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鵝湖月刊總號556期

鵝湖月刊總號556期

標題:

鵝湖月刊總號556期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鵝湖月刊社

報導者:

鵝湖月刊社

內容簡介:

鵝湖論壇
林東鵬■Covid-19,家庭教育窘境與人文危機

元亨利貞
林安梧■解開五四餘封,論「反智論」與「天人之際」──悼念「余英時教授」答客問

天光雲影
王立新■韋政通與王道的傳世情誼

書與學
曾昭旭■論茶文化中的詩邏輯──試為何老新著《泡壞了的茶湯》進一解

論文
林薰香■孔子與海德格對「敬」的看法
楊基煒■方孔炤易學哲學中的「時」──兼論《周易時論合編》的著述緣由

切琢新知
李瑞全■論牟宗三先生之宋明儒學之工夫與本體的要義:回應沈鴻慎〈從「化儀」之教衡定近溪「覺悟」之中蘊含的儒家圓教問題──以牟宗三先生的疏解為基礎〉一文之若干觀點
李洪衛■境界與工夫:圓教與判教的衡定根據考察

系統號:

P-019103

中外文學第474期

標題:

中外文學第474期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

內容簡介:

【微關係:第四十二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專輯】
專輯弁言(李育霖)
共生與批判:一個分子女性主義的探討(張君玫)
非關係之關係:論傅柯權力分析中微觀與巨觀的皺摺與辯證復振的可能(吳建亨)
牽連的主體:試析《單車失竊記》中的微關係想像與感性體制(邵毓娟)
中國書寫中的本土視野:論陳冠中《盛世:中國.2013年》中的香港性與互文性(盧敏芝)
流動與變異:論二十世紀末以來華文小說中流變為魚的想像(黃國華)

【中外書評】
烏托邦的旅行:論張惠娟《烏托邦的流變:文類研究與文本考察》(楊乃女)

系統號:

P-018961

東吳哲學學報第44期

標題:

東吳哲學學報第44期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東吳大學

內容簡介:

可被內在遮蓋的傾向與其存有學問題(蕭銘源)
論尼采對十九世紀達爾文主義的批判性接受(夏逸平)
事實性狀態、情感與知識(趙曉傲)
書評:評林遠澤著《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張忠宏)

系統號:

P-018960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46期

標題: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46期

時間:

2021年7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內容簡介:

伊比鳩魯論神的存在(徐學庸)
氣有體用:論王植對《正蒙》闡釋的一個向度(申祖勝)
圓測對「一乘」概念的詮釋方法:以《解深密經疏.無自性相品》為中心(楊得煜)
在「一」與「多」之間:巴迪歐構思其「多的本體論」以及展開對德勒茲的「多」的思想之另類解讀與批判(顏彗如)

系統號:

P-019039

中山人文學報第51期

標題:

中山人文學報第51期

時間:

2021年7月

出版單位: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

內容簡介:

「全球南方華文文學」專題導論(詹閔旭、吳家榮)
風和馬來世界:王大海《海島逸志》的華夷風土觀(高嘉謙)
新南方論述:《邦查女孩》與定居殖民批判(蔡林縉)
以「南島」為名:原住民族文學中的認同政治與島嶼想像(陳芷凡)
Contagion and Dissemination: An Immunological Reading of Chang Kuei-hsing's Elephant Herd(羅鵬)
Worlding Sinophone Malaysian Literature: Towards a Paradigm of the Global South(陳榮強)
訪學記(一):李有成訪談錄IV(單德興、李有成)
《南巫》:作為他者的「神、鬼、人」(承弋瀏)
「純馬來亞化」與「現代主義」:評《〈蕉風〉與非左翼的馬華文學》(薛艷)

系統號:

P-018933

成大中文學報第73期

標題:

成大中文學報第73期

時間:

2021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儒學研究的展望:一個方法論的反思〉(馮耀明)
《西遊記》引用典籍名言考論——以《事林廣記》為中心考察(謝明勳)
宮商譜入非遊戲:清初李玉「以劇載史」意蘊下的《萬里圓》(王若嫻)
歌舞伎《阿國御前化粧鏡》及其衍生作品論析——兼及與《剪燈新話》〈牡丹燈記〉的關連(蕭涵珍)
訂古當前傲世姿:論衛聚賢、孫次舟辨史疑古之話語權競奪及對於文化民族主義的衝撞(周志煌)
從戒嚴到解嚴:探索王幼華小說《騷動的島》的身體變異(唐毓麗)。

系統號:

P-018936

臺灣文學學報第38期

標題:

臺灣文學學報第38期

時間:

2021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內容簡介:

從地方史到東亞史與世界史:巴代歷史小說的跨文化與跨種族視野(林芳玫)
「告密者」的「戰爭之框」:施明正、李喬、鄭清文、葉石濤筆下「告密者」的框架認知與滑動(李淑君)
一朵綻放他鄉的陰性陽體之花――論《荒人手記》及其英譯本的異托邦意識形態(李明哲)
楊牧花蓮歷史和神話中的神聖性〉(利文祺)

系統號:

P-018982

臺大中文學報第73期

標題:

臺大中文學報第73期

時間:

2021年6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內容簡介:

再論首次弭兵:由宋國的地位與華元形象談起(李隆獻)
先秦儒學仁禮關係再探:以共同體的想像與建構為進路(詹秉叡)
道家與道教的主體問題──以《老子想爾注》為例(林慈涵)
孟子仁政思想的內涵、現代難題與出路――以宋、滕兩國的仁政實踐為討論中心(許育嘉)
王國維《曲錄》考論(梁帥)
從任憑義動詞到讓步連詞演變綜論〉(張麗麗)

系統號:

P-018983

長城抗戰:日中檔案比較研究

長城抗戰:日中檔案比較研究

標題:

長城抗戰:日中檔案比較研究

時間:

2021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作者:

姜克實 著

內容簡介:

前言 被「記錄」的歷史
序章 原始資料和研究方法

第一部 混成第十四旅團喜峰口方面作戰紀錄
第一章 混成第十四旅團部隊史
第二章 喇嘛洞附近的戰鬥
第三章 喜峰口關門的攻防
第四章 趙登禹大刀隊夜襲戰檔案紀錄
第五章 日軍越境出擊和中國軍的抵抗(3月13日)
第六章 灤東作戰:宋哲元與服部旅團的第二次交鋒

第二部 第八師團古北口方面作戰紀錄
第七章 長山峪附近戰鬥
第八章 古北口戰役的綜合研究
第九章 羅文峪之戰
第十章 長城抗戰的歷史啟示

後記

系統號:

P-018955

歷史的轉換期4:1187年 巨大信仰圈的出現

歷史的轉換期4:1187年 巨大信仰圈的出現

標題:

歷史的轉換期4:1187年 巨大信仰圈的出現

時間:

2021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作者:

千葉敏之 主編,陳國維 翻譯

內容簡介:

總論 巨大信仰圈的出現 / 千葉敏之
第一章 塞爾柱王朝的霸權與伊斯蘭信仰圈的分歧 / 大塚修
第二章 伊斯蘭與印度的邊疆 / 稻葉穰
第三章 佛教王闍耶跋摩七世治下的吳哥王朝 / 松浦史明
第四章 巨大信仰圈的交點——十字軍 / 千葉敏之
補論 歐亞大陸東部的「唐宋變革」期 / 飯山知保

系統號:

P-018986

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

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

標題:

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

時間:

2021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陳瑞芬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目的

【第二章】兩漢時期的婦女閨怨詩
第一節 兩漢婦女閨怨詩的產生背景
第二節 兩漢婦女閨怨詩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兩漢婦女閨怨詩的文學表現

【第三章】隋唐時期的婦女閨怨詩
第一節 隋唐婦女閨怨詩的產生背景
第二節 隋唐婦女閨怨詩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隋唐婦女閨怨詩的文學表現

【第四章】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反映的現象與價值
第一節 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反映的現象
第二節 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研究的價值

【第五章】結論

系統號:

P-018996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

標題: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

時間:

2021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渡邊信一郎等 合著,詹慕如等 聯合翻譯

內容簡介:

▍1.《中華的成立》
「中國」如何成為「中國」?從橫跨三千年的歷史中,探問傳統中華世界原型的起源與變遷。

▍2.《江南的發展》
從古代文明時期到蒙古帝國前夕,在激昂的歷史時空中,俯瞰反覆與中原對峙及統合的「海洋中國」。

▍3. 《草原的稱霸》
從五胡十六國的亂世至蒙古帝國的一統天下,在歐亞大陸東方的歷史舞台上,由馳騁草原的騎兵軍團揭開壯闊的興亡。

▍4. 《陸海的交會》
在衝突與分裂的危機中,摸索一元統合的新體制,確立了「中華」的明朝三百年起落。

▍5. 《中國的形成》
從大清帝國成立到習近平時代,探索「一個中國」大夢的歷史淵源,以及四百年來多元與一體間的擺盪與掙扎。

系統號:

P-019008

羅興亞人:不被承認的民族,緬甸國族建構最危險的敵人

羅興亞人:不被承認的民族,緬甸國族建構最危險的敵人

標題:

羅興亞人:不被承認的民族,緬甸國族建構最危險的敵人

時間:

2021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馬可孛羅文化

作者:

Francis Wade 著,洪世民 翻譯

內容簡介:

前言
緒章、大屠殺
第一章、當鄰人反目成仇
第二章、擴大的分歧
第三章、英國人與分裂的國家誕生
第四章、仰光的特有交易
第五章、創造身分認同,操縱人民分歧
第六章、社會工程與囚犯村
第七章、二○一二年:災難形成
第八章、民主實驗搖搖欲墜
第九章、鼓吹仇恨的佛教徒
第十章、種族隔離之邦
第十一章、偽裝的身分
第十二章、脆弱的聯繫斷了
第十三章、靜默的民主與失能的聯合國
第十四章、殺戮之後

作者簡介
Francis Wade,專門負責緬甸及東南亞事務的記者。從二○○九年開始報導緬甸,並與流亡人士設於泰國北部的緬甸民主之聲(Democratic Voice of Burma)新聞組織合作,之後更深入報導緬甸脫離軍事統治的轉型過程,及伴隨而來的暴力。他也為《衛報》(The Guardian)、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時代雜誌》、《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及其他媒體報導南亞及東南亞各地的消息。他現駐倫敦。

系統號:

P-019032

季風亞洲:二十一世紀大國賽局與地緣政治的衝突核心

季風亞洲:二十一世紀大國賽局與地緣政治的衝突核心

標題:

季風亞洲:二十一世紀大國賽局與地緣政治的衝突核心

時間:

2021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馬可孛羅文化

作者:

Robert D. Kaplan 著,廖婉如 翻譯

內容簡介:

前言 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
第一章 中國縱向擴張,印度橫向擴張
第二章 阿曼無所不在
第三章 寇松的邊疆
第四章 「印度這片土地」
第五章 俾路支與信德
第六章 在顛簸中崛起的古吉拉特邦
第七章 德里的觀點
第八章 孟加拉:生存的挑戰
第九章 加爾各答:下一個全球化城市
第十章 謀略與美學
第十一章 斯里蘭卡:新的地緣政治
第十二章 緬甸:印度與中國的交鋒
第十三章 印尼的熱帶伊斯蘭
第十四章 海洋亞洲的核心
第十五章 中國的兩洋戰略
第十六章 統合與混亂
第十七章 尚吉巴:最後的邊境
後記 後帝國秩序與印度洋

作者簡介
Robert D. Kaplan,美國資深記者、地緣政治專家、旅行作家。過去三十年間,他擔任《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記者,撰述可見於《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等重要報章雜誌,觀點經常引發相關政治、媒體、學術界討論。

系統號:

P-019033

道醫思想:跨文化講座紀實

道醫思想:跨文化講座紀實

標題:

道醫思想:跨文化講座紀實

時間:

2021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作者:

蔣欣欣 著

內容簡介:

編者序 回返東方的對話/蔣欣欣

第一講 道醫的生死觀:陰與陽/張意將
與談|天地人的共振/郭育誠
|身心靈的照護/胡文郁

第二講 道醫的疾病觀:疾與病/張意將
與談|知識與智慧/敖曼冠

第三講 道醫的生命觀:魂與魄/張意將
與談|東西方對身體的看法/周成功

第四講 道醫的訊息場:符與籙/張意將
與談|道教學/李豐楙

第五講 道醫的祖先療癒/張意將
與談|遠古的升天文化/楊儒賓

第六講 道醫與現代心理學:呂洞賓與榮格/張意將
與談|文化傳承與生命之花/張百欽
|儒釋道的歷史脈絡/郁永生

跋 綿綿若存/蔣欣欣

系統號:

P-019044

日治時期海南島與南海寫真照片

日治時期海南島與南海寫真照片

標題:

日治時期海南島與南海寫真照片

時間:

2021年11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

作者:

闞正宗 導讀

內容簡介:

日本殖民和開發海南島始於1939年2月日軍於澄邁的登陸,止於1945年9月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六集團軍登陸海南島受降及遣送戰俘。在六年半殖民統治海南島時期,獲得早年旅居該島或曾多方調查的日本人士之協助。本輯除了收錄《新嘉坡概要》、《海南島體驗記—大支那の片目》二珍本外,還搭配海南島、南洋地區珍貴照片數十幀。

系統號:

P-019045

為作家寫的書:當代台港女作家論

為作家寫的書:當代台港女作家論

標題:

為作家寫的書:當代台港女作家論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銳文創

作者:

張雪媃 著

內容簡介:

晚年謝冰瑩:一個孤傲的文學景觀
齊邦媛記憶的烽火愛情歲月
西西的香港童話
三毛的快樂天堂
妖師夢語巫言:談胡蘭成、朱天心、朱天文
李碧華小說的妖魅特質

作者簡介
張雪媃,張放之女,1982年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1984年美國愛荷華大學東亞系碩士,1993年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東亞語言及文學系博士。1989-1995任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中文組講師,1995-2001任紐約州立大學奧伯尼分校東亞系助理教授,2001至今任教於世新大學。主要著作有:《天地之女: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家心靈圖像》、《當代華文女作家論》。

系統號:

P-018944

臺灣岳武穆王信仰研究

臺灣岳武穆王信仰研究

標題:

臺灣岳武穆王信仰研究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博揚文化

作者:

岳遠晟 著

內容簡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岳武穆王信仰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章 岳武穆王信仰在臺灣的發展與岳廟的分類
第四章 清代臺灣岳廟的發展與特點
第五章 日據時期臺灣岳廟的發展
第六章 現代臺灣岳廟的發展
第七章 臺灣岳廟的分靈廟與其它類型
結語

系統號:

P-018975

晚鳴軒論文集

晚鳴軒論文集

標題:

晚鳴軒論文集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作者:

葉慶炳 著

內容簡介:

第一輯 理論與批評
第一章 中國文學家的保守觀念與創新作風
第二章 詩品與人品
第三章 論「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第二輯 文學史‧詩‧文
第四章 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些問題
第五章 文學史上的辨誣與同情
第六章 孟子長於譬喻
第七章 〈長門賦〉的寫作技巧
第八章 蔡琰〈悲憤詩〉兩首析論
第九章 〈孔雀東南飛〉的悲劇成因與詩歌原型探討
第十章 武元衡之死與白居易之貶
第十一章 從〈平淮西碑〉看韓愈古文
第十二章 《西崑酬唱集》雜考

第三輯 小說
第十三章 從我國古代小說觀念的演變談古代小說的歸類問題
第十四章 古典小說
第十五章 禮教社會與愛情小說
第十六章 六朝至唐代的他界結構小說
第十七章 唐代六大傳奇
第十八章 〈李娃傳〉的寫作技巧
第十九章 〈杜子春〉原作改作比較分析

第四輯 戲劇
第二十章 《元刻古今雜劇》牌名補正
第二十一章 元人雜劇本事補考
第二十二章 論元人雜劇中的劇人之劇與詩人之劇
第二十三章 論元劇「一人獨唱」及主唱腳色與劇中人的關係
第二十四章 論明傳奇家門的體製

系統號:

P-018977

毛澤東和文化大革命:政治心理與文化基因的新闡釋

毛澤東和文化大革命:政治心理與文化基因的新闡釋

標題:

毛澤東和文化大革命:政治心理與文化基因的新闡釋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

宋永毅 著

內容簡介:

前言
第一章 情欲與人格:文化大革命和非理性的毛澤東
第二章 受害者和迫害者:劉少奇和他對文革的獨特貢獻
第三章 變異的皇太子政治:林彪和中共的接班人悲劇
第四章 皇權和相權:在權力和殺戮中浮沉的「紅色宰相」
第五章 病態和報復:精神病理和江青的反常政治行為
第六章 製造悲劇歷史的悲劇人物:張春橋和「張春橋思想」
第七章 從政治夫妻到夫妻政治:文革中的夫人參政現象
第八章 國家行為和土改模式:文化大革命中的集體殺戮
第九章 從毛的擁護者到他的反對派:文化大革命中的異端思潮和公民異議

系統號:

P-018985

殖民與冷戰的東亞視野 對臺韓文學的一個觀察

殖民與冷戰的東亞視野 對臺韓文學的一個觀察

標題:

殖民與冷戰的東亞視野 對臺韓文學的一個觀察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遠景出版社

作者:

崔末順 著

內容簡介:

臺灣和韓國,同屬東亞國家,地理上來看固然有一定的距離,但都遭受過日本的殖民統治,且在二戰後的世界冷戰結構之下,也同樣經歷過內戰帶來的民族分裂、長期威權統治和激烈的政治民主化運動等許多類似的歷史經驗。

本書呈現最近十年間本人在臺灣和韓國文學兩方面既有的研究經驗和成果,共十五篇論文分成三輯來收錄:第一輯為「歷史・現實・文學:文學史的結節點」,皆以歷史性視角探討各不同時期臺灣文學史的焦點議題;第二輯「時代・文壇・媒體:遷移與文壇再現」,集中討論1950、1960年代反共和冷戰脈絡中臺灣文藝雜誌呈現的反共意識形態和文學之間的關係;第三輯「文本・記憶・認知:臺韓小說的比較理解」,以臺韓小說文本為對象,考察從殖民地到戰後反共時期兩國重要歷史議題的文學反映樣貌。

系統號:

P-018997

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一套30冊)

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一套30冊)

標題:

傅斯年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一套30冊)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作者:

邱仲麟 主編

內容簡介:

本編選錄傅斯年圖書館藏二十七種善本古籍,以明人史部著作為主,均為珍貴罕見的版本,內容包括科舉文獻、奏議公牘、地理方志、職官政書等,涵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軍事、文化、地理等諸多面向,具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全套三十冊,每部書均撰有提要,論述作者生平行略、撰述原由、內容概要及價值等。末附人名索引,收錄各書編撰者、卷內輯文作者、序跋者及手書題記者。

系統號:

P-019004

民間文學與說唱藝術

民間文學與說唱藝術

標題:

民間文學與說唱藝術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蔡孟珍 著

內容簡介:

在臺灣師大教授「民間文學」課程基礎上,本書作者以長期從事古典戲曲、民間文學研究,及崑曲與彈詞演出的舞臺資歷,從嶄新的研究觀點,梳理民間文學與說唱藝術之歷史脈絡,由習俗信仰、風物文化圈、母題溯源等視角探討故事傳說之成因,邁越一般文學層面式的論述。全書條分縷析,鉤稽鏡原,書末收錄迄今唱演不輟之說唱藝術如京韻大鼓、八角鼓、竹板快書、蘇州彈詞等文本,皆足耀觀覽。

代序──民間文學是一個民族的哲學之路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從神話到傳說
第三章 民間傳說
第四章 歇後語、諺語
第五章 謎語
第六章 說書簡史
第七章 說唱藝術

系統號:

P-019013

文協一百點:臺灣真有力地景指南

文協一百點:臺灣真有力地景指南

標題:

文協一百點:臺灣真有力地景指南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蔚藍文化

作者:

國立臺灣文學館、江昺崙、林運鴻、張怡寧 著

內容簡介:

臺灣文化協會於1921年成立。文協人的腦袋有各種文明之夢,散開到全臺灣的北中南東,熱情展開啟蒙。一百年後,這本書蒐羅的100個景點,歷史故事已是笑與淚的傳奇。

在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之際,許多當時的「地景」已物換星移,甚至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從目前本書所舉出現存的「百景」出發,目的是希望讀者能藉由實際走讀,了解曾經發生過的「故事」,不僅「望文生義」,更可以透過「地景」來思考臺灣文化協會在各地如何生根、茁壯,將其精神持續傳遞給後人,這不止是百年的追求,而是永恆的堅持。

系統號:

P-019024

民國紀事本末1911-1949

民國紀事本末1911-1949

標題:

民國紀事本末1911-1949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劉仲敬 著

內容簡介:

「民國」的歷史,如同古雅典城邦或文藝復興時代的佛羅倫斯共和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憲法實驗室」。這一時期的政治、軍事行動大多數都帶有「憲制衝突」的性質──衝突各方不只是權力鬥爭,而在於試圖重塑國家體制與社會結構,比如民初國會的「內閣制」與「總統制」之爭、或是一九三六年國民政府將制憲機關變更為「國民大會」。這些衝突也徹底改變了近代東亞的格局與秩序結構,猶如美國獨立戰爭後,各方勢力在第二屆大陸會議中競逐「聯邦制」與「邦聯制」對美國史乃至於世界史的影響。

「民國憲制衝突」的時間線,起自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結束於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以國會為核心,詳述民國憲政演化之更迭,為何從起初的分權制度,一步步地走向集權,最終為國民黨與共產黨兩大革命政黨取代。最後延伸論及「中華民國在台灣」,並以一九九六年的「全民直選總統制」,作為「民國憲制」演化之最終休止符。

本書的最大特色,在於採取傳統史書體例──紀事本末體的形式,沿著時間順序展示民國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並以「憲政」、「法統」與「革命」的演化作為主要切入點,梳理及解釋民國歷史為何如此演變,並犀利針砭舊國會的法統為何屢遭挫敗,不得不變成黨國。

系統號:

P-018887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法國人眼中的台灣印象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法國人眼中的台灣印象

標題:

穿越福爾摩沙1630-1930:法國人眼中的台灣印象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八旗文化

作者:

Frédéric Laplanche 著,徐麗松 翻譯

內容簡介:

.導言

第一章∣荷蘭東印度公司時期
.一個法國軍人在台灣(一六五三年)
.法蘭索瓦.卡宏,台灣總督
.一位「紳士傭兵」
.十七世紀台灣的村社

第二章∣東寧王國
.國王的侍衛長
.東寧王國的覆亡
.陸方濟主教在台灣的真實故事

第三章∣大清帝國治理時期
.一名為大清皇帝效力的神父兼地圖繪製家(一七一四年)
.一個台灣歷史的版本
.一七八二年大災難的相關消息
.治理台灣
.大航海家來了——拉佩魯茲(一七八七年)

第四章∣台灣原住民
.杰韓副領事與北部的部落(一八六八年)
.在現今資料中印證杰韓描述的部落
.兩首泰雅族歌曲
.法國人看待原住民時顯現的種族主義與偏見

第五章∣法國觀光客與士兵
.雷昂.胡瑟的台灣之旅(一八七○年)
.法國人在台灣征戰(一八八四年)

第六章∣日本帝國統治時期
.與川上將軍出巡台灣(一八九六年)
.植物學家神父
.日本殖民主義的仰慕者
.抗日活動的相關消息
.在巴黎喝杯台灣茶(一九二五年)

後記

系統號:

P-018889

一部電影,一個旅程:電影開路,探訪未知的東南亞

一部電影,一個旅程:電影開路,探訪未知的東南亞

標題:

一部電影,一個旅程:電影開路,探訪未知的東南亞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大田

作者:

鍾適芳 主編

內容簡介:

「一部電影,一個旅程」(One Film One Journey)是自2015年開始,由策展人鍾適芳策劃,以東南亞當代獨立電影為媒介所展開的獨立電影論壇。透過電影文本、導演訪談、創作背景、導賞分析、對談等多重途徑,引導觀眾認識觀光視角以外的東南亞。每一部電影,就像開啟一趟旅程;而影格中映照出的風景,都是電影人們擷取自日常軌跡與社會現實的創作,充滿自我探索與現實勾描的對話。這些電影風景往往含納了族群、政治衝突與文化的高度流動,也展現出創作者們與眼下現實對抗、對望、對接的各種姿態。

本書從多元議題的論壇啟程,規劃「導演在路上」、「在邊界看見」、「以鏡頭為誌」、「對東南亞電影的五個提問」、「在此處相遇」五個單元。

系統號:

P-018914

臺灣新詩色彩美學六家論

臺灣新詩色彩美學六家論

標題:

臺灣新詩色彩美學六家論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作者:

李桂媚、王文仁 著

內容簡介:

本書由具印傳系背景、擁有色彩美學專業的李桂媚作為主筆,與王文仁從色彩學的角度切入,藉由詩作色彩意象運用之觀察,爬梳詩人筆下豐富的色彩意涵,探討詩人如何透過色彩意象經營及偏好色彩使用,傳達生命哲思與人文關懷。

書中六篇論文合計論述了──在日本殖民底下,以紅色反映抗爭心聲的賴和;透過黑白美學,呈現在殖民黑暗中追尋希望曙光的王白淵;從多重意涵的青色中,看見受日本、西洋、臺灣文化影響的楊熾昌;藉黑色意象描寫傷痛,展現社會關懷,或以青色描繪島嶼風景,表達母土之愛的向陽;及在黑白基礎中搭配藍綠色調,顯示與前代詩人不同面貌的須文蔚、嚴忠政六位詩人。涵蓋範圍從日治時期到中生代,提供另一個探索臺灣現代詩的研究視角。

系統號:

P-018942

文協精神臺灣詩

文協精神臺灣詩

標題:

文協精神臺灣詩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臺北:玉山社

作者:

陳啟仁 著

內容簡介:

遙想百年前成立的文化協會,著眼關懷臺灣人的精神與價值,結合仕紳階層與知識青年,共同致力臺灣社會改造及文化啟蒙運動,包括在各地辦演講會、巡迴電影放映、發行報紙雜誌、設置讀報社、辦理夏季學校、創立中央書局等各種途徑,喚起民心覺醒,宣揚民主理念、掀起一波波的臺灣新文化運動,影響深遠。

在這些文協志士們所創作的古典詩篇詞作裡,可以看見殖民統治下的他們:追求自由民主、反殖民意識、關心弱勢民眾、批判迷信、重視女權、土地認同、對臺灣文化及庶民生活的關注等精神。

作者簡介
廖振富,臺中人,臺灣師大文學博士,曾任臺灣師大臺文所教授、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現任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著有《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晩清到二二八》《櫟社研究新論》《蔡惠如資料彙編與研究》《林癡仙集》《林幼春集》《在臺日人漢詩文集》《臺中文學史》(與楊翠合著)《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以文學發聲:走過時代轉折的臺灣前輩文人》《老派文青的文學浪漫》等書。

系統號:

P-018943

唯識宗與應成派宗義抉擇

唯識宗與應成派宗義抉擇

標題:

唯識宗與應成派宗義抉擇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釋則生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探究唯識宗和應成派的宗義,在兩宗宗義框架內,把應成派兩部代表性論典《入中論》、《入菩薩行論》中批判唯識宗的部分作為一個主題進行綜合研究。結合兩宗思想,分析應成派對阿賴耶識等的描述及相關批判,與唯識宗對阿賴耶識等的描述進行比較;對於唯識宗的主張在什麽條件下成立以及應成派具體如何才能攻破唯識宗理論,從正反兩方面深入辨析。文中闡明了應成派所批判的所謂唯識學與唯識宗的唯識學的差異,找出了應成派批判唯識宗中隱藏的真相,揭示了雙方主張的依據、邏輯思路、論證中的秘鑰等,能夠較為客觀地瞭解和把握兩宗的見地。

系統號:

P-018995

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

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

標題:

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作者:

單德興等 合著

內容簡介:

序言 譯異與傳思──《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中的逾越與愉悅(單德興)
序言 破泡而出之必要──傷口、偏執、負人類世(廖咸浩)
第一篇 跋涉中的最遠與最近:試剖《快雪時晴》、《當迷霧漸散》的內在穿越(施如芳)
第二篇 藝術作為轉動的力量(吳瑪悧)
第三篇 病毒、感染與不死生命──當前生命政治情境的一些反思(黃涵榆)
第四篇 中國科幻與現代性的轉譯──以劉慈欣的《地球往事》三部曲為例(楊乃女)
第五篇 臺南府城地景的「雙重編碼」──以《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收錄之臺南驛相片為例(王怡茹)
第六篇 光影夢土建築師──「法國國家電影動畫中心」影視音產業策進的奇妙工法(吳珮慈)
第七篇 檔案之眼──當代台灣錄像藝術如何對日本殖民史事發動影像起義(孫松榮)
第八篇 回收港星──鍾孟宏電影的亞際互文性(王萬睿)
第九篇 文人桃花源的聲景──談古琴音樂的美感所在(林子晴)
第十篇 金庸《天龍八部》中的譯鄉情懷與後遺民想像(王震宇)
第十一篇 六朝隋唐的嶺南意象(陳俊強)
第十二篇 台灣廟會民俗藝陣表演文化的「共時性」與「隨適性」(翁素涵)
第十三篇 以西方文學表演學教授英詩之研究(陳彥豪)
第十四篇 中國餐館與歐洲咖啡館──歐洲如何看待中國與歐洲(蔡慶樺)

系統號:

P-019012

古典詩的現代面孔──「清末一代」舊體詩人的記憶、想像與認同

古典詩的現代面孔──「清末一代」舊體詩人的記憶、想像與認同

標題:

古典詩的現代面孔──「清末一代」舊體詩人的記憶、想像與認同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作者:

陳煒舜 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聚焦於「清末一代」(生於清亡前二十年間之社會世代,1890-1911)舊體詩人的首部著作,所關注的十位詩人包括:遜清皇族溥儒與溥傑、袁氏子弟袁克權與張伯駒、汪系文人陳公博與胡蘭成、國軍將領羅卓英與李則芬、中共作家蕭軍與聶紺弩。他們從屬的政治或文化群體在一定程度上有與時遞進的情況,其詩作兼具共時性與歷時性,反映出二十世紀中國複雜的時局,也呈顯了現代舊體詩豐富多變的內涵。本書尋繹他們作品中的記憶、想像與認同。

系統號:

P-019022

指揮、後勤與地方政治

指揮、後勤與地方政治

標題:

指揮、後勤與地方政治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楊維真 主編

內容簡介: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正式向日、德、義軸心國家宣戰,成為同盟國一員,並於1942年春編組中國遠征軍,入緬與英、美盟軍並肩作戰。但因入緬時間過晚,已失去先機,加上戰場遠在國外,軍隊指揮系統、後勤補給均出現協調、聯繫不足等問題,第一次緬戰竟以失利告終。其後,遠征軍大部退回國境,在滇西集結整訓,遂與雲南地方政治產生密切互動;並在美軍協助下改換美式裝備、接受換裝訓練,徐圖反攻之機。本書聚集臺灣學界軍事史研究之中、青年學者,在傳統以戰事為主的敘述脈絡之外,扣緊中國遠征軍指揮系統、反攻作戰計畫、後勤編裝及與地方政治互動等主題進行析論,期能以新角度重新詮釋中國遠征軍歷史。

系統號:

P-018987

召喚潛意識:《易》學在思潮轉變之初的功能

召喚潛意識:《易》學在思潮轉變之初的功能

標題:

召喚潛意識:《易》學在思潮轉變之初的功能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林世賢 著

內容簡介:

1 導論:變《易》中,是否有「不易」和「簡易」?
2 變「易」的意義:《易》學作為思潮轉變之初的一把鑰匙
3 通天下之志:《周易》本蘊的集體意識
4 遂知來物:《周易》如何召喚潛意識?
5 《易》與天地準:「連續—共時性」與召喚潛意識
6 結論:來自「神聖天心」的召喚

系統號:

P-018988

韓國儒學日文研究論集

韓國儒學日文研究論集

標題:

韓國儒學日文研究論集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作者:

高橋亨等 合著,黃崇修等 合譯,林月惠、李明輝 中文編校

內容簡介:

本書包含日本學者的朝鮮儒學研究十篇論著之翻譯與編校,大體呈現日本的朝鮮儒學研究之成果。由於高橋亨是日本戰前至戰後最具代表性的朝鮮儒學研究者,故本書收入其六篇關於朝鮮儒學的論著,較諸日文編譯本與韓文譯本更為完整,此是本書的特色。本書另收入四篇當代日本學者的研究論文。他們突破高橋亨的朝鮮儒學研究框架,另闢蹊徑,見解獨到,其紮實的研究成果,值得中文學界參考。此外,本書若能與《高橋亨與韓國儒學研究》交互參考,則能進一步深化對韓國儒學的理解。

系統號:

P-019030

沉默卻關鍵的人物:一貫道基礎忠恕臺灣開荒前人袁翥鶚的個案研究

沉默卻關鍵的人物:一貫道基礎忠恕臺灣開荒前人袁翥鶚的個案研究

標題:

沉默卻關鍵的人物:一貫道基礎忠恕臺灣開荒前人袁翥鶚的個案研究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臺北:政大出版社

作者:

鍾雲鶯 著

內容簡介:

民國35年,年僅26歲的袁翥鶚抵達臺灣,開啟了他傳道的一生。一貫道從中國傳到臺灣,再由臺灣走向世界,當時捨棄家業來臺灣傳道的前人輩,成為一貫道發展史中無法忽視的一群人,袁翥鶚(1921-2016)即是當年來臺傳道且一生堅持修道、傳道的一員。

他不屬於克理斯瑪(Charisma)之魅力型的領導者,卻是張培成(1914-2010)所領導之基礎忠恕極具關鍵的少數,而他這個關鍵少數在張培成過世前,始終默默無聲,也因沉默、謙和且不與人爭,以行動實踐修道的精神,啟發一貫道信仰者,願意追隨他一起開創「修道」的自在生活。他的事蹟,不在事功,而在他的德行與德性,因德行而成就事功,因德性的修持令人欽佩,願意追隨他。他與張培成年紀相差不多,求道後敬重張培成如父,躬身力行的修道工夫,感動無數道親,深受基礎忠恕道親敬重的前人輩。

系統號:

P-018928

演化與人性:演化倫理學與儒家思想的創新

演化與人性:演化倫理學與儒家思想的創新

標題:

演化與人性:演化倫理學與儒家思想的創新

時間:

2021年5月

出版單位:

臺北:三民書局

作者:

李雅明 著

內容簡介:

自序
第1章 導論
第2章 歷史上的儒家人性論
第3章 當代學者對儒家人性論的看法
第4章 演化論的興起
第5章 演化論的發展
第6章 演化倫理學的出現
第7章 社會生物學的爭論
第8章 從演化倫理學建立科學的儒家人性論
第9章 以科學的儒家人性論重新詮釋傳統儒家思想
第10章 儒家思想的現代化

系統號:

P-018890

跨洋的粵劇:北美城市唐人街的中國戲院

跨洋的粵劇:北美城市唐人街的中國戲院

標題:

跨洋的粵劇:北美城市唐人街的中國戲院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

作者:

饒韻華 著,程瑜瑤 翻譯

內容簡介:

20世紀20年代,粵劇曾在北美唐人街盛極一時,是北美音樂史、演出史重要的構成部分,然而在美國音樂史中,長期以來它都是缺失的一環。一個世紀以來,華人戲院從來沒有成為美國主流社會的一個「對話者」,而「只是沉默的他者」。更為嚴峻的現實是,許多北美華人也不自覺地將歷史隱形的狀態內在化。事實上,20世紀20年代以唐人街粵劇及其戲院為中心所建構的音樂活動不只是華人的北美「音樂飛地」,它也應該作為美國主流社會音樂歷史的一部分。

本書作者饒韻華(Nancy Yunhwa Rao)是密西根大學博士,現為羅格斯大學教授、音樂理論系主任,研究領域包括無調性音樂、當代華人作品、美國現代音樂、性別與音樂、手稿研究、美國華人音樂史。作者踏遍20世紀20年代粵劇戲院在北美的所有場所,經過嚴謹詳盡的分析和研究,細訴一個又一個華埠唐人街的故事、美國音樂文化的故事、海外華人生活日常的故事、粵劇跨國流動的故事、北美華裔記憶的故事,以及美國曆史上沉默的他者的故事。本書的一個重大突破,在於梳理大量原始材料,勾勒了20世紀20年代粵劇女伶如李雪芳、關影憐、張淑勤、牡丹蘇等在北美的演出史;另一貢獻,是從印刷文化(劇院戲橋)和聽覺文化(粵曲唱片)切入華埠小區的生活日常,從社會史的角度探討粵劇粵曲在北美唐人街的作用。榮獲美國音樂研究學會2019年「年度佳書籍獎」等多項重要獎項。

系統號:

P-019070

仏教史第1巻 仏教の源泉

仏教史第1巻 仏教の源泉

標題:

仏教史第1巻 仏教の源泉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大阪:西日本出版社

作者:

立川武蔵 著

內容簡介:

序 仏教史研究の方法ー聖なるものと俗なるもの

第1章 インドの仏教
1  歴史の概観
2  インド仏教と儀礼ー護摩と供養
3  ゴータマ・ブッダの生涯と思想
4  初期仏教の経典
5  教団の分裂とアビダルマ仏教
6  仏塔と仏像
7  阿弥陀仏への帰依
8  浄土を見るー浄土経典
9  龍樹の思想ー初期大乗仏教の哲学
10 般若経典ー初期大乗仏教の展開
11 ダルマ(法)についてーアビダルマ仏教の展開1
12 煩悩についてーアビダルマ仏教の展開2
13 唯我思想ー中期大乗仏教の展開1
14 仏性思想ー中期大乗仏教の展開2
15 論理学派ー中期大乗仏教の展開3
16 大乗仏教の変質ー否定的態度の緩和
17 大乗仏教経典と初期密教
18 マンダラの成立
19 金剛界マンダラー中期密教
20 後期密教のマンダラ
21 仏教タントリズムとヒンドゥー教
22 バングラデシュの仏教
23 後期インド密教の行者たち

第2章 ネパール、チベットの仏教
1  ネパール仏教
2  ネパール仏教のマンダラ
3  チベット仏教
4  チベット仏教のパンテオン
5  チベット仏教における空
6  モンゴルの仏教
7  ラダックの仏教

系統號:

P-018946

仏教史第2巻 仏教の展開

仏教史第2巻 仏教の展開

標題:

仏教史第2巻 仏教の展開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大阪:西日本出版社

作者:

立川武蔵 著

內容簡介:

第3章 スリランカと東南アジアの仏教
1 スリランカの仏教 
2  東南アジアのヒンドゥー教と仏教
3  インドネシアの仏教
4  ミャンマーの仏教
5  タイの仏教
6  カンボジアの仏教
7  ラオスの仏教


第4章 中央アジアと中国の仏教
1  中央アジアの仏教
2  中国の仏教と「否定の手」
3  中国における仏教の受容ー鳩摩羅什の「諸法実相」
4  初期仏教における翻訳経典と浄土教
5  天台仏教の思想ー日本天台宗の源
6  玄奘の足跡と華厳仏教
7  『大日経』と胎蔵マンダラー唐代の密教1
8  『金剛頂経』と金剛界マンダラー唐代の密教2
9  中国における禅
10 現代の仏教寺院

第5章 朝鮮半島と日本の仏教
1  朝鮮半島の仏教
2  韓国のほとけたち
3  日本の仏教
4  最澄と日本仏教の転換
5  空海の生涯と修行
6  日本仏教の儀礼
7  日本の浄土教
8  日本の禅仏教ー栄西と道元
9  近・現代の浄土教
10 第二次世界大戦と仏教思想

第6章 仏教のイコノロジー
1  仏塔の歴史
2  鬼瓦の源キールティムカ(カーラ)
3  鯱になった海獣マカラ
4  観音信仰
5  弥勒の来た道

系統號:

P-018947

植民地支配と教育学

植民地支配と教育学

標題:

植民地支配と教育学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皓星社

作者:

佐藤広美 著

內容簡介:

自序
第一部 教育学は植民地支配にどう関わったのか
〈第一章〉大東亜教育論とは何か ――アジア太平洋戦争下の教育学を考える
〈第二章〉大東亜共栄圏と日本教育学
〈第三章〉大東亜共栄圏と『興亜教育』
〈第四章〉植民地教育支配と「モラルの相克」
〈第五章〉誰が植民地教育を批判したのか――矢内原忠雄の「同化主義」批判
〈第六章〉教育の植民地支配責任を問う――小沢有作を手がかりに

第二部 植民地教育と私たちのいま――日本植民地教育史研究会とのかかわりから
〈第一章〉日本植民地教育史研究の蓄積と課題
〈第二章〉植民地支配責任は語られなかった――『新しい歴史教科書』批判
〈第三章〉植民地教育支配と天皇制
〈第四章〉国定国語教科書と植民地
〈第五章〉植民地と新教育
〈第六章〉植民地教育と「近代化」
〈第七章〉気になる言葉 化育
〈第八章〉植民地教科書研究のおもしろさ
〈補〉どうしてですか、小沢先生─―小沢有作先生追悼

第三部 植民地教育史研究に学ぶ――書評より
〈佐藤由美著〉『植民地教育政策の研究〔朝鮮・一九〇五―一九一一〕』
〈百瀬侑子著〉『知っておきたい戦争の歴史――日本占領下インドネシアの教育』
〈白取道博著〉『満蒙開拓青少年義勇軍史研究』
〈國分麻里著〉『植民地期朝鮮の歴史教育 「朝鮮事歴」の教授をめぐって』
〈駒込武・川村肇・奈須恵子編〉『戦時下学問の統制と動員 日本諸学振興委員会の研究』
〈安川寿之輔著〉『福沢諭吉のアジア認識』
〈久保田貢著〉『知っていますか? 日本の戦争』

系統號:

P-018948

毛沢東の強国化戦略 1949-1976

毛沢東の強国化戦略 1949-1976

標題:

毛沢東の強国化戦略 1949-1976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

作者:

山口信治 著

內容簡介:

序 章 毛沢東時代の中国における国家建設と安全保障
第一章 新民主主義段階構想の終焉と朝鮮戦争 1949-1953年
第二章 社会主義化の加速と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機 1954-1956年
第三章 反冒進と国際環境 1956-1957年
第四章 大躍進政策の形成と共産主義の夢 1958-1959年
第五章 大躍進政策の失敗と中国の孤立 1959-1962年
第六章 三線建設から反和平演変へ 1963-1966年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と未完の戦略転換 1969-1975年
終 章 中国の強国化戦略

系統號:

P-018938

詩文と経世:幕府儒臣の十八世紀

詩文と経世:幕府儒臣の十八世紀

標題:

詩文と経世:幕府儒臣の十八世紀

時間:

2021年10月

出版單位:

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作者:

山口信治 著

內容簡介:

序論 近世日本における漢詩文と経世の関係
第一部 木門の儒臣の詩文と擬古
第一章 室鳩巣の漢文書簡――不遇と諫言をめぐって
第二章 室鳩巣の和陶詩と擬古詩――模倣・虚構・寓意
第三章 室鳩巣の辺塞詩――「古題」詩の制作と忠臣像の形成
第四章 新井白石・室鳩巣の中秋詩――李白の模倣と主君の死
はじめに

第二部 武家の言語空間と幕府儒臣
第五章 室鳩巣の建議における候文の役割――人材登用政策をめぐって
第六章 中村蘭林の詩文論――奥儒者の朱子学修養と読書
第七章 中村蘭林と和歌――学問吟味の提言と平安朝の讃仰
第八章 柴野栗山と寛政六年学問吟味――朱子学と漢文作文の奨励

第三部 諸芸の流行と経世家
第九章 祇園南海の竹枝詞――明代古文辞説の受容と「民間」の称揚
第十章 樫田北岸の挿花論――袁宏道受容における諸芸と禅
第十一章 山本北山の技芸論――経世家による古文辞説批判
第十二章 林鶴梁の文論と作文――唐宋古文と「気」による感化

結語 朝野を結ぶ儒者

系統號:

P-018940

香港政治危機:圧力と抵抗の2010年代

香港政治危機:圧力と抵抗の2010年代

標題:

香港政治危機:圧力と抵抗の2010年代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作者:

倉田徹 著

內容簡介:

序 章 香港政治危機はなぜ起きたか

第一章 中央政府の対香港政策――鄧小平の香港から,習近平の香港へ
第二章 香港市民の政治的覚醒――経済都市の変貌
第三章 「中港矛盾」の出現と激化――経済融合の効果と限界
第四章 民主化問題の展開――制度設計の意図と誤算
第五章 自由への脅威――多元的市民社会と一党支配の相克
第六章 加速する香港問題の「新冷戦化」――巻き込み,巻き込まれる国際社会と香港
終 章 「国安法」後の香港

系統號:

P-018945

百年の変革:三・一運動からキャンドル革命まで

百年の変革:三・一運動からキャンドル革命まで

標題:

百年の変革:三・一運動からキャンドル革命まで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

作者:

白永瑞 編著,青柳純一 監譯

內容簡介:

1919年、日本からの独立運動である三・一運動に始まり、南北分断、四月革命(1960年)、五・一八民主化運動(光州抗争、1980年)、六月民主抗争(1987年)、南北首脳の六・一五宣言(2000年)を経てキャンドル革命(2016~17年)に至る百年のダイナミックな変革の歴史を、白楽晴や白永瑞をはじめ第一線で活躍する知識人・研究者が多角的に描き出す。

系統號:

P-018949

笑社論集

笑社論集

標題:

笑社論集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許永晝、森田聖子、小林詔子、市川尚 編著

內容簡介:

頼山陽がつくった文人結社、「笑社」の宣言書《笑社記》。律詩の来歴を山陽が社友と議論した《論詩声律集》。山陽亡き後、浦上春琴の画論を社友が評した《論画詩》など、江戸時代の頭脳集団が結集した「笑社」の真の姿が、今ここに現代語訳で蘇る。

系統號:

P-018917

本草和名:影印・翻刻と研究

本草和名:影印・翻刻と研究

標題:

本草和名:影印・翻刻と研究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丸山裕美子、武倩 編著

內容簡介:

序章 岩瀬本『本草和名』解題
第Ⅰ部  影印  巻上・巻下
第Ⅱ部 翻刻  凡例 巻上・巻下
第Ⅲ部 研究
第一章 敦煌写本本草書と古代日本の本草書―『本草和名』の歴史的意義
第二章 『本草和名』の諸本
第三章 『本草和名』と『倭名類聚抄』
第Ⅳ部 補論
第一章 延喜典薬式「諸国進年料雑薬制」の成立と『出雲国風土記』
第二章 北宋天聖令による唐日医疾令の復原試案
第三章 唐医疾令断簡(大谷三三一七)の発見と日本医疾令
第Ⅴ部 索引

系統號:

P-018918

朱熹『小学』研究

朱熹『小学』研究

標題:

朱熹『小学』研究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

松野敏之 編著

內容簡介:

序 章
第一章 朱熹小学書と劉清之小学書
第二章 『小学』編纂
第三章 『小学』における『孝』
第四章 孝行譚の選択
第五章 敬身篇の編纂
第六章 元明清時代の『小学』
終 章 朱熹と小学教育

系統號:

P-018919

米中争覇とアジア太平洋:関与と封じ込めの二元論を超えて

米中争覇とアジア太平洋:関与と封じ込めの二元論を超えて

標題:

米中争覇とアジア太平洋:関与と封じ込めの二元論を超えて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有信堂高文社

作者:

鈴木健人、伊藤剛 編著

內容簡介:

【序論】 本書の課題と構成

【第1部】 アジア太平洋リバランスと日米関係
 第1章 日本の国家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と戦略的課題
 第2章 さまよえるエンゲージメント――ロバート・ロスの議論を追って
 第3章 1970年代における日本の核武装論の戦略的思考――日米同盟の作用と日本の政策的選択のバランス

【第2部】 中国をめぐる戦略環境
 第4章 台頭する中国の多元化と対日外交
 第5章 オバマ政権における台湾への戦略的曖昧政策――リバランスからの新アプローチ
 第6章 アメリカの同盟関係から見る対中国政策の変遷

【第3部】 中国の経済発展と日本の人的交流の一側面
 第7章 世界経済におけるアメリカと中国の戦略――アメリカのTPP離脱は本当に有効な戦略か?
 第8章 国際共産主義運動と邦人抑留から考える日中交流人口の今後

【第4部】 コロナ禍とインド太平洋の国際環境
 第9章 コロナ禍とアジア太平洋の安全保障環境

【おわりに】

系統號:

P-018920

米中覇権競争と日本

米中覇権競争と日本

標題:

米中覇権競争と日本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勁草書房

作者:

三船惠美 著

內容簡介:

第Ⅰ部 米中関係を視る視座
第1章 米中競争関係を視る眼
第2章 国際関係の理論

第Ⅱ部 米中関係の動向
第3章 《9・11》以降のアメリカと中国─2001~2008年
第4章 内政重視に傾くアメリカと「膨張する中国」─2008~2016年
第5章 転換期の米中関係─2016年冬~2020年
第6章 民主主義vs.専制主義の攻防─2021年1~4月

第Ⅲ部 米中の戦略的競争
第7章 経済秩序再編と米中相克
第8章 国際機関をめぐる米中攻防─国際機関は協力を実現させる制度的枠組みか?
第9章 サイバー空間をめぐる米中競争
第10章 宇宙をめぐる米中覇権競争
第11章 海洋で「膨張する中国」とアメリカ・日本

終章 米中覇権競争と日本

系統號:

P-018921

蓬莱の海へ:台湾二・二八事件 失踪した父と家族の軌跡

蓬莱の海へ:台湾二・二八事件 失踪した父と家族の軌跡

標題:

蓬莱の海へ:台湾二・二八事件 失踪した父と家族の軌跡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東京:ボーダーインク

作者:

青山惠昭 著

內容簡介:

第一部 台湾二・二八事件と漂流家族   
第一章 事件発生と父の失踪
第二章 与論島生まれ
第三章 基隆社寮島物語
第四章 彷徨の海

第二部 失踪宣告と逆転勝訴
第五章 失踪宣告
第六章 台湾の島を歩く
第七章 法廷へ
第八章 逆転勝訴
第九章 認定賠償を実現して

第三部 台湾と沖縄の未来へ
第十章 沖縄関係被害者
第十一章 台湾人船主の「證文」
第十二章 歴史を記憶すること
第十三章 沖縄と台湾、そして日本

系統號:

P-018937

四川大地震から学ぶ:復興のなかのコミュニティと「中国式レジリエンス」の構築

四川大地震から学ぶ:復興のなかのコミュニティと「中国式レジリエンス」の構築

標題:

四川大地震から学ぶ:復興のなかのコミュニティと「中国式レジリエンス」の構築

時間:

2021年9月

出版單位:

福岡:九州大学出版会

作者:

大谷順子 著

內容簡介:

国の威信をかけた北京オリンピック開催の直前、中国の様々な社会問題などが世界中の注目を集めていた2008年5月12日に四川大地震は発生した。地震をきっかけに中国社会でもボランティア元年、NGO元年と呼ばれる市民の動きが沸き上がり、中国政府は微妙な駆け引きを行いながら復興のかじを取ることを余儀なくされた。

本書は、四川大地震発生から13年経過した今、復興政策、被災者のこころのケア、被災地観光、少数民族、防災教育といった多様な視点から変容する中国社会を中長期的視点で見つめ、中国式レジリエンスの構築について考察しながら、そこからわが国が汲むべき教訓を考えるものである。

若手中国人研究者らが、その言語能力と現地でのネットワーク・フットワークを活かして行った調査の成果を、研究会を重ねて検討し、日本語を用いて執筆した。災害・防災は日本と中国の間で国際協力が期待されている重要な分野であり、また災害が頻発するアジア太平洋地域においても重要な課題である。

読み物として、四川や日本の大学・研究所で活躍する中国人研究者、国際協力機構(JICA)の四川支援に従事した日本人などによるコラムも掲載。

系統號:

P-018941

ユーラシアの女性神話:ユーラシア神話試論Ⅱ

ユーラシアの女性神話:ユーラシア神話試論Ⅱ

標題:

ユーラシアの女性神話:ユーラシア神話試論Ⅱ

時間:

2021年8月

出版單位:

東京:中央大学出版部

作者:

フィリップ・ヴァルテール 著,渡邉浩司、渡邉裕美子 翻譯

內容簡介:

第1部 1柱でありながら多重化した女神
 第1章 豊穣の女神
 第2章『薔薇物語』におけるアボンド夫人と亡霊

第2部 女神の変身
 第3章 雁とペドーク
 第4章 ソルグンナ
 第5章 鮭女と9番目の波(『カレワラ』第5章)
 第6章 スキタイのメリュジーヌ

第3部 異界にある女神の住処
 第7章 神聖な機織り場の神話
 第8章 異界の女王

第4部 人間界でのかりそめの暮らし
 第9章 羽衣とケルト人の「白い女神」
 第10章 アマテラスと笑ったことのない娘
 第11章 発見された観音像と聖母マリア像
 第12章 メリュジーヌとトヨタマヒメ

系統號:

P-018939

Carving Status at Kŭmgangsan: Elite Graffiti in Premodern Korea

Carving Status at Kŭmgangsan: Elite Graffiti in Premodern Korea

標題:

Carving Status at Kŭmgangsan: Elite Graffiti in Premodern Korea

時間:

November, 2021

出版單位: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作者:

Maya K. H. Stiller

內容簡介:

North Korea’s Kŭmgangsan is one of Asia’s most celebrated sacred mountain ranges, comparable in fame to Mount Tai in China and Mount Fuji in Japan. Carving Status at Kŭmgangsan marks a paradigm shift in the research about East Asian mountains by introducing an entirely new field: autographic rock graffiti. The book details how late Chosŏn (ca. 1600–1900 CE) Korean elite travelers used Kŭmgangsan to demonstrate their high social status by carving inscriptions, naming sites, and joining the literary pedigree of visitors to renowned locales. Such travel practices show how social competition emerged in the spatial context of a landscape. Hence, Carving Status at Kŭmgangsan argues for an expansion of accepted historical narratives on travel and mountain space in premodern East Asia. Rather than interpreting pilgrimage routes as exclusively religious or tourist, in Kŭmgangsan’s case they were also an important site of collective memory.

Embarking on a journey to Kŭmgangsan to view and contribute to its sites of memory was an endeavor that late Chosŏn Koreans hoped to achieve in their lives. Based on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drawing on literary writings, court records, gazetteers, maps, song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Carving Status at Kŭmgangsan is the first historical study of this practice. It will appeal to scholars in fields ranging from East Asian history, literature, and geography, to pilgrimage studies and art history.

Author Bio
Maya K. H. Stiller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Korean art and visual cul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系統號:

P-019014

The Buddha’s Tooth: Western Tales of a Sri Lankan Relic

The Buddha’s Tooth: Western Tales of a Sri Lankan Relic

標題:

The Buddha’s Tooth: Western Tales of a Sri Lankan Relic

時間:

October, 2021

出版單位: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作者:

John S. Strong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Part I : The Portuguese and the Tooth Relic
One / The Tale of the Portuguese Tooth and Its Sources
Two / Where the Tooth Was Found: Traditions about the Location of the Relic in Sri Lanka
Three / Whose Tooth Was It? Traditions about the Identity of the Relic
Four / The Trial of the Tooth
Five / The Destruction of the Tooth
Conspectus of Part One / The 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Tales of the Portuguese Tooth

Part II : The British and the Tooth Relic
Six / The Cosmopolitan Tooth: The Relic in Kandy before the British Became Aware of It
Seven / The British Takeover of 1815 and the Kandyan Convention
Eight / The Relic Returns: The Tooth and Its Properties Restored to the Temple
Nine / The Relic Lost and Recaptured: The Tooth and the Rebellion of 1817–1818
Ten / The Relic Disestablished: Missionary Oppositions to the Tooth
Eleven / Showings of the Tooth: The Story of the King of Siam’s Visit (1897)
Twelve / Showings of the Tooth: The Story of Queen Elizabeth’s Shoes (1954)

Summary and Conclusion

系統號:

P-018972

China Hands and Old Cantons: Britons and the Middle Kingdom

China Hands and Old Cantons: Britons and the Middle Kingdom

標題:

China Hands and Old Cantons: Britons and the Middle Kingdom

時間:

October, 2021

出版單位: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作者:

John M. Carroll

內容簡介:

Early encounters between Britain and China are best known for igniting the First Opium War. Yet they also produced an enormous archive of writings by Britons who spent time in China. Frustrated with the restrictions imposed by the Manchu rulers of the Qing Empire, and unable to live or travel elsewhere apart from Canton and Macao, these diplomats, traders, missionaries, travelers, and military officers devoted thousands of pages to understanding China, its people, and their civilization.

In China Hands and Old Cantons, John M. Carroll draws on this wealth of memoirs, ethnographic studies, travel accounts, narratives of military action, translations, and newspaper articles to trace Britons’ wide-ranging, often thoughtful perspectives on China, long before anyone considered going to war. They discussed almost everything they saw and speculated about much of what they could not see—including the size of China’s massive population, the extent of infanticide, the origins and practice of foot binding, and the legality and morality of the opium trade. They claimed that only those who had been there could truly understand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at their firsthand experience gave them and their publications an advantage over those in Britain and elsewhere. Carroll brings a seminal period in the Anglo-Chinese relationship, which revolved around tea and opium, to life through the words of those who experienced it intimately.

Author Bio
John M. Carroll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 is the author of Edge of Empires: Chinese Elites and British Colonials in Hong Kong,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and Canton Days: British Life and Death in China.

系統號:

P-018915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Mao-Era China: Learning from the Masses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Mao-Era China: Learning from the Masses

標題: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Mao-Era China: Learning from the Masses

時間:

October, 2021

出版單位: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作者:

Rui Kunze and Marc Andre Matten

內容簡介:

Introduction

Chapter 1 Defining Correct Science—Transformations of Knowledge Epistemologies

Chapter 2 Creating the People’s Science: Science Dissemination as a Social Process

Chapter 3 Promising a Bright Future: The (Half-)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hapter 4 Producing Knowledge on the Shopflo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Chapter 5 Creating a Bifurcated Knowledge System—the Case of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

Chapter 6 Re-shuffling Science in the Reform Era

Bibliography

系統號:

P-018916

Imagined Geographies: The Maritime Silk Roads in World History, 100–1800

Imagined Geographies: The Maritime Silk Roads in World History, 100–1800

標題:

Imagined Geographies: The Maritime Silk Roads in World History, 100–1800

時間:

September, 2021

出版單位: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Geoffrey C. Gunn

內容簡介:

Imagined Geographies is a pioneering work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the pre-1800 world. In this book, Gunn argues that different regions astride the maritime silk roads were not only interconnected but can also be construed as “imagined geographies.” Taking a grand civilizational perspective, five such geographic imaginaries are examined across respective chapters, namely Indian, Arabic, Chinese, Japanese, and European including an imagined Great South Land. Drawing upon an array of marine and other archaeological examples, the author offers compelling evidence of the intertwining of politic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regions across the sea silk roads from ancient times until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rough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se five geographic imaginaries, the author sets aside purely national history and looks at the maritime realm from a broader spatial perspective. He challenges the Eurocentric concept of center and periphery and establishes a revisionist view on a decentered world regional history. This book will definitely interest history lovers from all around the world who wants to know more about how their forebears viewed their respective region and how their region fits into world history with local uniqueness.

Author Bio
Geoffrey C. Gunn is professor emeritus at Nagasaki University, Japan. Besides earlier books with a world history theme, as with Overcoming Ptolemy: The Revelation of an Asian World Region, he has published a number of country studies on East-Southeast Asia, some with translations into Portuguese, French, Indonesian, and Chinese. He is the author of History Without Borders: The Making of an Asian World Region, 1000–1800 (HKUP, 2011) and editor of Wartime Macau: Under the Japanese Shadow (HKUP, 2016).

系統號:

P-018952

War and Revolution in South China: The Story of a Transnational Biracial Family, 1936-1951

War and Revolution in South China: The Story of a Transnational Biracial Family, 1936-1951

標題:

War and Revolution in South China: The Story of a Transnational Biracial Family, 1936-1951

時間:

September, 2021

出版單位: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Edward J. M. Rhoads

內容簡介:

In War and Revolution in South China, Edward Rhoads recounts his childhood and early teenage years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early postwar years. Rhoads came from a biracial family. His father was an American professor while his Chinese mother was a typist and stenographer. In the late 1930s and the 1940s, the Rhoads family lived through the turbulent years in southern China and Hong Kong. The book follows Rhoads’ childhood in Guangzhou, his family’s evacuation to Hong Kong, his father’s internment and repatri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his and his mother’s flight to Free China. He recalls his reunion with family members in northern Guangdong Province in 1943, their retreat to China’s wartime capital of Chongqing, where his father worked fo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and how they returned to Guangzhou after the war. The Rhoads family then witnessed the socioeconomic recovery in the city and the regime change in 1949. The book ends with their departure from China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51, a year and a half after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The book fills an important gap in the scholarship by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souther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e family. Rhoads reveals that the war in this region, while often neglected by scholars, was in fact no less turbulent than it was in northern and central China. He combines autobiography with serious historical research to reconstruct the lives of his family,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archival documents, private correspondence, and scholarly literature to produce a rare study that is both scholarly and accessible.

Author Bio
Edward J. M. Rhoads is professor emeritus in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He has published widely in the history of ethnic relations within China and China’s encounter with the West. He is the author of Manchus and Han: 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1861–1928, winner of the 2002 Joseph Levenson Prize as the best book o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and Stepping Forth into the World: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1872–81 (2011).

系統號:

P-018953

Death and Life of Nature in Asian Cities

Death and Life of Nature in Asian Cities

標題:

Death and Life of Nature in Asian Cities

時間:

September, 2021

出版單位: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Edited by Anne Rademacher and K. Sivaramakrishnan

內容簡介:

Death and Life of Nature in Asian Cities explores the encounter between two processes that are unfolding in diverse patterns across Asia—the rapid urbanization of Asia across big cities, smaller towns, and the newest urban concentrations; and the contentious debates and novel schemes by which nature is figured and emplaced in cities and their conurbations. Contemporary Asian cities displace nature by causing its death and withering, but also embrace it through acts of renewal and the pursuit of sustainability. Contributors in this volume gather case studies from across Asia to address projects of urban greening and reimagining nature in urban life. The book illustrates how the intersection of urban growth and urban nature is a place rich with fresh ideas about urban planning, governance, and social life. This book illuminates a continuing process of discovery and regeneration through which urban natures may well be moving from taken-for-granted infrastructures to more consciously experienced sites of interplay between non-human life and materials, and daily human life experiences. Debates and efforts to recover nature in the city provoke moral and ethical evaluations of the human ecology of city life, and direct ecologies of urbanism into new avenues like aesthetics, care, perception, and stewardship.

系統號:

P-018954

Opium Inc. – How a Global Drug Trade Funded the British Empire

Opium Inc. – How a Global Drug Trade Funded the British Empire

標題:

Opium Inc. – How a Global Drug Trade Funded the British Empire

時間:

August, 2021

出版單位:

Noida: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dia

作者:

Thomas Manuel

內容簡介:

This is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biggest drug dea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operated a triangle of trade that straddled the globe, running from India to China to Britain. From India to China, they took opium. From China to Britain, they took tea. From Britain to India, they brought empire. It was a machine that consumed cheap Indian land and labour and spat out money.

The British had two problems, though. They were importing enormous amounts of tea from China, but the Celestial Empire looked down on British goods and only wanted silver in return. Simultaneously, the expanding colony in India was proving far too expensive to maintain. The British solved both problems with opium, which became the source of income on which they built their empire.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the British knew that the drug was dangerous and continued to trade in it anyway. Its legacy in India, whether the poverty of Bihar or the wealth of Bombay, is still not acknowledged. Like many colonial institutions in India, the story of opium is one of immense pain for many and huge privileges for a few.

系統號:

P-019015