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演講】梁其姿:淺談醬油工藝與近現代鄉村運動的相互建構

【演講】梁其姿:淺談醬油工藝與近現代鄉村運動的相互建構

標題:

【演講】梁其姿:淺談醬油工藝與近現代鄉村運動的相互建構

時間:

2024年7月2日(週二)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主講人:

梁其姿(中央研究院院士)

內容簡介:

主持人:雷祥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系統號:

A-024888

【演講】張錦忠:從「馬華文學」到「華馬文學」

【演講】張錦忠:從「馬華文學」到「華馬文學」

標題:

【演講】張錦忠:從「馬華文學」到「華馬文學」

時間:

2024年7月4日(週四)10:00-12:00

地點: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線上直播(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主辦單位: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

主講人:

張錦忠(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退休教授暨約聘研究員)

聯絡人:

國立中正大學 鄭小姐/范先生,E-mail: mostsalon@gmail.com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錦樹(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與談人:李有成(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計畫主持人:陳國榮(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本次講座特別邀請馬華文學評論家、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退休教授張錦忠蒞臨現場。「不管是作為族裔文學還是語系文學,『馬華文學』一詞其實充滿了政治身分與文化認同的重重問題。」張教授提到,馬華文學的重點並非只在個人私密層面,而可能更充滿社會經濟政治的公共空間感,這之中甚至包括馬印文學、馬英文學等多重複雜的系統。相較於「馬華文學」,「華馬文學」一詞也有不同的意義與討論。

系統號:

A-025000

【演講】吳俊瑩:從蘇東啟案看國民黨政府對台獨案件的處置

標題:

【演講】吳俊瑩:從蘇東啟案看國民黨政府對台獨案件的處置

時間:

2024年7月4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吳俊瑩(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1961年的蘇東啟案是轟動一時的「台獨」大案。本次演講將以近年來開放的國安情治機關的政治檔案為基礎,深入案件裡層,揭露「高級關係」佈建,並特別留意運作的黨國機器的「人」與「機關」,如何因角色與位置不同,對處理蘇案存在著明顯的觀點與視野差異。當局在蘇東啟案提出局部化、個別化、壓低社會能見度,考慮國際等外部因素等處理原則,與處理五○年代政治案件有所不同,對台獨案件流露出更多的政治判斷與顧慮。

系統號:

A-024834

【演講】劉維開:蔣中正日記1961年

標題:

【演講】劉維開:蔣中正日記1961年

時間:

2024年7月5日(週五)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戰後臺灣政治史共同研究專題

主講人:

劉維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蘇聖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演講說明:
「戰後臺灣政治史共同研究專題」為本所幾位對戰後臺灣政治史有興趣的同仁成立,藉研讀重要史料,相互攻錯交流,共同推動戰後臺灣政治史研究。2021年起召開讀書會閱讀《蔣中正日記》,自1949年的日記開始,每次閱讀半年,至今已讀到1958年,歷次讀書會皆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導讀演講。接下來將繼續閱讀《蔣中正日記》,每次閱讀一年,歡迎對冷戰史、戰後臺灣史、近代東亞史等相關研究有興趣的師生參加。

系統號:

A-024893

【演講】大谷栄一:仏教教団の戦争協力と平和運動

標題:

【演講】大谷栄一:仏教教団の戦争協力と平和運動

時間:

2024年7月6日(週六)14:30-16:00

地點:

武蔵野キャンパス1号館1102教室(東京都西東京市新町一丁目1番20号)

主辦單位:

武蔵野大学仏教文化研究所

主講人:

大谷栄一(佛教大学社会学部教授)

聯絡人:

Tel: 042-468-3145,E-mail: bukken@musashino-u.ac.jp

系統號:

A-024996

【演講】李豐楙:時序與境觀:道教作為「文化百寶箱」

標題:

【演講】李豐楙:時序與境觀:道教作為「文化百寶箱」

時間:

2024年7月8日(週一)9:30-10:30

地點:

中研院文哲所二樓會議室+線上視訊(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講人:

李豐楙(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所長)

系統號:

A-024980

【演講】Alice Yao: Beyond Heavy Metal: Revisiting the Bronze Age Economics of the Tin and Copper Belt of Zomia

標題:

【演講】Alice Yao: Beyond Heavy Metal: Revisiting the Bronze Age Economics of the Tin and Copper Belt of Zomia

時間:

2024年7月10日(週三)10:0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講人:

Alice Yao(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邱斯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考古學門召集人)
備註:英文演講,無須登記,歡迎參加。

系統號:

A-024977

【演講】黃智慧:20世紀初期日本對泰雅族群戰役:遠藤寬哉寫真帖所見「理蕃」事業諸面向

標題:

【演講】黃智慧:20世紀初期日本對泰雅族群戰役:遠藤寬哉寫真帖所見「理蕃」事業諸面向

時間:

2024年7月1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黃智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對19世紀東亞新興小國日本而言,統治台灣自始即非易事。綜合歷代外來政權經驗,日本創發「理蕃」一詞總括對原民政策。50年間在台「理蕃」政策內容不斷調整,如何面對族群文化大異其趣600多個部落,是其治理上「難中之難」的挑戰。寫真師遠藤寬哉輯成《蕃匪討伐紀念寫真帖》(177幅)與《台灣蕃地寫真帖》(173幅)二冊,恰好見證1910年代前後「理蕃」政策的轉折變化。遠藤來自民間,對戰爭有其人文關懷視角,常為台灣高山峻嶺絕景所震懾,並讚嘆世居其中原民生活純樸有序。在他的鏡頭底下,留下了日本對泰雅GOGAN群大會戰的珍貴紀錄,以及對北部各山頭四處征戰的激烈場面,並呈現大津麟平主導「理蕃」事業的溫和面向。

系統號:

A-024833

【演講】李志銘:重探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以李哲洋、呂炳川的學術生命史為視角

標題:

【演講】李志銘:重探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以李哲洋、呂炳川的學術生命史為視角

時間:

2024年7月15日(週一)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臺史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族群史研究群

主講人:

李志銘(作家)

聯絡人:

陳助理,Email: ethnohistorytw@gmail.com

內容簡介:

備註:
1.欲報名者請填妥報名表單,報名系統將於7/7(日)關閉;報名成功者將發信通知。
2.報名成功後若不克參加,麻煩來信告知,否則日後將不錄取。
3.本次演講以實體方式舉行,如遇疫情變化,將依CDC規定改為線上模式。

演講摘要:
從知識傳播的歷史脈絡來看,呂炳川(1929~1986)和李哲洋(1934~1990)皆是自幼出生成長於日治時期,及至戰後使用中文寫作而成為跨越語言的第一代「知日派」音樂學者。
李哲洋早年家庭生活困頓、父母離異,十七歲時又受到父親白色恐怖事件牽連,終其一生未曾獲得任何「正式音樂教育」的學位文憑,就連想要出國進修也完全不被允許。但他卻秉持著自學精神,不僅大量翻譯了古典音樂書籍刊物,亦是參與60年代「民歌採集運動」的第一波先行者。

相較於同一時期由史惟亮和許常惠帶頭發起、背後有著複雜官方(黨國)政治力量介入的「民歌採集運動」,早年負笈日本東京大學攻讀民族音樂學的呂炳川則是為了完成他的博士論文《台灣高砂族の音樂——比較音樂學的考察》,自1966年起便持續不斷默默低調地進行「一個人的民歌採集」。
看在好友李哲洋的眼中,呂炳川的田野調查模式完全不像許常惠那樣處處以日本民族音樂學者黑澤隆朝(1895~1987)為尊,卻立志要憑藉自身的努力與實際行動來超越黑澤,研究過程幾乎全靠自費,甚至不惜傾家蕩產也要執著地去完成他認為值得之事。

今時今日,當我們重新回顧李哲洋、呂炳川過去的學術生命史,便會慢慢理解他們其實是想要透過自身微小的力量彼此相濡以沫、互通聲息,以此來對抗當時從黑澤隆朝的「殖民音樂調查」一脈相承到許常惠的「民歌採集運動」所建構的學術霸權。

系統號:

A-024955

【演講】吳介民:美中對抗與中國發展模式:《尋租中國》之後的情勢

標題:

【演講】吳介民:美中對抗與中國發展模式:《尋租中國》之後的情勢

時間:

2024年7月1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中國發展模式以威權效率和快速經濟成長著稱,曾傲視全球南方國家(Global South)。但最近十年,經濟成長速度放緩,如今更陷入成長低迷、通縮、地方債務、國進民退、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等危機,中國模式光環不再。北京極力推動「中國製造2025」目標落空,對外一帶一路的擴張模式也遭遇阻礙。目前如火如荼進行中的美中對抗,如何加深了中國經濟危機和國內外政經情勢?吳介民教授這場演講將解說:中國從「尋租發展型國家」走到今天發展瓶頸的來龍去脈。

系統號:

A-024870

【演講】杜春媚:美軍法庭上的中國女性身體:沈崇案新探

標題:

【演講】杜春媚:美軍法庭上的中國女性身體:沈崇案新探

時間:

2024年7月18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

主講人:

杜春媚(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陳柏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摘要:
1946年12月24日,年僅19歲的北京大學女生沈崇被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強姦,隨即在各大城市的學生和左翼知識分子中,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抗議美軍暴行運動。本研究依據美軍和國民政府檔案,將焦點從傳統政治史與外交史轉移至女性身體,試圖以一「小女子」的經驗來解碼「大歷史」。沈崇案,是法律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更是一個關乎女性的問題,它集中體現了中美社會對於性、種族和階級的態度與偏見。發生在歷史轉折點的北平強姦案,既反映了中國內戰和全球冷戰背景下的國共鬥爭,又凸顯了女性在現代醫學、法律、道德和軍事系統內被壓迫與漠視的不公。

系統號:

A-024969

【演講】林果顯:台湾における高校歴史教育の改革とパブリック・ヒストリーの実践:選択科目教科書「探究と実作」を中心に

【演講】林果顯:台湾における高校歴史教育の改革とパブリック・ヒストリーの実践:選択科目教科書「探究と実作」を中心に

標題:

【演講】林果顯:台湾における高校歴史教育の改革とパブリック・ヒストリーの実践:選択科目教科書「探究と実作」を中心に

時間:

2024年7月20日(週六)14:00-16:00

地點:

早稲田大学3号館6階606教室(東京都新宿区戸塚町1-104)

主辦單位:

科学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B)24K03162「台湾におけるパブリック・ヒストリーの実践と日台の歴史認識:越境する視座の構築」研究代表者: 一橋大学洪郁如、早稲田大学台湾研究所、NPO法人日本台湾教育支援研究者ネットワーク(SNET台湾)

主講人:

林果顯(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所長)

內容簡介:

参加無料・申込不要 ※オンライン配信の予定はありません。
言語:日本語

系統號:

A-025003

【演講】吉田光男:地図・地誌・戸籍で見る近世ソウルの都市空間―街区、施設、住居、住民―

【演講】吉田光男:地図・地誌・戸籍で見る近世ソウルの都市空間―街区、施設、住居、住民―

標題:

【演講】吉田光男:地図・地誌・戸籍で見る近世ソウルの都市空間―街区、施設、住居、住民―

時間:

2024年7月24日(週三)18:00-20:00

地點:

東洋文庫2階講演室+線上演講(東京都文京区本駒込2-28-21)

主辦單位:

東洋文庫

主講人:

吉田光男(東洋文庫研究員、東京大学名誉教授放送大学名誉教授)

聯絡人:

Tel: 03-3942-0121,E-mail: kouza@toyo-bunko.or.jp

內容簡介:

聴講無料ですが、事前申込が必要です。下記フォームからお申し込み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24933

【演講】吳聰敏:產業發展與女性自主:從糖業與電子業談起

標題:

【演講】吳聰敏:產業發展與女性自主:從糖業與電子業談起

時間:

2024年7月25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線上直播(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吳聰敏(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名譽教授)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在傳統農業經濟裡,女性的地位平均而言較為低下,臺灣也不例外。原因之一是,女生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相對較低,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制度,在父系社會裡,女兒結婚後會離家,與年老父母同住的是兒子。父母把更多的資源放在兒子身上,是希望自己年老之後得到更好的照顧。以上的情況會因為女生自己的所得增加而改變,臺灣日治時期的新式糖業與戰後的電子業快速成長時,參與生產的女生的所得增加,在家庭裡的地位也上升。

系統號:

A-024831

【演講會】デジタル・ヒューマニティーズが拓く人文学の未来

【演講會】デジタル・ヒューマニティーズが拓く人文学の未来

標題:

【演講會】デジタル・ヒューマニティーズが拓く人文学の未来

時間:

2024年7月27日(週六)13:00-17:00

地點: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講堂+ウェビナー(京都市西京区御陵大枝山町3丁目2番地)

主辦單位:

大学共同利用機関法人人間文化研究機構

聯絡人:

第42回人文機構シンポジウム事務局:(株)CSセンター内,Tel: 075-241-9620;E-mail: nihusympo@cscenter.co.jp

內容簡介:

今回、日文研が「国際日本研究」コンソーシアムの研究者ネットワークを活用して開催する本シンポジウムは、まずDH分野の先駆である韓国からの現況紹介を受け、機構、上記コンソーシアム加盟研究機関、日文研学術交流協定校、それぞれ所属の研究者による報告と続き、最後に鼎談へと進む。デジタル環境の特性を活かし組織、国・地域、研究分野、などの壁をこえる連携や技術革新がテーマとなろう。市井の人にも馴染みある学問である人文学、その人文学の未来をDHで拓くという知的興奮を味わっていただきたい。

使用言語:日本語/韓国語(同時通訳有)
申込締切:2024年7月24日(水)17時
定員:会場300名/オンライン500名

系統號:

A-024995

【演講】陳詩沛:見樹又見林——基於量化分析的歷史研究

【演講】陳詩沛:見樹又見林——基於量化分析的歷史研究

標題:

【演講】陳詩沛:見樹又見林——基於量化分析的歷史研究

時間:

2024年7月29日(週一)14:30-16:30

地點: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3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數位人文學研究室

主講人:

陳詩沛(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聯絡人:

林小姐,E-mail: lililinnnforwork23@gmail.com

內容簡介:

備註:
1.自由入座,無需報名。
2.有發燒或呼吸道等症狀,建議配戴口罩與會。

系統號:

A-025212

【演講】陳世局:褒揚令人物研究——王宗山與1923年孫逸仙博士代表團

標題:

【演講】陳世局:褒揚令人物研究——王宗山與1923年孫逸仙博士代表團

時間:

2024年8月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

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

主講人:

陳世局(國史館修纂處協修)

聯絡人:

采集處第三科,extension@drnh.gov.tw

內容簡介:

王宗山,原名登雲,陝西省醴泉縣人,生於1897年(清光緒23年),幼年進入醴泉縣立高等小學、陝西省立第一高級中學,接著考入北大預科。1919年赴美留學,先入威斯康辛大學,後轉入華盛頓喬治亞城大學,1922年獲政治經濟學學士學位,到加拿大多倫多擔任《醒華日報》總主筆。1923年返國,適遇廣州大元帥府籌組訪俄考察團─孫逸仙博士代表團,需要一名英文秘書,王宗山成為該團的一員,團長為蔣中正。王宗山將訪俄的過程寫進其回憶錄,與蔣中正留存的史料相對照,內容可信度很高,可以旁證相關史實。這篇回憶錄雖不致於產生翻案文章之影響,但仍具一定的佐證價值。

系統號:

A-025019

【演講】宋夏蓮:女紅的現代性——刺繡家沈壽的跨文化藝術實踐

【演講】宋夏蓮:女紅的現代性——刺繡家沈壽的跨文化藝術實踐

標題:

【演講】宋夏蓮:女紅的現代性——刺繡家沈壽的跨文化藝術實踐

時間:

2024年8月1日(週四)15:00-17:00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三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

主講人:

宋夏蓮(Doris Sung,阿拉巴馬大學藝術史助理教授)

內容簡介:

主持人:連玲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Abstract: Embroidery was the quintessential form of womanly work (nügong) in imperial China for centuries. This lecture focuses on Shen Shou (1874–1921), an innovative embroiderer from Suzhou who set new standards for the practice with new subject matter and techniques and helped to elevate its artistic and commercial value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Her works, which combined elements from Japanese embroidery, Western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 were frequently shown at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s. Through examining her practice and her role as an educator, this lecture demonstrates how Shen endowed the traditional practice with new relevance and agency and redefined how womanly work contributed to cultural diplomacy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the national and global spheres.

系統號:

A-025227

【演講】Tim Ingold: Manifesto For A New Humanism

標題:

【演講】Tim Ingold: Manifesto For A New Humanism

時間:

2024年10月7日(週一)10:00-12:00

地點:

中研院民族所第一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講人:

Tim Ingold (Emeritus Professor of Social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Aberdeen)

內容簡介:

For the past three centuries, the western world has been driven by a doctrine of progress, first articulated by philosophers of the European Enlightenment, according to which the destiny of humanity is to exercise dominion over the rest of creation. This doctrine has underwritten development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have improved the lives of millions. They have nevertheless come at the cost of mounting social injustice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oday, these costs are no longer sustainable. Contemporary critics call for an alternative, post-humanist settlement that would topple humanity from its pedestal at the peak of creation and re-embed human being in a world of more than humans, thus collapsing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human and nonhuman, and between society and nature. However, this move, in absolving humans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life around them, would leave coming generations with no role to play in future planetary flourishing. I argue instead that humans are indeed exceptional among living beings, thanks to a narrative capacity to weave their own life histories with the stories of other beings into an ongoing story for the world. This capacity confers on humans a responsibility towards others that is truly exceptional. But it is a responsibility they can only exercise from a position at the heart of the lifeworld itself. This is anthropocentrism in the strict sense. Acknowledging the centrality of humans within a world of living beings, rather than their separation from it, is fundamental to what I propose as a new humanism, committed to coexistence rather than domin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rather than progress. For the new humanist, humans are not beings but becomings, continually giving birth to themselves and one another within the crucible of a world that, as the word ‘nature’ suggests,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全程以英文進行
報名期間:8月19日(星期一)至9月20日(星期五)23:00截止
錄取人數:須經大會審核通過方得參加,恕不接受現場報名。
錄取與否通知:大會展開審核作業後,將於9月25日(星期三)前email通知,屆時請留意收信,並請詳閱通知信內容,謝謝。
備註:因錄取與否通知信屬大量發信,有可能被您的郵箱歸類為垃圾信件,若9月25日(星期三)16:00前還未收到通知信,敬請來電或來信詢問,感謝。

聯絡人:
林芬安小姐,Tel: 02-2652-3303;E-mail: falin@gate.sinica.edu.tw
林音秀小姐,Tel: 02-2652-3484;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系統號:

A-024968

【系列演講】回溯與齊發:當代臺灣史研究系列講座

【系列演講】回溯與齊發:當代臺灣史研究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回溯與齊發:當代臺灣史研究系列講座

時間:

2024年5月至12月,共5場

地點:

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B015+線上會議(臺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0號)

主辦單位:

東吳大學歷史學系、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

聯絡人:

Tel: 02-2881-9471分機6172、6173,E-mail: history@gm.scu.edu.tw

內容簡介:

為增進歷史系師生對當代臺灣史學研究的新視野,並向社會大眾推廣歷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趨勢,東吳歷史邀請專家學者們,舉辦五場專題講座,誠邀各界學友蒞臨參與。

■第二場
時 間∣09/25(三) 13:00-15:00
地 點∣東吳大學 外雙溪校區 綜合大樓 國際會議廳 B015
主講人∣吳密察老師(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講 題∣「人不是我殺的!」,請不要再說是「牡丹社事件」了!

■第三場
時 間∣10/09(三) 13:00-15:00
地 點∣東吳大學 外雙溪校區 綜合大樓 國際會議廳 B015
主講人∣顏娟英老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講 題∣臺灣美術史的新展望

■第四場
時 間∣11/27(三) 13:00-15:00
地 點∣東吳大學 外雙溪校區 綜合大樓 國際會議廳 B015
主講人∣陳建守老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講 題∣殷海光與維也納學圈

■第五場
時 間∣12/04(三) 13:00-15:00
地 點∣東吳大學 外雙溪校區 綜合大樓 國際會議廳 B015
主講人∣呂紹理老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講 題∣從柑橘到蝴蝶蘭:士林園藝試驗所與園藝產業的發展

-費用-
免費
-對象-
歡迎對歷史有興趣者報名參加。

系統號:

A-024854

【系列演講】2024年臺灣文獻講座

【系列演講】2024年臺灣文獻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2024年臺灣文獻講座

時間:

2024年4月至9月,共5場

地點: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南投市中興新村光明一路254號)

主辦單位: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聯絡人:

鍾先生,Tel: (049) 2316881轉409

系統號:

A-024861

【系列演講】2024臺灣藝術家經典講座

【系列演講】2024臺灣藝術家經典講座

標題:

【系列演講】2024臺灣藝術家經典講座

時間:

2024年3月17日至7月20日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演講廳(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聯絡人:

黃小姐,Tel: (04)2372-3552分機303;宓小姐,Tel: (04)2372-3552分機714

內容簡介:

國美館今年度所規劃的「2024臺灣藝術家經典講座」,邀請前述傳記叢書及紀錄片的傳主或其家屬、藝術學者、專家進行演講或對談,透過藝術人生與創作故事的分享、藝術作品的深度剖析以及感動與趣味的交流,一方面加深並增廣對該藝術家作品及生平的理解,一方面達到藝術扎根、觀念播種的效果,為臺灣未來的藝術發展,注入更多養分。

系統號:

A-024869

【系列演講】Taiwan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標題:

【系列演講】Taiwan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時間:

2024年4月至7月,共15場

地點: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Universitätsstraße 150 D-44801 Bochum)

主辦單位: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東亞學院

聯絡人:

E-mail: Ringvorlesung-gc-oaw@rub.de

內容簡介: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東亞學院於2002年正式成立臺灣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the Research Unit for Taiwa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二十多年來,該中心主辦許多臺灣研究系列活動,積極與各國學者、學術機構進行交流合作,也是目前在德國收藏最多臺灣相關圖書的學術單位。另自2022年2月起,該中心負責德國教育部所支持的「臺灣作頭陣」四年計畫(Taiwan als Pionier);所屬團隊成員等將自4月8日至7月15日,每週一16至18點(德國時間)推出線上臺灣講座課程,邀請多位學者以德語(英語)進行主題分享,規劃如下:

Programm
01.07. Zhan Shiu-Lan (Bonn): Welcher Ort ist kein Ort der Praxis? Buddhistische Kultur und Kunst thematisierende Museen in Taiwan
01.07. Duncan Paterson (Staatsbibliothek Berlin): Taiwans Medienlandschaft im Kontext wissenschaftlicher Bibliotheken
08.07. Barbara Mittler (Heidelberg): Multiple Identitäten, künstlerische Lesungen - Taiwan in transkultureller Perspektive
15.07. Zusammenfassung

系統號:

A-024872

【系列講座】臺灣當前挑戰系列講座

【系列講座】臺灣當前挑戰系列講座

標題:

【系列講座】臺灣當前挑戰系列講座

時間:

2024年6月至2025年1月,共13場

地點: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802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歐美研究所、法律研究所

聯絡人:

梁小姐,Email: as0200802@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這改由中央研究院社會所、法律所、歐美所三所聯合主辦ê講座,特別邀請無仝專門ê教授,針對目前台灣所拄著ê各種要緊問題提出上新分析。不止法律、政治、國際關係、社會爾爾,嘛有科技、哲學、教育、歷史、精神醫學等等誠濟專門ê學者同齊討論台灣現此時上硬篤ê挑戰,同時提出對策佮未來政策建議。歡迎社會佮學界ê先進鬥陣參加。

🎯活動說明:
1️⃣「台灣當前挑戰系列講座」皆以台語進行。
2️⃣本場次演講規劃現場參與及社會所臉書直播方式進行。

系統號:

A-024954

【工作坊】「中國哲學的物思維」青年學者工作坊

標題:

【工作坊】「中國哲學的物思維」青年學者工作坊

時間:

2024年11月14日(週四)

地點: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二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研院文哲所中國哲學研究室與比較哲學研究室

聯絡人:

陳亮孜,Tel: 02-27895715;Email: rucp@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本活動以論文發表與討論為主,即日起公開徵稿,歡迎青年學者踴躍報名參與,共襄盛舉。
◎徵稿領域傳統與當代中國哲學或涉及中國哲學之比較哲學研究均可。特別歡迎青年學者就下列議題,撰寫中國哲學相關論文:
(一)儒、釋、道各家對於「物」 的定義、存在、本性、內涵與功用、價值與意義的哲學見解。
(二)儒、釋、道各家對於「物」本質的把握、詮釋方法與思想意涵 ,道與氣與物、心與物之相關性等議題 。
(三)中國哲學論「物」的特色與限制,以及其當代意義與價值。

◎徵稿對象工作坊舉辦日期前未滿四十五歲,具有中華民國國籍或居住在臺灣的博士生、新科博士以及博士後研究學者。
◎食宿與交通遠道而來的學者,本所將支付往返高鐵車票及一天住宿。會議當天本所亦備有餐點提供給與會學者。

系統號:

A-024856

【研習營】2024東亞近代研習營

標題:

【研習營】2024東亞近代研習營

時間:

2024年8月26日至29日(週一至週四)

地點: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臺北市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聯絡人:

林小姐,Email: schuan@gate.sinica.edu.tw

內容簡介:

「東亞」是現今研究中最為熱門的一處園地,無論人文或自然學科都有相關的討論。近年來,國內各大學紛紛以突破科系為型態,設有「東亞」為名的學分課程,提供學生做進一步跨時空、跨學科領域的探索。為了提升海內外大學歷史專業以及相關系所學生對東亞近代的興趣,並擴展此一領域研究的新視野,而有本研習營之舉辦。

本次研習營課程規劃分成四部分。(1)每堂先由兩位講師以交互說明,結合不同學科進行講授,內容將包括個人研究經驗、相關領域工具書及研究回顧的介紹、推薦書籍和論文,還有目前主要看法及預期趨勢等;(2)學員研究計畫的討論、共同研讀;(3)安排由講師針對與自己相關的專書,進行解說和反思;(4)意見分享。

研習營師資(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梅香 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
周東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林文凱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林果顯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金恩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
洪紹洋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張雯勤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連瑞枝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陳柏旭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瑋芬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傅家倩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曾士榮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蔡龍保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
羅士傑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招生對象:就讀於海內外大學歷史相關科系之大學三、四年級、碩士班及博士班研究生
錄取名額:30名。

系統號:

A-024972

【展覽】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展覽】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標題:

【展覽】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

時間:

2024年3月23日至2025年3月16日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301、302展覽室、301-302走廊(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聯絡人:

黃小姐,Tel: (04)2372-3552分機303;宓小姐,Tel: (04)2372-3552分機714

內容簡介:

展覽日期及地點:
典藏展
展覽室301、301-302走廊
2024/3/23(六)-2024/12/29(日)

展覽室302
第一階段修復展:2024/3/23(六)-2024/7/28(日)
第二階段文化近用展:2024/8/24(六)-2025/3/16(日)

此次策劃「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展覽,奠基於上述美術資產的重要典藏和保存成果,多方呈現國美館多年來推動的重建藝術史工作,整理重點成果包含藝術品典藏、維修護、文化近用三大主軸分階段展出,展現國美館對藏品系統化的保存維護與修復觀點、經典作品和藝術文獻的展現與詮釋、藝術知識議題的研究和策劃、藝術家影音紀錄與研究出版、蘊涵文化平權的藝術近用與轉譯等綜合內容,呈現藝術發展如何與臺灣文化主體性相互生成,以及我們如何將藝術的文化意義與資產傳承到未來世代,認識與尊榮自身的歷史,進而形構未來的前瞻視野。

系統號:

A-024852

【展覽】典藏展:台灣美術新紀元

【展覽】典藏展:台灣美術新紀元

標題:

【展覽】典藏展:台灣美術新紀元

時間:

2024年1月20日至2025年1月19日

地點:

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美術分館2樓(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5號)

主辦單位:

順益台灣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2)2381-8322

內容簡介:

台灣美術的發展,與歷史密不可分,多重文化在這塊土地交織,孕育出多樣的藝術風格。二十世紀初期,日本畫家引進西方美術教育,使得寫生成為當時的主流繪畫方式。中期受到歐美藝術潮流的影響,藝術圈瀰漫出對前衛創新的渴望,重視視覺造型以及表達內心情感。

本次精選出十三件繪畫作品,件件來自創辦人林清富先生的收藏,讓觀眾從傳統經典以外的視角,認識更全面的台灣美術史,體現林清富先生期許收藏成為「台灣美術史的補助教材」的使命感,也呈現台灣藝術早期的多元風貌。

每月第一個週六舉辦專人導覽,詳情請參考官網。

系統號:

A-024853

【展覽】親近國寶

【展覽】親近國寶

標題:

【展覽】親近國寶

時間:

2024年5月18日至11月24日

地點: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一樓(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30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內容簡介:

《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古物依其珍貴稀有價值,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的「國寶」計有22組50件,除2件善本圖書,其餘皆為考古出土的稀世珍品,相當難得。「親近國寶」系列展覽,每次精選一件國寶,以專櫃展出,深入介紹,讓大家都能近距離地觀賞國寶。

系統號:

A-024855

【展覽】豈止於善——受贈渡海書畫展

【展覽】豈止於善——受贈渡海書畫展

標題:

【展覽】豈止於善——受贈渡海書畫展

時間:

2024年3月27日至2024年10月26日

地點: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展期
第一檔:2024年3月27日(週三)至2024年6月15日(週六)
第二檔:2024年8月21日(週三)至2024年10月26日(週六)

開放時間
每週三、週六 10:00-16:00(免費參觀)

展覽簡介
此次展出的書法作品大多為友朋間的酬唱互贈,篆、隸、楷、行、草各體皆備,而以行草書佔大多數。他們或抄錄古人及自作詩文成卷軸,或集古人詩詞書成對聯。他們為動盪時局發出喟嘆,也在藝文中馳騁才情與抒發鄉愁。

書家廣泛涉獵古代書史典範,且多兼習帖派與碑派傳統。行草書法風格多取法東晉二王、宋人蘇軾、米芾及晚明米萬鍾、倪元璐等書家,再結合碑版金石書法的厚實用筆,因而兼有典雅閒逸與氣魄雄強的意趣。

繪畫方面,他們繼承文人畫的美學取向,所繪題材以四君子及山水為主,畫風受清初四僧、四王等畫家影響頗深。亦常見結合西方繪畫技巧,以表現自然物象的量感、通透感與空間感之嘗試。

系統號:

A-024857

【展覽】淺山樟力——臺三線上原客焗腦展

【展覽】淺山樟力——臺三線上原客焗腦展

標題:

【展覽】淺山樟力——臺三線上原客焗腦展

時間:

2023年9月20日至2024年10月20日

地點:

臺灣客家文化館第一特展室(苗栗縣銅鑼鄉九湖村銅科南路6號)

主辦單位:

臺灣客家文化館

內容簡介:

昔日臺三線西北部的淺山地帶是擁有豐富樟樹資源的地區。這些資源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吸引了國際列強、政府、地方資本家和漢人移民進行山地開墾,使得當時的臺灣成為全球最大的樟腦生產地。

隨著19世紀樟腦產業的蓬勃發展,牽動著原住民族、閩南、客家在淺山地帶交會與競合。因此,本展覽將以中北部地區的樟腦產業作為起點,探討世界經貿和族群間焗腦的互動關係。

系統號:

A-024858

【展覽】林野:力的交界

【展覽】林野:力的交界

標題:

【展覽】林野:力的交界

時間:

2023年11月21日至2024年10月13日

地點: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博物館

聯絡人:

02-2558-9790

內容簡介:

本展覽將帶領觀眾走入臺灣沿山地區,也就是介於平原與山脈的中間地帶。此地帶是臺灣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人類活動最多元的所在。在清領時期的臺灣,此地帶常被泛稱為「沿山埔地」。1895 年,當日本帝國領有臺灣後,殖民政府給了此些埔地一個正式名稱:林野。在今日的臺灣,隨著人民生態保育意識的提升,政府給了林野另一個名稱:里山。

我們將從畫作中的林野地景出發,展覽內容以三幅歷史圖像:《晚清臺灣番俗圖》之〈番社貿易圖〉、《圓山附近》、《滿載而歸》為中心,帶領觀眾拆解圖片中所隱含的林野意義,透過黃藤、樟樹、相思等林產物與族群間的互動,探索淺山人地相處的微妙藝術;並透過古契書與照片展示的舊慣符碼,穿越至日人所建立的近現代林野樣貌,在國家與常民的對立之間,理解林野作為一個族群交流的邊界,所飽含著的寧靜與洶湧。最後,我們將搭著輪船迎向世界,也看到世界局勢如何影響著這片美麗的淺山。因此,我們得以欣賞這一幅猶如馬賽克拼貼畫般的圖像,理解島嶼山林的過去,了解技術的傳承,並對於它的未來有更多的願景與想像,帶領觀眾層層進入這一幅過去未曾被重視的淺山景觀。

系統號:

A-024859

【展覽】南島之音:古代南島樂器特展

【展覽】南島之音:古代南島樂器特展

標題:

【展覽】南島之音:古代南島樂器特展

時間:

2023年9月28日至2024年9月22日

地點: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第二特展廳(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主辦單位: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內容簡介:

音樂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必需,洗滌人心,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重要節慶無不以音樂慶之。樂器譜出的美麗樂章,不只代表族群的語言,也傳達人群對天、地、人的概念。本特展展出南島語族的傳統樂器,介紹南島的音樂文化。

系統號:

A-024860

【展覽】一個美國人,兩種意識形態

【展覽】一個美國人,兩種意識形態

標題:

【展覽】一個美國人,兩種意識形態

時間:

2023年12月25日至2024年9月15日

地點: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F大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內容簡介: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舉辦「建構文學讀本展覽 / 一個美國人,兩種意識形態」文獻展覽,展出美籍新聞學者聶維斌(Neal E. Robbins)1970年代在臺灣進行對臺灣鄉土文學的調查研究資料,以及源於此次調查而編選、翻譯、註解出版的《當代中文小說讀本:為學習中文的學生介紹、註釋的四篇短篇小說》(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Four Short Stories Introduced and Annotated for the Student of Chinese)一書的相關文獻。

聶維斌於1976年來到臺灣,進入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班就讀,對於鄉土文學的發展相當有興趣,也希望讓更多美國學生可以認識臺灣的文學作品,因此展開相關調查研究,並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與作家、讀者取得聯繫與回應。本次展覽所展出的文獻資料包括問卷調查回函、作家信件 統計圖表、論文、授權書等,可一窺當年的文學 調查、翻譯編輯、出版過程與成品,也了解1970年代建構文學讀本與臺灣文學史、文學外譯的發展歷程。

系統號:

A-024862

【展覽】道法自然——道教典籍展

【展覽】道法自然——道教典籍展

標題:

【展覽】道法自然——道教典籍展

時間:

2024年2月27日至2024年8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104(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一般認為「道家」與「道教」是兩個相互聯繫卻又相異的概念,二者並非等同。「道家」指先秦諸子百家中以老莊思想為代表的學派,乃至戰國秦漢之際盛行的黃老之學,以「道」為究極境界,用「清虛無為」的法則處理修身乃至治國;以「道法自然」的概念面對人與內外天地間的關係。「道教」則是宗教實體,透過「道」的教化或修煉而達到「成仙得道」的目的;作為一種宗教,道教不僅有其經典、教義、制度、儀式,亦有隨其歷史發展而成的教派與場域。

如此具體的宗教傳承,與早期的黃老學派或方士思想已明顯不同;但「道家」是「道教」信仰的義理淵源,因此也不應將二者妄加分割。院藏道教典籍以元明時期居多,量雖未如釋典,然亦不乏「藏內府」的珍希孤本。本展共分四單元:根本道經、道典精槧、帝王與道、養生延壽。

系統號:

A-024865

【展覽】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

【展覽】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

標題:

【展覽】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

時間:

2023年5月31日至2024年8月19日

地點: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內容簡介: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是由藝術史研究所謝明良講座教授帶領學生所策劃,展品來自章建行、李月桂兩位收藏家。此展獲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慷慨贊助,並獲國立故宮博物院移撥17座展櫃,協力促成美事。

系統號:

A-024866

【展覽】神獸現形——文物中的奇幻生物

【展覽】神獸現形——文物中的奇幻生物

標題:

【展覽】神獸現形——文物中的奇幻生物

時間:

2024年2月6日至7月28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S101(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內容簡介:

傳統的藝術創作中,充滿了先人對自然的觀察與理解,透過想像,創造出許多型態各異,各具神奇能力的生物。在歷史流傳的過程中,又多了許多不同的象徵意義和轉化,進而成為信仰或故事的主角。展覽將以東亞文化圈為主,遠自上古先秦,近到廟宇及民俗創作,從青銅器到家中神桌的擺設,介紹這些充滿故事的神祇和動物,並追溯祂們的來源經典,了解出處和被賦予的祥瑞意義,希望觀眾在觀展時,除了無比的熟悉感和趣味性之外,更希望能獲得知識,拉近和古人的距離,理解歷代人們對於擁有美好生活的祝福與想望。

本次特展規劃四個單元,經由「神獸長什麼樣子?」、「神獸是什麼地位?」、「神獸有什麼特殊能力?」、「神獸出現在哪裡?」等四個提問,帶領觀眾一同探索神秘的神獸祂們的外觀、身分、功能和出現的位置等面向,並呈現藝術家們如何結合自己的認知和想像力,將這些只出現在傳說或是記錄中的奇幻生物,藉由文物具象化,創造出一件件令人驚奇但又各具特色的神獸作品。

系統號:

A-024868

【展覽】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

【展覽】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

標題:

【展覽】匯流溯源——國美典藏臺灣早期書畫展

時間:

2024年3月30日至7月7日

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101、102展覽室(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4)2372-3552分機318

內容簡介:

為梳理臺灣這三百年間書畫藝術發展之脈絡,進而產生出「鑑往知來」的意義,本館特委託策展人黃冬富教授針對本館典藏作品鎖定年代範圍於明清迄日治時期臺灣早期書畫作品,透過藏品研究、選件等,以媒材分設「臺灣早期書法」及「臺灣早期繪畫」二大主題,共122位藝術家、作品147件精品展出,以建構出約1640–1945年左右臺灣美術重要體系。

本展為呈現時空架構裡的臺灣藝術史脈絡外,希冀更完整的建構臺灣美術史發展之特色,與在地關聯密切的豐富藝術美學及社會底蘊,更將文化部致力於「重建臺灣藝術史」成果,一併統整呈現,見證臺灣文化主體建構的階段性努力。

系統號:

A-024874

【展覽】文學千層.故事連城:從17世紀開始的超時空之旅特展

【展覽】文學千層.故事連城:從17世紀開始的超時空之旅特展

標題:

【展覽】文學千層.故事連城:從17世紀開始的超時空之旅特展

時間:

2024年6月25日至9月22日

地點:

臺文館展覽室C(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文學館

聯絡人:

Tel: 06-2217201轉2306

內容簡介:

17世紀以來,臺灣經歷西方大航海、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席捲其中的臺灣被發現、被治理,臺灣人在被殖民的歷程中被取代、尋回、重構自身的角色與價值。而文學是紀錄、言說、復振所有殖民與去殖民歷程的見證者與實踐者。

文學千層熠熠生輝。是以,臺南文學400年,本特展將以「一府」與世界鏈結作為主題,向前探尋臺灣具南島語系起源的平埔族如西拉雅,到1624年荷蘭佔領臺灣,發展經濟資本;而後1651年沈光文來臺,設帳教學及懷鄉與落地雜揉的漢文發展,經過明鄭清領游宦與在地文人的古典文學生成,臺灣人的本土力量迎向海洋彼端的各種勢力,1895年後的日本統治,1920年代的新文學運動興起,日語為介,臺灣以文學之名向世界思潮接軌。而在地性的力量,緊緊在地土深處紮根,土壤的糖與沿海的鹽為文學帶來豐饒的養分。

本特展以臺南為故事的基底,展演臺灣進入世界舞台的歷程,重要的推動者之一鄭經,以談判的書信,向外界勢力——荷蘭、清國達到「共生」的目的。這位跨越時空,站在民族衝突、經濟競合裂縫上的經貿之王,如何在烽火連天的戰事下,守住鄭氏王朝的領土,而臺南歷經人事變遷,時代交替,文人作家們如何收納、融合外來與本土的文學思潮,而後雜揉、再生成就文學千層的紋理,讓臺南的文學,足以作為臺灣文學向世界而生的見證者。

系統號:

A-024915

【展覽】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端陽時節

【展覽】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端陽時節

標題:

【展覽】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端陽時節

時間:

2024年6月1日至8月25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103(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本次展覽精選本院的端午有關典藏,分五個單元演繹夏季代表節日的端陽時節。第一單元「夏日傳說」,溯源夏季毒月驅厄、人物紀念活動的流傳。第二單元「重五故事」,從端午有關的文獻,梳理清朝對傳統節日的實踐。第三單元「收藏端陽」,跟著清宮典藏的應景文物,遙想端午時候。第四單元「天中同樂」,看五月修養晏息時刻,清廷應對環境和人群互動所展開的祝慶。第五單元「鯤島端午」,藉由端午的記事,展示海島臺灣風情。

系統號:

A-024916

【展覽】美術館裡的「書」:韓國現當代書藝展

【展覽】美術館裡的「書」:韓國現當代書藝展

標題:

【展覽】美術館裡的「書」:韓國現當代書藝展

時間:

2024年7月6日至10月21日

地點:

橫山書法藝術館(桃園市大園區大仁路100號)

主辦單位:

桃園市立美術館、橫山書法藝術館、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

內容簡介:

本展覽分為四大展區:「書如其人:韓國近現代第一代書法家」、「再談書藝:現代書法的實驗與突破」、「以書繪畫,以畫寫書」、「融入設計,擁抱日常」,共計展出95組作品。展覽聚焦自二戰以來韓國書法的發展與變遷,表現出韓國書法家對「韓國書藝是什麼」的探索與思考。展品風格形式多樣,包括韓國書藝與漢字書法、日本書道及西洋現代藝術的對應;內涵則有古典傳統、民族意識及現代化的交織。展出作品不乏韓國的重要文化遺産,例如孫在馨的〈李忠武公碧波津戰捷碑拓本〉、金忠顯的〈趙星臣陶山歌〉和李應魯的〈周易 64卦 次序圖〉等,皆為在臺灣難得一見的韓國重要書藝作品,呈現「書法」與「藝術」之間的辯證關係,以及韓國現當代書藝的多彩面貌。

系統號:

A-024932

【展覽】看得見的紅樓夢

【展覽】看得見的紅樓夢

標題:

【展覽】看得見的紅樓夢

時間:

2024年5月17日至2026年5月17日

地點: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203(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主辦單位:

國立故宮博物院

聯絡人:

Tel: (02)2881-2021

內容簡介:

展覽以三個軸線展開。一、「大雅可觀」:呈現《紅樓夢》迷人之處,在於貴族階級精緻的物質文化,在於其為作者生於江寧織造世家的生命經驗,所顯現出的富貴榮華;二、「異物奇貨」:挑揀書中來自外國的舶來品,提示作者以此襯托賈府的時尚,提示正因作者身處的時代宮廷流行「洋貨」,所掀起的仿效風潮;三、「一番夢幻」:說明書中人物依據使用、相關聯物品的描繪,塑造出不同的性格與隱喻,塑造出女性短暫卻燦爛的生命姿態,令人憐惜與不捨。

系統號:

A-024973

【展覽】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

【展覽】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

標題:

【展覽】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特展

時間:

2024年6月25日至2025年5月4日

地點: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內容簡介:

40年前,法國政府和清廷因為越南的外交歸屬爭議,殃及孤懸海外的臺灣,不只基隆、淡水和澎湖相繼淪為戰場,臺灣全島更面臨商貿閉鎖的經濟困境。這場蔓延超過一年的戰禍——「清法戰爭」,在臺灣人口中稱作「西仔反」,「西仔」即「法蘭西」。

面對這個臺灣涉外關係的轉捩點,本特展透過彙集十餘年來有關地方社會研究的成果,聚焦當時臺灣社會在強敵壓境下如何組織動員、團結北上抵抗侵略的過程;並重新解讀法軍留下的攝影圖像、戰場紀實與家書,重建戰場的動態實況。戰爭結束後,在法國湧現的報刊、書籍出版風潮,以及臺灣特有的贈匾、廟宇壁飾、儀式等追念方式,則呈現了戰爭如何以不同形式轉化,留存於歷史、民俗、傳說與記憶中。

系統號:

A-024974

【展覽】甲辰說龍

【展覽】甲辰說龍

標題:

【展覽】甲辰說龍

時間:

2024年2月2日至7月31日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II(香港新界沙田)

主辦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

內容簡介:

為迎接甲辰龍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物館將於2024年2月2日至7月31日舉辦「甲辰說龍」特別展覽,歡迎公眾參觀。

展覽精選逾50件館藏文物,涵蓋玉石、甲骨、金銅、陶瓷、石刻、絲織、文房、拓本等類別,包括設計文物館館徽時參考的西漢「綠松石雙面肖形印」、五代至北宋「白玉團龍紋穿心盒」、傳奇督陶官唐英(1682–1756)自製「墨彩雲龍紋筆筒」等精品,為甲辰新春誌慶。

西元2024歲次甲辰,是農曆龍年。龍在中國有近八千年的歷史,歷來是備受尊崇的神話動物。今日廣為人熟知的龍形象卻並非亙古如一,而是在歷史中不斷演化,一如文獻中記載:變幻無常,隱現莫測。是次展覽將以中國古代文物中的龍紋為線索,探討其來「龍」去脈,包括紋飾的形成及風格的變遷,以及其社會文化背景。

系統號:

A-024867

【展覽】音を観る ―変化観音と観音変化身

【展覽】音を観る ―変化観音と観音変化身

標題:

【展覽】音を観る ―変化観音と観音変化身

時間:

2024年4月24日至9月1日

地點:

半蔵門ミュージアム(東京都千代田区一番町25)

主辦單位:

半蔵門ミュージアム

內容簡介:

『法華経』観世音菩薩普門品では、観音は衆生の「音声おんじょうを観て」皆に解脱を得させたといいます。「音を観る」ことができる、「観音」とはその神通力を象徴した名をもつ菩薩です。

特集展示“音を観る”では、六観音のうち十一面観音の彫刻と、聖観音、千手観音、准胝観音、如意輪観音の絵画を展示しました。このうち、如意輪観音の画像は2点。ひとつは繊細で優美な表現が特徴で、金泥と切金きりかねが用いられた鎌倉時代の優品です。もうひとつは向って左下に訶梨帝母を描いた珍しい作品です。

観音は如来の脇侍きょうじとして配される場合もあり、その作例も並べました。また、観音がまったく異なった姿に変化する三十三応現身も生み出されました。本展ではそのひとつである梵王身の彫刻を展示いたします。

系統號:

A-024863

【展覽】風俗画と民具から見る朝鮮時代

【展覽】風俗画と民具から見る朝鮮時代

標題:

【展覽】風俗画と民具から見る朝鮮時代

時間:

2024年4月1日至8月25日

地點:

高麗美術館(京都府京都市北区紫竹上岸町15)

主辦單位:

高麗美術館

聯絡人:

Tel: 075-491-1192

內容簡介:

朝鮮時代も日本の江戸時代も、儒教的な社会規範の中で、豊かな自然と共存する社会を目指した、農本主義的な政策を基本とした世の中です。仏教や儒教が影響を与えた朝鮮半島でも、庶民の信仰は山神を始めとした自然信仰でした。これは日本の農耕神と同じで、田植えの時期の祭り、そして秋の神様への感謝を表す祭りと時期を同じにしています。この展覧会では、あまり日本では見ることができない朝鮮時代の風俗図や民具などの生活道具をとおして、豊かでおおらかな朝鮮の人びとの素朴な暮らしを、ゆっくりと楽しんでいただければと思います。

系統號:

A-024864

【展覽】敦煌写本の世界――蔵経洞のたからもの

【展覽】敦煌写本の世界――蔵経洞のたからもの

標題:

【展覽】敦煌写本の世界――蔵経洞のたからもの

時間:

2024年4月2日至7月15日

地點:

台東区立書道博物館(台東区根岸2-10-4)

主辦單位:

台東区立書道博物館

內容簡介:

敦煌写本とは、敦煌莫高窟にある蔵経洞(第17窟)から1900年に発見された写経や文書類をさします。発見以前の古代中国書道史は、拓本や模本などで編まれてきましたが、敦煌写本の登場で、隷書や楷書の変遷が肉筆によってつぶさに観察でき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本展では、敦煌を中心に、トルファンや鄯善(楼蘭)などから出土した貴重な写本を、中村不折コレクションから紹介します。

系統號:

A-024873

【展覽】平山郁夫──「仏教伝来と旅の軌跡」展

【展覽】平山郁夫──「仏教伝来と旅の軌跡」展

標題:

【展覽】平山郁夫──「仏教伝来と旅の軌跡」展

時間:

2024年3月23日至9月9日

地點:

平山郁夫シルクロード美術館(山梨県北杜市長坂町小荒間2000-6)

主辦單位:

公益財団法人平山郁夫シルクロード美術館、山梨日日新聞社・山梨放送

內容簡介:

平山郁夫シルクロード美術館は2024 年に開館20 周年を迎えます。当館ではこれを記念して「平山郁夫 ―仏教伝来と旅の軌跡」と題し、平山郁夫の画業の起点となった《仏教伝来》(1959 年)やその翌年に発表した《天山南路 夜》などの初期作、釈迦の生涯を描いた「仏伝シリーズ」、シルクロード各地を題材とした作品、制作に関連した資料を展示します。

佐久市立近代美術館、平山郁夫美術館の特別協力のもと、若き日の平山郁夫の創作を振り返りながら、多彩な平山郁夫の絵画世界をご紹介いたします。

系統號:

A-024950

【展覽】切手でみる中国の文化

【展覽】切手でみる中国の文化

標題:

【展覽】切手でみる中国の文化

時間:

2024年6月29日至9月23日

地點:

郵政博物館(東京都墨田区押上1-1-2東京スカイツリータウン・ソラマチ)

主辦單位:

郵政博物館

內容簡介:

当館の常設展示場では、世界各国の切手約33万種が展示されています。

現在展示場に展示されている年以降に発行された切手についても、当館の収蔵施設である資料センターにおいて保管されています。資料センターでは学芸員が、年間6回UPU(万国郵便連合)から送られてくる世界各国の切手の整理作業を行っています。

 ここでは、資料センターで整理・保管を行っている世界各国の切手の中から、文化や文学をテーマにした中国の切手に焦点をあてトピックス的に展示するほか、中国に関するテーマの日本切手を紹介します。

中国の切手の中には私たちがよく知っている「西遊記」や「三国志」をはじめ、日本でもなじみ深い季節の行事などを題材にした切手がたくさんあります。切手を通じて異国の文化を知っていただき、さらには異国の文化から我が国の文化を見つめなおし理解を深めていただく機会となりましたら幸いです。

系統號:

A-024967

【展覽】北東アジアのシルクロード――北方交易と蝦夷錦

【展覽】北東アジアのシルクロード――北方交易と蝦夷錦

標題:

【展覽】北東アジアのシルクロード――北方交易と蝦夷錦

時間:

2024年7月2日至10月13日

地點:

市立函館博物館3階第2展示室(北海道函館市青柳町17−1)

主辦單位:

市立函館博物館

內容簡介:

北海道や樺太,極東地域の先住民は,サンタン交易と呼ばれるネットワークを通じて様々なモノを流通させ,その交易ルートは「北東アジアのシルクロード」とも呼ばれています。国内でも他の地域に先駆けて博物場が設置された函館では,国内有数の先住民族関係資料が集積されましたが,このネットワークを通じてもたらされた「蝦夷錦」もその資料の一つとなっています。

系統號:

A-024984

【展覽】海がつなぐ古代世界――対馬・西海・日向

【展覽】海がつなぐ古代世界――対馬・西海・日向

標題:

【展覽】海がつなぐ古代世界――対馬・西海・日向

時間:

2024年7月6日至9月8日

地點:

宮崎県立西都原考古博物館(宮崎県西都市大字三宅字西都原西5670番)

主辦單位:

宮崎県立西都原考古博物館

內容簡介:

朝鮮半島を臨む国境の島「対馬」、外洋に面した多島海の「西海」、南北に延びる長い海岸線を持つ「日向」では、それぞれ独自の歴史と文化が育まれました。三地域の考古資料を中心に、縄文時代から続く多様な海洋文化を読み解きます。

系統號:

A-024985

【展覽】中国古代復元絹織物展

【展覽】中国古代復元絹織物展

標題:

【展覽】中国古代復元絹織物展

時間:

2024年5月16日至8月18日

地點:

岡谷蚕糸博物館(長野県岡谷市郷田1-4-8)

主辦單位:

岡谷蚕糸博物館

內容簡介:

岡谷市は中国の蘇州絲綢博物館と平成10年に学術協定を締結しました。その後、殷王朝(紀元前16~紀元前11世紀)から清王朝(17~20世紀)までの古代復元絹織物43点、清王朝以降の装飾品等の現品8点の計51点の提供を受け、当館では絹織物の起源である古代中国の絹織物の研究に活用してきました。

令和6年は辰年。中国において、龍の紋様は権威の象徴とされ、特に5本の爪の龍は皇帝専用とされました。本企画展では、辰年にちなんで、中国古代復元絹織物から、龍の文様を持つ絹織物を中心に展示いたします。

系統號:

A-024820

【展覽】特別展「大航海時代へーーマルコ・ポーロが開いた世界」

【展覽】特別展「大航海時代へーーマルコ・ポーロが開いた世界」

標題:

【展覽】特別展「大航海時代へーーマルコ・ポーロが開いた世界」

時間:

2024年7月6日至8月25日

地點:

仙台市博物館(仙台市青葉区川内26)

主辦單位:

仙台市博物館、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館、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図書館

內容簡介:

ヴェネツィアの商人である父とともにシルクロードを渡ったとされるマルコ・ポーロは、ヨーロッパに東洋の物語を伝えました。それは『東方見聞録』という一冊の書物の形をとり、多くの冒険者たちがこの本を手がかりに大海原を渡り、大航海時代を切り開きました。

この展覧会では、大航海時代へと歴史が動く大きなうねりと世界の広がりを、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館・天理図書館の所蔵資料から解き明かしていきます。

系統號:

A-024821

【展覽】美麗なるほとけ 館蔵仏教絵画名品展

【展覽】美麗なるほとけ 館蔵仏教絵画名品展

標題:

【展覽】美麗なるほとけ 館蔵仏教絵画名品展

時間:

2024年7月27日至8月25日

地點:

根津美術館(東京都港區南青山6-5-1)

主辦單位:

根津美術館

內容簡介:

根津美術館コレクションの中には、仏画作例が数多く含まれており、しかもそのジャンルは密教系、釈迦・浄土信仰系、仏伝、絵伝、縁起絵、垂迹画、禅宗系、宋元や朝鮮半島からの請来仏画など多岐にわたっています。それらは、日本の私立美術館の中では最高レベルといってよい質と量を誇っています。 本展覧会では、当館が所蔵する仏画の中でも、特に美麗な名品や希少性が高い作例などにしぼった、いわばコレクションの粋を展示します。この貴重な機会に、仏画の華やかさや多彩な表現をぜひともご堪能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24822

【展覽】中国やきもの7000年の旅――大山崎山荘でめぐる陶磁器ヒストリー

【展覽】中国やきもの7000年の旅――大山崎山荘でめぐる陶磁器ヒストリー

標題:

【展覽】中国やきもの7000年の旅――大山崎山荘でめぐる陶磁器ヒストリー

時間:

2024年6月1日至9月1日

地點:

アサヒグループ大山崎山荘美術館(京都府乙訓郡大山崎町銭原5-3)

主辦單位:

アサヒグループ大山崎山荘美術館

內容簡介:

アサヒグループ大山崎山荘美術館は、2024年6月1日(土)から9月1日(日)まで、企画展「愛知県陶磁美術館コレクション 中国やきもの7000年の旅―大山崎山荘でめぐる陶磁器ヒストリー」を開催いたします。

愛知県陶磁美術館のコレクション約80点により、中国新石器時代から清朝にいたるまで7000年に及ぶ悠久の中国陶磁の歴史を概観します。神秘的な土器の世界、副葬品として用いられた多彩色の器や日常の世界を再現する建築明器、世界に影響を与えた青花、五彩をはじめとする数多くの技法などを、中国各地の窯の代表作品を通じて紹介します。「シルクロードを行き交う砂漠の舟」「蓋のつまみにゆるキャラ獅子」といった、各作品の特徴を捉えたユニークなキャッチフレーズが、作品鑑賞をより一層楽しく演出します。

約100年前に建てられた大山崎山荘の建築、室内の中国古代の意匠と、絢爛たる中国陶磁の共演も見どころです。

系統號:

A-024823

【展覽】中国陶磁~よみがえる山本コレクション

【展覽】中国陶磁~よみがえる山本コレクション

標題:

【展覽】中国陶磁~よみがえる山本コレクション

時間:

2024年7月3日至9月1日

地點:

多治見市美濃焼ミュージアム(岐阜県多治見市東町1-9-27)

主辦單位:

多治見市美濃焼ミュージアム

內容簡介:

当館では平成 12 年(2000年)に山本正之氏から寄贈いただいた中国陶磁を昨年度から展覧してきました。

本展はその後編にあたる「磁器編」です。417点におよぶ作品の中から厳選し、前回の陶器編では新石器時代の彩陶や漢代の緑釉陶器、唐代の三彩や墳墓の副葬品を中心に展示しました。今回は、宋代から中華民国時代にかけて、世界に多大な影響を与えてきた景徳鎮窯の作品や、宋・元時代の青磁や中国国内で作成されたものをはじめ、明・清時代の色鮮やかな作品を展示します。

日本人が茶の湯の影響で好んだといわれる古染付は、山本コレクションのみどころでもあり、全期間にわたり展示します。 第Ⅰ期(4/27~6/30)には宋・元時代の青磁を中心とし、喫茶の普及にともない流行した天目、庶民の器として今日まで大量生産されている磁州窯の作品などを展示します。山本コレクションにはこの時期に歴史的に重要視される官窯作品は少ないですが、耀州窯、鈞窯、龍泉窯でつくられた特色あるやきものが含まれます。 第Ⅱ期(7/3~9/1)には、明・清時代に作られた、五彩、素三彩、紛彩などの色鮮やかな作品を紹介します。

陶器編に続く磁器編でも、中国陶磁が与えた美濃焼への影響を再発見しながら、中国の雄大な歴史とやきものの変遷をお楽しみください。

系統號:

A-02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