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14臺灣建築史論壇

2014臺灣建築史論壇

標題:

2014臺灣建築史論壇

時間:

2014年5月2至3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小白宮展演廳(臺北市南昌路一段1號)

主辦單位:

行政院文化部(文資局)、臺灣建築史學會、中原大學、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黃玉雨,Tel: (03)265-6113;E-mail: topaz70885@gmail.com

內容簡介:

5月2日
10:00-11:30
【專題演講】
由「地-域(terri-torio)」觀點探討建築・聚落・都市等地域之全貌(伊藤毅)
主持及翻譯:黃俊銘

13:30-14:50
【都市史領域】
主持人:徐明福
淺論臺灣大學創校初期校園建設之建築呈現(陳清泉)
作為市民生活場所的老街保存: 以越南會安與臺灣三峽老街的保存事業為例(黃蘭翔)
1950年代的美援、衛生與都市治理(劉欣蓉)
稻穀・白米——多聚落架構下臺南市的社會經濟活動與都市空間之關係(1920-1941)(鄭安佑、吳秉聲、徐明福)

15:10-17:20
【文化論述領域】
主持人:吳光庭
【專題演講】
1949年以前在臺或來臺華籍建築師名錄(賴德霖)
【論文發表】
宗祠建築修建的發展與影響——以金門北山、前水頭宗祠為例(曾逸仁)
文化翻譯:臺灣近代建築發展中文化的再現(顏亮平、吳南葳)
展示現代——1910倫敦日英博覽會中的臺灣與日本形象(黃奕智)
漢人風水與印度Vāstu-Shāstra建築傳統中,與平面型態有關的守則與禁忌之比較研究(黃恩宇)
帝國山水全景圖中的文化想像與統理——涵碧樓行館、精品旅館與日月潭(蔣雅君、宮厚琪)

17:20-17:50
綜合討論

5月3日
9:00-10:30
【專題演講】
臺灣與日本近代都市基礎設施相關的相互比較——在技術・技術者・資訊的焦點上(伊東孝)
主持及翻譯:黃俊銘

9:20-10:30
【論文發表】
臺湾における建築技術の導入と臺湾人技術者の介在について(二村梧)

10:30-12:10
【土木史領域】
主持人:林會承
1935年臺灣中部大震災之鐵路復舊事業(簡佑丞)
冷戰歷史中的金門軍事建築國際性(袁興言)
日治時期臺灣土木建設人才技術與資訊的國際交流:以臺灣總督府技師菅野忠五郎的歐美鐵道視察為例(黃俊銘)
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之位置及其構築材料之研究(李德河、吳建宏、林宏明、賴新龍、李佳原、李璧玲)
日治時期魯凱族石板屋聚落空間受外來文化影響的變遷探討(許勝發、徐明福)

13:10-14:00
【專題演講】
圍繞著地球和世界的歷史(藤森照信)
主持及翻譯:黃俊銘

14:00-15:00
【建築史領域Ⅰ】
主持人:米復國
戰後宜蘭地區西方傳教士與天主教會建築體系初探(蔡明志)
日治時期臺灣鐵道旅館研究——以臺南鐵道旅館為例(卓銀永、簡銘佑)
石門水庫十一份總辦公區的故事與圖像——當代臺灣水庫工程 技術生根文化場域(黃荻昌、李文彬、黃宇新、陳莉諭)

15:30-16:10
【專題演講】
20世紀前葉日本人建築家在東亞的所見所聞與建築資訊流傳之相關研究(西澤泰彥)
主持及翻譯:黃俊銘

16:10-17:10
【建築史領域II】
主持人:傅朝卿
臺灣民居研究與日本民居研究的比較:兼論臺灣民居研究史的回顧(吳昱瑩)
板橋林本源花園空間之詩情與畫意(葉乃齊、劉玉英)
「祖先崇拜」祭祀行為在臺灣住宅空間中之變遷(張興國、邱世仁)

17:10-17:40
綜合討論

系統號:

C-003110

李榮春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

李榮春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

標題:

李榮春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5月2至3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靜宜大學任垣樓國際會議廳(臺中市沙鹿區臺灣大道七段200號)

主辦單位:

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文學臺灣基金會

聯絡人:

請逕至官網線上報名

內容簡介:

5月2日
13:00-14:20
【專題論壇:非文學觀點看李榮春文學的推廣與發揮】
主持人:彭瑞金
與談人:葉永韶、李雅莉、李鏡明

14:30-15:20
【專題論壇:地方文學步道的設計與經營】
主持人:翁誌聰
與談人:康原、莊華堂

15:30-17:20
【專題論壇:文學館設立經營與推展】
主持人:廖瑞銘
與談人:翁誌聰、陳萬益、彭瑞金、廖振富、邱若山

5月3日
9:00-10:00
【專題演講:李榮春文學二三事】
主持人:李鏡明
主講人:彭瑞金

10:00-12:00
主持人:趙天儀
李榮春文學的孤獨之路——以鄉愁為例(藍建春)
談《祖國與同胞》、《海角歸人》與《洋樓芳夢》中的愛情書寫與自我形象(唐毓麗)
「祖國」破滅後的的兩種背離:從《亞細亞的孤兒》到《祖國與同胞》(陳瀅州)

13:00-14:50
主持人:林芳玫
情與禮的糾葛:李榮春小說所呈現的臺灣閩南喪葬文化(陳麗蓮)
鍾肇正的〈大巖鎮〉及我所認識的李榮春(錢鴻均)
集體靈魂的追尋者:論李榮春《洋樓芳夢》中的幻夢與實境(李沿儒)

15:00-17:00
【綜合座談:李榮春及其時代的文學】
主持人:彭瑞金
與談人:柳書琴、陳建忠、余昭玟

系統號:

C-003260

臺灣戲劇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邱坤良教授榮退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灣戲劇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邱坤良教授榮退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臺灣戲劇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邱坤良教授榮退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5月9至11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臺北藝術大學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聯絡人:

簡小姐,Tel: (886)-02-2893-8261;E-mail: klchiu2014@gmail.com

報導者: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簡小姐

內容簡介:

5月9日
10:00-11:30
【專題演講】
曾永義:作為戲劇研究者的邱坤良

13:00-15:00
【第一場:身體、儀式與戲劇】
主持人:張中煖
一個萬人參與演出的「溯源劇場」:目瑙縱歌的身體行動方法(MPA)研究(鍾明德)
Taiwan’s Processional troupes in human’s sphere and gods’ kingdom: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艾茉莉)
戲神咒「囉哩嗹」淨臺功能語源初探──一個臺灣傳統戲曲與梵語聲明學接軌的研究取徑(卓玫君)
與談人:廖仁義、張珣、釋惠敏

15:30-17:30
【第二場:戲劇與理論的對談】
主持人:周慧玲
從張弘編劇看當代崑劇與明清傳奇的對話(王安祈)
笑的理論與時代意義︰當代臺灣主流戲劇的喜感研究(紀蔚然)
臺灣戲劇史觀與方法論的再思考(于善祿)
與談人:羅麗容、牛川海、陳正熙

5月10日
9:00-10:20
【專題演講】
田仲一成:民俗學視野下的戲劇研究──戲劇文學產生於孤魂祭祀之說

10:30-12:30
【第三場:對邱坤良教授創作的回應與討論】
主持人:平路
從特列季亞科夫看「列夫」的悲劇──為什麼左翼藝術在革命勝利後的俄國存在時間這麼短暫?(邱坤良先生巨著讀後感之一)(陳世雄)
地方精靈的記憶與再現──論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書寫中的場所精神(江寶釵)
歷史迷霧中的女性隱喻(王友輝)
與談人:林國源、黃美娥、張小虹

13:45-15:00
【第四場:戲劇史與戲劇史觀】
主持人:簡秀珍
一年半載:省署時期臺灣戲劇史探微(徐亞湘)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y of Taiwanese Classical Theatre by Japanese in the Pre-War Tim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日治時期戰前日人對於現代臺灣戲曲研究之建構)(康尹貞)
與談人:薛化元、石婉舜

15:30-17:30
【第五場:戲劇跨國】
主持人:吳榮順
劇場空間的政治性:鈴木忠志導演的《伊凡諾夫》(林于竝)
異地而處──臺灣戲劇作品在大陸的改編與適應(李季紋)
從通行劇目看新加坡對臺灣歌仔戲的接受和創發(林鶴宜)
與談人:黃尹瑩、鍾欣志、余淑娟

5月11日
9:30-11:30
【第六場:大眾戲劇的變遷】
主持人:林于竝
Inter-Asian Theatre Research from a Japanese Viewpoint; on Two Anti-Japanese Songs in Contemporary Japanese productions(永田靖)
近代大衆演劇と伝統文化──沖縄の琉球歌劇を例に(現代大眾戲劇與傳統文化──以沖繩的琉球歌劇為例)(細井尚子)
劇場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秦嘉嫄)
與談人:林于竝、趙綺芳、王婉容

13:00-15:00
【第七場:戲劇文本與表演文本】
主持人:紀蔚然
厚積薄發──霹靂舞臺布袋戲〈狼城疑雲〉的劇本編構特色(吳明德)
戲曲新製作演出版本比較──以歌仔戲《刺桐花開》為例(張啟豐)
北管家庭戲的敘事及其展現的群體心態——以《藥茶記》、《雙貴圖》、《合銀牌》、《鐵板記》為討論中心(簡秀珍)
與談人:司黛蕊、謝筱玫、劉南芳

15:20-16:35
【第八場:戲劇越界】
主持人:張啟豐
京劇《碰碑》、《南天門》中的度脫與救贖:精神醫學與觀眾心理的探索( 蔡振家、曾念生)
「星國留聲」──1960年代新加坡錄製臺灣歌仔戲唱片考述(蔡欣欣)
主持人:吳佳璇、徐麗紗

15:20-16:35
【圓桌論壇】
林鶴宜、蔡欣欣、紀蔚然、徐亞湘、張啟豐、簡秀珍、細井尚子等

系統號:

C-003111

「德性的轉向:德性倫理學、德性知識論與中國哲學」研討會

標題:

「德性的轉向:德性倫理學、德性知識論與中國哲學」研討會

時間:

2014年5月14至17日(週三至週六)

地點:

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第二教研大樓8樓D0825教室(臺北市士林區士林區臨溪路70號)

主辦單位:

東吳大學哲學系

聯絡人:

米建國副教授,Tel: (02) 2881-9471轉6212-6215;E-mail: cmi@scu.edu.tw

內容簡介:

「德性」(virtue)是個傳統復古的概念,也是個當代創新的想法。在希臘時代亞理斯多德的Nichomachean Ethics這本深具影響力的著作中,「德性」這個概念就扮演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許多後世的研究,都希望透過對這個概念的理解,進一步掌握實踐智慧(practical wisdom)的想法,更進而連結「幸福」(eudaimonia)這個終極的目標。當代「德性」理論的發展,在德性倫理學方面,強調以「德性」作為「倫理規範性」(ethical normativity)之依據,而在德性知識論方面,也著重以「德性」作為「知態規範性」(epistemic normativity)之基礎。在這兩者交互對話與辯證發展的過程之中,不僅為尋求道德規範的本質開創了一個新的進路,也為探索知識的本質與價值問題找到了一個新的契機。德性理論的出現,為當代哲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野。這個「德性轉向」(the virtue turn)的出現,意味著傳統以來規範倫理學中以康德為首的義務論主張,將面對德性倫理學所帶來的強大挑戰;而傳統以來知識論中以笛卡兒為首的義務論式的知識理論,也將接受德性知識論的重新檢視。更重要的是,面對這個德性理論的興起,中國哲學的全球化發展,也將有著一股潛在的推動助力,這也將代表著面對與理解中國哲學時,我們將擁有一套新穎的詮釋進路。

二十世紀德性知識論想法的出現,主要是從1980年Ernest Sosa 在他的“The Raft and the Pyramid”這篇文章中開始。在這篇文章中,他同時對當時知識論中的基礎論與融貫論提出了根本上的批判,最後也提出了類似「德性倫理學」的構想方案,對比智的德性(Intellectual Virtue)與道德德性(Moral Virtue),宣告了當代德性知識論的正式誕生。Sosa最近(在他的Knowing Full Well一書中)提出了一個「以表現為基礎的規範性」(performance-based normativity)作為模型,企圖說明知態規範性究竟應該如何瞭解,這個模型同時也可以應用到對倫理規範性的說明上。但是更重要的是,這個模型的提出,也為當代解讀「德性」這個概念,提供了一個對話的平臺與理論的基礎。

「表現」(performance)這個概念是個比較普遍的概念(特別是在英文的用法中),它可以是一種藝術的表演(performing),也可以是一種運動的競技(playing),還可以是一種道德的行為(behaving),甚至是一種知識的認知(knowing),最後(即使是非人類的表現)也可以是一種事物器具的功用(functioning)。只要是具有目標性或目的性的行動或運作,都可以視為一種表現。所以,我們可以說藝術表演的目標(goal)是在追求美的藝術價值,運動的競技目標是在追求展現能力的運動價值,道德行為的目標是在追求善的倫理價值,而知識認知的目標是在追求真的知態價值。這些不同種類的「表現」都各自有其追求的目標與價值,而作為這些表現的行動與運作,就必須在其獲致目標的追求過程當中,以相對於這些不同種類表現的規範性,來加以衡量與評價這些表現的價值,也因此表現之所以做為一種表現,其自身的本質與特性才能夠被加以彰顯。

我們把德性知識論這個在當代新興的運動,稱之為當代知識論的「德性的轉向」,其實一點也不為過。當然在這個轉向的過程之中,除了 Sosa的許多重要著作之外,Linda Zagzebski的Virtues of the Mind: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of Virtue and the Ethical Foundations of Knowledge、John Greco的Achieving Knowledge: A Virtue-Theoretic Account of Epistemic Normativity、與Jonathan Kvanvig的The Value of Knowledge and the Pursuit of Understanding,都是一起促成這個轉向的重要人物與代表著作。這個轉向在知識論上不僅把當代對於「證成理論」(theories of justification)的討論,轉向對於「德性理論」(theories of virtue)的討論;也把知識論中以「知識本質」為焦點的討論(nature-driven epistemology),轉向以「知識價值」為焦點的討論(value-driven epistemology);最後還把知識構成的基礎條件問題,由「產品輸出」(亦即“true belief”)為導向的知態規範性討論,轉向以「主體德性」(virtuous agent)為導向的知態規範性討論。

在德性倫理學的發展方面,作為一個在當代能和「義務論」與「結果論」相抗衡的一種規範倫理學,德性倫理學所關注的「德性」,是以一種著重於「道德主體」(moral agent)為核心的進路,而不是一種以個別的道德行動(moral action)是否發自義務與法則、或者著重行動結果為考量的規範進路。德性倫理學強調來自於道德主體在不同的環境與時空中,是否具有一種獨特的人格特質,能夠以一種合乎德性的方式,回應來自各種不同情境下的能力與表現。當代最早提出德性倫理學想法的人,當推Elizabeth Anscombe在“Modern Moral Philosophy”(1958)這篇文章所提出的觀點。80年代以後,Alasdair MacIntyre的 After Virtue (1985)、Iris Murdoch 的The Sovereignty of Good (1985) 與Bernard Williams 的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 (1985)這三本著作,同時在1985年前後問世,共同推動並鼓舞了德性倫理學的發展。其後,Rosalind Hursthouse 的On Virtue Ethics (1999)、Michael Slote 的From Morality to Virtue (1992) 與Morals from Motives (2001)、Christine Swanton 的Virtue Ethics: A Pluralistic View (2003),也都是當代倫理學發展中,具有推波助瀾的幕後功臣。其中的Michael Slote更已接受東吳大學哲學系之邀請,將於2012年5月間赴臺灣,進行一年一度的「東吳大學國際哲學講座」(Soochow University Lectures in Philosophy),並將以德性倫理學與中國哲學相關議題之討論,作為其講座的主要內容。這個講座的內容,最後將由美國的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在國際間出版。這個講座相信將為臺灣掀起一股德性倫理學的討論熱潮,也將為中國哲學的討論,帶入一些新的哲學議題。

當代興起的「德性的轉向」,除了上述以「德性」做為哲學研究(不論在知識論或者倫理學)的驅策動能之現象外,這個運動也已經逐漸擴延到對中國哲學探討與論辯的領域之中。由於這個德性理論的興起,未來中國哲學的全球化發展,反而有著一股潛在的推動助力。這個發展與機會,絕不只是我們個人的臆測或期待而已。事實上,西方最近已經開始有人注意到、並實際參與出版這方面的研究與討論的成果。Stephen Angle的Sagehood: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Neo-Confucian Philosoph正在美國引起一股以德性理論重新解讀傳統儒學與宋明新儒學的風氣,而余紀元的The Ethics of Confucius and Aristotle: Mirrors of Virtue與Bryan Van Norden的Virtue Ethics and Consequentialism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 這些著作,也都是目前廣為注意與討論的焦點題材。這也代表著當我們在面對與理解中國哲學時,有一個最新的詮釋進路正在逐漸醞釀成形。但是我們必須注意的是,一個完整的德性理論(也許我們可以拿亞理斯多德的理想作為一個典範),正好也需要來自於各種不同範疇、不同條件、與不同環境、脈絡的互相整合與融貫,才能實現一種「幸福」、「榮景」、「逍遙」、與「聖人」的境界。臺灣哲學界、以至於整個亞洲華人世界,都需要密切注意這個「德性轉向」對中國哲學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我們樂觀的認為,這個衝擊與挑戰正好是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進行哲學對話最好的機會與切入點。

系統號:

C-003194

第17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生命心靈與哲學實踐

標題:

第17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生命心靈與哲學實踐

時間:

2014年5月17至18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華梵大學圖資5樓(新北市石碇區華梵路1號)

主辦單位:

華梵大學哲學系、臺灣哲學諮商學會

聯絡人:

臺灣哲學諮商學會,Tel: 02-29052898;E-mail: tpca2011@gmail.com

內容簡介:

華梵大學哲學系自1996年創立之翌年即開始舉辦一年一次的「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連續六屆盛會的學術目標聚焦在「促進儒家哲學及佛家哲學之交會與溝通」。2002年第七屆會議起,在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勞思光先生的學術引領下,研究主題擴展到文化哲學的視野,舉辦迄今學術成果豐碩。

2013年與臺灣哲學諮商學會以哲學諮商與實踐為題,共同舉辦第十六屆研討會,邀請多位專家學者發表多篇論文,以提升國內哲學諮商學術研究的氛圍。華梵大學文學院也計畫開設心靈成長與療癒學程,結合哲學和文學的生命實踐積極開拓現代人面對問題與生活的能量。

2014年第十七屆會議延續既有學術傳統,除繼續關注哲學之會通與交流,以及勞先生著力甚深之文化反省外,本次擬以「生命心靈與哲學實踐」為主題,從關懷人的生命與心靈出發,討論哲學實踐之可能與可行性,同時邀請具實務經驗之諮商助人工作者共同與會,期待能自理論與實務各面向研商哲學實踐之可能作法。

會議主題:哲學諮商與實踐智慧

會議子題:
1.作為實踐智慧與生活方式的哲學
2.文化、價值與認同
3.哲學的實踐與行動人生
4.哲學諮商方法研究

議事進度
論文大綱收件截止:已於2月21日截止
論文接受通知:2014年3月15日(週五)
論文全文截稿:2014年4月28日(週一)

聯絡單位:臺灣哲學諮商學會
地址: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輔仁大學文華樓四樓
電子信箱:tpca2011@gmail.com
聯絡電話:02-29052898

系統號:

C-003113

第36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標題:

第36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時間:

2014年5月17日(週六)

地點:

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高雄市苓雅區和平一路116號)

主辦單位: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聯絡人:

E-mail: englishnknucc@gmail.com

內容簡介:

9:15-10:10
【主題演講】
主講人:蘇其康(靜宜大學英文系特聘教授、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合聘教授)
主持人:李有成(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10:20-11:50
► 文學院小型劇場
主持人:陳福仁(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歷史之餘:黑人劇場中缺席的父親們(黃仕宜,淡江大學英語系助理教授)
災難之餘、疆界以外——《臺灣日日新報》中臺灣漢文人的通俗小說漂流書寫(王俐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生/華夏技術學院兼任講師)
進入詩,與詩之間:從《閃躲——中途停靠——碎骨片》談起(高維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生)

► Room3102
主持人:林建光(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靈魂附體與記憶輪迴——論李昂小說中鹿港神鬼傳奇書寫(黃文成,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
解脫之「餘」:當代藏傳佛教上師傳記中的離散敘事與異化(劉婉俐,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暨外文系合聘助理教授)
來自地獄的瘋行者:多麗絲˙萊辛《地獄行簡報》的瘋狂/神聖空間(鄭如玉,佛光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

► Room3103
主持人:張小虹(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
減法與加法下的餘、裕、缺——小說中的敘事與描述(顧正萍,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副教授、跨文化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馬賽爾.普魯斯特在其「追憶似水年華」中「餘」概念之多重呈現(陳怡安,華梵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無所不在的文明之餘:《等待野蠻人》(鍾淑玫,國立成功大學外文學系兼任講師、高師大英語系文學組博士生)

► Room3216
主持人:黃心雅(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零碎女藝的剩餘力量: 二十世紀初拼布故事中的女性面向(羅宜柔,文藻外語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兼研究發展處學術發展組組長)
《伯爵夫人的耳環》中轉手物件的殘餘價值(林德祐,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助理教授)
「長(餘)物」與「典尚」--中國晚明時期物質文化中的審美經驗、時尚特徵與言說方式(楊晉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 Room3501
主持人:馮品佳(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系特聘教授)
末日電影中的暴力美學:以《末路浩劫》和《人類之子》為例(楊乃女,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副教授)
從〈團圓〉到《英雄兒女》——巴金小說與電影改編之互文研究(吳明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生)
女性之餘‧生態之虞:從中國第六代導演李玉作品《觀音山》、《二次曝光》看起(李寅彰,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

13:05-14:35
► 文學院小型劇場
主持人:陳音頤(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特聘教授)
衛生書寫的剩餘詩學:論狄更斯《共同的朋友》衛生書寫與道德經濟(陳重仁,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娜嘉》、垃圾及遊蕩文學 (Nadja as Litterature & Loiterature)(方浩然,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
邊緣的對應:童偉格小說中的廢棄與剩餘(黃健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生中文系兼任講師)

► Room3102
主持人:邱漢平(淡江大學英文學系教授)
讓——呂克•南希與當代文學:餘/越(excess)(莊士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文所博士生)
跨文化接觸:混雜、臺灣文學與華語語系(詹閔旭,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徐國明,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跨界遊移與疆域之餘:竹添進一郎《棧雲峽雨日記并詩草》裏的中國鄉愁(葉楊曦,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 Room3103
主持人:張錦忠(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餘園中的殘紅新綠:中國古典園林在當代身世流變的系譜與美學的跨藝術轉化(朱衣仙,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生命之餘:阿岡本論述中藝術作為生命典範之可能(楊志偉,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博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兼任講師)
身命餘/娛/愉力:漢尼拔.萊特多餘殘餘實驗美學策略(林嘉鴻,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博士候選人)

► Room3216
主持人:張瓊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
書信往來之餘~「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中的書信倫理(陳皇華,國立清華大學外語學系助理教授)
異鄉與餘生:張愛玲〈異鄉記〉與《小團圓》(楊佳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書寫」及「餘」——論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Blanchot)文學迴圈之無限性(潘怡帆,巴黎第十大學哲學博士)

14:45-16:15
► 文學院小型劇場
主持人: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風司瓦朋(François Bon)之日常「餘」地書寫(許綺玲,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餘」情未「料」:也斯《後殖民食物與愛情》的溫情政治(潘建維,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專任研究助理)
食餘.時餘:李立揚(Li-YoungLee)的食物詩學與亞美記憶(陳建龍,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博士候選人)

► Room3102
主持人:梁一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戰場與勝場/聖場/剩場:李如青繪本中的戰爭敘事(劉鳳芯,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政治真理之餘/留:阿拉伯之春(馬儷菁,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聖經中的政治神學——彌賽亞,一個完整的殘餘(陳映華,淡江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博士生)

► Room3103
主持人:張淑麗(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教授)
《毀了》中剩餘身體和生命的吶喊(姜翠芬,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教授)
女性(主義)之餘:重探安琪拉‧卡特《薩德式女人》中的女性(施受虐)主體(廖高成,佛光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
敘述的疆界:談柯慈的《伊莉莎白•卡斯特洛》與《動物的生活》中主權之餘(蘇欣臨,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英語學系、國際交流暨語言中心兼任講師)

► Room3216
主持人:蔡振興(淡江大學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
「小確幸」之外是否還有其它?從紀傑克的唯物神學論「小確幸」的不確定性(曾瑞華,佛光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主體之外(徐慧韻,文藻外語大學法文系專任助理教授)
欲望/意符之餘——從死亡/消逝思考主客體關係(戴綺蓮,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兼任講師)

► Room3501
陳靖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榮譽教授)
情慾解放之餘:新羅曼史裡的愛情消費與回歸(劉素勤,國立金門大學應用英語系副教授)
「飛蛾撲星之念」《包法利女人》中艾瑪的愚/餘慾(趙順良,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C-003208

第七屆兩岸韻文學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七屆兩岸韻文學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5月16至17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世新大學舍我樓12樓大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7巷1號)

主辦單位:

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絡人:

王姿婷,Tel: 2236-8225#3605

內容簡介:

5月16日(週五)
10:10-10:50
【主題演講】
明清戲曲宗元現象及其文學史評價(杜桂萍)
主持人:曾永義

11:00-12:00
主持人:洪國樑
從抒情本體論《詩經‧豳風‧東山》之幾點問題(李佳蓮)
私人天地與自我安頓:以白居易詩為核心的考察(蘇怡如)
討論人:彭美玲、陳文華

13:30-14:50
主持人:徐雪輝
論豫劇改革家樊粹庭的編劇原則(張大新)
戲曲之拜月文化的文學書寫(候淑娟)
討論人:施德玉、游宗蓉

15:10-17:10
主持人:郭鶴鳴
貫休詩論(陸永峰)
中晚明詩學的共識與殊見:以「博」、「約」為架構的探討(黃莘瑜)
聽覺身體感的時代傳承——論魏晉詩人聽覺類感(陳秋宏)
討論人:蔡芳定、蕭麗華、莊耀郎

5月17日(週六)
10:10-10:40
【主題演講】
論歌樂之關係(曾永義)
主持人:張大新

10:40-12:00
主持人:黃啟方
試探東坡詞之「閒」(鄭慧敏)
《古今詞統》編選蘇辛詞新論(侯亞文)
討論人:郭鶴鳴、林佳蓉

13:30-14:50
主持人:陸永峰
曲阜周邊民間瀕危戲曲、曲藝調查(徐雪輝)
梨園戲口述本《劉智遠》與富春堂本、青陽腔抄本《白兔記》之比較研究(楊淑娟)
討論人:朱芳慧、高美華

15:10-17:10
主持人:陳志峰
從〈湘君〉與〈湘夫人〉討論韋利與霍克斯楚辭英譯的差異及其影響(張敏慧)
元雜劇八仙形象塑造——以《黃粱夢》、《嶽陽樓》中呂洞賓為例(吳黎朔)
清代對李漁務頭論之演繹(吳佩熏)
討論人:劉建基、丁肇琴、侯淑娟

17:20-17:50
【綜合論壇】
主持人:杜桂萍、黃啟方

系統號:

C-003215

近現代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近現代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5月17日(週六)

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三樓中文系會議室(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聯絡人:

張月芳,Tel: (02)29393091#62302

內容簡介:

9:20-10:00
專題演講:出土文獻與經籍互證的步驟──以古禮為例
主講者:葉國良(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10:10-12:10
主持人:趙中偉(輔仁大學中文系教授)
上博簡〈頌成〉篇「三俈」新釋(鄭煒明,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學術部教授)
《孔家坡漢簡.告地書》訓讀及生死文化研究(洪燕梅,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上博八《命》篇章句補釋——兼論鄭壽、陳公、成公乾、令尹子春的政治辭令差異(黃麗娟,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清華簡《筮法》論譚(陳睿宏,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特約討論人:陳麗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趙中偉、邴尚白(新竹教大中文系教授)、賴貴三(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13:10-15:10
主持人:魏慈德(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西周金文集錄偽器辨證(崎川隆,吉林大學古籍所教授)
甲骨卜辭中所見的水患(孫亞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教授)
甲骨卜辭的特殊敘辭再議(劉影,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教授)
談「萈」及其相關字形(林宏佳,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特約討論人:何樹環(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魏慈德、崎川隆、張惟捷(輔仁大學全人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15:30-17:30
主持人:羅宗濤(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溫室經講經與俗講、唱導(荒見泰史,廣島大學總合科學研究科教授)
敦煌彌陀淨土讚歌叢抄卷探究(林仁昱,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
敦煌本《孝經》研究論介(莊兵,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神變、物件與敦煌本《搜神記》(楊明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特約討論人:羅宗濤、汪娟(銘傳大學中文系教授)、陳逢源(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劉惠萍(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系統號:

C-003218

公眾‧歷史‧教學研討會

公眾‧歷史‧教學研討會

標題:

公眾‧歷史‧教學研討會

時間:

2014年5月17日(週六)

地點:

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第一教學研究大樓(臺北市士林區士林區臨溪路70號)

主辦單位: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聯絡人:

黃詠莉,Tel: (02)2881-9471#6173

內容簡介:

8:50-10:20
【歷史與導覽】
主持人:林慈淑
主講人:張素玢、陳鴻圖
與談人:楊麗祝

10:30-12:30
【影視史學】
主持人:周樑楷
主講人:李貞德、陳登武、陳聖光
與談人:周樑楷

13:30-15:30
【口述歷史】
主持人:黃兆強
主講人:陳進金、林桶法、陳惠芬
與談人:許雪姬

15:40-17:40
【歷史!歷史?歷史......】
主持人:許守泯
主講人:陳恒安、劉靜貞、劉龍心
與談人:張隆志

系統號:

C-003290

文化資產C.P.R ──第十四屆文化山海觀研討會

文化資產C.P.R ──第十四屆文化山海觀研討會

標題:

文化資產C.P.R ──第十四屆文化山海觀研討會

時間:

2014年5月23至24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雲林縣斗六市大學路三段123號)

主辦單位: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

聯絡人:

Tel: 05-5342601#3061、3062、3064

內容簡介:

Construction(建構——文化資產價值經營)
Preservation(保存——文化資產保存)
Representation(詮釋——文化資產意涵描述)

文化資產屬於社會大眾的資產,因此當發現身邊的文化資產面臨保存的危機時,每位民眾理當要進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搶救。CPR(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指的是當呼吸終止及心跳停頓時,合併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摩來進行急救的一種技術。在文化資產保存領域中,何嘗不是如此。

文化資產C.P.R指的是透過各種不同的方法來保存、經營、維護我們的文化資產。而文化資產C.P.R的觀念應該是深植在每位民眾的心中,因為文化資產是屬於全民共同擁有的資產,理當每個人都應對文化資產保存盡一份心力,這是一種文化資產的「草根性」,文化資產保存的力量應該是由下而上在推動進行的。

本次研討會,分六大主題群為
1.面面「聚」到——建築、老城區、聚落型文化資產的保存
有形文化資產的保存漸漸從單棟建築的保存與修復走向群體聚落的保存,聚落的保存不同於古蹟歷史建物的保存,聚落同時必須考慮到自然環境、地理水文、人文歷史等。

哪些領域的知識可以應用於聚落類型的文化資產保存?
在面對一個大型聚落時能採取什麼樣的手段來保存?

2.「失」承名門——臺灣傳統藝術與民間習俗的危機
傳統藝術包含了傳統技藝、各型式的表演藝術等;民間習俗則是指國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

國內傳統藝術與民間習俗正面臨什麼樣的保存危機?
除了影音、文字的紀錄外,是否能採取更有效的手段保存?

3.察言「觀」社——文化資產觀光的社會趨勢
近年來文化觀光、文化遺產觀光逐漸成旅遊觀光的趨勢之一,但對於文化資產保存而言,觀光與保存兩者之間是互相衝突且矛盾的,從事文化資產保存的目標就是要降低人為帶來的干擾,延長文化資產的壽命,但若將文化資產視為一種觀光資源來看待,勢必會吸引人潮前來觀看。

文化資產保存與文化觀光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點?
文化資產觀光所看到的是哪個面向的文化資產?

4.「舊」與「新」織——新科技‧舊工法的對話
「原工法、原材料」一直都是文物、古蹟歷史建築的修復原則之一,但在科技發達的現代,已有許多新材料、新工具、新工藝的出現,「延長文物壽命」是文物修復的終極目標,這些新科技若能延長文物的壽命,那麼使用這些新材料、新工法又有何不可?新材料、新工法的使用比例拿捏,這端看修復師本身的專業倫理而定,新、舊之間的對話一直在發生,這端看身為文化資產保存者的我們如何去應用與詮釋。

新科技‧舊工法的交互運用可能會產生哪些問題?
當今有哪些新興的文物修復觀念、方法、材料正在被討論?

5.奉公守「法」——文化資產價值認定與法源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是文化資產保存的工具之一,但文化資產保存法的相關辦法與細則是否真的有利於文化資產的保存運動?文化資產保存法是文化資產保存最有效也最具體的工具之一,文化資產的登錄與價值認定、破壞文化資產的相關罰則等必須靠文化資產保存法作為後盾,但法律是必須與時俱進跟隨時代趨勢來修正的。

文化資產保存法是否真為文化資產保存最強而有力的工具?
或是它還需要大家共同來討論與修正?

6.「添」賦人權——文化資產保存的監督機制
政府機關的權力是由人民所賦予的,政府的行政效率理當受到人民的監督。文化資產屬於全民共有的資產,而人民是將這些資產委託給政府、學術單位、專家學者進行管理與維護,保存與維護的成效也應公開、透明給全民檢視,透過這種全民的監督力量、透過這種由下而上、發自內心的關心,執行單位更會抱持著嚴謹的態度來看待每一件文化資產的保存案例。

【重要日程】
截稿日期:已截止
公布錄取:4月25日
修正截止:4月30日
海報收件日期:5月9日

系統號:

C-003226

日中対照言語學會第31回大會

標題:

日中対照言語學會第31回大會

時間:

2014年5月25日(週日)

地點:

大東文化會館ホール(東京都板橋區徳丸2-4-21 1F)

主辦單位:

日中対照言語學會

聯絡人:

請至日中対照言語學會官網(http://www.jccls.net/homepage.aspx)

內容簡介:

総合司會:竹島毅(大東文化大學)
9:40-10:15
研究発表
1.所有関係の現れる中國語の受身文について
劉爾瑟(大東文化大學博士後期課程1年)

10:15-10:50
研究発表
2.日中因果関係の下位分類について--目的表現と條件表現との連続性について
劉會禎(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後期課程)
以上司會:石井宏明(東海大學)

11:05-11:40
研究発表
3.中國語における結果補語の文法性と結果構文の繋がり
李鵬(大東文化大學博士後期課程2年)

11:40-12:15
研究発表
4.可能表現における日中対照研究--自動詞・他動詞を中心に
魏美平(大東文化大學博士後期課程3年)
司會:安本真弓(高千穂大學)

13:15-14:15
講演
日本語における使役文と受身文との似通い--使役文からの検討
早津恵美子(東京外國語大學)
司會:下地早智子(神戸市外國語大學)

14:15-14:50
研究発表
5.“被字句”の受け手と仕手との関係について
高橋彌守彥(大東文化大學)
司會:続三義(東洋大學)

15:05-15:40
研究発表
6.漢語「不便」について--日中対照言語史的考察
張潔(京都大學大學院)

15:40-16:15
研究発表
7.中國語の“能”と“會”
王慶(九州外國語學院・専任講師)

16:15-16:50
研究発表
8.程度表現の対照研究--命令・依頼のモダリティを中心に
時衛國(愛知教育大學)
以上司會:王學群(東洋大學)

系統號:

C-003234

「當代臺灣道教發展」學術研討會

「當代臺灣道教發展」學術研討會

標題:

「當代臺灣道教發展」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6月8日(週日)

地點:

輔仁大學濟時樓九樓國際會議廳(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聯絡人:

吳先生,E-mail: 497900154@mail.fju.edu.tw

報導者: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內容簡介:

9:20-10:30
主持人:陳德光
道教生命教育學理的建構:以金、元全真道為例(鄭素春)
臺灣全真道的現況與發展──以謝光男、巫平仁、陳理義為例(彭嘉煒)
與談人:胡其德、蕭進銘

10:45-12:30
主持人:李豐楙
臺灣北部正一派紅頭法師大補運儀式分析(孫美子)
道教科儀中的心靈轉化──以壯圍正一天師宮靈一守玄壇建醮科儀為例(吳沛玲)
從福州「斗堂」到臺灣「禪和派」:一個當代道派型塑的觀察(葉聰霈)
與談人:莊宏誼、張超然、謝世維

14:00-15:10
【綜合座談】
主持人:胡其德
引言人:翁太明、張意將、李豐楙

15:30-16:30
【專題演講】
主持人:蔡怡佳
當代臺灣道教發展的新挑戰(林富士)

系統號:

C-003304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20th Conference (EACS 2014)

標題: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20th Conference (EACS 2014)

時間:

2014年7月22至26日(週二至週六)

地點:

Coimbra & Braga, Portugal(Coimbra,Portuguesa)

主辦單位: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聯絡人:

E-mail: organization@eacs2014.pt

內容簡介:

The 20th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ies will be held in Portugal in the cities of Braga and Coimbra between the 22nd and 26th July 2014. It is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 University of Minho and the University of Coimbra, two beautiful historical locations, which will make it an unique conference. The panels include:

Art and Archeology
Cinema, Media and Performing Arts
Culture
East-West Contact
Economics
Gender Studies
History (pre-modern, mod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aw
Linguistics
Literature (pre-modern and modern)
Macau Studies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Politics
Sociology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July 2013 meeting held in Portugal, the Board nominated 50 referees who will evaluate the paper proposals submitted to the organizers so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presentations and the panels will be guaranteed.

Among the highlights of the 2014 EACS Conference, there will be two keynote speeches: for the opening session in Braga, by Ambassador João de Deus Ramos, specialist in Sino-Portuguese Relations, consultant of Orient Foundation, and for the welcome session in Coimbra, given by Professor Ming K. Chan, visiting fellow of the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

Participants are invited to submit their proposals (individual papers and panels) online in English from September 16th to December 16th 2013, at the website. The abstract should not exceed 300 words, with an additional list of 5-8 key-words.

Important dates:
Mach 17 – 21, 2014: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March 24 – May 31, 2014: Online registration
July 22 - 26, 2014: Conference

Important notice1: If you need an Invitation Letter in order to request a Visa, after you register for the conference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organization@eacs2014.pt, with information of your full name, passport number, date of birth and complete address, along with a note stating if you require a letter sent by snailmail or if simply a pdf sent by email. On the email subject please write: Invitation letter request.

Important notice 2: If you experience difficulties in paying the registration fees via PayPal/credit card, please contact us at organization@eacs2014.pt, using the same email you are using for the registration process.

Important notice 3: If your paper was accepted and you are planning on presenting it, you are required to register online until the 8th of June. If you do not register until that date, due to organizational reasons, we are unable to guarantee that your paper will appear in the final program.

系統號:

C-003114

2014「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4「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8月11至13日(週一至週三)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會(HSTCC)

聯絡人:

林秀娟,Tel: 886-2-27898202;schuan@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會議時間:2014.8.11-13
會議地點:中央研究院(臺灣臺北市)
使用語言:中文或英文
摘要繳交日期:已截止
論文繳交截止日:2014.7.10

本研討會已公佈論文評選結果:
【群組論文】
國家、族群與認同︰穆斯林在現代中國的發展與適應(張中復、吳啟訥、平山光將)
近代中國的科學與技術知識的轉變與其文化意義(朱瑪瓏、葉爾建、王憲群、嚴曉珮)
遊觀與時局:近代中國城市指南的編輯與傳播(孫安石、吉澤誠一郎、呂紹理、林美莉)
趨俗還是入聖?--清末民國時期上海城市空間的轉型(孫慧敏、吳政哲、康豹)
Senses in Chinese Science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Fa-ti Fan、Jia-Chen Fu、Grace Shen、Chen-Pang Yeang)
The Co-production of Science and Modern China(Eugenia Lean、Micah Muscolino、Sean Hsiang-lin Lei、Arunabh Ghosh)
中日交流場域中的新媒體、新平臺與新文化實踐(戰曉梅、劉建輝、潘光哲、賴毓芝)
思想、制度與實踐:近代中日文化、經濟往來互動的多重面向(王晴佳、陳力衛、陳繼東、黃自進、陳慈玉、李宇平)
探索硝煙之外的世界:近代中日戰爭的再思考(朱浤源、孫江、鹿錫俊、楊典錕)
內外相涉的交錯空間:近代中日的政治與外交(趙軍、薑克實、劉傑、王新生、林滿紅)
城市指南與城市休旅文化的塑造及變遷(馬樹華、潘淑華、巫仁恕、張瑾)
城市指南與北京市民生活(劉小萌、羅文華、賴惠敏)
戰爭時期日本對外的調查:中國「占領地」.「滿洲」.臺灣(林志宏、吉田建一郎、佐藤仁史、林文凱)

【個人單篇】
侍從室與戰時國民政府的情報工作(1933-1945)(張瑞德)
“Turning to face the shore”: Buddhist responses to suicide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柯必德(Peter J. Carroll))
The Pitfalls of Transnational Distinction: Globalizing the Chinese Honor System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Elisabeth Kaske)
The Representation of China’s Natural Heritage: Nationalism, Tourism and Picturesque Landscape(Pedith Chan)
1946-47年我國接收與進駐南海四沙群島過程及其意義(湯熙勇)
Los Colonos Asiaticos: Revisi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oli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Latin America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Rudolph Ng)
Republic of Martyrs: The War Dead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1911-1949(Linh Vu)
從《女界鐘》到整型風--“追求美麗”的變形金剛(鮑家麟)
疫苗等免疫技術在中國的發展--以日本轄下滿州等地為例(沈佳姍)
When Contract Labor Became“Feudal”: Converging Notions of Work, Employment Relations, and Citizenship in Republican China(Limin Teh)
全球氣候變動與民國十八年陝西大年饉(張萍)
被動之戰的動員:日俄戰爭和巴黎和會時期中國國族想像構建之比較(王超華)
Popular Perspectives on Judicial Torture in Qing China(Nancy Park)
彭真對「文革」前中共首都北京市的政治治理:理念、人事和影響(1956-1966)(鍾延麟)
From Disaster to Laughter: Making Comedies in the Changing Poli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59-1963(王卓異)
The Creation and Definition of Artistic Value in Communist China(Vivian Li)
民國初期北京女劇的發展--以志德社為中心(吳宛怡)
「科學史學」與現代中國史學專業精神的形塑(1917-1937)(胡成)
香港混血華人家族的中國認同──以何東、何世禮為例(李盈慧)
Blooming, Contending and Staying Silent: Student Activism and Campus Politics in China, 1957(Yidi, Wu)
Western-educated Chinese Christian Returnees and the Chinese Societies: 1900-present(Yuqin HUANG)
臨危受命:抗戰前期陳光甫與美國桐油借款(何光誠)
亟待救贖:晚清潮州女傳教士筆下之中國婦女(聶利)
Save China, Save Peace’: The China Branch of the Rassemblement universel pour la Paix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Movement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1938-1940(任可)
Education as a Continuation of Revolution: the Communist Education of Petty Urbanites in 1927-1937 Shanghai(Miao Feng)

系統號:

C-003115

2014臺灣文化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4臺灣文化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8月16至17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臺南大學(臺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聯絡人:

李小姐,Tel: 06-2133111#751;E-mail: polaris@mail.nutn.edu.tw

內容簡介:

一、緣起:
臺灣文化的研究雖然範圍包羅萬象,但卻是最貼近臺灣這塊土地與人民生活一個重要區塊,舉凡臺灣庶民的信仰及儀式行為如祖先崇拜、神靈信仰、歲時祭儀、時間觀念、空間觀念、符咒法事以及鎮煞厭勝等;文化生活中的禮俗如婚喪喜慶中所尊奉的傳統儀式,乃至入厝、遷居等生活細節觀念;族群關係與互動往來、地區開發過程與聚落形成、傳統藝術等都涵納其中,使得臺灣文化擁有歷史、地理、文化、族群、宗教、信俗等多元化與跨領域議題研討的意涵與最佳條件,透過「2014臺灣文化學術研討會」,讓各方學者與民間文史與文化工作者得以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臺灣的歷史發展、文化內涵、社會現象、地理環境、宗教信仰、傳統藝術等跨領域的多元議題,不但可分享彼此研究成果,更可激發本土情懷與本土認同感,重視在地的歷史文化與文化資源。誠摯邀請您踴躍賜稿。

二、徵稿主題:
(一)臺灣歷史、地理、族群、文化、思潮等議題。
(二)臺灣宗教信仰、歷史建築、傳統藝術等議題。
(三)臺灣聚落發展、產業研究、多元文化等議題。

三、時程:
1.全文徵稿截止日期:2014年6月30日(週一)止
2.研討會舉辦日期:2014年8月16日(週六)、17日(週日)

四、徵稿格式:
1.字數:以3萬字為上限。
2.附中文摘要(以不超過500字為限)、關鍵字2至5個。
3.其餘照學術論文規格。

五、繳交稿件:
1.基本資料表及書面稿:請以郵寄方式寄至
70005臺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收
請註明「投稿2014臺灣文化學術研討會」。
2.電子檔:請務必以e-mail方式傳送至polaris@mail.nutn.edu.tw。

六、審查方式:由本所專兼任教師及聘請校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擔任審查工作。

七、文責版權:論文請勿一稿兩投,經本所錄用之論文,請授權本所發行。

※歡迎踴躍投稿,如有任何問題請洽詢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李小姐。
電話:06-2133111分機751
傳真:06-3017136
e-mail:polaris@mail.nutn.edu.tw
地址:70005臺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系統號:

C-003112

第八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八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8月28至29日(週四至週五)

地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聯絡人:

張麗玲,Tel: 049-2316881#321

內容簡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將於2014年8月28~29日舉辦「第八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凡與「臺灣總督府檔案」產業經濟、法制、宗教、教育、社會、人物及其他等相關議題之研究,歡迎投稿。

◎投稿日期:已於2014年3月21日截止。

◎稿件字數與審查:論文題目、大綱及摘要(600~1‚500字),請於截止日前(含)投稿。一經入選者,另通知撰文並於研討會時酌發出席費。日後彙整出版論文集時,經審查通過者再依照字數核算稿費,每千字新臺幣700元計(字數最高以2萬字為限)。

◎投稿與連絡方式:
1.郵寄:請將論文題目及大綱列印紙本投寄。
地址:54043 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整理組 收
*信封請註明<投稿>

2.電子郵件寄送
schau@mail.th.gov.tw或clill@mail.th.gov.tw

3.電話:049-2316881轉305(蕭碧珍編纂)或321(張麗玲小姐)

系統號:

C-003116

2014「跨越民族脈絡的政治哲學: 中文語境中的施密特與斯特勞斯政治思想」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4「跨越民族脈絡的政治哲學: 中文語境中的施密特與斯特勞斯政治思想」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9月1至2日(週一至週二)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吳添成,Email: politics@ssp.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Call for Paper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litical Philosophies across the National Context: Carl Schmitt and Leo Strauss in the Sinophone World”

Center for Political Thought,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Date: September 1-2, 2014

At least to Western observers, it must come as a surprise that Carl Schmitt and Leo Strauss are at the center of intellectual debat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ies. In the earlier stage of democratization in Taiwan, Schmitt’s idea of “constituent power” was also important for the constitutional theories explo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authoritarian constitutionalism to a democratic one. In recent years, the writings of Schmitt and Strauss have become the object of intense debate among Chinese intellectuals. Quite a few of them attempt to re-think issues like liberalism, democracy,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law by the means of Schmittian and Straussian concepts. Some even think that the legacy of Leo Strauss might help Chinese scholars to reformulate the original questions at the heart of their own tradition of though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olitical Philosophies across the National Context: Carl Schmitt and Leo Strauss in the Sinophone World”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reception of Schmitt and Strauss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It is rather obvious that the Chinese interest in Schmitt and Strauss echoes the widespread disillusionment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with earlier attempts to introduce Western liberal ideas into China. Thus, the reception of Schmitt and Strauss in China might be nothing but an ideological stance which reflects the particular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it can be argued that the interest in Schmitt and Strauss represents an attempt to overcome the confines of Communist ideology by rediscovering the intellectual resourc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his sense, the analysis of this particular intellectual constellation promises to provide us with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intellectual landscape of post-communist China. Furthermore, we have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e Chinese interest in Schmitt and Strauss also has an important trans-cultural dimension which needs to be investigated on a more theoretical level. For example, what mode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can be established when Schmitt and Strauss encounter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 tradition? What exactly is the meaning of Schmitt’s and Strauss’ critique of liberal democracy in a non-Western environment? If it is true that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should be seen not as diminishing, but rather as intensifying conflict between cultures and political communities,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for political philosophy? Although both Schmitt and Strauss are the products of the crisis of Weimar, might it be the case that certain ideas and issues with which Schmitt and Strauss were struggling resonate with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And, finally, what does all this mean for the political future of China, Taiwan, East-Asia, and the world?

These are some of the questions which we hope to discuss during our conference. The conference welcomes contributions from the 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will be conducted in English.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ference, please fill the attached form or send the title and abstract of your paper as well as your CV via Email to: Mr. Tien-Cheng Wu (politics@ssp.sinica.edu.tw; fbiwu@gate.sinica.edu.tw) before February 15, 2014. The Center for Political Thought will contact you if your proposal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agenda of the conference. For those papers which deal with the Schmitt-Strauss legacies with the Taiwanese political theory will be considered with priority.

系統號:

C-003118

「以物觀物:臺灣、東亞與世界的互文脈絡」國際研討會

標題:

「以物觀物:臺灣、東亞與世界的互文脈絡」國際研討會

時間:

2014年10月17至18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國立中山大學圖資大樓11樓 (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及文學院

聯絡人:

E-mail: chsc705@mail.nsysu.edu.tw

內容簡介:

人類文明的歷史有精神與物質兩大範疇;兩者相互影響,在各民族、各時代產生不同的生活樣貌。而正由於如此,人們的文化記憶乃可深烙於物質之中。

一地的物質,自有其本土生成的風物,也有源於外來異文化的傳播。這些「物」既具有其獨特的社會生命週期,也呈現出文化差異的敘事空間。物與物之間,更環環相扣成多元的「互文脈絡」,編織成一重層意義的「象徵之網」。以臺灣為例,自原住民初始,及今各個時期,或殖民,或移民,可說是經過了多元文化的墾殖洗禮,也創造了流動視域下的物質網絡。——透過物質觀照物質——由臺灣出發,我們的視域更可擴及東亞,以至於世界……。

以往的物質研究常從人類學考古的角度出發,考掘古代的器物以瞭解時代的變遷;但近年來的物質文化研究,則不僅探討生存條件,還以語言學、歷史學、文學、美學與文化研究等方法,去觀照各個時代、各種環境中與生活相關的事物,進而分析其價值觀、審美觀,以至於社會整體的脈動。

因此本會議企圖探討人文現象中「物」之諸課題,思辯物質文化的社會性、現代性和全球性等多重向度;希望涵括人文學科中歷史、哲學、文學、藝術、語言各範圍,經由物質文本,結合地緣批評與歷史記憶,重新思索臺灣、東亞與世界的互文脈絡。

會議子題涵括以下各面向:
1.風土中的形象、聲音與意義
2.日常生活的微物敘事
3.情以物遷:生命書寫與物質文化
4.言與物:語言使用的實證軌跡
5.記憶、疆界與物質文化
6.族群遷徙、物質流動與文化翻譯
7.神與物遊:東/西方「物—我」思維比較
8.其他

歡迎海內外學者踴躍賜稿。投稿者請將論文摘要(中文或英文300字以內)及簡歷,於2013年3月15日前寄至: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14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籌備處 (chsc705@mail.nsysu.edu.tw)。

==============================================================
The past decade witnesses the rising interest in material culture. The study of all physical evidences and “things” comes to offer valuable empirical vision, mediating the past and present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 Envisioning material objects is therefore a worthy subject of scholarship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Material culture draws on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the social sciences such as art history, archeology, anthropology, history, historic preservation, folklore, and museum studies, among others. In fact, archeologists, art historians, anthropologists and sociologists have long paid rigorous attention to various studies of “things,” and it is also common to utilize analytical methodologies to gain ethnographic insights. Interpreting materials by considering themes such as ruin, imprints, waste, images, relics, memory and so on serves as a key to knowing about cultures from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Through those materials, we may broaden our horizon first from Taiwan, to East Asia, and finally to the world.

Material culture stud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that tell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and things; the pre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objects bespeaks the making of human history. The study does not limit itself to social science, but rather opens itself up to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such as linguistics, history, literature, aesthetic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cultural studies, to name only the most prominent.

This conference seeks papers that address and examine how “things” are envisioned, imagined, and interpreted. We are interested in the shifting trajectories and connected histories of objects and people across time and space. By working through objectifying artifacts or fragments as “things” of the material world while attending to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qualities, we may begin to discover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about people’s life in a variety of ways. By considering a wide spectrum of concerns in relation to sociality, modernity, globalization and so on, we hope to raise a series of questions that are central to material culture in diverse disciplines. Based on material culture, combined with geographical criticism and historical memory, we may finally rethink the Intertextual context between Taiwan, East Asia, and the world.

Sub-topics for the conference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1.Images and meanings of natural objects
2.Narrative of trivial things in everyday life
3.Emotional attachment to things: life writing and material culture
4.Things and words: Empirical tracks of the language used
5.Memory, borders, and material culture
6.Migration of ethnic groups and transference of things
7.Compar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y of material and mind.

Please submit abstracts of 300 words maximum, and a brief biographical note to chsc705@mail.nsysu.edu.tw (or by post: 70 Lien-hai Rd. Kaohsiung, Taiwan ROC, Center for the Humanities at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Taiwan) by March 15, 2014.

系統號:

C-003119

第三屆「性別研究與社會革新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三屆「性別研究與社會革新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10月18至19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三民區十全一路100號)

主辦單位:

臺灣女性學學會、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聯絡人:

林雅芳,Tel: 07-3121101轉2204#860;E-mail: avonlyf@kmu.edu.tw

內容簡介:

本研討會歡迎任何與性別研究理論、經驗與實踐相關之論文投稿。另外,本研討會特別設置「性別研究碩博士研究生論文獎」,獎勵性別新生代,提供讓新秀展現性別動能與創見的舞臺,讓年輕人的心聲與行動受到重視,拓展性別研究與發展的新方向。

l.投稿子題:冒號後方為子題研究參考方向,鼓勵大家往這類相關議題研究;並非限定只有這些方向可以投稿該子題。

女性勞動者的生活與記憶:移民移工、階級勞動、性勞動者、國際遷移、各級學校教育工作者、學術工作者、科學家。

多元性別的生活與記憶:母職、婚姻與家庭、母女關係、女性運動員、LGBT的口述史與影像。

多元家庭的政策規劃:政策、社會福利、親職、生殖、媒體。

性別平等教育的生活與記憶:各級學校教師、非營利組織教育工作者之勞動環境與處遇。

婦女運動的記憶:婦女參政、社會運動。

親密關係:女性情誼、同志情誼、情感教育、網路虛擬社群、性暴力。

健康、科技與多元性別身體:醫療、生殖科技、更年期、變性、老年。

婦女處境白皮書延伸新興議題。

其他性別相關議題。


投稿方式:
本研討會徵求符合會議主題的單篇論文或組織Panel投稿。Panel形式不拘,可以是正式論文發表、圓桌論壇、工作坊,或其他任何有助於深化討論的形式。

單篇論文採「論文摘要」審查,請以中文書寫500~800字左右的論文摘要。摘要內容包括研究問題、研究方法、主要發現或論證,並註明「3至5個關鍵字」、「投稿類別」(煩請依範例註明投稿類別,例如:投稿類別「1. 女性勞動者的生活與記憶」)、「作者姓名與服務單位」及「聯絡電話與電子郵件地址」。本研討會發表論文無稿酬,格式請依學術論文格式撰寫。

自組Panel請附主題說明、發表形式及至少三篇論文摘要,以供委員審查。

投稿者請於4/30前,將稿件E-mail寄至2014研討會信箱(tfsakmu2014@gmail.com),主旨請註明「2014研討會摘要投稿」。若有任何疑問,也歡迎 email 至 tfsakmu2014@gmail.com詢問。

本研討會設置「性別研究碩博士研究生論文獎」,凡國內外碩、博士研究生(含碩士畢業生、不含博士畢業生)皆可申請。獎項採兩階段審查,第一階段採「摘要審查」,與上述單篇論文「論文摘要」審查相同。第二階段為全文審查,摘要入選者請於規定期限內繳交全文,於研討會現場口頭報告,經委員評審後,於研討會當日公布得獎名單並頒發獎狀。

通過摘要審查錄取者,將於2014年5月20日於女學會網頁公告。錄取者需繳費,一般研究者請繳交2000元,學、碩士畢業後兩年內學生請繳交1000元,一般碩士、博士生請繳交500元。唯主辦單位成員投稿且錄取者不予收費。

請摘要入選者於2014年9月15日前繳交8000~15,000字左右之論文全文。由於行政作業需要時間,未能如期繳交全文者,將無法排入研討會發表議程。

本研討會訊息與最新消息公告,歡迎隨時上網(http://ppt.cc/WN4V)留意。

系統號:

C-003120

第四屆南瀛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南瀛的社會與生活

標題:

第四屆南瀛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南瀛的社會與生活

時間:

2014年10月18至19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聯絡人:

溫勝智,Tel: 886-6-7212338;E-mail: ic.tahr@gmail.com

內容簡介:

「南瀛」泛指日治時期臺南州,是臺灣最早的政治、經濟中心。居住在這片土地的人民,擁有特有的生活型態與社會結構。本次會議論文以「南瀛社會與生活」為主題。希望能從細微的日常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甚而各族群或社會團體之間的互動,深入探討南瀛地區的社會與生活型態變遷。藉由學術交流成果,展現「南瀛」區域在地文化的特色。

一、論文主題
本會議論文主題,以研究南瀛社會與生活為主軸,主要針對以下課題進行討論:
1.主題:
a.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育、樂的變遷。
b.人際關係與社會生活:即由臺南人如何參加宗教團體、社會團體、娛樂團體、政治團體…等團體和組織,而形構其個人或家庭的人際關係和網絡,並進而影響其社會生活。
c.社會教化與生活空間、日常習慣及生活觀念的改變:討論包含本土化運動、社區總體營造、鄉土教育、部落振興會等活動,如何影響臺南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乃至生活空間和生活觀念的調整和改變。
d.其他:如跨區域的比較、方法論的討論…等。
2.時間斷限:史前至現代。
3.研究區域範圍:以臺南為中心,並鼓勵比較研究。所謂的臺南地區不限於今日的臺南市區,而是日治時期的大臺南州的範圍,換言之即包括雲林、嘉義以及臺南等地。

二、會議時間地點
時間:2014年10月18-19日(星期六、日)
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70946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三、論文截稿日期
2014年8月31日截稿

四、論文題目及摘要
2014年2月28日前請提交論文題目及500字摘要,並附姓名、服務單位、職稱、聯絡資料(email、聯絡電話或手機)等,經籌備委員認定符合本研討會主題後,即寄發撰稿體例及稿約事項等。題目及摘要請以email方式寄至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email為: ic.tahr@gmail.com。若有其他問題也請致電:886-6-7212338,溫勝智先生。

「第四屆南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籌備小組:南瀛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系統號:

C-003121

第32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32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10月24至25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成功大學文學院演講廳(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

內容簡介: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

會議日期:2014年10月24、25日(星期五、六)

會議地點: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演講廳(1F)、視聽教室(3F)

會議主題:近代音研究

相關子題如下:

01. 近代音與漢語方言

02. 近代音與文獻解讀

03. 從中古音到近代音

04. 近代音的音系特點

05. 近代音與現代國語

06. 近代音與文學賞析應用

07. 近代音與域外對音

08. 近代音相關問題研討

接受名單通知日期:2014年6月30日(摘要均經匿名審查,不論接受與否,結果皆通知投稿者。)

全文收件截止日期:2014年9月30日

詳情請見以下檔,歡迎各位師長、同好共襄盛舉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3FcYliBXyh1UUdhR0hhU3A5cWs/edit?usp=sharing

系統號:

C-003122

第十屆嘉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十屆嘉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10月24至25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嘉義大學民雄校區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嘉義縣民雄鄉文隆村85號)

主辦單位:

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中心

聯絡人:

黃慧鈴,Tel: 05-2263411轉2930

內容簡介:

一、研討會目的
曾有人這樣形容嘉義──「前有光,後有靠,左右有抱」及「斗大諸羅城,雄扼南北道」,皆指出嘉義地區有其發展獨特的重要性。就地理上而言,嘉義位於臺灣中南部,東接南投、高雄兩縣,西瀕臺灣海峽,南毗臺南縣,北臨雲林縣。北迴歸線越境的嘉義,東倚玉山、阿里山,西沉臺灣海峽,中間懷抱廣袤無垠的嘉南平原,倚山傍海,好山好水,天然環境得天獨厚。再者,從歷史方面來看,因其良好的地理環境,使得各族群聚集於此。從早期的鄒族、洪雅族在此活動,歷經荷蘭人及鄭氏王朝拓墾,及至後來漳、泉、客、粵等漢民族與日本人的開發。相互交織出嘉義地區的多元文化。

在自然、歷史、文化交錯下,使得嘉義地區發展出富含多元性的文化特色。舉辦「嘉義研究學術研討會」是要展現並且認識如此豐富多元的嘉義特色。透過學術界與在地鄉親的互動交流,成功地將嘉義地區各樣風貌向下紮根並且推展出去,更因此凝聚了身為嘉義人的榮耀感與對地區的認同感。

「嘉義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嘉義縣政府及各界人士的提倡下,歷經九屆勤墾經營,獲得學術界與嘉義鄉親的熱烈迴響,為了擴大研討內容與關照面向,故秉承建構「區域學研究」的特色,繼續深耕播種。本屆更擴大視野,朝國際學術研討會邁進,擬邀請日本、韓國、美國、新加坡等國學者參與,並以清代時期諸羅縣之雲、嘉地區為面,以「家族史」、「客家文學」、「文學」及「區域研究及古文書」之相關議題為主,希冀能透過專題演講、研究發表與討論的方式,發掘過去雲、嘉地區多元之文化。

二、研討主題
本次研討會以清代時期諸羅縣之嘉義、雲林區域的「家族史」、「客家文學」、「文學」及「區域研究及古文書」相關議題為主,希冀呈現過去諸羅地區的獨特性及多元文化之特色。

三、研討會日期、地點
日期:2014年10月24、25日(週五、六)
地點:嘉義大學民雄校區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嘉義縣民雄鄉文隆村85號)

四、主辦單位
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中心

五、論文摘要
請於2014年5月1日(週四)前擲回(可至官網下載)

六、論文截稿日期
2014年9月1日(週一)

七、論文字數
中文字數至多3萬字、英文字數以不超過A4紙42面為原則(含中英文摘要,各不超過500字)。

八、論文格式
1.來稿請各依所屬學科之學術論文規範格式書寫。
2.來稿請用word98以上之文書處理軟體製作。
3.研討會後原稿經審查通過者,將集結成期刊,刊印《嘉義研究》出版。

九、稿件之繳交
包括完稿書面一份(包含中英文摘要﹝兩者皆需含姓名、職稱﹞)、word格式電子檔一份。可寄至:621-03嘉義縣民雄鄉文隆村85號,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中心收(請於封面附加第十屆「嘉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字樣)或e-mail:tcrc@mail.ncyu.edu.tw

十、聯絡人
姓名:黃慧鈴
電話:05-2263411轉2930
傳真:05-2269375
e-mail:tcrc@mail.ncyu.edu.tw

系統號:

C-003200

第十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十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10月25至26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臺灣語文學會、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學系

聯絡人:

陳麗君教授,Tel: 06-2757575#52632

內容簡介:

一、會議名稱:第十屆臺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二、主辦單位:臺灣語文學會、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學系

三、會議日期:2014年10月25至26日

四、會議地點: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

五、會議主題:臺灣語言的接觸、融合與演變
會議子題:
   1. 臺灣語言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2. 臺灣的語言接觸
   3. 臺灣語言的融合與演變
   4. 臺灣語言的消失與復振
   5. 臺灣語言的語音與音韻
   6. 臺灣語言的構詞以及句法的變異與變遷
   7. 臺灣語言接觸下的各種社會語言學議題(含新移民研究)以及語用研究
   8. 臺灣語言文字書寫與教學
   9. 臺灣語言詞典編撰的研究與方法
   10. 臺灣的語言與音樂、戲劇、文化、文學等領域間之互動

六、摘要截稿日期:2014年01月19日

七、本研討會已公佈論文發表入選者如下,摘要可至:http://2014istl10.blog.fc2.com/blog-category-16.html下載

(1)日本愛媛大學法文學部総合政策學科比較経済システム准教授 秋谷裕幸

(2)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榮譽教授 樋口靖

(3)日本築波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系教授 伊原大策

(4)日本山形大學准教授 中澤信幸

(5)美國新澤西羅格斯州立大學教授 史皓元(Richard Simmons)


八、全文截稿日期:2014年8月30日

九、投稿方式:
(1)投稿語言:臺灣語言、日語、英語
(2)個別投稿:與「會議主題」、「子題」相關的臺灣語言、文化、教學研究。
(3)專題小組(Panel)投稿:自組專題小組成員3~5人(含主持人)。
請上網註冊填寫「發表人資料表」(專題小組投稿者的參加成員都必須各自上網填寫資料),並將「論文題目與摘要」存為一式兩檔(WORD檔及PDF檔,以A4一張為限),以電子郵件寄到以下信箱。

十、聯絡地址:701臺南市大學路1號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學系 陳麗君老師研究室
聯絡電話:06-2757575 #52632
電子信箱:2014istl10@gmail.com

十一、會議收費方式:
(1)臺灣語文學會會員(已繳交2014年度年費)免繳論文發表費、註冊費。
(2)非會員者,論文發表費:學生1500元;非學生2000元(已含會議註冊費)。

系統號:

C-003123

第十八屆臺灣文學家牛津獎暨鍾逸人文學學術研討會

標題:

第十八屆臺灣文學家牛津獎暨鍾逸人文學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10月25日(週六)

地點:

真理大學臺北校區財經學院五樓演講廳(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32號)

主辦單位:

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

聯絡人:

李先生,Tel: (02)2621-2121#2501;E-mail: au1731@mail.au.edu.tw

內容簡介:

一、本校臺灣文學系擬訂於2014年10月25日(六)舉辦「第十八屆臺灣文學家牛津獎暨鍾逸人文學學術研討會」。

二、本次鍾逸人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研究的內容,包含兩大部分:1、鍾逸人及其著作之研究;2、二二八文學相關之研究。

三、投稿者請於2014年5月26日(一)前,將論文題目、摘要(600字)及投稿申請資料表乙份,以電子檔傳至au1731@mail.au.edu.tw信箱,電子郵件主旨請註明「投稿第十八屆臺灣文學家牛津獎論文摘要」。稿件經相關學者專家審查後於2014年6月10日(二)通知審查結果,通過者撰寫論文全文之截稿時間為2014年8月20日(三)。研討會徵稿相關訊息請上網查詢,網址:http://hl006.epage.au.edu.tw/

四、敬請學者及各界人士踴躍賜稿。

五、若有未盡事宜,請洽承辦人李先生,電話:(02)2621-2121轉2501,電子信箱:au1731@mail.au.edu.tw。

系統號:

C-003210

2014知識與邏輯學術研討會

標題:

2014知識與邏輯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11月20日(週四)

地點:

臺灣大學哲學系(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聯絡人:

蘇慶輝老師,E-mail: pcs0929@gmail.com

內容簡介:

臺灣大學哲學系擬於2014年11月20日中午(週四)至11月23日中午(週日)舉辦「2014知識與邏輯學術研討會」(臺灣哲學學會協辦),地點在臺灣大學哲學系。我們誠摯邀請您與會並發表論文。

另,本次會議開放研究生(博士生和碩士生)場次,以鼓勵年輕學者參與學術活動。非常歡迎研究生投稿。

本會議範圍為「各種形式邏輯(含邏輯哲學)」以及「知識論的各種議題」,其他議題包括:

(1) 貝氏論(Bayesianism)
(2) 核驗(confirmation)與知識
(3) 信念修正與更新(belief revision and updating)
(4) 認識邏輯(epistemic logic)
(5) 決策邏輯(decision logic)與理性
(6) 歸納邏輯(inductive logic)與方法論
(7) 非形式邏輯(informal logic)
(8) 語言與知識(language and knowledge)
(9) 科學方法論(scientific methodology)
(10) 知識悖論(epistemic paradox)
(11) 其他相關之議題

請於7月31日前提供論文題目及大綱(500字以內)。於初步審查後一週將通知結果。通過初步審查者請於10月31日前提交會議論文。

系統號:

C-003186

「繁花似錦:文明交會、人群匯流與個人境遇」國際學術研討會

「繁花似錦:文明交會、人群匯流與個人境遇」國際學術研討會

標題:

「繁花似錦:文明交會、人群匯流與個人境遇」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

2014年11月14至15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

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第二、第三演講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聯絡人:

E-mail: his2014@email.ncku.edu.tw

內容簡介:

緣起與目的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於1970年代,設定「以臺灣為核心,擴及東北亞與東南亞大區域整合研究」的學術研究發展基調。三十多年以來,為順應學術潮流與本系變遷而有所調整,期間並多次舉辦學術研討會以展現研究成果。

近年來則於2006年開始,嘗試推動「東亞歷史變遷研究」為方向,且先後於2007年12月23-24日舉行「族群、遷徙與文化——第一屆東亞歷史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11月14-15日舉辦「宗教傳播與宗教衝突——第二屆的東亞國際學術會議」。這兩次的會議論文,皆按學術論文審查規範,分別發表於《成大歷史學報》35號、36號(東亞歷史變遷專號:族群、遷徙與文化);39號、40號(東亞歷史變遷:宗教傳播與宗教衝突)。由於成果斐然,2012年繼續提出「東亞社會文化秩序之建構與解構」計畫,受到校方、院方的肯定與經費支持。

由於身處臺南,為落實學術與當地社會的聯結,成功大學歷史學系近年亦聚焦於南臺灣研究,同時加強與各界合作交流:2005年10月與臺南縣政府、南瀛國際人文研究中心合辦「第一屆南瀛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8月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合辦「第五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2008年8月起至2010年為期三年與國立臺灣歷史博館合辦「走入歷史田野─進出府城╱郊」研習營等。而2010年11月19-20日以臺南府城為核心,舉辦「海洋古都:府城文明之形塑」國際學術研討會,更出版《海洋古都:府城文明之形塑學術論文集》(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12)。

同時,本著放眼世界的觀念,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積極參與臺灣世界史學界的種種活動,近期《成大歷史學報》將以「西洋史專號」出刊。

總之,綜觀21世紀10年以來本系的學術研究發展,猶如「繁花似錦」般繽紛多彩。因此,做為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學術發展的階段性的回顧,以及延續積極籌辦國際研討會的熱忱,而於2014年11月舉辦具有統合與展望意義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主題
本次國際會議,一方面回顧成功大學歷史學系近十年來的學術研究活動,一方面以多元的歷史知識呈現不同時空下的各種意義,因此以「繁花似錦:文明交會、人群匯流與個人境遇」為會議主題。

「繁花似錦」除了顯示該系學術活動的多樣性,就會議主題而言,則意味歷史所呈現的「多元性」;同時,在眼界上,則以跨領域與跨國際為目標,希冀突破歷史各領域以及與它學科間的常見藩籬,並且建立與國際知名學者間的交流,展開多方對話,期盼「多元精神」所承諾的開闊與豐富,能夠成為成功大學歷史學系乃至文院的持續發展資源。

本次會議主題「歷史的多元性」,則從三個層面思考:最廣的層面,可以是不同文明交會的結果,或「交流」或「衝突」或「涵化」;落實在人群的互動,可以是人群匯流而產生的「集體命運」或「群體歷史性格」;另外,受到文明交會及人群匯流的影響,更可以是個人境遇的表現,即具「大歷史下的個人」與「國家政策與個人命運」意涵。於是從這三個層面,本會議進而擬定4個主要討論議題:

1.時代變遷下的記憶與遺忘
2.異域的想像與再現
3.移動、遷徙、流離、旅行
4.歷史知識與社會實踐
5.其他。

主辦單位期望透過如此主題的國際會議,達到與國際學者交流、學科省思的目的,並回顧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學術研究的歷史,成為下一個10年發展的參考。誠摯邀請國內外學界人士、博士生共襄盛舉,踴躍投稿。

本研討會徵稿已於2013年12月截止,將於2014年1月底前通知錄取與否。

系統號:

C-003117

Pacific History Association 21st Biennial Conference 2014

標題:

Pacific History Association 21st Biennial Conference 2014

時間:

2014年12月3至6日(週三至週六)

地點:

臺灣大學、臺東大學(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臺灣太平洋研究學會

聯絡人:

黃嘉琳,Tel: 02-2368-9968;E-mail: pha2014.tw@gmail.com

內容簡介:

「太平洋歷史學會雙年會」(PHA Biennial Conference) 於1980年起於不同的太平洋國家舉辦,每年約有150-200位來自大洋洲、紐澳、美加、亞洲等各國學者參與發表論文。今年將首次在臺灣舉辦:為期四天的會議中,首日先在臺北集結,於臺灣大學開幕;之後移駕東臺灣,在原住民文化最為豐富多元的臺東舉辦學術會議以及文化參訪活動。

本屆會議以「從臺灣到大洋之路——太平洋與亞洲歷史之再現與重繫」為主題。在南島語主題中,同時以Lalan, Chalan, Tala, Ara四字呈現,分別為臺灣阿美語、關島查莫洛語、所羅門群島語以及毛利語之「路」(Path)語彙,強調臺灣原住民與大洋洲南島民族在遷徙歷史、語言文化與當代社會的多重連結。「路」始於過往的足跡,並且指向未來,亦表達了現今太平洋人文研究的內涵。此外,「路徑、通道」也象徵臺灣的獨特地位:從遠古到當代,臺灣既是南島民族遷移路徑的關鍵,也是太平洋與亞洲連結的樞紐。

【摘要投稿】
第21屆「太平洋歷史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於2014年12月3日至6日在臺北、臺東舉行,本屆主題為「從臺灣到大洋之路——太平洋與亞洲歷史之再現與重繫」。

歡迎國內外學者及青年學生參與研討會論文發表,可自行籌組研討場次或投稿個別論文,研討會以英文為主要語言,摘要可接受中/英文撰寫,惟以中文撰寫者,需於論文摘要審查接受後,自行翻譯成英文內容上傳。

欲投稿者請至官網填寫表單,摘要投稿截止日為5月31日。

系統號:

C-00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