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5期

標題: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5期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傳媒時代的臺灣古典詩壇:日治時期「全臺詩人聯吟大會」的社群文化與文學傳播(吳毓琪)
從「常夏」到「四季」——日治時期在臺俳人眼中的季節感與生活寫(1895-1936)(顏杏如)

「新體制」下的社會/自我凝視──濱田隼雄〈甘井君の私小說〉的脈絡性閱讀(陳允元)

新批評與現代詩:以顏元叔為聚焦(林巾力)

系統號:

P-003430

語言暨語言學第15卷第3期

語言暨語言學第15卷第3期

標題:

語言暨語言學第15卷第3期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Featured Article】
Thematic Hierarchy and Derivational Economy(李豔慧)

【Article】
Tones in Hakka Infant-Directed Speech: An Acoustic Perspective(鄭明中、張國志)

Semantic-Based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Counterfactuals: Evidence from a Psycholinguistic Study of Yaobushi(許靜芬)

Discourse Features of Chinese-Speaking Seniors with and without Alzheimer’s Disease(賴怡秀)

Evidence of the Accessibility Hierarchy in Relative Clauses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許怡)

系統號:

P-003324

臺灣史研究第21卷第1期

標題:

臺灣史研究第21卷第1期

時間:

2014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著】
過新年:從傳統到現代臺灣節慶生活的交錯與嫁接(1890-1945)(林玉茹)

日治臺灣麻雀的流行、「流毒」及其對應(陳文松)

〈長與又郎日記〉的研究價值:臺灣醫療史與近代史的觀察(容世明)

樂生療養院與臺灣近代癩病醫學研究:醫學研究與政策之間(范燕秋)

清代臺灣總兵及澎湖總兵的印信(劉仁超)

系統號:

P-003365

臺大中文學報第44期

標題:

臺大中文學報第44期

時間:

2014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張湛的心性理論――無想境界與無心工夫(謝如柏)

生氣充盈的山水:李白詩歌中的三類山水世界(張書豪)

晚明心學成聖論述的變化──以羅近溪、管東溟為主要線索(吳孟謙)

方以智與龍眠詩派的形成(謝明陽)

《天津圖書館藏紀曉嵐刪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的編纂時間與文獻價值(夏長樸)

系統號:

P-003371

哲學論評第47期

標題:

哲學論評第47期

時間:

2014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內容簡介:

王植對《注解正蒙》神化觀之批判──以「太虛」三層義為進路(陳政揚)

Technê and Understanding(蔡政宏)

非單調推論及預建:評洛特之反例(傅皓政)

Perceptual Anti-individualism and Vision Science(梁益堉)

系統號:

P-003426

民俗曲藝第183期

標題:

民俗曲藝第183期

時間:

2014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內容簡介:

【論文】
社會中的體化實踐:臺南安平乩童濟世成神個案研究(梅慧玉)

乩示中的神、靈與儀式、習俗的系統關係:金門中堡威靈殿張公壇乩示紀實(唐蕙韻)

地方宗教中的道法關係:以臺南和意堂為核心的考察(謝世維)

【研究論文】
苗人古歌的記音與翻譯:歌師Sangt Jingb的手稿、知識與空間(簡美玲)

孤魂的在地化:有應公廟與臺灣社會地緣意識之轉變(陳緯華)

系統號:

P-003372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第3期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第3期

標題: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第3期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中心

報導者:

江燦騰教授

內容簡介:

【多元人文藝術思想論述專輯】
漢字書寫基礎課程:「字」的完成及其應用(林慶文)
從沈璟的懷舊意識,到晚明吳江派的集體記憶(許懷之)
道家的生態思想析論(張森富)
試論《三國演義》中人物品評所揭櫫之文化意義(高齡芬)

【現代宗教歷史與文化的新觀察專輯】
軍人與佛教(1912–1937)(侯坤宏)
臺灣張天師研究新論:有關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及其後繼者的紛爭商榷(王見川)
《當代臺灣宗教研究精粹論集:詮釋建構者群像》編序(江燦騰)
世親菩薩對《無量壽經》的詮釋:《無量壽經優婆提舍》(溫金柯)

【當代臺灣國會改革、政黨活動的反思與新探索】
臺灣國會改革之法制問題探討(張淑中)
「第四黨」:1978年「臺灣黨外人士助選團」的形成與意義(鄭明德)

【戰後大陸境外的政治媒體生態觀察】
第三種聲音;《自由人》三日刊始末(陳正茂)

【通識名人講座精選】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蕭萬長名人講座實記:「華爾街往何處去?」(許瑞翔、紀麗君)

系統號:

P-003424

成大中文學報第44期

標題:

成大中文學報第44期

時間:

2014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杜甫家族記憶中的兩性典範與生存感知──兼論父黨、母黨與妻黨的大家族觀(廖美玉)

杜甫病後的意義治療與自我實踐(何騏竹)

發孔氏之秘──蘇軾《論語說》的辯孟思想(陳盈瑞)

析論宋末元初詞壇對周密之接受(王偉勇)

宋元明清復仇與法律的互涉(李隆獻)

《世說新語》劉辰翁評點研究──中國小說評點之祖的商榷(丁豫龍)

論《老殘遊記》中的身體隱喻(許暉林)

宗教聖像作為文學符號的詮釋與意義──以老子、媽祖、哪吒為例(陳惠齡)

系統號:

P-003368

中山人文學報第36期

中山人文學報第36期

標題:

中山人文學報第36期

時間:

2014年1月

出版單位: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

內容簡介:

文與也:現代危機裡的文與作為歷史遺留物的國學及她和她的腳(黃錦樹)

比事屬辭與章學誠之《春秋》教:史學、敘事、古文辭與《春秋》書法(張高評)

回應他者:當代敘事困境與《午夜之子》的他異敘事(賴俊雄)

“Genuine Forgeries”:Linguistic and PoliticalDe-Mystification in “Eumaeus”(曾麗玲)

NobodyListens to the Story inThe TimeMachine?Re-examiningBenjamin's NostalgiaforStorytelling from Lacan’s Theory ofTransference(王曉慧)

To Rule or Not to Rule: On Kingly Successionand Political Wisdom inBeowulf(鄭詠之)

【書評】
A Mirror in the Roadway: Literature and the RealWorldby Morris Dickstein(田偉文)

系統號:

P-003306

師大臺灣史學報第6期

師大臺灣史學報第6期

標題:

師大臺灣史學報第6期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地方農識的書寫與呈現:以十九世紀北臺地區稻米品種變遷為例(蔡承豪)

大正民主與臺灣留日學生(陳翠蓮)

日治時期臺灣的實業補習學校(許佩賢)

日治時期臺灣的犯罪搜查體系及其科學化的出現(蕭宗瀚)

從機構隔離至在地門診治療——以澎湖地區癩病防治為例(1930-1990)(范燕秋)

系統號:

P-003346

臺灣史料研究第42號

標題:

臺灣史料研究第42號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內容簡介:

【論著】
國民黨政府因應海外臺獨運動之組織建置--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陳昱齊)

從來就不是皇民!從〈路剪〉出土看蘇新及同時代的人對「皇民化運動」的回應(黃文源)

十年來臺灣的貨幣與物價(林鐘雄)

【回憶錄】
我的學思行動(張國興)

【書評】
評張淑雅著《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彭琳淞)

系統號:

P-003347

人間佛教研究第6期

人間佛教研究第6期

標題:

人間佛教研究第6期

時間:

2014年

出版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學愚 主編

報導者: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經典研究】
《起信論》大意述:和合心法之說與修(金濤)
關於《中論》緣起思想的幾個問題(李學竹)
論通理大師《金剛禮》的懺悔思想(何則陰)

【義理詮釋】
人間佛教之政治倫理視域中的為政之道(董群)
論「念佛往生」與「信願往生」——以民國時期守培與印光等人的爭論為例(夏金華)

【歷史研究】
隋文帝建舍利塔與靈隱寺智仙舍利塔考(何孝榮)
泉州《一百大寺看經記碑》研究—兼論元代佛教寺院的地理分佈(張雪松)

【論述】
從太虛大師的新佛教論述看當代中國的人間佛教運動(陳永革)

【書評】
張文良《「批判佛教」的批判》(謝逸、韓煥忠)

系統號:

P-003401

敦煌研究2014年第1期(總第143期)

標題:

敦煌研究2014年第1期(總第143期)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蘭州:敦煌研究編輯部

內容簡介:

【石窟藝術考古】
壁畫絲蹤——兼及觀瞻斯里蘭卡石窟得到的啟示(柴劍虹)

敦煌顯密五方佛圖像的轉變與法身思想(殷光明)

角色轉換與歷史記憶——莫高窟第323窟張騫出使西域圖的藝術史意義(沙武田)

莫高窟第454窟窟主及其甬道重修問題(郭俊葉)

菩薩引路:唐宋時期喪葬儀式中的引魂幡(王銘)

藥王山摩崖造像13號龕時代考(陳曉捷)

長安與麥積山石窟北周佛教造像比較研究——以西安北草灘出土的北周白石龕像為中心(孫曉峰、曹小玲)

【敦煌文獻】
法藏敦煌文書P.2942作者考辨(楊寶玉)

敦煌《詩經》寫卷研究綜述(許建平)

敦煌本《大唐天下郡姓氏族譜》的綴合與研究——以S.5861為中心(陳麗萍)

隋唐宋初寫經社邑考釋——以敦煌寫經題記為中心(趙青山)

敦煌判文殘卷中的唐代司法建議初探(顧凌雲)

吐蕃歸義軍時期敦煌寺院的「司」名機構探論(王祥偉)

公元7—14世紀景教在寧夏區域發展史研究(陳瑋)

【河西史地】
漢酒泉郡十一置考(李並成)

敦煌的辭源再探討(譚世寶)

【書評】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石窟研究》介評——兼論石窟藝術研究方法(張善慶)

系統號:

P-003305

都市風情:上海小校場年畫

都市風情:上海小校場年畫

標題:

都市風情:上海小校場年畫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張偉、嚴潔瓊 著

內容簡介:

年畫是中國民間特有的造形藝術。起源於遠古時間自然崇拜和神靈信仰觀念,利用年畫表達民眾趨吉避凶、祈福迎祥的盼望,於是有桃符、金雞、神虎吉祥圖案;隨著時代演化,民眾對自然崇拜演化為對社會性人格神的崇拜,所以神荼、鬱壘、乃至龐涓、趙雲、鍾馗等等紛紛入畫。到了清朝甚至還融入通俗小說的元素。
本書是作者潛心研究上海小校場年畫近三十年,在此基礎上其特色風格和價值作了充分闡述。共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總論,從宏觀角度敍述上海小校場年畫從崛起─繁榮─式微,寫下中國傳統木版年畫最後一抹輝煌的全歷程。
第二部分是分論,選取小校場年畫中具代表性的作品進行詳細分析,從微觀的角度論述小校場年畫的藝術性和時代性。
第三部分是彩色圖版,從上海圖書館、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美術家協會以及日本、俄羅斯的博物館和一些私人收藏家中,精心挑選四十八幅代表作品,供讀者欣賞。

作者簡介
張偉,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中國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兼職教授。從事歷史文獻整理與研究逾三十年,籌畫並主持「中國與世博」、「國際名流與近代上海」等課題的研究,著有《滿紙煙嵐》、《民國電影筆記》、《遙望土山灣》等專著,主編《中國現代電影期刊全目書志》、《國際名流與近代上海》、《中國近現代話劇圖志》等。

嚴潔瓊,上海復旦大學畢業,現為上海圖書館館員。發表有《中國早期影壇的配音與配樂》、《小校場年畫中的吳方言》等論文,擔任《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上海小校場卷》、《中國現代電影期刊全目書志》等書的副主編。

系統號:

P-003339

國際魯迅研究輯二

國際魯迅研究輯二

標題:

國際魯迅研究輯二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黎活仁 總編輯

內容簡介:

被忽略的兩個字─從語言學的角度再談《野草•影的告別》(秋吉收)

〈傷逝〉是悼念弟兄喪失之作?─周作人強解的真意揣測(張釗貽)

柏楊眼中的魯迅:一個反對偶像崇拜的觀點(陳聖屏)

遭遇現實:魯迅沉默期(1909-1918)中的體驗與文學(張勇)

兩種「立人」──魯迅啟蒙現代性思想與儒家「忠恕」之道(彭正生)

魯迅與耶穌的「相遇」─兼論魯迅文學的「宗教性」(盧建紅)

階級情感與民族大義的糾纏─論1936 年病中魯迅的價值立場(方維保)

魯迅短篇小說詞彙風格研究─以《吶喊》《徬徨》中的十篇小說為文本(陳美圓)

作為現代文學史座標的魯迅(周海波)

關於北京大學新設日本文學系(其一)(周作人、張黃著,王升遠譯)

關於北京大學新設日本文學系(其二)(周作人著,王升遠譯)

中國的新思想界(周作人、張黃著,王升遠譯)

系統號:

P-003349

格式塔理論:融入古典詩意象分析之探索

格式塔理論:融入古典詩意象分析之探索

標題:

格式塔理論:融入古典詩意象分析之探索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學林出版公司

作者:

潘麗珠 主編

內容簡介:

格式塔理論融入杜甫〈旅夜書懷〉意象分析之探索(潘麗珠)

格式塔理論融入杜甫〈登高〉意象分析之探索(林曉筠)

格式塔理論融入李商隱〈牡丹〉意象分析之探索(劉楚荊)

格式塔理論融入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意象分析之探索(林豐藝)

盼得一心不相離──格式塔理論融入〈數字詩〉意象分析之探索(溫亭羽)

格式塔理論融入李賀〈神絃別曲〉意象分析之探索(葉政國)

格式塔理論融入王灣〈次北固山下〉意象分析之探索(蘇兪帆)

格式塔理論融入趙嘏〈長安秋望〉意象分析之探索(魏伶容)

格式塔理論融入楊萬里〈過揚子江〉意象分析之探索(李子允)

格式塔理論融入蘇軾〈寒食雨二首〉意象分析之探索(顏溦伶)

格式塔理論融入劉長卿〈松江獨宿〉意象分析之探索(黃瀅珈)

本書簡介
1.運用德國格式塔心理學派(德文:Gestalttheorie)的完形理論(Gestalt psychology),融入古典詩歌作品研究,以求清楚說明意象系統構成的原理原則。

2.探索「想像力」在意象群之間如何發揮作用、形成有組織的脈絡。嘗試把意象之間的關係,給予文學科學化的論述。

3.利用心智圖(Free Mind或Mind Mapping)將一首作品全文予以整體統合,繪出詩作內容的意象組織結構,便於讀者把握其間的聯結,探驪取珠。

系統號:

P-003351

荊棘中的探索:我的讀書札記

荊棘中的探索:我的讀書札記

標題:

荊棘中的探索:我的讀書札記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允晨文化

作者:

尉天驄 著

內容簡介:

自一九五八年接辦《筆匯》,和同輩作家陳映真、劉國松、許常惠等介紹新的文化思潮,尉天驄為沉悶的臺灣注入新的文化動能,後來《筆匯》停刊,獲姑母尉素秋標會籌資,創辦文季,文友姚一葦、陳映真、劉大任、七等生、施叔青等都加入了,開始一場風起雲湧的臺灣文藝復興時代。一九七○年代起,尉天驄提出以臺灣為基點,擺脫政治束縛,建立人性的文學;主張文學應該面對生活,面對社會,並反映社會各階層人民。一九七三年《文季》復刊,刊出黃春明〈莎喲娜拉‧再見〉、王禎和劇本〈望你早歸〉,以及唐文標〈詩的沒落〉,引發現代詩論戰,間接引爆鄉土文學論戰。一九七七年八月,在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中,尉天驄、陳映真、王禎和等首當其衝,遭受黨國文人的批評圍剿。過後,他編輯了《鄉土文學討論集》,是研究臺灣鄉土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如果馬奎斯的《愛在瘟疫蔓延時》在敘說一段長達六十年的愛情故事,這本《荊棘中的探索》就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六十年的思學歷程,把長年來專注於文藝、思潮、社會、國家的總體針砭,從古典到現代,從中國到臺灣,並廣及世界,藉一篇篇的書寫,描繪心中的理想世界。是一個作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沉思錄,凡三十萬餘言,字字珠璣,前後歷時三年重新編纂改寫,是繼一九八三年巫永福評論獎《民族與鄉土》之後,又一皇皇鉅著,當代臺灣文學發展的第一手見證。

作者簡介
尉天驄,1935年生,原籍江蘇碭山,1949年隨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來臺。政大中文系畢業,曾任政大中文系教授、《筆匯》月刊、《文學季刊》、《文季》季刊、《中國論壇》主編。定居臺北木柵六十年,教學、讀書、寫作,現為政大中文所、 臺文所名譽教授。著作包括小說集《到梵林墩去的人》;評論集《文學札記》、《民族與鄉土》、《理想的追尋》、《鄉土文學討論集》(編著);散文集《天窗集》、《眾神》、《棗與石榴》、《歲月》、《回首我們的時代》等。

系統號:

P-003362

立體的歷史――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

立體的歷史――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

標題:

立體的歷史――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三民書局

作者:

邢義田 著

內容簡介:

上帝為什麼要給我們兩隻眼睛?——因為上帝要我們用一隻眼睛看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圖畫。前人為我們留下的歷史材料浩如煙海,除了平面的文字資料外,更有琳瑯滿目、豐富多樣的圖畫資料,如果用兩隻眼睛同時考察歷史留下的文獻與圖畫,我們就能跳脫平面的歷史,進入「立體的歷史」。

所謂立體的歷史,是三度空間整體的歷史畫面,由(1)文字和非文字的材料、經(2)歷史研究和寫作者的手,傳遞給(3)讀者,三者互動而後產生。歷史學家是畫面的生產者,也是傳遞者。讀者心中能有怎樣的畫面,是否生動立體,一方面取決於讀者自己,一方面也取決於傳遞者的喜好、能力、訓練、眼光以及據以建構的畫面。希望讀者們閱讀本書時,能夠看到一些不同於過去、富於縱深的歷史畫面,盡情遨遊於「立體的歷史」中。

作者簡介
邢義田,美國夏威夷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院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史。出版有《秦漢史論稿》(1987年)、《西洋古代史參考資料》(1987年)、《古羅馬的榮光》(1998年)、《天下一家》(2011年)、《治國安邦》(2011年)、《地不愛寶》(2011年)、《畫為心聲》(2011年)等。

系統號:

P-003381

胡安國《春秋傳》研究

胡安國《春秋傳》研究

標題:

胡安國《春秋傳》研究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致知學術出版

作者:

康凱淋 著

內容簡介:

第壹章、緒論
第一節 學界相關研究論說
第二節 研究論題的提出
第三節 胡安國《春秋傳》成書的時代背景

第貳章、胡安國《春秋傳》與一字褒貶
第一節 構例之方
第二節 執例之弊
第三節 窮例之變

第參章、胡安國《春秋傳》與聖王經世之志
第一節 尊君父
第二節 討亂賊
第三節 重復仇
第四節 存三綱
第五節 攘夷狄

第肆章、胡安國《春秋傳》與時政寓託
第一節 謹微慎始
第二節 體元正心
第三節 惡盟譏會
第四節 去利從義
第五節 誅暴禁亂

第伍章、胡安國《春秋傳》與程門經說
第一節 程門學統與胡安國的經說關係
第二節 文定之家學傳承及門生授受

第陸章、胡安國《春秋傳》與朱學評論
第一節 朱熹與門人對《胡傳》的批評
第二節 朱熹後學的不同立場

系統號:

P-003382

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

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

標題:

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洪淑苓 著

內容簡介:

緒論
一、從議題、集體研究到女詩人個別研究
二、女詩人的女性意識及其呈現
(一)由女性經驗中覺醒與承擔
(二)重塑理想的女性形象
三、女詩人的創作主題與本書各章旨趣

第一章 另一種夏娃——胡品清詩中的自我形象
一、胡品清的自我觀與女性觀
二、胡品清詩中的自我形象
(一)鏡中水仙
(二)童話公主
(三)向光柔韌的芳草
(四)特殊的女性人物典型
三、胡品清自我形象的演進與評議
(一)1980年代的轉折
(二)女性認同
(三)女詩人與書寫的堅持
(四)評議
四、結語

第二章 不繫之舟——林泠詩中的異國想像與女性意識
一、「少女林泠」的印象
二、林泠詩中的異國想像
(一)異國情境的迷與悟:流浪之路與賭城之夜
(二)異國風情的玄想與啟思:西班牙與荷蘭
(三)夢想中的南方
三、林泠詩中的女性意識與詩人身分
(一)逐漸明朗的女性意識
(二)以「詩人」的身分立足
四、結語

第三章 一株傾斜的櫻樹——朵思詩中的自我追尋及女性審美經驗
一、朵思的創作意識與女性意識
(一)創作意識的確立
(二)女性意識的開展
二、朵思詩歌中的聽覺意象及女性審美經驗
(一)聽覺意象及其審美歷程
(二)雙聲陳述與女性詩歌美學
三、朵思詩歌中的身體書寫及女性審美經驗
(一)由觸覺建構身體美學
(二)以「女人」建構女性主體與欲望
四、朵思詩歌中的自我形象及其美學
(一)自我的追尋與女性審美意象
(二)花樹意象與女性自我
五、結語

第四章 詩心.佛心.童心——敻虹的創作歷程及其心靈模式
一、作品分期及相關問題
二、詩心:緣情唯美
(一)顏色與意象
(二)悲劇感與崇高感
三、佛心:以空為美
(一)理性中年的人生觀
(二)以空為美的參悟
(三)頌佛詩的形式與意境
四、童心:慈愛為美
(一)萬物有情,慈愛護生
(二)以佛理注入童詩
五、心心相印‧火焰紅蓮
(一)早期作品的宗教情操
(二)火焰化紅蓮的體悟
六、結語

第五章 時間的旋律——蓉子詩時間觀的類型與深層解讀
一、論時間
二、蓉子夏季詩的觀照
(一)蓉子夏季詩與原型象徵
(二)蓉子夏季詩的時間意識與美感
三、蓉子都市詩的時間觀
(一)都市詩與存在的焦慮
(二)都市詩與女性時間觀
四、蓉子山水詩的時間觀
(一)時間動靜變化的觀照
(二)時間寂靜超越的體驗
五、蓉子詩對「時間」的整體透視
(一)惜時進取的人生觀
(二)對「時間」的本質透視
六、結語

第六章 家‧笠園‧臺灣——陳秀喜詩中的空間文本與身分認同
一、「家」的空間經驗與女性角色認同
(一)娘家女兒/夫家妻媳的空間轉變與角色體認
(二)守家/離家的空間形式與母親角色的體認
二、「笠園」的空間文化與女詩人的自我認同
(一)「聖地」、田園與花園
(二)女詩人的「詩樂園」
三、「臺灣」的鄉土空間與「臺灣人」的身分認同
(一)中國/臺灣的國族認同
(二)臺灣的鄉土場景與鄉土認同
四、結語

第七章 日常的興味——杜潘芳格詩中的生活美學
一、虔誠的信仰
二、通達的生死觀
(一)藉親人之死表達「死即重生」的觀念
(二)在柴米油鹽中提煉死與生的滋味
三、理性與感性並俱的生活體驗
(一)對民俗節日的冷靜觀察
(二)對本土風物、氣候的巧妙體會與運用
(三)對自然萬物的賞愛與啟悟
四、奉獻與珍愛的倫理親情
五、結語

第八章 雪的假想——羅英詩中的死亡世界
一、論死亡及其審美意義
二、羅英的死亡觀
三、羅英詩中死亡的想像與演出
四、羅英詩中的荒原情境與死亡之美
(一)荒原與廢墟:如死亡般的衰頹之美
(二)以雪色、雨等意象烘托死亡的純美
五、羅英詩中死亡的變形與偽裝
(一)鳥:穿梭死與生的使者
(二)夜、月、睡眠、夢境:死亡的潛意識與偽裝
六、羅英詩中存在與死亡的荒謬感
七、結語

系統號:

P-003422

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

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

標題:

焦竑與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構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錢新祖 著,宋家復 翻譯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問題
正名
宗教折衷:晚明時期從傳統出發創新
新儒思想的驅力

第二章 其人
家庭背景與早年教育
與泰州學派的關連
作為一位「狂禪」
政治參與與辨章學術
退休

第三章 一個折衷思想家對程朱正統的批判
「太嚴」與「陋」
「支離」、「強制」與「鄉愿」
孟子與偏離
三教:真理與不真理

第四章 神祕主義與多元主義
焦竑思想中的語言與真實
偏離古典儒學的規範
與佛教及道教的交會
作為多元主義的神祕主義:焦竑與文本性的問題

第五章 一套綜合的新儒思想之為重構的新儒思想
天、性與道
心與情
學與聖人

第六章 新儒思想的重構

系統號:

P-003428

敦煌遺書:法書選

敦煌遺書:法書選

標題:

敦煌遺書:法書選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

作者:

李宗焜 編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收藏了一批敦煌遺書,二○一三年底整理出版了《敦煌遺書》一厚冊,收錄了五十一件珍貴文書,可謂粲然大觀。敦煌遺書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其所抄寫的文書包含傳世古籍和佛經等,在文獻學上的價值自不待言。而寫本書法的精美者,又是藝術史上璀燦的明珠。本書從中精選其書法之特美者,依原寸印出。敦煌遺書以唐寫本佔多數,本書所選印的五件,即全為唐寫本,藉著這些寫本,大家可以看到唐楷的真正面貌。

系統號:

P-003300

相似與差異:論南朝文學集團的書寫策略

相似與差異:論南朝文學集團的書寫策略

標題:

相似與差異:論南朝文學集團的書寫策略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祁立峰 著

報導者:

祁立峰教授

內容簡介:

1 緒論
第一節 「創作」的過程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第三節 「集團」與「策略」
第四節 創作的三個步驟與其意義

2 南朝文學集團書寫策略之一:題材的設定
第一節 題材的演變:歷代文學集團的題材變遷
第二節 個體的辨識:文學集團與典律作家
第三節 群體的張力之一:宋齊文學集團的同題共作與「互文性」
第四節 群體的張力之二:梁陳文學集團的同題共作與「互文性」

3 南朝文學集團書寫策略之二:文類的選擇
第一節 麗則與麗淫:建構詩與賦的觀念史
第二節 詩化與賦化:文學集團的文類想像
第三節 文類的召喚:賦創作者與詩創作者
第四節 文類的修辭:詩修辭法與賦修辭法

4 南朝文學集團書寫策略之三:風格的呈現
第一節 想像與後設:風格與風格論
第二節 風格的自覺:文學集團的文論主張
第三節 想像的系譜:《文心雕龍》、《詩品》的「體源論」
第四節 辯證的歸納:對南朝文學的風格歸納

5 結論:相似中的差異

附錄
附表一:南朝文學集團成員兼有詩賦一覽表
附表二:南朝文學集團成員一覽表
附表三:歷代文論中「六朝文學系譜」一覽表
附表四:「六朝文學系譜」統計表

系統號:

P-003330

默默向上游:香港五十年代社會影像

默默向上游:香港五十年代社會影像

標題:

默默向上游:香港五十年代社會影像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作者:

鄭寶鴻 著

內容簡介:

五十年代的香港,百廢待興,是一個需要辛勤工作「捱世界」的社會,充滿挑戰,但亦有無數出人頭地的機會,不少富可敵國的精英,都是從那時代肇造其事業王國的。當其時,大陸政權更易,大批內地人南下香港發展,引入了資金及技術,其後韓戰導致對中國禁運,迫使香港由從事轉口,轉型為工業城市,不少工廠紛紛在各區開設,為香港經濟發展奠下基石。作者鄭寶鴻經過長期的積累收藏,利用豐富的圖片及大量材料,透過香港五十年代關鍵的細節,重現社會生活不一般的面貌。

本書將從18個篇章,用圖片配以精煉的文字,介紹50年代的香港社會、交通、財經金融、工商業、都市發展、房屋等。作者更為上下兩個部分各撰寫一篇短文,以概括當時期值得注意的大事件及重點,讀者在閱覽圖片前對主題有一個大概的認識。

系統號:

P-003348

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

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

標題:

清代全真道歷史新探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尹志華 著

內容簡介:

全真道是道教中的一個後起道派,由王重陽創立於金世宗大定(1161–1189)年間。經過王重陽七大弟子的闡揚,全真道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元代,全真道傳播到江南許多地區。從此,在中國道教的版圖上,形成了全真道與正一道兩大道派並立的局面,一直延續到今天。總的來看,學術界對金元時期的全真道的研究成果豐碩,而對明清時期的全真道的研究則相對薄弱。本書對清代全真道的發展歷史作了一番系統的考察,資料全面翔實。

作者簡介
尹志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博士,現供職於中國道教協會。

系統號:

P-003361

中華民國外交史(1911-1921)

中華民國外交史(1911-1921)

標題:

中華民國外交史(1911-1921)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致知學術出版

作者:

張忠紱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中華民國誕生初期之外交
一、歷史的背景
二、鐵路國有與辛亥革命
三、革命進展期中之外交
四、列國承認問題

第二章 中華民國誕生初期之外交(續)
一、與銀行團借款之交涉
二、與俄國關於外蒙之交涉
三、與英國關於西藏之交涉
四、與日本關於減稅築路等交涉
五、他項權利之損失
六、結論

第三章 山東問題之初期與《二十一條》之交涉
一、山東問題之初期
二、《二十一條》之交涉
三、《民四約章》引起之爭執與懸案
四、結論

第四章 歐戰期中中國之外交(中國參戰前)
一、帝制運動與外交
二、鄭家屯事件
三、贈勳問題與廈門設警問題
四、其他各項問題
五、結論

第五章 歐戰期中中國之外交(中國參戰後)
一、對德絕交之經過
二、參戰之經過
三、西原借款與山東問題之換文
四、《中日軍事協定》
五、結論

第六章 巴黎會議期中中國之外交
一、中國參加和會
二、中國問題在和會中
三、和會對中國問題之處置
四、中國拒簽《對德和約》
五、結論

第七章 俄國革命後中俄兩國間之關係
一、中國停止舊俄使領待遇
二、舊俄在華權利之處置及其交涉
三、中東鐵路及其區域之交涉
四、《管理東省鐵路續訂合同》

第八章 西伯利亞出兵與外蒙取消自治之交涉
一、西伯利亞出兵與中日交涉
二、外蒙取消自治與中俄交涉

第九章 華盛頓會議與中國
一、會議之緣起與中國參加之經過
二、會議中之中國問題
三、解決《山東懸案條約》
四、結論

系統號:

P-003383

數位人文研究與技藝

數位人文研究與技藝

標題:

數位人文研究與技藝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項潔 編

內容簡介:

導論
Introduction

數位人文:學科對話與融合的新領域
An 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 through Digital Humanities
◆項潔、陳麗華

數位人文學之可能性及限制──一個歷史學者的觀察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Digital Humanities: A Historian's Perspective
◆王汎森

Part I 知識組織
Knowledge Organization

數位典藏的知識組織系統之模式建構與應用研究──以故宮中國節慶詞彙為例
A Study of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 for Digital Archives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Collections of Chinese Festivals
◆陳淑君、郭巧蓁

資料擷取與描述比對──清代臺灣方志物產篇分析系統之建置與解釋
Data Extraction and Mapping: The Taxonomy of Fauna and Flora of Taiwan Local Gazetteers in the Qing Dynasty
◆張素玢、李鈺淳

Part II 文本探勘
Text Mining

利用文本採礦探討《紅樓夢》的後四十回作者爭議
A Text-Mining Approach to the Authorship Attribution Problem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杜協昌

漢文文獻之外來語音譯詞擷取方法
Transliteration Extraction Methods for 19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王昱鈞、呂翊瑄、蔡宗翰、劉青峰、金觀濤、劉昭麟

自動擷取中文典籍中人名之嘗試──以PMI(Pointwise Mutual Information)斷詞於《資治通鑑》的應用為例
Automated Name-extraction in Chinese Classics: Applying PMI (Pointwise Mutual Information) Segmentation to Zizhi Tongjian
◆彭維謙、劉士綱、杜協昌、翁稷安、項潔

Part III 語料分析
Corpus Linguistics

藏漢佛教語料品目之自動對列
Automatic Chapter-level Alignment for Tibetan and Chinese Buddhist Texts
◆陳光華、闕慧貞、李家名、唐國銘、黃乾綱

句本位語法圖解析句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 of Diagrammatical Sentence-based Grammar Parsing System
◆彭煒明、何靜、宋繼華

漢字構形系統的網絡分析──以《說文解字》小篆構形系統爲例
Network Analysis of Chinese Ideography : The Formaiton of Seal Script in Shuowen Jiezi
◆胡佳佳

系統號:

P-003423

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

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

標題:

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

時間:

2014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

張婉真 著

內容簡介:

緒論:敘事做為一種文化理解方式

第一章 展覽的元敘事理論
壹 何為敘事?
貳 展覽文本的成立
參 展覽敘事的特性——兼論非敘事的展覽

第二章 展覽如何說故事?
壹 展覽敘事理論研究傳統
貳 展覽的故事:《文學拿破崙——巴爾札克特展》與《含英咀華——閱讀與書房》 參 展覽的敘事話語:《文學拿破崙——巴爾札克特展》(續)
肆 展覽的敘述行為:《含英咀華——閱讀與書房》(續)

第三章 展覽敘事的限制與變體
壹 從展覽敘事到展覽敘事元素
貳 展覽敘事服膺其他文本的運用:蘭陽博物館常設展與其他
參 展覽敘事的新溫床:後現代展覽敘事與爭議性主題

第四章 展覽敘事的真實與虛構
壹 歷史展覽敘事的手法與成規
貳 歷史情境展示的真實性:《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
參 科學展覽敘事的虛構性: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恐龍廳

第五章 觀眾的閱讀與接受
壹 觀眾如何透過參觀建立展覽文本:蘭陽博物館常設展
貳 替代品的轉義與觀眾閱讀:《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
參 從真實物件到真實體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恐龍廳

結語:邁向新階段的展覽敘事概念

系統號:

P-003363

清治到日治時期之臺灣文學研究

清治到日治時期之臺灣文學研究

標題:

清治到日治時期之臺灣文學研究

時間:

2014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文津出版社

作者:

徐麗霞 著

內容簡介:

文學是時代的反映,臺灣文學無可避免與臺灣歷史息息相關,由於長期政治、經濟、地理等因素影響,臺灣文學發展出紛雜的書寫系統,多元、流動、融混,成為共存經驗,本書試著追索清代到日本統治期間,這塊土地上的知識份子,他們的社會關懷,並且勾勒其在時代的變遷之下,所衍化的文化流動與現象。

作者簡介
徐麗霞,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現專職於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講授臺灣文學、中國文學史等課程,並從事地方文史工作,撰有《板橋行腳:宗教篇》、《林本源園邸細賞系列:匾聯之美》、《旅昔─板橋人說板橋事》等書,並有〈黃叔璥《臺海使槎錄》「番歌」采錄〉、〈盧若騰「瞻魯王漢影雲根石刻」釋義〉、〈從「清郁永河採硫處」碑─述郁永河採硫與「裨海紀遊」〉等專文。

系統號:

P-003379

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

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

標題:

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

時間:

2014年3月

出版單位:

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作者:

徐如林、楊南郡 著

內容簡介:

沒有一條道路能像浸水營古道一樣,激發人們那麼多的思古之幽情。這一條道路的形成,可以推溯到五百年前,被稱為卑南王的卑南族總頭目,威震臺灣東部與南部各原住民的時代。

五百年來,卑南族、排灣族、荷蘭人、平埔族、漢人、日本人,利用這一條路探金、納貢、交易山產、訪親、山地探險、學術調查、移民、販牛、郵遞、傳教、行軍、赴任、爭戰、討伐、山地警備、巡視、健行、山訓......,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發生在這裡。五百年來,層層疊疊的時空,訴說著不僅是浸水營古道的故事,更是臺灣的故事。

系統號:

P-003325

大學的教養與反叛

大學的教養與反叛

標題:

大學的教養與反叛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印刻文學

作者:

黃榮村 著

內容簡介:

黃榮村是臺灣第一位詩人教育部長,也是擅長傾聽的心理學家,曾任九二一災後重建委員會執行長,亦傾力研究困難重重的教改問題。不論在民間或內閣,他始終站在教育的最前線,面對各種衝突、紛擾與爭議,也在複雜的政治詮釋與資源分配的難題下,持續思考教養價值、公民品質與讀書人的分寸。

數十年學界與政界的時光流轉,無數次的會議,及其背後無數次的抗爭、協調與傾聽,收攏成臺灣高等教育現場的珍貴歷史片段。 黃榮村從大學生涯的浪漫情懷開始,細數自身與臺灣社會各個生命的交會點,每一個簡單的現象,背後都存在複雜的議題,校園不單是念書的場域,亦是追尋自由與正義等價值的起點。

事件回顧:從民國三十八年四六事件、七〇年代臺大哲學系事件與九〇年代學運談起,細剖社會的碰撞與重建。

人物追昔:他感性地書寫數十年來大學師友與人物所織成的記憶之網,記述張肖松、張昭鼎、黃崑巖、劉英茂、楊國樞等學界前輩的風範,以及他與國內外友人的交往憶舊。 教育論述:返回教育現場的觀察,析論現代大學的定位、辦學方向與特色,並以中國醫藥大學校長任內的幾則小故事,探討一所大學的改變歷程,並論及大學教育中人文關懷的對話與實踐。黃榮村結合歷史、科學、教育多重方向,以感性關懷的角度出發, 讓我們明白,只要『盡心』,每個人都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系統號:

P-003340

中共與伊朗關係之研究:1979年至2008年

中共與伊朗關係之研究:1979年至2008年

標題:

中共與伊朗關係之研究:1979年至2008年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致知學術出版

作者:

林宗憲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文獻檢視
第三節、研究途徑及研究方法
第四節、研究範圍及章節架構
第五節、研究限制與概念界定

第二章、影響中共與伊朗關係之變數
第一節、國際環境
第二節、國內因素
第三節、決策者

第三章、中共與伊朗關係之回顧 (1949-1978)
第一節、中共與伊朗建交前關係 (1949-1960)
第二節、中共與伊朗建交過程 (1961-1971)
第三節、中共與伊朗建交後關係 (1972-1978)

第四章、中共與伊朗之政治外交關係 (1979-2008)
第一節、鄧小平時期 (1979-1988)
第二節、江澤民時期 (1989-2002)
第三節、胡錦濤時期 (2003-2008)

第五章、中共與伊朗之軍事關係 (1979-2008)
第一節、鄧小平時期 (1979-1988)
第二節、江澤民時期 (1989-2002)
第三節、胡錦濤時期 (2003-2008)

第六章、中共與伊朗之能源關係 (1979-2008)
第一節、鄧小平時期 (1979-1988)
第二節、江澤民時期 (1989-2002)
第三節、胡錦濤時期 (2003-2008)

第七章、中共與伊朗之經貿及科技關係 (1979-2008)
第一節、鄧小平時期 (1979-1988)
第二節、江澤民時期 (1989-2002)
第三節、胡錦濤時期 (2003-2008)

第八章、結論
第一節、總結各章摘要
第二節、研究發現
第三節、未來展望

系統號:

P-003342

從「善治」論中國漸進式改革

從「善治」論中國漸進式改革

標題:

從「善治」論中國漸進式改革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致知學術出版

作者:

白德華 著

內容簡介:

第壹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假設
第四節 文獻探討

第貳章、治理之論述
第一節 政治篇之觀點
第二節 經濟篇之觀點
第三節 社會篇之觀點
第四節 小結

第參章、中國漸進式改革之理論與實際
第一節 「中國模式」之政經意涵
第二節 「自發性」改革之內在動因
第三節 「被迫性」改革之外在動因
第四節 小結

第肆章、治理影響中國改革進程
第一節 政治面之影響─以「廈門PX事件聽證會」為例
第二節 經濟面之影響─以「房地產治理」為例
第三節 社會面之影響─以中國NGO 發展為例
第四節 與國際之合作─以應對「金融危機」為例

第伍章、善治之評估
第一節 中國「公民社會」之浮現
第二節 「善政」邁向「善治」之路徑
第三節 中國「善治」之具體成就與困境
第四節 小結

第陸章、結論
第一節 再論「中國模式」
第二節 「善治」最終目標─價值重建

系統號:

P-003343

陸游散文新論

陸游散文新論

標題:

陸游散文新論

時間:

2014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致知學術出版

作者:

簡彥姈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陸游之創作背景及其生平傳略

第三章、陸游之學術思想

第四章、陸游單篇散文之淵源及其體裁

第五章、陸游單篇散文之內容要旨

第六章、陸游單篇散文之藝術特色

第七章、陸游筆記散文之淵源及其體例

第八章、陸游筆記散文之主題內涵

第九章、陸游筆記散文之藝術技巧

第十章、陸游散文之評價

第十一章、結論

系統號:

P-003341

中國革命簡史:從孫文到毛澤東

中國革命簡史:從孫文到毛澤東

標題:

中國革命簡史:從孫文到毛澤東

時間:

2014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

唐德剛 著,古蒼林、夏沛然 譯校

內容簡介:

第一部 滿清的崩潰
第1章 滿洲帝國的衰亡
第2章 孫文與興中會的興起
第3章 知識分子的反叛
第4章 同盟會與辛亥革命

第二部 民主革命的失敗
第5章 議會政府的嘗試與失敗,以及國民黨與袁世凱的鬥爭
第6章 權宜專制還是世襲獨裁?
第7章 從帝制到軍閥割據

第三部 新方向
第8章 新舞臺:經濟轉型,文化真空
第9章 中國共產黨之創建
第10章 國民黨改組
第11章 提心吊膽的蜜月
第12章 北伐與清黨

第四部 割裂的革命
第13章 從機會主義到冒險主義:中國共產黨的內鬥(一九二七~一九三一)
第14章 國民黨清黨後的派系鬥爭(一九二七~一九三一)
第15章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和毛澤東崛起
第16章 第二次蔣汪合作與共產黨長征

第五部 抗日統一戰線
第17章 南京的派系政治與西安事變
第18章 抗日戰爭(一九三七~一九四五)
第19章 共產主義在戰時的擴展
第20章 珍珠港事變後的中國與同盟國:史迪威事件

第六部 國民黨政權的衰落與崩潰(未完成)
第21章 國民黨政權的朝代式腐敗
第22章 少數黨的慶典:社會民主人士的好日子
第23章 「聯合政府」對抗「憲法」政府:馬歇爾任務的失敗
第24章 短暫王朝的終結: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崩潰

系統號:

P-003364

《韓非子》詞彙資料彙編

《韓非子》詞彙資料彙編

標題:

《韓非子》詞彙資料彙編

時間:

2014年1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何志華、朱國藩、鄭麗娟 編著

報導者: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由何志華教授、朱國藩博士、鄭麗娟博士合編,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出版之《漢達古籍研究叢書》第三十至三十一種《呂氏春秋》詞彙資料彙編、《韓非子》詞彙資料彙編,已於2013年12月及2014年1月由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該二書利用漢達文庫電腦檢索系統將詞彙輯錄,並統計不同數據,然後編纂《呂氏春秋》及《韓非子》之專用詞彙,及該二書之詞彙僅見於單一先秦兩漢典籍之材料。二書將有助學者檢索先秦兩漢詞彙使用數據,並進一步探究先秦兩漢典籍語言特質,並據此開展更多歷時性、跨文獻之詞彙研究工作。

系統號:

P-003400

落照堂集存國人信札手跡

落照堂集存國人信札手跡

標題:

落照堂集存國人信札手跡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作者:

聞廣、蔣秋華 主編

內容簡介:

文哲所成立之初,有鑒於近代文哲學界名家輩出,其著作足供傳世者,所在多有,但受種種因素之限制,或未曾付梓,或未曾整理,甚至散落海內外,令人相當痛惜。因此,所內同人多方訪求,或得所外人士提供,陸續整理編印「近代文哲學人論著叢刊」。至今已出版《蔡元培張元濟往來書札》、《陳垣先生往來書札》、《臺靜農先生輯存遺稿》、《頌齋文稿》、《鄭文焯手批夢窗詞》、《臺靜農先生珍藏書札(一)》、《魯實先先生珍藏書札》、《近代詞人手札墨跡》、《許壽裳書簡集》等九種,本書為第十種。本書收錄聞宥先生珍藏與百餘家學者往來之書札,約有八百多封,都是相當可貴的名人真跡。本所獲得聞宥先生哲嗣聞廣先生提供此批書札,據以編輯,並附上信札作者之小傳,並依聞宥先生之書室「落照堂」作為書名,以成斯編。

系統號:

P-003344

唐宋類書徵引《史記》資料彙編

唐宋類書徵引《史記》資料彙編

標題:

唐宋類書徵引《史記》資料彙編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何志華、朱國藩、潘銘基 編著

報導者: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由何志華教授、朱國藩博士、潘銘基教授合編之《漢達古籍研究叢書》第三十二種《唐宋類書徵引〈史記〉資料彙編》,已於2013年12月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利用漢達文庫,網羅唐宋類書徵引《史記》之資料,方便學者探究該書之文本及思想。

系統號:

P-003398

《呂氏春秋》詞彙資料彙編

《呂氏春秋》詞彙資料彙編

標題:

《呂氏春秋》詞彙資料彙編

時間:

2013年12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

何志華、朱國藩、鄭麗娟 編著

報導者: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由何志華教授、朱國藩博士、鄭麗娟博士合編,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出版之《漢達古籍研究叢書》第三十至三十一種《呂氏春秋》詞彙資料彙編、《韓非子》詞彙資料彙編,已於2013年12月及2014年1月由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該二書利用漢達文庫電腦檢索系統將詞彙輯錄,並統計不同數據,然後編纂《呂氏春秋》及《韓非子》之專用詞彙,及該二書之詞彙僅見於單一先秦兩漢典籍之材料。二書將有助學者檢索先秦兩漢詞彙使用數據,並進一步探究先秦兩漢典籍語言特質,並據此開展更多歷時性、跨文獻之詞彙研究工作。

系統號:

P-003399

深入南荒——唐宋時期嶺南西部史地論集

深入南荒——唐宋時期嶺南西部史地論集

標題:

深入南荒——唐宋時期嶺南西部史地論集

時間:

2013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文津出版社

作者:

廖幼華 著

內容簡介:

本書將作者散見於海峽兩岸各刊物中,與唐宋兩朝嶺南西部海陸交通相關的十一篇論文收輯成書。以豐富的史料及地志為主,輔以實地考察,力求治空間與時間於一爐,是典型的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著作。全書考證細密,立論嚴謹,可供有志於南方研究或海外交通史者參考。

作者簡介
廖幼華,1989年取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學及中古史的研究,著有《中古前期河北地區胡漢民族線之演變》、《歷史地理學的應用:嶺南地區早期發展之探討》兩書,以及〈丹州稽胡漢化之探討:歷史地理角度的研究〉、〈從川黔古道論漢唐時期黔北之發展〉等四十餘篇論文。現為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系統號:

P-003380

東アジア海域に漕ぎだす6:海がはぐくむ日本文化

東アジア海域に漕ぎだす6:海がはぐくむ日本文化

標題:

東アジア海域に漕ぎだす6:海がはぐくむ日本文化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作者:

小島毅 監修,静永健 編

內容簡介:

第I部 寧波からの出航
一 海路をはさんで向かいあう海と川の港町
二 中国古伝承のなかの海
三 一五世紀寧波が見た東アジア絵画
四 一六―一七世紀の中国沿海の海禁
五 満洲人の北京
六 イギリスから眺めたアジアの都市

第II部 玄界灘の潮風
一 戦国大名と海・船・交易
二 両浙地域の仏教と日本
三 建盞から天目へ
四 長崎唐通事と読書
五 沖縄マーラン船を科学する

第III部 吾妻路の面影
一 日本に庶民の学校ができるまで
二 朱舜水の語った中国の科挙制度
三 江戸時代和文の生みの親
四 尾張徳川公の愉しみ
五 その物語は海域を越えて

第IV部 雪降る金色堂
一 発掘された古代の書物
二 哭き祭の音風景
三 平泉と東アジア海域交流

系統號:

P-003360

唐物の文化史——舶来品からみた日本

唐物の文化史——舶来品からみた日本

標題:

唐物の文化史——舶来品からみた日本

時間:

2014年3月

出版單位:

東京:岩波書店

作者:

河添房江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唐物」のはじまり——正倉院と聖武天皇

第二章
百花繚乱、貴族があこがれた「異国」——「国風文化」の実像

第三章
王朝文学が描く唐物趣味——『枕草子』『源氏物語』の世界から

第四章
武士の時代の唐物——福原・平泉・鎌倉

第五章
茶の湯と天下人——中世唐物趣味の変遷

第六章
庶民が夢みる舶来品へ——南蛮物・阿蘭陀物への広がり

終章
「舶来品」からみた日本文化

系統號:

P-003297

現代日本人の中国像

現代日本人の中国像

標題:

現代日本人の中国像

時間:

2014年5月

出版單位:

東京:新曜社

作者:

馬場公彥 著

內容簡介:

本書は前著『戦後日本人の中国像――日本敗戦から文化大革命・日中復交まで』(二〇一〇年、新曜社)の続編である。前著が一九四五年の敗戦から日中復交 がなされた一九七二年までの二七年間を扱ったのに対し、本書は翌一九七三年より天皇訪中の九二年末までの二〇年を扱う。より現在に近い時期を扱うので、タ イトルを「戦後日本人」から「現代日本人」に改めた。取り上げる素材、分析方法、叙述の仕方などは前著をおおむね踏襲している。

とはいえ、本書で抽出した「中国像」は、前著のそれとはかなり様相を異にしている。この差異は、何よりも前著の二七年間が日中断交時期であった(いっぽ う臺湾の中華民国政府とは国交があった)のに対して、本書は国交がなされた(いっぽう臺湾の中華民国政府とは断交した)後の時期であるという違いによるも のである。人・物資・情報が直接往来可能な二国間関係と、それが不可能であるか極めて制限されている二国間関係とでは、交流のあり方が根本的に異なり、他者認識のありようも大きく異なってくる。

系統號:

P-003326

太平洋文明航海記:キャプテン・クックから米中の制海権をめぐる争いまで

太平洋文明航海記:キャプテン・クックから米中の制海権をめぐる争いまで

標題:

太平洋文明航海記:キャプテン・クックから米中の制海権をめぐる争いまで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明石書店

作者:

塩田光喜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19世紀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
 1851年、第1回ロンドン万博
 伝書鳩から電信へ

第2章 太平洋大航海時代
 世界最初の太平洋横断およびガレオン交易
 ヴィーナスの島々へ
 島々の王国統一とアルコールの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
 性の商品化と疾病の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

第3章 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太平洋へ
 鉄製蒸気艦と極東の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
 1849年、カリフォルニア、ゴールド・ラッシュ
 海の経済から陸の経済へ
 ホエール・ラッシュから、ランド・ラッシュへ
 ワイタンギ条約、アヘン戦争、タヒチ属国化
 フィジーでピアノを
 領事外交と砲艦外交

第4章 海の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
 アメリカ大陸横断鉄道とスエズ運河
 白人の死病マラリアとキニーネの登場
 白檀ラッシュとメラネシア
 ジョン・ウィリアムズの「殉教」と交易の開花
 ブラックバーディングとピジン・イングリッシュの誕生
 仏独の太平洋進出と蒸気船の貯炭港

第5章 帝国の時代
 「帝国の時代」と植民地化の急展開
 極東へ!
 植民地の空間(1)――ドイツ領ニューギニア
 植民地の空間(2)――イギリス領パプア
 キャップ!――オーストラリア統治の最前線

第6章 タイム・ビロング・マスター(御主人様の時代)
 エディー・クリーク―ラッキー・ストライクとゴールド・ラッシュ
 20世紀に突入するニューギニア
 踏み分け道と滑走路
 グローバル化前線のニューギニアと太平洋戦争

第7章 太平洋戦争と戦後太平洋空間の変貌
 日本の挑戦とアングロサクソンの反撃
 朝鮮戦争と日米安保とアンザス体制
 タイム・ビロング・マスターの終焉

第8章 太平洋島嶼国独立の光と影
 マイクロ・ステートと資源収奪
 戦士共同体と巨大多国籍企業
 マイクロ・ステートとMIRAB経済
 MIRAB経済の光と影
 主権ビジネスと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
 タックス・ヘイヴンとグローバル資本主義の闇

第9章 シー・パワー・21――米中の時代
 中国の南進とアメリカの太平洋回帰
 21世紀のシー・パワーをめぐって――米中の衝突軌道

Appendix 浮上せよ!太平洋島嶼諸国――海洋の「陸地化」と太平洋諸島フォーラムの21世紀
 三つの太平洋――ポリネシア・メラネシア・ミクロネシア
 20世紀太平洋の植民地化と独立――太平洋フォーラムへ
 MIRAB経済――太平洋島嶼諸国の存立基盤
 メラネシア急先鋒グループ――自立への胎動
 中国の南進――貿易・ビジネス・援助
 フィジー対サモア――太平洋諸島フォーラムの政治的攻防
 藩基文のフォーラム参加――地球温暖化と気候変動
 アメリカの太平洋回帰と中国の資源外交
 海洋の「陸地化」と第40回太平洋諸島フォーラムの意義

系統號:

P-003329

風流天子と「君主独裁制」:北宋徽宗朝政治史の研究

風流天子と「君主独裁制」:北宋徽宗朝政治史の研究

標題:

風流天子と「君主独裁制」:北宋徽宗朝政治史の研究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作者:

藤本猛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宋代の「君主独裁制」論
第二節 「君主独裁制」下の「専制君主」神宗
第三節 皇帝直筆の命令文書――御筆手詔の登場
おわりに

第一章 崇寧五年正月の政変――蔡京の第一次当国と対遼交渉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徽宗朝初年の政局
第二節 崇寧四・五年における対契丹政策の展開
おわりに

第二章 妖人・張懐素の獄
はじめに
第一節 獄の概要
第二節 主謀者・張懐素
第三節 告発人・范寥
第四節 開封での告発
第五節 獄のゆくえ
おわりに

第三章 政和封禅計画の中止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大観・政和年間の封禅計画
第二節 議礼局と礼制局
第三節 大観・政和年間の政治状況
第四節 封禅をめぐる徽宗と蔡京の関係
おわりに

第四章 徽宗朝の殿中省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宋徽宗「蔡行勅」考
第二節 宋代の殿中省
おわりに

第五章 北宋末の宣和殿─―皇帝徽宗と学士蔡攸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宣和殿と保和殿
第二節 蔡京一族と宣和殿
おわりに

第六章 宋代の転対・輪対制度
はじめに
第一節 転対の概要
第二節 輪対の沿革
第三節 輪対の概要
おわりに

第七章 「武臣の清要」――南宋孝宗朝の政治状況と閤門舎人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孝宗の武臣重用と反士大夫感情
第二節 孝宗朝における宰執の権限と御筆政治の展開
第三節 閤門舎人について
おわりに

終章

系統號:

P-003466

中国語常用軽声語辞典

中国語常用軽声語辞典

標題:

中国語常用軽声語辞典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白帝社

作者:

小川郁夫、張科蕾 合編

內容簡介: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に基づき比較的よく使われる「絶対的軽声語」「任意的軽声語」計800余語を選び、品詞・意味及び用例を挙げた。「おわりに」と題する少し長めの文章では、「普通話」において軽声語が減少傾向にあることや、規則性の認められる軽声語、軽声のピンイン表記について、軽声の規範化という観点から説明した。

系統號:

P-003467

イメージング・チャイナ:印象中国の政治学

イメージング・チャイナ:印象中国の政治学

標題:

イメージング・チャイナ:印象中国の政治学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国際書院

作者:

鈴木規夫 編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北京オリンピック開会式とイメージング・チャイナ(周星)

第二章 中山服と中国人イメージ(夏目晶子)

第三章 日本のシャンハイ表象――雑誌『犯罪科學』、『犯罪公論』を中心に(徐青)

第四章 『碑ステール』の向こう側(中尾充良)

第五章 古典の中国と生の中国――大正時代の日本人画家が見ようとした中国(木島史雄)

第六章 米日中関係をめぐるイメージング・チャイナ――「テロとの戦い」後への政治的想像力(鈴木規夫)

系統號:

P-003298

ラスト・バタリオン:蔣介石と日本軍人たち

ラスト・バタリオン:蔣介石と日本軍人たち

標題:

ラスト・バタリオン:蔣介石と日本軍人たち

時間:

2014年4月

出版單位:

東京:講談社

作者:

野嶋剛 著

內容簡介:

戦後の約20年間、臺湾において旧大日本帝国軍人による大規模かつ組織的な軍事支援がおこなわれていました。密航して臺湾に渡り、蒋介石の軍事顧問となった彼らは「白団」と呼ばれました。その名はリーダーを務めた元陸軍少将・富田直亮が「白鴻亮」という中国名を名乗っていたことに由来します。

しかし、よく考えてみれば旧敵たる蒋介石を、どうして日本人たちがさまざまな危険を冒して海を渡って助けなければならなかったのでしょうか? 逆に、どうして日本の旧軍人たちに助けを乞いたいと蒋介石は考え、実行に移したのでしょうか? 蒋介石のいわゆる「以徳報怨」演説と敗戦国日本への寛大な政策への恩義、反共というイデオロギーでの一致、日本人の勤勉さへの蒋介石の畏敬の念……。さまざまな要素が絡まりあって史上例を見ない不思議な軍事顧問団が形成されていったのです。ただ、そこには当然、それぞれの思惑、建前と本音が存在しました。本書は足かけ七年を費やしてアメリカ、臺湾、日本に散在する未公開資料を渉猟し、関係者を取材した記録です。蒋介石という政治家の実像と白団の等身大の姿が、いまはじめて浮かび上がってきます。

作者簡介
野嶋剛,上智大学文学部新聞学科卒。朝日新聞に入社し、臺北支局長などを経て、『AERA』編集部。著書に「イラク戦争従軍記」「ふたつの故宮博物院」など。

系統號:

P-003299

「日本近代文学における上海」研究文献目録 一八四〇年——一九四五年

「日本近代文学における上海」研究文献目録 一八四〇年——一九四五年

標題:

「日本近代文学における上海」研究文献目録 一八四〇年——一九四五年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不二出版

作者:

趙夢雲 編

內容簡介:

本書は阿片戦争が始まった1840年から日中戦争が終結した1945年までの間に日本人によって発表された上海を舞臺とする小説、脚本、紀行、随筆、回想、従軍記、ルポルタージュ、詩及び上海に関する人文・社会関係の資料を年表形式で網羅したものである。当時の社会情勢や文芸事象も付された本書は、単なる文献目録としてだけではなく、日本と上海との関係を通覧することができる一冊である。

系統號:

P-003328

第一次世界大戦期の中国民族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戦期の中国民族運動

標題:

第一次世界大戦期の中国民族運動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笠原十九司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一次世界大戦期の中国民族運動の主体形成と日本・アメリカ

第1章 二十一ヵ条反対運動 1914年-1916年

第2章 日中軍事協定反対運動 1917年-1918年

第3章 山東主権回収運動―五・四運動前史 1918年10月-1919年4月

第4章 北京の五・四運動 1919年5月-6月

第5章 上海の五・四運動 1919年5月-7月

第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戦終結後の東アジアの民族運動と北京政府 1919年-1921年

終章 第一次世界大戦期の中国民族運動と日本・アメリカ

系統號:

P-003385

中國醫書の文獻學的研究

中國醫書の文獻學的研究

標題:

中國醫書の文獻學的研究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浦山きか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歴史資料による医学史の構築              
 第一節 医書序文に見る医学史観
 第二節 歴代史志書目における医書の範疇と評価
 第三節 中国医書における病の配列と構成

第二章 『黄帝内経』の伝承                      
 第一節 問題の所在――『黄帝内経』と中国医学史
 第二節 出土医書及び文物から『黄帝内経』へ
 第三節 『黄帝内経』所引の古医書について
 第四節 二つの『黄帝内経素問』
 第五節 『黄帝内経』の再編纂書――『甲乙経』の場合
 第六節 隋唐期の『黄帝内経素問』とその引用

第三章 北宋の医書校訂について
 第一節 問題の所在
第二節 北宋の医書刊行事業の経過
 第三節 校正医書局の設立
 第四節 『黄帝内経素問』の校正

附篇1 『黄帝蝦蟇経』とその伝承

附篇2 本草覚え書き     

系統號:

P-003386

明治期臺灣俳句界の始原的実像——近代俳句の臺湾表象

明治期臺灣俳句界の始原的実像——近代俳句の臺湾表象

標題:

明治期臺灣俳句界の始原的実像——近代俳句の臺湾表象

時間:

2014年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致良出版社

作者:

沈美雪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明治時代日本俳句在臺灣的接受情形,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明治期臺湾俳句界と『臺湾日日新報』」、第二章「臺湾俳句の発展における『臺湾文芸』の役割」、第三章「俳誌『相思樹』と『緑珊瑚』の内容と方向性」等三章以明治期在臺發行有關俳句之出版品為考察對象;而第四章「俳句における「臺湾趣味」の形成」、第五章「河東碧梧桐を通して見た臺湾」、第六章「小林李坪『臺湾歳時記』の内容と構造」、第七章「臺湾趣味句と諏訪素濤の『虎尾蘭』」等四章則是探討河東碧梧桐訪臺時所見,以及眾俳人所鼓吹之「臺灣趣味」此一理念內涵,以解析近代俳句中的臺灣表象。

系統號:

P-003327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The Legacy of Tiananmen Squar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The Legacy of Tiananmen Square

標題: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The Legacy of Tiananmen Square

時間:

May, 2014

出版單位: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Louisa Lim

內容簡介:

Despite its emergence from backward isolation into a dynamic world economic power, a quarter-century after the People's Army crushed unarmed protestors - labeled anti-revolutionaries - in Tiananmen Square on June 4, 1989, the defining event of China's modern history remains buried. Memory is dangerous in a country built to function on national amnesia. A single act of public remembrance might expose the frailty of the state's carefully constructed edifice of accepted history, one kept aloft by strict censorship, blatant falsehood, and willful forgetting. Though the consequences of Tiananmen Square are visible everywhere throughout China, what happened there has been consigned to silenc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NPR's China correspondent Louisa Lim offers an insider's account of this seminal tragedy, revealing the enormous impact it had on China and the reverberations still felt today. Official hypocrisy and the government's obsession with maintaining stability and silence have deepened June 4th's impact on the nation's psyche. Lim interweaves portraits of eight individuals whose lives have been shaped by June 4 - including the two women who started Tiananmen Mothers, one of the first and most prominent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outside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control; a student survivor involved in the protests; a soldier who took part in the suppression; and a high-ranking government administrator who played a role in ordering the tanks into the square. In the process she offers a textured, intimate, and haunting look at the national tragedy and an unhealed wound.

About the Author
Louisa Lim is the China correspondent for National Public Radio, based in Beijing. She opened the NPR Shanghai bureau in 2006, and previously worked as the BBC correspondent in Beijing.

系統號:

P-003450

Strategic Reassurance and Resolve: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trategic Reassurance and Resolve: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標題:

Strategic Reassurance and Resolve: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時間:

May, 2014

出版單位: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ames Steinberg & Michael E. O'Hanlon

內容簡介:

Chapter 1. Introduction

Part I: The Cause for Concern
Chapter 2. The Sources of Conflict
Chapter 3. 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Strategy
Chapter 4. The Determinants of American Strategy

Part II: Strategic Reassurance in Practice
Chapter 5. Military Spending and Military Modernization
Chapter 6. Military Contingencies: Enhancing Crisis Stability
Chapter 7. The Strategic Domain: Nuclear, Space, and Cyber
Chapter 8. Bases, Deployments, and Operations
Chapter 9. Conclusion

Appendix A. Summary of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Appendix B. Naval Vessel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系統號:

P-003451

語言的興衰

語言的興衰

標題:

語言的興衰

時間:

January, 2014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作者:

R.M.W. Dixon 撰,郭必之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原文書名為"The Rise and Fall of Languages"

1.導論

2.語法化歷史

3.機制:重新分析與類推

4.語用因素

5.單向性假設

6.子句內的型態演變

7.跨子句的語法化

8.語言密集接觸下的語法化

9.總結暨對今後工作之建議

系統號:

P-003338

Voices from Tibet: Selected Essays and Reportage

Voices from Tibet: Selected Essays and Reportage

標題:

Voices from Tibet: Selected Essays and Reportage

時間:

January, 2014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Woeser, Tsering; Lixiong, Wang

內容簡介:

Tsering Woeser and Wang Lixiong are widely regarded as the most lucid, insightful writers on contemporary Tibet. Their reportage on the economic exploitation,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cultural destruction and political subjugation that plague the increasingly Han Chinese-dominated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TAR) is as powerful as it is profound, ardent and analytical in equal measure, and not in the least bit ideological.

Voices from Tibet assembles essays and reportage in translation that capture many facets of the upheavals wrought by a rising China upon a sacred land and its pious people. With the TAR in a virtual lockdown after the 2008 unrest, this book sheds important light on the simmering frustrations that touched off the unrest and Beijing's relentless control tactics in its wake. The authors also interrogate long-standing assumptions about the Tibetans' political future.

Woeser's and Wang's writings represent a rare Chinese view sympathetic to Tibetan causes. Their powerful testimony should resonate in many places confronting threats of cultural subjugation and economic domination by an external power.

Having discovered her Tibetan heritage as a young adult, journalist-poet Tsering Woeser (唯色) now occupies a unique position as chronicler of modern Tibetan memory. Her writings are widely regarded as the voice of Tibet. Woeser received the Prince Claus Prize in 2011 for her compelling blend of literary quality and political reportage, as well as the International Women of Courage awar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in 2013.

World-renowned as a most vocal, vigilant observer of Chinese-Tibetan relations and ethnic minorities issues within China, Wang Lixiong (王力雄) was recognized with the Freedom of Expression Award from the Independent Chinese PEN Association. Wang’s works are widely considered some of the most authoritative and balanced on Tibetan issues by a native Chinese writer.

Published in association with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系統號:

P-003384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fter the Cold War: Two Tigers Sharing a Mountain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fter the Cold War: Two Tigers Sharing a Mountain

標題: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fter the Cold War: Two Tigers Sharing a Mountain

時間:

September, 2013

出版單位:

London: Routledge

作者:

Michael Yahuda

內容簡介: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China and Japan have faced each other as powers of relatively equal strength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ir long history. As the two great powers of East Asia the way they both compete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way they conduct their relations in the new era will play a big part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region as a whole.

This textbook explores in detail the ways in which politics has shaped the thinking about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both China and Japan and explains the role political leadership in each country has played in shaping their respective nationalisms. Michael Yahuda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ver the two decades against the framework of a rising China gaining ground on a stagnant Japan and analyzes the politics of the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ir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Southeast Asia and in its regional institutions.

Concluding with an examination of the complexities of their strategic relations and an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ities for conflict and co-existen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is is an essential text for students and scholars of Sino-Japanese and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bout the Author
Michael Yahuda is Professor Emeritu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UK and visiting scholar, the Sigur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The Elliot School,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USA.

系統號:

P-003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