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系列講座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系列講座

標題: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系列講座

時間:

2014年5至7月,共6場

地點: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孫秀玲,Tel: (02)2361-9132#316;E-mail: sun@ncl.edu.tw

內容簡介:

清末民初遭逢內憂外患,卻為中華文化的新生種下契機。藉由汲取西方新知的眾多知識菁英、碩儒俊彥,敢於不畏傳統,傳播新思維,走在時代之前,不但改變了時局,更撼動了當代與未來的世代,締造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啟蒙時期」。

今夏,國家圖書館特邀集六位精深於近現代中華文化研究的學者教授,以「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為題,精心擘劃六場講座,帶領大家重回二十世紀交替之際的時空,閱讀嚴復、蔡元培、李叔同、顧頡剛、賴和、林語堂等六位學術文化界巨擘,如何懷抱熱血,啟迪當代的青年學思,又如何扭轉乾坤、開創新局。

本系列演講時間均為週六下午14:00-16:30,有意參加者請逕至國家圖書館活動線上報名網頁(http://activity.ncl.edu.tw/)全程參與者將提供公務人員2小時終身學習時數認證、教師研習時數認證。

6月21日
悲欣交集:弘一大師(李叔同)的生命藝術(釋慧敏,法鼓佛教學院院長)

7月5日
幽默冷眼看人生的熱心人:林語堂的文學成就(須文蔚,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系主任)

7月19日
愚民處苦久遂忘:賴和的哀傷與思考(黃美娥,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系統號:

A-003392

【演講】劉廣和:關於梵漢對音研究

標題:

【演講】劉廣和:關於梵漢對音研究

時間:

2014年6月3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央大學文學院大講堂C2-224(桃園縣中壢市中大路30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國文系

主講人:

劉廣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輔仁大學客座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萬金川(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03442

【演講】王淳美:戲劇跨領域多媒體數位化典藏的意義與實踐

【演講】王淳美:戲劇跨領域多媒體數位化典藏的意義與實踐

標題:

【演講】王淳美:戲劇跨領域多媒體數位化典藏的意義與實踐

時間:

2014年6月3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成功大學歷史系系館二樓會議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主講人:

王淳美(南臺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系統號:

A-003376

【演講】黃賢強:外來華人在中國:跨域知識精英的關係網絡

標題:

【演講】黃賢強:外來華人在中國:跨域知識精英的關係網絡

時間:

2014年6月3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城市史研究群

主講人:

黃賢強(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系統號:

A-003387

【演講】史甄陶:論明代程資《朱程問答》的編纂與影響

標題:

【演講】史甄陶:論明代程資《朱程問答》的編纂與影響

時間:

2014年6月4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央大學文二館四樓C2-415(桃園縣中壢市中大路30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

主講人:

史甄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3462

【演講】蔣竹山:當代臺灣史研究的文化史取向:從《島嶼浮世繪》談起

【演講】蔣竹山:當代臺灣史研究的文化史取向:從《島嶼浮世繪》談起

標題:

【演講】蔣竹山:當代臺灣史研究的文化史取向:從《島嶼浮世繪》談起

時間:

2014年6月4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一館A207會議室(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

主講人:

蔣竹山(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102學年度第2學期歷史學系學術沙龍座談會(2)】

*歡迎踴躍參加*

系統號:

A-003463

【演講】鄭婷尹:《文心雕龍》在明清兩朝的接受狀況

【演講】鄭婷尹:《文心雕龍》在明清兩朝的接受狀況

標題:

【演講】鄭婷尹:《文心雕龍》在明清兩朝的接受狀況

時間:

2014年6月4日(週三)13:30-15:3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4樓文LA7006(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鄭婷尹(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助理教授)

報導者: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秋宏(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3307

【演講】陳志信:素患難行乎患難?抑或準乎中庸的游藝之事:論朱熹的《楚辭集注》

標題:

【演講】陳志信:素患難行乎患難?抑或準乎中庸的游藝之事:論朱熹的《楚辭集注》

時間:

2014年6月4日(週三)15:30

地點:

臺灣大學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陳志信(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中文系第349次學術討論會】

主持人:葉國良(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討論人:吳旻旻(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3438

【演講】Valerie Saint-Amand:The Life of the Will: Arendtian "Love" and Buddhist "Faith"

標題:

【演講】Valerie Saint-Amand:The Life of the Will: Arendtian "Love" and Buddhist "Faith"

時間:

2014年6月4日(週三)16:30-18:30

地點:

臺灣大學水源校區哲學系館三樓302室(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8號)

主辦單位:

臺灣大學哲學系

主講人:

Dr. Valerie Saint-Amand (Ph.D. in Philosophy, Binghamton / University-SUNY, USA)

系統號:

A-003403

【演講】田中剛:蒙蔵委員會の臺灣撤退と在臺モンゴル人社會

標題:

【演講】田中剛:蒙蔵委員會の臺灣撤退と在臺モンゴル人社會

時間:

2014年6月4日(週三)18:00-20:00

地點:

白鶴美術館(神戸市東灘區住吉山手6丁目1-1)

主辦單位:

ASNET

主講人:

田中剛(大阪教育大學非常勤講師)

聯絡人:

E-mail: info@ukaimuseum.jp

內容簡介:

なぜ中國の鵜飼いでは手縄を利用しないのでしょうか? 
なぜ中國の鵜飼いではカワウを人工繁殖させるのでしょうか?
なぜ中國では鵜飼い漁が今でも生業として成り立つのでしょうか?

本講座では中國の鵜飼い漁に関わるいくつかの「なぜ?」を手がかりに、中國と日本の自然環境や食文化、動物利用の違いを考えてみたいと思います。
発表では映射や寫真、図、表を使って中國の鵜飼いを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003391

【演講】聞天祥:從《10+10》看臺灣電影的現在、過去、與未來

【演講】聞天祥:從《10+10》看臺灣電影的現在、過去、與未來

標題:

【演講】聞天祥:從《10+10》看臺灣電影的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

2014年6月5日(週四)19:00-21:00

地點:

中興大學圖書館六樓會議廳(臺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主辦單位:

中興大學圖書館、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通識教育中心

主講人:

聞天祥(知名影評人)

內容簡介:

【4/23世界閱讀日講座】
主持人:高嘉勵(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3377

【演講】林美莉:中共政協「文史資料」工作的推展,1959-1966──以上海經驗為中心

標題:

【演講】林美莉:中共政協「文史資料」工作的推展,1959-1966──以上海經驗為中心

時間:

2014年6月5日(週四)14:30-16: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主講人:

林美莉(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潘光哲(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03388

【演講】Tobie Meyer-Fong:Civil War And The Chinese Garden

標題:

【演講】Tobie Meyer-Fong:Civil War And The Chinese Garden

時間:

2014年6月5日(週四)16:15-17:30

地點:

Lane History Corner, Building 200 - Room 307,, Stanford University(521 Memorial Way, Stanford, CA 94305,USA)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

主講人:

Tobie Meyer-Fong(梅爾清,Professor, History Departmen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The Chinese garden now symbolizes timeless national, cultural, and aesthetic values. But as real property in the past, gardens inevitably were subject to the vicissitudes of their times. This talk focuses on gardens and the Taiping Civil War (1851-1863). During the war, many gardens were reduced to tile shards and ash. Surviving gardens functioned as objects of longing and nostalgia, sites of refuge (physical and emotional), or a means to display status under the new regime. In the post-war period, gardens served as status symbols, places to commemorate loss or celebrate restoration, and venues for renewed sociability. In her talk, Professor Meyer-Fong will explore the multiple meanings associated with gardens,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and the Qing regime--in the past--and today.

RSVP required (http://ceas.stanford.edu/events/rsvp.php)

系統號:

A-003317

【演講】吳密察:被誤解了的劉銘傳治臺政績

標題:

【演講】吳密察:被誤解了的劉銘傳治臺政績

時間:

2014年6月6日(週五)9:10-11:00

地點:

臺北大學人文學院4F07教室(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吳密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03461

【演講】羅時進:家族文學研究的邏輯起點與問題視閾

標題:

【演講】羅時進:家族文學研究的邏輯起點與問題視閾

時間:

2014年6月6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中央大學文學院國際會議廳(桃園縣中壢市中大路30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國文系

主講人:

羅時進(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逢甲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宜學(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3443

【演講】黃進興:孔廟祀典與帝國禮制

標題:

【演講】黃進興:孔廟祀典與帝國禮制

時間:

2014年6月9日(週一)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主講人:

黃進興(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

內容簡介:

【2014年度第十一次學術講論會】

系統號:

A-003455

【演講】Benjamin A. Elman:A Late Chosŏn Korean Polymath:Kim Chŏng-hŭi(金正喜,1786-1856)and Qing Dynasty Qianlong–Jiaqing Era Scholarship

標題:

【演講】Benjamin A. Elman:A Late Chosŏn Korean Polymath:Kim Chŏng-hŭi(金正喜,1786-1856)and Qing Dynasty Qianlong–Jiaqing Era Scholarship

時間:

2014年6月9日(週一)14:30-16: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歷史學門、文化思想史研究室、世界史研究室、中研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

主講人:

Prof. Benjamin A. Elman (Gordon Wu '58 Professor of Chinese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講題:A Late Chosŏn Korean Polymath: Kim Chŏng-hŭi 金正喜 (1786-1856) and Qing Dynasty Qianlong–Jiaqing Era Scholarship(朝鮮鴻儒金正喜與清朝乾嘉學術)

主持人:黃進興(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系統號:

A-003454

【演講】莊英章、黃鬱麟:歷史人口資料庫、地方文獻與GIS的結合:以北埔薑家之研究為例

標題:

【演講】莊英章、黃鬱麟:歷史人口資料庫、地方文獻與GIS的結合:以北埔薑家之研究為例

時間:

2014年6月9日(週一)14:30-16: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莊英章(中研院民族所特聘講座)、黃鬱麟(人社GIS中心專案經理)

聯絡人:

李佩珊,Tel: 2652-3324

內容簡介:

日本學者岡田謙 (1938) 在臺北士林之研究,提出信仰圈的概念,並進一步指出信仰圈與婚姻圈、交易圈之範圍有諸多重疊的現象。1970年代參與「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自然史與文化史科際研究計畫」的本地學者(簡稱「濁大計畫」),據此假設而提出具體的祭祀圈概念,然而當時並沒有具體材料驗證岡田謙的假設。清大人類所魏捷茲教授 (James Wilkerson),首先利用清代竹塹兩個文人家族的族譜材料,與岡田謙的祭祀圈理論對話 (2014)。本文擬結合北埔薑家的族譜、古文書、戶籍資料庫與GIS等等,以分析薑家族人的婚姻模式以及婚姻圈與祭祀圈之關係。

開放性活動,歡迎踴躍參加

系統號:

A-003354

【演講】Jeehey Kim:Archivization of Funerary Portrait Photographs: Displaying War and Peace in East Asia

標題:

【演講】Jeehey Kim:Archivization of Funerary Portrait Photographs: Displaying War and Peace in East Asia

時間:

2014年6月10日(週二)10:30-12:3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72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殖民地史研究群

主講人:

Jeehey Kim(金芝潓,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博士候選人、臺史所博士候選人)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姃湲(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發表語言:英文

Q & A:備有翻譯

系統號:

A-003456

【演講】Tarryn Li-Min Chun:從《怒吼吧,中國!》到《日出》:舞臺音響,照明理論與中國左翼戲劇的發展初探

【演講】Tarryn Li-Min Chun:從《怒吼吧,中國!》到《日出》:舞臺音響,照明理論與中國左翼戲劇的發展初探

標題:

【演講】Tarryn Li-Min Chun:從《怒吼吧,中國!》到《日出》:舞臺音響,照明理論與中國左翼戲劇的發展初探

時間:

2014年6月10日(週二)14:00-15:3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Tarryn Li-Min Chun(陳琍敏,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博士候選人)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在中國現代劇作家曹禺的名劇 《日出》中,女主角陳白露一直忘不了一句話:「太陽昇起來了,黑暗留在後面;但是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此句臺詞隱含兩群人物:一群跟著太陽升起來,另一群在黑暗中熟睡。前者明顯指從舊社會走向新社會的強者,後者是指跟不上時代的弱者,而結尾的日出象徵著無產階級精神的萌芽。該劇同時也反映許多中國藝人和作家在1930年代開始左傾並致力於以作品喚醒普羅大眾的現象,而戲劇名家曹禺、田漢、歐陽予倩等也不例外。當時許多外國普羅戲劇的譯本也被出版及演出,其中在中國轟動一時的有蘇聯詩人特列季亞科夫所寫的《怒吼吧,中國!》。特列季亞科夫的戲分別於1930年在廣東、1933年在上海演出,為前述「日出」的譬喻,加上聲音的面向,以及對於壓迫大眾者的怒吼或回應。除了歷史和政治背景之外,《日出》與《怒吼吧,中國!》的相同之處在於感官知覺的運用,可以說「日出」的視覺意象搭配著「怒吼」的聽覺意象。然而,照明與黑暗,聲音與沈默不僅有象徵意義,當時也成為演出的實際問題:如何以有限的燈具造成舞臺上的日出效果?如何將演員的自然聲音增強到震耳欲聾的呼叫?因此,我的演講將會從舞臺燈光和音響的角度重新探討中國1930年代的左翼戲劇活動,分析劇本和劇場,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係。舞臺技術的運用,並非是戲劇家預見不到的困難,反而是引人深思的,對於中國現代戲劇發展具有影響的關鍵問題。

有意參加講座者,請逕至線上報名:http://activity.ncl.edu.tw/

系統號:

A-003434

【演講】Vu Duong Luan:採礦政治學:中越邊界農文雲起事中的地方首領、華工以及高地社會

【演講】Vu Duong Luan:採礦政治學:中越邊界農文雲起事中的地方首領、華工以及高地社會

標題:

【演講】Vu Duong Luan:採礦政治學:中越邊界農文雲起事中的地方首領、華工以及高地社會

時間:

2014年6月10日(週二)15:40-17:1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188會議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

主講人:

Vu Duong Luan(武堂倫,越南河內國立大學助理研究員)

聯絡人:

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內容簡介:

過去對農文雲在越南北方高地的起事(A.D.1833-35)的研究,多聚焦於阮朝中央政府與地方少數民族間的政治與階級衝突。作為長遠觀察越南採礦歷史的一部份,我的研究主張農文雲起事降低了礦業在十九世紀越南經濟上的重要性。此次起事反映中越邊界多民族的社會特色,包括越南人、當地少數民族,和相當數量的華人礦主、華工和商人,行商以及為礦區提供服務的人們。親屬關係、交易網絡、族群關係在這些邊區遠比對清朝或阮朝政權的效忠,更具影響力。在平常時期,邊界常被忽視,然而在農文雲起事期間,儘管地點在越南境內,起事者們仍可從中國尋求庇護,吸納追隨者並壯大自身的勢力。

主持人:張雯勤(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副研究員)

有意參加講座者,請逕至線上報名http://activity.ncl.edu.tw/

系統號:

A-003445

【演講】周荐、董琨演講

標題:

【演講】周荐、董琨演講

時間:

2014年6月11日(週三)9:00-12:00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330309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講人:

周荐(澳門理工學院教授)、董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講題:
構字對整詞雅俗取向的影響--兼談兩岸語文詞典對雅俗詞語的不同取態(周荐)
漢字與中國社會(董琨)

主持人:竺家寧(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A-003331

【演講】張鴻邦:曙光,閃光?臺灣原住民族傳播議題的幾點觀察

標題:

【演講】張鴻邦:曙光,閃光?臺灣原住民族傳播議題的幾點觀察

時間:

2014年6月11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張鴻邦(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候選人,民族所2013年度原住民訪問研究者)

聯絡人:

林音秀,Tel: (02)2652-3484;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近十年內,原住民族傳播事務與議題在臺灣社會獲得顯著發展:2005年臺灣原住民族電視開播,先後歷經臺視、東森與公共電視經營,於今年(2014)開始「獨立」經營;2010年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成立,成為原住民族傳播事務的主要推動組織;2011年起,大專院校分別成立原住民傳播研究中心,至2013年已有5所;2012年起,分別有4間大學成立原住民傳播專班。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著這波現象?就原住民族或傳播研究而言,這是否激起了什麼樣的研究議題?對於原住民族及臺灣社會來說,此些發展又意味著什麼?我嘗試就一位原住民傳播學生的角度,分享我對於這波現象的幾項觀察與討論。

注意事項:
1. 報名網頁: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6/1(週日)23:00為止。
3. 餐點提供:由於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 錄取通知:於6/4(週三)前統一回覆錄取通知,並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 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 請自備環保餐具。
7. 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 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 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3353

【演講】徐興慶:東亞知識人的覺醒——傳統學問與近代文明的糾葛

標題:

【演講】徐興慶:東亞知識人的覺醒——傳統學問與近代文明的糾葛

時間:

2014年6月11日(週三)14:30-16: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B2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主講人:

徐興慶(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亞太新視域——港口與華人網絡」系列演講】

系統號:

A-003355

【演講】張藝曦:正偽之間:明末復古博學之風與江西文社士人的轉向

標題:

【演講】張藝曦:正偽之間:明末復古博學之風與江西文社士人的轉向

時間:

2014年6月11日(週三)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樓703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張藝曦(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王鴻泰(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歷史學門召集人)

◎本演講不需報名,歡迎自由入座。

系統號:

A-003453

【演講】洪淑苓:「五四」最亮的一顆星:徐志摩的人生與文學志業

【演講】洪淑苓:「五四」最亮的一顆星:徐志摩的人生與文學志業

標題:

【演講】洪淑苓:「五四」最亮的一顆星:徐志摩的人生與文學志業

時間:

2014年6月13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洪淑苓(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人物系列專題演講(十六)】
民國詩人徐志摩(1897-1931),以〈再別康橋〉:「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詩句,在後人心中留下永恆的印象。他的人生雖然短暫,卻像一顆明星劃過「五四」的天空,他的熱情令同時代的友人懷念,他的愛情故事在後世不斷渲染流傳;但最不可忽視的是,他在中西文化交流、新詩、散文創作方面的成就,也具有重要的貢獻。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3389

【演講】史偉民:道德如何內在於心?

標題:

【演講】史偉民:道德如何內在於心?

時間:

2014年6月13日(週五)14:00-17:00

地點:

臺灣大學哲學系302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臺灣哲學學會

主講人:

史偉民(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臺灣哲學學會第六十一場次批判與反思哲學研讀會】
與談人:沈享民(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主持人:蔡政宏(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如欲預先索取論文電子檔案,請於研讀會前一週,洽臺哲會(tpa.staff1@gmail.com 執行秘書),謝謝。

系統號:

A-003402

【演講】雷驤:書寫的回顧

【演講】雷驤:書寫的回顧

標題:

【演講】雷驤:書寫的回顧

時間:

2014年6月14日(週六)14:00-17: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文教區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

阮小姐,Tel: (02)23619132#402

內容簡介:

當代著名作家、畫家及紀錄片工作者——雷驤教授,將其歷年來創作原稿,包括最早發表於《文學季刊》的〈犬〉、獲聯合報文學獎小說佳作獎的〈英雄的形象〉、獲得時報文學獎的〈矢之志〉,以及《生途悠悠》手稿與校稿、信扎、日記,以及〈維也納七帖〉銅版畫手札與手繪原圖、試印版40幅贈予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謹訂於6月14日(六)下午2時假文教區國際會議廳舉辦雷驤教授手稿資料捐贈儀式並邀請雷教授專題講座,講題為「書寫的回顧」。雷老師將談一談其創作的心路歷程,現場將展出雷教授捐贈資料及其著作。同時並配合舉行新書《生途悠悠》之簽書會,歡迎各界踴躍參與。

報名網址:http://activity.ncl.edu.tw

或 http://activity.ncl.edu.tw/p_Event.aspx?event_id=518

※本次全程參與者將提供公務人員2小時終身學習時數、教師研習時數 (如有需要請於報名時填寫身分證號,活動恕不核發任何紙本證明) 。教師研習時數將於活動結束後上傳教育部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 www2.inservice.edu.tw 。

系統號:

A-003471

【演講】蕭涵珍:李漁與江戶文藝:論笠亭仙果的《清談常磐色香》及《美目與利草紙》

標題:

【演講】蕭涵珍:李漁與江戶文藝:論笠亭仙果的《清談常磐色香》及《美目與利草紙》

時間:

2014年6月16日(週一)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三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主講人:

蕭涵珍(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研究,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

內容簡介:

【共相與殊相:十八世紀前東亞文化意象的匯聚、流傳與變異系列演講】

主持人:廖肇亨(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員)

系統號:

A-003458

【演講】鄧相揚:水沙連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

【演講】鄧相揚:水沙連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

標題:

【演講】鄧相揚:水沙連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

時間:

2014年6月18日(週三)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鄧相揚(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3358

【演講】林滿紅:The May 26, 1971 Note: A Basis for Taiwan’s Sovereignty Claim over the Diaoyutai Islets

【演講】林滿紅:The May 26, 1971 Note: A Basis for Taiwan’s Sovereignty Claim over the Diaoyutai Islets

標題:

【演講】林滿紅:The May 26, 1971 Note: A Basis for Taiwan’s Sovereignty Claim over the Diaoyutai Islets

時間:

2014年6月19日(週四)13:30

地點: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KLT (College Building)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bloomsbury, london wc1h 0xg,UK)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臺灣研究中心

主講人:

林滿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李昱瀅,Tel: 02-2361-9132#319;E-mail: twacademy@ncl.edu.tw

內容簡介:

13:30-15:00
講題:The May 26, 1971 Note: A Basis for Taiwan’s Sovereignty Claim over the Diaoyutai Islets(有關釣魚臺的1971/5/26照會)

15:20-16:20
講題:Taiwan, Manchukuo, and the Sino-Japanese War(臺灣、滿洲國與中日戰爭)

16:20-17:10
Q&A

本演講為「臺灣漢學講座」系列之一,「臺灣漢學講座」係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配合政府推動「臺灣書院」在海外舉辦之學術活動,以呈現臺灣與漢學研究成果,並宣揚具有臺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自2011年起每年皆在海外舉辦六至七場「臺灣漢學講座」。

林滿紅教授係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博士,研究專長為中國近代史與臺灣史,本講座結合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臺灣研暑期班活動,報名詳情請參考http://www.soas.ac.uk/taiwanstudies/summerschool/。

系統號:

A-003315

【演講】邱上嘉:臺灣客家族群的建築與聚落空間文化

標題:

【演講】邱上嘉:臺灣客家族群的建築與聚落空間文化

時間:

2014年6月20日(週五)9:30-11:30

地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一樓簡報室(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主講人:

邱上嘉(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

聯絡人:

江孟雲,Tel: 049-2316881#409 or 400

內容簡介:

講者簡介
邱上嘉,現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班、碩士班)、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財團法人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基金會 副主任兼執行長。學歷:美國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卡內基美隆大學)建築系博士、碩士,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學碩士、建築學系建築學士;曾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雲林縣副縣長(借調)、嘉義市副市長(借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運算研究所所長、數位媒體設計系籌備主任、設計運算研究所 籌備主任、空間設計(現改名: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暨研究所主任兼所長、中華民國空間設計學會理事長、雲林縣城鄉規劃協會理事長;專長及研究領域:建築、傳統建築、聚落與古蹟保存、文化資產保存、設計運算、形狀文法、電腦輔助設計;近期著作:《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建築遺產再利用研討會論文集及案例匯編, 從空間到場所:失落空間的再生-以嘉義阿里山林業村的活化再利用為例》(2013)、《臺南市客家人口分布、聚落生活、文化環境資源調查研究計畫》(2012)、《古蹟保存序說》(2011,共同作者洪文雄)、《第五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日治時期臺灣嘉義市市區改正歷程分析》(2008,與張志源合撰)、〈左營海軍明德新村日遺眷舍之平面構成分析〉(2013文化資產保存青年論壇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與翁綺合撰)、〈日治時期嘉義市中國籍傳統工匠在臺執業脈絡研究〉(2012,建築學報, No.82,與蘇沛琪合撰)等。


講綱:
一、前言
二、文化的基本概念
三、臺灣客家族群的文化內涵
四、臺灣客家建築與聚落概述
五、客家建築文化的保存
六、結語

現場座位90個,請提早入座;歡迎各級學校師生、文化機構、各縣市政府、中興新村地區各辦公室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同仁、志工伙伴等共襄盛舉;本次講座提供2小時研習證明。

系統號:

A-003457

【演講】松永正義:臺灣史研究の回顧と展望(6):臺灣文學史

標題:

【演講】松永正義:臺灣史研究の回顧と展望(6):臺灣文學史

時間:

2014年6月20日(週五)18:20-20:20

地點:

早稲田大學早稲田キャンパス22號館719教室(東京都新宿區戸塚町1丁目辦104)

主辦單位:

日本臺灣學會

主講人:

松永正義(一橋大學名譽教授)

聯絡人:

E-mail: rara8584@aoni.waseda.jp

內容簡介:

【日本臺灣學會定例研究會(歴史・政治・経済部會)第91回】

司會:春山明哲(早稲田大學教授)

※入場料・事前登録不要

※上記研究會は,早稲田大學臺灣研究所,早稲田大學東アジアの政治と思想研究部會との共催です。

系統號:

A-003390

【演講】黃一農: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

【演講】黃一農: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

標題:

【演講】黃一農:二重奏:紅學與清史的對話

時間:

2014年6月20日(週五)9:00-10:3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4樓文LA7006(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黃一農(中研院院士)

報導者: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昭明(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系統號:

A-003476

【演講】葉漢明:華僑史的性別維度:自梳女與僑居地及僑鄉的案例

標題:

【演講】葉漢明:華僑史的性別維度:自梳女與僑居地及僑鄉的案例

時間:

2014年6月21日(週六)15:00-17:00

地點:

香港歷史博物館地下演講廳(香港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

主辦單位:

香港歷史博物館

主講人:

葉漢明(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聯絡人:

Tel: (852) 2724-9042

內容簡介:

本演講為「早期中國海外華人」系列講座最後一場,以粵語進行,免費入場。

系統號:

A-003374

【演講】趙世瑜:重觀東江:明清易代時期的北方軍人與海上貿易

標題:

【演講】趙世瑜:重觀東江:明清易代時期的北方軍人與海上貿易

時間:

2014年6月27日(週五)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趙世瑜(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王鴻泰(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歷史學門召集人)

系統號:

A-003452

【演講】李淑珠:陳澄波風景解碼

【演講】李淑珠:陳澄波風景解碼

標題:

【演講】李淑珠:陳澄波風景解碼

時間:

2014年6月27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李淑珠(明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人物系列專題演講(十三)】
美術史研究除了作品風格考察和影響來源探討之外,主題的考証與詮釋也非常重要,如同將畫面上的形與色,一一解碼。風景畫家陳澄波(1895-1947)向來被視為「寫生」畫家,只畫眼前景物,然而,「時代」是面鏡子也是把鑰匙,映照出隱藏於風景之中的密碼,將之逐一解讀。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3316

【工作坊】Workshop on China-Myanmar Relations through a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dimensional Gaze

標題:

【工作坊】Workshop on China-Myanmar Relations through a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dimensional Gaze

時間:

2014年6月6日(週五)15:00-17:00

地點:

Kamran DJAM Lecture Theatre,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1012Russell Square, Bloomsbury, London WC1B 5lF,UK
)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聯絡人:

Tel: +44 (0)20-7898-4893;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The China-Myanmar Relations Workshop explores cultur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imensions of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 in past and present. All are welcome to attend this day of presentations and discussion which is free and open to the public.

Tentative Programme
【Histories of Alliance and Exchange】
Sino-Myanma Relations in the Reign of King Badon (1782-1819) (Khin Thidar, University of Magway)
Tribute and Trade Systems Operating between China, Myanmar and the Shan State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Relevan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usan Conway, SOAS)

【Bilateral Politics in an Era of Change】
Exploring Different Formats of State-Stat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 (Chenyang Li, Yunnan University)
Great Power Geo-strategic Competition and Changing Sino-Myanmar Relations (Enze Han, SOAS)

【Connected Societies: Lives Across Borders】
Farm to Firm: Agrarian Conflicts in China and Myanmar (Reshmi Banerjee,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 Jamia University)
Women of Kachin State: Trafficking and Militarized Feminity on the Burma-China Border (Erin Kamler, USC)

【Integration and Exchange in Artist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Do the Ancestors of the Burmese Arched Harp Come from China? (Gretel Schwoerer-Kohl, Martin-Luther-U. Halle-Wittenberg)
The Impact of Chinese Literature on Burma (Maung Bo Bo, SOAS)
Chinese Temples in Yangon (Elizabeth Howard Moore, SOAS)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Engagement in Myanmar's Development】
Socialization From Below – The Role of Myanmar Civil Society in China's Adoption of Stakeholder Engagement Norms (Diane Tang Le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Fortifying or Fragmenting the Myanmar state? China's Impact on Myanmar State Consolidation Strategies in the Shan Borderland (Patrick Meehan, SOAS)
Testing the Waters, Hydropower Development in Shifting Myanmar-China Relations (Emel Zerrouk, Kyoto University)
Chinese Soft Power Strategy in Myanmar ([TBC] Sonu Trivedi, Zakir Husain Delhi College [U. of Delhi])

※The event is free but registration essential to guarantee a place.

系統號:

A-003397

【研習班】8th SOAS Taiwan Studies Postgraduate Summer School

標題:

【研習班】8th SOAS Taiwan Studies Postgraduate Summer School

時間:

2014年6月18至20日(週三至週五)

地點:

SOAS: V211 (Vernon Square) & KLT (College Building)(Vernon Square, Penton Rise, Kings Cross, London WC1X 9EW,UK)

主辦單位:

SOAS Centre of Taiwan Studies &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Taiwan

聯絡人:

Dr Bi-Yu Chang,Tel: bc18@soas.ac.uk

內容簡介:

June 18th
Location: V211 (Vernon Square)
Time: 14.00-17.00
Topic: Sun Flower Student Movement
Speakers: Fan Yun (NTU), Michael Cole (Nottingham), Ho Ming-sho (NTU),
Ketty Chen (The Association of Public Issues Studies), etc..

June 19th
Location: KLT (College Building)
Time: 9.30-10.50
Topic: Geography education in Taiwan
Speaker: Dr. Chang Bi-yu (SOAS)
Time: 11.10-12.30
Topic: History education in Taiwan
Speaker: Dr. Megan Greene (University of Kansas)
Time: 13.30-15.00
Topic: The May 26, 1971 Note: A Basis for Taiwan’s Sovereignty Claim over the Diaoyutai Islets
Speaker: Professor Lin Man-houng (Academia Sinica)
Time: 15.20- 16.20
Topic: Taiwan, Manchukuo, and the Sino-Japanese War
Speaker: Professor Lin Man-houng (Academia Sinica)
Time: 16.20-17.10
Topic: Q&A with Professor Lin
Time: 17.10-18.10
Topic: Introduction on the Resources for Chinese Studies in Taiwan
Speaker: Ms. Hsiao-ming Yu (Director of Special Collection Division,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June 20th
Location: V211 (Vernon Square)
Time: 9.30-11.00
Theme: Tutorial sessions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presentations (I)
Tutors: Professor Tak-wing Ngo, Professor Joyce Gelb, Dr. D. Fell, Dr. B.
Chang, Mr. N. Alsford
Time: 11.20-12.40
Theme: Tutorial sessions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presentations (II)
Tutors: Professor Tak-wing Ngo, Professor Joyce Gelb, Dr. D. Fell, Dr. B.
Chang, Mr. N. Alsford
Time: 13.30- 15.00
Topic: Women's political representation in Taiwan
Speaker: Professor Joyce Gelb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Time: 15.15-16.45
Topic: Book Launch of Politics of Difference in Taiwan
Speaker: Professor Tak-wing Ngo (University of Macao; Extraordinary
Professor of Asian History at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Reception (16.45 – 18.00)

To register for a single course or all courses please email Dr. Bi-yu Chang at bc18@soas.ac.uk. Or, alternatively write to Dr. Chang at: Centre of Taiwan Studies,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Russell Square, London, WC1H 0XG, UK.

Please note, there will be two “Research Training Seminars in Taiwan Studies” designed particularly for students who plan to, or who are currently conducting research projects in the field of Taiwan Studies. This provides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to receive feedback from academics working in various fields. These two sessions will be held on the morning of 20th June.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aking part, please email Dr. Bi-yu Chang with an abstract for your proposed topic, and prepare a short (10-15 minutes) presentation on your research project.

系統號:

A-003318

【工作坊】「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回顧與展望」系列工作坊

【工作坊】「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回顧與展望」系列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回顧與展望」系列工作坊

時間:

2014年5至6月,共4場

地點:

國史館四樓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

聯絡人:

Tel: 02-2316-1000#9040

內容簡介:

本系列工作坊6月份場次如下:

6月28日
第四場:戰爭的終結
9:30-12:20
【第一場次:戰爭的傷痕與記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的生物化學戰(步平,中國社科院近史所研究員)
Projecting the War:Memories, History,Cinema(戰爭投影:記憶、歷史、電影)(傅葆石,伊利諾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與談人:黃克武(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兼所長)、朱德蘭(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楊維真(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3:30-15:40
【第一場次:戰爭的終結】
戰爭、合約與臺灣(林滿紅,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
與談人:林泉忠(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藍適齊(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王政文(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15:40-17:00
【閉幕演講】
Western Historiography on China’s War against Japan: Past and Future(西方的中國對日抗戰史研究:過去與未來)(Rana Mitter,牛津大學近代中國歷史與政治學教授)

系統號:

A-003319

「2014年走入歷史田野——博物館、歷史物件與記憶」工作坊

「2014年走入歷史田野——博物館、歷史物件與記憶」工作坊

標題:

「2014年走入歷史田野——博物館、歷史物件與記憶」工作坊

時間:

2014年7月7日至12日(週一至週六)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及臺南市區田野現場(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黃裕元,Tel: 06-3568889分機2328;E-mail: workshop2014@nmth.gov.tw

內容簡介:

課程師資與課程議題,暫定如下:(以姓名筆畫排序)
1.小島道裕(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教授):模型與歷史展示
2.王嵩山(逢甲大學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原住民文物與文化史
3.吉田憲司(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教授):文化遺產的歸還問題
4.呂理政(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臺史博的館藏特色與社會功能
5.李文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文物與歷史研究
6.松木武彦(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教授):歷史考古
7.青山宏夫(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副館長):地圖解讀與研究
8.陳芳妹(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文物與歷史研究
9.黃貞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助理教授):地方史與地方博物館
其他關於臺史博展示導覽、規劃、館藏、研究分享課程,包括「認識臺史博的歷史展示」、「舘藏地圖與臺灣史」、「臺史博文物秀」等,由臺史博研究人員負責。

分組活動規劃
1.為便於田野參訪與討論課程,主辦單位將參加學員分組,並分別針對各組設定主題建議方向,館內參訪、展示討論與田野工作均以分組討論進行。

2.小組討論工作分做二階段。第一階段運用課程中學習的博物館展示及文物研究知識,針對臺史博文物與常設展進行調查與研究,於「報告討論-文物與歷史展示」課堂中進行專題報告。第二階段配合各組別分配之田野範圍與主題,進行初步田野工作,於「報告討論-文物與歷史研究」課堂進行專題報告。

3.田野工作依主辦單位初步規劃路線參訪,並於

【報名資訊】
1.總名額:30名。

2.學員資格:須為國內外大學院校相關研究所研究生。

3.報名日期:2014年5月19日(一)至6月6日(五)17:30止

4.報名方式:線上報名。

5.參加費用:新臺幣2,000元。

6.錄取公布:主辦單位就檢具資料審查資格,參考報名時間決定錄取順序,於2014年6月11日於本館官網公佈錄取及備取名單5名。

7.繳費登錄:錄取者需依主辦單位通知,於2014年6月18日前完成繳交費用並回傳憑證,始完成報名,否則由備取者遞補。

8.於報到後至閉幕之活動期間(共計6天5夜),由主辦單位提供食宿及活動期間所需交通。

9.學員須配合報到與課程出席,並完成分組報告,經分組教師評閱通過後,發給修習證明。

系統號:

A-003441

【工作坊】「中國當代史研究」第3回ワークショップ

標題:

【工作坊】「中國當代史研究」第3回ワークショップ

時間:

2014年12月6至7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上海市普陀區華師大中山北路3663號)

主辦單位:

現代中國地域研究京都大學拠點、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當代史研究中心

聯絡人:

石川禎浩教授,E-mail: ishikawa@zinbun.kyoto-u.ac.jp

內容簡介:

1.會議日程・場所:2014年12月6日(土)、7日(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2.テーマ:「1950年代の中國」

3.ワークショップ構想:1950年代の中國を中心に、次のようなセッションを
  設ける予定ですので、それに関連する報告(口頭での報告時間は15-20分、
  それに引き続きコメント・討論が30分程度)を募集します。
  ・対外関係(対日、米、ソなど)
  ・社會主義化をめぐる諸問題
  ・文化・思想の「改造」、など

4.募集人員:2名程度

5.応募資格:応募時點で、以下のいずれかに相當する方。
 (1)國內の大學や研究機関に所屬するPD研究員・非常勤講師等。
 (2)國內の大學や研究機関に在籍する博士課程大學院生。

6.経費負擔:會議期間中の宿泊費(3泊まで)と居住地から上海までの往復交通費は、主催者が負擔します。

7.使用言語:中國語(通訳なし。中國語での報告、討議をお願いします)。

8.応募期間:2014年2月20日~2014年5月7日(締切厳守)

9.応募書類:
 (1)氏名、所屬、連絡先(メールアドレス、住所、電話番號)
 (2)報告テーマと報告要旨(日本語1200字程度で、主な論點、構成、史料などを説明するもの)
 (3)主要業績一覧(書式隨意)

10.応募方法:応募書類をメールにより世話人會
  (石川 ishikawa@zinbun.kyoto-u.ac.jp)に送信。

11.選考方法:世話人會による審査の上、決定。

12.結果発表:2014年5月末日までにメールで通知。

13.準備報告:事前に研究會での準備報告をお願いすることがあります。

14.報告論文(中國語)をワークショップ前に提出してもらいます(中國語換算1萬字程度〔本文と注を含む〕。2014年9月末提出締切)。

15.問合せ先:世話人會(石川ishikawa@zinbun.kyoto-u.ac.jp)。

系統號:

A-003320

【研習營】2014第四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江南文化」

【研習營】2014第四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江南文化」

標題:

【研習營】2014第四屆兩岸歷史文化研習營「江南文化」

時間:

2014年7月30日至8月10日

地點:

蘇州、揚州(中國江蘇省蘇州市滄浪區滾繡坊2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聯絡人:

吳秀玲,E-mail: 2014jiangnanying@gmail.com

報導者:

吳秀玲(中研院史語所)

內容簡介:

【活動時間】:2014年7月30日(週三)至8月10日(週日)

【研習地點】:蘇州、揚州

【授課師資】:王振忠、王德威、邱澎生、周秦、范金民、胡曉真、徐澄琪、鄭培凱、龔書章

【田野考察】:虎丘、留園、山塘街、蘇州博物館、碑刻博物館、滄浪亭、網師園夜花園、桃花塢、東山陸巷古村落、瘦西湖、何園、個園、平山堂、古運河、戲曲博物館等

【學員資格與招收人數】:兩岸、港澳、東南亞及留學國外的文史科系以及研究領域相關科系的博士生與年輕大學教師。大陸及臺灣各正取20名、港澳、東南亞取5名,備取若干名,依序遞補。

【研習費用】:主辦單位另補助學員往返蘇州之交通費用、活動期間於當地之研習考察、食宿。學員需全勤出席始予補助。

【報名須知】:欲參加研習活動者,請至活動網站下載報名表完成報名 http://www.ihp.sinica.edu.tw/~CScamp/measures.htm

【報名期限】:臺灣、港澳、東南亞學員即日起至2014年5月14日(週三)17:00止、大陸學員即日起至2014年5月21日(週三)17:00止

臺灣學員報名請寄:2014jiangnanying@gmail.com吳秀玲小姐

大陸學員報名請寄:jiangnanwenhua@gmail.com季進教授

港澳、東南亞學員報名請寄: ciwlee@cityu.edu.hk李桂芳小姐
※ 隨信請備妥:報名表、自傳、近五年代表文章一篇、個人照片乙張

【錄取名單公佈日期】:臺灣、港澳、東南亞2014年5月24日(週六)17:00後於網站公佈。大陸5月29日(週四)17:00後於網站公佈錄取名單。

系統號:

A-003321

【讀書會】內藤湖南『支那史學史』の會読への誘い

標題:

【讀書會】內藤湖南『支那史學史』の會読への誘い

時間:

2014年4至10月

地點: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新館セミナー室4(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區吉田本町)

主辦單位:

京都大學學際融合教育推進センター・アジア研究教育ユニット(KUASU) 読書會

聯絡人:

若松大祐,E-mail: dwakamatsu@yahoo.co.jp

內容簡介:

內藤湖南(1866-1934)は、ジャーナリストを経て京都帝國大學教授となった人物で、いわゆる京都支那學の創始者の一人です。『支那史學史』は、3年間にわたる京大での講義をまとめたもので、古代から清代までの史學の通史となっています。本書は獨創性を強烈に打ち出すことはないものの、堅実な記述の通史となっているため、私たちは本書の読解を通じ、近代以前の中國における歴史敘述の基礎知識を時系列的に把握できるでしょう。

毎月第2水曜日に集い、10か月くらいで読み切ろうと計畫しています。まずは4/23に初回を実施します。ご関心ある方はふるってご參加ください。所屬や身分は問いません。
作業內容や開催日程は暫定案であり、參加者同士で相談しながら決めてゆきます。

【時間】 14時00分から16時00分まで
【場所】 京都大學文學部東館2階、KUASU多目的室(257室)
【言語】 読後感を日本語で交換する。
【作業】 各自が500字程度の読後感を毎回作成して、參加者同士で共有する。【暫定案】
【連絡先】 若松大祐 Daisuke WAKAMATSU, E-mail: dwakamatsu [at] yahoo.co.jp
(メールを送る際は、[at]を半形@マークに変更してください)

【予定(暫定案)】
6月11日(水)第4章(pp.66-143)
7月 9日(水)第5章-第6章(pp.144-195)
9月10日(水)第7章-第9章3節(pp.196-280)
10月15日(水)第9章4節-第10章(pp.280-362)
11月12日(水)第11章-第12章6節(pp.9-88)
12月10日(水)第12章7-14節(pp.88-191)
1月14日(水)第12章15-21節(pp.191-261)
2月 4日(水)附録(pp.264-306)

【テキスト】
內藤虎次郎『支那史學史』(東京:弘文堂、1949)。
『內藤湖南全集』〔全14巻〕(東京:築摩書房、1969-1976)の第11巻にも収録。
『支那史學史』〔東洋文庫全557, 559〕(東京:平凡社、1992)にも収録。
「支那史學史概要」(http://www.aozora.gr.jp/cards/000284/files/50317_35651.html)
【中國語訳】內藤湖南(著)、馬彪(訳)『中國史學史』〔日本中國史研究訳叢〕(上海:上海古籍、2008)。

【読書會サイト】
http://www.kuasu.cpier.kyoto-u.ac.jp/2014/04/18/kuasu-dokushokai/
京都大學 學際融合教育推進センター・アジア研究教育ユニット(KUASU) 読書會

系統號:

A-003322

【研習營】2014年第二屆e考據與文史研習營

【研習營】2014年第二屆e考據與文史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2014年第二屆e考據與文史研習營

時間:

2014年8月23至29日

地點:

明治大學駿河臺キャンパスグローバルフロント1階ホール(東京都千代田区神田駿河臺1-1)

主辦單位: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北京故宮博物院、浙江大學

聯絡人:

盧正恒,Tel: (03)574-2144;E-mail: luch@mx.nthu.edu.t

內容簡介:

一、舉辦目的與願景
二十一世紀,隨著資訊網路科技的突飛猛進,大量古籍和文獻資料彈指間即可獲取,甚至進行全文檢索。相對於前輩學者必須經由長年累月博聞強記孜孜苦讀才能動筆寫作而言,現今文史研究環境已發生革命性巨變。然而,電子資源固然便利,但並不代表面對同樣的研究資料和課題,每一位研究者都能獲致理想的研究成果,甚且往往入寶山而空手折返。一般而言,文史功力深厚的學者在熟悉傳統治學方法的基礎上再運用電子資源對相關史料篩選、類聯、辨析,往往更能得出突破性的史學詮釋。

著眼於此,臺灣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攜手北京故宮博物院、浙江大學,將於2014年8月23日至29日在杭州浙江大學聯合舉辦為期7天的第二屆e考據與文史研習營。(第一屆已經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成功舉辦)研習營由「e考據」概念之提出者臺灣清華大學黃一農院士擔任主持人和主講人,也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章宏偉所長、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中心繆哲主任以及其他幾名學有專長的年輕講師,透過專題講座和分組操作的方式,分享他們運用「e考據」的心得體會,讓參與研習營的文史領域青年教師與博士生充分感受到這種新型態考據方法的便利與「威力」。

此次研習營將非常重視電腦實際操作和學員分組演練。每日講師會分享個人利用e考據獲得的成果,並提示若干線索,供學員在短時間內切入龐雜史料,探尋和組合關鍵論據。學員在掌握傳統治學方法和理論的基礎上經由合理的邏輯推演,更能體會講師的研究理路。根據前次研習營的經驗顯示,不少學員掌握正確方法後所得成果均超越了講師的設定目標。

研習營學員將由來自國內外的年輕學者與研究生所組成。課程結束時,希望學員經由內容密集又注重實戰的學術訓練過程,更能感悟e考據研究方法的真實意義所在,從而在掌握新型有效的治學工具基礎上,藉此開拓個人日後學術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以期將來在新的研究環境下取到更豐碩的研究成果。

二、授課師資
1. 黃一農教授(臺灣清華大學歷史所)
2. 章宏偉教授(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
3. 繆哲教授(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中心)
4. 薛龍春教授(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
5. 張瑞龍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
6. 游博清博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7. 楊勇軍博士(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三、舉辦時間與地點
時間:2014年8月23日-29日,共7日。
地點:中國杭州(浙江大學)

四、活動說明與學程規劃
此次課程的安排將以涉及清代《紅樓夢》研究史上著名的文論專著《棗窗閒筆》鈔本為主要的研究個案。此書不僅對《紅樓夢》後四十回的產生過程提出一些說法,而且對於曹雪芹的相貌、舉止、性格、家世以及脂研齋身份等,批露出很多重要資訊,本應引起紅學家關切,可是數十年來,有關《棗窗閒筆》的真偽之辨,仍舊眾說紛紜,因此對《棗窗閒筆》的研究就無法得以深入。

清史學界以及紅學界先前對此一議題缺乏深入認知,實因以傳統考據方法不易獲得堅實之證據,以致未能在相關議題掌握發言權。然而,e時代的新研究環境讓學者有機會充分運用龐大的數位化資料,以檢驗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並透過直接或間接的論證尋求可能的答案。

本研習營因此選擇此一目前仍混沌不明的有趣題材為案例,透過講演與實例演練,嘗試引導學員有效且迅速切入一個新鮮的課題(與紅學、避諱學、藝術史、歷史學等領域相關,具體內容則涉及稿、鈔本文字識讀、抄寫時間、書畫鈐印、筆跡判斷、文本精讀、袁枚經營人際關係之方式……),發掘有意義的問題,規劃可行的研究路徑,搜索有幫助的證據,處理不相容的材料,一步步逼近歷史的真相,進而擴大研究的視野與深度。學員課前將獲得一套預讀文件之電子檔,會議期間必須各自攜帶筆電。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已為本次研習營廣大學員慷慨提供中國基本古籍庫、中國方志庫、明清實錄等數據庫的使用權限,並且不限制幷發數。

希望經由此一過程,讓參與的學員不僅有機會窺悉《棗窗閒筆》的文獻與文本價值,亦能瞭解如何利用e考據的新視角與新方法突破文史研究的瓶頸,深刻體會到e考據不僅僅是搜尋的工具與技巧,而是一整套全新的思維模式。

牛頓曾在1676年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如果說我看的比別人更遠,那只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ye sholders of Giants )。”當e考據有可能提供學者一座能爬上巨人肩膀的新型“電梯”時,如何睜大眼睛看得更遠,並講出一個精彩的故事仍屬不易。文史研究在e世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會與挑戰,歷史工作者身上的擔子絲毫沒有減輕。

本次研習營安排的課程共計6日。進行方式大致是上午以及下午第一節先由講師講演他們利用e考據進行研究的主題,分享治學過程中遇到的困惑與解決方式,也介紹相關電子資源及搜尋技巧。接著,由講師提出數個與講題相關的問題作為作業,各組學員就指定作業實際上網操作,試著解決問題。次日同一時間,學員們對前日的講演和作業進行綜合討論,包含尋找答案過程裡的邏輯思維,如何突破過程中遇見的瓶頸與障礙等。此外,每晚亦會穿插資深學者與年輕學員之間有關學術生涯的諮詢問答。除課程外,亦安排一天的田野研究,實地考察杭州附近與研習內容相關的名勝古蹟等。

五、學員資格及甄選方式
正式學員預定31名(臺灣地區學員11人,大陸地區學員20人)。學員將以公開方式徵選。學員報名資格以青年學者和研究生為優先,研究主題為明、清時代的藝術史、文學、歷史等領域,報名者請務必填寫報名表所需資訊(個人研究方向等資料文長不拘),亦可附上一、二篇可供參考的文章或報告,於2014年5月30日(含)前,Email至聯絡人盧正恒先生信箱(luch@mx.nthu.edu.tw)。所有報名檔均由專門的學術委員會進行審查,正式錄取名單將於6月6日正式公佈於臺灣清華大學人社中心網站。研習營提供會議期間全程之食宿,臺灣地區錄取的學員,由蔣經國基金會贊助臺北-杭州來回機票,其它地區學員如有特殊狀況者將酌情補助陸上交通費用(但需事前提出)。

六、相關資訊
報名請聯繫
臺灣清華大學盧正恒先生,
Email: luch@mx.nthu.edu.tw
Tel: (03) 5742144、0937152586

系統號:

A-003421

【工作坊】「古籍全文資料庫的回顧與展望」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古籍全文資料庫的回顧與展望」工作坊

時間:

2014年6月5日(週四)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聯絡人:

曾小姐,Tel: 02-8170-5125#6629

內容簡介:

9:40-11:00
主持人:林富士(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副召集人/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
大藏經全文資料庫的回顧與展望(釋惠敏,法鼓佛教學院校長)
由佛典文字數位元化到數位時代的佛典詮釋(洪振洲,法鼓佛教學院副教授兼圖書資訊館館長)

11:20-12:10
主持人:王新民(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副召集人/資訊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漢籍全文資料庫的回顧與展望(劉錚雲,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傅斯年圖書館主任)、(林晰,中研院計算中心系統科科長)

13:30-14:50
主持人:劉錚雲
文獻標注與文史研究(祝平次,清大中文系副教授)
視覺化古籍校勘平臺--人文與科技協作之嘗試(葉健欣,中華開放古籍協會發展委員會研發長)

15:10-16:40
主持人:謝國興(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古籍校讀工具「中文文獻處理系統」的回顧與展望(莊德明,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助技師)
數位化電子資料庫的權利保護與公眾釋出(林誠夏,中研院資創中心專案經理)

系統號:

A-003352

【研習營】「記錄女性的聲音」口述歷史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記錄女性的聲音」口述歷史研習營

時間:

2014年7月,北、中、南共三場

地點:

國史館、臺中市明臺高級中學、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臺灣口述歷史學會

聯絡人:

丘小姐,Tel: 2652-5350#6839;E-mail: ohorgtw@gmail.com

內容簡介:

7月12日
►地點:國史館
9:00-10:30
講師:張美鳳(宜蘭縣文獻委員會委員)
講題:我與女性口述歷史的美麗相遇

10:40-12:10
講師:張翰璧(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講題:當全球化遇上客家--新移民女性的流動經驗

13:30-15:00
講師:游鑑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講題:從性別視角談女性口述歷史

15:10-16:40
講師: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講題:獄外之囚--受難者女性家屬的訪談

16:50-17:20
座談會

7月19日
►地點:臺中市明臺高級中學
9:00-10:30
講師: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講題:發現女聲--臺灣女性生命史書寫

10:40-12:10
講師:楊麗祝(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副教授)
講題:記憶與傷痕--政治受難者女性家屬訪談經驗

13:30-15:00
講師:胡幼慧(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副教授)
講題:多元方法的核心議題--女性研究實例

15:10-16:40
講師: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講題:家族史中的婦女--以霧峰林家婦女口述訪談為例

16:50-17:20
座談會

7月26日
►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

9:20-10:50
講師:阮青河(成大歷史系博士生,越南籍)
講題:新移民--研究者與被研究者

11:00-12:30
講師:楊翠(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講題:玫瑰與烈燄的對決--口述歷史中的人權議題

13:30-15:00
講師:劉靜貞(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講題:尋訪女性生活詩篇--以記錄片作為方法

講師: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講題:介於歷史與報導文學之間--女性口述歷史的採集與運用

系統號:

A-003366

【系列演講】「科大人文新語」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科大人文新語」講座

時間:

2014年3月至6月,共7場

地點:

香港歷史博物館地下演講廳(香港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

主辦單位:

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

聯絡人:

Tel: (852) 2724-9042

內容簡介:

本講座6月份場次內容如下:

6月8日
佛教山水與文人:元末明初的佛教名山圖(傅立萃,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
※以普通話主講

6月15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試言儒家的政治社會觀(陳榮開,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
※以粵語主講

系統號:

A-003373

【系列演講】「德性」工作坊 (Ⅱ) ── 中國哲學外文資料中心系列演講

標題:

【系列演講】「德性」工作坊 (Ⅱ) ── 中國哲學外文資料中心系列演講

時間:

2014年5月2日至6月13日,共6場

地點:

東吳大學(臺北市士林區士林區臨溪路70號)

主辦單位:

東吳大學哲學系、科技部

聯絡人:

Tel: 02-2881-9471

內容簡介:

科技部補助提升私校研發能量專案「德性:智德與道德」整合型計畫,結合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於「德性」此一主題舉辦工作坊,歡迎大家踴躍參加。本系列演講時間均為週五13:30-16:30

本工作坊6月份場次內容如下:

6月6日
Confucius and Xunzi's Ideas of Naming(馮耀明,東吳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

6月13日
Self, Personal Identity and Survival in the Zhuangzi(鄭凱元,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兼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系統號:

A-003419

【系列演講】漢語哲學新視域論壇

標題:

【系列演講】漢語哲學新視域論壇

時間:

2014年4至12月,共6場

地點:

政治大學哲學系圖書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聯絡人:

Tel: 29393091#62361

內容簡介:

本系列演講均須事先報名,請逕至官網,6至12月場次如下:

2014年6月18日
講者:王華/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講題:The Roles Emotions Play in Xunzi’s Moral Psychology

2014年10月15日(預計自2014/9/1起開放報名)
講者:林從一/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講題:墨子的辟侔援推

2014年11月19日(預計自2014/9/1起開放報名)
講者:張國賢/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講題:跨領域─中國哲學現代詮釋的一個可能視角

2014年12月17日(預計自2014/9/1起開放報名)
講者:耿晴/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講題:佛教哲學如何看待認識、認識對象與自我意識

系統號:

A-003420

【系列演講】紀一新訪臺系列演講

標題:

【系列演講】紀一新訪臺系列演講

時間:

6月24、27日,共2場

地點:

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演講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邁頂計畫「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研究群、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主講人:

紀一新(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教授)

內容簡介:

6月24日
演講題目:We are Chinese, OK?——英語環境中的臺灣研究
地點:臺灣大學文學院會議室
(本演講為「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臺灣文學與亞太人文的相互參照」國際學術研討會附設研究生論壇活動,內容未來請詳論壇議程或本所公告。)

6月27日
9:50-11:50
演講/論文題目:虛擬臺灣:《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與華語電影
地點:臺灣大學文學院演講廳
(本演講為「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臺灣文學與亞太人文的相互參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相關細節未來請詳會議網站或本所公告。)

系統號:

A-003429

【系列演講】思想的遊牧者――錢新祖

【系列演講】思想的遊牧者――錢新祖

標題:

【系列演講】思想的遊牧者――錢新祖

時間:

2014年6月10日及24日,共2場

地點:

誠品書店臺大店3樓藝文閣樓(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98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主講人:

傅大為(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忠信(《臺灣社會研究季刊》創刊總編輯)、鐘月岑(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宋家復(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第一講】錢新祖與一九八○年代
時間:6月10日(二)20:00-21:00
地點:誠品書店臺大店3樓藝文閣樓
主講:傅大為(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長)、陳忠信(《臺灣社會研究季刊》創刊總編輯)

活動簡介
錢新祖教授是一九八○年代臺灣重要的文化現象,他將當代西方思潮批判性地引入中國思想研究領域,更是《當代》、《臺灣社會研究季刊》創刊的靈魂人物,在學界與文化界引發震撼。兩位講者將引領讀者回到那個有錢新祖老師的夜晚。


【第二講】一心開多門:從錢新祖的思想史研究出發
時間:6月24日(二)20:00-21:00
地點:誠品書店臺大店3樓藝文閣樓
主講:鐘月岑(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宋家復(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活動簡介
錢新祖的思想史研究可以超越學院內歷史科系的藩籬,引發來自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的興趣與對話,豐富壯大史學的陣容,同時抗拒複製、強化現有科系分工的知識權力結構。兩位講者作為錢新祖的門生,將與讀者分享錢老師的思想遺產。

系統號:

A-003472

【展覽】「與佛有約──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佛教拓片特展

【展覽】「與佛有約──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佛教拓片特展

標題:

【展覽】「與佛有約──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佛教拓片特展

時間:

2014年5月3日起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二樓豐碑拓片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聯絡人:

Tel: 2652-3180

內容簡介:

「與佛有約」拓片特展選自傅斯年圖書館收藏石刻佛教拓片的精品。拓片內容主要是修行者或信徒為發願造像、建塔廟供養佛,寫下的題記,通稱為發願文。該主題展呈現佛教文化中特有的修行者與佛陀之間密切互動的關係。修行者虔誠供養佛陀,並藉此祈請佛陀慈悲,護持眾生現世平安,走上菩提之道。代表啟動此互相感應關係的發願文刻在造像座上、摩崖、或刻在石碑上,不但公諸於世有如契約,更代表發願者以精進的菩提心,與佛立下彼此永恆的誓約,從此學佛,長相伴隨。

「與佛有約」36件展品共分六大主題,說明發願文的多元面向:莊嚴、崇因樹果、現世利益、修行實踐、佛法復興與往生淨土。拓片時間涵蓋南北朝到晚唐,五世紀到九世紀,地域遼闊,其中頗多活潑生動的圖像與歷代多變的書風。

展期:2014年5月3日起,每週三、六9:30-16:30(國定假日及選舉日不開放)

系統號:

A-003409

【展覽】鳴沙遺珍──傅斯年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展覽】鳴沙遺珍──傅斯年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標題:

【展覽】鳴沙遺珍──傅斯年圖書館藏敦煌遺書

時間:

2014年5月3日至8月30日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二樓珍藏圖書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史語所

聯絡人:

Tel: 2652-3180

內容簡介:

歷史語言研究所在廣州成立之初(1928)曾設「敦煌材料研究班」,目前傅斯年圖書館藏有51件四至十一世紀的敦煌文獻,內容主要為佛經寫卷。今年五月初,歷史文物陳列館精選具有代表性的文書,推出「鳴沙遺珍──傅斯年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特展。展件包含東晉、南北朝、隋、唐、吐蕃統治、歸義軍統治等各時期寫卷,可一覽書體在歷史長河中的變遷軌跡,不啻敦煌歷史文化縮影;佛教經、律、論俱足,其中《圓明論》歷代經錄佛藏未收,九卷散見英、法、俄、日,可補他卷不足;《四分律》可與上海圖書館及天津博物館所藏的《四分律》綴接;《大般涅槃經》、《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為異本,可校經文的異同;還有儒家《周易正義》「賁卦」殘卷,為稀見珍本。

展期:2014年5月3日至8月30日,每週三、六9:30-16:30(國定假日及選舉日不開放)

系統號:

A-003410

【展覽】小說的冶金者:朱西甯捐贈展

【展覽】小說的冶金者:朱西甯捐贈展

標題:

【展覽】小說的冶金者:朱西甯捐贈展

時間:

2014年4月15日至8月31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2F展覽室E(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文學館4月15日起推出「小說的冶金者:朱西甯捐贈展」,展出小說家朱西甯的著作、手稿、照片、器物等百餘件文物,包含50萬字的遺作《華太平家族》手稿,模擬還原小說家早年於軍用砲彈箱上克難寫作的場景,生動呈現作家的創作風貌。由於朱西甯家族多人均為知名作家,展區中也一併呈現其家族成員的文學成就。

朱西甯(1927-1998)本名朱青海,祖籍山東臨朐,生於江蘇宿遷,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肄業後棄學從軍。1949年來臺,任職軍旅20餘年,曾任《新文藝》主編、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總編輯,以上校退役,後專事寫作。1998年逝於臺北。 朱西甯自1952年出版第一本作品《大火炬的愛》開始展現小說創作的長才,一生出版三十餘部作品,多為長、短篇小說,兼及散文、傳記。早期作品以軍旅生涯及中國鄉土題材為主,大量運用地方語言與風俗,鄉土寫實色彩濃厚;後期逐漸揉合現代主義筆調、基督教精神與中國傳統哲學,探討人性與存在價值,展現不同的寫作風格。文學成就深獲各界肯定,先後獲得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時報文學推薦獎、聯合報文學特別獎等。

朱西甯除了文學創作之外,他也是由馬叔禮、丁亞民、朱天文等年輕一代作家發起的「三三集刊」重要精神導師,熱心指導熱愛文藝的眾多年輕人。其夫人劉慕沙,女兒朱天文、朱天心、女婿謝材俊(唐諾)皆為當代文學作家,形成知名的「文學家族」,影響廣泛。

朱先生辭世後,2001年1月由家屬將其一生著作、藏書、手稿、照片與衣物、器物等二千餘筆文物一批,悉數捐贈予文建會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簡稱文資中心,即臺文館前身),交付專業典藏保存,並隨即於臺南市北門路籌備處舉辦「朱西甯文學紀念展」,表彰其一生文學成就。臺文館館長翁誌聰表示,經過數年細心的整理與分類建檔,臺文館於今年推出「小說的冶金者:朱西甯捐贈展」,藉由四個主題展區及其家人的相關文物,從中可以略窺這位在我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重要作家之人生歷練,淬煉文學猶如冶金的精神,呈現朱西甯豐富多樣的創作風貌。

展場位於臺灣文學館2樓展覽室E,第一區「我從海的那邊來」,主要呈現朱西甯有關原鄉中國與家族傳記的作品,包括其50多萬字之遺作《華太平家傳》手稿、筆記資料等,及2001年文資中心委託藝術家許維忠製作之朱西甯半身塑像。 第二區「軍旅生活是我寫作的材料」,以朱西甯軍旅生涯為背景,展出有關戰爭史、軍事等題材之作品如《八二三注》、《將軍與我》等,和他的軍裝大衣、軍籍獎勳章與許多軍中公文書器物等,呈現軍職身分帶給他文學創作的深刻影響。

第三區為「我的創作技巧不斷求新求變」,朱西甯除了戰爭、懷鄉文學外,也力求小說形式的不斷精進,致力揉合中國傳統文化、基督教精神與鄉土風俗元素,並加入現代主義技巧,使其小說成就臻至高峰。本區展出其大部分作品,包含部分散文、戲劇創作手稿。並模擬還原小說家早年於軍用砲彈箱上克難寫作的場景,表現文學從生活中產生的精神。

第四區「我的家人也是作家」,展出朱西甯家人的著作、譯作與得獎殊榮。朱西甯夫人劉慕沙女士為知名日本文學翻譯家,翻譯日本文學名家菊池寬、志賀直哉、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代表作品30餘種,亦從事散文創作。大女兒朱天文著有《淡江記》、《荒人手記》、《巫言》等,並投入電影編劇工作;二女朱天心著有《擊壤歌》、《古都》、《漫遊者》等;三女朱天衣著有《下午茶話題》、《我的山居動物同伴們》等,並投入作文教學與自然生態保育工作。朱天心夫婿謝材俊(筆名唐諾)亦為知名作家與評論家,著有《在咖啡館遇見14個作家》、《世間的名字》等。

因應國立臺灣文學館大門門廳進行古蹟修復工程,考量觀眾安全及參觀品質維護,自2014年4月1日起,調整開放時間如下:

星期二 09:00~18:00
星期三 09:00~18:00
星期四 09:00~18:00
星期五 09:00~21:00
星期六 09:00~21:00
星期日 09:00~18:00
星期一 休館

系統號:

A-003411

【展覽】Living Shrines: Uyghur Manifestations of Faith, Saints and Islam in Western China

【展覽】Living Shrines: Uyghur Manifestations of Faith, Saints and Islam in Western China

標題:

【展覽】Living Shrines: Uyghur Manifestations of Faith, Saints and Islam in Western China

時間:

2014年4月4日至6月21日

地點:

Brunei Gallery SOAS(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Thornhaugh St, Bloomsbury, London WC1H 0XG,UK)

主辦單位: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聯絡人:

Tel: +44 (0)20-7898-4046

內容簡介:

Photographs and Video by Lisa Ross
Curated by Jolaine Frizzell

In Living Shrines, artist Lisa Ross brings into focus a Uyghur religious tradition with its desert shrines to Sufi saints and Muslim pilgrimage sites. For ten years, she worked in and around the Taklamakan Desert of China’s far northwest in the Xinjiang Uyghur Autonomous Region photographing these ephemeral markers of faith. Ross followed a wide-ranging network of Islamic pilgrimage sites honouring saints, most of whom were active in Sufi orders that date back as far as the 10th century. These sites, known as mazârs, are not only devotional but also encompass personal prayers and are home to various offerings, including the remains of sacrificial animals or dolls left by women praying for children. Sufis believe the earth of the mazârs is suffused with faith. Sacred markers reach skyward and express individual invocations, honour saints, or denote burials. It is believed that saints, in a state of eternal sleep, help the deceased transition into the afterlife by functioning as conduits to Allah for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Ross’s photographic work unveils the meditative and spiritual power of the Uyghur landscape, as well as a sense of the sacred with which it is imbued; this power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incandescent glow of the various religious sites, as if they had been lit by another sun. The unassuming photographs communicate a pervasive quiet and stillness, leaving a haunting impression on the viewer. Draw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votional pilgrimage, Ross rarely includes the human figure, allowing for a direct and intimate viewing of these holy monuments.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a body, there is no explicit demarcation of scale: the viewer’s relationship to the landscape and space is thus uninterrupted and remains open with possibility. Classically composed, these luminous works employ simplicity and austerity to invoke ideas of spirituality, eternity, and transcendence. In these monumental portraits, Ross calls our attention to the great force of nature, cultural histories, and the endurance of faith.

Collaborating with Uyghur folklorist Rahile Dawut and French historian Alexandre Papas, Ross returned several times to the area and witnessed much alteration in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throughout her journeys to Xinjiang, ending with her last visit in 2011. Beth Citron, assistant curator at the Rubin Museum of Art writes, “Like the religious pilgrim, but coming from a much greater distance, the artist travelled to and through these sites, on a deliberate journey invested with its own set of rites, relationships, and the creation of meaning. Ross has captured the critical decade in which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around these mazârs changed, making both their continuance and these images all the more meaningful.” Living Shrines becomes an important archive of collective memory, histories of faith, and the perseverance of a culture facing great change.

The book Living Shrines of Uyghur China – Photographs by Lisa Ross, published in 2013 by the Monacelli Press accompanies the exhibition with essays by Beth Citron, Rahila Dawut and Alexandre Papas.

Contact email: gallery@soas.ac.uk
Contact Tel: +44 (0)20 7898 4046

系統號:

A-003412

【展覽】臺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展

【展覽】臺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展

標題:

【展覽】臺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展

時間:

2014年1月24日至6月11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G200室(臺北市中正區100襄陽路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臺灣省諮議會

內容簡介:

由臺灣省諮議會和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辦理的「臺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展」,自2014年1月24日至6月11日於臺博館二樓迴廊展出。此展爲回顧60餘年來臺灣地方自治發展軌跡及傳承歷史記憶。展覽將臺灣省議會的會史以編年的方式,擷取具有代表性的議題及事件,以完整的脈絡發展呈現臺灣省參議會、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諮議會等四個時期的發展軌跡,是戰後臺灣政治、經濟及社會發展十分關鍵且重要的民主政治發展史料。本次展出的檔案資料是臺灣省議會時期的議會史料數位化後重現的成果,也是臺灣地方自治發展歷程最重要的紀錄。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點30分到下午5點,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則照常開館。

休館時間: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03413

【展覽】「威權時代中多元論述的星火:1950s-1970s臺灣人類學者與原住民研究」專題特展

【展覽】「威權時代中多元論述的星火:1950s-1970s臺灣人類學者與原住民研究」專題特展

標題:

【展覽】「威權時代中多元論述的星火:1950s-1970s臺灣人類學者與原住民研究」專題特展

時間:

2014年4月23日至12月31日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特展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民族所

聯絡人:

Tel: 02-2652-3308

內容簡介:

1950到1970年代的臺灣,是一個政治上處於戒嚴,經濟上「現代化」發展掛帥的時代。政府的治理哲學,延續了新生活運動的餘續,著眼於教化出「儉樸」、「理性」的國民;民族政策上則抱持著「漢化」或「同化」的基本態度。在那個講求規制的時代中,從大陸遷臺的第一代人類學者,以及他們在臺灣培養出的第二代人類學者,秉持著學術的真誠與使命感,深入原住民部落,展開專業嚴謹的民族誌田野調查工作;並在各種可能的公開場合,鼓吹文化相對論的觀點,企圖喚起社會大眾對於非漢族群文化的認識與尊重。透過他們鍥而不捨的呼籲,以及默默的學術累積與出版,到了1980年代,社會政治氛圍開始轉變,整個臺灣社會對於原住民文化的接納與欣賞,對於文化多元主義的擁抱,也才能夠水到渠成。

本展覽由本所副研究員蔣斌先生及何翠萍女士共同策展。展覽中匯集了大量珍貴的田野影像、公文檔案、研究者田野筆記圖繪、文物及訪談影音,並透過多媒體技術及互動式展示設計,帶領觀眾重返1950-1970年代,看臺灣戰後第1、2代的人類學者如何秉持學理的觀點與學術的初衷,在當時國家機器與社會大眾的眼神都不太眷顧的偏遠地區,默默地實踐著多元主義與人本主義的理想。展期自4月23日起至103年12月31日止,誠摯地邀請各界朋友蒞臨指教。

展期
2014年4月23日~12月31日
每週三、六 9:30 ~ 16:30。
遇國定假日休館 (其它特殊情形之休館,以本館網頁最新消息告為準)

系統號:

A-004181

【展覽】行雲:國家圖書館當代名人手稿書畫展

【展覽】行雲:國家圖書館當代名人手稿書畫展

標題:

【展覽】行雲:國家圖書館當代名人手稿書畫展

時間:

2014年2月24日至8月16日

地點:

國家圖書館四樓善本書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

阮靜玲,Tel: +886-2-2361-9132#402;E-mail:cljuan@ncl.edu.tw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職司全國文獻之徵集與典藏,所以蒐求名家手稿、函牘及日記等資料向為本館工作之重點。本次臺北國際書展期間本館首度對外展示近年來典藏之部分手稿與書畫作品,頗獲民眾好評。因此,今春特於本館四樓善本書室舉辦當代名人手稿書畫展,展期自2014年2月24日至8月16日。歡迎蒞臨參觀。

地點: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四樓善本書室。

時間:開館日周二至周六,上午9時至下午5時。

*參觀請依本館入館規定辦理。

系統號:

A-003416

【展覽】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

【展覽】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

標題:

【展覽】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

時間:

2013年11月30日至2014年9月3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一展覽區2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定窯,位在中國古代定州區域所產的瓷器,其白瓷作品為宋代以來所推尊。考古發現其最主要的窯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境,窯場綿延密佈,產量豐富。唐代開始興作,十世紀晚唐、五代時成為中國北方名窯,產品廣受中原、江南、遼國貴族所喜愛。及至宋、金時期,定窯窯業技術精進,如以煤為燃料、以覆燒技法改善質量、以劃花與印花裝飾器表,均成就定窯的特殊性。不但為貢入北宋、金朝的內廷用品,也突破邊境藩籬,廣見於大遼與南宋的墓葬中,故享有「天下第一」的讚譽。

北宋蘇東坡曾詠歎「定州花瓷琢紅玉」,金人劉祁亦記載「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句,足見有花紋的定窯白瓷,風靡當時代。白色胎土上或以刀刻劃花紋、或以模子笵印花紋,罩上透明釉後,紋線間積釉色深,呈現清晰的圖案,為牙白素淨的瓷面增添無限的華美。這樣含蓄溫雅、變化萬千的美感,是賞鑒家們心目中的白瓷典範,遂也為宋代以來各地官民窯場競相襲仿。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收藏裡,定窯類型的瓷器近八百件,多數具有花紋,無論劃花流暢如畫、印花繁麗如織繡,均能見到宋人紋樣設計的多樣趣味。本次展覽分兩期,將於五月作局部展品更換,使觀眾共享本院定窯藏品之豐富。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3417

【展覽】明四大家特展——文徵明

【展覽】明四大家特展——文徵明

標題:

【展覽】明四大家特展——文徵明

時間:

2014年4月3日至6月3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04、206、208、210、212 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四大家沈周(1427-1509)、文徵明(1470-1559)、唐寅(1470-1524)、仇英(約1494-1552)作品質量均美,特別於今年度推出四大家系列特展,繼第一季沈周展之後,第二季展出文徵明書畫。文徵明,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原名壁,後以字號為名。改字徵仲,號衡山居士、停雲生。為人行事嚴謹,本有意仕途,九次進京赴考,皆未考取功名,嘉靖二年(1523)經推薦為翰林院待詔,後因官場生涯與其理念不合,嘉靖五年(1526)辭官歸里,致力詩文書畫,遣性自娛,成就不凡。文徵明是四大家中最長壽的一位,子嗣能繼其業,加以生徒眾多,對明代中晚期的書畫影響至鉅,和沈周並列吳派領袖。

文徵明的書法廣臨前代名跡,習字甚勤,自言每天晨起必練字,終身不怠。善長各種書體,小楷和行書最具個人特色。小楷精整勁利,九十歲仍能作蠅頭楷。行書姿媚而遒勁,傳世作品以行草書居多。

繪畫初拜沈周為師,後在豐富的家藏和廣泛的交遊影響下,臨習各名家作品,建立自己獨特的風貌。兼擅水墨、設色,水墨濃淡墨色層次變化生動;設色多青綠,雖為重彩,卻能展現清新雅淡的韻味。筆法有細、粗兩種面貌,細者秀潤清勁,粗者蒼勁老練,又因其能書善畫,故繪畫中常見書法意趣。繪畫題材以山水為主,然亦偶作人物、花鳥,或簡淡,或沈穩,都具文人雅逸丰神。  

此次展覽分書法和繪畫兩部分。書法以「書法發展」和「書法入畫」二單元,說明其書風變化與其書法對繪畫的影響。繪畫以「繪畫發展」、「仿古風貌」「一稿多本」和「花鳥人物」四單元,呈現其山水畫不同階段多樣的風格特色,並展出量少質精的花鳥、人物畫作品。

本展覽細節將於開展後陸續公布於官網。

系統號:

A-003418

【展覽】福を呼ぶ中国版画の世界——富貴・長寿への日中夢くらべ

【展覽】福を呼ぶ中国版画の世界——富貴・長寿への日中夢くらべ

標題:

【展覽】福を呼ぶ中国版画の世界——富貴・長寿への日中夢くらべ

時間:

2014年4月26日至6月29日

地點:

横浜ユーラシア文化館3階企画展示室(神奈川県横浜市中区日本大通12)

主辦單位:

横浜ユーラシア文化館、横浜市教育委員会

聯絡人:

Tel: 045-663-2424

內容簡介:

展示概要
1章 子どもと家族の幸せ
中国では、家の継承・出世・富貴・長寿を願い、古くから子どもを題材とした絵が多く作られました。江戸時代の日本でも同じテーマの絵が現れます。

2章 歴史や物語のヒーロー
中国民衆の好きな偉人や物語のヒーローは芝居になるとともに版画としても広く親しまれました。誇張した化粧法は歌舞伎のくまどりに取り入れられました。

3章 多彩な願いと神々の専門化
人々の願いは子授け・出世・商売繁盛・豊作・長寿など多彩で、様々な神さまを必要としました。居室や祭壇に飾られる神像や寺院で燃やされ天に願いを届ける神像など神々の専門化がみられました。

4章 神々と版画の国際交流
江戸時代の日本には美しい中国の版画がもたらされました。浮世絵は、印刷技法や題材などを中国民間版画から取り入れていたと言われています。

▼休館日:月曜日 *5月5日・6月2日は開館、5月7日(水)・6月3日(火)は振替休館

【関連事業】
▼ミニ講座:
ユーラシア文化館1階ギャラリー
5月25日(日)
14:00-15:30
講師 中城正堯「子ども絵にみる日中夢くらべ―年画の子、浮世絵の子」

6月15日(日)
14:00-15:30
講師 三山陵「中国民間版画のパワー:作る人・飾る人の夢と祈り」

▼ワークショップ:
  ユーラシア文化館1階フリースペース
  会期中 土日祝日 「中国結びと切り紙(剪紙)」(無料)

本展覽參觀及迷你講座均需收取費用,請參見官網。

系統號:

A-003406

【展覽】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宝

【展覽】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宝

標題:

【展覽】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宝

時間:

2014年6月24日至9月15日

地點:

東京国立博物館平成館(東京都臺東区上野公園13-9)

主辦單位:

東京国立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NHK、NHKプロモーション、読売新聞社、産経新聞社、フジテレビジョン、朝日新聞社、毎日新聞社、東京新聞

內容簡介:

わが国では古くから中国の文化に親しみ、積極的にその摂取につとめてきました。後に形成されたわが国独自の文化を理解するためにも、我々はまずその淵源である中国の文化を深く理解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

東京国立博物館では、この50年間に限っても、約100を数える大規模な特別展を開催してまいりました。その内容は、日本はもとより、アジアの各地域やエジプトそしてヨーロッパ、アメリカ等、世界の広範な地域にわたります。こうした多種多数の展覧会を開催しながら、これまで実現できなかったのが、臺北 故宮博物院の展覧会です。中国歴代にわたる優れた文化財を多数収蔵する同院の文化財を抜きにしては、中国の悠久の文化を理解することにはなりません。

本展では、ひときわ優れた中国の文化財を収蔵している臺北 故宮博物院の収蔵品から、特に代表的な作品を厳選し、中国文化の特質や素晴らしさを広くご紹介いたします。

開館時間:9:30~17:00(入館は閉館の30分前まで)
*ただし、会期中の金曜日および「翠玉白菜」展示期間(6月24日(火)~7月7日(月))は20:00まで、土・日・祝休日は18:00まで開館)

休館日:7月14日(月)、7月22日(火)、7月28日(月)、8月4日(月)、9月1日(月)、9月8日(月)

系統號:

A-003407

【展覽】Lost Kingdoms Hindu-Buddhist Sculpture of Early Southeast Asia, 5th to 8th Century

標題:

【展覽】Lost Kingdoms Hindu-Buddhist Sculpture of Early Southeast Asia, 5th to 8th Century

時間:

2014年4月14日至7月27日

地點: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alleries 899(1000 Fifth Avenue. New York, 10028,USA)

主辦單位: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聯絡人: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el: 212-535-7710

內容簡介:

This is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loan exhibition to explore the sculptural art produced in the earliest kingdoms of Southeast Asia. From the first millennium onward, powerful kingdoms emerged in the region, embracing much of Indic culture to giv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expression to their identities. Early Hinduism (Brahmanism) and Buddhism arrived early, first witnessed by Sanskrit inscriptions, and shortly thereafter by a proliferation of large-scale religious imagery.

Some 160 sculptures are featured in the exhibition, princip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identifiable cultures of Pyu, Funan, Zhenla, Champa, Dvāravatī, Kedah, and Śrīvijaya. These are the "lost kingdoms," whose identities and sometimes very existence only emerged from the historical shadow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 a result of pioneering epigraphic and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much of it recent.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and cultural parameters of these early kingdoms bring new understanding to the beginning of state formation in Southeast Asia and broadly define the modern political map of the region today. The surviving corpus of early religious art from these kingdoms is our principal window onto these cultures.

Many of the exhibits are monumental, and a significant number are designated as national treasures. The National Museums of Cambodia, Vietnam, Thailand, Malaysia, Singapore, and Myanmar, as well as the Musée Guimet, Paris, and major museu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all lenders. Many of the works have never traveled outside their source countries before. Myanmar is making its first ever international loans to this exhibition.

The majority of the works are in stone, with others in bronze, gold, silver, terracotta, and stucco. Among the masterpieces in the exhibition, highlights include a sixth-century Cambodian Buddha Offering Protection; a spectacular Krishna Holding Mt. Govardhana from the hill shrine of Phnom Da, in southern Cambodia; a late seventh-century Avalokitesivara discovered in the Mekong delta of Vietnam in the 1920s, arguably the most beautiful image of the Buddhist embodiment of compassion in Southeast Asia; an Uma of startling naturalism that likely embodies a portrait of a deceased Khmer queen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seventh century; an ascetic Ganesha from the eighth-century religious sanctuary of My Son in central Vietnam; and a Dvaravati kingdom terracotta sculpture Head of Meditating Buddha, a sublime representation of Buddhist meditation from the seventh century.

系統號:

A-003404

【展覽】Out of Character: Decoding Chinese Calligraphy—Selection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Akiko Yamazaki and Jerry Yang

【展覽】Out of Character: Decoding Chinese Calligraphy—Selection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Akiko Yamazaki and Jerry Yang

標題:

【展覽】Out of Character: Decoding Chinese Calligraphy—Selection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Akiko Yamazaki and Jerry Yang

時間:

2014年4月29日至8月17日

地點: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alleries 210-216(1000 Fifth Avenue. New York, 10028,USA)

主辦單位: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聯絡人: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el: 212-535-7710

內容簡介:

This exhibition features more than forty outstanding examples of calligraphy from the collection of Jerry Yang and his wife, Akiko Yamazaki, created by leading artists of the Yuan (1271–1368), Ming (1368–1644), and Qing (1644–1911) dynasties. The selection of artwork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in the galleries are intended to speak to beginners and specialists alike, using calligraphy of the highest quality to introduce key concepts of format, script type, and style. Some of the most notable works are a standard script transcription of a Buddhist sutra by Zhao Mengfu (1254–1322); a clerical script transcription of The Thousand-Character Classic in an eighty-five-leaf album by Wen Peng (1498–1573); a powerful cursive writing by Xiong Tingbi (1569–1625), a Ming general charged with defending the Great Wall; a selection of works by Dong Qichang (1555–1636), the preeminent calligrapher, painter, and art theorist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an important group of nineteenth-century pieces by masters of the "Epigraphic School," who based their calligraphy on the archaic scripts found on bronze vessels and monumental stone steles.

系統號:

A-003405

【展覽】Enter The Mandala: Cosmic Centers And Mental Maps Of Himalayan Buddhism

【展覽】Enter The Mandala: Cosmic Centers And Mental Maps Of Himalayan Buddhism

標題:

【展覽】Enter The Mandala: Cosmic Centers And Mental Maps Of Himalayan Buddhism

時間:

2014年3月14日至10月26日

地點:

Asian Art Museum(200 Larkin St. San Francisco, CA 94102, U.S.A.)

主辦單位:

Asian Art Museum

聯絡人:

Tel: 415.581.3500;E-mail: pr@asianart.org

內容簡介:

Minutely detailed and saturated with philosophical meaning, these works (most often paintings or sculptures) are a feast for the eyes and the mind—nested squares and circles are arrayed to represent the center of the cosmos and the four cardinal directions. For Buddhist practitioners, however, mandalas are not just images to view, but worlds to enter—after recreating the image in their mind’s eye, meditators imaginatively enter its realm.

But is it possible to have this experience without years of meditative discipline?

Enter the Mandala says yes. In this exhibition, 14th-century paintings align a gallery with the cardinal directions, transforming open space into an architectural mandala—a chance to experience the images in three dimensions, to dwell in the midst of the cosmic symbols and be transported to another world. Visitors can literally “enter the mandala,” exploring places in the cosmos—and perhaps themselves—that might otherwise remain invisible.

系統號:

A-00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