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系列講座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系列講座

標題:

感動的時刻:「最美好的讀詩體驗」系列講座

時間:

2015年3月7日至4月25日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

Tel: 23619132#725

內容簡介:

【系列演講】
演講時間均為14:00-16:30

3月7日
美與殉美:詩與我的文學生涯(陳芳明,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3月14日
詩歌,不服從(李癸雲,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3月21日
陪我成長的那些詩(徐國能,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3月28日
我正前往你:現代詩裡的抒情異相(楊佳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4月11日
詩歌是靈魂的花朵:談古今詩人對花事、美感與生命的體悟(洪淑苓,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暨中文系教授)

4月25日
耽溺的起始:我印象最深的讀詩經驗
羅智成(詩人、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董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主題書展】
時間:2015年3月10日起
地點:國家圖書館2樓閱覽大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美好的閱讀--書香頌真情」朗讀大會】
時間:2015年4月18日(周六)14:00
地點:國家圖書館文教區地下1樓演講廳
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Evn_mgm.aspx?event_id=694

※公務人員及教師全程參與者可獲學習時數認證時數3小時(需要者請於報名時填寫身分證字號)

※搭配講座辦理,於講座結束後進行贈書及現場簽書活動,歡迎參加!

敬請預先網路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

系統號:

A-005007

【演講】陳熙遠:明清檔案相關研究二帖

標題:

【演講】陳熙遠:明清檔案相關研究二帖

時間:

2015年3月2日(週一)10: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陳熙遠(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2015年度第四次學術講論會】

講題:
明清檔案相關研究二帖:
(一)依違廟堂與江湖之間──明清之際保標行跡考
(二)天朝大燕──太和殿筵宴座次圖考

系統號:

A-004919

【演講】葉淑貞:三七五減租相關問題的計量分析

標題:

【演講】葉淑貞:三七五減租相關問題的計量分析

時間:

2015年3月3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葉淑貞(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內容簡介:

【社會經濟史研究群演論會】

系統號:

A-004995

【演講】謝國興:媽祖婆主辦王爺醮:西港慶安宮與茄萣賜福宮的田野觀察

標題:

【演講】謝國興:媽祖婆主辦王爺醮:西港慶安宮與茄萣賜福宮的田野觀察

時間:

2015年3月3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內容簡介:

與談人:丁仁傑(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

主持人:曾文亮(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系統號:

A-004969

【演講】Thomas Nimick:Old Projects, New Tools: A Report on Bibliographical Work on Official Anthologies and Handbooks of Imperial China

【演講】Thomas Nimick:Old Projects, New Tools: A Report on Bibliographical Work on Official Anthologies and Handbooks of Imperial China

標題:

【演講】Thomas Nimick:Old Projects, New Tools: A Report on Bibliographical Work on Official Anthologies and Handbooks of Imperial China

時間:

2015年3月4日(週三)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The Department and Program in Near Eastern Studies

主講人:

Thomas Nimick (U.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 & Pierre-Etienne Will (College de France)

系統號:

A-004915

【演講會】近世・近代における內陸アジア遊牧民社會の構造的特質とその変容に関する研究

標題:

【演講會】近世・近代における內陸アジア遊牧民社會の構造的特質とその変容に関する研究

時間:

2015年3月5日(週四)14:30-18:00

地點:

杭州浙江大學(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餘杭塘路866號)

主辦單位:

東北大學・東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

聯絡人:

E-mail: horiuchi@cneas.tohoku.ac.jp

內容簡介:

講演:白玉雙(內蒙古師範大學歴史文化學院)「中國における清代內モンゴル地域史の諸問題」

報告1:麻田雅文(東北大學東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奉ソ協定(1924年)の再考 ――張作霖とソ連の「盟約」」

報告2:佐藤憲行(復旦大學中國歴史地理研究所)「復旦大學中國歴史地理研究所の研究概況について」

※入場無料・聴講自由

系統號:

A-004929

【演講】曾品滄:辦桌、呷桌——早期臺灣的宴會與漢人社會

【演講】曾品滄:辦桌、呷桌——早期臺灣的宴會與漢人社會

標題:

【演講】曾品滄:辦桌、呷桌——早期臺灣的宴會與漢人社會

時間:

2015年3月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曾品滄(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日常生活史系列專題演講(二)】
在家舉辦宴會款待客人——辦桌,與受邀參與宴會——呷桌,對於清代或日治時代的漢人來說,都是建構或維繫其社會關係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在不同的場合,無論是料理的內容或是宴會的儀式,都有其相異的形式,也被賦予不同的意涵。甚至從清代至日治,隨著漢人社會的發展,宴會的形態也產生各種變化。本次演講主要說明辦桌、呷桌在早期漢人社會中的重要意義,及其各種展演方式與變化過程。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4898

【演講】Stefania Travagnin:Picturing History: Models of Cross-strait Lineage Construction for Taiwanese Buddhism

標題:

【演講】Stefania Travagnin:Picturing History: Models of Cross-strait Lineage Construction for Taiwanese Buddhism

時間:

2015年3月5日(週四)19:00-21:00

地點:

Room 116,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10 Thornhaugh Street,Russell Square,London,WC1H 0XG,UK)

主辦單位:

Centre of Taiwan Studies, SOAS

主講人:

Dr. Stefania Travagnin(University of Groningen)

聯絡人:

E-mail: bc18@soas.ac.uk

內容簡介:

A Buddhist monastery is a structure of several buildings, some more visible and visited than others. The less visible buildings, this research argues, offer crucial data on the micro-history of the resident community. The Fuhui Pagoda (fuhui tayuan 福慧塔院) is one of those less visible and less visited parts of the Fuyan complex in Xinzhu, but the study of its configur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essential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the Fuyan monastic community is creating its own retrospective micro-history. That micro-history then becomes a core agent in unwrapping and disclosing the contextual macro-history.

This paper will propose a study of the Fuhui Pagoda that draws on concepts such as discursive identity, religious authority, and the visual making of a cross-strait lineage.

A Buddhist pagoda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contributes to ‘historicize’ religious figures. The ‘historicized’ figures that we find in the Fuhui Pagoda are faces and voices of the new Taiwanese Buddhism, they constitute a new retrospective lineage that is challenged by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the effect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refore, the Fuhui Pagoda is the attempt of a Taiwanese community to re-elaborate its history and lineage within the macro-context of East Asian Buddhism.

This sacred place is a centre of rituals, proposes precise dispositions of portraits, and is decorated not just with flowers and incense but with verses as well. Ceremonies, arrangements of icons and written messages frame patterns and identity of a lineage, a school, and a tradition. The interlocking between written texts, visual culture and performative practices that takes place within the pagoda leads to the question of how discursive identity and religious authority are constructed and enacted.

Speaker's Bio
Stefania Travagnin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Religion in Asia, and Director of the newly established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 and Culture in Asia in the Faculty of Theology and Religious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The Centre offers a venue for scholars from various institutions in the world to exchange views, combine different methodologies and approaches, revise and innovate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the field, and contribute to produce interdisciplinary academic scholarship. Within the Centre, Dr. Travagnin coordinates three research projects: Textuality in East Asian Buddhism; Religion and Media in East Asia (in association with Dr. Erica Baffelli,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and Critical Methods and Concepts for the Study of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in association with Dr. Scott Pacey,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Dr. Travagnin holds a BA and MA in Chinese Studies from Ca’Foscari University (Venice, Italy), and a PhD in the Study of Religions from SOAS; she has been visiting scholar at th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of the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and at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of Academia Sinica in Taipei, has extensive fieldwork experience within several Buddhist communities in East Asia, and has previously taught at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SOAS and Goldsmiths Colleg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Dr. Travagnin’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explores different levels and forms of engagement between religion – especially Buddhism – and modernity in Chinese and Taiwanese social contexts. Her publications question how modern Buddhist China is re-interpreting and adapting classical scriptures, doctrines, and rituals in light of contemporary ideologies; the intervention of politics into the religious sphere; how Chinese religions participate in the current debate on religious diversity and pluralism;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 the effects of mediated religions and religious media including cyber-Buddhist activities.

系統號:

A-004926

【演講】項潔:資訊科技與人文研究:從臺灣資料談起

標題:

【演講】項潔:資訊科技與人文研究:從臺灣資料談起

時間:

2015年3月6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3樓討論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項潔(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中研院文哲所數位人文系列】

即日起報名,主辦單位保有最終名單決定權,將於會前擇日公布,有意參加者請逕至官網報名。

系統號:

A-004947

【演講】石計生:臺灣歌謠之路:從許石、郭一男與「日本歌謠學院」談起

標題:

【演講】石計生:臺灣歌謠之路:從許石、郭一男與「日本歌謠學院」談起

時間:

2015年3月6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2F第一會議室(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主講人:

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聯絡人:

Tel: (06)221-7201#2314

內容簡介:

【臺灣歌謠專題演講】

位於東京的「日本歌謠學院」,是1930-60年間影響臺灣歌謠甚鉅的民間歌手與音樂養成學校,學制分為「就學組」與「函授教育組」。臺灣曾經負笈前往留學的「就學組」包括許石與吳晉淮、而接受過「函授教育」的有郭一男等,均是臺南人。本演講將以臺灣歌謠戰後先驅作曲家許石和民間歌仔本印製家、亞洲唱片吉他手郭一男為起點,及吳晉淮、紀露霞、洪一峰和文夏等歌壇巨星的歌曲,探究近百年來臺灣歌謠之路。這條道路,上溯至1930年代陳君玉的以「流行小曲」開創臺灣歌謠的展望,下溯至1970年以來的「日歌臺唱」混血歌與原生創作曲之爭,匯聚成為今日江蕙封麥搶票的歌謠洪流。

本講座將從〈安平追想曲〉、〈關仔嶺之戀〉、〈心酸酸〉、〈舊情綿綿〉、〈黃昏的故鄉〉等美妙雋永的聲音中,展開對臺灣歌謠的歷史文化探究之旅。從臺南到臺北,我們追蹤許石、郭一男的時代,活躍於深具流行音樂歷史厚度的臺南與臺北大稻埕,以及艋舺與城內/西門町一帶臺北三市街的臺灣歌謠,如何透過跨時空、跨區域的「準全球化」現象,發展出具時代盛行曲之姿的「大雜燴混血歌」流傳樣態,跨界至日本演出,在東亞彰顯出多元且豐富的臺灣主體性。

主講人簡介
石計生教授(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東吳大學GIS創造力暨產業育成中心主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地理資訊系統(SGIS)中心召集人。

研究領域為藝術、音樂社會學、都市社會學、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地理資訊系統。尤致力於六○年代臺灣歌謠的個案分析、粉絲文化、歌仔本與城市歷史地理探究,特別是流行音樂經典歌手與城市空間的數位人文典藏與應用;近年來將觸角延伸至三○年代的東亞,特別是戰後初期的日本與中國的上海,探討臺灣殖民/後殖民歷史裡跨越國界之城市音樂空間與社會詮釋比較研究。

自由入場,不需事先報名,歡迎踴躍參加,全程參與者,由主辦單位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會場內禁止吸煙、飲食及嚼食口香糖,未經許可禁止錄影、錄音及攝影。
☆場次、時間、地點可能視實際狀況有所調整,請依活動現場及網站公告為準。
☆詳細活動資訊,請上國立臺灣文學館網站 http://www.nmtl.gov.tw/。
☆洽詢電話:06-2217201分機2314(黃小姐)。

系統號:

A-004963

【演講會】畜産物の流通にみるモンゴル高原の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

【演講會】畜産物の流通にみるモンゴル高原の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

標題:

【演講會】畜産物の流通にみるモンゴル高原の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

時間:

2015年3月7日(週六)10:15-18:00

地點:

杭州浙江大學(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餘杭塘路866號)

主辦單位:

東北大學・東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

內容簡介:

【プログラム】
1.尾崎孝宏「內モンゴルにおける牧畜戦略に対する物流の規定性」
コメンテーター:小沼孝博

2.冨田敬大「移行経済下の都市周辺地域における牧畜経営の実態とその特徴」
コメンテーター:杉本敦

3.風戸真理「モンゴル國における羊毛製品流通の変化にみる文化の動態」
コメンテーター:塩谷昌史

4.中村篤志「清朝治下モンゴルにおける人とモノの移動」
コメンテーター:尾崎孝宏

総合コメント:岡洋樹・塩谷哲史・高倉浩樹

系統號:

A-004927

【演講】荒木達雄:從明末清初江南出版業看《水滸傳》版本問題

【演講】荒木達雄:從明末清初江南出版業看《水滸傳》版本問題

標題:

【演講】荒木達雄:從明末清初江南出版業看《水滸傳》版本問題

時間:

2015年3月12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荒木達雄(ARAKI Tatsuo,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寰宇漢學講座】

本文就來歷不明而曾經引起爭論的《水滸傳》版本「天都外臣序本」,從文本和出版文化之兩方面加以分析進而試圖闡明其在《水滸傳》版本傳承史上的位置。

「天都外臣序本」是現藏於北京‧國家圖書館(舊稱北京圖書館)的一百卷一百回本《水滸傳》。1950年代後半至1980年代學者對此版本議論紛紛。有些人主張此即為沈德符所說的「天都外臣序本」,並認為是現存一百回本《水滸傳》中最早的完本。對此,也有些人卻否認是「天都外臣序本」,並認為不過是清代書肆模仿明代版本做的。

無論此版本的封面、序文、文本,都看不到刊行者信息。該書中夾有一些版心下方刻有「石渠/閣補」或「康熙五年/石渠閣補」字樣的版木。因此,依照這個有關該書出版的唯一線索來稱此本為「石渠閣補刻本」,似較為合理。

我的演講不討論敘文的真偽問題,採取其他途徑討論此版本的性質。

一是文本比對法。我將石渠閣補刻本與容與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一百卷一百回、「忠義水滸傳」二十卷一百回殘卷兩部做了部分文本之比對。就其文本而言,此三者幾乎一致,屬於同一個版本系統無誤。不過,三者之間的確存在一些文字增減、替換現象。經過再進一步分析這些差異,得知石渠閣補刻本文本具有其他兩者文本中間性特徵,而石渠閣補刊本很有可能保留早已失散的早期版本的部分文本。很可能與已經散佚的容與堂本之原刻本有密切關聯。可是,只有文本特徵尚不足證明石渠閣補刊本底本是比容與堂刻本還早的刊本,也不能闡明補刻部分的文本是否保持其原版。

第二種方法以明末清初出版業研究角度切入。我們從「康熙五年石渠閣補刻」字樣得知其原版應當為康熙五年以前所刊刻的。能夠找出自「水滸傳」版本問世的明代後期至清朝康熙年間名叫石渠閣的書肆所印行的古籍版本,就對書肆石渠閣的理解會有很大幫助。

經過調閱圖書館藏書,我已發現明末清初版本中的確有具備「石渠閣補刻」標示的版本。從這種標示入手,選出一些很可能與「補刻水滸傳的石渠閣」同一家書肆所印行的一些書籍。由此可以確定如下資訊:明末清初江蘇句容蔣氏確有名叫石渠閣的書房或書肆;最晚明末天啟年間已有蔣氏石渠閣存在。石渠閣此時是否已成為書肆經銷不得而知,亦無法確定康熙以後活動之有無。最晚在明末崇禎年間就有蔣式自家編纂的書籍;明朝天啟年間,石渠閣主人蔣時機參與南京文藝交流圈,因而與南京的出版人、文人聯合編纂並出版書籍。清初有名叫蔣先庚的人,也以撰寫、編輯、校訂、增補、註釋、序跋等多樣身份積極參與石渠閣的出版事業,唯他是否石渠閣主人卻不明確。蔣時機、蔣先庚兩人可以說是明代「山人」之一分子,康熙年間書肆主人則為蔣雲華。由此得知,石渠閣無疑是由幾代姓蔣的人繼承下來的書房;雖然後來出版不少自家編寫的書籍,但購得該書肆曾出版的書籍的版木,加以重印出版,始終是其出版活動中的重要部分。此時,若有需要將部分板木修補或重刻而插進原版的情況。原版大多是明萬曆年間的暢銷書。筆者認為不少版木極可能是透過萬曆天啟年間曾有交流的南京文人圈的人際關係得來的。「水滸傳」也可能是其中之一部。

很遺憾的是,筆者尚未能找出還沒經過石渠閣補刻的原本可與石渠閣所補刻的文本對照。不過,透過現在能看到的石渠閣補刻本的版本模樣,筆者認為基本上可以相信石渠閣的補刻沒有大幅度竄改原版文本。

總結如上狀況,筆者認為,石渠閣補刻本《水滸傳》是從以明末南京為中心的出版人交流中所得來的明末(筆者認為可能是萬曆年間)板木加以補修而成的。其補刻基本上保持原版的文字。此狀況亦與從文本比對所得出的結論吻合。

主持人:高桂惠(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05004

【演講】黃正建:中國古文書學的歷史與現狀:兼談唐代訴訟文書中的辭牒狀

標題:

【演講】黃正建:中國古文書學的歷史與現狀:兼談唐代訴訟文書中的辭牒狀

時間:

2015年3月12日(週四)16:10-17:4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誠大樓B1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與歷史系聯合舉辦

主講人:

黃正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歐詠芝,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內容簡介:

與談人:陳俊強(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主持人:陳登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

系統號:

A-005034

【演講】李文良:土地控制以及地方歷史:作為清代臺灣史課題的契約文書論

標題:

【演講】李文良:土地控制以及地方歷史:作為清代臺灣史課題的契約文書論

時間:

2015年3月14日(週六)10:00-12:00

地點:

國立臺灣圖書館4樓4045教室(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85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圖書館參考特藏組

主講人:

李文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陳先生,Tel: 02-2926-6888 #4221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國立臺灣圖書館「臺灣學系列講座」3月場次。

系統號:

A-004884

【演講會】清玩——文人のまなざし

【演講會】清玩——文人のまなざし

標題:

【演講會】清玩——文人のまなざし

時間:

2015年3月16日(週一)10:30-16:00

地點:

一橋大學一橋講堂中會議場(日本〒100-0003 Tokyo, Chiyoda, Hitotsubashi, 2 Chome−1−2)

主辦單位:

東北大學・東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

聯絡人:

Tel: 075-753-6997;E-mail: kanseki-tokyo@zinbun.kyoto-u.ac.jp

內容簡介:

【第10回TOKYO漢籍SEMINAR】
10:45-12:00
古鏡清玩——宋明代の文人と青柳種信(岡村秀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13:10-14:25
李漁の「モノ」がたり——『閒情偶寄』居室・器玩部より(髙井たかね,人文科學研究所助教)

14:40-15:55
利他と慈悲のかたち——松本文三郎の仏教美術観(稲本泰生,人文科學研究所准教授)

【參加定員】
200名(申込順)
*定員を超えた場合はお知らせします。

系統號:

A-004935

【演講】Liu Hong:In Search of a New Migration Order: 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a Glob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標題:

【演講】Liu Hong:In Search of a New Migration Order: 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a Glob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時間:

2015年3月18日(週三)13:00-14:00

地點:

Richards Building, Room 213,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St Lucia Qld 4072,Australia)

主辦單位:

Research Cluster for Chinese Entrepreneurial Studies Public Lecture

主講人:

Professor Liu Hong

聯絡人:

黎志剛教授,E-mail: c.lai@uq.edu.au

報導者:

袁子賢

內容簡介:

Existing scholarship of patterns of global migration has been fundamentally shaped by the Western experiences, and it tends to be conceptualized at the time of nation-state, the ascendance of Anglo-Saxon capitalism, and methodological nationalism. The past three decades have witnessed some significant changes that are reshaping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rder. One is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global migration which has been facilitated by the advancement in modern technology and telecommunication. Another phenomenon is the rapid rise of China as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and a major source of emigration (while also increasingly attracting immigration to its own soil). The recently launched state initiative constructing “One Belt and One Road” by the new Chinese leadership under Xi Jinping has added new momentum to the changing landscapes of global Chinese migration.

This presentation will analyze how these recent transformations have (re)shaped the dynamics,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which in turn provides new insights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ving global migration order.

About the Speaker
Liu Hong, Tan Kak Kee Endowed Professor of Asian Studies Chair,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系統號:

A-005033

【演講】高綱博文:最後的上海日僑社會——上海「日僑集中區」之實態

【演講】高綱博文:最後的上海日僑社會——上海「日僑集中區」之實態

標題:

【演講】高綱博文:最後的上海日僑社會——上海「日僑集中區」之實態

時間:

2015年3月19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高綱博文(日本大學総合社会情報研究科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修纂處,Tel: 02-2316-1081

內容簡介:

【日常生活史系列專題演講(二)】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4997

【演講】高綱博文:戰後初年上海的日僑社會——以「日僑集中區」為中心

標題:

【演講】高綱博文:戰後初年上海的日僑社會——以「日僑集中區」為中心

時間:

2015年3月19日(週四)14:10-16:0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高綱博文(日本大學大學院總合社會情報研究科教授)

聯絡人:

歐詠芝,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秀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05035

【演講】Linh D. Vu:忠魂烈骨:二戰時期埋葬於緬甸、印度與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中華民國軍人

【演講】Linh D. Vu:忠魂烈骨:二戰時期埋葬於緬甸、印度與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中華民國軍人

標題:

【演講】Linh D. Vu:忠魂烈骨:二戰時期埋葬於緬甸、印度與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中華民國軍人

時間:

2015年3月20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武玲(Linh D. Vu,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寰宇漢學講座】

陣亡將士是否還是屬於國家?本文探討中華民國的軍人在海外犧牲與其墓地的維護。在緬甸戰役之中,蔣介石派出85,000名士兵到印度蘭伽接受英國軍隊的培訓,後跟美、英兩國聯手對抗日本。抗戰勝利後,陣亡將士被埋於七個公墓:印度的列多、蘭伽,及緬甸的密支那、八莫、南坎、芒友與腊戌。此外,超過1,500名國民黨戰俘被日本軍帶到拉包爾(巴布亞新幾內亞),半數死於該地。由於缺乏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因運而生的如《美國墓穴登記服務》與《大英帝國戰爭墳墓委員會》等公共組織。中華民國僅能透過在地僑民或退役士兵提供信息,來照看遠征軍陣亡將士的墓地。我的演講參考來自美國、英國、澳洲與中華民國的國家檔案館的歷史資料,以說明處理殉國將士遺體的方式如何影響國家政治與國際關係。

主持人:張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5005

【演講】「文化遺產‧中國與日本的觀點」講座

標題:

【演講】「文化遺產‧中國與日本的觀點」講座

時間:

2015年3月21日(週六)

地點: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會議廳(新竹縣竹北市六家五路一段一號)

主辦單位:

香港中華書局

主講人:

陳蒨、祖運輝、區志堅

聯絡人:

中華書局市場部,Tel: 2137-2325

內容簡介:

本講座分析什麼是文化遺產和思考有關的概念和實踐上的一些問題。三位講者分別探討中國大陸、日本、臺灣和香港的文化遺產如何面對經濟發展的挑戰和政治環境的現實,並且從跨學科的視角和不同地區多樣化的例子去思考有關持續發展的一些議題和解決辦法。

主講人簡介
陳蒨教授於英國牛津大學取得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現任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學教授及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涉及香港、臺灣、中國大陸及新加坡,領域包括家族、宗教、身份認同及文化遺產。

祖運輝教授係日本關西學院大學國際學部教授,擔任日本社會與文化以及中日關係的英語講座。研究興趣包括日本華僑、日本的環保與消費文化、中日戰爭電影、中日飲食文化等。

區志堅博士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歷史教學支援及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註冊導遊協會培訓課程學術顧問、香港警務處歷史學會顧問等,主要從事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史,香港歷史的教研工作。

因場地座位有限,請即登錄商務印書館官方網站/門市活動區登記留位http://www.cp1897.com.hk/activity.php

系統號:

A-004943

【演講】Hugh Clark:Cultural Accommodation in South China through the 1st Millennium CE

【演講】Hugh Clark:Cultural Accommodation in South China through the 1st Millennium CE

標題:

【演講】Hugh Clark:Cultural Accommodation in South China through the 1st Millennium CE

時間:

2015年4月2日(週四)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Dr. Hugh Clark(Professor of History & East Asian Studies, Ursinus College)

內容簡介:

The diverse land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lay outside the empire’s cultural heartland long after the assertion of political authority by the Qin empire in the late 3rd century BCE. In the eyes of northern elites who authored the written record, the cultures of the South were considered inferior, “barbaric,” and unworthy of either imitation or engagement. Nevertheles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1st millennium CE North and South were increasingly engaged with and familiar with each other.

For centuries if not millennia the standard narrative has presumed that northern culture, the so-called “Confucian” culture overwhelmed and transformed the South, displacing indigenous culture and converting the South into something more nearly akin to the North.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author argues for a different outcome. Through examination of the roots of three cults indigenous to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the Maternal Ancestress (Mazu), the Great Life-Protecting Lord (Baosheng dadi), and the Lord of Manifest Kindness (Xianhui hou), the author argues that pre-sinitic southern cultur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sinitic culture, one that continues to resonate throughout Chinese culture even to the present.

The goal is to challenge the “Confucian” cultural model and a new perspective on what “Chinese culture” means.

※本演講原訂於2月18日舉辦,延期至4月2日。

系統號:

A-004964

【工作坊】標記、統計與分析工作坊

【工作坊】標記、統計與分析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標記、統計與分析工作坊

時間:

2015年3月6日、20日,共2場

地點:

成功大學文學院會議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成功大學文學院、中興大學文學院、科技部數位人文籌畫小組

主講人:

Hilde de Weerdt(魏希德,荷蘭萊頓大學中國史教授)、劉昭麟(政大資訊科學系特聘教授)

聯絡人:

有意參加者請逕至線上報名網頁

報導者:

毛元亨

內容簡介:

每場工作坊均分為上、下午場次,成大與興大內容相同

9:30-12:30(含實做)
講題:MARKUS:文本標記與文史研究

主講人:Hilde de Weerdt(魏希德,荷蘭萊頓大學中國史教授)

數位工具對於人文學的研究,不只能進行巨量的統計、宏觀趨勢的分析,也能細緻的記錄過去文件的樣貌、研究者的成果和心得,讓數位人文學者可以任意地在宏觀與微觀之間自由移動,進行各式各樣的探索。要做到這點,其中一種方法就是文本標記;亦即,把文件中的重要資訊利用標記的方式以利於電腦的辨識,再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種種的利用。然而,大量的文本要如何進行標記,卻是一個大問題。如果利用人工進行不但曠日廢時,而且常常很難取得一致的標記成果,因此如何讓電腦進行自動標記也就成了資訊學者的一大課題。本次我們的講者魏希德要介紹的,就是一種自動標記的系統。她的團隊發展出的MARKUS(中文直譯為:標記我們吧!)一方面可以利用CBDB(由哈佛大學、北京大學、中研院史語所共同開發「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對輸入的文本或檔案進行人名、地名、官職名、年號的標記;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使用者輸入自己想要標記詞語的清單,然後進行標記;例如,你可以準備一張中藥名稱的清單,然後讓MARKUS把資料中的中藥名稱全部標記起來。MARKUS對於想要進行標記文本的文史研究者來講非常便利。歡迎大家參加本次的工作坊,並準備自己的文本進行實做;主辦單位也會準備一些測試文本,讓大家練習。

14:00-17:00(含實做)
講題:TAIWANDH:計算、圖表與文本分析

主講人:劉昭麟(政大資訊科學系特聘教授)

數位科技的力量,一般被瞭解為具有強大的計算能力,因而時常被文史學者所忽略。然而,計算不但是文史工作者須常常面對的問題、從事的工作,也可能和我們潛藏的敘述判斷有所關聯。
在這次的工作坊中,劉昭麟老師將為我們展示如何聯結電腦的計算能力和文本分析的作業,並藉著圖表來視覺化種種分析的結果。劉老師在演示完後,也將分享他的程式碼,教我們如何自己動手做出類似的應用,以便大家可以把他的經驗和程式運用在自己的研究和教學。
1.電腦中文檔案的儲存(UTF8、BIG5、GB2312)
2.中文的斷詞、斷句
3.中文詞彙的時序分析
4.相關軟體安裝(Java)
5.G5.oogle Chart 應用
6.Excel 簡單案例
7.中文詞組的時序分析
8.分析角度面面觀
9.具體實作

系統號:

A-004999

【工作坊】王船山哲學的當代詮釋工作坊

【工作坊】王船山哲學的當代詮釋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王船山哲學的當代詮釋工作坊

時間:

2015年3月7日(週六)

地點: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內容簡介:

10:10-11:00
王船山論「形而上」
主持人:林月惠(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發表人:楊儒賓(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11:00-11:50
氣論爭辯:反省歐洲漢學對張載和王夫之的研究及其當代意義
主持人:賴錫三(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發表人:何乏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4:00-14:50
王船山對《論語.季路問事鬼神章》的詮釋
主持人:蔡振豐(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發表人:蔡家和(東海大學哲學系)

14:5-15:40
王船山氣學思想的現代意義
主持人:施盈佑(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發表人:劉滄龍(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16:00-16:50
參萬歲而一成純:船山《莊子解》中的時間意識
主持人:周大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發表人:林明照(臺灣大學哲學系)

16:50-17:40
王船山的時間觀
主持人:林素娟(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發表人:鍾振宇(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系統號:

A-004918

【工作坊】臺灣銀行所藏日治時期文書公開記念ワークショップ

標題:

【工作坊】臺灣銀行所藏日治時期文書公開記念ワークショップ

時間:

2015年3月7日(週六)10:30-17:00

地點:

佛光大學懷恩館國際會議廳(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主辦單位: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聯絡人:

籠谷直人教授,E-mail: kago@zinbun.kyoto-u.ac.jp

內容簡介:

11:30-12:15
臺灣銀行関係資料の移管の経緯と整理・保存・利用の狀況につい(王麗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長)、(黃燕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員)

13:30-14:15
臺灣銀行関係資料を用いた研究例とその利用実感(久末亮一,日本貿易振興機構アジア経済研究所研究)

14:30-15:15
アジア史研究における臺灣銀行文書の利用:インドネシアを事例とし(泉川普,広島女學院大學非常勤講師)、(城山智子,東京大學大學院経済學研究科教授)

15:30-17:00
人間文化研究機構「日本関連在外資料の調査研究」カテゴリーB最終年度にあたって更なるの共同研究の発展に向けて
主持人:籠谷直人(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鍾淑敏(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所長

発表言語:日本語および中國語(通訳あり)

系統號:

A-004936

【座談會】《永不放棄——孫中山北上與逝世》國史館紀錄片首映暨映後座談會

【座談會】《永不放棄——孫中山北上與逝世》國史館紀錄片首映暨映後座談會

標題:

【座談會】《永不放棄——孫中山北上與逝世》國史館紀錄片首映暨映後座談會

時間:

2015年3月1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呂芳上(國史館館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本片論述孫中山先生於民國13年(1924),自廣州到北京與段祺瑞政府共商國是,翌年病逝北京的背景與經過,以及他這次北上與逝世對日後國史發展的鉅大影響。製作團隊實地走訪臺灣、日本與中國大陸,蒐集一手史料並訪談專家學者,完成本片,藉以緬懷國父孫中山先生一生為了實現理想,盡瘁國事、永不放棄的意志與作為。(片長50分鐘)

與談人:呂芳上(國史館館長)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4933

【座談會】《國父孫中山與開國英雄》影片賞析暨映後座談會

【座談會】《國父孫中山與開國英雄》影片賞析暨映後座談會

標題:

【座談會】《國父孫中山與開國英雄》影片賞析暨映後座談會

時間:

2015年3月23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故事講述國父孫中山先生於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至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為止,為革命事業奔走奮鬥的事蹟。片中細數第一次廣州起義、惠州起事失敗,1905年促成各革命勢力的合作,在東京成立同盟會,輾轉於南洋各地推動革命活動,歷經十次革命起義,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南方各省迅速響應革命號召,脫離清廷統治,1912年1月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推翻數千年的皇朝政治。(片長:94分鐘;導演/編劇:丁善璽)

與談人: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4996

【工作坊】中国外交史研究の最前線

【工作坊】中国外交史研究の最前線

標題:

【工作坊】中国外交史研究の最前線

時間:

2015年3月27日(週五)13:30-17:30

地點:

東京大学駒場キャンパス18号館4階会議室(東京都目黒区駒場3-8-1)

主辦單位:

中国社会文化学会

內容簡介:

近年若手研究者の臺頭により活況を呈する中国外交史研究の最新成果に対する論評と応答を通じて,研究の現状と今後の課題を提示する。新著の著者に加えて,評者には中国史からだけではなく,日本史・朝鮮史の専門家を招いて横断的な議論を展開していただき,近代東アジアと西洋をつなぐ外交史研究の可能性についても考えてみたい。

【日時】
2015年3月27日(金)13:30-17:30

【場所】
東京大学駒場キャンパス18号館4階会議室(コラボレーションルーム1)

【プログラム】
第1部
13:30-15:00
岡本隆司・箱田恵子・青山治世著『出使日記の時代:清末の中国と外交』(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4年8月)
評者:小野泰教(東京大学)、福岡万里子(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

第2部
15:15-16:30
青山治世著『近代中国の在外領事とアジア』(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4年9月)
評者:箱田恵子(宮城教育大学)、森万佑子(東京大学大学院)

総合討論
16:30-17:30

【言語】
日本語

【司会】
村田雄二郎(東京大学)

系統號:

A-004930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5年上半年「府城講壇」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5年上半年「府城講壇」

標題: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5年上半年「府城講壇」

時間:

2015年1月至6月,共6場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演講廳(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本系列演講時間均為週六的14:30-17:00,共有網路登記及事先索票等兩種報名方式,有意參加者請洽詢官網。

本系列演講2015年3月至6月場次內容如下:

3月14日
舊情綿綿.擺盪的歲月(林金田)

4月11日
當代傳奇劇場的創新與傳承之路(吳興國)

5月16日
李白同誰將進酒(張大春)

6月6日
土地芬芳、詩歌傳唱(吳晟)

系統號:

A-004937

【系列演講】中華貨殖論壇十週年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中華貨殖論壇十週年講座

時間:

2015年2至3月,共4場

地點:

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 66 號)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

主講人:

柯文(Paul A. COHEN)、傅葆石、勞格文(John LAGERWEY)、何佩然

聯絡人:

Tel: (852) 3943-7119

內容簡介:

本系列演講已於2月舉辦二場,3月份場次內容如下:

2015年3月23日(週一)
19:00-20:30
主講人:勞格文(John LAGERWEY,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中國研究講座教授)
講題:The Secret (Sacred) History of China
主持人:科大衛(David Faure,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
※本場演講以英語進行

2015年3月26日(週四)
19:00-20:30
主講人:何佩然(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李和聲香港歷史資源中心主任/歷史系教授兼副系主任)
講題:工字不出頭?香港三行工人的就業、收入與貧窮問題 (1870-2000)
主持人:蔡志祥(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兼副系主任)
※本演講以粵語進行

有意參加本系列講座者,可撥打聯絡電話或至相關網址處線上報名。

系統號:

A-004885

【展覽】護帙有道——古籍裝潢特展

【展覽】護帙有道——古籍裝潢特展

標題:

【展覽】護帙有道——古籍裝潢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27日至2015年6月28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護帙有道」特展中所稱之「裝潢」,泛指書籍裝幀。本展覽分「裝潢、裝裱與裝幀」、「古籍與裝潢」、「極其瓌致」、「樸實莊重」四單元。「裝潢、裝裱與裝幀」說明古籍裝潢在不同時代的意義;「古籍與裝潢」由簡牘說起,述說古籍的各種形制;「極其瓌致」精選舊藏,展示清宮藏書華貴典雅、精巧極緻的特殊風格;「樸實莊重」則以明清藏書名家等收藏為本,勾勒藏書家眼中的護帙之道。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4867

【展覽】從甲午戰爭到乙未割臺文學特展

【展覽】從甲午戰爭到乙未割臺文學特展

標題:

【展覽】從甲午戰爭到乙未割臺文學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18日至2015年5月31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一樓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本展期係甲午戰爭到乙未割臺120週年,為呈現當時臺灣、清國與日本文人對同一事件的不同書寫角度,以及後代文學家如何續衍這段歷史,擬由文學文本為主,藉由不同文類與畫冊,多方展現文人筆下悲愁苦悶的心路歷程。

系統號:

A-004868

【展覽】遺民之懷——溥心畬藝術特展

標題:

【展覽】遺民之懷——溥心畬藝術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31日至2015年3月22日

地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201、202、203展廳(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主辦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

聯絡人:

Tel: (02)2361-0270

內容簡介:

溥心畬(1887-1963),愛新覺羅氏,譜序溥,清光緒帝賜名儒,字心畬,出生於北京市。清末熟悉洋務,以開明幹練知名的恭親王奕訢為其祖父,可稱出身貴裔。早歲接受嚴格的禮教規範及文化薪傳方面之培育,並遠赴海外問學,詩文書畫俱為可觀。

或因出身皇室的特殊背景,面對時代的更迭,身世家國的飄零沒落之時,嘗以印云「舊王孫」自況。雖然命途多舛,但是天資穎悟,用功又勤,仍有極高的文采與藝術成就展現。生平自許大業為治理經學,讀書由理學入手及至爾雅、說文、訓詁、旁涉諸子百家以至詩文古辭,所下功夫既深且精,有詩集與四書經義集體,毛詩經等十餘種學術專著行世,而所做文章詩賦,典雅優美,來臺之後,詩作亦多描寫本地風光,體現藝術家隨景隨境,抒發性靈的天真個性。

溥先生書畫藝術的成就,受世人欽羨。書法自童蒙時期即臨寫古帖,建立深厚基礎;繪畫雖無名家師承,然以家中古畫為師,心追手摹,下筆便能不同時風,更因出身皇室,眼界薰陶遠過常人,又以書香詩文為基礎,自是形成清雅的特殊格調。作品能工能寫,能藉古開今,亦多自出機抒,畫面充滿和諧靜謐,純是獨特氣韻。書畫氤蘊氣質,並非全仗筆墨形式,主要源自於內在深厚的文學修養、對書畫同源的深刻理解,與個人情性的抒發,觀看先生之作,正是詩、書、畫三者的融合,體現個人的文化修養,亦是人品、學問、才情、思想的總成。

溥先生曾當選國大代表,後因時局動亂,經上海轉舟山渡海至臺。來臺後受師大美術系黃君璧先生聘請,講授國畫課程,開始設帳授徒生涯,更以《寒玉堂書畫論》作為一生研究繪畫的體驗總結,獲教育部第一屆美街獎。其書畫藝術在臺期間,備受重視,並陸續於香港、日本及韓國等地舉行大小若干畫展。本館於民國四十八年舉行溥心畬書畫展覽,展出作品三百餘件,誠一時之盛。現今本館藏有先生書畫作品二百餘件,成為研究溥心畬書畫藝術的重要典藏中心。

溥先生逝世50週年之後,各地陸續展開回顧展覽,及相關專書出版,無非是透過展覽活動及研究,呈現其溥心畬的藝術成就。觀其作品,猶若目睹其人性情和修為,不僅展現其丰采,亦是確立藝術地位。今年正是本館建館六十周年,特別精選本館典藏及徵集海內外藏品二百六十件,匯集先生所作詩、文、書、畫作品,以「遺民之懷」為題,辦理溥心畬藝術特展,簡要回顧其藝術成果;並藉由展覽圖錄的印製,提供民眾進一步研究溥心畬的資材。

系統號:

A-004869

【展覽】甲骨明星展

【展覽】甲骨明星展

標題:

【展覽】甲骨明星展

時間:

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12月9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一樓甲骨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刻或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迄今中國所發現最早有系統且成熟的文字。

自一八九九年甲骨文發現以來,很快引起學者的注意,開始搜集與研究;但大規模的科學發掘工作,則是從民國十七年開始的,由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在商朝晚期都城殷墟(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進行發掘。現藏於史語所的甲骨數量多達二萬五千多片,是世界上藏有殷墟甲骨個別單位中,精品最多者。

史語所甲骨不僅數量多,內容亦十分豐富,為研究中國早期文字與殷商的軍政、宗教、歷史和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彌補「文獻不足徵」的缺憾,藉由甲骨卜辭,殷商信史的建立就愈有可能。

本次甲骨明星展選出史語所典藏最具代表性的十件甲骨,包含刻有甲骨文的人頭骨、牛距骨、牛肩胛骨;還有世界上僅存的兩件鹿頭骨。曾屢次入選教科書的明星、新選入殷墟郵票行列的新秀,以及罕見龜甲上用筆書寫的甲骨文書跡。

系統號:

A-004870

【展覽】「暢郵殷墟──郵票中的殷墟文物」特展

【展覽】「暢郵殷墟──郵票中的殷墟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暢郵殷墟──郵票中的殷墟文物」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7月1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1樓殷墟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珍藏的殷墟文物,是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七年間,在河南安陽殷墟所進行的考古發掘出土品。內容豐富,包含:甲骨、青銅器、玉器、石器、陶器與骨角牙器等。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從中精選八件文物,於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日發行「中華古代文物郵票──殷墟」,讓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文物以及神乎其技的工藝技術,以郵票的形式再現於世人。本館配合郵票發行,推出「暢郵殷墟」特展,展出郵票上的八件文物,藉由郵票的穿針引線,帶領我們穿越時光隧道,暢遊殷墟,見證燦爛輝煌的商代文明。

展期: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7月1日
每週三、六,9:30-16:30(國定假日及選舉日不開放)

系統號:

A-004871

【展覽】重彩流金六百年——壁畫‧故事‧法海寺

【展覽】重彩流金六百年——壁畫‧故事‧法海寺

標題:

【展覽】重彩流金六百年——壁畫‧故事‧法海寺

時間:

2014年11月9日至2015年3月15日

地點:

世界宗教博物館六樓特展區、和平交流廳(新北市永和區中山路一段236號)

主辦單位:

世界宗教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

聯絡人:

Tel: (02) 82316699

內容簡介:

座落於北京石景山區的法海寺,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大雄寶殿內保存至今的重彩壁畫,設色構圖依然細緻可見,在宮廷畫士與民間畫師的合作之下,每一位佛菩薩、每一景致花草,皆蘊藏深刻的信仰意涵與工藝技法,展現莊嚴與美感兼具的佛國境界。

法海寺壁畫與寺院一起經歷各種風雨,第一次透過完整展覽的形式,面對寺院之外的世界。特展從三個角度來展現這幅壁畫的故事:
一是再現:通過考據、繪畫技巧和現代科技,再現壁畫原貌的臨摹珍品,讓觀眾能一睹六百年前壁畫的輝煌瑰麗;

二是走入:利用多媒體效果與視覺性說明技巧,塑造出探訪法海寺觀看壁畫的體驗,讓觀眾能走進大雄寶殿欣賞壁畫;

三是探索:對壁畫內容與工法的說明和分析,聚焦壁畫中值得一看的細節,輔以相關文物的印證,讓觀眾能瞭解壁畫的更多故事。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10:00-17:00(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04872

【展覽】島嶼‧地動‧重生:921地震十五周年特展

【展覽】島嶼‧地動‧重生:921地震十五周年特展

標題:

【展覽】島嶼‧地動‧重生:921地震十五周年特展

時間:

2014年9月19日至2015年5月2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四樓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島嶼‧地動‧重生
臺灣歷史的逐步演變,緣於臺灣這塊土地與多元族群之間的互動所形成;而在臺灣當代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接近二十世紀末,1999年的921大地震,不僅只為一次臺灣島嶼的環境鉅變、地表樣貌的翻動,同時更帶來了臺灣人對於社會、文化、經濟層面的複雜思考,以及人與自然、土地間的高度倫理省思。

本展覽由「晃動的搖籃」、「記憶的餘震」、「 生活的回穩」和「島嶼的重生」等四大展示主題, 將921地震放置在地震史、臺灣近代史發展的時間脈絡中,重返19999年9月21日當下與其後的時刻,看見臺灣人民如何應變,並且如何不分族群與地域彼此無私協助,攜手共度悲慟失去家園與親人的歷程;而除此,在此一自然劇變後,人們又是如何在傾圮崩垮的屋瓦中,重建家園、社區以及適切地方發展的產業,並思考到文化、古蹟的永久存續問題,且重新建立起人與內在心靈、人與社群、人與社會和土地間的和諧關係;至最終,於現今的時間位置,再次清楚看見島嶼以及人們重生的境況,並反思921地震對於吾土吾民的各式影響及啟發。

921地震業已走過15載,此一動盪從未被遺忘,居住在這塊土地上戮力耕耘的臺灣人,業已辛勤開創出與過往殊異的獨特生活方式,並與變動不居的島嶼,不斷展開深刻繁複的對話。

晃動的搖籃
我們生活的土地,就是養育我們成長的搖籃;1999年9月21日,震央位於南投集集的大地震,是一次搖籃的劇烈晃動,也搖晃出臺灣人民對於這座島嶼的重新認識。逐步接近921發生的當下, 921地震所具體帶來的震撼與創傷,身處其中的人們,是如何回應此一鋪天蓋地的劇變;而歷經此ㄧ自然變動後,臺灣各級政府單位和相關的救援組織,亦重新檢視了自身的動員機制問題,並且獲得了災難救助的可貴經驗。在此ㄧ臺灣土地艱難的時刻裡,來自不同的社群,來自各地的族群,以及來自國內和世界各地角落的搜救、協助組職,都在此奉獻心力與汗水,盡其所能,無私互助。

記憶的餘震
土地的翻攪擾動,隨著時間逐漸平息了下來,然而仍舊活著的人們,腦海裡卻仍不斷上演著彼時的餘震。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不只是外在環境的具體毀壞,亦是人們內在心靈、生活型態的與時適應和調整。尚存的居民回溯921發生的當下與後續,他們看見怎樣動盪的場景,如何逃離或自處;而又是在怎樣焦急倉皇的情境之中,搶救下自身或家族彌足珍貴的物品。活著的人,要如何在粉碎崩塌的廢墟中,等待家園的搶救、親人存否的消息;而面對環境與生活人群的變遷,又有著怎樣生存方式與價值心態的改易。

生活的回穩
震後15年間各式層面的具體重建,讓原本流離失所的臺灣人,逐步找回生活的秩序;而地震所引發、衍生的各種問題,也讓臺灣社會共同思索「發展」一詞的意涵,以及人與土地、文化之間應有之關係。傾毀和問題的家屋,或原地重整重建,或另覓合適它處從頭起;而受創斑斑的教室和校園環境,則尋找到能讓教育紮根不倒的穩固建築工法,此一土地劇變之後的生活變遷,讓家園的定義有了思考界限的擴充;鄰里、地方關係的更弦易張,以及社區總體營造的積極意識與嶄新作為,讓人們必須重新適應不同的生活群體,但卻也因此重新迸發、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社群和能量。

島嶼的重生
每次臺灣土地的波動,都是一次人們與土地深刻對話的契機。走過的15年,不同的地域,已逐漸開展出不同面向的產業經營模式;生活、生存與生命的根本價值,也開始有了更多「因地制宜」的實踐倫理和思考方向。該如何面對下一次的土地與自然波動;該如何與變動不居的臺灣土地相偎相依;該如何去永續維持得來不易的碧綠山林和美麗家園;而又該如何,人與社群、人與土地以及經濟與文化,可以是共生共榮的和睦共處,而非相互戕害、強掠剝奪的競爭關係。 921之後的15年,這座島嶼以及島嶼上的臺灣人,都在經歷著各式各樣生活形態與價值觀念的重生,他們思考問題、設法解決問題,並且逐步實踐自身的生活理想藍圖,然後一路走向,與這座島嶼更加親密無間的未來。

系統號:

A-004873

【展覽】神遊武當——道教千年文物特展

【展覽】神遊武當——道教千年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神遊武當——道教千年文物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20日至2015年3月29日

地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主辦單位:

國立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聯合報系

聯絡人:

Tel: 02-8643-3955

內容簡介:

道教的源起及文化保存
道教融合了千百年來中國文化及各家諸子學說的精粹,成為中華文化圈中舉足輕重的核心價值。本展將從自然崇拜、靈魂不死、神仙信仰等道教源起切入,與您一同回顧道教起源及演變,重新認識「道」的歷史、文化和生活體現。

武當仙山與道教之淵源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是玄天上帝信仰的祖庭,在兩岸都擁有廣大信眾。相傳道教的真武大帝在此修練成仙,有「非真武不足以當之」的說法,因此後人稱其為武當山。明朝後,歷代皇帝更將真武大帝奉為護國神祗,尤其明成祖朱棣自詡真武大帝的化身,大力支持奉伺真武的張三丰以及武當派、全真道,並以武當山為皇家道場,自此武當山便成為道教聖地,真武崇拜也臻於鼎盛。本次吸睛展品為明永樂皇帝御賜武當山的大尺寸鎏金銅佛像,絕對值得一睹其風采。

深入臺灣民間信仰
耳熟能詳的八仙故事、風水、卜卦、擲筊等,道教文化早已滲透你我的日常生活之中,本展將引領您深入民間的道教信仰,了解俯拾即是的道教習俗和生活智慧。並且展期適逢年節,特別展出招財達人-文武財神、吉祥三星-福祿壽,新年假期相揪來「神遊武當-道教千年文物特展」走春,開運祈福過好年。

本展覽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09:00~ 18:00,除夕休館。

系統號:

A-004874

【展覽】藏鋒──陳澄波特展

【展覽】藏鋒──陳澄波特展

標題:

【展覽】藏鋒──陳澄波特展

時間:

2014年12月5日至2015年3月3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5、107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2014年是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先生120歲的誕辰,大型的紀念展,從臺南、北京、上海、東京一路巡迴,以國立故宮博物院作為整個活動的最後總結;取名「藏鋒」,意在凸顯一個深受中國傳統水墨思想影響的傑出藝術家,如何在作品中吸納東方繪畫的特質,在「中西融合」的課題上,作出貢獻。

陳澄波曾在1934年接受訪問時提到: 「我因一直住在上海的關係,對中國畫多少有些研究。其中特別喜歡倪雲林與八大山人兩位的作品,倪雲林運用線描使整個畫面生動,八大山人則不用線描,而是表現偉大的擦筆技巧。我近年的作品便受這兩人影響而發生大變化。我在畫面所要表現的,便是線條的動態,並且以擦筆使整個畫面活潑起來,或者說是,言語無法傳達的,某種神秘力滲透入畫面吧!這便是我作畫用心處。我們是東洋人不可以生吞活剝地接受西洋人的畫風」。本展正是基於此一精神切入,期待呈現給觀眾一個不一樣的陳澄波。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藏鋒──陳澄波特展」專題講座
第一場
題目:陳澄波藝術中的摩登迷戀
講者:廖新田教授(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時間:2015年2月7日(週六)下午14:00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正館B1多媒體放映室

第二場
題目:藏鋒──陳澄波作品中的中國元素
講者:蕭瓊瑞教授(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時間:2015年3月14日(週六)下午14:00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正館B1多媒體放映室

系統號:

A-004875

【展覽】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

【展覽】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

標題:

【展覽】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

時間:

2014年11月12日至2015年9月9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花器包含「盆景」與「插花」兩類器皿,中國傳統的花器材質眾多,銅、瓷、玉、石、玻璃、漆、木竹…等,不一而足。形制則有瓶、盆、缸、碗、盤、桶、籃及掛瓶…等,豐富多樣。本展覽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明清瓷質花器為重點,展覽分「盆景器」及「插花器」兩單元,藉以呈現明清時期花器發展的特色。

「盆景」,將植物連根栽植在花器裡,是一種有生命的活藝術;花盆被寓為大地,依觀想來形塑各類植栽,亦可添加湖石、人偶、蟲鳥等配飾,營造具體而微的庭園大地景觀,可觀、可想、可神遊,饒富意味。盆景器皿厚而重,多呈現廣口、寬底、方、圓或多角的造形,有盆與托成套者,也有各類動物造形的盆景器皿。

「插花」,將花木剪裁插置在花器裡,欣賞花木姿態之美。花材與花器的運用,取決於陳設空間之大小與功能。如陳設於大廳的「堂花」,需大型花器展現富麗花材;擺置書齋的「齋花」,需小而雅緻。插花時還需思考固定花枝的方式,所以院藏花器經常搭配多孔的金屬內膽,或製成多管形制。

盆景、插花除可單獨擺設,亦可多件同列,也可結合其他質材的裝飾物,透過花材、花器及裝飾物的諧音轉意,呈現如「玉堂富貴」、「事事如意」之類吉祥祈願的花藝,感受古人裝置藝術的手法。明清皇室花器中,以當代製造的瓷器或琺瑯器為主,有時也選用銅、玉、陶瓷等古器物,改變其原有功能,化身為花器,呈現出古雅華麗的品味。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4876

【展覽】 七寶瑞光──中國南方佛教藝術考古展

【展覽】 七寶瑞光──中國南方佛教藝術考古展

標題:

【展覽】 七寶瑞光──中國南方佛教藝術考古展

時間:

2014年12月20日至2015年3月20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第四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全球首次從漢代到明代,跨越1500年的佛教歷史文物,空前絕後跨海來臺展出,在此展中,最受矚目的是首度來臺展出的七寶阿育王塔,於2008年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出土,塔高近120公分,塔身以佛教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硨磲為飾,光彩奪目,珍貴無比,其上還浮雕有佛陀本生故事、佛傳故事等精美圖像,畫面和文字內容展現了佛陀從出生、成道到涅槃的全部過程,整座寶塔氣勢恢宏,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的體形最大、製作最精美、工藝最複雜、銘文最多、最具史料價值的阿育王塔。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

休館日:每週一(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翌日休館)、農曆除夕及年初一、政府公告之天然災害停止上班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另行公告之必要休館日。

系統號:

A-004960

【展覽】山海地土的靈魂──勞農文學特展

【展覽】山海地土的靈魂──勞農文學特展

標題:

【展覽】山海地土的靈魂──勞農文學特展

時間:

2015年1月23日至7月19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1樓展覽室B(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奔走在便捷機能的城市裡,我們有多久沒有感受土地的溫度;習慣了豐盛物質的生活感知,我們有多少機會能夠體會為了「活下去的一口飯」而失去自由的悲傷。在臺灣文學中有許多刻畫實際生存的世界,由農民、工人等勞動者用汗血打造出來,在這一次的特展中,我們敘說1920到1970年代終了農民與工人的生存故事,佐以聲音、影像,譜寫過去到現在並且持續走向未來的樂章。勞動與文學特展,期待你的親身體驗。

本展覽開放時間:
「免費」參觀。展廳開放:週二至週日 09:00~21:00
每逢星期一、除夕、年初一固定休館
(颱風期間依臺南市政府發佈不上班之日,亦休館)

系統號:

A-004961

【展覽】來自四方:近代臺灣移民的故事特展

【展覽】來自四方:近代臺灣移民的故事特展

標題:

【展覽】來自四方:近代臺灣移民的故事特展

時間:

2014年8月27日至2015年3月29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四樓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臺灣是一個海島,也因為海島的開放性特質,吸納不同時期的移民來到臺灣,共同組成了臺灣的多元移民社會。臺灣的移民故事,在當代也是個現在進行式。這個展覽,我們講述近代與當代的移民故事,包括跨海而來的外籍傳教士、大陳人、新移民女性,以及在島內遷徙的都市原住民等不同個人、家族或群體的移動經驗及故事。藉由這些移民者故事所反映各自遷徙、流離、定著的生命體驗,來呈現當代臺灣歷史及社會更多元寬廣的深刻內涵,也更豐富我們對臺灣各自不同「遷徙」、「移動」經驗的理解、尊重及包容。

奉主之名——外籍傳教士在臺灣
西方傳教士足跡踏遍全臺,很多人往最偏遠、最貧窮弱勢的地方走,奉獻年輕的歲月在異地。對很多西方傳教士而言,他們認為的家鄉早已是臺灣了。

大陳過臺灣——大陳人的故事
1955年大陳島人全面撤退至臺灣,島上1萬8千多人,被國民政府安置在全臺12個縣市的35個大陳新村。對許多今日的大陳人來說,臺灣這個島,是生活的家鄉,浙江外海的那個大陳島,成了記憶中遙遠的故鄉。

離鄉「原」夢——移居都市的原住民
1960年代以後,迫於社會的轉型,許多原住民離開原鄉部落,到都市邊緣地區工作,逐漸聚居形成都市裡的原住民部落。原住民們離鄉謀生、遷徙漂泊,有人夢碎、有人夢圓。

跨國牽手——新移民女性
1990年代以後,臺灣出現一群婚姻移民女性,她們來自越南、印尼、菲律賓、泰國及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與臺灣男性牽手組成家庭,「家」有了更多元的意義。對於「家」的認同,跨越了「國」的範圍,變得更加寬廣。

無戶籍國民及國際移工
1991年以後政府開始緊縮國境控管政策,許多東南亞華僑,成了有國籍無戶籍的國民;此外,國際移工在臺灣所遭遇的處境,也映照出臺灣社會另一種移動者的樣貌。

不同歷史時期的移民者,共同顯示著臺灣的移民精神,也呈現各自「移動者的視野」,移民所帶來的多元文化元素,成了推動臺灣社會進步與多元的重要資產。

系統號:

A-004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