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吳玲青:國境之南?19世紀恆春半島歷史變遷

標題:

【演講】吳玲青:國境之南?19世紀恆春半島歷史變遷

時間:

2025年10月1日(週三)10:20-12:10

地點:

臺大博雅教學館102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吳玲青(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李文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

系統號:

A-100836

【演講】Zuo Ya: Zhu Xi's 朱熹 (1130–1200) Theory of Emotions

標題:

【演講】Zuo Ya: Zhu Xi's 朱熹 (1130–1200) Theory of Emotions

時間:

2025年10月1日(週三)16:30-18:00

地點:

202 Jones Hall,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辦單位:

The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 Global Japan Lab, Princeton University

主講人:

Zuo Ya(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內容簡介:

Zhu Xi 朱熹 (1130–1200), celebrated as a prominent synthesizer of Neo-Confucianism, is well known for developing a theory that attributed a positive role to emotions in moral philosophy. The scope of this theory far exceeds what current scholarship has thus far revealed. In this talk, I demonstrate the multiple layers of Zhu's engagement with emotions, showing that he was concerned not only with shaping feelings through moral structures, but also with a set of issues potentially associated with ethically appropriate emotions. The various dimensions of Zhu's theory converge to show that his moral psychology is grounded in an expansive ontology of emotions that integrates cosmological, medical, and moral-philosophical ideas typically siloed in modern scholarship.

系統號:

A-100722

【演講】邱珮琳:中觀與瑜伽行的交會:蓮華戒論無分別智與認知轉化

【演講】邱珮琳:中觀與瑜伽行的交會:蓮華戒論無分別智與認知轉化

標題:

【演講】邱珮琳:中觀與瑜伽行的交會:蓮華戒論無分別智與認知轉化

時間:

2025年10月1日至2日(週三至週四)10:00-16:00

地點:

法鼓文理學院GC103階梯教室+線上會議(新北市金山區西湖里法鼓路700號)

主辦單位: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北海潮音

主講人:

邱珮琳(維也納大學南亞與西藏哲學語言文化博士候選人(西藏與佛教研究))

內容簡介:

2025.10.01 (三)
10:00 - 12:00
蓮華戒的思想與禪修理論
14:00 - 16:00
《入無分別總持經》的思想地位與背景
主持人:林鎮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榮譽教授)

2025.10.02 (四)
10:00 - 12:00
蓮華戒的《入無分別總持經釋》研讀(一)
14:00 - 16:00
蓮華戒的《入無分別總持經釋》研讀(二)
主持人:鄧偉仁(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100798

【演講】潘光哲:現代中國的史學實踐:引論

標題:

【演講】潘光哲:現代中國的史學實踐:引論

時間:

2025年10月2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

潘光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謝歆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評論人: 陳建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要:書寫現代中國史學史,自然必須回顧並評估前行者的努力貢獻和得失之所在;惟其書寫取向,卻不能也不該只就口號/宣言的相關文獻做為研討對象,更還應該注意史學論著在具體的時空/脈絡裏,究竟如何導引扭轉史學觀念的變化,增益史學知識板塊的厚度。因此,應該以具體的史學實踐(historical practices)為視野,回歸文本,精細的觀察討論;應可為為書寫理想的現代中國史學史,提供一愚之見。

系統號:

A-100821

【演講】伊凡.諾幹:臺灣原住民族解放運動——置身事內的反思與批判

標題:

【演講】伊凡.諾幹:臺灣原住民族解放運動——置身事內的反思與批判

時間:

2025年10月2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伊凡.諾幹(考試院顧問)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當代臺灣原住民族解放運動,為一場深植於殖民歷史創傷、文化延續與權利重構之中的長期政治實踐。原住民族主要是在歷經日本殖民政權與中華民國政府的內部殖民統治體制之下,長期面對土地掠奪、語言文化侵蝕、政治主體性否定與制度性邊緣化。本次演講聚焦在「認同、個體生命歷程與臺灣原住民族解放運動」、「原住民族土地權的奪回與挑戰」、「前途未卜的水庫難民qalang Qara(卡拉社)之轉型正義」,以及講者自1980年代初期推動、關注臺灣原住民族解放運動,從「置身事內」的觀點對於該運動的反思與批判。

系統號:

A-100644

【演講】林宜蓉:文人雅集與印藝再現:以元末明初朱珪為主的觀察

標題:

【演講】林宜蓉:文人雅集與印藝再現:以元末明初朱珪為主的觀察

時間:

2025年10月2日(週四)14: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學門

主講人:

林宜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聯絡人:

羅小姐,Tel: (02)2782-9555 分機351

內容簡介:

主持人:王鴻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備註:
本演講無需報名,歡迎自由入座。
有發燒或呼吸道等症狀,建議配戴口罩與會。
請勿錄影、錄音,或未經授權擅將演講內容及影像公開傳播。

系統號:

A-100824

【演講】吳玉山:科技驅動的大歷史:鳥瞰十九世紀以來的國際關係

標題:

【演講】吳玉山:科技驅動的大歷史:鳥瞰十九世紀以來的國際關係

時間:

2025年10月2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吳玉山(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合聘教授)

內容簡介:

近代國際關係的演變,受到科技地理擴展的決定性影響。工業革命起源自海洋國家,並且在十九世紀造就了科技的先行者與海洋的霸權。隨著科技的擴散,大陸邊緣的繼起者開始崛起,並挑戰海洋霸權,這是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基本原因。接著科技擴展到了大陸核心,在這裡的人口與資源大國成為後發者,並與海洋霸權進行了較量。在此種背景之下出現了第一次與第二次冷戰,今日世界正處於第二次冷戰當中。處於冷戰的戰略斷層線上的中小國家面臨極大的生存壓力,這是今日烏克蘭和台灣所面對的挑戰。

系統號:

A-100789

【演講】魯曉東:博物館沉浸式體驗的發展歷史

【演講】魯曉東:博物館沉浸式體驗的發展歷史

標題:

【演講】魯曉東:博物館沉浸式體驗的發展歷史

時間:

2025年10月2日(週四)15:10-17:00

地點:

中興大學綜合大樓302教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國立中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中興大學歷史系、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

主講人:

魯曉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資訊研究院博士生)

內容簡介:

主持人:游逸飛(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100825

【演講】尤銳:「大一統」思想的形成及其如何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國諸政權

【演講】尤銳:「大一統」思想的形成及其如何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國諸政權

標題:

【演講】尤銳:「大一統」思想的形成及其如何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國諸政權

時間:

2025年10月3日(週五)9:00-11:00

地點:

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607教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辦單位: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國立中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立中興大學厚實特色學院研究能量計畫

主講人:

尤銳(Yuri Pines,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漢學講座教授)

內容簡介:

演講
時間:早上9:10~11:00
地點:人文大樓607教室
講題:「大一統」思想的形成及其如何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國諸政權
主持人:游逸飛(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座談
時間:下午13:10~15:00
地點:人文大樓204-2教室
題目:從烏克蘭到以色列再到中國——一位西方漢學家的學思歷程
與談人:李廣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系統號:

A-100753

【演講】史欽泰、蔣顯斌:造山者——從邊緣到核心

【演講】史欽泰、蔣顯斌:造山者——從邊緣到核心

標題:

【演講】史欽泰、蔣顯斌:造山者——從邊緣到核心

時間:

2025年10月4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經國七海文化園區蔣經國總統圖書館多功能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303號)

主辦單位: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余紀忠文教基金會

主講人:

史欽泰(前工研院院長)、蔣顯斌(CNEX 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

聯絡人:

張小姐,Tel: 02-25326077轉分機121;E-mail: service@ccklibrary.org.tw

內容簡介:

七海講堂由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與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希望搭起人文藝術與大眾之間的橋樑,讓大眾認識「經國七海文化園區」之美,進而深入體會這片空間所承載的文化與思想價值。
七海講堂聚焦在民國50至80年代,經國先生主政時期,以臺灣社會的各個面向為主題,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藝文界人士,分享他們從經濟、社會、文學、藝術、歷史、建築、自然、美食與影視等層面,回顧臺灣從農業社會逐步工業化,人口從鄉村逐漸遷至都市,大眾物質生活水準慢慢提升至小康的歷程,一同重返那個充滿挑戰與希望的年代,再現經國先生時代的記憶,從多元視角反思這段時期對當代臺灣社會的深遠影響,亦為大眾提供知性且深刻的知識饗宴。

※ 本活動限額150名,額滿後即停止報名,現場亦不開放候補名額

系統號:

A-100664

【演講】朴永煥:哈佛燕京牽起的因緣——胡適與閔泳珪的佛學對話

標題:

【演講】朴永煥:哈佛燕京牽起的因緣——胡適與閔泳珪的佛學對話

時間:

2025年11月5日(週三)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研究群、蔣介石研究群

主講人:

朴永煥(韓國東國大學校文科大學中國語文學科榮譽退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潘光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摘要:二十世紀中葉,東亞學界正處於戰後重建與國際交流的新局面。哈佛燕京學社作為國際知識網絡的核心平台,促進了東亞學界的學術交流。1954年,胡適與韓國學者閔泳珪因該學社而結緣,並以禪宗研究為中心展開對話。胡適以宏觀視野考證禪宗文獻的真偽與源流,閔泳珪則提供中國已失傳的《祖堂集》,補充了寶貴的研究資料。兩位學者的合作,不僅推動了韓國佛教研究的深化,同時也展現了佛教學研究新的合作模式。本次演講將以此案例為核心,分析哈佛燕京的知識網絡功能,並補充既有胡適研究中未曾充分關注的韓國相關面向,從而探討兩人對話在東亞知識交流史上的深遠意義。

系統號:

A-100814

【演講】何乏筆、蔣國芳(蔣三石):道與無道之間:藉由巴門尼德和老子探尋「道哲學」的可能

【演講】何乏筆、蔣國芳(蔣三石):道與無道之間:藉由巴門尼德和老子探尋「道哲學」的可能

標題:

【演講】何乏筆、蔣國芳(蔣三石):道與無道之間:藉由巴門尼德和老子探尋「道哲學」的可能

時間:

2025年10月7日(週二)10:00-12:00

地點:

輔仁大學文華樓LI410會議室(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會

主講人:

何乏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蔣國芳(水墨畫家蔣三石)

聯絡人:

李惠美,Tel: 02-2905-2327

報導者:

李惠美

內容簡介:

【江松樺先生講座】
【主持】吳惠齡(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舉辦方式】實體會議
【摘要】本講座的出發點在於巴門尼德和老子都觸及了「存在問題」(Seinsfrage)和「道問題」(Wegfrage)。兩者的不同在於:巴門尼德將道問題從屬於存在問題,而老子則將存在問題從屬於道問題。在巴門尼德的思想中,存在問題具有優先地位,他區分了存在之道與非存在之道。相反,在老子的思想中,道具有優先地位,使得道雙重化為無與有或無在(Ohnesein)與有在(Mitsein)(道的雙重性)。同時,存在與道之間具有結構上的對應關係:兩者既是一體的,又是雙重的。然而,巴門尼德警告人們不要走第三條道路(存在之道與非存在之道之間的道路),並將其視為錯誤的「無道」而予以排除。對老子而言,第三條道路反而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唯一可能的道路,將巴門尼德的「無道」反轉為可行之「有道」(無有之間來回往復之道)。換言之,老子對巴門尼德的三條道路進行了反轉,將存在的道路轉化為有在之道(Weg des Mitseins),將非存在之道轉化為無在之道(Weg des Ohneseins)。在本講座的第二部分,我們將探索,「跨文化道哲學」與當代水墨藝術的呼應關係及深層相遇的經驗。

系統號:

A-100837

【演講】尤銳:以身殉名:作為個人行為動機的「名」及有關分歧

【演講】尤銳:以身殉名:作為個人行為動機的「名」及有關分歧

標題:

【演講】尤銳:以身殉名:作為個人行為動機的「名」及有關分歧

時間:

2025年10月7日(週二)10:30-12:00

地點:

臺大新生教學館304教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余英時國際漢學研究中心、臺大與中研院聯合創新計畫「帝制中國的時空知識」

主講人:

尤銳(Yuri Pines,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漢學講座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傅揚/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系統號:

A-100746

【演講】徐聖凱:資源邊陲:南港、平溪的礦業開發、代價與遺產

標題:

【演講】徐聖凱:資源邊陲:南港、平溪的礦業開發、代價與遺產

時間:

2025年10月7日(週二)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族群史研究群

主講人:

徐聖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聯絡人:

Email: sehrgith@gmail.com

內容簡介:

備註:
1.欲報名者煩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10月2日前(週四)關閉,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演講開放現場參加,但現場參加者恕無法提供午餐。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因故改為線上模式將另行通知。

系統號:

A-100802

【演講】邵東方:睿智且從容,身衰心意堅——談晚年余英時先生的思想、學術及生活

【演講】邵東方:睿智且從容,身衰心意堅——談晚年余英時先生的思想、學術及生活

標題:

【演講】邵東方:睿智且從容,身衰心意堅——談晚年余英時先生的思想、學術及生活

時間:

2025年10月7日(週二)14:00-17:00

地點:

佛光大學雲起樓301多功能研討廳(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主辦單位:

佛光大學

主講人:

邵東方(前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主任)

內容簡介:

「史學大師學思歷程講座」

睿智且從容,身衰心意堅—談晚年余英時先生的思想、學術及生活

余英時先生(1930年2月20日—2021年8月1日)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與歷史系榮休教授;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哲學會院士;美國國會圖書館第三屆「克魯格人文終身成就獎」及2014「唐獎漢學獎」得主;學界尊為海內外中國思想、文化史之泰斗。邵東方教授與余英時先生有數十年深厚友誼,並尊敬余英時先生為學術上的導師。

佛光大學特別邀請邵東方教授談余英時先生,邵東方教授將今年訪臺唯一的一場演講給了佛光大學,歡迎老師學生參加,精彩可期,千萬不要錯過。

演講內容涵蓋余英時先生的三方面;一是學術成就,特別是史學研究;二是道德風骨,特別是為人處事;三是身後影響和歷史定位。

主講人:邵東方教授
主講人介紹:夏威夷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執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史丹佛大學、臺灣佛光大學;長期任職美國史丹佛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主任;兼任美國天星花書院董事。
研究領域:中國學術思想史、先秦史、古典文獻學、圖書資訊學。
主要著作:《崔述與中國學術史研究》、《文獻考釋與歷史探研》、《〈竹書紀年〉硏究論稿》、《文明的可持續發展之道》(合著)、《今本竹書紀年論集》(合編)、《〈管錐編.杜預序〉「盡而不汙」及「五情」說辨析》(合撰)。

系統號:

A-100719

【演講】顧恒湛:終戰前後原住民治理的變異與承續

標題:

【演講】顧恒湛:終戰前後原住民治理的變異與承續

時間:

2025年10月7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1樓簡報室(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主講人:

顧恒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內容簡介:

現場報名入場,額滿為止。
如遇突發狀況,主辦單位保有活動內容變更權。為避免向隅,請隨時留意主辦單位臉書與官網。

系統號:

A-100720

【演講】洪健榮:歷史書寫中的三峽大豹社

【演講】洪健榮:歷史書寫中的三峽大豹社

標題:

【演講】洪健榮:歷史書寫中的三峽大豹社

時間:

2025年10月7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政大山下校園(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臺灣與近代東亞跨領域學分學程

主講人:

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任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

聯絡人:

Tel: 886-2-2939-3091#63691,E-Mail: formosa@nccu.edu.tw

內容簡介:

「大豹社」在清代與日治時期的歷史書寫中,常被視為族群互動與邊境治理的重要案例。透過不同時代的記錄與研究,三峽大豹社如何被建構與再現?其歷史意義又如何在今日被重新思考?
本次講座邀請 洪健榮 教授(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任海山學研究中心主任),以〈歷史書寫中的三峽大豹社〉為題,分享其研究觀點與成果。
時間|2025年10月7日(二)14:00–16:00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山下校園(確定教室將另行公告)

誠摯邀請對臺灣史、原住民族史、地方社會與歷史書寫感興趣的師生與民眾參與。

系統號:

A-100736

【演講】Dr. Krisztina Hoppál: Objects of Mediterranean Origin in Southeast Asia and China

【演講】Dr. Krisztina Hoppál: Objects of Mediterranean Origin in Southeast Asia and China

標題:

【演講】Dr. Krisztina Hoppál: Objects of Mediterranean Origin in Southeast Asia and China

時間:

2025年10月7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法國遠東學院臺北中心

主講人:

Dr. Krisztina Hoppál(ELTE Roman World and the Far East Research Group, 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 Budapest, Hungary)

內容簡介:

主持人:林圭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此為英文演講,自由入座,無需報名。

系統號:

A-100803

【演講】尤銳:《左傳》研究演變及新視野——兼論出土文獻與中國早期史學史的關係

標題:

【演講】尤銳:《左傳》研究演變及新視野——兼論出土文獻與中國早期史學史的關係

時間:

2025年10月8日(週三)

地點:

臺大新生教學館304教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講人:

尤銳(Yuri Pines,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漢學講座教授)

系統號:

A-100754

【演講】胡劼辰:「文昌斗壇」三百年——貴州儒壇與三教壇的源流

【演講】胡劼辰:「文昌斗壇」三百年——貴州儒壇與三教壇的源流

標題:

【演講】胡劼辰:「文昌斗壇」三百年——貴州儒壇與三教壇的源流

時間:

2025年10月8日(週三)16:30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東翼二樓活動室+Zoom線上講座(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

主講人:

胡劼辰(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黎志添(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語言:普通話
*講座同時會在Zoom舉行,鏈接會在講座開始前發送至登記郵箱
如有意參與,請盡快填寫表格提交。座席有限,先到先得。
講座簡介:本次講座的主要分享對象是流行於晚清貴州遵義地區的「文昌斗壇」。一方面,主講人希望藉助這一個案來展示清末西南地區的「儒壇」傳統;另一方面,則希望將之放置於更大的宗教光譜中,向前追溯至清初貴州由流官、幕僚、道士所組成的文昌乩壇網絡,往後發展出存續至今的「三教壇」的地方科儀傳統。

系統號:

A-100826

【演講】陳玉箴:臺灣烘焙產業與消費的百年變遷

標題:

【演講】陳玉箴:臺灣烘焙產業與消費的百年變遷

時間:

2025年10月9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玉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臺灣烘焙文化自清代的漢餅傳統,經歷日治時期的工業化推動與殖民影響,再到戰後美援小麥與現代機械烘焙技術的導入,逐步完成由「儀式性糕點」向「日常性麵包」的轉型。日治時期,隨著糖業、製粉工業與烘焙技術的引進,西式糕點與麵包開始進入都市與上層階級的日常飲食。戰後烘焙機械導入加速產業鏈重組與商品現代化,烘焙訓練機構積極推動烘焙教育與市場擴張。隨著社會變遷,女性勞動參與增加、家庭結構轉變與電器普及,更加速了麵包作為現代食物的社會象徵與日常實踐。

系統號:

A-100645

【演講】傅揚:顧頡剛與中國思想史學

標題:

【演講】傅揚:顧頡剛與中國思想史學

時間:

2025年10月13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研究群

主講人:

傅揚(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 潘光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系統號:

A-100772

【演講】陳令杰:從日本帝國郵便到中華郵政:戰後初期臺灣郵政的接收與挑戰

【演講】陳令杰:從日本帝國郵便到中華郵政:戰後初期臺灣郵政的接收與挑戰

標題:

【演講】陳令杰:從日本帝國郵便到中華郵政:戰後初期臺灣郵政的接收與挑戰

時間:

2025年10月13日(週一)11:00-13: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社會經濟史研究群

主講人:

陳令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聯絡人:

陳助理,Email: sehrgith@gmail.com

內容簡介:

備註:
1.欲報名者煩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10月9日前(週四)關閉,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演講開放現場參加,但現場參加者恕無法提供午餐。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因故改為線上模式將另行通知。

系統號:

A-100743

【演講】趙樹岡:從國家祭祀到地方信仰:清末駐臺營勇遺址的社會表徵

【演講】趙樹岡:從國家祭祀到地方信仰:清末駐臺營勇遺址的社會表徵

標題:

【演講】趙樹岡:從國家祭祀到地方信仰:清末駐臺營勇遺址的社會表徵

時間:

2025年10月13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趙樹岡(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訪問學人)

聯絡人:

王明彥,Tel: (02)2652-3324;E-mail: wubai09110131@as.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司黛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摘要:2014年夏,偶然的機會到訪蘇澳白米社區。午後信步到了當地日月宮小山坡,無意間發現一通非常不起眼,大小約為35X50公分,立於林間樹下的石碑。碑銘非常簡單,除了正中央明顯的人名,左下僅有「湖南長沙」四字。當場日月宮執事告知,石碑是清代軍勇墓碑。除了少數現地保存外,還有成百上千的墓碑存放在日月宮內。隨後還看到日月宮供奉了清代在臺犧牲軍勇的神位與塑像。這個經歷使得我對清政府如何處理在臺犧牲駐軍的喪葬,以及源於先秦,延續至清末的祭厲和昭忠祠官方祭祀儀式與民間信仰的關係產生濃厚興趣,陸續調查臺灣現存的軍勇墓葬遺跡或遺址。透過墓碑上的營伍番號、祖籍、立碑人等訊息,分析清末入臺湘、淮軍勇的組成及其社會關係,以及番號對於凝聚營勇的象徵意義。同時從社會表徵(representation),和諾哈(Pierre Nora)討論的紀念碑、博物館等記憶地景(Les Lieux de Memoire),詮釋駐臺營勇遺址在不同社會情境的意義。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10月6日(星期一)23:00截止
錄取須知:經大會審核通過方得參加,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錄取與否通知:大會將於10月7日(星期二)展開審核作業,預計於10月8日(星期三)前以email通知,屆時請留意收信,並請詳閱通知信內容,謝謝。
備註:若10月8日(星期三)16:00前還未收到通知信,敬請來電或來信詢問,感謝。

系統號:

A-100817

【演講】李文良:清朝皇帝在六堆客家鄉村

標題:

【演講】李文良:清朝皇帝在六堆客家鄉村

時間:

2025年10月13日(週一)15:30-17:30

地點:

國立屏東大學民生校區圖書館七樓學無已視聽教室+同步直播(屏東市民生路4-18號)

主辦單位: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主講人:

李文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

內容簡介:

⛰臺灣文獻最早且密集紀錄客家是18世紀初的官修方志。然而,由地方官府的知識分子所撰寫的方志,卻將遠離政經中心之拓墾前緣的客家族群描寫為習於集居、單身且行為暴力的一群人,是影響社會安定秩序的根源。因此,清初的客家族群如何在地方官府與閩南族群的高度歧視與排擠下,選擇移居南台灣六堆地區,便成為臺灣客家歷史研究的重要課題。

👨‍🏫康熙60年(1721年)的朱一貴事件,南臺灣的客家義民為協助官府平定動亂,組成跨村落的軍事集團,並在起義儀式中供奉「皇帝萬歲牌」,象徵個人乃至村落群體與正統王朝之間的連結。本次人文沙龍講座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李文良蒞臨現場,帶您一同探討清初客家移民如何移居南臺灣,「義民」的身分與「皇帝萬歲牌」如何協助客家移民建立跨地區的我群認同。

😊主持|黃文車(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
😄與談|李錦旭(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兼任副教授)
😎計畫主持人|陳國榮(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系統號:

A-100832

【演講】張俐璇:她要往何處去?——臺灣小說中的女性角色與前進之路

標題:

【演講】張俐璇:她要往何處去?——臺灣小說中的女性角色與前進之路

時間:

2025年10月16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張俐璇(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吳三連獎基金會秘書長)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她要往何處去?〉是臺灣第一篇現代小說,男作家謝春木在1922年讓「她」去了哪裡?這樣安排的可能理由與局限,又會是什麼?後來男作家筆下的女主角,有怎樣的變與不變?而女作家出手的女性角色,選擇前往的彼方,又意味著什麼?
本講座將以謝春木、呂赫若、林海音、李昂、平路、賴香吟、明毓屏、楊双子等八位作家的小說為例,探討從日治時期、戰後以迄當代,百年來臺灣小說中「她們」的身影,與「我們」的前進之路。

系統號:

A-100646

【演講】蕭阿勤:海洋化與漁村化:南部地方感、新興節慶旅遊與臺灣的國族塑造

【演講】蕭阿勤:海洋化與漁村化:南部地方感、新興節慶旅遊與臺灣的國族塑造

標題:

【演講】蕭阿勤:海洋化與漁村化:南部地方感、新興節慶旅遊與臺灣的國族塑造

時間:

2025年10月17日(週五)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南部院區綜合大樓二樓第一會議室(臺南市歸仁區歸仁十三路一段10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主講人:

蕭阿勤(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謝助理,Email: yshsieh0805@as.edu.tw

內容簡介:

主持人:郭婷玉(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
備註:
1.本次演講舉辦地點位於臺南市歸仁區高鐵臺南站附近,並非位於臺北市南港區的院本部。
2.欲報名者煩請填妥報名表單。表單將於額滿時關閉(請儘早報名),報名成功者預計於10/14(二)發信通知,請留意電子信箱。
3.歡迎現場參加,然會場座位有限,將優先提供給已報名者。
4.報名後若不克參加或是變更出席方式,請來信告知中研院臺史所助理謝宜憲(Email:yshsieh0805@as.edu.tw)。
5.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為主,開放部分名額線上參加。

演講摘要:2000年左右以來,臺灣許多地方縣市政府圍繞著海洋與漁村,行銷宣傳其縣市,藉此塑造整體行政區域「海洋化」、「漁村化」的地方意象或地方感。本次演講討論這種現象出現的經濟、社會、政治因素,分析焦點在於南部縣市的海洋化/漁村化如何利用在地條件,以及如何進行論述建構。「觀光化」是近三十年臺灣漁村及濱海地帶最顯著的變遷之一,而地方縣市政府扮演政策執行、推動轉變的關鍵角色。地方縣市政府致力於舉辦以黑鮪魚、虱目魚、烏魚等魚種為主題的「漁村新興節慶」,也從海洋與漁村的角度行銷宣傳其縣市。其中地方文化與國族架構愈加密切,這些作為都有助於促進「海洋臺灣」的意識,塑造國族認同。

系統號:

A-100818

【演講會】針膳人生:歷史中的養生秘密

【演講會】針膳人生:歷史中的養生秘密

標題:

【演講會】針膳人生:歷史中的養生秘密

時間:

2025年10月19日(週日)10:30-14:5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秘書室

內容簡介:

第一場(10:30-11:20)
主講人:傅家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題目:黃豆的華麗轉身:從平凡豆漿到超級食物的逆襲
簡介:
我們如何知道一種食物對身體好不好?又該相信誰的說法?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本演講將探討20世紀上半葉中國營養科學的歷史,並聚焦於黃豆(尤其是豆漿)如何被塑造成解決中國諸多重大問題的答案。
像豆漿這樣簡單甚至普通的飲品,之所以成為學術與科學激烈審視的對象,關鍵在於當時科學界對中國飲食成分及其優缺點逐漸形成了一套認可的共識。
此外,透過討論豆漿作為乳製品的替代品,我想強調的是:以科學營養原則來理解中國飲食或中國食物,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建構的過程。
另,為擴大今年科普演講主題「針膳人生:歷史中的養生秘密」的影響力,圖書館將錄製講座內容並編製Podcast,日後可隨時於網站線上收聽,提供民眾更容易接觸深入淺出的研究成果。延續實體活動的效益,也提升學術專業內容的可近性與傳播力,展現近史所推動科普資源的積極行動。

第二場(14:00-14:50)
主講人:張哲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題目:針灸在近代的浴火重生
簡介:
如今在全世界引起「針灸熱」的古老醫學,其實在近代以前曾經被精英醫師視為雕蟲小技,甚至於被清朝的皇帝禁止在宮中施行。它是如何鹹魚翻身,贏得今日舉世矚目的地位,本演講將為您揭開它逆勢復活的歷程。
另,為擴大今年科普演講主題「針膳人生:歷史中的養生秘密」的影響力,圖書館將錄製講座內容並編製Podcast,日後可隨時於網站線上收聽,提供民眾更容易接觸深入淺出的研究成果。延續實體活動的效益,也提升學術專業內容的可近性與傳播力,展現近史所推動科普資源的積極行動。

※ 演講無需報名,開放自由參加。

系統號:

A-100735

【演講會】2025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活動:「匯」寫淡水河:一場跨域知識的對話

【演講會】2025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活動:「匯」寫淡水河:一場跨域知識的對話

標題:

【演講會】2025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活動:「匯」寫淡水河:一場跨域知識的對話

時間:

2025年10月19日(週日)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8樓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2025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活動

聯絡人:

E-mail: twconf@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主講人:
顧雅文女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宗信先生/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簡佑丞先生/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

備註:名額有限(60人),歡迎有興趣參加者儘速報名。

系統號:

A-100771

【演講】吳聰敏:臺灣戰後初期的經濟統制

標題:

【演講】吳聰敏:臺灣戰後初期的經濟統制

時間:

2025年10月21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1樓簡報室(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主講人:

吳聰敏(國立臺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

內容簡介:

現場報名入場,額滿為止。
如遇突發狀況,主辦單位保有活動內容變更權。為避免向隅,請隨時留意主辦單位臉書與官網。

系統號:

A-100717

【演講】曾齡儀:柴魚與島嶼的百年對話:臺灣鰹節產業的歷史與文化變遷

標題:

【演講】曾齡儀:柴魚與島嶼的百年對話:臺灣鰹節產業的歷史與文化變遷

時間:

2025年10月23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曾齡儀(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校史室主任)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本演講從「物的生命史」角度,探討「鰹節」(柴魚)如何從日本特有的「鮮味」(umami) 文化,逐步融入臺灣的漁業生產與日常飲食。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將柴魚製作技術與飲食文化傳入臺灣,「臺灣節」(臺灣生產的鰹節)成為帝國技術的表徵。二次戰後日人離臺,但鰹節產業與飲食方式留存下來,「柴魚片」成為臺灣常見的調味料。本演講將聚焦於「基隆」與「臺東」兩地,探討柴魚的生產技術、消費形態與文化轉譯,揭示日臺之間橫跨百年的特殊味道。

系統號:

A-100647

【演講】阮思瑀:動盪世界中的近代史研究

標題:

【演講】阮思瑀:動盪世界中的近代史研究

時間:

2025年10月23日(週四)18:30-20:00

地點:

臺大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史原》論壇中國近現代史學群

主講人:

阮思瑀(美國布朗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中研院近史所與臺大余英時國際漢學中心訪問學員)

內容簡介:

主持人:姜春宇/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

系統號:

A-100835

【演講】柯律格:書寫明朝皇室歷史

【演講】柯律格:書寫明朝皇室歷史

標題:

【演講】柯律格:書寫明朝皇室歷史

時間:

2025年10月25日(週六)15:30-17:00

地點:

政大公企中心九樓A903室(臺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中國明代研究學會

主講人:

柯律格(Craig Clunas,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牛津大學藝術史榮譽退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秀芬(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 / 歷史學系教授 / 明代學會理事長)

系統號:

A-100820

【演講】許慧琦:破繭而出:民國女性本位的跨文化情慾論述(1912-1949)

標題:

【演講】許慧琦:破繭而出:民國女性本位的跨文化情慾論述(1912-1949)

時間:

2025年10月27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研究群

主講人:

許慧琦(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 連玲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摘要:本演講旨在考察近代中外女性在跨文化語境下,揭露性別困境與情慾訴求,並探討其干擾或解構男性主流論述霸權的思想貢獻。演講將以高德曼(Emma Goldman)、愛倫凱(Ellen Key)和柯倫泰(Alexandra Kollontai)三位出身立場皆異歐美思想家的作品在中國的傳播為出發點,交相檢視歐美的女性本位思想、中國的男性本位轉譯以及中國的女性本位言論之特色異同。此演講聚焦於民國時期(1912-1949),並將中國作者與外國學說從跨語際迻譯到跨文化闡發的論述相遇過程,詮釋為思想不斷交疊混融、變形再生的「漸層互文對話」過程。我進而將跨文化脈絡下的民國情慾論述,依其「發揮外來思想闡述一己論見」的強弱程度,劃分為三層路線。此即翻譯外國作品、直接引用或評論外國作品、以及間接吸收和改造外國思想。某些以論說文類凸顯女性困境且質疑進步主流價值觀的民國女作者,堪稱跨文化情慾論述研究的重要「遺珠」,成為我考察的主要對象。
本演講希望藉由高德曼、愛倫凱與柯倫泰三個案,擴展近代中外性別史的檢視對象、研究視閾與交流縱深。我特別關注那群不受學者重視的民國「遺珠」如何公開挑戰外國學理與男性主流敘事,以突破學界理解中國情慾現代性的既有認知框架。藉由檢視中外重估新舊性道德觀的女性本位論述,本演講剖析近代中國在全球脈絡下形成的多元情慾現代性,並反思男性本位思想霸權與厭女思維延續至今的影響。

系統號:

A-100819

【演講】詹閔旭:新自由主義時代帶給臺灣千禧世代作家的挑戰

【演講】詹閔旭:新自由主義時代帶給臺灣千禧世代作家的挑戰

標題:

【演講】詹閔旭:新自由主義時代帶給臺灣千禧世代作家的挑戰

時間:

2025年10月27日(週一)15:40-17:30

地點:

國立屏東大學人文館B103教室(屏東市民生路4-18號)

主辦單位:

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主講人:

詹閔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所長)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文車(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

系統號:

A-100831

【演講】徐承恩:從平等、本土到超越價值:一位港裔新住民的思考旅程

標題:

【演講】徐承恩:從平等、本土到超越價值:一位港裔新住民的思考旅程

時間:

2025年10月3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徐承恩(《香港,鬱躁的家邦》作者/民間學者)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徐承恩本可在香港過著歲月靜好的生活,作為一位專業人士,他為何選擇成為一名民間學者?在跟隨陳健民老師修讀社會學期間,他曾嚮往左翼追求平等的理想。然而到了2010年代,徐氏積極倡議香港本土主義,並著有《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與《香港,鬱躁的家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試圖透過本土視角的歷史敘事,論證香港社會的獨特身份:他有否像批評者所說那樣,淪落為右傾的保守派?在2020年東渡臺灣後,他則離開香港研究的範疇,開始透過宗教社會學對超越信仰的理解,書寫東亞政治意識形態從上古到近代的演變。徐承恩會在這次演講,闡述過往20多年來的心路歷程。

系統號:

A-100648

【演講】李毓中:語言建構信仰:西班牙傳教士在菲律賓的南島語與閩南語文法與辭典編纂

【演講】李毓中:語言建構信仰:西班牙傳教士在菲律賓的南島語與閩南語文法與辭典編纂

標題:

【演講】李毓中:語言建構信仰:西班牙傳教士在菲律賓的南島語與閩南語文法與辭典編纂

時間:

2025年10月30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R2319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李毓中(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內容簡介:

📢 本場活動無須事先報名,歡迎踴躍參與

系統號:

A-100834

【演講會】2025貞楷史學講座:呂妙芬教授

【演講會】2025貞楷史學講座:呂妙芬教授

標題:

【演講會】2025貞楷史學講座:呂妙芬教授

時間:

2025年10月,共2場

地點:

臺大文學院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呂妙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臺大歷史系,Tel: +886-2-33664700~5;E-mail: history@ntu.edu.tw

報導者:

臺大歷史系

內容簡介:

緣起:臺大歷史系B62級系友林錚顗先生為紀念父親林貞楷先生致力社會公益、培育學人,特捐款成立「貞楷史學講座」,每年邀請一位國內外傑出史學家蒞臨歷史系講學,促進學術交流。2025年「貞楷史學講座」主講人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呂妙芬教授,將舉行一場演講及一場座談會。

第一場:演講
講題:中國近世儒學的生死論述
時間:2025年10月27日(周一)15:00-17:00
地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主持人:陳弱水/臺大歷史系講座教授

第二場:座談會
主題:明清思想史研究心得分享
時間:2025年10月30日(周四)15:00-17:00
地點:臺大文學院會議室
主持人:衣若蘭(臺大歷史系教授)
與談人:賀廣如(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張藝曦(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鍋島亞朱華(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主講人簡介:
呂妙芬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歷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2015-2021)、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委員(2012-2021)。曾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及科技部106年度傑出貢獻獎,專長研究領域是明清學術思想史,特別是儒學傳統中的理學,以理學家和理學文獻為主要研究對象。近年主要研究課題為明清儒學與基督宗教的交涉、明清儒學的人觀、魂魄與生死觀,以及關於個體性、不朽、天人關係等論述。代表著作包括《多元視域中的明清理學》(2023)、《成聖與家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2017)、《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2011)、《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2003)等。

※ 兩場講座之線上報名將於 10 /20(一)23:59 截止。若額滿將提前關閉表單。
※ 錄取名單將於 10 /23(四)前以信件通知。
※ 因場地空間限制,主辦單位保留核可參加之權利。

系統號:

A-100833

【演講】李筱峰:終戰話題

標題:

【演講】李筱峰:終戰話題

時間:

2025年11月4日(週二)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史蹟大樓1樓簡報室(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主講人:

李筱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

內容簡介:

現場報名入場,額滿為止。
如遇突發狀況,主辦單位保有活動內容變更權。為避免向隅,請隨時留意主辦單位臉書與官網。

系統號:

A-100715

【演講】Jonathan C. Gold: Visions of Buddhist Excess: Visionary Literature and Visual Technologies, Ancient and Modern

標題:

【演講】Jonathan C. Gold: Visions of Buddhist Excess: Visionary Literature and Visual Technologies, Ancient and Modern

時間:

2026年3月26日(週四)16:30-18:0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主講人:

Jonathan C. Gold (Professor of Relig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內容簡介:

Jonathan C. Gold will offer a response.

系統號:

A-100793

【系列演講】2025下半年度臺史所南部院區演講

【系列演講】2025下半年度臺史所南部院區演講

標題:

【系列演講】2025下半年度臺史所南部院區演講

時間:

2025年9月至11月,共四場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南部院區(臺南市歸仁區歸仁十三路一段10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2025年下半年臺史所南院演講,共計四場次(暫訂)
🔸報名資訊將陸續公告於本所網站

1️⃣ 9/13 (六) 14:00-16:00
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用「說」的棒球-口述歷史如何用於研究棒球史(與臺灣口述歷史學會合辦)

2️⃣ 9/20 (六) 15:00-17:00
李壬癸(中央研究院院士)
臺南平原在臺灣史前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與曹永和基金會合辦)

3️⃣ 10/17 (五) 14:00-16:00
蕭阿勤(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海洋化與漁村化:南部地方感、新興節慶旅遊與臺灣的國族塑造

4️⃣ 11/28 (五) 14:00-16:00
曾品滄(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海岸漁村翻身記:戰後全球水產貿易變遷與臺灣養蝦事業的發展

系統號:

A-100711

【系列講座】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特展演講

標題:

【系列講座】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特展演講

時間:

2025年10月11日至12日(週六至週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館B1多媒體放映室(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林小姐,Tel: (02)2881-2021分機2284

內容簡介:

特展演講舉行期間,因逢國定連續假期,博物館人潮眾多,場地座位有限,為維護聽講品質,採取事先報名制。依先來後到順序,演講舉行當日憑報名編號入場。

* 本演講需依場次報名,請在頁面上勾選所有想參加的場次並完成登記。完成後,系統會立刻寄送確認信件給您。

【報名注意事項】
報名成功後,請熟記報名編號後四碼。活動當日據此報到。
報名後無法出席,請於10月3日12:00前至系統取消。若有釋出名額,將於10月5日09:00開放報名。

【演講活動總覽】
2025年10月11日
時間:13:00-15:00
講題:〈五馬圖〉與北宋繪畫史之建構
講者:板倉聖哲(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余佩瑾(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本場次為日文演講、備中文口譯

時間:15:30-17:00
講題:〈五馬圖〉與中日白描論
講者:植松瑞希(東京國立博物館研究員)
主持人:何炎泉(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處長)
*本場次為中文演講

2025年10月12日
時間:14:00-16:00
講題:〈五馬圖〉問世以後
講者:石守謙(中央研究院院士)
主持人:余佩瑾(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報名方式
請至故宮線上報名系統。(報名開放時間:2025年9月12日上午9點。)

系統號:

A-100756

【系列演講】船山徹:「佛教の中國化」から見た中國中世佛教思想

【系列演講】船山徹:「佛教の中國化」から見た中國中世佛教思想

標題:

【系列演講】船山徹:「佛教の中國化」から見た中國中世佛教思想

時間:

2025年11月,共9場

地點:

法鼓文理學院+線上會議(新北市金山區西湖里法鼓路700號)

主辦單位:

北海潮音、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

主講人:

船山徹(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內容簡介:

時間:
2025年11月03日(一)、11月04日(二)、11月05日(三) 下午 14:10–17:00
2025年11月10日(一)、11月11日(二)、11月12日(三) 下午 14:10–17:00
2025年11月17日(一)、11月18日(二)、11月19日(三) 下午 14:10–17:00

 語言:
日文發表+現場翻譯

講座內容簡介:
「佛教の中國化(Sinification of Buddhism)」は,梵語・パーリ語等のインド語で表記された原典を古典漢語に翻譯したことによる中國的特色を示す現代語である。敢えて單純化するならば,「佛教の中國化」は,インド佛教と區別すべき中國佛教の特色と,そのような變化を伴う中國佛教の實態を意味する。中國佛教にはインド佛教の繼承と,中國特有の相違(發展と歪曲)の兩方が内在した。後者の中國特有性を示す語が「佛教の中國化」である。極端に言えば,佛典を漢譯した瞬間から中國化は始まった。

この授業は,このような「佛教の中國化」を表す諸事象の「具體的な例示」と,そこから歸結される「中國化の總合的特徴」を解明することを目指す。

課程要點:
「佛教的中國化(Sinification of Buddhism)」是現代用語,用以指稱將原本以梵語、巴利語等印度語言書寫的佛教原典翻譯為古典漢語後所展現的中國特色。若要簡化說明,「佛教的中國化」意指中國佛教相較於印度佛教所具備的獨特面貌,以及伴隨此轉變而生的中國佛教實況。

中國佛教內在地融合了對印度佛教的繼承與中國特有的差異(包括發展與曲解)兩個面向。所謂「佛教的中國化」正是用來指涉後者的中國特有性。可以說,佛典一旦被譯成漢語,中國化的過程便已開始。

本課程旨在透過具體事例來展示上述「佛教的中國化」的現象,並進一步總結出中國化的整體特徵。

三、講課日程
本課程為期三週,每週三次(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每次三小時,總共九次課,共計二十七小時。授課語言為日語,並配有臺灣語通譯。

11月3日(週一)三小時:導論。「漢譯佛典」中所見的「佛教中國化」諸相(1)
11月4日(週二)三小時:「漢譯佛典」中所見的「佛教中國化」諸相(2)
11月5日(週三)三小時:「偽經」(中國偽作經典)中所見的中國化面向
11月10日(週一)三小時:「編輯經典」所展現的中國化特徵(1)
11月11日(週二)三小時:「編輯經典」所展現的中國化特徵(2)
11月12日(週三)三小時:來華印度僧之註釋與漢人所作漢語注疏中所呈現的中國化現象
11月17日(週一)三小時:中國佛教徒日常生活(衣食住)中所展現的中國化面向(1)
11月18日(週二)三小時:中國佛教徒日常生活(衣食住)中所展現的中國化面向(2)
11月19日(週三)三小時:從上述各項現象綜合探討「佛教中國化」的整體特徵,並作總結

系統號:

A-100846

【工作坊】民間信仰主題工作坊

【工作坊】民間信仰主題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民間信仰主題工作坊

時間:

2025年10月14日(週二)13:30-18:20

地點: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多元宗教與社會主題研究小組

聯絡人:

林先生,Tel: 02-26525150;E-mail: ming56@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發表人/題目
蕭旭智/鬼的媒介化:《太平廣記》的物我感應與志怪論述網絡
邱炫元/馴化幽魂:馬來世界與港台華人普渡儀式的變遷與比較
葉明兆/國家理由、靈驗、辟邪:從兩岸媽祖崇拜的比較視野反思信仰與民主
陳柏勳/互文的昏迷敘事與歷史記憶:以臺南安平採船傳說為例
鄭力軒/建構凶宅:民俗、專業化與國家角色
許甘霖/邊界情境與「掠交替」的情動政治:後人類視域中重訪柏格悖論

系統號:

A-100744

【研習營】中研院史語所第29屆歷史研習營——「迷信」的全球史

【研習營】中研院史語所第29屆歷史研習營——「迷信」的全球史

標題:

【研習營】中研院史語所第29屆歷史研習營——「迷信」的全球史

時間:

2026年1月26日至30日(週一至週五)

地點:

中央研究院南部院區(臺南市歸仁區歸仁十三路一段10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聯絡人:

陳小姐,Tel: 886-2-2782 9555轉286;E-mail: ihpcamp@asihp.net

報導者: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本次歷史研習營以「『迷信』的全球史」為主題,邀請來自宗教史、藝術史、醫療史、世界史、哲學與人類學等領域的跨學科學者,共同探討這一看似邊緣卻極具啟發性的概念。我們不僅從地理上橫跨歐亞與全球帝國的歷史脈絡,也將從時間上展開深入對話,討論從中古中國的儀式實踐、清末民初的宗教改革,到當代台灣對宗教與信仰實踐的治理與再詮釋。

本屆研習營特別選在南部院區舉辦,結合田野教學與在地資源。台南作為歷史古都,擁有豐富的古蹟遺址與宗教廟宇,加上鄰近成功大學的師資協助,將規劃戶外教學課程,讓學員能實地觀察與反思「迷信」如何在空間中被形塑、延續或再解釋。在此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戶外課程將進一步豐富研習內容,期能讓所有參與者獲益匪淺。研習營課程設計將結合對第一手史料的細讀分析與田野觀察的實作經驗,讓參與者能從文本與場域雙重視角切入,深化對迷信概念與歷史轉變的理解。

【活動報名資訊】
報名資格:歷史學或相關系所大學部三年級以上及碩、博士班學生
報名方式:一律以電子郵件報名,報名表請見活動網站【附件下載】。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11月12日止
報名電郵:ihpcamp@asihp.net (如在三日內未收到我們的回覆確認信,請聯絡陳小姐)
報名費:新台幣1,500元正。另函通知錄取者繳交報名費。

系統號:

A-100770

【資料庫】前近代日本——アジア関係資料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

【資料庫】前近代日本——アジア関係資料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

標題:

【資料庫】前近代日本——アジア関係資料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

內容簡介:

人文科学研究院(日本史学講座)が附属図書館との協働で構築した「前近代日本―アジア関係資料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を、本日より公開します。

この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は、本学が所蔵する歴史資料のなかから、近代以前(19世紀後半まで)の日本とアジアとの交流、さらにはアジアの海を媒介とした世界との交流を示す資料を抽出して紹介するものです。

機能としては、資料の翻刻テキスト・現代語訳・解説と高精細画像を対照しながら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す。

テキストは、TEI(Text Encoding Initiative)ガイドラインに準拠した形式で作成しているため、各資料に含まれる人名・地名・時間などの情報を手がかりとして、横断的かつ多角的に検索することが可能です。翻刻テキストの一部は、市民協働型の外部プロジェクト「みんなで翻刻 ―翻刻!九州大学の書物たち―」の成果を活用させていただいています。

画像は、附属図書館の「貴重資料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のIIIF(International Image Interoperability Framework)対応画像を活用しています。

今後、教員・学生の研究成果にもとづくコンテンツを追加していきます。どなたでも気軽に歴史資料へアクセスできるよう工夫することで、歴史学研究だけでなく、歴史教育や自主学習などにも利用されることを期待しています。

なお、本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は、大学改革活性化制度(令和6年度)における人文科学研究院の採択計画「「前近代アジア関係資料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を基盤とするアジア研究・教育の変革―国際日本学・人文社会科学的アジア研究・デジタルヒューマニティーズの融合的推進―」、ならびに文部科学省「オープンアクセス加速化事業」(令和6年度)における本学の採択事業の成果によるものです。

系統號:

A-100731

【展覽】看得見的紅樓夢

【展覽】看得見的紅樓夢

標題:

【展覽】看得見的紅樓夢

時間:

2024年5月17日至2026年5月17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203(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展覽以三個軸線展開。一、「大雅可觀」:呈現《紅樓夢》迷人之處,在於貴族階級精緻的物質文化,在於其為作者生於江寧織造世家的生命經驗,所顯現出的富貴榮華;二、「異物奇貨」:挑揀書中來自外國的舶來品,提示作者以此襯托賈府的時尚,提示正因作者身處的時代宮廷流行「洋貨」,所掀起的仿效風潮;三、「一番夢幻」:說明書中人物依據使用、相關聯物品的描繪,塑造出不同的性格與隱喻,塑造出女性短暫卻燦爛的生命姿態,令人憐惜與不捨。

系統號:

A-100704

【展覽】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

【展覽】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

標題:

【展覽】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

時間:

2025年4月29日至2026年3月1日

地點:

臺史博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2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寫生,是運用畫筆與色彩,將眼前三維空間的實體景物,描繪為二維平面的作品,讓觀者無論在哪一個時空,彷彿能透過畫作看見繪者眼中的景物。我們熟悉的臺灣畫家陳澄波,是個熱愛寫生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在對象前完成的,也留下數張在寫生現場的得意照片。在二二八事件受害離世後,他的妻子張捷以秘密的收藏,也彷彿為他熱切卻不幸隕落的生命「寫生」,為臺灣歷史留下關鍵證物,當中也有許多見證時代的生活文物。

本次展覽以「由死到生」,從「隱藏到再現」的敘事軸線,分為6大單元,第一單元「生命之章」,從陳澄波的自畫像、遺書與遺照等,探索他對藝術的熱情追求與生命終點;第二單元「半樓仔頂的秘密」,展示張捷秘密收藏的空間與物件;第三單元「超級藏家——張捷」,展現張捷的成長歷程;第四單元「咱的家庭」探索張捷與陳澄波共組家庭的歲月與真摯情感;第五單元「街道上的畫家」帶領觀眾進入陳澄波作為畫家的交遊互動;最後,「為世界留下的」單元,引導觀眾思考個人留存與歷史的關係。展覽也特別打造張捷收藏文物的狹小閣樓「半樓仔頂」,讓觀眾能親身體驗張捷當時所面臨空間窘迫、環境潮濕與蟲害等困境,也讓觀眾更能具體瞭解這批臺灣的重要文化資產,是如何被保存下來。

系統號:

A-100705

【展覽】親近國寶——大理石雙鳥喙獸面管

【展覽】親近國寶——大理石雙鳥喙獸面管

標題:

【展覽】親近國寶——大理石雙鳥喙獸面管

時間:

2025年6月21日至12月28日

地點:

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展場(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古物依其珍貴稀有價值,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的「國寶」計有22組50件,除2件善本圖書,其餘皆為考古出土的稀世珍品,相當難得。「親近國寶」系列展覽,每次精選一件國寶,以專櫃展出,深入介紹,讓大家都能近距離地觀賞國寶。

系統號:

A-100708

【展覽】攻背.命龜:晚商龜背甲特展

【展覽】攻背.命龜:晚商龜背甲特展

標題:

【展覽】攻背.命龜:晚商龜背甲特展

時間:

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12月27日

地點:

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甲骨區(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聯絡人:

Tel: (02)2652-3180

內容簡介:

在大邑商的統治下,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已有長足的進步,然而面對未知的一切,商人仍仰賴占卜以溝通鬼神、預知諸事。作為靈物的龜甲、胛骨從活體物類轉化為占卜媒介,過程中經歷一系列的削磨、整治,以及圓鑽與長鑿的施作,方能進行灼兆與貞問。本展覽將帶著大家了解龜甲整治的物質層面,並著重於較少被關注的背甲身上,試著從目前被保留下的占卜背甲,一窺其型態與變化。

系統號:

A-100709

【展覽】咱ê老臺灣——古早臺灣民俗文物特展

【展覽】咱ê老臺灣——古早臺灣民俗文物特展

標題:

【展覽】咱ê老臺灣——古早臺灣民俗文物特展

時間:

2025年6月20日至12月19日

地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文物大樓2樓鯤島風華特展室(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內容簡介: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為推廣臺灣歷史文化,呈現過去臺灣常民生活,傳遞思古憶昔的懷舊風情,與南投故事館、城市廣播電臺、錦春堂文化基金會等單位合作策劃本次特展。展覽聚焦於早期常民生活周遭的各種器物,透過情境展示手法,陳設烙印歲月痕跡的老文物,以及梁館長於城市廣播電臺受訪的影音檔輔助說明等,讓走過那個年代的人,重溫曾經歷的舊日時光;也讓年輕世代,於懷舊氛圍中,感受昔日風華,窺見歷史深處的生活美學。

本次特展以南投故事館梁館長於電臺受訪節目為素材規劃36個主題,展出眾多文物,展件復古親民,如留聲機、黑膠唱片、黑白電視機、懷舊照相機、卡拉OK伴唱機、家庭寄藥包等精選文物;每個主題皆有專屬的Qrcode,提供遊客掃描連結時下流行的Youtube平臺,觀看電臺的節目,從影音細膩解說中,知曉過往的臺灣歷史舊物;此外展出單位亦精心規劃幾處情境展示區,讓民眾體驗老臺灣的生活情景,重溫臺灣古早記憶。

系統號:

A-100710

【展覽】怒濤伏流中鑄史——《臺灣人四百年史》特展

【展覽】怒濤伏流中鑄史——《臺灣人四百年史》特展

標題:

【展覽】怒濤伏流中鑄史——《臺灣人四百年史》特展

時間:

2025年5月30日至11月2日

地點:

國立臺灣文學館二樓展覽室E(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內容簡介:

《臺灣人四百年史》是戰後重要的臺灣通史著作,啟發許多人的臺灣意識。本次展覽的焦點,是《臺灣人四百年史》1962年日文版的活字印刷紙型,以及史明歷年來多次親自修訂、增補還有地下流通的各種版本。這些版本透露的民族主義者奮鬥的過程,也是試圖記憶自我身世的努力。本展也透過曾經在相同歷史時刻交錯的楊逵、呂赫若、鍾逸人、王育德等四位作家,感受史明及其同時代的臺灣青年如何思考做好一位臺灣人 。

系統號:

A-100713

【展覽】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

【展覽】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

標題:

【展覽】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

時間:

2025年4月8日至10月12日

地點:

臺灣文學基地展覽廳(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內容簡介:

「改編自真人真事」,是美麗的痛楚──既散發文學性的能量,也包藏真實世界的苦難。2017年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書的扉頁就寫著「改編自真人真事」,林奕含說:「當你在讀書的時候,遇到不舒服或者是痛苦的段落的時候,我希望你能知道這個痛苦它是真實的。……希望你可以像作者我一樣同情共感,希望你可以與思琪同情共感,我希望你可以站在她的鞋子裡。」

文學的「改編自真人真事」看似虛構,卻比真實更真實;作家不是隱藏而是直面對決,複雜的心情一如劉芷妤《女神自助餐》一書所寫「本書情節並非純屬虛構,如有雷同,我很遺憾......」。

這種遺憾,是在邀請讀者感受閱讀他者、自身卻有的切膚之痛。

性別與語言有著高度的關連性,暴力與抵抗矛盾交織。文學曾經是權勢隱身之所,但來到臺灣的解嚴之後、尤其是當代,文學已能喚起內在勇氣的能量,引導性別意識脫開父權枷鎖,發展成多元自信的性別文學圖像。

讀者如何與文學裡的「虛構」對話?安放自身,並起身抵抗?文學應當是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是社會最溫柔而堅定的力量。

系統號:

A-100718

【展覽】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

標題:

【展覽】千年神遇——北宋西園雅集傳奇

時間:

2025年10月10日至2026年1月6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館(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西園雅集是歷史上最富盛名的雅集傳說——蘇軾(1037-1101)、黃庭堅(1045-1105)、李公麟(1049-1106)、米芾(1052-1108)、王詵(約1048-1104)等文藝天才,齊聚汴京(開封)舉辦了一場盛會。千年來這場並未發生的風雅韻事,不斷受到傳頌,成為歷代雅集仿效的原型。

本次特展以「西園雅集」圖像揭開第一單元的序幕。此圖據說由李公麟繪製,內容包括蘇軾揮毫、李公麟畫圖、陳景元(1035-1094)撥阮、米芾題石、圓通大師(1016-1082)談〈無生論〉等場景。這群文化菁英的墨跡,與當時牽動時局的司馬光(1019-1086)、歐陽修(1007-1072)等名臣作品及〈元祐黨籍碑〉皆搭配展出,有助感受當時的歷史背景。第二單元「舒心暢意」旨在彰顯這批文藝天才的書畫藝術成就。書法方面,蘇軾〈前赤壁賦〉、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米芾〈蜀素帖〉等名作,呈現北宋末多元且富個人情性的尚意書風;繪畫方面,李公麟稀世真跡〈五馬圖〉、忠實摹本〈山莊圖〉,以及米芾〈雲山〉等畫作,則可一窺北宋文人畫的各種觀點與實踐。第三單元「百代典範」,挑選後人對蘇軾、黃庭堅、米芾、李公麟的臨仿之作,展現他們對書畫發展的深遠影響。

無論千年前的西園雅集真實與否,今日這些文人的書畫珍蹟聚首外雙溪,讓這個夢幻的傳說在寶島臺灣實現。慶祝建院一百週年的同時,也期許國立故宮博物院能成為提供養分,培育未來典範的沃土苗床。

系統號:

A-100755

【展覽】《洄游織路:輔大師培計畫的文化印記與傳承願景》特展

【展覽】《洄游織路:輔大師培計畫的文化印記與傳承願景》特展

標題:

【展覽】《洄游織路:輔大師培計畫的文化印記與傳承願景》特展

時間:

2025年9月23日至12月18日

地點:

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朝橒樓TC603室(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主辦單位:

天主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院

報導者:

天主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院

內容簡介:

「文化的洄游,不只是歸來,而是再出發」
《洄游織路:輔大師培計畫的文化印記與傳承願景》特展 盛大開展

1990年代末,在羅麥瑞修女推動下,輔大織品服裝學系開辦「原住民傳統染織工藝及設計師資培訓計畫」,為臺灣原民工藝復振注入關鍵動能,培育出一批活躍至今的重要工藝師。
二十餘年後,這些學員帶著豐碩成果與生命歷程重返母校,以作品見證傳統如何延續、轉化並開啟文化創新的新頁。本展以「起源之地」、「織履之間」、「源流織變」、「共教‧共學」四大主題,呈現技藝復振、知識建構、文化反思與創新實踐之路。

展期|2025.9.23–12.18
地點|織品服裝學系 (朝橒樓) TC603室
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6:00 (例假日休館)
開幕|2025.10.1(三)

系統號:

A-100796

【展覽】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白先勇教授文學特展

【展覽】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白先勇教授文學特展

標題:

【展覽】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白先勇教授文學特展

時間:

2025年10月2日至11月17日

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日然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聯絡人:

臺大圖書館推廣服務組,Tel: 3366-4551;E-mail: tulce@ntu.edu.tw

內容簡介:

白先勇是當代臺灣及華語文學的重要聲音,為臺大外文系傑出校友與名譽博士。在校時受夏濟安等啟發,並與王文興、歐陽子等創辦《現代文學》,開啟戰後文學新局。其代表作《臺北人》《孽子》《紐約客》皆為經典,散文與劇本亦具影響。九〇年代起,他致力推廣「崑曲新美學」,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巡演全球逾三十年,盛況空前;並推動程乙本《紅樓夢》再版,及撰寫父親白崇禧傳。白先勇的文學與文化道路與臺大緊密相連,從早期接受現代主義,到近年講授「崑曲新美學」與「紅樓夢導讀」課程,皆以母校為基地。2023年,他將加州居所藏書與手稿捐贈臺大,本次特展即以此批資料為核心,輔以館藏資源,展現白先勇如「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般深邃動人的文學星圖。特展將於10月2日開展,並於當天下午2時舉行開幕式暨座談會,歡迎有興趣者踴躍參加。

開幕式暨座談會:2025年10月2日(四) 14:00-17:00
地點:總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
時間/議程
13:30-14:00/報到
14:00-14:25/貴賓致詞
14:25-14:30/頒贈感謝狀與大合影

14:30-16:10/「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白先勇教授文學特展」座談會
主持人:石曉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與談人:汪俊彥(國立臺灣大學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林祈佑(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陳柏言(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陳柏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16:10-17:00/特展導覽
導覽人:鍾秩維(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展覽日期:2025年10月2日至11月17日 9:00-17:00 詳見開館日期
策展人:
陳柏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楊富閔(作家、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
羅仕龍(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鍾秩維(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系統號:

A-100848

【展覽】天方奇毯——伊斯蘭與世界文明的交織

標題:

【展覽】天方奇毯——伊斯蘭與世界文明的交織

時間:

2025年6月18日至10月6日

地點: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9(九龍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8號)

主辦單位: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聯絡人:

Tel: (852) 2200 0217

內容簡介:

展覽展示來自薩法維伊朗、鄂圖曼土耳其和莫臥兒印度一帶的地毯,以及10至19世紀的陶瓷、金屬器物、手稿和玉器。這些精美的器物展現了近代早期三大伊斯蘭王朝──薩法維(1501–1736年)、莫臥兒(1526–1857年)和鄂圖曼(1299–1923年)王朝之間因貿易、人口遷徙和外交活動而興盛的文化藝術交流。展覽亦呈現了中國與伊斯蘭世界藝術互為對方靈感之來源。

展覽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介紹7世紀以來伊斯蘭世界與中國的文化交流與互鑒。其後各單元分別聚焦於薩法維王朝、莫臥兒王朝和鄂圖曼王朝,探討每個王朝的地毯和其他藝術品的設計和創作,並深入介紹皇家地毯和細結地毯的文化意義、跨區域知識傳播,以及本地特色。

展覽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百餘件展品主要來自卡塔爾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重要館藏,亦有故宮博物院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珍藏。

系統號:

A-100721

【演講】Ralph Craig III: The Legit Preacher: Religious Authority in Buddhist Sūtras

標題:

【演講】Ralph Craig III: The Legit Preacher: Religious Authority in Buddhist Sūtras

時間:

2025年11月18日(週二)16:30-18:00

地點: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NJ 08544,USA)

主辦單位: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主講人:

Ralph Craig III (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Numata Scholar)

內容簡介:

Mahāyāna Buddhist scriptures often effusively extol their own teachings and the preachers who conveyed those teachings. In this talk we will examine some of these passages to see what strategies these sutras use to legitimate the religious authority they invest in their preachers. Specifically, I will argue that the sutras use descriptions of other cosmic beings attesting to the greatness of the preacher in order to bolster the preacher’s religious authority.

系統號:

A-100792

【展覽】倭館――中近世 日朝交流の最前線

【展覽】倭館――中近世 日朝交流の最前線

標題:

【展覽】倭館――中近世 日朝交流の最前線

時間:

2025年10月14日至12月7日

地點:

対馬博物館特別展示室1・特別展示室2(長崎県対馬市厳原町今屋敷668-2)

主辦單位:

対馬博物館、長崎県対馬歴史研究センター

內容簡介:

令和7年(2025)は、日韓国交正常化から60周年に当たる節目の年です。対馬は古来、日本列島と大陸とを結ぶ海上交通の要衝であり、モノ・ヒト・コトの交差地点として重要な役割を果たしてきました。中でも対馬と特に関わりの深かった朝鮮には、15世紀初頭から19世紀後期まで「倭館」という日本人のための客館が設置されました。

江戸時代の倭館は釜山に設置され、そこでは貿易のみならず、朝鮮国王から江戸幕府の将軍に派遣される朝鮮通信使の来聘交渉までが行われていました。倭館は対馬藩の生命線である経済活動と日朝間の国交とを担う、まさに日朝交流の最前線と呼ぶべき場所だったのです。

今回の展覧会では、倭館で実際にどのような外交・貿易・文化交流が行われていたのかに焦点を当ててご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100665

【展覽】シルクロードの美仏たち

【展覽】シルクロードの美仏たち

標題:

【展覽】シルクロードの美仏たち

時間:

2025年9月13日至12月21日

地點:

平山郁夫シルクロード美術館(山梨県北杜市長坂町小荒間2000-6)

主辦單位:

公益財団法人平山郁夫シルクロード美術館

內容簡介:

2025年秋、平山郁夫生誕95年を記念し、特別企画展「シルクロードの美仏たち」展を開催いたします。
本展では、平山郁夫が妻、美知子と共に長年にわたって収集し、当館に寄贈された仏像コレクションをご紹介いたします。シルクロードを旅し、平和への祈りを絵筆に託し、数々の作品を描いてきた平山のもとに集められた珠玉の仏たち・・・

これらの仏像は、世界的にも貴重な文化遺産として高く評価され、さまざまな角度から調査研究が進められる中で、改めてその価値に注目が集まっています。インド、ガンダーラ、中央アジア、中国、東南アジア、そして日本——シルクロードを彩った数々の美しい仏像の姿を、心ゆくまでご堪能ください。

系統號:

A-100666

【展覽】日中演劇交流展―欧陽予倩・田漢と日本

【展覽】日中演劇交流展―欧陽予倩・田漢と日本

標題:

【展覽】日中演劇交流展―欧陽予倩・田漢と日本

時間:

2025年10月14日至2026年1月25日

地點:

早稲田大学演劇博物館(東京都新宿区西早稲田1-6-1)

主辦單位:

早稲田大学演劇博物館、演劇映像学連携研究拠点、田漢基金会

內容簡介:

中国の近現代演劇は、20世紀初頭の日本で、坪内逍遙の文芸協会や新派・新劇の影響を受けた中国留学生によって開拓されました。西洋からの直接の影響以上に、日本の西洋演劇の翻案物が、中国に翻案されることによって受容されていったのです。

のちに「中国の現代演劇と伝統演劇との黄金の架け橋」と呼ばれ中央戯劇学院の初代院長となった欧陽予倩(1889–1962、俳優、劇作家、映画監督、演劇理論家)と、中国国歌の作詞者ともなった田漢(1898–1968、劇作家、演出家、詩人)の二人は、日本留学中から演劇活動に情熱を注ぎました。当時日本で上演されていた新派や新劇を熱心に観劇し、多くの日本の演劇人や文化人とも交流を重ね、そこでの刺激や経験は、彼らの舞台活動や戯曲創作などに大きな影響を与えました。帰国後、彼らは中国現代劇である「話劇」の開拓者として活躍し、中国演劇界を牽引するだけでなく、日中の演劇交流および両国の友好にも大きく貢献しました。

今回の展示では、欧陽予倩・田漢と当時の日本演劇や文化人との交流を主題として、先人による演劇交流の歴史を振り返ることによって、今後も演劇交流が架け橋となって、日中両国の相互理解が深まることを期します。

系統號:

A-100706

【展覽】阿弥陀仏 ――おわす・みちびく・あらわれる

【展覽】阿弥陀仏 ――おわす・みちびく・あらわれる

標題:

【展覽】阿弥陀仏 ――おわす・みちびく・あらわれる

時間:

2025年9月13日至12月28日

地點:

半蔵門ミュージアム(東京都千代田区一番町25)

主辦單位:

半蔵門ミュージアム

內容簡介:

半蔵門ミュージアムでは、特集展示「阿弥陀仏 ―おわす・みちびく・あらわれる―」を2025年9月13日(土)より開催いたします。今期の特集展示は、西方極楽浄土の教主である阿弥陀如来(あみだにょらい)に注目します。阿弥陀如来は、極楽に往生(行って生まれること)したいと思う者を必ず迎え取るという誓願をたてたことから、他の浄土にもまして人々の信仰を集めました。修理が完成したばかりの阿弥陀如来立像と、浄土真宗独特の本尊である方便法身像のほか、衆生を極楽に導く様子が表された仏画、阿弥陀三尊来迎図や阿弥陀聖衆来迎図、阿弥陀如来のおわします極楽の光景を描く浄土図、当麻曼荼羅や清海曼荼羅などを展示します。

系統號:

A-100707

【展覽】宋元仏画——蒼海を越えたほとけたち

【展覽】宋元仏画——蒼海を越えたほとけたち

標題:

【展覽】宋元仏画——蒼海を越えたほとけたち

時間:

2025年9月20日至11月16日

地點:

京都国立博物館平成知新館(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区茶屋町527)

主辦單位:

京都国立博物館、每日新聞社、京都新聞

聯絡人:

Tel: 075-525-2473

內容簡介:

このたび、京都国立博物館、毎日新聞社、京都新聞は、日本に長く伝来してきた、中国の宋・元時代に制作された仏教絵画を紹介する特別展「宋元仏画(そうげんぶつが)―蒼海(うみ)を越えたほとけたち」を開催することとなりました。

古くから仏教を信奉してきた日本は、仏教の先進国であった中国を慕い、規範や最新の情報を求めて海を渡りました。聖徳太子が派遣した遣隋使や、空海や最澄をはじめとした遣唐使の活躍によって、日本に多くの仏教文物がもたらされたことはよく知られています。本展では、その後も日本に舶載されつづけた仏教文物のうち、宋・元時代の仏画を中心としてご紹介します。

数百年、古いものでは千年近く前に制作された宋元仏画には、当時の人々が救い手として信仰した仏たちの姿がとどめられています。宗教性と芸術性においてきわめて優れたこの絵画群は、東アジアの仏教絵画の“最高峰”と称えるにふさわしい水準をもっています。日本の仏教文化の中で重要な役割を果たし、今日まで大切に守り伝えられてきた結果、日本に現存する宋元仏画は、いまや量、質ともに世界で最も充実しているといえます。

本展は、日本に残る貴重な宋元仏画の全体像に迫る過去最大規模の展覧会です。2025年秋、その魅力とともに、日本文化の国際性や包容力、多様性をあらためて見直し、いまに伝えられた奇跡をひろく分かちあう機会にしたいと思います。

系統號:

A-100712

【展覽】秋季特別展「仏教と夢」

【展覽】秋季特別展「仏教と夢」

標題:

【展覽】秋季特別展「仏教と夢」

時間:

2025年9月20日至10月24日

地點:

東京大学総合研究博物館(京都市下京区堀川通正面下る)

主辦單位:

龍谷大学 龍谷ミュージアム、京都新聞、読売新聞社

內容簡介:

仏教で“夢”が最初に説かれるのは、仏母摩耶夫人がみた釈尊誕生にまつわる「托胎霊夢」の物語です。誰もがみたことのある“夢”は、仏教の世界観のなかで如何に扱われてきたのでしょうか。

今回の展覧会では、「夢と霊験譚」「仏教経典に説かれる夢」「玄奘三蔵はじめ東アジアの高僧らがみた夢」「儀礼と夢」「夢と聖地」について、紐解いてみたいと思います。

系統號:

A-100716

【展覽】海でつながる東アジアと鎌倉

【展覽】海でつながる東アジアと鎌倉

標題:

【展覽】海でつながる東アジアと鎌倉

時間:

2025年9月20日至11月29日

地點:

鎌倉歴史文化交流館別館・考古展示室(鎌倉市扇ガ谷1-5-1)

主辦單位:

鎌倉歴史文化交流館(鎌倉市教育委員会)

內容簡介:

中世都市鎌倉は、海を通じて国内や東アジア諸国と結ばれ、人やものが往来・交流していました。市内の発掘調査でみつかる膨大な量の貿易陶磁器は、鎌倉が異文化にも敏感に反応し、受容した地であったことを物語ります。

本展では、市内や博多の出土品から、海の道によって結ばれた鎌倉と東アジアの交易と交流をご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100757

【展覽】東大寺と江戸時代の印刷文化

【展覽】東大寺と江戸時代の印刷文化

標題:

【展覽】東大寺と江戸時代の印刷文化

時間:

2025年9月5日至10月30日

地點:

東大寺ミュージアム第4室(奈良市雑司町406-1)

主辦單位:

東大寺ミュージアム

內容簡介:

かつて人類は「文字」という時間や空間を超えた情報伝達の手段を獲得しました。そして「紙」の発明は文字の保管や持ち運びを格段に便利にし、「印刷」技術の登場は文字の「複製」を飛躍的に容易なものとします。経典の書写行為と親和性の高いこの技術は仏教と古くから結びつき、日本では奈良時代から経文が印刷され、中世には奈良の大寺社で独自の印刷文化が栄えました。江戸時代になると経典にとどまらず、実用書や娯楽のための印刷物が大衆に広まっていきます。こうした時代の流れの中で、寺社が培ってきた印刷の伝統は一体どうなっていったのでしょうか。ここでは普段あまり注目されることのない江戸時代の東大寺の印刷文化について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100758

【展覽】あの世でもハッピーライフ ――中国二千年前の住宅設備機器

【展覽】あの世でもハッピーライフ ――中国二千年前の住宅設備機器

標題:

【展覽】あの世でもハッピーライフ ――中国二千年前の住宅設備機器

時間:

2025年10月18日至2026年4月7日

地點:

INAXライブミュージアム「土・どろんこ館」 企画展示室(愛知県常滑市奥栄町1-130)

主辦單位:

INAXライブミュージアム

內容簡介:

株式会社LIXIL(以下LIXIL)が運営する、土とやきものの魅力を伝える文化施設「INAXライブミュージアム」(所在地:愛知県常滑市)では、2025年10月18日(土)から2026年4月7日(火)まで、企画展「愛知県陶磁美術館コレクション あの世でもハッピーライフ ―中国二千年前の住宅設備機器―」を開催します。本展では井戸、トイレ、カマドなど、中国古代の墳墓に埋葬された多彩な陶製のミニチュア模型「建築明器(めいき)」の世界を紹介します。

中国古代の墳墓には、家屋、井戸、豚小屋付きのトイレ、カマドや家具など建物や生活用品をかたどった建築明器(めいき)と呼ばれる陶製のミニチュア模型が副葬品として埋葬されていました。死者は現世の延長となる世界で生き続けると考えられていたため、来世でも不自由なく幸せに暮らせるようにと、生前の日常にあった、今でいう住宅設備機器や生活様式などがやきもので再現されたのです。大きさも素材も実際とは異なり実用性は失われていますが、理想の暮らしを祈る思いが表出し、素朴ながらも写実的で生き生きとしています。

本展では、中国・漢代(前3-後3世紀)から明代 (14-17世紀)におよぶ愛知県陶磁美術館の明器コレクションに一部当館の収蔵品を加えた約50点を展示します。豊かな来世の暮らしを描いた造形をとおして、中国古代の生活情景に触れながら、秘めたるやきものの魅力に迫ります。

系統號:

A-100799

【展覽】Mythos Ming: Blau-weißes Porzellan, 1368 bis 1644

標題:

【展覽】Mythos Ming: Blau-weißes Porzellan, 1368 bis 1644

時間:

2025年5月22日至11月9日

地點:

Museum für Ostasiatische Kunst Köln (Universitätsstraße 100 50674 Köln)

主辦單位:

Museum für Ostasiatische Kunst Köln, Orientstiftung zur Förderung der Ostasiatischen Kunst, Fördererkreis des Museums für Ostasiatische Kunst Köln

內容簡介:

Chronologisch zeichnet die Ausstellung die künstlerische und technische Entwicklung des Blau-Weiß-Porzellans und seiner Handelsgeschichte von der Frühphase der Ming-Dynastie bis zu ihrem Untergang im 17. Jahrhundert nach. Neben der Produktion für den Hof wird Handelsware für verschiedene regionale Märkte ins Licht gerückt sowie die Versuche persischer, türkischer und europäischer Fayencemanufakturen die chinesischen Vorbilder zu imitieren. Die Exponate werden durch visuelles Material, wie Malereien, persische Miniaturen und Fotografien ergänzt. Gezeigt werden Objekte aus Eigenbestand des Museums, Dauerleihgaben der Peter und Irene Ludwig Stiftung, Leihgaben städtischer Kölner und niederländischer Museen sowie wichtiger deutscher Privatsammler.

系統號:

A-1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