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漢學巨擘張灝院士捐贈藏書展覽
標題:
國際漢學巨擘張灝院士捐贈藏書展覽
時間:
2023年8月5日至12月31日
地點:
國家圖書館6F利瑪竇太平洋研究室(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國家圖書館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長年以來致力於徵求學者專家之藏書、文獻資料、書信與手稿,以豐富本館館藏,俾利後人研究。2022年2月9日,本館獲贈張灝院士畢生藏書與研究成果、手稿。本次捐贈藏書、期刊約三千餘冊,包含二十世紀後半葉的西文漢學研究與西方哲學著作,及張灝院士與國際漢學學者往來的珍貴信函。
-
為使臺灣學界與讀者,領略一代知識分子的處世風采,一睹國際漢學巨擘的治學魅力,本館特舉辦「國際漢學巨擘張灝院士捐贈藏書展覽」,以張灝院士捐贈的研究手稿與研究筆記為主,共分成9個主題,分別是「家庭與生活」、「學思領域」、「張灝與殷海光」、「幽暗意識」、「轉型時代」、「儒家經世思想」、「五四與共產主義思想」、「讀書筆記」、「學術交流」及學術專著。其中,「讀書筆記」、「學術交流」展出張灝院士珍貴的讀書隨筆及與學友同道之間往來的書信短箋,讓讀者更深刻地認識張院士的治學與風範。
系統號:
CCS-022698
國家圖書館與德國巴伐利亞邦立圖書館合作辦理「臺灣漢學講座」
標題:
內容簡介:
本館與德國巴伐利亞邦立圖書館(Bayerische Staatsbibliothek)於德國時間7月10日18時30分共同舉辦,邀請國立政治大學馬愷之教授(Kai Marchal)主講「 Vom Lesen chinesischer Landschaften-Einige Gedanken zu Zhao Mengfu (1254-1322) (如何讀懂中國山水?以趙孟頫 (1254-1322) 為例)」。合辦單位德國巴伐利亞邦立圖書館為本館「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RCCS)」夥伴。
演講中,馬愷之教授以哲學視角剖析元朝畫家趙孟頫的山水畫。趙氏是中國文人畫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山水繪畫風格出現了從寫實表現到抽象純粹筆觸的轉變,促使中國藝術史有進一步的發展並產生了持久的影響。馬教授分析了趙孟頫繪畫風格的核心特徵,進而探討現實、圖像性、意義等哲學及宗教概念之因素,如何形塑其藝術實踐。
本場講座原訂去年舉辦,因疫情狀況延至今年辦理,並特別邀請德國慕尼黑大學研究副校長葉翰教授(Hans van Ess)主持。演講過程中,馬愷之教授侃侃而談,一一分析趙孟頫的代表性畫作,引導在場聽眾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中國山水畫的審美觀。
系統號:
CCS-022699
國際漢學家訪談影片發佈會暨漢學座談
標題:
時間:
2023年9月8日(週五)
地點:
國家圖書館藝文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線上直播(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0號)
主辦單位:
漢學研究中心、國家圖書館
內容簡介:
由國家圖書館與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育部標竿計畫「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所合辦的「國際漢學家訪談」,2021年迄2022年,已邀請22位海內外深具影響力的漢學家及人文學者完成影音訪談,交流內容包括其學思歷程、研究生涯、學術著作、漢學觀點、海內外漢學研究經驗,乃至跨文化生活的分享等。
今特舉辦「『國際漢學家訪談』影片發佈會暨座談」,活動資訊如下:
議程:
14:00-14:30影片發佈儀式
14:30-15:30影片播放
15:30-16:30「危機時代與漢學回應」主題座談
本次活動,除了訪談影音發佈,並誠邀15位漢學家蒞臨參與「危機時代與漢學回應」主題座談,歡迎報名與會,領略學者的心路歷程與關懷視野,共同思索如何立足當代,以跨文化的動能開闢漢學新局。
欲參與者,敬請點選連結,完成報名:https://tinyurl.com/29vhr2rn
報名截止日:2023年8月25日(週五)24:00前。
系統號:
CCS-022700
各國學子與研究人員匯聚國圖青年漢學家研習班
標題:
內容簡介:
國家圖書館為使國際漢學研究領域青年學者瞭解在臺灣進行研究的必要性,並且認識臺灣學術資源,故於2023年8月12日至13日期間規劃青年漢學家研習班,除了以專題講座介紹館藏相關的電子資源及研究設施,亦擴大介紹臺灣豐富之宗教文化生活。共計有超過30位來自全球11國學人報名參與,另外,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此研習班有二位來自本館海外臺灣漢學資源中心(TRCCS)合作夥伴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同時也是臺灣大學姐妹學校學生;一位來自捷克馬薩里克大學(Masaryk University)、且是東吳大學暑期研習生,撥冗參與此研習班,加深了本館與TRCCS合作夥伴的情感聯繫。本館在活動之前亦曾發函國內各大專院校,希望各校之外籍學生能踴躍參與,透過國圖舉辦小型學術活動,除了增進外籍生多元學習管道,並緊密與國內大學之合作關係。
曾淑賢館長表示,隨著全球疫情趨緩,人們恢復正常生活,各國展開與臺灣之間的實體交流,不少青年學者來臺研讀華語文與進行漢學研究。因此,今年國圖二度辦理研習班就獲得來自捷克、英國、烏克蘭、斯洛伐克、美國、智利、印度、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11國青年學者的支持。
課程專題演講邀請到兩位館外專家,分別是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倪墨杰(Jack Neubauer)助理教授的專題演講:「中國與現代世界:來自臺灣的觀點」,分享他在臺灣研究近代中國的心得,及對在臺灣研究提出建議。另一位則是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林敬智助理教授,主講:「數位人文與中國民間宗教研究」,分享講者豐富的田野調查經驗如何與數位人文學相結合。另有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的三位博士:魏令芳組長、張瀚云、葉毅均等編輯介紹國圖、臺大、中研院等機構的數位資源,並說明國圖所提供的學術與服務支援。
最後,為豐富活動多樣性,提高參與學員對臺灣學術的認識,漢學研究中心也規劃參訪國家圖書館漢學與特藏相關閱覽單位,並導覽國家圖書館特展「國際漢學巨擘張灝院士捐贈藏書展覽」,以及參觀松山奉天宮、慈惠堂、佛光山台北道場等三個重要的宗教場所,實際觀察臺灣民間的宗教實踐。整體活動規劃希望能促進國際青年學者交流,以及對於臺灣學術自由、數位資源開放能有更深刻的認識,進而幫助學人未來運用於研究、學習與教學之需要。
系統號:
CCS-022743
《漢學研究》「東亞佛教與道教文獻研究」專輯徵稿啟事
標題:
時間:
2024年2月28日截止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預定於2024年12月出版「東亞佛教與道教文獻研究」專輯。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廖肇亨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謝世維教授籌畫主編。論文以中英文撰寫皆可,中文稿以不超過兩萬五千字,英文稿以30頁以內為原則。體例請參照本刊「稿約」與「寫作格式」,本專輯的規劃構想說明如下:
佛教與道教做為東亞宗教文化的基石,是漢字文化圈的精神生活來源,也是常民百姓日常的靈性依怙,有鑑於十多年來佛教與道教新出文獻的日新月異,從各種出土文獻、新發現的版本、新的經典、新公布的地方抄本,到數位資料庫的新增與擴充,佛教與道教的經典與文獻研究已經進入另一個嶄新的階段。新的文獻資料,同時也是學術研究的起點。廿世紀發現的敦煌文獻,對人文學科的衝擊至今仍然歷歷在目。有鑑於此,本刊特別規劃「東亞佛教與道教文獻研究」之專號,邀請學者可從不同歷史年代與主題,討論東亞佛教與道教的經典與文獻的內涵與傳布;自即日起歡迎學界方家賜稿,從各個角度予以析論。
※本專輯之截稿日為2024年2月28日
投稿信箱:chinesestudies@ncl.edu.tw
國家圖書館投審稿系統
https://journals.ncl.edu.tw
系統號:
CCS-022750
《漢學研究》更改投稿信箱
標題:
《漢學研究》更改投稿信箱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編印發行之《漢學研究》,自即日起,投稿信箱改為chinesestudies@ncl.edu.tw,本刊係以中國文史哲研究為主體之國際性學報,園地公開,歡迎學界惠賜有符合本刊性質之學術鴻篇。
本刊獲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編輯費用、參與「補助期刊審查專書書稿」業務。
本刊收入:科技部「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THCI Core)、CEPS(華藝)、TJFD(碩亞)、HyRead(凌網)、聯合百科、CLISA(漢珍)、EBSCO出版公司 History Abstracts with Full text。
系統號:
CCS-022821
漢學研究中心出版品全文資料庫更換網址
標題:
漢學研究中心出版品全文資料庫更換網址
內容簡介:
漢學研究中心出版品全文資料庫乃自2009年元月開始建置,將漢學研究中心出版品期刊之《漢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叢刊論著類之《深耕茁壯─臺灣漢學四十回顧與展望》、《道教與地方宗教─典範的重思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臺灣與星馬華文文學及文化論集》、《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等,自創刊以來各期(種)文章逐篇予以數位化影像掃瞄,在取得作者授權後,提供書目查詢與全文影像供眾瀏覽、列印。
2021-2022年間,將期刊、叢刊論著類、叢刊目錄類之《經學研究論著目錄》《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魏晉玄學研究論著目錄》、《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其他類之《明人文集聯合目錄》,分階段進行優化與系統整併,加入多重載具瀏覽、保持跨資料庫檢索功能,並更名為「漢學研究中心專題資料庫」。歡迎學界利用。並期盼尚未授權的作者,主動與本中心聯絡。
舊版漢學研究中心出版品全文資料庫,已於2023年2月底關閉,歡迎利用新版:https://ccsndb.ncl.edu.tw/nclalldbc/nclalldbtp,感謝讀者多來對本中心之愛護。
系統號:
CCS-02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