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0期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0期

標題: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0期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論文】
Everydayness as a Critical Category of Gender Analysis: The Case of Funü shibao (The Women’s Eastern Times) (Joan Judge)
五四時期的《新婦女》雜誌研究(姚霏)
戰爭陰影下的婦女文化:孤島上海的婦女期刊初探(連玲玲)
愛瑪‧高德曼(Emma Goldman)及其《大地之母》(Mother Earth)月刊的行動宣傳:以其跨國網絡與性別論述為例(許慧琦)

【演講】
性別與跨國消費文化(Judith Walkowitz)

【研究概況】
日本的《中國女性史研究》(須藤瑞代)
《婦女研究論叢》介紹(馮媛)
走過十五載的《男女》(盧嘉琪)

【書評】
揭示/遮蔽的視野:評《中國婦女報刊史研究》(蔡祝青)
發現失落的歷史——評介 The Gender of Memory: 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林超超)

系統號:

P-000357

故宮文物月刊第357期

故宮文物月刊第357期

標題:

故宮文物月刊第357期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乾隆皇帝與清可軒(廖寶秀)
地圖的敘述——「河嶽海疆——院藏古輿圖特展」(林天人)
院藏清初福建省地圖——一幅新舊知識交雜的地圖(陳宗仁)
御駕南巡,規劃河工——院藏乾隆南巡紀程圖考析(鄭永昌)
吳彬〈十六羅漢圖〉——晚明佛教的意象(鄭文倩)
金玉華章—陜西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孫秉君)
殷墟花園莊東地五十四號墓墓主之謎(何毓靈)
西清續鑑——清宮藏鏡的裝潢美學(朱林澤)
再探院藏法國金雕音樂鼻烟盒的製作年代(王竹平)
「Mis Collection」亞洲織品服飾介紹(闕碧芬)
元版與明初百年刊本的連續性——從版本審定說起(井上進)
松坡圖書館發展始末(宋兆霖)

系統號:

P-000253

《漢學研究通訊》第31卷第4期

《漢學研究通訊》第31卷第4期

標題:

《漢學研究通訊》第31卷第4期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研究綜述】
理雅各《中國經典‧春秋》的底本及其他(羅軍鳳)
美國漢學家倪豪士教授的《史記》英譯與研究(曲景毅)
百年來兩宋出使行記之研究(錢雲)

【漢學人物】
追求真善美史學的杜維運教授(彭明輝)

【新書評介】
Lee Seung-joon, Gourmets in the Land of Famine: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Rice in Modern Canton
Rostislav Berezkin, Precious Scrolls (Baojuan)
Functioning in the Culture of China, with Baojuan about Three Rebirths of Mulian as an Example
崔錫起、姜顯陳,조선시대(《大學圖說》)

【會議報導】
國內外學術會議

【學界消息】
漢學研究中心消息
外交部「臺灣獎助金」——2013年受獎候選人名單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消息
臺灣各大學漢學課程彙目——101學年度第1學期
研究機構及學校動態

系統號:

P-000390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7期

標題:

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7期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內容簡介:

清代學者《春秋》與三《傳》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李隆獻)

人、物本然之一體——《孔子詩論》「民性固然」思想闡釋(簡良如)

《莊子》的雅俗顛覆與文化更新——以流動身體和流動話語為中心(賴錫三)

現地研究下之〈輞川圖〉、《輞川集》 與輞川王維別業傳說新論(簡錦松)

間者之臉:《賽德克‧巴萊》的原住民歷史研究者映像(林冷)

隋唐醫籍中的小兒病因觀試探(張嘉鳳)

「身體的身體」:伊拉斯摩斯與人文學者的服飾觀(林美香)

「她為何如此珍愛母親/的所有?」:蘭登鑄煉蔻琳(吳雅鳳)

系統號:

P-000309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8期

標題: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8期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內容簡介:

【論文】
河陰之變新探:以尒朱榮為中心的討論(胡勝源)

中古貨幣的流動性特徵:從貨幣數量變動論魏晉南北朝自然經濟的制度根源(陳彥良)

清末民初中美版權之爭(吳翎君)

內戰時期上海工人工資與食米購買數量的變動關係(1945-1948)(李鎧光)

【書評】
殖民地戰爭的新觀點:戰爭當地特定狀況如何影響軍事武力之運用(A New Examination of the German Colonial Wars: How the Local Factors of the Theater of War Influence the Dynamics of Violence) (梅安德(Maertens, Andre)撰、周欣 翻譯)


杜維運教授著作編目繫年(彭明輝)

系統號:

P-000308

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3卷第4期

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3卷第4期

標題:

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3卷第4期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內容簡介:

阿富汗戰後重建成效評估:戴蒙研究架構的應用與檢視(蔡明彥、張凱銘)

蔣介石、毛澤東、甘迺迪與1962年臺海危機(林正義)

制度紅利與效用評估:中國大陸各省對臺交流偏好程度分析(王嘉州)

中國勞動力移動的因素:戶口制度或就業環境(黃騏弘)

系統號:

P-000332

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3期

標題:

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3期

時間:

2012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研究論著】
前往東、西洋:〈宇內形勢圖〉解析及其地緣政治想像(陳宗仁)

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49年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林玉茹、畏冬)

在「滿洲國」的臺灣人高等官:以大同學院的畢業生為例(許雪姬)

Authority, Practice and History:Adoption and Re-creation of Yaoqian in Taiwan (Jin-shiu Jessie Sung)

【研究討論】
喜新戀舊:從日記材料看日治前期臺灣仕紳之服裝文化(吳奇浩)

【書評】
評華樂瑞著《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引揚與重整》(曾齡儀)

系統號:

P-000330

民族學報第30期

標題:

民族學報第30期

時間:

2012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內容簡介:

蘇澳南方澳沖繩人移民村今昔(呂青華)

誰是回族?──歷史與現代議題交會下的論述(趙秋蒂)

上海灘馬永貞:真跡與傳奇的考辯〉(范景鵬)

東臺灣的日本統治體制與原住民的民族發展之研究回顧(李宜憲)

隘制、番界/蕃界、原住民傳統領域(1875-1920)之研究回顧兼論研究方法(鄭安睎)

部落主體意識與多元藝術之表現──Panapanayan文化圈太麻里、知本部落的藝術變遷〉(林建成)

系統號:

P-000351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2期

標題: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2期

時間:

2012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東坡易傳》特色舉要(鄧秀梅)

王船山易學中「德」、「成人」、「氣化」思想的詮釋——以《周易外傳‧乾卦》為例(蔡家和)

中日漢字詞比較知識庫運用:《稻齋隨筆》與《省文纂考》為例(周亞民)

對「文字禪」問題的解讀與澄清(江泓)

朱子「淫奔詩」篇章界定再探(姜龍翔)

隨園三妹詩作探析(傅及光)

蘇偉貞〈以上情節……〉之電影鏡頭內外書寫(蕭湘鳳)

將軍之死——白先勇〈國葬〉中的國族符碼(曾若涵)



系統號:

P-000311

語言科學第60期

語言科學第60期

標題:

語言科學第60期

時間:

2012年9月

出版單位:

北京:科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從語言工程看「中心擴展條件」和「並列條件」(詹衛東)

「我人還在這兒呢」——限定性同指關係、指稱意圖與語言形式的選擇(儲澤祥、劉琪)

「未X」式副詞的委婉用法及其由來(董秀芳)

「看/聽」從感官動詞到小句標記語法化的類型學研究(高再蘭)

從語篇到人際——「話說」的意義和功能演變(周晨磊)

平話的歸屬和漢語方言分類(李小凡)

語音層次與邊界方言屬性——以丹陽方言為例(徐娟娟)

論古知莊章三組聲母在《韻略匯通》中的讀音分合(劉淑學、袁學章)

試析邵武、光澤方言的入聲鼻音韻尾(栗華益)

《說文解字》「同意」說(陳燕)

第十八屆國際韓語語言學研討會暨徐州語言科學研討會在徐州召開(張強)

「他年」類詞語語義特徵及成因考察(陳明富、張鵬麗)

系統號:

P-000331

史學集刊總第141期

標題:

史學集刊總第141期

時間:

2012年7月

出版單位:

長春:吉林大學史學集刊編輯部

內容簡介: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研究】
試論魏晉隋唐時期的宗族政策(馬新、齊濤)
「周氏以降,選無清濁」辨(張旭華)
北魏前期漢族士人的社會交往初探(楊龍)

【冷戰史研究】
NSC37/8文件與美國對臺政策轉變(黃鳳志、呂平)
論20世紀40年代中美蘇三國在中國新疆的博弈(史宏飛、白建才)

【專題研究】
解構《史記.秦始皇本紀》——兼論3+N的歷史學知識構成(李開元)
百年來美國學者的《史記》研究述略(吳原元)
俄國1861年改革醞釀時期主要派別的政治主張及其影響(李桂英)
19世紀后期美國人環境觀念轉變的原因探析(付成双)
柯林武德史學理論的階段性、連續性與體系性(張作成)

【區域史研究】
金朝後期行省官制考(楊清華)

【博士論壇】
論朱熹建構鬼神理論的必然性(袁文春)
社會轉型時期美國女性就業特征與影響(1870-1920)(楊靜)

【書評】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評介(傅蘇、王曉璐)
歐洲一體化進程研究的一部力作——讀《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國家主權問題研究》(趙文亮)

【史學動態】
封建社會研究:比較和批判(李玉)

系統號:

P-000310

Renditions No. 77 & 78

Renditions No. 77 & 78

標題:

Renditions No. 77 & 78

時間:

November, 2012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翻譯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Editor's Page
Preface

【PART ONE: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Xu Nianci: New Tales of Mr Braggadocio / Translated by Nathaniel Isaacson
Wu Jianren: New Story of the Stone: excerpts / Translated by Sterling Swallow
Louise Strong: The Art of Creating Humanity / Translated by Suozi [Lu Xun]; Re-translated by Carlos Rojas
Xu Zhuodai: The Secret Room / 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G. Rea

【PART TWO: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
Liu Cixin: The Poetry Cloud / Translated by Chi-yin Ip and Cheuk Wong
Liu Cixin: The Village Schoolteacher / 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Elford and Jiang Chenxin
Han Song: The Passengers and the Creator / Translated by Nathaniel Isaacson
Wang Jinkang: The Reincarnated Giant / Translated by Carlos Rojas
La La: The Radio Waves That Never Die / Translated by Petula Parris-Huang
Zhao Haihong: 1923—a Fantasy / Translated by Nicky Harman and Pang Zhaoxia
Chi Hui: The Rainforest / Translated by Jie Li
Fei Dao: The Demon’s Head / Translated by David Hull
Xia Jia: The Demon-Enslaving Flask / Translated by Linda Rui Feng

Notes on Authors
Notes on Contributors

系統號:

P-000404

臺灣日治時代的租佃制度

臺灣日治時代的租佃制度

標題:

臺灣日治時代的租佃制度

時間:

2013年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

葉淑貞 著

內容簡介:

【臺灣史與海洋史】系列叢書緣起

【序】向經濟學者學經濟史(吳密察)

自序(葉淑貞)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佃權的安排

第三章 地租的高低及其決定因素

第四章 租佃制度對農場經營效率之影響

第五章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系統號:

P-000338

從介入境遇到自我解放:郭松棻再探

從介入境遇到自我解放:郭松棻再探

標題:

從介入境遇到自我解放:郭松棻再探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顧正萍 著

內容簡介:

代序
導論

第一章 左派意識的建立、質疑與再思考
 第一節 知識份子的任務與使命
 第二節 沙特存在主義的驅動與實踐
 第三節 五四精神的再現與民族主義的鬥士
 第四節 左派視野中的臺灣
 第五節 「中國」意識的否定與社會主義再思考
 第六節 結語

第二章 郭松棻的政治思∕理想試探
 第一節 從對卡繆的批判看郭松棻的政治思∕理想
 第二節 郭松棻對行動中的馬克斯主義反思
 第三節 郭松棻理想中的馬克思主義
 第四節 結語

第三章 創作的開始與意識型態的轉型(I)--郭松棻小說的創作美學
 第一節 郭松棻小說的詩化藝術
 第二節 敘述人稱的藝術效果
 第三節 〈月印〉的時間與敘事藝術
 第四節 〈那噠噠的腳步〉聽覺意象與聽覺語言
 第五節 〈雪盲〉走向意識流的藝術技巧
 第六節 結語

第四章 創作的開始與意識型態的轉型(II)--郭松棻小說的主題意識
 第一節 回歸與超越日常生活
 第二節 女性∕母性∕聖母
 第三節 歷史∕病體∕孤兒還是浪子?
 第四節 語言∕孤寂∕故鄉
 第五節 蛻變∕輕死∕重生
 第六節 紅地毯上殘影幢幢
 第七節 結語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一)郭松棻生平及寫作年表
(二) Santiago Carrillo(聖地牙哥.卡里略)生平與重要事蹟概述
(三)【另類閱讀】現實之外與內在融合-郭松棻〈奔跑的母親〉巴什拉式閱讀

系統號:

P-000264

臺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

臺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

標題:

臺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楊宗翰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新詩研究作為一種志業
第二節 起點、轉型、變貌、分衍
第三節 從新詩評論轉型到歷史解釋模型

第二章 臺灣新詩評論的起點
第一節 新詩話與詩人批評家
第二節 詩評論的播種者覃子豪
第三節 紀弦詩論中的「現代」意涵

第三章 李英豪與臺灣新詩評論轉型
第一節 引入「新批評」的第一人
第二節 張力說之提出與詮釋
第三節 確認詩評家的位置

第四章 顏元叔與臺灣新詩評論轉型
第一節 擺渡人顏元叔
第二節 實用批評之診斷:古典詩
第三節 實用批評之診斷:現代詩

第五章 評論轉型視野下的當代女性詩學
第一節 莫忘初衷:婦女運動與女性詩學
第二節 溯源:她們自己的女性詩學
第三節 為什麼女性詩學?

第六章 評論轉型視野下的後現代詩學
第一節 詩評論的「後現代想像」
第二節 後現代詩在臺灣:理論與實際
第三節 後現代的雙重視野

第七章 當代臺灣新詩評論的四方分衍
第一節 十大詩人:典範的變與不變
第二節 青春結社:不可忽視的校園新聲
第三節 詩集出版:紙本書弔詭的盛世風景
第四節 數位時代:新詩評論的全新挑戰

第八章 結論

引用書目

系統號:

P-000265

中國新文學廣告研究

中國新文學廣告研究

標題:

中國新文學廣告研究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彭林祥 著

內容簡介:

文學廣告是書局、出版社為了行銷的宣傳文案,沒有文學廣告,新文學作品就難以得到讀者的關愛。

本書主要由四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主要以中國新文學廣告研究為主。
第二部分以新文學版本、序跋研究為主。
第三部分主要包括作家軼事以及作品問世歷程的鉤沉等。
第四部分主要包括書評、隨筆兩類文章。

新文學廣告隱含有新文學生產、銷售、傳播等方面的大量歷史資料。如:有作品的修改和版本變遷的提示,有文學期刊的創辦和發行的內幕,有文學運動、文藝鬥爭的留痕,有作家或編輯之間關系的呈現……等等。新文學廣告是新文學研究中不可或缺並值得發掘的史料。

作者簡介
彭林祥,一九七八年生,四川廣安人。現任教於廣西大學文學院,在《讀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新文學史料》、《中國圖書評論》、《博覽群書》、《書城》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

系統號:

P-000266

臺灣原住民寫真照片(1912年)

標題:

臺灣原住民寫真照片(1912年)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公司

作者:

遠騰寬哉 原著,闞正宗 導讀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是日本殖民初期「理番」工作的註腳作品,以大砲壓制不歸順的原住民,圖片呈現各種重砲在山裡運輸的具體情況。而官方人員方面,特別是第5任臺灣總督佐久間佐馬太及「理番」要員巡視「歸順」的原住民部落並與之合影等珍貴照片,都說明佐久間上臺後改撫為勦的政策。

本書雖以令人觸目驚心的討伐原住民的圖片為大宗,但是也留下不少原住民部落各種風俗習慣與服飾照片,加上岡野才太郎細數從荷西經明鄭、清代,以至日本殖民初期的〈理蕃概要〉,為本書增添了豐富的內容,不僅可概略了解自1626年以降至清代(1895年)的原住民政策,進而可以一窺日本殖民之初所採行的各種具體「理番」措施。

系統號:

P-000325

重構臺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

重構臺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

標題:

重構臺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作者:

蕭阿勤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導言
一、概述:臺灣的人民、語言與歷史
二、當代民族主義與臺灣民族主義的研究
三、被宰制的族群、民族主義與人文知識分子
四、文化民族主義與政治民族主義
五、文化特殊性的政治
六、現代化意識形態與文化民族主義
七、散布的管道
八、本書章節安排

第二章 日本殖民統治與文學、語言問題
一、1920年代的日本殖民統治與臺灣人反抗運動
1. 改良主義的反殖民運動
2. 激進的反殖民運動
二、日本殖民的語言同化
三、殖民地臺灣的文學和語言改革
1. 1920年代:白話文學和中國國語
2. 1930年代:鄉土文學和臺灣話文
3. 殖民統治與臺灣文化特殊性
4. 漢民族文化認同的延續
四、結論

第三章 戰後語言問題與文學發展
一、外省人與本省人的初期互動和語言問題
二、國民黨統治初期與二二八事件
三、1947-1949年的文學辯論
1. 國民黨統治初期臺灣作家的處境
2. 文學辯論:殖民統治與臺灣語言文化的獨特性
四、1950與1960年代國民黨的統治
五、五○、六○年代的戰鬥文藝、國民黨意識形態與現代主義文學
六、鄉土文學論戰
1. 1970年代初的政治變化與「回歸鄉土」文化潮流
2. 鄉土文學與論戰:反帝、左傾與地方色彩
七、結論

第四章 確立民族文學
一、1950年代的本省籍文學作家
二、早期的《臺灣文藝》與《笠》
1. 吳濁流、《臺灣文藝》與中國文化
2. 《笠》詩人與中國現代詩創作
3. 《笠》、《臺灣文藝》與鄉土文學
4. 《笠》、鄉土精神與中國現代詩
三、1970年代國民黨的統治與臺灣政治反對運動
1. 外省人的政治宰制與本省人的政治權力上升
2. 黨外的興起
3. 美麗島事件與反對運動激進化
四、臺灣意識論戰與鄉土文學
1. 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
2. 鄉土文學與臺灣意識
五、陳映真、葉石濤與鄉土文學:中國史觀與臺灣史觀
1. 葉石濤:臺灣鄉土認同與中國國族認同的平衡
2. 陳映真:中國民族主義與「在臺灣的中國文學」
六、1980年代前半葉「去中國化」的臺灣文學
1. 文學的政治化
2. 什麼是「臺灣文學」?:入世精神、抵抗意識與本土化
3. 臺灣人的形象
4. 日本殖民統治做為一種「資產」
七、1986年以後的政治變化
1. 臺灣民族主義的顯著發展
2. 國民黨「臺灣化」
3. 新的族群分類與新的國族認同
八、建立民族文學:1980年代下半葉及之後
1. 民族主義文化論述的浪潮
2. 一個變數:中華人民共和國
九、塑造民族文學
1. 書寫臺灣人的臺灣文學史
2. 建國的文學
3. 臺灣民族文學:四大族群,合而為一
十、結論

第五章 締造民族語言
一、官方語言政策及其結果
1. 國民黨的語言政策與意識形態
2. 被壓迫的本土語言:臺語
3. 臺語:族群象徵與復興
二、確保民族語言
1.臺語的命名
2.臺語書寫系統與臺灣民族主義
2.1 早期的臺語書寫史
2.2 1987年前後的臺語寫作
2.3 臺語書寫系統與構想
三、臺語文學與臺灣文學的重新定義
四、結論

第六章 書寫民族歷史
一、國民黨的統治與中國史觀
1. 史觀與統治的正當化
2. 尋根、愛鄉更愛國
3. 臺灣史研究:中國研究的次領域
二、臺灣史觀的發展與臺灣民族主義
1. 早期海外反國民黨的臺灣史學
2. 美麗島事件之後臺灣史的政治化
3. 日本殖民時期的「重現」:反對運動的教訓
4. 帶入原住民、挑戰漢族中心主義
5. 臺灣史觀:走向民族的歷史
6. 挖掘二二八史實:書寫民族史詩
7. 重探平埔族史:想像多元族群的臺灣國族
三、結論

第七章 結論
一、臺灣民族主義做為歷史的「晚進者」
二、對臺灣文化民族主義的再思考
1. 土壤中等待萌芽的種子?
2. 「假」認同?

附錄
一 民族主義研究者與蝙蝠
二 臺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
一、前言
二、本土化典範的兩種類型與敘事認同
三、文學的敘事的本土化典範與意義的封閉(解釋一)
四、「策略的本質主義」只是策略的?(解釋二)
五、誰的知識?知識的目的為何?(解釋三與結語)

參考文獻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系統號:

P-000326

根與路:臺灣北管與日本清樂的比較研究

根與路:臺灣北管與日本清樂的比較研究

標題:

根與路:臺灣北管與日本清樂的比較研究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作者:

李婧慧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以音樂的傳播和移植於不同地區社會的比較為主題,以臺灣的北管及日本的清樂(指傳到日本的清代中國音樂)這兩種具密切關係的樂種為例,探討當音樂移植於不同的地區社會,被不同的民族所繼承時,如何被賦予不同的角色與意義,而這種角色與意義的變遷又如何反過來影響音樂的保存與發展。北管與清樂均與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以福建為主)所流傳的民間音樂及戲曲有淵源關係。大約三百年前(清代)渡海來臺的移民們帶來北管,隨著移民們的落地生根,音樂也流傳於此族群、語言、宗教與習俗均與其原鄉相同的新土地。而在另一方,清代中國東南方的民間音樂於十九世紀初經由中國商人帶到日本長崎,後來傳播到日本各地─亦即被移植到一個語言與民族截然不同的地方,主要流傳於日本文人及中上家庭之間,後來普及於常民百姓。當北管與清樂植根於不同的地區,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發展時,雖然都作為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然而因為社會因素、人們的品味與性格的不同,也就賦予音樂不同的角色與意義,其音樂的實踐、曲目範圍、所反映的社會氣質,以及在現代化與西樂衝擊下音樂的保存與傳承等,在在都受到影響。

作者簡介
李婧慧,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主修鋼琴)、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夏威夷大學音樂哲學博士(民族音樂學專攻)。研究領域包括北管與清樂的比較、巴里島音樂。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系統號:

P-000327

山海戀——「原住民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山海戀——「原住民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標題:

山海戀——「原住民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二魚文化

作者:

焦桐 主編

內容簡介:

原住民及其酒食祭典(廖炳惠)

野東西──臺灣當代原住民漢語書寫中的飲食圖像(董恕明)

臺灣原住民的飲食文化與生活考察──「不老部落」的自然農耕與在地飲食概念(洪珊慧)

試論阿里山鄒族小米文化的現代實踐(李岱融)

阿美族巫師的飲食特色─以花蓮南勢群、秀姑巒群為例(李佩倫)

我們的口味跟他們的不一樣:以新港社的食物民族誌為例(劉俊雄)

女聲與原味──白茲.牟固那那與里慕伊.阿紀的飲食書寫(楊翠)

夏曼.藍波安世界中的飲食對反──安洛米恩、洛馬比克的酒與飛魚(鄒桂苑)

論巴代《笛鸛》「食物」權力指涉(盧柏儒)

苗家鮓宴(二毛)

日本文學中的在日朝鮮人之飲食文化象徵──以開高健《日本三文歌劇》、小松左京《日本阿帕契族》、梁石日《賭夜》為討論中心(垂水千惠)

琉球飲食文化中的豬──以又吉榮喜〈豬的報應〉為討論(橫路啓子)

熱帶雨林魔幻的芭菇菜與臭豆——馬來半島原住民的野菜與圖騰文化(王潤華)

巴西原住民飲食文化及其對巴西社會的影響(胡續冬)

墨西哥原住民飲食文化與禁忌(何國世)

「讓他者成為原住民!香港電影食人與文化認同之轉移再現」(科拉多.納里(Corrado Neri))

“LET THE OTHER BE AN ABORIGINAL! SHIFTING REPRESENTATION OF CANNIBALISM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HONG KONG CINEMA”(Corrado NERI)

附錄
「原住民宴」食單

與會學者簡介

系統號:

P-000337

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

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

標題:

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作者:

桑高仁(P. Steven Sangren) 著,丁仁傑 翻譯

內容簡介:

本書擴張馬克思主義物質生產的概念,將之引申到文化主體的生產,並經由整合了心理分析層次的實踐理論著手,處理集體與個體間的辯證性關係。利用臺灣民間信仰田野中的豐富田野材料,作者有系統的分析了漢人社會與文化場域多層次間各種具有內在衝突與協商性格的社會行動(媽祖進香的個體與集體辯證學、廟宇競爭間的地方歷史書寫、國家與地方關於靈驗象徵的共同操作、神話與性別主體的塑造等);而由神話分析著手,結合心理分析取徑,作者也有系統的考察了漢人家庭生活中性別主體的複雜型塑過程,和漢人家庭內部各種二元互動關係間(父子、父女、母子等)的情感特質。本書中作者給予馬克思主義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異化、意識型態、生產等)新的用法,並以新的概念銜接方式(使用了超越性、慾望主體、錯誤認知、文化語辭、情感結構、謝神證言等相關概念)來討論漢人社會中的儀式與神話歷程。全書基本宗旨在於對漢人社會同時產生的統合性與分離性背後的社會文化機制進行整體性的討論與理解,並對既有漢人民間信仰研究提出全面的整理與批判。全書積極與當代各種學術潮流,如後現代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等進行對話,並試圖重建人類學研究的當代意義與價值,是能同時站在人文思潮最前沿、臺灣民間信仰當代熱潮、與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發展等交會點之間,而能提出具有歷史文化深度之反省與分析的當代有關漢人研究的重要學術作品。

系統號:

P-000356

傅秉常日記,民國三十二年(1943)

傅秉常日記,民國三十二年(1943)

標題:

傅秉常日記,民國三十二年(1943)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作者:

傅錡華、張力 校注

內容簡介:

傅秉常(1896-1965),廣東佛山人,香港聖士提反男子中學(St. Stephen’s Boys’ School)畢業,香港大學工學士、榮譽法學博士。曾任軍政府總務廳印鑄科長、上海滬杭鐵路局職員、出席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秘書、瓊海關監督、廣東特派交涉員暨粵海關監督、廣州大本營外交部秘書、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關務署長兼外交部顧問。北伐完成後,任國民政府首屆立法委員暨外交委員會委員,兼民法修訂委員會召集人。1932年1月一度出任外交部政務次長。不久,任第二屆立法委員、立法院外交委員會委員長兼憲法起草委員會主稿委員。1941年7月再度出任外交部政務次長,1942年1月任中華民國駐蘇聯大使,1949年4月卸任後取道香港,旅居法國。1956年5月蔣中正總統聘為國策顧問,旋出任司法院副院長兼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長。本冊日記為傅秉常出任駐蘇大使第一年所記,內容除一般外交記事與在俄所見所聞,有關新疆問題之處理、莫斯科「四國宣言」之簽署,為本冊值得注意的重點。

系統號:

P-000369

臺灣漢學研究數位資源選介

臺灣漢學研究數位資源選介

標題:

臺灣漢學研究數位資源選介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作者:

漢學研究中心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91個臺灣建置「臺灣研究及漢學研究」代表性網站及資料庫,以英文簡要介紹,分工具資源、古籍文獻、政府檔案、歷史地理、語言文學、宗教社會、藝術文化、臺灣研究等八大類編排,書後並附中英文網站名稱索引,以及臺灣獎助學金簡表,俾提供國外學者豐富完善的臺灣學術研究資源。隨書附上「2010年國際漢學研究數位資源選介」光碟,此係2010 年漢學研究中心編印出版,收錄365個、另附錄685個,共計1000餘個國內外網站及資料庫,希望藉由本書及光碟,呈現臺灣及國際漢學的豐碩成果,以分享國內外漢學研究學者與專家。

購買方式:
‧三民書局國圖門市
 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電話:(02)23619132轉819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地址:臺北市松江路209號1樓;電話:(02)25180207
 國家網路書店:http://www.govbooks.com.tw

‧五南文化廣場
 地址:臺中市中山路6號;電話:(04)22260330轉20、21

定價:新臺幣150元

系統號:

P-000395

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編

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編

標題:

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編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李隆獻 著

內容簡介:

自序
壹、「五倫復仇觀」的源起與嬗變
一、「報」與「報仇」關係試探
二、復仇觀的起源及其形成社會/文化意義的推測
三、儒家的復仇觀
四、《春秋》三《傳》的復仇觀
五、餘論:西方復仇觀管窺
六、結論

貳、先秦至唐代復仇型態的省察與詮釋
一、前言
二、復仇動機的省察
三、復仇對象的省察
四、復仇方式的省察
五、地方官吏對復仇的態度
六、中央政府對復仇的態度
七、時人/史傳對復仇的評價
八、結論

參、兩漢復仇風氣與《公羊》復仇理論關係重探
一、問題的提出與資料的處理
二、「公羊復仇理論導致兩漢復仇盛行」說的省察
三、「取義不取事與春秋決獄導致兩漢盛行復仇」說的省察
四、兩漢復仇現象/原因的省察
五、結論
附錄

肆、兩漢魏晉南北朝復仇與法律的互涉
一、研究材料與研究取向
二、兩漢時期復仇與法律的互涉
三、東漢末至曹魏時期復仇與法律的互涉
四、兩晉南北朝時期復仇與法律的互涉
五、結論

伍、隋唐時期復仇與法律的互涉
一、研究材料與前賢研究述略
二、隋代復仇事例及其與法律的互涉
三、唐代復仇事例述略與關鍵案例的省察
四、《唐律》復仇相關律令的省察
五、結語

陸、先秦至唐代鬼靈復仇的省察與詮釋
一、研究材料與研究立場
二、「鬼」、「鬼靈信仰」與「鬼靈復仇」
三、鬼靈復仇的濫觴:先秦兩漢鬼靈復仇的省察
四、鬼靈復仇的高峰:魏晉南北朝鬼靈復仇的省察
五、鬼靈復仇的轉折:唐代鬼靈復仇的省察
六、結論

附錄、日本復仇觀管窺——以古典文學為重心
一、日本復仇觀述略
二、日本復仇觀的起源——「記/紀」記載的日本古代復仇事件與復仇觀
三、平安時代的復仇觀——「御靈」與「怨靈」/「生靈」復仇
四、中世紀復仇觀的開展——曾我兄弟的復仇譚
五、江戶時代復仇觀的爭議——復仇的巔峰與終結
六、結語

引用書目
人名索引

系統號:

P-000245

經典‧屈原:楚辭

經典‧屈原:楚辭

標題:

經典‧屈原:楚辭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社

作者:

傅錫壬 著

內容簡介:

總序/王德威
總導讀/柯慶明
自序:屈原及其作品/傅錫壬

壹 屈原的故事
一、汨羅江畔弔屈魂
二、屈原的身世和故里
三、初放漢北
四、再放江南
五、嘔心瀝血之旅
六、魂兮歸來

貳 屈原的作品《楚辭》
一、《楚辭》的內容
二、漢朝《楚辭》已成顯學
三、《楚辭》與《詩經》的關係

參 沅、湘流域的祭神歌〈九歌〉
一、〈九歌〉不是屈原的原創
二、〈九歌〉的結構
三、〈九歌〉諸神的造型和文辭之美

肆 自傳式的告白〈離騷〉
一、為何篇名稱「離騷」
二、〈離騷〉的寫作時間
三、〈離騷〉的結構與文辭之美

伍 流放者的行吟之歌〈九章〉
一、〈九章〉不是一時一地之作
二、〈九章〉的創作時地和文辭之美

陸 神話傳說的淵藪〈天問〉
一、〈天問〉是呵壁之作
二、〈天問〉的語譯和神話傳說

柒 遊仙思想的濫觴〈遠遊〉
一、〈遠遊〉作者的爭議
二、〈遠遊〉的創作動機
三、〈遠遊〉的結構和文章之美

捌 何去何從的徬徨與抉擇〈卜居〉
一、〈卜居〉的作者
二、〈卜居〉的寫作動機
三、〈卜居〉的結構和文辭之美

玖 遊於江壇,行吟澤畔〈漁父〉
一、〈漁父〉的寫作動機
二、〈漁父〉的語譯和文章分析

拾 魂兮歸來哀江南〈招魂〉
一、重現〈招魂〉的儀式
二、〈招魂〉的作者和所招之人
三、〈招魂〉的結構和楚文化

拾壹 魂兮歸來尚三王〈大招〉
二、〈大招〉的作者和所招之人
三、〈大招〉的語譯和結構分析

系統號:

P-000382

經典‧曹雪芹:紅樓夢

經典‧曹雪芹:紅樓夢

標題:

經典‧曹雪芹:紅樓夢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社

作者:

鄭明娳 著

內容簡介:

總序/王德威
總導讀/柯慶明
自序/鄭明娳

壹--作者
一、《紅樓夢》成書
二、曹雪芹
三、《紅樓夢》與曹雪芹家世的關係
四、脂硯齋等批語
五、續書作者高鶚

貳--導讀
一、《紅樓夢》內容簡介
二、《紅樓夢》的結局
三、《紅樓夢》的時代創見
個人性情的開展/人際關係的互動/木石前盟與金玉良緣/生命意義的追尋/個人品味的建立

參--選讀賞析
一、警幻指迷
二、黛玉葬花
三、寶玉挨打
四、甄賈寶玉
五、寶釵撲蝶
六、麝月掣籤
七、晴雯撕扇
八、襲人城府
九、齡官畫薔
十、平兒理妝

肆--文本選讀

系統號:

P-000383

經典‧關漢卿:戲曲

經典‧關漢卿:戲曲

標題:

經典‧關漢卿:戲曲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麥田出版社

作者:

陳芳英 著

內容簡介:

「人與經典」總序/王德威
「人與經典」總導讀/柯慶明
代序:關漢卿及其作品/陳芳英

壹:在星群裡也放光

今日八荒同一宇
一、元代的政治社會概況
二、都市的繁華與市井娛樂

關漢卿其人:郎君領袖,浪子班頭

貳:散曲

關於散曲

關漢卿的散曲
一、描寫自我
二、描寫市井女藝人
三、男女情愛
四、敘事
五、時令景物
六、隱居閒適

經典賞析

 一、 小令
1.【南呂‧四塊玉】〈別情〉
2.【雙調‧沈醉東風】(五之一)
3.【仙呂‧一半兒】〈題情〉(四之二)
4.【仙呂‧醉扶歸】〈禿指甲〉
5.【雙調‧大德歌】〈秋〉
6.【雙調‧大德歌】(六之五)
7.【南呂‧四塊玉】〈閒適〉(四之二)
8.【南呂‧四塊玉】〈閒適〉(四之四)

二、套數
1.【仙呂‧翠裙腰】套曲《閨怨》
2.【南呂‧一枝花】套曲《不伏老》

參:雜劇
雜劇劇本的面貌
一、本
二、折
三、楔子
四、曲、白、科
五、題目、正名
六、末本、旦本

關漢卿的雜劇
一、《趙盼兒風月救風塵》
二、《錢大尹智寵謝天香》
三、《杜蕊娘智賞金線池》
四、《詐妮子調風月》
五、《溫太真玉鏡臺》
六、《閨怨佳人拜月亭》
七、《望江亭中秋切鱠旦》
八、《感天動地竇娥冤》
九、《錢大尹智勘緋衣夢》
十、《包待制三勘蝴蝶夢》
十一、《狀元堂陳母教子》
十二、《鄧夫人苦痛哭存孝》
十三、《關大王獨赴單刀會》
十四、《關張雙赴西蜀夢》

相關研究及評價

經典賞析
一、《感天動地竇娥冤》(全本)
二、《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第三折)
三、《詐妮子調風月》(第二折)
四、《望江亭中秋切鱠旦》(第三折)
五、《鄧夫人苦痛哭存孝》(第三折)
六、《關大王獨赴單刀會》(第四折)

肆:延伸閱讀書目

系統號:

P-000384

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型與軌跡

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型與軌跡

標題:

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型與軌跡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項潔 編

內容簡介:

導論:數位人文的變與不變
Introduction: The Change and Unchange of Digital Humanities(項潔、翁稷安)

Part Ⅰ:檔案史料
多重脈絡--數位檔案之問題與挑戰
Mutiple-contextualization: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n Digital Archives(項潔、翁稷安)

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於中文史學文獻分析之初步應用
An Exploration of Analyzing Historical Chinese Documents with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劉昭麟、金觀濤、劉青峰、邱偉雲、姚育松)

以文本分析呈現臺灣海外史料政治思想輪廓
Text Analysis on Overseas Taiwanese Journals for Political Thought Profiling(劉吉軒、柯雲娥、張惠真、譚修雯、黃瑞期、甯格致)

Part Ⅱ:語料庫語言學
結合漢典古籍虛詞常見字與統計量化分析進行漢譯佛典譯者風格辨別
Authorship Attribution of Early Chinese Buddish Translation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ith Commonly Used Ancient Chinese Empty Words(謝承恩、洪振洲、馬德偉)

「共現」詞頻分析及其運用--以「華人」觀念起源為例
Frequenc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Co-occurrence” Phrases: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Ha-ren”as an Example(金觀濤、邱偉雲、劉昭麟)

漢語方言與音資料庫自動擴增補完方法
An Automatic Augmentation Method for Chinese Dialect Pronunciation Databases(林居正、王昱鈞、蔡宗翰)

Part Ⅲ:地理資訊
Digital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Large-scale Maps of Kyoto City(Kyoto-shi meisai-zu)”
京都大比例尺地圖(京都市明細圖Kyoto-shi meisai-zu)數位化(Naomi Akaishi、Toshikazu Seto、Yukihiro Fukushimav、Keiji Yano)

Towards Social Applic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Digital Archives: The Case Study of 3D Visualization of Large-scale Documens of the Great Hanshin-Awaji Earthquake
數位典藏應用的社會效益與永續經營--以阪神大地震資料3D視覺化為例

「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的建立與運用
Establishment and Research Applications of the Online Database for the Study of Lapita Pottery(邱斯嘉、郭潔、蘇郁尹)

系統號:

P-000246

偽書與禁書

偽書與禁書

標題:

偽書與禁書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Airiti Press

作者:

林慶彰 著

內容簡介:

自 序

屈萬里先生與圖書辨偽
一、前言
二、辨偽方面的著作
三、辨偽知識的建立
四、考辨多種偽書
五、考辨典籍篇章的作成時代
六、結語

劉兆祐先生與圖書辨偽
一、前言
二、辨偽理論的繼承和深化
三、明刊本陸汴編《廣十二家唐詩》考辨
四、考辨《鐵函心史》
五、結語

當代文學禁書研究
一、前言
二、查禁圖書的動機及法令根據
三、遭查禁的三十年代文學作品
四、遭查禁的臺灣文學作品
五、查禁工作對學術研究的影響
六、結論

臺灣商務印書館竄改《東方雜誌》重印本
一、前言
二、竄改作者姓名
三、刪除部分內容
四、結語

戒嚴時期《國魂》月刊所刊登的禁書
一、前言
二、刊登馮友蘭的《新原道》
三、刊登宗白華《歌德研究》和陳介白《修辭學講話》
四、刊登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和朱光潛《談美》
五、結語

呂思勉先生著作在臺灣的翻印及流傳
一、前言
二、經學著作
三、哲學著作
四、史學著作
五、文字學著作
六、翻印的出版社和時間
七、結論

高亨先生著作在臺灣的翻印及流傳
一、前言
二、經學著作
三、哲學著作
四、文字學著作
五、翻印的出版社和時間
六、結論

張舜徽先生著作在臺灣的翻印及流傳
一、前言
二、文獻學著作
三、哲學著作
四、史學著作
五、文字學著作
六、翻印的出版社和時間
七、結論

誰剽竊朱自清的著作
九本詩學入門書
趙景深《中國文學小史》在臺灣的翻印本

系統號:

P-000247

涼友招清風——館藏明清扇面藝術展

涼友招清風——館藏明清扇面藝術展

標題:

涼友招清風——館藏明清扇面藝術展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作者: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

內容簡介:

近年國立歷史博物館致力於活化館藏文物,特以「扇的藝術」之美來規劃本展,展現扇子雅俗共賞的風雅之趣,特別從館藏品中精選出明清時期扇面佳作50餘件,搭配部分成扇、扇骨。扇面中大部分為晝畫收藏家侯彧華先生遺孀鍾碧璣女士於1996年捐贈與國立歷史博物館的作品。

系統號:

P-000263

未完成的革命——辛亥革命論壇演講錄

未完成的革命——辛亥革命論壇演講錄

標題:

未完成的革命——辛亥革命論壇演講錄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周言、方曌 合編

內容簡介:

章開沅先生題詞
余英時先生賀信

序言 裴宜理

論文選
章開沅 辛亥百年遐思
張朋園 立憲派的階級背景
余英時 回首辛亥革命
羅志田 五千年的大變:杜亞泉看辛亥革命
黃克武 辛亥革命何以成功?:回顧與反思
王奇生 亡國、亡省、亡人:1915-1925年中國民族主義運動的演進

演講稿選
柯偉林 辛亥革命與中國的共和世紀
袁偉時 辛亥革命研究的意識形態陷阱
馮天瑜 辛亥革命百年回首
楊天石 誰領導了辛亥革命
楊奎松 中國革命的國際背景
陳永發 譚延闓與辛亥革命

後記

系統號:

P-000267

人間佛教的社會角色及社會承擔

人間佛教的社會角色及社會承擔

標題:

人間佛教的社會角色及社會承擔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學愚 著

內容簡介: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歷史和社會賦予人間佛教新的理論和實踐。佛教的社會地位怎樣?佛教徒應如何承擔社會責任?這是當代佛教界和學術界共同探討的課題,也是二零零九年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舉辦的青年佛教學者研討會的主題。本書收集了是此研討會上發表的部分優秀論文。本論文集不但表達了這些青年學者研究人間佛教的學術熱情和能力,而且也展現了他們不讓前人、勇於超越前人的信心和智慧。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和視域,探討人間佛教在當代社會的發展,揭示人間佛教的社會性質及其社會責任。他們的研究將成為佛教界乃至學術界加深認識當代佛教的必讀之物。

作者簡介
學愚教授1986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同年前往斯里蘭卡學習上座部佛教,獲肯拉尼亞大學文學碩士和哲學碩士。1996年至2003年間,他分別在日本東京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以及愛荷華大學攻讀和研究中國佛教,並於200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2003年至2004年之間,任教於美國格林內爾大學院,從事東亞佛教教育。學愚教授於2004年到香港中文大學工作,從事佛學、特別是人間佛教思想方面的教學和研究;2006年,獲香港中文大學傑出研究獎。2005年、2008年、2010年期間,學愚教授分別在法國遠東學院、美國哈佛燕京學院、德國歌德學院從事學術訪問和講學活動。

學愚教授的研究包括原始佛教、中國大乘佛教,以及人間佛教的思想和歷史。他最近出版的《佛教、戰爭以及民族主義》一書(中英文),以民國僧伽參加抗日戰爭事蹟為契入點,論述佛教與社會和政治之間的關係。2005年,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創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學愚教授任該中心主任、《人間佛教研究叢書》和《人間佛教研究期刊》主編。

系統號:

P-000302

清代法制新探

清代法制新探

標題:

清代法制新探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陳惠馨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編
 第一章 清代法制研究對於華人社會的意義
 第二章 清朝法制的研究狀況
 第三章 21世紀研究清代法制的挑戰與回應
 第四章 清朝法律與唐朝法律的比較——以《唐律》及《大清律例》為例
 第五章 清朝法制與明朝法制的比較——以《大清律例》及《大明律》為例
 第六章 傳統中國法律與近代歐陸國家法典的比較

第二編
 第一章 清代的法制是什麼——個法理學提問
 第二章 《大清律例》的法典體例
 第三章 《大清律例》的「律」與「例」及清朝其他法規範
 第四章 《大清律例》中「例」的結構與變化
 第五章 清朝法律的特色——比較法制的觀察
 第六章 清朝的《刑科題本》

第三編
 第一章 清代法律人培養制度
 第二章 傳統中國如何規範跟外國的關係——《唐律》及《大清律例》為中心
 第三章 透過《刑科題本》認識清朝法制的運作
 第四章 旌表制度與凌遲處死制度對於三綱五倫關係的強化

系統號:

P-000344

欲望的文學風旗——沈從文與張愛玲文學行為考論

欲望的文學風旗——沈從文與張愛玲文學行為考論

標題:

欲望的文學風旗——沈從文與張愛玲文學行為考論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人間出版社

作者:

解志熙 著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不同角度、風格的書寫,道出沈從文與張愛玲的個性與文章風采,並且對於沈從文與張愛玲的文章做補遺與校訂。從這些較鮮為人知的文章中,探詢出沈從文與張愛玲的性格特色,以及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著作,是由於當時發生了特殊的事件。

作者簡介
解志熙,1961年10月出生於甘肅省環縣一個農民家庭,先後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1982年)、河南大學中文系(1986年)和北京大學中文系(1990年),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著有《生的執著——存在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美的偏至——中國現代唯美-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研究》、《摩登與現代——中國現代文學的實存分析》、《考文敘事錄——中國現代文學文獻校讀論叢》等。

系統號:

P-000248

闡釋臺灣的焦慮

闡釋臺灣的焦慮

標題:

闡釋臺灣的焦慮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人間出版社

作者:

劉小新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指出,「解嚴」之後臺灣理論界的種種分歧隱含著一種「闡釋臺灣」的緊張與焦慮,臺灣知識界如果不能回返到歷史、文化和政治以及人文價值的基本面,如果不能真正重構出一種有關秩序和正義的思想,這種理論的緊張和焦慮還將持續存在。

這本《闡釋臺灣的焦慮》是對這二十年間臺灣文學思潮的剖析。主要採取橫剖面的分析方式,按照作者的思考邏輯,從後現代、後殖民、殖民現代性討論到新左翼和寬容論述。他把解嚴前就已出現的左翼鄉土文學和本土化思潮也放在這二十年的語境中加以剖析,因此並沒有著重追溯這兩種思潮產生的歷史與時代背景。

本書討論的對象是「解嚴」(1987年)前後至今臺灣地區的理論思潮。90年代以後,大批人文知識份子捲入各種政治意識形態話語的生產、傳播與論爭之中,理論思潮構成了一個重要的文化場域。如何認識臺灣闡釋臺灣已經成為臺島知識界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

作者簡介
劉小新,福建政和澄源人,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現為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文學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文藝學和臺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著有《華文文學與文化政治》、《闡釋的焦慮》、《文學理論》等,發表論文百餘篇。

系統號:

P-000249

弌代天師:張恩溥與臺灣道教

標題:

弌代天師:張恩溥與臺灣道教

時間:

2012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史館

作者:

李麗涼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正一派嗣漢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1894-1969)為主軸,一方面試圖呈現其在臺的行跡和活動,同時探討其與臺灣道教的關係;另一方面,透過圍繞著張天師周邊的人、事、物、地等相關主題,考察1949-1969臺灣道教的部分實態。方法和材料上,本書是從臺灣道教史的角度,盡可能地蒐集與張恩溥天師有關的遺物、第一手資料、老照片,以及報章、期刊、各地方縣志等文獻的片段,並進行實地調查、人物訪談,再反覆加以比對考證。不管是關於張恩溥個人的背景資料,或是其從1949年遷移來臺,至1969年羽化仙逝,二十年期間,與臺灣道教之間的互動情形,以及對臺灣的道教發展有何影響,本書在臺灣道教史此一重要的議題上,相較之前的研究,有更全面且深入的探討。

作者簡介
李麗涼,文史研究者,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為真理大學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兼任教授。

系統號:

P-000386

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標題:

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時間:

2012年7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中華書局

作者:

呂大樂 著

內容簡介:

對不同背景的香港市民來說,「七十年代香港」有一種特殊意義──那是香港社會的黃金歲月,那是大家的「好日子」。而在差不多所有關於香港的過去、現在與將來的論述中,都有七十年代這一環節,而且佔上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可是,對於七十年代香港,大家只是抱?想當然的看法,不覺得有需要重新認識那個年代。本書作者採取另一種態度,要求以更立體的、多角度的去認識七十年代的香港。對於時下流行的很多關於七十年代香港社會的「定論」,作者不以為然。他決定「重訪」那個年代,瞻前顧後,重新審視香港社會的發展。

作者簡介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長期從事香港社會研究。近著包括《中產心事》、《凝聚力量:香港非政府機構發展軌跡》、Hong Kong: Becoming a Chinese Global City、Hong Kong, China: Learning to Belong to a Nation、《四代香港人》等。評論文章散見於《明報》、《信報》。

系統號:

P-000301

錦程: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

標題:

錦程: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

時間:

2012年7月

出版單位:

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作者:

趙豐 著

內容簡介:

說到絲綢,馬上就會聯想到中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蠶桑絲綢的國家;絲綢是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通過絲綢之路,西傳至中亞、西亞,直達歐洲。「絲綢之路」有兩個關鍵字:「絲綢」和「路」。一百多年來,中外學者對絲綢之路的中外文化交流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專門針對絲綢之路上出土的絲綢和紡織品—即「絲路之綢」的研究卻並不十分豐富。

本書專門對絲綢之路的出土紡織品進行總體介紹;作者把中國絲綢的發展、藝術、工藝等通過絲綢之路的變化一一呈現,特別通過漢唐時期不同種類紡織品的技術與風格特點,勾勒東西方紡織科技的交流過程,以及中國紡織科技在這一時期的演變脈絡,讓讀者對「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絲路之綢」的工藝發展,以至彼此間的聯繫有更深入的認識。

作者簡介
趙豐,現任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中國紡織品鑑定保護中心主任、上海東華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國際古代紡織品研究中心理事。1991年起於中國絲綢博物館任職,歷任副館長、助理研究員及副研究員等職位。1995-97年在中國紡織大學學習,獲頒工學博士學位,期後獲多個基金資助到歐洲國家進行客座研究。2008年獲評為文化部優秀專家,並於2011年獲浙江省特級專家稱號。

趙教授研究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逾30年,期間主持多個與紡織品技術研究有關的國家和省部級課題,迄今在國內外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逾百篇,並為國內外的考古所、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等分析鑑定歷代紡織文物數千件》。出版著作有《絲綢藝術史》、《唐代絲綢與絲綢之路》、《織繡珍品:圖說中國絲綢藝術史》、《遼代絲綢》;主編《中國絲綢通史》、《敦煌絲綢藝術全集》、《中華錦繡》叢書等。

系統號:

P-000352

北東アジアの「永い平和」:なぜ戦争は回避されたのか

北東アジアの「永い平和」:なぜ戦争は回避されたのか

標題:

北東アジアの「永い平和」:なぜ戦争は回避されたのか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勁草書房

作者:

植木千可子、本多每樹 合編

內容簡介:

刊行にあたって(天児慧)

はじめに(植木(川勝)千可子、本多美樹)

第1章 「永い平和」の謎――何が平和をもたらしたのか?(植木(川勝)千可子)
 1.はじめに
 2.どうやって謎を解くか
 3.本書の構成

第1部 「永い平和」の解明:理論

第2章 北東アジアの「相対的安定」と極構造(泉川泰博)
 1.はじめに
 2.理論と研究デザイン
 3.データと分析
 4.北東アジアの国際システムとシステム理論の再検討
 5.おわりに:本研究の限界と今後の研究への含意

第3章 費用便益による戦争抑制効果――「割に合わない」戦争(植木(川勝)千可子)
 1.はじめに
 2.費用便益による平和維持のメカニズム
 3.北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相互抑止メカニズム
 4.北東アジアの費用便益
 5.おわりに

第4章 流動化する安全保障上の脅威と危機管理――重層的なしくみへ:フォーマルからインフォーマルまで(本多美樹)
 1.はじめに
 2.北東アジアの安全保障環境:脅威と課題の多様性
 3.重層的な安全保障体制への発展
 4.問題領域別の協力体制の構築:フォーマルからインフォーマルまで
 5.おわりに

第5章 「共同体」なき北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永い平和――リアリズムとリベラリズムの混合アプローチ(寺田貴)
 1.はじめに
 2.安全保障共同体論
 3.北東アジアと安全保障共同体論
 4.経済相互依存論と中国
 5.リアリズムとアメリカの役割
 6.アメリカの役割の事例:朝鮮半島と南シナ海
 7.おわりに

第2部 「平和」が試された事例:危機激化が回避され,平和が保たれたのはなぜか?

第6章 朝鮮半島における「永い平和」の背景――危機回避の要因分析を手がかりに(大平剛史、道下徳成)
 1.はじめに:北朝鮮――危機のエスカレーションが回避され,平和が保たれた諸事例
 2.事例1:プエブロ号事件(1968年)
 3.事例2:EC-121撃墜事件(1969年)
 4.事例3:ポプラ事件(1976年)
 5.事例4:第1次核危機(1993~94年)
 6.事例5:第2次核危機(2003~07年)
 7.おわりに

第7章 臺湾海峡における「永い平和」に関する史的考察(天児慧・黄偉修)
 1.はじめに
 2.第2次臺湾海峡危機(1958年)
 3.第3次臺湾海峡危機(1995,96年)
 4.比較分析
 5.おわりに

第8章 尖閣諸島をめぐる国家・利益の相克――安定から不安定化への転換の論理(天児慧)
 1.はじめに
 2.「歴史的事実」の確認
 3.国家の論理に基づく「領有権」論争
 4.経済利益としての「尖閣問題」と「永い平和」
 5.大国ナショナリズムの臺頭と「尖閣問題」の不安定化
 6.おわりに:漁民の「俺たちの海」から未来の東シナ海の平和を考える

第9章 中国のエネルギー安全保障と日中関係――東シベリア石油パイプラインに関する日中競合を中心に(青山瑠妙)
 1.はじめに
 2.東シベリア石油パイプライン問題について
 3.東シベリア石油パイプラインをめぐる日中の攻防
 4.東シベリア石油パイプラインと中国のエネルギー輸送ルート
 5.エネルギー分野における日中協力
 6.おわりに

第10章 「永い平和」の謎の解明(植木(川勝)千可子、本多美樹)
 1.「永い平和」の種と今後
 2.3つの平和の種
 3.平和に対する挑戦2つ
 4.平和の要因をめぐるプラスの変化
 5.平和を続けるために

系統號:

P-000307

杜甫詩話――何れの日か是れ帰年ならん

杜甫詩話――何れの日か是れ帰年ならん

標題:

杜甫詩話――何れの日か是れ帰年ならん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東京:研文出版

作者:

後藤秋正 著

內容簡介:

Ⅰ杜甫の詩
杜甫とトンボ/杜詩と蝶/「何れの日か是れ帰年ならん」――杜甫「絶句二首」と李白「奔亡道中五首」

Ⅱ杜甫と詩語
「渾渾」考/「執熱」考/「狐狸」「狐兔」考/「飛動」考/「飛騰」考/「稚子」と「雉子」と――杜甫「絶句漫興九首」〈其七〉

Ⅲ杜甫の墓
「鞏県志」と杜甫墓/偃師の杜甫墓

系統號:

P-000318

地方督撫與清末新政——晚清權力格局再研究

地方督撫與清末新政——晚清權力格局再研究

標題:

地方督撫與清末新政——晚清權力格局再研究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

李細珠 著

內容簡介:

前言
第一章 清末地方督撫轄區變革與改制

第二章 清末地方督撫群體結構與人事變遷

第三章 地方督撫與清末新政的啟動

第四章 地方督撫與吏治改革——以裁革胥役、陋規與捐納制度為例

第五章 地方督撫與立憲思潮及清廷預備立憲之決策

第六章 地方督撫與丙午官制改革——以直督袁世凱、鄂督張之洞為中心

第七章 民間輿論壓力與地方督撫的尷尬——以浙撫張曾敭與秋瑾案為例

第八章 地方督撫與災荒、民變及社會控制——以湘撫岑春蓂與長沙搶米風潮為例

第九章 地方督撫與立憲派在諮議局的政爭——以江督張人駿與江蘇諮議局為例

第十章 地方督撫、立憲派與清廷之間的權力博弈——圍繞國會請願與責任內閣制問題的探討

第十一章 地方督撫平滿漢畛域思想與清政府滿漢政策的新變化——以光緒三十三年之滿漢問題奏議為中心的探討

第十二章 清末新政與地方督撫權力的演變——兼論「內外皆輕」權力格局的形成

第十三章 辛亥鼎革之際地方督撫的出處抉擇——兼論「內外皆輕」權力格局的影響
余論 改良與革命的歷史選擇

附錄一 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履歷表
附錄二 辛亥獨立各省都督任職背景表
主要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後記

系統號:

P-000329

近世棘途:生態變遷中的中國現代化進程

近世棘途:生態變遷中的中國現代化進程

標題:

近世棘途:生態變遷中的中國現代化進程

時間:

2012年10月

出版單位: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

夏明方 著

內容簡介:

上編 問題與方法
一、中國災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傾向
二、自然災害、環境危機與中國現代化研究的新視野

中編 生態變遷與農村市場
三、被肢解的過密化理論
四、「斯密型動力」、過密化理論與生態變遷
五、老問題與新方法:與時俱進的明清江南經濟研究
六、發展的幻象
七、近代華北農村市場發育性質新探
八、真假亞當·斯密

下編 自然災害與救災事業
九、從清末災害群發期看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歷史條件
十、中國早期工業化階段原始積累過程的災害史分析
十一、洋務思潮中的荒政近代化構想及其歷史地位
十二、救荒活民:清末民初以前中國荒政書考論
十三、在民主與專制之間

系統號:

P-000295

王莽:改革者の孤独

王莽:改革者の孤独

標題:

王莽:改革者の孤独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青弓社

作者:

渡邊義浩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王莽出現前夜

第2章 儒学との出会い

第3章 古典中国への提言

第4章 莽新の建国

第5章 「周礼」国家

第6章 理念と現実

終章 古典中国の確立

系統號:

P-000268

逸脱と啓示:中国現代作家研究

逸脱と啓示:中国現代作家研究

標題:

逸脱と啓示:中国現代作家研究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坂井洋史 著

內容簡介:

前言
序章 唐代以前の知識人と洛陽
第一節 後漢の知識人――張衡
第二節 魏の知識人〔曹植・阮籍〕
第三節 西晋の知識人――潘岳

【第一部 唐代篇】
第一章 孟郊と洛陽
第一節 古都洛陽の陰翳
第二節 孟郊の洛陽体験
第三節 洛陽における陶淵明詩の受容
第四節 「洛風」と「狂」の意識

第二章 白居易と長安新昌里邸
第一節 新昌里の立地条件
第二節 新昌里の隣人たち
第三節 洛陽退居の理由

第三章 白居易と洛陽
第一節 洛陽に帰ってきた白居易
第二節 青年時代の白居易と洛陽
第三節 江州左遷時代の白居易と洛陽
第四節 白居易の洛陽退居と子弟教育

第四章 白居易の孤独とトポフィリア
第一節 白居易の孤独と琴詩酒
第二節 白詩における「竹林七賢」――阮籍・嵆康・劉伶
第三節 知音としての魏晋の士人
第四節 長安の動向と白居易の心情
第五節 白居易のトポフィリア――詩文によって構築される洛陽のイメージ

第五章 洛陽の壊滅と復興――李庾の「東都賦」を中心に
第一節 安史の乱から貞元年間までの洛陽
第二節 李庾の「東都賦」(一)――作者と製作年代
第三節 李庾の「東都賦」(二)――洛陽の描写

第六章 唐末動乱期の洛陽と韋荘
第一節 黄巣の乱勃発時の韋荘
第二節 洛陽における韋荘
第三節 長安への帰還

【第二部 北宋篇】
第七章 北宋の洛陽士大夫と唐代の遺構
第一節 唐末五代の洛陽
第二節 唐人を偲ぶ洛陽の士大夫たち〔梅堯臣・司馬光〕
第三節 朱敦儒の追憶

第八章 司馬光と欧陽脩
第一節 司馬光と欧陽脩の交流
第二節 司馬光に見える欧陽脩の影響〔「酔翁」と「迂叟」・文人趣味〕
第三節 司馬光と欧陽脩における「清風明月」

第九章 司馬光の洛陽退居生活とその文学活動
第一節 司馬光の洛陽退居と「独楽園記」
第二節 洛陽における司馬光の詩作活動
第三節 北宋における司馬光の「独楽」の意義

第十章 司馬光の詞作
第一節 司馬光の艶詞
第二節 司馬光の雅詞
第三節 河橋参会
第四節 洛陽における詩詞の唱和

第十一章 北宋の耆老会
第一節 杜衍の五老会
第二節 江南における耆老会
第三節 欧陽脩の耆老会
第四節 熙寧・元豊年間の洛陽における耆老会と司馬光

終章

初出一覧・あとがき・索引(人名・地名)

系統號:

P-000296

上海歴史探訪:近代上海の交友録と都市社会

上海歴史探訪:近代上海の交友録と都市社会

標題:

上海歴史探訪:近代上海の交友録と都市社会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方書店

作者:

宮田道昭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市街に刻まれた歴史
第一章 幕末の武士と上海の人々
千歳丸の上海訪問/江戸時代の日中関係/長崎から上海へ/アヘン戦争と上海租界/太平天国と上海/武士たちの見た中国/高杉晋作と陳汝欽/名倉予何人と王家の人々/王氏一族と上海社会/名倉と日清修好条規/遣欧使節団と中国の人々/千歳丸の帰国

第二章 上海の歴史と豫園
現在の豫園地区/上海の歴史/中国の城隍神/上海の城隍廟と豫園/上海商業と沿海市場/豫園の公所/遊覧の地としての豫園/中国の同業団体/上海の都市社会と社会問題/上海の善堂と社会事業/ある上海商人の形象/豫園地区の変遷

第三章 王韜の上海交友録
王韜の上海脱出/王韜の生涯/王韜の改革思想と洋務運動/王韜の日本観/晩年の王韜/メドハーストとの出会い/キリスト教の中国布教/墨海書館の出版活動/王韜と西洋人宣教師たち/王韜の上海対話録/王韜の上海交友録/「狂士」と上海都市社会/管嗣復との別れ

第四章 いくつかの「上海交遊記」
イザベラの見た上海/イザベラの見た中国の労働者/『官場現形記』の世界/李伯元と上海ジャーナリズム/胡適の上海時代/胡適と中国公学の友人たち/谷崎潤一郎の「上海交遊記」/一九二〇年代の上海/田漢と谷崎/内山完造と魯迅/魯迅と野口米次郎/上海戦の傷あと

おわりに
〔主要参考文献〕

系統號:

P-000304

永楽帝:華夷秩序の完成

永楽帝:華夷秩序の完成

標題:

永楽帝:華夷秩序の完成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講談社

作者:

檀上寬 著

內容簡介:

はじめに

第一章 中華という名の世界
  1 中華と夷狄
  2 中華世界の変転

第二章 大明帝国の誕生
  1 中華の回復
  2 元から明へ
  3 明初体制の意味するもの

第三章 皇統のゆくえ
  1 燕王の事蹟
  2 暗闘

第四章 奪権への階梯
  1 南人朝廷
  2 挙兵前夜

第五章 歴史の翻転
  1 靖難の変
  2 理念の末路

第六章 失われた時のなかで
  1 建文出亡
  2 滅びゆく者たち

第七章 天命の所在
  1 聖王の御代
  2 徳治の実態

第八章 クビライを越えて
  1 四夷朝貢
  2 拡大する中華

第九章 華夷秩序を統べる者
  1 順逆の理
  2 天子の都

第十章 永楽帝の遺産
  1 盛世の翳り
  2 中国史の転換点

参考文献

あとがき

文庫版あとがき

系統號:

P-000313

日本統治下の臺湾——風刺漫画で読み解く

日本統治下の臺湾——風刺漫画で読み解く

標題:

日本統治下の臺湾——風刺漫画で読み解く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平凡社

作者:

坂野德隆 著

內容簡介:

序 「大椀」に乗り込んだ漫画家

第1章 大正デモクラシー・イン・臺湾

第2章 富み、また悩みもする蓬莱島

第3章 震撼と共感の関東大震災

第4章 皇太子がやってくる——開明の世へ

第5章 牙を剥く臺湾

第6章 「奇妙」な臺湾

第7章 メディアと便利さの狂想曲

第8章 大正デモクラシーの終焉

系統號:

P-000314

満洲出版史

満洲出版史

標題:

満洲出版史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吉川弘文館

作者:

岡村敬二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満洲出版史研究の現在

第一章 関東都督府から満洲国建国まで

第二章 満洲国草創期の出版統制

第三章 出版事業の高まりと出版諸団体の成立

第四章 弘報処成立と文化統制、終戦

終章 蔵書の命運

〈資料編〉
満洲・満洲国の出版法令および主要出版団体規約
「月刊撫順」、「月刊満洲」解題

系統號:

P-000315

中国イスラーム哲学の形成:王岱輿研究

中国イスラーム哲学の形成:王岱輿研究

標題:

中国イスラーム哲学の形成:王岱輿研究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京都:人文書院

作者:

堀池信夫 著

內容簡介:

序章

第一章 イスラームの中国展開
第一節 唐代のムスリム動向の概観
第二節 宋代のムスリム動向の概観
第三節 元代のムスリム動向
第四節 明代のムスリム動向

第二章 中国ムスリム知識人の動向——明代まで
第一節 李彦昇
第二節 李珣
第三節 蒲寿宬
第四節 賽典赤贍思丁
第五節 伯顔(師聖)
第六節 贍思
第七節 薩都刺
第八節 丁鶴年
第九節 伯顔(子中)
第一〇節 海瑞
第一一節 李贄
第一二節 非儒教系知識人の動向

第三章 王岱輿研究
第一節 王岱輿について
第二節 王岱輿の「真一」
第三節 王岱輿の「数一」
第四節 創造と光
第五節 『清真大学』の三一構造
第六節 「無極」と「太極」
第七節 「真賜」と「明徳」――「知」の位相

補章 中国イスラーム哲学者小列伝

系統號:

P-000316

和僑:農民、やくざ、風俗嬢。中国の夕闇に住む日本人

和僑:農民、やくざ、風俗嬢。中国の夕闇に住む日本人

標題:

和僑:農民、やくざ、風俗嬢。中国の夕闇に住む日本人

時間:

2012年12月

出版單位:

東京:角川書店

作者:

安田峰俊 著

內容簡介:

第1章 2ちゃんねらーは日本ではなく中国の農村を選んだ――雲南

第2章 「売春仲介は逮捕のリスクがある」と富豪は切り捨てた――マカオ

第3章 「私は『ニッポン定食』だった」と風俗嬢は笑った――新宿歌舞伎町

第4章 駐在員たちは「かつての日本」をつくっていた――上海

第5章 「組を作ってくれとお願いされたんや」とやくざは語った――上海

第6章 「さらば日中友好」と、友好に身を捧げた老女は訴えた――北京

第7章 日本よりも中国の方が自由で暮らしやすいんですよ

系統號:

P-000317

徽宗のやきもの——汝官窯と北宋官窯の軌跡

徽宗のやきもの——汝官窯と北宋官窯の軌跡

標題:

徽宗のやきもの——汝官窯と北宋官窯の軌跡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日本)長野:ボロンテ

作者:

茂木啓一 著

內容簡介:

汝窯の時代背景――徽宗の存在

汝窯・北宋官窯を記す典籍

窯址の発見

青凉寺汝窯(汝官窯)

倣北宋官窯

最期の汝官窯

清凉寺窯が官窯から外されたいきさつ

官窯から外された後の清凉寺汝窯

北宋官窯

文廟汝窯〔ほか〕

系統號:

P-000305

日本統治時代臺湾の経済と社会

日本統治時代臺湾の経済と社会

標題:

日本統治時代臺湾の経済と社会

時間:

2012年11月

出版單位:

京都:晃洋書房

作者:

松田吉郎 編著

內容簡介:

第1部 物産・金融
臺湾米流通と土壟間
糖業連合会の活動
日本統治時代中期の臺湾糖業――品種改良を中心に
日本統治時代臺湾のバナナ産業
領臺初期における茶業を巡る商人の角逐――郭春秧商標登録事件と「近代化」
臺湾の産業組合から農会・信用合作社へ
臺湾拓植株式会社の海南島農業開発について

第2部 社会資本の整備・運用(臺湾総督府の築港事業
臺北水道――第二次拡張工事に至るまでの変化
草創期の臺湾運輸同業組合について(1908〜1910)――創立の経過と総督府鉄道部の介入を中心に
日本統治時代後期における臺湾技術協会の設立とその事業――臺湾島内の研究、調査活動を中心に
日本統治期臺湾の救済事業・社会事業
東亞沿海の船舶航行――龍船と結ぶ

系統號:

P-000306

旅行く孫悟空:東アジアの西遊記

旅行く孫悟空:東アジアの西遊記

標題:

旅行く孫悟空:東アジアの西遊記

時間:

2012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塙書房

作者:

磯部彰 著

內容簡介:

Ⅰ 中国古典小説の世界
    中国の四大奇書
    中国小説の歴史と特色
    講史小説にみる中国人の歴史観
    他

Ⅱ 中華の孫悟空ものがたり《西遊記》のできるまで-
    最も古い《西遊記》の版本
    宋代の唐三蔵物語
    元朝モンゴル帝国下の「元本西遊記」
    皇明治下の「旧本西遊記」と戯曲《西遊記》
    小説《西遊記》の大成
    大清匡の《西遊記》の改編
Ⅲ アオザイ姿の孫悟空——ベトナムにおける《西遊記》の受容
    近世インドシナ地方の中国文学展開
    李朝から後黎朝に至る中国詩文の受容
    ベトナム人と《西遊記》
    他
Ⅳ 蒼き狼が招いた孫悟空——チベット・モンゴル・満州における《西遊記》の受容
    古代のチベットと唐三蔵伝説
    ジョンカン寺の「西遊記画」
    モンゴル人と《西遊記》受容の背景
    満州人と《西遊記》
Ⅴ ハンガンを渡った孫悟空——朝鮮半島における《西遊記》の受容
    新羅仏教と玄奘三蔵の事跡
    高麗仏教と「元本西遊記」
    朝鮮朝前期の中国書籍への関心
    朝鮮朝中期の半島と四大奇書
    他
Ⅵ 江戸っ子短気な孫悟空——日本画における《西遊記》の受容
    明恵上人と唐三蔵物語
    《通俗西遊記》の誕生とその訳者たち
    江戸文人の西遊記への関心
    通俗版中国小説が教えたこと
    他
Ⅶ 文明開化をたどる孫悟空——江戸人形劇から明治の新劇へ
    人形芝居《五天竺》にみる《西遊記》の和風
    明治の三世河竹新七による「通俗西遊記」劇
終章 アジアのユーロは西遊記——東アジアの人々の好み

系統號:

P-000297

China's Uncertain Future

China's Uncertain Future

標題:

China's Uncertain Future

時間:

December, 2012

出版單位: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Jean-Luc Domenach; Translated by George Holoch Jr.

內容簡介:

Based on his experience as a scholar and diplomat stationed in China, Jean-Luc Domenach consults a wealth of archival and recent materials to examine China’s contemporary and future place in the world. A sympathetic yet critical observer, Domenach brings his intimate knowledge of the country to bear on a range of critical issues, such as the growth (or deterioration) of China’s economy, the government’s ever-delayed democratization, the potential outcomes of a national political crisis, and the possible escalation of a revamped authoritarianism.

Domenach ultimately reads China’s current progress as a set of easy accomplishments presaging a more difficult era of development to come. His finely nuanced analysis captures the difficult decisions now confronting China’s elite, who are under tremendous pressure to support an economy based on innovation and consumption, establish a political system based on law and popular participation, rethink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define a more positive approach to the world’s problems. These leaders are also besieged by corruption among their ranks, an increasingly restless urban population, and a sharp decline in the country’s demographic growth. Domenach uniquely taps into these anxieties and the attempt to alleviate them, revealing a China much less confident and secure than many would believe.

About the Author
Jean-Luc Domenach is research director at Centre d’Etudes et de Recherche Internationales (CERI). He lived in Tokyo from 1970 to 1972 and served as the French Cultural Attaché in Hong Kong from 1976 to 1978. A former policy analyst at the Policy Planning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former director of CERI, and former vice president for research at Sciences Po, he spent five years in Beijing where he created and led the Antenne franco-chinoise de sciences humaines et sociales at Tsinghua University. Domenach is a regular columnist for Ouest-France, a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of Vingtième siècle, and a correspondent for L’Histoire, as well as a regular contributor to Politique internationale, Critique internationale, Pacific Review, and Asia Europe Journal.

系統號:

P-000259

The Chinese Literati on Painting:Su Shih (1037-1101) to Tung Ch'i-ch'ang (1555-1636)

The Chinese Literati on Painting:Su Shih (1037-1101) to Tung Ch'i-ch'ang (1555-1636)

標題:

The Chinese Literati on Painting:Su Shih (1037-1101) to Tung Ch'i-ch'ang (1555-1636)

時間:

October, 2012

作者:

Susan Bush

內容簡介:

This classic work, first published in 1971, explores the transition in painting styles from the late Sung period to the art of Yuan dynasty literati. Building on the pioneering work of Oswald Siren and James Cahill, Susan Bush's investigations of painting done under the Chin dynasty confirmed the dominance of scholar-artists in the north and their gradual development of scholarly painting traditions, and a related study of Northern Sung writings showed that their theory was shaped as much by the views of their social class as by their artistic aims. Bush's perspective on Sung scholars' art and theory helps explain the emergence of literati painting as the main artistic tradition in Yuan times. Social history thus served to supplement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artistic styles.

About the Author
Susan Bush is an associate in research at the Fairbank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系統號:

P-000258

Sword of Zen: Master Takuan and His Writings on Immovable Wisdom and the Sword Taie

Sword of Zen: Master Takuan and His Writings on Immovable Wisdom and the Sword Taie

標題:

Sword of Zen: Master Takuan and His Writings on Immovable Wisdom and the Sword Taie

時間:

October, 2012

出版單位: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作者:

Peter Haskel

內容簡介:

Takuan Sōho’s (1573–1645) two works on Zen and swordsmanship are among the most straightforward and lively presentations of Zen ever written and have enjoyed great popularity in both premodern and modern Japan. Although dealing ostensibly with the art of the sword, Record of Immovable Wisdom and On the Sword Taie are basic guides to Zen—“user’s manuals” for Zen mind that show one how to manifest it not only in sword play but from moment to moment in everyday life.

Along with translations of Record of Immovable Wisdom and On the Sword Taie (the former, composed in all likelihood for the shogun Tokugawa Iemitsu and his fencing master, Yagyū Munenori), this book includes an introduction to Takuan’s distinctive approach to Zen, drawing on excerpts from the master’s other writings. It also offers an accessible overview of the actual role of the sword in Takuan’s day, a period that witnessed both a bloody age of civil warfare and Japan’s final unification under the Tokugawa shoguns. Takuan was arguably the most famous Zen priest of his time, and as a pivotal figure, bridging the Zen of the late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periods, his story (presented in the book’s biographical section) offers a rare picture of Japanese Zen in transition.

For modern readers, whether practitioners of Zen or the martial arts, Takuan’s emphasis on freedom of mind as the crux of his teaching resonates as powerfully as it did with the samurai and swordsmen of Tokugawa Japan. Scholars will welcome this new,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akuan’s sword-related works as well as the host of detail it provides, illuminating an obscure period in Zen’s history in Japan.

About the Author
Peter Haskel received his doctorate in Japanese thought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He is, most recently, the author of Letting Go: The Story of Zen Master Tōsui and the co-editor with Mary Farkas and Robert Lopez of Original Nature: Sokei-an’s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on the Sixth Patriarch Platform Sutra.

系統號:

P-00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