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系列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系列

標題:

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系列

時間:

2014年2月至4月,共7場

地點:

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趨勢教育基金會

聯絡人:

歐陽芬,02-2361-9132#722

內容簡介:

春天代表黎明及誕生,在歡欣歌詠之際,由國家圖書館主辦之「2014春天讀詩節」講座活動將於2月22日(星期六)下午起開講。本年度規劃以「詩情畫意讀臺灣」為系列演講的主軸。2月22日下午首先邀請:廖振富(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主講「斯土斯民,吾情所鍾──臺灣古典詩的當代閱讀」,為2014春天讀詩節揭開序幕。歡迎大家以悠悠詩心閱讀臺灣各種面貌。

各專題演講辦理時間、主講人及講題資訊:
【系列A】
►地點: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時間:14:00-16:30
4月12日
臺灣現代詩的情與思(簡政珍,亞洲大學外語系教授)

【系列B】
►地點:國家圖書館演講廳
►時間:14:00-17:00
4月26日
詩中有歌,歌中有詩──由現代詩到流行曲(沈冬,臺灣大學音樂研究所教授)

有意參加者,請逕行線上報名:http://activity.ncl.edu.tw

系統號:

A-003007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系列講座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系列講座

標題:

「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系列講座

時間:

2014年5至7月,共6場

地點: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孫秀玲,Tel: (02)2361-9132#316;E-mail: sun@ncl.edu.tw

內容簡介:

清末民初遭逢內憂外患,卻為中華文化的新生種下契機。藉由汲取西方新知的眾多知識菁英、碩儒俊彥,敢於不畏傳統,傳播新思維,走在時代之前,不但改變了時局,更撼動了當代與未來的世代,締造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啟蒙時期」。

今夏,國家圖書館特邀集六位精深於近現代中華文化研究的學者教授,以「啟蒙者的身影——世紀之交的六大人物」為題,精心擘劃六場講座,帶領大家重回二十世紀交替之際的時空,閱讀嚴復、蔡元培、李叔同、顧頡剛、賴和、林語堂等六位學術文化界巨擘,如何懷抱熱血,啟迪當代的青年學思,又如何扭轉乾坤、開創新局。

本系列演講時間均為週六下午14:00-16:30,官網將於近日內上線,有意參加者請逕至國家圖書館活動線上報名網頁(http://activity.ncl.edu.tw/)全程參與者將提供公務人員2小時終身學習時數認證、教師研習時數認證(如有需要請於報名填寫身分證號)。

5月10日
顧頡剛:掀起中國上古史革命的第一人(王汎森,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5月17日
嚴復的生命歷程與歷史意義(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5月24日
堅持教育獨立與學術自由的蔡元培(張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6月21日
悲欣交集:弘一大師(李叔同)的生命藝術(釋慧敏,法鼓佛教學院院長)

7月5日
幽默冷眼看人生的熱心人:林語堂的文學成就(須文蔚,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系主任)

7月19日
愚民處苦久遂忘:賴和的哀傷與思考(黃美娥,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系統號:

A-003099

【演講】徐泓:再論明代向上社會流動

標題:

【演講】徐泓:再論明代向上社會流動

時間:

2014年4月1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主講人:

徐泓(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廈門大學人文學院終身講座教授)

內容簡介:

【文化思想研究室他山之石專題演講】

主持人:黃進興(中央研究院院士兼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系統號:

A-003021

【演講】康培德:區域比較研究?臺灣「漢人」史與東南亞華人史

標題:

【演講】康培德:區域比較研究?臺灣「漢人」史與東南亞華人史

時間:

2014年4月1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817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

主講人:

康培德(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02995

【演講】從立鞦韆婚禮的nasi原則觀察排灣族社會階序

標題:

【演講】從立鞦韆婚禮的nasi原則觀察排灣族社會階序

時間:

2014年4月2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聯絡人:

林音秀,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講綱:
在歲時祭儀式微、基督信仰影響日常生活甚大的北排灣,婚禮,尤其是貴族立鞦韆婚禮(putjiuma/tjemiuma),往往呈現非常豐富「傳統內涵」的文化表徵。即使這些儀式在當代脈絡下已有各種不同的轉化,我們仍能深刻感受到排灣式社會運作的獨特性。本研究觀察了屏東泰武鄉的貴族婚禮,發現婚儀的柴禮形式(tjemuima鞦韆立柱/inulengan細長樹梢柴/vinaljangeled兩端削尖捆柴)、聘物禮數(lalisian)、儀式內容,是由新娘及其家族的「nasi」(生命源流/身份地位)來決定。婚禮的商討、舉行,其過程中的爭議,皆源自於對nasi原則的堅持。另外,nasi的概念也深深影響了族人系譜書寫的歷史行動,以及凝聚家族、團結部落的宗親組織活動。

主講人:
Kui‧Tjuzingla(高金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3年度原住民訪問研究者,屏東縣來義高中教師)

Idis‧Taljiyalep(邱霄鳳,部落文化工作者)

注意事項:
1. 報名網頁: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3/23(週日)23:00為止。
3. 錄取與否通知:於3/26(週三)統一回覆錄取與否通知。
4. 錄取名額:錄取名額為50名,並保留錄取與否的權利。
5. 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 請自備環保餐具。
7. 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 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 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2984

【演講】彭勇:明清易代的偶然與必然

標題:

【演講】彭勇:明清易代的偶然與必然

時間:

2014年4月2日(週三)13:10-15:00

地點:

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118室(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彭勇(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系統號:

A-003063

【演講】Ezra Vogel:The Shadow of History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標題:

【演講】Ezra Vogel:The Shadow of History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時間:

2014年4月3日(週四)12:00-13:15

地點:

Philippines Conference, Room Encina Hall, Stanford University(Encina Hall, 616 Serra St, Stanford, CA 94305,USA)

主辦單位:

Department of History, Stanford University

主講人:

Ezra Vogel(Henry Ford II Professor of Social Sciences, Emeritus at Harvard University)

聯絡人:

Debbie Warren,E-mail: dawarren@stanford.edu

內容簡介:

Ezra Vogel - Henry Ford II Professor of Social Sciences, Emeritus at Harvard University

RSVP required by 5PM April 2

系統號:

A-003029

【演講】李廣健:魏晉南北朝儒學的分合及其對後世影響

【演講】李廣健:魏晉南北朝儒學的分合及其對後世影響

標題:

【演講】李廣健:魏晉南北朝儒學的分合及其對後世影響

時間:

2014年4月3日(週四)14:30-18:15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潤昌堂101室(香港沙田崇基路信和樓)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李廣健(臺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聯絡人:

陳小姐,Tel: 3943-7119

內容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術講座】

本演講以普通話進行。

系統號:

A-003031

【演講】陳耀煌:早期北方地區的共產革命,1920-1927─一個組織史的考察

標題:

【演講】陳耀煌:早期北方地區的共產革命,1920-1927─一個組織史的考察

時間:

2014年4月3日(週四)14:30-16: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主講人:

陳耀煌(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評論人:李達嘉教授(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系統號:

A-003052

【演講】石計生:七年磨一劍《時代盛行曲:紀露霞與臺灣歌謠年代》

標題:

【演講】石計生:七年磨一劍《時代盛行曲:紀露霞與臺灣歌謠年代》

時間:

2014年4月4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3樓圖書室(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主辦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主講人:

石計生(東吳大學社會系教授)

內容簡介:

做為高雄人,東吳大學社會系石計生教授,特別在故鄉針對其新書《時代盛行曲:紀露霞與臺灣歌謠年代》發表演講與簽書會。本演講是以寶島歌后紀露霞為研究靈魂人物出發,聚焦於音樂及臺灣文化史方面的探討。時間軸從日治的昭和年代到戰後國民政府執政的70年代,內容探討活躍於全臺灣特別是深具流行音樂、戲曲歷史厚度的臺北三市街艋舺、大稻埕與城內西門町一帶的臺灣歌謠,展現了臺灣歌謠當時所反映的臺灣社會。書中石計生提出了「隱蔽知識」、「差異化鄉愁」、「準全球化」、「地下迴路」與「大雜燴混血歌」等創造性的理論概念,也彰顯了多元化又具主體性的臺灣意識。現場將有日治藝旦到戰後初期紀露霞等歷史原音重現。

系統號:

A-002946

【演講】陳麗華:節日與族群:臺灣六堆客家文化資源的繼承與變遷

標題:

【演講】陳麗華:節日與族群:臺灣六堆客家文化資源的繼承與變遷

時間:

2014年4月7日(週一)14:30-16: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新館三樓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民族所

主講人:

陳麗華(中研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

聯絡人:

李佩珊,Tel: 2652-3324

內容簡介:

當今臺灣,節日越來越成為展示族群認同的重要方式。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客家聚居區六堆,這樣的節日就是六堆嘉年華和六堆運動會。這些節日背後,代表了不同時代地方傳統的層層交疊:六堆忠義祠的祭祀活動,可以上溯到曾治理臺灣兩百餘年的清帝國時期(1684-1895);六堆運動會則顯示出持續半個世紀的日治時期(1895-1945)的影響;而這些禮儀融為一爐,並進一步與各種地方文化活動相結合,則是到了中華民國政府時代(1945至今)以後,尤其是近一二十年的事。現在,這些活動在臺灣社會往往被視為是「地方性的」、「族群性的」,但是回溯其歷史,每一個禮儀形成背後均浸染著當時國家的深刻影響,若不理解幾次國家轉換過程對於地方社會的影響,便無法明白六堆地方社會迥異於其它地區「客家節日」的形成機制。

【開放性活動,歡迎踴躍參加】

系統號:

A-003034

【演講】Elithbeth KASKE: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在華軍事教習與德中關係

標題:

【演講】Elithbeth KASKE: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在華軍事教習與德中關係

時間:

2014年4月7日(週一)15:10-17:00

地點:

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206會議室(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Elithbeth KASKE(白莎,Dept. of Modern Languages Carnegie Mellon Univ)

系統號:

A-002997

【演講】Edward L. Shaughnessy:Turtle-Shell Divination In The Zhou Dynasty

標題:

【演講】Edward L. Shaughnessy:Turtle-Shell Divination In The Zhou Dynasty

時間:

2014年4月7日(週一)16:15-17:30

地點:

Old Knight Building, Room 102, 521 Memorial Way, Stanford University(521 Memorial Way, Stanford, CA 94305,USA)

主辦單位: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Stanford University

主講人:

Prof. Edward L. Shaughnessy(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內容簡介:

Pyromancy, the use of fire to cause cracks to appear in bone or shell,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s of ancient Chinese religious life. It is best known from the inscribed oracle bones of the late Shang dynasty (c. 1200-1045 B.C.), though there is also an extended biography devoted to it in the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of Sima Qian (c. 145-89 B.C.). It is less well known that turtle-shell divination continued to be practiced throughout the intervening Zhou dynasty (c. 1045-249 B.C.). In this talk, I will survey the evidence, both traditional and archaeological, for turtle-shell divination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including the very recently published Shanghai Museum manuscript Turtle-shell Divination Document.

RSVP required(http://ceas.stanford.edu/events/rsvp.php)

系統號:

A-003030

【演講】林聖智:墓葬圖像與宗教研究

【演講】林聖智:墓葬圖像與宗教研究

標題:

【演講】林聖智:墓葬圖像與宗教研究

時間:

2014年4月9日(週三)12:00-14:00

地點:

輔仁大學羅耀拉117會議室(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

主講人:

林聖智(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聯絡人:

E-mail: 493906033@mail.fju.edu.tw

系統號:

A-003018

【演講】鍾彩鈞:陸世儀的應用儒學

【演講】鍾彩鈞:陸世儀的應用儒學

標題:

【演講】鍾彩鈞:陸世儀的應用儒學

時間:

2014年4月9日(週三)14:10-16: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7樓文LA7006(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清代學術研究中心

主講人:

鍾彩鈞(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報導者: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紀志昌(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3051

【演講】謝明陽:〈逍遙遊〉中的大鵬鳥是不是逍遙的象徵?

【演講】謝明陽:〈逍遙遊〉中的大鵬鳥是不是逍遙的象徵?

標題:

【演講】謝明陽:〈逍遙遊〉中的大鵬鳥是不是逍遙的象徵?

時間:

2014年4月9日(週三)13:00-15: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一館文A207會議室(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主講人:

謝明陽(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03064

【演講】王文進:臺灣中文學界的回顧與展望

【演講】王文進:臺灣中文學界的回顧與展望

標題:

【演講】王文進:臺灣中文學界的回顧與展望

時間:

2014年4月16日(週三)13:00-15: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一館文A207會議室(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主講人:

王文進(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系統號:

A-003065

【演講】從《魏清德全集》編纂談臺灣文學研究

標題:

【演講】從《魏清德全集》編纂談臺灣文學研究

時間:

2014年4月9日(週三)18:30

地點:

臺北教育大學篤行樓503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所

主講人:

黃美娥(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系統號:

A-003078

【演講】馬悅然:略談康有為先生的思想基礎、政治活動與考證學謬論

標題:

【演講】馬悅然:略談康有為先生的思想基礎、政治活動與考證學謬論

時間:

2014年4月10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中型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主講人:

馬悅然(Goran Malmqvist,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

系統號:

A-002945

【演講】《觀經變相圖之修復、源起、圖解》新書發表暨演講

【演講】《觀經變相圖之修復、源起、圖解》新書發表暨演講

標題:

【演講】《觀經變相圖之修復、源起、圖解》新書發表暨演講

時間:

2014年4月11日(週五)14:00-17:00

地點:

國家圖書館行政區一樓簡報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

主講人:

華海燕(德國創立東西文物修復中心)

聯絡人:

黃文德,Tel: (02)2361-9132#429;E-mail: wende@ncl.edu.tw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職司文獻典藏,自1933年籌備成立迄今已逾80載。為推廣古籍與圖書修復保存之知識,本館特與旅德文物修復專家、東西文物修復中心華海燕女士合作出版《修復心中淨土:觀經變相圖之修復.源起.圖解》正體中文版。本書為華海燕女士以修復德國收藏家觀經變相圖為主軸,進而書寫她累積其匯聚東西方古籍、圖像、書畫修復經驗之大作。新書發表會暨專題演講,謹訂於4月11日(五)下午2時至5時,於本館簡報室舉行。歡迎各界蒞臨,參與盛會。

本次全程參與者將提供公務人員2小時終身學習時數、教師研習時數(如有需要請於報名填寫身分證號,活動恕不核發任何紙本證明)

報名網址 http://activity.ncl.edu.tw

系統號:

A-002996

【演講】吳明德:臺灣布袋戲的發展沿革與演藝特質

標題:

【演講】吳明德:臺灣布袋戲的發展沿革與演藝特質

時間:

2014年4月12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吳明德(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布袋戲自清朝中葉由中國漳、泉一帶傳入臺灣之後,經過百多年來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存在,也是臺灣人民的集體記憶之一,2006年更被票選為臺灣意象,成為臺灣在地文化的驕傲。本演講旨在探討布袋戲此一劇種之形成由來,並考述臺灣布袋戲從傳統、劍俠、金光到影視霹靂的各期發展關鍵與演藝美感特質。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更多活動訊息,請上國史館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guoshiguan

系統號:

A-003026

【演講】胡哲豪:空間的故事:禮納裡部落災後重建過程中的原住民知識與文化詮釋

標題:

【演講】胡哲豪:空間的故事:禮納裡部落災後重建過程中的原住民知識與文化詮釋

時間:

2014年4月16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胡哲豪(中央研究院民族所2013年度原住民訪問研究者‧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研究生)

聯絡人:

林音秀,Tel: (02)2652-3484;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莫拉克風災重創原住民居住的傳統領域,也讓臺灣閱聽大眾逐漸累積對於「災難、開發、山坡地、土石流」等關鍵字之觀念,養成了「人類破壞大自然」、「山上發生了土石流,可能是因為居民胡亂開發」等片面災難解讀與咎責方式。為了更深入瞭解三個部落(瑪家、好茶、大社)族人如何面對災害的過程,我以民族誌的田野方式進入複雜的災後安置與災後重建地區,實地接觸族人的重建生活。因此,本研究就族人當時在山上應對災害的生活、災後安置階段的生活中,進一步觀察與探討族人應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的能力。

此外,本文從一個原住民青年研究者的角度,來瞭解災後安置過程族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主要是不同社群文化對於「時間」和「空間」有著不同的思考,這也是當今政策決策者等相關人士難以取得的資訊與瞭解地方知識的捷徑。然而,這部分需要長期研究和持續記錄原住民如何在災後減緩災難的傳統方式與機制,及如何調適動遷流離,成為三個社群時時需要面對的課題。原住民社群對地方和領域有獨特牽繫與網絡關係,文化認同往往離不開地方認同。如何盡可能地維繫集體的地方感及領域感,維護部落和地方之間的特殊關係,成了關鍵性的課題。

注意事項:
1. 報名網頁: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4/6(週日)23:00為止。
3. 餐點提供:由於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 錄取通知:於4/9(週三)前統一回覆錄取通知,並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 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 請自備環保餐具。
7. 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 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 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3022

【演講】蔡政良:高砂的翅膀:藝術形式作為高砂義勇隊的歷史再現

標題:

【演講】蔡政良:高砂的翅膀:藝術形式作為高砂義勇隊的歷史再現

時間:

2014年4月16日(週三)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蔡政良(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國史館采集處推廣科,Tel: 02-2316-1055

內容簡介:

【臺灣原住民史系列專題演講(十)】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活動結束後,可獲得「國史館文化饗宴」集點貼紙1張

系統號:

A-003025

【演講】郭靜云:農作、青銅、馬車技術與多元文明結合的問題

標題:

【演講】郭靜云:農作、青銅、馬車技術與多元文明結合的問題

時間:

2014年4月18日(週五)13:3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正大樓203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郭靜云(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聯絡人:

歐詠芝,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健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3108

【演講】薛海波:尋找一個真實的蘭陵王:兼談北齊史的一些問題

標題:

【演講】薛海波:尋找一個真實的蘭陵王:兼談北齊史的一些問題

時間:

2014年4月17日(週四)14:10-16:0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薛海波(中國江蘇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聯絡人:

歐詠芝,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秀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A-003003

【演講】林美容: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

【演講】林美容: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

標題:

【演講】林美容: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

時間:

2014年4月21日(週一)13:30-15:10

地點:

臺中科技大學中正八樓3812國際會議廳(臺中市北區三民路三段129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

主講人:

林美容(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講綱:
魔神仔的傳說在臺灣民間流傳廣泛且長久,幾乎臺灣各個主要的族群都有類似的傳說。這些傳說不但與臺灣民間信仰、文化脈絡有關,也與動物、植物、氣候等自然界事物密切關聯。近年來我在臺灣和福建地區蒐集將近400則魔神仔相關的傳說故事。我提出一個假說:魔神仔傳說故事很可能是從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所逬發出來的產物。我以此來說明魔神仔傳說故事中一再重複出現的母題(motif),例如人類從生食(魔神仔會給人塞草螟仔腳、牛屎)到熟食,從穴居(魔神仔會給人帶到石壁硜)到有屋可居,人類從無名到有名(被魔神仔迷走,要大聲叫那人的名字)等,凡此種種皆是人類在文明演化過程中巨大而重要的轉折。魔神仔的傳說故事,不僅具有比較民俗學的研究價值,也提供了人類學如何透過口說材料去勾連早期人類的一個理解的途徑。

系統號:

A-003039

【演講】何寄澎:唐宋古文的古典意義與現代意義

【演講】何寄澎:唐宋古文的古典意義與現代意義

標題:

【演講】何寄澎:唐宋古文的古典意義與現代意義

時間:

2014年4月21日(週一)15:10-16:3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4樓文LA4009(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清代學術研究中心

主講人:

何寄澎(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考試委員)

報導者: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昭明(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

系統號:

A-003050

【演講】汪前進 :知識的差異 觀念的衝突--中國「地方說」與西方「地圓說」

標題:

【演講】汪前進 :知識的差異 觀念的衝突--中國「地方說」與西方「地圓說」

時間:

2014年4月22日(週二)16:10-18:00

地點:

臺灣師範大學勤大樓4樓歷史學系視聽教室(臺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主講人:

汪前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聯絡人:

歐詠芝,Tel: (02)77341507;E-mail: yungchihou@ntnu.edu.tw

報導者: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石蘭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3219

【演講】顏崑陽:「詩用學」──古代詩歌詮釋視域的迴向

【演講】顏崑陽:「詩用學」──古代詩歌詮釋視域的迴向

標題:

【演講】顏崑陽:「詩用學」──古代詩歌詮釋視域的迴向

時間:

2014年4月23日(週三)14:10-16: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7樓文LA7006(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顏崑陽(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

報導者: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教育部人文藝術及社會學科經典研讀課程】

主持人:陳秋宏(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系統號:

A-003049

【演講】杜國清:即物主義的創作觀:即物詩與即事詩

【演講】杜國清:即物主義的創作觀:即物詩與即事詩

標題:

【演講】杜國清:即物主義的創作觀:即物詩與即事詩

時間:

2014年4月25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一館A207會議室(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主講人:

杜國清(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研究系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楊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2948

【演講】張蓓蓓:《世說新語》與魏晉研究

【演講】張蓓蓓:《世說新語》與魏晉研究

標題:

【演講】張蓓蓓:《世說新語》與魏晉研究

時間:

2014年4月28日(週一)13:10-15: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4樓文LA4015(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主講人:

張蓓蓓(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報導者: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教育部人文藝術及社會學科經典研讀課程】

主持人:紀志昌(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系統號:

A-003047

【演講】王兆鵬:文本還原與經典新釋-以東坡赤壁懷古詞為中心

【演講】王兆鵬:文本還原與經典新釋-以東坡赤壁懷古詞為中心

標題:

【演講】王兆鵬:文本還原與經典新釋-以東坡赤壁懷古詞為中心

時間:

2014年4月28日(週一)15:10-17:00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4樓文LA4009(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清代學術研究中心

主講人:

王兆鵬(中國武漢大學珞珈特聘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

報導者: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

內容簡介:

主持人:劉昭明(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系統號:

A-003048

【演講】洪湘雲:從莫拉克風災後看排灣族人在地心靈療「遇」

標題:

【演講】洪湘雲:從莫拉克風災後看排灣族人在地心靈療「遇」

時間:

2014年4月30日(週三)12:00-13:3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主講人:

洪湘雲(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01年度原住民訪問研究者‧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

聯絡人:

林音秀,Tel: (02)2652-3484;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在「單純卻又複雜的重建條例」及「你不瞭解我的明白」中,誰是這個災難的主體及客體?誰是需要被心靈重建?已愈來愈糢糊!
心靈重建,在地族人需要嗎?還是為了成全臺灣2300萬人民憐憫的眼光,卻忘了在地族人文化特性中韌性的靈魂。不可否認的,在歷史洪流裡被槍砲犧牲的族群,心靈重建是需要的。但請在下次進入部落前拿掉異樣的眼神,讓在地族人教導我們那來自大自然中蘊藏的力量。且用最無形的力量瞭解當地的文化,用他們熟悉的生活態度領受生命過程的變化。或許單單一句的「aliyun,na sarunguag sun(排灣語:「朋友,你好嗎?」其包含身、心靈的問候。)」就可以讓他/她感受到你的關心。

注意事項:
1. 報名網頁: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4/20(週日)23:00為止。
3. 餐點提供:由於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 錄取通知:於4/23(週三)前統一回覆錄取通知,並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 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 請自備環保餐具。
7. 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 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 聯絡資訊:林音秀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3102

【演講】Manjari Chatterjee Miller: Wronged by Empire: Colonial Memories and Victimhood in India's 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 Today

【演講】Manjari Chatterjee Miller: Wronged by Empire: Colonial Memories and Victimhood in India's 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 Today

標題:

【演講】Manjari Chatterjee Miller: Wronged by Empire: Colonial Memories and Victimhood in India's and China's Foreign Policy Today

時間:

2014年4月30日15:00-17:00

地點:

Room 4426 Russell Square: College Buildings,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1012Russell Square, Bloomsbury, London WC1B 5lF,UK
)

主辦單位:

SCI, SSAI,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主講人:

Manjari Chatterjee Miller (Assistant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oston University)

聯絡人:

Tel: +44 (0)20-7898-4894;E-mail: sci@soas.ac.uk

內容簡介:

Abstract
Although India and China have very different experiences of colonialism, they respond to that history in a similar way—by treating it as a collective trauma. As a result they have a strong sense of victimization that affects their foreign policy decisions even today. Manjari Chatterjee Miller's book, Wronged by Empire: Post-Imperial Ideology and Foreign Policy in India and China blends this historical phenomenon, colonialism, with mixed methods—including archival research, newspaper data mining, and a new statistical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to explain the foreign policy choices of India and China: two countries that are continuously discussed but very rarely rigorously compared. By reference to their colonial past, it explains their puzzling behavior today. For example, it demonstrates why in important cases (such as the Sino-Indian border conflict, India going nuclear in 1998 or China's fraught relationship with Japan) their foreign policy behavior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security explanations that are dominan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iography
Manjari Chatterjee Miller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Boston University and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Belfer Center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at the Harvard Kennedy School. She joined BU completing her PhD a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a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She is the author of Wronged by Empire: Post-Imperial Ideology and Foreign Policy in India and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Miller’s research has appeared in Foreign Affairs, the New York Times, Foreign Policy, the Hindu, the Indian Express and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Her work has been supported by grants from the East-West Center, the Weatherhea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e South Asia Initiative, the Fairbank Center, the Woodrow Wilson School and,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系統號:

A-003068

【演講】Li Zhang:The Rise of Therapeutic Governing in Postsocialist China

標題:

【演講】Li Zhang:The Rise of Therapeutic Governing in Postsocialist China

時間:

2014年4月30日(週三)16:3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主講人:

Li Zha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內容簡介:

This talk explores how and why ha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gradually become a critical tool of managing and governing postsocialist Chinese society. It argues that psychological counselors and experts are becoming a new form of authority, an indispensible part of creating and managing knowable and stable subjects for the military, the police,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erapeutic governing” refers to the adoption of the therapeutic ethos, techniques, and perspective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the work force and to help individuals cope with life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Based on recent ethnographic fieldwork in Kunming, my account focuses on two distinct domains where this therapeutic turn takes place: government agencies (especially the police and the military)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 suggest that despite the danger of psychologizing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the meshing of therapeutic practices and care with other flexible governing techniques has come to be seen by some as an experiment of a new style of governing based on the notion of humanism (renxinghua) in contrast with the past socialist rule.

系統號:

A-002947

【演講】王良和:香港新詩欣賞

【演講】王良和:香港新詩欣賞

標題:

【演講】王良和:香港新詩欣賞

時間:

2014年5月16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東華大學人社一館A207會議室(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主講人:

王良和(香港教育學院)

內容簡介:

主持人:張梅芳(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助理教授)

主講人簡介
王良和博士,1996年加入教院,現為中文學系「中國語文教育榮譽學士(中學)課程」學科統籌及沉浸統籌。曾獲第七、八、九屆「青年文學獎」;三、四、六、八、十一屆「中文文學創作獎」;一九八三年度「大拇指詩獎」;第一屆「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獎」;第二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詩獎、散文組推薦優秀獎;第七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獎。歷任香港各大文學獎評判。著有詩集《驚髮》、《柚燈》、《火山之磨》、《樹根頌》、《尚未誕生》、《時間問題》;散文集《秋水》、《山水之間》、《魚話》;小說集《魚咒》;評論集《打開詩窗──香港詩人對談》;編有《鍾偉民新詩評論集》、《西瓜開門,冬瓜開門──香港優秀童詩欣賞》。合編和合著的語文教學著作有:《新詩教學》、《語文和文學教學──從理論到實踐》、《小學文學教學理論與實踐》、《初中文學教學理論與實踐》、《高中文學教學理論與實踐》、《新世紀語文和文學教學的思考》、《教出語文新天地》等。

系統號:

A-003038

【工作坊】「明代中後期的軍事動員與軍餉管理」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明代中後期的軍事動員與軍餉管理」工作坊

時間:

2014年4月2至3日(週三至週四)

地點:

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118會議室(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4月2日
13:10-15:00
【主題演講】
主持人:唐立宗
明清易代的偶然與必然(彭勇)

4月3日
13:10-14:00
【明代山區軍事管理與社會秩序】
主持人:李華彥
明代浙江山區軍事鎮戌體系研究──以總捕都司為對象的考察(唐立宗)

14:10-15:00
【明代軍事後勤補給與法令規定】
主持人:唐立宗
明代軍用馬匹的調度與管理──以《明律》考察為中心(連啟元)

15:10-16:00
【明末北方邊關的軍事危機與因應措施(一)】
主持人:曾美芳
明代後期的山海關軍事管理(李華彥)

15:10-16:00
【明末北方邊關的軍事危機與因應措施(二)】
主持人:連啟元
崇禎己巳之變期間戶部的薊鎮糧餉調度(曾美芳)

以上場次講評與綜合討論人均為彭勇教授。

17:00-17:30
【綜合座談】
彭勇、濱島敦俊、唐立宗、連啟元、李華彥、曾美芳

系統號:

A-003103

【工作坊】Remberances of Things Past: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Pre-modern Chinese Anecdotal Literature

標題:

【工作坊】Remberances of Things Past: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Pre-modern Chinese Anecdotal Literature

時間:

2014年4月11日(週五)13:00-18:0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Jones Hall, Room 202(202 Jones Hall,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內容簡介:

【Graduate Workshop】
Jack Ch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Anna Shield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Funding from the Eberhard L. Faber 1915 Memorial Fund in the Humanities Council

系統號:

A-002985

【工作坊】中文學門學術研習營:漢字與東亞

【工作坊】中文學門學術研習營:漢字與東亞

標題:

【工作坊】中文學門學術研習營:漢字與東亞

時間:

2014年4月28日(週一)13:30-18:00

地點:

中興大學綜合教學大樓904教室(臺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主辦單位:

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聯絡人:

Tel: (04)2287-5723;E-mail: taiwan@dragon.nchu.edu.tw

內容簡介:

【課程(一)】
13:30-15:20
講者:齋藤希史教授(日本東京大學教授)
講題:何謂漢字圏──歴史和動力(漢字圏とは何か──歴史と動力)

【課程(二)】
15:30-17:20
講者:陳培豐教授(中研院副研究員)
講題:做為歴史的臺語文──東亞漢文的邊界和想像

※因場地限制,本活動對象為教師與碩、博士生,且採報名制。

報名網址: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fLDKEDbm_ea2_Z8aFNLKkY4Apif0XSCEUTNghXq0Yrc/viewform

系統號:

A-003069

【工作坊】「歐美思潮下的早期臺灣哲學發展」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歐美思潮下的早期臺灣哲學發展」工作坊

時間:

2014年5月23日(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大樓1F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新實用主義重點研究計劃

聯絡人:

林鈺婷,E-mail: ytl@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一、簡介:
以海德格為主的德國哲學如何在戰前成為臺灣哲學主流?影響五四運動的美國實用主義如何啓蒙當時的臺灣哲學家?而傳統漢學者又是如何汲取西方經典以因應自身危機?為促進國內學界對臺灣早期哲學發展研究與教育推廣,本所訂於2014年5月23日(星期五)於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舉行「歐美思潮下的早期臺灣哲學發展」工作坊。本工作坊根據戰前哲學三大學派(德國-日本哲學、漢學與漢傳佛學、美國實用主義),以專家方式,針對李春生、林茂生、蘇薌雨、洪耀勳、林秋梧、廖文奎、郭明昆、楊杏庭、曾天從、吳振坤、黃金穗、鄭發育、張冬芳等哲學家之理論思想與運動實踐,公開邀請國內外學者發表相關論文。

二、時間與地點:
2014年5月23日(星期五)上午9:00起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研究大樓1F會議室

三、講者
特邀講者
李明輝/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李春生)
吳叡人/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廖文奎)

受邀講者
廖欽彬/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研究員 (洪耀勳)
嚴瑋泓/東海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林秋梧)
黃崇修/東吳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林茂生前期)
祝若穎/京都大學教育學部博士後研究員 (林茂生後期)
張峰賓/東吳大學哲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黃金穗)

受邀作者
橋本秀美/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准教授 (郭明昆)
葉純芳/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郭明昆)

四、公開徵稿:
歡迎有意投稿者於2014年3月15前將500字摘要郵寄至 ytl [AT] sinica.edu.tw林鈺婷小姐。並請註明題目、服務單位、職稱、聯絡資訊等訊息。摘要將根據相關性與內容擇優選出。錄取者請於5月1日前繳交論文全文。文長以五千字至三萬字為原則,格式敬請參閱中央研究院出版委員會書稿格式。
摘要截止日期:3月15日
公告錄取日期:4月15日
全文截止日期:5月1日
會議日期:5月23日
會後全文截止日期:6月23日

五、出版計劃:
本會議論文預計以專書形式編成《日治時期臺灣哲學思想論文集》,並交由中研院或中研院歐美所依相關規定審查後出版。敬請學者於2014年6月23日前繳交中英文標題與摘要(中文摘要限二百五十字以內,英文摘要以一頁為限)與中文論文全文。全文長度以五千字至三萬字為原則,格式敬請參閱中央研究院出版委員會書稿格式。請以MS Word或純文字檔儲存,寄至 ytl [AT] sinica.edu.tw林鈺婷小姐。

六、報名日期:
線上報名系統將於2月15日-5月15日之間開放。歡迎有意參加者儘速報名,以利各項籌備工作之進行。若人數過多,本會將作篩選。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七、聯絡方式:
洪子偉 (新實用主義研究小組召集人/中研院歐美所助研究員)
Email: htw[AT]gate.sinica.edu.tw
林鈺婷 (歐美所研究助理 )
Email: ytl [AT] sinica.edu.tw

系統號:

A-002949

【工作坊】「中國當代史研究」第3回ワークショップ

標題:

【工作坊】「中國當代史研究」第3回ワークショップ

時間:

2014年12月6至7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上海市普陀區華師大中山北路3663號)

主辦單位:

現代中國地域研究京都大學拠點、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當代史研究中心

聯絡人:

石川禎浩教授,E-mail: ishikawa@zinbun.kyoto-u.ac.jp

內容簡介:

1.會議日程・場所:2014年12月6日(土)、7日(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2.テーマ:「1950年代の中國」

3.ワークショップ構想:1950年代の中國を中心に、次のようなセッションを
  設ける予定ですので、それに関連する報告(口頭での報告時間は15-20分、
  それに引き続きコメント・討論が30分程度)を募集します。
  ・対外関係(対日、米、ソなど)
  ・社會主義化をめぐる諸問題
  ・文化・思想の「改造」、など

4.募集人員:2名程度

5.応募資格:応募時點で、以下のいずれかに相當する方。
 (1)國內の大學や研究機関に所屬するPD研究員・非常勤講師等。
 (2)國內の大學や研究機関に在籍する博士課程大學院生。

6.経費負擔:會議期間中の宿泊費(3泊まで)と居住地から上海までの往復交通費は、主催者が負擔します。

7.使用言語:中國語(通訳なし。中國語での報告、討議をお願いします)。

8.応募期間:2014年2月20日~2014年5月7日(締切厳守)

9.応募書類:
 (1)氏名、所屬、連絡先(メールアドレス、住所、電話番號)
 (2)報告テーマと報告要旨(日本語1200字程度で、主な論點、構成、史料などを説明するもの)
 (3)主要業績一覧(書式隨意)

10.応募方法:応募書類をメールにより世話人會
  (石川 ishikawa@zinbun.kyoto-u.ac.jp)に送信。

11.選考方法:世話人會による審査の上、決定。

12.結果発表:2014年5月末日までにメールで通知。

13.準備報告:事前に研究會での準備報告をお願いすることがあります。

14.報告論文(中國語)をワークショップ前に提出してもらいます(中國語換算1萬字程度〔本文と注を含む〕。2014年9月末提出締切)。

15.問合せ先:世話人會(石川ishikawa@zinbun.kyoto-u.ac.jp)。

系統號:

A-002950

【系列演講】「微革命:影響影響臺北的文學事」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微革命:影響影響臺北的文學事」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微革命:影響影響臺北的文學事」系列講座

時間:

2014年3至4月,共5場

地點:

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

主辦單位:

臺北市政府

主講人:

請逕至官網線上報名

內容簡介:

本系列講座4月份場次如下:

文學改變界限:談文學的跨界現象與現實
4月5日(週六)14:00-16:00
與談人:楊宗翰、許赫、王亞維
當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選擇越來越多元的時候,藝術或文學的界線都不斷受到挑戰與評斷。文學也更容易與劇場、音樂、影像工作者共同創作,出現影像詩、聲音詩、物件詩等創作類型。當聲音、影像因工具的普及而進入文學,被視為「文創」產業或商品的時候,文學是不是已經產生了本質上的改變?究竟文學是早已式微、被科技洪流淹沒的歷史名詞,還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眾聲喧嘩的新文學時代?


文學改變生活:革命吧!當文學進入空間
4月13日(週日)14:00-16:00
與談人:封德屏、陳隆昊、黃海鳴、羅文嘉
我們所熟悉的文本,逐漸以消費的模式轉換成各種樣貌;用講座、展演、甚至是一杯咖啡都能享受「文學」。當文學的消費模式從書本轉移到空間與物件,當複合式書店、藝文空間不斷興起,文學將面臨什麼挑戰?滿街林立、充滿文學(青)符號的咖啡廳比比皆是,文學真如專家學者所說,已逐漸式微?還是說,隨著消費型態的轉移,乍看最不景氣、最糟的時代,對文學來說反而是充滿無限可能,推翻傳統對「文學」的觀點、掀起革命的美好時代?

系統號:

A-003093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年上半年「府城講壇」

標題:

【系列演講】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年上半年「府城講壇」

時間:

2014年1月至6月,共6場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演講廳(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本系列演講時間均為週六的14:30-17:00,共有網路登記及事先索票等兩種報名方式,有意參加者請洽詢官網。

本系列演講2014年4月至6月場次內容如下:
4月19日
生命的行走──楚戈的現代詩/畫(蕭瓊瑞,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5月10日
字的奈米啟發與文學想像力(蕭蕭,詩人/評論家)

5月17日
美力時代,在生活中實踐藝術(朱宗慶,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系統號:

A-002951

【展覽】行雲:國家圖書館當代名人手稿書畫展

【展覽】行雲:國家圖書館當代名人手稿書畫展

標題:

【展覽】行雲:國家圖書館當代名人手稿書畫展

時間:

2014年2月24日至8月16日

地點:

國家圖書館四樓善本書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

聯絡人:

阮靜玲,Tel: +886-2-2361-9132#402;E-mail:cljuan@ncl.edu.tw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職司全國文獻之徵集與典藏,所以蒐求名家手稿、函牘及日記等資料向為本館工作之重點。本次臺北國際書展期間本館首度對外展示近年來典藏之部分手稿與書畫作品,頗獲民眾好評。因此,今春特於本館四樓善本書室舉辦當代名人手稿書畫展,展期自2014年2月24日至5月16日。歡迎蒞臨參觀。

地點: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四樓善本書室。

時間:開館日周二至周六,上午9時至下午5時。

*參觀請依本館入館規定辦理。

系統號:

A-003107

【展覽】明四大家特展——沈周

【展覽】明四大家特展——沈周

標題:

【展覽】明四大家特展——沈周

時間:

2014年1月10日至3月31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04、206、208、210、212 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明代中期江南地區經濟富庶,文藝高度發展,時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繪畫成就卓越,人稱「明四大家」。本院典藏明四大家書畫作品數量可觀,品質精良,是以於今年策劃一系列特展,將分四期展出,以完整呈現四家藝術發展的面貌。本期以四家之首的沈周為題,精選本院所藏沈周書畫及其師友作品,藉以彰顯沈周的藝術源流與成就。

沈周,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蘇州府長洲縣相城人,生於明宣德二年(1427),卒於明正德四年(1509),享年八十三歲。家族世居長洲,祖沈孟淵、父沈恒吉、伯父沈貞吉皆未出仕,蒐藏甚豐,以詩文、書畫著稱,並積極參與各項文藝活動。

沈周自幼過目成誦,聰慧絕人。少從陳寬學,既長,廣涉經傳子史百家,兼及醫方卜筮,乃至野史傳奇等。詩文、書畫俱有所成。受家族薰染,亦熱衷於文物鑑賞收藏。其為人敦厚謙和,一生不應科舉,以奉養親族為由,多次辭卻出仕機會,隱居為樂。沈周雖稱隱士,但與蘇州士人往來密切,不僅詩畫唱和,更常結伴出遊,徜徉於蘇州附近湖光美景。往來的師友,如吳寬、王鏊等,都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富收藏,好品鑑,經常相互交流,並觀覽題詠,這些藝文活動形塑了蘇州吳門畫風重要的文化底蘊。

此特展規劃「沈周的藝術淵源」、「沈周的書法藝術」和「沈周的畫藝特色」三個單元,藉以鉤陳沈周師友文藝與收藏概況、書法成就以及畫藝發展脈絡。其中,〈寫生冊〉筆墨酣暢,乃沈周寫意傑作,是以單獨闢室陳列。此次展出約六十餘組件,概括了沈周藝術的全貌。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2952

【展覽】手澤貽芬——傅斯年圖書館珍藏稿本特展

【展覽】手澤貽芬——傅斯年圖書館珍藏稿本特展

標題:

【展覽】手澤貽芬——傅斯年圖書館珍藏稿本特展

時間:

2014年1月4日至4月30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珍藏圖書區202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內容簡介:

稿本是指著作的底本,包含撰者自己鈔寫、請人謄錄、自己或他人校訂、校樣待刊等。本次展覽主題為傅斯年圖書館藏稿本,精選清人經、史、子、集著述稿本34種,部分與後來的刊行本併列展示,呈現稿本、刊本之差異。

展件中《大學注》、《中庸注》、《遜齋易義通考》、《鏡幻編》、《黃帝內經素問校議》、《柳西叢談》、《畹香僊館遣愁編詩集》、《雙忽雷閣彙訂全本曲譜》等書均未見他館著錄收藏,亦無刊本流傳,實為珍稀難得的典籍。

此外,所選稿本函括撰者於不同階段的訂本,有初稿本,仍保有原稿風貌,如《廣雅疏證》、《尚書誼詁》、《明史列傳稿》、《大觀錄》、《思益堂日劄》等;也有刊行前的校訂底本,如《䜱䜪亭集》一書,撰者因避諱清鹹豐二年「定王息肩圖」一案,於刊行時刪落十餘首題詩,而稿本保存這些詩篇,有助於此事件的研究,極 具史料價值。

系統號:

A-002953

【展覽】光照大千——絲綢之路的佛教藝術考古特展

【展覽】光照大千——絲綢之路的佛教藝術考古特展

標題:

【展覽】光照大千——絲綢之路的佛教藝術考古特展

時間:

2013年12月20日起至2014年3月20日

地點: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第一特展室(臺東市博物館路1號)

主辦單位:

中華文物交流協會、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89-381166

內容簡介:

源起於印度的佛教信仰,卻穿越兩千五百多年的傳播,深植在亞洲民族的思維中。然而佛教的實質傳播路徑,卻也透過了橫跨歐亞的貿易之路——絲路,將佛教文學與藝術遺留在絲路上的遺址裡。在西方殖民主義侵略下,經過了19世紀各國考古學家的發現與掠奪後,絲路上碩果僅存的文物,在當地文化財產機構的發掘與保護下,跨越新疆、陝西及甘肅三個省份,整合了十六個收藏機構的百來件文物,其中包含19件由中國鑑定的國寶。本館將從宗教信仰與美術考古的角度與您分享,這些遺落在絲路上文物的歷史脈絡與故事。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9:00-17:00,每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02954

【展覽】水火交‧天人會:臺灣王爺信仰特展

【展覽】水火交‧天人會:臺灣王爺信仰特展

標題:

【展覽】水火交‧天人會:臺灣王爺信仰特展

時間:

2013年11月19日至2014年4月6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8103

內容簡介:

臺灣四面環海、信仰活動豐富,王爺信仰是極為盛行的民間信仰之一,又以西南沿海各地的「王醮」(又稱「瘟醮」、「迎王祭典」)最具特色。許多地方每年、隔數年或不定期地興造王船、舉辦醮典科儀、遶境刈香、送船火化等豐富的儀式,壯觀的場面、馬拉松式的動員,成為社區團結、地方文化展現、商業觀光的原動力,映照出臺灣社會與海洋文化關係,也反映了歷來人與神、人與人的社會群體關係。

水:迎王祭典的舞臺
水,為王爺信仰、王船祭典打造了重要的舞臺。王爺信仰盛行於臺灣西南沿海與澎湖一帶,往往隨著早期移民攜帶的原鄉香火或漂流王船渡海來臺;因此在各地的王醮、迎王祭典中,人們常自河海邊恭迎王爺上陸,為地方百姓消災解厄、驅瘟逐疫,再送到水邊隨王船火化。
王船的建造與神聖化,是這場以水為舞臺的祭事重要前置準備,更展現了地方文化特色、發揮團結力量。

火:王醮與送王
「火」是天地轉化的動力,也是迎王祭典運作的關鍵力量。各地祭典多以「迎王」儀式作為起始,火化王船的「送王」作為結束,主要精神在於迎接代天巡狩的王爺,協助地方驅瘟逐疫、消災解厄,恪遵古禮服祀王爺的王府,同時舉辦的道教科儀,大規模的遶境活動等等,都在祭典的這幾天內接連不斷、熱烈地展開

天:代天巡狩千歲爺
臺灣人口中的「王爺」、「千歲爺」,是一種統稱,其姓氏、形象、化神傳說各有不相同。這樣的信仰,隨著移民社會的原鄉香火及海外漂來的王船傳入,伴隨各式應驗傳說在臺灣各地落地生根,發展出不同的信仰風貌,也因應社會的變遷、各地風俗產業的不同,發展出豐富多元的樣貌。
人:合境平安的認同與參與

信仰的根本在於「人」,在祭典中人展現的不僅是對神明的崇敬,對社會群體的認同,也是對公眾事務積極投入的熱忱。祭典的核心組織、運作人員,熱烈參與的廟宇陣頭、轎班,為打造王船投入心血的藝師,乃至地方信眾、旅外遊子、親朋好友等,連結起人與神的關係,串連起人與人、人與群體、社會間的聯繫,是祭典綿延發展的動力,更是其感動人心之處。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春節期間開館日另有公布,請參見官網(http://www.nmth.gov.tw/)

系統號:

A-002955

【展覽】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

【展覽】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

標題:

【展覽】定州花瓷——院藏定窯系白瓷特展

時間:

2013年11月30日至2014年9月3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一展覽區203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定窯,位在中國古代定州區域所產的瓷器,其白瓷作品為宋代以來所推尊。考古發現其最主要的窯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境,窯場綿延密佈,產量豐富。唐代開始興作,十世紀晚唐、五代時成為中國北方名窯,產品廣受中原、江南、遼國貴族所喜愛。及至宋、金時期,定窯窯業技術精進,如以煤為燃料、以覆燒技法改善質量、以劃花與印花裝飾器表,均成就定窯的特殊性。不但為貢入北宋、金朝的內廷用品,也突破邊境藩籬,廣見於大遼與南宋的墓葬中,故享有「天下第一」的讚譽。

北宋蘇東坡曾詠歎「定州花瓷琢紅玉」,金人劉祁亦記載「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句,足見有花紋的定窯白瓷,風靡當時代。白色胎土上或以刀刻劃花紋、或以模子笵印花紋,罩上透明釉後,紋線間積釉色深,呈現清晰的圖案,為牙白素淨的瓷面增添無限的華美。這樣含蓄溫雅、變化萬千的美感,是賞鑒家們心目中的白瓷典範,遂也為宋代以來各地官民窯場競相襲仿。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收藏裡,定窯類型的瓷器近八百件,多數具有花紋,無論劃花流暢如畫、印花繁麗如織繡,均能見到宋人紋樣設計的多樣趣味。本次展覽分兩期,將於五月作局部展品更換,使觀眾共享本院定窯藏品之豐富。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2956

【展覽】履踪:臺灣原住民文獻圖畫特展

【展覽】履踪:臺灣原住民文獻圖畫特展

標題:

【展覽】履踪:臺灣原住民文獻圖畫特展

時間:

2013年12月14日至2014年05月19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104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臺灣是一座融匯多元族群、歷史與文化的島嶼,千百年前就已在這塊土地上墾殖衍茂的原住民,更是全島早期歷史舞臺上的重要角色。他們活躍於山林原野之間,擁有獨特的語言、技藝、服飾、樂舞、社會組織以及價值信仰,部分內涵猶且傳續至今,成為臺灣社會多元樣貌中最質樸淳厚的文化標誌。

有清一代,漢人大量移墾臺灣,清朝且是首度開啟與各地原住民頻繁接觸的中央政權。滿族以少數民族之姿入主中原,有關邊疆族裔的政策思維,較中國歷代周延且敏銳,其中亦含括對臺灣原住民的統御規畫。聖祖康熙曾經接見有才藝的原住民,乾隆皇帝也頒賜厚禮贈予前來賀壽的部落頭目。另一方面,清廷也嘗制訂嚴格的封禁政策,阻禁移民數量遽增的漢人任意入山開墾,致力維護原住民的生活畛域,直至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社事件」後,方始弛禁。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清朝中央暨閩、臺各級文武要員之奏摺、文集頗豐,不乏關於臺灣原住民活動的珍貴紀錄,可具體反映清朝官方對原住民的傳聞印象、互動經驗、政策理念,是瞭解近三百年臺灣原住民史地履踪的重要文獻。

本次特展以院藏古籍、檔案、輿圖、畫卷與契約文書為主,搭配商借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相關圖畫文獻,呈現十八、十九世紀臺灣原住民的多元風貌、清廷對臺灣的族群政策、原漢之間的互動關係,乃至外來過客所留下的圖影寫真,期以透過文物史料的展陳與解說,引領觀眾深入了解臺灣早期的風土環境、部落分布、風俗物產、文教信仰、衝突競爭,以及清季的開放山禁、推廣教育等措施。本院冀望觀眾能以開闊的胸懷覽照古今,諦思當代臺灣原住民獨特的精神文化,讓不同的族群在同一塊土地上互珍互重,協力並進。

本展覽全年開放,8:30-18:30,夜間延長開放時段:每週五、週六18:30-21:00,國人憑身分證件可免費參觀。

系統號:

A-002957

【展覽】「臺灣農夫‧穿越時空的農業記錄」館藏特展

【展覽】「臺灣農夫‧穿越時空的農業記錄」館藏特展

標題:

【展覽】「臺灣農夫‧穿越時空的農業記錄」館藏特展

時間:

2013年10月15日至2014年4月18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1樓大廳(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聯絡人:

Tel: 06-356-8889

內容簡介:

田野裡的農夫,一鋤一鋤地埋首耕耘腳下的大地,粗糙長繭的雙手與額上滴落的汗水,在為一家溫飽掙扎的過程中,同時也孕育出人類文明的基礎。話說「民以食為天」,數千年前,當人類馴服了家畜、跨上了馬背;數百年前成功橫越了大洋;近百年征服了天空,甚至登上了月球,這些從大地緩緩長出的農作物,仍不變地供應著人類最根本、最原始的需求,所以,農是人類一切活動、安定生存的根本。

農業生產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數千年來,人類透過人工控制方式,利用並改造自然環境進行農業生產,進而獲取生存與發展所需的經濟效益,因此,農業生產的豐稔也往往隨著時代的推演與社會變遷而改變,並且左右著農業活動發展的方向與面貌,臺灣傳統農業的開端始於滿足口食的需求,而科學農業的出現,則是致力透過技術、品種改良等方式提高務農生產,來因應人類社會人口與經濟規模擴大、轉型的需要。在這一頁頁農業篇章不斷變動的過程中,讓我們透過臺灣農夫的手與眼,觀看穿越時空的臺灣農業記錄與變遷。

本展覽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入館時間至下午4時30分)。

休館日:每週一(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翌日休館)、農曆除夕及年初一、政府公告之天然災害停止上班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另行公告之必要休館日。

系統號:

A-002958

【展覽】「歷史與文學」特展

【展覽】「歷史與文學」特展

標題:

【展覽】「歷史與文學」特展

時間:

2013年12月3日至2014年4月21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1樓展覽室B(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

內容簡介:

歷史是指已發生過的行動和事件,被記載的歷史,旨在為過去留下記錄,以讓人們了解自己、了解別人,或作為未來的借鏡。然而,並非只有史學家能記錄歷史,敏感的文學創作者內在世界的運作,會受時間、地點、心境、史觀等因素影響,同時也會依當時的心境,再現、反映外在變化,而這也是一種歷史的記載,或對歷史的回應。臺灣擁有特殊的歷史,自古歷經多次內憂外患,有政治、社經的更迭,也有自然劇烈變化所產生的災害,這些歷史事件都深刻影響臺灣的發展。本特展自清領、日治、戰後三時期中選出26項歷史事件為主題,各展示不同文本,呈現不同的作家如何以各自的立場回應現實、再現歷史,期藉此看文學與歷史如何進行對話。

本展覽開放時間:
「免費」參觀。展廳開放:週二至週日 09:00~21:00
每逢星期一、除夕、年初一固定休館
(颱風期間依臺南市政府發佈不上班之日,亦休館)

系統號:

A-002959

【展覽】兩個文學家的世界——陳之藩與葉石濤特展

【展覽】兩個文學家的世界——陳之藩與葉石濤特展

標題:

【展覽】兩個文學家的世界——陳之藩與葉石濤特展

時間:

2014年2月22日至6月30日

地點:

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國際會議廳第二演講室(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政府

內容簡介:

「兩個文學家的世界─陳之藩與葉石濤特展」於2014年2月22日上午開幕,由成功大學校長黃煌煇親自主持,東海大學校長湯銘哲、臺南市副市長許和鈞、陳之藩夫人童元方教授、葉石濤夫人陳月得女士,以及成大博物館館長褚晴暉、歷史系主任陳恆安、歷史系教授蕭瓊瑞、林瑞明,臺文系主任鍾秀梅等人都蒞臨參與;特展由成功大學和臺南市政府和共同合辦,在歷史系歷史文物館展出,展期自即日起至6月30日。

此次的展覽除了展出兩位文學家的手稿與書籍外,亦將重現兩位文學家的生命場景,參觀者可從陳之藩的世界書房中,跟著他旅居世界的腳步,看見其對人類前途的思索。另一邊將展出葉石濤的生命長巷以及文學地圖,看葉老的作品與人生,如何在府城與日常生活交錯。而在此次展覽的最後一個區塊,將會播映兩位文學家、與其夫人和好友的訪問錄影,讓身邊的親友談談他們眼中的兩位文學家。

展覽自2月22日開展後,將持續展出至六月,期間亦開放校園導覽,由專人帶領參觀者在成大校園中尋覓兩位文學家留下的足跡,導覽與展覽皆開放社會大眾參觀,校園導覽於3月22日與4月26日下午各有一梯次,歡迎市民到展覽會場所索取報名資訊,期望透過民眾的參與,能夠讓後世更能瞭解臺灣文學先行者的生命軌跡與多元視角。

本則訊息節錄自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http://www.liberal.ncku.edu.tw/index.php?lang=cht

文物館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時至17時(週一及春節休館)

系統號:

A-002973

【展覽】浪濤與波瀾——齊邦媛教授手稿資料展

【展覽】浪濤與波瀾——齊邦媛教授手稿資料展

標題:

【展覽】浪濤與波瀾——齊邦媛教授手稿資料展

時間:

2014年2月26日至4月30日

地點:

臺灣大學圖書館五樓特藏資料展覽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及文學院

聯絡人:

Tel: 886-2-3366-455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齊邦媛名譽教授,1947年來校任助教。婚後因隨夫轉赴臺中而離職。1970年後先以兼任、後為專任,受聘本校外文系教授,除擔任外文系之英國文學史課程,亦教授以中文所與歷史所研究生為對象之「高級英文」。該課以齊教授學殖深厚、視域廣闊、講授生動,而開啟了一代文史學子的識見與胸襟,影響深遠。

齊教授在編譯館人文社會組主任任內開始推動臺灣的文學外譯計畫,更是成果斐然,所編譯之《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aiwan 1949-1974》風行數十年;眾多的臺灣作家、作品亦持續經由她所參與、主編的《The Chinese PEN》及單本專著的英譯工作,而獲得國際能見度,對臺灣文學、文化的國際化,貢獻卓著。

2009年齊教授完成蘊蓄多年的自傳《巨流河》出版後,風靡華文世界,其相關的手稿資料,在多方爭取中,齊教授終在去年,將其捐贈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永久典藏。欣逢齊教授九十壽慶,特舉辦此次手稿資料展,以申賀忱。

※展覽開放時間為每週一至週五9:00-17:00

系統號:

A-003008

【展覽】明四大家特展——文徵明

【展覽】明四大家特展——文徵明

標題:

【展覽】明四大家特展——文徵明

時間:

2014年4月3日至6月30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204、206、208、210、212 陳列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886-(2)-28812021

內容簡介:

故宮博物院所藏明四大家沈周(1427-1509)、文徵明(1470-1559)、唐寅(1470-1524)、仇英(約1494-1552)作品質量均美,特別於今年度推出四大家系列特展,繼第一季沈周展之後,第二季展出文徵明書畫。文徵明,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原名壁,後以字號為名。改字徵仲,號衡山居士、停雲生。為人行事嚴謹,本有意仕途,九次進京赴考,皆未考取功名,嘉靖二年(1523)經推薦為翰林院待詔,後因官場生涯與其理念不合,嘉靖五年(1526)辭官歸里,致力詩文書畫,遣性自娛,成就不凡。文徵明是四大家中最長壽的一位,子嗣能繼其業,加以生徒眾多,對明代中晚期的書畫影響至鉅,和沈周並列吳派領袖。

文徵明的書法廣臨前代名跡,習字甚勤,自言每天晨起必練字,終身不怠。善長各種書體,小楷和行書最具個人特色。小楷精整勁利,九十歲仍能作蠅頭楷。行書姿媚而遒勁,傳世作品以行草書居多。

繪畫初拜沈周為師,後在豐富的家藏和廣泛的交遊影響下,臨習各名家作品,建立自己獨特的風貌。兼擅水墨、設色,水墨濃淡墨色層次變化生動;設色多青綠,雖為重彩,卻能展現清新雅淡的韻味。筆法有細、粗兩種面貌,細者秀潤清勁,粗者蒼勁老練,又因其能書善畫,故繪畫中常見書法意趣。繪畫題材以山水為主,然亦偶作人物、花鳥,或簡淡,或沈穩,都具文人雅逸丰神。  

此次展覽分書法和繪畫兩部分。書法以「書法發展」和「書法入畫」二單元,說明其書風變化與其書法對繪畫的影響。繪畫以「繪畫發展」、「仿古風貌」「一稿多本」和「花鳥人物」四單元,呈現其山水畫不同階段多樣的風格特色,並展出量少質精的花鳥、人物畫作品。

本展覽細節將於開展後陸續公布於官網。

系統號:

A-003032

【展覽】臺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展

【展覽】臺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展

標題:

【展覽】臺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展

時間:

2014年1月24日至6月11日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G200室(臺北市中正區100襄陽路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臺灣省諮議會

內容簡介:

由臺灣省諮議會和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辦理的「臺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展」,自2014年1月24日至6月11日於臺博館二樓迴廊展出。此展爲回顧60餘年來臺灣地方自治發展軌跡及傳承歷史記憶。展覽將臺灣省議會的會史以編年的方式,擷取具有代表性的議題及事件,以完整的脈絡發展呈現臺灣省參議會、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臺灣省議會、臺灣省諮議會等四個時期的發展軌跡,是戰後臺灣政治、經濟及社會發展十分關鍵且重要的民主政治發展史料。本次展出的檔案資料是臺灣省議會時期的議會史料數位化後重現的成果,也是臺灣地方自治發展歷程最重要的紀錄。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9點30分到下午5點,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則照常開館。

休館時間: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週一休館。

系統號:

A-003060

【展覽】Living Shrines: Uyghur Manifestations of Faith, Saints and Islam in Western China

【展覽】Living Shrines: Uyghur Manifestations of Faith, Saints and Islam in Western China

標題:

【展覽】Living Shrines: Uyghur Manifestations of Faith, Saints and Islam in Western China

時間:

2014年4月4日至6月21日

地點:

Brunei Gallery SOAS(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Thornhaugh St, Bloomsbury, London WC1H 0XG,UK)

主辦單位: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聯絡人:

Tel: +44 (0)20-7898-4046

內容簡介:

Photographs and Video by Lisa Ross
Curated by Jolaine Frizzell

In Living Shrines, artist Lisa Ross brings into focus a Uyghur religious tradition with its desert shrines to Sufi saints and Muslim pilgrimage sites. For ten years, she worked in and around the Taklamakan Desert of China’s far northwest in the Xinjiang Uyghur Autonomous Region photographing these ephemeral markers of faith. Ross followed a wide-ranging network of Islamic pilgrimage sites honouring saints, most of whom were active in Sufi orders that date back as far as the 10th century. These sites, known as mazârs, are not only devotional but also encompass personal prayers and are home to various offerings, including the remains of sacrificial animals or dolls left by women praying for children. Sufis believe the earth of the mazârs is suffused with faith. Sacred markers reach skyward and express individual invocations, honour saints, or denote burials. It is believed that saints, in a state of eternal sleep, help the deceased transition into the afterlife by functioning as conduits to Allah for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Ross’s photographic work unveils the meditative and spiritual power of the Uyghur landscape, as well as a sense of the sacred with which it is imbued; this power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incandescent glow of the various religious sites, as if they had been lit by another sun. The unassuming photographs communicate a pervasive quiet and stillness, leaving a haunting impression on the viewer. Draw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votional pilgrimage, Ross rarely includes the human figure, allowing for a direct and intimate viewing of these holy monuments.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a body, there is no explicit demarcation of scale: the viewer’s relationship to the landscape and space is thus uninterrupted and remains open with possibility. Classically composed, these luminous works employ simplicity and austerity to invoke ideas of spirituality, eternity, and transcendence. In these monumental portraits, Ross calls our attention to the great force of nature, cultural histories, and the endurance of faith.

Collaborating with Uyghur folklorist Rahile Dawut and French historian Alexandre Papas, Ross returned several times to the area and witnessed much alteration in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throughout her journeys to Xinjiang, ending with her last visit in 2011. Beth Citron, assistant curator at the Rubin Museum of Art writes, “Like the religious pilgrim, but coming from a much greater distance, the artist travelled to and through these sites, on a deliberate journey invested with its own set of rites, relationships, and the creation of meaning. Ross has captured the critical decade in which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around these mazârs changed, making both their continuance and these images all the more meaningful.” Living Shrines becomes an important archive of collective memory, histories of faith, and the perseverance of a culture facing great change.

The book Living Shrines of Uyghur China – Photographs by Lisa Ross, published in 2013 by the Monacelli Press accompanies the exhibition with essays by Beth Citron, Rahila Dawut and Alexandre Papas.

Contact email: gallery@soas.ac.uk
Contact Tel: +44 (0)20 7898 4046

系統號:

A-003067

【展覽】Colors of the Universe: Chinese Hardstone Carvings

【展覽】Colors of the Universe: Chinese Hardstone Carvings

標題:

【展覽】Colors of the Universe: Chinese Hardstone Carvings

時間:

2013年12月11日至2014年7月6日

地點: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alleries 221(1000 Fifth Avenue. New York, 10028,USA)

主辦單位: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聯絡人: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el: 212-535-7710

內容簡介:

Stone carving is one of the oldest arts in China, its beginnings dating back to remote antiquity. Although jade, the mineral nephrite, was held in the highest esteem, all stones that could achieve a luster after polishing, be it agate, turquoise, malachite, chalcedony, quartz, jasper, or lapis lazuli, were also appreciated. Stone carving experienced an efflorescence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when an abundant supply of raw materials, exceptionally accomplished craftsmen, and, in particular, keen imperial patronage contributed to the creation of numerous superb works.

The stone carvings of the Qing period can be grouped in three categories: personal adornments such as rings, bracelets, and pendants; articles for daily use (mainly in the scholar's studio) such as brush holders, water pots, and seals; and display pieces such as copies of antiques, miniature mountains, and animal and human figures, the latter being the largest of the group. The carvings can also be classified by their decorative style: archaic or classical, meaning their shapes were derived from ancient ritual vessels; "Western," which bore the influence of contemporary Mughal art from northern India; and new or modern, meaning novel shapes and designs created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 common decorative theme, especially among works of the new style, was the use of rebuses, which are symbols associated with auspicious meanings, to convey wishes for prosperity, longevity, good fortune, perpetuation of a family line, or academic success. The tradition began early but remained largely in the popular culture until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when significant social changes and increased imperial patronage helped elevate the rebus to the high art of the court.

系統號:

A-002971

【展覽】Ink Art: 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展覽】Ink Art: 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標題:

【展覽】Ink Art: 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時間:

2013年12月11日至2014年4月6日

地點: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alleries 206-220(1000 Fifth Avenue. New York, 10028,USA)

主辦單位: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聯絡人: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Tel: 212-535-7710

內容簡介:

The first major exhibi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ever mounted by the Metropolitan, Ink Art explores how contemporary works from a non-Western culture may be displayed in an encyclopedic art museum. Presented in the Museum's permanent galleries for Chinese art, the exhibition features artworks that may best be understood as part of the continuum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These works may also be appreci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art, but by examining them through the lens of Chinese historical artistic paradigms, layers of meaning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at might otherwise go unnoticed are revealed. Ultimately, both points of view contribute to a more enriched understanding of these artists' creative processes.

For more than two millennia, ink has been the principal medium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 China. Since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however, the primacy of the "ink art" tradition has increasingly been challenged by new media and practices introduced from the West. Ink Art examines the creative output of a selection of Chinese artists from the 1980s to the present who have fundamentally altered inherited Chinese tradition while maintaining an underlying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expressive language of the culture's past.

Featuring some seventy works by thirty-five artists in various media—paintings, calligraphy, photographs, woodblock prints, video, and sculpture—created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exhibition is organized thematically into four parts: The Written Word, New Landscapes, Abstraction, and Beyond the Brush. Although all of the artists have challenged, subverted, or otherwise transformed their sources through new modes of expression, Ink Art seeks to demonstrate that China's ancient pattern of seeking cultural renewal through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past models remains a viable creative path.

系統號:

A-002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