q正傳》(陳麗淑)

《論語》中「禮」、「仁」屬性的重新審視(方達)

論陸賈的禮學思想(賴昇宏)

「因聲求義」訓詁釋例──以《古書疑義舉例》為例(王世中)

民間故事之語藝與實踐──以〈畫中女〉為例(林慧羚)

系統號:

P-004955

故宮學術季刊第32卷第1期

標題:

故宮學術季刊第32卷第1期

時間:

201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石濤自寫種松圖小照研究:兼述他的自我形象(王耀庭)

康里巎巎(1295~1345)行草書分期與風格溯源:再思元代非漢族書家的「漢化」問題(盧慧紋)

乾隆皇帝與《滿文大藏經‧救護日食經》(林士鉉)

從《晉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帖》論〈奉橘帖〉的源流(吳誦芬)

系統號:

P-004858

敦煌研究2014年第6期(總第148期)

敦煌研究2014年第6期(總第148期)

標題:

敦煌研究2014年第6期(總第148期)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蘭州:敦煌研究編輯部

內容簡介:

【石窟考古與藝術】
佛傳中的洗浴太子:從經文到圖像的轉變(王慧慧)

北朝佛傳故事龍浴太子形象演變(劉連香)

敦煌隋代壁畫技法探析(關晉文)

麥積山石窟第5窟西方淨土變(李梅)

大桃兒溝第9窟八十四大成就者圖像考釋(陳玉珍、陳愛峰)

莫高窟唐五代壁畫供養人服飾領型研究(李波)

莫高窟第254窟捨身飼虎圖的數字闡釋及影片創作(陳海濤、陳琦)

【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
文化旅遊類網站用戶行為分析——以敦煌石窟網為例(鞏一璞、孫志軍)

漢陽陵帝陵外藏坑遺址溫度變化規律及預報模型(姚雪、趙凡、孫滿利)

【敦煌文獻】
常何墓碑校釋拾遺(劉樂賢)

敦煌寫本P.2966和P.3633《籯金》殘卷考釋(魏迎春)

雙峰山上的一場論道——《先德集於雙峰山塔各談玄理十二》錄文及研究(韓傳強、劉麗)

敦煌本《佛法東流傳》及其作者考(劉林魁)

《王梵志詩校注》商兌(郜同麟)

吐魯番本玄應《一切經音義》研究(范舒)

敦煌歲時節日的民俗體育探究(曾小松、李金梅)

【敦煌學史】
巴慎思敦煌之行的石窟照片(何俊華、包菁萍)

「敦煌學」一詞的術語化過程(秦樺林)

系統號:

P-004882

古典文獻研究第17輯上卷

古典文獻研究第17輯上卷

標題:

古典文獻研究第17輯上卷

時間:

2014年11月

出版單位:

南京:南京大學文學院古典文獻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表章聖經」、「治統所繫」:清初御定經解之經典化與學術影響(張宗友)

石印出版與晚清的科舉、文化(徐雁平)

【中古文獻文化史研究】
中古秘書監述略(胡大雷)

從古寫本看漢唐時期《史記》在西域的流播──中古時期典籍閱讀現象之一側(張宗品)

唐人別集的文本旅行──從文獻文化史研究的角度切入(張佳)

【宗教文獻的書寫、纂輯與宗教建構】
佛陀跋陀羅「被擯」始末考──《高僧傳》的書寫與中古佛教僧團的社會、政治境遇(劉學軍)

《淨明忠孝全書》的刊行與元明之際淨明統緒的構建──以日本內閣文庫藏明景泰三年邵以正序刊本為中心(許蔚)

【唐代文獻考辨】
唐詩疑偽考辨(趙庶洋)

《新唐書‧本紀》校誤(吳瓊)

《新唐書‧諸夷蕃將傳》校勘拾補(李豪)

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並序》的《文選》式閱讀(陳志信)

「師法唐賢」與「自出體格」──琴臺賦家的創作價值與賦學啟示(莫崇毅)

《古今詩苑英華》考(于溯)

《世說新語補》成書與版本考(胡海英)

《正楊版本源流考論》(朱仙林)

《橘中秘》雜考(陳聖宇)

南京圖書館藏稿本《說文解字彙纂》考辨(趙成傑)

李夢陽取號「空同山人」考(郝潤華)

魏禧與高郵學人交遊考(吳海)

【書評】
日藏宋代詩僧文集的價值及其整理與研究──讀許紅霞輯著《珍本宋集五種:(卞東波)

《吳越春秋輯校匯考》指誤(龔敏、張覺)

系統號:

P-004916

中国研究集刊第58號

中国研究集刊第58號

標題:

中国研究集刊第58號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大阪:大阪大学中国学会

內容簡介:

山片蟠桃『夢ノ代』雑書篇訳注(五)(岸田知子)

『懐徳堂纂録』とその成立過程(竹田健二)

孝行譚における「乳」(佐野大介)

章炳麟の中国法に対する評価(上)——「五朝法律索隠」の視点(小林武)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館蔵簡牘』干支表篇(『文帝十二年質日』)の復元(末永高康)

上博楚簡『霊王遂申』の文献的性格(福田一也)

上博楚簡『卜書』の構成とその卜法(大野裕司)

清華簡『赤★(鳥+咎)之集湯之屋』釈読(椛島雅弘)

清華簡『繋年』および郭店楚簡『語叢(一)』の「京」字に関する一考察(曹方向撰寫,草野友子訳)

楚地新出土文献へのいざない(三)——『楚地出土戦国簡冊合集(二)』 (葛陵楚墓竹簡・長臺関楚墓竹簡)(草野友子)

新出土資料関係文献提要(十二)(椛島雅弘)

系統號:

P-004881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9期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9期

標題: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9期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漢學論壇】
「關鍵字」、作者意圖和闡釋翻譯:司馬遷《報任安書》(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撰寫,施懿超翻譯)

王肅《喪服要記》與漢魏時期的喪葬習俗(廣瀨薰雄、古橋紀宏)

從洪邁《夷堅志》看宋代上下層文化的互動(艾朗諾(Ronald Egan))

19世紀朝、清古文家的交流初探──以金邁淳與梅曾亮的交流為討論的範圍(金鎬)

沈曾植與西本省三筆談考(李慶)

【文獻天地】
霞浦摩尼教文書《四寂贊》及其安息語原本(吉田豊撰寫,馬曉鶴翻譯)

意大利漢籍的蒐集(高田時雄撰寫,趙大瑩翻譯)

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十九庚形字史料價值問題辨析(辛德勇)

斯坦福大學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古籍簡介(馬月華)

《中國叢報》與中國古代文化文獻的翻譯(張西平)

《詩經》的東傳及其在韓國的刊行簡述(蘇岑)

琉球中央士族的漢籍校勘──以楚南家文書為中心(水上雅晴)

黎貴敦與《芸臺類語》(趙培)

【漢學人物】
饒公選堂之故事(汪德邁)

跨越語境 新闢蹊徑──謝柏軻與中國藝術史研究(洪再新)

對話馬悅然:「中國文學不必太否定自己」──漢學家馬悅然教授學術專訪(訪談對象:馬悅然,訪談者:張玉梅)

美國當代漢學大師──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先生的辭賦研究(蘇瑞隆)

正名?學統?知音:康達維對我的啟發及對美國漢學的影響(魏寧(Nicholas Morrow Williams))

師門九載:側寫康達維先生之為學、為師與為人(連永君)

康達維印象(吳捷)

Curriculum Vitae & Bibliography(David R. Knechtges)

【馬可‧波羅研究】
《說郛》版本史:《聖武親征錄》版本譜系研究的初步成果(艾騖德(Christopher P. Atwood)撰寫,馬曉林翻譯)

馬可‧波羅與蒙古帝國的牌符(黨寶海)

《馬可‧波羅行紀》所載「妻女待客」風俗初探(羅瑋)

評《蒙元時代中國的東方敘利亞基督教》(馬曉林)

【研究綜覽】
「校勘與經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唐田恬)

「頻得音書似不遙」──牛津大學《十至十三世紀中國精英的交流:以書信與筆記作為研究材料》國際學術工作坊會議參加記(王瑞來)

系統號:

P-004857

無上方便與現行法樂:彌陀淨土與人間淨土的周邊關係

無上方便與現行法樂:彌陀淨土與人間淨土的周邊關係

標題:

無上方便與現行法樂:彌陀淨土與人間淨土的周邊關係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香海文化公司

作者:

陳劍鍠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蓮宗十三位祖師的確立過程及其釋疑

第二章 未了公案,且待來哲——有關曇鸞追尊蓮宗祖師位的問題師的確立過程及其釋疑

第三章 徹悟「般若淨土兩門大義」發隱

第四章 印光會通儒佛及其相關問題

第五章 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之念佛治病觀

第六章 印順導師與印光大師的淨土觀點比較——「契理契機」與「稱名念佛」為核心

第七章 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詮釋及建立人間淨土之思想

第八章 聖嚴法師對「淨念相繼」與「入流亡所」的詮釋及其體證

第九章 四大名山志的修撰過程及其宗教意義

第十章 佛教論述女性障礙修行的相關省思――從淨土法門談起

作者簡介
高雄巿人,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現任國立屏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主秘;2015~2016年於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淨土思想及宋明學術思想,著有《佛學經典100句:淨土三部經》(簡體版,人民東方2014)、《佛教經典100句:淨土三部經》(商周2010,2014)、《行腳走過淨土法門: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商周2009)、《淨土或問.導讀》(東大2004)、《圓通證道:印光的淨土啟化》(東大2002),以及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系統號:

P-004938

幻想蔓延——戰後臺灣科幻小說的空間敘事

幻想蔓延——戰後臺灣科幻小說的空間敘事

標題:

幻想蔓延——戰後臺灣科幻小說的空間敘事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楊勝博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臺灣科幻小說的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關聯
第二節 本書研究方法、取材範圍與科幻小說的特殊性
第三節 臺灣科幻研究相關專書與論文簡要評述
本書章節安排

第二章 文類挪移與空間翻譯
第一節 科幻文類的跨國輸入
第二節 科幻空間的在地實踐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家國與地方:國族神話的空間解構
第一節 往事如煙:反烏托邦與懷疑論述
第二節 現實寓言:政治科幻小說中的現實關懷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日常與符碼: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
第一節 從政治到日常生活:科幻空間敘事的轉向
第二節 消費文化與日常生活:符碼與商品的空間生產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性別與情慾:後人類未來的空間展演
第一節 曙光乍現:科幻敘事空間中性別議題的開展
第二節 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在全球化空間迷失的主體自我與性別
第三節 跨越邊界:跨種族、性別與時間的異端愛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結論

系統號:

P-004939

看得見的城市:全球史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

看得見的城市:全球史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

標題:

看得見的城市:全球史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蔚藍文化出版社

作者:

包樂史(Leonard Blussé) 著,賴鈺勻、彭昉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原文書名為:Visible Cities: Canton, Nagasaki, and Batavia and the Coming of the Americans

在十七、八世紀季風亞洲區的三座港口城市裡,東西方奇異地相遇了。中國海湛藍的水域中,滿佈著來自各地的闖入者、散商、海盜、走私客,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歐洲商人進入了亞洲,逐漸影響了全球政治與工業革命的發展……

荷蘭萊頓大學歷史學家包樂史帶領我們一起回到過去,拜訪十七至十九世紀初期的亞洲最著名的三個港口城市:巴達維亞、廣州以及長崎。在過去,這趟旅行至少要花歐洲旅行者六到八個月的時間。在那些漫漫長夜的航程裡,這三個繽紛的貿易城市,以其超凡的風貌和極具異國風情的魅力,點燃了水手與作家的想像力。它們都留下了為數驚人的文獻和圖像遺產。

相對於小說家卡爾維諾那座「看不見的城市」,作者將巴達維亞、廣州以及長崎稱為「看得見的城市」,因為沒有任何其他十八世紀的亞洲城市,比它們更頻繁地被以圖像與文字描繪。在這三個城市裡,東方與西方以相似卻又極端不同的方式相遇。

作者以全球史的視角討論圍繞著同一片海域的三個港口社會。以廣州、長崎及巴達維亞為中國海一帶人類活動的焦點,比較這三個城市根本的重要差異,並同時考察這三個城市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互動。此外,作者還特別強調人的經驗,唯有聆聽居住或工作於這三個亞洲港口的人們聲音,我們才能對這三個城市有所感受。這些中國人、日本人及荷蘭人,是如何見證他們居住於這些城市的時光?在有限的人生經驗裡,他們又如何反映出這些他們工作、生活於其中的港口面貌?

包樂史認為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是一個全球變遷的時代,對此,中國、日本與爪哇的政權都被迫對這樣的歷史轉變做出回應。相較於以往針對帝國中心所作的研究,書寫這三座城市的跨文化貿易的現象及背後機制,或許更能洞察中國及日本帝國的想法,乃至西方的想法與野心。透過廣州、長崎以及巴達維亞這三扇窗,作者清楚地讓我們認識到這些地區的現代性特色。

作者簡介
包樂史(Leonard Blussé),1946年生於荷蘭,早年曾到臺灣和日本進修,荷蘭萊頓大學博士。1977年起在萊頓大學歷史系任教,現為該系教授。他通曉英文、中文、日文、印尼文、荷蘭文和法、德多種歐洲語文。主要專長為東南亞史、東亞史、海外華僑史、印尼華人史、華僑貿易史及全球史。

著作除了荷蘭東印度公司有關臺灣檔案及巴達維亞華人公館檔案的編纂外,另有專書《公司和貿易:法國大革命之前的遠洋貿易公司論文集》、《奇怪的組合:荷蘭東印度公司控制時期的巴達維亞的中國移民、混血婦女和荷蘭人》、《歷史的朝聖者:與歐洲擴張史學者們的私人談話》等等。此外,譯為中文的有:《巴達維亞華人與中荷貿易》(1997)、《巴城公館檔案研究:十八世紀巴達維亞唐人社會》(2002)、《航向珠江:荷蘭人在華南(1600-2000)》(2004)、《苦澀的結合: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一齣離婚戲劇》(2009)。其中,《苦澀的結合》曾獲荷蘭「金質貓頭鷹文學獎」(Golden Owl Award),並榮登荷蘭和德國書籍暢銷排行榜。

系統號:

P-004950

湖南人與現代中國

湖南人與現代中國

標題:

湖南人與現代中國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衛城出版

作者:

Stephen R. Platt 著,黃中憲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原文書名為:Provincial Patriots: The Hunanese and Modern China

中國近代史上,反清革命領袖中有一半是湖南人,同盟會中湖南籍成員最多,而中國共產黨第一屆政治局的成員則有整整四分之一是湖南人。湖南所產生的改革者、軍官、革命家之多,居中國諸省之冠,但史學研究卻鮮少對湖南進行連貫性的探討。本書不同於中國現代化是首都與通商口岸啟迪內陸的普遍看法,而以湖南為中心,認為湖南在內部進行的思想改革與論述生產,牽動了中國近代史的走向。

本書追溯十七世紀的湖南隱士王夫之為現代湖南人性格的原型,分析其打破傳統窠臼的思想如何影響後代湖南復興運動,並以一手資料為基礎,梳理出上下八十年、縱橫三代的湖南學者暨行動主義者的傳統文化脈絡。從平定太平天國立功的曾國藩使湖南人地位上升開始,而一波波的改革運動到一九二○年代毛澤東領導湖南獨立運動時達到最高潮。作者力圖證明,湖南種種改革均走在全國之前。

「愛湘者」追求他們所要的未來與重振湖南的理想,同時主導了中國近代史的進程。作者普拉特的觀點不僅挑戰了欲保存古老帝國版圖的歷史學者構造的中國大一統民族主義論述,也有助於理解地區主義在當前中國的重新湧現,要瞭解中國,可能要從地方認同重新開始。

作者簡介
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裴士鋒),耶魯大學中國史博士,其博士論文獲頒瑟隆.費爾德獎(Theron Rockwell Field Prize)。目前是美國阿姆赫斯特麻塞諸塞大學的助理教授,著有《太平天國之秋》(Autum in the Heavenly Kindom)一一書。他大學時主修英語,因此大學畢業後以雅禮協會老師的身分在湖南待了兩年。他的研究得到富爾布萊特計畫、國家人文基金會、蔣經國基金會支持。目前與妻女住在麻塞諸塞州的格林費爾德。

系統號:

P-004951

隱藏地圖中的日治臺灣真相: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

隱藏地圖中的日治臺灣真相: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

標題:

隱藏地圖中的日治臺灣真相: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

時間:

2015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足文化

作者:

陸傳傑 著

內容簡介:

假如我們穿越時空回到日治時代,會驚訝於縱貫線鐵路的路線與車站名稱竟多與現今相去無幾;舊時的「西門町」同今日一般,是大家休閒娛樂的首選地點;而當時臺灣行政區劃的「五州」,又儼然就是今日「五都」的雛型…,種種雷同相似之處,是巧合?還是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此外,經常躍上媒體版面的瑠公圳,為什麼從古穿流至今卻少有人能具體說明它的位置?「客家人」占臺灣漢民族人口少數的說法又是如何從日治時代就積非成是到今日?

許多物事的形成有其歷史脈絡,然而今人往往只見結果而忽略其遠因。目前記敘日治臺灣時代的字面資料,多半因為敘事者的意識形態而與史實漸行漸遠、或隨時光荏苒消失在大眾的記憶中,造成許多人對臺灣社會的今昔樣貌僅存一知半解的想像。因此,為了拼湊、還原史實,除了交叉比對文獻、口述資料與老照片,地圖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線索。

繪製精美的地圖是日本民族追求精緻工藝的表現之一。1895年日本佔領臺灣之後,基於統治與發展產業的需求,日本人繪製地圖的「癖好」得到大肆發揮的機會,測繪了都市計畫、鐵公路、軍需產業、水利設施、族群人口…等各式各樣的臺灣主題地圖。

曾任「大地地理雜誌」總編輯、《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作者陸傳傑,深入解讀日本人留下的地圖遺產,並援引參照大量的田野調查與古籍文獻,抽絲剝繭,追溯日本在臺灣進行的統治進程與生產建設等各方面的情形。

本書收錄:「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臺灣堡圖」、「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太魯閣交通鳥瞰圖」、「臺灣鐵道線路圖」…等珍貴的地圖;仔細觀察比對地圖,推敲地圖中各種被人忽略的細節,一切被掩藏在時空更迭與政權代換中的謎,便一一被召喚回我們眼前,重新塑造我們對這片土地歷史的認知。

系統號:

P-004973

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標題:

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衛城出版

作者:

呂蒼一、林易澄等 合著

內容簡介:

一九五○年代與一九七○年代,在臺灣,有兩群年輕人,為了希求一個更好的社會,成為抗爭者。前者是「省工委」(全稱是「中國共產黨臺灣工作委員會」)的參與者,後者則是泰源事件的當事者。他們遭到政府祕密逮捕,祕密偵訊,祕密審判,祕密槍決。槍決前,他們寫下遺書,對家人做最後告別。但遺書被扣押,告別不被允許,直到二○一一年後,遺書才送達家屬手中,但許多受難者的父母、妻子、兄弟早已不在人世。

這些受難者留給家人的遺書中,有歉意,有期許,有思念,有祝福。他們想透過隻字片語安慰倖存的家人,但家人沒有收到,唯一收到的卻是領屍通知單以及不知如何面對的漫長未來。在親人被槍決後,失去丈夫、兒子或父親的破碎家庭要如何繼續下去?在備受盤查與監視的日子裡,倖存的家屬能有什麼樣的人生?在白色恐怖之中,失落的不只是當事者,也包括當事者的家人與朋友。

這本書裡收錄的書信及所呈現的受難者生平與家屬經驗,只是白色恐怖記憶的少許片段。寫下遺書的受難者,有些人懷抱社會主義統一中國的理想,有些人渴望臺灣獨立建國;他們不但背景各異,理想不同,受難時間也相隔二十年。但都是瞭解那段年代歷史的重要線索。

為了理解受難者與家屬,重現個人在其中的情緒、感受、體驗、價值、認同、記憶,與那些烙印在身心上的斑斑痕跡,五位作家首度跨界合作,藉由閱讀遺書、訪談家屬、研讀歷史文獻,以「說故事」的方法呈現了人們在國家暴力的槍口與鐵欄前,生與死、愛與恨、執念與超脫、果敢與背叛的反覆徘徊與懸念。

系統號:

P-004877

烽火‧亂世‧家:王雲五家族口述史

烽火‧亂世‧家:王雲五家族口述史

標題:

烽火‧亂世‧家:王雲五家族口述史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獨立作家出版

作者:

王泰瑛 原著,朱其元 翻譯

內容簡介:

一切故事的源頭都從作者的母親──李純瑛女士開始,她成長於二○年代初期的香港,雖然家境貧窮,但憑著過人的膽識以及刻苦耐勞的堅持,成為早期少數進入崇高的學術殿堂──香港大學的女性之一。

在日本人侵略香港之後,她逃到當時中國後方的首都──重慶。在那裡,她遇到了她的丈夫、前財政部長王雲五之子,旋即在戰爭結束後結婚,嫁入了這個國民政府高官錯綜複雜的大家族。

往後二十年間的婚姻,他們的小家庭曾經在曼谷、香港和臺北之間往返。始終無法找到一個夫妻兩人都認同的安身之處。在多次遷移過程中,他們不畏懼生活所帶來的種種困難,不被環境擊敗,下定決心要尋找安身立命之處,一塊確保家庭能夠生存和發展的應許之地。

系統號:

P-004878

中國現代小說的國族書寫——以身體隱喻為觀察核心

中國現代小說的國族書寫——以身體隱喻為觀察核心

標題:

中國現代小說的國族書寫——以身體隱喻為觀察核心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辛金順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緣起與位置的提出:中國現代小說場域與現代性
 第二節 中國身體/國體的凝視:閱讀身體的另一種閱讀
 第三節 觀念援引與文學語境
 第四節 研究成果與本書架構

第二章 歷史身體敘事:儒家身體、新民、新青年
 第一節 老大帝國、儒家身體的改寫 
 第二節 少年中國、新民身體的想像 
 第三節 從《新青年》到「新青年」 
 小 結

第三章 身體啟蒙敘事:國民神話的演繹
 第一節  凝視下的身體:啟蒙敘事中的國民性批判
 第二節  銘刻的群眾:三○年代國民性改造戲仿與書寫
 小 結

第四章  身體出走敘事:身體解放和國族主體建構
 第一節 離家:邁向出走之路 
 第二節  辭鄉者的故事:時間、空間、啟蒙敘事
 第三節  走向世界的大敘述:現代主體性的塑成

第五章 結論

系統號:

P-004940

重寫的「詭」跡——日治時期臺灣報章雜誌的漢文歷史小說

重寫的「詭」跡——日治時期臺灣報章雜誌的漢文歷史小說

標題:

重寫的「詭」跡——日治時期臺灣報章雜誌的漢文歷史小說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薛建蓉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第三節 各章重要名詞定義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第五節 篇章架構

第二章  「東亞論」下的歷史詮釋建構:報刊刊載之歷史人物、事件書寫考察
 前言
 第一節 東亞論與大東亞共榮圈概念、臺人接受的狀況
 第二節 「東亞論」下歷史詮釋建構的儒學文化圈系統
 第三節 東、西洋歷史事件、人物的內容及其刊載的意義
 小結

第三章  文體質變:漢文歷史小說改、譯東西洋文學及其情節雜揉現象觀察
 前言
 第一節 解析東、西洋歷史的意譯之作
 第二節 東、西洋文化交融的改寫之作及其混雜的時間觀
 第三節 情節模式中國化及其沿用之情節程式原因考究、探析
 小結

第四章  東、西洋生活想像:管窺小說中飲食、交通與育、樂表述 
 前言
 第一節 東洋、西洋育與樂大不同
 第二節 地景空間浮世繪
 第三節 舌尖上的東洋與西洋
 第四節 東洋、西洋交通、計時見殖民現代性形塑
 第五節 多元信仰的宗教概念
 第六節 東、西洋日常生活在小說展現之目的
 小結

第五章 烽火下理想家國的造象:「戰爭」的主題觀察
 前言
 第一節 戰爭書寫的情節安排及其作用
 第二節 東亞論下戰爭主題形塑的特殊符碼
 第三節 戰爭書寫在歷史小說中的意義
 第四節 戰爭書寫宣揚之忠孝觀與其建構理想家國的目的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日治時期臺灣報刊漢文歷史小說的研究意義
 第二節 本書的反省與未來展望

後記

系統號:

P-004941

被扭曲的臺灣史:1684~1972撥開三百年的歷史迷霧

被扭曲的臺灣史:1684~1972撥開三百年的歷史迷霧

標題:

被扭曲的臺灣史:1684~1972撥開三百年的歷史迷霧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作者:

駱芬美 著

內容簡介:

01 臺灣錢,淹腳目
你以為:一九八○年代臺股、房地產狂飆,才出現臺灣錢淹腳目的現象
事實是:早在十七世紀末,臺灣漢人已過著富裕奢靡的生活

02 美國人的「臺灣夢」
你以為:只有荷蘭人和日本人對臺灣虎視眈眈
事實是:美國商人早在一八五○年代就想殖民臺灣

03李仙得在臺灣當老大的日子
你以為:一九五○年代美國在臺成立美軍顧問團,才對臺灣具有影響力
事實是:清朝廷統治後期,美國人李仙得就已經在臺灣當老大哥

04臺灣為何讓日本人虎視眈眈?
你以為:日本人將臺灣視為南進的跳板
事實是:看上臺灣的砂糖、樟腦和日趨成長的消費市場

05日本為何能拿下臺灣?
你以為:是清朝廷的腐敗導致臺灣被割讓
事實是:美國人一路推動,暗助日本取得臺灣

06 趕鴨子上架的「民主」總統
你以為:臺灣直到二十世紀,才首次出現民主共和體制
事實是:一八九五年臺灣割讓給日本時,就成立了「臺灣民主國」以爭取自主

07 臺灣民主國如何滅亡?
你以為:臺灣民主國是被日軍打敗的
事實是:主要領導人陸續逃回大陸,民主國群龍無首,不戰自敗

08 日本統治臺灣的初體驗
你以為:日本人取得臺灣後很快就建立殖民者的威信
事實是:來臺日本人素質低落,造成臺灣人怨恨、輕視,抗爭不斷

09 被扭曲的臺灣歷史課
你以為:日治時期日本人只是從臺灣掠取資源
事實是:日本進一步改造思想,讓臺灣人以為自己是日本人

10 隨政府播遷來臺的「國父」
你以為:孫中山因推翻滿清而被稱為「國父」
事實是:國民黨在孫中山逝世後,刻意且有步驟的為他建立「國父」地位

系統號:

P-004972

李鴻章回憶錄

李鴻章回憶錄

標題:

李鴻章回憶錄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William Francis Mannix 原著,趙文偉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書名為「Memoirs of LI Hung Chang」

第一章  偉大的文學抱負 

第二章  對基督教認識的變化 

第三章  剿殺太平軍 

第四章  與慈禧特殊的關係 

第五章  七百萬人之死 

第六章  獻身農業

第七章  反思中日甲午戰爭

第八章  政變在即 

第九章  沙皇加冕典禮 

第十章  德國人與事 

第十一章  出訪英法

第十二章  橫渡大西洋 

第十三章  美國見聞 

第十四章  鴉片癮與鴉片交易 

第十五章  義和團運動中的任務

第十六章  奉命救駕 

第十七章  出兵保朝 

第十八章  割讓臺灣 

第十九章  評價政要 

第二十章  日記中的小注

系統號:

P-004879

蕃族調查報告書第3冊: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

蕃族調查報告書第3冊: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

標題:

蕃族調查報告書第3冊: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作者:

林曜同 主編

內容簡介:

《蕃族調查報告書》大約是一百年前,由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科補助委員佐山融吉深入臺灣山區村落,實地訪談族人和當地日本警察,採用日文片假名記音,日文平假名、漢字書寫,並加上照片、地圖與手繪插圖,有系統地撰寫而成的一套八冊的原住民調查報告書。本冊原書名為《蕃族調查報告書曹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由於現今臺灣原住民族行政單位將過去文獻中常見的「曹族」改稱為「鄒族」,故本書以《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三冊鄒族》作為中文譯本之書名。事實上,有些學者或官員更將「鄒族」區分成「北鄒」和「南鄒」。名為「北鄒」(或「阿里山鄒族」)者,即本書的「阿里山蕃」;而被稱為「南鄒」者,則是由自稱Hla′alua和Kanakanavu的兩群人組成,即本書所說的「四社蕃」和「簡仔霧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014年6月26日,行政院宣布官方族群分類上原本歸屬於「鄒族」的Hla′alua與Kanakanavu,正式獲得政府認定為原住民族第十五族、第十六族,漢語族名分別為「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這三個原住民族群的社會文化特質與族群認同實際上有相當顯著的差異,原住民族人、原住民社會文化研究者、關心原住民的大眾,以及博物館、原住民族和教育等行政部門等,都應該對族群分類與認同議題保持相當的敏感度,並且尊重原住民族人的主體性。

系統號:

P-004889

中外文學關係論稿

中外文學關係論稿

標題:

中外文學關係論稿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李奭學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凡分四輯,第一輯乃串連變文、梵典、《西遊記》及其英譯本的修訂版的論釋而成,梳理了翻譯與演義的互動。第二輯分論明末傳入中國的歐洲文學,以及這些由拉丁文譯入的文本對中國文學文化的影響,包括「文學」今義的形成、西學和中國傳統說部的聯繫,以及西學在中國傳統善書文化中的角色,繼而追索荷馬由明入清的傳播網路。第三輯所收者係作者原《中西文學因緣》各文,但訂正補充的幅度甚大。輯中從英國浪漫主義與中國庭園觀的淵源起述,經莎士比亞入華與蘇曼殊中譯拜倫的前塵,再及傅斯年、老舍、毛姆、蕭伯納、奧登與海明威和中國的聯繫,把清末迄1930、1940年代中國文人對外國文學的想像表露無遺,又從文本分析入手,將歐美文學大家的中國想像也盡情揭露。第四輯回到翻譯研究,分論金隄譯《尤利西斯》在文體翻譯上的成敗,以及中國「龍」字譯成英文“dragon”的來龍去脈。本書雖為中外文學關係論稿,但時序分明,「史稿」的況味隱約可見。

系統號:

P-004902

吉金耀采——院藏歷代銅器

吉金耀采——院藏歷代銅器

標題:

吉金耀采——院藏歷代銅器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作者:

游國慶 主編

內容簡介:

華夏文明自夏商之際便以範鑄法製作青銅器,有別於世界其他文明,並帶動了禮樂文明的建立。各式各樣各具功能的銅器,其造型與紋飾隨著時空演繹有著多元變化;而銅金屬不易毀損的特質,也使它成為鑄刻銘文的載體,紀錄了華夏古文明的盛世。結合院藏特色與歷代銅器發展脈絡,本書以青銅時代為主軸,從商早期經東周戰國時期至秦漢,共分八個單元,以時代為經,用途為緯,展陳銅器文明各階段的發展,在歷史與地理時空交織中,穿插著編者對銅器造型、紋飾與銘文的闡述與剖析,娓娓道述銅器的發展軌跡,並以附錄介紹「銅器的主要器類和用途」、「銅器器型演變圖」與「銅器紋飾類型」。細覽吉金銅器多元多變的器型、富麗雅緻的紋飾、奇逸多姿的銘文與勁秀渾樸的書風時,讀者必能感受到銅器文明所散發之光采,及其在中華文化、文物、文章、文辭以及文字發展進程中所煥耀出的亙古神采。

系統號:

P-004904

矛盾的愉悅——張愛玲上海關鍵十年揭秘

矛盾的愉悅——張愛玲上海關鍵十年揭秘

標題:

矛盾的愉悅——張愛玲上海關鍵十年揭秘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楊曼芬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前所未知的張愛玲
一、永遠的張愛玲
二、重新凝視張愛玲
三、六種話語的表現
四、新的文學解讀方法
五、如何理解張愛玲

第二章 關鍵十年與時沉浮
一、1943到1952關鍵十年
二、1952年後離散歲月
三、張愛玲的多重面向

第三章 老上海的流金歲月
一、殖民語境中的上海人
二、中西方視角下的妓女
三、洋娛樂的流入
四、海派文化的異
五、從明清豔情小說到西方怪力亂神
六、女權運動與女學興起
七、上海與香港的雙城演繹
八、四○年代的上海傳媒
九、她的原鄉她的上海 

第四章 六種話語六種矛盾
一、性別差異的矛盾
二、身體操演的矛盾
三、雙重他者的矛盾
四、流動關係的矛盾
五、自我與異己的矛盾
六、文化嫁接的矛盾
七、上帝的女兒

第五章 矛盾的愉悅
一、戀父弒母與弒父戀母
二、受虐者的反身性 
三、傳統敘事與精神治療
四、超越快樂的原則
五、黃皮膚‧白面具 
六、林語堂帶來的蟲患 
七、精神分析揭露的隱蔽

第六章 崩潰中的重現

系統號:

P-004942

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

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

標題:

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蔚藍文化出版社

作者:

鄭麗玲 著

內容簡介:

前言

一、慘綠少年的考試生活
二、社會菁英:高校生
三、大學生的閱讀世界
四、帝大生
五、學生的社會運動
六、高校生的學寮生活
七、休閒娛樂
八、實業教育與鐵道工場
九、飛行熱
十、學生社團
十一、游泳課與海水浴場
十二、近代教育慶典:運動會
十三、從蹴球到橄欖球:球類運動
十四、臺北帝大的最愛:馬術運動
十五、英式風格的曲棍球
十六、榮譽的象徵:學生服
十七、女子學校課程與職業女性
十八、中學生的修學旅行

後記

作者簡介
鄭麗玲,高雄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專攻臺灣史,以日治時期社會、教育為研究主軸。近年來開始發展歷史文化的創意開發與應用,與文化事業發展系學生共同進行立基於土地,結合歷史與文化的創意發想,開發文創產品。著有《臺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臺北縣文化中心,1995年8月);《國共戰爭下的悲劇—臺灣軍人回憶錄》(臺北縣文化中心,1996年8月)、《百年風華 北科校史》(共著 臺北科技大學,2008年)、《臺北工業生的回憶》(1-3輯) (臺北科技大學,2011年)、《百年風華 臺北科大學校史》(共著 臺北科技大學,2011年)、《臺灣第一所工業學校》(稻鄉,2012年,3月)

系統號:

P-004949

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

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

標題:

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唐啟華等 合著

內容簡介:

導論(唐啟華)

日俄戰爭期間復州民務公所成立爭議(林亨芬)

歐戰期間中國的局外中立政策(1914-1917)(蔡振豐)

民四條約後的中日衝突──以遼中縣太平寺廟地商租案為例(呂慎華)

字水輪劫案、華洋衝突與美國的態度(應俊豪)

革命時期的財政秩序──辛亥革命與海關結餘存放權之轉移(張志雲)

革命時期的僑民認同──以1912年泗水事件為例(王文隆)

展示「中國」──臺灣在紐約世博會(1964-1965)(許峰源)

釣魚臺問題探因──1968年金吉隆廿號及其衍生事件(任天豪)

系統號:

P-004880

居延漢簡第1冊

居延漢簡第1冊

標題:

居延漢簡第1冊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作者:

簡牘整理小組 編著

內容簡介:

《居延漢簡》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簡牘整理小組,利用紅外線掃描器製作高解析度的數位影像,重新出版所藏一萬三千餘枚的居延漢簡及其它文物,本書為第一冊,收錄100號以前的簡牘及其它文物。圖版及釋文為全書的主體,依簡號順序編排,其後為簡牘文物形制及出土地資料表,提供圖版及釋文之外的訊息。

系統號:

P-004888

漢學典範大轉移——杜希德與「金萱會」

漢學典範大轉移——杜希德與「金萱會」

標題:

漢學典範大轉移——杜希德與「金萱會」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陳玨 主編

內容簡介:

漢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問,在過去幾個世紀的發展中,經歷了兩次「典範大轉移」:第一次從19世紀上半葉開始,到20世紀上半葉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完成了從「傳教士漢學」到「學院派漢學」的「典範大轉移」,地點發生在歐洲的內部。第二次出現在20世紀中葉的第二次大戰前後,這是一場從以歐洲為代表的「東方學」之漢學「典範」,到以美國為代表的「區域研究」之漢學「典範」的大轉移。以前作為「東方學」一部分的漢學,主要是研究中國的古典,而此後作為「東亞研究」一部分的海外中國學,開始逐步轉向以現代中國的研究為主。進入21世紀,在全球範圍的廣義「漢學」研究的「氣運」,正在以相當快的頻率,不知不覺中由西文世界向中文世界移動。照如此速度,也許只要在本世紀再過短短的15到20年,「漢學」研究的重心,便會從歐美返回到東亞來,出現第三次國際性的「典範大轉移」。這場「典範大轉移」從20世紀末已經悄然開始,它未來或許會以「中文」書寫媒介與「西文」書寫媒介並重,作為變化的標誌之一。

進入新世紀,「漢學」的第三次「典範大轉移」的潮流,演變為「新漢學」的樣貌,從2010年到今天,逐漸開出「柳暗花明」的新境界,並且繼續在「山重水複」的前途上,蓬勃地發展。而「漢學與物質文化」的新領域,在這些錯綜複雜的進路中間,恰恰正好是路標相當明顯的一條通幽曲徑。

簡言之,以「漢學」第三次「典範大轉移」的角度,推動中西學術社群在目前「漢學與物質文化」領域中的縱深層面進一步合流,便是這一套《「漢學與物質文化」研究叢刊》創辦的緣起。

毫無疑問,這個融通中西的新領域的縱深發展,迫切需要國際間第一流學者的跨界參與。而這套《「漢學與物質文化」研究叢刊》的出版定位,正是旨在發表國際間第一流學者融合中西視野的「漢學與物質文化」領域的新近研究成果。歷來的漢學著作,通常都是以西文為語言媒介。然而我們今天可以這樣預言,未來的漢學世界中,中文學術論著,應該會與西文學術論著,獲得同樣重要的地位。這樣的目標,也是「漢學」第三次「典範大轉移」的題中應有之義。為這一目標在未來的實現,這套「叢刊」很願意寂寞耕耘,做一些掃地鋪路、添磚加瓦的工作。

本書收錄篇目如下:

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法的反思(王汎森)

〈堯典〉:辭令與王道的意識形態(柯馬丁(Martin Kern))

六朝家訓.遺令中的佛教成分——喪葬的新元素(劉淑芬)

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黃克武)

傳教士的翻譯活動與當代西方的經文辯讀(楊慧林)

劉知己任唐史館史官的使職身分(賴瑞和)

唐代「傳奇文」的概念成型研究(陳玨)

系統號:

P-004903

屠蘇酒——皇帝新春的第一杯酒

屠蘇酒——皇帝新春的第一杯酒

標題:

屠蘇酒——皇帝新春的第一杯酒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作者:

何傳馨 主編

內容簡介:

華夏是造酒古國,形成的酒文化源遠流長,而屠蘇酒的源起敘說,在典籍與文化流轉的歷史脈絡中,流傳至今已成為元旦舉家團聚傳飲屠蘇酒之迎歲風俗。國立故宮博物院喜迎104年歲朝歡慶之際,策劃「屠蘇酒-皇帝新春的第一杯酒」特展,以故宮典藏文物結合清宮年俗策劃酒文化展覽,分為「說屠蘇」、「寫屠蘇」、「飲屠蘇」等三單元,展出院藏乾隆、嘉慶時期清宮中與屠蘇有關的典籍、書畫與器物,配合展覽所出版之導覽手冊,藉由「屠蘇酒-皇帝新春第一杯酒」、「玉爵屠蘇百禮洽-爵的歷史與以爵飲酒的淵源」、「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書法史上的醉書」等篇章,介紹屠蘇酒的典故與象徵意涵,同時呈現與屠蘇相關的清宮酒器之美。

系統號:

P-004905

六朝隋唐道教文獻研究

六朝隋唐道教文獻研究

標題:

六朝隋唐道教文獻研究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鄭燦山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文章多屬文獻學研究性質,對於道教經典文獻之考察,則基於反思道教思想史的問題意識。其中討論陸修靜如何運用《道德經》改革靈寶齋儀,而《玉皇經》年代的考證,則涉及玉皇信仰的流行現象。具有爭議性的《養性延命錄》作者權,透過分析比對新資料與文本,應當歸屬於孫思邈。藉由考察唐初潘師正《道門經法相承次序》之體例與內容,做為一部道教辭典,展現其道教思想史的深刻意義。關於《坐忘論》的探抉,釐清道藏本《坐忘論》是唐初趙志堅所作,而非習稱的司馬承禎。對於《靈寶畢法》的基礎研究外,同時觸及先後天八卦問題。書末附錄漢至唐四十一位道德經注家的輯佚資料。

系統號:

P-004920

臺灣手語與美國手語造詞認知策略比較

臺灣手語與美國手語造詞認知策略比較

標題:

臺灣手語與美國手語造詞認知策略比較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文鶴出版社

作者:

張榮興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壹、引言
貮、詞彙的認知研究
參、臺灣手語的詞彙
肆、小結

第二章 臺灣手語與美國手語的發展
壹、引言
貮、臺灣手語的發展
參、美國手語的發展
肆、語言學中的詞彙比較研究
一、口語的詞彙比較研究
二、手語的詞彙比較研究
伍、小結

第三章 手語的造詞策略
壹、引言
貳、語言形式與意義的關係
一、象似性關係
二、指示性關係
三、象徵性關係
四、相關的認知策略
(一)部分表整體
(二)代喻
參、手語的造詞策略
一、形體取代
二、動作模擬
三、外形描繪
四、實物直指
五、綜合策略
(一)形體取代搭配動作模擬
(二)形體取代搭配外形描繪
(三)外形描繪搭配動作模擬
(四)實物直指搭配形體取代
肆、小結

第四章 手語詞彙形成的認知模式
壹、引言
貳、手語詞彙形成的認知模式
一、概念意象的選擇
二、攝取視角的選擇
三、語言的編碼
參、小結

第五章 臺灣手語與美國手語詞彙的比較
壹、引言
貳、概念意象相同、攝取視角相同、造詞策略相同
一、概念意象相同、攝取視角相同、實物直指策略
二、概念意象相同、攝取視角相同、形體取代策略
三、概念相同、視角相同、外形描繪
四、概念相同、視角相同、動作模擬
五、概念相同、視角相同、綜合策略
六、概念相同、視角相同、手勢結構差異
參、概念意象相同、攝取視角相同、造詞策略不同
肆、概念意象相同、攝取視角不同
伍、概念意象不同
陸、小結

第六章 結論

系統號:

P-004948

「來自四方:近代臺灣移民的故事特展」專刊

「來自四方:近代臺灣移民的故事特展」專刊

標題:

「來自四方:近代臺灣移民的故事特展」專刊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作者:

吳佳霓、石文誠、陳涵郁 合編

內容簡介:

「來自四方:近代臺灣移民的故事特展」專刊,內容主要談到臺灣近代到當代臺灣社會中不同移動、遷徙的故事,故事除了包含1860年代以後奉主之名而來的西方傳教士、1955年因戰亂而來的浙江外海大陳島人、1980年代以後來到都市工作的屏東春日鄉古華部落排灣族人、1990年代以後遠嫁來臺的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另外,我們也談到了無戶籍國民及移工的故事。此外,本書邀請多位曾參與本次策展的族群人員及工作者,撰寫更多不同面向的移民者故事。書中透過多元開放的態度,重新檢視臺灣近代社會的移民史,以提供臺灣一個更為廣義、跨越族群、國界的臺灣人思考。

系統號:

P-004968

自然概念史論

自然概念史論

標題:

自然概念史論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楊儒賓 編

內容簡介:

「身體與自然」叢書序言╱楊儒賓
導論──追尋一個不怎麼自然發生的概念之足跡╱楊儒賓

【第一部分】

壹、論先秦道家的自然觀──重建老莊為一門具體、活力、差異的物化美學╱賴錫三
 一、先秦道家「自然」一詞關涉人事與萬物相興發的世界觀
 二、《老子》「道法自然」的具體存有論與觀復美學之重建
 三、《莊子》天籟物化的差異存有論之一、多景觀
 四、結論:「道法自然」落實為「與世俗處」的美學拯救

貳、魏晉玄學中的「自然」義╱蔡振豐
 一、前言
 二、魏晉玄學中「自然」一詞的使用
 三、由「自然」一義延伸對魏晉玄學的討論
 四、結語

參、從才性自然到道性自然──道教自然說的興起與轉折╱林永勝
 一、前言
 二、早期道經的自然觀
 三、南朝佛教徒對初期道教自然觀的批評
 四、南朝隋唐重玄學派對道教自然說的重構
 五、結論

【第二部分】

肆、再論竺法護《正法華經》的「自然」譯詞──透過梵漢對勘的語義解讀╱黃國清
 一、前言
 二、漢文典籍中「自然」的使用意義
 三、竺法護譯經中「自然」譯詞的語義分析
 四、結語

伍、理學論述的「自然」概念╱楊儒賓
 一、前言
 二、天道運行之自然
 三、天道之「自然」與「能然」
 四、人格熟化之自然
 五、小結:「天」與「人」的自然

陸、陳白沙自然之學的定位問題╱黃敏浩
 一、引言
 二、羅整菴等人對白沙的評論
 三、黃宗羲對白沙的評論
 四、劉蕺山對白沙的評論
 五、總結

【第三部分】

柒、日本「自然」概念考辨╱陳瑋芬
 一、前言:日本式「自然」的三個語義脈絡
 二、「自然」的「自己如此」義
 三、「自然」的「萬一」、「一旦」義
 四、「自然」的「自然界」義
 五、結語

捌、新「自然」考╱林淑娟
 一、前言
 二、「譯語」或「新詞」
 三、作為「譯語」的「自然」:Nature二義分流的中譯史
 四、作為「新詞」的「自然」:從越界到合法性的建構
 五、結論:從「自然」到自然觀

【第四部分】

玖、道家之「自然」與海德格之「Er-eignis」╱陳榮灼
 一、前言
 二、海德格與道家之關連
 三、「Er-eignis」與「自然」之相應
 四、正確了解Er-eignis之涵義的重要性

拾、論所謂中國古代的自然主義──評李約瑟的觀點╱馮耀明
 一、前言
 二、陰陽與五行的宇宙架式
 三、陰陽家的所謂自然主義是否具有科學性?
 四、陰陽五行思想的理性化和規範化作用
 五、附論李約瑟所理解的道家自然主義
 六、結論

拾壹、懷德海論知覺與自然╱趙之振
 一、前言
 二、對自然之同質的思維
 三、對感官知覺之分析
 四、對近代西洋自然觀之批判:自然之二元分裂
 五、自然中的對象
 六、結語

拾貳、抗戰前後舞臺語言的「自然」──從《戲的唸詞與詩的朗誦》說起╱趙雪君
 一、前言
 二、白話詩文與聲音表現:國語與白話詩文的「自然」
 三、舞臺語言的「自然」
 四、《戲的唸詞與詩的朗誦》的時代評價
 五、結論

系統號:

P-004971

在想像的界域上——巴修拉詩學曼衍

在想像的界域上——巴修拉詩學曼衍

標題:

在想像的界域上——巴修拉詩學曼衍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黃冠閔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從法國哲學家巴修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的詩學以及想像形上學的相關主題出發,以想像論的理論關心為軸,挖掘出可開展與對比的論述軸線。全書概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元素詩學」,由四篇文章組成,分別關聯到火、水、氣、地等四元素的物質想像。第二部分為「遭遇與開展」,其中涉及更基本的想像論基礎,也將巴修拉放在一個對話的位置上,與海德格、沙特、布希亞進行對話。本部分的論述加入了中國哲學、詩學的要素,以呈現當代視野下的比較研究,透過哲學想像論與詩學,思考文化對話、生命感受、美感經驗的交織脈絡。

【元素詩學】
第一章 巴修拉論火的詩意象
 前言:元素詩學的定位
 一、巴修拉詩學的主要特徵
 二、火元素的經驗特徵
 三、火焰與宇宙之火
 四、身體之火
 五、火與灰燼
 本章結論

第二章 音詩水想:倫理意象之一環
 前言:水元素的經驗特徵
 一、巴修拉論詩中的水意象
 二、楊可烈維契論音樂中的水意象
 本章結論

第三章 氣風意象與倫理想像:巴修拉的尼采解讀
 導論:倫理意象
 一、想像的形上學與道德想像
 二、從氣風意象看尼采
 本章結論

第四章 巴修拉詩學中的土地意識
 前言:土地詩學的梗概
 一、土地意象舉隅之一:工作、勞動的意象
 二、土地意象舉隅之二:金屬、礦石、結晶
 三、土地意象舉隅之三:幽閉與親密,約拿情結
 四、土地意象舉隅之四:休憩意象,巖穴∕迷宮的意象
 本章結論

【遭遇與展開】
第五章 巴修拉論語言及想像
 一、巴修拉的詩存有論
 二、詩語言與倫理意象
 三、詩意象的獨特性:瞬間與孤獨
 本章結論

第六章 想像論的分歧:巴修拉與沙特
 前言
 一、問題⁄交錯
 二、沙特的想像論
 三、巴修拉的想像論
 本章結論

第七章 徘徊於十字路口的形象與想像:論巴修拉與布希亞
 前言
 一、巴修拉──追尋一個想像的形上學
 二、布希亞──對表顯實在的質問
 本章結論

第八章 生動性:想像力與自然場所
 一、想像的位置:一個原始的不確定性
 二、雙重性與想像的生命:巴修拉
 三、自然與生命
 本章結論

第九章 巴修拉詩學中的寓居與孤獨:一個詩的場所論
 一、獨立意象與詩的瞬間
 二、孤獨的力量
 三、寓居於孤獨之中
 四、跨文化的對比:陶淵明詩中的孤獨感
 本章結論

跋語

系統號:

P-004978

經典道教與地方宗教

經典道教與地方宗教

標題:

經典道教與地方宗教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謝世維 主編

內容簡介:

上卷
Gil Raz/Local Paths and the Universal Way: Daoism and Local Religion in Medieval China(Gil Raz)

松本浩一/宋代考召法的基本構成(松本浩一)

酒井規史/地方的雷法與《道法會元》:以《洞玄玉樞雷霆大法》為中心(酒井規史)

張超然/援法入道:南宋靈寶傳度科儀研究(張超然)

高振宏/溫瓊神話與道教道統──從劉玉到黃公瑾的「地祇法」(高振宏)

下卷
David Mozina/Daubing Lips with Blood and Drinking Elixirs with the Celestial Lord Yin Jiao: The Role of Thunder Deities in Daoist Ordination in Contemporary Hunan(David Mozina)

謝聰輝/泉州南安奏籙儀式初探:以洪瀨唐家為主(謝聰輝)

林振源/正邪之辨、道法之合:臺灣北部道法二門源流(林振源)

蕭進銘/淡水的法教、道法關係及年例祭天儀式──以忠義宮、保安廟及福德廟府為核心的探討(蕭進銘)

謝世維/地方宗教中的道法關係:以臺南和意堂為核心的考察(謝世維)

系統號:

P-004989

佛教典範如何轉移

佛教典範如何轉移

標題:

佛教典範如何轉移

時間:

2014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呂凱文 著

內容簡介:

本書的主題是「佛教典範如何轉移」,研究範圍設定在兩層次的問題思維上。首先,透過聲聞乘佛教經典為交集點,往前探索初期佛教如何與他者宗教交涉;其次,同樣透過聲聞乘佛教經典為交集點,往後探索晚出的大乘佛教經典如何聲聞乘佛教經典教涉。進而,由彼此交涉過程中經典呈現的種種差異與同一的現象,探索佛教如何轉移或被轉移自身宗教與他者宗教的典範。

系統號:

P-004921

明四大家特展——唐寅

明四大家特展——唐寅

標題:

明四大家特展——唐寅

時間:

2014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作者:

林莉娜、陳建志、鄭淑方 合編

內容簡介: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14年推出四大家系列特展。繼第一、第二季沈周、文徵明之後,第三季推出唐寅書畫特展。唐寅工詩善畫,年少與祝允明、文徵明、張靈為友,留下許多詩畫唱和之作。畫學沈周、周臣,對南宋院體著意頗多,又廣泛吸收元代、明初文人畫傳統。作品題材多元,山水、仕女人物、花卉竹石。筆墨秀潤清雅,刻劃細膩生動,構圖匠心獨運。書法取法元代趙孟頫,並上溯唐代李邕、顏真卿,以行書樹立個人面貌,然為畫名所掩,傳世不多。本書依特展主題分類「詩畫山水」、「仕女人物」、「花卉竹石」、「書法藝術」等四個單元,呈現其多樣化的風格特色,藉以彰顯唐寅的書畫藝術源流與成就。

系統號:

P-004931

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一套兩冊)

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一套兩冊)

標題:

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一套兩冊)

時間:

2014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南天出版社

作者:

達飛聲(James W. Davidson) 原著、陳政三 譯註

內容簡介:

此套書為達飛聲(James W. Davidson)1903年出版的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一書的中文翻譯。達飛聲是首位美國駐臺領事,1895以記者身分來到臺灣報導當時島內情勢,1897年至1903年出任美國駐臺領事。本書在1903年出版後,成為以英文寫就臺灣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是研究近代臺灣史重要的一本專書。此次本館除將館藏達飛聲的原書加以中譯出版外,譯者陳政三先生並加上相當豐富的註解資料,針對原書內容的相關引用來源,做了相當多的歷史考證與補充資料,幫助讀者能更清楚理解達飛聲寫作此書的知識系譜來源。此外,書後之附錄,包括對當時臺灣鳥類及哺乳類動物的調查記錄、19世紀末20世紀初臺灣的氣候狀況、達飛聲的簡歷與著作等,均有相關的閱讀參考價值。

系統號:

P-004967

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

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

標題:

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蔚藍文化出版社

作者:

蔣竹山 著

內容簡介:

鳥瞰臺灣
1始政四十年記念博覽會:跟著林獻堂去旅行
2臺灣鳥瞰圖:吉田初三郎的「看見臺灣」
3島都:城市裡的二十四小時

帝國之眼與展示臺灣
4銅像:無所不在的意識形態
5行啟與奉迎:殖民地視察
6修學旅行:課堂外的新體驗
7內地旅行:觀看殖民母國
8始政紀念日:塑造國家認同

地景與記憶
9市區改正:當廟宇遇到都市計畫
10行道樹:打造南國風情
11公會堂:遍佈全臺的市民集會場所
12圓山動物園:休閒與權力宰制的空間
13國立公園:從探險到休閒
14臺灣八景:票選新名勝
15史蹟與天然紀念物:臺灣也有美人魚
16吉野移民村:官營移民的典範
17地震:新竹、臺中州的創傷記憶

空間、休閒與大眾文化
18臺北鐵道旅館:頂級聚會新空間
19珈琲店:虛擬戀愛新感覺
20納涼會:現在夜市的前身
21暑熱:臺北的納涼好去處
22內臺航空:臺日交通新紀元
23傳書鳩:從娛樂到國防獻納
24麻雀:文青的最愛
25野球:打進甲子園的嘉農(KANO)棒球隊
26蓄音器:唱片與大眾娛樂

性/別臺灣
27女學生:理想結婚條件大公開
28登新高山:培養新國民的身體與精神
29服裝:洋裝與旗袍

舌尖上的臺灣
30江山樓:臺灣料理首選
31菓子業:味覺新感受
32喫茶店:臺灣茶聞名國際的功臣
33味素:文化的調味精

身體規訓與公共衛生
34南京蟲:消滅蟲蟲大作戰
35石鹼:化學肥皂的普及
36屈臣氏:原來天天都便宜早就有了

系統號:

P-004974

伝統中国と福建社会

伝統中国と福建社会

標題:

伝統中国と福建社会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三木聰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明代の福建における魚課について

第二章 福建巡撫許孚遠の謀略――豊臣秀吉の「征明」をめぐって

第三章 裁かれた海賊たち――祁彪佳・倭寇・澳例

第四章 清代前期の福建汀州府社会と図頼事件――王廷掄『臨汀考言』の世界

第五章 乾隆年間の福建寧化県における長関抗租について――新史料二種の紹介を中心に

第六章 土地革命と郷族――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地区について

第七章 一九五〇年期福建の土地改革と公地・公田

附篇 万暦封倭考――封貢問題と九卿・科道会議

系統號:

P-004990

春秋時代の軍事と外交

春秋時代の軍事と外交

標題:

春秋時代の軍事と外交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小林伸二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問題の所在

第一部 春秋時代の軍事と支配構造
第一章 軍事と支配構造
第二章 滅国・遷徙政策
第三章 占領政策
第四章 攻囲政策
第五章 対峙政策
第六章 黄国の滅国
第七章 紀国の遷徙

第二部 春秋時代の外交と国際社会
第一章 会盟と外交
第二章 斉覇・晋覇の会盟地
附論 楚覇の会盟地
第三章 朝聘外交
第四章 弔問外交
第五章 婚姻と国際社会
第六章 国君即位と国際社会
第七章 衛国の外交と政治
第八章 杞国の外交と政治

結論  課題と展望

系統號:

P-004991

黔山遺韻——貴州音樂考古

黔山遺韻——貴州音樂考古

標題:

黔山遺韻——貴州音樂考古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

蔣英 著

內容簡介:

音樂考古學是國內新興的一門學科,貴州經歷了近60年的田野考古,有關音樂考古方面的實物、圖片、文字及發掘報告等資料相對分散於各地館藏,對於出土音樂文物、器物的研究較少,尤其是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物的整理與研究較為缺乏。本書對貴州地域田野考古中有關音樂、舞蹈和少數民族傳世文物進行了歸納與概述,試圖對貴州多年考古發現的音樂文物進行系統地梳理與研究,並結合貴州多元文化的特點,將各民族傳統音樂考古一併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研究,旨在推動貴州古代音樂史學和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為完善貴州音樂考古的系統性研究而努力。

作者簡介
蔣英,貴州師範學院副教授、貴州民族學與人類學高等研究院暨中國山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中國音樂史、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銅鼓音樂舞蹈文化。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理事,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主要作品:《布依族銅鼓「十二則」鼓樂研究》、《貴州高原上的神秘之音》、《貴州銅鼓及銅鼓音樂文化概述》等論文,出版《布依族銅鼓文化》、《大器銅鼓》(合著)等著作。

系統號:

P-004900

孔廟祭祀研究

孔廟祭祀研究

標題:

孔廟祭祀研究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

董喜寧 著

內容簡介:

孔廟祭祀在中國古代是一項常行的禮儀活動。它既是學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國家實施教化的重要舉措。一次完整的祭孔活動主要由以下要素組成:祭祀場地、祭祀時間、享祭者、獻祭者、祭祀品物、祭祀樂舞及祭祀儀式等。在兩千多年的祭孔歷史上,這些要素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本書稿從孔廟、享祭者、獻祭者、祭品與祭器、祭祀樂舞、祭祀名類與釋奠程序等方面對孔廟祭祀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研究,並從禮的角度對祭孔活動這一有機整體進行禮制、禮儀、禮物等方面的綜合考察。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董喜寧,山東省海陽市人。2011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岳麓書院,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13年到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現任教於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禮制史。曾在《史學月刊》、《孔子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

系統號:

P-004901

湮沒的悲歡——「中聯」「華影」電影初探

湮沒的悲歡——「中聯」「華影」電影初探

標題:

湮沒的悲歡——「中聯」「華影」電影初探

時間:

2014年11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林暢 著

內容簡介:

有人說1942至45年間上海淪陷期間的電影,是「中國電影史上的黑洞」。其時由日本影人川喜多長政和中國影人張善琨領導「中日合作」的電影公司中華聯合製片公司,整合留在上海的電影公司和中國影人,三年間拍出了約一百四十部電影。這些電影主要是娛樂大眾的作品,以家庭瑣事,談情說愛,載歌載舞為主。當中臺前幕前人物有周璇、李麗華、白光、王丹鳳、朱石麟、岳楓等。

因為戰後被指為「附逆」、「落水」,這段歷史多年來少人觸碰。本書整合了中日兩方的資料,從這兩個世界電影史上的傳奇人物出發,探討當年的電影內容、風格和影響。其中包括:川喜多長政為何要把明顯有抗日訊息的電影《木蘭從軍》發行的淪陷區和日本?張善琨是否真是由國府委派的「無間道」?中華聯合製片公司是如何保存了中國電影的元氣,同時又讓日本軍方宣揚「中日親善」的目標落空?並介紹朱石麟、岳楓等電影大師當時的創作情形。

作者簡介
林暢,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從2001年起專注研究上海及香港電影,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走訪眾多在世的電影工作者,搜集了眾多珍貴的資料。2003年參與中央電視臺《一百年的歌聲》節目,擔任創作與顧問工作;2004年參與中國電影博物館的布展工作。期間,發表專業論文多篇,並搜集了大量關於「中聯」 「華影」時期的文物、文字資料及影像資料。

系統號:

P-004944

甲申詩史:吳梅村書寫的一六四四

甲申詩史:吳梅村書寫的一六四四

標題:

甲申詩史:吳梅村書寫的一六四四

時間:

2014年10月

出版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陳岸峰 著

內容簡介:

「甲申之變」的歷史悲劇,崇禎殉國,國家淪喪,天崩地裂,遍地烽煙,震撼了充滿歷史意識的詩人吳梅村(吳偉業,駿公,1609-1671),在忍辱含垢之餘,他惟有賦詩書寫社稷傾覆之始末,以盡史官與詩人之責任。其作品,誠如沈德潛(確士,1673-1769)所言:「故國之思,時時流露。」在吳梅村全方位的詩史書寫之下,「甲申之變」翻天覆地的動盪變革,猶如悲壯的畫卷,慢慢展開,悲恨相續,可歌可泣。

作者簡介
陳岸峰,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文學博士,現任職於香港大學。研究範圍涉及中國詩學、魏晉文學、文學史以及現當代中國小說。著述包括在香港出版的《甲申詩史:吳梅村書寫的一六四四》(中華書局2014)、《文學史的書寫及其不滿》(中華書局2014)、《詩學的政治及其闡釋》(中華書局2013)、《戰國策》(中華書局2013)、《世說新語》(中華書局2012)、《神話的叩問:現當代中國小說研究》(天地圖書2012),以及2011年在大陸齊魯書社出版的《沈德潛詩學研究》與《疑古思潮與白話文學史的建構:胡適與顧頡剛》(「華東地區古籍優秀圖書獎」二等獎)。

系統號:

P-004945

城境——香港建築1946-2011

城境——香港建築1946-2011

標題:

城境——香港建築1946-2011

時間:

2014年8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作者:

薛求理 著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戰後香港建築的形成、機制、事件、作品和人物。介紹了戰後重建的求存拮据和1980年代的起飛輝煌,既涉及公共建築、公共屋村建設也談到私人開發項目,同時記錄了1950年代在香港開拓的建築師以及戰後成長起來的本土代表人物的成長歷程和作品。建築環境孕育著生活,見證著城市發展之路。透過此書可了解香港現代歷史、探索香港建築設計的演進。

作者簡介:
薛求理博士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任教。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建築學專業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薛博士著有《中國建築實踐》 (Building Practice in China)(1999,2009)、《建造革命 – 1980年來的中國建築》(Building a Revolution: 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 (2006,2009)、《全球化衝擊:海外建築設計在中國》(2006)、《世界建築在中國》(World Architecture in China) (2010)等書。其研究論文發表於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Research,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Habitat International, Cities 等國際學術期刊和中國的《建築學報》、《建築師》、《新建築》等雜誌。其論著在海內外被廣泛引用。薛氏的研究興趣為亞洲及大中華當代建築和實踐、高密度環境的設計對策。

系統號:

P-004975

八世紀末期~十一世紀初期燉煌氏族人名集成――氏族人名篇

八世紀末期~十一世紀初期燉煌氏族人名集成――氏族人名篇

標題:

八世紀末期~十一世紀初期燉煌氏族人名集成――氏族人名篇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土肥義和 編

內容簡介:

本書は世界各地に分蔵されている56,000件を超える燉煌資料(燉煌遺書)を網羅的に調査し、延べ3万人強の人名を採取した、世界初の漢字人名一覧である。人名には便宜通し番号を付し、出典資料の所蔵番号と資料名称、資料の成立年代、当該人物の身分や肩書き、さらに関係する地名などの情報を併記した。配列は漢字単位の五十音順とし、検索の便のため「頭字総画検字表」を付した。人名を抽出する時期は、大半の燉煌資料が集中する、吐蕃による燉煌占領前後の八世紀末から燉煌の地方政権である帰義軍節度使期の十一世紀初期までである。なお本書で扱う燉煌資料は、1900年に中国甘粛省燉煌県莫高窟で発見された「燉煌遺書」のほか、甘粛省各地の石窟壁画や絵画に記された文字資料群も含む。

56,000件を超える燉煌資料は、発見以来、中国本土のほか、イギリス・フランス・ロシア・日本等の国々に運ばれ、各国の諸機関に分蔵された。よって近年まではその全体像を具体的に把握することが出来なかった。ところがこの十数年の間に、中国・イギリス・フランス・ロシアの4か国の公的研究機関が管理する燉煌資料の図版写真集が陸続と公刊され、2012年に至って完結を見た。これは一大慶事と云うべく、これによって全体の9割以上の燉煌資料からの人名採取が可能となったのである。

本書の特徴の一つは、上に記したように当該人名に関わるいくつかの重要事項を併記したことにある。それら人名に関わる肩書(親属関係・身分・官職名・僧職名等)・地名(行政単位・民族部落名・郷名・渠水名等)・寺院名等の諸項目を有機的に関連付けることによって、資料の成立年代や当該社会の構成、政治の動向、仏教文化の実態、諸民族の交流あるいは融合等の解明が期待される。世界に分蔵される燉煌資料を読解き関連付けるツールとしての本書の価値は計り知れない。

系統號:

P-004897

後漢経学研究序説

後漢経学研究序説

標題:

後漢経学研究序説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井ノ口哲也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後漢經學研究の視點
 はじめに
 一 役割を果たし終えた《儒敎の國敎化》説
 二 後漢という畫期
 三 各章の論點
 おわりに

本編 後漢經學の研究

第一章 五經と讖緯
 はじめに
 一 讖緯の「經」化
 二 「五經」に對する讖緯の關與
 三 讖緯と「古學」修得者―賈逵を中心に―
 おわりに

第二章 經學の繼受
 はじめに
 一 經學の習得―「誦」をめぐって―
 二 「通」攷
 三 經學の傳授―「傳」と「敎授」と―
 おわりに

第三章 經義・經文の正定
 はじめに
 一 石渠閣會議と白虎觀會議
 二 『白虎通義』と熹平石經
 三 經義・經文の正定の史的展開
 おわりに

第四章 「高宗諒陰三年不言」攷
 はじめに
 一 『尚書』の「高宗諒陰三年不言」について
 二 出典が示されない「高宗諒陰三年不言」について
 三 なぜ高宗は「三年不言」であったのか
 おわりに

第五章 『孟子』とその注釋
 はじめに
 一 小林俊雄氏の博士論文について
 二 前漢時代における『孟子』
 三 後漢時代における『孟子』
 四 テキストの問題(一)―古文系テキストと『孟子』外書―
 五 テキストの問題(二)―趙本・劉本・鄭本など―
 おわりに

第六章 『易』と『周禮』
 はじめに
 一 『易』の擡頭
 二 『周禮』の出現
 三 鄭玄による『周禮』の重視
 四 經學の『易』から玄學の『易』へ
 おわりに

第七章 顏囘像の變遷
 はじめに
 一 『論語』本文
 二 『莊子』における仲尼と顏囘の會話
 三 『顏淵問於孔子』
 四 『史記』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
 五 前漢時代の説話資料
 六 『論衡』における顏囘像―顏囘の死をめぐって―
 七 『論語』鄭玄注
 八 後漢末の〝孔子と顏囘〟―孔融と禰衡―
 おわりに

系統號:

P-004958

宣教師たちの東アジア:日本と中国の近代化とプロテスタント伝道書

宣教師たちの東アジア:日本と中国の近代化とプロテスタント伝道書

標題:

宣教師たちの東アジア:日本と中国の近代化とプロテスタント伝道書

時間:

2015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勉誠出版

作者:

中村聡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天道溯原』
1.『天道溯原』とプロテスタント伝道
2.中国語版『天道溯原』の系統分類とその特色
3.Godの翻訳用語問題(term questions)と儒教思想との融合
4.『天道溯原』本文
5.『天道溯原』と日本のキリスト教伝道

第二部 『聖經圖記』
1.アジアの近代とキリスト教
2.近代における中国キリスト教伝道
3.『聖経図記』の体裁と内容
4.『聖經圖記』本文

第三部 『博物新編』
1.はじめに
2.ベンジャミン・ホブソンと『博物新編』
3.『博物新編』 第一集 地気論 本文
4.現在の理科教育との比較
5.和刻本のミステリー
6.結びにかえて

第四部 『地球説略』
1.『地球説略』について
2.『地球説略』本文
3.『地球説略』の日本への影響

系統號:

P-004959

認識・TAIWAN・電影:映画で知る臺湾

認識・TAIWAN・電影:映画で知る臺湾

標題:

認識・TAIWAN・電影:映画で知る臺湾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明石書店

作者:

野嶋剛 著

內容簡介:

Part1 映画に描かれた素顔の臺湾

Scene1 映画で「臺湾と日本」を問い続ける

Scene2 臺湾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の力

Scene3 外省人2世の思い

Scene4 格差社会の矛盾を突く

Scene5 「環島」による「認識臺湾」

Scene6 臺湾文化を知る

Scene7 「あの時代」を照らし出す

Scene8 臺湾の優しさ、臺湾人の優しさ

Scene9 臺湾映画に欠かせないアイテム

Scene10 臺湾映画の歴史と課題

Part2 必見! おすすめ臺湾映画はこれだ!

系統號:

P-004893

秦漢律と文帝の刑法改革の研究

秦漢律と文帝の刑法改革の研究

標題:

秦漢律と文帝の刑法改革の研究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若江賢三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秦漢の律と文帝の刑法改革
序章 隷臣妾と爵の価格――秦漢律における労役刑把握の基礎

第一章 三族刑と誹謗妖言令の除去を巡って

第二章 髠刑および完刑を巡って

第三章 秦律における盗罪とその量刑――ことに盾・両・甲の銭額について

第四章 秦律中の隷臣妾

第五章 隷臣妾の刑期について

第六章 秦律中の城旦舂

第七章 秦律および初期漢律における「刑城旦舂」

第八章 秦漢律における司寇と隠官――刑と身分

第九章 秦漢時代の鬼薪白粲

第一〇章 「罪人有期」について

第一一章 秦漢律における労役刑の実態――繫城旦舂の役割

第二部 秦漢刑法史研究
秦漢律における不孝罪

漢代の不道罪

漢代の不敬罪

伝統中国における禁錮

『元典章』および『唐律疏議』に見られる伝統中国の不孝罪

伝統中国における「孝」と仏教の〈孝〉思想

第三部 中国古代史の基礎的研究
『漢書』食貨志の「黄金方寸、而重一斤」について――「黄金一斤、直万銭」との関連

『睡虎地秦墓竹簡』の效律の規定と度量衡/『里耶秦簡』および『嶽麓書院蔵秦簡』に見られる

中国の古尺について

漢代の穀価

後漢官僚の俸給制における半銭半穀

漢の俸給制

『史記』列伝のテーマについて

系統號:

P-004894

南朝貴族制研究

南朝貴族制研究

標題:

南朝貴族制研究

時間:

2015年1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川合安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序篇 「六朝貴族制」論と南朝政治社会史研究
第一章 六朝隋唐の「貴族政治」

第二章 日本の六朝貴族制研究

第一篇 宋斉政治史研究
第三章 劉裕の革命と南朝貴族制

第四章 南朝・宋初の「同伍犯法」の論議

第五章 元嘉時代後半の文帝親政

第六章 『宋書』と劉宋政治史

第七章 唐㝢之の乱と士大夫

第二篇 南朝貴族社会の研究
第八章 南朝貴族の家格

第九章 南朝官人の起家年齢

第十章 門地二品について

第十一章 東晋琅邪王氏墓誌について

第十二章 柳芳「氏族論」と「六朝貴族制」学説

結論

系統號:

P-004895

中世の唐物と伝来技術

中世の唐物と伝来技術

標題:

中世の唐物と伝来技術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吉川弘文館

作者:

関周一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唐物の流通と消費(古代における唐物/中世における唐物の輸入/京都における唐物の消費/島津氏・大内氏による唐物贈与/「御物」の成立とその意義/博多・鎌倉における唐物)

香料の道と日本・朝鮮・琉球(日本の香料輸入ルートの変遷/搭載植物からみた新安沈没船/第二期の香料輸入ルートと琉球/琉球の香料貿易/香料消費の変遷/朝鮮の香料輸入とその消費)

大蔵経・貨幣と日本国王使(足利義持期の日本国王使―大蔵経・大蔵経板への執着/足利義教・義勝期の日本国王使―請経使と通信使への対応/足利義政期の日本国王使―特定寺院のための遣使/朝鮮貨幣を求めた日本国王使)

鉄砲の生産技術の伝来

朝鮮王朝に伝えられた日本の技術

中世後期における唐人をめぐる意識

終章

系統號:

P-004883

金文字典

金文字典

標題:

金文字典

時間:

2014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二玄社

作者:

綿引滔天 編

內容簡介:

文庫サイズに古代文字を満載。金文のオーソドックスな字形2773字を、端正な手書き字例で示す。常用漢字と人名用漢字を全て収録し、多くの姓名にも対応。初心者でも気軽に使えるハンディな小字典。

系統號:

P-004922

臺湾原住民研究の射程:接合される過去と現在

臺湾原住民研究の射程:接合される過去と現在

標題:

臺湾原住民研究の射程:接合される過去と現在

時間:

2014年6月

出版單位:

東京:風響社

作者:

日本順益臺湾原住民研究会 編

內容簡介:

第1章 民族の分類とエスニシティのゆくえ

旧慣調査と原住民族の分類(笠原政治)

日本統治下臺湾の身分登録と原住民――制度・分類・姓名(松岡格)

現代臺湾における原住民族運動――ナショナル/ グローバルな潮流とローカル社会の現実(石垣直)

第2章 モノからみる原住民族文化

臺湾原住民の「蕃刀」――研究の歩みを中心に(角南聡一郎)

ツォウのタファゲに関する覚え書き(宮岡真央子)

パイワン古壺は誰がつくったのか?――規格性からのアプローチ(齋藤正憲)

臺湾原住民のタバコと文化(原英子)

第3章 学術とメディア――原住民族へのまなざし

移川子之蔵とハーヴァード大学(森口恒一)

及川真学の臺湾原住民研究(山田仁史)

明治初期の新聞錦絵とかわら版にみる牡丹社事件――想像された臺湾出兵と臺湾原住民族(山本芳美)

第4章 平埔族文化の諸相

マンタウラン社で〈平埔族の言語〉と伝えられてきた言語について(土田滋)

臺湾原住民サオ族高齢者の日本語における言語的特徴について(新居田純野)

平埔族の物質文化の境界性――国立民族学博物館の収蔵資料を事例として(野林厚志)

臺湾原住民研究概覧──順益臺湾原住民博物館20周年を記念し2013年七夕に21世紀初頭の臺湾原住民研究を振り返る(末成道男)

系統號:

P-004923

Civilizing the Chinese, Competing with the West: Study Societies in Late Qing China

Civilizing the Chinese, Competing with the West: Study Societies in Late Qing China

標題:

Civilizing the Chinese, Competing with the West: Study Societies in Late Qing China

時間:

February, 2015

出版單位: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Chen Hon Fai(陳漢輝)

內容簡介:

This book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late 19th century study societies in China against the context of the decline of the imperial Qing government and its control on ideological production, widespread social unrest, and intrusions by Western imperialist states. The author uncovers the history of civil society activism in China by examining the study societies in Shanghai, Beijing, and Hunan, which were organized around the goal of promoting and defending the Confucian religion. Illustrating a facet of the civil society that emerged in China as a reaction to the influences of Christianity, the moderniz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nationalist state formation, this study extends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que and complex processes of Chines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ways that differed from that of Western societies.

About the Author
Chen Hon Fai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Lingnan University, Hong Kong.

系統號:

P-004911

Southern Hokkien: An Introduction(3volumes+3CD)

Southern Hokkien: An Introduction(3volumes+3CD)

標題:

Southern Hokkien: An Introduction(3volumes+3CD)

時間:

December, 2014

出版單位:

Taipe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Bernhard Fuehrer(傅熊) and Yang Hsiu-fang(楊秀芳) 著

內容簡介:

Southern Hokkien: An Introduction is a research-based textbook originally designed for non-heritage learners who acquired a reasonably good proficiency level of Mandarin and wish to learn the Southern Hokkien language outside its natural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t uses a situation-based approach in which dialogues are designed to reflect scenes in real life rather than classroom situation. Grammar and vocabulary explanations follow a primarily contrastive approach, focussing 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andarin and Southern Hokkien. Though mainly based on dialect variants spoken in Taiwan, Southern Hokkien also includes references to dialect variants spoken in other Hokkien speaking areas.

The textbook is complemented by a number of excursions and explanatory comments which help not only to follow required linguistic rules and cultural conventions but also to gain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sons behind some of these rules and conventions.

About the Author
Bernhard Fuehrer(傅熊)trained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BA) and in Vienna (PhD), and began learning Hokkien in the 1980s in Taipei. He is Professor of Sinology at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in London.

Yang Hsiu-fang(楊秀芳)trained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hD) where she is Professor at the Chinese Department and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Literature. She has published extensively on Hokkien linguistics.

系統號:

P-004993

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

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

標題:

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

時間:

January, 2015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David Der-wei Wang(王德威)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Inventing the "Lyrical Tradition"

Part I
1. "A History with Feeling"
2. The Three Epiphanies of Shen Congwen
3. Of Dream and Snake: He Qifang, Feng Zhi, and Born-Again Lyricism
4. A Lyricism of Betrayal: The Enigma of Hu Lancheng

Part II
5. 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The Music and Poetry of Jiang Wenye
6. The Riddle of the Sphinx: Lin Fengmian and the Polemics of Realism in Modern Chinese Painting
7. The Spring That Brought Eternal Regret: Fei Mu, Mei Lanfang, and the Poetics of Screening China
8. And History Took a Calligraphic Turn: Tai Jingnong and the Art of Writing
Coda: Toward a Critical Lyricism

Notes
Glossa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系統號:

P-004912

Being Human in a Buddhist: Worl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edicine in Early Modern Tibet

Being Human in a Buddhist: Worl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edicine in Early Modern Tibet

標題:

Being Human in a Buddhist: Worl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edicine in Early Modern Tibet

時間:

January, 2015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anet Gyatso

內容簡介:

Acknowledgments
A Technical Note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Part I: In the Capital
1. Reading Paintings, Painting the Medical, Medicalizing the State
2. Anatomy of an Attitude: Medicine Comes of Age

Part II: Bones of Contention
3. The Word of the Buddha
4. The Evidence of the Body: Medical Channels. Tantric Knowing
5. Tangled Up in System: The Heart, in the Text and in the Hand
Coda: Influence, Rhetoric, and Riding Two Horses at Once

Part III: Roots of the Profession
6. Women and Gender
7. The Ethics of Being Human: The Doctor's Formation in a Material Realm

Conclusion: Ways and Means for Medicine

Notes

系統號:

P-004913

The Mongol Century: Visual Cultures of Yuan China, 1271-1368

The Mongol Century: Visual Cultures of Yuan China, 1271-1368

標題:

The Mongol Century: Visual Cultures of Yuan China, 1271-1368

時間:

January, 2015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Shane McCausland(馬嘯鴻)

內容簡介:

The Mongol Century explores the visual world of China's Yuan dynasty (1271–1368), the spectacular but relatively short-lived regime founded by Khubilai Khan, regarded as the pre-eminent khanate of the Mongol empire.

This book illuminates the Yuan era – full of conflicts and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Mongol power and Chinese heritage – by delving into the visual history of its culture, considering how Mongol governance and values imposed a new order on China's culture and how a sedentary, agrarian China posed specific challenges to the Mongols' militarist and nomadic lifestyle.

Shane McCausland explores how an unusual range of expectations and pressures were placed on Yuan culture: the idea that visual culture could create cohesion across a diverse yet hierarchical society, while balancing Mongol desires for novelty and display with Chinese concerns about posterity.

Although in recent years exhibitions have begun to open up the inherent paradoxes of Yuan culture, this is the first book in English to adopt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It incorporates a broad range of visual media of the East Asia region to reconsider the impact Mongol culture had in China, from urban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to tomb murals and porcelain, and from calligraphy and printed paper money to stone sculpture. Fresh and invigorating, The Mongol Century explores, in fascinating detail, the visual culture of this brief but captivating era of East Asian history.

About the Author
Shane McCausland(馬嘯鴻) is Reader in the History of Art of China at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He has organized numerous exhibitions and published widely on East Asian and contemporary art.

系統號:

P-004992

The Body Incantatory: Spells and the Ritual Imagination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The Body Incantatory: Spells and the Ritual Imagination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標題:

The Body Incantatory: Spells and the Ritual Imagination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時間:

September, 2014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Paul Copp

內容簡介:

Whether chanted as devotional prayers, intoned against the dangers of the wilds, or invoked to heal the sick and bring ease to the dead, incantations were pervasive features of Buddhist practice in late medieval China (600-1000 C.E.). Material incantations, in forms such as spell-inscribed amulets and stone pillars, were also central to the spiritual lives of both monks and laypeople. In centering its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material culture of these deeply embodied forms of Buddhist ritual, The Body Incantatory reveals histories of practice--and logics of practice--that have until now remained hidden.

Paul Copp examines inscribed stones, urns, and other objects unearthed from anonymous tombs; spells carved into pillars near mountain temples; and manuscripts and prints from both tombs and the Dunhuang cache. Focusing on two major Buddhist spells, or dharani, and their embodiment of the incantatory logics of adornment and unction, he makes breakthrough claims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Buddhist incantation practice not only in medieval China but also in Central Asia and India. Copp's work vividly captures the diversity of Buddhist practice among medieval monks, ritual healers, and other individuals lost to history, offering a corrective to accounts that have overemphasized elite, canonical materials.

About the Author
Paul Copp is associate professor in Chinese religion and thought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系統號:

P-00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